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16
2013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 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 西一 「」「」 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Jun-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2013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下的台灣與東南亞

馬來西亞一貫道的「在地化」發展與「文化傳承」:以寶光建德為例

洪銘謙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Page 2: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東南亞研究所博士生

馬來西亞一貫道的「在地化」發展與「文化傳承」:以寶光建德為

例洪銘謙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博士生

摘要一貫道從台灣傳入馬來西亞已四十多年,傳播過程受到馬來西亞領土的影響,因此分別由「東馬與西馬」兩地區傳入,東馬地區最早於 1970年由「興毅組」傳入,西馬地區最早於 1973年於「寶光建德」單位傳入,目前各組線的發展中;以「寶光建德、發一崇德、基礎天基、興毅組、常州組」等最為興盛。「寶光建德」於馬來西亞的道務發展,與一貫道在新加坡的傳播息息相關,因此最初在馬來西亞的道務推動,便是以鄰近的柔佛州開始。1973年「寶光建德」在西馬南部的峇株巴轄(Batu Pahat)設立「孝典佛堂」,至今約有 1000

多間佛堂,並建立「天威、天宏、天上、天宮、天理、天宣、天航、天關、天化、天下」等十個大型道場,主要分布於「西馬地區」華人聚集的各大城市,其中以西馬中部的吉隆坡與南部柔佛州居多,另有一道場「天古」於東馬沙勞越(Sarawak)。近年來更策劃建立馬來西亞全國性大型道場「天馬道場」以利於道務的推廣。

「寶光建德」傳播一貫道的「在地化」與馬來西亞華人文化息息相關,海外

Page 3: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華人的三大文化支柱「華文教育、會館與報刊」,充分展現於「寶光建德」的道務發展系統中,同時也加強華人文化的傳統,例如:道場附設的華文幼稚園、道場發行的華文刊物(道刊)、以道場作為華人的聚集場所,其中「建德天地」道刊的發行,更是「寶光建德」國內外道場的首例。「在地化」過程可從「寶光建德」於馬來西亞註冊的正式名稱「馬來西亞無極聖母總會」而知,此名稱符合馬來西亞伊斯蘭文化中「唯一真神」的概念。此外「在地化」也表現於道場儀式使用的語文與文字,例如:開設廣東話、馬來語、英語的道務人才培訓與傳道班程。在地化的過程中,受到近年來「跨國移工」的影響,使道場也融合印度、印尼與尼泊爾的文化,同時也藉此將道務推廣至印度、尼泊爾、印尼等國。

一貫道在馬來西亞的傳播受到「在地化」影響外,同時也傳承了台灣的文化,馬來西亞素食文化的發展與一貫道息息相關,來自台灣的一貫道將台灣的素食文化傳入當地且結合在地文化,進而改變當地的素食飲食習慣,例如:素料(素肉)的使用與製作、蛋奶素的概念以及近年來推廣的全素等。本文透過與當地「領導點傳師、點傳師、壇主」的訪談,藉以分析「寶光建德」單位將一貫道傳入馬來西亞的發展過程中,一貫道的「在地化」與「文化傳承」之變遷,以瞭解「寶光建德」單位在馬來西亞發展興盛之因素。

Page 4: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關鍵字:馬來西亞、一貫道、文化傳承、在地化、寶光建德壹、 前言

一貫道於馬來西亞發展至今已 60餘年,早期由中國大陸傳入,自 1970年代開始由台灣傳入,主要以馬來西亞華人居多的地區為傳播地,發展至今已逐漸融入馬來西亞當地,並發展出在地化特色的文化。台灣一貫道在馬來西亞的傳播雖然起初以東馬最早,但至今發展興盛地區仍以西馬地區為主,並逐漸往南邊的印尼發展,以及往北邊的泰國南部發展。近年來受到跨國勞工前往馬來西亞工作的緣故,開始傳播至南印度與尼泊爾等地,由此可知當我們提及一貫道於世界各地的傳播過程中,馬來西亞實屬重要之地。

台灣的一貫道研究早期受到政府打壓影響,因此僅有少數擁有官方立場的學者進行探測性的研究,後來隨著一貫道受到政府的肯定,逐漸開始出現部分的一貫道研究,直到千禧年後才開始興起。早期的研究學者主要以圈外人居多,大多於研究過程中,才逐漸瞭解或加入一貫道,後來才開始出現由圈內人所書寫的研究,其中大多成員來自於大專伙食團或資深的成員。台灣對於一貫道的研究主要大多台灣為主,研究方向主要為歷史性的在地發展研究(林榮澤,1991林本炫,1995、黃博仁,2005、王勝民,2005、朱俊誠,2005、鐘權煌,2007)、一貫道內部結構的變化與影響(吳靜宜,1998、蔡中駿,

Page 5: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1999、李慧娟,2003、楊弘任,1996、蔡羽筑,2011、張佳梅,2011)、以及一貫道與不同宗教之間的關係(陳正夫,2007、鐘雲鶯,2006、2010、林榮澤,2010王延平,2010)等三大類型。目前台灣對於傳入馬來西亞的一貫道研究甚少,僅有慕禹(2002)與宋光宇(2010)對當地的一貫道發展透過描述的方式介紹,並未深入探討發展過程與當地發展脈絡。

馬來西亞在地的學者中,僅有蘇慶華(2009;2010)透過歷史發展的方式研究當地一貫道的發展情勢,並以當地主要兩大組線(寶光建德與發一崇德)作為個案,將來自台灣的一貫道的源頭與在地發展詳細描述。一貫道的研究受到研究者立場的差異影響,以至於大多數的研究面向廣度與深度不一,而宗教的傳播受到不同國家的社會與文化影響,使得相同的宗教也會產生些微的差異,研究也是如此,即便在宗教上被視為圈內人,但由於國家的差異也會產生不同的觀點與立場,筆者認為這種在宗教中被視為圈內人,又在社會文化中被視為圈外人的身分,可能有利於作為一個中間者的立場,提出相對於圈內人與圈外人的客觀觀點。有鑑於此筆者試圖透過中間者的立場,嘗試以相對客觀的角度對一貫道進行歷史性與社會結構性的研究,藉以轉變作為圈內人研究圈內的主觀盲點。筆者透過田野觀察與訪談的方式,嘗試將過去的研究文獻、在地文本資料與傳播者的口述歷史三者結合,分析與探討一貫道傳入馬來西亞的「在地化」發展,以及「文化傳承」的因素,並透過「寶光建德」的個案,瞭解一貫道對馬來西亞的影響。

貳、 馬來西亞一貫道的發展 一貫道從中國傳至馬來西亞最早為 1948年,元光堂由汕頭寶光壇的呂文德設立於吉隆坡。1955年香港寶光道場的陳文彬、1966香港常州組戴泉清也曾在馬來西亞設立佛堂辦道。但是一貫道在馬來西亞的鞏固期始於 1970年代,並且大

Page 6: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多由台灣傳入,如【表 1-1】。傳播過程受到馬來西亞領土的影響,因此分別由「東馬與西馬」兩地區傳入,東馬地區最早於 1970年由「興毅組」傳入,西馬地區最早於 1973年於「寶光建德」單位傳入,最初十年僅有五個單位進入馬來西亞傳道,從 1980年代開始才逐漸興起從台灣前往馬來西亞傳道的熱潮,自 1979年至 2002年為止,總計有 21個單位傳入馬來西亞,並以西馬地區為主要道務推廣地區。目前各組線的發展中;以「寶光建德、發一崇德、基礎天基、興毅組、常州組」等最為興盛。

【表 2-1】1970年代一貫道傳入馬來西亞情形1

年代 地區 單位 壇號1973 峇都巴轄 寶光建德 孝典佛堂

1978-1979 森美蘭芙蓉 興毅桃興 孔孟聖道院1978

吉隆坡 興毅南興吉隆坡 發一崇德 朱氏與黃氏佛堂

1979 馬六甲與雪蘭莪 興毅忠信

【表 2-2】1970-1996年間馬來西亞一貫道發展情況2

西馬地區 東馬地區年份 單位 地區 年份 單位 地區1973 寶光建德 柔佛州峇株巴轄 1970 興毅 亞庇與古晉1978 發一崇德

吉隆坡1974 發一崇德 跟地咬

1979基礎天基 1988 發一德化 亞庇常州 1990 發一靈隱 古晉

1980 浩然好德 1991 安東 亞庇1981 發一靈隱 1992 寶光明本 古晉1982 發一天元 宜保 1993 寶光建德1984 發一天恩 霹靂 發一天恩 拿督

1 蘇慶華,2009,〈馬來西亞一貫道的歷史及其發展近況〉,《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集選(卷二)》,頁 129-130。2 慕禹,2002,《一貫道概要》,頁 141-152;宋光宇,2010,《天道鉤沉》,頁 218-221。

Page 7: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乾一

吉隆坡       

1985天祥寶光紹興

1987 浩然育德1988 寶光明本1989

發一德化發一天恩群英 ?

基礎忠恕 吉隆坡1990 發一慧音 檳城1992

發一同義 吉隆坡發一光耀1994

文化 新山寶光崇正 吉隆坡

1995 寶光元德1996 安東 宜保

1979年開始台灣的一貫道單位陸續在馬來西亞傳播,而且主要集中於柔佛州與吉隆坡兩地,以及華人居多的城市,如:檳城、怡保、金寶等地。大部分都以推廣華人宗教或文化的機構名稱向馬來西亞官方註冊,只有發一天恩群英透過儒家文化研習的名義向官方註冊,而官方註冊的做法主要是受到台灣早期發展過程中,所受到的「官考」3 的影響,在加上在此之前一貫道傳播至新加坡時,也曾受到「官考」的影響,因此大部分的傳道單位都會先進行官方註冊,以避免「官考」所帶來的影響。一貫道傳入馬來西亞東馬地區最早源於 1970年代由興毅單位傳入,至 1993年為止總計有 8個組線傳入,主要以古晉與亞庇地區為主。西馬地區的傳播以華人居多的地區為主,並散布於西馬的西海岸地區,主要傳入的路線有兩種,第一種從新加坡傳入新山,由西馬南部新山地區往北發展,第二種從吉隆坡開始往南北傳播,若以整體馬來西亞地區的傳播而言,大致上仍以西馬地區為主。

3 「官考」指官方政府所帶來的相關考驗,包含查緝辦道活動、約談辦道人員等等作法。

Page 8: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2-3】西馬地區一貫道各單位傳入年表(1979-2002)4

年代 單位 地區 壇號 官方名義1979

常州 雪蘭莪 育化聖母宮  基礎天基 吉隆坡 達本佛堂  發一崇德 群志宏德壇  

1980 亞羅士打 羅氏堂  發一天元 愛大華 愛德華佛堂 星馬濟公愛心會

1982 發一崇德 亞羅士打 元貞壇  1983 興毅南興 雪蘭莪 德化佛堂 馬來西亞孔孟大道院1984

發一靈隱 宜保 新民佛堂 菩提蓮社發一天恩 金寶 仁道堂 觀音蓮社宜保 宗心堂

1985

天祥吉隆坡 坤涵堂  

1986 彭亨直涼 瑞吉堂  1987 柔佛吧羅 乾德堂  1988 寶光明本 八打靈 -  

彭亨加叻 至誠堂  1989

發一天恩群英 吉隆坡 天心佛堂 崇恩儒家研習中心基礎忠恕 加影 天嘉堂  

1990 檳城 天慈堂  1991 天祥 柔佛吧羅 聖昌堂  

居鑒 恕德堂  1994

基礎忠恕 檳城 德化道院  寶光崇正

吉隆坡一貫道崇正明恩佛院

1995 寶光元德 天德佛堂  基礎天基

道基佛堂  

1996

古樓 道基堂  吧生 明本堂  

寶光明本 彭亨加叻 明本宮至誠堂  基礎忠恕 加影市 天嘉講堂  安東 宜保 宏哲公堂  

1997 基礎天基 北海 慈基分堂  1999 寶光元德 檳城 天慧堂  2000 天祥 彭亨直涼 萬眾一心佛堂  

4 蘇慶華,2009,〈馬來西亞一貫道的歷史及其發展近況〉,《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集選(卷二)》,頁 130-134。

Page 9: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基礎忠恕雪州加影市一貫道基礎忠恕聖道會

忠恕學院吉隆坡分部2001 森州知知港 天美中心母堂  2002 雪州萬擾區 天漢母堂  

- 浩然育德 吉隆坡 馬來西亞浩然廣盟道院- 浩然浩德 吉隆坡 慈心佛堂  - 天真總壇 - -  

2001年由發一崇德單位發起,各單位共同參與進而創立「馬來西亞一貫道總會」則為重要的里程碑,透過一貫道總會的方式,統一作為馬來西亞一貫道與官方的窗口,同時也獲得馬來西亞官方的宗教法律平等的保障,使得在地的道親可以更明確也更安心的繼續推廣道務。馬來西亞一貫道總會也配合政府舉辦相關具有社會教化、人道關懷的活動,如:2004年反罪惡活動(點亮人心)大會、2004年馬來西亞兒童經典導讀觀摩會、2009年無葷日、以及世界各地賑災活動(日本 311、四川地震、台灣 88 風災、南亞海嘯等)、國慶祈福活動與捐血活動(常態性活動)、以及一貫道世界總會第三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等。

一貫道總會的創立也是一種在地化的轉變,由於官方規定組織成員必須為在地人,因此也不同於以往由台灣的道務中心的指導,而是一種完全由在地人領導的組織運作模式,因此也可證明 2001年開始馬來西亞一貫道的運作已經開始踏入在地化的過程,而每個來自台灣的傳道單位也有不同程度的在地化,其中寶光建德單位便是在地化深入的單位之一。

參、 寶光建德道場的「在地化」發展 一貫道發展的在地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指標在於佛堂的設立,由於一貫道的傳播過程皆必須透過佛堂進行,因此當佛堂成功的開設於本地人家中時,便證

Page 10: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明了一貫道的在地化過程(林榮澤,2013)。除了佛堂的設立以外,筆者認為傳道人員的在地化也是另一種指標,一貫道的傳播與組織息息相關,因此當在地的傳播組織負責群主要由在地人擔任時,在地化的過程才算是完整。寶光建德在馬來西亞「在地化」的起步,可從寶光建德在馬來西亞註冊的正式名稱為「馬來西亞無極聖母總會」而知,此名稱符合馬來西亞伊斯蘭文化中「唯一真神」的概念。

一貫道寶光建德單位的世界道務中心為,位於台中市石岡區的天皇宮,目前主要領導為林在錦前人5,「寶光建德」於馬來西亞的道務發展,與一貫道在新加坡的傳播息息相關,最初在馬來西亞的道務推動,便是以鄰近的柔佛州開始。1973年「寶光建德」在西馬南部的峇株巴轄(Batu Pahat)設立「孝典佛堂」,並於 1982年建立了寶光建德第一間大型佛堂「天關佛堂」,至今已 30多年。至 2002年寶光建德於馬來西亞各地共有公共與家庭佛堂 800間,2012年為止共有 1000間公共與家庭佛堂。並建立「天威、天宏、天上、天宮、天理、天宣、天航、天關、天化、天下」等十個大型道場,主要分布於「西馬地區」華人聚集的各大城市,其中以西馬中部的吉隆坡與南部柔佛州居多,如圖 3-3。除西馬地區以外,東馬地區也有一佛堂「天古」於東馬沙勞越(Sarawak),近年來更策劃建立馬來西亞全國性大型道場「天馬道場」以利於道務的推廣。

圖 3-3 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分布圖6

5 「前人」為一貫道用於自己單位領導人的尊稱,一貫道各組線亦有自己的前人。6 資料整理自天關文宣室,2013,《逝水悠悠三十載-寶光建德馬來西亞無極聖母天關佛堂 30周年特輯》:峇都巴轄,天關文宣室。

Page 11: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道務管理結構,如圖 3-4,至 2012年為止西馬地區分為 21德。2012年為止共有點傳師 21位,雖然點傳師的領命主要來自寶光建德的前人,但國內地道務運作則由領導點傳師負責。7 前人之下設有一名領導點傳師8 負責馬來西亞道場整體道務,領導點傳師之下各區本堂皆有 2-3名點傳師9 負責各區德屬道務。10以天上佛堂為例,該區共有三名點傳師負責三個德屬,各德屬分別有一名德長,德長之下設有區長,至 1999為止天上佛堂共有 3名點傳師、3名德長、13名區長,共同負責該地區的道務進展。

圖 3-4 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道務管理結構11

7 筆者於 2012年 5 月 20-26 日於星馬地區田野採訪所得資訊。8 「領導點傳師」於求道儀式的主要執行者,同時亦為馬來西亞道務的管理負責人。9 「點傳師」於求道儀式的主要執行者,亦為各地區的管理負責人。10 筆者於 2012年 5 月 20-26 日於星馬地區田野採訪所得資訊。11 蘇慶華,2009,〈馬來西亞一貫道的歷史及其發展近況〉,《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集選(卷二)》,頁 139-141。

Page 12: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 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化的道務推廣過程,需要在地的人才培養做為基礎,才能將在地的到物推廣的更加順利,這也符合寶光建德領導前人所說:「馬來西亞的道、馬來西亞的人辦,馬來西亞的人、辦馬來西亞的道。12」

圖 3-5 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地區本堂組織結構13

12 引自《馬來西亞第一期講道人才培訓班紀念冊》大德林前人慈衷嘉勉,頁 6。13 蘇慶華,2009,〈馬來西亞一貫道的歷史及其發展近況〉,《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集選(卷二)》,頁 139-141。

Page 13: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在地化亦可稱為「本土化」,做為全球化的一種表裡概念,但並非對立的存在。葉啟政認為本土化就其理想意涵而言:「它所發展出來的特質是既有別於過去本土傳統既有的,也不同外來的面貌,但卻又同時與兩者有著某種歷史延續性的臍帶關係」14。在地人才培養在地的道務人才是傳道「在地化」的重要指標之一,而道務人才的培訓主要是透過道場與佛堂的人才班程教育,傳播的初級階段通常由外來傳道者來做為培訓人員,將相關的佛規禮節傳播給在地人,但由於文化差異的影響,這樣的教導仍有成效上的差異,因此由「在地人教導在地人」的發展便成為重要的「在地化」過程。馬來西亞最早從 2008年由馬來西亞的陳領導點傳師提出,透過台灣與馬來西亞雙邊道務人才交流的方式,便開設了第一屆的「講道人才培訓班」15,在這之前已經有「模範班與人才班」,並且大多由新加坡的道務人才到馬來西亞進行教導,2008年的班程共有 126

位講道人才完成訓練。2010年開始由「在地人教導在地人」,陳領導點傳師提到:

14 引用自,林榮澤,2008,〈戰後大陸來台宗教的在地化與全球化-以一貫道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七卷第三期,頁 5。15 講道人才培訓班: 台灣稱為種子班,傳道馬來西亞後改成講道人才培訓班。

Page 14: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由本地自己去教了!就禁止台灣在來。哇…那時候我們很打擊囉!沒辦法囉,自己去承擔,第二個班,第二期的講道人才自己來,就有林國華點傳師當主辦。第二期、和第三期,是由本地,他們這些第一期的,第一期的學長和這些點傳師,有跟著,ㄧ期培訓那些來承擔、來承擔,就開始在,從這些人才班,接班出來啊!在培養出來,成為講道的人才。16

透過「在地人教導在地人」的方式,將道務人才培養班程內容在地化,以學長帶學弟的方式進行教導,將台灣來的教導方式轉變為在地的教學方式,以便利於在地的道務推廣。不過當地的「講道人才培訓班」與台灣相同,參加者必須先完成「模範班與人才班」的培訓,然後通過考試才能參加,2011年時已經開設第三班,總計有 110位參與,由此可知當地的道務人才培養已「在地化」。道務人才的在地化同時也會影響到道務傳播的在地化發展,陳領導點傳師提到:

第一期接班過後啊!我們整個大馬的,這個教育制度啦,整個大馬的道務啦,整個系統,全部改變。用我們這裡的文化,用我們的本地的一些制度!把他改的更好,所以變成說,以目前來講呢,我們大馬現在,從第一期出來整個道務整個佛堂的那些,佛規禮節,種種都改變很多,非常好!而且進步了很多,這個不可否認,我們看的到,這幾乎看的到,而我們已經是中央化了,現在是全馬統一。17

課程的在地化改變了當地原本的道務制度,來自台灣的道務推廣制度轉變為在地化,使得在地的道務推廣更加的統一化,這樣的發展也使得馬來西亞的道務有了在地的道務中心,透過道務中心的指導,讓道務推廣更加有效率。此外

16 逐字稿 20120524陳領導點傳師訪問,頁 1。17 逐字稿 20120524陳領導點傳師訪問,頁 2-3。

Page 15: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在地化」也表現於道場儀式使用的語文與文字,例如:開設廣東話、馬來語、英語的道務人才培訓與傳道班程,不過近年來受到華文教育的統一化影響,目前方言的部分已逐漸減少。18 在地化的過程中,也受到近年來「跨國移工」的影響,使道場也融合印度、印尼與尼泊爾的文化,同時也藉此將道務推廣至印度、尼泊爾、印尼等國,在地的尼泊爾道親的道務推廣過程,陳點領導點傳師提到:

五、六年前(2007-2008)那時候尼泊爾的道親就很多,那時候我們開始就,在栽培,那麼過後呢,我們就給他參加新進班啊、禮節班,而現在已經進入模範人才都有啦。他主要是屬於外勞嘛,在工廠做工,三、四年他就回去啦,那麼有些人就,待比較久啦。那尼泊爾文,的必定要從這裡栽培呢,已經能夠把道的殊勝道理,全部會了!回到尼泊爾他就可以以尼泊爾文。19

在地化的過程是一種跨國傳播才會發生的現象,透過馬來西亞當地培養尼泊爾人才的方式可以瞭解到,在地化的過程是不斷進行的過程,台灣人傳給馬來西亞人,馬來西亞人再傳給尼泊爾人,這都是一種在地化的過程,而這種可在地化過程也促使的一貫道的傳播能跨越各種國家與文化,並且不斷的透過在地化,使得一貫道能傳至世界各地。一貫道在馬來西亞的傳播過程中,在地化被視為重要的指標,雖然如此一貫道的文化卻並沒有完全被在地化所取代,部分的文化仍然被保留下來,同時也結合在地文化進而產生出另外一種層面的「文化傳承」,而在地化與文化傳承之間的拉扯,也持續發生於傳播過程中,創造出屬於新的在地化現象。

肆、 寶光建德道場的「文化傳承」

18 逐字稿 20120524陳領導點傳師訪問,頁 3。19 逐字稿 20120524陳領導點傳師訪問,頁 4。

Page 16: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文化主要分為三個層級,從內而外分別為:人為的表象(Observable

Artifacts)、價值(Value)、基本潛在的假設(Basic Underlying

Assumptions),而表象包括實體布置、服裝規定、禮儀態度等(Edgar H.

Schein,1990)。寶光建德道場在馬來西亞的「文化傳承」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來自台灣的「一貫道文化傳承」,另一方面是結合當地文化所產生的「馬來西亞文化傳承」,前者受到「在地化」的影響,後者則受到「台灣一貫道文化」影響,兩者相互結合且互相影響,因此筆者將分別探討不同層級的文化所帶來的現象。

來自台灣的一貫道文化主要體現於幾個層面,首先是素食文化,由於一貫道本身講求清口茹素的行為,這也是一貫道文化中基本淺在的假設,因此對於素食文化的推廣也相對積極,而來自台灣的素食文化主要體現於「素料」20 與「蛋奶素」21,由於推廣素食過程中,需要讓吃葷者轉變為吃素者,為了避免其變化過大,也為了讓吃葷者改變對於素食料理簡單化的觀念,因此也產生出「素料」的製作與食用,而「素料」的文化也成為來自台灣的一貫道文化之一,而「蛋奶素」的食用則是講求營養均衡,由於一貫道本身推崇道化家庭,因此有不少孩童是自母親胎中便開始吃素,稱為「胎裡素」,由於孩童成長過程的養分需求,因此一貫道的素食文化中認同「蛋奶素」。不過由於馬來西亞當地文化影響,大多無法完全認同蛋奶素,因此蛋奶素的食用也逐漸減少但未被視為禁止,而當地的素食大多也以「純素」為主。

受到台灣一貫道文化傳承的影響,馬來西亞當地也開始接受「素料」,透過「素料」發展出結合馬來西亞文化傳統的素食文化,其中還有包含馬來西亞華20 素料主要包含:素雞、素鴨、素魚等使用植物性食材製作而成的仿動物性食材。21 蛋奶素意為可以吃蛋與奶製品的素食,「蛋」包含:雞蛋、鴨蛋、鳥蛋等,「奶」包含:牛奶、羊奶等。

Page 17: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人文化,例如:吉隆坡地區發展出港式燒臘、咖哩魚頭、沙嗲、咖哩蹦等具有馬來西亞文化特色的素食。素料的製作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早期主要「素料」來自於台灣,主要是透過傳播者來往馬來西亞與台灣兩地之間透過私人夾帶進入,自 2000年後當地也開始發展出「素料」的工廠,現任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領導點傳師本身便開設「素料」工廠,透過圈內人的生產「素料」的方式,以減少對於「素料」來源的不信任問題。銷售素食方面則與台灣相似,大多數的素食餐廳經營者皆為一貫道信徒,除此之外餐廳的樓上大多也為佛堂,因此也兼具傳道的功能。

圖左為金利真素料公司產品:港式燒臘,圖又為金利真公司招牌。

第二層面則是佛堂的外觀與內部,是一貫道文化中人為的表象。一貫道的佛堂雖有大小差異,但其內部與外觀仍有相同之處,一般而言佛堂分為三種層級,分別是家庭佛堂、公共佛堂與大型道場22。在台灣大多的家庭佛堂擺設主要以華人經常祭拜的神祉為主,例如:彌勒佛、觀世音、濟公、關聖帝君與呂洞賓,在一貫道的文化中,並沒有硬性規定擺設方式,但基本上是擺設一座、三座為22 部分一貫道單位稱做為:佛院、聖宮、宮或寺。

Page 18: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主,公共佛堂的擺設則以三座居多,道場則是以五座為主。佛堂固定布置的三盞佛燈與香爐則以黑色、咖啡色等木質調色系或金色為主,跪墊則以紅色或深紅色居多,神紙後方則以四句或五句對聯並搭配一張神佛的圖片。外觀而言家庭佛堂大多位於私人住屋因此無特別外觀,公共佛堂大致上也與前者相同,道場外觀則大多以中國寺廟外觀為主,雖然也有現代形式的大樓建築風格,但屋頂仍強調中國風格的屋簷,色調以紅色或深紅色居多,而近年來所興建的道場則開始出現以金色為主的色系,大致上都是屬於華人文化中象徵高貴的色系。

受台灣一貫道文化傳承的影響,馬來西亞同樣具備三種層級的佛堂,家庭佛堂與公共佛堂內的器具大多與台灣相同,但其佛堂神祉的也與台灣相同以室內空間大小決定擺設神紙數量為一尊或三尊,不過擺設的神祉受到當地華人文化影響,大多以觀世音居多。在家庭佛堂的布置方面則受當地文化影響而產生差異,由於在地的房子相對於台灣較為不高,因此對聯大多以四句居多,部分佛堂連對聯都沒有,而神佛的圖片部分,則以黃色亮面鏡替代,表示神佛的光圈。與台灣文化最大差異在於白色系的布置選用,在台灣大多認為白色系不適合放置於佛堂之中,而當地則認為白色是一種高貴象徵,同時符合一貫道經典中「白陽期」23 的觀念,因此當地的佛堂內部擺設可接受純白色系的佛桌、跪墊、三盞佛燈與香爐。對於白色系佛堂布置也有年代上的差異,早期由於受到台灣一貫道文化影響較深,大多與台灣佛堂相似,自 1990年代開始才逐漸興起白色系的佛堂,近年來開設的佛堂中逐漸也以白色系為主,成為當地的特色之一。除此之外大型道場的外觀與內部擺設也被視為重要性的指標,1980年設立的天關佛堂外觀為白色系,不過內部擺設仍與台灣的大型道場相同,仍以木質色系為主,但跪墊已經改為白色,而 2001年天下佛堂開設後,當地道場與佛堂才逐漸轉變為內外皆為白色系,並且加入金色系的元素,雖然佛堂內部的擺設

23 一貫道將世界的歷史分成青陽期、紅陽期與白陽期,白陽期為世界最後一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會影響人類對於顏色的喜好,而白色代表白陽期的一種象徵。

Page 19: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的變化過程寶光建德台灣的道場相似,但外觀仍保有當地對於崇敬白色的特色。

圖左為天關佛堂外部、圖右為內部

圖左為天下佛堂外觀、圖右為內部。

第三層面則是一貫道的教育觀念,也就是一貫道文化中的價值,雖然在教育的課程結構部分變動則較少但仍有兩方面的文化傳承影響。一貫道的傳播主要是透過課程的培訓累積而成,大多必須經歷初級、中級至高級等階段,課程的結構和規劃大部分承襲以儒家思想為主,同時結合佛教與道教的經典,以教導佛規禮節、五倫八德等華人文化,並加上道場成道前人語錄或辦道經驗等。近年來也加入對於大專院校學生的人才培訓,開辦各種大專人才的課程與體驗營。在台灣由於早期傳道方式主要以教授華語為主,因此大多都有設立教育機構的傳統,部份道場皆設有教育機構,例如:幼稚園、托兒所、進修班或研習班。寶光建德台灣道場中,位於高雄苓雅區的天臺聖宮也曾設有幼稚園,高等教育的部分目前則於 2013年 9 月已獲得中華民國教育部認可,一貫道天皇學院正式開始對外招生。

Page 20: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受台灣一貫道文化的影響,以及在地華人文化影響兩層面中,教育觀念是兩者最為契合的部分,由於「寶光建德」傳播一貫道的「在地化」與馬來西亞華人文化息息相關,因此被視為海外華人的三大文化支柱「華文教育、會館與報刊」,充分展現於「寶光建德」的道務發展系統中。華文教育的推動除了承襲台灣也符合當地文化,在天關佛堂便設立「耀德幼稚園」,作為在地華文教育的基礎之一。由於一貫道教育課程中主要以儒家、佛教與道教為主,因此也符合馬來西亞華人想要保留中華文化觀念,透過一貫道的課程教育,持續加深對於華人文化的學習與精進,同時也藉此將華人文化傳播至不同的族群之間。馬來西亞當地的華人會館建立多年,但大多以特定姓氏為主,其涵蓋度相對於佛堂來的低,因此佛堂也被做為另一種層面的華人會館功能。作為華人傳達訊息工具的報刊則成為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特色之一,在台灣寶光建德的道場曾經發行過短期的報刊,但卻無法如馬來西亞持續的發行,例如:吉隆坡天上佛堂發行的「慈音」與「建德天地」,以及天關佛堂文宣組出版的「蒲公英」月刊與季刊。24

左圖為耀德幼稚園課表,右圖為幼稚園兒童等待家長接送之景象。

台灣一貫道文化的傳承與馬來西亞文化的傳承,彼此之間互相影響進而產生出別於原本台灣與馬來西亞在地的文化,但卻同時又保有部分的文化,這樣的24 天關佛堂文宣組出版之「蒲公英」2000年之前的 10期為月刊,2005-2008年為季刊。

Page 21: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現象至今仍持續存在當地,此現象除了在地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度以外,也受到一貫道本身對於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影響,因此筆者認為一貫道在馬來西亞的傳播是一個兩種文化不斷拉扯的過程,正是這樣的過程才能創造出屬於馬來西亞寶光建德道場的獨特文化,並且會隨著時間持續的發展。

伍、 結論

一貫道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不僅僅帶來一個以華人或台灣人為主的宗教,而是帶來一種新的文化,這樣的文化也產生一種新飲食文化,同時也是促進族群和諧的一種文化。筆者於 2012年前往馬來西亞進行田野訪談過程中,意外發現一個場景,這也打破部分學者對於馬來西亞不同族群間,由於飲食差異所帶來的不和諧現象(在一起吃或吃在一起),筆者於吉隆坡市區一間日式素食餐廳內看到,餐廳內聚集了馬來西亞當地不同族群,彼此和諧的在同一間餐廳用餐,或許這就是素食所帶來的一種影響,而一貫道對於當地的貢獻之一便是素食推廣。大多數的宗教皆強調不分族群、不分國家的特性,但不同宗教文化之間往往存在差異,其中最大的差異往往便是飲食文化上的差異,例如:不吃豬的穆斯林與不吃牛的印度教,而馬來西亞當地三種主要族群有著三種主要宗教,因此也產生不少的文化差異,從餐廳的例子中可以發現,不同族群間對於素食文化皆較不排斥,由此可知一貫道在傳播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相較於其他宗教而言來的和諧,這也相對帶來當地人對於一貫道友善的眼光。

寶光建德在馬來西亞的一貫道傳播透過在地化與文化傳承的過程,產生出具有馬來西亞當地特色的一貫道文化,並透過馬來西亞傳播至不同的國家,使得這樣的文化拉扯持續下去,筆者認為正是這樣具有可拉扯與變換性的特性,使一貫道的傳播能持續不斷,而這也是一貫道在傳播過程中相對有利的一部分。寶光建德在馬來西亞的傳播也驗證了一貫道在面臨不同文化時能夠包容且再生產出新的文化,使一貫道本身的形體與在地文化的影響不受到融合而產生巨大

Page 22: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改變,反而產生出具有雙方文化的新文化,而此正是一貫道在當地成功的關鍵因素。

陸、 參考文獻書籍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

2011,《一貫道百年大事紀》:台北,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馬來西亞一貫道總會

2011,《馬來西亞一貫道總會十週年紀念感恩大會特刊》,吉隆坡,馬來西亞一貫道總會。

天上文宣組2009,《建德天地-馬來西亞無極聖母一貫道寶光建德道刊〈首刊〉》:吉隆坡,天上佛堂文宣室。2010,《建德天地-馬來西亞無極聖母一貫道寶光建德道刊〈二刊〉》:吉隆坡,天上佛堂文宣室。2011,《慈音-溫情傳千里〈第一期〉》:吉隆坡,天上佛堂文宣室。2012,《慈音-溫情傳千里〈第二期〉》:吉隆坡,天上佛堂文宣室。

天關文宣組2013,《逝水悠悠三十載-寶光建德馬來西亞無極聖母天關佛堂 30 周年特輯》:峇都巴轄,天關文宣室。

天國文宣工作室 編著2004,《春風化雨三十年-寶光建德新加坡道史回顧錄》,新加坡:天國文宣工作室。

第一期講道人才培訓班同仁

Page 23: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2009,《馬來西亞第一期講道人才培訓班紀念冊》大德林前人慈衷嘉勉,頁 6,第一期講道人才培訓班同仁共著。

宋光宇1996,《天道傳燈—一貫道與現代社會》: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2002,〈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下】〉: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10,《天道鉤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慕禹2002,《一貫道概要》:台南,靝巨書局出版。

蘇慶華2009,〈馬來西亞一貫道的歷史及其發展近況〉,《馬新華人研究-

蘇慶華論文集選(卷二)》:吉隆坡,聯營出版(馬)有限公司。2010,〈弘道海外—一貫道發一崇德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傳揚與發展〉,《馬新華人研究-蘇慶華論文集選(卷三)》:吉隆坡,聯營出版(馬)有限公司。

李豐楙、林長寬、陳美華、蔡宗德、蔡源林合著2009,《馬來西亞與印尼的宗教與認同:伊斯蘭、佛教與華人信仰》,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林榮澤2012,《一貫道學研究-首卷:歷史與經典詮譯》:台北,一貫道學研究院籌備處。

期刊林榮澤

2008,〈戰後大陸來台宗教的在地化與全球化-以一貫道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七卷第三期,頁 2-47。2010,〈一貫道對儒家思想的推廣〉,《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九卷第一期,頁 37-76。

Page 24: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林本炫1995,〈解讀臺灣的宗教復興現象 一貫道:一貫道在臺灣的發展解讀〉,《新使者》,第 27期,頁 14-17。

許理清、林美容2010,〈一貫道的傳播模式與分裂初探-兼論興毅組及其基興單位的發展與分裂〉,《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九號,頁 149-176。

鐘權煌2009,〈一貫道常州組彰化道場發展歷程簡述〉,《北商學報》,第15期,頁 183-198。

鐘雲鶯2010,〈「禮」的生活化-一貫道對儒家「禮」思想的實踐〉,《鵝湖月刊》,第 419期,頁 36-44。

黃博仁2005,〈一貫道初探〉,《區域人文社會學報》,第八期,頁 127-

158。Edgar H. Sche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merican Psychologist Feb. 1990, 109-119.

論文王勝民

2005,《一貫道基礎忠恕在台之探討》,新竹市: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俊誠2005,《一貫道興毅組今彰到在臺灣中部的發展》,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李慧娟2003,《一貫道發一崇德道場學生道團之研究-以臺北學界伙食團與宣

Page 25: fgumail.fgu.edu.twfgumail.fgu.edu.tw/~cseas2013/2-4-4.docx · Web view寶光建德馬來西亞道場的各本堂皆設有14個小組,分別由組長負責該組相關的道務,專責本堂道務的運作與推廣事務如圖,3-5。同時各區本堂也會定期於馬來西亞道務中心天上佛堂舉行道務會議,以排定相關的道務推廣活動。在的

教關係為例》,新竹: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榮澤

1991,《臺灣民間宗教之研究: 一貫道""發一靈隱"" 的個案分析》,台北: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權煌2007,《一貫道常州組來臺灣發展歷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宜1998,《一貫道發一崇德的制度化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中駿1999,《一貫道禮儀實踐研究-以發一崇德組為例》,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紹城2006,《老水還潮-一貫道發一崇德在尼泊爾傳道之社會文化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

楊弘任1996,《另類社會運動:一貫道的聖凡兼修渡人程全》,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