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 - book.sir.com.twbook.sir.com.tw/prvpdf/010hy091007.pdf · 第一節...

13
CONTENTS 1 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 第一篇 臺灣歷史 ......................... 1-1 第一章 導論 1 2 第二章 史前時代 1 3 第三章 國際競爭時期 1 8 第四章 鄭氏來臺時期 1 13 第五章 清領時代前期 1 17 第六章 清領時代後期 1 26 第七章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政治與經濟 1 33 第八章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教育、學術與社會 1 43 第九章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政治變遷 1 51 第十章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經濟、文教與社會 1 61 系統釐清及彙總 1 72 精選試題 1 81 第二篇 中國歷史 ......................... 1-103 第一章 遠古~東周 1 104 第二章 秦漢~南北朝 1 116 第三章 隋唐~元 1 128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Feb-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CONTENTS- 1

目 錄

第一部分 中外歷史

第一篇 臺灣歷史 ......................... 1-1

第一章 導論 1 2

第二章 史前時代 1 3

第三章 國際競爭時期 1 8

第四章 鄭氏來臺時期 1 13

第五章 清領時代前期 1 17

第六章 清領時代後期 1 26

第七章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政治與經濟 1 33

第八章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教育、學術與社會 1 43

第九章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政治變遷 1 51

第十章 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經濟、文教與社會 1 61

附 錄 系統釐清及彙總 1 72

精選試題 1 81

第二篇 中國歷史 ......................... 1-103

第一章 遠古~東周 1 104

第二章 秦漢~南北朝 1 116

第三章 隋唐~元 1 128

CONTENTS- 2

第四章 明~清初 1 145

第五章 清末~民國 1 153

精選試題 1 172

第三篇 世界歷史 ......................... 1-187

◎上古時期

第一章 亞非古文化 1 188

第二章 古希臘文明 1 193

第三章 羅馬與早期基督教 1 197

◎中古時期

第四章 東羅馬帝國與回教世界 1 201

第五章 中古時代的歐洲與其他地區 1 204

第六章 中古後期歐洲與文藝復興 1 208

第七章 海外探險與殖民地的建立 1 212

第八章 東南亞地區的文化 1 214

◎近 代

第九章 宗教改革與科學革命時代 1 215

第十章 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 1 218

第十一章 民主政治的發展與十九世紀的西方思潮 1 222

第十二章 近代民族主義的勃興 1 227

◎現 代

第十三章 新帝國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 230

CONTENTS- 3

第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形勢(戰間期) 1 233

第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的國際形勢 1 235

第十六章 近代文明發展 1 238

精選試題 1 244

第二部分 中外地理

第一篇 臺灣地理 ......................... 2-1

第一章 臺灣自然環境 2 2

第二章 臺灣的人文環境 2 15

第三章 臺灣的區域發展 2 29

精選試題 2 38

第二篇 中國地理 ......................... 2-73

第一章 自然環境 2 74

第二章 人文與產業活動 2 85

第三章 中國區域地理區 2 90

精選試題 2 113

第三篇 世界地理 ......................... 2-129

第一章 概 論 2 130

第二章 區域地理 2 136

精選試題 2 185

第三部分 最新試題

1-2 觀光資源加強版─中外史地攻略

第 一 章導  論

、臺灣歷史的分期

一、 史前時代(17 世紀以前)

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

二、 國際競爭時期(1600~1662)─拓荒期

17 世紀中葉:臺灣成為漢人、日本人和荷蘭人、西班牙人等之間的競

爭地。

三、 鄭氏治臺時期(1662~1683)─初期拓殖期或奠基期

1662 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進入鄭氏治臺時期。臺灣首度出現漢人政

權。

四、清領時代(1683~1895)─消極到積極

1683 年清廷派施琅攻打臺灣,鄭克塽投降,臺灣進入清領時代。

1858 年以前為清領前期(消極),其後為清領後期(積極)。

五、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1895~1945)─現代化時期

1895 年清廷將臺灣割給日本。此後的 51 年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六、中華民國時代(1945~至今)─多元化

1945 年 8 月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

、臺灣歷史的特色

一、多元文化的社會。

二、政權變動頻繁。

三、對外關係的密切:臺灣在文化上既為多元,自然與四鄰關係密切,因

此國際性是臺灣歷史的另一特色。

四、對外貿易的興盛:臺灣為一海島,對外貿易的興盛是臺灣歷史的又一

特色。

五、臺灣經驗的發展:特指經濟方面。

《第一篇》第二章 史前時代 1-3

第 二 章史 前 時 代

第一節 文 化 演 進

、舊石器時代晚期

現今挖掘的文化遺址,有臺東的「長濱文化」與苗栗的「網形文化」,另

有臺東東河「小馬洞穴」遺跡;至於古人類化石方面,目前只有臺南的「

左鎮人」,發現於臺南縣左鎮鄉菜寮溪。已知用火,通常居住在洞穴或岩

蔭中。使用打製石器、骨角器、骨針、骨魚鉤為工具,過著採集、狩獵和

漁撈的生活。

、新石器時代

臺灣的新石器時代,可以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一、 早期

以大坌坑文化(粗繩紋陶文化)為代表,距今 7000 到 5000 年之間,原

始農耕(種根莖類作物)、定居、製陶(技術原始、陶器腹部有粗繩紋

)、墓葬行為出現(側身屈肢葬)。

二、中期

以北部臺北芝山岩(臺灣最早發現史前遺址,於 1896 年被日本人發現

)、圓山文化早期(貝塚文化)、訊塘埔文化;中部牛罵頭文化(臺中

清水)、洞角文化;南部牛稠仔文化為代表。距今 5000 到 3000 年之間

。製陶技術進步、種植稻米和小米(細繩紋陶文化)。「牛稠仔文化」

的墾丁類型,曾出土印有稻殼痕跡的陶片,這是臺灣目前所見最早的稻

米栽種紀錄。

三、晚期

北部植物圓;中部營埔、大瑪璘、曲冰;南部大湖、鳳鼻頭;東部卑南

(石棺文化)、麒麟(巨石文化)、花岡山為代表。距今 3500 到 2000年之間。普遍栽種殼類穀物、社會組織日趨複雜(出現貧富文化、社會

1-4 觀光資源加強版─中外史地攻略

階層)、已有宗教信仰(出現不同埋葬方式,卑南文化是仰身直肢葬,

往往有陪葬物)。

芝山岩、卑南文化出現臺灣國寶「人獸形玉器」。

卑南文化是到目前為止發現最大規模史前遺址。

七家灣遺址是目前所挖到海拔最高遺址,有國寶魚「櫻花鉤吻鮭」。

、金屬器時代:初步煉鐵技術

以北部十三行文化(凱達格蘭族或噶瑪蘭族)、中部番仔園文化(巴布拉

族)、南部蔦松文化(西拉雅族)、東部靜浦文化(阿美族)為代表。距

今約 2000 年。除繼續使用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外,已經使用銅器、鐵器

等金屬器。十三行文化已知煉鐵,另有發現瓷器與錢幣(五銖錢)。

第二節 原 住 民 社 會

有關原住民的最早記錄:明神宗萬曆 30 年(1602)陳第所撰的《東

番記》一書。

最早將臺灣原住民分類是雍正年間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臺海使槎錄

》一書中有〈番俗六考〉一文。

目前是依據日治時代伊能嘉矩等學者的分類。

最早畫臺灣原住民畫像是乾隆年間謝遂所繪的「皇親職貢圖」。

最早描述原住民生活一書是乾隆年間巡臺御史六十七所繪的「番社采

風圖」。

西方世界記錄臺灣原住民社會、文化最早的文獻是 1623 年荷蘭人所

著的《蕭 城記》一書。

、平埔族

一、名稱的由來

《第一篇》第二章 史前時代 1-5

平埔族名稱最早見於雍正年間陳倫所著《海國聞見錄》之「東南洋

記」一書。

大約在 400 年前,開始有大批漢人陸續移居臺灣,新來的移民把居住

在平原地帶的原住民叫平埔番、熟番、土番,後來叫平埔族。

二、分布及社會組織

平埔族的分布:平埔族族群很多,居住在臺灣西部及東北部的平原、

丘陵地帶。其分布如下表:

族 稱 分 布

馬 賽 北部沿海附近,商業活動

凱達格蘭 臺北盆地附近

雷 朗 桃園台地至板橋一帶

道 卡 斯 新竹苗栗沿海近山

巴 則 海 臺中豐原附近

巴 布 拉 大甲溪大肚溪沿海平原

和 安 雅 臺中霧峰以南到雲嘉近山處

巴 布 薩 彰化平原至臺中盆地間

西 拉 雅 臺南、高雄沿海與近山處

猴 猴 宜蘭東南方

噶瑪蘭族 唯一被官方承認的平埔族,第 11 族

社會組織:母系社會,家產由女子繼承(男子入贅隨妻居住)。

生產:以狩獵(主要是鹿)、捕魚和粗放農業作為主要經濟,婦女

是勞動的主力。

公共事務:男子較佔優勢,年輕者居會所(公廨)接受訓練,年長

者參與公共事務,長老會議是權力核心。

文化特徵:

習俗:和其他原住民一樣,有刺青、拔毛、缺齒、吃檳榔的習慣。

宗教:靈魂(祖先)崇拜,其中以西拉雅族奉祀的陶壺的祖靈崇拜

(阿立祖)最特別,有「拜壺民族」之稱。祭師以女性為主,稱「

尪姨」。

、高山族

1-6 觀光資源加強版─中外史地攻略

一、名稱的由來

漢族把居住在近山或山區地帶的原住民叫高山番、生番、野番,後來

叫高山族。

日治時代,1935 年戶口調查規定,將生番與熟番通稱為高砂族。

目前稱「原住民」,官定有 14 族(97 年 4 月 30 日,新增第 14 族賽

德克族),總人數約 40 多萬人。

二、分布及社會組織

族 稱 先 後 來 源 特 徵

泰 雅

(黥面番)

第一批來臺 大陸東南 有祭團組織(稱 Gaga)、臉

上刺青(族群標記)、織布、

分布最廣、獵首、祭司地位最

高、視大霸尖山為聖山

賽   夏第一批來臺 大陸東南 矮靈祭(撫慰被消滅的矮黑人

精靈)、父系社會

鄒其次來臺 大陸東南 父系社會、馬雅斯比戰祭、小

米祭、平行五度合聲

布 農

其次來臺 大陸東南 住得最高、擅長木雕、住石版

屋、父系社會、打耳祭、八部

合音、擴張力最強、視玉山為

聖山、拔齒

魯 凱

(傀儡番)

其後來臺 南洋群島 貴族社會、長男繼承、木雕精

美(以百步蛇紋最盛)、豐年

祭、百合花、雲豹故鄉

排 灣

其後來臺 南洋群島 貴族社會、長嗣繼承(不分男

女)、版岩石片建築、百步蛇

崇拜、五年祭、琉璃珠、竹竿祭

卑 南

其後來臺 南洋群島 母系社會、出現跨部落的政治

組織(卑南王)、猴祭、小米

祭(盪鞦韆)、都蘭山為聖山

其後來臺 南洋群島 人數最多、個子最高、住在平

地、耕植水田、喜歡穿紅衣、

母系社會、漁團組織(團結族阿 美

人)、豐年祭、馬蘭古調,唯

一會製陶

《第一篇》第二章 史前時代 1-7

噶 瑪 蘭 其後來臺 大陸東南 第 11 族、母系社會

太 魯 閣其後來臺 大陸東南 第 12 族、在花蓮縣、有黥面

特徵、父系社會

撒 奇 萊 雅

其後來臺 大陸東南 第 13 族、以「奇萊」地區為

主、1878 年發生「加禮宛事

件」、以火神祭著名

達 悟

( 雅 美 )

最後來臺 菲律賓 與菲律賓土著關係密切、父系

社會、種水芋和小米、捕飛魚

、造船技術高明(漁團組織)

、飛魚祭、保留傳統文化最多

、唯一有冶金能力、日治時期

為民族學研究區

(水沙蓮)

不詳 不詳 第 10 族、日月潭、母系社會

、人數最少、杵音之舞、公媽

籃(祖靈籃)、有浮嶼誘魚,

魚筌誘魚的特殊捕魚方式、以

達戈紋布著名

結論:

重視靈魂、較不重視神:泰雅、賽夏、布農、雅美

信仰神祇:鄒、魯凱、排灣、卑南、阿美

三、原住民生活的變遷

國際競爭期:

荷蘭、西班牙對原住民,既以武力鎮壓,亦派傳教士教化原住民。

荷蘭以新港為中心,向南部平埔族強制傳教,創立「新港文字」以

翻譯聖經。

明鄭時期:採取安撫攏絡政策,但連年動員原住民參戰的結果,曾發

生反抗事件。

清領時期:漢「番」間採隔離政策,以是否歸附、納稅、教化來區分

生番與熟番。

臺灣原住民各族群屬於南島語系的民族(南島語系地區:東起南美西

岸復活島,西抵非洲東岸馬達加斯加島,南到紐西蘭,北界臺灣)。

1-8 觀光資源加強版─中外史地攻略

第 三 章國際競爭時期

第一節 漢人與日本人的活動

、早期漢人的活動

一、 臺灣名稱的由來

稱 謂

秦 漢 以 前 島夷、瀛洲、東鯷

三 國 夷州(沈瀅《臨海水土志》)

隋 唐 流求(唐書首先「澎湖」一詞)

宋 代 毗舍耶(趙汝適《諸番志》)

元 代 琉求、求(汪大淵《島夷誌略》)

明 代 嘉 靖 以 前東番、大員、臺員、東都、大灣、東

寧、小琉球

明 代 嘉 靖 以 後 出現「臺灣」

清康熙 23 年(1684) 官方正式開始採用「臺灣」一詞

二、早期漢人活動

傳聞:夷洲、流求即指臺灣。

三國孫吳派衛溫、諸葛直浮海求「夷洲」:黃龍 2 年(230 年),

是中國正式經營臺灣的開始。

隋煬帝遣軍二度遠征「流求」:大業 3 年派朱寬,大業 6 年派陳稜

由廣東義安(潮州)來臺。

較可靠的說法:

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以陳信惠為巡檢隸屬泉州府晉江縣,

中國正式設官開始。

明朝:

洪武 20 年為防備倭寇與海盜騷擾,曾實施海禁與「墟澎」政策

《第一篇》第三章 國際競爭時期 1-9

。嘉靖年間又恢復巡檢司。

後期海盜集團以澎湖、臺灣為重要活動地方。以顏思齊、鄭芝龍

勢力較大。其中顏、鄭由北港入臺灣,奠定漢人在臺灣的農墾基

礎。

顏思齊去世後,1628 年鄭芝龍率眾向明朝投降,1630 年應福建

巡撫熊文燦之請,送數萬饑民來臺開墾,1635 年控臺灣海峽的

貿易,1636 年其部眾移至福建,1646 年投降清朝,1661 年被殺。

、日本人在澎湖和臺灣本島的活動

一、14 世紀後半葉(元末明初)左右

日本早在 14 世紀後半葉左右,就有商人和海盜到臺灣活動。

二、16 世紀末葉

16 世紀日本用高砂、高山國等名稱稱呼臺灣。

日本在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時也曾經派兵到臺灣南部活動,想用武力

征服臺灣,但未成功。

第二節 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統治

、臺灣(又稱福爾摩沙島)

一、歐洲人東來

除追求經濟利益(中國的絲綢、交換日本的白銀)之外,傳教亦為重

要目的。

16 世紀,葡萄牙佔澳門、西班牙佔菲律賓,作為對中國大陸貿易的

據點。

17 世紀初,荷蘭人也來到亞洲活動,在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

設總督府。

二、葡萄牙人東來

16 世紀初葉,葡萄牙人在中國大陸沿海與日本間的活動更為頻繁。

葡萄牙人見臺灣很美,1554 年就將臺灣稱為福爾摩沙島(Formosa),其意為美麗的海島,同年羅伯歐蒙(Lopo Homen)將臺灣畫入世

1-10 觀光資源加強版─中外史地攻略

界地圖中。1597 年里奧斯(Rios)畫臺灣全島地圖。

、荷蘭人佔領澎湖和臺灣南部

一、荷蘭人佔領澎湖

1604 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為拓展對中國大陸的貿易

,派韋麻郎佔領澎湖,後被明朝將領沈有容所逼退。

1622 年:荷蘭人再派雷約茲佔澎湖,建風櫃尾城。因澎湖為明朝領

土,1624 年明朝派俞咨皋、王夢雄、南居益等人驅逐荷蘭人。

二、荷蘭人佔領臺灣(1624~1662)荷蘭人在 1624 年撤離澎湖時,在明朝的默許下轉往當時非明朝版圖

的大員(今臺南),這是臺灣本島首次被歐洲人所佔領。

到了 17 世紀初,臺灣的國際地位變得更為重要。

三、荷蘭人統治─首任長官宋克(Sonck)以臺南為中心向外擴張:1624 年在一鯤鯓建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

附近),1653 年在本島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為統治中心,並

逐步征討南、北面的原住民。

統治原住民:

扶植聽話的長老,1636 年設地方議會(Landtage)每年集會一次。

派出傳教士干治士(Candidius)與尤羅伯(Robertus. Junius)創羅

馬拼音「新港文字」,翻譯《聖經》,理解基督教禮儀與教義。傳

教士為神職人員,也是統治原住民的行政官,以宗教來同化原住民。

新港文書(又稱番仔契),在臺南地區平埔族一直延用到 19 世紀

初(清嘉慶年間),大部分用於土地契約。

殖民經營(壓迫漢人):

招募漢人來臺:

荷蘭人佔領臺灣後,為提高農業生產力,引進耕牛、甘蔗等,

1636 年由蘇鳴崗大量招募大陸漢人來臺。

漢人佃耕「王田」:名義上所有土地都是荷蘭國王所有,稱為「

王田」。面積以「甲」為單位,抽稅以「犁」為單位。

漢人佃耕開墾,形成「結首制」(漢人數十佃戶組成一「結」合

《第一篇》第三章 國際競爭時期 1-11

作開墾,首領稱小結首;數十小結首合推一大結首,向殖民當局

負責)。

壓迫漢人情形:

嚴禁漢人與原住民私相交易,對漢人開徵各項苛捐雜稅。

強迫娶原住民為妻的漢人改信基督教。

嚴禁漢人私藏武器和自由集會。

結果:1652 年爆發郭懷一抗荷事件,被殺的漢人達數千人。

社會階層:

統治階層:東印度公司評議會。

被統治者:漢人、原住民。

商人:有海商從事走私貿易;社商向荷人繳納承包金後,承包與

原住民的貿易活動(稱社制度)。

佃農、漁夫、獵戶:受荷人重稅剝削。

荷蘭人在臺灣的經濟活動:

墾荒:荷蘭人利用漢人在臺灣大量開墾土地,使稻米和蔗糖的產量

大增,不僅自足且可外銷。鹿肉、鹿皮是對外出口的另一項大宗,

另外有籐器輸到中國與印尼。

主要輸出品:鹿製品與蔗糖。

以臺灣作為國際貿易轉運站,其貿易的主要對象是中國大陸、日本

和東南亞。

荷蘭人與日本、西班牙的衝突:

日本:荷人據臺後,日人拒絕承認荷蘭在臺有課徵關稅之權,雙方

並發生數度衝突(如:1628 年濱田彌兵衛事件,致荷蘭行政長官

Pieter Nuyts 被引渡日本謝罪),直到德川幕府實施「鎖國政策」

(1635~1853)才未再發生。

西班牙:1642 年被荷蘭人逐出臺灣。

、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1626~1642)

一、西班牙人來臺

當荷蘭人佔領臺灣南部後,佔領馬尼拉的西班牙人深感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