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促进远程讨论桌之间的合作学习 cross-classes communication … ·...

47
砂岡 和子 早稻田大学政治経済学術院 TCLT9 at University of Macau May 2 8 , 2016 移动终端促进远程讨论桌之间的合作学习 Cross-classes communication and peer-to-peer activity through mobile phone in the Asian Students' distance learning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Mar-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砂岡 和子

早稻田大学政治経済学術院

TCLT9 at University of Macau May 28, 2016

移动终端促进远程讨论桌之间的合作学习

Cross-classes communication and peer-to-peer activity through mobile phone in the Asian Students' distance

learning

1

目录

• 1 日本的汉语教学

• 2 早稻田大学外语教学理念

• 3 汉语远程讨论课的实践

• 4 简介此次研究动机与目的

• 5 移动终端促成同侪合作

• 6 分析結果

• 7 考察

2

目录

• 1 日本的汉语教学

• 2 早稻田大学外语教学理念

• 3 汉语远程讨论课的实践

• 4 简介此次研究动机与目的

• 5 移动终端促成同侪合作

• 6 分析結果

• 7 考察

3

外语课程在日本大学的実施率

2012 年 1989 年(参考) 1971 年(参考)

外語名 国立 公立 私立 合計 実施率 実施率(%) 実施率(%)

1 英語 82 79 577 738 99.1% 606(98) 70(100)

2 汉语 81 65 485 631 84.7% 356(58) 33(47)

3 法语 75 53 390 518 69.5% 549(88) 63(90)

4 德语 80 50 376 506 67.9% 583(95) 70(100)

5 韩语 64 48 356 468 62.8% 56(9) *

6 西班牙语 41 22 170 233 31.3% 162(26) 8(11)

7 俄语 44 17 85 146 19.6% 217(35) 42(60)

8 其他外语 22 11 88 121 16.2% * *

9 拉丁语 29 5 61 95 12.8% 42(7) 12(17)

10 希腊语 25 3 47 75 10.1% 15(2) 6(9)

11 葡萄牙语 13 8 47 68 9.1% 7(1) *

12 印尼语 7 4 32 43 5.8% 7(1) *

13 阿拉伯语 8 3 32 43 5.8% * *

14 意大利语 8 3 32 43 5.8% 25(4) 4(6)

15 泰语 9 2 26 37 5.0% * *

日语(L2) * * * * * 12 学部(2) *

分别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的资料,1989年与1971年的皆以大阪外国語大学的调查数据。详细说明参看 Snaoka Kazuko(2016a) 4

日本选修汉语学生的专业分布(据2012年调查)

924

274

2889

216446

60 179 1 93

問卷調查卷回收數 学生人数 比率

漢語 4951 29%法語 3024 18%德語 2711 16%韓語 1778 10%西班牙語 3477 20%俄語 1114 7%合計 17055 100%

5

基於自己決定理论的学习动机汉语和英语之比较(据2012年调查)

期待 4587 2.72 (.79) 2.82 (.89) 8.03 (4586) *** 英>中

達成価値 4591 3.86 (.82) 4.14 (.80) 27.88 (4590) *** 英>中

内発的価値 4588 3.44 (1.08) 3.40 (1.18) 2.46 (4587) * 中>英

実用価値 4570 3.79 (.96) 4.15 (.87) 31.38 (4569) *** 英>中

コスト 4584 3.57 (.71) 3.48 (.79) 9.31 (4583) *** 中>英

中国語 英語

平均値(SD)N t 値 (df )

***p <.001, *p <.05

達成価値

(importance)内発的価値(interest)

実用価値(utility)

コスト (cost)

期待 (expectancy)

6

日本外语课的班级规模(据2012年调查)

7

日本外语课的主要课型(据2012年调查)

8

漢語 德語 韓語 法語 俄語 西語總合課 53 50 48 39 36 18会話為主 19 20 4.8 25 19 4.4

語法為主 21 27 45 25 28 67其他 6.3 2.1 1.6 10 12 9.5無記 0.5 1 0 1.3 4.5 1.5

日本外语课程中学生练习发音的机会(据2012年调查)

無 偶爾 有時 經常 很頻繁 總計

漢語.5% 2.0% 8.3% 35.1% 54.1% 100.0%

俄語0.0% 1.2% 5.8% 37.2% 55.8% 100.0%

韓語0.0% 4.8% 6.5% 38.7% 50.0% 100.0%

德語0.0% 1.1% 9.5% 45.3% 44.2% 100.0%

法語.6% 3.2% 17.7% 37.3% 41.1% 100.0%

西語1.5% 6.7% 17.9% 41.0% 32.8% 100.0%

總計.5% 3.1% 11.8% 38.5% 46.1% 100.0%

9

10

日本外语课中运用该语言的机会(据2012年调查的分析)

日本学生缺乏用该外语实际运用的机会

目录

• 1 日本的汉语教学

• 2 早稻田大学外语教学理念

• 3 汉语远程讨论课的实践

• 4 简介此次研究动机与目的

• 5 移动终端促成同侪合作

• 6 分析結果

• 7 考察

11

早稲田大学外语选修人数统计

2007-2013年(前后学期)

英語 德語 法語 俄語 漢語 韓語 西語 義語

2007年度

67444 11533 11757 1076 21485 1711 6925 1647

2008年度

69221 13541 14236 1693 20074 1978 7862 2074

2009年度

72779 13173 13215 1924 19019 2015 8526 1966

2010年度

74092 11807 12271 1947 21267 2209 9132 2130

2011年度

72923 10405 11298 1928 21737 3136 9166 1614

2012年度

73023 11289 11230 1661 21346 2907 9456 1826

2013年度

70706 10994 11506 1918 18593 2626 11202 1753

• 總計25種: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漢語,韓語,西班牙語, 義大利語,愛爾蘭語, 阿拉伯語, 印尼語,斯瓦希里語, 泰語,丹麦語, 巴斯庫語, 菲律賓語,越南語, 波斯語, 波朗語, 葡萄語, 蒙古語, 羅馬尼亞語,他加禄語, 廣東話,艾努語

• 19個系所單位履修登記總計13万名/年

• 其中選修漢語的歷年超過2萬以上

早稲田大学开设语种(2013年度)

12

早稲田大学8种外语选修人数变化2007-2013年前後期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2007年度

2008年度

2009年度

2010年度

2011年度

2012年度

2013年度

英語 德語 法語 俄語 漢語 韓語 西語 義語

13

早稻田大学外语教学的理念

• 随着国际化的进展,在生长国家各异、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能力各有千秋的国际学生的涌来,单向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已难以适应学生的真实需求。

•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倡个性化、民主、合作与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 通信技术与手段的全球普及为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打下了基础。为了迎接全球国际化时代的来临,1999年早稻田大学发布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提出了基于科技与网络以开放性、流动性、多样性共存的三层教育研究架构方案。

• 其中跨文化交流课程(Cross-Cultural Distance Learning,以下简称CCDL)是发展战略的中枢。

14

Time

1999 2001 2003 2007

3rd Step Cyber Lectures and Cyber

Seminars On-demand Courses

2nd Step CCDL Cross Cultural

Distance Learning Seminar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1st Step Tutorial language Learning

Progra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Digital Campus Vision of Waseda University

2014

4th Step Asia Cyber learning Community

LMS and Moocs Lectures

http://www.waseda.jp/dcc/6th/dcc/project 15

早稻田大学CCDL的理念

• 随着通信手段的发达,已形式化的技术与知识(显性知识)转瞬间便能传遍全球。

• 与此相对,通过经验积累而获得的信念与价值观、劳动技巧和诀窍等难以形式化的知识(隐形知识)传播性则较弱(Harvey David 1989)。

• 世界各地高等教育机关作为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这里提供培养同存异达到互相理解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的机会,可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动力之一。

• CCDL基于这个理念,以开放性的语言活动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作为发展定位,在大学单位和合作企业的支持下,长年开发实施英德汉等多种语言版的CCDL。

16

早稻田大学CCDL交流校(英・漢・德・日語等 自2011年到現在)

中国

10台湾

8

韩国10

澳大6

法国(5)德国(4)英国(3)意大利1)

泰国(4)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2 )

加拿大(3)

乌兹别克斯坦,印度(2)

俄罗斯(1)

阿拉伯联合国,萨摩亚,斐济(1)

印尼(2)文莱(1) 新加坡,新西兰,菲律宾(2 )

萨摩亚,斐济(1)

美国15

17

• 外部贊助企業組織Digital Campus Consortium(簡稱DCC)负责負責教育系統開發的的各種支援。

CCDL的运作及技术支援

早稻田大学CCDL专用网站

18

匹配交流单位的专用系统

CCDL的运作及技术支援

19

课程自动录像申請系统全校网络教学中心HP

CCDL的运作及技术支援

在大学專用的LMS上提供各种教学所需功能

比如學生檔案及報告存庫,做小考,做問卷,ChatRoom,BBS,课程自动录影和配置等功能

LMS线上的“亚洲学生会议”课程

目录

• 1 日本的汉语教学

• 2 早稻田大学外语教学理念

• 3 汉语远程讨论课的实践

• 4 简介此次研究动机与目的

• 5 移动终端促成同侪合作

• 6 分析結果

• 7 考察

21

Time

2001

3rd Step Chinese Cyber Lectures and

Cyber Seminars

2nd StepChinese CCDL Cross Cultural Distance Learning Seminar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1st StepTutorial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gra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of Chinese

2014

22

1st StepTutorial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gram (初级-上级)

23

2nd StepChinese CCDL Cross Cultural 

Distance Learning Seminars “亚洲学生会议”

从2001年开始,通过视讯会议系统连结北京大学等亚洲各大学,进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讨论课程。参加学校时有更替,目前为止曾与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台湾的师范大学、元智大学、淡江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日本国内的庆应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九州分校等9所学校进行过交流。今年2016年迈入此项讨论课程的第15个年头,举办总次数也已超过218次。

24

3rd Step Chinese Cyber Lectures and Cyber Seminars

《中国社会》高级汉语讲课课程

与北京大学的远程讲课

“亚洲学生会议”的课程特点

• 1 持久型正式课程一个学期每周举办一次同步视频会议。自2001年开始到现在,成功举行了

14年之久。到2016年5月为止,共实施218课时。

• 2 多元的学员包括在北京、台北、日本各地的本国学生(Local Student,LS)和各国来

的不同国籍的留学生(International Student,IS)参加课程,逐步变成

国际对话的趋势。

• 3 复语言的使用

基于CEFR的理念,自由使用英日汉三种语言进行讨论。

• 4 学生主体的运作从课程议题的选择到开会主持人员的确定等一连串的活动流程,皆以学生

为主体轮流负责。为了创造公共课堂,成员都要自律的学习者。

• 5 讨论题目以与自己切身,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母语者与非母语人不加掩饰,

阐述自己的见解。 26

中国学生日本学生 Chinese国際学生早稻田大学

台湾淡江大学慶応大学 北京大学

“亚洲学生会议”交流场景

2014年10月23日 讨论议题 “谈恋爱”

27

“亚洲学生会议”部分讨论议题次数 开会日 讨论题目(使用语言) 參加学校 ◎主持校

1 2001年6月8日 男尊女卑(中文) 台師大,早大

3 2001年12月7日 台湾総統選挙(中文) 台師大,早大

9 2002年11月6日 進学競争(中文) 北大,慶應,高麗大学,早大

21 2004年1月14日 男女間の友情・同居(中文) 北大,高麗大学,慶應,早大

34 2005年5月13日 性别和分工(中文) 北大,慶應,台師大,高麗大学,早大

48 2006年4月28日 社会差距(中文) 北大,清華大学,台師大,慶應,早大

74 2007年6月14日 著作権問題(日文) 北大,早大

92 2008年6月5日 四川省地震支援(中日文) 北大,◎早大,慶應

103 2009年5月22日住居する都市環境が自己形成に与える影響について

(日文)北大,淡江,慶応大学,◎早大

111 2010年1月7日 有钱人家的子女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吗?(中文) 淡江,◎慶応大学,早大

122 2010年12月9日 COOKING MAMA(日文) ◎淡江,早大

124 2011年5月12日 四川大地震3周年と311東関東大震災(中日文) 淡江,北大,◎早大

154 2012年12月21日NHK企画特別討論「どうなる!日本と中国[学生たち

の対話]」(日中同時通訳)北大,早大,◎NHK

170 2013年12月12日 金銭感覚(中文) 淡江,慶応大学,◎早大

184 2014年11月13日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プラットフォーム (日中英文)淡江,慶応大学,早大(東京+北九州) ◎

北大

197 2015年6月11日 出国留学还是本国读书? (中日文) ◎淡江,早大,北大

199 2015年7月2日 社会的規制のある言葉 (日中文) 淡江,◎早大,北大

207 2015年11月12日 城市化中的文明问题(中文) 早大,◎北大,台師大

208 2015年11月19日 工作職場文化(中文) 早大,北大,◎台師大

210 2015年12月3日 性教育(中文)台師大,慶応大学,早大(東京+北九州)

◎北大

211 2015年12月10日 传统词汇和emoji (日中文)台師大,慶応大学,早大(東京+◎北九州)

北大

212 2015年12月17日 婚前同居 (日中文)台師大,◎慶応大学,早大(東京+北九州)

北大

213 2016年4月14日 关于国际结婚(中文)台師大,慶応大学,早大(東京+北九州)

◎北大

214 2016年4月21日 早餐(中文) ◎台師大,早大(東京+◎北九州)

215 2016年4月28日 入浴事情(日文) 台師大,早大(東京+◎北九州) 北大

216 2016年5月12日 高中生活(中文) 台師大,早大(◎東京+北九州) 北大

217 2016年5月19日 養寵物的經驗(中文) ◎台師大,早大(東京+北九州) 北大

218 2016年5月26日 就业活动(中文) 台師大,早大(東京+◎北九州) 北大

28

线上面对面讨论线下通过Line与WeChat保持长期的联系

29

目录

• 1 日本的汉语教学

• 2 早稻田大学外语教学理念

• 3 汉语远程讨论课的实践

• 4 简介此次研究动机与目的

• 5 移动终端促成同侪合作

• 6 分析結果

• 7 考察

30

4 简介此次研究动机与目的(1)

• 移动数码媒介的极大普及使网络参与式的学习模式进入全社会的范围内。

• 同侪学习(Peer Learning)与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课堂形式相比,拥有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优点。

• 身处不同物理空间的参加者能否形成有效的同侪合作学习,如何促进合作学习的形成,目前还鲜有研究关注。

• 特别是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在跨文化讨论(cross‐culture distance communication)中,是否能顺利形

成互助合作学习,除了语言能力的影响,能够引起参加者情感共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31

4 简介此次研究动机与目的(2)

• 本文介绍一次建立在北京、台北、东京、横滨、北九州五地五大高校间共同举办的“亚洲学生会议”的实施情况,

• 证明了在身处遥远物理空间的、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参加者,通过移动终端(mobile phone)共享动图的方式,成功唤起了有效互动学习的教学经验。

• 同时将探讨在缺失副语言信息(Paralanguage information)的情况下,传递电子符号有效缓解沟

通障碍的原因,

• 贴图像Background Sticker那样,以它的象征性及迅速性为远程同侪合作学习发挥了积极作用。

32

目录

• 1 日本的汉语教学

• 2 早稻田大学外语教学理念

• 3 汉语远程讨论课的实践

• 4 简介此次研究动机与目的

• 5 移动终端促成同侪合作

• 6 分析結果

• 7 考察

33

• 开会日期:2015年12月10日 Video• 讨论语言:以中文为主,还用英语和日语

• 讨论时间:共90分钟

(发言时间共85分6秒,空白时间共4分4秒)

• 讨论题目:“传统语言与颜文字(emoji)”

• 参加人数:9名汉语母语者(Native Speaker, NS)和9名非汉语母语者(Nonnative Speaker, NNS),共18名(表1)

亚洲学生会议课堂情景

移动终端促成同侪合作观察数据简介

34

(表1)2015年12月10日讨论人员的语言背景与发言量

学校 语言背景 人数发言次数

发言字数

国籍 发言所用语言

庆应义塾大学 NS 2 7 1164 中国 汉语(K) NNS 2 6 848 日本 汉语

北京大学 NS 2 6 1137 中国 汉语(P) NNS 2 7 1044 日本 汉语

台湾师范大学 NS 2 5 819 台湾 汉语(T)

早稻田大学东京校区 NNS 3 6 1010 日本 汉语(W)

早稻田大学北九州校区

NS 3 23 2679 中国 汉语

(Wips) NNS 2 4 558 波兰 英语合计 NS 9,NNS 9人 64 9259

除了早大东京校区、庆应和北大曾经合作过之外,包括主持人(早大北九州的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其他同学都是首次参与。

35

分析方法

基于多人组成的会话层级(Conversational floor)与分享信息量的理论(Hayashi1991,Nakai2007),先将当日的发言次数以及通信次数进行定量分析。12月10日的讨论题目为“传统语言与颜文字(emoji)”。课堂讨论为ABC3个议题顺序进行,资料整理过程中发现B议题后半部分的讨论内容和之前的明显不同,因此在本次分析中将B议题切分成B和B-new两个部分,加上原本的A、C议题,共形成4个议题。A ----- 介绍自己的年度词汇;B ----- 讨论emoji的流行原因,使用场合与频率;B-new -- 讨论emoji给交流带来的改变;C ----- 讨论emoji与传统词汇相比对沟通的作用;

36

目录

• 1 日本的汉语教学

• 2 早稻田大学外语教学理念

• 3 汉语远程讨论课的实践

• 4 简介此次研究动机与目的

• 5 移动终端促成同侪合作

• 6 分析結果

• 7 考察

37

发言次数和手机通信次数 发言时长

在议题A、B中持续个体的发言,非汉语母语者的发言次数整体少于汉语母语者发言次数的一半,使得言语能力更胜一筹的NS掌握了话语领导地位,NNS参加者明显处于劣势,尤其是话题B的差异 大。

各地参加者在4个议题的发言次数及发言时间

38

不仅陈述自己的发言

我认为emoji会流行的一个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它在慢慢的趋近于人性化,也就是满足人类本质的沟通习惯和需求的事情。不断的贴近我们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举个例子,大家都尝试过在去追女朋友的时候,更多的是眼神,肢体语言和表情之类的东西,而不是用嘴去说出来的,这个我觉得大家都深有体会。其实也可以看看我们的老祖宗有几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含情脉脉”“暗送秋波”“勾魂摄魄”“满面春风”“欲拒还迎”,这些成语都特别的生动贴切。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姑娘说“我在含情脉脉的看着你”,和她真正的用含情脉脉的眼神看着你,这两个完全是不同的效果。所以我觉得,通过表 情或者表情贴纸会使得我们的聊天更加方便,含义更加丰富,以及有更强的表达能力。

NS与NNS话语组织策略的不同

NS在讨论时,不仅陈述个人的经验与想法,更愿意从描述社会或群体的现象出发,引起参与者的共鸣。例如一名Wips NS男生的发言有

39

手机通信次数

互推微信群租信息

与此相对,大多数情况下NNS只能讲述自身经历和感想,引起参加者共鸣的效果不如广为人知。NS所使用的例子中很多由于文化差异也并不为NNS所熟知,再加之语言能力的差距,导致了A、B议题中NNS难以和NS形成共鸣,从而越来越难以理解议题讨论动向。从B-new议题开始,以NS向参加者全员所在的微信群发信息为契机,参加者同时使用移动终端互推信息,共享图片信息之后,NNS排除了语言能力的阻隔,迅速和NS形成了共鸣,成功重新在讨论中活跃起来,且发言内容的深度不输NS。

微信群发信息促成NNS和NS的共鸣

40

• 早大男生1:我很喜欢北九州早稻田的同学给我们介绍的那个笑哭的emoji。我觉得那个emoji很有用。我想表达我失败的时候,或者我有错的时候,我可能用那个表情,我觉得那个很有用。我觉得微信和Line的emoji不太一样,微信的emoji有很多猥琐的或者讽刺的emoji,比如说我有习近平的emoji,还有江泽民,毛泽东,邓小平的我都有,但是Line没有安倍首相的emoji,也没有小泉的emoji,所以我觉得微信有比较讽刺的emoji,Line有比较可爱的emoji(北大女生推发贴图,然后主持人告诉大家参看) 。所以我觉得Line和微信的emoji用法不大一样。emoji给我带了很多乐趣,看emoji很开心,所以我们经常用emoji。就这样,谢谢! (大家陆续推发大量的动图片) 。

• 早大男生2(北大留学生) :我觉得我们对emoji的印象, 近可能有了一点点变化。我高中的时候,emoji是一种比较温柔的表达方式。 近我觉得,用line的时候,朋友只发stamp的话,会比较冷淡,所以emoji用的太多的话,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减弱。

• 早大北九州校男生1:我觉得emoji可以表达一种比较模糊的感情,起到活跃聊天气氛的作用。但是我觉得如果太过于依赖emoji的话,会降低我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相信大家应该也知道有些朋友,他们在微信中聊天的时候显得很能说,很活跃,但是现实聊天的时候却发现他并没有通过工具聊天这么能说会道,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emoji弥补了他很大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的时候,就会突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所以我觉得emoji用时可以经常用,但是同时也要多思考,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没有什么可以提升的部分。谢谢。

• 早大北九州校男生2: So I think the reason why emoji is getting popular those days is that it is a easy way to express your true feelings your true emotions and it also can save a lot of time when you try to write a long sentences in words or express what you are thinking about, you can just chose a face and send to other people. I think emoji changed my communication with my friends. It can make other people feel that I am friendly and I have a intension to keep this conversation going , but I think if you use emoji too many times it can change the way we are seen by other people, some of the people may even lose respect to what you said. 后略

2015年12月10日 議題B-New 后的发言摘录

41

合作模式的启动

图4. 各议题参与者的互动关系

议题A ⇒ 议题B ⇒ 议题B-new ⇒ 议题C

说明:K、P、T等为各大学名称的缩写(参见表1)。“×2”、“×3”等是每个地点发言者的人数(=发言次数)。椭圆的大小与发言次数成正比,次数越多面积越大。椭圆间的“⇒”表示合作互动的方向。每个图中央的笑脸和数字表示主持人的发言次数。

合作学习模式启动的时间大约是在议题B-new进行的过程中。议题B-new开始,以NS向参加者全员所在的微信群发信息为契机,参加者同时使用移动终端互推信息,迅速由议题A、B的单层会话(Single conversational

floor)变成议题B-new、C的多层关系(Multiple conversational floor),形成了深层会话模式的合作学习,促成了远距离单位之间互动合作的情感,使得进行议题C时讨论重新活跃起来。

42

目录

• 1 日本的汉语教学

• 2 早稻田大学外语教学理念

• 3 汉语远程讨论课的实践

• 4 简介此次研究动机与目的

• 5 移动终端促成同侪合作

• 6 分析結果

• 7 考察

43

• 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也不必再局限在某时某地某教室。但在物理空间间隔使参加者失去了通过眼神、表情、姿势等辅助语言交流的条件下,形成同侪合作学习的跨语言跨文化讨论困难重重。

• 本文通过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在东京、北京、横滨、北九州、台北五地共同举行的远程讨论课程中,参加者通过在移动终端共享图片信息,迅速形成对课题的共鸣,有效弥补了非母语参加者对议题理解困难的问题,成功实现了异地远程同侪合作学习的课程实践经验。

• 原来Emoji,贴图和动图等的流行是因为大家越来越依赖于发短信进行交流,觉得比像打电话那样语言对语言的交流方便多。不过只用文字未能充分表达情感,总让对方会觉得冷漠。于是各自都刷自己的表情包作为辅助文字的工具,以便能有效解决沟通障碍。

• 本次视屏会议中学生推发大量表情动图,起初为了帮助无话可说的非母语同侪参与讨论,后来激活了全体的学习兴趣。其使用动机与私人短信交流说不了三句话就要加一个emoji在里面的心态相近。在缺失副语言信息(Paralanguage information)的情况下,无声的贴图作为Background Sticker那样,有效缓解沟通障碍,激活了课堂的气氛。

44

考察(1)

• 当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大量进入市场,人手一机或两机已成为正常。各地数码新一代的学生们都熟悉用智能移动终端参与交流的方式,把它立刻应用到远程课程上。

• 他们发送图片的目的在于语言讨论上要加眼神和姿势相等的情感符号。所以移动终端始终没有出现文字,只有彩色贴图或动图的推送。

• 他们会用副语言信号,以不发言的第三人的角色,成功地参与“多模态对话”的讨论行列,对会话的进行施加影响。

• 由此为在虚拟空间中,如何使用移动终端与其他学生生成自然的合作情感,克服物理空间造成的障碍,在参与者间促成协调学习,实现同侪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些证据。

• 同时这种通过传递象征性图片进行互动的过程,反映了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多语种性及文化的多元性背景下,“象征能力(symbolic competence)”将更为完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Kramsch 2006)。

• 它的优质资源共享及学习的灵活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虚拟空间的同侪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 另外,本文将使用电子信息辅助远程跨文化讨论形成合作学习作为分析的重点,对语言讨论等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说明。今后我们将在其他文章中对此进行讨论。 45

考察(2)

砂岡和子(早稻田大學政治経済学術院)2016年5月28日於澳门大學

46

参考文献与资料

• Goodwin, Charles (1981)“Conversational organiza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speakers and hearers”.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yashi,Reiko (1991) Floor structure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Conversation,Journal of Pragmatics,16:1‐30.• Edward T.Hall (1966)"The Hidden Dimension ", Doubleday & Company, Inc.• Kramsch, C. (2006) 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symbolic competence. Modern Language,90,249‐252.• Enomoto Mika(2007)Variety and Dynamism of Multi‐Party Interaction: What is Increased in Multi‐Party Interaction(Workshop in the 18th 

Congress) 社会言語科学 9(2),154‐158.• Minghao Yang, Jianhua Tao, Hao Li, Linlin Chao (2013) HHME: Harmonious Human Computer Environment• Mohammad, Y. and Nishida, T. (2015) Data Mining for Social Robotics, Springer.• Xu,D. B. (2013). Current trend in technology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CLT Forum at ICICE 2013,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Chinese Education at Pasadena, LA, July 13, 2013.• 许德宝(2016),CALL研究中的问题,JTCLT Volume 6 Number 2, December 2015,http://www.tclt.us/journal/2015v6n2/xu.pdf• Snaoka Kazuko(2016a)Conversion from promotion for overseas study to learning in campus with a co‐educational environment, “Voices 

from Japan in a Multilingual World: Prospects for Fostering Human Resources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Asahi press,183‐203.• 砂冈和子、马燕、施信余(2016b),国际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经验—以“亚洲学生远程会议”课程为例,《中文教学现代化学报》第

八期 http://xuebao.eblcu.com/• Sunaoka Kazuko, Monden, Yasuhiro, Morishita Yukio, Ikegami, Daisuke(2006),The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 ‐ment In International Distance Conference Cross Cultural Distance Learning Teachers' Manual  Media Mix, Waseda University,pp.74‐95• 砂冈和子、马燕、施信余(2016c),国际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经验——以“亚洲学生远程会议”课程为例,中文教学现代化学报第八期

,http://xuebao.eblcu.com/• SongWang,FurukawaYutaka,SunaokaKazuko, The Rela onship between Mo va on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A Study of Japanese 

University Learners of Chinese Language― 2nd.Interna 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Learning & Teaching 2013,p61 • 大木充、境一三、砂岡和子、塚原信行、長穀川由起子、林田理惠、籐原三枝子(2013年),以開發最適和日本的外語教學法/學習方法

為目標—2012年實施的全國調查結果中期報告,語学教育エキスポ2013,p24‐25• 砂岡和子•古川裕(2012年),語言接觸對漢語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改觀,日本漢語學會第62次大會預稿集,pp.97‐101• 坊農真弓,高梨克也(2009)『多人数インタラクションの分析手法』オーム社

• 久保田ひろい,石崎俊(2009), 絵文字は何を伝えるか,日本認知科学会第26回年次大会発表論文集

• 中野美知子(2005),『英語は早稲田で学べ』,東洋経済新報社

• 角康之,伊藤禎宣,松口哲也,シドニー・フェルス,間瀬健二(2003):協調的なインタラクションの記録と解釈,情報処理学会論文誌,Vol.44,No.ll,pp.2628‐2637

• “亚洲学生会议”讨论题目集锦;http://www.f.waseda.jp/ksunao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