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_______________ · web...

Download 编号:_______________ · Web view三、页面规格统一为A4纸双面打印,内容一般用“小四”号宋体;电子文本一律用word文件制作。 四、所有表格中涉及到的名称应填写全称,不要简写或缩写。五、各项状态数据的统计时限:“近一年”的统计时限自前一年7月1日至申报

If you can't read please download the document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Dec-2019

4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编号:_______________

编号: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

申 报 表

机构名称 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地 址 溧阳市燕湖路1号

邮 编 213300 网址http://www.lytdc.net

负责人姓名 潘卫国 电 话13961206826

联系人姓名 罗志龙 电 话 0519-87215175

联系人手机13626259678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江 苏 省 教 育 评 估 院 制

二○一七年三月三十一日

填 写 说 明

一、本表依据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和要求编制而成。

二、本表是专业抽检中材料评审和现场考察的重要依据,所有数据应如实填写,确保准确无误。

三、页面规格统一为A4纸双面打印,内容一般用“小四”号宋体;电子文本一律用word文件制作。

四、所有表格中涉及到的名称应填写全称,不要简写或缩写。

五、各项状态数据的统计时限:“近一年”的统计时限自前一年7月1日至申报当年6月30日;“近五年”的统计时限自前五年的7月1日至申报当年6月30日

六、填表时,请注意表格下方的“注”,按要求填写。

七、文本样式一般不要自行调整,相关栏目填写不下时,可延长文字框,但需保持文本规范、美观。

八、须在封面“机构名称”正中加盖公章。

九、封面“编号”由省教育评估院统一编排。

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申报表

目录

一、自评报告1~16

二、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17

三、自评赋分一览表18

四、分项自评表19~87

组织领导19~27

基础条件28~35

队伍建设36~50

工作绩效51~78

特色创新79~89

五、状态数据统计表90~239

六、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五年发展规划240~246

七、近三年区域教师研训年度工作计划247~283

一、 自评报告

溧阳市创建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自评报告

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在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切实履行 “研究、培训、指导、服务、管理”职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着力优化工作方式,扎实开展各种活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中心在自身队伍建设的加强、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及教师发展的促进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依据《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评估标准》综合自评如下:

一、顺时应势,优化机制,奠定教师发展的基础

为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提档升级,我市及早谋划并积极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与优化,为促进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重组机构,整合功能,优化管理

(1)领导重视,分步整合到位

从2013年起,我市启动教师发展中心的组建工作。2013年,溧阳市编制办出台《关于同意市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方案的批复》的文件,文件提出“把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整合到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成立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并对中心的名称、性质、级别、编制作出了规定。2014年,溧阳市编制办出台《关于同意撤销溧阳市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中心的批复》的文件,文件作了进一步明确:“对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应用及实验、指导和参与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技术培训的职责划归市教师发展中心”。至此,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真正形成了融教研、科研、培训、电化教育于一体,按照“四位一体”方式运行的独立法人机构。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为隶属于市教育局管理的全民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2名,经费渠道为财政全额拨款。2016年9月,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各学段、各学科的全覆盖,开启了我市教师教育与发展工作的新篇章。

(2)机制保障,经费落实到位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后,原机构的各项经费拨付渠道不变、保障到位,并做到逐年增长。同时,研训员队伍规模得到壮大,保证了中心的正常运作。目前,我市建立了地方财政全额拨款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师训经常性经费、机构建设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正常投入。市政府和市教育局按规定每年按标准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经费并如期拨付。教师发展中心按师训项目预算款额向市教育局计财科提出申请,审核后由市财政局足额下拨。

多年来,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十分重视师训工作,通盘考虑、妥善安排师训经费,确保了我市师训工作的有效开展。①列入预算,全额拨付——我市的师训经费由市教育局预算规划、地方财政全额拨付。政府将中小学师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不低于本市教职工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1.5%的标准安排。同时,各中小学校都能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的标准安排教师研修经费。②及时拨付,合理使用——市教育局建立健全了师训经费预决算制度和审计监管制度,确保专项经费的合理、规范使用。

(3)架构合理,组织运行顺畅

本中心设立“二室三处”:教研室、教科室、研训管理处、信息应用处、后勤服务处,实行扁平化管理。每个处室都有一名分管主任扎口,纵向对接上级相应机构,横向联系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学科。中心以“党政联席会”和“教职工会议”形式研究、布置研训工作。“党政联席会”为中心决策会议,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参加,每二周举行一次,集体研究、商议中心当前及今后工作,明确各条块工作,做到当场协调、统筹安排、分头落实。“教职工会议”一般每三周举行一次,布置“党政联席会”所确定的工作,同时安排研训员进行理论学习或工作交流。

(4)创新机制,管理务实高效

中心打破条块分割模式,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形成集教研、科研、培训、信息一体化的区域教师发展支持系统。中心建立“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分层管理,逐级负责”的运行机制和“统筹兼顾,一人多任,因需安排”的用人机制,确保了管理过程的简约、有序和高效,提升了管理的效能。中心设有主任室的顶层机构,总体设计,全面协调;设有二室三处的中层机构,负责方案制定,组织实施;设有研训员和后勤人员组成的基层机构,负责具体计划实施、工作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以研训员为学科第一责任人的条线运行机制、以学段为块的协同工作机制和以项目为任务的条块协作机制,主动适应“四位一体”的工作需要,实现教科研信训一体化。中心还执行联席会议制度、双向报告制度、落实工作任务移送制度。管理机制的创新,确保了中心管理工作的务实和高效。

2.厘清职责,精准定位,明确目标

(1)理清思路,做到职责明确

中心的服务范围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各学段、各学科,根据市教育局对中心的要求,确定了中心的基本职能:组织实施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完成省、市、县(市)部署的教师培训任务;负责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分析与评价工作;指导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应用及实验,组织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做好区域内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中心切实履行“研究、培训、指导、服务、管理”的工作职责,为区域内所有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支持和热情服务。

(2)明晰目标,做到合理定位

中心确立“潜心研究、务实培训、悉心指导、热情服务、规范管理” 的研训理念,确立“促进好每位教师成长,指导好每所学校发展,担当好行政决策参谋”的工作目标,形成“教科研信训一体、三级梯度推进、条线项目管理结合”的工作特色,为区域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的优质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中心各学科研训员根据上级教科研部门及中心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学科的工作目标,制定学科工作计划,依据计划落实工作要求,开展研训活动,组织学科比赛,完成工作任务。以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单位,根据学段工作目标,统筹开展研训活动、常规调研、行政视导、质量监测、模拟考试等工作,以分管主任为牵头人,协调完成“学段块”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同时落实好“学科线”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做到“学科线”与“学段块”有机结合。

二、移地重建,提升品质,打造教师发展的高地

溧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师发展中心的创建工作,投巨资建设了条件一流的中心大楼,为提升中心品质、打造教师发展高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中心大楼,条件一流

在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按研训一体化功能的要求及省示范教师发展中心的标准进行中心的移地重建。2015年,我市在燕山新区新建了条件一流、功能齐全的办公大楼。中心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2017年2月,中心迁入新大楼办公。

2.专用教室,功能齐全

中心按照建设标准和研训工作实际需要,建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培训教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录播与微格分析室、心理咨询室、阅览室、资料档案室、网络管理中心等各种功能室、健身活动房等。中心各功能教室布局合理,设施齐全,能满足本区域教科研信训工作的需要。

3.网络到位,环境达标

中心大楼进行了整体网络布线,建设了千兆主干网,单位内可实现千兆互传,无线AP全覆盖。中心建有2个网络计算机房,配备82台高性能一体式电脑,基于溧阳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了便利的环境。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网站管理、使用、保障等规章制度,并配备了灭火器、监控设备等安全设施。中心给研训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每五年更新一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我市积极构建与实施市、校级“集群管理、分布部署、软硬同步、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各校网络互联互通,互联网千兆到桌面,单位内千兆传输,电信千兆带宽出口。

中心建有独立的门户网站,申请了顶级域名lytdc.net,上线了网络研训平台。全市依托江苏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学校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一线教师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有力地支持了全市教育信息宣传、教师研修培训、网络专题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技术研究等工作。

4.信息资源,种类丰富

中心建有图书室、阅览室、档案资料室等,各室设施齐全、环境优雅。中心专任教师人均藏书及专业杂志期刊均超省定标准,图书采用分藏方式,分散在研训员办公室,专业期刊杂志采用集中在阅览室方式,方便阅读。中心依托溧阳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内部局域网,建成丰富的数字资源库,电子图书和音像资料50余万册,电子图书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补充更新。

中心拥有电信千兆带宽出口,实现了全大楼无线覆盖;同时,本中心与各校实现了互联互通。我市在建立区域教育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开通溧阳教育公共服务平台(www.lyjyfw.net)和“溧阳教研网”( www.lytdc.net),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教育中心都建有网站,所有网站及网络平台均以高速带宽接入互联网,全市各学校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溧阳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设了“新闻中心”“信息公开”“教师发展”“校园风采”“校长论坛”等版块,以及“emis系统”“ 办公平台”“ 校长博客”“ 备课系统”“ 成绩查询”“ 空中课堂”“家校互动”“政务博客”等栏目,大大强化了网站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功能。

三、强本固源,培育队伍,蓄积教师发展的势能

近年来,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打造了一支师德师风好、专业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为引领区域教师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激活了动能,蓄积了势能。

1.班子人员,德高艺精,率先垂范

本中心领导班子成员现有6位,均为中学高级教师,其中有2位正高级教师,4位中学高级教师,高级职称占100%。班子成员学历达标,其中2位研究生学历,4位大学本科学历。班子成员均为市学科带头人,其中有3位省特级教师。班子成员廉洁自律,积极进取,率先垂范。他们团结合作,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均有在中小学长期任教并担任领导职务的经历。班子成员作风民主,分工明确,教育理念先进,工作思路清晰,熟悉教科研信训工作规程,都能立足自身学科搞研训,确保了中心工作的顺畅高效。近年来,本中心获得了“全省教科研机构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学会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省、市级表彰。

2.研训团队,品优学高,锐意进取

(1)专任教师,经验丰富

本中心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研训员32人,占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5‰。研训员覆盖了所有学段和所有学科,人员配备满足教科研信训工作要求。研训员均具有10年以上基层学校工作经历,高级职称比例达100%。中心现有江苏省特级教师3人(其中2人具有正高级教师职称),占专职研训员总数的9.7%,有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4人,专任教师全部成为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比为100%。中心研训员师德高尚,善于学习,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是本区域本学科中的优秀骨干教师,多数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过奖,均能胜任本学科教学及研训工作。研训员工作热情高、能力强、绩效好,其工作得到了学校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好评。市教育局将研训员管理纳入中小学教师管理系列之中,通过学科蹲点、挂职交流等方式加强了研训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近年来,研训员都有到学校任职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中心对研训员专业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并为研训员学历提升、业务进修、参加高端研讨等提供大力支持。研训员均有自身的发展规划和研究重点,做到瞄准目标、潜心研究,近五年来中心研训员承担省市级以上课题16个,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有20多篇发表于核心刊物,出版专著10本,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市其他奖项10多项。

(2)兼职教师,结构合理

中心制定了兼职教师聘用办法,就聘用条件、工作职责、考核评估等提出具体要求,并根据教科研信训工作需求和学科特点,通过遴选的方式,从本区域、省内外高校和省市科研机构聘请了一线教师、专家教授、知名学者为中心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例符合要求。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专业覆盖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所有领域和学科,兼职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效引领了本区域教科研信训工作的开展。

四、求真务实,立体推进,铸就教师发展的基业

本中心秉持服务理念,坚守“四位一体,研训合一”的工作思路,切实履行“研究、培训、指导、服务、管理”工作职能,以“促进好每位教师成长,指导好每所学校发展,担当好行政决策参谋”为工作目标,以“优化教学常态,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育内涵”为工作出发点,实行“分层管理,逐级负责”的运行机制和“项目化管理,全过程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立体研训工作架构,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本区域教育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和谐健康发展。

1.科学规划,建章立制。本中心依据《溧阳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了《溧阳市教科研信训“十二五”规划》,对全市的教科研信训工作作了科学而系统的规划。中心每学期制定教科研信训工作总计划,结合教育发展的形势、上级教科研部门的要求和本区域实际,明确目标任务,制订计划落实的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每位研训员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学科研训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思路和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心建立健全了各项研训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认真制定周工作、月工作计划,为研训员对照工作、落实要求提供了保障,确保学科研训工作顺利、有效实施。

2.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本中心按照“系统整合、分工合作”的思路进行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实现了教科研信训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中心主任室为最高决策机构,进行工作和管理的顶层设计,中心设立“二室三处”,实行扁平化管理。每个室、处都有一名分管主任扎口,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学科。中心以“党政联席会议”和“教职工会议”形式研究、布置研训工作。这种管理方式,有效落实了“四位一体”的职能整合,实现了各项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在机构与职能整合过程中,本中心切实加强对研训员的业务培训,促使他们转换角色、优化方式、争创特色,实现从“教研员”到“研训员”的华丽转身,提升研训员的课程领导力、教学研究力和“一岗多职”的工作能力,确保研训员切实担负起研训工作的重任。

3.三层推动,全员推进。本中心从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出发,在“教师发展中心”、“市级培训基地”和“校本”三个层面进行推动,有效推进了全市各项教师的研训工作。我市出台了《溧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规定》等各项制度,按照“五年一周期、一年一计划”的要求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组织教师培训,有效落实了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在学科层面以“五研”――研学课标、研读教材、研讨教法、研判学情、研究学法为主要抓手开展学科研修,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通过聘请专家作学术报告等形式实现教育的高位引领;开展联片研训,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中心在全市学校推进校本培训项目管理工作,提升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效能。中心借助于各级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培训。中心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通过分层、分类、网络等培训,确保每位教师和校长每年的受训时间都能达到或超过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全员培训促进了我市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各层次教师的专业水平。近五年来,我市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教师教学竞赛中屡屡获奖,骨干教师的群体进一步壮大。目前,我市有省人民教育家培训对象3名,省特级教师14名,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23名,“五级梯队”优秀教师占比超25%。

4.推进课改,提升质量。本中心始终牢牢把握教学主旋律,聚焦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通过开展一系列扎扎实实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不断推进课程改革。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教学改革,以学科课程基地为主阵地,以课题或项目的形式进行重点推进,在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及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形成诸多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较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本中心切实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区域质量监测体系和学业评价标准,定期开展监测与分析工作,确保了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五年来,我市小学学业水平监测成绩和中考成绩稳居常州市上游水平,高考成绩跃居全省第一方阵,得到各级政府及全社会的高度肯定和好评。

5.更新技术,丰富资源。在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我市加大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力度,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中心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效能。本中心建立了“溧阳教研网”,逐步完善了信息化办公、学科教学网络资源等建设工作,积极开展网络教研、网络培训活动。本中心建设了“溧阳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溧阳教育云平台”,对全市学校的教科研信训实行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本中心以“数字化教学”试点学校为基地,组织开展成果展示、现场交流和专题研讨活动,组织开展电子白板、网络资源应用、微课设计等各类比赛活动,较好地达到以赛促训,以训促进的目的。我市还开辟了“溧阳市名师成长工作室”、“校长论坛”等专栏,进一步促进了教师和校长专业水平的提升。     

6.抓实科研,提炼经验。我市立足本区域实际,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课堂效益、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为宗旨,狠抓教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了教科研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本中心加强引领和指导,促使学校和教师把教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中心出台了《溧阳市教科研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溧阳市“十二五”教科研项目指南》,对学校和教师开展规范、有效的教科研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中心开通了“溧阳市教科研管理平台”,对全市教科研工作进行高效管理。在教育教学研究实践探索中,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质量,科学提炼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推广和应用研究成果。

本中心承担的《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等多个课题通过多年的研究,有效推动了本区域的课题研究和课程改革,较好地引领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十二五”期间,我市承担了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中央电教馆课题、34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项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28项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及近百项常州市级课题。其中,多个课题或项目在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奖。2016年,我市又有16项课题被省规划办立项为“十三五”规划课题、54项课题被确定为常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

7.多元服务,助推校本。我市十分重视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积极推进培训的项目化管理、联片研训、集团研训、名师工作室建设等工作,通过提供多元服务和专业帮助,助推学校的校本研修,确保校本研修工作落到实处。我市出台了《溧阳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在全市学校推进校本培训项目管理工作,对学校上报的培训计划、培训项目进行审核,每年对学校项目培训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对优秀校本项目进行表彰奖励。校本培训的项目化管理,创设了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激发了学校校本研修的动力,促进了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校本培训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根据“地域相近、强弱结合”的原则,将本市初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系统规划,分成16个培训基地,开展“联片研训”,由培训基地学校牵头,带动各基地及相关学校的培训工作,有效推动了校本研修。同时,本中心积极组织名优教师开展“送课下乡”“送培到校”等活动,促进了本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本中心研训员除在面上指导校本研修工作外,还定期到蹲点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破解校本研修中的难题,引领学校的校本研修方向,引导并帮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合作和个体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中心还通过组织年度校本培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校本培训特色创新项目的评选工作来促进校本研修和学校发展。

8.精准指导,打造品牌。本中心坚守服务学校、服务教师的理念,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提供多样服务、专业支持和精准指导,取得明显效果,培育了诸多有影响的课程基地和有前景、有影响、有成效的特色品牌项目,助推了一批名校的发展。平桥小学、省溧阳中学被确定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后六初中、实验小学等校被确定为全国校长培训基地。实验小学承担的《儿童生长性学习群的建构与实践》课题被确定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还有一批项目被确定为省、市精品课题培育对象。

省溧中、后六初中、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平桥小学等名校在全省享有盛誉,这些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特色项目得到普遍认可,省溧中的“高效课堂探索”及“微课程开发与应用”、后六初中的“基于细节与过程的常规管理”、实验小学的“生长性教育实践”及“课程统整”、外国语学校“自由学校的构建”及“走班制教学实验”、第二实验小学“幸福教育”及“儿童国学”、平桥小学“竹文化课程建设”等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好评和推广应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及省市电视台等媒体对我市的成果均有深度报道。近年来,全国各地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科研机构组织校长、教师来我市考察学习、挂职培训,我市有许多校长、教师、研训员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宣传我市的成功经验和成果。

9.协同合作,服务社区。本中心牢固树立服务社区的理念,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面向社区、面向社会,提供学习资源、设施设备与咨询指导等专业服务。本中心紧临溧阳开放大学、溧阳市社区培训学院、溧阳市老年大学、溧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多家单位,中心经常与这些单位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和咨询活动,常年为他们提供资源和服务。本中心与这些单位都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做到工作上相互支持,资源上相互调配,实现了资源共享、人才通用、活动共担,营造了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也充分拓展了本中心的服务功能,推进了文化共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实现了共同和谐发展。

10.主动配合,高效服务。本中心作为市教育局的业务部门,充分发挥学科齐全、群英荟萃的人才优势,结合研训工作定期开展工作调研,为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校建设等方面的调研报告、建议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参考。近年来,本中心先后提供了多项报告或建议报告,且多数建议被采纳。多年来中心承担了政府、教育局多项规划、政策、活动方案的起草、论证、修订、完善等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掌握教育教学动态和信息,把握全市教育的发展和工作推进的方向提供重要支持。本中心还主动、积极、高效完成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教育学会布置的各项工作,主动积极地配合教育局其他科室及学校做好相关工作。

五、与时俱进,奋力创新,形成教师发展的特色

1.创新理念,架构教师教育新格局

职能的整合历经整合、磨合、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并走向成熟。中心秉承“四位一体,研训合一”的工作思路,从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式、着眼教师发展入手,确立“教科研信训”一体化的理念,在顶层设计中对教科研信训职能融合进行全面部署,以科研为龙头,以教研、培训为两翼,以电教为支撑,确立了新的工作目标、发展思路和核心内容,确定“四位一体”的运行架构,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进,形成了有效的整合和融合路径:一是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明确研训员的职能定位和工作目标定位,确定一切为了教师发展的工作理念,将教研、科研、培训、信息有机融合;二是改进调研方式,由传统的“常规调研”发展为“五步”式(行政视导、综合调研、学科诊断、专项摸查、随机抽检)研训模式,加强了对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有效指导;三是改善学科研修,从传统“三研”创新发展为 “五研”,提升了学科研修的内涵和效能;四是改进研修方式,由学科教研的扁平式结构发展为“点面结合”的多层立体式研修架构。这样的整合和融合,实现了“研究、培训、指导、服务、管理”工作职能的有机统一与切实履行,架构起教师教育的新格局,从而开辟了教师发展的新天地,推动了本区域教师教育的提档升级,促进了本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均衡高效发展。

2.创新内容,构筑教师教育新常态

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有效落实“四位一体,研训合一”的工作思路,本中心审时度势,打破传统的教师教育内容结构,切实创新研训内容,将研训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努力构筑顺应时代潮流的教师教育新常态。

一是架构点面结合新框架。为了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师发展中心服务教师、提升教师的功能,中心在研训内容方面进行大胆改革,精心架构点面结合的立体研训新框架。从点上,重点围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名师成长工作室两大板块展开,一方面提升高端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高端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教师共同发展。从面上,通过专题专项培训、基地联片培训和区域全员式培训,推进教师研训工程,提升全市各类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二是增加教师研训新内容。中心在继续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教学常规、教材教法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师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研修、网络研修等内容,通过这些新内容的研修,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更好地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三是设置教师研修新项目。为更好地提升各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本中心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岗位、不同教龄等情况,设置了诸多研修新项目:青年教师共同体建设、名师成长工作室、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校长挂职培训、研训员专项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培训、教研组长备课、备课组长培训、学科中心组成员培训等,这些新项目的设置,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研训机制,更好地提升了教师研训工作的水平。

四是拓展教师研修新渠道。校本研修是教师研修的必要方式,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通道,为此,中心十分重视校本研修,切实加强对校本研修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校创新校本研修方式,走出了一条区域推进校本研修、校本教研的阳光之道,取得明显的成效。中心在深入调研本市校本研修、校本教研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校本研修目标、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完善校本研修工作体系。

3.创新方式,构建教师教育新模式

(1)“菜单式”研修。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需要和教师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中心积极推行“菜单式”研修方式。利用每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供研修“大菜单”,每年分上半年、暑期、下半年三次推出。中心还利用各学科研训平台,由学科研训员向本学科教师提供教师研修“小菜单”,上网公布研训主题,供学科教师自主选择报名参加,为学科教师提供了便捷的研修通道和专业服务。另外,中心还根据实际情况,推出面向一线教师的“时鲜菜单”,如外请专家的学术报告和本地专家的专题讲座等,由全市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参加。

2.“模块式”研修。模块式研修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聚集,是教师研修的有效方式。我市开展的模块式研修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识性的大模块研修,可概括为“五研”:研学课标、研读教材、研讨教法、研判学情、研究学法,即以课标、教材、教法、学情、学法为五大模块。还有一种是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以知识结构确定的模块,即知识模块或单元教学模块。通过模块式研修,能切实提高教研组、备课组及学科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科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能更好地引领学校的校本研修和校本教研。

3.“项目式”研修。本中心研训员充分利用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以自身领衔的省市级课题为大项目,带领教师团队进行系列化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还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本中心陈建华老师以《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基于学生成长的“问题导学”教学实践研究》为项目,带领中学物理教师团队进行研究探索,构建了“问题教学”的模式,探索了“问题教学”的教学策略。蒋建华老师以《初中英语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研究》和《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为项目,带领英语教师团队进行实践探索,形成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他研训员均有自己的主题项目,他们带领各自学科教师团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项目研修彰显特色,收效明显,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除此而外,本中心各学科研训员还根据学段、学科特点,确定小项目组织研修活动,通过研修破解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4.“工作室”研修。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行名师工作室的研修,本中心切实加强对名师工作室的指导和管理,取得明显效果。我市组建了三批名师成长工作室,由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等名师作为工作室领衔人,组建工作室团队,领衔人带领骨干教师团队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明显实效。目前,我市创建了32个名师工作室,其中常州市名师工作室9个,溧阳市名师成长工作室23个。在中心的专业指导和大力扶持下,名师工作室的研修取得实效,较好地推动了我市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5.“共享式”研修。共享式研修也是我市教师研修工作的一大特色,一是专家论坛。凡举办专家报告、专家论坛等活动,中心尽可能多安排教师参加,让更多的教师接受高端培训,让优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二是联片研修。以市级培训基地或教育集团为单位,共同开展各类研修活动,让培训资源得以共享,让参训教师受益更多。三是送培到校。我们合理利用区域内外的培训资源,通过送教下乡、送培到校的方式组织教师研修,其内容有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教学、专题讲座等。另外,我们还通过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共享式研修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优质培训资源,让更多的教师受益,让更多的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

6.E团队研修。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建构知识、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促进了教研方式的转变。我市地理学科为了给本区域内所有地理青年教师构建一个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团体学习中主动地、稳步地发展,建立了一个集学习和研讨为一体的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青年教师E团队。E团队在研修内容上层层推进,有教育阅读、集体备课、微课研究、课堂观察、合作评课、故事沙龙、命题竞赛、、野外考察等内容,在研修方式上形成互补,实现“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的结合、“业务培训”与“平台搭建”的结合、“全员学习”与“全程参与”的结合、“交流合作”与“自我反思”的结合。在研修手段上有创新,利用学科QQ群、公共邮箱、微博、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开展网络研修。本中心其他学科研训员也在积极探索研修共同体的研修,并取得一定效果。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成立和运行,切实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构建了良好的专业研修环境,改善了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构建了良好的区域学习共同体文化。

另外,本中心还采用“联动式”研修、“工作坊式”研修等多种方式,灵活新颖的研修方式,不仅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研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研修的效能。

4.创新机制,提升教师教育新内涵

(1)建立培训基地管理机制,开辟教师研修新渠道。为了建立多元化教师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研修措施,拓展教师研修的渠道,同时激发学校培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区域划分,建立了16个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其中,小学6个、初中4个、幼儿园6个,这些培训基地承担一定的市级培训任务。培训基地的建立,为本中心分担了一部分培训职责,也为教师顺利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提供了便利。我市培训基地接受本中心业务指导,其培训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大板块为由本中心主导、组织、谋划,由基地学校落实、管理、实施的市级培训项目,这类项目由本中心各学科统筹,将配额分至各培训基地,由各培训基地协同学校再进行二次分配;另一板块由各培训基地自主规划,根据各基地实际制订具体计划,进行合理分配,其内容涉及师德教育、教育理论、学科研修、心理健康、班主任专项研修等,相关承办学校在基地学校的指导下负责实施,基地学校落实主体责任,负责过程管理和课时考核。本中心切实加强对各基地学校的指导和管理,督查计划制订和具体落实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协同教育局人事科对各基地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和评比。

(2)深化教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管理机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我市从2013年起,以课题管理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进行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是成立“科研活动周”并开展系列科研活动。从2016年起,我市确定每年上半年开学第3周为“科研活动周”,要求全市各校在“科研活动周”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并以科研活动周为契机,掀起科研活动的新高潮。在科研活动周内,本中心确定重点活动项目,以此推动全市的教科研工作。

二是研制出台课题研究指南。从2015年起,我市在下发课题申报通知时都要同时下发课题研究指南,课题研究指南由本中心全体学科研训员共同研制,每学科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及学科重点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教师在申报课题时可根据研究指南自主选择课题的研究方向。

三是试行个人课题的申报。2016年起,我市推行个人课题的申报,即教师可以个人独立申报课题并独立开展研究,规定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并获得溧阳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学术称号的教师可以申报个人课题。

四是课题申报实行淘汰制。本中心对申报课题进行严格审核,分学段学科组织课题评审,按不低于10%的比例淘汰质量不高或操作性不强的课题。

五是中期评估、结题实行末位淘汰制。本中心在每年的12月份组织市级课题的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活动,评估与鉴定按学段学科分组进行,由学科研训员、教科研中心组成员和骨干教师组成评估组。实际评估时,对每一组(一般10个左右)课题实行末位淘汰制,即对排在末位的课题予以淘汰或暂缓结题。

我市通过深化科研管理机制的改革,在教育实践过程切实落实改革措施,有效地推进了全市的基础教育改革,促进了全市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3)科学建构学业质量监测机制,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准确及时反映我市小学学业质量的状况和水平,落实和厘清教育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教师在教育质量监测上的权力与责任,进一步建构并完善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我市建构了科学合理的学业质量监测机制。

一是严密组织监测。为规范学生质量监测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保证区域性学业质量监测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对检测题的编制、题库的建设、试卷的编制、检测的实施、评分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严密监测。

二是及时进行报告。对于每一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我们根据区域实际,及时向教育局领导、学校提供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报告,再由学校通过教师质量分析会、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各种途径及时向全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报告监测结果和信息,以保障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对学生学业质量状况的知情权。

三是有力实行问责。对于小学生学业质量的监测结果和分析报告,教育局领导会及时了解质量监测信息,对质量严重滑坡,质量管理不力,同类学校相比质量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的学校,教育局领导会同本中心相关人员约谈相关学校校长,共同查寻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帮助学校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是及时提供反馈。采用专题性反馈、现场性反馈、个别性反馈等方式,对学校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的区域性小学生学业质量常规抽测制度,对深化我市的课程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4)创建行政视导制度,切实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上新台阶。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市普通高中一学期来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情况,与各学校共同总结经验、诊断问题,商讨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自2003年起,我市开拓性地创建了行政视导制度。以“行政视导”为抓手,对普通高中的课程实施、常规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进行诊断,督促学校抓好细节、抓实过程,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

行政视导以本中心学科研训员为主体,由教育局有关领导带队,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各校高三教学骨干共同参与。行政视导的内容有听课、访谈、查阅资料(班主任手册、备课笔记、教学案使用及学生作业批改情况等)、学生问卷、学科研讨、汇总交流、意见反馈等内容,在行政视导过程中,研训员重点关注教师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帮助教研组、备课组及学科教师诊断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更好地促进教师团队建设和专业发展。

本中心藉助行政力量,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十多年来,行政视导已成为我市一项常规工作,由于计划安排细,工作过程实,问题反映真,对规范学校课程、抓实教学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教师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此外,近年来本中心还在教学模式建构与实施、高效课堂打造、中小学衔接教学、微课的开发和应用、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许多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本区域得到普遍推广应用,经验的有效应用,有效地推动了我市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攀升,高考成绩连年创新高,成绩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中考成绩稳中有升,在常州大市名列前茅;小学教育基础扎实,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我市教育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好评。我们的许多经验和成果相继发表在多种省级以上刊物,本中心研训员经常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推广我们的成果和经验。许多省市的学校和教科研机构带领教师和教科研人员来我市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及研究中的问题,本中心已成为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的训练营。

总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所承担的教研、科研、培训、电教等工作涉及到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工作千头万绪,要求日益提高,任务愈来愈重,压力越来越大,本中心在建设和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困惑,如研训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与整合、研训方式与手段的创新、研训工作效能的进一步提高、校本研修方式的创新、研训员自身能力与素养的提升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

对照《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的考核评估要求,我们认真组织了自评,自评表明:各项指标均能达到或超过相关评估标准,为此,本中心特申报“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称号,以上报告请领导审议。

是否申报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机构(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注:应全面、真实、具体反映机构创建工作和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重点突出,语言精准简练。提出机构的自评结论和申报要求,字数一般控制在2000字以内。

二、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

县(市、区) 教 育 局 意 见

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属溧阳市人民政府领导、教育局主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通过整合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电化教育职能形成了融教研、科研、培训、电化教育于一体,按照“四位一体”方式运行的独立法人机构。中心承担的职能有:(1)组织实施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完成省、市、县(市)部署的教师培训任务;(2)负责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分析与评价工作;(3)指导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应用及实验,组织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4)做好区域内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几年来,中心经过不断探索,秉持“潜心研究、务实培训、悉心指导、热情服务、规范管理”的研训理念和“传承 创新的”研训文化,在机构融合、职能整合、资源共享等方面不断完善,在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不断优化,教科研信训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成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促进教师成长和区域教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心的教科研训工作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有三位同志获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中心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机构先进集体”。2016年3月获江苏省先进教育学会。  

  同意推荐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申评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

县(市、区)教育局(公章) 局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省辖市教育局意见

市教育局(公章) 局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三、自 评 赋 分 一 览 表

一级指标

得分

二级指标

得分/达成度

I.

组织领导

15

1.机构定位

6/100%

2.保障机制

9/100%

Ⅱ.

基础条件

16

3.基础设施

9/100%

4.信息资源

7/100%

Ⅲ.

队伍建设

24

5.领导班子

5/100%

6.专任教师

14.5/96.7%

7.兼职教师

4/100%

Ⅳ.

工作绩效

40

8.工作绩效

39.5/98.7%

Ⅴ.

特色创新

5

9.特色创新

5/100%

合计总分

99

自评结论

通过

注: 1.对照《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评估标准》,对各二级指标逐条自评赋分,并对达标程度进行百分比计算,分值与百分比之间以“/”区隔。

2.自评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不通过”三种。

四、分 项 自 评 表

组织领导─机构定位

自评赋分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是本地区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含校长,下同)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的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与组织管理机构。

3分

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属溧阳市人民政府领导、教育局主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13年8月经溧阳市教育局讨论并报溧阳市编办审批同意,将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职能整合到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由溧阳市编委发文批准将其更名为“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挂牌“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2014年8月,又将电化教育职能整合到教育局教研室,形成了融教研、科研、培训、电化教育于一体,按照“四位一体”方式运行的独立法人机构。

职责明确,教科研信训合一,展现区域特色——根据溧阳市教育局意见,本中心的基本职能是:(1)组织实施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完成省、市、县(市)部署的教师培训任务;(2)负责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分析与评价工作;(3)指导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应用及实验,组织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4)做好区域内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多年来,本中心履行“研究、培训、指导、服务、管理”的工作职能,以“促进好每位教师成长,指导好每所学校发展,担当好行政决策参谋”为工作目标,形成了“教科研信训一体、三级梯度推进、条线项目管理结合”的工作特色,为区域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的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入研究,推进课改,提升教学质量——自课程改革以来,本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以推进新课程实施、引领教学方式的改革。其中,2012年起推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新标准”系列学习培训、2013年起推行的“小学绿色质量监测”活动、2013年起推行的“初中毕业班教学研讨”活动、2014年起实施的“课题申报备案”制度和“课题结题评估淘汰”制度,促进了我市教研、科研、培训工作走向了务实和高效。同时,本中心对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测覆盖了考试、考查学科,逐步建构了区域绿色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开展监测与分析,确保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2年以来,我区教育质量逐年提升,省、市级小学学业质量监测成绩稳居常州市前列,中考成绩稳居常州市上游水平,高考本二达线率、高分人群一直位于常州市前列,得到了常州市教育局、溧阳市人民政府及社会的高度肯定。

点面结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发展——我们秉持“潜心研究、务实培训、悉心指导、热情服务、规范管理”的研训理念,以“市级项目、基地项目、校本项目”三级梯度的形式开展教师研训工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年初通过规划基地项目、校本项目的方式规范“基地”和“校本”两个层面的教师研训工作。按照“一年一周期、半年一计划”的要求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培训。内容包括师德培训、学科培训、班主任培训、教科研培训、心理健康培训等。学科研训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邀请高校专家、教科研人员开展“引智培训”,让我市教师可以不用外出就可以享受优质的培训。除此以外,我们还根据区域教育发展需要和学校教师发展需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分层、分类培训活动,实施了骨干教师培训、教科室、教导处主任培训、课题负责人培训,上岗三年内教师培训、新教师入岗培训等,促进了我市各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

抓实科研,规范过程,提升教育内涵——本中心坚持价值导向,充分发挥教科研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举办主题观摩、成果展示等活动加强引领和指导,促使学校和教师把教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科研活动周”活动,对课题主持人进行课题开题培训,强化了在研项目的过程管理。通过组建教科研中心组,让他们参与课题审核、课题开题、中期评估、结题评估等活动,加强了学校教科室主任、科研骨干队伍建设,促进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

积极探索,更新技术,丰富研训资源——在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我市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本中心建立了独立的“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网”,通过OA办公系统,实现信息化办公。中心网页中有学科教学网络资源建设、网络研修等版块,丰富了教科研训资源。依托省、常州市“数字化学习”试点校,开展专题研讨和成果展示活动。举办了“微视频”“微课”等评比活动,组织 “教育精品课”拍摄,常态化组织“网络教研团队”比赛、 “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组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提升工作培训,有力促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本中心的教科研训工作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2013年,我中心有三位同志获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本中心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机构先进集体”。2016年3月获江苏省先进教育学会。

支撑材料

名称

1.教师发展中心成立批复

2.中心主任、副主任任命文件

3.中心机构法人证书

4.中心工会机构法人证书

5.反映发展中心履行职责的相关文件、资料

6.发展中心集体荣誉证书复印件

7.近5年教师发展中心教职工工资一览表

8.近3年市教育局划拨教师发展中心经费汇总

9.中心近3年年度预算、决算表

10. 近3年中心对下拨经费的支出情况统计

11. 近3年中心教师培训经费支出材料

12. 法人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组织领导─机构定位

自评赋分

2.有效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成教师发展中心。

3分

我市的“教科研信训一体化”工作的提高是逐步整合完成的,在运行中完善,通过机构重组,确保运作顺畅、管理科学、成效显著。

科学规划、逐步实施——2013年年,溧阳市教育局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积极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电教、教研、教科研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教师培训机构的要求,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手进行了机构重组和职能整合,组建了集“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开创了探索职能整合、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开始了我市“教科研信训一体化”研究和实践。

2014年年8月,“溧阳市教育局电教装备中心”的“电教”职能并入“教师发展中心”,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完全实现了“教研、科研、培训、电教”合一的职能整合和资源整合。2016年8月,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正式挂牌,也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各学段、各学科的全覆盖,开启了我市教师教育与发展工作的新篇章。

架构合理,运作顺畅——本中心秉持“继承 创新”的研训文化,实现了教科研信训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中心设立教研室、教科室、研训管理处、信息应用处、后勤服务处这“二室三处”,实行扁平化管理。每个处室都有一名分管主任扎口,纵向对接上级相应机构,横向联系协调各职能部门和学科。中心以“党政联席会”和“教职工会议”形式研究、布置研训工作。“党政联席会”为中心决策会议,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参加,每二到三周举行一次,集体研究、商议中心当前及今后工作,明确各条块工作,做到当场协调、统筹安排,分头落实。“教职工会议”一般每三周举行一次,布置“党政联席会”所确定的工作,同时安排研训员进行工作交流或理论学习。这种管理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强化了目标责任,有效践行了“四位一体”的职能整合,实现了各项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在机构与职能整合过程中,我们注重对研训员的培训工作,促使他们转换角色、改进方式、勇创特色。自2013年起,我们先后组织研训员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教服培训中心参加研训员专题培训,邀请专家来作溧专题讲座,促使研训员提高认识、明晰思路、改进工作,逐步从“教研员”转变为“研训员”,切实担负起“教科研信训一体”的重任。

科学管理,成效显著——经过多年的磨合和改进完善,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目标、工作架构、研训模式等日渐明晰,建立了“以条为主 条块结合”的中心管理体制。

1.建立以研训员为学科第一责任人的条线运行机制。学科研训员根据上级教研部门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学科的工作目标,制定学科工作计划,依据计划落实工作要求,开展研训活动,组织学科比赛,完成工作任务。

2.建立了以学段为块的协同工作机制。以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单位,根据学段工作目标,统筹开展研训活动、常规调研、行政视导、质量监测、模拟考试等工作,以分管主任为牵头人,协调完成“学段块”的任务和工作目标,同时落实好“学科线”工作任务,做到“学科线”与“学段块”有机结合。

3.建立了以项目为任务的条块的协作机制。由于整合了新的工作任务,每一位研训员均要承担教研、科研、培训和信息化应用的工作。为此我们建立了项目负责人牵头协作机制,如教科研工作中的课题立项评审、中期评估、结题评估、教育学会的论文评比、“送培到校”师资培训学科统筹、上岗三年教师业务考核、新教师入岗培训、信息化应用条线下的学科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信息化教学能手比赛、中学生英语口语电视比赛、“春晖工程”建设中的“精品课”拍摄、中小学教师“微型课”竞赛、义务教育学生语音、磁带征订和分发,电教教材、杂志的征订和分发等,都需要举全中心之力协作完成。

要实现“学科线”与“学段块”有机结合、整体联动,建立新的中心管理体制,我们还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双向报告制度、落实工作任务移送制度。通过合理分工、条线落实、项目实施,做到各司其职,建立了“以条为主、 条块结合”的中心管理体制。

支撑材料

名称

1.教育部关于整合教师教育机构的相关文件

2.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挂牌活动图片

3.教师发展中心简介

4.教师发展中心人员分工与岗位职责

5.发展中心管理制度汇编

6.发展中心楼层及功能室分布示意图

7.近五年(2012-2017)研训中心工作计划汇编

8.发展中心研训工作简报

9.中心教职工年度聘任及职责分工表

10.中心教职工学期工作统计表

11.中心开展的教科研信训活动情况

12.中心一学年周工作安排

组织领导─保障机制

自评赋分

3.中心建设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检查考核工作范围。

3分

溧阳市政府和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在《溧阳市教育事业“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为基础,整合教师进修学校、电化教育等资源,创建成立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形成分级分层培训、体制机制创新、网络结构健全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溧阳市编制办2013年出台的《关于同意市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方案的批复》(溧编【2013】49号)的文件确认“把溧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整合到溧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成立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并对中心的名称、性质、级别、编制作出了规定。同时,《关于同意撤销溧阳市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中心的批复》(溧编【2014】21号)的文件作了进一步明确:“对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应用及实验、指导和参与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技术培训的职责化归市教师发展中心”。2015年溧阳市教育局在《溧阳市 “十三五”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进一步要求:对照标准积极推进江苏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创建工作,2016年完成独立办公、实体运行建设,2017年完成示范创建目标。期间,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对市教师发展中心的选址、规划、建设和组织人事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组织实施,并于2016年9月10日庆祝第32个教师节大会上,由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完利梅和溧阳市教育局局长唐洪祥共同为中心揭牌,2017年2月搬入新址,实施独立办公。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秉持“潜心研究、悉心指导、热情服务、规范管理”的研训理念,为促进全市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带动区域教育教学均衡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获得上级部门和基层学校的一致好评。其中2008年12月,由省教研室董洪亮副主任带队的评估组来溧阳检查指导工作时,对我中心进行的教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随着发展中心的运营,我们将进一步“潜心研究、务实培训、悉心指导、热情服务、规范管理” 的研训理念,力争为溧阳教育新一轮的腾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支撑材料

名称

1.《溧阳市教育事业“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2.《溧阳市 “十三五”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3.《关于同意市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方案的批复》

(溧编【2013】49号)

4.《关于同意撤销溧阳市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中心的批复》

(溧编【2014】21号)

5.溧阳市教育局党政联席会议记录(部分)

6. 溧阳市教育局工作意见(2013-2016年)

组织领导─保障机制

自评赋分

4.中心整合后,原机构的各项经费拨付渠道不变,规模不减,保证中心正常运转。

3分

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四位一体”管理,市政府和市教育局也十分重视我中心的建设。原机构的各项经费拨付渠道不变、保障到位,并做到逐年增长。研训员队伍规模不断增大,保证了中心的正常运作。

我市建立了地方财政全额拨款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师训经常性经费、机构建设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正常投入。市政府和市教育局按规定每年按标准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经费并如期拨付。

教师发展中心按师训项目预算款额向市教育局计财科提出申请,审核后由市财政局足额下拨。教育局及本中心经费预决算制度和审计监管制度健全,教育局每年末进行师训经费年度结算审计,同时进行下一年度师训经费预算规划。本中心每年末根据教育局及中心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将各级各类专项培训、专题活动、教学调研、科研、外出研训等活动以“项目”要求进行经费预算,列出预算清单上交局计财处统一汇总。同时,本中心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规范管理支出,合理使用各项经费。

我市实行综合预算,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发展中心的投入,保障教师发展中心的正常运转;同时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充足的经费投入保障了中心事业的顺利发展,也激发了广大教师教师积极参与研训的热情。

支撑材料

名称

1.人社局相关批文

2.机构人员工资表

3.近三年财政下拨经费材料、经费支出情况材料

4.整体文化装饰清单

5.机构近五年建设项目及经费投入情况材料

6.近三年机构年度预算、决算表

组织领导─保障机制

自评赋分

5.中小学教师研修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按不低于本地教职工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1.5%的标准安排;中小学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的标准安排教师研修经费。

3分

中小学教师研修经费由财政保障,并列入预算,且不低于有关规定的经费比例,是确保教师研修工作得到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多年来,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十分重视师训工作,通盘考虑、妥善安排师训经费,确保了我市师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列入预算,全额拨付——我市的师训经费由教育局预算规划、地方财政全额拨付。政府将中小学师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不低于本市教职工工资总额(含绩效工资)1.5%的标准安排。同时,各中小学校都能按照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的标准安排教师研修经费(详见支撑材料)。

及时拨付,合理使用——教育局建立健全了师训经费预决算制度和审计监管制度,确保专项经费的合理、规范使用。教育局每年末进行师训经费年度结算审计,同时进行下一年度师训经费预算规划。本中心每年末根据教育局及本中心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将各级各类专项培训、专题活动、教学调研、科研、外出研训等活动以“项目”要求进行经费预算,列出预算清单上交局计财处统一汇总。本中心的师训经费主要用于全市教师培训工作及研训员研修,包括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骨干教师专业提升的组班培训、溧阳公开课、骨干教师支教活动、新教师入岗培育、名教师工作室活动及奖励、信息技术培训、教师业务竞赛、教学成果评比与展示、课题研究活动、专题考察学习、网络远程学习、学校课程建设培训、校本培训优秀项目展评等。

今后,我市将在完善保障机制的同时,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严密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费用开支手续,进一步规范开支标准,提高培训效果。

支撑材料

名称

1.近三年财政拨付教师研修专项经费材料

2.近三年中心教师经费支出材料

3.最近一年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研修经费支出统计等材料

基础条件─基础设施

自评赋分

6.教职工总数5000人以下的县(市、区),中心占地面积一般不低于10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教职工总数5000人以上的,中心占地面积一般不低于15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以上。

3分

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的筹建于2013年,先后整合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市教师进修学校、市电教馆等教育资源从而成立融教研、教科、培训、电教四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而硬件条件是教师发展中心实现其工作职能的前提和保障,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是保障教师发展中心实现其基本功能的基础性条件之一。

在市政府和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按研训一体化功能的要求及教师发展中心的标准,2015年在溧阳市燕山新区新建了功能齐全的办公大楼。至2016年底我市教职工总数为6329人,新校区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已经达到且超过省评估标准要求。办公大楼用于教学和研训用房一应俱全,有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电脑82台;1个微格录播室、2个多媒体教室; 1个会议室、1个研修室,2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能承担570人的集中研训;1个心理咨询室,1个阅览室、1个资料室,1个健身活动房。

硬件设施及各功能房规划合理,功能明确,环境文明整洁,能充分满足本地区教师培训的需要,也完全达到创建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标准。

支撑材料

名称

1. 溧阳市教职工总数统计表(2016年);

2. 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校区平面图;

3. 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各功能室分布一览表;

4. 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固定资产记载材料;

5. 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环境实景图片、工作场景图片。

基础条件─基础设施

自评赋分

7.建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心理咨询服务室、图书资料室等专业教室,满足教科研训工作需要。专业设施标准不低于四星级高中水平。

3分

溧阳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心建设和发展,立足全市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高起点规划、高功能定位,异地新建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中心内部各项设施设备一流,达到省定标准,部分设施设备超过规定标准,满足了教科研信训工作的需要。

加强装备建设,满足发展需求——中心建立了信息应用处,确立了“教育装备超前发展”的观念,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了中心发展的蓝图。中心现有2个计算机网络教室,配备电脑82台,为信息技术培训、各类考测、考评及网上阅卷提供了便利。1个微格录播室、2个多媒体教室,能满足全市中小幼教师全员网络培训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的需求。1个会议室、1个研修室,2个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能承担570人的集中研训。1个心理咨询室,1个阅览室,1个资料室,1个健身活动房。依托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溧阳教育云服务中心建设数字资源库,开发各类教育资源,实现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细化管理工作,促进装备应用——中心有专人负责管理各个功能室,并明确职责。中心还将教育装备管理应用提升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制定了中心各功能室工作的周报制度,促进教育装备及应用管理由原来的“备案式”管理转变为“动态式”实时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全市教师教科研训活动及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中心各功能室布局合理,设施齐全,专业设施标准高于四星级高中水平,能够满足本中心研训员学习、研究及开展各项研训活动,符合本区域教科研信训工作的实际需要。

支撑材料

名称

1.计算机网络教室设备清单(2个)

2.多媒体教室设备清单

3.微格录播室设备清单

4.小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设备清单

5.研修室设备清单

6.大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设备清单

7.心理咨询服务室设备清单

8.图书资料室资料清单

9.智慧教室设备清单

10.各专用教室管理制度

11.专用教室使用记录

基础条件─基础设施

自评赋分

8.建有千兆以上局域网,出口带宽不低于100M,互联网百兆到桌面,与区域内所有学校互联互通。数据管理、资源存储、信息共享功能齐全,设备运转正常、使用率高,符合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要求。

3分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依据贯彻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精神要求,加强了教育信息化改造,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做到信息网络建、管、用并举,资源共建共享、多种平台交互,为研训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网络建设标准高,覆盖面广——中心大楼进行了整体网络布线,建设了千兆主干网,单位内可实现千兆互传,无线AP全覆盖。建有2个网络计算机房,配备82台高性能一体式电脑,基于溧阳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丰富的环境。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网站管理、使用、保障等规章制度并配备了灭火器、监控设备等安全设施。中心给研训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每五年更新一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市、校级“集群管理、分布部署、软硬同步、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本区各校网络互联互通,互联网千兆到桌面,单位内千兆传输,电信千兆带宽出口。

网络资源丰富,信息共享——中心建有独立的门户网站,申请了顶级域名lytdc.net,上线了网络研训平台,是集办公、网络资源、在线研训、教师发展、网络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应用平台。全市依托江苏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学校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一线教师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教学资源。有力地支持了全区教育信息宣传、教师研修培训、网络专题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技术研究等工作。

网络研修活跃,成效显著——为充公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历年来,中心积极组织全市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培训活动,2007年至今组织了中小学班主任网络培训、小学语、数、英教师网络培训、初中历史、地理、生物、化学学科网络培训、初中物理实验网络培训、幼儿园教师网络培训、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网络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网络培训等。每期网络培训我们都会编制学员手册、学校管理员操作手册,在开班仪式上明确网络培训的要求和目标任务,建立市级网络培训管理QQ群和校级培训交流QQ群,要求学校管理员必须加入市级管理群,以方便信息交流。每期网络培训,我们都要求学校组织开班仪式,分管校长到场,要求每校分送开班图文报道。长期严格、规范的网络培训管理经验已相对固定并制度化,我市组织的网络培训学员合格率接近100%,负责该项工作的承黎明老师次被省教师培训中心和常州教师培训中心评为优秀管理员。2016年我们完成了全市小学教师和部分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我们对该项工作认识到位,并认真进行了组织,分管信息化工作的陶局长出席开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开班还邀请了常州教育局熊青云处理、常州教师发展中心石钰峰主任出席了会议。本次培训,参训的2687名学员全数结业,共产生了包括一批包括教学设计、课件、课例、微课等类型的本地优质资源。

网络管理制度健全,运作规范—— 中心制定了网站建设与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网络设备使用管理办法、计算机网络安全及保密制度等,保障了网络管理的安全运行。中心有专门人员负责网络管理与网站应用建设维护,网管员具有网络管理高级工和技师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类网络管理培训。目前各项设施设备正常运转、使用率高。同时,各学校均安装了安全防护设备,大大提升了网络的安全性能,提高了网络利用率。

支撑材料

名称

1.中心网络拓扑图

2.溧阳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3.研训员笔记本电脑配置请示报告、协议及清单

4.教师发展中心网站材料

5.网络管理员证书

6.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活动的通知

7.网络管理员培训材料

8.2014-2016年“春晖工程”精品课目录

9.溧阳市学科教学信息化资源汇总表

基础条件─信息资源

自评赋分

9.报刊、图书、数字等资源丰富,满足教科研训工作需要。

4分

中心建设过程中,注重报刊、图书、数字等资源的建设工作,力求种类丰富、品质上乘,以充分满足研训工作的需要。

本中心建有阅览室、档案资料室各一处,各室设施齐全、环境优雅。中心现有教学研究类、培训类、文学类、史料类、工具类、教辅类及其他图书近2万册,研训员人均拥有图书500册以上;阅览室拥有各类杂志期刊120余种,涵盖了基础教育各学科、师训、文学、史学、休闲等多个领域。

目前,本中心从事教科研训工作的专任教师有32人 ,为了满足教科、教研、培训工作的需要,专任教师人均藏书及专业杂志期刊均超省定标准,中心专任教师人均藏书及专业杂志期刊均超省定标准,图书采用分藏方式,分散在研训员办公室,专业期刊杂志采用集中在阅览室方式,中心依托溧阳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内部局域网,建成丰富的数字资源库,电子图书和音像资料50余万册,电子图书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补充更新。

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特别是对研训工作人员,专门提出读书专项考核要求,自06年起即要求每人每学期读专业书籍不少于两本,既确保了我中心图书的利用率,又提高了专任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4-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活动,共有5057名教师参于晒课活动,累计晒课4471节次,视频课968节,活动累计推优县优425节、市优274节、省优70节、部优28节。

承黎明同志在2016年度被省教育信息化中心、省电化教育馆评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图书借阅管理制度,配备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实行了图书借阅的电子化管理,充分发挥了图书的作用。中心注重研训员的专业提升,每年制定研训员研修主题,坚持每二周举行一次研训员学习与交流活动,促进了研训员的学习与思考。组建了研训员“研修先导组”,每月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引领了研训工作的发展。

支撑材料

名称

1.中心报刊、图书、数字等教学资源汇总表

2.中心图书馆藏书目录

3.报纸、专业期刊、杂志目录

4.电子图书目录

5.音像资料目录

6.江苏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资源中心统计截图

7.中心网站资源平台截图

8.“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获奖目录

9.常州市(溧阳市)精品课目录及部分证书

10.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宣传先进个人

11. 超星电子图书单一来源采购会议纪要

12.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

基础条件─信息资源

自评赋分

10.建有覆盖全区域的教师网络学习资源库和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校网络互通,资源共享共建。

3分

本中心按照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建设并完善了丰富的教师网络学习资源和应用管理平台,实现了省、市、县、校网络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了研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为一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

加大基础建设,优化网络结构——本中心设立了信息应用处,负责中心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建设及网络管理。近来年教育局建成了溧阳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数据集群,提高了网络效能。本中心拥有电信千兆带宽出口,实现了全大楼无线覆盖;同时,本中心与各校实现了互联互通。

丰富网络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我市在建立区域教育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开通溧阳教育公共服务平台(www.lyjyfw.net)和“溧阳教研网”( www.lytdc.net),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社区教育中心都建有网站,所有网站及网络平台均以高速带宽接入互联网,全市各学校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溧阳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设了“新闻中心”、“信息公开”、“教师发展”、“校园风采”、“校长论坛”、等版块,以及“emis系统”、“ 办公平台”、“ 校长博客”、“ 备课系统”、“ 成绩查询”、“ 空中课堂”、“ 家校互动”等应用“政务博客”等栏目,大大强化了网站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功能。本中心的“溧阳教研网”为教师提供了包括教育资源库、教学研究、教学科研、信息应用、青果在线、资源网站,为学校教师搭建了丰富的交流平台。为督促学校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本中心还对各学校使用教育资源库的情况进行监控与通报,督促学校重视教育资源的使用,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作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统计表明,我市师均资源量、访问量和下载量均列常州市前列。

加大技术培训,提高应用能力——在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应用上,我们坚持将“有机整合、有效应用”作为工作重点,利用已有平台和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研训活动,以活动促应用,以评比促研修。近年来,本中心组建了教育资源开发与建设中心组,定期开展专题学习和集中攻关,培养了骨干力量。中心还借助于“数字化学习”试点校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整合及应用专项研训,提高了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应用能力。多位老师获常州市信息化能手比赛一、二等奖。2014年和2015年,我市小学英语、初中数学代表队分别荣获网络团队教研比赛江苏省一等奖。我市学校网站在省、市校园网评比中也多次获奖。

支撑材料

名称

1.教育网站及网络应用平台建设管理制度

2.网络教研平台

3.学科资源库

4.资源平台截图

5.资源建设与应用活动材料

6.网络资源使用情况通报

7. 部分评比活动获奖材料

8.电教工作计划总结

队伍建设─领导班子

自评赋分

11.领导班子作风民主,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廉洁自律。

1分

我市教育局非常重视中心的领导班子配备,不仅要求管理能力强,更关注到领导班子必须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班子6位成员中有3位江苏省特级教师,2位正高级教师,3位溧阳市学科带头人。班子成员工作经历丰富,作风民主,领导力强。

领导班子作风民主,凝聚力强——高度重视并强化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切实加强学习,注重学习提高,提高领导班子成员思想政治素质。中心班子全体成员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