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healthcare social work (chinese) 社区医务社会工作

37
任务导学 本章将以理论为出发点,帮助读者厘清社区及社区工作的概念,并通过医 学模式的改变来说明医务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最后通过社区健康服务案例让读 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医务如何与社区工作有机的相结合。 学习目标(理论与实训) 1. 重建社区工作及社区的定义; 2. 认识医学模式与社区工作的联系; 3. 通过案例学习,了解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的方法。 社区医务社会工作 黄匡忠,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专业 主任, 无国界社工董事

Upload: uic-hk

Post on 21-Nov-2023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任务导学

本章将以理论为出发点,帮助读者厘清社区及社区工作的概念,并通过医

学模式的改变来说明医务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最后通过社区健康服务案例让读

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医务如何与社区工作有机的相结合。

学习目标(理论与实训)

1. 重建社区工作及社区的定义;

2. 认识医学模式与社区工作的联系;

3. 通过案例学习,了解社区医务社会工作的方法。

社区医务社会工作

黄匡忠,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专业

主任, 无国界社工董事

厉娜 无国界社工行政总裁

江紫红 无国界社工四川服務主任

周甜 无国界社工行政主任

资料整理

谭凌 香港浸会大学硕士生

社区医务社会工作

1)社区工作的定义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主要方法之一,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尤其

广泛。医务社会工作于美国先萌芽于医院,志愿人士或社工对出院的病人进行随访,为社区医务工作的原始模式,换言之社区医务社会工作只是医院社会工作的一种延伸,但随着社区医学的兴起,以及健康服务的重点从治疗性服务转向预防性医学,从医院转向初级保健(海外称为基层健康),社区医务共工作便有了独当一面的意义。

一九六二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始正式将社区工作纳入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中。社区扩充了社会工作的分析视角,从小组及个案的微观分析角度,提升到较为广阔的人群层面。社区的分析角度现实个人问题的解决,不单倚靠个人及其家庭的努力,也可以引用社区资源来解决个人问题。

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也意味着以整个社区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社区的意见领袖,进而透过各种群体沟通方法,影响社区内所有成员,产生共同的社区价值,主导社区问题的解决方向,同时吸引着所有社区成员致力执行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

社区工作的定义可以分广义及狭义来考虑。广义而言可以泛指在社区之内发生的所有为人群的活动和服务(甘炳光等,1994),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某些商业机构在社区内进行宣传及销售活动,也可以称为社区工作。显然过于广泛的定义容易产生混淆,令人无法区分一般社区工作与专业社区工作的不同。例如居民委员会及工会、团委及妇联(以下简称工青妇)等都有干部在基层社区内开展工作,他们的工作手法与目标,与社区社会工作如何区分呢?这里社区社会工作应采取较为狭义的界定。社区社会工作是以“社区”为

对象,透过“组织社区内居民”,参与集体行动,厘清社区需要,共同解决社区问题,以改善社区内一切个人及小群体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素质。

在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特别注重居民自决、赋权等理念,培养居民自助及互助的精神。因为居民能参与社区事务,发表意见响应公共政策,自主发挥社区领袖才能,建立公平、民主、和谐的社区,所以居民的归属感不

断加强,社区的组织涌现和更新,带动整个社区向前发展(甘炳光等,1994; 苏景辉,2003)。

2)社区的概念社区一词源自拉丁语,意思是一种伙伴的关系,有“共融”的概念,也可

以 理 解 为 一些内 在 的 共 同 。费孝通翻译了德国 社 会 学 教裴迪南 ·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的一书《Community and Society》, 费使用了《社区与社会》为名,故英文单词Community被广泛引用为中文“社区”一词。其后有将同书之中文译为《共同体与社会》,则更为贴切。滕尼斯原书德文为“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 其实是指两种不

同的社群,此较为确切地说是分辨了一些较为注重人情和文化约束的社区及较为注重 事 务 , 法则和理 性 的 社 区 , Charles P Loomis 将德文翻为 Community and Society (Loomis,1957), 故费孝通以英译本书名才用了社区一词。那么社区究何所指,与社会又如何辨别。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E、帕克

Robert Ezra Park 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Park,1925)帕克提出了非常前卫的概念即人类生态(Human Ecology)。他引用了在哥本哈根的和明教授(Euqenius Warming) 所发现的植物会形成永久性的类群,即植物社区(Plantesam fund),以探讨人群的社区性。他指出社区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一

定程度与地理距离相关。虽然其他影响人们沟通的因素会干扰着地理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帕克可以说是第一位尝试系统地对“社区”概念下定义的社会学者,当年他担任美国社会学会的会长。

一九五五年,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希莱里(George A. Hillery)曾作出一项比较研究,发现“社区”一词意有多达 94钟定义。归纳而言,其中大部分定义提到一下三个元素:

(1) 地域;(2) 共同的纽带及(3) 社会交往;共同的纽带即一些文化及行为上的认同。用日常的用语解释,社区即一个

相互交往的人群,他们有一些共同的文化行为以维系作为一个整体,而他们一般情况下都分享一块共同的地域。上述的定义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可能需要加上虚拟社区的概念。但

希莱里提出的三个基本要素仍然有效。世界卫生组织于一九七四年发表了有关社区护理服务的专家报告,界定了

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社区”定义,认为“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兴趣,彼此认识及互相交往,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接受一定的社会规范。亦即包括人群,地域,互动与社区认同等元素。

1986 年,民政部首次把“社区”的概念写入文件之中,提出要在城市中

开展社区服务工作。1987 年 9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对社区服务的内涵作了具体的规定。1989 年 12月 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其后中央(2000)23号文件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部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将社区正式定义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从此社区可以说是有了法律上的定义。

另 一 位社 会 学 家 英格 尔斯 ( Alex Inkeles ) 提 出 了 地 理 社 区(Geographical Community)和功能社区(Functional Community)的概念。英格尔斯称功能社区作“精神社区”,认为其成员建立在价值,起源或信仰等精神纽带上。他们没有共同的居住地,却有共同的信仰和亚文化,以及社区认同和社区归属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地域性的社区日益解体,但人群却建立了替代的社区网络包括虚拟网络,故此功能社区的概念更能应用于后现代社会。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是医学发现过程中人们对死亡、疾病、治疗及保健的概念的认识,或分析视角。原始的医学模式是以神灵主义为基本,认为人的疾病是鬼神或超自然力量所驱使,有病须向神灵赎过,轻视神灵则会带来疾病。长寿乃神灵所施予,以及敬畏神灵带来的运气。神灵主义模式之后有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例如在中国有阴阳五行学说,西方有苏波克拉底学说,相信天然,生老病死有其

定律,人要接受疾病与死亡。自然哲学论之后又有机械论的医学模式,不自详述。到了近代科学发达,“生物医学模式”兴起,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及预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很多不能治愈的疾病尤其是传染疾病已得很高的治愈率,不再构成人类死亡的威胁。近代医学的发达令人类的生命显著延长,生物医学以诊断为重要,针对性地以化学医学,物理医学解除病人的痛苦,医学一切以生物科学为依据,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生由于掌握了生物的知识和技术,代替了神灵的地位,医疗机构及药物生产迅速膨胀。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生物医学模式日渐显露出它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发达国家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均产生重大的改变。人们主要的死亡原因已不再是传染性疾病,如肺病,天花,霍乱等。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亡,呼吸系统疾病还有精神疾病等一跃而居病因之前列。这些疾病已不再是单纯地受生物因素所影响,而是与生态环境,社会压力,个人行为及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已无法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及治愈。

美国学者佳治`恩格斯(George L. Engel)首先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Health),自始为卫生界带来巨大的转变。(Engel,1977)早于一九四八年,世界卫生组织已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

美状态,而不是仅仅没有疾病或虚弱,健康应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三者的结合。恩格尔认为疾病可看作是整个生物体或其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及调节的失效或失调。他更将疾病细分为 1)疾病(Disease), 一

种生物尺度的病理状态;2)病患(Illness),即病人的感觉尺度和形容病理现状的方式;及 3)患病(Sickness),即病人对病理状态的感觉所换取的反应或行为。(Engel,1977). 上述对疾病的定义即包括了生理状况,情绪反应及病中行为三个维度(3 Dimensional Definition)。

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医学模式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全面更新,从治疗走向预防,从医院走入社区。医生的角色因此而改变,医护工作者的职能由治疗服务提供者的单一角色转变为卫生服务的提供者,诊疗方案的制定者,健康教育的指导者,社区卫生的领导者,和卫生事务的协调者多重角色。

1978 年世界卫生 组织于阿玛阿塔发表宣言 ( Declaration of Alma

Ata)中,正式提倡”健康社区”的概念,提出落实基层健康以达成全民健康(Health for All).其后 Trevor Hancock和 Leonard Duhl 更提出健康城市(Healthy Cities)的倡议。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上世卫将健康明确定义为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或简称全人健康(Holistic Health),为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

与上述医护人员的角色对比,健康服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同样多重化,包括卫生服务的连接者,健康教育的组织者,社区卫生的倡导者,医患关系的调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者等。

Hancock and Duhl 将健康城市定义为持续创造并增进城市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强化社区资源使人们能够相互挟持,实行生活所有功能并达到最大潜能。

(Hancock & Duhl,1988).

台湾卫生署自 1999 年开始推动社区健康营造计划,期望激发居民参与,结合不同专业力量,将健康导入居民的日常生产中,实践健康的生活,营造健康的社区。从 2000 年到 2005 年台湾已设立超过三百所社区健康营造中心。(Chan, C.M. & Yang, S.C., 2006).

台湾的社区健康营造(香港称赋能)的过程经过以下几个步骤:(一) 找出健康议题;(二) 凝聚社区共识;(三) 强化社区组织,建立社区组织网络;(四) 唤起共同参与兴趣,扩大活动影响层面;面对社区健康营造的策略和方法包括: 成立社区健康营造推动小组; 订定社区建立议题; 结合社区资源;编印健康生活教材 激发民众参与,规划实施要领; 永续经营; 政府单位给予辅导评价。1999 年,台湾卫生当局更推行了健康促进社区认证,补助无烟计划,无槟

榔计划及安全社区计划。台湾当局并以世卫健康社区计划的评估方式,设计了《社区健康营造评价

指示》,包括(一)营造中心之组织健全性,即推动小组能否促进健康行为,整合健康

资源,并有详尽的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发展策略,整合资源等能力;

(二)义工(台湾称志工)的招募及培训,即中心能否吸引义工积极参与,令其有效发挥,产生成就感和归属感,并给与义工恰当的反馈,奖励义工等制度;

(三)促进健康活动的效率,包括经济可行,简单而能见度高,相信于社区文化和居民的生活体验,与社区制定的议题紧密联系。

(四)持续发展(台湾称永续经营),即中心能有否自我评估及自行改进。(上述资源摘自郭莹璱,2010;张蓓贞,2009.)

社区健康社会工作领域社会工作介入健康服务,其领域并不限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主要范

围有以下多种:

(一)职业健康,包括工业意外的防止,职业病的预防;(二) 学校健康,特别是儿童传染病的教育及预防;也包括协助有学

习困难的儿童及家庭。(三)妇女健康,预防女性疾病包括各种癌症的早起检测与预防,也

包括女性生理周期有关成长、生育、以至更年期的健康;(四) 防止药物滥用,控烟;防止酗酒等社会教育与行为改变;(五)心理及精神健康的推动,协助人群认识心理疾病如抑郁,情绪

低落,躁动,精神分裂等情况,帮助病者接受药物治疗,自我情绪及行为调节,教导家人如何照顾及关怀病者,推动社区关爱等。

(六) 康复社会工作,协助因疾病,意外或个人行为引致残疾的人士进行复健,配合各种物理,职业及语言治疗。

(七)老人健康社工服务,透过社会参与保持老人身心健康,协助老人适应记忆,智力及身体机能的衰退,防止老人摔倒,协助老人就医等工作;

(八)长期病患者的关怀及照顾,链接长期病患者与相应的智力及护理服务,推动长期病者及其家人成立互助组织,以分担困难,分享适应病患的方法。

(九)持续性健康教育,应不断转变的医疗需要,发布正确的健康信

息,破除不科学的治疗信息,举报不法治疗与违法药品等等;(十) 健康危机应变,在有大型社区传染性疾病发生时,迅速配合卫

生当局动员社区力量,防病治病。例如在地震,火灾之后防止瘟疫的发生,在非典等广泛传播的疾病发生时动员社区注意卫生习惯,加强防火治鼠等工作;

(十一) 食物卫生及健康饮食习惯的建立,促进社区人士注意营养均 衡,避免暴饮暴食,既要防止肥胖症也要防止厌食症的发生;

(十二) 健康活动体育运动的推广,推动登山,远足,接近大自然 气功,太极等有益身体的活动,组织健步,舞蹈,门球等有氧运动,建立健康的行为习惯;

上述的列表只是一些重要领域,还有不少的空间或少数人面的健康问题未能一一列举。综合各种领域而言,健康服务社会工作可以提升到哲学及精神领域,包括

人生应有何追求,富裕是否带来幸福的认识,是一种生活价值观的肯定和一种生活方式的适应。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的对象也不限于个人或小群体,也要面向整个社区及社会。例如复康工作必然要求无障碍设施及环境的配套,防止肺癌的工作必然要求社会控烟及禁止公共场所吸烟,防止汽车意外的发生有赖于禁止醉酒和规范驾驶行为,防止职业病要改善生产安全设施,防止心肺疾病要阻止工业污染等,不言而喻。上述这些领域都在社区内发生,尤其需要运用和社区工作的手法。

社区工作方法的应用 在健康社会工作领域的服务,不单只在社区中发生,更应是以社区为对象,由社区人士自助而适应健康的社区。

在本文手段,我们谈及广义和狭义的社区工作(甘炳光等,1994)。狭义的社区工作时以发展社区领袖,推动社区参与,由社区人士自行认识和界定社区问题,并透过社区自行整合社区内部资源连结社会资源以解决认定的社区问题。此方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过程。

应用于健康服务领域,社会工作者需先进行社区需要调查,主要内容环绕着疾病的健康生活方式等主题。发现问题之后需透过社区宣传活动与社区人士分享,亦要组织社区人士参与讨论和探索。透过大型社区活动或其他方式社会工作者会物色社区领袖,发展社区义工,由社区领袖带领及由社区义工协助,消除社区引致不良健康状况的因素。整个过程亦即社区发展的工作模式。社会工作者同时会结连其他社区组织的力量,以配合社区发展的进展。

除了社区发展的主线,社区组织结连的副线,社区健康社工服务还会引用社区教育的手法以增强社区对健康社区在健康的关注,也可以透过培训义工的方法,增强社区在健康方面的人力资本。这些手法都符合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的概念,只有社区本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达致持续的发展 (Joshua Miller, 2013),以建立健康的社区。

健康服务社会工作建设的平台 在社区内建立健康服务社会工作,有不同的平台可供选择。 由于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的对象,包括整体人群,如工青妇,残联等团体,这些组织也可能已有一些相关的服务。例如残联已在不少地区设立社区康复站,打破现有的社会组织的界限,社区健康社会工作亦有两个合适的介入点,一为地区街道办及其居委会网络,其二为社区卫生站。

上文提及 1987 年国家民政部开始推广武汉经验,到 1989 年在全国设立居民委员会。

根据 1990 年 1月 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委会组织法》,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职责其中一条即:协助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最毒生活保障,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作。上述职责明显与居民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有关。其他居委会的职责范围还有如: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教育居民参与老爱幼,扶困助残,拥军优属,团结互助,养成文明、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形成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增加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凝聚力,以及:办好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组织社区成员开展便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包括志愿者服务,生活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医疗服务,信息服务等等),为社区群体提供社会福利性服务,为居民排忧解难。

理论上居民委员会是十分理想以推行健康服务社会工作的基地,而且非常

切合居委会的基本职责范围,可惜自 1990 年推行十年以来,大家发现居委会面对很多人力,财力及物力的问题,依靠居委会推行上述以及其他的职责,仅为“良好愿望”。

2010 年 8月 26日,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 27号文件),提出了改进居委会的意见,意见指出希望到了 2020 年健全居委会组织,扩大民主自治范围,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提高居委会的覆盖率,健全居委会属下委员会,其中包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两属下委员会。为规范居委会专业服务机构,可建立社区服务站(武称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更提出了为居委会配若干专职人员…

由此可见,国家政策仍希望扶持居民委员会,而健康社会工作服务运用居委会的社工站作为服务基地,是合乎法理的服务点(Contact Point),按 1990 年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城市社区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了居民委员会,但各地差异可能颇大,例如沿海较发达地区及各地二级城市均有不少外来口,一个原有七百户的居委会地域范围内的社区人口可高达数千人。如以 5000

人户设了由 2至 3名社工组成的健康服务社工队,亦属合适。 另一个值得考虑的介入点为社区卫生站。2006 年 8月,卫生部依据《关

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要求三万到十万居民的社区,设立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等中心建筑面积应不低于 1000平方米,配医生最少 6名,注册护士 9名,对医生和护士的级别有具体的规定。这项政策与上文所述发展基层或初级医疗

服务的方针相呼应。卫生部强调社区卫生服务着重落实公共卫生,提供一般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负责疑难病转诊,强化全科服务,主动提供上门服务。为使社区卫生服务得到成功,卫生部鼓励公立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医生教育中全科医学的培训,中央财政更于 2007 年开始对中部和西部地区按人均 3元、4元给予补助。卫生部也提出社区卫生服务除了治小病,慢性病之外更要治未病。卫生部也强调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主动性,预防性,综合性,连续性和可及性。

社区卫生中心服务的人口约五万,即可结连居委会的网络,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社会工作,如每五千人配 2-3 人的社工小队,五万人口应配备 20-30

人的社工大队,当然其中要有资深的社工师作为健康社工大队的领军人。较恰当的应称 20-30 人的社工队伍称为社区健康服务社会工作队,而服务一居委会的小队应称为邻里健康服务社会工作队。

同样的理念可引申至农村以及城镇化的地域。 健康社区的建设必须对社区的组织,生活环境、自然生态、经济状况及文化特色全面考虑。其执行内容包括社区卫生的物质建设,如下水道,垃圾处理系统,环卫系统,城市环保意识,也包括建设良好的人文社区环境。灾后重建是台湾推展健康社区的契机,在九二一地震后台湾政府成立了“九二一重建协调行政院文建会,并分别与全台各地成立了四个社区营造中心,委托民间专业团体管理。(江大树,2005)

台湾提出“三阶段策略”,分为

(一) 建立整合性医疗服务系统,利用医疗服务及心理复康凝聚灾民的社区意识,提供予居民治疗与保健合二为一的服务,由医院到社区进行巡回健康服务,由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士及社工组成提供服务的队伍;

(二) 执行社区健康改善计划;引入“论人计酬”的社区健康改善计划,为灾民提供长期追踪医护服务的机制。

(三) 推动健康社区营造方案。在上述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社区参与,制定社区健康议题,组织居民领袖,整合资源以解决影响健康的因素,培养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从 2005 年开始,台湾设立了“健康社区六星计划”,以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境景观及环保生态等六大方面作为社区的评估指标,尤其强调赋能过程(Empowerment)。希望在十年之内创造一万个“健康社区”,创造十万个在地就业机会,活化地方经济,引导 25县市政府制定社区营造整体发展蓝图及操作策略。

社区健康服务案例 --- 擂鼓社區精神健康服务 参考台湾九二一地震灾后重建的社区营造计划,无国界社工在绵阳北川擂鼓镇,在香港特区政府的资助下,设立了擂鼓社区服务外,聘有两名香港社工及八名本土社工展开了为期三年的灾后服务。

擂鼓服务即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为推行模式,并结合个案,小组以及社区工作手法。

1) 背景:

2008 年 5月 12日汶川大地震,在地震發生後 72 小時內即「5月 15日」無國界

社工抵達四川災區,成為災區現場首支境外支援隊伍。直至 2010 年 5月為止,已先

後派出共 16支專業團隊服務,參與義工累計 400 人次,受惠居民達 8906 人次。

擂鼓鎮是北川縣災情最嚴重的一個鄉鎮之一,並且是目前規模最大的一處活動板

房過渡性安置地。全鎮共有 1.8萬人,死亡和失蹤 1000多人,被毀房屋 4500多戶,

災情慘重的北川中學縣及北川縣城距此僅 10-15 分鐘車程。災後擂鼓鎮的板房分為 2

個村、4個社區;包括:勝利一、二區;新建一、二區,需要安置的受災群眾一共有

17,592 人,其中計畫 1、2萬人入住板房,其餘通過自行建設過渡房享受補貼進行安

置。同時,擂鼓鎮可能還需負擔部分北川縣城受災群眾的安置,因此安置群眾可能達

到 3萬人。

2009 年 12月,無國界社工得到香港特區政府「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信託

基金」資助,正式設立「擂鼓社區服務處」,開展為期 3 年的綜合性社區服務,為該

鎮不同年齡層居民,包括幼兒、學生、婦女、殘障人士、老人等提供心理輔導,並開

展義工服務及各項培訓工作,協助居民提升信心、改善技能、累積社會資本、促進社

區和諧,從而克服災難後的心靈創傷,重拾對生命的信心和希望。

2) 理論:

a) 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PTSD)

普遍來說,災後倖存者或多或少會有不同程度的 PTSD。大部分人在一段時間內,

得 到一定的資源和協助,會自動的恢復到常態。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容易产生

PTSD, 60歲以上的老人恢復得比年輕人快。災後的 16個月左右是 PTSD減輕

的一個轉捩點。

b) 社會心理精神健康照顧

Ommerren等學者提出了在嚴重災難後,社區精神健康服務所需要注意的原 則;

1. 在緊急情況發生前制定應急方案

2. 在干預錢進行評估;

3. 基於長遠發展觀來規劃;

4. 與其他機構合作;

5. 提供基本健康醫療保障;

6. 服務對所有人開放;

7. 有培訓與督導服務;

8. 監督指標

c) 經濟再發展

WHO 的專家認為,一定的經濟再發展活動或者小專案能能夠成為化解壓力 和

痛苦 的一個明顯來源。建立在社區基礎上的自助小組對於社區活動的高效 實施、

社區 居民的情感互助,互相分擔問題,尋找解決方法等非常有價值。

d) 社區重建

社區建設是災後恢復的重要部分。從美國Katrina颶風,到澳洲和新西蘭的經驗

等等,均證明社區建設的重要性。

e) 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當中標準的干預針對提高正面情緒、投入、意義等對抑鬱有明顯的幫

助。 研究也表明日常積極的情緒對於舒緩相對輕度到中度的壓力有明顯幫助。

Martin Seligman 24 行动价值 (Values in Actions)對於增強抗逆力,發展社區教

育活動 來促進積極心理健康也是強有力的工具。

整体而言, 擂鼓社區服務为社区精神健康模式,综合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

方法, 达到灾民社会心理「身」「心」「靈」之复健。

心社靈,全人發展;撒播希望,感恩常樂

心理精神

身體

「身」「心」「靈」三個字可解作:「身」指身軀;「心」即心理,主要指情緒

範疇;「靈」主要指精神和靈性狀態,如人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以及人的

生死觀、苦樂觀。華人社會一貫重視「全人」概念,認為身、心、靈互為關聯,同時

與社會、大自然不斷地互相聯繫和影響,並可達到體現生命的本質:健康的身軀、寬

廣和容納的心及靈魂深處的感性,使身心靈三者平衡健康發展。

3) 目標

(一) 提升個人效能感 (Self Efficacy)

增權理念是社區工作其中一個核心思想,透過培養及發揮個人潛能提升個人的能

力感,從而達到增權的目標;

(二)強化社會資能 (Capacity Building)

社區的主要成份包括地域的關連,更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建立及加強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提升居民間的支援網路,即能提升一個社區的功能,亦增加了個人

的社會資本,有助日後面對困難時有更多資源以助解決問題。

(三)促進社區凝聚力 (Community Connectedness)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提及到人滿足了衣、食、住等基本需要後便會進入到愛與被

愛 和歸屬感的層次,對一些孤寡及喪親的災民而言便是喪失了部份甚至全部的愛和

對 組群的歸屬感,提升家人間的支援及鄰舍間的網路有助他們感受到被愛和歸屬感,

而透過愛別人和幫助別人更能促進社區凝聚力。

4) 服务2009 年至 2012 年 3 年期在擂鼓社區服務處以「身心社靈 全人發展 撒播希望 感

恩常樂」為主題,推展下列工作:

核心服務:

1) 個案工作

2) 小組工作

3) 大型活動

4) 愛滿人間義工計划

5) 長春藤護老計划

6) 向日葵課餘託管計划

7) 伴我成長–青少年成長計划

8) 金盞花美好人生自強計划

9) 薪火相傳(本土社工培训)計划

階段服務:

第一階段:哀傷輔導;運用個案、小組

第二階段:全人康復:正向心理學運用;社區康樂活動

第三階段:社區建設、讓居民充權;強調社會資源,提高社區向上積極觀念

表 1. 不同重建階段所用的干預方法

目標群體 直接影響階段 安置階段 重建階段 服務终結階段

老人 個案

小組

個案

小組

健康服務

個案

小組

參與

家訪,

壓力與

正向力量調查

身體殘障者 個案

小組

個案

小組

個案

小組

家訪,

壓力與

正向力量調查

婦女 個案

小組

個案

小組

&

社會企業

個案

小組

&

支援網路

家訪,

壓力與

正向力量調查

兒童及青少年 個案

小組

個案

小組

個案

小組

向上心理教育*

家訪,

壓力與

正向力量調查

整個社區 安撫活動 資源 整 合、

凝聚

樂觀性活動.

農業社會企業

項目

正 向心理 健 康

教育

5) 对象

a) 老人

根據本會震後在擂鼓鎮的服務所見,老人數目佔社區人口的 20%。有些更是孤老,

老人如何適應重建後的新生活是一大值得被重視的課題,當中包括確保得到照顧

和 關愛、休閒生活的興趣愛好發展等等。

b) 兒童

因有不少的孩子地震中失去雙親或雙親在外工作,因此照顧孩子的重擔自然而然

地 落在老人身上了,由於老人再次負起孩子教養的重擔,隔代親子教育以及兒童成

長 發展如何相互配合將是社工需要介入的地方。

c) 青少年

學校新學期開始,特別是中學的週末留校生達三、四百人,但在學校除了學習及

看 電視,沒有其他的娛樂,故會需要在週末安排一些身心成長小組,同時於小學亦

會 配合班會課活動。

d) 婦女

因田地在地震中受損,耕種工作亦可能出現困難,區內的就業機會變得缺乏,特

別 是婦女們,因他們缺乏技能和照顧家庭而難於出外工作,故需要為他們尋找多些

就 業機會及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

e) 殘疾人士

社區有七百多位傷殘人士,其中大概一百位因地震而導致傷殘,但因區內重建階

段 仍在進行,未能獲得最新的諮詢,故需要進行關愛探訪,從而瞭解其切實需要。

f) 義工發展

擂鼓較為偏遠,社區資源較少,隨著地震發生的時間過去,大部分的機構或資源將 逐步撤出了北川,資源更加缺乏,積極推動擂鼓社區中的關愛文化,希望社區中的 互助互愛能補償資源缺乏帶來的影響將有其必要性。

6) 统计表 2. 服务指标与实际数

內容 指標 实际数字

個案工作 600個 637個

小組工作 108個 125個

大型活動 21次 97次

愛滿人間義工計畫 220 人 本地義工:293 人

長春藤護老計畫 720 人 長者:1096 人

向日葵課餘託管計

540 人兒童

540 人家長

兒童:857 人

家長:595 人

伴我成長–

青少年成長計划

276 青少年:494 人

金盞花美好人生

自強计划婦女及殘障人士:220

農民:220 人

青壯年人士:220 人

災區羌族居民:150 人

婦女及殘障人士:220

農民:220 人

年青及壯年人士:220

災區羌族居民:150 人

薪火相傳计划 內地社工,義工:450

內地社工實習生:30 人

培訓:542 人

實習生:30 人

Z正向心理学社区教育

2012 年擂鼓服务重点推行正向心理学社区教育, 形式以座谈话, 电影会, 社区

活动等, 内容举例如下:

“生龙活虎迎新年”社区活动; “乘着希望的翅膀飞翔”和“相親相愛一家人”亲

子活动, “希望在坚持”,"你诚,所以我信",“活力四射 快乐无限”和“勇往直

前”青少年小组 , “我是大明星,我有大舞台” 青年活动, "我爱舞 我爱我"妇女小组,

“新擂鼓,新面貌”社区宣传流动站,“我健康我快樂”老人小組 ,“希望总动员”

社区活动等等。

还有“慢病互助”小组,“我爱我、珍爱生命”儿童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天天向上快樂生活”社區流動站,“未来,我有我要求”青年小组等等。

8) 研究

擂鼓服务接近结束时,擂鼓服务处的同事于 2012 年夏末开始对 197位服务对象进

行家访评估调查。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将流行病学研究的抑郁量表译成中文来评估居

民抑郁程度。同时采用量表评估居民“对未来的希望”以及他们对擂鼓社区服务处服

务的整体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普遍存在较高压力感和抑郁 , CES-D 得 11 分以上有

81.3%, 其他研究只有女性 36.3%男性 18.3% ( Kam, 1999)。

表 3: CES-D-10 (N=197)

CES-D 得分 人数 %

0 to 10 37 18.7

11 to 19 125 67.9

20 to 30 25 13.4

Total 187 100

但灾后创伤症候(PTSD)还有 35 人回想还悲伤, 其中 18 人时常或经

常有侵入性想法,就是 10.6%可能还有 PTSD 的症状 。这与正常人口的比例大概相同。

表 4: PTSD 回想还悲伤 (N=197)

回想还悲伤 人数 %

经常 10 5.0

时常 25 12.7

有时 58 29.4

很少 104 52.8

总数 197 100

没回答 = 0.

表 5: PTSD 侵入性想法 (N=197)

侵入性想法 frequency %

经常 8 4.1

时常 10 5.1

有时 10 5.1

很少 7 3.6

不适用 162 82.2

总数 197 100

不适用 = 162.

在希望和乐观量表中显示,六个希望分别为希望有好的生活、居住环境、经济环境、

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社区服务,得分超过 18 的有 88.9%。显示绝大部分居民对

灾后重建的社区发展怀着美好、积极的心态。

表 6: 希望和乐观 (N=197)

希望和乐观得分 人数 %

6 to 17 21 11.1

18 to 21 132 70.2

22 to 24 36 18.7

总数 189 100

没回答 = 8.

有关社区精神健康服务的满意度,被问到社工服务对他们有没有帮助时, 84。3%被

访问者表示很有帮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居民对社工的认可和感激度相当高。这就

是正向心理学的感恩。

表 7: 服务有帮助 (N=197)

有帮助 人数 %

6 to 11 31 15.7

12 to 15 137 69.6

16 29 14.7

总数 197 100

没回答 = 0.

研究发现抑郁和希望乐观的相关为 - 0.217, p 小于 0.01.

表 8: CES-D 与 希望和乐观 (N=197)

有效 没回答 总数N % N % N %

CESD2 * 希望和乐观 180 91.4% 17 8.6% 197 100.0%

相关值 Asymp. Std. Errora Approx. Tb

Approx.

Sig.

Pearson's

R

-.217 .082 -2.972 .003c

结语 健康服务社会工作再国内仍在起步阶段。计生与健康教育等工作虽属健康服务,却没有接受社会工作的训练,社会工作介入健康的领域,有助整体社会达致全民健康。

参考文献

甘炳光等,(1994).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第三次印刷版

苏景辉,(2003). 社区工作与实务. 台北市巨流图书有限公司

Park R. E., 1925. The Concept of Position in Sociology. Presidential

Address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1925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News York.

Hillery G.A. (1955). Definition of Community: Area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2),1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74. Expect Report on Community Nursing.

Engel G.L., 1977.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Science, April 8, 196(4286):129-36

Miller, J., 2012. Psychosocial. Capacity Building in Response to Diseas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ncock, T. & Duhe, L., 1988. Promoting Health in the Urban Context, Healthy Cities papers. No.1, FADL, for the WHO Healthy Cities Project Qhice, Copen Hagen.

Chan, L.M. & Yang, S. C., 2006, 社区健康营造中心之永续经营策略,实验护理,2卷 3期,P250-258.

郭莹璱,(2010). 社区健康营造,retrieved from www.docin. com/p-

582151079. html.

张蓓贞,(2009). 健康促进理论与实务. 台北县中和市,新文京开发.

许世雨,(2006). 台湾地区健康城市与健康地区之营造. 法治记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期.

江大树, (2005). 生命共同体的永续发展:“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政策”评析中国政治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

Kam, W.B.,(1999). Cross Validation of a shoot form of CES-D in Chinese elder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4(8),608-617.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2013. Drug Disorder among Adul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imh.nih.goo/statistics/ANYD18-ADULT.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