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短篇小说长啥样? - shsjb.com · 儿颜和愉小学3 年级的作品。偌大的茶...

1
06 书海撷英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李于伯 美术编辑:刘飞飞 电话:021-67812065 E-mail:[email protected] 《你的快乐在你自己》 日前,“新松江人”廖毅创作的散文集《你的 快乐在你自己》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该 书精选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散文随笔近百篇,从 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生动描写了生活、工作中的 诸多经历,深刻揭示了“你的快乐在你自己”的人 生真谛。 作者系贵州省罗甸县人,现为正泰电气的一 名员工。工作之余,多年笔耕不辍,迄今已出版 各类作品 12 本,成为业界有名的“打工作家”。 《北京折叠》 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该 小说创造了一个更极端的类似情景,书里的北京 不知年月,大概在 22 世纪,空间分为三层,不同 的人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 配着每个 48 小时周期。8 月 21 日,《北京折叠》 获得第 74 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微微一笑很倾城》 是 2009 年首次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网 络小说,作者是顾漫。小说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 游戏里相遇,现实中相知,最后相恋的故事。 《摆渡人》 是英国作克莱尔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人 物形象鲜明,描写细腻,就是这样一本简简单单 的书,却给人很大的感触。生命中,我们也会遇 到许许多多的摆渡人,在我们生活困难,举步维 艰的情况下,是他们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他们 的存在,也就是因为我们的需要。 短篇小说国内遇冷?短篇不如长 篇?好短篇长啥样?7 16 日,第十四 届世界英语短篇小说大会的最后一天,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主持 文学论坛“甜美的时光片段”,方方、赵 玫、孙甘露、路内四位知名作家从短篇小 说的写作切入,畅谈小说世界。 论坛举办同时,“华语短经典”新书 发布会也在上海书城 · 全国新书发布厅 举行。“华语短经典”首辑选出苏童、毕飞 宇、方方、赵玫、徐坤、李洱、孙甘露、路内 这八位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每人一 册。据出版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透 露,王安忆、张抗抗、迟子建、刘庆邦、张 炜等作家的出版计划也已提上议程。 短篇不是给长篇练手的 人们往往对“第一次”难以忘怀:方方 记得第一部出版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大篷 车上》, “那时长江文艺出版社找我,我还 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路内记得 25 岁那年 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萌芽》上, 200 元的稿费够我一个月的生活”。 他们都从短篇开始结缘文学。但耐 人寻味的是,这些年长篇小说似乎比短 篇更受青睐。“虽然短篇小说大师爱丽 · 门罗获得 2013 年诺贝尔文学奖,但 在中国,作家似乎对长篇更偏爱,更把第 一篇长篇的创作当做标志性事件。”袁筱 一问:“大家怎么思考短篇和长篇的关 系?现在还写不写短篇?” 在方方看来,写长篇还是短篇有一 个时间分配的问题。她这一代中国作家 1980 年代前后开始写作。“以当时的 经历、阅历、知识储备和写作技术的成熟 程度,都还没有力气写长篇。” 1980 年代中期,中篇小说出现 了。“它比短篇容量大,写起来比较尽兴, 又不需要花长篇那么久的时间。所以中 篇小说一下吸引很多人,我就是其中之 一。” 1990 年代后,方方以写中篇为主, 基本没写短篇。直至去年,才又拾起写 短篇的笔头。 “其实西方对中篇小说没有一个严 格的概念。”孙甘露表示,“在我看来就两 —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或者说比 较长的短篇和比较短的长篇,小长篇和 短长篇。实际上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根 本无法互相替代。有一种庸俗的论断说 ‘写短篇练练笔’,这句话不成立,好的短 篇根本无法写成一个好长篇,这不是冲 点水就可以做成的。” 人们对短篇的理解庸俗了 路内也不认同“短篇是作家起手”这 类说法。他说:“有的作家也可能从诗 歌、戏剧起手。我们总把长篇和短篇的 关系看成一种对抗,还觉得短篇是弱 势。我们谈短篇小说时一定会谈到长 篇,谈长篇小说时却不一定谈到短篇。” “但我觉得,如果有对抗,也不是两 种文体的对抗,而是一个作家身体内两 种特质的对抗。为什么短篇衰落、长篇 兴盛?我感觉问题在于短篇小说在逐渐 庸俗化,长篇小说逐渐功利化。这可能 导致短篇小说更多地为读者服务,长篇 小说更多为作者自己服务。” 路内解释,长篇功利化是“有个文学 野心在那,需要长篇完成里程碑式的东 西”, “也可能牵涉到出版野心,出版社对 作家也是有要求的。长篇必然会受到功 利化的影响,适度范围内也不是坏事。” 那什么是短篇庸俗化?路内说:“当 下的短篇小说被狗血和鸡汤影响,出版 界也欢迎这类作品。加上影视对小说的 冲击—需要你写出影视化的东西。简 而言之,快餐式。” “短篇小说变得庸俗,作家对短篇小 说的理解变得庸俗,读者对短篇小说的 理解也庸俗起来。我们把短篇小说当做 一种快速解乏的文化产品。这不是指 责,而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这和 当下我们对小说、对文学认识和教育的 不足也有关系。” 他表示人们工作紧张,各种不适,可 以通过运动唱歌而非短篇小说解乏。“因 为短篇小说是一种心绞痛的快速死法, 它其实不提供解乏功能,不提供人生经 验和情感解决方案,不提供励志和温 暖。好的短篇小说,套用拉纳德的一个 短篇集的名字:有人喜欢冷冰冰。” 未来是网络小说的天下吗 说起长篇小说,方方也提到了网络 小说。“现在年轻人写长篇比较多,特别 网络作家一上手就是长篇,哗哗哗一直 写下去。” 对这块有些陌生的领域,方方评价: “网络小说的好处在于野生野长、充满活 力。但确实没有人来把关。它的用词、 句式、技术还是比较弱的。但它进步的 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所以我还是 很看好的。” “我认为网络小说最大的问题可能 是不够讲究。它们讲究情节快速递进, 要求故事迅速发展,吊着每天有人看他 的东西。对十年磨一剑、起承转合、结构 追求什么的,它不讲究。当然年轻人不 挑技术,只要给我一个故事框架和几个 人物就够了。” 赵玫认为网络小说的现状是泥沙俱 下,“当然也有好的网络小说,但它与金 钱的关系和传统作家与金钱的关系完全 不一样。” 此外,赵玫表示文学本身是很严谨 的东西,但是网络小说对语言的修炼不 会这么多。“我原来写作是第一遍手稿, 然后誊一遍。后来即便上网打字,我的 第一遍稿也一定要在纸上写。把文字从 纸张转到电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觉得网络文学这个东西先要定义 一下。我们现在讲的网络文学是所有在 网上发表的东西,这太笼统了。其实网络 文学应该是指专门在网站上发表的,比如 穿越、玄幻、言情等类型的文学,然后每天 更新,下面有打赏阅读。”孙甘露说。 他曾听闻有网络作家一天更新上万 字。“他们的创作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 道他们是怎么写的。从单位时间来讲必 须是噼里啪啦就下去了。我们写东西是 来回琢磨,一句话这样讲那样讲,这个字 在前面在后面,弄了半天,一年半年出来 一篇东西。可能这些老朽的想法都要被 扫干净,以后可能就是网络的天下,文学 就改了。” “但一个行当总会出现一些高手,从 理论上看,我乐观其成。” “像王朔出来时人家骂他,当时施蛰 存就讲过,你不要看不起这些粗俗的流 行的东西,当时《诗经》出来的时候就是 粗俗流行的东西。随着时代转变,所谓 小说就是通俗的,就是闲话,不是很高深 的东西。” 至于好小说会在哪里,孙甘露表示: “俄罗斯有个谚语说‘眼对眼,看不见 脸’,凑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对方长啥样。 我们需要时间和距离从旁观察。” (摘自中国作家网) □首席记者 王颖斐 梳着简单的马尾,穿棉麻上衣、披素 色围巾,手腕戴着 108 颗小叶紫檀手串 ……闲暇时候,“80 后”颜萍喜欢沉浸在 她的书画天地里,读书、写字、画扇,享受 宁静、喜悦、平和的生活。 颜萍,上海松江人,中共党员,国家 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注册职业经理人、 高级秘书,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 联谊会会员。1998 年起陆续在报刊杂 志上发表文学作品,硬笔书法作品曾获 上海国际书画摄影大赛银奖。现供职于 松江区一家国企。 琴棋书画的诗意生活 走进颜萍家,随处可见墙上的字 画。她将阁楼取名为至慧斋,顺梯而 上,左侧是古色古香的茶室,右侧是她 的书房,绿萝、杜鹃、铁树、常春藤等绿 植点缀其间,颇具诗意。书桌北侧的斜 面大窗,映照着户外的蓝天白云,让人 倍感惬意。 记者看到,至慧斋的布置颇具心 思。墙上挂着的几幅水墨画,是颜萍女 儿颜和愉小学 3 年级的作品。偌大的茶 桌,合起桌板,便成了围棋的“战场”。闲 暇时,母女俩有时一起读书、写字,有时 分坐在茶桌两侧品茶、对弈,其乐融融。 “我常去的、也是最向往的有两个地 方,一是植物园,二是图书馆。”颜萍无数 次,梦见自己在图书馆工作。她向往着, 每日和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在图书馆 旁的绿地上晨读,读诗歌、读历史,每一 天都从沐浴书香、从朗朗书声中开始;向 往着从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穿梭到亚历山 大图书馆、古罗马修道院图书馆和大英 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在一座座的图书 馆里,窥视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向往着 每日在藏书千万的馆内工作,胸襟也被 这博古通今的藏书撑得如高山般宏伟、 如大海般宽阔。如今,至慧斋的书橱已 经堆满书籍。楼下,还有女儿的书房,书 架上下也都散发着浓浓的书香。 颜萍俨然成了“家庭图书馆馆 长”。“和愉她年纪虽小,却琴棋书画皆 通。”聊到女儿,平日性格严肃的颜萍不 禁展露出甜甜的笑容,连音色都变得更 柔了几分。她说,女儿刚开始识字,她 便根据自己的喜好,引导女儿读《大学》 《中庸》《老子》等古籍,并订阅《爱科学》 《博物》《环球》《意林》等报刊。如今,女 儿开始自主阅读,开出书单让她去买 书。“最近根据她的书单,又买了克雷诺 夫、莫泊桑的书集,还有杨红樱写的一 些校园作品。” 享受和女儿的天伦之乐,珍惜孩子 的童年时光。空闲时,颜萍喜欢将女儿 的一些趣事写成文章,记录下来。她于 去年出版的《向往恬静》一书中,收录了 《学琴》《小女六岁》《致孩子》《不轻易“扣 帽子”》《妈妈想对你说》等十余篇相关文 章,记录着女儿的成长点滴,以及女儿带 给她的感动、喜悦和思考。 《文化松江》触动故土情结 采访中,颜萍特别提到《文化松江》 一书。“看完《文化松江》后,我深深感到 家乡才是我梦想的归宿。” “当时,我所在单位的职工书屋新进 了一批图书,我在上百本新书里一眼看 到《文化松江》。”颜萍说,除了出于家乡情 结,也因为自己虽是地地道道的松江人, 却从未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过松江文 化的起源、历史,常感遗憾。 借走《文化松江》,躲进自己的“陋 室”,既带着对松江文化的景仰之情,又 带着探究松江文化的期盼之心,如饥似 渴地读了起来。书中写到松江渊源的历 史文化、灵动的丽水佳山、独特的民风民 俗,都让她浮想翩翩。“读史是累人的活, 因为首先要读通,其次才是读懂。”颜萍 说,《文化松江》以散记的形式,娓娓而 谈,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松江的文化、 山水、名人都被作者以生动活泼、通俗易 懂的形式记录在这本书里,让她读完还 感到欲罢不能。 每次乘车去市区上班,颜萍都在高 速上看到“十鹿九回头”的雕塑,每次看 到都有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直到在这 本书里看到了‘十鹿九回头’的典故,才 意识到自己内心深深向往着回到家乡。 颜萍告诉记者, 2000 9 月离开松江去 读大学,之后留在市区工作了整整 10 年,全市所有地区都曾留下过她寻梦的 足迹。“我也曾被各地的‘美景’所驻足吸 引,但那些风光总是妖娆而肤浅、显耀而 不敦厚,不曾让我留恋。”她说,《文化松 江》一书中提到西晋老乡陆机著名的《怀 土赋》中的一句话:“余去家渐久,怀土弥 笃。放思之殷,何物不惑?曲街委巷,罔 不兴咏;水全草木,咸足悲焉。”这句话正 戳中了她当时的心境。 如今,颜萍每天踩着家乡的土地、饮 着家乡的泉水、聆听着家乡的乡音,随着 《文化松江》的指引,细细品读松江的深 厚文化和悠久历史。2014 年,她参与编 撰《松江人物》,负责民国部分,历时一 年,查阅了大量古籍和史料。其中每一 位人物的内容,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科 名、官职及经历、主要成就、谥号等,为了 增加可读性,她在编撰时或列作品,或叙 故事,或录他人评述等。 多读好书得道于心 —访松江文学爱好者颜萍 好的短篇小说长啥样? □罗昕 高阳 文学爱好者颜萍的作品集和她喜 欢读的部分书籍记者 张哲伦 摄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Feb-2020

3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06 书海撷英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李于伯 美术编辑:刘飞飞 电话:021-67812065 E-mail:[email protected]

《你的快乐在你自己》日前,“新松江人”廖毅创作的散文集《你的

快乐在你自己》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该

书精选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散文随笔近百篇,从

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生动描写了生活、工作中的

诸多经历,深刻揭示了“你的快乐在你自己”的人

生真谛。

作者系贵州省罗甸县人,现为正泰电气的一

名员工。工作之余,多年笔耕不辍,迄今已出版

各类作品12本,成为业界有名的“打工作家”。

《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该

小说创造了一个更极端的类似情景,书里的北京

不知年月,大概在22世纪,空间分为三层,不同

的人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

配着每个48小时周期。8月21日,《北京折叠》

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微微一笑很倾城》是2009年首次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网

络小说,作者是顾漫。小说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

游戏里相遇,现实中相知,最后相恋的故事。

《摆渡人》是英国作克莱尔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人

物形象鲜明,描写细腻,就是这样一本简简单单

的书,却给人很大的感触。生命中,我们也会遇

到许许多多的摆渡人,在我们生活困难,举步维

艰的情况下,是他们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他们

的存在,也就是因为我们的需要。

短篇小说国内遇冷?短篇不如长

篇?好短篇长啥样?7 月 16 日,第十四

届世界英语短篇小说大会的最后一天,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主持

文学论坛“甜美的时光片段”,方方、赵

玫、孙甘露、路内四位知名作家从短篇小

说的写作切入,畅谈小说世界。

论坛举办同时,“华语短经典”新书

发布会也在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

举行。“华语短经典”首辑选出苏童、毕飞

宇、方方、赵玫、徐坤、李洱、孙甘露、路内

这八位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每人一

册。据出版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透

露,王安忆、张抗抗、迟子建、刘庆邦、张

炜等作家的出版计划也已提上议程。

短篇不是给长篇练手的人们往往对“第一次”难以忘怀:方方

记得第一部出版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大篷

车上》,“那时长江文艺出版社找我,我还

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路内记得25岁那年

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萌芽》上,

“200元的稿费够我一个月的生活”。

他们都从短篇开始结缘文学。但耐

人寻味的是,这些年长篇小说似乎比短

篇更受青睐。“虽然短篇小说大师爱丽

丝·门罗获得 2013 年诺贝尔文学奖,但

在中国,作家似乎对长篇更偏爱,更把第

一篇长篇的创作当做标志性事件。”袁筱

一问:“大家怎么思考短篇和长篇的关

系?现在还写不写短篇?”

在方方看来,写长篇还是短篇有一

个时间分配的问题。她这一代中国作家

于 1980 年代前后开始写作。“以当时的

经历、阅历、知识储备和写作技术的成熟

程度,都还没有力气写长篇。”

到 1980 年代中期,中篇小说出现

了。“它比短篇容量大,写起来比较尽兴,

又不需要花长篇那么久的时间。所以中

篇小说一下吸引很多人,我就是其中之

一。”1990 年代后,方方以写中篇为主,

基本没写短篇。直至去年,才又拾起写

短篇的笔头。

“其实西方对中篇小说没有一个严

格的概念。”孙甘露表示,“在我看来就两

种——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或者说比

较长的短篇和比较短的长篇,小长篇和

短长篇。实际上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根

本无法互相替代。有一种庸俗的论断说

‘写短篇练练笔’,这句话不成立,好的短

篇根本无法写成一个好长篇,这不是冲

点水就可以做成的。”

人们对短篇的理解庸俗了路内也不认同“短篇是作家起手”这

类说法。他说:“有的作家也可能从诗

歌、戏剧起手。我们总把长篇和短篇的

关系看成一种对抗,还觉得短篇是弱

势。我们谈短篇小说时一定会谈到长

篇,谈长篇小说时却不一定谈到短篇。”

“但我觉得,如果有对抗,也不是两

种文体的对抗,而是一个作家身体内两

种特质的对抗。为什么短篇衰落、长篇

兴盛?我感觉问题在于短篇小说在逐渐

庸俗化,长篇小说逐渐功利化。这可能

导致短篇小说更多地为读者服务,长篇

小说更多为作者自己服务。”

路内解释,长篇功利化是“有个文学

野心在那,需要长篇完成里程碑式的东

西”,“也可能牵涉到出版野心,出版社对

作家也是有要求的。长篇必然会受到功

利化的影响,适度范围内也不是坏事。”

那什么是短篇庸俗化?路内说:“当

下的短篇小说被狗血和鸡汤影响,出版

界也欢迎这类作品。加上影视对小说的

冲击——需要你写出影视化的东西。简

而言之,快餐式。”

“短篇小说变得庸俗,作家对短篇小

说的理解变得庸俗,读者对短篇小说的

理解也庸俗起来。我们把短篇小说当做

一种快速解乏的文化产品。这不是指

责,而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这和

当下我们对小说、对文学认识和教育的

不足也有关系。”

他表示人们工作紧张,各种不适,可

以通过运动唱歌而非短篇小说解乏。“因

为短篇小说是一种心绞痛的快速死法,

它其实不提供解乏功能,不提供人生经

验和情感解决方案,不提供励志和温

暖。好的短篇小说,套用拉纳德的一个

短篇集的名字:有人喜欢冷冰冰。”

未来是网络小说的天下吗说起长篇小说,方方也提到了网络

小说。“现在年轻人写长篇比较多,特别

网络作家一上手就是长篇,哗哗哗一直

写下去。”

对这块有些陌生的领域,方方评价:

“网络小说的好处在于野生野长、充满活

力。但确实没有人来把关。它的用词、

句式、技术还是比较弱的。但它进步的

速度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所以我还是

很看好的。”

“我认为网络小说最大的问题可能

是不够讲究。它们讲究情节快速递进,

要求故事迅速发展,吊着每天有人看他

的东西。对十年磨一剑、起承转合、结构

追求什么的,它不讲究。当然年轻人不

挑技术,只要给我一个故事框架和几个

人物就够了。”

赵玫认为网络小说的现状是泥沙俱

下,“当然也有好的网络小说,但它与金

钱的关系和传统作家与金钱的关系完全

不一样。”

此外,赵玫表示文学本身是很严谨

的东西,但是网络小说对语言的修炼不

会这么多。“我原来写作是第一遍手稿,

然后誊一遍。后来即便上网打字,我的

第一遍稿也一定要在纸上写。把文字从

纸张转到电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觉得网络文学这个东西先要定义

一下。我们现在讲的网络文学是所有在

网上发表的东西,这太笼统了。其实网络

文学应该是指专门在网站上发表的,比如

穿越、玄幻、言情等类型的文学,然后每天

更新,下面有打赏阅读。”孙甘露说。

他曾听闻有网络作家一天更新上万

字。“他们的创作我百思不得其解,不知

道他们是怎么写的。从单位时间来讲必

须是噼里啪啦就下去了。我们写东西是

来回琢磨,一句话这样讲那样讲,这个字

在前面在后面,弄了半天,一年半年出来

一篇东西。可能这些老朽的想法都要被

扫干净,以后可能就是网络的天下,文学

就改了。”

“但一个行当总会出现一些高手,从

理论上看,我乐观其成。”

“像王朔出来时人家骂他,当时施蛰

存就讲过,你不要看不起这些粗俗的流

行的东西,当时《诗经》出来的时候就是

粗俗流行的东西。随着时代转变,所谓

小说就是通俗的,就是闲话,不是很高深

的东西。”

至于好小说会在哪里,孙甘露表示:

“俄罗斯有个谚语说‘眼对眼,看不见

脸’,凑太近了反而不知道对方长啥样。

我们需要时间和距离从旁观察。”

(摘自中国作家网)

□首席记者 王颖斐

梳着简单的马尾,穿棉麻上衣、披素

色围巾,手腕戴着 108 颗小叶紫檀手串

……闲暇时候,“80后”颜萍喜欢沉浸在

她的书画天地里,读书、写字、画扇,享受

宁静、喜悦、平和的生活。

颜萍,上海松江人,中共党员,国家

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注册职业经理人、

高级秘书,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

联谊会会员。1998 年起陆续在报刊杂

志上发表文学作品,硬笔书法作品曾获

上海国际书画摄影大赛银奖。现供职于

松江区一家国企。

琴棋书画的诗意生活走进颜萍家,随处可见墙上的字

画。她将阁楼取名为至慧斋,顺梯而

上,左侧是古色古香的茶室,右侧是她

的书房,绿萝、杜鹃、铁树、常春藤等绿

植点缀其间,颇具诗意。书桌北侧的斜

面大窗,映照着户外的蓝天白云,让人

倍感惬意。

记者看到,至慧斋的布置颇具心

思。墙上挂着的几幅水墨画,是颜萍女

儿颜和愉小学3年级的作品。偌大的茶

桌,合起桌板,便成了围棋的“战场”。闲

暇时,母女俩有时一起读书、写字,有时

分坐在茶桌两侧品茶、对弈,其乐融融。

“我常去的、也是最向往的有两个地

方,一是植物园,二是图书馆。”颜萍无数

次,梦见自己在图书馆工作。她向往着,

每日和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在图书馆

旁的绿地上晨读,读诗歌、读历史,每一

天都从沐浴书香、从朗朗书声中开始;向

往着从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穿梭到亚历山

大图书馆、古罗马修道院图书馆和大英

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在一座座的图书

馆里,窥视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向往着

每日在藏书千万的馆内工作,胸襟也被

这博古通今的藏书撑得如高山般宏伟、

如大海般宽阔。如今,至慧斋的书橱已

经堆满书籍。楼下,还有女儿的书房,书

架上下也都散发着浓浓的书香。

颜 萍 俨 然 成 了“ 家 庭 图 书 馆 馆

长”。“和愉她年纪虽小,却琴棋书画皆

通。”聊到女儿,平日性格严肃的颜萍不

禁展露出甜甜的笑容,连音色都变得更

柔了几分。她说,女儿刚开始识字,她

便根据自己的喜好,引导女儿读《大学》

《中庸》《老子》等古籍,并订阅《爱科学》

《博物》《环球》《意林》等报刊。如今,女

儿开始自主阅读,开出书单让她去买

书。“最近根据她的书单,又买了克雷诺

夫、莫泊桑的书集,还有杨红樱写的一

些校园作品。”

享受和女儿的天伦之乐,珍惜孩子

的童年时光。空闲时,颜萍喜欢将女儿

的一些趣事写成文章,记录下来。她于

去年出版的《向往恬静》一书中,收录了

《学琴》《小女六岁》《致孩子》《不轻易“扣

帽子”》《妈妈想对你说》等十余篇相关文

章,记录着女儿的成长点滴,以及女儿带

给她的感动、喜悦和思考。

《文化松江》触动故土情结采访中,颜萍特别提到《文化松江》

一书。“看完《文化松江》后,我深深感到

家乡才是我梦想的归宿。”

“当时,我所在单位的职工书屋新进

了一批图书,我在上百本新书里一眼看

到《文化松江》。”颜萍说,除了出于家乡情

结,也因为自己虽是地地道道的松江人,

却从未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过松江文

化的起源、历史,常感遗憾。

借走《文化松江》,躲进自己的“陋

室”,既带着对松江文化的景仰之情,又

带着探究松江文化的期盼之心,如饥似

渴地读了起来。书中写到松江渊源的历

史文化、灵动的丽水佳山、独特的民风民

俗,都让她浮想翩翩。“读史是累人的活,

因为首先要读通,其次才是读懂。”颜萍

说,《文化松江》以散记的形式,娓娓而

谈,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松江的文化、

山水、名人都被作者以生动活泼、通俗易

懂的形式记录在这本书里,让她读完还

感到欲罢不能。

每次乘车去市区上班,颜萍都在高

速上看到“十鹿九回头”的雕塑,每次看

到都有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直到在这

本书里看到了‘十鹿九回头’的典故,才

意识到自己内心深深向往着回到家乡。

颜萍告诉记者,2000 年 9 月离开松江去

读大学,之后留在市区工作了整整 10年,全市所有地区都曾留下过她寻梦的

足迹。“我也曾被各地的‘美景’所驻足吸

引,但那些风光总是妖娆而肤浅、显耀而

不敦厚,不曾让我留恋。”她说,《文化松

江》一书中提到西晋老乡陆机著名的《怀

土赋》中的一句话:“余去家渐久,怀土弥

笃。放思之殷,何物不惑?曲街委巷,罔

不兴咏;水全草木,咸足悲焉。”这句话正

戳中了她当时的心境。

如今,颜萍每天踩着家乡的土地、饮

着家乡的泉水、聆听着家乡的乡音,随着

《文化松江》的指引,细细品读松江的深

厚文化和悠久历史。2014年,她参与编

撰《松江人物》,负责民国部分,历时一

年,查阅了大量古籍和史料。其中每一

位人物的内容,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科

名、官职及经历、主要成就、谥号等,为了

增加可读性,她在编撰时或列作品,或叙

故事,或录他人评述等。

多读好书得道于心——访松江文学爱好者颜萍

好的短篇小说长啥样?□罗昕 高阳

文学爱好者颜萍的作品集和她喜

欢读的部分书籍。 记者 张哲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