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综合新闻│07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组版编辑 冯军福 美编 刘竞

    ●● ●● ●●

    本报讯(记者 曹萍)“我在这里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重生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9月5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一科的病房内,刘风(化名)踱着步说。这简单的几步在一个多月前对他来说异常艰难,因为百草枯中毒导致他多脏器受损,双肺衰竭。不幸中的万幸,通过双肺移植他转危为安,这也是我省首例、全国第二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成功的双肺移植手术,是我省器官移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刘风来自郏县,今年47岁,6月20日误服百草枯60ml,幸好抢救及时,暂时保住了性命。但随后他的双肺纤维化持续加重,一动就喘,基本没办法活动,肺移植是唯一的办法。“肺移植本身就是器官移植中难度较大的,加之病人是百草枯中毒,肺、心脏、肝、肾等多脏器功能不全,手术面临更大的挑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赵松介绍,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7月27日通过6个小时的手术成功为患者进行了双肺移植。

    完成移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术后恢复更加重要。“我们专门成立了近 60人的护理团队,涉及医院 20多个科室,除了胸外科、呼吸科、心内科,还有营养科、康复科、心理科等。”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刘章锁说。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康复出院。③8

    季振同,1901年 5月出生于河北沧县。1919年春,赴北平谋生,深受当时五四运动的影响,立志做一名爱国军人,同年进入冯玉祥部队,后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10月,他跟随冯玉祥参加了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的北京政变,驱逐满清废帝溥仪出宫,深受冯玉祥器重,先后由排长逐级晋升至旅长。1926年 9月,参加冯玉祥部五原誓师,任国民联军第14师师长,参加北伐战争。

    1931 年,季振同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第 74旅旅长。九一八事变后,他明确反对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方针和“剿共”政策,多次向74旅官兵讲话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不当亡国奴,我们要自强,雪国耻,收复国土和主权!”“我们要有勇气,回北方去,坚决抗击日军去!”他领头联名给蒋介石发电报,要求回北方与日军作战。蒋介石则严令二十六路军继续“围剿”红军,“侈谈抗日者杀无赦”。这更加激起季振同等二十六路军官兵对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策的不满。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与党组织的推动下,1931年 12月 14日,季振同与赵博生、董振堂、黄中岳等一起,发动了著名的宁都起义,率领二十六路军1.7万名官兵弃暗投明,被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中革军委任命季振同为红五军团总指挥,萧劲光为红五军团政治委员。

    起义后不久,季振同即向党中央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1932年 1月,由朱德和周恩来介绍,经党中央批准,季振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整编训练,红五军团开赴前线,投入到反“围剿”作战中,先后参加了赣州、龙岩、漳州、水口等重要战役。特别是水口一战,红五军团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拼杀,表现了极其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红五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一支劲旅,作为军团总指挥的季振同功勋卓著,屡建奇功。

    1932年 8月,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季振同被误定为反革命分子,入狱监禁。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季振同被错杀于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牺牲时年仅33岁。

    1981年 12月,纪念宁都起义 50周年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先后发表了萧劲光等老同志的文章,对季振同的革命功绩进行了公正评价,予以平反。(据新华社石家庄9月6日电)

    □本报记者 任国战 本报通讯员 张遂旺

    8 月 31日,我省的 38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汇聚安阳,成立了河南省谷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采用大协作、大联合、集团军作战的方式,拉长谷子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基地、信息等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我省谷子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话语权,实现谷子产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近年来,从谷子里“蹦”出来的小米,销售量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随着小米在市场上越来越吃香,谷子发展的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我省是国内谷子生产大省,种植面积达 75 万亩。“谷子是我省第二大杂粮作

    物。小米的营养价值极高,随着人们对健康、品质生活的重视,谷子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壮大谷子产业刻不容缓。我省成立战略联盟这一创新平台,对聚焦产业前瞻性、关键性技术难题,推动谷子产业再上新台阶,意义重大。”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培臣说。

    有关专业人士分析,壮大谷子产业,实现良性发展,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

    促进优良品种推广。“过去,农民种植的谷子品种较杂。而科研院所的优良品种,形不成规模效益。联盟的建立,将科研、企业、大专院校等部门联结起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行业资源、科研资源、市场开发等共享,以更好地适应需求、对接市场,做大谷子产业。”安阳市农科院谷子研

    究所所长刘金荣说。安阳市农科院选育的“豫谷一号”,曾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手握“金种子”,牵头成立联盟,可以使良种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巨大的产业链。

    加快规模化发展。“多年来,我省谷子多为小块地种植,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病虫害防治也是一大难点。目前,农村加大土地流转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为谷子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安阳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淑君说。企业、科研单位抱团式发展,对于谷子规模化种植及产业化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次洛阳市鑫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加入联盟,专门研发了适用于谷子生产的免耕播种机。小米加工企业安阳复兴种

    业公司,已着手研发小米制作的面包、饼干、月饼等十多种食品,并推出小米油,这些产品将很快走上百姓的餐桌。

    提高种植收益。谷子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作物,以其特有的抗旱节水、耐瘠薄、低投入、粮饲兼用等特点,在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谷子打了 20年交道的安阳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的刘海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玉米每亩收入近千元,而谷子每亩收入近两千元。发展谷子产业,对农民增收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随着土地流转,谷子种植大户也越来越多。我省规模化种植谷子百亩以上的农户,去年同比增长了30%,良种推广率在60%以上。③6

    市场需求大 经济效益高

    谷子产业迎来抱团发展黄金期

    我省完成首例百草枯中毒患者双肺移植手术

    为了民族复兴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英雄烈士谱季振同:宁都起义的领导人

    □本报记者 郭戈 本报通讯员 窦志飞

    “看这果子的个头,好像比市场上常见的小一些?”

    “别看它小,口感却一点不比南方的差。”这是9月6日,记者在鹤壁市山城区石

    林镇昇华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负责人胡小刚的对话。

    大棚内,一株株形态似仙人掌的火龙果树有序排列着。1米多高的枝条上,密密麻麻挂满了色泽鲜艳的果实,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胡小刚小心翼翼从枝条上剪下果实。火龙果虽然经常吃,但这摘果的过程记者倒是头一次见。

    “剪下火龙果时,枝条上会有个缺口,这有什么影响吗?”记者问道。“没事儿,火龙果树属仙人掌科植物,自愈能力相当强,一个小缺口对生长完全没影响。”胡小刚表示。

    从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14年来,胡小刚一直在外创业,他搞过建筑工程、办过农业设备厂、开过幼儿园,眼看着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遂萌生了回乡开展果树种植的念头。

    在石林镇西酒寺村驻村帮扶工作队、村“两委”的帮助下,今年年初,胡小刚流转

    土地 50亩,投资 500万元在鹤鸣湖畔创办了昇华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近6000平方米的大棚开展火龙果试种。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热带植物火龙果树喜光耐阴、耐热耐旱,在中原地区种植还能保持原有的产量吗?

    “只要土壤酸碱性适中、大棚的温度合适,热带水果在北方地区种植的产果量就有保障。”胡小刚告诉记者,他在种植火龙果树前就下足功夫进行了多方改良——在土壤下铺设大沙,确保酸碱值在 6.0到 7.5之间;做好大棚的保暖措施,确保室温常年

    保持在适宜火龙果生长的 25℃至 35℃之间。“这样一来,每年从5月到11月,每月至少能生产一茬果实!”他笑着说。

    火龙果品种众多,到底种哪个好?经多方调研,胡小刚最终选定了“金都一号”

    “红水晶”“红绣球”三个品种,并多次赴广西南宁等地学习种植技术。

    “我们引进的这三个品种都是红心火龙果,花青素含量很高,抗氧化、抗衰老效果更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胡小刚介绍,他这批种植的火龙果树买的是大苗,3月份种植,6月份就第一次产果,到现在已收获了4批火龙果,收入逾2万元。

    自己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为了带动乡亲们脱贫,胡小刚专门为村里的留守妇女开辟了“小时工”岗位,让她们在照料孩子老人之余,能挣点钱补贴家用。目前,他的合作社已带动西酒寺村20多位村民就业。

    “下一步,待 50亩地的大棚全部建成后,预计火龙果年产量能达 10万公斤,年收入超过 300万元。根据市场需求,我还计划引进凤梨和樱桃,确保一年四季都能采摘水果,发展观光农业!”胡小刚信心满满地规划未来。

    采访即将结束时,他的手机响了起来,一个山东的买家打来电话,第 5批还未成熟的火龙果被预订一空。③5

    “南果北种”的致富经

    9月 6日,在昇华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胡小刚正在为工人讲解采摘火龙果的注意事项。②29 郭戈 左易和 摄

    □本报记者 王铮 摄影报道

    近年来,孟州市莫沟村邀请知名乡村建设设计团队对村庄进行整体改造。如今,这里随处可见由旧窑洞改造而成的杂货铺、民宿宾馆等,让游客在这里记住乡愁。⑨3

    ▶9月5日,游客在体验农耕文化▼由旧窑洞改造而成的图书馆

    莫沟“老家”留住乡愁

    9月 3日,平顶山高新区遵化店镇蒲楼村果农在采摘葡萄。近年来,该镇大力引导农民种植葡萄,不少贫困群众因此脱贫致富。⑨3 古国凡 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