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yanshan university · web view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Download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Yanshan University · Web view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自评报告附录 附录5(2) 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2012版) (2015年修订)

If you can't read please download the document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an-2020

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自评报告附录

附录5(2) 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2012版)

(2015年修订)

学 校: 燕 山 大 学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完成时间: 2015年7月

联系信息: 胡正平 13833560097

[email protected]

负责人签字: 任家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2012版)能力矩阵

(2015年修订)

序号

能力要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

具有健康的体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1-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1-2 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对历史的发展规律有客观认识,了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1-3 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

1-4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入认识,树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5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

1-6 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品德,对科技进步充满信心、勇于攀登。

2

具有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以及专业理论, 并在深入分析基础上解决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信号的有效获取、处理和传输问题的能力。

2-1 掌握研究电子信息工程问题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用于工程问题的建模。

2-2 具有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分析从简单电路到复杂通信系统的能力,掌握系统时频分析方法。

2-3 能够实现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处理,并具有实验验证的能力。

2-4 针对综合性复杂电子信息系统,根据系统要求,能够利用数学和专业知识设计出系统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改进优化。

3

针对电子信息领域涉及多模块、多功能的综合性工程问题或涉及抽象理论的工程问题,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知识进行抽象、分析和计算,为系统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3-1 掌握分析电子信息系统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对系统数学模型求解的能力。

3-2 掌握分析电子信息系统所需的电路知识和基本原理,具有分析电路和对电路求解的能力。

3-3 掌握分析电子信息系统单元模块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和评价模块性能和指标的能力。

3-4 针对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根据系统要求,具有分析和分解系统的能力。

3-5 针对涉及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等多功能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从原理上抽象描述的能力。

4

针对完整的综合性电子信息系统,能够利用文献、网络等信息资源,设计系统方案,确定单元模块指标。设计过程考虑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现创新意识。

4-1 掌握设计/开发电子信息硬件系统解决方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

4-2 根据系统设计要求,具有利用文献和网络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

4-3 针对一个设定的电子电路或通信系统,具有给出设计方案的能力。

4-4 针对涉及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等多功能的复杂工程问题,具有设计系统方案的能力。

4-5 设计过程考虑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4-6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体现出创新意识。

5

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与电子工程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开发、利用合适的软件和测试仪器等工具进行模拟与测试,并评估实验结果,进而对信号获取、处理与传输系统进行设计优化。

5-1 根据系统设计方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与电子工程原理设计硬件或软件实验方案。

5-2 掌握对电子信息系统模拟和测试所需要的常用软件和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

5-3 具有利用数学、自然科学与电子工程原理分析和评估验证性实验和仿真测试结果的能力。

5-4 针对复杂性工程问题,根据实验和仿真测试结果,验证系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6

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国际视野,针对电子信息领域的综合性工程问题,具有组织管理、书面表达及交流沟通能力。

6-1 具有参与、从事与人合作,共同完成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与调试的经历和能力。

6-2 在团队合作中,能够完成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任务和职责。

6-3 具有总结、规纳、整理、交流、倾听他人意见等团队协作的能力。

6-4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并有应用能力;具备英语专业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专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

6-5 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行业或领域的科学技术及发展动态,具有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7

理解与掌握工程管理与经济评价方法,并能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7-1 理解工程活动中涉及的重要经济与管理因素。

7-2 在设计系统方案时,综合考虑系统性能指标和成本因素。

8

具有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系统技术指标等方面分析和评估电子信息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1 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工程影响相关背景知识。

8-2 了解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

8-3 在设计电子信息系统时,考虑系统功率、频率、带宽等指标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9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行业技术进步。

9-1 针对工程项目中的具体问题,具有学习和补充相关知识的能力。

9-2 对自主学习重要性有正确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9-3 具有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工具(软件和硬件)的能力以适应行业技术进步。

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2012版)

(2015年修订)

目 录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1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课程教学大纲

2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课程教学大纲

3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B课程教学大纲

47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52体育Ⅰ课程教学大纲

61体育Ⅱ课程教学大纲

70体育Ⅲ课程教学大纲

79体育Ⅳ课程教学大纲

88大学英语AⅠ课程教学大纲

97大学英语AⅡ课程教学大纲

106大学英语AⅢ课程教学大纲

115大学英语AⅣ课程教学大纲

12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30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132计算机技术基础A(C++)课程教学大纲

142计算机技术基础A(C++)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144高等数学AI课程教学大纲

151高等数学AII课程教学大纲

157高等数学AIII课程教学大纲

164高等数学AIV课程教学大纲

171线性代数B课程教学大纲

17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课程教学大纲

187大学物理Ⅰ课程教学大纲

196大学物理Ⅱ课程教学大纲

207物理实验AⅠ教学大纲

213物理实验AⅡ教学大纲

220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28工程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30燕山大学创新与特长教育学分认定办法

232燕山大学创新与特长教育学分计算标准

234燕山大学本科生创新与特长教育学分申请表

235电路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245《电路理论A》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49模拟电子技术A课程教学大纲

261《模拟电子技术A》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63数字电子技术A课程教学大纲

270《数字电子技术A》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74信号与系统A课程教学大纲

288《信号与系统A》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290工程数学(复变、场论)课程教学大纲

298数据结构B课程教学大纲

308《数据结构B》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10测试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大纲

315《测试技术与仪器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17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332《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34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349《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64《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66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81《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383通信原理A课程教学大纲

401《通信原理A》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403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A课程教学大纲

417《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A》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419V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433《V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435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47《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449现代通信网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60电视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72《电视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473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大纲

483学科前沿体验课教学大纲

490专业综合训练教学大纲

493管理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50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Ⅰ课程教学大纲

508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Ⅱ课程教学大纲

51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Ⅲ课程教学大纲

52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Ⅳ课程教学大纲

527金工实习D教学大纲

535电子工艺实习B教学大纲

538EDA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543专业综合课程设计AI(数字通信计算机仿真)

549专业综合课程设计AII(单片机系统设计)

554专业综合课程设计AIII(电子线路设计)

561生产实习校内实训教学大纲

577生产实习校外实践教学大纲

58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589扩频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597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大纲

602语音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609VHDL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615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24天线与电波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ultivation of Ethic Thought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课程编码:09110010

学 时:32

学 分:2学分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无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法学专业除外)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应有的法制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的课程。

课程的任务: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有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行为侵袭的能力,确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综述

2.1 教学目标(参照课程能力要求制定)

要求学生了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所处的时代背景,科学人生观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体系,以及适应大学生活需要解决的相关思想问题,并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理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对个人成才以及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掌握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加强思想道德法律修养的基本方法,做到:坚持知行统一;注重科学思维;强化自我教育;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

2.2 课程能力矩阵

序号

能 力

程 度

绪论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作业

1

让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3、8-2)

了解认知

+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2

使学生掌握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远大的理想(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3)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3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3)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

4

掌握人生价值选择和评价的原则及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3)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5

掌握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和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6)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6

了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使学生对自己有较高的道德要求(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6)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

7

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6)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8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3、8-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

9

了解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我国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3、8-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2.3 目标能力达成度的评价

(1)目标能力1、5、6、8、9的达成度通过结课考试进行考评;

(2)目标能力2、3、4、7的达成度通过课堂作业进行考评。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意义与学习方法;大学生活的特点。

理解: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成才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掌握:应对适应问题的方式、途径;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本章主要内容]:

1.适应人生新阶段

1.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1.2.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1.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1.4.培养优良的学风

2.肩负历史新使命

2.1.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2.3.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3.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1.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3.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适应人生新阶段

4.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4.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本章重点]:

1.正确看待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适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以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为背景和依托,根据个人自身的特点,确立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

[本章难点]: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理想、信念的涵义和特征。

理解: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掌握:掌握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远大的理想。

[本章主要内容]:

1.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1.1.1.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2.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1.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2.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1.2.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1.3.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1.3.2.人情是吸纳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3.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本章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本章难点]:

1.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把理想化为现实。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时代价值;经济全球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理解: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的意义。

掌握:以振兴中华为已任,培养爱国热情、确立报国之志和践履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本章主要内容]:

2.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1.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1.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2.1.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2.2.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2.2.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2.2.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2.2.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2.3.做忠诚的爱国者

2.3.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3.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3.3.增强国防观念

2.3.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本章重点]:

1.认识爱国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政治觉悟和价值规范;

2.掌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爱国主义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

[本章难点]:

1.在社会主义国家,爱祖国和爱国家的完全一致性;

2.如何培养爱国热情、确立报国之志和践履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世界观与人生观;人生目的的主要类型;人生价值的涵义和特点;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态度的涵义与类型;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理解: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

掌握:人生价值选择和评价的原则及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世纪新阶段对人生态度的要求;人生价值观的正确选择与评价;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本章主要内容]:

3.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1.1.世界观与人生观

3.1.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3.1.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1.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3.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2.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3.2.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3.2.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3.2.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3.3.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3.3.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3.3.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3.3.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本章重点]:

1.正确把握人的本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3.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本章难点]:

1.正确对待人生的各种境遇;

2.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理解: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大学生与诚信道德;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掌握:道德的本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本章主要内容]:

4.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4.1.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4.1.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4.1.3.道德的历史发展

4.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4.2.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4.2.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4.2.3.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4.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4.3.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4.3.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4.1.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4.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4.4.3.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本章重点]:

1.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3.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4.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本章难点]:

1.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2.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社会公德及其特点;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掌握: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本章主要内容]:

5.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5.1.1.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5.1.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5.1.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5.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5.2.1.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5.2.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5.2.3.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5.2.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5.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5.3.1.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5.3.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本章重点]: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相关法律规范。

[本章难点]: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职业与道德和法律;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理解: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爱情与人生;婚姻与家庭。

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家庭美德;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本章主要内容]:

6.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6.1.1.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6.1.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6.1.3.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6.1.4.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6.2.大学生择业与就业

6.2.1.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6.2.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6.2.3.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6.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6.3.1.爱情与人生

6.3.2.婚姻与家庭

6.3.3.家庭美德

6.3.4.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本章重点]: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本章难点]:

1.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掌握:法律权利与义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本章主要内容]:

7.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7.1.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7.1.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7.1.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7.1.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7.2.1.社会主义民族与法制观念

7.2.2.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7.2.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7.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7.3.1.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7.3.2.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7.3.3.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7.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7.4.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7.4.2.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本章重点]:

1.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本章难点]: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2.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仲裁法律制度。

理解:我国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

掌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本章主要内容]:

8.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8.1.1.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8.1.2.我国的国家制度

8.1.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8.1.4.我国的国家机构

8.2.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8.2.1.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8.2.2.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8.2.3.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8.2.4.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8.3.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8.3.1.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8.3.2.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8.3.3.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8.3.4.我国的仲裁和调解制度

[本章重点]:

1.我国的国家制度;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本章难点]:

1.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2.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四、课程学时分配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1

绪 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4

2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4

3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4

4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4

5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2

6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2

7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2

8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2

9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8

合 计

32

五、课程习题课(讨论课)的要求

本课程将在第三章和第六章的课堂讲授结束后,分别进行一次2学时的讨论课,采用学生结合所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教师现场解答疑惑的组织形式。讨论课共4学时,占总学时的8%。

六、实验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1、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事件调查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调查,如“当前大学的理想信念现状调查”“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当前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调查”等;

2、组织学生演讲比赛活动:结合课堂教学,组织以“我的大学”、“我的理想”、“为人民服务”、“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为题的演讲比赛;

3、组织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大赛:通过大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大赛活动,让大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展示自身良好修养,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文明道德素质,推动校园文明礼仪文化建设。

七、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第二课堂,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八、课程考核方式

据燕山大学相关文件规定并结合本课程自身特点确定:本课程是考试课,考试的形式采用论文和社会实践报告。本课程的总成绩采取百分制,其中期末论文占总分数70%,社会实践报告占总分数30%。

九、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课程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一版;

2、列宁选集(1-4),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一版;

3、毛泽东选集(1-4),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一版;

4、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版;

5、文词主编,在北大听讲座(1-10),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第一版;

6、胡凯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新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一版;

8、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一版;

9、宋元林等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一版;

10、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11、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编,百年民族精神,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12、骆汉城等著,中国诚信报告,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第一版;

13、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1—5卷),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

14、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15、黄蓉生主编,思想道德修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16、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17、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组编,比较德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18、韩进之、王宪清编著:德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一版;

19、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第一版;

20、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第一版;

制定人:柴 勇

审定人:王玉荣

批准人:王新华

2015年6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rogram 课程编码:09110020

学 时:24学时

学 分:1.5学分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无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的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决定,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2、课程的任务: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学习研究历史对于中国人,中国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必须了解中国,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来说,不论今后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纲要”课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纲要》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及其主题、主线和基本经验作出了科学论述。本课程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课程综述

2.1 教学目标(参照课程能力要求制定)

《纲要》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帮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具体说来,应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即现代化这两项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建国方案和政治主张,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2.2 课程能力矩阵

序号

能 力

程 度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作业

1

了解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的意义以及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

了解认知

+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2

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社会各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以及失败的原因(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3

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过程,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的原因(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

4

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重大意义,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伟大意义(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5

了解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理解土地革命的发展及其挫折,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选择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8-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6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恶,理解国共再次合作的重大意义(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

7

了解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8

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过程,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要性(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

9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把握探索的成就与失误(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8-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10

把握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及邓小平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2.3 目标能力达成度的评价

(1)目标能力2、3、4、5、8、10的达成度通过结课考试进行考评;

(2)目标能力1、6、7、9的达成度通过课堂作业进行考评。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理解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的意义,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掌握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本章主要内容]: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本章重点]: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本章难点]:

1、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社会各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本章主要内容]:

2.1农民革命斗争风暴的起落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本章重点]:

1、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

2、洋务运动的性质

3、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教训

[本章难点]:

1、洋务运动的性质;

2、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过程,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的原因。

[本章主要内容]:

3.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3.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3.3辛亥革命的失败

[本章重点]:

1、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2、辛亥革命的失败

[本章难点]: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掌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伟大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4.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本章重点]:

1、五四运动的兴起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本章难点]: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新选择,理解土地革命的发展及其挫折,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选择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本章主要内容]:

5.1对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重点]: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难点]:

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选择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中国革命要走向成功,为什么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罪恶,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把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本章主要内容]: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6.5抗日战争胜利及其意义

[本章重点]:

1、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抗日战争胜利及其意义

[本章难点]: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2、实事求是地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

[本章主要内容]:

7.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7.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包围中

7.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7.4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本章重点]:

1、战后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

2、国民党政权陷入全民包围的原因

3、中间路线幻想的破灭及其原因

[本章难点]: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本章主要内容]: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8.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8.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本章重点]:

1、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2、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本章难点]:

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把握探索的成就与失误。

[本章主要内容]:

9.1良好的开端

9.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9.3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本章重点]:

1、早期探索的重大成就

2、探索中的曲折

[本章难点]:怎样看待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成就,把握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以及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本章主要内容]: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10.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10.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0.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本章重点]:

1、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

2、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本章难点]: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四、课程学时分配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1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2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3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

4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5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

7

为新中国而奋斗

2

8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9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

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

合 计

24

五、课程习题课(讨论课)的要求

无。

六、实验内容与要求

无。

七、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与运用多媒体课件、观看资料片相结合。

八、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课;考试的形式采用闭卷。

九、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课程主要参考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献》、沙健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制定人:王新华

审定人:王新华

批准人:韩兆柱

2015年6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课程编码:09110030

学 时:32学时

学 分:2学分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A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综述

2.1 教学目标(参照课程能力要求制定)

本课程内容以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概念及基本规律为重点,适当介绍一些现代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以了解现代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新趋势。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要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2.2 课程能力矩阵

序号

能 力

程 度

1

2

3

4

5

6

7

8

作业

1

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4)

了解认知

+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2

使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3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以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

4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4、8-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5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6

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使学生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和实质(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

7

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8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4、8-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

2.3 目标能力达成度的评价

(1)目标能力3、5、6、7、8的达成度通过结课考试进行考评;

(2)目标能力1、2、4的达成度通过课堂作业进行考评。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本章主要内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本章重点]:

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本章难点]: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的性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本章主要内容]:

1.1 物质世界和实践

1.2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3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本章重点]:

1. 世界的物质性。

2.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4.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本章难点]:

1.对立统一规律。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的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能动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2.1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2.2 真理与价值

2.3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本章重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本章难点]: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历史观,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

[本章主要内容]:

3.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重点]:

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本章难点]:1.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2.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本章主要内容]:

4.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4.3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本章重点]:

1.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3.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本章难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和实质,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本章主要内容]:

5.1 从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5.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5.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

1.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本章难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本章主要内容]:

6.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6.2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6.3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重点]:

1.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

2.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本章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章主要内容]:

7.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7.2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7.3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本章重点]: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2.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章难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四、课程学时分配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2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0

3

第二章 认识世界的改造世界

4

4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

5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

6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

7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2

8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合 计

32

五、课程习题课(讨论课)的要求

无。

六、实验内容与要求

实践教学的形式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主,要求学生根据学习、阅读及思考情况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教师予以评审。

七、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

适合本课程教学活动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包括理论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观看资料片,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八、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科目。考试的形式采用闭卷;理论课程成绩为百分制,依据统一评分标准执行。(理论课程成绩占总分数的66.6667%,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占总分数的33.3333%)

九、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课程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石云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洪晓楠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析》,顾海良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逄锦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2]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哲学通论》,孙正聿,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李秉乐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高放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制定人:杨文华

审定人:王新华

批准人:韩兆柱

2015年6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B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Outline of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 Ping's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ations Important Thought 课程编码:09110040

学 时:40学时 学 分:2.5学分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根据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必修课之一。为培养高等学校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实质而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理论课。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通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搞清楚近代以来解决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选择社会主义和坚持不懈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而这又要求从中国实际出发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为我校学生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教材、深入课堂、充实头脑,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力奋斗,青年无疑代表着这个社会的未来。包括当代中国大学生在内的当代中国青年是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坚持和发展,寄希望于当代中国青年特别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努力。同时,当代中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要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就必须自觉地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进入自己的头脑。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运用其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确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二、课程综述

2.1 教学目标(参照课程能力要求制定)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2 课程能力矩阵

序号

能 力

程 度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作业

1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时代背景,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3、1-4)

了解认知

+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2

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内容及其意义(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3

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

4

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掌握社会主义改造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和总路线(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5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

6

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深刻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7

使学生正确理解改革的原因、内容、性质和意义,了解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命运的重大影响(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8

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

9

帮助学生弄清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理论在国家法律的理论上的根本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3)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10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3、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

综合运用

11

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12

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明确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根本原则(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

13

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明确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信心(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1-3)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14

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2、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

15

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对应专业能力要求1-3、1-4)

了解认知

初步掌握

综合运用

+

2.3 目标能力达成度的评价

(1)目标能力3、5、8、12、14的达成度通过课堂作业进行考评;

(2)目标能力1、2、4、6、7、9、10、11、13、15的达成度通过结课考试进行考评。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及其内在联系。

[本章主要内容]: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2 毛泽东思想

1.2.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2.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2.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3 邓小平理论

1.3.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3.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3.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4.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4.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4.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5科学发展观

1.5.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5.2科学发展观的的主要内容1.5.3科学发展观的的指导意义

[本章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和要求;

2.三大理论成果和最新理论成果的内容、地位及关系;

3.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核心和要求。

[本章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及其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内容及其意义;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走自己的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通过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讨论而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本章主要内容]:

2.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1.1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2.1.2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2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2.1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2.2.2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2.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3.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3.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2.3.3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2.3.4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本章重点]: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涵义及其关系。

[本章难点]: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本章主要内容]: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3.1.1近代中国国情和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3.1.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3.2.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3.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3.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3.3.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3.3.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本章重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本章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依据和意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形式及其历史经验,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本章主要内容]:

4.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4.1.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4.1.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基本经验

4.2.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2.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3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

4.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4.3.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本章重点]:

1.社会主义改造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和总路线;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本章难点]:

1.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性;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合理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开始,主要分析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5.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5.1.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5.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5.2.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5.2.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5.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3.1发展才是硬道理

5.3.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5.3.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5.3.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本章重点]:

1.社会主义改造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和总路线;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本章难点] :

1.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性;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合理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6.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6.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6.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和主要特征

6.1.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6.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6.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6.2.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6.3.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3.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章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问题。

[本章难点]:我国最大实际的准确把握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在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主要方面。关于改革,主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关于开放,主要是阐述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本章主要内容]:

7.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1.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7.1.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7.1.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7.1.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7.2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7.2.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7.2.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7.2.3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本章重点]: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本章难点] :

1.理解改革是一场革命;

2.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首先应当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择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指出它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长期理论探索的重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发生的深刻变化。所以应当进一步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强调应当全面理解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坚持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搞清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搞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本章主要内容]:

8.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8.1.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8.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8.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8.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8.2.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8.2.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8.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8.3.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8.3.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8.3.3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8.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8.4.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8.4.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8.4.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8.4.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8.4.5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8.4.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本章重点]:

1.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本章难点] :

1.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2.分析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收入差距的问题;

3.理解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有关问题,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治的联系和本质区别。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为什么要积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帮助学生了解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进程中吸取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分清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理论在国家和法的理论上的根本区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本章主要内容]:

9.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9.1.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9.1.2人民民主专政9.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9.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9.1.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9.1.6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9.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2.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9.2.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9.3推进政治经济改革  发展民主政治

9.3.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9.3.2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本章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本章难点]:

1.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解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阐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针政策。

[本章主要内容]:

10.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0.1.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0.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10.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0.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0.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0.2.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0.2.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10.2.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0.2.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0.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0.3.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0.3.2发展教育和科学

10.3.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本章重点]: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本章难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介绍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本章主要内容]:

1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

11.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1.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11.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1.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1.2.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本章重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3.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本章难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认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