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虛擬實境技術,以衝動抑制為基礎的情緒調控訓練:一慢性思...

1
研究目的】 壓力情境下,杏仁核會快速被激發,進而產生焦慮狀態。 然而,前額葉功能的即時運作,能使個體調控過度情緒 反應,以減少不適切表現的出現,如:病態性衝動反應。 壓力情緒激發的衝動抑制異常可見於思覺失調症者。不 同於精神症狀引起之乖異行為,此衝動抑制異常也能在 其他精神科診斷中被發現,如:酒/藥癮或情緒疾患等。 由情緒激發之衝動抑制困難被視為是一種情緒調控障礙 (emotional dysregulation),此涉及前額葉皮質下迴路 (prefrontal-subcortical pathways)。本訓練利用虛擬實境技 (Virtual Reality)營造壓力情境產生焦慮情緒(引起皮質 下區域活躍),進而顯露其衝動表現。治療過程中,個案 透過治療者與自身行為表現回饋(電腦紀錄反應正確與 ),藉以形成後設認知經驗(meta-cognition )改善原有衝 動抑制的歷程與表現,此依賴前額葉區域與其功能。 關鍵字 】 情緒調控、思覺失調症、虛擬實境、衝動抑制 病例報告患者為三十八歲女性,確診思覺失調症超過十八年。高 中學歷,發病前工作狀況不穩定,發病後無業。長期於 南部某精神專科教學醫院接受住院與復健治療,偶而能 在院內擔任簡單義工工作。依病歷記載,患者的精神科 藥物集中於Invega (paliperidone) Prozac (fluoxetine)。現 仍有殘餘精神症狀,含次發性憂鬱,有明顯易怒與衝動 抑制困難。住院期間接受四次智力評估(民國98101~103),測得全智商最低為79(民國101),最高為 96(民國102)。患者治療前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並知悉 相關治療程序。 療效指標來自兩個層次,一為神經心理測驗,二為神 經生理數據。神經心理測驗有二:克氏連續注意力測驗 第二版(Conner’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II, 簡稱CPT- II) 與廣泛性非語文注意力測驗(comprehensive nonverbal attention test, 簡稱CNAT)。神經生理數據為量化腦波 (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簡稱QEEG),偵測點 Fz (前額中央位置)QEEG數據採集的硬體是 ProComp5,軟體為BioGraph Infiniti。參考腦波指標為 theta波與beta波的比例(theta/beta ratio, t/b),以及theta 波跟alpha波的比例(theta/alpha ratio, t/a)t/b值常被用 於評估能否注意外在刺激,與注意力表現呈負相關,即 數值越低,意謂越能集中注意力。t/a值逐漸被發現涉及 正向情緒狀態與經驗,與正向情緒呈正相關。 本次治療程序中有六個評估點,分別為基準值(T0)完成第一關卡(T1)、完成第二關卡(T2)與完成第三關卡 (T3)、治療結束一個月(F1)與結束後兩個月(F2)T0T3F1F2同時接受神經心理測驗,並紀錄進行測驗 時的腦波反應。T1T2僅執行神經心理測驗。 此治療模組有三個關卡,關卡一與二各有兩個訓練情境, 關卡三則有一個情境。每個訓練情境均以虛擬實境呈現。 治療關卡的執行是依動態難度調整(dynamic difficulty adjustment),達成設定之難度水準才能進行新的關卡。第 一關卡為正確率80%,第二關卡為90%,最後關卡是100%執行過程中,治療者會與患者討論,並給予回饋。每週執 行兩次,每次約為60分鐘左右。患者完成所有關卡共耗費 九次。 結果】 表一與表二分別呈現患者從T0F2的注意力與抑制執行結 果。由CPT-II表現可發現,T2F2的違反錯誤數均顯著低 T0(未治療前),而漏失錯誤(涉及注意力)也未超過基 準值。換言之,治療後個案可抑制情境激發的情緒衝動反 應。CNAT結果發現,患者於治療前後差異較大為視覺尋 找與注意力轉換兩分項。T3F2的衝動(I)、漏失(M)與違 (C)錯誤的數據型態相似,都較基準值改善,這意味療效 T3維持至F2表三為患者於基準值(T0)至最後一次追蹤(F2)執行神經 心理測驗的腦波反應。治療腦波的強度改變,代表活躍程 度的變化。治療介入腦波強度(比率)較為活躍(T3 >T0),可 是當療程結束時,數據應回歸平緩(F1F2 = T0),而行為 改變則持續保持(F1F2的測驗表現)討論】 即使結束治療兩個月後,本次基於情緒調控的大腦迴路所 執行的治療模組能使患者改善因情緒激發而伴隨的衝動抑 制障礙。治療前後的反應時間差異不大,但正確反應之反 應時間標準誤(如:CPT)卻越來越小,此說明患者聚焦於 正確反應與否,而非是較快反應時間,此也可說明其能調 控抑制能力。療程內回饋機制提供自身行為覺察,確實能 提升認知抑制減少衝動表現。 本研究限制為,F2評估的前幾日,患者的Invega劑量略 有增加,而其於評估當下抱怨有昏沈感。因此,F2階段之 表現可能略為受影響。 結合虛擬實境技術,以衝動抑制為基礎的情緒調控訓練:一慢性思覺失調症的個案報告 葉品陽 1,2 、郭乃文 2,3 、林偉哲 4 、吳景寬 1 1 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2 成功大學健康照護科學所 與 3 行為醫學所、 4 高雄長庚放射診斷科系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Aug-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結合虛擬實境技術,以衝動抑制為基礎的情緒調控訓練:一慢性思 …thmh.khja.org.tw/upload/html/5242018150001.pdf · 完成第一關卡(t1)、完成第二關卡(t2)與完成第三關卡

【 研究目的】 壓力情境下,杏仁核會快速被激發,進而產生焦慮狀態。

然而,前額葉功能的即時運作,能使個體調控過度情緒

反應,以減少不適切表現的出現,如:病態性衝動反應。

壓力情緒激發的衝動抑制異常可見於思覺失調症者。不

同於精神症狀引起之乖異行為,此衝動抑制異常也能在

其他精神科診斷中被發現,如:酒/藥癮或情緒疾患等。由情緒激發之衝動抑制困難被視為是一種情緒調控障礙

(emotional dysregulation),此涉及前額葉—皮質下迴路(prefrontal-subcortical pathways)。本訓練利用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營造壓力情境產生焦慮情緒(引起皮質下區域活躍),進而顯露其衝動表現。治療過程中,個案透過治療者與自身行為表現回饋(電腦紀錄反應正確與否),藉以形成後設認知經驗(meta-cognition )改善原有衝動抑制的歷程與表現,此依賴前額葉區域與其功能。 【 關鍵字】 情緒調控、思覺失調症、虛擬實境、衝動抑制

【病例報告】 患者為三十八歲女性,確診思覺失調症超過十八年。高

中學歷,發病前工作狀況不穩定,發病後無業。長期於

南部某精神專科教學醫院接受住院與復健治療,偶而能

在院內擔任簡單義工工作。依病歷記載,患者的精神科

藥物集中於Invega (paliperidone) 與Prozac (fluoxetine)。現仍有殘餘精神症狀,含次發性憂鬱,有明顯易怒與衝動

抑制困難。住院期間接受四次智力評估(民國98、101~103年),測得全智商最低為79(民國101年),最高為96(民國102年)。患者治療前已簽署知情同意書,並知悉相關治療程序。

療效指標來自兩個層次,一為神經心理測驗,二為神經生理數據。神經心理測驗有二:克氏連續注意力測驗

第二版(Conner’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II, 簡稱CPT-II) 與廣泛性非語文注意力測驗(comprehensive nonverbal attention test, 簡稱CNAT)。神經生理數據為量化腦波(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簡稱QEEG),偵測點為Fz (前額中央位置)。QEEG數據採集的硬體是ProComp5,軟體為BioGraph Infiniti。參考腦波指標為theta波與beta波的比例(theta/beta ratio, t/b值),以及theta波跟alpha波的比例(theta/alpha ratio, t/a值)。t/b值常被用於評估能否注意外在刺激,與注意力表現呈負相關,即

數值越低,意謂越能集中注意力。t/a值逐漸被發現涉及正向情緒狀態與經驗,與正向情緒呈正相關。 本次治療程序中有六個評估點,分別為基準值(T0)、完成第一關卡(T1)、完成第二關卡(T2)與完成第三關卡(T3)、治療結束一個月(F1)與結束後兩個月(F2)。

T0、T3、F1與F2同時接受神經心理測驗,並紀錄進行測驗時的腦波反應。T1與T2僅執行神經心理測驗。 此治療模組有三個關卡,關卡一與二各有兩個訓練情境,關卡三則有一個情境。每個訓練情境均以虛擬實境呈現。治療關卡的執行是依動態難度調整(dynamic difficulty adjustment),達成設定之難度水準才能進行新的關卡。第一關卡為正確率80%,第二關卡為90%,最後關卡是100%。執行過程中,治療者會與患者討論,並給予回饋。每週執行兩次,每次約為60分鐘左右。患者完成所有關卡共耗費九次。 【 結果】 表一與表二分別呈現患者從T0至F2的注意力與抑制執行結果。由CPT-II表現可發現,T2~F2的違反錯誤數均顯著低於T0(未治療前),而漏失錯誤(涉及注意力)也未超過基準值。換言之,治療後個案可抑制情境激發的情緒衝動反應。CNAT結果發現,患者於治療前後差異較大為視覺尋找與注意力轉換兩分項。T3與F2的衝動(I)、漏失(M)與違反(C)錯誤的數據型態相似,都較基準值改善,這意味療效從T3維持至F2。 表三為患者於基準值(T0)至最後一次追蹤(F2)執行神經心理測驗的腦波反應。治療腦波的強度改變,代表活躍程度的變化。治療介入腦波強度(比率)較為活躍(T3 >T0),可是當療程結束時,數據應回歸平緩(F1與F2 = T0),而行為改變則持續保持(F1與F2的測驗表現)。 【 討論】 即使結束治療兩個月後,本次基於情緒調控的大腦迴路所

執行的治療模組能使患者改善因情緒激發而伴隨的衝動抑

制障礙。治療前後的反應時間差異不大,但正確反應之反

應時間標準誤(如:CPT)卻越來越小,此說明患者聚焦於正確反應與否,而非是較快反應時間,此也可說明其能調

控抑制能力。療程內回饋機制提供自身行為覺察,確實能

提升認知抑制減少衝動表現。 本研究限制為,F2評估的前幾日,患者的Invega劑量略有增加,而其於評估當下抱怨有昏沈感。因此,F2階段之表現可能略為受影響。

結合虛擬實境技術,以衝動抑制為基礎的情緒調控訓練:一慢性思覺失調症的個案報告

葉品陽1,2、郭乃文2,3、林偉哲4、吳景寬11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2成功大學健康照護科學所與3行為醫學所、4高雄長庚放射診斷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