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敎售的三:種意義厂伍r 雄譯 - 農圃道時期(1956 – 1973)

12
斯四十第卷二第 n ••;:-‘.,... 曰八月:二十年七十四國民 院書亞新道圃農 iVu. 品賣非: r-Senator.williMmFulbHghtTy.-.0.37: .Prr.-便Rit-調使使貿使.便使..-0iS---61,-v:.使&,-...使^1

Upload: khangminh22

Post on 26-Jan-2023

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斯四十第卷二第

n • • ••;:-‘.:,..:.

曰八月:二十年七十四國民

院書亞新道圃農 iVu.

品 賣 非 :

大學敎售的三:種意義厂伍r雄譯

丨羅維德博士在第卞四次月會講翻-

今年十月間,美國參議員福爾布萊特Senator.williMm FulbHght訪問新亜書院的峙候?他

•說:T假如人類有任何希望的話y其希望是寄託在新亞書院這類的學府。’他的話:對本校的全體

.先生和同學。具有鼓勵和挑戰的,作用-堅定了我們在現世界之無知、.貧困與戰爭等罪惡性的衝突

中對敎育的信念。這些話引起我們注意到敎育不止是一種靜的思想形態,而且是,對個人對社會

秩序改進的一種活力0 •

.37:

.今天我打算對我們生活過程中的敎育,提供雨

三點普通觀感:

第一 P敎育不是事實的累積,而是對我們所遭

遇的重要事實的解釋方法。規在讓我來說明這點。

我們硏究中國文化的時候讀到:r早期中國社會的

經濟是農業的’。我們硏究希騰歷史的時候,我們

讀到:r希臘人是生活在.一種海上的國家〃藉商業

而興隆。’這些話的本身只是對事寶的坦率說明,

對於我們智慧的增進上毫無供獻。但是在我們想到

這種事實的說明-便發現這些話吿訴我們很多關於

中國與希騰文化的重要之點。例如中國人曰R農民、

對土地、氣候、與收成?非常關切。這些it實是我

們立刻可以想到的。自然是一個可靠的因素-

與發現,是不必要的,亦不是人民所期求的一

人民和海外世界經過了很多世紀的隔絕•

套像范敎授所稱的固有的綜合的調和,而使人類與

現’實的生活能夠達到民胞物與的境地。使和平與幸

福爲全人類所共享。現在讓我們來加以比較。希臘

人依海爲生,往來於東地中海周圍一帶的貿易着。

這種情形使希臘人習於改變而好奇,他們是對其他

人民的偉大的發問者;.同時亦是對其他人民的偉大

的借債人。因此希臘人發展了數學以及我們所稱的

科學基礎;他們的哲學注意到知識的反面;他們的

語言,是明哳的,不是象徵的。希臘生活方式的特

點不是永久的,,而是變的。現在當我們說到敎育不

僅在說明或者累積事實。而且要從事實中反映出新

的生動的意義時,、我們便發現怎樣一 一種豐富知識,

展開在我們的前面。我們在對中國與希•的情形,

作簡單的比較以後。使能欣賞孔夫子所說的:「智

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着靜,智者樂,仁

者壽。’他的說法。可以作爲對農業經濟與海上經

濟區別點的一種巧妙的解釋。

第二 ?可以很簡單的加以說明:敎育的本身不•

是一種目的’.而是爭取個人與社會生成發展的一種

手段。一個人把大學四年敎育的目的,放在獲得學

.位與畢業證書-這種想法是完全無意義的。在美國

與中國,有很多男女靑年,是這種•的與手段的共

同錯誤的犧牲者。這種思想造就的是學究,不是創

造性的思想家0它培植了 一種智識份子的驢傲:其

危險性比較無知,有過無不及。它創造了 iS里斯多

德式的敎育。成爲少數人的特權它否定了天下興

亡匹夫有責的民主敎育觀念。讓我再借用孔夫子另

外一句話-來加重指出敎育的積極性:敎育不是一

種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孔子說••學如不及。猶恐失

之。-第

三-敎育是一種生動的無止境的思想,,包括

對傳統與進步之尊重6 1個學院的課程,必須具有

,一些適當的課程〃從事適去的硏究,另外要具備一

些課程,供作現在與將來就業的需要。也就是人文

硏究與科學研究,必須保持一種平銜的發展。因

此-v受用敎育與應用敎育之間。必須保持一:種適當,

的關係這里問題是每.一個大學所經常面臨的問

題它使得每個大學要經常作&我批評,而將他的

,課程交給敎務委員會-經常加以檢討。敎務委員會

所看重的是傳統與進步有關課程的平衡發展。任何

一個社會。總是有.一些人醉心於將來還有:一些

人,留戀於過去。.前一種思想的人生活在變的假

定中:後一種人則固執於現狀的維持.。這雨種人,

不可免的衝突,•經果產生一種狹溢的門戶主義而

使事寶的眞象,因此蒙混。這樣^我們更需要第三

種形態的人他了解過去的傳統,而能看出傳統卦

過去現在將來酌聯繫〃對於人類生活與思想的新形

態的進步與發展,所具備的作用與重要。1個敎育

(138)

includes a respect for both tradition and progress. The ciirricalum of � ^ b ^ r f arts college should comprise a proper number of courses that deal largely 界严上 e pa” a select number of courses that are designed for present and future employment Just as there should be a balance between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ciences m a satisfacto^ course of study, so there should be a r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for enjoyment and education for use. These are constant problems that every college faces This makes i t important for a college to be perpetually se】f-,riti产 of f e l f and t? en Jus。么e』er二 d 』 evaluation of its curriculum to a committee of faculty who appr^iate the importance of. str iking a reasonable balance between tradition and progress There are Pe^Ple ̂+̂广̂^ community, who are fascinated by the future, and there are other people a ^ c ^ ^ ^ to the past. One group lives on the assumption of change, the other is bent upo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preset order. The inevitable conflict between these two 次?:s ofJe二 results in a narrow and sterile partisanship which obscures the real issues. This makes more necessary a third type of person, who sees tradition to be someth二,powerf二二= bind together the past alike wi th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nd yet essential to progress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orms cpf humap life and thought A n educ,t ?二 1 institution that commits its program to occasional review by such f b e r s of丄ts,^o二 ship is bound to reap the benefits that accrue from an awareness of the ?ast,二ej)res,j^-ancfthe future needs and desires of its student body. After all it is 二 r ^ a � i二 t ^ students and not the faculty whose training for life by way of both the arts and the science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conclusion, let me remind you that the glory of a college is not buildings or equipment, but the quality: of its faculty and its student body, all of h^Jffq s f ^ ^ a ^ : i^en and women who ara in .the! way of being educated. Our College here is fortunate H h r ^ T d S g s , bui l t or to :be b i i t . They are excellently adapted to ’ e ^ c a t i o ^ l needs of the itudents. They are not, however, the final measure of New Asia'a posit on in the field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istinction in this r e p c t depends quality of the faculty and even more, upon the desire, of each student to achieve an Education. In line with our thought this morning, this means the ability to pres,=an-ings out of facts: to accept opportunities here, not as a selfish privilege but as a common responsibility to give, the best wisdom we can derive from the past to the greatest oppPort=t12,we cln discover in the future. This means no laziness m doing our daily work, no dependence upon other students to do our work for us, no losing f main purpose to be served by our presence here. New Asia College has almost ten years of accomplishment behind it. With.a proper regard for the past and with a readiness to meet new occasions and duties, New Asia College can lace the years ahead with confidence and hope.

機關的工作人員--隨時對敎育計劃加以檢討,是會•

從了解過去現在將來的需要及,學生.的願望之中f得i

到種種利益。總之,從文藝與科學雨方面從事生活I

的訓練.。對於學生是非常重要的。• ,

後我要提醒大家,一個學府的光榮不是他@

的建築物或設備而是敎授和一羣正在受敎育的男m

女學生的品質。我們學校在建設方面?包括已建的期

或待建的,很能適應學生的敎育需要。、不過這些建,

設,不是新亞書院在大學敎育的範疇中的

後方策

。要緊的是靠敎授的品質,更要靠每一個學生的志

願,來完成敎育。這個意思-是措從事實中找尋意

義的能力。是指在此地受大學敎育的機會不是一種

.自私的特權,而是一種共同的責任。是指我們要利

用過去所得的智慧來開發將來的

大機會。這個意

思是說明,,我們對日常工作不要怠慢。不要依賴其

他的學生替自己工作,不要喪失了我們前面的主要

.目標。新亞書院有十年的奮鬥歷史〃本諸過去的經1

驗及對新的機會與赏任所作的準備,它是具有信心I

和希望,來面對未來的歲月的。 -

‘鄭重的警告:

—^唐教務長月會中提

在本月一,日舉行的第十四次月會上•。敎務長唐

君毅先生曾作簡短而鄭,重的警吿r要全體學生注意

各人操行與良好校風之維持。唐氏指出:本學期新

生人數驟增,各敎授頗担心校風與紀律之維持不易

。經激月留心觀察’•幸喜各生多能自愛。但期中考

試中。竟有I位同學違脏考試規則雖情節並非如

何嚴重.不過履霜堅氷至,1總不能不分別予以薄懲

.,•以儆效尤.。f本院並不特別注重臨時試驗成績,』

、.f唐氏說A『但旣有此制度,便必認眞施行。其眞,

正意義:不必,爲成績之測定:4而尤重在於學生平日

對課業及做人的修養及態度。』所以;凡成績太差

f或忽視紀律的學生〃都將被認爲『不適於在本院

繼續讀書丨』這是一個十分鄭重的警吿、希望全體

同學自愛。並互相督實丄W5。:. •

•;

(139)

t^ovett'^ S p e e c h at the (^oilege ^ ^ e e t i n g

~一 December 1, 1958.-““一

When Senator Fulbright visited New Asia College last October, he remarked, “If there is any hope at all for mankind, it lies in institutions such as New Asia College.” His words are both an encouragement and a challenge to all of us, as members of this College community. They confirm our faith in education, in its present world-wide conflict with ignorance and its evil satellites, poverty and war. They arouse our concern with education viewed not as a static frame of mind, but as a dynamic force for the improve-ment both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al order of which he is a part.

This morning, I propose to make two or three general observations about educa-tion regarded as a vital process in our lives. My first point is this; education is not the mere accumulation of facts. Rather, it is the method of interpreting important facts we have come to possess. Let me illustrate this point. In our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we read, “The economy of early Chinese society was agricultural/' Or in our study of Greek history, we read,“The Greeks lived in a maritime country and prospered thru commerce.” Taken by themselves, these are plain statements of facts, and they add very little to our store of wisdom. But, when we reflect upon these two bald statements of fact, we discover that they have a good deal to tell us about other more important aspects of Chinese and Greek culture. The Chinese, being farmers, had a great- concern with the land and weather and crops, things immediately apprehended. Nature is a dependable element;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are held to be unnecessary and undesirable. Cut off for centuries from contacts with the world beyond “the four seas", the Chinese worked out a native sense of what Prof. Fang calls “a comprehensive harmony in unison with which man and life in the world can enter into a fellowship of unity, so that peace and well-being may be enjoyed by all.” Now by contrast, the Greeks, as sea-farers and traders, travelled to and fro between other countries located around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Sea. This made the Greeks accustomed to change and novelty. They were great ques-tioners of other people, and, in turn, great borrowers from them. So that the Greeks developed mathematics and the rudiments of what we call “science”. Their philosophy was concerned w i t h diverse Ways of knowing, and the i r language was ar t icu la te and not suggestive. Not permanence but change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Greek way of life. Now you see what a rich store of knowledge is open to us when we not merely state or accumulate facts but reflect upon them until they yield new and exciting meanings. After this brief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Greek positions, we are able to appreciate what Confucius meant when he said on occasion,

"The wise delight in water; the good delight in mountains; The wise move; the good stay. The wise are happy; the

This strikes me as a very subt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nd a maritime economy.

point can be stated very briefly. Education is not an end individual and soci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o believe that

tion is completed in four years and with the possession of a college degree is sheer nonsense. Many young men and women in my country and yours of this common mistaking of ends and means. It produces a sterile type of not a creative thinker. It breeds a kind of intellectual pride more dangerous than ignorance. It creates an aristocratic pattern of eduation as the privilege of the few. It denies the democratic concept of educat ion as a respons ib i l i ty to be shared by al l . Le t me borrow another teaching of Confucius that emphasizes the positive aspect of education, not as an end but as a means. “Learn as if you could never get there, but were afraid of losing it."

itself but e's educa-certificate

victims and

My third point is that education, thought of

期四十第卷一第• . ——‘3——

vital, never-ending

•期四十第卷一第

.40:

靳亞社g第五.次

.十.一月一 一十九日(星期六)下午•新亞書院全

體社員第五次常年大會依法舉行會議於本院休息室.

。社員1 1十五人,實際出席者.十三人,餘者各有特

殊原因,未能出席-皆委託出席社員代表。董事

長趙冰博士 -因病請假,委託董事蔡貞人先生代表..

,並任常會主席。大會開會後。首先聽取楊汝梅先.

生關於本院上年度財政收支報吿,其次聽取錢院長

校務報吿。所有一

九五七——五八年

度資產負債報告書

及校務報吿,經全

體社員一致通過外

丨另通過新社員兼

.董事二人f卽董子

英與沈禕雨先生。

年會結束後/全體

社員攝影,以留紀

念0

十一月十七曰至廿九g

十七日:①硏究所舉行月會-由周卓懷同學報吿r

.

裴王船山及其思想大要.’。,.

②阿富汗加布大學敎育學院資料室主任陶

裴克博士Dr. M.K.

Towfigue訪問本院

十八日:敎育司署發放本院學生獎助學金。.

十九日:①八十七次行政會議。

/②錢院長訪問羅維德博土丄父換增設藝術

.系經費意見。 -

1

1十日:①夏威夷班那浩學院Punahou CoHege院

董事會通遢要案

本院董事會第十五次會議,於十一月廿五日假

香港太子行卜內門洋行舉行〃通過要案如下:

①一九五七一^五八年度資產負債表及收支經

費决算書

②1九五七丨

五 八 年 度 校 務 報 吿

③增設工商管理系及藝術系。

④董之英及沈禕雨先生爲fr員並向社員大會推

薦爲本校董事。 ~

.

⑤同意聘黃華表、張德恒、陳靜民、陳士文諸

先生爲專任敎授,分別担任中國文學系、外

國語文系、工商管理系、藝專科主任,王佶

先生爲專任副敎授兼註冊主任。

長佛克斯John R Fox訪問本院。

②錢院長與亞洲協會副代表高國麟氏交換

音樂敎育意見。

廿四日:舉行藝術系設計小組委員會,交換預算及

課程意見。

廿五日:①第十五屆董事會通過增設工商管理系及

•,藝術系等要案。

②錢院長在中氣文化協會講演『中國史學

一之特點』。.,.

廿六日:建築委員會,舉行第三次會議。 I

廿七日:孟氏敎育基金委員會初步核定本院助學金,

申請合格者十一名。 ,

.

廿九日:舉行社員大會•通過一九五七——五八年「

度會計報吿及梭務報吿等項。.

.

藝 藝 藝 外 中 中 中 商 哲 哲 哲 . 哲 哲 外 外 外 文 文 專 專 專 文 文 文 文 學 敎 敎 敎 敎 敎 文 文 文 史 史

歷 外 外 歷 中 商 商 史 文 文 史 文 學 學

張 鄭 楊 石 傅 董 張 李 德 治 小 志 仇 武 恒 楠 平 鵬 恒 震 夷

經 經 經 外 文 文 文 文 濟 濟 濟 文 史 史 史 史

二 二 二 三 二 二 二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四 三 三 三 三 三 四 四 四 四 E 四 四 四 四 四 下 下 下 I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下 上 上 上 上 下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下 下 下 上 上 上 上 下

斤盈娟

畢綺霞

丁人一

林炳昌

陳飽賢

.李金鐘

徐珍娣

梁漢之

程志瑜

陳緯君

陳惠蘭

梁文順

.上述名

瑪國偉

陳紹棠

同學已•

式决定:

方另選.

,甘漢琮、人龍、

單增多、辛炎德、麥耀文、

何金蘭、林亦敏、陳钩賢等

•領孟氏助學金中-待該會正

:後,則其本院助學金額將由校

一同學補上云。:. .,

馬 王 林 黃 何 蔡 麥 林 郭 馬 周 左 王 孫 任 禮 文 亦 福 金 漢 慕 瑞 麗 如 潤 光 文 城 顯 信 燜 敏 鵬 蘭 良 貞 成 碧 雄 生 煊 仰 標 京

文 商 哲 哲 外 史 學 敎 敎 文

中 中 經 歷 中 哲 文 商 商 哲 外 中 中 哲 商 經 哲 哲 哲 g 文 文 濟 史 文 敎 史 學 學 敎 文 文 文 敎 學 濟 敎 敎 敎 敎

期四十第卷-

梁 陳 李 黃 陳 麥 辛 楊 蔡 李 何 陳 徐 區 林 司 楊 陳 伍 袁 葉 王 曾 林 榮 永 東 識 紹 耀 炎 銘 ® 浩 其 碧 玫 華 玉 徒 啓 活 玉 毅 以 溶 g g 光 才 强 桓 棠 文 德 文 德 然 英 鶯 瑰 滴 甫 國 樵 舒 佩 之 南 哲 芬 橋

-期一人

曾克熬(履川)先生.

本期担任課程:歷代詩選。楚

,書法。,

頌橘廬文存十二卷

頌橘廬詩存十八卷.

近代書家述評二卷

李白與杜甫一卷

唐詩與宋詩一卷 \

曾氏家學六十四卷~

.

曾氏家乘五卷 (以上已刊)

閩方言一卷

.蜀方言一卷

粤方言一卷

閩詩鈔十二卷.

宋六家詩鈔二十卷

桐氏吳氏學記四卷

同光體詩述評11卷(以上未刊)

本期助學金名單

本院本學期助學金名額,業已根

據各同學申請書及成繽紀錄全部審查

决定,計獲得助學金學生共八十五名

,已分別通知,兹錄名單如下:

名 系別

年級

張漢澤

文史

四下

雷初明 文史

四下

周啓賡

文史

四上

李啓祥

文史

四上

胡明婁

文史

四上.

"潘幼明 外文

四上

哲敎

四上

陸 甘 杜 涂 逢 漢 明 超 源 琮 義 華

段白鍾

吳業昭

蘇啓森

單增多

唐人龍

商 學

商 學

外 文

龐 宋 吳 瑪 關 司 黃 聖 叙 愛 國 叔 徒 麗 偉 五 羣 瑋 威 惠 音

文 經 經 商 商 商 商 商 史 濟 濟 學 學 學 學 學

四 二 二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三 四 四 四 四 四 下 上 上 上 i 上 上 工 上 上 ±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Genesis of a music Jazz: its evolution Musical comedy in The fireside book of favorite American Center r ing Hollywood; the movie colony, The dramatic event, an American chronicle The dance Summer's children

L ITERATURE The liberal imagination The shores of l ight Poetry and the age The modern theatre.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Li terary opinion in America The American treasury, 1455-1955 Selected writ ings of Gertrude Stein The shock of recognition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treasury The world of Washington I rv ing The colonial mind, 1620-1800 Li terary America American renaissance The l i terary situation John Brown's body Collected

Frost Collected poems,、1917-1952 Spoon r iver anthology A short walk f rom the station Collected sonnets of Edna St. Vincent Mil lay

HISTORY Nineveh and its remains Stalin, a political biography In our second century The great frontier Two years before the mast The enormous room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期四十第卷-

a 4 2 j ,

OF N E W B O O K S (7)

T I T L E DATE OF PUBLICATION

ARTS Form and function Revolution & tradition in modern American a] Made in America The brown decades Root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architecture Sticks and stones Alexander Calder Cartoon cavalcade

products

1760-1835 l ight of distant ski U. S. camera 1957 Our new music Music in American life

L'S music, f rom talkin’ to ya;

made it.

— to the present, story of jazz by the men

71752513466461655

455555545555545^^

Q^ 9;

9.

.9-

9.

9.

9.

Q^

9.

9.

9.

9.

Q^

9-

9.

9.

9.

ST

AUTHOR

Greenough, Horatio Baur, J. Ireland Howe Kouwenhoven, J. Atlee Mumford, Lewis Mumford, Lewis Mumford, Lewis Sweeney, J. Johnson Craven, Thomas Steinberg, Saul Wallance, Don Richardson, E. Preston Flexner, J. Thomas Maloney, Tom ed. Copland, Aaron Barzun, Jacques . Chase, Gilbert Shapiro, Nat ed.

Partch, Harry Hodeir, Andre Smith, C. Michener Boni, M. Bradford Taylor, R^ Lewis Rosten, Leo Calvin Bentley,E. Mart in, Morgan, B.

ed.

Trilling, Lionel Wilson, Edmund Jarrell, Randall Bentley, E. Russell ed. Hart. J. David Zabel, M. Dauwen Fadiman, Clifton Stein, Gertrude Wilson, Edmund The Saturday Evening Foi Brooks, Van Wyck Parrington, Vernon Louis Scherman, D, Edward Matthiessen, F. Otto Cowley, Malcolm Benet, S. Vincent � Cummings, E. Estlin Dickinson, Emily Frost, Robert MacLeish, Archibald Masters, E. Lee McGinley, Phyllis . Millay, E. S t Vincent

Layard, A. Henry Duetscher, L Hart, Jerome A. Webb, W. Prescott Dana, R. Henry Cummings, E. Estl in Churchill, I‘ L. Spencer

(143)

本 院 現 - 藏 書 目 目 錄

書 名:著 者.冊數 版 年 月 書 名 著 者 冊 數 出 版 年

先 秦 經 _

晚明史

彙刻.、…

叢書書E 江蘇省立圖書館現存

東方文ft硏究所漢籍

分類目錄 :

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硏

究所漢籍書目.

東洋文*漢籍叢書分

痛:目鋒

增 訂 目 索 引

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

書目

中國地方方志總錄•

江蘇省立圖.

書館

東方文化硏

究所

東方文化學

東洋文庫

-金步瀛

中央圖書館

趙定宇書目

平骨書錄解題

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

中外老子著述目錄

紅樓夢書錄

國朝未刊遺書訪蓉

杭州藝文志

浙U:採進遺書總錄_

:蕴州經籍志.

金華經P志

麵國國會圖書館藏中

:國方志目錄

.常邑八郡藝文志

常昭合志藝文志

涵芬樓燼餘書錄

善本書室藏書志

榜喜齋藏書記‘

.元眷影

鐡琴銅劍樓宋金元書影

•期'四十第卷一第

王重民

都衍林

(明)趙用賢

::邵子風

胡厚宣

:孫楷第

一 粟

(淸)朱記榮

(淸)沈初等

(淸).孫諸讓

..胡宗楙

:朱士嘉

(淸)盧文昭:

丁祖蔭

張元濟

(淸)黃as烈

(淸)丁丙:

(淸)潘祖蔭

.繆荃蓀

3 ‘民國二十年

1民國二十一年

12 —淸光緖十二年

8民國三年

•4民國十七年

1民國三十七年

1 (曰本)昭和二

十年

(日本)昭和二

十年

•1 (日本)昭和二

十年

1民國二十H年

3民國四十六年

1 1942年

2 1957年

1 1958年

1 1957年

1民國二十四年

1 1952年

1 1957年

1民國四十六年

1 1958年

1淸光緖八年 4 M光緖册四年

10.淸乾隆册七年

16民國十年 :

8民國十四年

1 1942年*

17淸光緖十六年

6

5 :民國四十年

2淸光緖十年

16淸光緖计七年

2民國十三年

4淸宣統三年

9民國十一年.

明代版本圖錄初編

圖書版本學要蓉•

書林淸話

書林淸話附書林餘語

藏書紀事詩七卷本

藏書紀事詩六卷本

汲古閣書跋

絳雲樓題拔 .

涉園序跋集錦:

卷愈書拔

瀋承弼

顧廷龍

屈萬里

昌彼得

販書偶記

漢書藝文志單行本

唐書經籍藝文合志

宋史_文志

宋史藝文志捕

宋代四庫闕書目

宋代秘書省續編到四 庫闕書目

中興館閣書目‘:

•中興館閣續書目

宋國史藝文志’,.

歷代圖書版本志要

劫中得書記

中國目錄學史

中國史部目錄學

目錄學硏究

版本通義

(淸)葉昌燃

(淸)葉昌熾

(明)毛晋

潘景鄭校訂

(淸)錢謙益.

藩景鄭輯校

張元濟

顧廷龍

葉景葵

•顧廷龍

潘景鄭

(淸)黃不烈

繆荃蓀等輯

孫殿起

(漢)班固撰 (唐)顔師古注

(後晋)劉响 (宋)歐陽修

(元)脫脫等

黃虞稷

愧 燦

(淸)徐松輯

民國三十年

民國十七年

淸宣統二年

1957年

淸宣統二年

淸光緖廿三年

(淸)

葉德輝放證

(宋)陳駭等撰

,趙士烽輯考

(宋)張攀等撰

胃趙士燁輯考

趙士偉輯本.

•羅錦堂

鄭振鐸•

姚名達

基博

1958年

1958年

1958年

10民國八年

8民掘廿五年

1 1958年

1 1956年

1 1957年

1 1957年

1 1957年

1 1957年

1 1957年

1 1957年

1 1957年

1 1958年

1 1956年

1 1957年

1 1957年

1 1957年

1 1957年

期四十第.幾-

(144:

伏羲畫卦與易爲六藝之原

此文原爲拙作易義淺述第五與第七雨章,現在割截出來成爲一篇.是不免於支離破碎,首尾

不全的。因爲近講漢書藝文志,關於文王重易六交,作上下篇,與六藝之文而易爲之原等問題丨

在有限的峙間中,無法作詳盡的分折。而這雨章,則剛剛是討論到這幾點,雖然未能針對問題,

.作有系統的硏究,但供給同學們作參考的資料,或許有一些作用。因此將他節錄出來,以待讀者

的指敎。遯翁立冬前一日記 .

周易爲六藝之原,亦卽古代學術事功之所本。

前儒說•:伏羲一晝,掲開宇宙之秘,這見解是正確

而非誇張的。當草昧之初,先如先覺的先民,對於

人怎樣會有生-怎樣能生存得安樂而有意義,對於

天,爲什麽會有陰晴寒暑,這於人的生活,會有什

麼關係,對於地,生長萬物,怎樣去利用之:作爲

生活的倚仗。這些複雜的問題,必然會有一個總原

則,總答案。找尋這答案而動腦經.,指出其假定原

則的•,必不止伏羲一人。不過經後來事實上的證明

*只有這一晝的原則是愈考驗而愈正確的>繫辭下

:伏羲結繩而爲網晋,蓋取諸離。神農断木爲耒箱

,蓋取諸益。日中爲市,,蓋取諸噻睦。黃帝堯舜垂

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樣經過實際上

的考驗,只有伏羲之卦爲正確而精密,所以能嬗遞

闡發爲夏之連山,殷之歸藏,成爲

後的周易。而

那些以盤古的頭爲東岳,足爲西岳。左右臂爲恒山

衡山之類的宇宙答案,便只能成其爲遠古以來資爲

談助的神話了。

\伏羲怎樣發明這揭開宇宙之秘的一晝呢,易傳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

是故知鬼神之情。伏羲時代-沒有望遠鏡顯微鏡丨

更沒有化學上分折物質的儀器,能以分折出規代所

知的九十八種元素。尤其沒有分折原子的電子加速

器,能夠分折出每一個原子均帶有陰性陽性的電,

與一正一負的能量。他便只有這樣憑耳目心思,觀.

察宇宙間一切粗線條——形器的動態,自天地的運

動,以至圓頂方踵之倫,心性情意的生活。從這此 1一

形器的粗線條之中,去『參伍以變〃綜錯其事』。

找出其

原本

精密的共同原則。『通其變,遂成

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的。這一原則’

.,卽是對立的陰陽。從這原則,解釋天地人三者之

間的一切問題:,經過幾千年以來的證明,愈見其正

確。直到現代電學家物理學家

新的核子放射硏究

,也還不出於這一原則的範圍:可見其偉大了。但

伏羲這一原則的發現,也幷不是玄妙神秘的奇跡,

而是現實尋常的事0

人類生活於一寒一暑的陰陽交互之中,已經不

如其幾十萬年,

爲固然入視若無睹。正如日見蘋

果落地〃壺蓋水沸,沒有人以爲是有硏究的價値的

。只有思想縝密而又正在硏究問題之人,才會將蘋

果落地,而聯想到萬有引力上去,將壺蓋水沸.而

聯想到汽力上去,這正如伏羲見1寒一,暑而聯想到.

宇宙萬有之所以然的原則上去一樣。所謂伏義見河

出圖而晝八卦,禹見洛出書而作洪範九疇,就不.過

是蘋果壺蓋那麽一囘事。當觀察出陰陽之事之時丨

但文字正在草創,而且這一複雜變化的理論,也非

簡單的文字所能表達,因而仿照所見的那匹野馬的

毛色,長短不同的斑文,晝成陰陽X•這並不是神

怪之事。宋人陳希夷先生根據易傳•天地之數五十

有五,而爲河圖洛書臆造出來的圖案,那才是玄妙

的。 伏

羲以後。易有連山之易,歸藏之易,與文王

的周易三種。但將易道緊密地聯繫到人事的倫理道

德政洽事功上去,成爲

高度的哲理系體,則是周

易的成功。漢書藝文志曰:文王重易六X,作上下

篇。此說本於史記周本紀,文王囚美里。蓋益易之

八卦,爲六十四卦。實則六十四卦:並不是文王所

重,而是古已有之的。觀於神農取諸益而作耒耜,

益卽是重卦後的卦象。漢人的乾鑿变?魏人王弼的,

易注.卽根據易傳:聖人之作易也,兼三才而雨之

•。斷爲伏羲卽已重爲六十四卦。無論其爲確否:但,

連山歸藏,卽均是重爲六十四卦以後之易。而連山

歸藏,又確是周文王跃前便已有之的易象?則是無

疑的。周禮:太卜掌三易:.一曰連山?一曰歸藏人

1曰周易。證以左傳:穆姜筵,遇艮之八。杜預曰

連山歸藏11.易,皆用七八爲占,3故言遇艮之八。

國語:重耳筵.遇貪屯悔豫皆八:韋昭白:夏之連

山,殷之歸藏,占此雨卦也,這艮屯豫。卽均是重

卦的卦名。可知重易六交.確非始於文王。繫傳下

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其當

文王與村之事耶,是故其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

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

此之謂易道也。此卽指文王之演易-不言作而言興

丨卽指古有六十四卦,文王乃述而非作者。故乾鑿

度云:垂皇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

這所謂益卦演德:卽指益其卦義。演述其卦德而說

的。伏羲垂示六十四卦之象,文王充實其意義與作

用,孔子則掲示其公式與定例。然後易爲

高哲理

期四十第卷一第

系體之義,乃確定而彰明的。但爲什麽又說易興於

文王,是不是伏羲以後。文王以前。易學沒有人傳

授麽。不是的丨文王以前。’已有連山歸藏之易丨

而且成爲夏殷1 一代的典章,乃是正確的。禮運:我

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丨吾得夏峙焉。

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孔颖達曰:

孔子以大聖之姿-無所不覽而獨觀此1 一書,始知

禮之轉運者。以詩書禮樂,多是周代之書,皇帝墳

典..又不論陰陽轉運之事,而夏之四峙之書殷之

坤乾之說。並載前王損益陰陽盛衰.,故觀此二書,

以知上代也。這所謂前王損益,陰陽盛衰。卽正是

易象之事。夏時如國語單襄公所稱,九月治道.,十

月成梁。坤乾,卽易的卦象。夏易以艮爲首,以卦

象應四時節候.,爲施政的程序表。說卦:党正秋

也。卽夏峙之義之保存在周易之中者,故曰得夏畤

焉。大戴記之夏小正,g覽的月令,淮南子天文訓

中所記八風始於艮卦的條風,卽均是這種程序表的

餘裔。殷易以坤爲首說卦:坤以藏之。是以其易

名歸藏,故曰得坤乾焉。孔子於禮運之事,觀夏時

坤乾〃而知夏殷禮之所損益,與陰陽盛衰轉運之事

。祀宋於禮樂的文獻無徵,而這雨種文獻却保存了

丨可知其正爲夏殷雨代之易,爲災祥占卜之用,才

沒有亡失。孔子由這雨種文獻。而可放知夏禮殷禮

的損益,又可知1 1易•在夏殷1 1代,亦爲官定典章

禮制之所本,這可再證以周易。左傳昭一 一年:韓宣

子聘魯,觀書於周太史j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

盡在魯矣丨吾今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魯春秋以禮經書策,——見隱七年,滕侯卒傳,與

杜預注0——可以謂之周禮,現在易象也謂之周禮

.並且指爲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可見周人的

周易’•實爲一代政制禮法所本的典則。但夏殷1.1易

怎樣的呢?孔子觀祀觀宋之後只說吾得夏時:吾

得坤乾,沒有說夏殷之禮盡在此矣。因此只能取

1

一易關於陰陽盛衰損益之一義,這卽證明了易象在

夏殷雨代,雖然同樣被重視,但其作用與意義,則

沒有得到

大的發揮。因爲易卦,由於遠古以來丨

卽用之於卜筵,四庫提要云:聖人覺世牖民,大抵

因事以寓敎、詩寓於風謠,禮寓於節文。尙書春秋

寓於史,而周易則寓於卜遼。易之寓於卜筵、不止

周代爲然,而是起於上古的。我們均知道:殷人是

尙鬼重卜的。歸藏之易,必然以吉凶災祥爲主要,

是在意中的。這只須看箕子所陳的洪範九疇,稽疑

庶徵雨疇,便了 一半篇幅。庶徵的白雨曰暘曰澳

曰寒曰風,卽是陰陽轉運,夏時之事。稽疑的龜從

遼從,卽是鬼神吉凶之事。洪範九疇出於禹的,.又

可知不但殷易重休徵咎徵天時夏龜的災祥,卽夏

易也必然是側重於這樣的災祥。•再看左傅國語所記

周人引古籍以斷事,徧及夏殷的詩書。.——引

詩之例,如引五子之歌見左傳。’,-—至於易說2則

只有援引周易之文,而沒有入援引到夏殷11易。但

h策災祥吉凶,則往往先用二易,到不能决疑峙,

再用周易。如:晋侯筵尙有晋國?得頁屯悔豫不吉

,穆姜笼遇艮不吉,筵史與司空季子,才以周易解

之。秦伯韓之戰,晋侯鄢陵之戰,其遼皆用11易已

决其吉凶,卽不再用周易;卽可見11易是偏向陰陽

災祥方面發展的。因此文王要以天人之際,天道入

事在事實上相應之德,來一次益卦演德之事P將重

卦的次序。排成相摩相盪,正負交互.—按周易

卦象次序:如乾11=11坤:__!!!:,屯!n!!|蒙…in ,需1=

III,訟一||!|了皆是互相反對的,正與伏羲畫卦.,震iil

與艮I!!,離一!|與坎!I!,党.!一一與巽11!之義合,.說詳第

11第三章。——以復伏羲晝卦之舊。將六十四卦.

來一次精密而有體系的定義,作成卦辭::以充實卦

象的作用。周公繼起,再將每卦的六焚,在整體系

統的理論之下,作成交詞,爲每IX下一個舉例的

定義。易象始從卜遼之中,完全顯豁出來,這便是

中興於中古的周易。又再看周易的卦炎詞。並不是

吉卦盡說吉,而往往是說成凶的。如无妄的卦辭其

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豫的交詞:初六•鳴豫凶

丨六三:吁豫悔丨遲有悔丨也不是凶卦盡說凶,而

往往是說吉的。如習坎的卦辭:有孚,維心亨,行

有尙。蹇的交辭•.往賽來豫,大蹇明來。往蹇來碩

吉。這樣吉卦戒之以凶.凶卦勵之以吉,全部文王

周公卦交辭:卽大半是這一方式,爲古聖人相與儆

戒之辭。這可見周易卽不全是占卜災祥之事。而是

進德修業的理論「,所以說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

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因此在春

秋時的學者與士大夫,將周易斷制人事?就不全用

卜篮-而是直接援引。視同詩書之文一樣的0如宣

十1

一年•智莊子論歲子以偏師濟曰:此師殆哉丨周

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減凶f•昭元年

,子太叔論楚子之將死曰:周易有之r迷復凶丨所

以祭傳上曰: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文王

以前,易卦的眞正意義:漸爲卜筵所隱蔽0.文王才

充實其天人合一的ii!論,將易卦合於進德修業的人.

事,闡發出來這卽是中古易道的中興。文王繫卦

,周公繫叉,成爲周之所以王,周禮之所以盛的原

so •

從伏羲以後,易象因爲寓於占卜之中,而漸漸

增加了神秘的應用 >乃是事實。雖然文王肩公,再

將他調整到發天地之秘的天人之道上去,•以爲周朝

.一代典章文物的本原;但其文一-卦交詞,遺是只

言其當然,沒有言其所以然,而且還是因襲着古代

占卜的舊式。有周一代學士大夫,雖然知其理,但

還沒有具體的瞭解與闡述。直到孔子,才將周易全

部微言大義,^—-也卽是從當然中,將其所以然的

理論與凡例,淸理出來,再做一.番有系體的述作。

所以班固說:易道深矣丨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故

硏究周易>必先硏究易傳。凡易傳凡例之所有的公•

式,才是周易作者本義之所在-凡易傳凡例所無者

,便不免於爲枝蔓之說。如周濂溪先生>•太極圖說

中無極而太極之說,在仁者見之謂之仁> 智者見之

謂之智的角度之下當然也爲易象題中應有之義,

而是可以言之成理的。但陸象也先生便極力反對之

V卽因爲無極之說>並不是三聖者的原意0這r說

如算是濂溪先生的見解是可以的,算入周易作者的

脹上去?便是臆說了、。. ’

.易象旣是從觀察宇宙間粗綫條的形器之事纟找

精的總原則,易卦所表示的天地風雷水火

山澤,爲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八種總元素,又與現代

物理學者所說的九十八種元素同其作用。那麼!

易象是不是唯物之學呢?我們可以確然的答復:不

是的!易象的學理?.正如前文——第一第1 一雨章

——所說:他本來旣不否定物質。也不否定心識,

他發展到周易,乃是超乎心識和物質以上的原理、哲

學。他所演繹的陰陽,乃是一個導演着一切形物的

自然能量所以謂爲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學術。他反

映到人類的生活上:便是人性的秉賦所謂陰陽和

而後生萬物,也就是陰陽1 一者能量的平衡,才能生

物這在人類自然不能例外的。但乾爲陽極,坤爲

陰極,在這雨極之間,•因境界與密度的不同:又有

『雷以鼓之,風以盪之』的參差、i這陰陽相互之間

的放射,便不是處處均在天平秤上的均衡,而會有

有限度的差異。因此他便要在水火相濟之下:自然

而交易調劑到豫悅的『党’:安定的r艮』,那樣

1個和的程序上去。人類自原始以來••卽秉着這個

陰陽之和而生長,因此人類的心性-便也有這樣1

個陰陽之和的存在。但人類又一樣會爲境界與密度

——物欲與人欲—所歪曲;然其爲和的心性丨

並沒有失掉。只要能自覺其本然之性,便恢復其同

於陰陽之和與天地之心了。易傳:繼之者善也丨存

之者性也!都是說:能承繼自然所秉賦者就是善,

.雖然有峙這個善會被人欲物欲所S曲,而這秉賦

依然存在-卽是性。中庸率性之謂道,與孟子所謂

良知良能-老子所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

。佛家所說?若離前麈,一有分别性,此眞爾心。

——見棵嚴經——其修養’繼存之方法與作用-雖各,

不同,其所以明人1性的原則,•則是殊途而同歸的)。:

故易義對宇宙間寓品萬類,而以人爲三才之,卽

是以人爲中心。人必須超於萬物,才能不.與物同伍

,才不致爲物所役-才能主宰萬物,利用萬物。去

開拓形器的世界。人憑什麽能夠上同天地之心、承

陰陽之和,下爲萬物的主宰呢?卽在於這個能同於

陰陽之和的性而已Q •

照現代進化論者說,人與萬物是同源的,是由

於同一原生物同一細胞,演變進化而來的。這樣

,人卽是物,人與萬物的原本,便沒有雨樣。爲甚

麽人不能算是物?爲甚麽人性獨能同於天地陰陽之.

和,爲萬物的主宰者?萬物則不能,而爲被主宰者

昵?理由很簡單,這正是陰陽之和-在大自然之中

,有盈虛消息的變易而然的。我們可以假想。•而且

也必然是事實的。在世.界上將有生物之時某一,類

將爲人類胚胎的原生物或者細胞,在這盈虛消息之

中,得到了 r陰陽之和之正’的變易。因此這一類細

胞的性質與活動> 便多了1分陰陽之和的秉賦,與

向着人的形器發展的機能。;a於這秉賦,而孕硫成

仁義智慧的心性,加同種子同樣播種入土,「而這一

批種子剛剛入到深淺合度的泥土之中。與寒温合

度的陽光之下,其抽苗結果,目然是不同的。基督•

,敎說:亞當是由上帝拔出一根脇骨所做成。亦卽亞

當與上帝本然•是同體,乃是極有道理的。因此:人

類確是所得於陰陽之和者獨厚的動物,孟子•所謂:

此天之所a予我者。所以便能本着仁義之性與智慧.

,去開拓文明。從原來孕敏自己的陰陽盈虛消息之

中人天行天德的程序之中,去趨吉避凶一。運用宇宙

間一.切形器之物爲人類造幸福.,與陰陽同平衡,

使人類生活,‘更爲有意義與藝術,更爲有自由的,

豫悅的樂趣。:繁辭白: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

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無

體。這樣無方無體7豈是物•所能範圍的麽?人能範.

圍物.,,而不爲物所範圍,能知變化之道,而不與物

.同變卽能.『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

之謂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之謂神。』可以民咸

用之,卽是生活日用之事,並不是神秘難知之事。

生活日用之事。無過於人與人之間的_係;秩序這

關係的,卽是五倫之事。聯繫這關係的,卽是五常.

之事。詩書禮樂春秋,則是五倫五常的闡明者與指

導者,至其原則與應用,,又莫不依於自然之常,順

乎人性之正。亦卽是周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白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的公式

0可知凡仁義禮智信,皆可以謂爲易之一體,凡詩

書禮樂春秋〃皆可以視爲易之一 •象。分之則爲五常

之德/合之卽是一陰1陽之道•修身正心〃、致知格

物者不出乎此。齊家洽國平天下者〃也不出乎此,

這卽是易所以爲六藝之原的所在。• .

.

»

s

s

s

s

(

)

s

s

s

V ss(x,

(一

)本刊收到各系科同學圑體郊外旅行盼短篇遊記

.多篇及照片多幀,惟以篇幅有限-未能.一. .1刊

出,只選登哲敎、歷史雨系會及藝專科師生旅

.行照片各I ,聊資紀八希撰稿同學原請。•

(一

一)本刊仍望同學多多投稿,尤望能得學術性與文

藝創作性之文稿;唯望出於鄭重寫作,.

好先

經各系敎授寓目,須辖寫淸楚1,以便刊用。•’

(三)本刊第一. S

1

!雨期,久已無存r對•續索亂者

*碍難應命,至希原誠。

. ,

卷' 期四十彳 10-

:碌:

- ) - ^ - ‘

期 0 十 第 卷

_ _ 鍵键

_

_

1 、‘‘巧

11-

At

一 源 • 第 的 。 。 鋒 字 宮 南 , 額 種 是 其 一 詩 若 是 本 不 ; 渡 韓 的 象秦遊首相從目最存直後愈筆石’• 書 襄 趱 济 仿 藝 下 早 , 到 。 用 跡 鼓 典 公 趣 两 。 術 最 。 存 現 金 詩 。 文 範 舊 。 的 所 的 完 後 的 在 人 歌 虞 是 之 都 帛 前 叙 氣 美 勁 幾 還 把 論 世 中 祖 。 彳 幾 主 槪 的 本 乎 沒 它 述 南 國 。 襄 卽 句 要 論 一 次 每 有 運 它 、 最 未 公 . 白 : 內 本 之 字 打 到 • , 歐 古 免 攻 ^ 1容或。。有開燕它陽的‘ 太 戎 魚 肝 是 許 這 中 缺 箱 京 就 詢 石 : t ^ 小 救 繰 歐 貴 是 石 權 。 子 。 非 、 g ^ 覷 周 鑠 ^ 族 春 鼓 本 據 。 以 常 褚 芒 . 它 、 , 猗 階 秋 的 較 留 這 後 著 遂 字 了就其。 .級戬製晚傳石费名良二 。 從 m 河 的 國 作 。 下 鼓 一 了 都 唐 這 ^丨丐遊間年三來存直。很初 地 盜 。 樂 物 代 本 的 世 在 五 贊 〃 方 ^杰或。,均拓已: i h 代美在 出 氐 皮 畋 石 衆 於 本 二 京 之 它 陕 兵鮮丨獵鼓說抗看千故 S L 。西 -丨彼生的紛戰。七國 •’杜陳 在 丨 U 活 文 転 前 以 百 子 又 甫 倉 歷 ^ 掉 。 字 0 售 明 多 監 不 八 出 史 。 淵 鼓 是 莫 往 錫 年 保 知 分 土 上 描 . , 有 四 衷 日 山 。 存 t 小 二 亦 寫 鰻 十 言 一 本 安 石 着 向 篆 蘇 是 祈 丨 個 有 是 三 國 質 。 , 歌 筋 一 源 鯉 , 韻 。 井 十 雖 抗 至 。

. 重 之 ^ 所 的 據 銀 鼓 堅 日 宋 把 李 要 美 處 刻 詩 文 行 齋 2 期 大 它 i 文:之的,字的所而內觀 .列眞 獻 遊 r 詩 風 考 老 藏 大 , 。 在 -。魚君恰格據闆的部運歸倉張、 我 之 子 好 情 , 。 北 分 往 於 額 懷 們:樂漁是調是這宋已四京李 m 如 。 之 十 • ’ 秦 裏 三 經 川 師 斯 、 果極。首和的印種 .風。彳之徐 當 富 满 。 詩 石 的 拓 化 勝 今 間 浩

:石文又這經刻就本,利河。輩’ 鼓 學 ^ 是 由 。 是 爲 有 後 南 後 都 ’ 文 意 有 鄭 先 已 他 最 的 。 開 以 僅味‘。樵後成的古竟遷封韋爲 僅 。 小 所 诗 公 藏 P 至 囘 ^ 應 是 是 肝 魚 列 代 論 本 先 一 故 。 物 史

- 1 2— •期四十第卷-

董事會速過:

增設藝術業案

所有各項技術問題

候小組委員會解決

一本院醞馥已久的藝術系問题、經八十六次行政

會議决議:r原則通過’,並推五敎授組織小組委

員會起草計劃(包括四年應開課程與經費諸事)丨

然後提請董事會討論决定。兹悉:十一月一 一十九日

董事會議對此問題曾予以愼重考慮。終於通過增設

藝術系案。這一决定可爲本院藝術敎育之重要里程

碑,所有關心師生。無不大爲欣然。惟本案如何付

諸實施.其中尙有數項技術問題例如董事會决議

案之「但書’云:.「以招生人1足夠開班爲準’,

須經敎務行政之决定所謂「足夠人數’之人數。又如

第一期招生魔始於何峙?春季K夏季?此外尙有藝

術系與原有藝專科之間-在諫程等方面如何聯•?

如何劃分?原肄業藝專科學生.如志願轉入藝銜系

繼續攻讀時。其轉系手續與條件如何?凡此一切技

術性問題。均須明白决定。據聞第八十八次行政會

議對以上各問題0均曾二 一討論但爲愼重起見,

. .-

-

未作立卽的决定而仍委原來小組委員會負責,作

進一步的硏究。(小組委員五敎授爲:錢穆、唐君

毅、楊汝梅、陳士文、羅維德先生.。)劑聞小組委

員會已開始工作預料不久.當有具體結輪.提出

行政會議。以作

後之决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