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學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之成效分析 - 玄奘大學

43
1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la-PSL1090185 學門專案分類/Division:社會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109 8 1 日至 111 1 31 老人心理學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之成效分析: 兼論對高齡者態度及知情意之質化與量化學習成效 (搭配課程:老人心理學) 計畫主持人:高旭繁 執行機構及系所:玄奘大學用用心理學系 成果報告公開日期: V 立即公開 延後公開(統一於 2023 9 30 日公開) 繳交報告日期(Report Submission Date)2022 2 17

Upload: khangminh22

Post on 26-Apr-2023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la-PSL1090185

學門專案分類Division社會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109 年 8月 1日至 111 年 1月 31日

老人心理學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之成效分析

兼論對高齡者態度及知情意之質化與量化學習成效

(搭配課程老人心理學)

計畫主持人高旭繁

執行機構及系所玄奘大學用用心理學系

成果報告公開日期

V 立即公開 延後公開(統一於 2023 年 9 月 30日公開)

繳交報告日期(Report Submission Date)2022 年 2 月 17 日

2

老人心理學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之成效分析

兼論對高齡者態度及知情意之質化與量化學習成效

摘要

台灣已於 2018年步入高齡化(aged)社會大學生不論是在家中或是未來就業的職

場勢必會有更多與高齡者接觸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年輕人也終將有老的一天本校

規劃「老人心理學」課程為社會科學院之院必修課程即為學生培育未來重要職能過

去已有研究證實修習高齡相關課程能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並進一步增加與

高齡者互動之意願然而這些研究的效果量均不高故本研究擬在老人心理課程中

搭配每周的主題讓學生進行專業課程及服務學後再透過反思寫作的書寫以強化其

學習效果本研究以個案大學修習「老人心理學」的學生分別有兩個學期共計 39名

結果發現透過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確實能提高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及與高齡者

互動的意向也能讓學生獲得好的服務學習成效再針對其反思寫作內容進行質化分析

可發現學生對高齡者有更趨正面的效果也能進一步感恩課程中的收穫總結而言本

研究將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融入結果提升了學生對高齡者之正面

態度及知情意

關鍵字老人心理學反思寫作服務學習對高齡者態度

3

The Positive Effect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 and Reflexive Writing

Incorporated in the Teaching of Aging Psychology Effectiveness of Attitude

and Cognitive-Affective-Volition toward Old People

Abstract

Taiwan has entered an ageing society in 2018 Whether at home or in the future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reach old people In addition young people will one day

go to senior age In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the Aging Psychology course is a necessary

course for the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in order to nurture the important competenc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future In the past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after aging-related courses can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old people and further increase their willingness to

interact with old people However the effect size of these studies is not high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match the weekly theme in the course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and service and then through reflexive writing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eir learning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39 students studied Aging Psychology for two semesters in a case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and service learning students can indeed

improve their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old people and their intention to interact with the

elderly and can also help students achieve good service learning outcomes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ir reflective writing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and cognitive-affective-volition toward old peopl and they can also be more grateful

for the gains in the course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integrates service learning and reflective

writing in the teaching of aging psychology can enhance students positive attitudes and

attitude and Cognitive-Affective-Volition toward old people

Keywords Aging Psychology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Old People Reflexive writing

Service learning

1

一 計畫主持人部分

(一) 說明申請人於課程教學現場試圖解決之問題及問題之重要性

台灣社會近年來一方面由於人民的健康保健觀念提升及醫療設備的進步國人的平均

壽命逐漸增加再加上另一方面出生率較低導致的少子女化現象使得台灣的高齡(針對

65 以上的長者稱其為高齡或長者為較友善的稱法然因本課程為既定科目也是通稱的老

人或老年心理學故本文將盡量以高齡稱長者但在課程相關論述時仍採用老人一詞在此

先敘明)人口比例日益攀升依據聯合國的定義當一個國家或社會 65 歲以上人口占整

個社會人口超過 7就是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超過 14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超過 20則為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台灣 65 以上高齡者早在 1994 年 9月便達到 148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 710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至今年(2018年)3月底65歲以上高

齡者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 1405也就是說7個人中就有 1個是高齡者臺灣正式宣告邁

入「高齡社會」(內政部2018)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的推估台灣預計到

了 2026年高齡者佔總人口比例將超過 20屆時台灣人口每 5位就有 1 位是高齡者林萬

億(2012)表示台灣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高齡化社會的準備時間其實

是非常短促的政府也呼籲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與尊嚴將是

政府持續努力的重要目標(內政部2018)

面對高齡化社會在大學教育端也應有所因應就個人多年教學研究及學校行政經

驗與觀察分析結果個人認為大學端的應應可能有三方面其一開設對接高齡服務的專業

科系或課程如長照相關其二為開設專業應用於高齡者的相關科系或課程此等課程將

著重於對高齡者心理知覺行為等各方面的理解以利各專業應用於高齡者如透過認識

高齡者後能開發高齡友善設計高齡餐飲或高齡服務甚至直接將服務或應用的場域移至社

區進行大學社會責任其三為辦理樂齡課程即將原本大學專業的課程重新設計後讓高

齡者學習本研究教學實踐場域的課程的「老人心理學」則屬上述第二種課程

呈上所述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大學生不論是在日常家庭社會互動乃至畢業後就

業所對應到的職場相關人士(長官同事消費者等)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的機會均日益增

加尤有進者每個人都是在老化的歷程如何讓自身能健康老化正向老化也需要更多

對高齡知識的理解

過往研究顯示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

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

蓉2008)林如萍和梁世武(2008)研究也發現多數的年輕世代認為高齡者是「保守的」「依

賴他人的」「不活躍的」「不快樂的」顯示出年輕人大多對高齡者存在著負面的印象陸洛

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

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整合而言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

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

正向態度與高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

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然而從過去研究也可發現若欲提升人們

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確知識著手(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

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

2

綜上所述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高齡者的正負向態度會影響與高齡者的互動意願並

可藉由獲得高齡者相關知識而改善對高齡者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

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

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

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與本校所在新

竹市香山區的鄰近社區合作進行高齡服務申請人過去也曾參與這些計畫熟稔服務的流

程本課程將從中選取就近的兩個社區分別是「新竹市香村社區發展協會」及「新竹市茄

苳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服務本研究擬以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並經由課程設計中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確知識與理解並透過實際服務接觸與

反思進而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二) 說明申請人近 5年課程教學經驗與成果(包含檢視與反思

如學生學習的表現教師教學評量結果及教學評鑑回饋)

申請人近五年來開設課程為老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專題幸福心理學愛情心理學

組織心理學(專題)社會心理學(專題)等歷年學生對教師教學之評鑑結果皆在 429 分

以上(滿分為 5)在本「老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專題」課程過往的成效上參照表 1可發現

102至 106學年度本課程 5次開課教學評量平均為 460(總分 5分)

表 1 歷年教學評量得分

學年學期 選課人數 開課單位 課程名稱 教學評量

1022 19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48

1042 60 社科院 老人心理學 423

1042 19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61

1052 69 應用心理學系 老人心理學 447

1061 22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85

1062 17 碩士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500

10702 36 社科院 老人心理學 457

曾獲學校教學優良教師(101學年度)教育部教學優良彈性薪資獎勵(102-104學年)

108 學年度校級優良教師在教學上著重運用多元的課堂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強化記憶

以利其達到「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落實學用合一在以教學型升等的代表作《應

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高旭繁2018)中即分別以(1)課堂活動與即時回饋(檢

視短期目標)(2)學生課外演練與反思心得(檢視中期目標)(3)畢業學生問卷調查(檢

視長期目標)(4)畢業學生焦點團體(檢視長期目標)來一一檢視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

結果發現從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回饋可發現申請人的教學設計確實可達到吸引學生學習及加

3

深印象的短期目標從學生課後的應用與反思可發現此教學設計可達到學習遷移的效果

從畢業學生的追蹤調查可發現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度強化學用合一

在前述著作中申請人(高旭繁2018)整理出基於教學理念所設計出來的「學用合一」

教學方式及其成效如下圖 1具體而言此歷程始於申請人搭配學校定位系所屬性所秉

持的教育理念透過將理念融入於課程設計中設計許多結合知識的課堂活動加以執行最

後得到了初步的成效其中學生的成效包含了學生能在課堂上有高度的學習動機及學

習滿意度高在課後能運用所學且畢業後能有對專業知識較深刻的記憶也較能落實學用

合一除了學生端的成效教師也從中得到學生正面的回饋與教學上的肯定最後從學生

端或教師自身獲得的回饋意見與成效都將轉化為日後教學理念及教學設計修正的根基

圖 1學用合一教學歷程

教學理念

深化學用合一

有效學習遷移

教學設計

結合課堂活動

運用反思討論

教師教學成效

教學反應評量佳

獲教學肯定

獲教學獎勵

學生學習成效

高度學習動機(課堂上)

學習滿意度高(課堂上)

能有效運用所學(課後)

能加深知識記憶(職場上)

能落實學用合一(職場上)

反思回饋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4

(三) 說明申請人近 5年教學相關成果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關聯

除了上述已經持續5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學成效外申請人出版過8本教科書並已發表

逾10篇與老人心理學相關的論文(如表2)在老人心理學的教學研究上皆有相關經驗

表 2 老人心理學相關論文發表

1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

與心理研究32期147-171頁(TSSCI)

2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

心理研究33卷1期33-54頁(TSSCI)

3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5) 622-639(SSCI)

4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SSCI)

5 陳佳雯張妤玥高旭繁陸洛(2013)〈老了就不好臺灣高齡者最適老

化之歷程探究〉《本土心理研究》40期87-140(TSSCI)

6 高旭繁(20146)〈邁向正向心理老化銀髮族適應面面觀〉《應用心理研究》

6042-43

7 高旭繁許淑華(2014)〈以正向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台灣初老期民眾的老化調

適歷程〉《應用心理研究》60115-159

8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

的縱貫研究〉《醫務管理期刊》第 17卷第 4期267-288(TSSCI)

9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

修習高齡相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

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10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IF=0881 5-Year IF=1114)

11 高旭繁豆如蘋(2022)國中生之祖孫關係對其與高齡者互動意向及其對高齡

者態度之影響老人學研究1104-139doi1029703JGS202201_(1)0004

基於申請人對老人心理學相關研究的專業將有助於本課程的內容規劃以及本教學實踐

研究的設計與執行在課程內容規畫上將可參考老人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及關聯性議

題進行 18週的課程規劃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的內容設計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執行上更因

為申請人過往有豐富的相關研究經驗更有把握能落實本研究的執行包含研究設計施測

質化與量化資料分析與撰寫成果並投稿

5

二 計畫執行部分

(一) 研究動機與主題目的

1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動機(如研究的發想背景問題意識問題重要性

影響及應用層面等)

承前所述台灣社會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

的大學生而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

二來家中有更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

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

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

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

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

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助的事

因此本課程「老人心理學」初為應用心理學系的選修課程104學年度起因

為本校社會科學院通過「以學院為核心」之試辦計畫便將此課程升級為院選修課

程並由本人授課就校級目標而言營造一個青銀共學的環境亦是本校的中長程

發展方向同時學生帶著專業知識赴臨近社區對長者進行服務也是大學應盡的社

會責任申請人一直將此課程之目標設定為是讓學生從認識高齡者到能同理高齡

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

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

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

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

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

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與高

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也會影響

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從過去研究可知欲提升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

確知識著手(張詠婷等人2017)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

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

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

灣未來發展趨勢

本課程之設計即在使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增加高齡者相關正確知

識以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過往的課程進行中即在課程中透過活動讓學生

進行體驗以加深其印象這也是申請人所提經由教學理念且有教學成效的「學用

合一」教學方式(如圖 1)然而若欲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本次在課

程中以「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Allport1954)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服務

學習且基於學生需要強化書寫敘事的能力在精心設計的反思寫作後將能加深學

6

生的思考及知識的深化故此次教學實踐計畫擬在過往的設計之上再加上服務學

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更能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

認識高齡者心理輔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

者心理對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

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

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

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2 教學實踐計畫主題及研究目的(如既有課程突破新設跨領域課程規

劃等)

具體而言本計畫乃透過一門「老人心理學」課程參考過往教學歷程及成效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希冀能更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反芻與記憶進而

透過課程提升學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過往申請人基於

自身的教學理念(參見圖 1)已在上(107 學年度第 2學期)的「老人心理學」課程

中融入自身設計的學習單(如下圖 2)讓學生體驗及反思結果發現此課程能讓他

們對高齡者的態度改變但仍缺乏更完整的相關實徵的證據

圖 3學習單範例

7

3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標

透過本教學實踐計畫將過往課程深化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提升學

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本課程之目標是讓學生從認識高

齡者到能同理高齡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透過融入反思寫作的教學設計經前後

測分析可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也因為融入服務學習預期學生應能得到

服務學習中諸如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等成效(趙國玉劉麗美

馬學嘉劉杏元2018)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二) 文獻探討

1 高齡者相關知識之內涵與研究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與面臨的問題並非只有高齡者才需重視而台灣社

會對於老化相關正確知識傳遞較不普及與不被重視使社會大眾對老化知識不足與歷程

的不了解而造成對自身老化的擔憂與對高齡者產生偏見KleinCouncil 與McQuire

(2005)研究指出若學校未設立老化相關課程學生對老化的知識價值觀與態度皆來

自於生活環境之相關神話傳說故事電影情節與商業廣告而所獲得之訊息可能為否

定偏見與歧視老化形象的KleinCouncil 與McQuire(2005)認為老化教育必須整

合「老化是終生的經驗」「強調高齡者生活與能力的潛能」「老化態度在老化過程中具

有的意義」三面向

目前台灣對老化的教育情況國民中小學的「生活」「社會」與「綜合活動」等課

程中也學校藉由參訪老人安養機構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等活動以增進學生對高齡者

的認識與尊重而高中則鼓勵學生運用社團活動討論老化議題及關懷高齡者有少部

分大專院校已有開設老人服務等相關科系或開設高齡相關選修課程學分學程供學生

增進對老人的認識但開設相關課程之學校並不多老化知識涵蓋範圍廣且依年齡的

不同學習方式與科系的不同所獲得的老人相關知識內容與管道也會有所不同而本

研究則會將上述相關知識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中使學生獲得對老人相關的知識與

認識

2 對高齡者態度的內涵

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所發展出符合台灣文化的「對老人態度量表」

將其態度分為「外觀與生理」「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

安全」共四個層面的態度並將此量表放入本研究工具中此四層面的態度概述如下

(1)外觀與生理一般而言我們能夠明顯地從外觀來觀察老化的特徵與透過生理

接觸去感受到人們的功能衰退改變雖然每個人的老化速度會因為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

有所不同但終究還是會面臨老化的現象Charbonneau- Lyons 等人(2002)的研究結

果發現高齡者比學生更重視外在相貌因此外觀與生理應包含身體健康體能良好

8

體態不顯老無難以承受之病痛等內涵若能認為高齡者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與

體態上看起來不顯老則表示對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面的態度

(2)心理與認知在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高旭繁(2013)研究認為高齡者對於邁

入老年認為還是要保持開放與幽默的態度Reichstadt(2007)研究發現高齡者認為正向

老化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如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若高

齡者能持續心智與認知活動並能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亦是面對老化的正

向態度(林麗惠2006黃富順1995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及 Kahn

(1987)曾提到老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會漸漸地衰退但輕微的認

知功能喪失對高齡者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若能認為高齡者在心理層面擁

有人老卻心不老較這種較正向的老化態度及在認知層面上保持較開放的心態則表示對

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Rowe與 Kahn(1997 1998)發現人際孤立對於健康是

一個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維持及社會支持(情感性的工具性的)皆有助於高齡者正

向老化人際關係在正向老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等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與 Kahn(1997 1998)認為積極參與生活為正

向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參與家族聚會社交活動休閒活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這樣可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支持而較多的社會支持同時有

助於高齡者正向老化(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Lu 2011)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若覺得高齡者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增加社會定位將對高齡者可能有較正面的態度

(4)工作與經濟安全許多國外研究者均指出經濟安全感對正向老化的重要影響(陸

洛高旭繁2016Bowling amp Iliffe 2006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Nutt 2001)

華人的研究也指出經濟保障對正向老化的重要性(林麗惠2006徐慧娟張明正2004

Chou amp Chi 2002 Lu amp Kao 2018)高旭繁(2013)研究發現高齡者均提出快樂的老化

是不求他人的也就是需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過經濟安全感是主觀的評價若自覺

經濟不足的高齡者將較難達到正向老化王永慈(2008)提出政府除了盡早教導個人

理財外對於人民的儲蓄與投資雇主提供的退休金政府的國民年金與勞工保險社

會津貼社會救助等的制度都需要整體的考量因此若覺得高齡者經濟上自足甚至

仍有投身工作的能力將有助其對高齡者有正向的態度

3 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高齡者對於長者或老化態度有較正面的看法

(Laditka Fischer Laditka amp Segal 2004)台灣對高齡者態度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年輕

人普遍對高齡者的態度較偏負面(林美珍1993)而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

發現不論哪一年齡層不論性別與教育程度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態度呈現中等略偏正

向並發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與高齡者互動

綜合上述台灣民眾對高齡者態度整體而言有逐漸趨向正向本研究以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高齡者態度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現況及透過課程教

育能否增進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的「對老人態度量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

老人心理學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之成效分析

兼論對高齡者態度及知情意之質化與量化學習成效

摘要

台灣已於 2018年步入高齡化(aged)社會大學生不論是在家中或是未來就業的職

場勢必會有更多與高齡者接觸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年輕人也終將有老的一天本校

規劃「老人心理學」課程為社會科學院之院必修課程即為學生培育未來重要職能過

去已有研究證實修習高齡相關課程能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並進一步增加與

高齡者互動之意願然而這些研究的效果量均不高故本研究擬在老人心理課程中

搭配每周的主題讓學生進行專業課程及服務學後再透過反思寫作的書寫以強化其

學習效果本研究以個案大學修習「老人心理學」的學生分別有兩個學期共計 39名

結果發現透過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確實能提高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及與高齡者

互動的意向也能讓學生獲得好的服務學習成效再針對其反思寫作內容進行質化分析

可發現學生對高齡者有更趨正面的效果也能進一步感恩課程中的收穫總結而言本

研究將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融入結果提升了學生對高齡者之正面

態度及知情意

關鍵字老人心理學反思寫作服務學習對高齡者態度

3

The Positive Effect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 and Reflexive Writing

Incorporated in the Teaching of Aging Psychology Effectiveness of Attitude

and Cognitive-Affective-Volition toward Old People

Abstract

Taiwan has entered an ageing society in 2018 Whether at home or in the future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reach old people In addition young people will one day

go to senior age In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the Aging Psychology course is a necessary

course for the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in order to nurture the important competenc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future In the past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after aging-related courses can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old people and further increase their willingness to

interact with old people However the effect size of these studies is not high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match the weekly theme in the course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and service and then through reflexive writing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eir learning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39 students studied Aging Psychology for two semesters in a case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and service learning students can indeed

improve their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old people and their intention to interact with the

elderly and can also help students achieve good service learning outcomes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ir reflective writing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and cognitive-affective-volition toward old peopl and they can also be more grateful

for the gains in the course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integrates service learning and reflective

writing in the teaching of aging psychology can enhance students positive attitudes and

attitude and Cognitive-Affective-Volition toward old people

Keywords Aging Psychology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Old People Reflexive writing

Service learning

1

一 計畫主持人部分

(一) 說明申請人於課程教學現場試圖解決之問題及問題之重要性

台灣社會近年來一方面由於人民的健康保健觀念提升及醫療設備的進步國人的平均

壽命逐漸增加再加上另一方面出生率較低導致的少子女化現象使得台灣的高齡(針對

65 以上的長者稱其為高齡或長者為較友善的稱法然因本課程為既定科目也是通稱的老

人或老年心理學故本文將盡量以高齡稱長者但在課程相關論述時仍採用老人一詞在此

先敘明)人口比例日益攀升依據聯合國的定義當一個國家或社會 65 歲以上人口占整

個社會人口超過 7就是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超過 14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超過 20則為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台灣 65 以上高齡者早在 1994 年 9月便達到 148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 710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至今年(2018年)3月底65歲以上高

齡者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 1405也就是說7個人中就有 1個是高齡者臺灣正式宣告邁

入「高齡社會」(內政部2018)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的推估台灣預計到

了 2026年高齡者佔總人口比例將超過 20屆時台灣人口每 5位就有 1 位是高齡者林萬

億(2012)表示台灣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高齡化社會的準備時間其實

是非常短促的政府也呼籲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與尊嚴將是

政府持續努力的重要目標(內政部2018)

面對高齡化社會在大學教育端也應有所因應就個人多年教學研究及學校行政經

驗與觀察分析結果個人認為大學端的應應可能有三方面其一開設對接高齡服務的專業

科系或課程如長照相關其二為開設專業應用於高齡者的相關科系或課程此等課程將

著重於對高齡者心理知覺行為等各方面的理解以利各專業應用於高齡者如透過認識

高齡者後能開發高齡友善設計高齡餐飲或高齡服務甚至直接將服務或應用的場域移至社

區進行大學社會責任其三為辦理樂齡課程即將原本大學專業的課程重新設計後讓高

齡者學習本研究教學實踐場域的課程的「老人心理學」則屬上述第二種課程

呈上所述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大學生不論是在日常家庭社會互動乃至畢業後就

業所對應到的職場相關人士(長官同事消費者等)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的機會均日益增

加尤有進者每個人都是在老化的歷程如何讓自身能健康老化正向老化也需要更多

對高齡知識的理解

過往研究顯示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

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

蓉2008)林如萍和梁世武(2008)研究也發現多數的年輕世代認為高齡者是「保守的」「依

賴他人的」「不活躍的」「不快樂的」顯示出年輕人大多對高齡者存在著負面的印象陸洛

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

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整合而言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

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

正向態度與高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

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然而從過去研究也可發現若欲提升人們

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確知識著手(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

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

2

綜上所述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高齡者的正負向態度會影響與高齡者的互動意願並

可藉由獲得高齡者相關知識而改善對高齡者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

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

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

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與本校所在新

竹市香山區的鄰近社區合作進行高齡服務申請人過去也曾參與這些計畫熟稔服務的流

程本課程將從中選取就近的兩個社區分別是「新竹市香村社區發展協會」及「新竹市茄

苳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服務本研究擬以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並經由課程設計中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確知識與理解並透過實際服務接觸與

反思進而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二) 說明申請人近 5年課程教學經驗與成果(包含檢視與反思

如學生學習的表現教師教學評量結果及教學評鑑回饋)

申請人近五年來開設課程為老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專題幸福心理學愛情心理學

組織心理學(專題)社會心理學(專題)等歷年學生對教師教學之評鑑結果皆在 429 分

以上(滿分為 5)在本「老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專題」課程過往的成效上參照表 1可發現

102至 106學年度本課程 5次開課教學評量平均為 460(總分 5分)

表 1 歷年教學評量得分

學年學期 選課人數 開課單位 課程名稱 教學評量

1022 19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48

1042 60 社科院 老人心理學 423

1042 19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61

1052 69 應用心理學系 老人心理學 447

1061 22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85

1062 17 碩士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500

10702 36 社科院 老人心理學 457

曾獲學校教學優良教師(101學年度)教育部教學優良彈性薪資獎勵(102-104學年)

108 學年度校級優良教師在教學上著重運用多元的課堂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強化記憶

以利其達到「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落實學用合一在以教學型升等的代表作《應

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高旭繁2018)中即分別以(1)課堂活動與即時回饋(檢

視短期目標)(2)學生課外演練與反思心得(檢視中期目標)(3)畢業學生問卷調查(檢

視長期目標)(4)畢業學生焦點團體(檢視長期目標)來一一檢視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

結果發現從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回饋可發現申請人的教學設計確實可達到吸引學生學習及加

3

深印象的短期目標從學生課後的應用與反思可發現此教學設計可達到學習遷移的效果

從畢業學生的追蹤調查可發現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度強化學用合一

在前述著作中申請人(高旭繁2018)整理出基於教學理念所設計出來的「學用合一」

教學方式及其成效如下圖 1具體而言此歷程始於申請人搭配學校定位系所屬性所秉

持的教育理念透過將理念融入於課程設計中設計許多結合知識的課堂活動加以執行最

後得到了初步的成效其中學生的成效包含了學生能在課堂上有高度的學習動機及學

習滿意度高在課後能運用所學且畢業後能有對專業知識較深刻的記憶也較能落實學用

合一除了學生端的成效教師也從中得到學生正面的回饋與教學上的肯定最後從學生

端或教師自身獲得的回饋意見與成效都將轉化為日後教學理念及教學設計修正的根基

圖 1學用合一教學歷程

教學理念

深化學用合一

有效學習遷移

教學設計

結合課堂活動

運用反思討論

教師教學成效

教學反應評量佳

獲教學肯定

獲教學獎勵

學生學習成效

高度學習動機(課堂上)

學習滿意度高(課堂上)

能有效運用所學(課後)

能加深知識記憶(職場上)

能落實學用合一(職場上)

反思回饋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4

(三) 說明申請人近 5年教學相關成果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關聯

除了上述已經持續5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學成效外申請人出版過8本教科書並已發表

逾10篇與老人心理學相關的論文(如表2)在老人心理學的教學研究上皆有相關經驗

表 2 老人心理學相關論文發表

1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

與心理研究32期147-171頁(TSSCI)

2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

心理研究33卷1期33-54頁(TSSCI)

3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5) 622-639(SSCI)

4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SSCI)

5 陳佳雯張妤玥高旭繁陸洛(2013)〈老了就不好臺灣高齡者最適老

化之歷程探究〉《本土心理研究》40期87-140(TSSCI)

6 高旭繁(20146)〈邁向正向心理老化銀髮族適應面面觀〉《應用心理研究》

6042-43

7 高旭繁許淑華(2014)〈以正向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台灣初老期民眾的老化調

適歷程〉《應用心理研究》60115-159

8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

的縱貫研究〉《醫務管理期刊》第 17卷第 4期267-288(TSSCI)

9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

修習高齡相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

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10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IF=0881 5-Year IF=1114)

11 高旭繁豆如蘋(2022)國中生之祖孫關係對其與高齡者互動意向及其對高齡

者態度之影響老人學研究1104-139doi1029703JGS202201_(1)0004

基於申請人對老人心理學相關研究的專業將有助於本課程的內容規劃以及本教學實踐

研究的設計與執行在課程內容規畫上將可參考老人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及關聯性議

題進行 18週的課程規劃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的內容設計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執行上更因

為申請人過往有豐富的相關研究經驗更有把握能落實本研究的執行包含研究設計施測

質化與量化資料分析與撰寫成果並投稿

5

二 計畫執行部分

(一) 研究動機與主題目的

1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動機(如研究的發想背景問題意識問題重要性

影響及應用層面等)

承前所述台灣社會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

的大學生而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

二來家中有更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

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

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

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

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

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助的事

因此本課程「老人心理學」初為應用心理學系的選修課程104學年度起因

為本校社會科學院通過「以學院為核心」之試辦計畫便將此課程升級為院選修課

程並由本人授課就校級目標而言營造一個青銀共學的環境亦是本校的中長程

發展方向同時學生帶著專業知識赴臨近社區對長者進行服務也是大學應盡的社

會責任申請人一直將此課程之目標設定為是讓學生從認識高齡者到能同理高齡

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

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

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

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

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

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與高

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也會影響

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從過去研究可知欲提升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

確知識著手(張詠婷等人2017)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

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

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

灣未來發展趨勢

本課程之設計即在使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增加高齡者相關正確知

識以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過往的課程進行中即在課程中透過活動讓學生

進行體驗以加深其印象這也是申請人所提經由教學理念且有教學成效的「學用

合一」教學方式(如圖 1)然而若欲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本次在課

程中以「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Allport1954)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服務

學習且基於學生需要強化書寫敘事的能力在精心設計的反思寫作後將能加深學

6

生的思考及知識的深化故此次教學實踐計畫擬在過往的設計之上再加上服務學

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更能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

認識高齡者心理輔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

者心理對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

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

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

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2 教學實踐計畫主題及研究目的(如既有課程突破新設跨領域課程規

劃等)

具體而言本計畫乃透過一門「老人心理學」課程參考過往教學歷程及成效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希冀能更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反芻與記憶進而

透過課程提升學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過往申請人基於

自身的教學理念(參見圖 1)已在上(107 學年度第 2學期)的「老人心理學」課程

中融入自身設計的學習單(如下圖 2)讓學生體驗及反思結果發現此課程能讓他

們對高齡者的態度改變但仍缺乏更完整的相關實徵的證據

圖 3學習單範例

7

3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標

透過本教學實踐計畫將過往課程深化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提升學

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本課程之目標是讓學生從認識高

齡者到能同理高齡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透過融入反思寫作的教學設計經前後

測分析可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也因為融入服務學習預期學生應能得到

服務學習中諸如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等成效(趙國玉劉麗美

馬學嘉劉杏元2018)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二) 文獻探討

1 高齡者相關知識之內涵與研究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與面臨的問題並非只有高齡者才需重視而台灣社

會對於老化相關正確知識傳遞較不普及與不被重視使社會大眾對老化知識不足與歷程

的不了解而造成對自身老化的擔憂與對高齡者產生偏見KleinCouncil 與McQuire

(2005)研究指出若學校未設立老化相關課程學生對老化的知識價值觀與態度皆來

自於生活環境之相關神話傳說故事電影情節與商業廣告而所獲得之訊息可能為否

定偏見與歧視老化形象的KleinCouncil 與McQuire(2005)認為老化教育必須整

合「老化是終生的經驗」「強調高齡者生活與能力的潛能」「老化態度在老化過程中具

有的意義」三面向

目前台灣對老化的教育情況國民中小學的「生活」「社會」與「綜合活動」等課

程中也學校藉由參訪老人安養機構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等活動以增進學生對高齡者

的認識與尊重而高中則鼓勵學生運用社團活動討論老化議題及關懷高齡者有少部

分大專院校已有開設老人服務等相關科系或開設高齡相關選修課程學分學程供學生

增進對老人的認識但開設相關課程之學校並不多老化知識涵蓋範圍廣且依年齡的

不同學習方式與科系的不同所獲得的老人相關知識內容與管道也會有所不同而本

研究則會將上述相關知識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中使學生獲得對老人相關的知識與

認識

2 對高齡者態度的內涵

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所發展出符合台灣文化的「對老人態度量表」

將其態度分為「外觀與生理」「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

安全」共四個層面的態度並將此量表放入本研究工具中此四層面的態度概述如下

(1)外觀與生理一般而言我們能夠明顯地從外觀來觀察老化的特徵與透過生理

接觸去感受到人們的功能衰退改變雖然每個人的老化速度會因為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

有所不同但終究還是會面臨老化的現象Charbonneau- Lyons 等人(2002)的研究結

果發現高齡者比學生更重視外在相貌因此外觀與生理應包含身體健康體能良好

8

體態不顯老無難以承受之病痛等內涵若能認為高齡者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與

體態上看起來不顯老則表示對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面的態度

(2)心理與認知在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高旭繁(2013)研究認為高齡者對於邁

入老年認為還是要保持開放與幽默的態度Reichstadt(2007)研究發現高齡者認為正向

老化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如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若高

齡者能持續心智與認知活動並能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亦是面對老化的正

向態度(林麗惠2006黃富順1995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及 Kahn

(1987)曾提到老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會漸漸地衰退但輕微的認

知功能喪失對高齡者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若能認為高齡者在心理層面擁

有人老卻心不老較這種較正向的老化態度及在認知層面上保持較開放的心態則表示對

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Rowe與 Kahn(1997 1998)發現人際孤立對於健康是

一個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維持及社會支持(情感性的工具性的)皆有助於高齡者正

向老化人際關係在正向老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等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與 Kahn(1997 1998)認為積極參與生活為正

向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參與家族聚會社交活動休閒活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這樣可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支持而較多的社會支持同時有

助於高齡者正向老化(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Lu 2011)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若覺得高齡者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增加社會定位將對高齡者可能有較正面的態度

(4)工作與經濟安全許多國外研究者均指出經濟安全感對正向老化的重要影響(陸

洛高旭繁2016Bowling amp Iliffe 2006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Nutt 2001)

華人的研究也指出經濟保障對正向老化的重要性(林麗惠2006徐慧娟張明正2004

Chou amp Chi 2002 Lu amp Kao 2018)高旭繁(2013)研究發現高齡者均提出快樂的老化

是不求他人的也就是需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過經濟安全感是主觀的評價若自覺

經濟不足的高齡者將較難達到正向老化王永慈(2008)提出政府除了盡早教導個人

理財外對於人民的儲蓄與投資雇主提供的退休金政府的國民年金與勞工保險社

會津貼社會救助等的制度都需要整體的考量因此若覺得高齡者經濟上自足甚至

仍有投身工作的能力將有助其對高齡者有正向的態度

3 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高齡者對於長者或老化態度有較正面的看法

(Laditka Fischer Laditka amp Segal 2004)台灣對高齡者態度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年輕

人普遍對高齡者的態度較偏負面(林美珍1993)而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

發現不論哪一年齡層不論性別與教育程度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態度呈現中等略偏正

向並發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與高齡者互動

綜合上述台灣民眾對高齡者態度整體而言有逐漸趨向正向本研究以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高齡者態度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現況及透過課程教

育能否增進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的「對老人態度量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

The Positive Effect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 and Reflexive Writing

Incorporated in the Teaching of Aging Psychology Effectiveness of Attitude

and Cognitive-Affective-Volition toward Old People

Abstract

Taiwan has entered an ageing society in 2018 Whether at home or in the future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reach old people In addition young people will one day

go to senior age In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the Aging Psychology course is a necessary

course for the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in order to nurture the important competenc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future In the past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after aging-related courses can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old people and further increase their willingness to

interact with old people However the effect size of these studies is not high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match the weekly theme in the course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and service and then through reflexive writing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eir learning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39 students studied Aging Psychology for two semesters in a case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and service learning students can indeed

improve their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old people and their intention to interact with the

elderly and can also help students achieve good service learning outcomes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ir reflective writing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and cognitive-affective-volition toward old peopl and they can also be more grateful

for the gains in the course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integrates service learning and reflective

writing in the teaching of aging psychology can enhance students positive attitudes and

attitude and Cognitive-Affective-Volition toward old people

Keywords Aging Psychology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Old People Reflexive writing

Service learning

1

一 計畫主持人部分

(一) 說明申請人於課程教學現場試圖解決之問題及問題之重要性

台灣社會近年來一方面由於人民的健康保健觀念提升及醫療設備的進步國人的平均

壽命逐漸增加再加上另一方面出生率較低導致的少子女化現象使得台灣的高齡(針對

65 以上的長者稱其為高齡或長者為較友善的稱法然因本課程為既定科目也是通稱的老

人或老年心理學故本文將盡量以高齡稱長者但在課程相關論述時仍採用老人一詞在此

先敘明)人口比例日益攀升依據聯合國的定義當一個國家或社會 65 歲以上人口占整

個社會人口超過 7就是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超過 14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超過 20則為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台灣 65 以上高齡者早在 1994 年 9月便達到 148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 710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至今年(2018年)3月底65歲以上高

齡者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 1405也就是說7個人中就有 1個是高齡者臺灣正式宣告邁

入「高齡社會」(內政部2018)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的推估台灣預計到

了 2026年高齡者佔總人口比例將超過 20屆時台灣人口每 5位就有 1 位是高齡者林萬

億(2012)表示台灣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高齡化社會的準備時間其實

是非常短促的政府也呼籲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與尊嚴將是

政府持續努力的重要目標(內政部2018)

面對高齡化社會在大學教育端也應有所因應就個人多年教學研究及學校行政經

驗與觀察分析結果個人認為大學端的應應可能有三方面其一開設對接高齡服務的專業

科系或課程如長照相關其二為開設專業應用於高齡者的相關科系或課程此等課程將

著重於對高齡者心理知覺行為等各方面的理解以利各專業應用於高齡者如透過認識

高齡者後能開發高齡友善設計高齡餐飲或高齡服務甚至直接將服務或應用的場域移至社

區進行大學社會責任其三為辦理樂齡課程即將原本大學專業的課程重新設計後讓高

齡者學習本研究教學實踐場域的課程的「老人心理學」則屬上述第二種課程

呈上所述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大學生不論是在日常家庭社會互動乃至畢業後就

業所對應到的職場相關人士(長官同事消費者等)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的機會均日益增

加尤有進者每個人都是在老化的歷程如何讓自身能健康老化正向老化也需要更多

對高齡知識的理解

過往研究顯示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

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

蓉2008)林如萍和梁世武(2008)研究也發現多數的年輕世代認為高齡者是「保守的」「依

賴他人的」「不活躍的」「不快樂的」顯示出年輕人大多對高齡者存在著負面的印象陸洛

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

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整合而言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

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

正向態度與高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

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然而從過去研究也可發現若欲提升人們

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確知識著手(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

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

2

綜上所述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高齡者的正負向態度會影響與高齡者的互動意願並

可藉由獲得高齡者相關知識而改善對高齡者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

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

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

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與本校所在新

竹市香山區的鄰近社區合作進行高齡服務申請人過去也曾參與這些計畫熟稔服務的流

程本課程將從中選取就近的兩個社區分別是「新竹市香村社區發展協會」及「新竹市茄

苳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服務本研究擬以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並經由課程設計中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確知識與理解並透過實際服務接觸與

反思進而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二) 說明申請人近 5年課程教學經驗與成果(包含檢視與反思

如學生學習的表現教師教學評量結果及教學評鑑回饋)

申請人近五年來開設課程為老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專題幸福心理學愛情心理學

組織心理學(專題)社會心理學(專題)等歷年學生對教師教學之評鑑結果皆在 429 分

以上(滿分為 5)在本「老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專題」課程過往的成效上參照表 1可發現

102至 106學年度本課程 5次開課教學評量平均為 460(總分 5分)

表 1 歷年教學評量得分

學年學期 選課人數 開課單位 課程名稱 教學評量

1022 19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48

1042 60 社科院 老人心理學 423

1042 19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61

1052 69 應用心理學系 老人心理學 447

1061 22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85

1062 17 碩士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500

10702 36 社科院 老人心理學 457

曾獲學校教學優良教師(101學年度)教育部教學優良彈性薪資獎勵(102-104學年)

108 學年度校級優良教師在教學上著重運用多元的課堂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強化記憶

以利其達到「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落實學用合一在以教學型升等的代表作《應

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高旭繁2018)中即分別以(1)課堂活動與即時回饋(檢

視短期目標)(2)學生課外演練與反思心得(檢視中期目標)(3)畢業學生問卷調查(檢

視長期目標)(4)畢業學生焦點團體(檢視長期目標)來一一檢視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

結果發現從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回饋可發現申請人的教學設計確實可達到吸引學生學習及加

3

深印象的短期目標從學生課後的應用與反思可發現此教學設計可達到學習遷移的效果

從畢業學生的追蹤調查可發現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度強化學用合一

在前述著作中申請人(高旭繁2018)整理出基於教學理念所設計出來的「學用合一」

教學方式及其成效如下圖 1具體而言此歷程始於申請人搭配學校定位系所屬性所秉

持的教育理念透過將理念融入於課程設計中設計許多結合知識的課堂活動加以執行最

後得到了初步的成效其中學生的成效包含了學生能在課堂上有高度的學習動機及學

習滿意度高在課後能運用所學且畢業後能有對專業知識較深刻的記憶也較能落實學用

合一除了學生端的成效教師也從中得到學生正面的回饋與教學上的肯定最後從學生

端或教師自身獲得的回饋意見與成效都將轉化為日後教學理念及教學設計修正的根基

圖 1學用合一教學歷程

教學理念

深化學用合一

有效學習遷移

教學設計

結合課堂活動

運用反思討論

教師教學成效

教學反應評量佳

獲教學肯定

獲教學獎勵

學生學習成效

高度學習動機(課堂上)

學習滿意度高(課堂上)

能有效運用所學(課後)

能加深知識記憶(職場上)

能落實學用合一(職場上)

反思回饋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4

(三) 說明申請人近 5年教學相關成果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關聯

除了上述已經持續5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學成效外申請人出版過8本教科書並已發表

逾10篇與老人心理學相關的論文(如表2)在老人心理學的教學研究上皆有相關經驗

表 2 老人心理學相關論文發表

1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

與心理研究32期147-171頁(TSSCI)

2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

心理研究33卷1期33-54頁(TSSCI)

3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5) 622-639(SSCI)

4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SSCI)

5 陳佳雯張妤玥高旭繁陸洛(2013)〈老了就不好臺灣高齡者最適老

化之歷程探究〉《本土心理研究》40期87-140(TSSCI)

6 高旭繁(20146)〈邁向正向心理老化銀髮族適應面面觀〉《應用心理研究》

6042-43

7 高旭繁許淑華(2014)〈以正向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台灣初老期民眾的老化調

適歷程〉《應用心理研究》60115-159

8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

的縱貫研究〉《醫務管理期刊》第 17卷第 4期267-288(TSSCI)

9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

修習高齡相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

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10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IF=0881 5-Year IF=1114)

11 高旭繁豆如蘋(2022)國中生之祖孫關係對其與高齡者互動意向及其對高齡

者態度之影響老人學研究1104-139doi1029703JGS202201_(1)0004

基於申請人對老人心理學相關研究的專業將有助於本課程的內容規劃以及本教學實踐

研究的設計與執行在課程內容規畫上將可參考老人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及關聯性議

題進行 18週的課程規劃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的內容設計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執行上更因

為申請人過往有豐富的相關研究經驗更有把握能落實本研究的執行包含研究設計施測

質化與量化資料分析與撰寫成果並投稿

5

二 計畫執行部分

(一) 研究動機與主題目的

1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動機(如研究的發想背景問題意識問題重要性

影響及應用層面等)

承前所述台灣社會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

的大學生而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

二來家中有更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

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

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

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

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

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助的事

因此本課程「老人心理學」初為應用心理學系的選修課程104學年度起因

為本校社會科學院通過「以學院為核心」之試辦計畫便將此課程升級為院選修課

程並由本人授課就校級目標而言營造一個青銀共學的環境亦是本校的中長程

發展方向同時學生帶著專業知識赴臨近社區對長者進行服務也是大學應盡的社

會責任申請人一直將此課程之目標設定為是讓學生從認識高齡者到能同理高齡

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

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

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

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

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

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與高

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也會影響

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從過去研究可知欲提升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

確知識著手(張詠婷等人2017)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

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

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

灣未來發展趨勢

本課程之設計即在使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增加高齡者相關正確知

識以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過往的課程進行中即在課程中透過活動讓學生

進行體驗以加深其印象這也是申請人所提經由教學理念且有教學成效的「學用

合一」教學方式(如圖 1)然而若欲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本次在課

程中以「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Allport1954)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服務

學習且基於學生需要強化書寫敘事的能力在精心設計的反思寫作後將能加深學

6

生的思考及知識的深化故此次教學實踐計畫擬在過往的設計之上再加上服務學

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更能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

認識高齡者心理輔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

者心理對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

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

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

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2 教學實踐計畫主題及研究目的(如既有課程突破新設跨領域課程規

劃等)

具體而言本計畫乃透過一門「老人心理學」課程參考過往教學歷程及成效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希冀能更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反芻與記憶進而

透過課程提升學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過往申請人基於

自身的教學理念(參見圖 1)已在上(107 學年度第 2學期)的「老人心理學」課程

中融入自身設計的學習單(如下圖 2)讓學生體驗及反思結果發現此課程能讓他

們對高齡者的態度改變但仍缺乏更完整的相關實徵的證據

圖 3學習單範例

7

3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標

透過本教學實踐計畫將過往課程深化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提升學

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本課程之目標是讓學生從認識高

齡者到能同理高齡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透過融入反思寫作的教學設計經前後

測分析可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也因為融入服務學習預期學生應能得到

服務學習中諸如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等成效(趙國玉劉麗美

馬學嘉劉杏元2018)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二) 文獻探討

1 高齡者相關知識之內涵與研究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與面臨的問題並非只有高齡者才需重視而台灣社

會對於老化相關正確知識傳遞較不普及與不被重視使社會大眾對老化知識不足與歷程

的不了解而造成對自身老化的擔憂與對高齡者產生偏見KleinCouncil 與McQuire

(2005)研究指出若學校未設立老化相關課程學生對老化的知識價值觀與態度皆來

自於生活環境之相關神話傳說故事電影情節與商業廣告而所獲得之訊息可能為否

定偏見與歧視老化形象的KleinCouncil 與McQuire(2005)認為老化教育必須整

合「老化是終生的經驗」「強調高齡者生活與能力的潛能」「老化態度在老化過程中具

有的意義」三面向

目前台灣對老化的教育情況國民中小學的「生活」「社會」與「綜合活動」等課

程中也學校藉由參訪老人安養機構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等活動以增進學生對高齡者

的認識與尊重而高中則鼓勵學生運用社團活動討論老化議題及關懷高齡者有少部

分大專院校已有開設老人服務等相關科系或開設高齡相關選修課程學分學程供學生

增進對老人的認識但開設相關課程之學校並不多老化知識涵蓋範圍廣且依年齡的

不同學習方式與科系的不同所獲得的老人相關知識內容與管道也會有所不同而本

研究則會將上述相關知識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中使學生獲得對老人相關的知識與

認識

2 對高齡者態度的內涵

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所發展出符合台灣文化的「對老人態度量表」

將其態度分為「外觀與生理」「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

安全」共四個層面的態度並將此量表放入本研究工具中此四層面的態度概述如下

(1)外觀與生理一般而言我們能夠明顯地從外觀來觀察老化的特徵與透過生理

接觸去感受到人們的功能衰退改變雖然每個人的老化速度會因為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

有所不同但終究還是會面臨老化的現象Charbonneau- Lyons 等人(2002)的研究結

果發現高齡者比學生更重視外在相貌因此外觀與生理應包含身體健康體能良好

8

體態不顯老無難以承受之病痛等內涵若能認為高齡者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與

體態上看起來不顯老則表示對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面的態度

(2)心理與認知在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高旭繁(2013)研究認為高齡者對於邁

入老年認為還是要保持開放與幽默的態度Reichstadt(2007)研究發現高齡者認為正向

老化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如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若高

齡者能持續心智與認知活動並能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亦是面對老化的正

向態度(林麗惠2006黃富順1995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及 Kahn

(1987)曾提到老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會漸漸地衰退但輕微的認

知功能喪失對高齡者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若能認為高齡者在心理層面擁

有人老卻心不老較這種較正向的老化態度及在認知層面上保持較開放的心態則表示對

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Rowe與 Kahn(1997 1998)發現人際孤立對於健康是

一個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維持及社會支持(情感性的工具性的)皆有助於高齡者正

向老化人際關係在正向老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等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與 Kahn(1997 1998)認為積極參與生活為正

向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參與家族聚會社交活動休閒活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這樣可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支持而較多的社會支持同時有

助於高齡者正向老化(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Lu 2011)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若覺得高齡者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增加社會定位將對高齡者可能有較正面的態度

(4)工作與經濟安全許多國外研究者均指出經濟安全感對正向老化的重要影響(陸

洛高旭繁2016Bowling amp Iliffe 2006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Nutt 2001)

華人的研究也指出經濟保障對正向老化的重要性(林麗惠2006徐慧娟張明正2004

Chou amp Chi 2002 Lu amp Kao 2018)高旭繁(2013)研究發現高齡者均提出快樂的老化

是不求他人的也就是需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過經濟安全感是主觀的評價若自覺

經濟不足的高齡者將較難達到正向老化王永慈(2008)提出政府除了盡早教導個人

理財外對於人民的儲蓄與投資雇主提供的退休金政府的國民年金與勞工保險社

會津貼社會救助等的制度都需要整體的考量因此若覺得高齡者經濟上自足甚至

仍有投身工作的能力將有助其對高齡者有正向的態度

3 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高齡者對於長者或老化態度有較正面的看法

(Laditka Fischer Laditka amp Segal 2004)台灣對高齡者態度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年輕

人普遍對高齡者的態度較偏負面(林美珍1993)而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

發現不論哪一年齡層不論性別與教育程度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態度呈現中等略偏正

向並發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與高齡者互動

綜合上述台灣民眾對高齡者態度整體而言有逐漸趨向正向本研究以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高齡者態度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現況及透過課程教

育能否增進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的「對老人態度量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

一 計畫主持人部分

(一) 說明申請人於課程教學現場試圖解決之問題及問題之重要性

台灣社會近年來一方面由於人民的健康保健觀念提升及醫療設備的進步國人的平均

壽命逐漸增加再加上另一方面出生率較低導致的少子女化現象使得台灣的高齡(針對

65 以上的長者稱其為高齡或長者為較友善的稱法然因本課程為既定科目也是通稱的老

人或老年心理學故本文將盡量以高齡稱長者但在課程相關論述時仍採用老人一詞在此

先敘明)人口比例日益攀升依據聯合國的定義當一個國家或社會 65 歲以上人口占整

個社會人口超過 7就是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超過 14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超過 20則為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台灣 65 以上高齡者早在 1994 年 9月便達到 148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 710正式步入高齡化社會至今年(2018年)3月底65歲以上高

齡者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 1405也就是說7個人中就有 1個是高齡者臺灣正式宣告邁

入「高齡社會」(內政部2018)依據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的推估台灣預計到

了 2026年高齡者佔總人口比例將超過 20屆時台灣人口每 5位就有 1 位是高齡者林萬

億(2012)表示台灣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高齡化社會的準備時間其實

是非常短促的政府也呼籲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維護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與尊嚴將是

政府持續努力的重要目標(內政部2018)

面對高齡化社會在大學教育端也應有所因應就個人多年教學研究及學校行政經

驗與觀察分析結果個人認為大學端的應應可能有三方面其一開設對接高齡服務的專業

科系或課程如長照相關其二為開設專業應用於高齡者的相關科系或課程此等課程將

著重於對高齡者心理知覺行為等各方面的理解以利各專業應用於高齡者如透過認識

高齡者後能開發高齡友善設計高齡餐飲或高齡服務甚至直接將服務或應用的場域移至社

區進行大學社會責任其三為辦理樂齡課程即將原本大學專業的課程重新設計後讓高

齡者學習本研究教學實踐場域的課程的「老人心理學」則屬上述第二種課程

呈上所述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大學生不論是在日常家庭社會互動乃至畢業後就

業所對應到的職場相關人士(長官同事消費者等)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的機會均日益增

加尤有進者每個人都是在老化的歷程如何讓自身能健康老化正向老化也需要更多

對高齡知識的理解

過往研究顯示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

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

蓉2008)林如萍和梁世武(2008)研究也發現多數的年輕世代認為高齡者是「保守的」「依

賴他人的」「不活躍的」「不快樂的」顯示出年輕人大多對高齡者存在著負面的印象陸洛

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

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整合而言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

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

正向態度與高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

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然而從過去研究也可發現若欲提升人們

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確知識著手(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

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

2

綜上所述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高齡者的正負向態度會影響與高齡者的互動意願並

可藉由獲得高齡者相關知識而改善對高齡者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

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

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

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與本校所在新

竹市香山區的鄰近社區合作進行高齡服務申請人過去也曾參與這些計畫熟稔服務的流

程本課程將從中選取就近的兩個社區分別是「新竹市香村社區發展協會」及「新竹市茄

苳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服務本研究擬以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並經由課程設計中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確知識與理解並透過實際服務接觸與

反思進而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二) 說明申請人近 5年課程教學經驗與成果(包含檢視與反思

如學生學習的表現教師教學評量結果及教學評鑑回饋)

申請人近五年來開設課程為老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專題幸福心理學愛情心理學

組織心理學(專題)社會心理學(專題)等歷年學生對教師教學之評鑑結果皆在 429 分

以上(滿分為 5)在本「老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專題」課程過往的成效上參照表 1可發現

102至 106學年度本課程 5次開課教學評量平均為 460(總分 5分)

表 1 歷年教學評量得分

學年學期 選課人數 開課單位 課程名稱 教學評量

1022 19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48

1042 60 社科院 老人心理學 423

1042 19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61

1052 69 應用心理學系 老人心理學 447

1061 22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85

1062 17 碩士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500

10702 36 社科院 老人心理學 457

曾獲學校教學優良教師(101學年度)教育部教學優良彈性薪資獎勵(102-104學年)

108 學年度校級優良教師在教學上著重運用多元的課堂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強化記憶

以利其達到「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落實學用合一在以教學型升等的代表作《應

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高旭繁2018)中即分別以(1)課堂活動與即時回饋(檢

視短期目標)(2)學生課外演練與反思心得(檢視中期目標)(3)畢業學生問卷調查(檢

視長期目標)(4)畢業學生焦點團體(檢視長期目標)來一一檢視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

結果發現從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回饋可發現申請人的教學設計確實可達到吸引學生學習及加

3

深印象的短期目標從學生課後的應用與反思可發現此教學設計可達到學習遷移的效果

從畢業學生的追蹤調查可發現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度強化學用合一

在前述著作中申請人(高旭繁2018)整理出基於教學理念所設計出來的「學用合一」

教學方式及其成效如下圖 1具體而言此歷程始於申請人搭配學校定位系所屬性所秉

持的教育理念透過將理念融入於課程設計中設計許多結合知識的課堂活動加以執行最

後得到了初步的成效其中學生的成效包含了學生能在課堂上有高度的學習動機及學

習滿意度高在課後能運用所學且畢業後能有對專業知識較深刻的記憶也較能落實學用

合一除了學生端的成效教師也從中得到學生正面的回饋與教學上的肯定最後從學生

端或教師自身獲得的回饋意見與成效都將轉化為日後教學理念及教學設計修正的根基

圖 1學用合一教學歷程

教學理念

深化學用合一

有效學習遷移

教學設計

結合課堂活動

運用反思討論

教師教學成效

教學反應評量佳

獲教學肯定

獲教學獎勵

學生學習成效

高度學習動機(課堂上)

學習滿意度高(課堂上)

能有效運用所學(課後)

能加深知識記憶(職場上)

能落實學用合一(職場上)

反思回饋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4

(三) 說明申請人近 5年教學相關成果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關聯

除了上述已經持續5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學成效外申請人出版過8本教科書並已發表

逾10篇與老人心理學相關的論文(如表2)在老人心理學的教學研究上皆有相關經驗

表 2 老人心理學相關論文發表

1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

與心理研究32期147-171頁(TSSCI)

2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

心理研究33卷1期33-54頁(TSSCI)

3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5) 622-639(SSCI)

4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SSCI)

5 陳佳雯張妤玥高旭繁陸洛(2013)〈老了就不好臺灣高齡者最適老

化之歷程探究〉《本土心理研究》40期87-140(TSSCI)

6 高旭繁(20146)〈邁向正向心理老化銀髮族適應面面觀〉《應用心理研究》

6042-43

7 高旭繁許淑華(2014)〈以正向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台灣初老期民眾的老化調

適歷程〉《應用心理研究》60115-159

8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

的縱貫研究〉《醫務管理期刊》第 17卷第 4期267-288(TSSCI)

9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

修習高齡相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

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10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IF=0881 5-Year IF=1114)

11 高旭繁豆如蘋(2022)國中生之祖孫關係對其與高齡者互動意向及其對高齡

者態度之影響老人學研究1104-139doi1029703JGS202201_(1)0004

基於申請人對老人心理學相關研究的專業將有助於本課程的內容規劃以及本教學實踐

研究的設計與執行在課程內容規畫上將可參考老人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及關聯性議

題進行 18週的課程規劃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的內容設計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執行上更因

為申請人過往有豐富的相關研究經驗更有把握能落實本研究的執行包含研究設計施測

質化與量化資料分析與撰寫成果並投稿

5

二 計畫執行部分

(一) 研究動機與主題目的

1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動機(如研究的發想背景問題意識問題重要性

影響及應用層面等)

承前所述台灣社會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

的大學生而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

二來家中有更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

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

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

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

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

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助的事

因此本課程「老人心理學」初為應用心理學系的選修課程104學年度起因

為本校社會科學院通過「以學院為核心」之試辦計畫便將此課程升級為院選修課

程並由本人授課就校級目標而言營造一個青銀共學的環境亦是本校的中長程

發展方向同時學生帶著專業知識赴臨近社區對長者進行服務也是大學應盡的社

會責任申請人一直將此課程之目標設定為是讓學生從認識高齡者到能同理高齡

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

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

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

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

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

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與高

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也會影響

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從過去研究可知欲提升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

確知識著手(張詠婷等人2017)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

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

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

灣未來發展趨勢

本課程之設計即在使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增加高齡者相關正確知

識以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過往的課程進行中即在課程中透過活動讓學生

進行體驗以加深其印象這也是申請人所提經由教學理念且有教學成效的「學用

合一」教學方式(如圖 1)然而若欲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本次在課

程中以「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Allport1954)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服務

學習且基於學生需要強化書寫敘事的能力在精心設計的反思寫作後將能加深學

6

生的思考及知識的深化故此次教學實踐計畫擬在過往的設計之上再加上服務學

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更能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

認識高齡者心理輔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

者心理對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

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

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

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2 教學實踐計畫主題及研究目的(如既有課程突破新設跨領域課程規

劃等)

具體而言本計畫乃透過一門「老人心理學」課程參考過往教學歷程及成效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希冀能更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反芻與記憶進而

透過課程提升學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過往申請人基於

自身的教學理念(參見圖 1)已在上(107 學年度第 2學期)的「老人心理學」課程

中融入自身設計的學習單(如下圖 2)讓學生體驗及反思結果發現此課程能讓他

們對高齡者的態度改變但仍缺乏更完整的相關實徵的證據

圖 3學習單範例

7

3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標

透過本教學實踐計畫將過往課程深化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提升學

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本課程之目標是讓學生從認識高

齡者到能同理高齡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透過融入反思寫作的教學設計經前後

測分析可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也因為融入服務學習預期學生應能得到

服務學習中諸如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等成效(趙國玉劉麗美

馬學嘉劉杏元2018)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二) 文獻探討

1 高齡者相關知識之內涵與研究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與面臨的問題並非只有高齡者才需重視而台灣社

會對於老化相關正確知識傳遞較不普及與不被重視使社會大眾對老化知識不足與歷程

的不了解而造成對自身老化的擔憂與對高齡者產生偏見KleinCouncil 與McQuire

(2005)研究指出若學校未設立老化相關課程學生對老化的知識價值觀與態度皆來

自於生活環境之相關神話傳說故事電影情節與商業廣告而所獲得之訊息可能為否

定偏見與歧視老化形象的KleinCouncil 與McQuire(2005)認為老化教育必須整

合「老化是終生的經驗」「強調高齡者生活與能力的潛能」「老化態度在老化過程中具

有的意義」三面向

目前台灣對老化的教育情況國民中小學的「生活」「社會」與「綜合活動」等課

程中也學校藉由參訪老人安養機構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等活動以增進學生對高齡者

的認識與尊重而高中則鼓勵學生運用社團活動討論老化議題及關懷高齡者有少部

分大專院校已有開設老人服務等相關科系或開設高齡相關選修課程學分學程供學生

增進對老人的認識但開設相關課程之學校並不多老化知識涵蓋範圍廣且依年齡的

不同學習方式與科系的不同所獲得的老人相關知識內容與管道也會有所不同而本

研究則會將上述相關知識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中使學生獲得對老人相關的知識與

認識

2 對高齡者態度的內涵

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所發展出符合台灣文化的「對老人態度量表」

將其態度分為「外觀與生理」「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

安全」共四個層面的態度並將此量表放入本研究工具中此四層面的態度概述如下

(1)外觀與生理一般而言我們能夠明顯地從外觀來觀察老化的特徵與透過生理

接觸去感受到人們的功能衰退改變雖然每個人的老化速度會因為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

有所不同但終究還是會面臨老化的現象Charbonneau- Lyons 等人(2002)的研究結

果發現高齡者比學生更重視外在相貌因此外觀與生理應包含身體健康體能良好

8

體態不顯老無難以承受之病痛等內涵若能認為高齡者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與

體態上看起來不顯老則表示對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面的態度

(2)心理與認知在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高旭繁(2013)研究認為高齡者對於邁

入老年認為還是要保持開放與幽默的態度Reichstadt(2007)研究發現高齡者認為正向

老化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如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若高

齡者能持續心智與認知活動並能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亦是面對老化的正

向態度(林麗惠2006黃富順1995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及 Kahn

(1987)曾提到老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會漸漸地衰退但輕微的認

知功能喪失對高齡者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若能認為高齡者在心理層面擁

有人老卻心不老較這種較正向的老化態度及在認知層面上保持較開放的心態則表示對

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Rowe與 Kahn(1997 1998)發現人際孤立對於健康是

一個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維持及社會支持(情感性的工具性的)皆有助於高齡者正

向老化人際關係在正向老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等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與 Kahn(1997 1998)認為積極參與生活為正

向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參與家族聚會社交活動休閒活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這樣可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支持而較多的社會支持同時有

助於高齡者正向老化(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Lu 2011)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若覺得高齡者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增加社會定位將對高齡者可能有較正面的態度

(4)工作與經濟安全許多國外研究者均指出經濟安全感對正向老化的重要影響(陸

洛高旭繁2016Bowling amp Iliffe 2006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Nutt 2001)

華人的研究也指出經濟保障對正向老化的重要性(林麗惠2006徐慧娟張明正2004

Chou amp Chi 2002 Lu amp Kao 2018)高旭繁(2013)研究發現高齡者均提出快樂的老化

是不求他人的也就是需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過經濟安全感是主觀的評價若自覺

經濟不足的高齡者將較難達到正向老化王永慈(2008)提出政府除了盡早教導個人

理財外對於人民的儲蓄與投資雇主提供的退休金政府的國民年金與勞工保險社

會津貼社會救助等的制度都需要整體的考量因此若覺得高齡者經濟上自足甚至

仍有投身工作的能力將有助其對高齡者有正向的態度

3 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高齡者對於長者或老化態度有較正面的看法

(Laditka Fischer Laditka amp Segal 2004)台灣對高齡者態度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年輕

人普遍對高齡者的態度較偏負面(林美珍1993)而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

發現不論哪一年齡層不論性別與教育程度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態度呈現中等略偏正

向並發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與高齡者互動

綜合上述台灣民眾對高齡者態度整體而言有逐漸趨向正向本研究以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高齡者態度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現況及透過課程教

育能否增進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的「對老人態度量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

綜上所述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高齡者的正負向態度會影響與高齡者的互動意願並

可藉由獲得高齡者相關知識而改善對高齡者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

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

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

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與本校所在新

竹市香山區的鄰近社區合作進行高齡服務申請人過去也曾參與這些計畫熟稔服務的流

程本課程將從中選取就近的兩個社區分別是「新竹市香村社區發展協會」及「新竹市茄

苳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服務本研究擬以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並經由課程設計中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確知識與理解並透過實際服務接觸與

反思進而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二) 說明申請人近 5年課程教學經驗與成果(包含檢視與反思

如學生學習的表現教師教學評量結果及教學評鑑回饋)

申請人近五年來開設課程為老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專題幸福心理學愛情心理學

組織心理學(專題)社會心理學(專題)等歷年學生對教師教學之評鑑結果皆在 429 分

以上(滿分為 5)在本「老人心理學老年心理學專題」課程過往的成效上參照表 1可發現

102至 106學年度本課程 5次開課教學評量平均為 460(總分 5分)

表 1 歷年教學評量得分

學年學期 選課人數 開課單位 課程名稱 教學評量

1022 19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48

1042 60 社科院 老人心理學 423

1042 19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61

1052 69 應用心理學系 老人心理學 447

1061 22 碩士在職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485

1062 17 碩士班 老年心理學專題 500

10702 36 社科院 老人心理學 457

曾獲學校教學優良教師(101學年度)教育部教學優良彈性薪資獎勵(102-104學年)

108 學年度校級優良教師在教學上著重運用多元的課堂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強化記憶

以利其達到「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落實學用合一在以教學型升等的代表作《應

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高旭繁2018)中即分別以(1)課堂活動與即時回饋(檢

視短期目標)(2)學生課外演練與反思心得(檢視中期目標)(3)畢業學生問卷調查(檢

視長期目標)(4)畢業學生焦點團體(檢視長期目標)來一一檢視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

結果發現從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回饋可發現申請人的教學設計確實可達到吸引學生學習及加

3

深印象的短期目標從學生課後的應用與反思可發現此教學設計可達到學習遷移的效果

從畢業學生的追蹤調查可發現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度強化學用合一

在前述著作中申請人(高旭繁2018)整理出基於教學理念所設計出來的「學用合一」

教學方式及其成效如下圖 1具體而言此歷程始於申請人搭配學校定位系所屬性所秉

持的教育理念透過將理念融入於課程設計中設計許多結合知識的課堂活動加以執行最

後得到了初步的成效其中學生的成效包含了學生能在課堂上有高度的學習動機及學

習滿意度高在課後能運用所學且畢業後能有對專業知識較深刻的記憶也較能落實學用

合一除了學生端的成效教師也從中得到學生正面的回饋與教學上的肯定最後從學生

端或教師自身獲得的回饋意見與成效都將轉化為日後教學理念及教學設計修正的根基

圖 1學用合一教學歷程

教學理念

深化學用合一

有效學習遷移

教學設計

結合課堂活動

運用反思討論

教師教學成效

教學反應評量佳

獲教學肯定

獲教學獎勵

學生學習成效

高度學習動機(課堂上)

學習滿意度高(課堂上)

能有效運用所學(課後)

能加深知識記憶(職場上)

能落實學用合一(職場上)

反思回饋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4

(三) 說明申請人近 5年教學相關成果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關聯

除了上述已經持續5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學成效外申請人出版過8本教科書並已發表

逾10篇與老人心理學相關的論文(如表2)在老人心理學的教學研究上皆有相關經驗

表 2 老人心理學相關論文發表

1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

與心理研究32期147-171頁(TSSCI)

2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

心理研究33卷1期33-54頁(TSSCI)

3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5) 622-639(SSCI)

4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SSCI)

5 陳佳雯張妤玥高旭繁陸洛(2013)〈老了就不好臺灣高齡者最適老

化之歷程探究〉《本土心理研究》40期87-140(TSSCI)

6 高旭繁(20146)〈邁向正向心理老化銀髮族適應面面觀〉《應用心理研究》

6042-43

7 高旭繁許淑華(2014)〈以正向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台灣初老期民眾的老化調

適歷程〉《應用心理研究》60115-159

8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

的縱貫研究〉《醫務管理期刊》第 17卷第 4期267-288(TSSCI)

9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

修習高齡相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

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10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IF=0881 5-Year IF=1114)

11 高旭繁豆如蘋(2022)國中生之祖孫關係對其與高齡者互動意向及其對高齡

者態度之影響老人學研究1104-139doi1029703JGS202201_(1)0004

基於申請人對老人心理學相關研究的專業將有助於本課程的內容規劃以及本教學實踐

研究的設計與執行在課程內容規畫上將可參考老人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及關聯性議

題進行 18週的課程規劃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的內容設計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執行上更因

為申請人過往有豐富的相關研究經驗更有把握能落實本研究的執行包含研究設計施測

質化與量化資料分析與撰寫成果並投稿

5

二 計畫執行部分

(一) 研究動機與主題目的

1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動機(如研究的發想背景問題意識問題重要性

影響及應用層面等)

承前所述台灣社會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

的大學生而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

二來家中有更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

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

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

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

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

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助的事

因此本課程「老人心理學」初為應用心理學系的選修課程104學年度起因

為本校社會科學院通過「以學院為核心」之試辦計畫便將此課程升級為院選修課

程並由本人授課就校級目標而言營造一個青銀共學的環境亦是本校的中長程

發展方向同時學生帶著專業知識赴臨近社區對長者進行服務也是大學應盡的社

會責任申請人一直將此課程之目標設定為是讓學生從認識高齡者到能同理高齡

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

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

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

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

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

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與高

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也會影響

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從過去研究可知欲提升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

確知識著手(張詠婷等人2017)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

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

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

灣未來發展趨勢

本課程之設計即在使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增加高齡者相關正確知

識以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過往的課程進行中即在課程中透過活動讓學生

進行體驗以加深其印象這也是申請人所提經由教學理念且有教學成效的「學用

合一」教學方式(如圖 1)然而若欲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本次在課

程中以「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Allport1954)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服務

學習且基於學生需要強化書寫敘事的能力在精心設計的反思寫作後將能加深學

6

生的思考及知識的深化故此次教學實踐計畫擬在過往的設計之上再加上服務學

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更能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

認識高齡者心理輔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

者心理對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

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

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

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2 教學實踐計畫主題及研究目的(如既有課程突破新設跨領域課程規

劃等)

具體而言本計畫乃透過一門「老人心理學」課程參考過往教學歷程及成效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希冀能更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反芻與記憶進而

透過課程提升學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過往申請人基於

自身的教學理念(參見圖 1)已在上(107 學年度第 2學期)的「老人心理學」課程

中融入自身設計的學習單(如下圖 2)讓學生體驗及反思結果發現此課程能讓他

們對高齡者的態度改變但仍缺乏更完整的相關實徵的證據

圖 3學習單範例

7

3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標

透過本教學實踐計畫將過往課程深化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提升學

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本課程之目標是讓學生從認識高

齡者到能同理高齡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透過融入反思寫作的教學設計經前後

測分析可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也因為融入服務學習預期學生應能得到

服務學習中諸如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等成效(趙國玉劉麗美

馬學嘉劉杏元2018)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二) 文獻探討

1 高齡者相關知識之內涵與研究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與面臨的問題並非只有高齡者才需重視而台灣社

會對於老化相關正確知識傳遞較不普及與不被重視使社會大眾對老化知識不足與歷程

的不了解而造成對自身老化的擔憂與對高齡者產生偏見KleinCouncil 與McQuire

(2005)研究指出若學校未設立老化相關課程學生對老化的知識價值觀與態度皆來

自於生活環境之相關神話傳說故事電影情節與商業廣告而所獲得之訊息可能為否

定偏見與歧視老化形象的KleinCouncil 與McQuire(2005)認為老化教育必須整

合「老化是終生的經驗」「強調高齡者生活與能力的潛能」「老化態度在老化過程中具

有的意義」三面向

目前台灣對老化的教育情況國民中小學的「生活」「社會」與「綜合活動」等課

程中也學校藉由參訪老人安養機構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等活動以增進學生對高齡者

的認識與尊重而高中則鼓勵學生運用社團活動討論老化議題及關懷高齡者有少部

分大專院校已有開設老人服務等相關科系或開設高齡相關選修課程學分學程供學生

增進對老人的認識但開設相關課程之學校並不多老化知識涵蓋範圍廣且依年齡的

不同學習方式與科系的不同所獲得的老人相關知識內容與管道也會有所不同而本

研究則會將上述相關知識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中使學生獲得對老人相關的知識與

認識

2 對高齡者態度的內涵

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所發展出符合台灣文化的「對老人態度量表」

將其態度分為「外觀與生理」「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

安全」共四個層面的態度並將此量表放入本研究工具中此四層面的態度概述如下

(1)外觀與生理一般而言我們能夠明顯地從外觀來觀察老化的特徵與透過生理

接觸去感受到人們的功能衰退改變雖然每個人的老化速度會因為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

有所不同但終究還是會面臨老化的現象Charbonneau- Lyons 等人(2002)的研究結

果發現高齡者比學生更重視外在相貌因此外觀與生理應包含身體健康體能良好

8

體態不顯老無難以承受之病痛等內涵若能認為高齡者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與

體態上看起來不顯老則表示對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面的態度

(2)心理與認知在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高旭繁(2013)研究認為高齡者對於邁

入老年認為還是要保持開放與幽默的態度Reichstadt(2007)研究發現高齡者認為正向

老化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如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若高

齡者能持續心智與認知活動並能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亦是面對老化的正

向態度(林麗惠2006黃富順1995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及 Kahn

(1987)曾提到老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會漸漸地衰退但輕微的認

知功能喪失對高齡者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若能認為高齡者在心理層面擁

有人老卻心不老較這種較正向的老化態度及在認知層面上保持較開放的心態則表示對

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Rowe與 Kahn(1997 1998)發現人際孤立對於健康是

一個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維持及社會支持(情感性的工具性的)皆有助於高齡者正

向老化人際關係在正向老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等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與 Kahn(1997 1998)認為積極參與生活為正

向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參與家族聚會社交活動休閒活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這樣可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支持而較多的社會支持同時有

助於高齡者正向老化(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Lu 2011)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若覺得高齡者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增加社會定位將對高齡者可能有較正面的態度

(4)工作與經濟安全許多國外研究者均指出經濟安全感對正向老化的重要影響(陸

洛高旭繁2016Bowling amp Iliffe 2006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Nutt 2001)

華人的研究也指出經濟保障對正向老化的重要性(林麗惠2006徐慧娟張明正2004

Chou amp Chi 2002 Lu amp Kao 2018)高旭繁(2013)研究發現高齡者均提出快樂的老化

是不求他人的也就是需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過經濟安全感是主觀的評價若自覺

經濟不足的高齡者將較難達到正向老化王永慈(2008)提出政府除了盡早教導個人

理財外對於人民的儲蓄與投資雇主提供的退休金政府的國民年金與勞工保險社

會津貼社會救助等的制度都需要整體的考量因此若覺得高齡者經濟上自足甚至

仍有投身工作的能力將有助其對高齡者有正向的態度

3 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高齡者對於長者或老化態度有較正面的看法

(Laditka Fischer Laditka amp Segal 2004)台灣對高齡者態度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年輕

人普遍對高齡者的態度較偏負面(林美珍1993)而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

發現不論哪一年齡層不論性別與教育程度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態度呈現中等略偏正

向並發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與高齡者互動

綜合上述台灣民眾對高齡者態度整體而言有逐漸趨向正向本研究以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高齡者態度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現況及透過課程教

育能否增進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的「對老人態度量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

深印象的短期目標從學生課後的應用與反思可發現此教學設計可達到學習遷移的效果

從畢業學生的追蹤調查可發現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度強化學用合一

在前述著作中申請人(高旭繁2018)整理出基於教學理念所設計出來的「學用合一」

教學方式及其成效如下圖 1具體而言此歷程始於申請人搭配學校定位系所屬性所秉

持的教育理念透過將理念融入於課程設計中設計許多結合知識的課堂活動加以執行最

後得到了初步的成效其中學生的成效包含了學生能在課堂上有高度的學習動機及學

習滿意度高在課後能運用所學且畢業後能有對專業知識較深刻的記憶也較能落實學用

合一除了學生端的成效教師也從中得到學生正面的回饋與教學上的肯定最後從學生

端或教師自身獲得的回饋意見與成效都將轉化為日後教學理念及教學設計修正的根基

圖 1學用合一教學歷程

教學理念

深化學用合一

有效學習遷移

教學設計

結合課堂活動

運用反思討論

教師教學成效

教學反應評量佳

獲教學肯定

獲教學獎勵

學生學習成效

高度學習動機(課堂上)

學習滿意度高(課堂上)

能有效運用所學(課後)

能加深知識記憶(職場上)

能落實學用合一(職場上)

反思回饋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調整修正

4

(三) 說明申請人近 5年教學相關成果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關聯

除了上述已經持續5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學成效外申請人出版過8本教科書並已發表

逾10篇與老人心理學相關的論文(如表2)在老人心理學的教學研究上皆有相關經驗

表 2 老人心理學相關論文發表

1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

與心理研究32期147-171頁(TSSCI)

2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

心理研究33卷1期33-54頁(TSSCI)

3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5) 622-639(SSCI)

4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SSCI)

5 陳佳雯張妤玥高旭繁陸洛(2013)〈老了就不好臺灣高齡者最適老

化之歷程探究〉《本土心理研究》40期87-140(TSSCI)

6 高旭繁(20146)〈邁向正向心理老化銀髮族適應面面觀〉《應用心理研究》

6042-43

7 高旭繁許淑華(2014)〈以正向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台灣初老期民眾的老化調

適歷程〉《應用心理研究》60115-159

8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

的縱貫研究〉《醫務管理期刊》第 17卷第 4期267-288(TSSCI)

9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

修習高齡相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

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10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IF=0881 5-Year IF=1114)

11 高旭繁豆如蘋(2022)國中生之祖孫關係對其與高齡者互動意向及其對高齡

者態度之影響老人學研究1104-139doi1029703JGS202201_(1)0004

基於申請人對老人心理學相關研究的專業將有助於本課程的內容規劃以及本教學實踐

研究的設計與執行在課程內容規畫上將可參考老人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及關聯性議

題進行 18週的課程規劃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的內容設計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執行上更因

為申請人過往有豐富的相關研究經驗更有把握能落實本研究的執行包含研究設計施測

質化與量化資料分析與撰寫成果並投稿

5

二 計畫執行部分

(一) 研究動機與主題目的

1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動機(如研究的發想背景問題意識問題重要性

影響及應用層面等)

承前所述台灣社會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

的大學生而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

二來家中有更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

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

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

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

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

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助的事

因此本課程「老人心理學」初為應用心理學系的選修課程104學年度起因

為本校社會科學院通過「以學院為核心」之試辦計畫便將此課程升級為院選修課

程並由本人授課就校級目標而言營造一個青銀共學的環境亦是本校的中長程

發展方向同時學生帶著專業知識赴臨近社區對長者進行服務也是大學應盡的社

會責任申請人一直將此課程之目標設定為是讓學生從認識高齡者到能同理高齡

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

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

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

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

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

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與高

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也會影響

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從過去研究可知欲提升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

確知識著手(張詠婷等人2017)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

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

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

灣未來發展趨勢

本課程之設計即在使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增加高齡者相關正確知

識以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過往的課程進行中即在課程中透過活動讓學生

進行體驗以加深其印象這也是申請人所提經由教學理念且有教學成效的「學用

合一」教學方式(如圖 1)然而若欲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本次在課

程中以「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Allport1954)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服務

學習且基於學生需要強化書寫敘事的能力在精心設計的反思寫作後將能加深學

6

生的思考及知識的深化故此次教學實踐計畫擬在過往的設計之上再加上服務學

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更能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

認識高齡者心理輔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

者心理對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

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

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

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2 教學實踐計畫主題及研究目的(如既有課程突破新設跨領域課程規

劃等)

具體而言本計畫乃透過一門「老人心理學」課程參考過往教學歷程及成效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希冀能更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反芻與記憶進而

透過課程提升學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過往申請人基於

自身的教學理念(參見圖 1)已在上(107 學年度第 2學期)的「老人心理學」課程

中融入自身設計的學習單(如下圖 2)讓學生體驗及反思結果發現此課程能讓他

們對高齡者的態度改變但仍缺乏更完整的相關實徵的證據

圖 3學習單範例

7

3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標

透過本教學實踐計畫將過往課程深化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提升學

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本課程之目標是讓學生從認識高

齡者到能同理高齡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透過融入反思寫作的教學設計經前後

測分析可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也因為融入服務學習預期學生應能得到

服務學習中諸如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等成效(趙國玉劉麗美

馬學嘉劉杏元2018)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二) 文獻探討

1 高齡者相關知識之內涵與研究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與面臨的問題並非只有高齡者才需重視而台灣社

會對於老化相關正確知識傳遞較不普及與不被重視使社會大眾對老化知識不足與歷程

的不了解而造成對自身老化的擔憂與對高齡者產生偏見KleinCouncil 與McQuire

(2005)研究指出若學校未設立老化相關課程學生對老化的知識價值觀與態度皆來

自於生活環境之相關神話傳說故事電影情節與商業廣告而所獲得之訊息可能為否

定偏見與歧視老化形象的KleinCouncil 與McQuire(2005)認為老化教育必須整

合「老化是終生的經驗」「強調高齡者生活與能力的潛能」「老化態度在老化過程中具

有的意義」三面向

目前台灣對老化的教育情況國民中小學的「生活」「社會」與「綜合活動」等課

程中也學校藉由參訪老人安養機構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等活動以增進學生對高齡者

的認識與尊重而高中則鼓勵學生運用社團活動討論老化議題及關懷高齡者有少部

分大專院校已有開設老人服務等相關科系或開設高齡相關選修課程學分學程供學生

增進對老人的認識但開設相關課程之學校並不多老化知識涵蓋範圍廣且依年齡的

不同學習方式與科系的不同所獲得的老人相關知識內容與管道也會有所不同而本

研究則會將上述相關知識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中使學生獲得對老人相關的知識與

認識

2 對高齡者態度的內涵

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所發展出符合台灣文化的「對老人態度量表」

將其態度分為「外觀與生理」「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

安全」共四個層面的態度並將此量表放入本研究工具中此四層面的態度概述如下

(1)外觀與生理一般而言我們能夠明顯地從外觀來觀察老化的特徵與透過生理

接觸去感受到人們的功能衰退改變雖然每個人的老化速度會因為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

有所不同但終究還是會面臨老化的現象Charbonneau- Lyons 等人(2002)的研究結

果發現高齡者比學生更重視外在相貌因此外觀與生理應包含身體健康體能良好

8

體態不顯老無難以承受之病痛等內涵若能認為高齡者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與

體態上看起來不顯老則表示對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面的態度

(2)心理與認知在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高旭繁(2013)研究認為高齡者對於邁

入老年認為還是要保持開放與幽默的態度Reichstadt(2007)研究發現高齡者認為正向

老化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如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若高

齡者能持續心智與認知活動並能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亦是面對老化的正

向態度(林麗惠2006黃富順1995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及 Kahn

(1987)曾提到老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會漸漸地衰退但輕微的認

知功能喪失對高齡者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若能認為高齡者在心理層面擁

有人老卻心不老較這種較正向的老化態度及在認知層面上保持較開放的心態則表示對

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Rowe與 Kahn(1997 1998)發現人際孤立對於健康是

一個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維持及社會支持(情感性的工具性的)皆有助於高齡者正

向老化人際關係在正向老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等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與 Kahn(1997 1998)認為積極參與生活為正

向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參與家族聚會社交活動休閒活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這樣可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支持而較多的社會支持同時有

助於高齡者正向老化(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Lu 2011)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若覺得高齡者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增加社會定位將對高齡者可能有較正面的態度

(4)工作與經濟安全許多國外研究者均指出經濟安全感對正向老化的重要影響(陸

洛高旭繁2016Bowling amp Iliffe 2006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Nutt 2001)

華人的研究也指出經濟保障對正向老化的重要性(林麗惠2006徐慧娟張明正2004

Chou amp Chi 2002 Lu amp Kao 2018)高旭繁(2013)研究發現高齡者均提出快樂的老化

是不求他人的也就是需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過經濟安全感是主觀的評價若自覺

經濟不足的高齡者將較難達到正向老化王永慈(2008)提出政府除了盡早教導個人

理財外對於人民的儲蓄與投資雇主提供的退休金政府的國民年金與勞工保險社

會津貼社會救助等的制度都需要整體的考量因此若覺得高齡者經濟上自足甚至

仍有投身工作的能力將有助其對高齡者有正向的態度

3 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高齡者對於長者或老化態度有較正面的看法

(Laditka Fischer Laditka amp Segal 2004)台灣對高齡者態度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年輕

人普遍對高齡者的態度較偏負面(林美珍1993)而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

發現不論哪一年齡層不論性別與教育程度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態度呈現中等略偏正

向並發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與高齡者互動

綜合上述台灣民眾對高齡者態度整體而言有逐漸趨向正向本研究以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高齡者態度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現況及透過課程教

育能否增進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的「對老人態度量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4

(三) 說明申請人近 5年教學相關成果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關聯

除了上述已經持續5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學成效外申請人出版過8本教科書並已發表

逾10篇與老人心理學相關的論文(如表2)在老人心理學的教學研究上皆有相關經驗

表 2 老人心理學相關論文發表

1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

與心理研究32期147-171頁(TSSCI)

2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

心理研究33卷1期33-54頁(TSSCI)

3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5) 622-639(SSCI)

4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SSCI)

5 陳佳雯張妤玥高旭繁陸洛(2013)〈老了就不好臺灣高齡者最適老

化之歷程探究〉《本土心理研究》40期87-140(TSSCI)

6 高旭繁(20146)〈邁向正向心理老化銀髮族適應面面觀〉《應用心理研究》

6042-43

7 高旭繁許淑華(2014)〈以正向心理學的觀點探討台灣初老期民眾的老化調

適歷程〉《應用心理研究》60115-159

8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

的縱貫研究〉《醫務管理期刊》第 17卷第 4期267-288(TSSCI)

9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

修習高齡相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

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10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IF=0881 5-Year IF=1114)

11 高旭繁豆如蘋(2022)國中生之祖孫關係對其與高齡者互動意向及其對高齡

者態度之影響老人學研究1104-139doi1029703JGS202201_(1)0004

基於申請人對老人心理學相關研究的專業將有助於本課程的內容規劃以及本教學實踐

研究的設計與執行在課程內容規畫上將可參考老人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及關聯性議

題進行 18週的課程規劃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的內容設計在教學實踐研究的執行上更因

為申請人過往有豐富的相關研究經驗更有把握能落實本研究的執行包含研究設計施測

質化與量化資料分析與撰寫成果並投稿

5

二 計畫執行部分

(一) 研究動機與主題目的

1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動機(如研究的發想背景問題意識問題重要性

影響及應用層面等)

承前所述台灣社會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

的大學生而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

二來家中有更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

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

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

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

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

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助的事

因此本課程「老人心理學」初為應用心理學系的選修課程104學年度起因

為本校社會科學院通過「以學院為核心」之試辦計畫便將此課程升級為院選修課

程並由本人授課就校級目標而言營造一個青銀共學的環境亦是本校的中長程

發展方向同時學生帶著專業知識赴臨近社區對長者進行服務也是大學應盡的社

會責任申請人一直將此課程之目標設定為是讓學生從認識高齡者到能同理高齡

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

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

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

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

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

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與高

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也會影響

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從過去研究可知欲提升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

確知識著手(張詠婷等人2017)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

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

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

灣未來發展趨勢

本課程之設計即在使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增加高齡者相關正確知

識以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過往的課程進行中即在課程中透過活動讓學生

進行體驗以加深其印象這也是申請人所提經由教學理念且有教學成效的「學用

合一」教學方式(如圖 1)然而若欲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本次在課

程中以「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Allport1954)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服務

學習且基於學生需要強化書寫敘事的能力在精心設計的反思寫作後將能加深學

6

生的思考及知識的深化故此次教學實踐計畫擬在過往的設計之上再加上服務學

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更能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

認識高齡者心理輔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

者心理對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

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

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

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2 教學實踐計畫主題及研究目的(如既有課程突破新設跨領域課程規

劃等)

具體而言本計畫乃透過一門「老人心理學」課程參考過往教學歷程及成效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希冀能更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反芻與記憶進而

透過課程提升學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過往申請人基於

自身的教學理念(參見圖 1)已在上(107 學年度第 2學期)的「老人心理學」課程

中融入自身設計的學習單(如下圖 2)讓學生體驗及反思結果發現此課程能讓他

們對高齡者的態度改變但仍缺乏更完整的相關實徵的證據

圖 3學習單範例

7

3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標

透過本教學實踐計畫將過往課程深化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提升學

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本課程之目標是讓學生從認識高

齡者到能同理高齡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透過融入反思寫作的教學設計經前後

測分析可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也因為融入服務學習預期學生應能得到

服務學習中諸如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等成效(趙國玉劉麗美

馬學嘉劉杏元2018)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二) 文獻探討

1 高齡者相關知識之內涵與研究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與面臨的問題並非只有高齡者才需重視而台灣社

會對於老化相關正確知識傳遞較不普及與不被重視使社會大眾對老化知識不足與歷程

的不了解而造成對自身老化的擔憂與對高齡者產生偏見KleinCouncil 與McQuire

(2005)研究指出若學校未設立老化相關課程學生對老化的知識價值觀與態度皆來

自於生活環境之相關神話傳說故事電影情節與商業廣告而所獲得之訊息可能為否

定偏見與歧視老化形象的KleinCouncil 與McQuire(2005)認為老化教育必須整

合「老化是終生的經驗」「強調高齡者生活與能力的潛能」「老化態度在老化過程中具

有的意義」三面向

目前台灣對老化的教育情況國民中小學的「生活」「社會」與「綜合活動」等課

程中也學校藉由參訪老人安養機構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等活動以增進學生對高齡者

的認識與尊重而高中則鼓勵學生運用社團活動討論老化議題及關懷高齡者有少部

分大專院校已有開設老人服務等相關科系或開設高齡相關選修課程學分學程供學生

增進對老人的認識但開設相關課程之學校並不多老化知識涵蓋範圍廣且依年齡的

不同學習方式與科系的不同所獲得的老人相關知識內容與管道也會有所不同而本

研究則會將上述相關知識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中使學生獲得對老人相關的知識與

認識

2 對高齡者態度的內涵

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所發展出符合台灣文化的「對老人態度量表」

將其態度分為「外觀與生理」「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

安全」共四個層面的態度並將此量表放入本研究工具中此四層面的態度概述如下

(1)外觀與生理一般而言我們能夠明顯地從外觀來觀察老化的特徵與透過生理

接觸去感受到人們的功能衰退改變雖然每個人的老化速度會因為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

有所不同但終究還是會面臨老化的現象Charbonneau- Lyons 等人(2002)的研究結

果發現高齡者比學生更重視外在相貌因此外觀與生理應包含身體健康體能良好

8

體態不顯老無難以承受之病痛等內涵若能認為高齡者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與

體態上看起來不顯老則表示對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面的態度

(2)心理與認知在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高旭繁(2013)研究認為高齡者對於邁

入老年認為還是要保持開放與幽默的態度Reichstadt(2007)研究發現高齡者認為正向

老化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如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若高

齡者能持續心智與認知活動並能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亦是面對老化的正

向態度(林麗惠2006黃富順1995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及 Kahn

(1987)曾提到老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會漸漸地衰退但輕微的認

知功能喪失對高齡者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若能認為高齡者在心理層面擁

有人老卻心不老較這種較正向的老化態度及在認知層面上保持較開放的心態則表示對

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Rowe與 Kahn(1997 1998)發現人際孤立對於健康是

一個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維持及社會支持(情感性的工具性的)皆有助於高齡者正

向老化人際關係在正向老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等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與 Kahn(1997 1998)認為積極參與生活為正

向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參與家族聚會社交活動休閒活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這樣可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支持而較多的社會支持同時有

助於高齡者正向老化(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Lu 2011)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若覺得高齡者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增加社會定位將對高齡者可能有較正面的態度

(4)工作與經濟安全許多國外研究者均指出經濟安全感對正向老化的重要影響(陸

洛高旭繁2016Bowling amp Iliffe 2006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Nutt 2001)

華人的研究也指出經濟保障對正向老化的重要性(林麗惠2006徐慧娟張明正2004

Chou amp Chi 2002 Lu amp Kao 2018)高旭繁(2013)研究發現高齡者均提出快樂的老化

是不求他人的也就是需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過經濟安全感是主觀的評價若自覺

經濟不足的高齡者將較難達到正向老化王永慈(2008)提出政府除了盡早教導個人

理財外對於人民的儲蓄與投資雇主提供的退休金政府的國民年金與勞工保險社

會津貼社會救助等的制度都需要整體的考量因此若覺得高齡者經濟上自足甚至

仍有投身工作的能力將有助其對高齡者有正向的態度

3 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高齡者對於長者或老化態度有較正面的看法

(Laditka Fischer Laditka amp Segal 2004)台灣對高齡者態度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年輕

人普遍對高齡者的態度較偏負面(林美珍1993)而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

發現不論哪一年齡層不論性別與教育程度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態度呈現中等略偏正

向並發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與高齡者互動

綜合上述台灣民眾對高齡者態度整體而言有逐漸趨向正向本研究以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高齡者態度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現況及透過課程教

育能否增進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的「對老人態度量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5

二 計畫執行部分

(一) 研究動機與主題目的

1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動機(如研究的發想背景問題意識問題重要性

影響及應用層面等)

承前所述台灣社會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

的大學生而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

二來家中有更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

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

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

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

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

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助的事

因此本課程「老人心理學」初為應用心理學系的選修課程104學年度起因

為本校社會科學院通過「以學院為核心」之試辦計畫便將此課程升級為院選修課

程並由本人授課就校級目標而言營造一個青銀共學的環境亦是本校的中長程

發展方向同時學生帶著專業知識赴臨近社區對長者進行服務也是大學應盡的社

會責任申請人一直將此課程之目標設定為是讓學生從認識高齡者到能同理高齡

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

尊賢觀念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高齡者視為不能生產的社

會負擔忽略其正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

灣社會民眾對高齡者的態度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

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互動從過去研究可知若人們對高齡者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

板印象將使其與高齡者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與高

齡者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也會影響

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從過去研究可知欲提升人們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可從增加其對高齡者相關正

確知識著手(張詠婷等人2017)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

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觸高齡者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

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高齡者與高齡者互動從事高齡者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

灣未來發展趨勢

本課程之設計即在使大學生經由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增加高齡者相關正確知

識以提升其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過往的課程進行中即在課程中透過活動讓學生

進行體驗以加深其印象這也是申請人所提經由教學理念且有教學成效的「學用

合一」教學方式(如圖 1)然而若欲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本次在課

程中以「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Allport1954)為基礎讓學生進行服務

學習且基於學生需要強化書寫敘事的能力在精心設計的反思寫作後將能加深學

6

生的思考及知識的深化故此次教學實踐計畫擬在過往的設計之上再加上服務學

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更能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

認識高齡者心理輔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

者心理對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

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

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

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2 教學實踐計畫主題及研究目的(如既有課程突破新設跨領域課程規

劃等)

具體而言本計畫乃透過一門「老人心理學」課程參考過往教學歷程及成效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希冀能更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反芻與記憶進而

透過課程提升學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過往申請人基於

自身的教學理念(參見圖 1)已在上(107 學年度第 2學期)的「老人心理學」課程

中融入自身設計的學習單(如下圖 2)讓學生體驗及反思結果發現此課程能讓他

們對高齡者的態度改變但仍缺乏更完整的相關實徵的證據

圖 3學習單範例

7

3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標

透過本教學實踐計畫將過往課程深化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提升學

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本課程之目標是讓學生從認識高

齡者到能同理高齡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透過融入反思寫作的教學設計經前後

測分析可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也因為融入服務學習預期學生應能得到

服務學習中諸如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等成效(趙國玉劉麗美

馬學嘉劉杏元2018)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二) 文獻探討

1 高齡者相關知識之內涵與研究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與面臨的問題並非只有高齡者才需重視而台灣社

會對於老化相關正確知識傳遞較不普及與不被重視使社會大眾對老化知識不足與歷程

的不了解而造成對自身老化的擔憂與對高齡者產生偏見KleinCouncil 與McQuire

(2005)研究指出若學校未設立老化相關課程學生對老化的知識價值觀與態度皆來

自於生活環境之相關神話傳說故事電影情節與商業廣告而所獲得之訊息可能為否

定偏見與歧視老化形象的KleinCouncil 與McQuire(2005)認為老化教育必須整

合「老化是終生的經驗」「強調高齡者生活與能力的潛能」「老化態度在老化過程中具

有的意義」三面向

目前台灣對老化的教育情況國民中小學的「生活」「社會」與「綜合活動」等課

程中也學校藉由參訪老人安養機構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等活動以增進學生對高齡者

的認識與尊重而高中則鼓勵學生運用社團活動討論老化議題及關懷高齡者有少部

分大專院校已有開設老人服務等相關科系或開設高齡相關選修課程學分學程供學生

增進對老人的認識但開設相關課程之學校並不多老化知識涵蓋範圍廣且依年齡的

不同學習方式與科系的不同所獲得的老人相關知識內容與管道也會有所不同而本

研究則會將上述相關知識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中使學生獲得對老人相關的知識與

認識

2 對高齡者態度的內涵

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所發展出符合台灣文化的「對老人態度量表」

將其態度分為「外觀與生理」「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

安全」共四個層面的態度並將此量表放入本研究工具中此四層面的態度概述如下

(1)外觀與生理一般而言我們能夠明顯地從外觀來觀察老化的特徵與透過生理

接觸去感受到人們的功能衰退改變雖然每個人的老化速度會因為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

有所不同但終究還是會面臨老化的現象Charbonneau- Lyons 等人(2002)的研究結

果發現高齡者比學生更重視外在相貌因此外觀與生理應包含身體健康體能良好

8

體態不顯老無難以承受之病痛等內涵若能認為高齡者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與

體態上看起來不顯老則表示對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面的態度

(2)心理與認知在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高旭繁(2013)研究認為高齡者對於邁

入老年認為還是要保持開放與幽默的態度Reichstadt(2007)研究發現高齡者認為正向

老化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如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若高

齡者能持續心智與認知活動並能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亦是面對老化的正

向態度(林麗惠2006黃富順1995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及 Kahn

(1987)曾提到老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會漸漸地衰退但輕微的認

知功能喪失對高齡者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若能認為高齡者在心理層面擁

有人老卻心不老較這種較正向的老化態度及在認知層面上保持較開放的心態則表示對

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Rowe與 Kahn(1997 1998)發現人際孤立對於健康是

一個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維持及社會支持(情感性的工具性的)皆有助於高齡者正

向老化人際關係在正向老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等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與 Kahn(1997 1998)認為積極參與生活為正

向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參與家族聚會社交活動休閒活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這樣可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支持而較多的社會支持同時有

助於高齡者正向老化(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Lu 2011)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若覺得高齡者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增加社會定位將對高齡者可能有較正面的態度

(4)工作與經濟安全許多國外研究者均指出經濟安全感對正向老化的重要影響(陸

洛高旭繁2016Bowling amp Iliffe 2006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Nutt 2001)

華人的研究也指出經濟保障對正向老化的重要性(林麗惠2006徐慧娟張明正2004

Chou amp Chi 2002 Lu amp Kao 2018)高旭繁(2013)研究發現高齡者均提出快樂的老化

是不求他人的也就是需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過經濟安全感是主觀的評價若自覺

經濟不足的高齡者將較難達到正向老化王永慈(2008)提出政府除了盡早教導個人

理財外對於人民的儲蓄與投資雇主提供的退休金政府的國民年金與勞工保險社

會津貼社會救助等的制度都需要整體的考量因此若覺得高齡者經濟上自足甚至

仍有投身工作的能力將有助其對高齡者有正向的態度

3 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高齡者對於長者或老化態度有較正面的看法

(Laditka Fischer Laditka amp Segal 2004)台灣對高齡者態度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年輕

人普遍對高齡者的態度較偏負面(林美珍1993)而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

發現不論哪一年齡層不論性別與教育程度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態度呈現中等略偏正

向並發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與高齡者互動

綜合上述台灣民眾對高齡者態度整體而言有逐漸趨向正向本研究以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高齡者態度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現況及透過課程教

育能否增進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的「對老人態度量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6

生的思考及知識的深化故此次教學實踐計畫擬在過往的設計之上再加上服務學

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更能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

認識高齡者心理輔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

者心理對學生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

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

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

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2 教學實踐計畫主題及研究目的(如既有課程突破新設跨領域課程規

劃等)

具體而言本計畫乃透過一門「老人心理學」課程參考過往教學歷程及成效

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希冀能更強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反芻與記憶進而

透過課程提升學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過往申請人基於

自身的教學理念(參見圖 1)已在上(107 學年度第 2學期)的「老人心理學」課程

中融入自身設計的學習單(如下圖 2)讓學生體驗及反思結果發現此課程能讓他

們對高齡者的態度改變但仍缺乏更完整的相關實徵的證據

圖 3學習單範例

7

3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標

透過本教學實踐計畫將過往課程深化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提升學

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本課程之目標是讓學生從認識高

齡者到能同理高齡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透過融入反思寫作的教學設計經前後

測分析可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也因為融入服務學習預期學生應能得到

服務學習中諸如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等成效(趙國玉劉麗美

馬學嘉劉杏元2018)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二) 文獻探討

1 高齡者相關知識之內涵與研究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與面臨的問題並非只有高齡者才需重視而台灣社

會對於老化相關正確知識傳遞較不普及與不被重視使社會大眾對老化知識不足與歷程

的不了解而造成對自身老化的擔憂與對高齡者產生偏見KleinCouncil 與McQuire

(2005)研究指出若學校未設立老化相關課程學生對老化的知識價值觀與態度皆來

自於生活環境之相關神話傳說故事電影情節與商業廣告而所獲得之訊息可能為否

定偏見與歧視老化形象的KleinCouncil 與McQuire(2005)認為老化教育必須整

合「老化是終生的經驗」「強調高齡者生活與能力的潛能」「老化態度在老化過程中具

有的意義」三面向

目前台灣對老化的教育情況國民中小學的「生活」「社會」與「綜合活動」等課

程中也學校藉由參訪老人安養機構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等活動以增進學生對高齡者

的認識與尊重而高中則鼓勵學生運用社團活動討論老化議題及關懷高齡者有少部

分大專院校已有開設老人服務等相關科系或開設高齡相關選修課程學分學程供學生

增進對老人的認識但開設相關課程之學校並不多老化知識涵蓋範圍廣且依年齡的

不同學習方式與科系的不同所獲得的老人相關知識內容與管道也會有所不同而本

研究則會將上述相關知識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中使學生獲得對老人相關的知識與

認識

2 對高齡者態度的內涵

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所發展出符合台灣文化的「對老人態度量表」

將其態度分為「外觀與生理」「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

安全」共四個層面的態度並將此量表放入本研究工具中此四層面的態度概述如下

(1)外觀與生理一般而言我們能夠明顯地從外觀來觀察老化的特徵與透過生理

接觸去感受到人們的功能衰退改變雖然每個人的老化速度會因為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

有所不同但終究還是會面臨老化的現象Charbonneau- Lyons 等人(2002)的研究結

果發現高齡者比學生更重視外在相貌因此外觀與生理應包含身體健康體能良好

8

體態不顯老無難以承受之病痛等內涵若能認為高齡者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與

體態上看起來不顯老則表示對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面的態度

(2)心理與認知在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高旭繁(2013)研究認為高齡者對於邁

入老年認為還是要保持開放與幽默的態度Reichstadt(2007)研究發現高齡者認為正向

老化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如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若高

齡者能持續心智與認知活動並能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亦是面對老化的正

向態度(林麗惠2006黃富順1995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及 Kahn

(1987)曾提到老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會漸漸地衰退但輕微的認

知功能喪失對高齡者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若能認為高齡者在心理層面擁

有人老卻心不老較這種較正向的老化態度及在認知層面上保持較開放的心態則表示對

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Rowe與 Kahn(1997 1998)發現人際孤立對於健康是

一個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維持及社會支持(情感性的工具性的)皆有助於高齡者正

向老化人際關係在正向老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等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與 Kahn(1997 1998)認為積極參與生活為正

向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參與家族聚會社交活動休閒活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這樣可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支持而較多的社會支持同時有

助於高齡者正向老化(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Lu 2011)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若覺得高齡者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增加社會定位將對高齡者可能有較正面的態度

(4)工作與經濟安全許多國外研究者均指出經濟安全感對正向老化的重要影響(陸

洛高旭繁2016Bowling amp Iliffe 2006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Nutt 2001)

華人的研究也指出經濟保障對正向老化的重要性(林麗惠2006徐慧娟張明正2004

Chou amp Chi 2002 Lu amp Kao 2018)高旭繁(2013)研究發現高齡者均提出快樂的老化

是不求他人的也就是需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過經濟安全感是主觀的評價若自覺

經濟不足的高齡者將較難達到正向老化王永慈(2008)提出政府除了盡早教導個人

理財外對於人民的儲蓄與投資雇主提供的退休金政府的國民年金與勞工保險社

會津貼社會救助等的制度都需要整體的考量因此若覺得高齡者經濟上自足甚至

仍有投身工作的能力將有助其對高齡者有正向的態度

3 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高齡者對於長者或老化態度有較正面的看法

(Laditka Fischer Laditka amp Segal 2004)台灣對高齡者態度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年輕

人普遍對高齡者的態度較偏負面(林美珍1993)而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

發現不論哪一年齡層不論性別與教育程度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態度呈現中等略偏正

向並發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與高齡者互動

綜合上述台灣民眾對高齡者態度整體而言有逐漸趨向正向本研究以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高齡者態度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現況及透過課程教

育能否增進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的「對老人態度量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7

3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目標

透過本教學實踐計畫將過往課程深化融入服務學習與反思寫作以期提升學

生的對高齡者知識的理解與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本課程之目標是讓學生從認識高

齡者到能同理高齡者進而能服務高齡者透過融入反思寫作的教學設計經前後

測分析可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也因為融入服務學習預期學生應能得到

服務學習中諸如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等成效(趙國玉劉麗美

馬學嘉劉杏元2018)最後更能計畫好自己要成為怎樣的高齡者

(二) 文獻探討

1 高齡者相關知識之內涵與研究

老化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與面臨的問題並非只有高齡者才需重視而台灣社

會對於老化相關正確知識傳遞較不普及與不被重視使社會大眾對老化知識不足與歷程

的不了解而造成對自身老化的擔憂與對高齡者產生偏見KleinCouncil 與McQuire

(2005)研究指出若學校未設立老化相關課程學生對老化的知識價值觀與態度皆來

自於生活環境之相關神話傳說故事電影情節與商業廣告而所獲得之訊息可能為否

定偏見與歧視老化形象的KleinCouncil 與McQuire(2005)認為老化教育必須整

合「老化是終生的經驗」「強調高齡者生活與能力的潛能」「老化態度在老化過程中具

有的意義」三面向

目前台灣對老化的教育情況國民中小學的「生活」「社會」與「綜合活動」等課

程中也學校藉由參訪老人安養機構參與社區老人服務等活動以增進學生對高齡者

的認識與尊重而高中則鼓勵學生運用社團活動討論老化議題及關懷高齡者有少部

分大專院校已有開設老人服務等相關科系或開設高齡相關選修課程學分學程供學生

增進對老人的認識但開設相關課程之學校並不多老化知識涵蓋範圍廣且依年齡的

不同學習方式與科系的不同所獲得的老人相關知識內容與管道也會有所不同而本

研究則會將上述相關知識納入「老人心理學」課程中使學生獲得對老人相關的知識與

認識

2 對高齡者態度的內涵

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所發展出符合台灣文化的「對老人態度量表」

將其態度分為「外觀與生理」「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

安全」共四個層面的態度並將此量表放入本研究工具中此四層面的態度概述如下

(1)外觀與生理一般而言我們能夠明顯地從外觀來觀察老化的特徵與透過生理

接觸去感受到人們的功能衰退改變雖然每個人的老化速度會因為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

有所不同但終究還是會面臨老化的現象Charbonneau- Lyons 等人(2002)的研究結

果發現高齡者比學生更重視外在相貌因此外觀與生理應包含身體健康體能良好

8

體態不顯老無難以承受之病痛等內涵若能認為高齡者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與

體態上看起來不顯老則表示對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面的態度

(2)心理與認知在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高旭繁(2013)研究認為高齡者對於邁

入老年認為還是要保持開放與幽默的態度Reichstadt(2007)研究發現高齡者認為正向

老化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如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若高

齡者能持續心智與認知活動並能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亦是面對老化的正

向態度(林麗惠2006黃富順1995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及 Kahn

(1987)曾提到老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會漸漸地衰退但輕微的認

知功能喪失對高齡者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若能認為高齡者在心理層面擁

有人老卻心不老較這種較正向的老化態度及在認知層面上保持較開放的心態則表示對

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Rowe與 Kahn(1997 1998)發現人際孤立對於健康是

一個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維持及社會支持(情感性的工具性的)皆有助於高齡者正

向老化人際關係在正向老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等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與 Kahn(1997 1998)認為積極參與生活為正

向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參與家族聚會社交活動休閒活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這樣可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支持而較多的社會支持同時有

助於高齡者正向老化(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Lu 2011)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若覺得高齡者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增加社會定位將對高齡者可能有較正面的態度

(4)工作與經濟安全許多國外研究者均指出經濟安全感對正向老化的重要影響(陸

洛高旭繁2016Bowling amp Iliffe 2006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Nutt 2001)

華人的研究也指出經濟保障對正向老化的重要性(林麗惠2006徐慧娟張明正2004

Chou amp Chi 2002 Lu amp Kao 2018)高旭繁(2013)研究發現高齡者均提出快樂的老化

是不求他人的也就是需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過經濟安全感是主觀的評價若自覺

經濟不足的高齡者將較難達到正向老化王永慈(2008)提出政府除了盡早教導個人

理財外對於人民的儲蓄與投資雇主提供的退休金政府的國民年金與勞工保險社

會津貼社會救助等的制度都需要整體的考量因此若覺得高齡者經濟上自足甚至

仍有投身工作的能力將有助其對高齡者有正向的態度

3 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高齡者對於長者或老化態度有較正面的看法

(Laditka Fischer Laditka amp Segal 2004)台灣對高齡者態度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年輕

人普遍對高齡者的態度較偏負面(林美珍1993)而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

發現不論哪一年齡層不論性別與教育程度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態度呈現中等略偏正

向並發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與高齡者互動

綜合上述台灣民眾對高齡者態度整體而言有逐漸趨向正向本研究以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高齡者態度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現況及透過課程教

育能否增進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的「對老人態度量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8

體態不顯老無難以承受之病痛等內涵若能認為高齡者能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狀況與

體態上看起來不顯老則表示對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面的態度

(2)心理與認知在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高旭繁(2013)研究認為高齡者對於邁

入老年認為還是要保持開放與幽默的態度Reichstadt(2007)研究發現高齡者認為正向

老化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因素如適應環境變化抱持正向態度及有目的的生活等若高

齡者能持續心智與認知活動並能樂天知命順應變遷安於現狀亦是面對老化的正

向態度(林麗惠2006黃富順1995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及 Kahn

(1987)曾提到老化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功能會漸漸地衰退但輕微的認

知功能喪失對高齡者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若能認為高齡者在心理層面擁

有人老卻心不老較這種較正向的老化態度及在認知層面上保持較開放的心態則表示對

高齡者可能擁有較正向的態度

(3)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Rowe與 Kahn(1997 1998)發現人際孤立對於健康是

一個危險因子人際關係的維持及社會支持(情感性的工具性的)皆有助於高齡者正

向老化人際關係在正向老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家庭關係與朋友關係等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Rowe與 Kahn(1997 1998)認為積極參與生活為正

向老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若參與家族聚會社交活動休閒活動維持與他人的互動

這樣可以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同時也會帶來較多的社會支持而較多的社會支持同時有

助於高齡者正向老化(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Lu 2011)

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發現若覺得高齡者能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以獲得較多的社會支持

與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來增加社會定位將對高齡者可能有較正面的態度

(4)工作與經濟安全許多國外研究者均指出經濟安全感對正向老化的重要影響(陸

洛高旭繁2016Bowling amp Iliffe 2006 Charbonneau-Lyons et al 2002 Nutt 2001)

華人的研究也指出經濟保障對正向老化的重要性(林麗惠2006徐慧娟張明正2004

Chou amp Chi 2002 Lu amp Kao 2018)高旭繁(2013)研究發現高齡者均提出快樂的老化

是不求他人的也就是需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過經濟安全感是主觀的評價若自覺

經濟不足的高齡者將較難達到正向老化王永慈(2008)提出政府除了盡早教導個人

理財外對於人民的儲蓄與投資雇主提供的退休金政府的國民年金與勞工保險社

會津貼社會救助等的制度都需要整體的考量因此若覺得高齡者經濟上自足甚至

仍有投身工作的能力將有助其對高齡者有正向的態度

3 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年輕人高齡者對於長者或老化態度有較正面的看法

(Laditka Fischer Laditka amp Segal 2004)台灣對高齡者態度的相關研究也發現年輕

人普遍對高齡者的態度較偏負面(林美珍1993)而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

發現不論哪一年齡層不論性別與教育程度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態度呈現中等略偏正

向並發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與高齡者互動

綜合上述台灣民眾對高齡者態度整體而言有逐漸趨向正向本研究以大學生

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對高齡者態度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現況及透過課程教

育能否增進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本研究採用陸洛與高旭繁(2009)的「對老人態度量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9

表」之得分了解對高齡者態度情況得分越高對高齡者態度越正向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的因素甚多陸洛和高旭繁(2009)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民

眾對高齡者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高齡者親密互動且陸洛和高旭繁

(2010)更進一步研究發現大學生個人的親和性人格特質與高齡者接觸的直接經驗

以及對高齡者的正面態度都可預測大學生與高齡者日常互動之意向從研究中我們可

發現在高齡化社會中態度是決定個體對高齡者看法與做出行為反應的主要關鍵而可能

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之相關因素分別敘述如下

(1)個人特質

近年來在新聞或報章雜誌上常見公車上不願禮讓座位當街辱罵高齡者對於

高齡者的意外事件袖手旁觀等諸如此類的負面社會事件層出不窮顯示對高齡者的同理

心與尊重逐漸減少

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觀點去體驗事件和情緒(如

快樂或悲傷)的能力(Aronson Wilson amp Akert 2011)也就是當我們面對別人所遭遇

到的痛苦與苦難時能夠體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並即時伸出援手過去有許多的

研究顯示同理心越高的人在助人意願上也會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較多(如Dovidio

Allen amp Schroeder 1990 Eisenberg amp Miller 1987)

Batson(1987)提出「同理心-利他假說」(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是能以同

理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將出於純粹利他的理由伸出援手來幫助別人而並不在乎是否能

不能獲得回饋此假說是以同理心為基準這可以用來解釋於幫助高齡者的行為動機

同理心越高者幫助高齡者意願與具體行動就越多

在日常生活中可發現有些人就是比較容易與喜歡幫助別人這或許與個人特質有

關McCrae與Costa(1987)所提出「五大人格理論」中的「親和性(agreeableness)」

特質與助人行為可能有關連高親和性的人比較有同情心本性善良心腸軟較信任

別人謙恭待人(McCrae amp Costa 1987)研究顯示親和性高者較容易合作樂於助人

利他主義傾向較高(Digman 1990 John 1990)

本研究關注大學生在上過老人心理學課程後使否能改變其對高齡者的態度由於

本身是否具備同理心與親和性等特質可能會影響其對高齡者的態度故在研究時將加以

控制

(2)個人經驗

在台灣大學生對高齡者的負面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林美珍1993)所以如何

減少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是很重要的課題而Allport(1954)提出「接觸假

說」(contact hypothesis)認為偏見是由於一個團體對另一個團體缺乏正確或充分訊息而

造成的透過兩團體間的直接接觸可以減少偏見這也帶領著我們思考如何化解「大學

生」對「高齡者」的社會群體刻板印象進而促成兩個團體的和諧相處根據「接觸假

說」(Amir 1976 Cook 1985 Stephan 1987)團體間的接觸有效降低偏見和衝突故大

學生也可透過與高齡者的持續的親密接觸例如與家中高齡者的同住經驗與鄰居的高

齡者互動經驗或在打工時與高齡者的工作經驗這些個人的直接接觸經驗有可能降低

對高齡者的偏見進而強化願意與高齡者接觸與互動國外學者Funderburk

Damron-RodriguezLevy與Solomon(2006)的研究指出大學生與非血親的一般高齡者

接觸經驗能有效預測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態度大陸研究發現大學生若與高齡者曾有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0

過親密關係對一般高齡者的態度也較趨正向(Tan Zhang amp Fan 2004)而台灣對青

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對高齡者態度的研究中發現影響青少年對高齡者態度的關鍵在於青

少年幼年與祖父母的互動經驗與親密情感(林如萍蘇美鳳2004)其他研究也發現

個人與高齡者接觸經驗愈多對高齡者態度愈佳與高齡者相處經驗較少者容易有刻

板印象與偏見並影響與高齡者互動的意願(林美珍1993)因態度會經由接觸與互

動而瞭解而產生改變且能有更正確的訊息較不受刻板印象與偏見影響

此外謝廣全(2006)研究發現大學生老化知識與老化態度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國

外研究也顯示老人學課程內容與對老人態度呈顯著正相關(Olson 2007)若學生老化

知識與技能越豐富畢業後將會更願意與老人一起工作(Anderson amp Wiscott 2003

Cummings et al 2005)大學生在修習高齡相關課程後對高齡態度有顯著正向提升(張

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代表著高齡相關知識或許

可以影響個人對高齡者的態度與行為對於老人相關知識越豐富對老人態度越為正

向國外學者嘗試推動在學校教育中推廣老年學相關的課程希望可以透過教育大學生

老年與老化的正確知識扭轉其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在國內近年來大學中老年

學相關課程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有老年學相關系所的設立期望民眾可以透過教育使

其具備正確的態度來看待老化的現象及適應高齡化社會的能力(教育部2016)

綜上所述我們因此推論大學生可透過修習「老人心理學」而增進對高齡者的

認識與資訊以提升大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從過去研究也發現本身的同理心特

質親和性特質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

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故本研究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

(3) 個人背景

學生的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

分述如下

就性別而言林美珍(1993)研究指出女性受試者比男性受試者對高齡者態度正

向ScottMinichiello及 Browning(1998)研究發現男學生對老化與高齡者有較多的

誤解迷思與年齡歧視女學生對高齡者態度也較男性正向Thorson(1975)研究發

現女大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依過去研究顯示對高齡者態度可能因受試者性別

不同而影響故本研究將性別納入個人背景變項中並加以控制

就科系而言謝廣全(2006)發現社工系學生對老化知識的答對率為 63Gellis

Sherman 與 Lawrance(2003)研究顯示一般系所之大學生對老化知識答對率約 49~60

Thorson(1975)研究發現主修社會工作之學生對高齡者態度較正向隨著對老化

知識的不同對老化之態度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學

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與宗教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系加以分

析與探討

4 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Service-Learning)一種經驗教育藉由學習者參與服務活動於提供

服務時藉服務的經驗學習達到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雙重學習的一種教與學的模

式(Furco 1996 Jacoby 1996)服務學習於歐美已發展多年其理念可說是受到John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1

Dewey(1938)之理念所影響他指出「學習是經驗的反思(we learn from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正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所在在台灣教育部於2007 年首次頒訂大專校院

服務學習方案後於2010年修正並完成相關的課程與活動參考手冊藉此積極鼓勵各

大專院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規劃服務學習相關課程以利學生透過做中學及反

思的過程將生命內涵與經驗知識內化於學習之中以達到知情意行的成長(教

育部2010)

FertmamWhite與White(1996)提出一項服務學習方案可包含下列四個階段

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反思(Reflection)及慶賀(Celebration)(1)準

備階段包含了解社區需求並與學校課程結合決定要進行的社區服務主題進行服務

機構連繫共同擬定服務計畫學習目標及服務項目進行訓練等(2)服務階段則是進

行實質的服務盡可能是從事有意義實做具挑戰性與社區實際問題解決有關的服務

且為了讓學生慢慢接受挑戰可由探索階段走向行動階段可先安排間接服務再到直接

服務(3)反思階段是服務學習能帶來學習效果最重要的過程其過程是設計結構化的反

思活動如撰寫日誌小組討論等可定期回到教室中反思亦可於服務社區中與被

服務人一起進行反思(4)慶賀階段著重在讓學生被服務機構老師一起來分享彼此的

學習與成長藉分享學生肯定自己的參與和貢獻並可致贈感謝狀獎狀證明等

至於服務學習後的成效國外研究發現可能有知識成長基本技能成長個人成長

發展解決問題能力增進領導技能改善人際關係提高公民態度等(Parker amp Dautoff

2007 Steffes 2004 Witmer amp Anderson 1994)國內的研究方面陳坤虎潘榮吉沈

睿翔及蘇育令(2016)經分析得出大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可分為正負向服務學習經

驗而服務學習成長可分為自我成長智性成長人際成長公民責任提升等四向度

他們也因此建構了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量表」及「服務學習成長量表」均具有良好

的信效度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及劉杏元(2018)也發展了服務學習成效問卷

包含九個穩定變項分別為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

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

綜上所述本課程老人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增進學生對高齡者知情意行各方面

均能提升過往本校即在執行教學卓越計畫USR計畫及深耕計畫等相關方案時讓

學生赴新竹市鄰近社區進行高齡服務透過服務學習將更能達到此效果因此本課程

將在教授專業課程內容後依循準備服務反思慶賀等階段讓學生赴社區對長者

進行服務並擬以「服務學習成效問卷」檢視學生服務學習的成效

5 反思寫作

反思為一種透過自我去創造與澄清經驗意義的過程(Boyd amp Fales 1983)在上述

服務學習的歷程中亦有反思階段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反思寫作為其中一項深入反

思的方式反思寫作是透過寫作使個人檢視自我的經歷藉由與自己對話的歷程深入

探索先前經驗的情境脈絡以增進自我了解及對自己進行適當評價(Paterson 1995)

反思寫作的方式是有其在於運用體驗學習方式中的重要位置那也就是教師想要達成的

教學目標而這樣的自我覺察(不論是外向或是內向的)學習能力正是研究者思考如

何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關鍵思考(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2

Finlay(2002)將反思分為五個層次內省( introspection)主體性的反思

(intersubjective reflection)相互協調(mutual collaboration)社會批判(social critique)

解構(ironic deconstruction)他主張透過個人經驗的內省歷程進一步能夠進入人際理

解的程序中而 Bain 等人(1999)透過研究的歷程將反思整合為五個層次分別是

報告(Reporting)反應(Responding)關聯(Relating)理解推論(Reasoning)重

構(Reconstructing)這個 5R(如表 3)觀點也是目前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中所使用的

反思模式

表 3 Bain 等人所設計的反思 5R 模式

層次 內容

報告

(Reporting)

對事件經驗的簡要描述

(註必須包括自己關心有意義的焦點)

反應

(Responding) 描述自己對事件經驗的情緒反應想法產生的疑問

關聯

(Relating)

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專業知識技巧與理解作聯結

研究者遇過類似的問題嗎與研究者過去遇過的狀況有何不同

研究者的能力可以處理嗎

理解

(Reasoning)

找出事件經驗的重點解釋它的重要性尋找可以支持想法的理

論證據從不同角度找尋替代想法觀點方法

重構

(Reconstructing)

修正原有的想法觀點方法或建構新的假設

將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那些方法可能有效為什麼

會有什麼後果有那些理論證據的支持利與弊

資料來源Ryan 與 Ryan(2013)

Finlay(2002)認為反思是一個困難度極高的認知歷程反思教育更是她建議使

用者可以使用的四個教學原則仔細規劃教學課程給予充分的支持與時間批判分析

(critical analysis)能力的培養考慮影響反思的情境因素來執行反思教育的目的通過

Finlay這個提醒研究者在課程的目標設計上需要注意學生對於反思寫作作業的觀點與

負載程度亦希望透過教學設計以及課程階段的展現能夠進一步的深化其批判能力及

較深層次的經驗反思歷程的可能性(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反思通常是在

學習課程活動結束後進行以促進學生自我瞭解學習經驗信念及價值觀藉此轉換學

習者的觀念增進自我察覺(Ruland amp Ahern 2007)

參考上述的原則本研究將參考張貴傑何慧卿與曾博泓(2017)的設計將反思

寫作的格式設計如下圖 3以達到反思教育的目的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3

圖 3反思寫作示意

就本課程內容而言反思寫作不只侷限於服務學習階段而是在每次的課程及相關

討論與體驗中即進行反思寫作主題可能包括「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老化體驗

的心得」「認識高齡者的生理」「認識高齡者的心態」「認識高齡者的情緒」

「失智症的陪伴」「高齡者的家人」等議題當然在服務學習後也應針對服務學

習的過程及成效進行反思本研究除了進行量化的前後測分析外亦將針對反思寫作

的內容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以探究因課程內容而對高齡者態度產生的變化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4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說明(請具體說明教學或課程設計如係針對整體課程單元主題

教學方法作業設計或評量策略hellip等不同研究主題所進行的具體設計)

本課程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4所示課程內容由什麼是老化的介紹擴及到高齡者

的人格態度學習記憶乃至人際關係在課程的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每個單

元均融入反思寫作

表 4「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與教學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ourse Objectives

課程目標 教學策略

認知

部分

使學生瞭解老人心理學在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的重要性

課堂講述分組討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表單

紙筆測驗影片欣賞及討論

技能

部分

使學生精熟老人心理狀態及如何與

高齡者互動

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活動分組討論紙

筆測驗課堂討論表單

情意

部分

使學生能同理高齡者提高對高齡者正向態度

分組討論價值釐清課堂提問心得寫作課

堂討論表單課堂講述影片欣賞及討論

授課進度與內容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01 課程說

課程內容授課方

式評分方式說明

課堂講述課堂提

老化的數據

進行前測

人口資料

網頁 無

02 什麼是

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

化的定義與理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與高齡者

的關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3 自我與

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

齡者的人格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人格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4 態度與

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價值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5 認知與

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知心理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6 習慣與

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我的習慣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7 記憶與

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8 智力與

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認識失智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09 情緒與

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尋訪快樂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5

1對老人態度後測

2 服務學習 成效問卷

Time 2

控制變項

1 性別

2 年齡

3 個人經驗(直接互動經驗過去參加過老人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

4 親和性

5 同理心

6 就讀科系

修習老人心理學課程

Time 1

週次 單元

主題 授課重點

教學方法與

活動時段分配 作業內容

推薦

閱讀

達成成效

評量方式

10 心憂與心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

亡議題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高齡者的家

庭結構圖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 反思寫作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紙筆測驗 筆試

14 服務內容

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

內容規劃報告

分組報告課堂討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5 服務內容

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

服務內容演練

分組演練課堂回

服務內容規

劃與設計 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 1香山

社區(暫定)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社區服務2 反思寫作 反思內容

18 期末總反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

饋與禮讚

分組報告分享與

回饋頒獎

反思寫作

進行後測

課堂討論

反思內容

2 研究步驟說明

(1)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研究架構如下圖 4所示

圖 4研究架構圖

對老人態度

前測

融入

服務學習

反思寫作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6

(2)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如下

A 在量化結果方面實施 18週的老人心理學課程後學生之對高齡者態度的後

測將優於前測且學生能在「服務學習成效問卷」上的得分高於平均值

B 在質化結果方面分析學生反思寫作的內容能看到其對高齡者態度趨向更

正面的效果

(3) 研究範圍(說明教學投入及實施相關規劃如課程規劃為單一性或系列性課程

規劃相關說明教學使用之相關資源採用評量方式等或社群教師課程設計

與協作實踐方式等)

A本課程之評量如下表 5所示並說明如下

表 5「老人心理學」課程評量

評量

項目

評分

比例 評量標準說明(以 Rubrics 方式說明)

上課表

現及出

20

低常遲到常曠課且早退出席狀況稀少時常不參

與課程也不會認真上課

中出席情形不穩定多數時期會來上課但有時會早退

或遲到或者常請假通常只聽課但不回應

高出席意願高多數課程皆有參與且願意在課堂上發

言做回應

課堂

反思學

40

內容空泛內容過於精簡字句簡短回答漫不經心

具專業性內容表現出對課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想法

見解獨到認真完成且深入反思並能有個人見解

服務表

現 15

四平八穩僅以滿足最低要求的方式達成此任務

積極投入認真規劃適切的服務並以良好的態度積極完

成服務

創新有成能充分運用所學規劃創新的服務型式獲得高

齡者的滿意與肯定

測驗 25

60分以下無法理解課程的基本知識

60-80分能理解基本知識

80-100能理解知識並加以應用

上課表現及出席率 20

在每堂課中藉由不同方式的點名做法讓學生無法預測點名時間使

學生能夠上完此堂課點名方式的多元化像是便利貼的運用課堂小習

題等等下課收回後以此做為點名依據

課堂反思學習 40

此作業意義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以及對自我反思的加

強也有助於老師對於學生的想法與特質更加的明白以此改善上課內容

與授課方式以反思寫作內容豐富程度做為評分標準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7

服務表現 15

此項目主要評價學生進行服務學習的態度過程及成果以了解學生能

否運用課堂所學規畫適切的服務項目並以良好的態度進行服務以服

務學習的準備過程內容及成效做為評分標準

測驗 25

此評量之意義是為了解學生是否對上課內容有理解有助於老師理解

學生的學習成果藉此改善上課內容與授課方式以測驗成績做為評分

標準

B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6所示

表 6「老人心理學」核心素養與能力達成指標規劃表

核心素養與能力指標 培育核心素養與能力的方法

課程核心

素養與能力

核心素養

與能力比重

核心素養與能力

達成指標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專業知能 100

能學習與應用老

人心理學的相關

知識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反思寫作

獨立思考 75 能獨立思考高齡

者的特色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自主發展 50

能分析自己與高

齡者的關係及老

年規畫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公民素養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同理並包

容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社會實踐 75

能以老人心理學

的內容協助社會

上的高齡者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紙

筆測驗課堂參

與反思寫作

勤奮務實 100

能認真參與每次

課程及討論並

務實地撰寫報告

與心得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溝通與團隊

合作 50

能夠與夥伴共同

合作討論

課堂講述分組討

論課堂提問影片

賞析服務學習

課堂討論表單課

堂參與

C 本課程與本校核心能力素養之關聯如下表 7所示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8

表 7「老人心理學」教師之教學成效自我評量

教學目標達成

成效評量方式

透過教師設計之心得作業出缺席及課堂活動參與及紙筆測驗

教學方式學生

滿意度評量方式

學生參與情形學生回饋教學評鑑系統及課堂後的教師

教學滿意度問卷

(4)研究對象(說明教學實踐研究對象ndash學生先備特質或學習經驗的起始行為)

與本研究有關之先備特質根據過去研究結果應考慮(a)個人特質如同理

心(empathy)與親和性等特質(b)個人經驗如與高齡者的直接互動經驗及過去

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會影響個體對高齡者態度的情況(c)

個人背景如性別家庭社會地位科系等也可能影響其對高齡者態度故本研究

將其可能影響之相關因素加以控制此外本研究課程將為社會科學院中的社會工作

學系應用心理學系法律系及宗教與文化學系之學生故將學生依不同的就讀科

系加以分析與探討

(5)研究方法及工具(對於所提研究主題將採行何種方法及工具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研究採組合式的問卷問卷內容包含 5個部份

「對高齡者的態度」「人格特質」「同理心」「與高齡者互動意象」「個人基本資料

與個人經驗」其內容分述如下

A 對高齡者的態度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09)編製的「對老人態度量表」旨在測得大學

生對於高齡者態度的改變共有 35題可測量大學生對高齡者的「外觀與生理」

「心理與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與「工作與經濟安全」共 4 個層面的態

度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

B 親和性(Agreeableness)特質

本研究採用 Saucier(1994)的「簡短版五大人格量表」(Big five Mini-Markers)

親和性特質為五大性格其中之一親和性共計 8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極不符

合9=極符合)本研究在測得大學生的親和性特質與對高齡者態度之關聯將親

和性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量表值為80符合內部一致性

C 同理心特質

指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和位置去想感同身受的情緒經驗又文獻中所提及

同理心越高個人的助人意願也越高具體的助人行動也越多本研究採用

Mehrabian與 Epstein(1972)的「同理心量表」共有 10題以九點量尺評量(1=

非常不貼切9=非常貼切)本研究將同理心特質設為控制變項在本研究中此

量表值為76符合內部一致性

D 與高齡者互動意象

本研究採用陸洛及高旭繁(2010)編製的「與老人互動意象量表」分為兩部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

分從業意向於未來願不願意從事直接服務或間接服務高齡者的工作共有 2

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常願意)日常互動意向在日常生活

中願不願意幫助陪伴或共處共 6題以七點量尺評量(1=非常不願意7=非

常願意)

E 服務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

含九個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

與及社會責任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且具

有良好的表面效度專家效度佳及內在一致性顯示其具備良好的信度與建構效

度因此是一份合適且可做為服務學習成效評量的調查工具

F 個人基本資料與個人經驗

包含參與者之科系性別年齡家庭社會地位與高齡者直接互動經驗及

過去參加過高齡者相關課程社團活動互動經驗等背景資料這些資料一方面

可用來了解研究參與者的個人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項

(6)實施程序

本計畫實施方式如圖 4 研究架構圖所示採用前後測分析檢驗課程的效果

於課程的第一周課程說明後實施前測之後進行融入反思寫作的課程內容及服務學

習至於服務學習的場域選擇前往「伯大尼樂齡健康活力中心」進行服務該機

構隸屬於「伯大尼老人養護中心」在新竹市蒙恩堂招生授課機構開設的所有課

程皆由「台塑關係企業暨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所贊助只要

是年滿 60 歲沒有失智問題能夠自行行走不需要他人協助之長者不限區

域學歷不拘都可以參加機構開設課程機構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幫助 60 歲以

上的長者健康促進預防失智失能臥床等常見的老化症狀幫助長者建立健康

快樂的晚年生活型態機構規劃出以下五種課程健康知識類課程(健康講座經

絡班養生藥膳班正向信念班)腦力類課程(太鼓班烏克麗麗班智慧型手

機教學初階進階班桌遊魔術)體力類課程(柔軟伸展操桌球銀髮族核心

肌力特訓班心肺有氧班敏捷平衡班)活力類課程(國畫書法快樂農夫課

創意美術排舞班流行舞)社會參與活動(不定期舉辦志工服務活動)

最後再於課程結束後實施後測進行前後測分析並針對課程中所收集反思

寫作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7)資料處理與分析

針對課程前後測問卷將以 SPSS進行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 t檢定方式瞭解學

生對高齡者態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服務學習的成效

針對分析反思寫作依反思的5R概念來推演學生經過整學期的學習後在每週反

思作業及相關作業的深化程度與歷程反思 5R 作為內容分析的基本架構透過該架

構可以看到學生在五個不同層次反思書寫的演進歷程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

肆教學暨研究成果

一教學過程

(一)實際教學內容

本課程實際執行情形如下表 8實際執行期間為 109學年度上學期與下學期課程內容

由什麼是老化高齡者心理測驗每個單元均融入反思寫作學期後半則進行服務學習內

容規劃與演練以及高齡服務與反思不過下學期的課程進行到第 12周適逢本土案例大

爆發轉為線上課程學生雖仍進行著服務學習的規劃與報告然至第 13 周指揮中心宣布

全國提升至第三級警戒機構也因此停止所有的課程為避免群聚並同時保護學生及服務對

象因此下學期的並未實質進行服務學習師生均感到遺憾

表 8 「老人心理學」課程內容

週次 原規劃 109上學期 109下學期

1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評分方式說明 同上學期

2 什麼是老化 關於老化的數據老化的定義與理論 同上學期

3 自我與人格 高齡者的自我及高齡者的人格 同上學期

4 態度與價值 高齡者的態度與價值 同上學期

5 認知與學習 高齡者的認知與學習 同上學期

6 習慣與上癮 高齡者的習慣與上癮 同上學期

7 記憶與失憶 高齡者的記憶與失憶 同上學期

8 智力與失智 高齡者的智力與失智 同上學期

9 情緒與焦慮 高齡者的情緒與焦慮 同上學期

10 心憂與心死 高齡者的憂鬱與死亡議題 同上學期

11 家人心理 高齡者的家人關係 同上學期

12 人際心理 高齡者的人際關係 同上學期

13 測驗 第1至12週學習檢驗 同上學期

14 服務內容報告 學生進行高齡服務內容規劃報告 同上學期

15 服務內容演練 高齡服務進行高齡服務內容演練 同上學期

16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對長者的影響

17 高齡服務 進行高齡社區服務 討論疫情下長者的因應

18 期末總反思 課程總反思分享回饋與禮讚 同上學期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1

(二)學生服務學習規劃

學期末學生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適合高齡者的學習方案其規劃的歷程及成果分述

如下

1 活動規劃

(1)發想階段

學期初學生們開始接收關於高齡者的知識啟發對於服務學習的規劃透過正在實習

機構服務高齡者的學長姐分享以及講者對於高齡者所付諸的行動及規劃一點一滴都讓學

生有所啟發為未來的服務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邀請古稀創意總監進行講座 機構實習學長分享

高齡桌遊試玩 分組討論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2

(2)活動設計演練

服務學習前的準備相當重要學生們為高齡者設計的內容都將要在正式的服務學習中

展現成果活動前的磨練考驗著學生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活動分組演練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3

(3)活動進行階段

服務學習考驗著學生對於活動的設計以及對高齡者的知識第一次參與高齡者的活動

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逐漸轉變並為高齡者帶來相當多的豐富活動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長輩活動體驗過程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4

(4)活動後的頒獎

從發想到整個服務學習結束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在學生與教師的努力之下高齡者對於

學生們的服務學習相當滿意整個活動也相當成功學生以往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藉由

服務學習有所改觀

與小隊輔合影 活動頒獎

長輩玩得很開心 大合照

上學期的兩次服務學習活動後均給長輩填寫回饋問卷結果發現兩次活動中長輩不

論是「活動的投入程度」對「同學的服務態度」對「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以及對於「今日活動感到滿意」均相當高分顯見學生的服務學習規劃以及服務過程中的態

度令長者很滿意辛苦的演練總算有了代價看到長輩開心學生也無比歡喜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5

1230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4 17 481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18 486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0 5 16 476

16 活動 1非常不同意

2 3 4 5非常同意

平均

對於今日活動的投入程度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 0 0 0 2 22 492

同學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是否清楚合宜 0 0 0 3 21 488

你對於今日活動感到很滿意嗎 0 0 1 2 21 483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6

2 各組活動規劃內容

(1)上學期 A組(活動日期1230)

細流 備註

0925ndash1000 場佈器材清點準備

1000ndash1005 自我介紹(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先做簡單的自我介紹

播音樂

拍照

1005ndash1015 破冰(分組活動)

會將參與者分為六小組工作人員會分給每位參與

者一張分組的拼圖參與者會拿手上的拼圖去尋找

自己的組員能拼成一張完整圖案的參與者為一

組分完組後會由各組的隊輔帶開自己的小隊

第一組 橘色小火龍-隊輔 李 OO蔡 OO

第二組 黃色皮卡丘-隊輔 童 OO黃 OO

第三組 綠色妙蛙種子-隊輔 曾 OO郭 OO

第四組 藍色傑尼龜-隊輔 張 OO陳 OO

第五組 粉色胖丁-隊輔 楊 OO蔡 OO

第六組 灰色豆豆鴿-隊輔 簡 OO黃 OO

其他工作人員協助

參與者將圖案貼在

參與者的吊牌上並

幫忙寫上名字

播音樂

拍照

1015ndash1025 暖身(紅旗白旗舉起來)

給每一位參與者及工作人員兩支不同顏色的旗

子主持人會下達口令參與者必須跟著主持人的

口令放下或舉起手上的旗子

紅旗白旗黃旗

藍旗各 20支

播音樂

拍照

1025ndash1030 休息(精神喊話)各隊輔可跟隊員討論戰術 播音樂拍照

1030ndash1045 遊戲競賽(丟丟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小組分別會拿到 12顆白色或黃色的乒乓

球參與者須站在距離九宮格(杯子置放於兩組中

間)90 公分外的地方丟球(地板會貼封口膠帶)

每組每次各派一個人出來丟球(一人一球輪流)

最快連成一條線的那組獲勝

有連成一條線的可得 5分若未連線則以一格一分

來計算

黃色乒乓球 36顆

白色乒乓球 36顆

(一組 12顆)

塑膠杯 27個

封口膠帶1個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7

細流 備註

1045ndash1100 遊戲競賽(紙飛機)

每一組會拿到與自己組別相同顏色的色紙並計時

三分鐘讓每一組的成員與隊輔討論如何摺紙飛

機比賽進行時每一組每次派出一個人來射紙飛

機會在地上貼橫的線以一格一分來計算分數

最近的距離為一分以此類推同一組的紙飛機分

數加起來就是那一組的總積分

第一格距離參與者 180公分 (1 分)

第二格距離參與者 270公分 (2 分)

第三格距離參與者 450公分 (3 分)

可以玩 2-3次(現場依時間決定)

六種顏色的色紙 10

封口膠帶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

拍照

1100ndash1120 遊戲競賽(記憶碰碰樂)

以抽籤的方式將六小組分為三大組來進行分組競

賽每一組會派出一個人去記撲克牌的位置(有 90

秒的時間)剩餘的人排成一列(每人距離 90公

分) 第一位拿筷子第二位拿筷子第三位拿

筷子第四位拿湯匙每一個人都須將兵乓球傳給

下一個第四位走完後必須用叉子把球丟在地上彈

起來讓第五位用杯子接住接住後就可以進行翻

牌 一局遊戲時間約 5分鐘(不含記撲克牌的時

間)

獲勝者可得 3分輸的則得 1 分

撲克牌 6副

筷子 12雙

湯匙 6支

乒乓球(黃色 36個+

白色 36個)

杯子 6個

桌子 3張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1120ndash1130 積分計算+頒獎+拍照+回饋單+領餐盒

統整總積分第一名的頒發禮卷並給每一位參與

者餐盒結束後全體大合照

記分板(工作人員協

助計分)

播音樂拍照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8

(2)上學期 B組(活動日期16)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10~

1020

前置作

場地佈置

音響試音

桌遊檢查

工作人員準

全體工作人員 全體工作人員 1 桌遊

2 名牌

3 麥克風

4 桌子

5 椅子

6 音響

7 獎品獎金

8 關卡用品

1020~

1030

報到 學員報到並安

排工作人員與

老人聊天

工作人員

報到處(O斌)

全體協助人員

協助老人入座聊天

1 原子筆

2 報到單

3 名牌

1030~

1040

相見歡 開場介紹

講解規則

注意事項

獎金及餐

主持人(O儒)

PPT音控(O瑜)

其餘工作人員

全體協助人員

帶氣氛協助老人排

隊等事項

拍照攝影(O妤)

1 麥克風

2 電腦

1040~

1050

分 組

介紹

將學員分組以

便進行桌遊活

1 撲克牌破冰

遊戲(分組)

2 自我介紹(分

組進行)

關主準備

桌遊

主持人(O儒)

關主

隊 輔 - O 容 ( 黑

桃)O庭(紅心)O

萱(梅花)O 瑄(方

塊) O 君(黑色國

王) O 賢(紅色國

王)

帶老人並請老人組

內自我介紹

機動-

O 瑀 (協助閃靈快

手)O萱(協助音控)

1 麥克風

2 撲克牌

3 集點卡

4 桌遊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9

時間 活動 內容 人員 協助人員事項 器材

1050~

1105

遊戲時

1 瘋狂建築

2 閃靈快手

3 快手疊杯

4 諾亞方舟

11 點 -餐

盒送到

1 陳 OO

2 盧OO陳OO

3 蔡OO黃OO

4 郭OO黃OO

5 機動蔡 OO

(保持活動順

利進行)

隊輔

協助老人進關卡帶

氣氛理解遊戲

機動

協助桌遊1(O

瑀-閃靈快手計

時)

O萱(協助音控)

帶老人廁所

協助拍照攝影

填補組別不足

人數

領餐盒1(O妤)

1 原子筆

2 桌遊

3 印章

4 集點卡

5 餐盒

1105~

1120

1120~

1135

1135~

1150

1150~

1155

結算 結算所有學員

獲得的點數

統計點數最高

者將頒發獎

關主

收桌遊

主持人(O儒)

場控協助各組

結算

音控(O瑜)

隊輔

結算計分卡

機動

準備禮金獎品餐

盒撤桌子等

1 麥克風

2 PPT音樂

3 獎金獎品

4 餐盒

5 計分卡

1155~

1200

頒獎 頒發獎金以及

餐盒主持人

做收尾

拍大合照

主持人(O儒)

頒獎

工作人員

發放餐盒獎

金禮品

音控(O瑜)

隊輔

協助老人領獎

機動

拍照攝影

大合照1(O斌)

1 獎金獎品

2 餐盒

3 麥克風

4 PPT音樂

1200~

1205

賦歸 工作人員引導

學員賦歸

全體工作人員

PPT音控(O瑜)

拍照(O斌)

1205~

1215

場復 將大堂恢復成

原本樣子

1215~ 工作人

員賦歸

工作人員感謝

老師及督導並

休息用餐各

自解散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0

(3)下學期 A組(原訂活動日期68)

人數 組別 職稱 人員 工作內容

2 主持

主持人

(小幫手)

韋 OO

黃 OO 主持活動場控

8 隊輔

龍舟隊輔 曹 OO

張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粽子隊輔 戴 OO

羅 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屈原隊輔 陳 OO

許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香包隊輔 楊 OO

彭 OO 引導長輩進行活動

2 音控

組 音控

陳 OO

許 OO 播放音樂分數登記計時

7 機動

組 機動

黃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陳 OO 報到台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莊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屈原隊裁判)

邱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香包隊裁判)

陳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粽子隊裁判)

黃 OO 裁判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龍舟隊裁判)

黃氏 OO 搬桌椅解決突發狀況並回報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1

時間 項目 工作內容及注意事項 備註

1500~

1520 場佈

主持組 秋 OOO 麥克風確認準備主持搞演練流程

隊輔組 所有隊輔 確認道具及活動材料

音控組 思 O惠 O 確認活動簡報影片以及音效

機動組 佳 O有 O 設置簽到桌椅及簽到表

其餘機動 協助場地佈置

1520~

1535 報到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分組入席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佳 O有 O 負責簽到桌及簽到表並給予名牌

其餘機動 協助長輩簽到入場

簽到表名牌

1535~

1630

活動

1 推拿放鬆體驗

1630~

1635 休息

主持組 秋 OOO 場控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引導長輩休息協助桌椅調整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桌椅調整

1635~

1650 立蛋

主持組 秋 OOO 講解規則及帶領活動進行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伍進行活動及突發狀況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熟蛋 14顆

計時器 1個

1650~

1700

折粽

主持組 秋 OOO 教導折粽子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粽子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及計時

機動組 雁 O述 O治 O可 O 至各隊擔任裁判

其餘機動 準備道具

長條紙 435張

豆豆貼 4個

計時器 1個

1700~

1725

折龍

主持組 秋 O棍 O 教導折步驟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隊員折龍舟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道具

方形紙 410張

吸管 420支

打洞機 4個

龍頭 410顆

彩色筆 4盒

1725~

1730 頒獎

主持組 秋 OOO 主持頒獎典禮請老師頒獎

隊輔組 所有隊輔 協助長輩進行活動

音控組 思 O惠 O 播放頒獎音樂

機動組 所有機動 準備獎品並幫忙傳遞

獎品 數個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2

(4)上學期 B組(原訂活動日期615)

名稱 預計時間 人員 需要器材 活動內容

熱身 5-10分鐘 3-4 人 - 一個人在前面帶操

其餘人負責輔助參與者

分組 10分鐘以

內 3-4 人 名牌

一組大約 6-8人隊名自由取名

(不超過三個字)

拋球

遊戲 15分鐘 1人

一顆砸到

人不會受

傷的球

兩組兩組對戰進行開始遊戲

開始前互相自我介紹綽號

主持手拿皮球解說「先圍一圈 球拋到誰的手 誰

就成為焦點 大家就要集中看著焦點⋯」

接到球的人就要喊出下一個要拋球的目標的名

然後才能拋球接到球的人要喊謝謝

遊戲進行 30秒 看球落在哪一組手上 即另一組

得分

各組互相對戰 ab ad bc cd 共四次

視遊玩情況決定要不要升級遊戲

A各自散開自由走動B拿掉球

創意

環境 15分鐘 籤

每一組抽一張環境籤限時一分鐘

運用組員身體動作聲音想像力呈現這個環境

讓其他組猜猜對跟被猜對的組得分

玩兩輪

即興

練習 20分鐘 -

指定一組出一個人指定一個題目(人地事)

讓他用身體語言(一句)來呈現

四組搶著上去接續劇情

每出一個人該組得一分

一回合三分鐘玩四次

緩和

情緒 3分鐘 1人 - 主持人集合大家請大家閉眼睛呼吸

按摩

拔罐 30分鐘 5人

電動拔罐

器 分成兩區輪流進行(細節待討論)

心得

分享 5-10分鐘 5人 - 心得發想發物品拍合照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3

二教學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成果分為量化的成果及質性資料的分析前者著重在透過本課程後學生

對高齡者的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是否提升以及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服務學習成效如

何後者則是分析學生於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心得中於本課程的收穫

(一)量化資料分析結果

表 9 呈現的是修課學生在課程前後對高齡者態度及與高齡者互動意向的前後測差異

分析結果發現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對老人態度總分」以及其中三個分向度後測

分數均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此外

在修習本課程後學生「與老人互動意向」之後測分數也顯著高於前測分數顯示修習

本課能有助於提升學生與高齡者的互動意向

表 9 對老人態度之前後測分析

變項 前測 後測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對老人態度總分 14155 1948 16006 2352 -489

外觀與生理 1788 442 2261 468 -603

心理與認知 3952 651 4627 749 -474

人際關係與社會參與 6224 1040 6837 1209 -280

工作與經濟安全 2191 364 2282 399 -117

與老人互動意向 3970 917 4212 856 -235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本研究採用趙國玉等人(2018)所發展的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結果該問卷包含九個

穩定的潛在變項即自我認識及自信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能力公民參與及社會責任

團隊技能自我反思知識應用關愛他人跨文化能力問卷共 36題每題為 1到 10

分滿分為 360分由下表 10可看到上下學期學生自評服務學習成效的得分單題平均在

730 以上表示成效頗高有趣的是下學期學生雖並未真的執行服務學習但因為在

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已實際規劃了服務學習及反覆的演練故其分數也達到單題平均 758

分與上學期的分數並無差異

表 10 兩班級服務學習之差異測分析

變項 上學期 下學期

配對樣本 t 檢定 M SD M SD

服務學習 26387 4288 27333 3798 -672

註 p lt 05 p lt 01 p lt 001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4

(三)學生學習心得

1 對高齡者的態度

透過教師課堂教導關於高齡者知識以及服務學習讓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由一

開始的刻板印象轉變為正向的印象在學生報告中 1072037提到「經過這次經驗我也打

破對高齡者的印象也感覺跟他們更加親近」1072047 提到「兩場活動下來我覺得這些長輩的

體力其實都蠻好的身體感覺都很健康腦袋也很清楚」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都

有所轉變尤其是經過服務學習後對於高齡者的認知已由以往的體力不佳記憶力衰退

等刻板印象轉變為身體健康腦袋清楚等印象而 1062056也提到「在活動當中有許多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前我對長輩的印象就是行動不太方便動作也都慢慢地記憶也不太好但經

過這次活動之後我整個改觀原來 60 歲以上的長輩這麼有活力看起來就像只有 50 歲一樣相

當厲害」透過課堂學習及服務學習 1072010也提出他學到的東西「我學到如何跟老人家

更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加瞭想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經驗」1072013在

心得中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老人們也是很有活力的之前對於老人的印象是來自

於自己身邊的老人hellip一見面不是在抱怨身體哪裡痛閒話家常而蒙恩堂的長輩們不一樣他們兩

次活動都玩得很開心他們玩的比我國中時的露營活動還要熱烈因此我明白了不能把長輩們視為

沒有活力病懨懨的族群」總結來說學生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轉變由學生心得能夠看出

學生們對於高齡者的態度與想法已經不如以往的刻板印象

2 服務學習心得

透過服務學習計畫將學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小組如何分工討論」「如

何發揮自己專長」「如何運用課程知識」這三個部分分別展示學生在服務學習上不同的

面向藉由服務學習促進小組討論能力並融入自我專長以及將課堂知識活用於服務學

習當中使整個服務學習更加完整與豐富

(1)小組如何分工討論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分組與分工學生從此活動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

與成長譬如 1072006雖然擔起主要的任務規劃者卻也感謝大家的包容他說「這次活

動發想主題是我在聽到要做這個活動時剛好想到以前高中上課時有一門讀劇的課那時候我

覺得很有趣於是決定以戲劇作為主題做發想找來組員討論一致同意之後我們就開了一個群

組把我有想法的東西一一丟上群組然後大家再從裡面挑選比較適合的然後把活動內容精修

很感謝大家忍受我的任性總是堅持一些比較困難的方案還幫我想怎麼樣能讓難以實現的想法

修成比較簡單的活動流程」大體而言大家都能好好分工與討論如 1072017 表示「我們

是分出幾個主要工作後每個人進行自由選擇不過也很剛好的是沒有人員的衝突大家都有選

到自己想要工作的部分討論的進行主要也還是以分工後的小組自己溝通有比較大方向的如

流程整體活動調整等等才是由大家一起討論對於這方面我們組內算是蠻和諧的沒什麼太

大的問題」10792062 則說「我們依照能力和相關經驗來分組有的人擅長勞作或是美術設

計例如我則被配到美勞實作並且為隊輔有的人擅長與他人互動則被分配到活動組或是主持活

動另外根據其他組的活動性質依照其相似性質而分成動態和靜態組例如闖關活動類別和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5

手做勞作類別一般來說除了上課時間齊聚討論外我們亦會於中午的時間分工並且規畫行程線

上也依照分組來討論進度是完好的」

(2)如何發揮自己專長

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小組的分工與合作中有賴發揮自己的專長學生也從中學習到

如何快速貢獻自己所學以及欣賞別人的長處1072017 說「我自己以前高中有蠻多帶營隊的

經驗無論是關主隊輔機動都有參與過帶的對象從小孩到大人都有所以這次參與隊輔我

相信我能把我的小隊帶得很好而在其他部分我也可以幫忙的是提供關卡的一些想法豐富整個

關卡或是一些獎懲機制該怎麼進行」1072006也表示「在這個主題中我所能發揮的專長就

是戲劇相關的經驗各個活動設計牽涉到什麼樣的意義將所訓練到的部分循序漸進讓活動進行

能夠流暢不會太過唐突讓第一次接觸到戲劇的參與者不會難以表現」1052035 也能快速融

入與整合「我在小組內主要是修改遊戲程序和進行有時候組長會想得比較多不過有時候沒有

考慮到年長者的安全性於是我發揮我之前在帶團康活動的經驗去修改或許這個遊戲可以採納但

也要考慮年長者的因素在裏頭我算是在這個小組裡考慮較多提出修正的組員」過程中各自

發揮所長也很重要1062066 說「主動遇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就會跳出來接收舉例來說有人比

較會做 ppt 那基本上我們就會先彙整想法再提供給那個人讓他好做 ppt」1072062 也表示「我

個人偏向勞作或是美術設計而並非與人互動故我將我所常發揮到靜態類的活動設計名牌圖案的

數計以及摺紙粽子龍舟也是我和其他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最終結果」

(3)如何運用課程知識

服務學習的設計及執行過程中也期待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融入活動設計中學生在

此過程中相當有收穫譬如 1072006表示「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想最困難的就是跟課堂

做結合不管是學戲劇還是學老人心理學我都是當學生當個參與者對我來說我學過那些知識

但我並沒有實際操作過這是活動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地方什麼樣的活動適合所有參與者既不

會無聊又不會過於危險只能依靠課堂上所見所聞針對老人的各個特性做推斷才誕生了這次的

活動」1072062 提到「活動設計上我們結合節慶和對於高齡者的心理例如他們其實很在乎

輸贏卻又不能太過激烈喜歡團體參與感並且其實思想很靈光故採動態和動態類兼具的活動」

從學生的心得中也可以發現課堂所學透過服務的實務操作更相得益彰1072017說「透

過課程能比較了解高齡者各個層面的問題一些認知或是理解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設計活動必須參

考進去的所以在發想遊戲時盡量不要讓遊戲複雜化也盡可能是配合中年至高齡者適合玩的遊

戲設計遊戲的同時也能多了份rdquo假想rdquordquo假設rdquo的思考同理高齡者會碰到的問題再進行作改善」

二教師教學反思

承前所述台灣已是高齡社會且預估在 2025 年會邁入超高齡社會對現今的大學生而

言一來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市場勢必有更多銀髮的消費者或服務對象二來家中有更

多高齡長輩需互動與照顧三則如何讓自身及早因應老化的議題邁向成功老化有鑑於

此在大學中修習認識高齡者的相關課程已經越來越重要研究者在大專院校任教超過十

年時常在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不斷進行省思如何讓不同世代的學生帶著我們所傳授知識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6

與技能去面對畢業後的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大學生身為社會未來的中堅份子更應該

在求學階段即多認識或思考自己未來可能面對的社會對其未來人生的開展將是很有幫

助的事

就前兩個目標而言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現今台灣社會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敬老尊賢觀念

已逐漸淡薄人們大多注意老化的負面影響並將老人視為不能生產的社會負擔忽略其正

面的價值與意義(吳怡蓉2008)陸洛和高旭繁(2009)針對台灣社會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對老人的態度越正向越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與老人互動從過去研究

可知若人們對老人有較多負面態度與刻板印象將使其與老人互動意願降低故提升社會

大眾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與老人和諧共處是迎接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且人們對老人的

正向態度也會影響未來如何看待與規劃自身的老年生活

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服務就業或接

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老人互動從事

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過去的研究已發現對老人的正負向態度會

影響與老人的互動意願並可藉由獲得老人相關知識而改善對老人偏見與刻板印象提升

對老人的正向態度而大學生族群為即將就業之社會新鮮人在高齡化社會環境下於未來

服務就業或接觸老人機會將大幅提升故使大學生於日常生活中願意關心及接納老人與

老人互動從事老人相關服務工作等將是台灣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在大學生修習「老人心

理學」課程時經由課程設計中融入反思寫作並參考過去在校內計畫中委員的建議融入服

務學習得到相當不錯的效果同學能對告齡者有更多的理解也提升其對老人的正向態度

及互動意向研究結果也回應台灣高齡社會的挑戰

總結而言本課程讓學生跳脫制式的講授式課程學習模式以體驗及探索的方式認識老

人心理輔以反思寫作及服務學習強化學生學習的效果能更加瞭解高齡者心理對學生

的個人生活家庭互動及未來就業都是有益的只不過須要讓學生能有動機學習快樂學習

有感學習並能將知識活用且運用於未來這些都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此研究的影響及應用

涉及學生的自我學習家庭與生活及未來就業各層面有其價值與重要性

三學生學習回饋

教師於期末時請學生針對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以及課堂上給予回饋分為「我學到」

「我檢討」「我感謝」

「我學到」的部分學生在服務學習以及課堂的過程中學到許多1062019 表示「與不同

人的分工合作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解決問題以及在現場發生臨時狀況時做處理」1062056 也

表示「事前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利用課堂知識以及自身辦活動的經驗使整個服務學習準備更加

充分」另外 1072010 也在回饋中提到「課堂中印象深刻的就是與老人相關的疾病例如失智症

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以及血管性失智症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由學

生的回饋顯示同學們在服務學習及課堂過程中充分將所學融入於服務學習當中以及學到

許多與小組分工相關的團隊合作能力

「我檢討」的部分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是相當陌生尤其是服

務高齡者在活動的準備與實施相較於一般的服務學習都是非常不一樣的1072010提到「我

在參與學習活動的時候覺得在跟老年人的溝通上並沒有做的很良好在當關主的時候可能不夠熱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7

情想遊戲方面可能不夠完善應該更站在高齡者的角度去思考」而 1062019也提到「在事前規

劃中應該更以學員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完全的以活動進行的順遂為主避免讓學員有覺得無聊的狀

況更能達到讓所有人同樂的效果」透過學生們自我檢討可以發現在與高齡者的溝通以及

以高齡者的角度出發這兩點是許多同學需要努力的藉由本次活動也能讓同學更加的了解

高齡者

「我感謝」的部分學生在經過一連串的課程與服務學習後有許多想感謝的人事物

1062019 表示「在活動中來自組員跟別組同學的幫忙以及前置作業中組內成員每個人的努力

最重要的是來自活動中每個長輩的笑容」而 1072010 也表示「老師給我們參與活動與設計的機

會不然也不會因為這次機會而累積不少經驗也謝謝這兩次活動的夥伴們大家彼此的努力扶持

相互配合才有這次還算是不錯的結果最後也謝謝各位年長者的參與與配合如果你們沒來我也不會

有這麼不錯的經驗豐收最後也謝謝我自己有選這門課程既好玩又有趣還順便學到不少技巧」

而 1072013也提到「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個機會也感謝組長和其他組員們因為他們很努力的想出

來活動的規劃還要感謝那些給我建議的同學學長姐以及老師最後感謝那些參與活動的長輩們

看到他們玩得這麼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學生在服務學習結束後對於老師同學高齡者

都相當的感謝由回饋可以看到同學在課堂及服務學習當中學到許多謝謝老師的帶領

讓整個服務學習順利完成畫下完美的句點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8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18)內政部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

王永慈(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畫之整合研究-不同世代對於

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第 2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5-2420-H-003-002-KFS)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8 年 8 月)中華民國 2018 年至 2065 年人口推計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吳怡蓉(2008)高油價下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台灣國家安全政策評論

林如萍蘇美鳳(2004)青少年的祖孫關係與其對老人態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5

75-90

林美珍(1993)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49-384

林萬億(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 2025年的臺灣社會規劃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3

(2)35-88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徐慧娟張明正(2004)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3(2)1-36

高旭繁(2013)邁向統整遠離絕望台灣高齡者正向老化之內涵及歷程國科會計畫

(編號NSC101-2410-H-364-006)

高旭繁(2018)應用心理學落實學用合一教學設計暨成效新竹玄奘大學(ISBN

978-986-95928-9-5)

張詠婷高旭繁何慧卿陳光紫王敏菱陳柏霖(2017524-25)大學生修習高齡相

關課程與其對高齡態度之關聯玄奘大學 2017 社會科學院學術週暨社會關懷學術研

討會新竹玄奘大學

張貴傑何慧卿曾博泓(2017)運用「反思寫作」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以社會工作學系為例教學實務研究論叢489-110

教育部(201010 月 29 日)大專校院服務學習方案2019 年 11 月 8 日擷取自

http19219221277ftp20170818042447doc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6)大學校院辦理「樂齡學堂」源起(2016年 10 月 30日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陳坤虎潘榮吉沈睿翔蘇育令(2016)大專生服務學習經驗與成長量表之初探全

人教育學報1463-103

陸洛高旭繁(2009)台灣民眾對老人的態度量表發展與信效度初探教育與心理研

究32(1)147-171

陸洛高旭繁(2010)台灣大學生對老人態度與其從業意向之關連性教育與心理研究

33(1)33-54

陸洛高旭繁(2016)正向老化之概念內涵及預測因子一項對台灣高齡者的縱貫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74267-288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趙國玉劉麗美馬學嘉劉杏元(2018)服務學習成效問卷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服務

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119-38

謝廣全(2006)大學生對老化與老年人之知覺研究初探mdash以服務與助人為導向的學系為

例弘光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5187-208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39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MA Addison-Wesley

Amir Y (1976)The role of intergroup contact in change of prejudi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P

A Katz (Ed) Towards the elimination of racism (pp 245-308) New York Pergamon

Anderson D amp Wiscott R (2003) Comparing social work and non-social work studentsrsquo

attitudes about agingImplications to promote work with elder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 Work 42(2) 21-36

Batson C D (1987) Prosocial motivation Is it ever truly altruistic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0 pp 65-12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owling A Iliffe S (2006)Which model of successful ageing should be used Baseline

findings from a British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geing Age and Ageing 35(6) 607-614

Boyd E M amp Fales AW (1983) Reflective learning Key to learning form experienc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3(2) 99-117

Charbonneau-Lyons D L Mosher-Ashley P M amp Stanford-Pollock M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 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10) 823-833

Chou K L amp Chi I (2002)Successful aging among the Young-old Old-old and Oldest-old

Chine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4 1-14

Cook S W (1985) Experimenting on social issues 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452-460

Cummings S M Adler G amp DeCoster V A (2005) Factors influencing

graduate-social-worker studentsrsquo interest in working with elde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643-655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Kappa Delta then Collier

Digman J M (1990) Personality structure Emergence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1 417-440

Dovidio J F Allen J L amp Schroeder D A (1990) Specificity of empathy-induced helping

Evidence for altruist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249-260

Eisenberg N amp Miller P A (1987)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91-119

Finlay L (2002) Negotiating the swamp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reflexivity in

research practice Qualitative Research 2 209-30

Funderburk B Damron-Rodriguez J Levy S L amp Solomon D H (2006) Endurance of

undergraduate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447-462

Furco A (1996) Service-learning A balanced approach to experiential education Expanding

Boundaries Serving and Learning 1 1-6

Gellis Z D Sherman S amp Lawrance F (2003) First year graduate social work students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9 1-16

Jacoby B (1996)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hn O P (1990)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6-100)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lein D A Council K J and McGuire S L (2005) Education to promote positive attitudes

about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1 591-601

Laditka S B Fischer M Laditka J N amp Segal D R (2004) Attitudes about aging and

gender among young middle age and older college-based students Educational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40

Gerontology 30(5) 403-421

Lu L (2011)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A

national survey in Taiwa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753-771

Lu L amp Kao S F (2018) Striving for Positive Aging Among Chinese Older People Effects

of Life Stress and Control Beliefs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86(4) 382-400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0)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community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9 622-639

Lu L Kao S F amp Hsieh Y H (2011)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and managersrsquo

intention to hire older workers A Taiwanese stud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7 835-853

McCrae R R amp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7-40

Mehrabian A amp Epstein N (1972)A measure of emoti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0 525-543

Nutt T E (2001) Bridging healthy pathways Successful ag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 amp M

University

Olson M D (2007) Gerontology content in MSW curricula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older

adult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3 981-994

Parker B amp Dautoff D A (2007) Service-learning and study abroad Synergistic learning

opportunities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 13 40-52

Paterson B L (1995)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reflection in clinical journals Nurse

Education Today 15(3) 211-220

Reichstadt J Depp C A Palinkas L A Folsom D P amp Jeste DV (2007) Building

blocks of successful aging A focus group study of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ntributors to

successful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5(3) 194-201

Rowe J W amp Kahn R L (1987)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237 143-149

Ruland J P amp Ahern N R (2007) Transforming student perspectives through reflective

writing Nurse Educator 32(2) 81-88

Ryan M amp Ryan M (2013) Theorizing a model for teaching and assessing refle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mp Development 32 244-57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rsquo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cott T Minichiello V amp Browning C (1998)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rsquo knowledge of and

attitudes towards older people Does an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me make a

difference Ageing and Society 18(1) 167-183

Steffes J S (2004) Creating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36 46-50

Stephan W G (1987) The contact hypothesis in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C Hendrick (Ed)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13-40) Beverly Hills CA Sage

Tan P Zhang N amp Fan L (2004)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elderl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0 305-314

Thorson J A (1975) Variation in attitude toward aging as a functions of educational leve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10 845)

Witmer J T amp Anderson C S (1994) How to establish a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