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考试大纲 - gzzkgk.cn€¦  · web...

Download 法理学考试大纲 - gzzkgk.cn€¦  · Web view由于家庭成员是由婚姻爱情和血缘亲情结成关系的,因此家庭冲突往往表现的很微妙,冲突常常被合理化、正常化,也会影响外界的介入,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

If you can't read please download the document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Jan-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法理学考试大纲

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本科插班生

专业课考试大纲汇编

湛江师范学院招生办公室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目 录

11.《法理学》

82.《刑法学》

16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04.《政治经济学》

255.《中国通史》

336.《世界通史》

387.《社会学概论》

578.《社会工作概论》

839.《写作》

8710.《中国语言文学》

9411.《综合英语》

10112.《英语阅读》

10813.《英语写作》

11314.《宏观经济学》

11915.《市场营销学》

12416.《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教育

12717.《财务会计学》

13418.《初级会计学》——工商管理

13819.《电子商务概论》

14620.《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15221.《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15822.《C语言程序设计》

16523.《数据库技术》

17124.《计算机网络》

17725.《数学分析》

17826.《高等代数》

17927.《无机化学》

19128.《有机化学》

20929.《植物学》

21430.《动物学》

22231.《力学》

22532.《电磁学》

23333.《工程力学》

24434.《机械设计基础》

24635.《烹调工艺学》

25136.《烹饪原料学》

25537.《新编教育学》

25738《文学写作教程》——小学语文教育

26039.《高等代数》——小学数学教育

26540.《学前教育学》

26841.《幼儿心理学》

27242.《钢琴》

27744.《视唱练耳》

27945.《美术学》

1.《法理学》

Ⅰ、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试考生在法学基础理论方面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

Ⅱ、考试内容

  根据湛江师范学院《法理学》课程大纲的要求,并考虑本科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课程考试内容。

第1章:法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法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理解法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特别是相邻学科对法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掌握我国法学体系的学科划分;理解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2章:法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法学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层次性;掌握法学方法的含义;了解我国法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掌握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实证分析方法的含义和分类。

第3章:法学的历史

了解法学在中西方不同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4章:法的起源

了解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社会调控机制;理解原始习惯与法律的主要区别;理解原始社会调控机制崩溃的原因;了解法的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标志。重点是掌握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5章:法的历史类型

了解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以及不同历史类型的法的特征;掌握资本主义法系的概念、划分,特别是重点掌握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了解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征。

第6章:法的发展

了解法律发展的含义和一般理论;理解法的继承的概念、特点,掌握法的继承的根据,了解法的继承的内容;了解法的移植的概念和主要形式,理解法的移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理解法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重点掌握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7章:法治国家

理解法治和法治国家的含义,了解法治思想发展的历程,了解法治国家的共性和个性,着重掌握法治国家的基本构造和社会条件;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了解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现实目标。

第8章:法的概念

了解中西方历史上“法”的词源学含义,了解历史上法的定义的多样性;重点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的定义、本质和基本特征。

第9章:法的要素

了解法的要素的含义和法律思想史上主要的法律要素模式;理解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含义和分类;掌握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的功能;重点掌握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以及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

第10章:法的形式与效力

理解法的渊源的概念,了解法的渊源的主要形式,掌握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了解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主要形式,特别是法律汇编和法律编纂的区别;掌握法的分类,特别是法的一般分类;理解法的效力的含义,重点掌握法的效力层次规则和效力范围。

第11章:法律体系

理解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理解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法制体系、法系等的关系;掌握法律部门的概念、特点和划分标准;掌握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

第12章:权利和义务

全面理解权利和义务在法中的地位;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概念、本质、特征、作用和分类;重点掌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13章:法律行为

理解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掌握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法律行为的结构。

第14章:法律关系

理解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法律关系的分类;了解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和种类,重点掌握法律关系主体资格(法律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理解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特征和典型形态;掌握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条件,特别是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分类。

第15章:法律责任

理解法律责任的含义、特征和分类,重点掌握法律责任的构成(构成要件、构成方式);理解归责的含义,重点掌握归责原则;理解免责及其条件;理解法律责任实现方式的含义、分类以及不同实现方式之间的区别。

第16章:立法

理解立法的概念和特征;理解立法体制的概念和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特点;了解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理解立法的基本原则;理解立法程序的概念,了解我国立法的基本程序;理解立法技术的含义、作用,了解立法技术的分类;理解法典编纂的含义、条件、作用和意义。

第17章:法的实施

理解守法的含义、主体和条件;理解执法的概念、主体和基本原则;理解司法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司法职权的含义及其划分;了解司法体系的含义和构成;了解司法的基本要求,重点掌握司法的基本原则;理解法律监督的概念和构成(主体、客体、内容)。

第18章:法律方法

了解法律方法的含义、意义、历史和范围;理解法律解释的含义及其必要性;了解我国法律解释的原则和体制,掌握法律解释的方法;掌握法律推理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形式推理、实质推理和类推适用)。

第19章:法律程序

理解法律程序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了解正当法律程序的起源和发展;重点掌握正当程序的特征和意义。

第20章:法律职业

了解法律职业的概念、特征和形成;理解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职业伦理的内涵;重点是法律职业思维的特点以及律师、司法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法律职业的基本制度。

第21章:法的作用

理解法的作用的概念、实质和分类【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法的社会作用(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作用的区别)】;理解法的局限性存在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第22章:法的价值

理解法的价值的含义;了解法的价值体系的概念及其构成(法的目的价值系统、形式价值系统和评价标准系统),理解法的目的价值系统的基本属性;理解法的价值冲突及其原因,了解整合法的价值冲突的原则。

第23章:法与人权

理解人权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了解人权主体和人权内容的历史演变;了解国内法和国际法现存的基本人权保障机制。

第24章:法与秩序

理解秩序的含义,了解思想史上主要秩序观的变迁;了解法的秩序维持作用的主要内容。

第25章:法与自由

理解自由的含义及其与权利、国家权力的关系;掌握法的自由保障作用的主要体现。

第26章:法与效率

了解效率的含义;理解法的效率促进作用的主要内容。

第27章:法与正义

了解正义的含义的复杂性,理解法与正义的一般关系,特别是法律对于正义的作用;理解法的形式正义的含义、标准及其局限性;了解法的实质正义及其困难。

第28章:法与经济

了解法与经济基础的一般关系;理解法与市场经济以及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关联;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法律的影响(法律全球化)。

第29章:法与政治

理解法与国家、公权力、现代民主政治的一般关系;掌握法律与政党政策的关系;了解法治国家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30章:法与文化

了解我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特征;理解法与道德的关系;理解现代法与宗教的关系,了解现代法在宗教问题上的立场。

第31章: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了解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

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笔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试卷结构如下:  

序号

项目名称

题数

计分

计划用时(分钟)

单项选择题

10

10

20

多项选择题

10

10

30

名词解释题

5

30

20

简答题

3

30

20

论述题

1

20

30

合计

29

100分

120分钟

Ⅳ、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的要素是什么 ( )

A、假定条件 B、行为模式 C、法律条文 D、法律后果

二、多项选择

1、属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   )

A、物 B、行为

C、智力成果 D、人身利益

三、名词解释

1、法律

四、简答题

1.法学形成的标志

五、论述题

1、法律的有效条件

Ⅴ、参考书目

1.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理学》(第三版)编者:张文显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2月第三版, 2007年11月第六次印刷

2.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理学》编者:沈宗灵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2月第三版, 2010年1月第3次印刷

2.《刑法学》

 

Ⅰ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刑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刑法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案例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意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 刑法总论

 

一、刑法概说

1、刑法的概念和性质(识记、领会)

2、刑法的任务(领会)

3、刑法的解释(识记、领会、运用)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意义(领会)

2、刑法明文规定的三大基本原则(识记、领会、运用)

 

三、刑法的效力范围

1、刑法的空间效力(识记、领会)

2、刑法的时间效力(识记、领会)

 

四、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1、犯罪概念(识记、领会)

2、犯罪构成(识记、领会)

 

五、犯罪客观方面

1、危害行为(识记、领会、运用)

2、危害结果(领会)

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领会)

 

六、犯罪主体

1、刑事责任年龄(领会、运用)

2、刑事责任能力(领会、运用)

3、刑事主体的特殊身份(领会、运用)

4、单位犯罪(识记、领会、运用)

 

七、犯罪主观方面

1、犯罪故意(识记、领会、运用)

2、犯罪过失(识记、领会、运用)

3、意外事件(识记、领会、运用)

4、认识错误(领会、运用)

 

八、正当行为

1、正当行为概述(识记、领会、运用)

2、正当防卫(识记、领会、运用)

3、紧急避险(识记、领会、运用)

 

九、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1、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领会)

2、犯罪既遂形态(识记、领会、运用)

3、犯罪未遂形态(识记、领会、运用)

4、犯罪预备形态(识记、领会、运用)

5、犯罪中止形态(识记、领会、运用)

 

十、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概述(识记、领会、运用)

2、共同犯罪的形式(领会)

3、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识记、领会、运用)

 

十一、罪数形态

1、罪数判断标准(领会、运用)

2、一罪的类型(领会、运用)

3、数罪的类型(领会、运用)

 

十二、刑事责任

1、刑事责任概述(领会)

2、刑事责任的根据(领会)

3、刑事责任的发展阶段和解决方式(领会)

 

十三、刑罚概说

1、刑罚的概念(识记、领会)

2、刑罚的功能(识记、领会)

3、刑罚的目的(识记、领会)

 

十四、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1、刑罚的体系(领会)

2、主刑(识记、领会)

3、附加刑(识记、领会)

4、非刑罚处理方法(领会)

 

十五、刑罚裁量

1、刑罚裁量(领会)

2、量刑的原则(领会)

3、量刑的情节(领会、运用)

 

十六、刑罚裁量制度

1、累犯(识记、领会、运用)

2、自首与立功(识记、领会、运用)

3、数罪并罚(识记、领会、运用)

4、缓刑(识记、领会、运用)

 

十七、刑罚执行制度

1、刑罚执行概述(领会)

2、减刑(领会)

3、假释(识记、领会)

 

十八、刑罚的消灭

1、刑罚的消灭概述(领会)

2、时效(识记、领会、运用)

3、赦免(领会)

第二部分、刑法各论

 

一、刑法各论概述

1、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领会)

2、刑法分则的体系(领会)

3、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领会)

 

二、危害国家安全罪

背叛国家罪, 投敌叛变罪, 叛逃罪, 间谍罪, 资敌罪(领会、运用)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

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劫持航空器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识记、领会、运用)

 

四、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文物罪,走私贵重金属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伪造货币罪,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 ,偷税罪,假冒注册商标罪,假冒专利罪,非法经营罪(识记、领会、运用)

 

五、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非法拘禁罪,绑架罪,拐卖妇女儿童罪, 诬告陷害罪, 侮辱罪, 诽谤罪, 报复陷害罪, 重婚罪, 虐待罪, 遗弃罪 (识记、领会、运用)

六、侵犯财产罪

抢劫罪, 抢夺罪, 敲诈勒索罪, 盗窃罪, 诈骗罪, 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 挪用资金罪(识记、领会、运用)

 

七、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妨害公务罪, 伪证罪, 窝藏包庇罪, 倒卖文物罪, 医疗事故罪, 盗伐林木罪,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非法持有毒品罪, 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嫖宿幼女罪(识记、领会、运用)

 

八、危害国防利益罪

战时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领会)

九、贪污贿赂罪

贪污罪, 挪用公款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受贿罪, 行贿罪, 介绍贿赂罪(识记、领会、运用)

 

十、渎职罪

滥用职权罪, 玩忽职守罪, 徇私枉法罪, 枉法裁判罪(识记、领会、运用)

十一、军人违反职责罪

战时自伤罪, 军人叛逃罪, 遗弃伤病军人罪, 虐待俘虏罪(领会)

 

Ⅲ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闭卷,闭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卷内容比例:刑法总论占50%,刑法各论50%。

3、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占40%,非选择题占60%。

4、试题难易比例:易、中、难分别为30%、50%、20%。

 

Ⅳ 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我国公民某甲在国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判处的法定刑幅度为2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 )A.应当予以追究 B.不应当予以追究C.可以不予追究 D.如果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就可以不追究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刑法第六条中的“法律有特别规定”是指( ) A.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B.民族自治地方的特别规定C.港、澳、台地区的刑法适用问题D.特别刑法有特别规定时

E.国际法有特别规定时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量刑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我国刑法对溯及力是如何规定的?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付某同张某系邻居。张某见付某妻子貌美,趁付某上夜班之机,强奸了付妻,并威胁说如果告发即杀死付某全家。付妻忍辱。张某见付妻懦弱,又多次强奸。付妻无奈告诉了付某。付某找张某评理,趁张某不注意,许掏出螺丝刀扎中张某的前胸,致张某死亡。付某回家后,其父要付某投案自首。付某同意投案自首。其母心疼儿子,要付某吃完饺子再走。正在吃饺子时,接到报案后赶来的公安人员将付某逮捕归案。[问题]对付某应如何定罪量刑?

Ⅴ 参考书目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刑法学》(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也是学位核心课程。它在于通过系统的讲授和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正确的立场、思想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本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有先行性、指导性作用。

按照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我校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的实际经验,本大纲要求考生应主要掌握和运用以下知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6)哲学;世界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的根本属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5)物质;运动;意识;实事求是

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3)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4)实践;主体;客体;自在世界;人类世界

4、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环节

1)联系的普遍与多样性

2)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

3)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4)量变与质变及其关系

5)肯定与否定及其关系

6)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唯物辩证法: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

8)联系;发展;规律;矛盾;辩证法;形而上学;

5、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认识的本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5)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6)实践;真理;

6、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及其表现形态

2)生产力的构成及其特征

3)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特征

4)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5)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意识形态;文化;文明

7、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4)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5)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6)社会基本矛盾;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

8、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1)人的本质

2)人的属性

3)人的价值

4)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

5)人的自由及其与必然的关系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本科目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题型及分值参见下表。

题号

题型

题量

小题分值

大题分值

总分值

单项选择

10

2分

20分

100分

名词解释

5

4分

20分

简答题

5

6分

30分

论述题

2

15分

30分

Ⅲ、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

A 主观精神的产物 B 客观的精神的显现

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 主观唯心主义

答:主观唯心主义是指在世界本原问题上,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

……

三、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6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两者的辩证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四、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1 阐述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并以此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略)……

Ⅳ、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版),陈先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

4.《政治经济学》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考核的内容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导言和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知识。社会主义部分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了解考生是否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否理解和掌握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了解考生能否正确的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了解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和考试内容具体如下:

(一)概念:

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规律、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价格、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纸币、通货膨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经济周期、经济危机、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利息、股票价格、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土地价格、垄断、垄断组织、垄断价格、垄断利润、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宏观经济调控、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增长、粗放型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外经济关系、对外贸易

(二)问题:

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如何?4、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如何?6、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如何?7、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8、商品经济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9、市场经济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10、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11、价值规律有何作用?1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13、剩余价值生产是如何生产出来的?14、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怎么回事?15、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6、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17、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18、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19、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20、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23、应如何认识经济危机的根源?24、影响利润的因素;25、利润是如何转化为试述平均利润的?26、商业资本是如何产生的?27、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是什么?28、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是什么;29、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有何区别?30、货币政策的三大政策工具。31、.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必然性?3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33、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3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35、如何认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客观必然性?3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主体地位?37、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什么?38、如何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39、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是什么?40、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是什么?42、如何认识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43、宏观经济调控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是什么?44、试述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和手段。46、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如何?我国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45、我国应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46、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何重要意义?47、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有哪些?48、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49、试谈如何解决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50、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是什么?51、试述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要性。52、试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53、开展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课程试卷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名词解释。(二)单项选择。(三)多项选择。(四)简述题。(五)材料分析题或论述题。各类题型分值为:名词解释占15%、单项选择题占15%、多项选择题占20%,简述题占30%、材料分析题占20%。

3.试卷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50%,难题约20%。

Ⅲ、参考书目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九版),宋涛主编,顾学荣 杨干忠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Ⅳ、题型与示例

1.名词解释

例: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2.单项选择

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B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矛盾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3.多项选择

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是 ( A C D E )

A、促进经济增长 B、抑制通货膨胀

C、保持物价稳定 D、实现充分就业

E、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简述题

例:简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答案要点:(1)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家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通过联合兼并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有区别也有联系。随着资本的积聚,规模较大的资本有可能兼并别的资本,从而促进了资本集中;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集中,资本再生产的规模将会扩大,将会有更多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从而可以加速资本积聚。两者的区别在于,资本集中可以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而使个别资本迅速增大,但却不能增加社会资本的数量。而资本积聚却可以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

5.材料分析题或论述题

材料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中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1%,人口却占21.3%,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的1/4,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的1/6,人均草原面积为世界的l/2,石油为1/10。一些重要矿产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有1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2:据资料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GDP增长了10倍,而资源消费却增加40多倍。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如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三废”日益增多,造成大气污染严重,酸雨增加,酸雨覆盖国土面积已经达到了30%,江河湖海污染严重,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

材料3:我国现有人口已经超过13亿,而且每年新增人口1400万人,差不多等于一个中等国家。预计21世纪中叶将达到16亿。

问题:请参照以上材料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如何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等的现象,说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经济增长、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实现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和措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大力提高人口质量。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关系问题,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要做好优生优育工作,发展全民教育、卫生保健事业,提高国民的素质。

第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关系问题,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环境意识,提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提高资源的综合利和普用效率。

第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一要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加强工业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三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四是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提高国土的绿化率;五要加强节约资源和优化环境的科学研究,积极采用和推广环境保护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六要完善有关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律体系,对生态环境要实行严格的法制化管理。

5.《中国通史》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中国通史》是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考生必须掌握其主要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我校多年来历史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本大纲要求考生必须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中国古代史

(1)中国历史的开端

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氏族公社;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2)夏商西周

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夏朝的巩固和发展;商族的起源;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周族的兴起和灭商;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文化

(3)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4)秦汉

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汉代的社会结构;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的农民起义;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魏晋南北朝

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东晋门阀政治;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唐朝相关制度对隋朝的继承和发展;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唐中叶政治、军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两税法的颁行与唐后期的经济;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7)宋(辽、西夏、金)元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宋代经济的繁荣;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元代行省制度;元朝的民族政策;元末的农民战争;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思想文化;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

(8)明清(前期)

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郑和下西洋;“南倭北虏”问题;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东林党与复社;耶酥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明末农民战争;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盛世;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明清海外政策与朝贡贸易;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重要的不平等条约

(2)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局

(3)晚清政局的变化与清政府的自救改革

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辛酉政变;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旧思想冲突

(4)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特点;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人物;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与初步发展

(5)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维新变法思潮(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严复介绍和传播进化论思想);戊戌维新运动;清末立宪派和立宪运动;孙中山与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革命派的武装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窃权

(6)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7)南京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全国“统一”;新旧军阀混战;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红军五次反围剿与万里长征;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8)抗日战争

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涨;西安事变;芦沟桥事变;正面战场的持续作战与敌后战场的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西南大后方的建设;中共“七大”的召开;中国军队的对日军反攻;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

(9)国内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的演进

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国共重庆谈判;内战爆发及其演进;国统区人民的反压迫斗争;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倾轧与中间路线的破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0)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文化

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现代新儒学思潮;民国年间的文学与戏曲成就

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

(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内外政策;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

从“五一六通知”到全国内乱;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14)拨乱反正(1976-1978)

拨乱反正的历程;“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

(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邓小平南巡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填空题,所占比例为10%;(二)选择题,所占比例为10%;(三)名词解释,所占比例为25%;(四)材料题或简答题,所占比例为30%;(五)论述题,所占比例为25%

Ⅲ、参考书目

1.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

3.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下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Ⅳ、题型与示例

以下题型供考生参考,若无重大变化,正式考试的题型将采取此形式。

题例

一、名词解释

例:

贞观之治:是指唐代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任用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并采取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同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因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单项选择

例:

最早在中国设立租界的西方列强是:( A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三、多项选择

例:

武昌起义爆发前夕,活跃在湖北的革命党人团体主要有:(AB)

A、文学社; B、共进会; C、岳王会; D 、政闻社

四、简答题

例:

简析中日甲午战争的败因

答: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很多,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探讨:其一、交战双方体制的不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已步入现代社会,民族意识增强使国民与政府统一;而当时的中国仍然属于中世纪社会,封建君主专制使政府与民众各行其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更使政府危机四伏,不具备与一个现代国家作战的能力。其二、两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不同。日本在宣战前就已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如侵入朝鲜牵制清军,派出精锐的联合舰队夺取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海陆军协同作战等;而清政府由于权责不明,指挥不能统一,直到作战前尚拿不出明确和得力的作战方针,主帅李鸿章在几经权衡后,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却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开赴前线作战的部队又仅限于北洋水师和淮军,而没有动用举国之力,从此点看清政府有轻敌之嫌。其三、清政府和北洋水师领导层的腐败,导致军费的严重不足。北洋水师建成后,几乎未添置一艘先进的炮舰,弹药问题更是严重,在军舰的航速和速射炮、鱼雷等的配置方面落后于日军,海军衙门甚至挪用海军经费为西太后修建颐和园;水师的领导层也普遍存在依靠裙带关系和贪污吃空现象。其四、李鸿章外交的局限性,尤其是“以夷制夷”的老策略,不懂现代国际政治的实质,贻误备战,仓促应战的结果只能是海陆战均一败涂地。其五、从国际环境上看,西方列强的支持与怂恿,助长日本侵华的气焰。像英、德、法、美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日本的侵华行径。如丰岛海战中英国的妥协。这就使清政府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战争的失败不可避免。

五、论述题

例:

结合史事,谈谈近代中国社会的中西之争及影响。

答:近代中国社会的中西之争实际上就是如何对待中学与西学的问题。中学与西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术文化体系,它们有着各自完整的信仰、观念、规范和价值判断。就学术文化体系而言,中学本身不可能延伸出西学的内容,西学也不可能延伸出中学的内容。但近代以降,随着西方凭籍“炮舰政策”敲开中国的国门之后,西学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强烈冲击着以“中学”立国的清帝国。中西问题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一条主线,渗透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交锋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与西方的交手,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奕等开始意识到中国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的事实,随将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在中央和地方掀起洋务运动,率先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在外交、军事和工业生产方式方面进行变革。与洋务派论争的是固守“祖宗成法”和“圣人古训”的顽固势力,他们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拒绝和排斥新思想、新事物,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尽善尽美,不需要任何变革。双方的争论集中体现在同文馆之争、海防塞防之争和铁路之争上。天文算学馆的设立;新疆、台湾行省的设立,近代军工企业、海军的创立,外交使节的派驻、清末铁路修建高峰等一系列事件说明这场论争还是洋务派占了上风,但顽固派也从中制造了不少麻烦,使洋务运动受到相当的影响。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交锋

甲午战后,列强加紧侵华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展变法维新运动。维新派根据西方进化论、和天赋人权的观点,提出变法自强、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主张。顽固派则与洋务派相结合形成守旧势力,竭力维护“祖宗之法”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斥责一切不合“圣人之道”的言论和行动为异端、邪说,同维新派展开论战。这是新生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挑战,通过此,西学广泛传播开来,使众多知识分子敢于放眼看世界,思想得到解放并追求新思想,有力地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不断高涨。

(三)、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的交锋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政权为军阀所把持,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一步勾结,政治上向革命势力反扑,不断导演复辟帝制丑剧,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思想领域发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法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提倡自然科学和看待科学事物的科学观点,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反对八股、旧教条。还积极倡导表达思想的形式、语言和文学的改革。但由于新文化派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不能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对中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以至于绝对化和简单化等思想方法,从而引发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论争的另一方被称为东方文化派,他们从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出发,主张维护儒家的文化传统,倡导中国文化的复兴。论争双方的认识各有其长,又各有其缺陷,新文化派没有创造出新文化,而是陷入了全盘西化的路子上;东方文化派则只能在想象和对过去的依恋中,企图重建文化形态的精神家园,或寄希望于新旧、中西的调和。

上述三次比较大的中西之争,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缩影,也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求救国道路,向西方学习的几个层次,即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再到精神文化层面,每一次论争都极大地解放了思想,加速了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步伐,对当今的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6.《世界通史》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世界通史》是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考生必须掌握其主要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结合本校多年来历史学教学的实际,本大纲要求考生必须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 世界古代史

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君主专制、阿卡德王国、古巴比伦王国、哈拉巴文化、克里特文明、新王国时期埃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荷马史诗、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亚述帝国、波斯大流士改革、希波战争、早期佛教、种姓制度、亚历山大帝国、古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罗马的扩张、罗马帝国的建立与繁荣、罗马帝国的衰亡、日本大化改新、镰仓幕府、戒日帝国、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的形成、查士丁尼的统治、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西欧的封建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关系、教权与王权的斗争、蒙古帝国的建立及其影响、莫斯科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英法王权的强化、英法百年战争

2.世界近代史

新航路的开辟及影响、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侵略、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英法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17世纪英国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三十年战争、“开明专制”、彼得一世和他的改革、西欧的启蒙运动、德川幕府、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荷法英的早期扩张与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北美独立战争、联邦宪法、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19世纪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英国工业革命及工业革命的扩散、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英国1832年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内战与南方的重建、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趋势、社会立法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潮

3.世界现代史

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和日本的崛起、日俄战争、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巴尔干战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四月提纲》、布列斯特和约、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1926年帝国会议、法国寻求安全的措施、魏玛共和国宪法、鲁尔危机、啤酒馆暴动、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的协调外交、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非暴力运动、192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广田弘毅内阁与“国策基准”、绥靖政策、罗斯福新政、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与英法的绥靖、1936年德奥协定、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东方战线、不列颠之战、莫斯科战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斯大林格勒战役、 珍珠港事件、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重大影响、布雷顿森林体系、雅尔塔体系、联合国、五国和约、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与改造、美苏冷战的兴起、杜鲁门主义、柏林危机、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体系的建立、苏联的“安全带”政策、华沙条约组织、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运动、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朝鲜战争、艾哈德的经济改革、艾德礼政府福利国家建设、杜鲁门公平施政、艾森豪威尔主义、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治、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布拉格之春、肯尼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古巴导弹危机、欧共体的成立、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肯尼迪的“新边疆”、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共有四种题型:填空题(10%)、名词解释(30%)、简答题(40%)和论述题(20%)。其中,世界古代史约占20%,世界近代史约占40%,世界现代史约占40%。

Ⅲ、参考书目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六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Ⅳ、题型与示例

以下题型供考生参考,若无重大变化,正式考试的题型将采取此形式。

题例

一、填空题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______在波斯尼亚首府_______被刺杀,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费迪南大公、萨拉热窝)

二、名词解释

“门户开放”

答:“门户开放”是19世纪末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三、简答题

简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1920年,印度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以取得印度的自治。

不合作运动的措施包括: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和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到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甘地和国大党决定停止这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走向低潮。

四、论述题

论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影响。

答:(1)危机的爆发与表现:1929年初,波兰、罗马尼亚等东南欧国家最先出现经济危机的征兆。9月,美国的股票市场出现下跌的现象。10月24日,股票市场出现空前的大抛售,成为这次危机爆发的信号。到11月中旬,纽约交易所全部有价证券贬值50%,折合损失260亿美元,股市崩溃,信用破产。

经济危机很快席卷美国,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资本主义各国的失业率分别高达30%到50%,失业工人达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农产品大量“过剩”,粮食价格下降速度大大加快。为了维持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农产品。

(2)特点

第一、来势特别猛、破坏性特别大。

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33年经历5个年头,危机结束后经济持续萧条。

第三、范围特别广。美国、德国、英国等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第四、农业危机、信贷货币危机与工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影响。

第五、危机终止后进入特种萧条,只有少许的活跃和回升,还没有进入繁荣期,1937年又爆发了新的危机,与以往“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阶段的往复循环不同。

(3)影响

首先,生产力遭到空前破坏。设备、农产品被销毁。

其次,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劳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三,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德国为防止金融体系崩溃,要求取消赔款。美国担心自己在德国的投资和贷款安全,支持德国的要求。1933年协约国赔款会议宣布废除赔款,这就打乱了各国债务关系。法国宣布停止向美国偿还战债,英国等美国的其他债务国也效法法国,从而更加加剧了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最后,危机导致国际格局的急剧变化,帝国主义国家探寻着不同的摆脱危机的途径。

7.《社会学概论》

Ⅰ 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1章 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依据

1. 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迁及其后果。

2. 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二、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依据

1. 社会运行的三种基本类型

2. 社会运行的常态模式及良性运行的意义。

三、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1. 社会运行论与中国学术传统的关系。

2. 社会运行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的关系。

3. 社会运行论与中国社会建设事业之间的关系。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 西方学者的观点

2. 中国学者的观点

3.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2.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3. 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4. 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学的功能

一、认识和改造社会

二、促进社会发展,

三、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历史

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 18——19世纪西方两次大革命与西方社会转型

2. 西方社会转型与社会矛盾

二、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 孔德

2. 斯宾塞

3. 西方社会学在创立上的特点

三、西方社会学的形成

1. 凃尔干

2. 韦伯

3. 芝加哥学派

4. 西方社会学在形成阶段上的特点

四、当代西方社会学

1. 结构功能主义

2. 社会冲突理论

3. 社会交换理论

4. 符号互动理论

5. 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6.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特点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根本动力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思想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1. 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历史活动

2.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1. 实践性

2. 辩证性

3. 批判性

4. 价值理想性

第三节 社会学的中国化

一、 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

1. 传入

2. 传播

3. 教育本土化与研究领域的拓展

4. 学术团体与学术刊物的出现

5. 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二、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

1. 中断

2. 重建

三、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略)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

1. 社会

2. 社会的本质

二、社会的特征

三、社会的要素

1. 人口

2. 资源

3. 环境

4. 文化

四、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一、宏观社会结构

1.什么是宏观社会结构

2.社会学有关宏观社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微观社会结构

1.什么是微观社会结构

2.社会学有关微观社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

第三节 社会类型

一、社会生存方式

二、公社社会

三、社团社会

第5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1节 文化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特征

第2节 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与亚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4.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第3节 文化的构成

1.象征符号

2.价值理念

3.规范体系

4.物质文明

第4节 文化的功能

1.认同功能

2.规范功能

3.整合功能

4.涵化功能

第6章 人的社会化

第1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1. 社会化的含义

2. 理解社会化概念的三种角度

二、社会化的类型

三、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1.“镜中我”理论

2. 角色扮演理论

3. 精神分析理论

4.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5. 生命历程理论

第2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

1.语言能力

2.思维能力

3.学习能力

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二、社会化的主体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媒

第3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1.早期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代沟问题

4.社会化的内容

第4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

1.社会角色的含义

2.社会角色的类型

二、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1.角色确定

2.角色表现

3.角色建构

三、角色冲突与协调

1.角色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理论

2.角色理论

3.参照群体理论

4.戏剧理论

5.社会交换理论

6.本土方法论

第2节 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1.按人数分类

2.按目的分类

3.按参与者的人际关系分类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1.社会转型需要通过特定、广泛的社会互动实现

2.社会转型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变革

第3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1.向度

2.深度

3.广度

4.频度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2.竞争

3.冲突

4.强制

第4节 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1.集合行为的概念

2.集合行为的特征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1.基本条件说

2.模仿理论

3.感染理论

4.紧急规范理论

5.匿名理论

6.控制转让理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第8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1节 社会网络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

三、社会网络的功能

四、社会网络分析

第二节 社会群体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与外群体

4.所居群体与参照群体

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三、群体的结构和过程

1.群体结构要素

2.群体领导与决策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二、初级群体的功能

1.正功能

2.负功能

三、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第四节 婚姻与家庭

一、婚姻家庭及其发展

1.婚姻的含义

2.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二、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1.家庭关系

2.家庭结构及其类型

三、家庭功能与家庭问题

1.家庭的一般功能

2.主要的家庭问题

第9章 社会组织

第1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

1、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

2、 社会组织的类型

1.常见的分类方式

2.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第2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1、 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的含义

2.组织结构的内容

2、 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1.组织的正式结构及其主要类型

2.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及其功能

3、 科层制

1.科层制的概念

2.科层制的特征

第3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1、 组织管理

2、 组织管理理论

1.传统组织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3.现代组织理论

3、 组织管理模式

1.家长制

2.科层制及官僚主义问题

第4节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1、 单位组织及其演变

1.单位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2.单位组织的改革与发展

2、 民间组织

1.民间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2.民间组织的类型和功能

3.民间组织在中国发展的状况

第10章 社会制度

第1节 社会制度的概念及类型

1、 社会制度的含义

2、 社会制度的构成

3、 社会制度的特征

4、 社会制度的类型

第2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1、 社会制度的功能

2、 考察社会制度的角度

1.功能耦合的角度

2.潜功能的角度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1节 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异

1.自然差异与社会差别

2.社会地位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

2.社会分化的类型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1.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的概念

2.考察社会不平等的角度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2、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1.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2.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第三节 社会分层的机制

1、 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1.分层的方法

2.分层标准

3.外显地位与潜在地位

2、 阶层关系与分层结构

1.层内关系及其研究内的主要内容

2.层间关系及其研究内的主要内容

3.分层结构:刚性结构和弹性结构及其特点

第3节 社会流动

1、 社会流动的含义

2、 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2.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

3.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4.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

三、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第十二章 社 区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1、 什么是社区

2、 社区的类型

1.从历史发展角度进行分类

2.按空间标准进行分类

3、 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社区研究理论

滕尼斯的观点、芝加哥学派的理论

2.社区研究方法

第2节 社区要素

1、 社区地域要素

2、 社区人口

3、 社区文化

第3节 社区建设与协调发展、

1、 农村社区与新农村建设

1.农村社区及其特点

2.新农村建设

2、 城市化与城市社区建设

1.城市社区及其特点

2.城市化

3.城市社区建设

3、 城乡协调发展

1.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

2.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第四节 虚拟社区

1、 什么是虚拟社区

2、 虚拟社区的特征

3、 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关系

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1节 社会变迁

1、 社会变迁的类型

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2.进步的社会变迁与倒退的社会变迁

3.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的社会变迁

4.自发的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

2、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环境、人口、制度、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经济、

3、 社会变迁的动力与机制

第2节 社会现代化

1、 什么是现代化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2.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

3.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4.社会现代化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

2、 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与整合

2.理性化

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4.经济持续而逐渐的发展

5.城市化

6.人的现代化

7.全球化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1、 发展中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2、 “迟发展效应”

1.有目的、有计划、超越型的现代化过程

2.异质文化的引入与接受

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 中国的改革开放

2、 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3、 全球化的挑战

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1节 越轨行为

1、 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1.越轨的含义

2.越轨的类型

2、 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1.生物学解释

2.心理学解释

3.社会学解释

3、 社会越轨的控制

第2节 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1、 什么是社会控制

2、 社会控制的特征及类型

1.社会控制的特征

2.社会控制的类型

3、 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3节 社会控制体系

1、 社会控制手段

1.组织控制

2.制度控制

3.文化控制

2、 社会控制的过程

3、 社会控制的度

1.社会控制“度”的三个方面

2.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

3.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第十五章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1节 社会工作的由来和发展

1、 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

2、 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3、 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2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1、 社会工作的对象

2、 社会工作的内容

3、 社会工作的方法

1.个案工作

2.小组工作

3.社区工作

第3节 社会保障的发展

1、 社会保障的含义

2、 社会保障的构成

3、 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

4、 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5、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第十六章 社会建设

第1节 社会建设的概念

1、 社会建设关注的焦点

1.秩序关怀

2.民生关怀

3.风险关怀

4.结构关怀

5.价值关怀

6.历史关怀

2、 有关社会建设的综合定义

第2节 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1、 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

1.社会有机体论

2.社会团结论

3.社会整合论

4.社会冲突论

5.发展理论

6.“现代人”理论

7.社会公正论

8.风险社会论

9.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

2、 与狭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

1社会福利论

2公民社会论

3、 社会建设的操作性观点

1.善治观点

2.制度主义的观点

Ⅱ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试卷满分:100分

2.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覆盖到各章。

3.本课程考试试卷中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综合运用题。

Ⅲ 参考书目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精编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Ⅳ 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简括为(   )。

A.技能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行为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三、名词解释

1.初级群体

四、简答题

1.简述教育设置在社会发展中的显功能。

五、综合运用题

1.结合你所学的社会学理论,谈谈你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怎样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2.请先阅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1942年4月15日清晨,世界上最大的客轮、行家们号称为不可沉没之船的“泰坦尼克号”在它的首航途中沉没在冰山林立的北大西洋中。《泰坦尼号》这部好莱坞电影,因再现了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悲剧性奇迹而风靡全球。

根据资料记载,泰坦尼克号沉没历时三个小时。由于救生船不够,人们在逃生的时候恪守了“妇女儿童优先”的社会规则,使得69%的妇女和儿童幸免于难,而逃过死亡的男士只有17%。不过,人们也注意到,住在头等舱的都是有钱人,住在二等舱的主要是中产阶级职员和商人,住在三等舱甚至更低舱位的主要是移民美国的普通人和贫穷移民。如果按照舱位来计算逃生率,头等舱是60%,二等舱是44%,三等舱及以下是26%。而且头等舱的男士的逃生率比三等舱的儿童还要高。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试用所学的社会学知识来分析这种社会现象。

8.《社会工作概论》

Ⅰ、考试内容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

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社会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

二、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三、社会工作的领域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social work)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二、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 助人活动

三、社会工作的类型

1.最初形态与现代形态

2.普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联系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四、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五节 中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一、中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特点

二、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

三、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一、功能的涵义与类型

二、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秩序的意义

四、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第三节 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一、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二、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一、中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特点

二、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

三、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1.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路径依赖

2.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

3.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

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

三、价值和反价值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1.新教伦理2.人道主义

3.社会福利观

二、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

1.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

2.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

3.泰彻的价值体系

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

1.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

2.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论

3.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二、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逻辑结构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1.心理分析学派

2.认知理论

3.行为主义理论

4.社会系统理论

5.标签理论

6.沟通理论

7.人文主义理论

8.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

9.马克思主义理论

10.“增权”或“倡导”理论

11.女权主义理论

第五章 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节 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一、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

1.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2.社会福利的三分法

三、社会福利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福利作为人-资源-行动的综合系统

二、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

三、社会福利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的影响

第三节 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二、中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个案工作

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历史发展

一、社会个案工作的要素

1.方法要素;2.工作对象要素;3.过程要素;4.科学与艺术要素;5.双向性要素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

三、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过程与基本技巧

一、社会个案工作的过程

1.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2.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

3.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总结与检讨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技巧

1.沟通技巧;2.关系技巧; 3.过程技巧(包括接案和约定技巧、评估技巧、签订契约技巧、介入技巧、检讨总结技巧)

第三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一、危机介入模式

1.危机的含义

2.危机介入的技术

3.有关理论

二、任务中心模式及其实务方法

1.发展历史

2.问题解决的过程

3.步骤与方法

4.优点

5.相关能力要求

三、“社会-心理”模式

1.一种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方法

2.心理预防机制-人格结构-自我强度

3.模式的框架

四、行为治疗模式

1.四种学习形态

2.主要技巧与过程

3.框架

五、叙事治疗模式

1.理论假设

2.特点:可以让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反思、调整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将人们从压抑的文化假设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3.过程

4.技巧

第七章 社会小组工作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二、小组工作的定义

三、小组工作的功能

四、小组类型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与模式

一、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理论

2.学习理论

3.系统理论

二、小组工作的三大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

强调社会系统对人或群体的影响,个人的问题通过改善社会系统来解决

2.治疗模式

更关注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小组是治疗个人问题的手段

3.互动模式

既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与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一、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

1.前属期阶段

小组成员处于矛盾的困境,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观察和探求身外环境,对他人既接近又戒备。

2.权力和控制期

成员通过竞争确立自己的角色,形成小组的初步结构。

3.亲密期;4.分辨期;5.分离期

二、小组工作过程

沟通方式

三、小组中的社会控制

1.规范的功能

2.角色的作用

3.凝聚力与目标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一、实践原则

二、技巧

1.一般性技巧

2.促进沟通的技巧

3.组织会议的技巧

第八章 社区工作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一、社区工作的一般涵义

社区工作是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的、利他的服务的一种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二、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三、社区工作的定义

1.社区组织的定义

2.社区发展的定义

3.社区工作的定义

四、社区工作的目标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

一、基础理论

1.社会分析和意识形态

2.社会变迁理论

3.社会运动理论

二、实施理论

1.社区工作的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

该模式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和互助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培养当地人才。这个模式通常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社区。

(2)社会计划(社会策划)模式

该模式是依靠专家的意见,推行某些政策来解决社区的问题。该模式通常适用于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

(3)社会行动模式

该模式是社区工作者动员组织社区居民采取集体行动,以自下而上的形式争取公正解决问题。该模式适用于那些情况比较复杂、社会矛盾比较多的社区。

2.社区工作的原则

巴特恩的四大原则;

阿瑟·邓汉姆的四大原则;

联合国提出的社区发展的十项原则;

徐震的八大原则;

胡文龙的六条原则

3.社区工作的介入手法

4.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和技巧

一、社区工作的过程

1.建立关系

2.收集资料

3.制定计划

4.社区行动

二、社区工作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