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社區形塑歷程權益關係人分析—...

27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22 生態社區形塑歷程權益關係人分析— 以桃園縣龍潭鄉三林社區之個案 陳嬿竹 張長義 摘要 地球環境持續惡化如臭氧層破壞、CO2 激增、溫室效應、環境污染及地球資源日漸枯 竭等危機發生,世界各地開始有所謂強調生態國家、生態村、生態社區的主張。本研究 乃是以國內「社區總體營造」中以生態保育為主的社區,尚未完成之生態社區為主要研 究對象,但已有成熟運作機制之生態社區為個案,選定「桃園縣社區發展計畫」中之三 林社區為例,探討發展生態社區時,相關權益關係人間的想法與規劃、過程協調機制。 本研究的權益關係人可分為公部門(縣政府、農會等)、私部門(社區規劃師、居民等) 與專家學者們。公部門的態度常受到現實因素考量影響公共決策的裁定,私部門及專家 學者則在某些時候會形成壓力團體,促使空間形塑過程與結果產生變化。生態社區發展 過程中,相關權益關係人的加入一定會較以前公部門由上而下權威式操作來得複雜且耗 時,因此易造成一些衝突或緊張情形;即便如此,在許多公共事務參與相關經驗中我們 可以看到,民眾的聲音能愈早被聽到愈好,這樣可避免某些權益關係人的獨大而忽略在 地社區民眾的權利而引起反彈,生態社區發展必須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否則有再崇高 的理想、考量,亦不受居民重視的。研究結果顯示: 1.公部門:須流程重組、再造,並在所有環節納入生態社區理念。 2.私部門:(1)民眾:愈早開始參與愈好,另提出監工過程仍是要融入民眾的。(2)社區 規劃師:賦予實質的監工權力,並應得到公部門的獎勵及協助。 3.專家學者:應將過程標準化,將社區參與的架構完整規劃。 生態社區既然為台灣社區營造長期的目標,若在形塑過程能有交流平台,相信對台 灣未來營造成功的生態社區是指日可待的。 關鍵字:生態社區、形塑歷程、權益關係人、三林社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研究生,第一作者 Graduate Studen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國際地理學會島嶼研究會會長;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第二作者 The President of the World Island Associ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Oct-2019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22

    生態社區形塑歷程權益關係人分析—

    以桃園縣龍潭鄉三林社區之個案 陳嬿竹 張長義

    摘要

    地球環境持續惡化如臭氧層破壞、CO2激增、溫室效應、環境污染及地球資源日漸枯

    竭等危機發生,世界各地開始有所謂強調生態國家、生態村、生態社區的主張。本研究

    乃是以國內「社區總體營造」中以生態保育為主的社區,尚未完成之生態社區為主要研

    究對象,但已有成熟運作機制之生態社區為個案,選定「桃園縣社區發展計畫」中之三

    林社區為例,探討發展生態社區時,相關權益關係人間的想法與規劃、過程協調機制。

    本研究的權益關係人可分為公部門(縣政府、農會等)、私部門(社區規劃師、居民等)

    與專家學者們。公部門的態度常受到現實因素考量影響公共決策的裁定,私部門及專家

    學者則在某些時候會形成壓力團體,促使空間形塑過程與結果產生變化。生態社區發展

    過程中,相關權益關係人的加入一定會較以前公部門由上而下權威式操作來得複雜且耗

    時,因此易造成一些衝突或緊張情形;即便如此,在許多公共事務參與相關經驗中我們

    可以看到,民眾的聲音能愈早被聽到愈好,這樣可避免某些權益關係人的獨大而忽略在

    地社區民眾的權利而引起反彈,生態社區發展必須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否則有再崇高

    的理想、考量,亦不受居民重視的。研究結果顯示:

    1.公部門:須流程重組、再造,並在所有環節納入生態社區理念。

    2.私部門:(1)民眾:愈早開始參與愈好,另提出監工過程仍是要融入民眾的。(2)社區

    規劃師:賦予實質的監工權力,並應得到公部門的獎勵及協助。

    3.專家學者:應將過程標準化,將社區參與的架構完整規劃。

    生態社區既然為台灣社區營造長期的目標,若在形塑過程能有交流平台,相信對台

    灣未來營造成功的生態社區是指日可待的。

    關鍵字:生態社區、形塑歷程、權益關係人、三林社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研究生,第一作者

    Graduate Studen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國際地理學會島嶼研究會會長;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第二作者

    The President of the World Island Associ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23

    Case of Sanlin Community in Long-Tan Township, Tao-Yuan County

    Yen-ChuChen Chang-Yi Cha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BSTRACT Since One Mother Earth has been deteriorating by the destruction of ozonosphere, CO2

    increasing in the atmosphere and resource exploitation va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untry, ecological village and ecological community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anlin community discussed in the paper is a

    government-supported community based on “Tao-Yuan Coun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

    attempting to develop an ecological community.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related stakeholders

    and then discuss the thought and the process of negotiation among stakeholders when Sanlin

    community is becoming an ecological community. In this research, stakeholder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is the public sector, relating to county government, farmers'

    association, etc. The second group is the private sector, relating to community designer, residents

    in Sanlin community. The third group is the experts and scholar. The decision of public policy of

    public sector is sometimes influenced by reality factor. Private sector and expert group

    sometimes form a pressure-group in order to change public policy. Since stakeholders are

    involved in the decision proces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ill be very complicated and

    time-consuming while sometimes some conflictions and tension will even occur. Thus, it is better

    that public opinions can be adopted earlier before public policy decided. Local residents could

    no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policy without their involvement, although the public policy

    is an excellent one which can assist both lo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1. The public sector must

    recombine the process, and involve ecological ideas in every segment.2. One of the private

    sectors is residents who are involved the earlier, the better, and they have to take part in the

    supervising-work. The other is the community designer who should have real power to supervise

    work, and they should be helped and be reward by public sector. 3. The experts and scholar

    should standardize the process, and completely plan the framework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f there is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mong different parts of stakeholders to share experience to

    each other,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aiwan will be succes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ecological community,forming process,stakeholders,Sanlin community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24

    壹、前言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由地方社區主導,思考地方的未來發展,主動參與環境的改

    造,而後再要求公共資源的配合;在規劃社區環境時,強調不同部門之間的整合效果,

    切入議題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須具有社區總體性和相乘性的效果(李

    永展,1997)。除了地理規模的問題外,還要以一個永續的角度思考一個有效的方法去計

    畫和管理當地發展。(S.-L. Chan, S.-L. Huang,2004)

    社區總體營造有許多研究成果為永續發展的指標。然而,永續指標只能改善我們對

    社區發展的部份認知;本研究認為找出其中系統性思考和整合性方法則是更適合來處理

    地區發展。而台灣生態社區的推動尚停留在萌芽階段,希望藉由本研究能歸納出生態社

    區權益關係人思考模式,提供後設之生態社區參考,達到經驗累積、避免犯同樣錯誤之

    效,以求生態社區形塑成熟化;並期能研究出不同需求、想法的參與者在權力、立場皆

    異之狀況下,如何溝通、討論出兼顧生態保育與居民生活,發展出人類與環境共存的生

    態社區。

    形塑生態社區過程中,需有許多單位、人員的配合,才能成功打造真正符合生態理

    念的社區(Ross,2004)。而過程中許多的權益關係人如何協調、規劃、實做是本研究焦點,

    本研究的權益關係人為在研究區內,或與研究區產生關聯的「規劃、使用、管理自然資

    源者」。其中包括:一、政府部門:也就是所謂的公部門,掌握了預算、政策、落實…等

    三方面的問題。二、社區民眾:包括了(一)居民:研究其開始瞭解、認同生態社區之

    關鍵為何。(二)社區規劃師:社區工作者是否能熱心投入、隨時進修是影響生態社區營

    造成功與否一大要素(倪進誠,2005)。三、專家學者:經由訪談瞭解當初的規劃源由、

    構想以及目前現況、對未來的期許。

    研究方法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一手資料主要以田野調查、深入訪談、參與觀察為主

    要方法,二手資料除了文獻回顧外,另外輔以相關的政府公文、報章雜誌、專家建議報

    告、社區開會紀錄、社區統計資源、社區發行之刊物相關資料,以作為歸納、分析之基

    礎。

    貳、生態社區的發展與演進

    本研究是以「社區總體營造」中以生態要素為主的社區,故需先釐清「社區總體營

    造」與「生態社區」之間的關連,隨著地球環境的改變,目前社區發展的重心也在轉移

    中。

    一、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前提目標,藉由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使地方社區自己來經營管理。而公部門一方面從理念宣

    導做起,一方面注入大量的補助經費的誘導下,社區團體紛紛結合學者專家投入社區營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25

    造運動的行列(李永展,1998)。對參與者而言,透過社區事務的參與實踐過程,使社區

    居民開始主動學習如何『當社區的主人』,以及如何扮演好一個社區主人的身份(方瓊瑤,

    2006)。本研究是以社區總體營造中特別重視生態之社區作為研究主體,實因台灣能夠完

    全符合生態社區指標的社區幾近於無,但以正在努力中之社區—三林社區為例,為方便

    向居民宣導仍以「社區總體營造」目標來訴求,因一般社區居民對「生態社區」認知尚

    不足,故以社區總體營造來出發不無不可;且其生態設施並無普遍全區,故以社區總體

    營造出發為佳。

    二、 生態社區之定義

    聯合國於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WCED) 在 1987 年報告中建立最廣泛使用的定義,「永

    續發展是達成現代人發展的需求,而不剝奪下一代使用資源的權力。」 (WCED, 1987)。

    Lachman(1997)定義為:「一個地方在永續發展時應該要避免在環境成長接近環境負載

    最大量時,卻增加更多的負面的效應;因此一個社區正確的發展模式要去避免過度發展

    帶來更多的環境負荷。」John(2005) 提出生態社區應該是滿足現有和未來居民、其子孫

    和其他使用者的各類需求,促進生活品質,並提供機會和選擇;其居民以有效利用自然

    資源、提升環境、促進社會凝聚力和社會包容、及加強經濟繁榮等方法達成。

    國內自 1990 年起,中央及地方均提出相關的空間規劃與社區營造政策。首先,李永

    展(1995)認為生態社區規劃的理念根植於人類建構的設施與建築無法脫離自然與生態

    的基礎上,其目標在於設計出滿足人類需求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綠色社區。倪進誠等

    (2004)認為生態社區是邁向永續社區最基礎的面向,為了達到永續社區這個目標,它

    聚焦了社區龐雜營造中先期的工作方向,唯有與環境間和諧共存才能維持自然系統的運

    作正常,才能達到永續。彭國棟(2006)認為生態社區內的居民則以具備生態關懷、生態

    意識、生態決心及生態保育行動為基本條件;再者生態社區必須在生態環境、精神與文

    化等三方面都能永續才行。

    參、生態社區之權益關係人定義與分析

    「權益關係人」、「權益關係人分析」及「生態社區之權益關係人分析」之相關概念

    與分析架構說明如下:

    一、 權益關係人定義:

    最早字義是指「賭博時,保管彩金的人,他是負責將彩金分配給贏的一方」,而後此

    概念(stakeholders theory)慢慢演變成「代理人理論」(agency theory)。只是代理人理論

    認為組織是建構來使代理人去做其他委託人想做的事之成本最小,強調的是「股東與管

    理者」間的關係(Donaldson and Preson, 1995)。相較之下,「權益關係人理論」的範圍則

    要廣泛的多,指擁有決定組織過去、現在與未來方向之權力的人,因為其中的要求與利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26

    益分配有關,所以也常翻譯為「利益關係人」或「利益團體」。

    最常被引用的 Freeman(1984)提出權益關係人是聯繫與建立法人組織的模式;一個權

    益關係人可以是個人或團體,而他將被影響或可以影響一個法人組織中消費者、員工、

    支持者、擁有者、政府、經濟組織的未來。Bryson(2003)認為權益關係人是有資格要求

    資源或產出的任何一個人、團體或組織。並且也認為關心權益關係人是必要的,因為這

    種非營利組織要成功建立的關鍵,就是要滿足主要的權益關係人。

    二、 權益關係人分析

    過去十年來,權益關係人已經成為愈來愈受歡迎的工具。這麼受歡迎的原因反映出

    在權益關係人的核心中管理者、政策決定者和研究者,他們有興趣和潛力去影響未來組

    織、計畫或政策決定的行動(Mason and Mitroff, 1981;Crosby, 1992;Walt, 1994)。透過

    蒐集和分析權益關係人的資料,可以建立所有可能影響因素的了解,以及在特殊情形下

    有哪些決定會被採用(Sheppard and Meitner, 2003)。

    「權益關係人分析」分析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有系統的架構,幫助規劃者或管理

    者設計和建立適當的權益關係人參與模式與合作關係(李光中,2003a)。然而本研究最

    主要的研究焦點在權益關係人如何影響政策、組織或計畫決策過程。

    三、 生態社區權益關係人分析

    國外從事生態社區權益關係人分析主要有兩個思想體系:一個是專家引導的上對下

    形式,這個方法根植於科學簡化與使用明確量化指標。優點是比較嚴謹、仔細,而且使

    用統計工具評估較中肯。

    社區為主的底層體系乃是另一種方式,就是社區需要在計畫、執行時全階段的參與,

    這個方法的提議者理由是想得到與當地相關的、有意義的觀點,所以在研究過程中需要

    積極參與社會的行動者,來促進社會活動或改變。(Mark、Evan、Andrew,2006)。

    國內對於生態社區權益關係人分析尚無,但在自然保護區方面已逐漸轉向研究地方

    居民參與地方自然與人文資源管理的實例,也有不少研究逐漸轉向關心民眾參與對資源

    管理的影響力:例如台南的四草(陳永軒,2001),及宜蘭的無尾港(盧道杰,1998)等

    研究特徵是邀請相關政府單位、學者專家或地方公職人員組成諮詢委員會,參與地方的

    經營管理。但都偏向經營管理者與學者主導政策走向,諮詢委員會尚停留在諮詢階段,

    從圈外人的角度去參與地方事務,和在地人之間的共識尚未建立。

    權益關係人以當地居民而論,近來的研究結果表現出,若一地區的經營與規劃有居

    民的直接參與,對於地方上的規劃與管理是有所增進的(李光中,2003b)。但『長期性』

    的公部門、當地社群、居民在生態社區運作、討論,在台灣尚屬新作法,也未有相關實

    際經驗;對於此次研究區—三林社區來說,實質運作的是他們的生存空間,對公部門而

    言可能只是一項政策的實施;但操作完的後續發展更會影響生態社區的存在價值、成敗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27

    與否,權益關係人對生態社區理念的瞭解、認同,更是導致生態社區理念延續的關鍵。

    本研究的生態社區權益關係人分析分析架構如下:

    圖 1 研究架構圖

    肆、桃園縣龍潭鄉三林生態社區之個案

    龍潭鄉位於台灣北部桃園台地最南端的龍潭台地上。研究範圍三林社區位於龍潭鄉

    南區,緊鄰石門水庫大坪區,以行政區域來看,大約包括三林村、富林村、建林村等三

    村。三林社區原同為三林村,分村前人口居龍潭鄉第二,分成三村後人口數仍是持續增

    加的。

    一、三林生態社區形塑歷程

    (一)萌芽階段

    生態社區之計畫實為學者專家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經評估後,正式提出「永

    續發展綠色社區」之計畫案,縣政府先行挑出比較有社區發展基礎的 5個社區,經專家

    學者們到 5個社區中實查、評估後,選出可當生態社區示範點之兩個社區,其一為龍潭

    鄉三林社區。

    桃園縣政府實際加入規劃生態社區屬剛起步階段,在公部門尚未準備好規劃人才之

    前,相當倚賴專家學者之幫助,規劃初期全權交由專家學者決定。專家學者選定此地區

    之後,送交桃園縣政府農業發展局審核,而農業局因長期從事規劃桃園縣鄉村發展,也

    認為此社區值得公部門培育成生態社區。三林社區起步雖然較桃園縣其他社區來得慢,

    但是自民國 92 年起桃園縣開辦「社區規劃師」訓練之制度,三林社區每年均有志願者去

    受訓 100 小時,累積至 94 年 7月時已經至少有 5位受訓結束的社區規劃師,不但專業度

    較其他社區高,也兼具有社區居民宣傳、帶動之功效。

    評選通過後,基於三林社區屬於農村社區,便找較瞭解當地背景的農會來協助,認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28

    為這樣規劃出來的需求較符合當地需要,但農會並不瞭解『生態社區』概念及規劃方式,

    於是希望三林社區發展協會能協助提出規劃生態社區之報告;另一方面被選為生態社區

    示範點一事相當鼓舞三林社區內的社區規劃師們,花了一段時間互相合作、溝通、討論

    出一份生態社區規劃報告,將此份報告交予公部門。

    (二)規劃階段

    三林社區發展協會交出一份報告後,專家學者就社區已有的共識和計畫來協助推動

    『三林生態社區計畫』,也提出一份建議報告予公部門。由規劃報告(倪進誠,2005)可

    得知,社區發展協會希望發展方向較微細,而專家學者規劃方向較全方位,兩者規劃方

    向雖無抵觸,但可觀察出兩方重視之宏觀及微觀。社區規劃師跟專家比起對社區環境、

    事務更加瞭解,所以提出項目可以更具體要求安置在社區中的哪個位置,發展何種項目

    是當前社區最需要的…等,但有時卻過於注重細節、忽略生態環境之牽一髮動全身,也

    有可能是因永續發展之專業觀念稍嫌不足。於是,此時社區與專家之前的協調過程更顯

    重要,但很可惜的是社區真正與專家接觸的機會也只有一次,就是當專家學者到社區內

    考察時,社區規劃師們曾陪同一起,僅此一次的交集。當時交談並未涉及討論未來規劃,

    社區規劃師曾提出希望規劃項目,而專家學者希望以整體生態考量來著眼,而非為增加

    社區設施而作;且因當日為初探,不宜驟下結論,所以僅將社區規劃師之想法當作參考。

    本以為該有公部門召開的居民說明會,到時一併討論、納入社區規劃師、社區居民的想

    法,但始料未及的是因公部門想趕快了結此案,而就直接將社區規劃師、專家學者提出

    的報告,由農會歸納出可以施做的項目。

    綜合上述社區規劃師、專家學者提出的想法,最後農會提出一些項目,並寫出希望

    施做的原因,一併呈給縣政府農業發展局決定最後施工項目。

    (三)實施階段

    決定最後施做項目時,完全交由縣政府承辦人全權決定。由此可知,並無經過與社

    區規劃師、居民、專家協調之過程,由沒有當地社區背景的公部門決定不但無法即時反

    映民眾需求,並也因不具生態社區專業觀念之細微,施做項目是否以生態為出發點仍待

    思量。

    最後施作項目多著重在「綠美化」項目,依此瞭解承辦人的想法為「植栽即生態」,

    也表示其生態社區觀念之不足;也因無事先通知社區最後欲施做之項目,只有與施做項

    目旁的居民、地主聯絡,而社區規劃師自從提交報告書後,對於後續無從得知,於是派

    社區規劃師代表到農會瞭解關心進度,但承辦人對其避開不理,其深感委屈,於是衝突

    日起。

    兩造的衝突已起,此時社區規劃師們亦知自己權力之限,真正決策、執行權力仍在

    公部門手中,無法過問、干涉,在被公部門蒙在鼓裡執行施工一事不悅,於是去函要求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29

    縣政府即刻撤銷此案。但當時已將工程發包出去,當然不可能因一人之阻力而喊停,所

    以在沒有與居民、專家協調下,快速施工、驗收,了結此案。

    計畫一開始緣起好意維護、加強生態理念於社區中,但由於公部門之經驗不足,使

    得社區參與度不足、專家學者專業無法發揮,實屬可惜。

    二、三林生態社區形塑歷程之權益關係人分析結果與討論

    本次計畫案權益關係人可分為公部門、私部門與專家學者們。本研究對此三類權益

    關係人從事深入訪談及內容結果與討論如下,總計訪問公部門(代號 G)包括縣政府、農

    會等計 3人員,私部門包括社區規劃師(代號 W)、在地居民(代號 R)等共 6人員以及

    學者專家(代號 P)共 3人員,全部受訪人員共計 12 人,茲分述如下:

    (一) 公部門

    權益關係人的權力影響大小必須透過公共政策的制定來決定,公部門的態度常受到

    現實因素考量影響公共決策的裁定。

    1、桃園縣政府:提出計畫要求地方執行。三林社區隸屬於桃園縣,因此縣政府都握有最

    大決策權力。

    2、農會:配合發展、提出適合地方之要求、配合執行。因三林社區屬農村地區,農會為

    龍潭鄉與縣政府之直接溝通管道,經訪談後瞭解也是唯一能參與計畫的在地公部門。

    (1)公部門對社區

    i.公部門對社區規劃師

    公部門為行政單位,計畫的進行有標準程序,再加上此計畫非年度安排計畫之一,

    對於本來就公務繁忙的承辦人來說,是一滋生的壓力;再加上本身對「生態社區」觀念

    的一知半解,卻要承擔這麼大的計畫,不難想像其就算心有餘也力不足;而對從事社區

    參與規劃設計的規劃師而言,對社區環境的全心投入並樂在其中、關心社區的公共事務

    並協助堆動。這是一個辛苦卻愉快的工作。

    問:推動生態社區時,社區規劃師的反應為何?

    G1:社規師一開始很配合,後來與公部門呈對立局面,因為農會找土地所有權人要土地,

    社規師覺得不受重視、受冷落,不經過他們的瞭解就在進行,他們覺得好像被蒙在鼓裡。

    G2:這些社規師良莠不齊,原本可能是做別的工作或是家庭主婦,卻只受訓社區規劃師

    100 小時,他們本身的專業能力也有待討論,卻要求計畫要全權參與、決策,並對他們自

    己提出之報告計畫非常堅持,溝通上來說非常困難,所以會有想跳過他們直接進行施工

    的想法。

    G3:每次遇到他們,有交集的時候,這群社區規劃師有時氣焰很高說我們不懂、不瞭解

    社區,好像只有他們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其他人做的都是錯的,不知該怎麼討論下

    去。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30

    在無法進行溝通之下,公部門想趕快結束此業務為可想而知的:而相對於立場不同

    的社規師,當然希望在審慎評量、討論後再進行此難得的改善計畫,兩造之觀點、立場

    皆異更容易造成摩擦,此時若無中間之潤滑劑幫忙平衡、協調,不合之狀況只會更加嚴

    重。

    由此個案來看,公部門之主掌權擴張至極大,可能是因長久以來習慣主導式進行計

    畫,使得對於社區規劃師要求過程公開化、透明化、社區參與相當不認同。若以無尾港

    相較,無尾港的公部門是強調環境優先的宜蘭縣政府,因此過程中公部門與社區規劃師

    是同一陣線的,無對立現象出現,可見公部門本身的態度會影響施做成效。

    ìì.公部門對居民

    長久以來,對於社區土地的開發,公部門向來是扮演領導的角色,最後施做責任也由

    政府負責,而居民聲音常在不知情狀況下被隱沒,可能是因為習慣、依賴,也有可能是因

    為不知道自己也有權力伸張需求。在公部門的強勢主導下,居民的生活品質全交由公部門

    決定。

    問:在與居民聯絡時,您覺得最大困難處為何?

    G1:若能符合其利益皆能配合,但若不符合其利益就不配合,遇到與私有利益衝突時很

    難施行,所以就從比較容易施行、不用跟私有財產劃分的項目施做起。

    G2:除了社區規劃師外的其他居民都很配合,對於公部門施做項目皆欣然同意;只對於

    一些工程細項有意見,符合他們的要求後皆能持續進行。

    G3:居民並無主動表達想要之項目,皆能持續進行。

    由這次開發案中可知,對於居民的沈默,公部門常視為理所當然,並有些公部門認

    為居民一旦發聲皆是為了自身利益,罔顧環境需求,卻沒想到若經濟條件與環境有衝突

    時,是必須兩造一同找出皆可接受的方法,否則只就環境考量,是無法讓居民衷心體會

    保護環境的優點。並且長時間以來,居民也一直擔任配合的角色,卻忘了自己是開發案

    下的在地生活者,也應該加入一同討論各種開發項目的想法,過於依賴公部門的專業能

    力,常致使開發結束後怨言肆出。若以無尾港相較,宜蘭縣政府較居民更重視生態觀念,

    因此設立了水鳥保護區,反而出現公部門與居民對立的現象。可見經濟與環境仍是需達

    到平衡狀態,才能讓居民瞭解重視生態之重要性。

    (2)公部門對專家學者

    近年來,在許多開發案中常可見到公部門引進專家學者的專業知能,協助各種事務

    的進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公部門在負責繁忙行政業務下,要求他們對所有

    開發、建設皆能有所專長實在非一般人所能勝任,故將更具有專業能力者引進,讓專家

    能將學術研究之成果有落實的機會,也能提升各項開發之品質,實為一般民眾之福音。

    問:推動生態社區時,專家學者的反應?配合、協助?不瞭解?不干己事?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31

    G1、3:專家學者們都很配合、認真、投入。

    G2:幾次跟他們一起走入社區,看他們認真調查、研究、詢問,就好像他們自己也住在

    這個社區一樣,很想為這個社區做一些事,令人感動。

    問:推動生態社區時,專家學者給予的建議是否真能達成?若不行,原因為何?

    G3:因時間太緊湊、目標方向仍模糊不清、永續概念無法整合—所以無法施做,應該說

    我們確實因自己本身永續觀念仍不足,所以會感覺目標遠大、無著力點,而致使選擇施

    做項目選擇其中幾項比較好施做、又在經費限制內的來做。

    G2:因年度規劃中本來沒有此計畫,且我們都認為這個業務訂定目標太遠大、沒有成就感,

    公部門間彼此推託,因此當然想趕快結束計畫案。再加上沒有其他行政部門的支援,且

    因永續觀念非全民教育,公部門間的受訓也僅限於某幾個部門、代表,觀念無法傳承、

    銜接狀況下,若有疑問也不知該找何人討論。

    問:在與專家溝通配合時,您覺得最大困難處為何?

    G1:沒有問題,溝通良好

    G2:希望專家學者提供專業能力的部分,他們都有盡力做到最好,並且在每一次該交報

    告、提案時絕不拖延。

    計畫進行過程中,公部門在面對專家時是相當信任且仰賴的,對於專家所提出的建

    議,是以盡量配合的狀況,希望能讓專家學者盡其所能發揮其專業能力,但到後期卻因

    其他權益關係人間溝通不良,而致使在結束此案時,沒能將專家所有想法納入,只能便

    宜行事甚為可惜。若以無尾港相較,公部門對專家學者提出之建議大多欣然接受,並付

    諸實踐,故專家學者的建議實踐度是影響生態社區功效一大關鍵。

    (二)私部門

    1、社區規劃師

    社區發展協會是向縣政府社會局登記在案的社會團體,由於此種社會團體對三林社

    區無絕對之權力,但其會影響到居民之生活,對社會福利有一定之影響。但其為私人所

    辦之法人組織,並未握有實質權力,在三林社區中,社區規劃師的質與量一直在增加,

    這樣的角色在營造『三林生態社區』時在符合生態社區前提下,具體結合自身專業能力,

    及社區需求項目。目前三林社區都是透過社區內熱心的社區規劃師之協助,有助於三林

    社區歷史文化的傳承及地方事務之參與。三林生態社區也在許多社區規劃師的討論、協

    助下,一同對生態社區計畫提出一份規劃報告書,交予專家學者、公部門。

    (1)社區規劃師對公部門

    社區規劃師並無實質權力能改變社區,其想法必須透過公部門的政策才能執行,但

    和公部門交涉通常會耗時甚久,使計畫一直處於不確定的狀況。地方政府官員雖然負責

    經費撥用的決定、計畫的審查程序,但往往唯行政首者的態度是瞻,社區規劃師雖然也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32

    是社區居民的一份子,多半可以代表民意,充分瞭解民眾需求,以提出符合社區民眾福

    祉之要求。

    問:當初怎麼會想到爭取縣政府的『生態社區計畫』?即為何社區會想會往生態方向發

    展?

    W1:當初是是縣政府主動找三林社區參與,應該是考量三林社區中仍保持許多自然面貌,

    再加上有好幾個社區規劃師在社區內,所以要發展生態社區較其他社區來說困難度稍低

    些。

    問:在與公部門配合時,您覺得最大困難處為何?

    W1:我們認為公部門對社區沒有用心,在他們眼中只有所謂的行政程序,對我們來說,

    能夠拿到這麼大筆的經費多麼不容易,也很想好好為社區盡份心力、做些改變,可是這

    一切都在公部門不用心下就結束了。

    W2:我們每次跟公部門聯絡時,本來去的時候都是好聲好氣的詢問進度,想瞭解一下目

    前計畫案進行的進度,但卻常常被置之不理,甚至有負責人明明知道有人去了,卻跑到

    另一層樓讓代表坐在旁邊傻傻的等一下午,讓人覺得大受打擊、挫折,他們只有在希望

    我們提出計畫案時就來拜託我們,等到交出報告後,就完全不理我們了,有被利用的感

    覺。

    W3:在主要的公部門中,都沒有人可以替社區發聲,造成上層與社區各說各話、各做各

    的,並且感覺有利用社區做些簡報的表面功夫,執行時卻只是一意孤行的消耗預算,只

    想草草了事,社區有被利用、欺負的感覺。且也因為沒有實質監督其操作的單位,所以

    任憑他們幾個人隻手遮天。像鄉公所要提任何一個小案子時,都會發文給我們,並且召

    開居民說明會,這個這麼大的案子竟然沒有居民說明會,真是太誇張了,感覺就是花錢

    而已。

    社區規劃師若能獲得決策者的大力支持,則不僅經費充裕,而且各相關單位如鄉鎮

    公所、農會、工務財政、民政與社會工作等單位的配合都較為方便,計畫的遠景也頗看

    好。只是,若行政人員與決策者結合為一,往往在公務繁忙決定下,依既有的作業程序

    行事。但經過此次經驗後,社區開始排斥與公部門合作,因為社區提供各項資源配合,

    但最後成果卻與其需求相差極遠。也因此次操作項目並非社區所需,所以現在很多人都

    不想靠近做出來的地方。因認為公部門沒有能力執行出社區所想要的改變,他們認為三

    林社區有良好的社區團隊結合幫忙,而公部門卻只是浪費居民的時間而已。若以無尾港

    相較,社區規劃師與宜蘭縣政府合作愉快,此跟公部門本身態度是有關的,若三林社區

    之社區規劃師也能獲得公部門支持,相信落實生態社區亦不再是夢想。

    (2)社區規劃師對專家學者

    鄉村社區中要同時具有許多專業背景人士,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現在許多政府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33

    的計畫案紛紛將學有專精的專家引進,希望他們能提供具體的建議,並將他們多年的經

    驗貢獻出來避免日後的錯誤,在瞭解社區背景的社區規劃師與具有專業能力的學者結合

    在一起,其間過程的合作與運作若能順暢,對生態社區來說是一大福音。

    問:推動生態社區時,專家學者給予的建議是否真能達成?若不行,原因為何?

    W1:感覺上,專家學者只有提出報告建議權,卻沒有實質的執行權,所以我們那時跟專

    家討論了一些可以做的東西,專家也很認同,可是最後做的時候也不是根據專家寫的報

    告書來做啊,所以我們在想專家也只是提供一些建議跟想法,但要不要用還是看縣政府。

    問:在與專家溝通配合時,您覺得最大困難處為何?

    W3:我們跟專家之間的溝通沒有問題,專家還會告訴我們什麼地方應該怎麼做,國外現

    在已經用什麼方法了,教我們一些我們沒考慮到的地方,我們都覺得很好,有學到一些

    東西大致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專家提出的建議也都無法執行,感覺上是在替公部門背書。

    社區規劃師與專家因都沒有最後決策權,在過程中雖盡量發揮其專業能力,但最後

    仍由無專業知能的公部門裁決施做項目,由此可知導致生態社區興建成敗最關鍵的因素

    仍是操控於公部門手中,讓其中憑著熱誠做事的社區規劃師,及努力貢獻所學所能的專

    家所討論出來的東西,仍須憑藉公權力才能賦予生命。再者,也可能是因為專家受聘於

    公部門,所以主從角色無法改變,致使最後操控權仍集掌於公部門手中。若以無尾港相

    較,兩者皆在社區中一同努力,並無對立或立場、派別之問題。

    (3)社區規劃師對居民

    對社區規劃師來說,如何將居民一同帶進社區參與、以及如何引發居民的熱誠是一

    個很大的問題,雖然是在社區內,但囿於社區規劃師個人生活圈之狹小,要走出去面對

    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鄰居,到底該如何去認識這個地方,以及該透過何種方式讓居民認

    識你。

    問:發展生態社區時是否有居民可以給予協助?居民的參與度多高?其他社區規劃師?

    W2:辦活動時民眾的參與度比較高,例如之前我們曾經辦過中秋烤肉活動,哇,許多之

    前沒看過的居民這時才一一見到;但是平常像是學術活動人就比較少。

    問:目前常參與社區活動的熱心居民數量大概有多少個?是否可代為介紹?

    W2:目前有繳會費加入社區發展協會的大約 200 個人,一直持續增加中,要介紹也可以,

    等會就有老人陪伴隊的會回來,其實如果你常常來,你就會看到不同的成員,目前我們

    是把這 200 個成員分工,有的人負責老人關懷,有的人負責茶藝活動…等。

    問:那在推動生態社區時,居民的反應?配合、協助?不瞭解?不干己事?

    W1:其實大部分都是從社區報上看到的,社區的民眾大多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如果有利

    他們的事,他們才會出來做。絕多數不是社區發展協會的居民都不會來關心生態社區活

    動的。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34

    問:推動生態社區時,農業局的執行是否能與居民需求配合?若不行,原因為何?

    W1:行政院督導農會的執行,但農會只想消耗預算, 95 年 4 月 7 日行政院研討會來驗

    收時,農業局還拜託理事長做簡報,照理說應該是由承做單位來做,因為我們不瞭解到

    底做了什麼。所以感覺農業局根本不瞭解生態社區的意義,才會如此胡亂表面敷衍。

    三林社區的例子是社區內非常響應社區規劃師的制度,並因社區規劃師的制度,能

    使有志一同的人結合在一起。且因社區規劃師們也是社區民眾的一員,讓社區民眾有參

    與感,否則若由其他權益關係人來領導,這些人與民眾需求間是有差距的,他們想的未

    必是民眾需要的,而民眾有時也太過天馬行空。若想有效結合,就必須依賴可發揮累積

    經驗的學者,並傾聽民眾的想法,這樣才能具體結合需求與專業,因此社區規劃師就是

    提供了這樣的平台,不但有社區總體營造的資訊進入社區,慢慢成熟後就可以進入實際

    操作的部分。若以無尾港相較,社區規劃師帶領居民瞭解生態,集結社會凝聚力,致使

    會危害環境之火力發電廠進不來,可見團結力量大,若三林社區居民能一同努力,今日

    之三林社區會更不一樣。

    2.社區居民

    本研究為彌補現況調查之不足及深入瞭解當地居民的意見,故針對三林社區居民研

    擬一份「生態社區規劃 -以龍潭鄉三林社區為例」之居民意見調查問卷。

    由於受限於時間、經費及其他因素之考量,無法進行全面性的調查工作,故此次問

    卷調查的對象是以三林社區作為母體進行抽樣調查,由三林社區 3702 戶(2006 年)中,

    各村依比例決定樣本數,然後以共 100 份問卷為樣本,進行問卷訪談(見表 1)。

    表 1 三林社區受訪居民居住的村別

    三林村 建林村 富林村 合計

    戶數(戶) 1019 1416 1267 3702

    百分比(%) 27. 5 38. 3 34. 2 100

    樣本數(份) 28 38 34 1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本研究分別就三林生態社區建置生態社區過程中居民的參與、瞭解情形、環境意向,

    採取結構式問卷設計,試圖更加深入了解三林社區居民對對三林社區總體營造的想法、

    對政府公部門營造「三林生態社區」的想法、對專家學者營造「三林生態社區」的想法、

    對「三林社區」的整體想法之感受,了解在地人的想法、意見,以作為後續研究的參考。

    (1)您曾聽過三林社區總體營造(表 2)。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77 9 4 10 0

    可見此地居民多不瞭解社區內正在進

    行三林社區總體營造,從未聽過此名

    詞的人高達 86%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35

    大多數居民均不知情社區已經悄悄進

    行完這項計畫案了。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0 6 1 3 0

    (2)您瞭解是誰負責運作三林社區總體營造(表 3)。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85 8 3 4 0

    (3)您知道社區總體營造的經費從何而來(表 4)。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8 2 0 0 0

    (4)您參加過社區營造所舉辦活動或會議(表 5)。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8 2 0 0 0

    (5)您覺得三林社區總體營造廣為人知(表 6)。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88 6 0 1 5

    (6)您願意主動加入三林社區總體營造相關事務(表 7)。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5 4 0 0 1

    (7)您覺得三林社區其他居民對於公共事務是很熱心的(表 8)。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1 0 7 0 2

    (8)您覺得三林社區總體營造整體來說是成功(表 9)。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83 5 7 5 0

    (9)您知道三林社區有在進行「生態社區」的計畫(表 10)。

    由表可知,全部的人都不瞭解社區運作

    之經費來源為何。

    許多人大多不知道這些社區季刊、社

    區總體營造…等活動是由誰發起、運

    作。

    由表可知,此次訪談樣本者從無參與

    過社區營造所舉辦活動或會議。

    顯示作答者多數認為三林社區總體營

    造知名度不高。

    顯示許多作答者對社區事務仍抱持著

    旁觀者的立場。

    許多作答者認為大多數的居民都跟自

    己一樣的冷漠。

    普遍認為三林社區總體營造整體來

    說是不成功的。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36

    在經過解釋「生態社區」之意義之後,大多

    數居民認為社區尚未符合生態社區之定義。

    許多人都不知道社區內正在進行生態社

    區之計畫,當然也沒參加過相關之活動或

    會議。

    大多數居民並不知道社區中進行過「三林

    生態社區」的計畫。

    (10)您覺得社區目前確實符合生態社區的定義(表 11)。

    (11)您參加過社區因進行「三林生態社區」所舉辦的活動、會議(表 12)。

    (12)您知道三林「生態社區」的營造過程(表 13)。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7 1 2 0 0

    (13)您曾從社區發展協會瞭解「三林生態社區」的意義(表 14)。

    (14)您覺得三林「生態社區」整體來說是成功的(表 15)。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89 7 4 0 0

    (15)您知道現在三林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方向(表 16)。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6 0 2 2 0

    (16)您曾從政府公部門瞭解「三林生態社區」的意義(表 17)。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8 0 0 2 0

    許多人連從事生態社區計畫都不知道,當然知道其中政府公部門有參與者更是少之

    又少。所以對於以下問題『您知道政府有一些部門一起參與「三林生態社區」的計畫。』、

    『您瞭解公部門在「三林生態社區」中扮演的角色。』、『您覺得公部門對「三林生態社

    區」項目執行度高(若不瞭解,請跳第 7題)』絕多數皆屬於不瞭解,因此才在第 4題中

    說明,若不瞭解請跳第 7題,避免第 5『您認為公部門推展「三林生態社區」是成功的。』、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3 1 6 0 0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8 2 0 0 0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6 2 0 2 0

    許多人對三林社區進行生態社區計畫都不

    知道,所以對於過程當然是更不知情的。

    大部分都認為三林社區的生態,在經過計畫

    後好像沒有大改變,所以並不認為此計畫是

    成功的。

    大多居民不知道三林社區總體營造,只有少

    部分的人瞭解,其中更進一步知道未來發展

    方向的比例更低。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37

    6 題『您覺得公部門對於「三林生態社區」的營造是助力。』的作答因不瞭解而得到負面

    的回應。

    (17)您瞭解公部門推展「三林生態社區」的項目為何(表 18)。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100 0 0 0 0

    由統計可知,所有人對於推展項目均不知情,因此對於下列題目『您參加過公部門

    因進行「三林生態社區」的活動、會議。』、『您知道如何與這些公部門取得聯繫,獲取

    資料。』、『公部門有詳細解說「三林生態社區」的發展過程。』、『您知道目前「三林生

    態社區」此計畫已經結案。』、『您瞭解公部門對於「三林生態社區」的主要營造項目。』

    也都是得到相同的回應。表示公部門的加入、運作,居民並無感覺有改變。

    (18)您曾聽專家學者解釋「三林生態社區」的意義(表 19)。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98 0 2 0 0

    許多人連從事生態社區計畫都不知道,知道其中專家學者有參與更是少之又少,不

    過有人曾在社區季刊中看到相關報導,知道有專家教授到社區參訪。對於以下問題『您

    知道有專家學者一起參與「三林生態社區」的計畫。』回應的比例跟此題一樣,絕多數

    不知情。

    (19)您認識主要負責參與三林(生態)社區的專家學者(表 20)。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100 0 0 0 0

    此題就跟前面的政府公部門參與一樣,所有民眾都不瞭解專家學者參與事項,因此

    下列題目『您知道如何與這些專家學者取得聯繫,獲取資料。』、『您瞭解專家學者在這

    次計畫中扮演的角色』、『您覺得專家學者提供「三林生態社區」的建議執行度高。(第 6

    題若不瞭解,請跳第 9題)』,另為避免第 7『您認為專家學者推展「三林生態社區」是成

    功的。』、8 題『您覺得專家學者對於「三林生態社區」的營造是助力。』的作答因不瞭

    解而得到負面的回應。後面的作答皆跟先前一樣,所有作答者皆不知情,『您瞭解專家學

    者推展「三林生態社區」的項目為何。』、『您參加過專家學者因進行「三林生態社區」

    的活動、會議。』、『專家學者有詳細解說「三林生態社區」的發展過程。』、『您瞭解專

    家學者對於「三林生態社區」的主要營造項目。』回答非常不符合的比例都是 100%。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38

    多數人對於社區的生態環境的進步是

    給予肯定的,佔了 74%(45+29)。

    許多人對於社區的發展是持正面態度,對

    於一直在進步的社區,許多人是樂意繼續

    住下的,佔了 75%( 25+40)

    政府所做的事感覺上居民就比較有明顯感

    覺,正面的佔 50%,負面的佔 16%。

    不瞭解專家對於社區的影響及改變為何,持

    正面反應的有 14%,負面反應的有 76%,負

    面明顯偏高許多。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38 10 18 15 19

    (20)社區的生態環境讓您覺得可以讓後代子孫永續生存下去(表 21)。

    (21)您覺得以社區整體生態環境來說,社區是一直在進步的(表 22)。

    (22)社區發展讓您想要更長久的居住在此社區中(表 23)。

    (23)您覺得社區進步的原因,是因為「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動(表 24)。

    (24)您覺得社區在進步的原因,是因為「政府公部門」的推動(表 25)。

    (25)您覺得社區進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專家學者」的推動(表 26)。

    (26)對目前社區的生態環境打個分數,您願意給幾分?還有哪裡可以改進?

    此題分數最高者給 100 分,最低者給 50 分,平均分數為 71.36 分。顯示大多數居民

    對於社區現在的樣子是可以接受的,不過仍認為還有一些事務是有待加強的。例如希望

    加強的部分有道路不平整、缺少活動中心、沒有捷運、排水溝不足…等實質建設不足的

    部分、環保概念不全、野狗隨地大便、附近養猪戶衛生處理不佳臭氣沖天…等環境部分。

    此題也顯示出民眾對於「生態環境」的想法仍停留在硬體設備部分,難以瞭解生態環境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2 12 12 45 29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1 11 23 25 40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13 3 34 20 30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69 7 10 2 12

    對於此題,多數社區居民認同社區生

    態環境是不錯的,有 76%(45+31)

    的人是給正面肯定的。

    非常不符合 不符合 普通 符合 非常符合

    1 13 10 45 31

    此題正面肯定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動比例佔 34

    %,不認為社區發展協會有從事推動社區事

    務的佔 48%。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39

    的整體循環想法,故多以自身住家、周遭環境為出發點,也顯示民眾難以以社區角度來

    理解社區所真正需要的改變為何,民眾之環境教育仍有很大的進度空間。相較無尾港,

    生態意識高漲,尤其先前抗議火力發電廠也都是居民主動站出來,顯見三林社區居民環

    境教育之待加強。

    (三)專家學者

    專家學者從一開始的提出計畫案、選定社區、及後續的深入建議…等,在此社區計

    畫案中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選定社區後,專家學者們再次到社區與社區發展協會成員

    共同走遍社區、仔細考察,在保留社區特色及兼顧生態考量下,提出實際建議,並撰寫

    計畫書供公部門評量、審核,在最後的計畫書中專家結合了居民居求及生態環境,評估

    出施做項目,於是此次參與的三個專家學者皆為專家學者方面的權益關係人。

    1.專家學者對公部門

    專家學者被公部門邀請擔任協助三林生態社區計畫的任務,必須完成計畫中公部門

    希望專家協助的事務,所以專家與公部門的聯繫是非常完整的、從頭到尾都有,但因專

    家也只有建議權,並無實際施做權,所以專家學者對公部門是有其從屬關係的。

    問:推動生態社區時,公部門的反應?配合、協助?不瞭解?不干己事?

    P1:由於公部門常為『業務』導向,若非首長有積極的作為,提出『政策』方向,則生

    態社區仍流於空中樓閣式的想像。

    P2:未能完整的與公部門結合,只有在萌芽階段時我們曾經與公部門有一些接觸,並且

    感覺公部門也沒有辦法與社區規劃師、居民充分互動。

    P3:因為承辦單位也政府的預算限制,所以公部門在一開始就想找配合度高、及易進入

    狀況的社區來操作,以方便完成計畫。

    問:推動生態社區時,農委會的執行是否能與居民需求配合?若不行,原因為何?

    P1:不清楚。

    P2:據我們所知,本來負責的中央行政單位農委會最後是委託地方機構執行,所以與居

    民的互動是不佳的。

    問:在與公部門配合時,您覺得最大困難處為何?

    P1:行政程序僵化,凡事為『業務』取向,而非『功能』取向。

    P2:在三林生態社區計畫中,公部門仍是用以往的由上而下的規劃方式,未能完全考量

    人民需求或專家建議,使得規劃流於形式。

    由上可知,與公部門合作時,因為行政程序行之有年,公務員自己內心對計畫願意

    投入、配合的程度會影響計畫最後呈現的結果;在整個流程中,專家學者提出的意見也

    多囿於公部門的種種限制而窒礙難行,尤其因為專家並沒有最後的決策參與權,所以公

    部門究竟施做何種項目並不清楚,更不瞭解其最後考量為何。日後若想進一步改善生態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40

    社區之成果,建議可賦專家學者某部分的決策權,至少可傳達民眾心聲、教育專業學識

    於公部門中。以無尾港來說,專家得到公部門的高度支持,所以專家能更深入、更積極

    提倡生態活動,有正增強之效。

    2.專家學者對社區規劃師

    社區中最瞭解社區背景環境的莫過於當地社區規劃師,但對專家學者來說,社區規

    劃師不只是居民,也是具有生態環境知識的熱心規劃者,不但可以與專家學者交談,更

    可以提供專家更迅速瞭解地方事務的管道,有助於增進專家學者提出的建議更具實用價

    值。

    問:推動生態社區時,社區規劃師的反應?配合、協助?不瞭解?不干己事?

    P1:社區規劃師可以充分理解社區可以發展的方向,也相當極力的推動。

    P2:與社區規劃師的接觸是在最早剛開始規劃時,此時社規師態度為很高興被選為生態

    社區示範點,但是計畫後來因為未能與公部門結合,所以對公部門有些抱怨。

    P3:社區規劃師都是站在社區的立場,初期是很興奮、熱心的。

    問:在與社區規劃師配合時,您覺得最大困難處為何?

    P1:尚無。

    P2:規劃師未能與公部門協調合作。

    由上可知,專家對於三林生態社區中社區規劃師基本是是持正面看法,認為社區規

    劃師們相當有熱誠且盡責於推動相關事務,但是囿於公部門釋放出的權力,專家學者在

    計畫案中只有建議權,並無決策權,並且是對公部門負責,而非對社區負責;因此當地

    社區規劃師們曾經一度誤將專家學者當作公部門的代表,對專家學者們很不諒解,認為

    其未為社區爭取更好的建設項目,但誤會解開後,專家學者們仍認為社規師們是具有比

    社區居民更瞭解生態社區意涵的人,社區內能有這麼熱心投入社區事務的自願者,也是

    社區之福。若以無尾港相較,兩者一同為無尾港生態社區奮鬥,過程中無任何敵對或衝

    突之事。

    3.專家學者對居民

    在此次從事形塑生態社區計畫中,專家學者並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與社區居民聯

    繫,但在推動生態社區時,我們都知道如果想要使地方達到永續性,是應該要讓居民對

    社區事務達成共識才能使計畫成功的;而這種知識的養成就是靠專家與居民的長時間接

    觸,例如:居民說明會、規劃管理工作坊…等,一點一滴慢慢注入的,居民一旦認知到

    即將發生的事情是具有影響力的,並且愈早告知居民,他們將更有意願積極參與計畫的。

    問:推動生態社區時,居民的反應?配合、協助?不瞭解?不干己事?

    P1:多數居民仍多抱觀望與不干己事的態度,只有執事者(社區規劃師)樂於配合。

    P2:並沒有上下溝通的機會,所以無法瞭解居民的真實反應。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41

    問:在與居民聯絡時,您覺得最大困難處為何?

    P1:與居民聯絡為社區營造成員的工作,在這次計畫中非專家學者工作。

    P2:缺乏與居民聯絡的管道,在此次計畫中公部門也並未要求需與居民溝通。

    計畫過程中公部門即未打算召開居民說明會,所以可想而知此次計畫專家對居民的

    影響力不大,專家對於社區本體內的網絡關係也不甚清楚,所以對居民的生態社區觀念

    教育、影響及改變,在此次計畫中是無法見到的,甚為可惜。以無尾港相較,因無尾港

    居民生態觀念較佳、凝聚力較好,故當專家學者願意提倡生態社區及活動,居民皆樂於

    參與,並可互相討論,使生態社區的推展更順暢。

    伍、結論

    經以上之分析討論,在生態社區的營造過程中,所有權益關係人的加入一定會較先

    前公部門上對下操作來的複雜且耗時,但永續社區為台灣社區營造長期的目標,因此權

    益關係人在形塑過程中的軟體學習、衝突管理、透明化過程、彈性的決定主要政策…等

    整體的技能方法若能有交流平台,相信對台灣未來營造成功的生態社區是指日可待的。

    茲將生態社區之權益關係人研究分析所得之結論依公部門、私部門與專家學者三部分分

    述如下:

    一、 公部門

    生態社區在台灣尚屬較新的議題,適用何種法令令人無所適從,又不同單位之法令

    容易造成經營管管制績效不彰;再者因缺乏完整永續發展政策、未能整體規劃,而且無

    法配合時代需要及環境變遷,以致生態社區發展上常常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的情形。

    訪談中得知,對承辦人來說,此為附加業務,無人監督、審核,也無實際績效或獎

    勵,易使承辦人員動力低落;加上生態社區之理念與原則,並非每個單位皆能充分融入、

    理解,造成執行上的落差,大大影響生態社區的發展。在時間與經費壓力之下,常可見

    到制式的設計規劃或模仿其他生態社區的作法,更喪失個別社區配合當地環境來發展生

    態理念之意涵。因此,應該要要求在營造生態社區過程中,所有參與人員都必須要有充

    分足夠的技能。

    總結而言,以過程來說,必須把公部門習慣的施作流程重組、再造,並在每個環節

    納入生態社區理念,透過專業的課程交流,鼓勵所有的權益關係人來參加訓練,一起合

    作創造生態社區的共享價值及責任感,這些課程及交流能幫助他們好好扮演他們的角

    色,如果自願性方法行不通,必要時可以施行強迫式訓練。

    二、 私部門

    (一)居民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42

    訪談分析可得知,公部門要施做生態社區項目時,三林居民因為個人功利、偏頗的

    理念,使得土地徵收不易,造成低闢建率,更別提要教育居民理解生態社區的觀念,由

    衷的配合尊重自然、環境保育的相關措施,這樣的參與者仍是少數。

    這是因為長期對公部門的不信任感,再加上社區對居民精神層面滿足之缺乏,在社

    區凝聚力、社區意識尚未養成,及環境教育不夠落實下,社區居民之冷漠是可想而知的。

    對於三林生態社區居民而言,計畫一開始並沒有讓民眾瞭解、加入、參與,等到施工時

    才需要居民無條件的配合,是很不公平的。

    在此還要特別提出的是施工過程仍是要融入民眾參與的,有最瞭解當地環境的居民

    加入,一些規劃設計都可以要求到最細緻、最符合當地環境。唯有如此,生態社區的空

    間才能和使用者的需求結合到最好,因此居民加入一同監工的合法性必須被重視,上述

    的這些改變對居民來說都是鼓勵,也是讓居民對社區更加融入、瞭解的共識形塑過程。

    (二)社區規劃師

    此次的三林生態社區過程中,社區規劃師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不但提供許多在地

    人計畫之規劃、設計之理念之決策及行動方案;更進一步帶動由下而上、居民參與之熱

    誠。社區規劃師提出之建議必須被審核的是,是否真能代表所有居民需求,抑或夾帶派

    系利益之糾葛、或分成先來後到居民的不同想法,若能經專家、在地公部門之同意,相

    信施做項目之代表性、說服力會更高。而該如何找出社區真正需求,則必須社區規劃師

    們發揮更大的專業性、信任感、熱誠去調查社區環境的規劃利用,建立永續資料庫,以

    及在地保育、社造組織之健全化與人才培育。

    社區規劃師們若能進一步帶進社區『生態社區』相關之觀念,並從生活中做起,並

    促進及有利社區凝聚力並強化環境品質、及運用當地的人力、社會、文化資源,發展具

    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等,並賦予社區規劃師們實質的監工權力,否則亦無法確保施工品

    質及規劃是否與當初預想一致,而又再度重蹈三林生態社區之覆轍。

    帶動社區全民參與,需要長期耕耘、無怨無悔的用心及細膩的心。對於能持續改善

    永續性的社區,應得到公部門的獎勵及協助,並引入專家提供更新的生態社區技能予有

    熱誠的社區規劃師們,這樣居民、公部門及專業團隊能更緊密合作,有效分工。

    三、專家學者

    三林生態社區中,專家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根據社區環境、提供專業建議,但對於後

    續的施做無權過問,甚為可惜。建議專家以後若想建立一個生態社區示範點,應賦予專

    家們與公部門相當的權力地位,能從頭至尾參與、規劃、審核符合該社區之生態社區意

    涵,且專家學者若能建立將過程標準化,將社區參與架構完整規劃,並提供各種新工具

    (規劃管理、發展順序、社區參與技能、生態社區融入…等),這些新工具可幫助加速實

    施過程的進行,所以若能透過專家的專業技能,將不同性質的人才、組織結合規劃,提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43

    供所有權益關係人新技能和新思維,以達成共同目標是無法假手於他人之首要任務。

    對許多公部門單位而言,這種發展提案之專業性要求較高,具有足夠能力者不多,

    而社區規劃師的公正性、代表性亦需第三者的考核,若能引入專家學者的豐富經驗,將

    國際發展較新的實例介紹進來,如此才能使既有人員發揮最大的能力。

    綜合以上結論,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已努力十多年,許多社區在社區意識的號召下,

    找到社區共識,開始勾勒美好的願景。而從內政部營建署自 91 年度徵選 20 個生態社區

    示範點開始,也可以知道公部門對生態社區的看重,希望藉由政府的力量建立符合生態

    及永續理念之社區,以達到台灣永續發展的效果。而在過程中我們希望每一個權益關係

    人,以更專業、更投入的心態,為社區、為台灣、為地球創造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人

    類永續發展為目標的環境。

    註解

    1.Gaia Trust is a Danish-based charitable association founded in 1987 on the initiative of Ross

    and Hildur Jackson, with the intention of supporting the transition to a sustainable and more

    spiritual future society through grants and proactive initiatives. The major projects resulting we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 and venture capital firm Gaia Technologies

    A/S. Over 300 grants have been made to projects in over 30 countries.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was to support the first permaculture course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

    2. 「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是一份由占全世界 98﹪人口的國家,1992 年於巴西「環

    境發展會議」(UNCED )中所簽署的重要文件,亦為解決二十一世紀經濟與生態等問題的

    全球性計畫。

    參考文獻 方瓊瑤 (2006)。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碩士論文,台灣大學,2006)。國

    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論。

    李永展 (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胡氏圖書出版社。

    李永展 (2001)。生態足跡:邁向永續性的規劃工具。永續發展的台灣學術研討會。台北: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李永展 (1998)。生態鄉街規劃:以臺北縣深坑鄉為例。臺北市: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

    展處市鄉規劃局。

    李光中 (2003a)。陽明山國家公園共同規劃與管理機制之先驅性研究—以竹子湖地區為

    例。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辦理。

    李光中 (2003b)。社區參與國家森林共同規劃管理之研究—以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為例。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44

    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委託花蓮縣野鳥學會辦理。

    倪進誠、林冠慧、張長義(2004)。生態社區之理念探究與城鄉新風貌的架構初擬,環境與

    世界。10:1-22。

    倪進誠 (2005)。桃園縣政府「綠色社區示範點規劃建議書」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

    告。桃園縣政府委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報告書。

    陳永軒 (2001)。台灣沿海濕地另類保育模式。2001 年 4 月 24 日環境信託研習演講稿,

    環境資訊協會與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合辦。

    彭國棟 (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53(5)-19。

    盧道杰 (1998)。草根性社團與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經營管理—以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為例。

    第四屆海岸濕地生態及保育研討會論文集。325-346。1998 年 6 月 6、7 日,台大、

    師大,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Bryson, J.M. (2003). What To Do When Stakeholders Matter: A Guide To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Technique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Corine, G. (2006). 質性研究導論。莊明貞、陳怡如合譯。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

    Crosby B. (1992). Stakeholder analysis: a vital tool for strategic managers. Washington DC:

    USAID

    Donaldson, T., and Preston, L. (1995).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 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 Jan.

    Freeman, R.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 Stakeholder Approach. London : Pitman.

    John, E. (2005). 建構永續社區技能。李永展譯。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Lachman, B. (1997). Linking Sustainable Community Activities to Pollution

    Prevention. A Sourcebook , Santa Monica, RAND.

    Mark, S., Evan D.G. and Andrew J. (2006). An adaptive learning process for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with loc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59: 406- 418.

    Mason R, Mitroff I. (1981). Challenging stragic planning assumptions.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Ross , J. (2004). The ecovillage movement, Permaculture Magazine. 40: 25-30.

    S.-L. Chan, S.-L. Huang (2004) A systems approa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sustainable

    community—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nsitivity model (S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72: 133-147.

    Sheppard, S. R. J., Meitner, M. (2003) Using Multi-Criteria Analysis and Visualisation for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45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Planning with Stakeholder Group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ollaborative for Advance Landscape Planning, Vancouver. BC.

    Walt G. (1994). Can interest groups influence government policy? Health policy: an

    introduction to process and power. London: Zed Publications.

    WCED, (1987). 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46

    附件一 社區居民量化問卷

    生態社區形塑歷程權益關係人分析 —以桃園龍潭鄉三林社區之個案為例調查問卷

    對象: 村 時間: 月 日

    敬啟者: 您好!為了瞭解,本研究特別期望您的協助,希望您能夠仔細回答下列問卷

    中之各項內容,您所填寫之資料,將採取不具名之方式以作為學術研究之使用,

    而結果將提供 主管機關 作為日後改進業務之參考,絕對保密。 非常感謝您願意協助回答本研究之進行。此份問卷大約需要 20 分鐘完成,以

    下各項問題請根據您的實際狀況與感受作答,沒有正確答案,謝謝您費神填寫,

    倘若填完問卷之後尚有任何寶貴建議,煩請書寫於問卷最後空白處或當面告知訪

    員,如果您對於研究結果有興趣瞭解的話,亦可直接與本人聯絡,以便寄上研究

    結果摘要給您。最後,敬祝您

    事事順心!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長義 博士

    研究生 :陳嬿竹 敬上

    聯絡電話:03-5744392 0982-353969

    E -mail:[email protected] 一、 個人基本資料 1. 性別:□ 女 □ 男 2. 婚姻:□ 未婚 □ 已婚 □ 其他 3. 年齡: 歲 4. 職業: 5. 學歷:□ 小學 □國中 □高中(職)

    □ 專科 □大學 □研究所 □博士 □其他 6. 住在三林社區 年,在此定居的原因為

    二、 研究主題相關問題 (一) 對三林社區總體營造的想法,請在適當的□打勾

    非 不 普 符 非 常 符 通 合 常

    不 合 符

    符 合

    合 1. 您曾聽過三林社區總體營造。‧‧‧‧‧‧‧‧‧‧‧‧‧. □ □ □ □ □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47

    2. 您瞭解是誰負責運作三林社區總體營造。(若不瞭解,請跳第 4 題)‧ □ □ □ □ □

    3. 對社區營造主要負責人的看法是正面的。‧‧‧‧‧‧‧‧ □ □ □ □ □

    4. 您知道三林社區總體營造的經費從何而來。‧‧‧‧‧‧‧ □ □ □ □ □

    5. 您參加過三林社區營造所舉辦活動或會議。‧‧‧‧‧‧‧ □ □ □ □ □

    6. 您覺得三林社區總體營造廣為人知。‧‧‧‧‧‧‧‧‧‧ □ □ □ □ □

    7. 您願意主動加入三林社區總體營造相關事務。‧‧‧‧‧‧ □ □ □ □ □

    8. 您覺得三林社區其他居民對於公共事務是很熱心的。‧‧‧‧ □ □ □ □ □

    9. 您覺得三林社區總體營造整體來說是成功。‧‧‧‧‧‧‧ □ □ □ □ □

    10. 您知道三林社區有在進行「生態社區」的計畫。‧‧‧‧‧ □ □ □ □ □

    11. 您覺得社區目前確實符合生態社區的定義。‧‧‧‧‧‧‧ □ □ □ □ □

    12. 您參加過社區因進行「三林生態社區」所舉辦的活動、會議。 □ □ □ □ □

    13. 您知道三林「生態社區」的營造過程。‧‧‧‧‧‧‧‧‧ □ □ □ □ □

    14. 您曾從社區發展協會瞭解「三林生態社區」的意義。‧‧‧ □ □ □ □ □

    15. 您覺得三林「生態社區」整體來說是成功的。‧‧‧‧‧‧ □ □ □ □ □

    16. 您知道現在三林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方向。‧‧‧‧‧‧‧ □ □ □ □ □

    (二)對政府公部門營造「三林生態社區」的想法,請打勾

    1. 您曾從政府公部門瞭解「三林生態社區」的意義。‧‧‧‧‧‧ □ □ □ □ □

    2. 您知道政府有一些部門一起參與「三林生態社區」的計畫。‧‧ □ □ □ □ □

    3. 您瞭解公部門在「三林生態社區」中扮演的角色。‧‧‧‧‧‧ □ □ □ □ □

    4. 您覺得公部門對「三林生態社區」項目執行度高 (若不瞭解,請跳第 7 題)□ □ □ □ □

    5. 您認為公部門推展「三林生態社區」是成功的。‧‧‧‧‧‧‧ □ □ □ □ □

    6. 您覺得公部門對於「三林生態社區」的營造是助力。‧‧‧‧‧ □ □ □ □ □

    7. 您瞭解公部門推展「三林生態社區」的項目為何。‧‧‧‧‧‧ □ □ □ □ □

    8. 您參加過公部門因進行「三林生態社區」的活動、會議。‧‧‧ □ □ □ □ □

    9. 您知道如何與這些公部門取得聯繫,獲取資料。‧‧‧‧‧‧‧ □ □ □ □ □

    10.公部門有詳細解說「三林生態社區」的發展過程。‧‧‧‧‧‧ □ □ □ □ □

    11.您知道目前「三林生態社區」此計畫已經結案。‧‧‧‧‧‧ □ □ □ □ □

    12.您瞭解公部門對於「三林生態社區」的主要營造項目。‧‧‧‧ □ □ □ □ □

    (三)對專家學者營造「三林生態社區」的想法,請打勾

    1. 您曾聽專家學者解釋「三林生態社區」的意義。‧‧‧‧‧‧‧ □ □ □ □ □

    2. 您知道有專家學者一起參與「三林生態社區」的計畫。‧‧‧‧ □ □ □ □ □

    3. 您認識主要負責參與三林(生態)社區的專家學者。‧‧‧‧‧ □ □ □ □ □

  • 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一期

    248

    4. 您知道如何與這些專家學者取得聯繫,獲取資料。‧‧‧‧‧‧ □ □ □ □ □

    5. 您瞭解專家學者在這次計畫中扮演的角色。‧‧‧‧‧‧‧‧‧ □ □ □ □ □

    6. 您覺得專家學者提供「三林生態社區」的建議執行度高。‧‧‧ □ □ □ □ □

    (第 6 題若不瞭解,請跳第 9 題)

    7. 您認為專家學者推展「三林生態社區」是成功的。‧‧‧‧‧‧ □ □ □ □ □

    8. 您覺得專家學者對於「三林生態社區」的營造是助力。‧‧‧‧ □ □ □ □ □

    9. 您瞭解專家學者推展「三林生態社區」的項目為何。‧‧‧‧‧ □ □ □ □ □

    10.您參加過專家學者因進行「三林生態社區」的活動、會議。‧‧ □ □ □ □ □

    11.專家學者有詳細解說「三林生態社區」的發展過程。‧‧‧‧‧ □ □ □ □ □

    12.您瞭解專家學者對於「三林生態社區」的主要營造項目。‧‧‧ □ □ □ □ □

    (四)對「三林社區」的整體想法,請在適當的□打勾

    1. 社區的生態環境讓您覺得可以讓後代子孫永續生存下去。‧‧‧ □ □ □ □ □

    2. 您覺得以社區整體生態環境來說,社區是一直在進步的。‧‧‧ □ □ □ □ □

    3. 社區發展讓您想要更長久的居住在此社區中。‧‧‧‧‧‧‧‧ □ □ □ □ □

    4. 您覺得社區進步的原因,是因為「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動。‧‧ □ □ □ □ □

    5. 您覺得社區在進步的原因,是因為「政府公部門」的推動。‧‧ □ □ □ □ □

    6. 您覺得社區進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專家學者」的推動。‧‧ □ □ □ □ □

    7. 對目前社區的生態環境打個分數,您願意給幾分?還有哪裡可以改進?

    8. 對社區未來的展望

    問卷至此全部回答完畢,非常感激您的耐心填答,煩請檢查有無任何漏答題目,避免成為無效問卷,再次

    謝謝您的協助。 敬祝 生活愉快

    2.1一、政治層面:(一)教育部所訂定的法令規章-「彈性調整學雜費方案」:

    教育部(2005b)。彈性調整學雜費方案補充規定。2005年10月31日,擷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publicFun/tmpurl.php?sid=12752&fileid=138942&open參考文獻Abst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