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两广客家“源” - bhxww.comepaper.bhxww.com/bhrb/resfile/2020-06-06/03/bhrb2020060603.pdf · 务。秦官员任嚣在今天广州增埗一带建立任嚣城,广州正式建

副刊 副刊部主编

主 编 李 方 责任编辑 庞华坚

版 式 林 慧 校 对 庞华坚

电话:0779-2029821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年6月6日 星期六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钱钟书先生说:“历史的进程里,过去支配了现在。”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钱先生这一句话,我认为:历史的现实

中,现在牵连着过去。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8000万客家人,约5000万人分布

在广东、广西(2500万)、江西、福建、四川、海南、湖南、浙江、台湾(500万)、香港、澳门等19个省的180多个市县,约1500万人散居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印尼、大马、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牙买加、荷兰、缅甸、法国、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旺等,其中印尼、沙巴州、英国、牙买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塔希提岛等华人社区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语成为苏里南法定语言。

这应该说是客家人的现状。说客家是汉族中的一个民系,有两个定语:是唯一一个不

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客家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两广客家从哪来广东广西之间有个梧州,梧州民间是这样说的:秦国50

万军民入南越,是从桂林灵渠进入的。后顺流而下,由今天广西桂江从桂林移居苍梧,就是今天广西梧州。那时的苍梧是南越大地的军政中心,后来苍梧为广信府,也就是广府。广信府以东为广东,广信府以西为广西。这也是为什么有广东广西之说。

古苍梧一分为二,分为今天广西梧州市与广东封开市。当时的西江出海口在今天肇庆的位置。秦后在今天广州越秀山一带建城,越秀山当年为海边的半岛,伸入南海,适合海港业务。秦官员任嚣在今天广州增埗一带建立任嚣城,广州正式建城。当时苍梧依然是广西、广东、越南北部的军政中心。肇庆是分管东部的中心城市,广州当时只是一个港口小城而已。

广府人今天说的广府话,是梧州发源的,保留了陕西的音节。今天的广州话就是从梧州、肇庆演变而来的。

粤西民间也认为,广府说法是存在的。秦始皇平岭南时,五万陕西大军、十万楚国奴隶和当地土著的融合而形成,当年平岭南是打通灵渠沿着西江进入广东的,所以广府客家最早是沿着西江到珠三角逐步扩散。

潮汕客家,则是两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时,中原人南迁而下,通过福建进入广东,托孙权的福开发了海路航线,很多都是通过海路绕开浙江和福建之间的山脉而来,所以潮汕人大多占据海边,有些被风“吹”到了湛江的雷州半岛和阳春才上岸(从雷州话阳春话跟潮汕话相似程度,可以窥视一斑)。

两宋元朝时期,北方又乱了,中原人又一次南迁,这次托唐朝张九龄的福,连接江西广东梅岭的大路已经打通了,大家走陆路下来。那时候好地方已经被广府人潮汕人占了,所以客家人称之为客(来得晚吃亏),只好在一些山区占地方(广东北部山区多为客家地盘),再慢慢向平原发展(土客之争),围龙屋也是为了自卫保护自己。

史学家的说法,就条理清晰多了!

在西晋“八王之乱”当中,持续170多年,第一次客家大迁徙。由于胡人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客家大迁徙,唐朝“安史之乱”,历时 90 余年。汉人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

南宋建立,第三次客家大迁徙。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

“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第四次客家大迁徙,反清运动及移民运动。客家第四次

迁徙原因有二:一是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人出面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期间又发生

“土客械斗”。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漂洋过海谋生。

在五次客家人大迁移中,与广西客家人有大关系的是第一、第四、第五次。第一次是从中原人南迁,南方各地都有;第四次是反清失败,部分客家人逃往广西;第五次是太平天国失败,客家人流落广西各地。

广西客家“客”哪来对于客家人来说,真是“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世世代代都是“入舟阳已微。出谷日尚早。内披拂趋南径,山水含清晖。”

客家人的先祖们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走走停停。他们从广袤丰饶的中原大地,渡过江河、翻越山川,来到南方。这期间的艰难、辛酸,可能我们现在只能从史书记载中略窥一二。

官方和学者是这样说的——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

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

客家人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而广西的客家人在历史上应该是与广东、福建、湖南的客家人在一起的,一起迁移,分进合并。章炳麟在《新方言·岭外三州语》中记载:“广东惠嘉应二

州,东得潮之大阜、丰顺,其民自晋末逾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

客家人是中华汉族中特殊的一支,在学术界经过了充分讨论之后,目前已经达成共识,客家人是汉族中的一个民系,是中华汉族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的特殊民系。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建筑、民俗、民性等的文化特质而有别于其他汉族民系,是一个独特的汉族分支。

第一次大规模迁徙是在西晋时期,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南迁的人民在洞庭湖、太湖、鄱阳湖集结,并形成三个支系。

唐安史之乱之后,军队裹挟着难民,进入福州,转入广东。一些早就定居安徽、江西一带的客家先民,也再次迁徙。

宋时期,中原王朝的政权再次南移,大批士族携家带口,来到南方。明清时期,闽西地区不断有外来人民流入,逐渐扩大这个群体。同时,久居此地的客家人也开始向外拓展,向广东沿海一带迁徙,远至东南亚的国家,他们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说:客家人之根在汉族。客家人之源在河洛。他们迁徙原因,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迁移因素,有好几个方面。其中之一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一是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二是战乱。三是官职迁调定居。四是游学、经商。五是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之二则是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可谓“世外桃源”。之三则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

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从秦代起就有驿道,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客家迁移,入岭南道路有四:一条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一条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条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条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

广西的客家由湘水,经灵渠、桂江、西江的时候,沿途就下船了。一部分客家就留在了广西。

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株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这个时期,广西也应该有客家人迁入。

清康熙 23 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客家人再迁的过程中,

也有客家人选择了广西。广西地域的客家人大量迁入,是同治年间,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另一个是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逃到广西各地。有一部分或逃亡外地。还有一部分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也有的像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

最新的说法,有秦朝赵佗镇守南粤,王翦派去的十万重兵,成为客家人的最早的起源。这是研究广西客家迁移历史的一重要方向。

不讲客家话的客家人以话聚亲,是客家人找客家

人的方法之一。好像有一个约定俗成,不讲

客家话好像就不是客家人。以话找亲,这也是几千年来最简单的方法。但也不尽然,很多人不讲客家话,但他们却是客家人,或者说祖先、父辈是客家人。

有一个网友说,他是四川人,家族一两百年前从广东迁移到四川的,应该是湖广填四川的尾声。我小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也不知道祖上讲土广东话。我整个家族没人会讲客家话了。我们这里是移民聚集地,全国各个地方的人都有。我爷爷回忆,他小时候我们这里特别多会馆,湖广会馆、陕西会馆、福建会馆、广东会馆,全都是宗亲。但是,我打小就没有觉得我和同学有什么区别。我家人长相完全就是中原人长相,个子都特别高,长得白。长大了,我爷爷(1930 年左右出生)才告诉我,我们以前是客家人(原话是:我们是广东人,说土广东话),我们隔壁镇还有客家人后代,姓

赖。我妈妈是湖广人后代,我发小妈妈是湖南人后代,好像是宝庆府的。

客家人说的是亻厓话,其实应该称“雅话”。有一说是,最早流行客家话语,古汉语的中古音一定程度成为各客家分支的共同语。客家人在一起时用雅话(客语)交流。

有一位网友说,我感觉客家人分布挺广的,就我所知江西南部,广东北部,闽南都有。我们那个地方三省交界,我奶奶,爷爷的妈妈,姥姥,姥爷的妈妈,都是客家人,通婚很普遍,就是听不懂对方的话,像我和我奶奶那边的亲戚就说普通话。

专家说,客家话是由多种语支构成。其中闽南语支就有闽南洛京祖言雅话。新加坡英语还分为新加坡标准英语和新加坡式英语,新加坡式英语就有客家话的成分。还有专家说,广东中山石岐话,东面倾向莆田话,南面三乡讲闽南话,西面隆都福州话成分多,3种闽人无法沟通,借粤语为共同语才能沟通。粤西阳江等地一些地方,受闽语影响比较多的粤语中也有许多闽南语汇。

到今天,客家人已经遍布天下。客家人开拓进取,各抱四方之志,不论从商、从军、从政或出洋谋生等,皆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当年,许多客家人系一条裤带出门,在异域落地生根,奋发图强,成就大业。从古到今,散居在海内外的客家人,各行各业都不断涌现出具有开拓精神和卓越成就的成功者,既有当地的开埠奠基人,所在行业的开创者,还有首屈一指的企业家、工商巨富等。

客家人勤勉好学,历史上南徙的汉人中不少是“簪缨世家”、中原士族,素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

在梅州的客家博物馆里有一个全国唯一的校长馆,校长馆里赫然列出驰名国内外教育界客家籍大学校长(书记、院长)等共340余位,如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国平院士、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郑德涛、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美国威斯里大学理学院院长江元章、马来西亚国立艺术学院院长钟正山、香港南华学院院长钟鲁斋等等。除了校长之外,客家籍院士也是非常了得,如客都梅州就培育出院士33名,占广东籍院士近四分之一,有中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黄子卿、热带医院奠基人之一钟惠澜、著名淡水藻类与水生生物研究专员黎尚豪、高分子化学家王佛松……

军队和政治领域,也出现过巨星级和领袖级的人物。南宋文天祥以及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末孙中山首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新中国建设当中,还有一大批以朱德、叶剑英为代表的客家人投身到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斗争,他们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两广客家两广客家““源源””顾 文

合浦古代寺庙众多,民间有“一寺三庵七十二庙”之说,位于文昌塔下的三界庙自然也包括在内。遗憾的是,这座合浦唯一的三界庙至今并无专文报道。本人不揣简陋,将自己对此的研究整理成文,以求教于方家。

普通民众常以为这座三界庙是新庙,其实不然,三界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崇祯版《廉州府志》中就提到了它:“三界庙,在府城南门外,离城五里。”而道光版《廉州府志》对其位置的记载更为具体:“三界庙,府城西南五里,塔脚下。”文中的塔显然指的就是文昌塔,这与今天三界庙的位置相合。不过,历史文献中对于这座三界庙的记载也仅止于此,没能留下更多线索。至于旧时文史资料中的一些追溯,目前已无法核实。

现在的三界庙是重建的,根新撰写的碑文知,重建的倡议始于2005年,三界庙重建工作的完成则在2006年。三界庙现为四合建筑,二进六间。正殿供

奉三界神,右边侧殿供奉玉皇大帝、华光大帝和文昌大帝,左边侧殿供奉观音和妈祖。殿门有一副对联,上联为“三分天地水”,下联为“界别古今人”。2014年,三界庙外墙再次修缮,原来开在旁边的大门移到了现在这个相对正中的位置。新修后的大门也有一副对联,上联为“祈天地举足无忘善事”,下联为“敬神佛存心便是好人”。庙里记载的三界神诞辰为四月初八,那也是三界庙一年之中最热闹的一天。除此之外,信众习惯在每个月的初二及十六来庙里聚会。

三界庙中最容易引起专业研究人员注意的是三界神的形象,合浦这座三界庙的三界神为三尊,分别是天界圣爷、地界圣爷、水界圣爷。这与已被学界广泛关注、起源于贵港的三界神形象有很大区别,贵港地区的三界神只有一尊,本名冯克利,人称冯三界,因为他能通天、地、人三道。这也是广西主流的三界神形象。关于冯三界得道故事的最初版本及其后续演变,学界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广西民族大

学的滕兰花教授是研究三界神信仰的专家,她告诉笔者:与合浦类似的三界神形象,她在南宁也有发现。导致这一不同的原因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解释。而本人在查询广东的地方文史资料时发现,广东的三界庙中好像也有与合浦类似的情况。因未能亲往广东查实,这点暂时存疑。同时,广东的文史资料对于三界神的由来又有一种学界没有记录的说法:当地人认为“三界”即天界、地界、人界,“三界圣爷”的历史原型为唐代的魏征丞相。

采访合浦三界庙的管理人员时,他们表示本地关于三界神的传说很少,而这些仅有的传说分歧也很大。如三界神的诞辰是不是四月初八,他们对此也不是很确定。而三界神为什么是三尊,有人称他们是结拜的三兄弟,只不过大哥掌握话语权。比较能达成一致的是三界神的坐骑形象,他们称民间流传三界神骑的是一匹白马。而后有人称正是因为三界神骑白马,所以以前有骑白马者不得过三界庙门口的禁忌,但这个说法未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另外,在三界庙管理人员转述的这些民间传说中,本人未能找到将合浦三界神与贵港三界神联系起来的线索。

合浦的三界神究竟是不是贵港三界神的“本地化”版本呢?若是,三界神的形象为何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或许,两地的三界神只是恰巧同名,实则是各自有独立起源?我们只能期待学界对整个岭南地区的三界庙进行调研后,能告诉我们答案了。

合浦三界庙说略合浦三界庙说略刘显钊

凭栏远眺凭栏远眺 张琼予张琼予 作作

探 讨

把南瓜的翠芽摘了,加几只青椒,若点缀些红辣椒,色彩上会更鲜明些,炒好,放在白盘子里,说不出的好看。吃在嘴里麻沙沙的,似叶片上的细绒毛在挠着痒痒,有股青气在齿间萦绕。也喜欢苋菜,紫红的叶子上斑斑点点的苔绿,汤也是紫红汪汪的,几颗肥白的蒜瓣躺在其中,也晕染了些许,浇到饭里,颜色分明得可喜而美好。

春天的时候,妈妈会采些山栀子花回来。这些来自山中的花儿,白白软软的,一朵一朵,烟火熏过后变灰暗了些。我每次都吃得特别用心,想吃出花瓣里的柔白和丝丝清凉来。黄花菜每次摘了,都要先在热水里焯过一遍再炒。它的香味仿佛也是鲜黄色的,我特别喜欢。在口感上,它比山栀子花还要更好些。若是把它晒成干,加到红烧肉里,味道更是香美异常。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吃百合,粉粉白白的,色泽很柔润,摆在盘子里,看着就很美好了。一片一片地吃着,是否自己也可以一直百合下去呢?

豆腐喜欢生吃。就那么洁白平整的一块,摆在碟子里,加点酱油,拌着吃,味儿特别正,黄豆的气味还在其间,没被佐料破坏掉,闻着很舒服。

把青青的嫩豆荚两头剪去,然后使劲搓去荚上的细毛,又加上黄生姜、白大

蒜,青的红的辣椒,佐以黄酒,在锅中时就香气四溢了。吃的时候,轻轻一咬,豆子就从荚里跑了出来,一颗,一颗,又一颗,这是个非常有兴味的过程。直接吃青豆时,我总是觉得嘎吱嘎吱咬得被动又辛苦,再软也还是觉得累。

有一家酒店的青菜炒香菇清甜可口,我和朋友每次去都必点,每次都觉得余味无穷,下次去照样点。可惜,这家酒店不久就关门了,再和朋友走过时,不免怅然,舌间似乎还有香气回旋。也同是这家酒店,有一道鱼头,上面浇着剁得碎碎的青辣椒,不知怎么腌制过的,香得很特别,颜色也微微泛黄。我不吃鱼,倒是专挑那辣椒和汤吃。有时把布袋面倒进去,搅拌下,吃起来也别有风味。

常去吃的还有一家店,不大,但干净清爽,桌子是乳白色的,沙发靠背是橙黄的,墙上的图案看着很温馨。正对着门口的大屏风上竟全是疏疏朗朗的梅花,枝枝丫丫的,似有暗香盈袖,多么好啊。在这家,最喜欢点的是酸辣大白菜,乐此不疲。从小就爱吃酸滋滋的东西,比如家里种的番茄,青青时摘了,一片一片切出来,里面是许多小小的籽,一层层的间隔就像是一间间的小房子,加了蛋炒起来,酸酸的,香香的,开胃极了。

青青绿绿的美味青青绿绿的美味雷军美

生 味活百

珠 话城史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