Transcript

专栏打 / 拼 / 人 / 生

专栏读 / 写 / 闲 / 笔

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陈广庆 视觉 青泉 图编 张路 责校 罗文宇

两江 R

重庆好酒老码头热线电话:023-65580061

晒稿会网址:sgh.cqwb.com.cn/index.php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慢生活·专栏

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10慢新闻深阅读 让生活慢下来

红楼仍是梦,这话说得有点绕,直白地说,就是我至今还没有通读过《红楼梦》,对其中被诸多红学家奉为圭臬的种种精华和经典,依旧不甚了了,犹若遥不可及的梦。

一个曾经的中文系毕业生,居然没有读过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这与一名中医说自己没有研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什么两样?都是可能遭人白眼和耻笑的。暂且不说对不对得起倾尽一生心血著述写出享誉古今名著的曹雪芹先生,对不对得起一代代皓首穷经从主题研究到发丝的红学专家们,单单就个人学养来说,似乎就不配称自己是读过中文系的。要知道,《红楼梦》是多少人的必读之书,如今连不少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对书中内容都烂熟于心,而一个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却没有通读过,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任何的理由都是托词,怎么辩白也是徒劳。

自知底气不足,汗颜不已。但顾及颜面,在写此文之前,从未敢在任何场合承认自己没有读过《红楼梦》,因为实在是羞于说出口,也不敢直视因此而飘过来的轻蔑的目光。非但如此,为了装点门面,还特地买了部《红楼梦》陈列在书柜里比较显眼的位置以示此名著已经拜读过了,虽说不上是什么堂而皇之的自我标榜,但至少可以掩耳盗铃地稍作掩饰。毕竟,《红楼梦》在中国的文学地位太高了、影响力太大了、拥趸也太多了,还是要顾及一下面子,满足一下虚荣心嘛。

其实,也曾好多次努力想读完《红楼梦》。上大学之前,想读却找不到书读,也不许读;上大学之后,能读了却读不下去。一则由于此前所读的几乎是战争、武侠题材的小说,重情节追悬念喜刺激,已形成了比较偏颇的阅读习惯:喜欢跌宕起伏,激烈酣畅。惯性使然,很难一下子切换到细腻琐碎、极力铺陈、娓娓道来的阅读轨道上来。二则因年轻气盛,性急躁动,更偏好直来直去、快刀斩乱麻的轰轰烈烈、干脆利落,自然也就难以沉下心来细细品味蕴含其中的各种美好与微言大义。而各色人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犹如乱麻一团,理不清理还乱,没有那份闲心;家族内部人员之间的各种小伎俩和勾心斗角,远不如明火执仗刀枪棍棒一起上来得刺激过瘾;一群无所事事的少男少女,吃饱喝足之后嘻哈打笑或无病呻吟,有啥看头?

虽然没有通读《红楼梦》,但并不意味着就不关注它,就不受其影响了,因为有那么多人在阅读它、谈论它和研究它。据说《红楼梦》博大精深,堪称百科全书,仅仅研究其礼仪、建筑、服饰、饮食等等非

小说主旨的论文已是汗牛充栋,由此可见在这些方面的描写与介绍的细致入微,功力深厚,多么值得学习借鉴。但年少无知不谙世事的我,一心直奔主题,无暇顾及其他,即使是读《三国演义》,凡读到描写出场人物着装打扮时,大多都是一一略过,不会认真阅读仔细揣摩的。因为那些名目繁多的服饰战袍从未见过实物,头脑中没有一丁点印象也根本对不上号,看了也是白看,更何况这与情节推进故事发展没多少关系,不看又何妨?当然,内心也是明白曹雪芹先生不惜笔墨大写特写这些内容,是自有其功用和颇具深意的,只是我的阅读兴趣完全不在这上面,这就等于是对牛弹琴,他越弹得好,我反而越跑得越远。所以,尽管捧读之时心怀崇敬之情,但奈何读着读着就兴趣索然,完全没有爱不释手欲一口气读完的冲动,只好遗憾作罢。

不过,没有通读完《红楼梦》,于我始终觉得是一个跌份儿的硬伤,是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心结,无论什么时候想起,都觉得是一种亏欠,既没有面子更没有里子。为了弥补缺憾,也为了避免有人主动聊起《红楼梦》,我只能心虚地以曾经教过的高中课本中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穷于应付,或以焦大的“女儿乐女儿乐”之类的粗口打哈哈来护短,中年以后,我又下决心试图能一次性通读《红楼梦》。为了不受任何干扰,特地关上书房门,泡上一壶好茶,以便能静下心来,不急不躁地阅读,细心体味各种精妙。可是,好茶喝了一壶又一壶,多年的心愿却仍旧未能了却。不知是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了,还是固有的阅读习惯虽经努力调整但仍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往往没读上几页就恹恹欲睡。无数次拿起,又无数次放下,阅读的进展仍然十分缓慢,到后来,放下之后便不再拿起,又只能无疾而终了。

真是无可救药!虽极为气恼,但也无可奈何。真心努力过了,仍达不到目的,只能说明是有缘无分了,不用抱怨也不必迁怒,更不会以“读了的人也没见有啥子了不起,我没有读也没有什么大损失”之类的强词夺理为自己辩解。在不少人眼里视为上品甚至圣品的《红楼梦》,我却始终无福品尝享受,用我老家的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山猪儿吃不惯细糠,玩不了那个格”。

强扭的瓜不甜,如此反来复去地折腾,换个角度看,是不是也有些强人所难之嫌,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权宜之计,大概也只有这样宽慰,才能让自己少一些歉疚、羞愧,不至于太过耿耿于怀。(作者系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总编)

家附近的农贸市场,挤满了小摊小贩。有卖肉的、卖菜的、卖水果的。他们凌晨四五点钟就要去进货,赶在八九点钟买菜高峰到来之前,将新鲜的肉类、沾着露水的蔬菜、水果摆上摊位,以供提着菜篮的市民挑选。

一走进菜市场,他们就会热情地招呼你:来来来,刚摘的新鲜豌豆角……快来买哟,脆甜的歌乐山萝卜哟……熙熙攘攘的菜市内,充斥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卖水果的老吴,推着满满一板车的砂糖桔,会准点出现在农贸市场门口,挂好他自制的绘着水果图案的条幅,上书:绿色果园砂糖桔,电话✕✕✕✕✕✕,然后系好围裙,戴上袖套,开始了他别具特色的吆喝:

甜得遭不住,你莫走错路;甜得吆不倒台,你吃了还要来……

价格又不贵,尝又不收费,我喊起又还累,不喊又要打瞌睡……

老吴声音洪亮,字正腔圆,自编的各种顺口溜,让人忍俊不禁。见路人注意到他,他便得意起来,吆喝声更大了:

个个保证甜,哪个不甜,你来找我,我去找果园……

哎呀,婆婆,尝嘛,甜得很,尝又不收费……妹儿,你莫走噻,保证你吃了皮肤好得很,多吃水果,少去美容店……

他剥开桔子皮,往人手里塞。有的人尝了,要买上一两斤,他手脚利麻地称秤、收钱、找补;有些人尝了一个,又来一个,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他也不急不恼,还热情地道别:“慢慢走,下次来照顾生意哈!”

老吴来自潼南乡下,在主城摸爬滚打多年。最初,他搞多种经营,蔬菜、水果、干货什么都卖,生意却很清淡。农贸市场里的摊贩多了,竞争也很激烈。最初,他在农贸市场一个角落卖花椒、辣椒面、生姜大蒜等干货,时不时地甩出一串吆喝:“盯倒走,看倒来,买花椒的这边来……”声音浑厚,底气充足,有点像歌剧里的男高音。无奈地处偏僻,无人回应,他的男高音就显得十分落寞。他摊上的大红袍花椒色泽红润,颗粒饱满,香气醇厚、芬芳馥郁,常使我不自觉地在他摊前驻足,看看、闻闻,但因做菜用料少,看得多,买得少,他也由了我去,远远看到我,就热情地打招呼,俨然一副老熟人的样子。有一次买了二两花椒,却忘记带钱,搞得我十分窘迫,他大手一挥:没得啥子,先拿去吃嘛!老吴的货质量好,价格公道,为人热情,可惜货摊不当道,生意一直不见起色。常常见他一边守着摊,一边监督女儿做作业,脸上不见焦愁,倒是一副胸有成竹、怡然自得的样子。后来,他转向特色经营,只卖当季水果,利用他的人脉关系,与农村果园联营,现摘现卖,保证新鲜。水果自然成熟,不加激素,不打农药,在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为时尚的今天,他的水果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回头客也越来越多。

为了节约成本,老吴没有租固定的摊位,而是在农贸市场入口不远处,占据了一个当道的位置。那个地方熙来攘往,人流量大,但也风吹日晒,无遮无挡,冬天寒风凛冽,夏季烈日炎炎。有时暴雨突然而至,他便拉起板车,迅速地跑进巷道内躲雨。雨停风住,他随着其他流动摊贩一起出来,猝不及防被淋了一身雨的小贩还在喋喋不休地咒骂。他不骂,也不诉苦,而是立即又开始了他别具特色的吴氏吆喝:

“甜得遭不住,你莫走错路……”四散而去的顾客又慢慢聚拢到他的

推车前,他越卖越高兴,越吆喝越带劲,新的言子儿层出不穷地从他嘴里蹦出来:

“现在在打折,下午就莫得,要到果园加班加点地摘,我要是不摘,要遭老婆诀(骂)……”

有些顾客便跟他打趣:老吴,这么说你在家头还是火巴角儿哟?

他说,是噻,听老婆的话,这是尊重女性。

顿时激起笑声一片。不论是隆冬时节,凛冽寒风,还是盛

夏酷暑,烈日当空,老吴总是坚守着他的水果摊,那响亮有趣的吆喝声,一点不打折扣。

他那个水果摊的内容,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春天,是刚上市的樱桃和草莓,色泽殷红诱人,闪烁着宝石般璀璨的光芒。初夏,是桃子,鲜润饱满,皮薄多汁,吹弹得破。盛夏,是西瓜,翠绿的瓜皮,看上去都清凉宜人,老吴这个拍拍、那个敲敲,抱起一个,一刀杀进去,只听“嘎嚓”一声脆响,沙瓤的,瓜瓤鲜红,汁液横流,尝一口,清甜化渣,乃消暑解渴的上品。秋天,是葡萄,紫水晶般晶莹剔透,裹着一层白霜,颗粒饱满,甜美多汁,冬天,是砂糖桔,空气里飘着桔子的清香,只需寻香而去,就会看到老吴的桔子,黄灿灿,亮闪闪,充满着喜庆。根据货品的不同,老吴的吆喝也不断变化内容,卖草莓的季节,他吆喝:“小草莓哟,又小又甜的小草莓……”他专门突出草莓的小,吸引路人的注意,有人感兴趣走到摊前,他就详细介绍:“我这是没打农药,不加激素的草莓,所以个头小,味道包甜,绿色健康!”卖桃子的季节,他吆喝:“刚摘的白花桃——,又甜又脆……”除了突出桃子的甜,还要突出它的脆,这是白花桃独具的口感。夏天他边切西瓜边吆喝:“你要吃,我就切,卖完等不到天黑!”告诉大家他的西瓜有多紧俏,制造点紧张空气,让不想买的也赶紧趁卖完之前买上一个,放冰箱慢慢吃。冬天他吆喝他的砂糖桔:“个个保证甜,不甜不收钱!”有促狭的顾客捉弄老吴,故意在板车里东挑西选,找出个把残次品,说:“这个不甜,你莫收钱了哦!”老吴嘿嘿一笑,眼里闪烁着狡侩地光芒:“把你称好的那两斤的钱交了,这一个就算我送你的赠品!”

老吴的推车,就这样变幻着四季的风景,诠释着岁月的况味。靠着他的推车,老吴一年一年地富足起来,扩大了经营。老吴在菜市场最当道的位置租了一个门面,装修得有模有样,正式挂上了一个装裱得很精美的招牌:“吴氏果园当季水果”。老吴在乡下承包了一个几百亩的果园,种植、生产、销售一条龙,他还在市区其他地方开起了吴氏鲜果连锁店,女儿大学毕业后,也来到水果店帮忙,成为老吴的得力干将。

生活富足起来的老吴,眉宇间洋溢着喜气,吆喝声也更加高亢圆润,抑扬顿挫:

“甜得遭不住,你莫走错路……”一声吆喝,一段欢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我常常光顾老吴的生意。喜欢听他的吆喝,他的吆喝声里,透着饱满的、沉甸甸的快乐,让人忘却生活的不易与艰辛。就像他的水果,把寒冬酷暑的艰难,都变成了清香与甘甜。

(作者系重庆大学教授,文学博士)

红楼仍是梦 吴氏吆喝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