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需要 学 - jb.sznews.comjb.sznews.com/page/1161/2017-01/07/a14/20170107a14_pdf.pdf ·...

1
2017.01.08 星期日 A06 >> 责任编辑 刘忆斯 刘琤琤 视觉 陶智勇 组版 蓝伟群 校对 王建交 读过一年 “在所有的危机当中, 都会有两类人:敢于行动 者和惧怕行动者。” · 伯南克将这一句话,作 为其回忆录 《行动的勇气》 一书自序的开头,显然表 达了他对自己立场鲜明的 评价。连同本书前言那个 “我还能阻止这一切”的标 题,都直来直去地展示了 他毫不掩饰的顾盼自雄。 · 伯南克执掌美联 储八年,全程经历了 2008 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 整个过程,其在位期间美 联储的一举一动,至今还 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 济运行。正因此,这本书 2016 年引入中国,理所当 然地引起了关注。 但是让人感慨的在于, 自 2008 年以来,中国宏观 经济方面的应对措施也是 接连不断,中国在这场世界 金融危机之中深受影响,却 至今尚未见到类似图书的 出版。实际上,2016 年中 国经济类图书市场上,《行 动的勇气》恐怕是唯一一本 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回顾相关 应对措施出台来龙去脉的 书。这使得该书让人眼前一 亮,尽管从内容和写作来说, 该书也未必多么出色。 假如闭上眼,在脑中回 放下对于 2016 年中国经济 类图书的观感,有关“一带 一路”和“共享经济”的书会 接连不断。但是睁开眼想 一想,却又很难发现哪一本 书会鹤立鸡群,给人留下深 刻印象。可以一提的倒是 《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 新经济方案》 一书。该书系 统梳理了分享经济的概念、 构成以及对于供给侧改革 的意义。在 2016 年出版的 众多有关分享经济的书中, 该书显然是最全面的一 本。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该 书附录了多个国家对于分 享经济的态度以及相关政 策,对于中国分享经济的现 实发展和政策制定,都颇具 参考。 经济学尽管未必必须 和现实亦步亦趋,但是如果 主动紧密地观照现实,显然 会更加凸显其经世致用的 厚重。就此,2016 年 1 月份 出版的 《宏调的逻辑》 一书, 仅看其书名,就足以引发关 注。实际上,这本书是近些 年少见的对于现实经济政 策的反思、总结之作。为什 么宏观调控政策制冷易制 热难?为什么宏调政策会 出现宽泛化的趋势?在十 几年的宏调历史中,宏观调 控政策的逻辑究竟是什 么?这类极为尖锐的问题, 都使得这本书的现实价值 大为凸显。 综观过去一年国内出 版的经济类图书,尽管涉 及经济政策和对策的书数 量众多,但大多是政策解 读乃至鹦鹉学舌、后见之 明的政策解释,真正具备 个人独特思考的书并不多 见。国家重大经济政策和 经济战略,一方面需要从 不同领域进行专业解读, 但另一方面,却也客观上 催生了追逐热点的跟风出 版。在此之下,真正在思 考问题、有独立见解之作 便显得弥足珍贵。 虽然可能算不上“畅 销书”,但阿特金森的 《不 平等,我们能做什么》 一书 我认为应该着重提及。英 国经济学家安东尼 · 阿特 金森可谓是研究不平等的 教父,他的名字对于经济 学圈子以外的中国读者来 说恐怕比较陌生,但如果 点明他是那本全球畅销书 《21 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 凯蒂的导师,很多人可能 会“哦”一声。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应该是其现实的可操作 性。阿特金森在该书中提 出了 15 条旨在消除或缩小 不平等的建议。尽管有些 建议看上去还是有些“不 切实际”,但是之于真正想 缩小不平等的社会和政府 来说,这 15 条建议也并不 多么难以操作。比较遗憾 的是,阿特金森在该书中 虽然也涉及了中国不平等 的问题,却点到即止,没有 展开、深入下去。 《不平等,我们能做什 么》和《宏调的逻辑》这两 本书,在 2016 年中国出版 的经济类图书中,应该算 得上极为难得的认真思考 的作品。它们在快餐式经 济类图书的汪洋中,显得 异常孤独而坚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 者的著作,一直是出版界 关注的重点。但是很遗憾, 2016 年经济学诺奖图书的 出版有些暗淡。不过,有一 本“另类”之作,因其观点大 大超出人们的习惯性认识 而值得一读。这本书就是 《苦难的时代:美国奴隶制 经济学》 ,作者是 1993 年经 济学诺奖获得者罗伯特 · · 福格尔以及罗彻斯特大 学教授恩格尔曼。 “这是一本令人不安之 作”,该书在美国出版时就 引起巨大争议,因为它颠覆 了人们对于美国奴隶制的 惯常认识。在本书中,作者 用大量的数据证明,一向被 诟病且令美国人蒙羞的奴 隶制,似乎并不是原本以为 的那么回事。 2016 年出版的经济类 图书,总体上给人的感觉 是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感 觉。各类图书榜单上很少 见到经济类图书的身影, 虽然一定程度上也是因其 专业性所致,却也大体反 映了经济学图书出版的现 状:实用性、励志类图书铺 天盖地,真正的思考少之 又少。 经济学需要 多一点思考与勇气 ○徐冰 (经济学者) 建筑式散步,建筑式散文 ○袁园 (青年学者) 《我遇到的“怪”建筑:与勒 · 柯布西耶的跨时空建筑之旅》 韩国人写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作品,除了拥有作为一个好学生的 虔诚与赞叹,还有种韩国现代潮流的卡通化和童稚化倾向 (例如所有插 图都是用的体现女性浪漫的手绘图) 。作者化身为一个 23 岁的建筑系 女生Sun,在巴黎街头巧遇知名建筑师查尔斯爷爷,从此在爷爷的建议 下开启了每周一次的“建筑式散步”的实地考察。通过Sun和爷爷的对 话,以及展示 Sun 的所学所感,将现代建筑的特色、文化以及欣赏和学习 方式传递给读者。在全书的后记中,Sun于一本书中发现柯布西耶跟突 然杳无音讯的查尔斯爷爷出奇地像,为这本小说笔法的建筑文化之旅划 上了一个带有玄幻、穿越意味的多义句号。 这本书典型地展现了当下出版界将专业知识以通俗化、趣味化方式 进行传达的趋势。精心的写作架构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为初入建筑 之门的门外汉提供了感同身受的个人经验视角。 《奔跑吧!建筑师》 继《十宅论》《负建筑》《自然建筑》挑战传统、建构自己的建筑主张之 后,《奔跑吧!建筑师》以更带个人自传色彩的情感性视角来讲述独特的 “隈研吾建筑观”。隈研吾丝毫没有美化一个国际明星般的建筑师所谓 “成功人生”的精彩,相反,他在此书中一以贯之地塑造了一个因为与生 俱来的怀疑与自我怀疑而不断遭受挫折的建筑师“软弱细腻”但不放弃 真正自我的孤绝形象。他展示了全球化世界以金融资本为本质的残酷 与荒谬,但并没有将他反抗的努力止步于批判和反思,而是积极乐观地 深入到“褶皱之地”,联结起地方的力量,用建筑表达出地方的需求和个 人的价值理念。他成就了自己,也改造了世界。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 一个人,这本书都具有极为质朴而穿透的启示意义。 《行动的勇气》 《分享经济:供给侧 改革的新经济方案》 《不平等,我们能 做什么》 《不分类的建筑 2》 分类,是人类为认知这个世界所借用的基本手段,通过分类,人类得 以建立/虚构出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秩序。然而,作为认知框架的分类一 旦以边界之名制造了壁垒,也可能使得权力话语得以拥有实施宰制的渠 道。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胡恒,用“不分类”来命名自己的 建筑评论集,旨在呼唤一种跨越狭隘知识界限的努力,一种将人文理论模 型和建筑研究对象进行“混搭”的尝试,其根本是将“一种精彩”与“另一种 精彩”进行碰撞,以期产生一种更灿烂夺目的光彩,完成一次“人文学的想 象力”之旅。而最终,他呼唤的,其实是更多的具有不被“分类”所拘束的、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这是一次极具魅力的跨界写作尝试,也是一 次以写作来完成对认知世界进行改造的实践/实验,值得关注。 《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 汤姆 · 沃尔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记者、评论家、作家,被公认为是“新新 闻写作”模式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新新闻主义之父”。这本小册子在美国初 版于 1981 年,正是美国在“二战”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如日中天的日 子。而此时美国的建筑界主流却被来自欧洲的格罗皮乌斯代表的“包豪斯 主义”和柯布西耶代表的“纯粹主义”所占据,重要的建筑教育阵地哈佛大学 建筑系和耶鲁大学建筑系也被代表着现代工业风格、理论上带有社会主义 倾向的建筑语汇统领。汤姆以处于上升期美国青年般的血气方刚和世界财 富中心之地的优越感,对发轫于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作品和代表人物 到美国占山为王极尽嘲讽之能事。这是一个典型的“百事通”式的记者写 作,带着对后现代“波普化”趋势的灵敏嗅觉和看上去老道的不羁腔调,铺陈 着作为媒体人的见多识广。其中不乏有见证建筑文化发展曲线的脉络梳 理,也有知人论世的史家笔法,当然也有缺乏长时段深邃观察的偏颇之言。 《造房子》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王澍,凭借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极富地方特色和 中国文人气息的建筑设计一战成名,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后成为中国 当代建筑界最具国际声誉的建筑师。本书是王澍以散文、随笔形式对自己的 建筑思想、文化、态度和方法所做的一次集大成式的郑重书写。为了架构自 己的思想,王澍对“建筑”和“设计”两个时下流行的语汇做了温和的更正,他 并不咄咄逼人地强调:在当下的泛文化和泛商业化流俗下, “建筑”容易走向学 科化的文化思辨和空谈,而“设计”则更轻易地就沦为一种对于商业的盲从。 从“造园与造人”的关系开篇,他论述了自己以“文人精神”中的“情趣”来立身的 深层思想脉络,以对自然形态的推崇来标举“营造”的身心合一、心手合一。 经济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Aug-2020

1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经济学需要 学 - jb.sznews.comjb.sznews.com/page/1161/2017-01/07/A14/20170107A14_pdf.pdf · 厚重。就此,2016年1月份 出版的《宏调的逻辑》一书, 仅看其书名,就足以引发关

2017.01.08 星期日A06

>>

责任编辑 刘忆斯 刘琤琤 视觉 陶智勇 组版 蓝伟群 校对 王建交

读过一年

“在所有的危机当中,

都会有两类人:敢于行动

者和惧怕行动者。”——

本·伯南克将这一句话,作

为其回忆录《行动的勇气》

一书自序的开头,显然表

达了他对自己立场鲜明的

评价。连同本书前言那个

“我还能阻止这一切”的标

题,都直来直去地展示了

他毫不掩饰的顾盼自雄。

本·伯南克执掌美联

储八年,全程经历了2008

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

整个过程,其在位期间美

联储的一举一动,至今还

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

济运行。正因此,这本书

2016年引入中国,理所当

然地引起了关注。

但是让人感慨的在于,

自2008年以来,中国宏观

经济方面的应对措施也是

接连不断,中国在这场世界

金融危机之中深受影响,却

至今尚未见到类似图书的

出版。实际上,2016年中

国经济类图书市场上,《行

动的勇气》恐怕是唯一一本

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回顾相关

应对措施出台来龙去脉的

书。这使得该书让人眼前一

亮,尽管从内容和写作来说,

该书也未必多么出色。

假如闭上眼,在脑中回

放下对于2016年中国经济

类图书的观感,有关“一带

一路”和“共享经济”的书会

接连不断。但是睁开眼想

一想,却又很难发现哪一本

书会鹤立鸡群,给人留下深

刻印象。可以一提的倒是

《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

新经济方案》一书。该书系

统梳理了分享经济的概念、

构成以及对于供给侧改革

的意义。在2016年出版的

众多有关分享经济的书中,

该书显然是最全面的一

本。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该

书附录了多个国家对于分

享经济的态度以及相关政

策,对于中国分享经济的现

实发展和政策制定,都颇具

参考。

经济学尽管未必必须

和现实亦步亦趋,但是如果

主动紧密地观照现实,显然

会更加凸显其经世致用的

厚重。就此,2016年1月份

出版的《宏调的逻辑》一书,

仅看其书名,就足以引发关

注。实际上,这本书是近些

年少见的对于现实经济政

策的反思、总结之作。为什

么宏观调控政策制冷易制

热难?为什么宏调政策会

出现宽泛化的趋势?在十

几年的宏调历史中,宏观调

控政策的逻辑究竟是什

么?这类极为尖锐的问题,

都使得这本书的现实价值

大为凸显。

综观过去一年国内出

版的经济类图书,尽管涉

及经济政策和对策的书数

量众多,但大多是政策解

读乃至鹦鹉学舌、后见之

明的政策解释,真正具备

个人独特思考的书并不多

见。国家重大经济政策和

经济战略,一方面需要从

不同领域进行专业解读,

但另一方面,却也客观上

催生了追逐热点的跟风出

版。在此之下,真正在思

考问题、有独立见解之作

便显得弥足珍贵。

虽然可能算不上“畅

销书”,但阿特金森的《不

平等,我们能做什么》一书

我认为应该着重提及。英

国经济学家安东尼·阿特

金森可谓是研究不平等的

教父,他的名字对于经济

学圈子以外的中国读者来

说恐怕比较陌生,但如果

点明他是那本全球畅销书

《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皮

凯蒂的导师,很多人可能

会“哦”一声。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应该是其现实的可操作

性。阿特金森在该书中提

出了15条旨在消除或缩小

不平等的建议。尽管有些

建议看上去还是有些“不

切实际”,但是之于真正想

缩小不平等的社会和政府

来说,这15条建议也并不

多么难以操作。比较遗憾

的是,阿特金森在该书中

虽然也涉及了中国不平等

的问题,却点到即止,没有

展开、深入下去。

《不平等,我们能做什

么》和《宏调的逻辑》这两

本书,在2016年中国出版

的经济类图书中,应该算

得上极为难得的认真思考

的作品。它们在快餐式经

济类图书的汪洋中,显得

异常孤独而坚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

者的著作,一直是出版界

关注的重点。但是很遗憾,

2016年经济学诺奖图书的

出版有些暗淡。不过,有一

本“另类”之作,因其观点大

大超出人们的习惯性认识

而值得一读。这本书就是

《苦难的时代:美国奴隶制

经济学》,作者是1993年经

济学诺奖获得者罗伯特·威

廉·福格尔以及罗彻斯特大

学教授恩格尔曼。

“这是一本令人不安之

作”,该书在美国出版时就

引起巨大争议,因为它颠覆

了人们对于美国奴隶制的

惯常认识。在本书中,作者

用大量的数据证明,一向被

诟病且令美国人蒙羞的奴

隶制,似乎并不是原本以为

的那么回事。

2016年出版的经济类

图书,总体上给人的感觉

是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感

觉。各类图书榜单上很少

见到经济类图书的身影,

虽然一定程度上也是因其

专业性所致,却也大体反

映了经济学图书出版的现

状:实用性、励志类图书铺

天盖地,真正的思考少之

又少。

经济学需要多一点思考与勇气

○徐冰(经济学者)

建筑式散步,建筑式散文○袁园(青年学者)

▶《我遇到的“怪”建筑:与勒·柯布西耶的跨时空建筑之旅》

韩国人写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作品,除了拥有作为一个好学生的

虔诚与赞叹,还有种韩国现代潮流的卡通化和童稚化倾向(例如所有插

图都是用的体现女性浪漫的手绘图)。作者化身为一个23岁的建筑系

女生Sun,在巴黎街头巧遇知名建筑师查尔斯爷爷,从此在爷爷的建议

下开启了每周一次的“建筑式散步”的实地考察。通过Sun和爷爷的对

话,以及展示Sun的所学所感,将现代建筑的特色、文化以及欣赏和学习

方式传递给读者。在全书的后记中,Sun于一本书中发现柯布西耶跟突

然杳无音讯的查尔斯爷爷出奇地像,为这本小说笔法的建筑文化之旅划

上了一个带有玄幻、穿越意味的多义句号。

这本书典型地展现了当下出版界将专业知识以通俗化、趣味化方式

进行传达的趋势。精心的写作架构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为初入建筑

之门的门外汉提供了感同身受的个人经验视角。

▶《奔跑吧!建筑师》

继《十宅论》《负建筑》《自然建筑》挑战传统、建构自己的建筑主张之

后,《奔跑吧!建筑师》以更带个人自传色彩的情感性视角来讲述独特的

“隈研吾建筑观”。隈研吾丝毫没有美化一个国际明星般的建筑师所谓

“成功人生”的精彩,相反,他在此书中一以贯之地塑造了一个因为与生

俱来的怀疑与自我怀疑而不断遭受挫折的建筑师“软弱细腻”但不放弃

真正自我的孤绝形象。他展示了全球化世界以金融资本为本质的残酷

与荒谬,但并没有将他反抗的努力止步于批判和反思,而是积极乐观地

深入到“褶皱之地”,联结起地方的力量,用建筑表达出地方的需求和个

人的价值理念。他成就了自己,也改造了世界。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

一个人,这本书都具有极为质朴而穿透的启示意义。

《行动的勇气》

《分享经济:供给侧

改革的新经济方案》

《不平等,我们能

做什么》

▶《不分类的建筑2》

分类,是人类为认知这个世界所借用的基本手段,通过分类,人类得

以建立/虚构出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秩序。然而,作为认知框架的分类一

旦以边界之名制造了壁垒,也可能使得权力话语得以拥有实施宰制的渠

道。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胡恒,用“不分类”来命名自己的

建筑评论集,旨在呼唤一种跨越狭隘知识界限的努力,一种将人文理论模

型和建筑研究对象进行“混搭”的尝试,其根本是将“一种精彩”与“另一种

精彩”进行碰撞,以期产生一种更灿烂夺目的光彩,完成一次“人文学的想

象力”之旅。而最终,他呼唤的,其实是更多的具有不被“分类”所拘束的、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这是一次极具魅力的跨界写作尝试,也是一

次以写作来完成对认知世界进行改造的实践/实验,值得关注。

▶《从包豪斯到我们的豪斯》

汤姆·沃尔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记者、评论家、作家,被公认为是“新新

闻写作”模式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新新闻主义之父”。这本小册子在美国初

版于1981年,正是美国在“二战”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如日中天的日

子。而此时美国的建筑界主流却被来自欧洲的格罗皮乌斯代表的“包豪斯

主义”和柯布西耶代表的“纯粹主义”所占据,重要的建筑教育阵地哈佛大学

建筑系和耶鲁大学建筑系也被代表着现代工业风格、理论上带有社会主义

倾向的建筑语汇统领。汤姆以处于上升期美国青年般的血气方刚和世界财

富中心之地的优越感,对发轫于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作品和代表人物

到美国占山为王极尽嘲讽之能事。这是一个典型的“百事通”式的记者写

作,带着对后现代“波普化”趋势的灵敏嗅觉和看上去老道的不羁腔调,铺陈

着作为媒体人的见多识广。其中不乏有见证建筑文化发展曲线的脉络梳

理,也有知人论世的史家笔法,当然也有缺乏长时段深邃观察的偏颇之言。

▶《造房子》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王澍,凭借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极富地方特色和

中国文人气息的建筑设计一战成名,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后成为中国

当代建筑界最具国际声誉的建筑师。本书是王澍以散文、随笔形式对自己的

建筑思想、文化、态度和方法所做的一次集大成式的郑重书写。为了架构自

己的思想,王澍对“建筑”和“设计”两个时下流行的语汇做了温和的更正,他

并不咄咄逼人地强调:在当下的泛文化和泛商业化流俗下,“建筑”容易走向学

科化的文化思辨和空谈,而“设计”则更轻易地就沦为一种对于商业的盲从。

从“造园与造人”的关系开篇,他论述了自己以“文人精神”中的“情趣”来立身的

深层思想脉络,以对自然形态的推崇来标举“营造”的身心合一、心手合一。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