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huang.cc.ntu.edu.tw/ui105/08.pdf ·...

53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黃俊傑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Jun-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黃俊傑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第 八 講

大學作為經濟組織

1. 引言

1:1 大學之營運有賴於經濟資源之 「投入」,大學之「產出」也投

入經濟系統。 U. Penn. Walton School MIT Sloan School Harvard 商學院 vs.大企業 Stanford E.E. vs. Silicon Valley IC 產業 北京清華大學「清華控股」旗下10家 上市公司,資產1,400億人民幣

1:2 《大學法》規定各大學得自籌校務發展基金,使大學的經濟性質日益彰顯,與經濟部門互動關係日益密切。

1949年至今, 台大經濟系教授出任財政部長者七位+國防部長一位。

1:3 本講問題

1. 大學作為經濟組織有何特質?為什麼?

2. 大學如何獲得維繫大學營運之資源?各有何種問題?

3. 在大學內部,資源應如何分配?依據何種原則或指標分配?為什麼?

2. 大學作為經濟組織之特質

2:1 大學不是營利事業

1. 組織之目的不同:

(1) 大學 → 培育人才,提升學生的

生命

(2)營利事業 → 創造利潤,分享股東

,雖然也有CSR8000。

2:1 大學不是營利事業 2. 運作邏輯 (modus operandi) 不同:

(1) 大學 → 以追求並服從真理為運作邏輯。 (2) 營利事業 → 以營收利益最大化為運作邏輯。 ∴ 「經營之神」≠ 教育家

• 松下幸之助 (1894-1989)《學歷無用論》 「松下政經塾」

• 盛田昭夫(1921-1999)亦著有《學歷無用論》

• Bill Gates (1955-) 從哈佛退學, 創辦「微軟」,為全球首富。

• 王永慶「經營之神」

2:2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

1. 大學是教育機構,不是職訓單位: 大學為「全人教育」而存在。

• 儒家的「君子」的教育理想 • 馬克思的「全人」理想

Karl Marx (1818-1883)

2:2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

青年馬克思的「全人教育」理想:

「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願今天幹這事,明天幹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德意志意識形態〉,收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第1卷,引文見頁37-38)

2:2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 2. 大學以「人」之成長為目的。

職訓單位以「人」為生產之手段。

3. 大學以完成「人」之「自我實現」為目標,以師生為主體,有其主體性與自主性。 職訓單位為產業之人力需求而訓練 「人力資源」,以產業發展為主體。

2:2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

4. 理想 vs. 現實之差距

為什麼?

∵ 1. 短程 vs. 長程 觀點

2. 個人 vs. 社會

2:3 大學作為經濟組織的特質

1. 形式上: 大學之運作須從「社會」或「國家」獲取經濟資源,並運用經濟資源而「產出」(output)人才。

2. 實質上:

• 大學是不以營利為根本目的之經濟實體。

• 大學網址是 .edu不是 .com

3. 大學經濟資源之獲得

3:1 獲得資源之管道(一)

1. 大學資源來自「國家」(State),如教育

部、國防部、經濟部、環保署、衛生署

或其他政府機構。

例如:台大每年經費約140億元新台幣,約 40%來自教 育部;賓州州立大學經費來自州政 府者低 於10% ,錄取一位賓州學生,可獲州政 府定額補助。

3:1 獲得資源之管道(一)

2. 大學作為「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的一部分,也作為「意識形

態的國家機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Louis Althusser, 1918-1990, 著《閱讀資本論》)的一部分,均努力維

持「自主性」,故與「國家」恆有某種

緊張關係。

3:1 獲得資源之管道(一)

3. 大學如何擺脫國家意志對大學之干擾?

因為「國家」可以進行:

1) 政策的掌控: 以戰後台灣高等教育政策為例

2) 課程的掌控: 必修科目之制定,新設系所審議制度

3) 經費的掌控: 透過獎補助機制而掌控

3:1 獲得資源之管道(一) 4. 大學提昇自籌經費之能力: 1) 臺灣的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國庫補助及學校自籌經費決算情

http://www.news.high.edu.tw/pages_d.php?fn=topic&id=423

3:1 獲得資源之管道(一)

4. 大學提昇自籌經費之能力: 2) 國際高教趨勢:

2003 年英國政府鬆綁大學學雜費政策,促使學校增加經費自籌能力。

2004年日本國立大學全面行政法人化,促使大學財務、經營及人事權自主化。

2008年南韓政府將首爾大學轉型為行政法人。

3:1 獲得資源之管道(一) 5. 臺灣的大學院校校務基金條例鬆綁之方向

http://www.news.high.edu.tw/pages_d.php?fn=topic&id=422

3:2 獲得資源之管道(二)

大學資源來自「社會」(society):

為什麼及如何避免「資本主義的幽靈」對大學的干擾?

1) Stanford (1891-)在2006-07年從69,350人籌款8億3220美元→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2) 哈佛大學校務基金約300多億 美元(=9,600億台幣)

4. 大學經濟資源的分配

4:1 大學內資源分配之平等主義原則及其理論基礎

1. 平等主義

1) 理由: a. 大學應均衡發展

(∵知識是整體) b. 符合校園民主之新潮流

2) 批判:這是「偽平等主義」 ∵大學以追求卓越為目標 問題:如何定義「卓越」? 「卓越」的指標是什麼?

4:2 大學內資源分配之民主原則及其理論基礎

1. 民主原則

1) 以投票數決定、「多數決」

4:2 大學內資源分配之民主原則及其理論基礎

1. 民主原則

2) 批判: 不可行,這實際上是「叢林法則」

∵ 戰後50年台灣高等教育之根本病痛:功利主義政策下就業導向的學院,規模較大,票數較多

《西遊記》第7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台大博理館(電資學院)

台大醫學院

4:3 大學內資源分配之卓越原則及其理論基礎

1. 應以「卓越原則」為依歸

因為:

1) 大學是知識創造的中心,對少數知識精英應特加鼓勵。

2) 大學是文化的守護與弘揚之殿堂,是「養士」之場所。

4:3 大學內資源分配之卓越原則及其理論基礎

應以「卓越原則」為依歸所引發之問題 問題: 1. 所謂「精英」之標準如何決定?

2. 由何人決定?

3. 他們為什麼能決定「精英」的標準?是因為「學

術」的成就?或是因為與「權力」的掛鈎? (思考:knowledge與power的關係如何?)

→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王德威譯:《知識的

考掘》(臺北 : 麥田,1993)

4:3 大學內資源分配之卓越原則及其理論基礎

回應:仍應以「卓越原則」為依歸

因為: 2) 大學是知識革命的中心,必須集中「點」,

才能突破。 問題: 1) 大學是為少數「精英」研究突破力之提升?

或為社會全體之福祉? 2) 「精英」之研究成果能否交給自己成立的公

司予以量產,獲取利潤? 3) 科技「精英」研究之「自我殖民化」問題?

4:4 大學中的「公司文化」之發展趨勢及其問題

1. 近百年來美國的大學教育之「公司文化」(corporate culture)之發展趨勢:

Eric Gould , The University In A Corporate Culture (Yale University Press , 2003)

教師、學生與辦學資源競爭之新體制與新文化。

4:4 大學中的「公司文化」之發展趨勢及其問題

2. 大學之「公司文化」,表現在:

1) 生產力與效率評估制度之建立。 2) 預算管控制度的建立。 3) 市場競爭策略與執行。 4) 教職員勞動人力之再分配: 兼任教師 任務外包 網路課程(如臺大OCW,美國coursera 的MOOCs)

4:4 大學中的「公司文化」之發展趨勢及其問題

2. 大學之「公司文化」,表現在:

5) 產學合作之推動:「創新育成中心」

6) 大學學生事務工作之客服導向

4:4 大學中的「公司文化」之發展趨勢及其問題

3. 問題:

現代大學的文化矛盾之出現:

公司化的效率管理機制 VS. 教育機制與文化之矛盾

具有市場價值知識VS.具有象徵意義與文化價值的知識之張力

市場經濟取向的教育VS.生命教育之矛盾

5. 結論

1. 1945 美國成功試爆原子彈 1945年7月16日,第一枚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中部的沙漠試爆成功(左圖),8月6日原子彈投擲日本廣島(右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5:1 戰後高科技的突飛猛進與大學的巨變

2. 1946 第一部電子計算機出現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5:1 戰後高科技的突飛猛進與大學的巨變

3. 1953 人類DNA解碼 1953年James Watson 與 Francis Crick在Nature期刊發表僅只一頁的論文〈核酸的分子構造〉,揭開人類DNA解碼的序幕。

Francis Crick 與 James Watson DNA構造的模型

5:1 戰後高科技的突飛猛進與大學的巨變

4. 1957 蘇聯人造衛星升空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

5:1 戰後高科技的突飛猛進與大學的巨變

5. 1959 發明積體電路(IC)

Jack St. Clair Kilby (1923-2005)

5:1 戰後高科技的突飛猛進與大學的巨變

6. 1969 美國太空人在月球漫步

阿波羅11號全體宇航員 左起:Neil Armstrong , Michael Collins, Buzz Aldrin

5:1 戰後高科技的突飛猛進與大學的巨變

來源:美國太空總署製作,1999 。

短片:紀念美國Apollo 11號太空船 登陸月球30週年(1969-1999)

7. 2001 發表人類基因圖譜草圖

1. 2001年2月12日 中、美、日、德、法、英等

6國科學家和美國Celera公司聯合公佈人類

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2. 人類基因組計畫中最實質的內容,就是人

類基因組的DNA序列圖,人類基因組計畫

起始、爭論焦點、主要分歧、競爭主戰場

等都是圍繞序列圖展開的。

3. 只有序列圖的誕生才標誌著整個人類基因

組計畫工作的完成。

5:1 戰後高科技的突飛猛進與大學的巨變

院系所 大學部 碩士班 博士班 總計 16575 10989 4591

文學院 2087 647 236 理學院 1558 958 552

社會科學院 1843 937 188 醫學院 1927 857 580 工學院 2035 1959 930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2338 1123 432 管理學院 2078 1418 199

公共衛生學院 158 352 202 電機資訊學院 1326 1561 887 法律學院 758 676 55 生命科學院 467 501 330

5:1 戰後高科技的突飛猛進與大學的巨變 台大各學院學生數統計表

5:2 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潮流中新大學的願景:

1. 「教育主體性」的堅持

2. 大學「存在之理由」(raison d’être)在於「為學生生命之成長與福祉」。

1. 可僱用性

2. 大學的公司文化

3. 教育主體性

關鍵字

1. 黃俊傑:〈全人教育對21世紀技職教育的意義〉,收入黃俊傑:《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桃園: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002),頁157-174。

2. 黃俊傑:〈大學的網址是.edu,不是.com! ―教育工作的意義感比薪資更重要〉,《通識在線》第27期,2010年3月,頁2-3。

閱讀作業 • 黃俊傑:《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第8講。 延伸閱讀

3. 陳學飛、陳恢欽、周京、劉新芝譯:《大學的功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原著:Clark Kerr,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延伸閱讀

1. 如果有企業家擬捐鉅款在本校設立講座,但

要求講員名單須先送捐款人批准,請問您同

意否?為什麼?請分析您的理由。

2. 如果本校某教授研發成功新藥或新技術,創

造龐大收入,請問您認為大學與該教授應如

何分配新藥所創造之利益?為什麼?

思考問題

3. 國外偶有大學因超巨額捐款而以捐款人之名命名之實例。請問您如何分析這種現象的利弊得失?

4. 國外大學(如史丹佛)教授可創辦並經營企業,大陸大學(如北大、清華)有「校辦企業」,臺灣教育部正研擬修訂《技術及職業教育法》,開放「校辦企業」,您是否同意大學可以興辦「校辦企業」以挹 注學校所需經費?為什麼?

思考問題

樂曲欣賞:無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