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search on the unrest caused by the changing of governor of guangdong and the guangzhou “three...

67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题名(中英文对照) 1919 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Unrest Caused By The Changing Of Governor Of Guangdong And The Guangzhou Three StrikesMovement In 1919 作者姓名:彭毅聪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江中孝 研究员 章扬定 研究员 学科名称:历史学 专业名称:中国近现代史 专业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论文提交日期:2015 5 20 论文答辩日期:2015 6 18 答辩委员会主席:陈长琦 委员:冷东 李庆新 李振武 徐素琴 论文评阅人:陈长琦 李庆新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授予日期:2015 6 29

Upload: gdass

Post on 27-Nov-2023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题名(中英文对照)

1919 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A Research On The Unrest Caused By The Changing Of Governor Of

Guangdong And The Guangzhou “Three Strikes” Movement In 1919

作者姓名:彭毅聪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江中孝 研究员

章扬定 研究员

学科名称:历史学

专业名称:中国近现代史

专业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 5月 20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 6月 18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陈长琦

委员:冷东 李庆新 李振武 徐素琴

论文评阅人:陈长琦 李庆新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授予日期:2015年 6月 29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或其他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

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摘要

1919 年 6 月中下旬,广东地方军队肇军因被滇、桂两派军队围攻而失败,

肇军首领兼广东省长翟汪下台,由此引发在粤各方势力对下任省长职位的争夺。

在这场竞争中,实力最强的桂系势力明显占优。而以邹鲁、谢英伯为首的革命

党人则领导广东社团,以民意为后盾,请求广东军政府任命伍廷芳担任省长。

在粤人的广泛支持下,伍廷芳亦一度积极谋取该职,但没有实权的军政府慑于

桂系军人,不敢作出任命。7月上旬,五四运动的高潮刚过,广州的学生运动却

仍未停歇,于是革命党人将学生排日运动与请愿伍廷芳为省长的运动结合起来,

令学生运动的矛头转向受军阀操弄的军政府。学生和部分民众在广州城内外游

行示威;在他们的压迫下,广州商人还进行了不太成功的罢市。与革命党关系

密切的广州机器工人也响应了省长请愿运动,他们举行了罢工并加入游行队伍。

这就是广州的“三罢”运动。然而这场运动在当局的武力镇压下迅速失败,广

东省长由亲近桂系的张锦芳“护理”。过去的研究成果多从五四运动的视角去

叙述这一连串事件,且将其视为民众自发进行的爱国及反军阀斗争。本研究在

回顾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从搜集、整理当时各种报刊、档案、函电、回忆录、

文集等史料着手,试图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1919 年广东省长更迭

风潮及其后引发“三罢”运动的来龙去脉,发现其背后的潜流,尽可能再现其

全貌,并探讨其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广东省长、伍廷芳、桂系军阀、“三罢”运动、广州机器工人

AbstractIn the second half of June 1919,Zhao Jun,the local Cantonese army was defeated by

troops from Yunnan and Guangxi.Zhai wang,who is the commander of Zhao Jun and

governor of Guangdong,fled from his position,as result,different military or

political groups in Guangdong tried to seize the position of governor of Guangdong

Province,Because the Guangxi Warlord were the most powerful one,they have the

upper hand in this competition.For this reason,Zou lu and Xie yingbo,who belong to

Revolutionary Party,made many Cantonese communities as backing,and led them to

petition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to appoint Wu tingfang as governor.By the wide

support of Cantonese people,Wu tingfang tried to get this position.But the Military

Government,which feared the Guangxi warlord and had no real power,were not able

to appoint Wu.In the first half of July,1919,the upsurge of May Forth Movement had

just gone,but student movement was still going on in Guangzhou.The revolutionaries

combined the petition for appointing Wu as governor with students’anti-Japanese

movement.Students and some citizens protested inside and outside Guangzhou

city.They also coerce merchants to close up their shops to make a “merchant’s

strike”,which is not quite successful,The Cantonese mechanics who were always

close to revolutionaries supported the students and citizens.They went on strike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protest.This was the so called “three strike ”movement of

Guangzhou,When the authorities suppressed them with armed forces,this movement

failed very quickly.Zhang jinfang,who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close to Guangxi

warlord,became the“caretake”governor of Guangdong.Most of research findings of

past recorded these events in the view of May Forth Movement,and looked them as

people’s unprompted patriotic and anti-warlord movement.My study will start from

reviewing those existing researches,then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many

newspapers,archives,letters,telegram,memoirs,collected works mad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by the approach of coordinating the history and logic,to

investigate the origin,process and result of unrest caused by the changing of

governor of Guangdong and the Guangzhou “Three Strikes” movement in

1919.Discovering the undercurrent of them,and answering why the strike failed

finally,

Key words:Governor of Guangdong,Wu tingfang,Guangxi Warlord,“Three

Strikes” movement,mechanics in Guangzhou

目录第一章 绪论........................................................................................................................................... 10

一 研究意义................................................................................................................................... 10二 研究现状................................................................................................................................... 11三 主要文献介绍........................................................................................................................... 14

第二章 肇军之失败与广东省长问题的出现....................................................................................... 16第一节 客军入粤之由来............................................................................................................... 16第二节 桂系内部的矛盾与肇军之败亡....................................................................................... 17第三节 广州社会之恐慌............................................................................................................... 19

第三章 “群雄”逐鹿广东省长........................................................................................................... 22第一节 滇桂两派公开争夺广东省长........................................................................................... 22第二节 伍廷芳被推荐为省长候选人........................................................................................... 24

第四章 伍廷芳及其支持者们的活动................................................................................................... 28第一节 政务会议上的舌战........................................................................................................... 28第二节 伍廷芳支持者们的持续活动........................................................................................... 32第三节 桂系之横行与伍廷芳之无奈........................................................................................... 33

第五章 广州“三罢”运动的爆发、经过与失败............................................................................... 37第一节 广州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和省长请愿运动之合流........................................................... 37第二节 国民大会及其后的请愿................................................................................................... 39第三节 罢市与示威游行之实况................................................................................................... 41第四节 南方军政当局之初步应对............................................................................................... 44第五节 广州机器工人罢工........................................................................................................... 47第六节 民众大闹省议会及被镇压............................................................................................... 52第七节 省长问题与“三罢”运动的余波................................................................................... 55

第六章 余论........................................................................................................................................... 57附图:..................................................................................................................................................... 60参考文献................................................................................................................................................. 63致谢......................................................................................................................................................... 67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1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1917 年孙中山偕同海军南下广州并成立护法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护法

期间各方势力汇聚于此,引发了尖锐的矛盾,矛盾的焦点通常是广东省长的任

免问题。广东是护法运动之核心地区,加上它又是护法各省区之中最富庶的地

方,能否掌握广东省长职位将影响到广东省财政收入的使用权,也影响到对本

省行政官员的最高任免权。从大处言,它很可能涉及到护法军政府的财政(护

法各省的财政实际上互相独立,军政府鞭长莫及,惟有广东省的收入最可能与

之共享),在粤各军队之军饷。从小处看,它也影响到在粤政客、军人自身及

其亲信的人事安排,亦即与私人的饭碗相关。因此,广东省长之更迭,必定引

人注目。从 1916 年开始,广东省长人选多次引起波澜,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

每次都卷入其中,企图争得省长职位。但是,因为他们实力不足,尤其没有强

大的武力作后盾,因此都没有成功。1918 年,军政府被改组为七总裁制,是为

孙中山所遇的重大挫折,此事更坚定了革命党人争得省长之决心。

1919 年 6 月因翟汪去职,广东又出现省长问题。支持伍廷芳兼任省长的革

命党人在军事力量上无法与桂、滇两派竞争,遂倚靠民众的力量与之抗衡,最

终演变为 7月的“三罢”运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多注重

发动会党、民军以及策反敌人等手段去革命,虽然有工人、农民加入革命队伍,

但他们的地位不十分重要。不过随着苏俄革命带来的影响及五四运动的爆发,

孙中山及其追随者已注意到工农群众、青年学生、民众团体的巨大力量,并逐

渐尝试引导他们加入革命阵营,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1919 年 6、7 两个月里,

革命党人成功发动社会力量去争取本派的政治目标,引爆了广州历史上第一次

罢课、罢市、罢工风潮。这次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

党人试图动员民众集体力量的首次尝试,是他们日后动员群众参与国民革命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2

先声,因此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虽然史学界对广东护法运动史的研究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暂无针对

本事件的专门研究,即便偶有涉及,其内容也比较简单。本研究拟在前人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增补史料,重现包括革命党人在内的各实力派争夺省长之具体细

节。广东军政府在本次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过去的研究较少对七总裁制军

政府下政务会议的具体活动进行描述。本研究虽不是关于军政府的专论,但通

过描写其在省长事件中的具体活动,可以对相关研究领域作有益的补充。

过去曾有大量关于广东工人运动史的研究,其中一些涉及了国共两党对工

会与工人运动领导权的争夺。其中广州机器工人、广州机器工会一直是亲近国

民党的势力,并成为亲共工人、工会的重要对手。本研究通过耙梳史料,还原

1919 年广州机器工人们的罢工与示威活动,探究其前因后果,希望能对广州机

器工人以及广东机器总会(广东机器工会之前身)的历史略作补充。

最后,由于本次“三罢”事件历来被视作广州五四运动之一部分,本研究

详述了“三罢”事件之来龙去脉,对全面、深入理解广州五四运动历史将有所

帮助。

二 研究现状

本选题属于近代广东政治史,因当时正好为护法运动时期,故属于广东护

法运动史之一部分,又涉及国民党之党史。“三罢”是罢课、罢市、罢工,所

以本事件又涉及五四运动、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之范畴。因此,与本选题相关

的现有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首先是综合性的成果。邹鲁是本次事件的亲身参与者,他在自己撰写的《中

国国民党史稿》第三篇“革命(乙)”第五章“护法之役”里仅用约两百字描

述了这次风潮。该书认为桂系有意赶走省长翟汪,以将省长位置用作给政学会

消灭宪法会议和改组军府的酬劳。①不过依本人之见,桂系与政学会的关系实际

更为复杂,以上说法不完全准确。莫世祥的《护法运动史》(南宁,广西人民

出版社,1991 年)第三章有少量篇幅描写了本次省长更迭风潮的经过,又记载

了早在 1918 年末,邹鲁已向孙中山报告了争夺广东省长的计划,至 1919 年 6、

① 邹鲁编著:《中国国民党史稿(内部发行)》第 4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第 1085-1086 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3

7 月,邹鲁、谢英伯等革命党人即煽动粤人请愿伍廷芳长粤。李新等主编,彭明、

周天度等著的《中华民国史 第 3卷 1916-1920》第七章第四节下的《西南方面

对五四爱国运动的意图及镇压》亦简单讲述了 1919 年 7 月广州工商学界与军政

府的冲突,且将其视作五四运动在广州之延续。当中指出西南实力派对五四运

动的支持,是以自身政治利益为转移,是为反对北京政府。当五四烈火燃烧到

其管辖区后,他们便加以反对。丁旭光《变革与激荡:民国初期广东省政府

(1912-1925)研究》(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年)的第三章第二节为《督

军政治下的广东省长问题》,该节通过记述桂系统治下广东省长频繁更换的事

实去说明军人干政、军权压倒一切,致使省政难以正常施行的不合理性,并对

1919 年 6 月末军政府政务会议讨论翟汪继任者的详情有所涉及。另外,孙彩霞

的《新旧政学系》(华夏文化出版社,1997 年)一书,对旧政学系的创建及其

一系列政治活动进行了研究。书中《北有安福,南有政学》一章有“觊觎广东

省长”一节内容,里面记载了政学会谋夺省长之企图,又揭示了政学会骨干杨

永泰在运动翟汪兼任与放弃省长职位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广东五四运动以及青年运动的研究成果有较多篇幅涉及本选题的内容。沙

东讯的《五四运动在广东》(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年)记录了广东五

四运动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三罢”事件的大概经过亦包含其中。广州青

年运动史研究委员会编的《五四运动在广州资料选编》从上海《民国日报》、

地方文史资料等处摘录了相关史料,其中有不少为学生参加国民大会、运动罢

工、示威游行的资料。刘永明的《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0 年),用 8页的篇幅记载了广州“三罢”运动的始末,指出国

民党人作为请愿代表,有意把运动转向反对桂系军阀。该书对 7月 10 日国民大

会情形,7月 14 日民众去省议会请愿情形有较多的描述,并强调国民党人始终

领导着这场运动。而国民党人控制的广东机器总会则在之后的大罢工中发挥重

要作用,将广东的五四运动推向高潮。张江明,林木声主编的《广东青年运动

史 1919-1949》(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年)第一章也有相关内容。

遗憾的是,以上论作都未能深入探究省长争夺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对粤人请愿

与“三罢”抗争情形的记述还不够详细。

在“三罢”运动中参加罢工的是广州机器工人,与之相关的研究也不少。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4

清末、民初时期与粤籍机器工人有较多接触的国民党人马超俊写过一本《中国

劳工运动史》上册(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 年)。此书第六章简要介绍了广

东机器工会之历史。曾经担任广东机器工人维持会骨干的黄艺博写过一本《广

东之机器工人》(广东机器总工会,1929 年 3 月初版),书中第一章简单回顾

了广东机器工人的早期活动。但是对 1919 年的机器工人罢工情形仅一笔带过。

1949 年后马超俊随国民党一起败退台湾,他与国民党当时在任或前任劳工部门

官员们组成了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纂出 8卷本的《中国劳工运动史》。

在编写的过程中李伯元、任公垣先编好一本《广东机器工人奋斗史》作为前书

的参考资料(因此本书与《中国劳工运动史》第一册内涉及广东机器工人的内

容是基本一样的)。这两本书都有大量篇幅讲述国民党(同盟会)如何领导广

东机器工人参加革命,还载有广东机器总会领袖黄焕庭的小传记,但对这次失

败的罢工运动记载亦非常简单。刘明逵、唐玉良主编的《中国工人运动史》(广

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一卷第五章第四节里,综合了前人的史料,

用两页篇幅简介广东机器总会建立的历史。编年史方面,广州工人运动研究委

员会办公室编写了《广州工人运动大事记(1840-1992)》(1995 年),广东省

中山图书馆编的《民国广东大事记》(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 年)。两

本书的 1919 年相关月份条目下对本次民众请愿及罢工事件都有简单描述。国外

著作方面,法国学者 Chesneaux, Jean在其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1919-1927

中也有约一页内容讲述本次事件的始末①。作者以《北华捷报》与《南华早报》

为史料,在书中提到约有 50 人在本次事件后被处决,此为中文史料从未提及的。

本人认为,若此事为真,中文报纸不应无视,马超俊、黄艺博等人亦断无隐而

不书之理(有人被处决恐怕是撰写革命史的绝好材料),所以处决一事应该不

可信。另外,一些学术论文涉及到 1920 年前后广东工运,其中陈卫民的《南方

工会初探》(《史林》1990 年第 1期,第 59 至 66 页)及《南方工会再探--广东

机器工会剖析》(《史林》1991 年第 4期,第 65-71 页)两篇文章梳理了一些关

于机器工人及广东机器工会的历史,对本研究的撰写有一定的帮助。总的看来,

前人涉及广东机器工人工运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尚未见到针对 1919 年广州

① Chesneaux, Jean,translated from French by H.M.Wright,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1919-1927,(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P.165-166.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5

机器工人因省长问题进行罢工的专门研究。

此外,2011 年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郑秀亮撰有毕业论文《粤军与民初广东

政局(1916-1925)》,当中反映了粤军在强大的客军势力压迫下如何生存并保

存自身的在粤利益。文中提到 1919 年 7 月粤人争取“粤人治粤”的请愿,并指

出每当广东省长一职发生变动,“粤人治粤”的口号便广为流传,反应的是反

桂系的政治势力利用粤人普遍对桂系据粤之不满,以这一口号团结粤人一致反

桂。

依上可见,学界对 1919 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其相关问题,已取得一定的

进展,但既有研究成果之内容多流于简略,未能对事件的始末做全面叙述,事

件内幕与众多细节尚不甚清晰,专题研究论文至今阙如,在史料挖掘方面仍有

较大的拓展空间。本研究即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之

上展开讨论。

三 主要文献介绍

1919 年 6 至 7 月间发生在广州的省长更迭风潮,当时各地华文报纸多有报

道,本研究使用最多的史料就是这些报纸。其中出版地临近广州的《香港华字

日报》,以广东华侨为主要读者的新加坡《叻报》对本研究所涉内容有大量连

续性报道。上海《申报》、上海《民国日报》、天津《大公报》、长沙《大公

报》、上海《时报》、上海《中华新报》等均有或多或少的相关报道。通过对

比这些隶属不同政治派别,言论倾向各异的报纸,可以比较全面地厘清事件的

真相。《叻报》由福建侨商薛有礼于 1881 年 12 月创办。从创刊日起出版至 1932

年 3 月停办为止,共刊行了 52 年,是在新加坡出版和行销最久的中文日报。目

前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藏有自 1887 年 8 月 19 日到 1932 年 3 月 31 日的《叻

报》,并对其进行了数字化扫描,供免费在线阅读。①该报每期都有专版刊载广

东新闻。本论文参考的唯一份英文报纸是 The Examiner(Launceston)。这是

一份创刊于 1842 年,位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Tasmania)朗赛斯顿市

(Launceston)的报纸,至今仍在出版。②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在其网站

① http://www.lib.nus.edu.sg/lebao/index.html,2015年 5月 17日。② http://www.examiner.com.au/about-us/,2015年 5月 17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6

(http://trove.nla.gov.au/)提供在线阅读。其余几种报纸为研究中国或广

东近现代史的常用史料,在此不多作介绍。其它史料还包括秦孝仪主编的《革

命文献》第四十九辑,该书收录了国民党党史会所藏的部分军政府会议记录档

案。将这些会议记录与报纸文章结合能较好地还原军政府政务会议就省长问题

进行过的对话。另外,从汤锐祥主编的《护法运动史料汇编》,桑兵主编的《各

方致孙中山函电》可找到一些时人就广东省长问题发表的通电,它们多摘抄自

当时的重要报纸。《五四运动在广州资料选编》主要是从上海《民国日报》里

辑录新闻报道,里面还收录了相关文史资料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可惜它们仅

能提供少量历史片段。档案史料方面有日本亚洲资料中心(JACAR)在线提供的,

来自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的数字

化档案。①这些档案中包含了日本政府从中国搜集的情报。总之,本研究将以民

初各大报纸为核心史料,综合其它史料,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去还原

事件的来龙去脉。

① http://www.jacar.go.jp/chinese/,2015年 5月 23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7

第二章 肇军之失败与广东省长问题的出现

第一节 客军入粤之由来

所谓客军,即来自外省的军队。民国以后,广东战端频起,入粤客军渐多。

先是 1913 年龙济光率部(云南人为主)镇压广东“二次革命”,战毕即驻扎粤

省。龙军军纪败坏,时常扰民,广州报纸不时登载所谓“外江壮士”横行作恶

之消息,说的就是龙军。1916 年,护国军兴,滇桂两省军队入粤,将龙济光部

逐往琼崖。桂系军队顺理成章地留在广东,并将两广视为桂系之地盘。1917 年

孙中山开军府于广州,掀起护法运动,西南多省一致对抗北京政府,省外军队

更是打起护法招牌进入粤省。当时实力最强、影响最大者为滇军、桂军、海军。

兹略述其概况如下:

入粤滇军番号护国第二军,由李烈钧率领,后编为第三、第四师,主要驻

扎粤北,初以张开儒、方声涛为师长,防范北军从赣南、闽南入侵。1917 年李

烈钧任军政府参谋总长,但不直接指挥滇军。1918 年 2 月李根源到粤就任“驻

粤滇军总司令”,率滇军迅速肃清自琼崖渡海来犯的龙济光军。李根源不久担

任“粤赣湘边防督办”兼“南韶连镇守使”,所部滇军人数在 1919 年上半年已

达 1万 4千多人。①滇军控制粤北 15 县,平常截留应缴省府之税收,擅自加捐

加税,又自行开挖粤北矿藏,获取厚利。甚至从滇省运送鸦片至粤贩卖,涂毒

社会。②然而,滇军战力较强,为护法战役立功颇多,时任广东督军莫荣新对其

特别倚重,该军的一举一动备受瞩目。

入粤桂系军队数量不亚于滇军,1919 年上半年,桂系军队驻扎在广东中、

东、西部各地,尤其占据了广州及其周边地区。③广州是全省经济、政治中心,

① 谢本书:《民国劲旅 滇军风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160 页;《粤省主客军队之概数》,《申报》1919 年 7 月 3日。② 孙彩霞:《新旧政学系》, 华夏文化出版社,1997 年, 第 117-119 页。③ 桂军分布情况如下:林虎部驻东莞、增城,约 7000 千人;沈鸿英部分驻省城、恩平、钦州、廉州、琼崖,约 5000 人;陈坤培部拱卫广州军政府,又分驻虎门,3000 多人;申葆藩部分驻省城、虎门,2000 余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8

历来为富庶之地,桂系军人更是大肆搜刮。例如,他们以筹饷护法为名开放烟

禁、赌禁,从中抽受税金,又大举借债,把各类公产抵押殆尽。至于在地方截

留税收、擅自加捐,买卖并私自任免县知事等更是家常便饭。桂系军人从中分

肥,大发横财。另外,桂军军纪极坏,据说他们打仗的战利品不是敌方之武器

弹药,而是平民的耕牛与家私杂物。林虎所部军人更将自己强夺民财、强奸民

女的恶行编为流行语。①在驻粤客军之中,广东人民最为痛恨的就是桂军。

护法海军也是在粤较有影响力的外来军队。海军 1917 年随孙中山南下护法,

舰队停泊在广州附近河面。它兵力较少,不像别派军队那般占据“地盘”,故

后勤给养受制于桂系,难与桂军争雄。海军标榜其为护法而来,常力图消饵在

粤各实力派之矛盾,平衡各方势力,故每当粤中出现争端,海军之态度颇受关

注。

客军以护法为借口驻留广东多年,需索军饷甚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

负担。为解决财政问题,统治者一方面加税、加租、加捐,令广东人的负担重

上加重;另一方面又开赌、纵毒,令社会风气更为败坏。平心而论,粤省的经

济和社会问题由来已久,不能完全视为客军之祸害。然而当时的广东人面对这

些愈发严重的问题,首先还是归咎于操纵地方大权的“外江佬”。他们很容易

联想到自身与外省人之间的基于籍贯的差异,产生排挤外省人,甚至驱逐外省

势力,令本省人治本省事的想法。

第二节 桂系内部的矛盾与肇军之败亡

1919 年的上半年,旨在中止南北争战的上海和谈逐渐趋向于破裂,但双方

私下议和之信使往还不断,各种台下交易扑朔迷离。5月 29 日,护法军政府七

总裁之一,桂系最高领袖陆荣廷发出一则通电,其电文内容无非是呼吁南北继

续和谈,并无新意。引起轩然大波的是,陆氏在电文开头直呼北京政府的徐世

昌为“大总统”。②徐世昌是被安褔国会选出的总统,南方护法势力向不承认,

人;莫荣新儿子莫正聪所部分驻省城、顺德,2000 多人。见《粤省主客军队之概数》,《申报》1919 年 7月 3日。① 该流行语为“有鸡劏鸡,冇鸡刁黑”。见黄绍竑,《旧桂系的兴灭》,《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4卷第 16 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年,第 176 页。②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中华民国八年(一九一九)一至六月》,1979 年,第 730 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9

今身为护法首脑之一的陆氏发此通电,全国一片哗然。因发表时日期码为“艳”,

时人称为“艳电”。

其实,此电文乃广西护军使陈炳焜和前任肇军总司令李耀汉两人愚弄陆荣

廷发表的,其背后还交织着桂派内部、粤桂两派的复杂关系。陈炳焜 1917 年 4

月任广东督军,其任上刚愎自用,结成以其柳州派为中心的小宗派,不论革命

党人、广东地方实力派、甚至在粤其他桂系势力均厌之。①当年 11 月陆荣廷即

调陈炳焜回广西,令莫荣新代理广东督军。陈炳焜怀疑这是莫荣新的阴谋,故

对莫氏怀恨在心。莫荣新担任粤督,“毛羽既丰”,有尾大不掉之势。又与政

学会的杨永泰、李根源相处融洽,令政学会在广东得势,舆论认为:“李根源

饷械之接济,与兵工厂财政厅两缺之属于钮永建、杨永泰,皆其结欢于政派之

特征也”②,据说陆氏因此对莫怀有不满。身为政学会之喉舌的上海《中华新报》

亦刊文承认“陆氏与军政府及粤督军一时感情互相龃龉”。③不论其真假与否,

陆莫矛盾已在社会风传。陈炳焜遂欲乘机挥兵回粤,夺回督军之位。李耀汉是

广东新兴县人,统领其军队驻防于肇庆一带,故其军队称肇军,被视作广东地

方实力派之一。李耀汉不支持护法,一直暗通北京政府,向段祺瑞密报粤中情

形。陈炳焜督粤时,欲拉拢李氏以排拒革命党人与其他粤籍势力,遂把女儿嫁

给李耀汉之子,又在 1917 年成功推举李耀汉作广东省长,故陈李二人关系密切。

④1918 年李耀汉被迫从省长任上离开,其省长与肇军总司令头衔均由部下翟汪继

承,但翟汪对李氏非常忠诚,李氏对肇军之影响仍在。李耀汉曾经不断地派密

使与陆荣廷联络,表面关系弄的不错。⑤他判断陆荣廷已决心与北方单独媾和,

南北议和不成,“系军府作梗”,故欲推倒军政府,“助”陆一把,进而与亲

家一块官复原职。⑥陈李二人联络北京政府,他们被告之必须“得陆氏决心之证

据”。⑦陈炳焜利用陆氏对自己的信任,以及“于通电向不注意改”的习惯

⑧,

① 陆君田、韦书选编著:《陆荣廷传》,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85 页② 《风声鹤唳之广东(续)》,《香港华字日报》1919 月 6 月 16 日。③ 《京闻中之粤局近讯》,上海《中华新报》1919 年 6 月 23 日。④ 陆君田、韦书选编著:《陆荣廷传》,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85 页。⑤ 《粤局奇变之别报》,长沙《大公报》,1919 年 6 月 28 日。⑥ 其实陆荣廷、岑春煊、莫荣新都在与北方私下和谈,军政府未必真在作梗,惟其对暗中媾和之事秘而不宣,外人未必知悉。见孙彩霞:《新旧政学系》,华夏文化出版社,1997 年, 第 89 页。⑦ 《李耀汉逃往香港》,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中文部分): 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 第六册,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272 页。⑧ 谢持:《谢持日记未刊稿》第六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261 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10

与李耀汉密商后,草拟好那封写有“徐世昌大总统”的电文请陆发送,陆巡阅

使果然糊里糊涂地发了出去。李耀汉立即获北京政府 20 万元军费,他一方面用

来招兵买马,另方面又“待陈炳焜由梧州之来援”。

然而军政府早已探悉李耀汉之一举一动并迅速作出反制。6月 9日前后,林

虎率其所部桂军,李根源率滇军迅速进剿肇庆①,至 6月 12 日,军政府公开通

缉李耀汉。此时的陈炳焜屯兵梧州无所动静,李氏孤立无援。肇军虽经多年发

展,但“平素既无训练又无适当之司令官,且乏兵器火药”②,加上翟汪发报指

示不抵抗③,令前线肇军陷入混乱,该军不到半月即作古,李耀汉遂逃亡香港。

李耀汉的失败在于他误判形势。陆莫矛盾、陈莫矛盾终究是桂系的“自家问题”,

在桂派面前,李耀汉就是广东人、粤派,是“外人”。李耀汉卸掉省长职后虽

不断向陆示好,但换来的只是虚与委蛇。其实,李耀汉一旦谋乱成功,“统一”

南北的功劳非他莫属,而陆氏对北谋和的谈判资本却会减少,于其无甚好处。

据说在围剿肇军之前的军政府讨论会上,代表陆荣廷与会的姚建生支持进剿,

并谓此乃陆氏之意。④比起李耀汉这个“外人”,陆荣廷、莫荣新、陈炳焜都是

早年在清军营中拜把的“兄弟”,或许是得益于这种江湖义气的维系,兄弟间

尽管偶有矛盾,陆氏一生却不曾跟兄弟们翻脸(只有另一名把兄弟韦荣昌单方

面叛陆)。莫荣新与军政府十分注意团结陆、陈二人,曾开会商定:“陈或失

败之时尚留余地”。⑤故军政府不曾对外谴责过陈炳焜谋乱,其发出的通电全是

痛骂李耀汉⑥。陈炳焜首鼠两端,没有起兵响应,留下李耀汉独自奋战,独揽罪

名,他自己却不曾获罪。一直八面玲珑的李耀汉,四处讨好,一时勾结桂系窃

据省长,一时联合粤人排挤桂派,同时又献媚于北京政府,早为各方所不齿。

他此番自作聪明,终被桂系抛弃,可谓自掘坟墓,其军政生涯从此亦基本结束。

① 《省城戒严后之各方面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3 日。② 《李耀汉逃往香港》,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中文部分): 前日本末次研究所

情报资料》 第六册,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272 页。③ 汤锐祥编:《护法运动史料汇编(四)粤督省长更迭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年,第 91-92、96-97页。④ 《粤局奇变之别报》,长沙《大公报》,1919 年 6 月 28 日。姚建生严格来说是代表莫荣新与会的,不排除他是假传陆荣廷旨意。⑤ 《东电续报广东乱事》,长沙《大公报》1919 年 6 月 23 日。⑥ 汤锐祥编:《护法运动史料汇编(四)粤督省长更迭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年,第 92-94 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11

第三节 广州社会之恐慌

从陆荣廷发表艳电开始,到肇军被歼灭之后,广州出现一股恐慌的社会氛

围,形成恐慌的具体原因有三。一、艳电发表后,社会上出现陈炳焜自广西梧

州领兵东下的传言①,有论者谓其得到陆荣廷支持,欲推翻军政府。②这意味着

肇庆、广州一带将爆发战争。期间军政府调兵遣将,大批滇军乘船自广州擦身

而过,粤汉路火车停驶以运输军队,气氛极为紧张。③战事爆发后,督军发布戒

严令,增兵把守政厅、军械库及其他重要地方,市面报纸开始登载政府官员及

其家属逃亡港澳的消息。④总之在一片兵祸降临的预感中,广州民众背负着巨大

心理压力,“人心颇觉张皇”。⑤二、肇军被围歼后广州民众忧虑驻穗肇军将发

生事变。代理广东省长兼肇军总司令翟汪眼见自己的军队被消灭,实难安于位

(翟为李耀汉的老部下,对李颇忠心)。觊觎其省长职位者马上行动,或打电

话促其辞职,或派说客当面挖苦。出人意料的是翟汪恋栈不去。因为当时在新

会发生了投降、被缴械后的肇军军官被枪毙之事件⑥,所以翟汪有可能担心自己

一旦辞职即将重蹈此覆辙。翟汪自恃手上还留着少量驻扎广州的亲军,发通电

作威胁,谓其“在省会亦有八营,闻此惊耗,知必无幸,万一铤而走险,甘愿

同归于尽”⑦,甚至放言将“放火烧街,烧光才走”。⑧当时广州城内的肇军亦

恐同样遭厄运,纷纷拒绝缴械并做好战斗准备,如临大敌,构成了引发社会恐

慌的另一因素。⑨三、忧虑桂军将进攻李福林、魏邦平部队。当陈炯明率军进入

闽南后,李耀汉、李福林、魏邦平三人统率的军队就是仅剩的粤系军队,对桂

系终究有威胁。当肇军被消灭后,福军、省城警察部队的命运令人浮想联翩,

自然就产生了桂军即将清除所有粤派军队的传言。总之广州民众忧虑战祸临头,

① 《陈炳焜统兵东下之恶消息》,《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1 日。② 《陈炳焜统兵东下之骇闻》,《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1 日。③ 《省中要人运兵调舰之忙迫》,《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2 日;《追记乱事正亟时之广州》,长沙《大公报》1919 年 6 月 24 日。④ 《省城各署戒严》,《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3 日;《倡设维持粤省治安会之经过情形》,《香

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6 日。⑤ 《各社团议请伍廷芳出维治安》,《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6 日。⑥ 《伍廷芳函请当道保护地方》,《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9 日。⑦ 汤锐祥编:《护法运动史料汇编(四)粤督省长更迭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年,第 91-92 页。⑧ 彭智芳、龚志鎏:《广东三个绿林省长(1917-1919)》, 政协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 第 6辑》,1962 年,第 6 页。⑨ 《魏邦平请莫荣新顾全地方治安》,《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0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12

以致城中“谣言蜂起、杯弓蛇影、草木皆兵”。①一天夜晚,真光公司茶楼内某

茶客一时失言,竟吓到其他茶客即刻离席,随即“左右桨栏街至十八甫一带……

各铺户纷纷闭门”。②17 日“桨栏街及打铜街之西头,又长寿里、玉器墟一带,

忽纷纷闭门,路人奔避,若战争发生在即”。③当日类似的恐慌事件不下一单,

可谓“一夕数惊”。

① 《函告粤吏担任维持治安》,《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8 日。② 《西关之惊恐》,《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8 日。③ 《连日省垣屡兆虚惊之原因》,《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9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13

第三章 “群雄”逐鹿广东省长

民国初年,“省长是地方政治重心,在行政主导的政治制度下,掌握了全

省最高行政机构,就取得了号令全省的资格”。①尤其是当时处于南北敌对、随

时交战的形势,军事支配行政,省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替军队筹饷,掌控

了省政府的军事势力在分配军饷时自然可捷足先登,且能借此增强它与本省其

他势力的“议价能力”。因此在粤各方护法势力均意图夺得省长职位。由于省

长人选牵扯到重大的利益纠葛,若处理不当或将成为一条引燃火药桶的导火索,

故粤省各界必定密切关注。1919 年 6 月,在社会一片不安的环境下,省长问题

因肇军的消失再度出现。此番争夺此位置的主角分别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

政学会势力及桂系军人。

第一节 滇桂两派公开争夺广东省长

1918 年之军政府改组,除暗含排孙之目的外,亦含有加强西南团结之义,

容纳护法各方首脑参与的“七总裁制”就是团结的象征。岑春煊被请来担任总

裁更是团结滇、粤、桂两三派的标志(岑氏在清末曾两度服官广东,与唐继尧、

陆荣廷又有较深渊源),岑氏得到唐、陆之撑腰,被选为主席总裁。改组后的

军政府采用七总裁召开政务会议合议的制度,由于七总裁里惟有岑春煊、伍廷

芳两人常住军府,其他总裁一般仅派代表与会,因此可以想见,在大多数会议

里,“两老”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岑氏虽得到滇桂大佬们的支持,但唐继饶、

陆荣廷不在粤省,远水难救近火。出席总裁会议的大多是代表而非总裁本人,

唐绍仪则根本没就职。在一片“团结”的假象之下,军政府没有多少真正的号

召力。所幸岑春煊因当年“欧事研究会”的机缘交好于杨永泰、李根源,前者

任广东财政厅长,手握财权,后者镇守粤北,掌控兵权,岑被他们捧为政学会

首领,而一众政学会分子又颇得莫督军欢心,遂令岑氏能有摆架子的资本。问

题是政学会人之得势颇令陆荣廷不快,更令莫荣新手下那班军官们眼红,被后

① 丁旭光:《变革与激荡:民国初期广东省政府(1912-1925)研究》,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年。第75 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14

者视为眼中钉。①岑春煊在穗无兵无卒,军府亦靠桂军护卫,在此“寄人篱下”

之际,他即便面对这些军官的当众羞辱也得忍气吞声②,因此岑春煊同样有理由

把省长位置纳为己用,惟其不欲亲自兼任,而是想把位置留给其政学会的心腹。

1919 年岑春煊派李曰垓去北京秘密谈判,议及将来粤省人事安排时就提议:“李

根源长粤最好,如用粤人,杨永泰甚宜,李仍以陕甘督军位置”。③的确,若能

使李根源长粤,让他也编一支省长亲军驻扎广州,这样岑春煊的处境也能得以

改善。在滇军参与围剿李耀汉之前,莫荣新担心这根骨头太硬,便将省长位置

许以李根源作为事后酬报。④如今任务轻松完成,李根源便要拿“奖品”了。

翟汪还没下台,滇桂两派军人就先打响了省长争夺战的“电报战”。据说,

李根源先向李烈钧部下“许以种种位置”,使其鼓动李烈钧推荐自己。李烈钧

“以人情难却,且亦为其部下所包围,有不能不荐之势”⑤,遂为之摇旗呐喊,

先是(报上称他为“某要人”)多次打电话催逼翟汪离职⑥,接着又在 6月 16

日通电公开推举李根源做省长。⑦然而,滇派的省长梦遭桂系军人当头棒喝。莫

氏手下的桂军将领绝对不愿莫氏倚重的李根源、杨永泰等政学会人继续扩张势

力,这帮人平时“对外则拥护莫氏以为声援,对莫氏则又倚赖陆荣廷以为恐吓”,

“即莫氏彼等亦不甚以为意”。⑧眼见莫督将省长赠与李根源,他们干脆推举莫

荣新兼任省长以作抵制。同在 16 日,沈鸿英等人领衔通电呼吁莫荣新做广东省

长,还擅自把李根源的名字塞入该电报末署的推举人名单里面。⑨据说李根源“阅

电乃大愤为人所卖”。⑩他知道此即桂系反对他的表示,遂主动退让,于 18 日通

电推举李烈钧长粤。此举一来可在电文中自谦一番,方便自己下台,二来用此

① 《粤局奇变之别报(二)》,长沙《大公报》1919 年 6 月 29 日。② 岑春煊尝约定马济赴宴,马负约却不作通知,岑与宾客白等数小时,岑终席不出一言,更没有发作。见

韩玉辰:《政学会的政治活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 48 辑,中华书局,1964 年,第 202 页。③ 《某致谷钟秀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近代史资料》第 56 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 58 页。④ 《争省长如争骨之怪剧》,《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7日;《反复靡定之粤省长问题》,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7日。⑤ 《粤省长纷争未已》,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4日。⑥ 《省长问题之面面观》,《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4 日;《争省长如争骨之怪剧》,《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7日。⑦ 《李烈钧举荐李根源陈炯明继任省长电》,汤锐祥编著:《护法运动史料汇编(四)粤督省长更选篇》,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3 年,第 98-99 页。⑧ 《粤乱之导线》,北京《晨报》1919 年 7 月 10 日。⑨ 《广东省长之逐鹿观》,《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9 日。⑩ 《争省长如争骨之怪剧》,《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7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15

推举通电吹捧李烈钧,“以示酬报”①,而且也为滇派长粤留一希望。李烈钧的

一些部下见报则大感兴奋,“预备为新省长之属员且并拟备呈文向军府请愿”,

“日来运动极为忙碌”。②于是便有 21 日滇派军官集体请愿李烈钧当省长的插曲。

第二节 伍廷芳被推荐为省长候选人

1918 年军政府被改组为七总裁制,孙中山负气出走上海,可谓革命党人之

重大挫折。是年 12 月邹鲁去函孙中山,指出军政府被改组正是民党未能占据广

东为地盘所种的苦果,因此他提议应设法推举胡汉民作下任广东省长。1919 年

初,民党一直在谋划此事,当时所属意的省长候选人不外乎胡汉民与陈炯明两

个。③孙中山则更倾向于推陈炯明(此事亦得唐绍仪赞同),但计划要等到粤军

回粤后方能进行。④1917 年革命党人使尽办法才为陈炯明争取到 20 营军队,桂

系以“援闽”为名将这支军队排挤出粤。此时陈炯明正在漳南招兵买马,励精

图治,他回粤争省长的时机实未成熟,所以当新一轮省长争夺战不期而至时,

民党可用的省长候选人似乎仅剩胡汉民一人。1919 年初的胡汉民正以南北和会

谈判代表的身份留在上海,此时的和会已陷僵局,胡氏亦有退意。6月中旬以后

广州人心浮动,加上滇桂两派公开争夺广东省长,令商民异常不安。当时在穗

的粤籍革命党人大造舆论,认为要解决问题,关键是选择适当的省长。但他们

推举的候选人却是伍廷芳。伍廷芳是年高望重的外交家,与革命党人没有太深

的渊源。他与孙中山在改组军政府的问题上意见相左,但两人在护法事业的立

场上比较接近,两人的关系也比较好。有舆论认为,伍氏暂时兼任省长将有助

于把该职位过渡给革命党人。⑤就当时的情形而言,伍廷芳因具有年高望重的优

势而受到民党的推重——伍氏的声望、资历有可能压倒实力强劲的李根源与莫

荣新,从而争到省长。相反,原先预定的候选者——胡汉民,这名年轻书生的

优势相对不足,有论者更讥之为“软弱不任事”⑥,故未被推举。

众所周知,伍廷芳是军政府七总裁当中年龄与资望均可与岑春煊匹敌的人,

① 《粤省长纷争未已》,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4日。② 《粤省长纷争未已》,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4日。③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邹鲁先生文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 年,第 286 页。④ 李穗梅编:《古应芬家藏未刊函电文稿辑释》,广州出版社,2010 年,第 140 页。⑤ 《一团糟之粤局》,天津《大公报》, 1919 年 7 月 22 日;《粤省长纷争未已》,长沙《大公报》1919年 7 月 4日。⑥ 《粤省长纷争未已》,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4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16

然而当时他在府中的处境却不太好。岑春煊至少在表面上与滇、桂两派首领拥

有良好关系,而伍廷芳却没有可资倚赖的确实力量。伍廷芳甚至只能在岑氏的

“阴影”底下活动。据伍氏所言,按照军政府组织法,主席总裁“并没有规定

的特大权”①,但岑春煊却“好揽大权”

②,“一切措施不以多数总裁之意思为

依归”。③伍廷芳觉得他的架子“好比从前的督抚一样”

④,逐渐“恶之”,两

人关系因此疏远。⑤身为总裁,伍廷芳却难施抱负,只有自嘲为“伴食总裁”,

甚至把不少精力转去研究长寿秘诀与超自然事物,经常演讲、发表其“卫生学”

心得,撰写所谓“灵学日记”。⑥然而伍廷芳毕竟是立志南来护法的人,为此他

必须设法扭转此窘境。兼任省长,获得号令一省民政之权力,同时联结与己护

法立场相近的革命党人,从而增强自身实力是很自然的选择。由后来革命党人

力挺伍氏兼任省长的行动推断,伍氏很有可能主动结好于民党以求振作。

在当时的社会话语中,由伍廷芳做广东省长与粤人治粤的夙愿直接相关。

民国初年因宪法未成,一省之长该由地方选举抑或中央委派这个问题一直没被

解决。袁世凯掌权时,一省最高民政长官的确是由中央政府委任,段祺瑞担任

总理后,中央亦派出朱庆澜担任广东省长(法律上是由大总统委任)。护法时

期西南抗拒北京政府,省长之任命各行其是。本来在 1918 年 9 月 20 日,军政

府政务会议曾免去李耀汉的省长职务,令翟汪代理该职。当时叶夏声等 50 多名

国会议员齐声反对,理由皆谓军政府无此任免权。10 月,军政府声称摄行大总

统职权,据此权力任命省长。尽管议员们依旧争辩,翟汪终究是照样上台。⑦省

长的产生办法涉及到民主权力的范围,能否“省长民选”涉及到主权在民与否

的问题,在广东一地它还牵涉到“粤人治粤”的话题。所谓粤人治粤即是要求

由粤人掌握本省的军民两政。自护法以来,一旦发生省长更迭波澜,粤人治粤

的声浪就会响起。如 1917 年省长朱庆澜的辞职,1918 年翟汪担任省长等事件即

① 查《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与《军政府政务会议条例》,确实如此,两文甚至并未明载主席之任期。② 陈此生编著:《伍廷芳轶事》,上海宏文图书,1925 年,第 45 页。③ 《伍廷芳从港赴沪时的离粤通电》,汤锐祥编:《护法运动史料汇编(三)护法各派政见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年,第 360 页。④ 陈此生编著:《伍廷芳轶事》,上海宏文图书,1925 年,第 46 页。⑤ 陈此生编著:《伍廷芳轶事》,上海宏文图书,1925 年,附录第 3-4 页。⑥ 陈此生编著:《伍廷芳轶事》,上海宏文图书,1925 年,第 55-56 页;第 66-67 页。⑦ 丁旭光:《变革与激荡--民国初年广东省政府(1912-1925)研究》,中国出版集团 2010 年版。第 81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17

是。这些事件都是由在粤政客、军人策动,目的是赶走他们所敌视的军政人物,

以巩固、扩张自己的在粤利益。前文已提到,广东人把本省出现的一些问题归

咎于外省人的“恶行”,因此粤人治粤的口号一定程度上也承载了广东民众反

对军阀、解决粤省各种问题的诉求,且它牵涉到“省长民选”这个与民主相关

的议题,故在社会上能得到积极响应。1919 年 6 月,粤籍革命党人邹鲁、谢英

伯等人即是从粤省治安问题入手,再度扛起粤人治粤的大旗。值得一提的是,

不到一年之前,他们还在反对军府直接任命省长。如今他们又以粤人治粤为理

由请求军政府直接任命他们心仪的伍廷芳作省长,“省长民选”的追求在现实

的政治利益面前瞬间消失。

邹鲁等革命党人先是联合广东社会精英,以壮声势。自清末以来,广东绅、

商、善界,议员及其它社团的领袖在本省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民国后,这些社

会精英为维护广州城的和平,曾多次主动参与军政事务之交涉。前文提到,1919

年 6 月广州再因战争临头而导致人心惶惶,精英们因此再次站出来希望有所作

为,革命党人则意图利用这个精英团体去实现他们的目的。6月 13 日,广州商

会、九大善堂、七十二行、自治研究社、国会及省议会议员、公安会、教育会、

学界等一众团体邀请伍廷芳,“因粤省治安问题齐集东园开会讨论”,成立“维

持粤省治安会(报上有时写作“维持广东地方治安会”)”。①18 日下午集议讨

论该会章程,开议不久,以粤籍国会议员身份与会的谢英伯、邹鲁即打断议程,

表示“目前维持治安莫急于省长问题,省长问题不解决,则目前自形不安”,

主张推伍廷芳兼任省长。同为革命党人的谢英伯随即附和,鼓吹伍廷芳是“以

有始终护法之决心,又合于粤人治粤之心理而又无军阀之流弊者”,遂要求与

会者当场表决推举议案。②会上有人反对讨论该问题,遂发生争吵。会场内“狂

呼之声不绝于耳,或有以拳击桌者,或有双手高举藤椅以代表决者”。支持者

最终拟好推举通电,并约往军政府请愿。据说不少与会者并不认同此举,“多

相率而去”,真正去请愿的仅约 20 人③,可见粤省精英对此问题有很大分歧,

但从此揭开了公民连续请愿的序幕。之后的半个多月,但凡军政府开议,一众

① 《倡设维持粤省治安会之经过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6 日;《组织维持粤省治安会再纪》,《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7 日。② 《维持治安会集议纪要》,《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0 日。③ 《粤省长问题之纠纷》,长沙《大公报》1919 年 6 月 28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18

社团代表都会先去东园国会议员俱乐部集会,然后联赴军政府请愿。邹鲁、谢

英伯两人置身其中,要么主持集会、发表演说,要么充任代表向军府要人陈情。

请愿人士频繁地在报纸上公告其请愿经过与内容,加上报纸不断刊登各地粤籍

人士举荐伍廷芳的通电,令请愿行动颇具声势。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19

第四章 伍廷芳及其支持者们的活动

第一节 政务会议上的舌战

1919 年 6 月 19 日,邹鲁偕同一众广东社会精英逾百人(另一说谓 60 余人)

①,乘广州军政府召开例会的机会齐赴军政府请愿。在本次政务会议上,伍廷芳

是唯一到会的总裁,军政府参谋总长,一向很少参加会议的李烈均罕见地现身

会场。李烈均是省长候选者之一,此番很可能是来试探的。请愿者表示,希望

伍总裁兼任省长系各社团之“一致主张”。现在“省长一席觊觎者多,延不解

决易启争端,即于粤省治安有碍。伍总裁年高德邵,非出而肩任不足以震摄。”

②请愿代表陈情完毕,政务会议开会讨论,还未论及请愿要求,督军署就传来消

息:粤海道尹张锦芳自称受翟汪委托,开始护理省长一职。③

张锦芳,号荔园,1856 年生,广东高州茂名人。粗通文墨,因在旅途中被

土匪掳走,遂置身绿林,后结识莫荣新,与莫氏结拜为兄弟。后随莫氏被招安,

任军中哨书、营书等文职,其仕途亦因莫氏之显赫而一片光明。民国后曾任阳

江县知事、东莞县知事,莫荣新督粤后升高雷道尹,不久转任任粤海道尹。张

氏自称曾为充饥而偷鸡,故被嘲笑为“偷鸡张”。6月 19 日上午,翟汪称有病

急需治疗,把省长大印塞给张锦芳后逃遁。其时张锦芳“一头雾水”,居然狂

冒冷汗。④

各请愿者闻此变故后大为鼓噪,急向军府要人们力争,邹鲁之发言更是“辞

极诚恳,众为动容”。⑤李烈钧则打电话去省长公署,责问张锦芳是受谁委任,

并威胁可马上把他枪毙。张锦芳被吓得连忙把省长印章送去督军署。最后军府

答应 21 日再开特别会议讨论省长问题,请愿者才悻悻而去。

应该说,伍廷芳对于自己是否兼容省长的态度初时并不明确。早在 6月 18

① 《翟汪辞职后之粤讯》,上海《中华新报》1919 年 6 月 27 日。② 《翟汪离省及社团请军政府议决省长问题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1 日。③ 《粤督莫荣新私委省长之大反动》,《叻报》1919 年 7 月 1日。④ 彭智芳、龚志鎏:《广东三个绿林省长(1917-1919)》, 政协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 第 6辑》1962 年,第 6-7 页,第 11-12 页;《粤省长就任之经过》,上海《中华新报》1919 年 7 月 5日;《张锦芳之历史》,《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1日⑤ 《粤督莫荣新私委省长之大反动》,《叻报》1919 年 7 月 1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20

日上午,曾有十余名绅商到军府游说他兼任省长。伍廷芳表示自己“孤掌难鸣,

同志者少,既无实力又无援助,即勉强为之恐亦不能有若何效果也”,明确表达

了否定的态度。①不过其真意是否如此,不好猜测,有记者便认为他“口说不干,

而暗中甚为活动”。②随着邹鲁、谢英伯等革命党人煽动治安维持会的各社团频

繁通电推举和上门拜访,媒体上又隔三差五地刊登吁请伍廷芳长粤的通电,(这

些通电有来自全国各大城市的粤籍团体或个人,更有来自海外大埠的粤籍华侨)

③,形成一股不小的声势。伍廷芳或许一开始并无长粤之心,但广东同乡们的游

说动之以乡情,晓之以大义。所谓“大局所关,维持桑梓”,“责无旁贷”④,

加上接踵而至的推举电文,被推荐人恐怕也面临不小的压力,更不好推辞。⑤与

此同时,伍廷芳还得到孙中山与唐绍仪这两名西南政要或明或暗的支持⑥,在这

种情况下,即便他最初没有做省长之想法,此时也大概会有所转变。如果伍廷

芳一开始的拒绝仅是故作姿态,此时挟民意自重更恰逢其时。总之,凭借民意

为推动力,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伍廷芳登上了争夺省长的舞台,其真正态度则

在 21 日的特别会议上展现。

1919 年 6 月 21 日下午,军政府开特别会议讨论省长问题。会前军府外异常

热闹,来就省长问题请愿的竟有数百人。⑦先一步来“请愿”的是数十个桂系军

官,多乘马车而至,并且戎装佩剑步入军府。⑧请愿者人数最多的是粤省各团体,

① 《补录伍总裁谈话》,《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1 日。② 《粤省长纷争未已》,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4日。③ 6 月 17 日的通电见《广东省长之逐鹿观》,《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19 日;18 日的通电见《邹鲁等举荐伍廷芳兼任省长通电》,载《护法运动史料汇编(四)粤督省长更迭篇》第 102 页;19 日的见《粤籍国会议员举荐伍廷芳兼任省长函》,载《护法运动史料汇编(四)粤督省长更迭篇》第 104 页;26 日的见《广东学界推举伍廷芳兼任省长书》,载《护法运动史料汇编(四)粤督省长更迭篇》第 109 页;27 日的见《陈炯明推举伍廷芳兼任粤省长电》,载《护法运动史料汇编(四)粤督省长更迭篇》第 111 页。海

外电文有《菲律宾华侨举伍廷芳电》,载《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3日;《旅叻华侨赞成公举伍廷芳为省长》,载《叻报》1919 年 7 月 9日。④ 《省长问题昨已提出政务会议》,《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0 日。⑤ 伍廷芳后来曾说:“此番初不愿为省长可以对天明誓,但各公民逼我为之,实属无可如何”。见《各总

裁因省长问题谈话实情》,《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2 日。⑥ 孙中山曾对广东社团公民代表联合团请愿举伍的电文中批复:“……对本省之事,自当惟多数是从。望诸公极力进行”,他愿作“后援”。见《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 75 页。谢持、邹鲁等人在政务会议内外的言论与活动更是孙中山支持伍廷芳的明证。唐绍仪与伍廷芳政见相近,他痛恨政学会“垄断粤政权”,

“因督军、省长非广东人”,故对军府“甚为冷淡”,他亦主张粤人治粤。唐更在 7月初“望和心切”,以解决广东问题。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近代史资料》第 42 期,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35、136、141、146 页。1919 年初在沪粤人成立“旅沪广东善后协会”,为“筹划驱逐桂系后作准备”,会长孙中山,副会长唐绍仪。该会在 8月派出代表(其中两人系唐绍仪指派)返粤支

持伍廷芳。见孔昭晟:《护法时期我参与非常国会活动的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 15 辑,1964,第 73-74 页。⑦ 《莫荣新谋夺省长之蛮行》,《叻报》1919 年 7 月 3日。⑧ 《廿一日军府会议省长问题详志》,《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3 日;《广东省长问题亦未定》,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21

要分三批抵达。此外还有成桄、杨益廉等几名拥戴李烈钧的滇军代表也想请愿,

但他们注定是陪衬。

本日七总裁当中惟伍廷芳出席,其他总裁全派代表,各代表分别是赵藩(唐

继尧)、谢持(孙中山)、魏子浩(林葆怿)、冷遹(岑春煊),陆荣廷远在

广西,本来以莫荣新为代表,本日莫氏却派部下姚建生代为出席,可谓代表之

代表。参谋总长李烈钧亦出席。

会议伊始,与会者先传阅各派请愿书,然后分别召见各派代表听取陈词。

首先入见的是沈鸿英、陈坤培①,二人皆“戎装佩剑,傲然入座”,推举粤督莫

荣新兼任省长,声称只有莫荣新长粤才能维护粤省治安,二人还祭出“民意牌”,

谓“绅商学界要人”,“咸服莫督”。②广东社团代表则呈上 27 份请愿书,上

面盖满城内各社团、商店之印章,显示其有广大民意作后盾,之后再作慷慨陈

词,鼓吹粤人治粤、军民分治、军人不干民政的三大原则。沈鸿英、陈坤培见

状,叫嚣“除莫督外,不能委任别人。如有人反对,桂军惟有以兵力从事”。

李烈钧听后怒斥两人“不知法纪”,“以部下而拥戴长官,尤为不宜”。③沈陈

二人受斥后怒而不言。

听完陈词后,伍廷芳即在闭门会议中跟莫荣新的代表姚建生进行了交锋。

面对这个“代表之代表”,伍廷芳发问:今日会议重要,为何莫督军不出席?

姚答:莫督之意甚简单,可无需亲临,即请军府维持现状,以张锦芳护理省长,

“若任别人,对于治安便不负责任”。④伍廷芳即以温和言辞责之:“莫督深明

大义,似不应有此语”。⑤姚建生答:“莫督属于军人,言语向来朴实。但其所

以如是坚决者,正可见此中实有极大苦衷耳。盖西南大局重要,脱不幸以此事

破裂,则前途不堪设想,故欲维持现状者此耳。”⑥伍廷芳反驳:“督军本有地

方治安责任”⑦,“省长问题属于行政范围,莫督军素主张军人不干涉政治,观

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7日。① 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四十九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 年,第 166 页。② 《莫荣新谋夺省长之蛮行》,《叻报》1919 年 7 月 3日;这篇报道显示,21 日中午沈鸿英、陈坤培、马济等人召集一部分绅、商、社团代表到督军署,逼迫他们赞成莫荣新兼任省长,并通电推举。该推举电文见《粤省长问题之各方会议》,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3日。③ 《莫荣新谋夺省长之蛮行》,《叻报》1919 年 7 月 3日。④ 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四十九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 年,第 166 页。⑤ 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四十九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 年,第 167 页。⑥ 《省长问题难解决》,《申报》1919 年 7 月 1日。⑦ 《廿一日军府会议省长问题详志》,《香港华字日报》6月 23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22

于前电可以概见。”说罢取出一份电文示予众人,上果有莫荣新名字。①伍接着

说:“我料莫督军必无此意,大约是各人热望得任省长一席,遂造成此种不经

之谈”②,“余深信莫督能维持现状,惟省长问题不能不设法解决”。“凡爱国

之心基于爱乡,余自信爱国爱乡之心老而弥坚,今各界及桑梓既以大义来相劝

勉,故余急欲解决此重要问题”。③伍廷芳做外交官时,常用“古怪行为与古怪

议论,压倒了西洋人的气焰”④,这回他也在政务会议上同样抛出怪谈:“忆某

日扶乩,前海军总长程璧光惠临,谓伊在天国极乐,不似污浊世界之争权夺利,

令人愤闷!”接着又表示自己“生平视利禄功名直与浮云”,“我是为不肯署

名解散国会护法而来,只擕一跟人、一皮夹袋到粤”,“但有人说我是‘我并

不是护法者’,则莫说是省长,即此总裁一席亦决不干,立即可以离粤。”⑤他

越讲越激动,转向军阀“开火”:“人民岁输赋税以供武人俸给,欲其恪守天

职,以卫民也。今于天职范围外动有主张稍不如意便谓当如此如彼……与北方

相去几何?”⑥最后他强调“共和国家以民意为本”,“民意不可违反”。

⑦所

谓民意当指粤省各社团及各推举电报的主张,自此伍廷芳算是表明了自己欲当

省长的想法。代表孙中山与会的谢持力挺伍廷芳做省长,认为如此符合军民分

治、文人担任省长、本省人办本省之行政三大原则。⑧他还抛出民族自决之说,

谓“二十世纪后民意一物久已不可压抑”,应尊重民意,“本省人办本省事以

副地方自治之精神”⑨,且主张会议当场公决。

⑩姚建生强辩道:人民虽推举伍

总裁长粤,但伍未应允兼任,广东却不可一日无人摄理,张锦芳同样符合上述

三大理由,当以张暂时护理。11在这次会议里,其它与会者各有发言,但是他们

的立场对伍氏不太有利——李烈钧不敢偏向任何一方,一边说省长问题应顺从

民意,一边又说任命他本人做省长亦当接受(成桄、杨益廉等人举之),若由

① 此电文发表于 1919 年 4 月 9日,署名者有林葆怿、莫荣新、李烈钧、李根源等军人。见《林总裁等谋军政分轨》,上海《民国日报》1919 年 4 月 15 日。② 《廿一日军府会议省长问题详志》,《香港华字日报》6月 23 日。③ 《省长问题难解决》,《申报》1919 年 7 月 1日。④ 适:《这一周》,《努力周报》,1922 年 7 月 2日。⑤ 《省长问题最近之消息》,《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0 日,⑥ 《举伍廷芳为省长汇志》,《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6 日。⑦ 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四十九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 年,第 167 页。⑧ 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四十九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 年,第 167 页。⑨ 《举伍廷芳为省长汇志》,《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6 日。⑩ 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四十九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 年,第 167 页。11 《粤省长问题之各方会议》,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3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23

别人担任他同样赞成。魏子浩、冷遹与赵藩三人的态度都差不多,只谓广东省

长问题非一省之事,关涉西南护法大局,应该“内部互相商量妥协,再开会议

决定”。因此,本次会议最终没能解决任何问题。

第二节 伍廷芳支持者们的持续活动

当主张伍廷芳兼任省长的提议出炉后,支持之声不断,各种言论可谓连篇

累牍,但总结起来大同小异。21 日以前,支持者无非是对伍廷芳大加赞许,例

如赞其“年高德邵”、“中外钦佩”、“公正廉明”等等。同时为了达到“粤

人治粤”之目的,伍氏的粤籍身份被不断地提及,例如就有人鼓吹伍廷芳“必

能以粤人靖粤难”①,强调只有伍廷芳长粤才能维持大局。

②21 日那天,总商会

代表姚抡三、善董代表李芝畦在军政府特别会议上首次提出伍廷芳长粤的三大

理由:1、粤人长粤,广东事由广东人自理;2、军民分治;3、武阀派不能为行

政长官。他们又特别强调了各军队要人曾通电主张军政分轨。③这套理由直指军

阀干政之非,成了一把反对军阀的“宝剑”,伍廷芳更接过来在会上亲自“挥

舞”了一次。从那天起,请愿者们便频频以此“宝剑”助阵。23 日李芝畦再次

登门请愿,大讲所谓“人生要素有两种,一为身命,一系名誉”,莫督军已通

电支持军民分治,“断不甘食前言,贻人口实”。谢英伯则谓“各社团心理均

系主张军民分治,并推戴粤东人德隆望重之伍总裁为省长,实系发展民治之精

神”。④自那以后请愿者的各篇公告、请愿书,还有林森、邹鲁、谢英伯等人用

国会议员身份发的相关通电都紧咬所谓三大理由。

当邹鲁、谢英伯鼓动社团作伍廷芳之外援时,谢持则以总裁代表的身份在

军府内为伍助力。上文以已写过,谢持在政务会议上同样主张三大理由,与请

愿者唱和。⑤日后他始终反对任命张锦芳,不与桂人妥协。6月 30 日莫荣新向政

务会议提出任命张锦芳的咨文,谢持力言张氏护理之不合法,于是“列席者五

人赞成谢说者已得多数,此案当然不能通过”。⑥当政务会议故意流会无法召开

① 汤锐祥编:《护法运动史料汇编(四)粤督省长更迭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年,第 102 页。② 《翟汪离省及社团请军政府议决省长问题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1 日。③ 《粤省长问题之各方会议》,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3日。④ 《省长问题近闻》,《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5 日。⑤ 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四十九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 年,第 167 页。⑥ 《粤省长问题尚未解决》,上海《民国日报》1919 年 7 月 10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24

时,他总陪同伍廷芳接见请愿代表。7月 7日谢持又抢在政务会议散会之际再提

省长问题,争取到 9日召开谈话会讨论此事。在这次谈话会中他依然是唯一支

持伍廷芳的人,认为“凡事终当以民意为标准”,痛批张锦芳“以才具论则平

庸,以手续而论则为荒唐”,指责他护理省长后把各县知事的任免搞的乱七八

糟。①

第三节 桂系之横行与伍廷芳之无奈

七总裁制的军政府仅仅是个名义上的中央,即便发布命令亦难免沦为空文。

就形式上说,它代表西南之公意,其一举一动都得考虑到各方护法势力的态度,

一旦各方就某事无法达成共识,政务会议里的代表们便只能“搁置争议”,尽

量不议。政务会议每周二、周四各开一次例会,伍廷芳的支持者们不依不饶,

又在 6月 23、26、30 日,7月 3日、7日接连请愿。政务会议竟回避问题,要

么各代表不去开会导致流会②,要么一拖到底,在会上排出一堆无关的议程,议

到六点便离席而去,使请愿者在门外白等。③就现存的《军政府公报》来看,6、

7两月间的记载几乎没有涉及省长问题的内容。就在军政府大伤脑筋之时,桂系

军人却恣意妄为。翟汪逃遁后,沈鸿英即派兵把守省长公署,扬言“军府任命

何人,不得彼之同意,彼必不交,除非派兵来抢矣。”马济更是当面威胁岑春

煊:若任命省长不依其意,则“自由行动”。“言时怒气勃勃,大有气吞军府

之象”。④6 月 25 日,张锦芳从莫荣新处重新获得省长大印,在一队桂军簇拥下

春风得意地走马上任。⑤

张锦芳如同一个挂名省长,唯他人之命是从。“遇有应行公件仍多秉承莫

督办理,莫正聪(按:莫荣新儿子)每日午后必到省长公署一次”⑥,无异于莫

氏亲自上马。杨永泰自恃曾为张锦芳筹措资金助其上位,很快就向他索要回报。

① 《各总裁因省长问题谈话实情》,《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2 日。② 《省长问题近闻》,《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5 日;《军府对于省长问题之表示》,《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8 日。③ 《粤省长问题尚未解决》,上海《民国日报》1919 年 7 月 10 日。④ 《省长争潮之粤讯》,《叻报》1919 年 7 月 10 日。⑤ 《广东省长问题解决之详情》,上海《中华新报》1919 年 7 月 4日;《粤省长就任之经过》,上海《中华新报》1919 年 7 月 5日。⑥ 《省长无异为莫督兼任》,《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30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25

张氏绝无怠慢,马上把杨的亲信安置到政务厅长、各县知事的职位上。①多地县

政府因短时间内更换大批知事而一度陷入混乱。

张锦芳“护理”省长实乃各方力量争斗下的无奈产物。张氏确为广东人,

且系文官,可以敷衍广东人“粤人治粤”、“军民分治”、“军人不干政”的

主张;他在桂系靡下服官颇久,实为桂系人物,且事事听从莫荣新,亦可暂行

打消马济、沈鸿英等人的主张(莫氏本人确不愿当省长)。另外,张锦芳与杨

永泰同为高州籍人,若相处融洽应有助减轻杨永泰的“省长瘾”。然而张锦芳

的过渡性质过于明显,各方均不放他入眼。马济、沈鸿英等直言不讳:“吾辈

虽暂时借张为过渡,但仍须严重监视,使不致为杨畅卿(永泰)所利用云”。②

张氏没护理几天,报纸即渲染粤省议会中的杨派议员正运动选杨永泰为省长。③

考虑到张杨仍处“蜜月期”,此说虽未必为真,但杨氏的省长梦的确不曾断过,

加上当时还有人通电请岑春煊兼任,张锦芳的内心肯定不得安稳。张锦芳渴望

甩掉“护理”的帽子,得到军府的正式委任,不过军政府对他的要求一概以沉

默应对,如同对待其他请愿者一样。对于军政府的窘境,有报纸揭露了其无奈

心态:“张以有大力者为之后盾,若军政府否认则过伤情面”,然军府就此加

以任命亦无法挽回威信,惟自欺欺人而已,故“军府只可付诸不闻不问”。④

由于桂系的激烈反对,最早掀起争夺省长之波澜的政学会人退出了竞争。⑤

政学会虽一度公开推荐岑春煊兼任省长,以对抗伍廷芳与莫荣新,但很快就偃

旗息鼓。岑春煊身为总裁,一直不出席政务会议参与讨论,仅私下表示过不愿

任该职⑥。杨永泰跟张锦芳合作融洽,可谓打成一片。李根源则专心打理他从肇

军手上新获的地盘。⑦

作为事件中心人物之一的伍廷芳,其态度值得玩味。他在 21 日会议上倚民

意为后盾,表现积极,但那之后却开始软化。他不时对军府职员说“省长固无

足轻重”,是粤人再三请愿才令他想当的,但他“亦是认作暂局”,将来还需

① 《林正煊有任政务厅长消息》,《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日。② 《张锦芳之左右做人难》,《叻报》1919 年 7 月 24 日。③ 《争省长如争骨之怪剧》,《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7日。④ 这是某总裁代表对请愿者私下道出的真言。《军府对于省长问题之表示》,《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月 28 日。⑤ 《广东省长之纠纷》,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1日。⑥ 岑春煊著,何平、李露、点注、何平修订:《岑春煊文集》,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第 217 页。⑦ 《粤省长问题之危机》,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10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26

“物色一相当之粤人”。在 7月 9日的军府谈话会里,他甚至当众表示“此番

初不愿为省长可以对天明誓,但各公民逼我为之,实属无可如何”。①这次谈话

会上,姚建生再以不负治安责任相要挟,原先不愿表态的总裁代表终于缴械投

降,主张任命张锦芳,反对者只剩谢持一个。之前从不表态的岑春煊私下约伍

廷芳进内室,问能否任命张氏,伍说:“张称由翟咨请护理省长并谓由莫督军

核准,对于军府不过电知而已,此种手续殊为不合,若军府因其不合手续之护

理再加以任命,是军府威信扫地无余,将何以善后?”岑氏听后只是“甚以为

然”,而会议最终还是毫无结果。②军政府内的“要人”们其实都清楚,粤省大

权终究是被武人操持,目前控制广州的正是桂军,其旨意不可违背。魏子浩在

会上道出大实话:“粤东情形复杂,万一(伍总裁)登台之后不能令出惟行,

反而不美”,任命张锦芳是“为保全军府威信起见……因军府无实力之故”。③

伍廷芳虽是年高望重,在桂系军人面前仍是“伴食总裁”。有报道谓唐绍仪曾

发报至穗推举伍廷芳,该电报居然被扣留,伍氏索之不获。④面对暴戾的军人,

伍廷芳不得不有所忌惮,在政务会上即公开说过自己“恐鉴于程总长之第二”。

⑤又讲过“目下情形,广东人说的话没有效力的。程玉堂死得这般惨……要我上

场,我只有跟玉堂去罢。”⑥7 月 10 日请愿者涌入军政府请愿,伍廷芳虽当众演

说,但演说内容居然全不涉及省长问题。请愿者无法满意,伍氏退去后亦不再

现身。随后广州风潮益盛,而他却几乎与军政府一起“失声”,直到 7月 17 日,

有学生向他请愿,希望协助释放因示威游行而被捕的同学,伍廷芳对学生们自

嘲:“军政府命令不能出农林试验场一步,容试命令警厅将被捕学生释放”。⑦

对于军阀而言,有枪才是硬道理,才具也好、手续也好,皆可不论。“何

者为军民分治,何者为武人不得干政”,一切皆可无视,那不过是“政客之讨

饭碗口吻”罢了。⑧那堆四出奔走、不时通电的请愿者之身份不可谓不尊贵,什

么总商会、粤省商团、维持公安会、九善堂、七十二行商、自治研究社、国会

① 《各总裁因省长问题谈话实情》,《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2 日。② 《粤人爱国爱乡之怒潮》,上海《民国日报》1919 年 7 月 18 日。③ 《各总裁因省长问题谈话实情》,《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2 日。④ 《省长问题之面面观》,《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8 日。⑤ 《军府会议省长问题》,《叻报》1919 年 7 月 5日。⑥ 陈此生编著:《伍廷芳轶事》,上海宏文图书,1925 年,第 45 页。⑦ 黄韶声:《“五四”运动在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档案馆编:《“一大”前后的广东党组织》,1981 年,第 223 页。⑧ 《反复靡定之粤省长问题》,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5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27

省议会议员,都是粤省有头有脸的人物,然而皆无拳无勇,尤其没有武力为后

盾,每次请愿聚会人数才一百多个,有何可畏?粤人自可继续请愿,桂派亦可

自行其是。大概革命党人也意识到光靠一丁点人磨嘴皮并无作用,于是他们开

始以国民大会为号召,以群众抗争为武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28

第五章 广州“三罢”运动的爆发、经过与失败

第一节 广州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和省长请愿运动之合流

1919 年夏季,五四狂潮席卷中国,广州学生亦第一时间投身于这场爱国运

动。当年 5月 11 日,广州民众在广东国民外交后援会的呼吁下齐聚东园召开国

民大会,到会者达数万。18 日之后广州学生开始上街演讲,同时呼吁抵制日货。

①5 月 29 日学生示威游行之人数即达 3 万。

②6 月上海爆发了罢学、罢市、罢工

的六三运动,令整个五四运动的激烈度与影响力跃升了一个台阶,广州学生受

其影响在 6月 10 日以后亦展开罢课。6月 17 日广东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成立,

该会由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及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等牵头成立,会址就在公立

法政专门学校。该会主张较为激进,号召学生离开学校积极参加抗争活动。③中

上学联成立后,入会学校一致罢课。由于被指为卖国的是北京政府,而广东地

区却是由南方军政府控制,因此该处发生的群众运动比爆发在北京政府治下的

京津沪各地温和。

从 6月末到 7 月初,广州五四运动被混入省长问题后突然升温,在这个过

程中革命党人无疑起到了一定作用。6月 25 日粤省社团代表决定组织广东各社

团公民代表联合团④,声称宗旨为争取粤人治粤,“体承”各军人关于军民分治

的通电“主张”。谢英伯是召集、主持该团的骨干之一。联合团由广州各社团、

街坊推举、组建代表团,并议定“凡代表团不能决定之事件即开国民大会公决

之”。⑤到第六次社团请愿时,“各街干事已达到数百人”。与此同时,为国家

命运奔走呐喊的广东学生也开始关注省长问题,令原本毫不相干的省长问题跟

五四学生运动开始合流。据报载,当时有“全潮学生联合会”通电声援粤人治

① 广州青年运动史研究委员会编:《五四运动在广州资料选编》,1984 年,第 75-77 页。②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纂:《民国广东大事记》,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 年,第 102 页。③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纂:《民国广东大事记》,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 年,第 102 页。④ 《举伍廷芳为省长汇志》,《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6 日。⑤ 《代表联合团组织简章》,《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8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29

粤①,又有广东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发表通电(6月 26 日),指责军阀专权

危害教育,认为省长人选关乎教育前途,呼吁伍廷芳担任省长,否则“学生等

恐亦无返校就学之兴趣”。②到 27 日,中上学联还与各社团联名推举伍廷芳长

粤。③值得推敲的是,在 26 日中上学联通电的末尾,署名人是学联代表区祈安、

梁其森两人,但他俩似乎并非中上学联的活跃骨干,故这封电报不一定反映学

联的普遍态度。据担任过五四学生领袖,立场较温和的李仆生日后回忆,中上

学联的成立本身就有发动学生反对桂系军阀之目的。④值得指出的是,革命党人

叶夏声当时正担任公立法政的校长(从 1918 年 11 月至次年 8月)⑤,而陈炯明

的驻粤代表黄强则兼任甲种工业学校校长,所以当时已有记者暗示叶、黄两人

故意利用学生运动去争夺省长。⑥日本派驻广州沙面的管炤大尉向本国军令部次

长提供的情报认为,谢英伯、叶夏声操纵了学生运动。⑦由于缺乏史料,暂不清

楚革命党人具体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向省长问题。随着巴黎和会签约的日子

临近,各地地民众的情绪愈发高涨,上海民众更是派出代表到全国各地,联络

各地同时发起示威运动,以造成绝大声势。虽然中国代表拒签和约的新闻在 7

月的头 5天已陆续被国内各大媒体报道,但人心似乎依旧未定。当时众多团体

早有约定,即便成功拒约,他们也要如期召开国民大会,以商讨进一步挽救国

家的办法。另外,皖系军人、政客此时仍有补签和约的叫嚣,这自然会引起民

意的反弹。所以,全国各大城市的民众运动依旧活跃。在这种大背景下,广州

的学生运动有回暖的势头,国民大会的召开更是重新引爆了学生们的激情。

6、7月份之交,上海国民大会派出交际部干事植乃瑾到穗,呼吁穗沪民众

一致召开国民大会。应植氏要求,广州各界于 7 月 7 日在省议会召开国民大会

预备会,议决在 10 日开国民大会,并确定于当天提出拒签和约,废除中日不平

等条约,严惩卖国贼这三条议案。一直忙于请愿省长问题的广东社团亦参加了

① 《粤省长问题近讯》, 上海《时报》, 1919 年 7 月 11 日。② 《广东学界推举伍廷芳兼任省长书》,汤锐祥编:《护法运动史料汇编(四)粤督省长更迭篇》,广州:

花城出版社,2003 年,第 109-110 页。③ 桑兵主编:《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 第四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第 428 页。④ 李仆生:《五四运动前后广州学生反日救国运动》,转引自沙东迅,《五四运动在广东》,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年,第 78 页。李仆生这篇回忆的原文笔者无法找到出处,暂时不能判断其确否。⑤ 张紧跟编:《百年历程 1905-2005 中山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 9页。⑥ 《一团糟之粤局》,天津《大公报》, 1919 年 7 月 22 日。⑦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0100893000(第 2个图像)、大正8年 駐在員情報電報(2)止 新嘉波 馬太 浦塩 上海 漢口 廣東 香港(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30

这场预备会,且在会上选出谢英伯担任国民大会干事长,何剑吾(南武学校校

长)任副干事长。①谢英伯何以获此任命?目前的史料没能提供太多答案,可肯

定的是谢氏在年初积极参与过筹建广东国民外交后援会,与反日运动多少有关

联。②也有可能因他在省长请愿运动中领导各大社团,表现活跃,故人们希望利

用其影响力召集大会。还有一种可能,即以伍廷芳长粤为夙愿的各社团根本就

主宰了这次预备会。从日后发生的事件来推断,谢英伯正是利用了这个机会把

省长问题混入了国民大会。另外,植乃瑾开完预备会后还跟随广东社团去了军

府请愿。这是粵人推举伍廷芳做省长的第七次请愿,结果自然是未能如愿。当

时的植乃瑾也许是为外交问题而去的,但当时的媒体报道却没把这两种请愿诉

求区别开来,外交问题与省长问题间的界线变道模糊不清。

第二节 国民大会及其后的请愿

7月10日的国民大会是五四运动以来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具规模的国民大会。

从当时的报道来看,革命党人似乎主宰了大会的氛围,使大会带有反政府的意

味。是日中午 12 点,约千名群众聚集在东堤东园召开国民大会(亦有说会后游

行人数达数千人③)。

④会场前悬挂白布横额,中题“国民大会”四字,两旁挂

着写在白布上的对联,上云:“主权所在究属何人愿四百兆同胞振奋精神结团

体;奴性不除终难救国合五大洲民族伸张公理胜强邻”。会上先由植乃瑾介绍

上海罢课、罢市、罢工情形。接着由谭人凤(谭人凤也是上月 26 日自上海抵穗,

据称是为调停粤军与闽军的冲突而先来穗与军府商谈⑤)发表长篇演说,其内容

既有指责西南军阀,谓其“同床异梦,连年苦战,又将因私人权利稽首投降,

国民无计聊生”,亦有攻击北京政府,认为“不去徐(树铮)、段(祺瑞),

山东密约断难取消”。他建议民众应反抗不良政府:“鄙意直提倡全国停纳税

课,以地方人办地方事,以地方财供地方用,完全自主,各官吏之附逆抗拒者

无妨执而杀之,各省果有独立之能力,伪政府即当冰消瓦解”。姑且不论谭人

① 《欢迎上海国民大会代表详记》,《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9日;《上海国民大会代表举伍廷芳长粤》,《叻报》1919 年 7 月 30 日。② 刘永明:《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第 356 页。③ 《再志国民大会详情》,《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2 日。④ 《国民大会志略》,《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1 日;《详述粤垣罢市之前后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2 日。⑤ 《谭人凤将到粤》,《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6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31

凤是否与在粤革命党人有过合谋,他这段演说多少暗含鼓动粤人奋起抗争之意。

继谭人凤发言的某人(报上未载其名,估计非邹鲁即谢英伯)即把演说话题引

向广东省长问题:“国家以人民为主体,政府当以民意为从违,吾人欲救国应

先救粤。粤近来武人专政暴敛苛刑,视吾粤如征服地……自翟汪去职,吾辈粤

人,亟欲改良粤省政治,特公举……伍总裁兼任省长。实欲吾粤三千万同胞,

脱军阀政治,稍得安宁幸福而已。乃请愿七次,军政府盖置不恤,是明明不顾

念我粤人民。我粤人民应当一致共同请愿。”①

国民大会结束后,民众列队齐赴军政府(本日正好召开星期四例会)展开

激烈的请愿。他们一边行走,一边挥舞着书有“请讨国贼废除密约”等字的小

旗,沿途有人摇铃疾呼:“同胞速起救国!”其所至之处,“人咸肃容以观,

或更鼓掌”。民众抵达军政府后即拥入室内,环立在会议厅前,正在召开的政

务会议只好停下。民众呈上两份请愿书,第一份是为请愿伍廷芳兼任省长,第

二份是请愿军政府下令讨伐“曹汝霖、章宗祥、段祺瑞、徐树铮、陆宗舆、靳

云鹏等卖国贼”,并对国际社会“宣言拒绝签字之理由”及“废除一切密约”。

②伍廷芳接见众人,并即场作了一番演说,其内容仅仅为赞扬民众之爱国热情,

谓出兵讨贼需先筹集军饷,但不提自己是否担任省长之问题。很明显,请愿者

不可能满意,伍氏无奈退回室内。岑春煊仅派副官出来慰勉各人,表示群众所

请之问题需待政务会议解决。群众闻之,情绪愈发激昂,首先是高呼非立刻解

决不可③,继而多人即场演说,“有主张不下讨伐令及解决省长问题则粤民不纳

租税者,有主张军府对于粤民七次请愿迄未将省长解决则是不爱粤民,粤民当

速求自治不必倚靠官厅等语。有主张由民自筹自卫,不必理会政府等语。”④场

面气氛高涨至极点时,一些学生愤而破指写血书。中上学联的骨干、广东公立

法政学校学生符明昌写道“同胞警醒,共同挽救,未达目的,誓死一心”。⑤人

们继续要求非见各总裁不可,但军府始终没有回应。

晚上七点,请愿者决定去广州总商会请求罢市,“以待省长问题之解决”。

① 《粤人爱国爱乡之怒潮》,上海《民国日报》1919 年 7 月 18 日。② 《粤人爱国爱乡之怒潮》,上海《民国日报》7月 18 日。③ 《详述省垣罢市之前后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2 日。④ 《再志国民大会详情》,《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2 日。⑤ 广州青年运动史研究委员会编:《五四运动在广州资料选编》,1984 年,第 10 页,该资料记载符明昌还参与组织了示威游行与发动罢市。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32

齐去的有高师、公立法政、育才、番禺中学、广州法政、培正、女子职业、工

业、中德德文中学等校学生以及工商各界代表。同时“公民代表”刘柱石、林

润生、徐克勉等四十八人留在军府前继续等候回应。①约晚上八点,请愿者抵达

西关晏公街总商会,“晏公街及打铜街,第七、八甫一带,各校学生救国团之

旗帜与灯笼,不绝于途”。②众人经多方寻找、联络,仅找到副会长胡颂棠,会

董汤海山、潘棣甫三人,遂与之开会要求罢市。③至于留在军府等候的人们,“俟

至夜十时许,仍未散去”。不久,岑春煊的副官刘德裕出言恐吓,声称“用乱

枪将尔等贱物结果”④,之后更冲出一排桂军对各人乱殴。这批请愿者只得挥泪

转往总商会,并详报被殴情形。⑤总商会这厢,副会长胡颂棠对罢市要求回应得

十分犹豫,正在磨蹭之际,忽闻屋外一片嘈闹,门口所悬之大灯笼被打烂,民

众拥入会内。估计是当时被殴“公民”来到商会外讲述被殴详情,令闻者情绪

更加激昂。胡颂棠见群情汹涌,惟有取纸笔大书“罢市”二字,下署胡颂棠、

潘棣甫、汤海山三人之名,并盖上总商会印章。⑥很明显,商会是在胁迫下才决

定罢市的。请愿者获此批示,马上印刷传单并迅速分发张贴。当时所印传单内

容如下:

“(抬头略)……痛外交之失败,愤时事之多艰,故我国民今日开全体大

会,请愿军政府下令出师讨贼、废除密约及请伍总裁廷芳兼任省长。问题均未

解决,凡我粤各商号自新历七月十一日,即旧历六月十四早一律罢市,以救国

亡而维治安,务达目的为止。”⑦

广州罢市风潮自此爆发。

第三节 罢市与示威游行之实况

7 月 11 日广州商家开始响应罢市,但效果一般。“十七甫及高第街各处商

店多已上锁虚掩店门,尤以大新街商店罢业者为多”。受此刺激,“一切粮食

① 《粤垣罢市风潮》,《叻报》1919 年 7 有 23 日。② 《粤人爱国爱乡之怒潮》,上海《民国日报》7月 18 日。③ 《粤垣罢市风潮》,《叻报》1919 年 7 月 23 日。④ 《粤垣罢工风潮三志》,《叻报》1919 年 7 月 28 日。⑤ 《粤垣罢市风潮》,《叻报》1919 年 7 月 23 日。⑥ 《粤垣罢市风潮》,《叻报》1919 年 7 月 23 日。⑦ 《详述省垣罢市之前后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2 日。之后广州报纸因受军阀压迫,其所转载之罢市公告把“请伍总裁廷芳兼任省长”及“务达目的为止”两句删除。见《粤垣罢市风潮》,《叻报》1919 年 7 月 23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33

日用所需品皆乘时抬价”。因罢市传单下发时已是半夜,略显匆忙,本日罢市

的商铺数量相对整座广州城的商铺总量并不算多,“尚有多数未停止”。①总体

而言“不过有罢市之形式”②,这似乎预示着罢市前境之不妙。人们对于开展这

场运动的手段和运动所追求之目的并未达成一致。例如作为“社团中之稳重者”

的广州总商会,“凡有民党意味之团体必避之若浼”,之前去军政府请愿亦仅

派一人勉强参与③,此番对罢市实在心不甘情不愿。11 日国民大会再次于东园召

开,总商会的 5名骨干当众声明其罢市公告是被迫发布,“毋论主张外交或省

长问题,本会均系被动,应不负责”。他们当即离场,不久通函各“当道”要

人,自辩清白。学生方面对运动应否涉及省长问题亦有分歧,但并未影响其后

的游行。对于罢市不彻底的现状,谢英伯登台演说,认为有商民未知罢市决定

或仍存观望,应派人劝谕商家罢市,于是“分四小队各执小旗,由学生先导往

各街劝商店停止营业”。又派人往广济等善堂交涉,请先预备冬瓜粥为游行者

缓解饥渴。④

7 月 12 日以后响应罢市的商店更多,但不少商家之态度仍显消极。报纸记

载其状况:“统计各店铺之已上门者,较诸端节例假时为多。各城内慧爱街,

双门底,濠畔街,大新街,天平街,高第街,四牌楼,小市街,西关则第一二

三四五六七八甫,打铜街,太平、桨栏、长乐、兴隆各街、十三行、杉木栏、

长堤、陈塘、沙基、福德里、十七八甫、杨巷、上下九甫等,第十甫等,各处..

商店俱为半掩门的生意..........,.亦间有全行关闭者........。”⑤这种似开似闭的“罢市”景观

在整个“三罢”风潮时期基本不变。对不愿关门的商铺,学生、公民等惟有通

过游行进行监督,并苦口劝说,但并非人人都听劝。双门底有一林栈鞋店,对

劝告充耳不闻,“致动公愤,几将之拆毁”。⑥有的店家仅仅关窗,而把门打开;

有的店铺虽关上了前门,却贴上告示叫客人光顾后门。⑦有的商店见到游行队伍

经过即闭门,待队伍过后又复开。⑧13 日,先施、真光、大新三大百货公司开门

① 《详述省垣罢市之前后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2 日。② 《粤垣罢市大风潮续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4 日。③ 《反复靡定之粤省长问题》,长沙《大公报》1919 年 7 月 5日。④ 《再志罢市后之各方面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4 日。⑤ 《粤垣罢市大风潮续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4 日。⑥ 《广州罢市风潮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0 日。⑦ “Glimpses of the Orient: A Strike and a Boycott”,The Examiner,Thursday 23 ,October 1919, page 8.⑧ 《一团糟之粤局》, 天津《大公报》, 1919 年 7 月 22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34

营业,直到听闻学生队即将经过,才急忙关闭店门。①而且在之后几天一直保持

着仅开侧边小门的状态,生意冷清。同一天,黄沙、存善大街、宝华市的商铺

却照常营业。②学生们对商人的行为有截然相反的态度。有的表示理解:“商店

倘能闭门,即可表示赞成态度。至闭门后之营业与否,我等必不过问”。③有的

学生则非常不满,如有人事后致信报馆,愤言此次运动“最难且劣为罢市。商

人与学生大大反对,屡生冲突。”。④当然,即便是消极地罢市,广州的商业状

况终究是大受影响,各处“顿现一种萧条景象”。⑤

与商人相比,“学生”、“公民”对本次运动极为热心,不断地游行,且

食宿均在东园完成。⑥12 日中午谢英伯没有现身主持东园集会,但无碍人们继续

游行。午后二时许,由“学生、国民”组成的队伍出发游行,其阵势为“学生

在前,公民居中,小童殿后”。人们手执白旗,旗上写有“罢工罢市”、“维

持治安”、“废除密约”等字。⑦部分学生事先主张“须即声明此次罢市,完全

为省长问题”,于是游行者手中亦持有“请愿任伍总裁为广东省长”字样的旗

子。⑧学生们随街张贴传单,并将政府贴出的谴责示威者并要求复市之布告一律

撕毁,警察为之侧目。⑨双门底处被张贴了不少印着“请愿任伍总裁为广东省长”、

“罢市罢工救国救粤”的传单,引得大量群众围观。⑩在广州的洋人甚至发现有

英文传单: “We must have Wu(非伍不可)” 、“Boycott the Japanese(抵制

日本)”、“Down with militarism(打倒军阀)”。11下午四时许,队伍路过第七

甫广州《中华新报》(政学会喉舌)报馆门前,“大起鼓噪,纷将该铺招牌及

外门捣毁。”12尽管如此,当时的社会在某种程度是认可示威行动的。惠行善院、

广济医院、粮食救济会、救灾公所向示威者送赠饼干或粥等食物以示支持,有

记者称赞示威者“举止文明,颇有秩序”。

① 《追述十三四日广州罢市之见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5 日。② 《广州罢市风潮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0 日。③ 《追述十三四日广州罢市之见闻(三续)》,《叻报》1919 年 7 月 29 日。④ 《粤军警蹂躏学生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31 日。⑤ 《粤垣罢市大风潮续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4 日。⑥ 《追述十三四日广州罢市之见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5 日。⑦ 《粤垣罢市大风潮续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4 日。⑧ 《学生公民依然联队出游》,《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4 日。⑨ 《罢市要闻汇志》,《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4 日。⑩ 《粤垣罢市大风潮续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4 日。11 “Glimpses of the Orient: A Strike and a Boycott”,The Examiner,Thursday 23 October 1919, page 8.12 《学生公民依然联队出游》,《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4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35

13 日下午二时许,人们在东园集会后再次巡游各街。其队伍分三队,前队

为军乐,中队为学生,后队为“公民”,人们手持旗帜,旗上所写内容,有“罢

市罢工”、“救国救粤”、“请愿任伍廷芳为省长”、“各守秩序切勿暴动”

等字,与 12 日的相比没什么不同。队伍先入城中,再出太平门,过桨栏街,后

沿十七八甫,福德里、沙基等处游行,后返回东园晚膳。五时许再次游行,学

生队经过长堤后乘艇到河南堑口各街道巡游。①据报纸记载,游行队伍之外还有

所谓“十人团”。②12 日,由学生组成的十人团也是以和平游行并劝说罢市为任

务,行动谨守秩序。然而据学生所说,他们返回东园结束游行后,有“公民”

不知何故自行拿走了十人团的旗帜。③到了 13 日街上便出现了一堆到处威胁勒

令商家罢市的“十人团”。据说他们以十人为一队,“每队以一学生装束者带

领,而随从者但限以有衣穿为度”,不少人乃赤脚上阵④,可见这是所谓“公民”

组织的十人团。

对于“公民”的身份,中文报纸并未详述,日本的情报人员指他们多为“无

赖之徒”。⑤可以肯定的是后来参与围堵省议会的“公民”主要是“工党”(机

器工人)⑥,被围的议员事后指斥他们是“苦力”,当局的公告骂之为“无赖地

痞”,将他们比作袁世凯的所谓“公民团”。⑦由于机器工人乃 13 日才开始罢

工,故他们有可能加入了威胁勒令罢市的“公民”队伍。而在这天之前“公民”

们的身份则尚不确定。总之“公民”的成分是比较复杂的。

第四节 南方军政当局之初步应对

早在 5月中下旬,广州学生四出演说,抵制并搜查日货,当时广州当局并

未采取十分强硬的镇压手段。如今因省长问题酿成罢市风潮,在穗的军政部门

① 《追述十三四日广州罢市之见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5 日。② “十人团”是五四运动中出现的一种以反日救国为志的群众组织形式。产生于北京、兴起于上海,扩散至全国。以十人为一团,设一团长。对入团成员的要求,消极方面是抵制日货,宣传救国并劝人组织新的十人团;积极方面则希望团员每月储蓄金钱,以为将来筹办实业。团内成员相互监督。十人团在各地的实

施及组织情况不同,无法一概而论。广州“十人团”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楚。已知的专门研究,见(日)小野信尔著,殷叙彝,张允侯译:《救国十人团运动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年。③ 《追述十三四日广州罢市之见闻(三续)》,《叻报》1919 年 7 月 29 日。④ 《一团糟之粤局》,天津《大公报》, 1919 年 7 月 22 日。⑤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11090265100(第 5个图像)、支那ニ於テ日本商品同盟排斥一件 第五巻(3-3-8-5_005)(外務省外交史料館)。⑥ 《粤军警蹂躏学生详情》,上海《民国日报》,1919 年 7 月 31 日。⑦ 《粤省罢市后之闻见》,上海《时报》,1919 年 7 月 23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36

亦有各不一样的态度或表现。

护法各省名义上的中央--广州军政府在面对这场大风潮时依旧无所作为。7

月 11 日岑春煊的副官提议在军政府的头门、二门各搭竹棚,增兵防守,以防再

有请愿者闯入府中,岑氏同意。①可见军政府决心龟缩到底。14 日再次召开政务

会议时,“三罢”抗争正处于高潮,当日有三千人到场请愿,然而军政府依旧

故意不讨论省长问题。②

那些实际主宰广州的军阀们,大概从未预料过这种群众运动会发生在眼前。

当罢市还在酝酿中时,他们似乎不以为然。沈鸿英曾说:“倘罢市风潮如见实

行,广西军队,可以不必买米,可以随便向米店取用。”莫荣新则谓“如果罢

市,不过广东人多几只鬼”。③风潮发生后,莫氏马上大怒:“我不是广东人,

今日广东人偏要自己混闹自己,若闹出事来我亦不理”。④当然这仅为气话,对

此等本该发生在北洋势力辖区里的丑事,他们不能不理。11 日督军署、省长公

署会衔通告,指责有“闲杂人等”逼人罢市,威胁将抓捕煽动罢市者,然通告

中绝不承认此事与省长问题相关。番禺县知事布告道:“本日商场罢市举动最

无意识,顷知商会传单查系被人胁迫……”。⑤当时广州媒体受军阀压力,登载

商会的罢市通告时被迫删节,造成罢市通告有两个不同版本。南海县署乘机胡

说,谓“两次传单先后主张互异,显有奸人煽惑,希图籍端滋事”。⑥总之他们

都意图抹黑游行请愿活动,并要求商店马上复市。警察厅长魏邦平除发表类似

公告并威胁“依法拿办”外,又调动大量武装警察严密监视游行民众,然而他

们仅为尾送监视,不敢干涉。⑦警察又挨家挨户叫商家开市。问题是不论他们发

了多少公告,叫了多少门,群众依旧游行,商户的大门依旧似开非开,于是军

阀开始谋求动武解决。据闻陆荣廷有电示莫荣新“须强硬到底”。⑧13 日莫荣新

召集陈坤培、魏邦平及绅学商界领袖数十人一起集议对策。会上军人们扬言对

罢工罢市已“忍无可忍,亦不得不从严制止”,并“当场议定自十四日起,军

① 《粤垣罢工风潮三志》,《叻报》1919 年 7 月 28 日。② 《十四日之政务会议》,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3 日;《广州罢市风潮详情》,上海《民国

日报》, 1919 年 7 月 20 日。③ 《省长争潮中之现势》,《叻报》1919 年 7 月 17 日。④ 《政界要人对于省长问题之意气》,《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9 日。⑤ 《罢市要闻汇志》,《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4 日。⑥ 《再志罢市后之各方面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4 日。⑦ 《粤垣罢市大风潮续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4 日。⑧ 《罢市风潮愈弄愈大》,《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5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37

警协力认真弹压”。①总商会代表在会上再次自辩罢市非其自愿,又一起讨论劝

谕复市之法。②14 日魏邦平与绅商善界代表合议后,各界以九大善堂名义劝谕商

家复市。③对于煽动风潮的政敌,军阀则绝不客气,急欲下毒手。谢英伯回忆,

7月 12 日那天,他本已准备到东园主持国民大会,突然接到伍廷芳的密报,知

桂系拟派士兵混入群众,伺机朝他开枪。谢氏遂遁去,故自 12 日开始他不再现

身国民大会。④

作为护法运动标志物之一的护法国会在本事件中也没发挥多少作用。护法

国会自 1918 年末起靠补选议员,凑足法定人数,自称正式国会。然而随着上海

南北议和的展开,不少国会议员开始了投机旅程,四散活动(不少去了上海),

除发放议员津贴时偶尔回穗,余时不见踪影。⑤故护法国会无法开议,在省长问

题上发挥不了作用,惟有少数粤籍国会议员发出措辞严厉但不受当局理睬的质

问。在沪的吴景濂等人注意到粤省的不安状况,为防止粤局拖累上海议和,吴

派议员曾暗中做过一些运动,盼桂系让步,但连他们自己也不确定能否奏效。⑥

作为本省的最高民意代表机构,粤省议会曾在过去的省长更迭风潮中发挥

作用,如今省议会却深陷闹剧,自顾不暇。此时的省议会已是改选后的第二届,

该届议会从选举伊始便频频爆出贿选丑闻,结果政学会人在议席上占优。政学

会人支持林正煊竞选议长,其对手为肇庆派的黄嵩龄。双方打了一场惨烈的金

元大战,但由财政厅长杨永泰提供经费的林正煊竟惨遭失败。为此,政学会人

鼓动第一届省议员拒绝交接,令本届省议会长期停摆,无法议事。随着省长问

题再现,杨永泰四出运动本派省会议员,在 7月 12 日炮制出一个临时议长,企

图借此否定黄嵩龄的议长身份并正式召开省议会,此举令形势更加混乱。时人

多认为杨氏此举系欲乘机操纵省议会选张锦芳做省长,甚至是选自己上场。⑦他

们唯一没想到的是,没等省议会开议此问题,一众学生与工人却为此找上门来。

① 《粤军署之大会议》,上海《中华新报》, 1919 年 7 月 20 日。② 《再志各界在军署谈话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5 日。③ 《珠江罢市声中之近讯》,天津《大公报》, 1919 年 7 月 26 日。④ 《谢英伯先生自传--人海航程》,秦孝仪主编:《革命人物志》第十九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 年,第 355-356 页。⑤ 《八日两院联合会议定各事》,《香港华字日报》, 1919 年 7 月 11 日。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近代史资料》第 42 期,中华书局,1980 年,第140 页。⑦ 《省长问题之面面观》,《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8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38

第五节 广州机器工人罢工

1919 年上海各界为支援北京学生而开展了罢课、罢市、罢工的六三运动,

而令统治者最为恐慌的无疑为罢市、罢工。三罢的风气一开,各地纷纷模仿、

响应。自参加五四运动以来,广州学生忙于学运,早已处于罢课状态,如今随

着关门的商户渐多(尽管不太情愿),商人姑且算进入了罢市状态,接下来出

现罢工似乎乃符合“逻辑”的事情。

同 6月上旬上海罢工有点类似,广州罢工在开始前是有人向工人做宣传鼓

动的。在筹备国民大会的日子里,已有人“相约罢市罢工以为对待之手段”。①

罢市开始后有学生主张“运动轮渡停罢,断绝交通,不纳课税”②,12 日示威队

伍挥舞的白旗即有罢工的呼吁。当天公民团还派过学生与“工党接洽”。③据参

加过广州五四运动的学生郑彦范回忆,他本人曾亲往河南一带联络工人。据说

工人对他非常友好且重视,但该回忆没提及这些工人有无确实响应罢工,又无

忆及他联络工人的日期。④谢英伯亦声称,他在 12 日之前曾游说自来水厂、电

灯厂罢工。⑤不过对罢工产生直接作用的应该是广东机器总会。机器总会曾多次

讨论罢工问题,12 日“适有某大工人,在会极力鼓励,而罢工之举,遂得实现”。

依笔者推断,这名“某大工人”很可能是机器总会的副会长黄焕庭。

一 黄焕庭和广东机器公/总会

黄焕庭,原名煌,后以字行。同治五年(1866 年)出生,广东开平人。年

轻时在香港当机器工人,三十多岁后在广州河南尾蚬肉桥创设柏洲机器厂,雇

有技工百余人。清末民初,随着外来工业文明之东传,广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

华资机器厂,它们从事包括修造船只,修造锅炉、发动机与其它机器等业务。

1901 年左右黄焕庭联同陈桃川、陈弼庭、潘羽圣等广州机器厂老板组织了一个

机器业行会。1910 年由郑栋臣、关耀池等人拟定章程,经广东劝业道批准,成

① 《详述省垣罢市之前后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2 日。② 《罢市要闻汇志》,《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4 日。③ 《罢市风潮愈闹愈大》,《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5 日。④ 广州青年运动史研究委员会编:《五四运动在广州资料选编》,1984 年,第 54 页。⑤ 《谢英伯先生自传--人海航程》,秦孝仪主编:《革命人物志》第十九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 年,第 356 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39

立“广东机器研究会”,会址在靖海门的如意祥客栈旁。①当时该会对外宣称其

宗旨是“结合团体,研究机器事业”,据说主持会务的多是工人,资方甚少过

问。会内成员尚有海外华侨机工,甚至有在粤的外国工程机师。②1912 年其会址

迁往河南尾,改名“广东机器研究总会”。③创会之初,黄焕庭在会内“尚无籍

籍名”。

黄焕庭比较热心参与政治活动,清末曾为粤商自治会骨干成员④,同时又是

同盟会成员。辛亥以前,国内外的华人机工多为粤人,同盟会派台山籍人马超

俊(马超俊自称机工出身,后被誉为国民党的工人运动领袖。不过他的反对者

指责其机工背景系伪造)奔走于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等地的工厂,鼓动粤

籍机器工人反清。“广东机器研究会”之组建据说与马超俊的积极宣传有关⑤,

黄焕庭以此关系结识马超俊。受其影响,黄氏亦专心联络工界人员支持革命。⑥

在这种背景下,清末确有不少粤籍机器工人加入革命阵营,如刺杀广州将军孚

琦的温生财即是。当然,尚无证据表明加入机器公会的工人多为革命者,因此

把该会视为一个以行会性质为主,被革命者渗透的组织似乎更妥。辛亥革命后,

黄焕庭以“工团代表”的身份参与过广东省临时议会的筹建⑦,又“联络民军暨

各界公民”,推举胡汉民为大都督,获任“民军总务员”,调和各路民军。⑧他

还不时参加一些大型政治集会并当众演说。⑨1914 年黄焕庭资助创设惠民织造公

司,以此掩护马超俊与其它革命党人谋刺龙济光的活动。⑩

① 《禀请开立机器研究会》,《香港华字日报》1910 年 2 月 10 日;朱敬:《广东机器总工会史话》,广东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五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

第 556-557 页;不过马超俊认为“广东机器研究公会”开创于 1907 年,会址在“靖海长堤”。见马超俊著的《中国劳工运动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 年,第 81 页;后来的无政府主义工人运动家黄艺博则写该会设于 1909 年,会址在广州长堤。见黄艺博:《广东之机器工人》,广东机器总工会,1929 年 3

月初版;《广东机器工人奋斗史》(李伯元、任公坦,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印行,1955 年版)也认为该会成立于 1909 年,但会址在广州如意坊。见该书 39 页。有一些书亦取此说,但笔者认为如意坊应系如意客栈之误。② 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 年,第 81 页。③ 黄艺博:《广东之机器工人》,广东机器总工会,1929 年 3 月初版,第 2页。④ 邱捷:《粤商自治会再研究》,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近代史学刊》第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⑤ 李伯元、任公坦:《广东机器工人奋斗史》,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编印,1955 年,第 25、30 页。⑥ 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劳工运动史》第一册,台北: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1959 年,第 135 页。⑦ 《粤都督召集临时议会详情(四)》,《申报》1911 年 10 月 23 日。⑧ 《优恤黄焕庭》,《广东省政府公报》,1931 年第 171 期, 第 78 页。⑨ 《粤人发起拒债救亡会》,《申报》1913 年 5 月 12 日;《广东之东园各界茶话会》,《申报》1919 年2 月 24 日。⑩ 陈士诚:《马超俊先生与工运》,《传记文学》第三十二卷第二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40

1915 年,恒昌泰机器厂厂东熊明斋邀集同行,“提议向国内各省、国外各

埠同业募捐,筹建永久会所,以团结全国海内外同业”,并拟将该组织命名为

“中国机器总会”(简称“国机”),企图联合全球华人机器会组织。当时受

邀与会的有黄焕庭(伯洲厂)、陈桃川(均和安厂)、陈弼庭(协同和厂)、

欧阳晴春(恒兴厂)、潘羽圣(潘美利厂)等人。①1917 年以后马超俊加入筹建

工作。之后成立“筹建国机会所董事总局”,推黄焕庭、马超俊、陈桃川为粤

省董事分局主持人。这个董事分局与广东机器总会实乃二位一体的组织。黄焕

庭是由机工晋身为雇主,自知工人的苦况,较关心工人利益。同时又为人豪爽,

乐善好施。②他参与政治活动,又顺利筹建“国机”会所(筹得大量捐款)。或

许正因为有这些“资本”,黄焕庭才能在业界内“渐副众望”。③

省长问题发生后,机器总会参加了“粤省维持治安会”的活动。④6 月 23 日,

某“工党党首”参与东园大会集议并联名通电支持伍廷芳。⑤当时机器总会的社

会影响力与总商会、九大善堂相比肯定微不足道,在报纸记载的各社团推举伍

廷芳长粤的报道中,广东机器总会要么列名末尾,要么毫无踪迹。但随着群众

抗争高潮的到来,它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广州机器工人罢工实况

当时的广州机器工人,要么集聚在河南一带的机器厂,要么就职于发电厂、

水厂、兵工厂及火车站。上文已提到,广州机器工人自清末以来就与广东革命

党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他们(兵工厂除外)参与本次由民党煽动的社会风潮

是毫不奇怪的。受史料缺乏所限,现在尚不知当年广州机器工人之确切人数。

根据中国共产党人后来收集的情报:1924 至 1925 年间,广州电灯厂机器工人有

百余人,自来水厂工人亦有百余人。河南机器厂有百余间,人数少者每间三、

四人,多的有五、六十人,河南机器工人总数不下千余人(1919 年有报纸记载

① 朱敬:《广东机器总工会史话》,广东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五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557 页。② 李伯元、任公坦:《广东机器工人奋斗史》,台北: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编印,1955 年,第 40 页。③ 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劳工运动史》第一册,台北: 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1959 年,第 135 页。④ 《维持治安会集议纪要》,《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0 日。⑤ 《省长问题近闻》,《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6 月 25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41

河南协同和、广南这些大工厂各有“操工者数百人”①)。

②12 号夜晚,广州电

灯厂接到“中国机器总会粤董事局”之函件,内称由于军府不愿解决外交失败

及省长问题,“敝总会同人亦国民、省民一份子,应有其责,故开全体大会,

由众表决,于星期日即七月十三号全体工商一律停业罢工,必须达到解决省长

目的为止。”在当晚至 13 日凌晨之间,电灯厂工头联同工人纷纷离厂,不知所

踪,行前还把发电机的重要零件取走③,整个省城除自备电厂的沙面岛外全部停

电。是晚“全城电灯,既尽行熄灭,各处商店,均已闭门,景象殊为惨淡”,

黑夜中最抢眼的唯“天上之明月与防务公所之大光灯而已”。酒楼、赌场、及

不少铺户只能租用大光灯(就是火水灯、煤油灯)照明。机器总会随即致函该

大光灯行业负责人,认为大光灯亦属机器,自应一同罢工。④到 14 日黄昏后,

长堤、西濠口各店所悬之大光灯被人用石砸毁,别处的大光灯也多被取下⑤,令

当晚广州各街景象“倍形愁惨”。广州自来水厂方面,13 日有学生闯入厂内勒

令工人停机,工人从命并散去。⑥厂方以保证消防用水为由极力劝说工人复工,

因此工人很快回厂上班,当天停水仅一小时左右。即便时间不长,“全城颇为

闹动”。⑦火车方面。14 日上午广三铁路火车司机罢工,经局长多番劝说后又在

下午一点复工。⑧然而罢驶消息一经传开,即令“来往省佛之小轮货艇,皆有人

满之患”。⑨下午则有“学生队及工党约数十人”闯入广九火车站,将火车头驶

走,令下午广九路快车停驶。⑩“所有车将房(原文如此)工人次第逃去,只余

守火车头一人”。11不过罢工持续时间也是很短,次日上午又恢复通车。

12此外,

13 日还有人到码头企图运动来往广州与各乡的拖轮罢驶,未获响应。13又有报载

① 《粤垣罢业风潮近况》,上海《民国日报》,1919 年 7 月 26 日。② 《中共广东区委关于工人运动的报告--一九二四年十月十日至一九二五年十月十日工人组织状况、工人

运动趋势,党对工人运动的策略》,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编:《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共广东区委文件)一九二一年--一九二六年》,1982 年,第 48 页、50页、51 页。③ 《罢市风潮愈弄愈大》,《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5 日。④ 《粤省罢市后之闻见》,上海《时报》1919 年 7 月 23 日。⑤ 《罢市要闻汇记》,《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7 日;《粤军警迫散国民大会》,上海《民国日报》,1919 年 7 月 23 日。⑥ 《粤垣罢市大风潮续闻(续)》,《叻报》1919 年 7 月 25 日。⑦ 《汇述各处罢工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6 日。⑧ 《汹涌未定之罢市风潮》,《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6 日。⑨ 《追述十三四日广州罢市之见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5 日。⑩ 《罢市风潮愈闹愈大》,《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5 日;《汹涌未定之罢市风潮》,《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6 日。11 《粤军警迫散国民大会》,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3 日。12 《广九车昨已开驶》,《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6 日。13 《罢市风潮愈闹愈大》,《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5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42

广州米绞机工人声言 16 日起罢工①,但后来没有进一步报道。

由于公共事业之特殊性,其工人数量虽少,其罢工活动却能对社会产生不

小的震撼。人数更多的河南机器厂工人则亲身加入示威队伍,成为了游行的主

力之一。据报载,河南的机器厂全部停工,参加罢工的至少有 27 家,包括规模

最大的协同和与广南。②机器总会为罢工者支付一半薪水以维持生活,又向加入

“公民”队列游行的工人支付每日一角的酬报③。7月 13 日有工人手持“坚持到

底”的小旗在长堤缓步游行④。机器工人还加入了东园的游行队伍,黄焕庭亲自

领导游行,“手持铜铃,躬自领队,高呼口号”。⑤

三 机器工人与其他工人的“论战”

民初的广州,工人队伍尚以手工业者为多,面对外界的罢工号召,除了与

革命党人关系较密的机器工人外,响应的工人实际不多。罢工罢市运动的出现

激起了某些所谓“工党”的短暂争鸣。当时,广州共和工党郑苍生以“党长”

名义公开声明反对罢市,认为罢市会使工人更为困苦。⑥对此,有自称“工党联

合会”者发表了略带无政府主义色彩的长篇文告予以痛驳:

“……护法及年来以护法相号召者,竟一任徐世昌国土专卖,不出一兵,

纵令张锦芳省长自为,熟视无睹……诚以南北政府对于政治法律如是之重大问

题,竟不负何等责任,则国民直接行使政治权,所不容已也。况罢工罢市尤为

我工商界抵制强权唯一之神圣作用,久为全球工党所公认。于此国变,舍此更

无办法。何物自认共和工党党长之郑苍生,捏造谣言,诬谤工商两界,取我全

地球公认抵制强权之义举,欲为根底破坏……尤敢尸我工党之神圣地位,可愤孰

甚。又环球工党,一律平等,本无党长之称,乃奸徒郑苍生,竟有此无耻窃名

之举,是可忍孰不可忍……凡我工党人物,对于无耻之郑苍生,当与天下共弃

之。此布。中华民国全国工党联合会披露。”⑦

另外,又有自称“平民工党”卢宗缙者表示:“宗缙今纠合全体工党以为

① 《米绞工人罢工消息》,《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6 日。② 《粤省罢市后之闻见》,上海《时报》, 1919 年 7 月 23 日。③ 《一团糟之粤局》,天津《大公报》1919 年 7 月 22 日。④ 《粤垣罢市大风潮续闻(续)》,《叻报》1919 年 7 月 25 日。⑤ 《优恤黄焕庭》, 《广东省政府公报》, 1931 年第 171 期,第 78 页。⑥ 《再志罢市后之各方面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4 日。⑦ 《省垣罢市罢工风潮四志》,《叻报》1919 年 7 月 29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43

后盾,已分派人赴各江各县演说,倘有甘心卖粤破坏团体者,必有文明之法以

对待之。”①

民国肇始后曾出现建党热潮,一些地方确实出现过一些挂着工党招牌的组

织。广州共和工党是个创建于 1916 年的小党,据说仅有党员数十人,创党人兼

党首即是郑苍生。其党员主要是知识分子和手工业者,没进行过什么显眼的活

动。②该党突然跳出来公开反对罢市,恐怕是欲借此吸引社会关注。至于“工党

联合会”、“平民工党”更是昙花一现,大概是机器工人所杜撰。目前很难判

断它们的短暂争鸣究竟能否反映不同工人对“三罢”运动的分歧。不可否认的

是,广州有数量庞大的手工业工人与人力车夫群体,但他们并无任何响应罢工

的迹象,可见他们对这场运动并不关心,所谓罢工仅仅是机器工人的独角戏。

第六节 民众大闹省议会及被镇压

7 月 14 日民众企图逼迫省议会选举省长,但惨被军警鸣枪驱散,此事可谓

“三罢”运动的高潮。之后当局持续采用强力手段镇压,形势急转直下,运动

走向失败。

14 日当天,约三万余人在东园集会,其中大半为帯有水壶与干粮的学生(另

一说仅则谓学生数百人,机器工人两千多人,加上其它民众一共有四千多人③)。

④会上传闻省议会今天选张锦芳或杨永泰为省长

⑤,于是学生和约八百名工人手

持旗帜,联队游行前往省议会阻止。⑥由于队伍人数太多,“站至东校场几无隙

地”。⑦众人与省议会内约 20 名警卫员对峙数十分钟后成功冲入会场。

⑧民众颇

具组织性,有纠察队,每队由一名学生指挥二十名工人,一经冲入即把守议会

各处门口,又控制电话以切断会场对外联系。⑨议场内外除少量房间外,“无不

① 《省垣罢市罢工风潮四志》,《叻报》1919 年 7 月 29 日。② 梁复然:《广东党组织成立一些情况的回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档案馆编:《“一大”前后广东的党组织》,1981 年,第 145-147 页。③ 《粤公民请愿省会之被逐》,上海《时报》, 1919 年 7 月 20 日;《追述十三四日广州罢市之见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6 日。④ 《广州罢市风潮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0 日。⑤ 《粤军警蹂躏学生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31 日;《广州罢市风潮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0 日。⑥ 《广州罢业大风潮续志》, 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1 日。⑦ 《广州罢市风潮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0 日。⑧ 《粤省会被围之详情》,上海《中华新报》, 1919 年 7 月 24 日。⑨ 《粤军警蹂躏学生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31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44

为群众占领殆尽”。①其时旁听席及楼上楼下,公民“重重叠叠,无一处隙地”。

这些公民“一言一动皆受人指挥”,“为首者一人鼓掌则众齐鼓掌,二人呼万

岁众则齐呼万岁,一二人喝打喝杀则众齐喝打喝杀”。②有公民声言若议员胆敢

选张锦芳为省长,他们就把议会捣毁。③当日省议会实际上仍旧停摆,只有约四

十个议员在开非正式的谈话会。他们除少数成功遁去外,剩下的人(有说 35 人

④,有说 24 人

⑤)被民众控制,据说有人甚至被从床底下(议会有议员宿舍)搜

出。⑥议员们被软禁在谈话室里,房门则被用木椅拦住

⑦。民众由林遇春、刘柱

石、曾景星、胡文灿,黄振坤(女)等十人作代表向议员递交请愿书,要求选

举伍廷芳为省长⑧,一众议员只得在监视下推举那个由政学会支持的所谓临时议

长--李国钧做主席开会“讨论”。各议员被严密监视,“如临刑一般”⑨,实

无讨论余地,他们甚至表现得颇为恭顺。李国钧言:“今日在座议员,同是粤

人,因省长问题,请愿于省会,吾等极表赞成”。⑩于是议员们纷纷在请愿书上

签字同意向军政府“介绍”伍廷芳作省长。有议员又主动建议把“介绍”改为

“赞成”,各人遂从之。11因在座议员不足法定人数,人们在议会内再次搜索,

抓出数名议员,筹足 34 人签名(此数字见《叻报》1919 年 7 月 26 日的报道:

《追述十三四日广州罢市之见闻》。因这篇文章有签名人的详细姓名,故笔者

认为该数较可信)。省议会的议席全数为 120 席,仅 34 人肯定不够,在座议员

就此各有建议,最后决定函促其它议员到会投票,民众则在场等候。

就在众人等候时,议会门外人声嘈杂,原来是约二百余名武装警察、宪兵、

特务警察和番禺县署游击队前来镇压。军警先在大门口架设机关枪,同时三十

多名军警手持步枪冲入议会。有两个队长挥舞着驳壳枪喝令民众立即离开,否

则严厉对待。各学生上前质问,军官不理,指挥军队实施驱逐。民众不走,军

警就连放数十响空枪做威慑。枪声一响,现场秩序立即大乱,有人大呼勿怕,

① 《粤省会被围之详情》,上海《中华新报》, 1919 年 7 月 24 日。② 《罢市要闻汇志》,《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7 日。③ 《广州罢市风潮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0 日。④ 《珠江罢市声中之近讯》,天津《大公报》, 1919 年 7 月 26 日。⑤ 《追述十三四日广州罢市之见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6 日。⑥ 《粤军警蹂躏学生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31 日。⑦ 《粤省会被围之详情》,上海《中华新报》, 1919 年 7 月 24 日。⑧ 《汹涌未定之罢市风潮》,《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6 日。⑨ 《广州罢市风潮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0 日。⑩ 《追述十三四日广州罢市之见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6 日。11 《珠江罢市声中之近讯》,天津《大公报》, 1919 年 7 月 26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45

亦有学生面对军警大呼:“勿杀公民,请杀学生!”多数人听到枪声后马上俯

卧在地,有人跳窗而出,有人甚至攀登瓦面,更有人坠下。民众和议员四散逃

命,军警放枪后亦离去。事后查点,跌伤者十几人,内有八人伤势颇重,另有

被枪殴伤者五人。伤者立马被送往医院救治,所幸无性命之忧。①

武力驱散省议会表明了广州当局强硬镇压民众的立场,之后当局继续实行

严厉措施。14 日下午机器总会副会长黄焕庭被逮捕。15 日中午,军警持枪驱散

聚集在东园的民众,人们或边走边骂,或痛哭流涕。驱散过程并无发生冲突,

事后军警将东园封闭。本次抗争运动的积极分子刘柱石、胡文灿亦在当天被捕。

②(三人经孙中山等人疏通营救,约半月始得陆续释放)当晚八点,学生蔡少棠

等五人在西濠口发售《雪耻周刊》,遭军警干涉并放枪示威,周刊被没收。16

日,数百军警在太平街干涉符明昌等学生的游行、演说,一度将三百多人押回

警厅,经学生驳论后才将之释放。③此后学生与军警仍不时发生冲突。

黄焕庭被捕后机器工人的活动便一蹶不振。为坚持抗争,他们曾经举出十

多名代表主持事务,又打算提取会内公积金做经费,并寻找新的集会场所。④不

过他们的活动逐渐在报纸上消失,他们的抗争似乎很快便停止了。另外,一直

躲藏的十几名电厂工人被警察游击队捕获并押回开工。当局又从香港聘请技师、

工人来协同开机,故电力在 16 日恢复。⑤据说为防备各铁路及电厂工人再闹事,

工人还获得加薪⑥。总之,在工人退出抗争后,广州街头再无人高呼省长口号,

学生运动的视线仍集中在反日活动,坚持检查仇货,在此环境下商店也陆续复

市营业。到 7月 19 日,罢市罢工风潮完全寝息。⑦

桂系军阀不忘对革命党人打击报复。叶夏声的公立法政学校校长职务被下

令免除⑧,邹鲁则因生命受威胁而一度逃往香港。

军阀还严厉限制言论,封锁消息。在香港出版的《香江晨报》,《大光报》,

① 《珠江罢市声中之近讯》,天津《大公报》, 1919 年 7 月 26 日;《追述十三四日广州罢市之见闻》,《叻报》1919 年 7 月 26 日;《粤省会被围之详情》,上海《中华新报》, 1919 年 7 月 24 日;《粤军警

蹂躏学生详情》,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31 日。② 《粤军警迫散国民大会》,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3 日。③ 《武力下粤人之呼吁》,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5 日。④ 《粤垣罢业风潮近况》,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6 日。⑤ 《广东罢业告一段落》,北京《晨报》, 1919 年 7 月 19 日。⑥ 《粤垣罢业风潮近况》,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6 日。⑦ 《粤长问题之捣乱未已》,天津《大公报》, 1919 年 8 月 1日。⑧ 《莫荣新怒及国党议员》,《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18 日。⑨ 邹鲁:《回顾录》,长沙:岳麓书社,2000 年,第 88 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46

《循环日报》等报纸被禁止在穗发售。①在粤社团、学生、国民大会纷纷通电各

地呼吁救援,但电报通讯受到严格审查,一时被断。②

第七节 省长问题与“三罢”运动的余波

尽管“三罢”运动以失败告终,广东的社会精英仍在为实现“粤人治粤”

作最后挣扎。伍廷芳与这次风潮直接相关,甚至被怀疑暗中煽动群众,其立场

自然难堪,上台已不可能③,他在 7月 17 日的政务会议上亦公开表示“坚不欲

就”。④为解决省长问题,社会上一时风传各种候选人,如汤廷光、陈廉伯、龙

建章等等,有论者曰此乃粤人之“折衷主义”,是为选一“与桂军有感情之粤

人”。⑤旅居上海的广东社会精英亦极留意局势,广东善后协会及在沪各同乡会

共同推举吴铁城、孔昭晟、唐宝鄂、许炳榛四代表回粤“调停”。⑥从这四人的

背景可看出,他们可算作孙中山派跟唐绍仪派的联合代表团,其立场是亲伍廷

芳的。果然,这四人抵粤后到处活动并面见莫荣新、岑春煊等,仍旧鼓吹由伍

氏任省长。⑦桂派先是对之敷衍,不久即发逐客令。在 8月 11 日广州媒体刊登

了一封电文,署名人冒充“七十二行商民”,指责四代表为冒牌货,专门扰乱

粤省商场。这电报是由督军署命令媒体发表的。⑧四代表的奔走呼号毫无成果,

最后只能狼狈离粤,粤人治粤的幻想终于破灭。从此张锦芳继续安心“护理”

省长,直到次年杨永泰当上正式省长为止。杨氏的省长任期不长,他与桂系军

队很快就在粤军回粤的枪炮声中逃遁了。

广州当局镇压“三罢”运动后,革命党人掀起了推倒军政府的小高潮。五

四以来,南方军政府免不了对北京政府投井下石,对外标榜自己为正义的一方。

此番广州当局同样不遗余力地镇压其统治区域内的民众,足以撕破其虚伪的面

① 《禁止港报入口》,《广东中华新报》 1919 年 7 月 18 日。② 《拍电须依检查时间送局》,《广东中华新报》1919 年 7 月 17 日;《粤人泣告全国书》,上海《民国日报》, 1919 年 7 月 26 日。③ 《粤长问题之捣乱未已》,天津《大公报》, 1919 年 8 月 1日。④ 《省长问题之纷纭》,《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22 日。开会日期是根据政务会议例会之开议日期推断。⑤ 《所谓有省长资格者如是》,《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22 日。⑥ 《在沪粤人对于粤事之主张》,《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7 月 24 日;孔昭晟:《护法时期我参与非

常国会活动的回忆》,《广东文史资料》第 15 辑,第 73-74 页。⑦ 《四日国民大会谈话会情形》,《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8 月 6日;《四代表与省长问题》,《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8 月 9日。⑧ 《军署发布驱逐沪代表电》,《香港华字日报》1919 年 8 月 15 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47

具。尽管有电报管制,事情却无法被掩盖。在军警鸣枪驱散省议会里的民众后,

粤人很快公电天下,甚至故意哭诉民众被军阀开枪射击之惨(放空枪的细节倒

被忽略)。①向学生开枪的事就连北京政府亦不敢为之,而南方军政府却“开了”,

其形象自是更为恶劣。唐绍仪去电广东说情,谓军警对学生“不可遽事摧残”,

指出护法当局对待民众示威应当比北京政府更为文明。②孙中山乘着军政府臭名

远扬之际大搞拆台,谋倒桂系。他先是电斥粤省当局:“方今文明各国,不闻

有压抑民意之政府,我粤为护法政府所在之地,岂宜有此等举动?”③谢持从 7

月 26 日开始请假离粤,并去函军府指责其在省长事件上“违反民意”。④不久

后谢持即在孙中山授意下辞去总裁代表一职。8月 2日,孙氏函告伍廷芳,劝他

与自己一同辞去总裁职务⑤。8月 7日,孙中山去电广州国会,坚决辞职,并在

辞职电文中痛骂莫荣新指挥军警“枪击公民,捕其代表,欲置死地,用日本对

朝鲜所未用之手段(本年日本镇压朝鲜“三一运动”),敢犯伪政府所不敢犯

之民意”。⑥当年 10 月南方国会在孙的支持下又发起第二次军政府改组,企图

驱逐岑春煊。惜这一整套“组合拳”没能奏效,伍廷芳不愿离穗,改组亦未成

功,不过南方军政府在这一连串打击下已暴露其行将坍塌之势,桂系军阀多行

不义将推动反桂力量进一步联合行动,而这一切将在次年得以实现,桂系亦将

走向末路。

① 具体电文见桑兵主编:《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第四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年, 第 476-477页。② 《军府请粤督释被捕者》,上海《民国日报》,1919 年 7 月 29 日。③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中华书局, 1991 年,第 1189-1190 页。④ 《司法次长代理部务谢持咨陈拟自二十六日起请假二十日赴沪所有部务由秘书兼第三司司长吴山代拆代行并请对于广东省长问题宜采纳民意以为措施标准文》,《军政府公报》1919 年 7 月 30 日。⑤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中华书局, 1991 年,第 1193-1194 页。⑥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著:《孙中山全集》,第 5卷(1919.1-1921.11),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95 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48

第六章 余论

1919 年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各大城市陆续爆发了号称“三罢”的罢课、罢

市、罢工事件。过去的研究多关注发生在北京政府管辖区域内的“三罢”运动,

而对发生在广州的“三罢”运动较少作深入研究。其中的重要原因或许在于发

生在广州的这场运动完全失败了--它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一个都没实现。相反,

发生在上海的六三运动不但开“三罢”之先,而且获得了成功——“卖国贼”

被罢免,学生被释放,耻辱的和约最终没被签署——这是民意的伟大胜利!那

么广州的“三罢”运动何以失败呢?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或许更有助于探寻其答

案。

一、广州“三罢”运动爆发的时间太晚。五四运动的核心问题是释放学生、

罢免“卖国贼”、拒签和约。在广州民众大闹风潮的 7月中旬,上述三大问题

皆已得到解决,是故全国民众激昂的情绪正在缓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

示威游行对社会、经济秩序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从事工商业者肯定不愿它

长期地进行。广州学生自 5月以来就在闹运动,经常在搜查日货,令商业大受

影响。其运动持续到 7月时,关键的拒约问题早已过去,商人亟思恢复生意,

若再次发起民众运动,其号召力与威力肯定大不如前。

二、广州“三罢”运动所提的政治目标难以实现。正因上述三大问题已被

解决,广州民众才会转而提出让军政府下令讨贼的要求。但这个要求在当时急

望南北议和、人心思定的大背景下不合时宜。何况广东自护法以来承担了庞大

的军事开销,这样突然强令战火再开的主张只会让广东雪上加霜,不符合粤人

的愿望。广州“三罢”运动最特殊之处在于它被植入了“粤人治粤”的诉求,

当中隐含了反对桂系军阀之目的,而这正是最难实现的。广东省长一职是桂系

军阀把持粤省政局之关键,非亲桂者不得染指,手无寸铁的广东人若无相当实

力者作后盾将难如愿。五四期间北京政府之所以会在民意前屈服,一方面由于

它并不会因屈服而丢失半分地盘(它“损失”的仅是三名外交官员,还有承受

来自列强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北京当局内部存在强大的反对势力,如研究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49

系的政客与直系军阀即与当权的皖系对抗。民众的抗议活动有可能获得倒皖派

的默许、支持,而倒皖派自身亦能借此机会向皖系发动强劲的政治攻势,在客

观上使皖系把持的北京政府屈服,从而令民众诉求得以满足。相比之下,1919

年 7 月时的广州民众是孤立无援的。“粤人治粤”的诉求对广东人来说不论是

否正当,它都是一个容易令粤人陷入孤立的口号。不管提出口号的人具体针对

的是哪一派军阀,但在所有驻粤客军看来,所谓“粤人治粤”其实是狭隘的“广

东主义”,自己将成为这个口号的潜在反对对象。桂军、滇军自不必说,海军

同样也有一定的客军(从省外来的,且福建人的势力较大)味道,所以他们都

很难同情“粤人治粤”的诉求。当时真正含有“粤系”背景的军队仅剩实力弱

小的福军、魏邦平少量的警察部队以及远征漳南的陈炯明部队,他们要么对桂

派表示顺从,要么远在他方,无法成为广东民众的后盾,因此区区市民之“蛙

怒”终究难以撼动军阀。

三、广州“三罢”运动的社会动员效果不好,震撼力有限。1919 年发生在

北京政府管制区域内的“三罢”运动发起于上海,但它不仅震撼了本地社会,

还以星火燎原之势烧遍了南京、武汉、天津等大城市,给北京政府造成极大恐

惧。相反,广州“三罢”运动仅仅局限于广州一地,其震撼度自然较小。五四

运动期间,学生总是掀起风潮的急先锋,若无学生队伍的加入,1919 年的广东

省长更迭事件或许难以形成风潮。学生运动有一个弱点:学生是没有经济收入,

缺乏经济资源的群体,罢课损害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利益,其破坏力难比罢市、

罢工,若得不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同情与支持将难以为继。①本次运动虽号称“三

罢”,但广州商人之态度消极,与上海商人完全不同。其原因自然是广州商人

不愿损害自身利益,但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可能性——被迫呼吁罢市的广州总

商会没有上海总商会那种对本地商人的巨大号召力。广州是一个更为传统的商

业城市,对各行业影响最大的是从传统行会传承过来的商人“虚拟”联合体—

—七十二行。至少在民元年份,入广州商会的商家在数量上比加入七十二行的

要少很多。②七十二行从未支持过本次罢市,所以总商会的罢市传单大概对众多

广州商家未必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关门停业或许是想回避学生、“公民”的示

① 该观点参考自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 年, 第 13 页。② 邱捷:《清末广州的“七十二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6 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19年广东省长更迭风潮及“三罢”运动研究

50

威骚扰。在工人方面,广州工人队伍里面仅有机器工人支持罢工运动。相反,

上海六三运动中参加罢工的工人数量庞大,据估计至少 6万,或许多达 10 万①。

北京当局最最害怕的就是数量庞大的上海工人会集体罢工。工人加入抗争后对

当局造成难以想象的压力,促成了五四运动的胜利。本次广州参加罢工之机器

工人在数量上远不及上海方面,其罢工产生的影响自然小得多。曾有广州学生

企图号召数量庞大的人力车夫罢工,惜全无效果。有车夫扬言除非学生能支付

其一日工钱,否则不从②,可见对广州工人阶级来说,“三罢”的号召力并不大。

上海工人的罢工并无倚赖任何组织、团体的指挥,全是自愿进行。从表面上看

广州机器工人有机器总会进行组织罢工,然而一旦号召、指挥罢工的黄焕庭被

捕,机器工人就马上丧失战斗力,罢工变得昙花一现。马超俊等人多年后则在

其书中辩称是工人们不愿“妨碍民用过久”③,这种说辞当然令人怀疑。黄艺博

则认为当时工人是“没有要领”。④曾被困于省议会的李国钧事后指责包围议会

的工人“纯系金钱雇佣”,“隔别询问,大率不自知其来此何故”。⑤若此说属

实,则证明一些工人并非真心去支援伍廷芳,无真正的政治目标,一旦没了主

使者便自作鸟兽散。总之要深入探究此问题还要挖掘更多相关史料。自工人退

出后,抗争队伍中仅留下学生孤军奋战,尽管学生们高举反日的旗帜一直坚持

到年底,从已知的历史记载来看,其对广州当政者带来的挑战非常有限。

四、省长问题不是广州学生运动的关注点。学生们一开始关心的仅是反日问

题,省长问题是后来被添加进学生运动的,二者从逻辑上难以形成联系,一些

学生本来也不想参入省长问题。事实证明,学生们对它真的不太关心。当 7月

15 日东园被封闭,亲革命党的机器工人退出运动后,学生们很快就把它抛弃,

示威游行很快转变为纯粹的反日运动,这才是他们最关注的。也正是在反日的

旗帜下,学生运动才能一直坚持到年底。失去民众的支持后,革命党人在省长

问题上根本没有丝毫可供讨价还价的资本。

①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岳麓书社, 1999 年, 第 230 页。② 《广州罢工之风潮》,北京《晨报》, 1919 年 7 月 16 日。③ 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劳工运动史》第一卷, 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 1966 年, 第 134 页。④ 黄艺博:《广东之机器工人》,广东机器总工会,1929 年 3 月初版,第 4页。⑤ 《粤省罢市后之闻见》,上海《时报》,1919 年 7 月 23 日。

51

附图:

附图 1: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档案①

①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11090265100(第 5个图像)、支那ニ於テ日本商品同盟排斥一

52

附图 2: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档案①

件 第五巻(3-3-8-5_005)(外務省外交史料館)。①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0100893000(第 2个图像)、大正8年 駐在員情報電報(2)

止 新嘉波 馬太 浦塩 上海 漢口 廣東 香港(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53

附图 3:1919 年广州城地图①

①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aps_Canton_Waseda_1919.jpeg,2015 年 5 月 24 日。原件藏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笔者对地图稍有剪裁和修改。

54

参考文献

一、报刊:

北京《晨报》、长沙《大公报》、《广东中华新报》、上海《民国日报》、上

海《申报》、上海《时报》、上海《中华新报》、天津《大公报》、《香港华

字日报》、新加坡《叻报》,《军政府公报》、《努力周报》,《传记文学》。

二、文集、年谱、回忆录、传记、资料集等:

1、岑春煊著,何平、李露、点注、何平修订,《岑春煊文集》, 广西人民出版

社, 1998 年。

2、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下),中华书局, 1991 年。

3、广东省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五卷,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广州青年运动史研究委员会编:《五四运动在广州资料选编》,1984 年。

5、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四十九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 年。

6、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中文部分): 前日本末次研

究所情报资料》 第六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7、李穗梅编:《古应芬家藏未刊函电文稿辑释》,广州出版社,2010 年 11 月。

8、陆君田、韦书选编著:《陆荣廷传》,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7 年版。

9、秦孝仪主编:《革命人物志》第十九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 年。

10、桑兵主编:《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 第四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

11、汤锐祥编:《护法运动史料汇编(四)粤督省长更迭篇》,花城出版社,

2003 年。

12、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中华民国

八年(一九一九)一至六月》,1979 年。

1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邹鲁先生文集》,中央文物供应

社,1984 年。

55

14、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档案馆编:《“一大”前后

的广东党组织》,1981 年。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

辑(合订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年。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

资料》第 15 辑,1964。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近代史资料》第 42

期,中华书局,1980 年。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近代史资料》第 56

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

19、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编,孙中山著:《孙中山全集》,第 5卷

(1919.1-1921.11),中华书局,1985 年。

20、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编:《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共广东区委

文件)一九二一年--一九二六年》,1982 年。

21、政协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 第 6辑》,

1962 年。

22、邹鲁:《回顾录》,岳麓书社,2000 年。

三、著作:

1、丁旭光:《变革与激荡:民国初期广东省政府(1912-1925)研究》,广东世界

图书出版公司,2010 年。

2、丁贤俊,喻作凤著:《伍廷芳评传》,人民出版社,2005 年。

3、陈此生编著:《伍廷芳轶事》,上海宏文图书,1925 年。

4、广州工人运动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广州工人运动大事记(1840-1992)》,

1995 年。

5、黄艺博:《广东之机器工人》,广东机器总工会,1929 年 3 月初版。

6、李伯元、任公坦:《广东机器工人奋斗史》,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编印,1955

年。

7、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840-1926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6

8、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4

年。

9、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第一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

10、刘永明:《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

11、李新等主编,彭明,周天度等著:《中华民国史 第 3卷 1916-1920》,中

华书局,2011 年。

12、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42 年。

13、莫世祥:《护法运动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年。

14、孙彩霞:《新旧政学系》,华夏文化出版社,1997 年。

15、沙东讯:《五四运动在广东》,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年。

16、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第 5册 五四运动和直皖战争时期 1919

年 1 月至 1920 年 12 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年。

17、谢本书:《民国劲旅 滇军风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年。

(日)小野信尔著,殷叙彝,张允侯译,《救国十人团运动研究》,中央编译出

版社,1994 年。

18、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岳麓书社, 1999 年, 第 230 页。

19、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国劳工运动史》第一册,中国劳工

福利出版社,1959 年。

20、邹鲁编著:《中国国民党史稿(内部发行)》第 4册,中华书局,1960 年。

21、张紧跟编:《百年历程 1905-2005 中山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中山大

学出版社,2005 年。

22、张江明,林木声主编:《广东青年运动史 1919-1949》,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4 年。

四、论文:

1、陈明銶:《孙中山先生与华南劳工运动之发展》,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

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 第 1册 孙中山先

生思想学说》,1985 年。

57

2、陈明銶:《中国劳工运动史研究》,《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台北:

“中央研究院”特刊(第 1辑),1989 年。

3、陈卫民:《南方工会初探》,《史林》1990 年第 1期。

4、陈卫民:《南方工会再探--广东机器工会剖析》,《史林》1991 年第 4期。

5、陈正卿:《1919 年“南北和议”前后西南内部的斗争》,《民国档案》1990

年第 4期。

6、陈惠芬:《民初桂系治粤时期的广东省议会》,《台湾师大历史学报》2011

年 6 月(总第 45 期)。

7、高爱娣:《中国近现代各党派工运思想研究综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

报》2005 年第 1期。

8、霍新宾:《“革命”话语下的博弈与互动:广州工商关系研究(1921-1927)》,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4 年。

9、莫世祥:《中华革命党与护法运动》,《近代史研究》1990 年第 2期。

10、邱捷:《清末广州的“七十二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6期。

11、邱捷:《粤商自治会再研究》,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近代史学刊》第

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12、禤倩红,卢权:《党成立前的省港工人阶级》,《学术研究》1984 年第 3

期。

13、赵涛:《北洋时期的入粤客军与广东政局(1913~1925)》,暨南大学硕

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 年。

14、郑秀亮:《粤军与民初广东政局(1916-1925)》,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毕

业论文,2011 年。

五、外文资料:

1、The Examiner(Launceston,Australia).

2 、 日 本 国 立 公 文 书 馆 亚 洲 历 史 资 料 中 心 开 放 的 日 本 外 交 档 案 扫 描 件 。

http://www.jacar.go.jp/chinese/

58

致谢

利奥波德·冯·兰克曾感叹:“the material is unlimited,the man smail in

comparison,and time short”。书总是读不完,但三年的读书时间却终究要结束。

搁笔之际想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在此只能择要,无法一一道出。首先要感谢的

是我的两位导师。三年前的我对历史研究一无所知,在参加入学复试前连续两

晚失眠。后有幸得到江中孝老师错爱,被纳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旗下,从而

帮我推开了史学的大门。江老师健谈、幽默,每次与他交谈都是一件愉快的事。

章扬定老师虽然忙碌,但一直都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并且帮助同学们顺利入

驻华农,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从此获得极大便利。令我感动的是,章老师还极为

细心在我论文上做了大量细节性的修改,令文章润色不少。另外还得感谢李庆

新、李振武、陈忠烈、陈贤波、徐素琴、周鑫等社科院历史所的各位老师在教

学上的付出,没有他们,我这个门外汉将无法掌握史学的研究方法。同时感谢

张金超老师的教导和帮助,尤其是他自愿帮我仔细修改过开题报告及论文初稿,

给出了极多有用的建议。在此还要特别感谢中山大学曹天忠老师的指导,上他

的课令我受益匪浅,获得很大提升。在最后我必须向父母致歉。在社会上像我

这样的大龄青年多数已拖儿带女,让父母享受“抱孙”之乐。而我却是辞去工

作,任性地追求学术。若无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我这条学术之路肯定会走得倍

加困难。现在我仅能全力以赴,用一份严谨的研究成果作为对两老的交待。

彭毅聪

2015 年 5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