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作用研究cbimg.cnki.net/editor/2019/0212/xisl/428eb6e8-8f62-4552-938f-ce35ef... ·...

6
141 2019年1月 (下) 摘 要:文学记录中华民族的组成,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影响 不同的受众面,让民族之花教育枝繁叶茂。用多样的文学形式, 展现新时代民族政策,通过文学的多样性树立榜样、学习先进、 加强民族团结,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充分认识、了解历 史和民族文学。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 团结和凝聚各民族的思想纽带。商业文学及其偶像的传播,对中 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剂作用。文学服务于民族,民族依靠文 学力量传播精神,民族宗教文学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以德治天下、走天下的正确路线,使更多的民族融入其 中,生生不息,长水永流。 关键词:文学文字;中华民族;形成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国家和统一的官方 文字,使各民族以民间文学、诗歌、小说和官方史志等一定的方 式作为纽带沟通交流,大到国家事件、小到个人感受等用文字记 录下来的书籍、信件、随笔很多,有了统一的喜好,文化得以传 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民族的整合,民族大家庭以 共同的认知、统一的目标、统一的价值追求为基础,中华民族不 断发展壮大。而这种融合要得以长久,必定有文化作支撑,文学 对促进民族间的重组、融合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对形成 和巩固56个民族为基础的统一的中华民族意义重大。 一、文学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形成巩固有没有作用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 隶制国家。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奴隶社会。民族是指具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 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民族差 异,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文化认同。那么,文学在中华民族形 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马克思说:“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谢尔巴茨基说: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它借助语言来创造形象。”米哈伊洛夫斯 基说:“文学是社会意识的呼声。”我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 艺术。”文学包含的范围很广,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反映社会 历史发展进程和记录人的心理感受过程。自古“文史不分家”, 随笔、哲学、史学等文字记录的文章书籍统称为文学。魏晋后 期,“文学”一词有了现在的文学含义,文学不但包括诗歌、 赋、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还包括民间故事、 古代史志、歌谣等等。 劳动人民和文人雅士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但 是也出现了一些庸俗、轻浮、没有思想文化的作品,尤其是八股 文,词语、题材、写法公式化,内容空洞,陈旧呆板,不利于各 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 国最早的文学批评理论文章,批评了文气不足、文人相轻的思想 和现象,文学批评文章指导着文化朝着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 兴盛为支撑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促使着不同民族、种族的人们有了向心力。 任升(中共周至县委党校 陕西西安 710400) 文学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作用研究 国内刊号 CN61-1499/C 一带一路文化艺术 1.文学记录中华民族的组成 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故谓之华。华、夏一也”。历史上的汉族先后被称为华夏族、秦 人、汉人,汉武帝以后开始被称为汉族,后来把我国境内的所有 民族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中 华民族是以56个民族为基础的团结、和谐、上进的优秀民族。 《礼记王制》中说:“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 狄”。把中原华夏族之外的民族叫作夷、戎、蛮、狄。后来随着 人员的流动,文字文化的传播,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民族 和文化符号融入到华夏族。 以地域界定,中华民族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西北及中原的 “华夏主体”。周朝《尚书·周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 罔不率俾”。意即无论是中原的华夏族还是远方的少数民族 (汗),都服从周武王的领导。这是华夏民族最早的记录。可 见,从春秋战国开始,我们就称为华夏族了。秦始皇统一全国 后,中国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二是山东、天津等东方沿海地区的“东夷主体”。《左传》记 载:“商不谋夏,夷不乱华。”。把山东、天津等东方沿海地区 的居民称为东夷;三是长江以南的“南蛮主体”。北方人南迁, 与南方本地人通婚融合,形成新的汉族。比如,客家人是由畲化 的汉人(如吴、曾、谢等汉族)与汉化的畲瑶人(如盘、兰、钟 等姓)构成的一个族群。畲族诗中写道:盘古开天到如今,一重 山背一重人;一朝江水一朝鱼,一朝天子一朝臣。 [1] 这与汉族文化 基本相同。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夷君长 以什数据,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君长以 什数,徙、笮都最大;自笮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娏最大。其 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可以看出,共同点之一是用十 作为计算单位,通过古今民族成份的对比,可以看出民族流动的 频繁和交融的深入。文字的记载,文化的传承交融,各民族间有 了鱼水之情;四是蒙古、东北的“草原主体”。蒙古族从大兴安 岭原始森林走出,来到蒙古大草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尤其 是元朝,面对先进的汉族文学文化,元朝统治者默认、学习和接 受汉文化。尹湛纳希的《青史演义》用汉族小说的章回体,运用 儒家的审美准则,塑造了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并得到中华民族 的认同。宋、金时代,女真人借鉴汉字创造了表词—音节文字, 不久便失传了。努尔哈赤用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新的文 字—“老满文”。皇太极在此基础上,用加圈点区分语音,称为 “新满文”。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开发东北,有着灿烂 的文化,在清朝时走向全国各地,清朝中期以后,满族放弃了满 文,开始完全用汉字书写。可以看出,文字、文学在汉、蒙、满 三族群众的交流融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代程晏所作的《内夷檄》说:“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 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 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 夷,吾不谓之华矣......。四夷内向,乐我仁义忠信,愿为人伦齿 者,岂不为四夷之华乎?记吾言者,夷其名尚不为夷矣,华其名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Nov-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文学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作用研究cbimg.cnki.net/Editor/2019/0212/xisl/428eb6e8-8f62-4552-938f-ce35ef... · 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夫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

141

2 0 1 9年 1月(下)

摘 要:文学记录中华民族的组成,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影响

不同的受众面,让民族之花教育枝繁叶茂。用多样的文学形式,

展现新时代民族政策,通过文学的多样性树立榜样、学习先进、

加强民族团结,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充分认识、了解历

史和民族文学。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

团结和凝聚各民族的思想纽带。商业文学及其偶像的传播,对中

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催化剂作用。文学服务于民族,民族依靠文

学力量传播精神,民族宗教文学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以德治天下、走天下的正确路线,使更多的民族融入其

中,生生不息,长水永流。

关键词:文学文字;中华民族;形成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国家和统一的官方

文字,使各民族以民间文学、诗歌、小说和官方史志等一定的方

式作为纽带沟通交流,大到国家事件、小到个人感受等用文字记

录下来的书籍、信件、随笔很多,有了统一的喜好,文化得以传

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民族的整合,民族大家庭以

共同的认知、统一的目标、统一的价值追求为基础,中华民族不

断发展壮大。而这种融合要得以长久,必定有文化作支撑,文学

对促进民族间的重组、融合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对形成

和巩固56个民族为基础的统一的中华民族意义重大。

一、文学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形成巩固有没有作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

隶制国家。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奴隶社会。民族是指具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

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民族差

异,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文化认同。那么,文学在中华民族形

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马克思说:“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谢尔巴茨基说: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它借助语言来创造形象。”米哈伊洛夫斯

基说:“文学是社会意识的呼声。”我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

艺术。”文学包含的范围很广,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反映社会

历史发展进程和记录人的心理感受过程。自古“文史不分家”,

随笔、哲学、史学等文字记录的文章书籍统称为文学。魏晋后

期,“文学”一词有了现在的文学含义,文学不但包括诗歌、

赋、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还包括民间故事、

古代史志、歌谣等等。

劳动人民和文人雅士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但

是也出现了一些庸俗、轻浮、没有思想文化的作品,尤其是八股

文,词语、题材、写法公式化,内容空洞,陈旧呆板,不利于各

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

国最早的文学批评理论文章,批评了文气不足、文人相轻的思想

和现象,文学批评文章指导着文化朝着正确的轨道上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

兴盛为支撑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促使着不同民族、种族的人们有了向心力。

任升(中共周至县委党校 陕西西安 710400)

文学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作用研究

国 内 刊 号 C N 6 1 - 1 4 9 9 / C一 带 一 路 文 化 艺 术

1.文学记录中华民族的组成

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故谓之华。华、夏一也”。历史上的汉族先后被称为华夏族、秦

人、汉人,汉武帝以后开始被称为汉族,后来把我国境内的所有

民族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中

华民族是以56个民族为基础的团结、和谐、上进的优秀民族。

《礼记王制》中说:“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

狄”。把中原华夏族之外的民族叫作夷、戎、蛮、狄。后来随着

人员的流动,文字文化的传播,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民族

和文化符号融入到华夏族。

以地域界定,中华民族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西北及中原的

“华夏主体”。周朝《尚书·周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

罔不率俾”。意即无论是中原的华夏族还是远方的少数民族

(汗),都服从周武王的领导。这是华夏民族最早的记录。可

见,从春秋战国开始,我们就称为华夏族了。秦始皇统一全国

后,中国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二是山东、天津等东方沿海地区的“东夷主体”。《左传》记

载:“商不谋夏,夷不乱华。”。把山东、天津等东方沿海地区

的居民称为东夷;三是长江以南的“南蛮主体”。北方人南迁,

与南方本地人通婚融合,形成新的汉族。比如,客家人是由畲化

的汉人(如吴、曾、谢等汉族)与汉化的畲瑶人(如盘、兰、钟

等姓)构成的一个族群。畲族诗中写道:盘古开天到如今,一重

山背一重人;一朝江水一朝鱼,一朝天子一朝臣。[1]这与汉族文化

基本相同。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夷君长

以什数据,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君长以

什数,徙、笮都最大;自笮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娏最大。其

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可以看出,共同点之一是用十

作为计算单位,通过古今民族成份的对比,可以看出民族流动的

频繁和交融的深入。文字的记载,文化的传承交融,各民族间有

了鱼水之情;四是蒙古、东北的“草原主体”。蒙古族从大兴安

岭原始森林走出,来到蒙古大草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尤其

是元朝,面对先进的汉族文学文化,元朝统治者默认、学习和接

受汉文化。尹湛纳希的《青史演义》用汉族小说的章回体,运用

儒家的审美准则,塑造了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并得到中华民族

的认同。宋、金时代,女真人借鉴汉字创造了表词—音节文字,

不久便失传了。努尔哈赤用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新的文

字—“老满文”。皇太极在此基础上,用加圈点区分语音,称为

“新满文”。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开发东北,有着灿烂

的文化,在清朝时走向全国各地,清朝中期以后,满族放弃了满

文,开始完全用汉字书写。可以看出,文字、文学在汉、蒙、满

三族群众的交流融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代程晏所作的《内夷檄》说:“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

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

中国之民长有倔强王化,忘弃仁义忠信,虽身出于华,反窜心于

夷,吾不谓之华矣......。四夷内向,乐我仁义忠信,愿为人伦齿

者,岂不为四夷之华乎?记吾言者,夷其名尚不为夷矣,华其名

Page 2: 文学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作用研究cbimg.cnki.net/Editor/2019/0212/xisl/428eb6e8-8f62-4552-938f-ce35ef... · 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夫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

142

2 0 1 9年 1月(下) 国 内 刊 号 C N 6 1 - 1 4 9 9 / C

反不如夷其名者也。”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来决定华夷归属,

这就成了中华民族融合之道,暨由血缘认定转化为文化认同了。

这一切,文学起了传播、推动作用。

在中国古代,人们根据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风俗和地域在潜

意识中确定心中的民族,近现代,随着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中

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

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

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

国家观;二曰世界观。”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后来在

第33期《清议报》上,梁启超发表了《中国魂安在乎》,写道:

“日本人之恒言,有所谓日本魂者,有所谓武士道者,又曰日

本魂者何,武士道是也。日本之所以能立国维新,果以是也。吾

因之以求我所谓中国魂者,皇皇然大索之于四百余州,而杳不可

得。吁嗟乎伤哉!天下岂有无魂之国哉!吾为此惧……今日所

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有有魂

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夫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

而将欲制造之,则不可无其药料与其机器。人民以国家为己之国

家,则制造国魂之药料也,使国家成为人民之国家,则制造国魂

之机器也。”在文中,梁启超提出的“中国魂”、“国魂”,意

指中华民族精神,但是这时梁启超所提的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辛

亥革命时,孙中山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很快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概念应尊重

历史传统,不能以狭隘民族观来界定。1912年元旦发布的《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明确说到:“国家之本,在于任免。合

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中华民族”变为、满、

蒙、回、藏的五族之地共存概念。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大总统

宣言书很清楚的写着“诸地”。是五族之地上的各族群众,不是

单纯意义上的五族,防止了不良用心的人在此做文章,而一些文

章文献资料记载,充分证明了这些,这就是强大的文学文字的力

量。南北议和时制定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关于清皇族待遇之

条件》等文件明确规定是五族领土上生活的各族群众,规定满蒙

回藏“王公世爵概仍其旧”,防止了边疆的分裂。五族之地的正

确含义是:汉代表汉族的主要聚集地18省和在这些省生活的其他

少数民族。满代表东北三省生活的满族、蒙古族等各族群众。蒙

代表在蒙古高原及其周围生活的内外蒙古的蒙古族和其他民族。

回代表回疆,即在新疆地区生活的各族群众,比如,维吾尔族。

藏代表西藏及青海、四川、云南的一部分的大藏区,即在今天大

藏区土地上生活的群众,这才是真正真实的大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确定56个民族为中华民族。

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普米

族、纳西族等民族中的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

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是有名的三大

英雄史诗,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增强了民族间的

信任和了解,各民族尊重对方习俗,心理上容纳,婚姻上接受,

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2.主要文学形式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包括小说、寓言故事、诗、戏剧等。不

同的种类影响不同的受众面,让民族之花教育枝繁叶茂。用多

样的文学形式,展现新时代民族政策,通过文学的多样性树立榜

样、学习先进、加强民族团结,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充

分认识了解历史和民族文学。

(1)小说。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认为:小说是

“散文的伟大形式,作者通过一些实验性的自我(人物)透彻地

审视存在的某些主题”。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

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

灵魂与文化底蕴,传播着民族团结的感情。比如,《三国演义》

中,诸葛亮在西南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

间的关系,采用“和夷”的政策,甚至“七擒七放孟获”,这一

切就是为了民族团结,所有的努力,给蜀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

定局面。《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先为汉人,后入八旗籍,

为正白旗,其作品就隐含着民族团结。解放前后,小说在民族问

题上更是得心应手。比如,赵树理的小说不但描写了人民群众的

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阿

来在《尘埃落定》中从土司傻儿子的角度,讲述了土司认同中华

民族的过程。麦其土司明白了国民党派来特派员诗中“玉帐分弓

射虏营”的含义。卓玛说:“.....也是个汉人嘛。”这些都说明他

们之间还存在着隔阂和不信任,这是长久以来,内忧外患的国家

对边疆管控力减弱造成的。但是茶叶等商品所具有的特殊的文学

文化却将他们与汉族联结了起来,产生了错综复杂、无法割裂的

感情。抗战时期,藏族同胞心中国家民族的潜意识迸发了出来,

土司的亲人参军了,傻儿子捐款了。抗战胜利后,自觉地融入到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2)寓言故事。寓言文学结构简短,形象鲜明,浅显易懂,道

理深刻,起到了其他文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之所以受到大

部分人的欢迎,主要是以小见大,通过普通故事引入讽喻,激励

民心等。寓言“愚公移山”所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内涵。1940年,徐悲鸿创作了一幅巨作,就是借这个寓言故事表

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3)诗。诗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情感世界的变化,反映

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形态,它与民族团结结合一起,就是

双翅共振,相得益彰。唐代诗人常建的《塞下曲四首·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

日月光。意思是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了王号,开始对汉称臣,

边远地方的战争烟尘消散了,处处充满着日月的清辉。这首诗站

在民族和睦的高度,反映了各民族热爱和平,接受中央政权管理

的主题。唐朝诗人卢纶的作品《和张仆射塞下曲·野幕敞琼筵》

写道: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意

思是在野外摆设盛宴劳军,边疆兄弟民族前来祝贺我军凯旋,喝

醉酒后大家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歌

颂了边疆各族人民与守卫军士团结一心,共同保卫国家的爱国气

概。唐代诗人张籍《永嘉行》写道:“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

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

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

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

语。”这首诗描写的是鲜卑族大举进入中原,东晋灭亡的景象,

北方人口南迁推动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民族大融合。《民族团

结之歌》唱道: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

条根。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五十六个民

一 带 一 路 文 化 艺 术

Page 3: 文学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作用研究cbimg.cnki.net/Editor/2019/0212/xisl/428eb6e8-8f62-4552-938f-ce35ef... · 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夫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

143

2 0 1 9年 1月(下)国 内 刊 号 C N 6 1 - 1 4 9 9 / C

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以文学的形式记录民族团结的事例,一代代传播下来,对民

族融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剧本。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

性的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秦腔等,元曲《窦娥冤》《陈州

粜米》等作品一方面揭露了元代统治者不思进取,政治腐败的现

状,展现了广大民众在民族等级压迫下的艰难生活情况。另一方

面也说明元朝统治者开始适应原居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生活方

式。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讲述了630年—650年青藏高原统

一后,松赞干布推广佛教,发展生产,与文成公主成婚,汉藏一

家亲,文成公主带去的种子,文学、医学等书籍,成为汉藏文化

交流的佳话。

局部的统一,带动国家的统一,在文学的影响下,汉文化在

中原大地崛起,北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南迁,边疆也出现

了多民族文学文化的大一统。思想文化的相互认同,中华民族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里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名言是对中国历史最好的

解释,正是由于文学的记录传播,各民族有了“家国天下”的意

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从初步形成到发展巩固,

就是因文学传播而成的思想一致对中国政治军事的影响,这也是

四大文明古国中,仅有中国留存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文学文

化的重要性。

二、文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巩固有无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

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

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2]

1.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国是一

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生活,

繁衍后代,这种和谐发展与文学记述的仁、义、礼、智、信等中

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各民族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学习密不可分。有

个《孔融让梨》的故事,说的是小时候的孔融,家长给了他六个

梨,让分给兄妹,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犁,其他犁让兄妹挑选,

这个故事教育大家要先人后已,以大局为重。《特殊遗嘱》的故

事讲述了楚国的孙叔敖临死前一再叮嘱儿子不要接受高官和赏

赐,要过自食其力的生活,把一个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官员形

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中华文化传统故事在各民族之间流传,

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巩固民族团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

(2)家谱。家谱是另一种文学形式,与史志相比,家谱是中

华文化平民化的传承。我从哪里来?我的祖先是什么样的人?我

们家的家训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很久以前,一些书香门第,

官宦富贵人家开始编修家谱,把先人的事迹写成故事。比如,凤

县唐藏镇辛家庄村有一本清代族谱《辛氏家先牒谱》,记录了唐

藏辛氏于元代末期至正年间,为躲避战乱,从四川成都迁居陕西

凤县唐藏600多年的家族发展史,在迁徙过程中,一路经过民族

地区,见证了民族团结和融合。家训有“慎重言语,讲求公德;

严教子孙,读书明德等”,还有丰富有趣的家族故事。家教、家

风、家族精神跃然纸上,教育后代要有责任感,要有爱国情怀,

要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正是这些平民的记录,带着和谐、团结、发展、向上的精

神,一辈辈传承下去,使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思维从下而

上,从上而下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虽然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和政治宣传,并非人类学

社会学里的民族。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

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

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

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是泰山、长城一般壮丽的雄峙于世界的东

方![3]

2.中华文化是团结和凝聚各民族的思想纽带

恩格斯认为,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很大作用,人

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了语言,又在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文

字,更加方便了民族间的交往、了解、融合。

(1)先秦时期。早期的人类通过石刻、雕塑等反映人们狩猎等

活动,是民族间交往的最初文学形式;夏国人根据北斗星斗柄旋

转的规律确定月份的夏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按月记录了时令

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安排有指导作用,后来编于战国时期的《夏

小正》对各族百姓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识的容纳接受产生了重要影

响;商朝时,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更加方便了各族群众

的交往沟通;从陕西岐山周原地区兴起的周朝,发展农业和文化

传播。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

元前221年)时期,不同学派及各流派形成“诸子百家”,主要

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兵家,等等。各家著书立说,讲

学论学,是中国学术研究上的繁荣时期,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是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

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被称为先秦七

子。老子,姓李名耳,华夏族,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有《道

德经》,主张无为而治。孔子,名丘,华夏族,世界文化名人,

弟子根据他的思想编纂而成《论语》。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提倡

“以仁为本”。韩非子创立法家学说,提出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理

论。各家不但争论,还游说诸国,陈说自己的治政方略,比较有

名的是商鞅,他的“变法”得到秦国统治者支持,使秦国一跃成

为强国,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

(2)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也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的经济文化改革,有许多

地方不执行,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等办法强制推行,虽然做

法残暴,但是统一了文字文化和度量衡,这些统一作用很大,中

国人南腔北调,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中国有七大方言,各地有

自己的八大怪,各有各的风格,比如,东北八大怪的第一怪是“窗

户纸糊在外”(冬季北方人御寒的一项措施,若糊在里面,容易

被窗框所存雨水浸破。),陕西八大怪,广东八大怪,海南八大

怪,新疆八大怪等。在语言上,按照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将我国方

言划分为七大区域,分别是北方语言、客家话、闽南语、粤语、

吴语、湘语、赣语。现在,我们是统一的国家,但是,如果没有

秦始皇帝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和货币,如果没有一个标准,各民

一 带 一 路 文 化 艺 术

Page 4: 文学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作用研究cbimg.cnki.net/Editor/2019/0212/xisl/428eb6e8-8f62-4552-938f-ce35ef... · 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夫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

144

2 0 1 9年 1月(下) 国 内 刊 号 C N 6 1 - 1 4 9 9 / C

族不懂对方,没有发展商品经济的物流、人流和文化交流,可

能就没有我们今天强大的中华民族,也没有广阔的领土和各族人

民生活的安定,我们的土地有可能是大大小小的国家和众多的民

族,历史证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很难安定的生存。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对后世所带来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巩固发展了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些历史前

进的车轮就是文学文化的传播力量推动的。

(3)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自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儒家著

作学说被各族群众广泛传播学习认同。

(4)科举时期。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开始,

到清末光绪31年(公元1905年)结束,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了科举

取士制度,历时1300多年,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文

化教育事业遍地开花,全国各地出现了“耕读之家”,各族读书

人有了共同的目标,用共同的文字学习,共同的文章题目考取功

名,科举制度在无形中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5)近现代时期。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抗战时期,为防止日本利用民族问题

搞分裂,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规定各族学校不得冠以族别字

样。政府在民族问题上的风向标确定,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民

族团结的文章,对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颁布专门法令,禁止传播影响民族团结

的文学作品,废止了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碑

碣、匾联,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学征稿等活动,大力宣传民

族团结,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

这些文学作品、文学故事的有力传播,使民族团结深深地扎

入到各族群众的脑海中。

三、商品流通带动的文学发展是否对民族向心力有推动作用

说到商人,自然就会想到金钱与利益。司马迁《史记》中

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认为

这更符合描写商人。我国地大辽阔,是个多民族国家,“十里不

同俗,五里一方言”,以商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童话、民间文学

等多种文学形式做为联系纽带,促进民族间的交融。

1.商业文学及其偶像的传播,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催

化剂作用

(1)北方文学交汇。周公建立了“工商食官”制度。奴隶社

会,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

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王室、诸侯和官府管理的各种

手工业作坊。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三国时韦

昭解释:“工,百工,相当于今天的国企;商,官贾也。”各民

族在一起务工、干活,形成了初级的劳动感情。

咸丰年间流行于陕西、山西、内蒙的《走西口》中有这样的

台词:

头一天住古城,走了七十里整,虽然那个路不远,我跨了它

三个省;

第二天住纳林,碰了个蒙古人,说了两句蒙古话,甚也没听

懂;

同时,陕北民歌、山西民歌传入内蒙,不断融合,三地的风

俗开始相同,加之地域相近,这一地区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

感。

19世纪,山东、直隶等地农民为了生活,不顾禁令,“闯”

入关东,“闯关东”开始。关东的原居民有满人、契丹后裔、蒙

古族人和流民,起初,因为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的不

同,个别地区有点不融洽,后来,随着中原商业文学文化的不断

深入,原住民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日用品,通过商业经济的带动,

各族人民有了共同的利益,促成了中原文化与关东文化的交融。

《闯关东》就是作者在查无资料情况下,遍访亲历者,记录了那

段难忘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口头文学的集合。

(2)西南文学。西南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文学的碰撞结

合,其中,“蹚古道”最为有名。陕商在经商中,带去了舞狮、

打家伙、秦腔等关中文学艺术和陕西美食,影响深远。自古以

来,西南尤其是四川是移民区域,在康定及其周围,有汉、藏、

彝、草原等地文化,清初“填四川”时,大量百姓移民四川、藏

区,乾隆《雅州府志·风俗》载:“自献逆蹂躏之后,土著者

少,四方侨寓,大率秦楚吴粤滇黔之人居多。”据史料记载,

“秦人随大军开辟,砍树臼其皮为界,施棚帐于内髅瓦砾之间”。

咸丰《天全州志·祠庙》记载,楚省人建禹帝宫,陕省人建武圣

宫,促进文化交流。同治《重修成都县志》记载:陕西商人经营盐

茶、丝棉等商品,“远近趋利者踵相接”。《中国甘孜.道孚县民

情习俗》记述,1949年前正月初五出狮子,发起组织的是陕商的

后裔。

可以看出,各族人民已经完全融化在一个大集体中,实现了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3)西北地区文学传播和文明的发展。秦腔是陕西人民表达

爱憎情仇的剧种,随着陕商的脚步走向西北五省,戏剧剧本写得

很好,《三滴血》写的是商人在陕西经商失败后,回家被兄嫂刁

难,后来儿子考中状元的故事,是秦腔的代表作,并走向世界。

现在,秦腔被西北五省接受并广泛传播。秦腔贯穿在商贸经济

中,成为商业文学促成民族融合的典范。眉户剧《张连卖布》介

绍了陕西商人生意做大做强,致富后的奢侈生活的情况。写道:

“先把那渭南县当铺坐下,西安府开盐店咱当东家。兰州城京

货铺招牌悬挂,西口外金刚钻发上几车。 穿皮袄套褐衫骑驴压

马,烧黄酒猪羊肉美味有加......。幸喜得四路里粮食涨价,百十

名走粟行银赚万八。捐功名只要那官高势大,访巡抚坐总督布政

按察。”其中的西口、兰州等地是民族大聚集的地方,商品的流

通促进了民族融合。

(4)南方商业文学。南方多丘陵地带,群众之间交往少,语言

比较繁杂,方言众多,同一地区还分许多方言,如闽方言区内,

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

“土话”。明朝大移民、西南酒业、矿业等经济的发展、“食盐

开中”等经济政策施行,使商业活动遍布南方各地,商业促成了

语言的交流,习俗的容纳。北方的地势地貌、频繁战乱决定了北

方人的剧种和性格多为粗野、豪放、直爽。而南方安定的生活和

小桥流水的园林生活,造就了南方剧种越剧、黄梅戏、锡剧、沪

剧、昆剧等的唱腔细柔、委婉,随着北方商业经济文化的不断汇

入,为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南方各族人民开始认同来自北方的

文化差异。比如,浙江农村一带来的群众喜好大锣大鼓的剧种。

这些商业文学文化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一 带 一 路 文 化 艺 术

Page 5: 文学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作用研究cbimg.cnki.net/Editor/2019/0212/xisl/428eb6e8-8f62-4552-938f-ce35ef... · 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夫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

145

2 0 1 9年 1月(下)国 内 刊 号 C N 6 1 - 1 4 9 9 / C

2.史志文学在记录历史的同时,记录了民族间的商品流通的

情况

(1)历史上的大商人。我国是农业国家,历代重农轻商,商

人被称为不务正业的人。而在秦朝,两名商人受到秦始皇的接见

和器重,为秦朝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被《史记》记载,可见,

商人在当时对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秦朝时,史籍记载的巴寡妇清早年丧夫,在巴地经营丹砂,积

聚了无数的钱财,家里“僮仆千人”,她为秦国修长城、修陵园

等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深得秦始皇器重,商业活动促使秦蜀

之间人员流动频繁,加速了民族之间的交融。这些经济政策和措

施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和文明进步都起到

了巨大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秦始皇是丝绸贸

易的推动者,战国末年秦国乌氏族人乌氏倮是丝绸之路的实际发

现者。《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平凉人乌氏倮从事畜牧业生

产,养了大量的牛羊,他将牛羊换成丝绸等物献给戎王,初级的

丝绸之路开始,秦始皇给乌氏倮以“比封君”的优待,享有相当

高的政治待遇和荣誉。

本地区民族间核心人物的出现,这些故事以史志文学的形式

传播,代代相传,民族间的交融,有了共同的崇拜对象,对中华

民族的初步形成做出了贡献。

(2)商业活动促进民族融合。秦始皇的改革,多民族地区的大

一统,他们的体内流着相同的血液,心里有着共同的追求,统一的

民族和经济体开始形成,这都是商业经济文学无形的影响。由于

汉代对外经济、军事、政治的强势推广,华夏族开始称为汉族。

在历朝军事、政治的干预影响下,随着丝绸之路、蹚古道、走西

口等商业活动的发展,以及“食盐开中”等政策的施行,民族关

系稳固。尤其是近现代,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民国早期的五色旗

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之地上生活的各族群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行各民族共同

发展的政策,民族平等、团结、互利,民族之间不断发展融合,

形成了现在的汉族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商业推动了文明进步,商人把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忠心爱

国的精神带到了各行各业,商业类文学的发展,各族传统文化跟

随商品流通走向全国,促进了民族间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使商

业和民族融合不断发展壮大,走向兴盛,为多民族国家统一民族

意识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各民族间消除了误会、隔阂,汇聚

成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

四、民族宗教文学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是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等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

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体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民族宗教文学

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宗

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宗教是民族生活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宗教与文学相辅相成。

在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形式中,宗教和文学恐怕是历史上最

能潜移默化大众心灵的两种形式。[4]在先秦以前,有文字记述的

可以统称为文学。老子《 道德经》第五章写道:“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看待万物施以好坏是公平的,一

切随其自然发展。说明白了,就是人要依靠自己,不能伪装,用

自己的本性面对生活。教人以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较早明确言

行,知荣知耻的话语。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是影响我们民族

精神最重要的宗教,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综合文

化。佛教书籍说到:“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

在于有各种欲望,只有消灭欲望,才能到达极乐世界。”,佛教

教义认为,多做好事死后可以升入极乐世界,教导人们正确看待

生死轮回,为人处世从良从善,这也符合历代统治阶级的利益,

并得到大力推广。道教祖师王重阳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

三教从来一祖。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文学作品

《封神演义 》引用了这句话:天地玄黄中有鸿蒙轮回莲,鸿钧

西昆仑传道,分三教法宝,红花赐接引为十二莲台,青叶赐通天

为青萍剑,白藕赐元始为白宝如意,取天地玄黄,为天地玄黄玲

珑宝塔,赐老子。这里的红莲、白藕、碧叶三教一体,是指佛

教、道教、儒教。另一种含义是藕、莲和青荷叶是生长在一起

的,是一家人。宗教学说的稳定带来了社会的和谐和中华民族的

壮大。

《山海经》是部奇书,内容极其丰富,包括神话、地理学、

动植物学、宗教学、民族学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的民俗学

价值极高:一是在古山水的记述中保存了服佩、信仰与禁忌、祭

祀等民俗;二是在山海图说中保存了医药和巫术等民俗;三是在

山、海的记述中保存了大量古代神话。[5]

《山海经》记录了中国古代故事-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

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故事。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敢于与天

灾人祸、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大无畏精神。这些有哲理、吸引人

的故事代代相传,把中华民族的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2.文学服务于民族,民族依靠文学力量传播精神

《易经》中说:“德行天下,方可厚德载物。”国无德不

兴,人无德不立。我们要大力倡导写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

人民、讴歌英雄的文学作品,推出一批又一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社会效益突出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创作中,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

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创作导向。在作品中,要求弘扬社会正能量,必须加强全社会

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

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

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

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就能激励全

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

努力奋斗。

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我们为人处事的

核心,正是中华民族以德治天下、走天下的正确路线,使更多的

民族融入到中华民族之中,生生不息,长水永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在五千多

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

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华各

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

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民族

一 带 一 路 文 化 艺 术

Page 6: 文学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作用研究cbimg.cnki.net/Editor/2019/0212/xisl/428eb6e8-8f62-4552-938f-ce35ef... · 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夫所谓爱国心与自爱心者,则兵之魂也。

146

2 0 1 9年 1月(下) 国 内 刊 号 C N 6 1 - 1 4 9 9 / C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民族灵魂。

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

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意思是说孔子在编写《春秋》的

时候,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

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也就是说,孔子是以接

受中原文化为标准,来分类诸侯,这就加快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西汉将领甘延寿给汉宣帝的上书说

的话,以后,在百姓口语和文学作品中出现了“犯我中华者,虽

远必诛”的强烈爱国护国口号。正是这一文一武的文学作品表

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团结和谐,耕作读

书,保家卫国,幸福生活。这也是古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

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仅有古中国文化延续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选自畲族史诗《高皇歌》

[2]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全国宣传思想工

作会议上的讲话

[3]摘自十六大报告

[4]何光沪.《宗教与文学》中译本序,1987年

[5]张紫晨.《<山海经>的民俗学价值》.1984年第4期《思想战

线》

作者简介:

任升(1973--)男,西安市第二届签约作家,经过20年研

究,走访调查并首次提出蹚古道理论,被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陕

商寻踪》引用;《丝路商贾》入选陕西省委宣传部“丝路之魂.丝

绸之路大型文学创作出版工程”项目。《丝路茶缘》获得由中国

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与湖南省怀化市人民政府联合面向全国公开

征集的故事小说奖。参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文化自信与民族团

结”等国家级学术研讨会。研究方向:秦商,藏商,丝路文化,

茶马交易。

一 带 一 路 文 化 艺 术

冯婷(邯郸市邯山区文化馆 河北邯郸 056001)

关于邯山区马庄乡张庄桥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村级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满足农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关系到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

量的高低,关系到新的历史时期能否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民的

思想阵地,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综合水平。

就我区农村实际情况来说,近些年来随着全社会对“三

农”工作的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项社会事业都获得了

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依

然呈现出发展乏力,后续力量不足之势。乡村文化站作为发展

农村文化的主要阵地,培养农村文化人才的“第一课堂”,因

投入不足,房舍陈旧,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娱乐设施,而形

同虚设,致使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有的文化站甚至没有独

立的办公场所,文化站工作人员不能专职专干而由其它人员兼

任,并且常常被抽调借用。另外农村专业文化人才开发不足,

培养不力,造成整个农村文化人才出现断层,后续力量不足,

严重阻碍和影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区马庄乡张庄桥五

个村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为我们积累了经验,探索出了一条

道路,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文化工作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得到

了快速发展和繁荣。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我区把文化阵地建设纳入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规划

中,把文化艺术中心列为重点项目建设规划。马庄乡张庄桥

各村都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了文化中心、图书室、球场等专门文

体活动阵地,基本形成了“三室一校一场”文化阵地(即综合

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广播宣传室、农民学校、室外体育

场)。有的村专门开辟小广场为农民休闲娱乐提供场地。现在

不管你走到哪个村,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都已经成为村民休闲

娱乐的好去处,文化活动中心内球类、棋类、牌类等文体活动

器具一应俱全,图书、报刊杂志品种繁多,成为繁荣农村群众

文化、丰富农民业余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阵地。村里文化硬件

设施的增加为村里文化发展和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奠定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