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B08/B09 大中东之变epaper.bjnews.com.cn/images/2012-01/01/B08/xjb20120101B08.pdf · 与穆巴拉克政权被 推翻前相比,埃及的私 营部门投资下降了 33%,公共部门的投资下

责编 颜颖颛 图编 田铮 美编 鲁嘉 俞丰俊 责校 杨许丽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B08/B09 地球周刊·特别报道

大中东之变

过去一年中,蝴蝶效应在中东北非上演。

突尼斯一个26岁的年轻水果小贩自焚,汹涌的抗议声迫使执政 23 年的总统本·阿里流亡海外。影响持续发酵,民众群起响应,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东北非的多个强势政权纷纷倒台,众多强人或流亡,或受审,或殒命。

一年过去了,期待中的民主、和平和自由,是否降临到阿拉伯世界的土地上?曾经深陷水深火热中的民众,对他们戮力同心争取来的现状是否真正满意?大中东的变局,下一步会往哪里去?

剧变接连发生

马哈鲁斯所不知道的是,一个突尼斯小贩的死,为自己这一年动荡埋下了深远伏笔。

巴德里·马哈鲁斯从利比亚回到埃及已经几个月了,目前依然每天都在为生计而苦恼。“我早就知道,回来也很难找到工作,所以我开始自己种菜。”这位大个子无奈地表示。

2011 年 2 月 17 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突然爆发民众大规模起义,抗议卡扎菲 42 年的独裁统治。局势霎时一片混乱。班加西恰

恰是马哈鲁斯等埃及海外劳工的聚集地。

马哈鲁斯回忆说,刚开始谁也没想到局势会恶化到动摇统治的地步,所以并没有着急回国,但利比亚革命进展神速,2月底所有的工厂项目都停工了,武装分子动不动就到埃及劳工的宿舍来抢劫或威胁,马哈鲁斯只得考虑离开利比亚。

3月的初春,马哈鲁斯和大批同胞提着廉价的行李箱,沿着班加西到埃及口岸的简陋公路一直向东,回到祖国。

埃及人大规模返乡潮来临之前,他们的同胞早就先利比亚人一步,将自己的统治者赶下了台。

2 月 11 日,统治埃及长达 30 年的穆巴拉克,在首都开罗解放广场的血光和枪声中,被迫交出了总统权杖,军方接替他组建临时政府。穆巴拉克一家人从此被软禁和监视。北非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国家接连出现了政治危机,让世界各国吃惊不已。

马哈鲁斯所不知道的是,仅仅是一个突尼斯小贩的死,就为自己这一年动荡埋下了深远伏笔。

紧随其后的,还有小国也门。2011年1月,也门通过一份宪法修正案,取消了总统只能担任2个任期、每个任期7年的条款,将总统任期改为5年,且总统有权提名自己

无限期连任。23 日,数千名也门民众在首都集会,抗议总统萨利赫延长任期。抗议持续了半年之久。

埃及:乱局搅乱民生

与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前相比,埃及的私营 部 门 投 资 下 降 了33%,公共部门的投资下降了17%。

然而对平民来说,生活是第一位的。马哈鲁斯不关注政治,穆巴拉克下不下台,他也并不在乎。“换谁统治都是一个样,失业率一直很高,所以我们才要到利比亚打工。”他坦率地说。

和穆巴拉克比起来,马哈鲁斯更在乎卡扎菲。据埃及官方的统计,埃及劳工占利比亚外国劳工人数的 70%左右。原因很简单,在卡扎菲统治下,利比亚局势相对稳定,特别是执政后期,卡扎菲着力改善与西方的关系,国际大型油气公司纷纷来到利比亚淘金,卡扎菲政府的腰包鼓了起来,给本国人提供了很多免费的福利。由于利 比 亚 人 习 惯 了“ 不 劳 而获”,海外劳工就成了重要劳动力。利比亚的人口 600 多万,而有数据统计,正常年份在利比亚打工的埃及人竟有

150万之多,几乎都是在埃及国内找不到工作的廉价劳动力。对很多埃及劳工来说,利比亚的工作即使累点,至少能养家糊口。

然而班加西起义后的持续动荡局势打破了埃及劳工的美梦。

这段时间,马哈鲁斯等劳工都留在埃及国内,静观局势变化。他住在一个名叫萨德·阿拉村的村庄。他从村里获得了小额贷款,买了一辆三轮车,以便能把种的菜贩卖出去,再到附近的市区买来一些生活必需品,出售给村民。

他说,工作很忙,不过倒卖之后剩下的利润,和他在利比亚打工的收入比起来,还是捉襟见肘。

埃及临时政府在2011年7月曾公布过一个数据,称与穆巴拉克政权被推翻前相比,埃及的私营部门投资下降了 33%,公共部门的投资下降了17%。

“无论是不是海归,普通埃及人都面临找工作的窘境。”社科院西亚北非研究所非洲室主任贺文萍称,埃及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是 13%左右,但这并没有考虑就业不足的问题。

这种局面让萨德·阿拉村的很多村民开始认真考虑返回利比亚的问题。“利比亚局势完全稳定的时候就会回去,”马哈鲁斯表示。

利比亚:新政权矛盾重重

“之前我只知道一种政权形式,现在可以有更新的体验。”

但是,利比亚局势何时能稳定,这是个未知数。

卡扎菲 2011 年 10 月丧命,利比亚全境解放后,利比亚的故事就迅速从各大国际媒体的头条撤退。而如今又面临着再次被热炒的局面。

因为两个月以来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卡扎菲已死,但利比亚新政权内部矛盾重重,人民似乎也越来越不耐烦。动荡仍在持续。

12 月 12 日“革命首义之城”班加西街头出现了数千民众,他们呼喊口号,抗议执政的“全国过渡委员会”改革迟缓,要求主席贾利勒辞职以谢国人。仿佛2月情景再现。

“卡扎菲死后利比亚虽然有了过渡政府,但不是民选的,没有真正的选举就谈不上实现了民主。”贺文萍认为。

在首都的黎波里,人们也在发泄着不满。

“过去如果你开着 4X4豪车,就会被人嘲笑为是卡扎菲的人,但是现在反对派高官几乎人手一辆。”在的黎波里拥堵的间隙,出租车司

机巴沙尔和乘客闲聊天。“卡扎菲虽然 10 月份就

被打死,但是这里的零星战斗在 11 月还有呢。”巴沙尔回忆说,他不清楚这些武装分子是卡扎菲的死党还是不满现政权的民兵武装。

在贺文萍看来,利比亚如今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就是

“山头林立”。之前持续8个多月之久的无政府状态带来了武器的大泛滥。“至今还没建立一支全国的安全武装部队。”

的黎波里市民为了防止潜在的危险,几乎每家都藏有枪支;而一些自诩推翻卡扎菲有功的部落和民兵组织,更是希望以武装作为筹码,在未来的利益分配上分得一杯羹。

虽然利比亚现政权几次呼吁民众上缴武器,武装组织也要“归顺”新主,但是收效甚微。

巴沙尔曾亲眼看到光天化日之下,的黎波里街头的暴力活动,他反问乘客,“这就是那些政治家所说的自由吗?”

不过这位 30 岁的阿拉伯男子还是对卡扎菲倒台后的时光感到憧憬。“之前我只知道一种政权形式,现在可以有更新的体验。”

就在几天前,2011 年 12月 24 日数千利比亚人回到了烈士广场,举行卡扎菲时代以来的第一次庆祝利比亚从西方殖民者手中独立的活

动。人们用纪念那个 42 年前被卡扎菲推翻的伊德里斯王朝,来表达对卡扎菲“绿色统治”的嘲笑。

贺文萍担心,利比亚推翻了旧秩序,但是新秩序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况下,该国的历史矛盾、部族矛盾、东西部矛盾可能会激化。

尽管上百万埃及外劳似乎还在考虑今后的生计,但好消息已经传来——利比亚新政府政权和埃及新政府最近开始接触,谈判合法外劳的重新派遣问题。

马哈鲁斯和他的同伴们,估计能在 2012 年的春天看到希望。

也门:极端主义或将回潮

强人下台之后,极端主义会不会趁机回潮成了2012年的一个变数。

对于埃及人来说,如果他们认识也门的阿拉伯兄弟,和他们谈谈生活,或许会为自己目前的境遇感到庆幸。

也门是阿拉伯世界中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多山地、缺资源,长期内战,民生一直凋敝。铁腕强人萨利赫依仗军队坚持了数月之后,在反对派一次攻打首都的战役中被弹片击伤到沙特治病,随

后参透时局在 11 月底宣布让权。与利比亚和埃及强人相比,萨利赫保全了自己,算是实现了“和平过渡”。然而萨利赫走后的各方协议要求在 3 个月内举行大选,此时的也门却纷争不断,民众显得无奈却默默忍受。

“一直这样。”南部山区的妇女加姆娜戴着头巾,全身裹得非常严实,只露出一双眼睛。她对记者说,家里的男人进山打游击,自己拉扯 3 个孩子生活。每天打水都要走很远的路。

也门南部是“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活跃的地区,萨利赫支持反恐战,很多不满萨利赫的人都是成分复杂的反对派和地方武装组织,因而强人下台之后,极端主义会不会趁机回潮成了2012年的一个变数。

“萨利赫下台不意味着局势稳定,现在台上的人还都是萨利赫的旧部,所以也门人依然抗议示威,乱局还将持续。”贺文萍分析说。

殊途能否同归

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纷纷废除了“紧急状态法”,还政于民成了新一轮潮流的主旋律。

但乐观的景象也在鼓舞

人们。2011年 12月 17日,数千民众聚集在博阿齐齐的老家——小城西迪布吉德的中心广场,围着一座新落成的雕像载歌载舞。这是小贩博阿齐齐自焚一周年的纪念日,那座雕像就是人民为了纪念他而竖立的。

不少人都在欢呼:“今天让人快乐无比,西迪布吉德如今变成了世界舞台的中心。突尼斯开启了阿拉伯变革的前奏。”

贺文萍称,如今,除了起义后的利比亚、民主后的突尼斯、革命后的埃及、改良后的也门之外,中东北非其他阿拉伯国家社会中确实都酝酿着一种情绪。“那些暂时没有受到波及的国家不等于就没有事情。”

贺文萍注意到,从突尼斯刮起的这股变革之风实际上已经给其他集权国家带来了压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国纷纷废除了“紧急状态法”,还政于民成了新一轮潮流的主旋律。王国政府沙特和科威特都给民众大派

“红包”稳定民心。然而政治的不稳定性和

经济的不确定性始终是高悬在这些国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贺文萍强调,利比亚和埃及的局势还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叙利亚和伊朗则坐在火药桶上,这些都是2012年世界局势的变数。

中东大变革,仍在进行时

人物

突尼斯小贩他以自焚式的抗争,

引燃了一场革命。

26 岁的大学毕业生博阿齐齐在大街上摆摊卖水果。由于缺斤短两,被女城管没收了秤,他和女城管开了一个“下流的玩笑”而招致殴打;气愤的博阿齐齐拿出汽油点燃自己,他本来只是想威胁城管,结果玩笑开大了。

玩笑最终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一个普通小贩的非正常死亡,触发了中东北非的惊天剧变,阿拉伯世

界的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博阿齐齐的母亲为

儿子而自豪:“我儿子是个英雄”。

众多普通突尼斯人将博阿齐齐自焚的偶然性发展成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将他从一个普通人神化为反抗斗士,最终成就了一个崭新的突尼斯。

博阿齐齐的雕像竖立起来了,自焚的广场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历史一定会记住他,就如同记住引发“一战”的那个刺杀费迪南大公的小人物一样。

卡扎菲以革命式“英雄”的方

式出场的卡扎菲至死也想不到,自己同样在革命中退场。

成名要趁早,卡扎菲把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试问 27 岁就敢夺取政权的人能有几个?卡扎菲一次成功。

1969 年革命后,卡扎菲几乎就等同于利比亚。虽然他没有官方职务,只保留上校军衔和领导者的称呼,但利比亚的一切都围绕他的意志运转。他的

话被印成《绿皮书》,小学生都要背诵和学习;他声称一切权力归人民,但利比亚没有宪法,没有选举,也没有自由的舆论。这一统治,就是42年。

在他执政前 20 年,利比亚人的确感受到了福利。他曾将石油收入的50%分给各家各户,教育医疗都是免费……

2011 年 10 月,卡扎菲在老家苏尔特被无名小卒开枪打死。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懂得是非对错吗?”

82岁高龄的穆巴拉克陶醉于受人爱戴的幻想里不能自拔,甚至还准备在2011年第6次参选总统。

1981 年,萨达特总统遇刺,副总统穆巴拉克接过权杖。谁也没料到他能在总统宝座上坐 30 年。30 年后,衰弱不堪的穆巴拉克被人用担架抬进了埃及法院的铁笼里接受审判。从总统到阶下囚,他这一生,恍如一梦。

在 30 年的统治期内,穆巴拉克严控异端,使政

局大体稳定,人民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在执政党大会上,他谆谆教导党员应该走上街头,亲身接触老百姓。

他在外交上也颇有建树,在各国间纵横捭阖,为埃及争得了最大的国家利益,西方给其援助,以色列视其为朋友,阿拉伯国家将其看做领袖。

然而穆巴拉克家族数十亿美元的不明财产早已宣判了他的命运。仅仅30 天的抗议活动,终结了他30年的统治。

穆巴拉克

这个狡猾的“政坛不倒翁”终于倒了,比别的独裁者幸运的是,他拥有豁免权。

他是名不见经传的“土皇帝”,在也门这片从未远离世界舞台的偏安土地上默默无闻地统治了33年,直到2011年11月被迫签署协议,交出权杖。

1978年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北也门)总统加什米被人暗杀,副手萨利赫被扶正。36 岁的萨利赫面临的是国家分裂的局面。

他促进了南北也门的统一,由此民望达到顶点。

然而随着国家的逐步稳定,萨利赫大搞个人崇拜,长期任人唯亲,也门政治腐败开始蔓延。“9·11”之后,萨利赫亲近美国,以为找到了靠山,但这让国内宗教和部落势力恨他入骨。

2011年阿拉伯变革之风吹到了也门,就连大学生都走上街头对他长期执政表示抗议。值得庆幸的是,狡猾的萨利赫终于“全身而退”。

□本报记者 张乐

萨利赫

大中东之变时间轴

●2010年12月17日

突 尼 斯 小贩 博 阿 齐 齐 自焚 丧 命 。

●12月18日

突尼斯民众开始走上街头抗议,演变成全国性示威活动。

●2011年1月14日

突 尼 斯 总 统本·阿里流亡,执政23年。

●1月25日

埃及多个城市爆发集会,要求穆巴拉克下台。

●2月11日

执 政 30 年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

●2月15日

利比亚班加西爆发全国性抗议活动,利比亚陷入内战。

●3月19日

北 约开 始 空 袭利比亚。

●8月3日

82岁的穆巴拉克在笼中受审。

●8月20日

利比亚反对派 攻 下 的 黎 波里,卡扎菲逃亡。

●10月22日

执政42年的卡扎菲在家乡苏尔特遇俘被杀。

●11月23日

69岁的也门总统萨利赫签署交权协议,和平交权。

●11月28日

埃及迎来穆巴拉克下台后首次民主选举。

●12月11日

突 尼 斯制 宪 议 会 通过临时宪法。

●12月12日

利比亚再次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示威者要求过渡委主席贾利勒下台。

●12月13日

突尼斯制宪会议选出突尼斯新总统。

过去的一年 ,是国际政

治、区域政治大变革、大动荡的一年。中东北非地区,因为一名小贩怒而自焚,推倒了区域大动荡的多米诺骨牌,且从去年1月至今,依然没有停息的迹象;拉登的被击毙,终结了美国主导的十年反恐大格局;而欧债危机拖累欧盟,金砖五国日益用一个声音说话,则折射了国际格局的新变化。

2011年11月27日,埃及开罗,示威者聚集到广场上,高喊口号。解放广场上仍有上万名示威者聚集。 2011年10月23日,利比亚班加西,民众参加全国解放庆典。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