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制笔的历史源于 古往梨园戏...

1
文化 2 2018 8 26 日 星期日 主 编 佘小玉 组版 肖蓉 总校对 王莉萍 传承 罗家制笔的历史源于 200 多年前,由罗登科制作的 手工毛笔,最初叫“罗笔客”。 传到第 四 代 罗 炳 林 手 上 ,他 继承祖业,并把家迁到丰谷 北街,办起了制笔作坊。 20 40 年代,由于钢笔的兴起, 逐渐代替了毛笔,于是罗家 生意冷淡下来。 1950 年,罗炳 林携家迁往关帝乡大树村, 兼做毛笔补充家用。在罗炳 林的巧手下,罗家制笔有了 质的发展,完成了从“罗笔 客”到更名为“炳林笔庄”,从 单纯的养家糊口的手艺到传 统手工艺的传承。 20 世纪 80 年代,罗炳林 已年迈,想把罗氏笔艺传承下 去。 1995 年其孙罗松高中毕 业,他喜爱书法,对毛笔颇有 好感,于是参与制笔。从小的 耳濡目染,罗松很快学会了制 笔这门手艺。 1998 年,他从爷 爷手中接手“炳林笔庄”,初生 牛犊的年轻小伙子把祖辈多 年的传统技艺手法加以总结 创新,为了保证毛笔的质量, 罗松选上好的羊毫、狼毫、紫 毫、石獾等材料,加上手工制 作的精良,每支笔都能达到 “尖”、“齐”、“圆”、“健”的效 果。他制作的毛笔也得到越来 越多的认可。 罗松传承的“炳林毛笔制 作技艺”多次代表涪城区和绵 阳市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中国民间工艺精品 展等国际、国内展览会,并于 2011 6 月成功的被四川省 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评为 “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项目”。 “炳林笔庄”一直秉持传 统手工艺制作,深受书画爱好 者好评。为了扩大生产规模, “炳林笔庄”对 50 余名残疾人 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培训结束 后与合格学员签订了居家灵 活就业协议,既增加了残疾人 收入,又扩大了非遗文化的传 承。现在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 教育的重视,“炳林笔庄”迎来 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报记者郑金容 文/图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炳林毛笔 炳林毛笔 绵州 □ 记者 郑金容 御营坝这个地名,绵阳 人几乎都知道,但它从什么 朝代开始,是如何命名的,人 们知之甚少。 御营坝位于安昌河西南 岸,距城中心两公里,古代 时属西乡范围。西起黄土梁, 东至戴家湾,北临安昌河, 南达地委老党校 ( 今部队医 ) 。以上是 1985 年总体规 划范围,为地方工业区。 关于御营坝的来历有两 种说法: 一是三国蜀汉时期。 建安十六年( 公元 211 ), 璋害怕曹操吞并汉中张鲁, 南下伐蜀,遣法正赴荆州向刘 备搬兵, 《三国志 · 先主传及 刘璋传》记载: ( 刘备) 将步卒 数万人入益州,至江州( 重庆) 北上,由垫江水( 嘉陵江合川 ) 诣涪, ( ) 率步骑三万余 人,车乘帐幔, 精光耀日, 往就 与会, 欢饮百日。”据唐乾符 年间 ( 公元 875-879 ) 王助 《绵 州 富 乐 山 碑 记》中 写 道: 二刘饮于县东山“望见蜀之 富盛, 饮酒乐甚, 欢曰: 富哉, 日之乐乎,故得名( 富乐山)”。 当时涪县不到 0.2 平方公里, 突然猛增六七万人(刘璋、刘 备的军队),城内外驻扎不 下,于是推测刘备大军驻扎 在西乡平坝即御营坝,这是 御营坝得名的一种传说。 第二种说法是御营坝的 命名与唐玄宗幸蜀驻扎御林 军有关系。唐玄宗天宝十四 ( 公元 755 ) 发生“安 ( ) ( 思明) 之乱”,唐明皇幸 蜀绵州,两万余御林军在西 乡驻扎,这是御营坝第二个 命名的来由。 “老绵阳通”汤毓良更认 可第二种说法,因为刘备“涪 城会”是以涪城为根据地,后 来取四川益州( 成都) 才当了 汉昭烈皇帝,军队也不能称御 林军。何况绵阳五里堆是张 飞的点将台,是扎营练兵场 所。涪县史书中记载州东五 , 而五里堆也是州东五里, 不过是在富乐山的对面,隔 芙蓉溪相望。二刘在东山欢 饮百日,张飞率军就近保护, 何必到西乡的平坝( 御营坝) 驻扎? 又从三台刘营的命名 中,可见刘备曾扎营,地名 叫刘扎营或刘家营。刘备没 当皇帝前驻军地, 都没加 “御”字, 也可说明问题。 再者, 在清代绵州志地舆 图中,此地还不叫御营坝,而 叫御林坝。因此,御营坝命名 的根据以唐明皇在此驻扎御 林军更能说明问题。而前者有 点牵强,主要是后来人们想到 历史上两位皇帝都来过绵阳 之故,忽略了刘备当时还不是 皇帝,以及五里堆是张飞扎营 训练之地缘故。 御营坝与哪位皇帝有关 王大爷和他最后的四只鸬鹚 王大爷和他最后的四只鸬鹚 立秋后的绵阳遭遇“秋老虎”,天气 持续高温炎热,而在市艺术学校的舞蹈 室里,也有另外一份“热”,一群十二、十 三岁的孩子正在热火朝天地学习《滚 灯》的表演技巧。这群小演员是《滚灯》 的第二批演员。第一批演员今年毕业 后, 6 月初绵阳艺术学校从歌舞剧班选 出了 12 个孩子,进行《滚灯》的新编排、 新演出。按照计划,接下来几年时间,他 们将把《滚灯》这个舞蹈剧继续演绎、传 承下去。 熊桂林扮演《滚灯》里的老师,也是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老师。记者在舞蹈 排练室看到,他正在给学生们讲表演的 技巧,表情如何运用等等。“因为演员们 都还小,学习起来有难度,尤其是脸部 情绪的运用,以及肢体语言的表达等, 都还不够完美。不过这群孩子们都很刻 苦,很认真地排练,目前已经达到登台 演出的水平了。”熊桂林说,今年 7 份,全新阵容的《滚灯》已经在“第十七 届中日地方交流促进研讨会”上进行了 首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为了展现更 好的效果,主创团队将对整个舞蹈进行 再次调整。 9 月初《滚灯》表演队将去中 央电视台演出, 9 月底《滚灯》还将作为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去全国进行为期一 个月的巡演。 新老交替 第二代演员传承《滚灯》 近日,由绵阳市艺术学校创作的川剧舞蹈剧目《滚灯》 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给予的滚动资金,这是时隔两年后, 《滚灯》再一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 2014 3 月,绵阳市艺术学校创作出了川剧舞蹈剧目 《滚灯》 ,成为绵阳文艺创新的代表作品之一。四年来,《滚灯》 登台了无数次,也收获无数荣誉。如今,第一批《滚灯》演员 已经毕业,为让《滚灯》继续传承下去,绵阳艺术学校正在对 第二批演员进行培训,排练。 □ 本报记者 郑金容 文/图 古往梨园戏 古往梨园戏 舞坛来创新 舞坛来创新 川剧舞蹈剧 川剧舞蹈剧 滚灯 滚灯 传承 传承师徒情 师徒情 2014 年,绵阳市艺术学校在致 力文化传承、创新、实践、发扬的过 程中,以川剧著名丑角“皮筋儿”为 原型,创作了川剧舞蹈剧《滚灯》。 川剧作为中国汉族戏曲的重 要剧种之一,是民间传统艺术的一 种重要形式, 2006 年已经被国务院 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作为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 符号, 川剧的学习和延续主要靠民 间传承为主,即所谓的“师徒”传承 为主,师傅带徒弟的过程冬去春 来、寒暑易节,十分艰辛。《滚灯》剧 本的创作素材便来源于此。 《滚灯》以川剧绝技表演艺术为 正本, 同时吸收其他戏剧流派的特 ,并融合现代舞蹈的特点,取外之 长、留我之本。在立足师道“传道授 业”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师傅于徒 弟在技艺上心手相传的感人故事。 “最开始想给这个剧目取名《传 承》,但经过主创人员的讨论后,最 后决定根据剧目的主要情节—练 灯来取名字。”绵阳艺术学校老师张 巧介绍说,主创人员在川剧的昆曲、 高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种声腔 中,选取“最四川”的本地戏—灯戏 作为主题材,通过这种糅合歌舞、杂 技等剧目的方式,来生动展现梨园行 当中师徒传承的感人情境,《滚灯》剧 目由此诞生。正所谓:三九三伏师徒 尊,十岁薪火十年灯,青丝织霜日积 累,承恩桃李报师恩。一出《滚灯》娓 娓道尽川剧师徒传承的故事。 立足传统 打造本土剧目 《滚灯》总共 7 分多钟的演出,凝聚 着编导、作曲、服装、灯光、造型等创作 团队的巨大心血。它以川剧绝技表演艺 术为正本, 同时吸收其他戏剧流派的特 , 并融合现代舞蹈的特点。其题材立 足“传道授业”,充分体现了构思者心灵 的自由和节目内容上师傅于徒弟在技 艺上心手相传的感人故事。 记者了解到,为让故事吸引人,剧 本初稿创作成功后,还经历过 10 多次 的修改、提升。整个表演虽然只有 7 , 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 功”,为达到最佳舞台效果,全体演员 累计排练多达上百次,累计时间超过 上万分钟。编剧老师对参演学生进行 川剧滚灯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翻跟 斗、钻板凳等招牌动作,要求演员做 到情感真实、表情细腻、动作到位。主 创团队的劳心费力最终收获了荣誉 与认可。 据统计,《滚灯》开演后,先后在 市、省、国家剧院多次展演,参加了 2015 年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 2016 成都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16 年第 十一届“桃李杯”优秀舞蹈节目展演、 2016 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幕式 “创青春”文艺演出,并在 2016 11 2 日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 获得 98.60 的高分,荣登金榜。评委在 现场点评:《滚灯》这个节目,观众喜 欢,评委喜欢,同时还传递了一种正能 量,更传递了一种向上的精神。“今年 《滚灯》再一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这 是对《滚灯》两年来演出的认可和鼓 励,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我们还在继续 优化节目,让更多人喜欢,把《滚灯》打 造成我们绵阳的一个文艺品牌。”张巧 告诉记者。 匠心独运 精彩演出获奖无数 1 1 绵州看台 王大爷和他的捕鱼鸬鹚 王大爷和他的捕鱼鸬鹚 近日 近日 记者 记者 在采访中看到 在采访中看到 油市小溪坝镇三合村 油市小溪坝镇三合村 边的潼江上 边的潼江上 王加禾仍 王加禾仍 在用鸬鹚捕鱼 在用鸬鹚捕鱼今年 今年 69 69 的王大爷用鸬鹚捕鱼已近 的王大爷用鸬鹚捕鱼已近 三十年 三十年三合村位于涪江支 三合村位于涪江支 流潼江边 流潼江边不少人家都养有 不少人家都养有 鸬鹚捕鱼 鸬鹚捕鱼 可后来人们纷 可后来人们纷 纷进城打工了 纷进城打工了如今 如今剩王大爷还养有四只公 剩王大爷还养有四只公 鸬鹚 鸬鹚 时常 时常 划着小舟在 划着小舟在 潼江上捕鱼 潼江上捕鱼 成为 成为 当地 当地的一景 的一景在非禁渔期,只要天气好,王大 爷都喜欢扛上竹篙,带上两只鸬鹚来 到河边。他让鸬鹚站到小船两边后, 解开系船的缆绳,把小船撑到河中, 之后用竹篙点点水面,示意鸬鹚下水 捕鱼,鸬鹚便纷纷扎到水中,游来游 去,一会儿潜入水里,一会儿又浮出 水面。当发现鱼时,鸬鹚能潜入 1 3 米,最深可潜水 19 米,时间最长可达 70 秒,堪称鸟类中的潜水冠军。在水 中,鸬鹚用圆锥形带钩的嘴去捕捉鱼 类,捉到小的,能吞得下,它们就“私 自”吃了。遇到很大的鱼,几只鸬鹚就 会一齐过来,有的啄头,有的衔尾,把 鱼连推带衔弄到船边,王大爷再用网 兜把大鱼捞起。“随着环境的治理,水 质的变好,潼江里的野生鲫鱼、鲤鱼、 鲢鱼、胡子鲶(角角鱼)越来越多。一 只鸬鹚一年可捕鱼 1000 斤以上。”王 大爷说,他每年靠鸬鹚捕鱼,收入都 有两三万元。 鸬鹚一般能活十几年,王大爷现 在养的四只鸬鹚是四年前在广汉从 山东、江苏的鸬鹚贩子手中买的,那 时买的是小崽,每只 580 元。买来后, 王大爷精心喂养,养到 60 天左右,就 可以让鸬鹚下水了, 100 天左右,开 始训练它们捕鱼。鸬鹚因捕鱼本领高 超,能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 嘴捕捉鱼类,所以自古就被人们驯养 用来捕鱼。 “训练鸬鹚捕鱼时,要用莎草、 藁草或别的草茎做成的圈环,套到鸬 鹚的脖子上,使其只能吞下小鱼,不 能吞下比较大的鱼,再用细长的绳子 绑在鸬鹚的脚上,然后把它们赶下水 去捕鱼,鸬鹚捕到大鱼后,吞不下。” 王大爷说,这时他就吹起口哨,捯动 细绳,把鸬鹚拉回来,取下大鱼,喂以 小鱼,再把鸬鹚赶到水里去捕鱼。如 此训练一个月,鸬鹚就完全驯服,听 渔人指挥了。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 面吞咽,如捕到大鱼,因颈部套着圈 环吞不下去,听到渔人的口哨,它就 会把大鱼衔过来,换取小鱼吃。王大 爷养的四个鸬鹚都是公的。他上一批 养过母鸬鹚,但母鸬鹚力弱,只捉两 三斤重的鲫鱼,上了四斤的鱼便不去 捉。公鸬鹚劲大,七八斤重甚至十几 斤重的鱼,它也能捉上来。 潼江作为涪江一级支流,发源于 江油境内的龙门山地,流经江油十几 个乡镇后,进入梓潼、盐亭两县,最后 在射洪县广兴镇龙宝村注入涪江,全 296 公里。潼江流经潼江到此,河 面宽阔,流水缓慢,野生鱼很多,自古 以来就是有名的渔村, 禁渔期内,王大爷就上街买鱼买 肉喂鸬鹚。为了节约开支,他试着买来 豆腐喂鸬鹚,鸬鹚也很爱吃,后来村里 流行起了一个歇后语:“水老鸦吃豆腐 —装莽”。王大爷说,等到这四只鸬 鹚老死,他也不再养鸬鹚捕鱼了。训练 鸬鹚捕鱼的技艺,也将在他手里划一个 句号。鸬鹚捕鱼,这个国画山水中的古 老题材,这个潼江上渐去渐远的风景, 也许最终将在满天的晚霞中消失。 2 2 3 3 容奇 容奇 记者 记者 田明霞 田明霞 / /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Nov-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罗家制笔的历史源于 古往梨园戏 舞坛来创新epaper.myrb.net/page/1/2018-08/26/02/2018082602_pdf.pdf · 林的巧手下,罗家制笔有了 质的发展,完成了从“罗笔

文化 2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主 编 佘小玉 组 版 肖 蓉 总校对 王莉萍

文化传承

罗 家 制 笔 的 历 史 源 于200多年前,由罗登科制作的手工毛笔,最初叫“罗笔客”。传到第四代罗炳林手上,他继承祖业,并把家迁到丰谷北街,办起了制笔作坊。20世纪 40年代,由于钢笔的兴起,逐渐代替了毛笔,于是罗家生意冷淡下来。1950年,罗炳林携家迁往关帝乡大树村,兼做毛笔补充家用。在罗炳林的巧手下,罗家制笔有了质的发展,完成了从“罗笔客”到更名为“炳林笔庄”,从单纯的养家糊口的手艺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20 世纪 80 年代,罗炳林已年迈,想把罗氏笔艺传承下去。1995 年其孙罗松高中毕业,他喜爱书法,对毛笔颇有好感,于是参与制笔。从小的耳濡目染,罗松很快学会了制笔这门手艺。1998年,他从爷爷手中接手“炳林笔庄”,初生牛犊的年轻小伙子把祖辈多年的传统技艺手法加以总结创新,为了保证毛笔的质量,罗松选上好的羊毫、狼毫、紫毫、石獾等材料,加上手工制作的精良,每支笔都能达到

“尖”、“齐”、“圆”、“健”的效果。他制作的毛笔也得到越来

越多的认可。罗松传承的“炳林毛笔制

作技艺”多次代表涪城区和绵阳市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展等国际、国内展览会,并于2011年 6月成功的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评为

“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炳林笔庄”一直秉持传统手工艺制作,深受书画爱好者好评。为了扩大生产规模,

“炳林笔庄”对 50余名残疾人进行就业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与合格学员签订了居家灵活就业协议,既增加了残疾人收入,又扩大了非遗文化的传承。现在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炳林笔庄”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报记者郑金容 文/图)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炳林毛笔炳林毛笔

绵州

□记者 郑金容

御营坝这个地名,绵阳人几乎都知道,但它从什么朝代开始,是如何命名的,人们知之甚少。

御营坝位于安昌河西南岸,距城中心两公里,古代时属西乡范围。西起黄土梁,东至戴家湾,北临安昌河,南达地委老党校 (今部队医院)。以 上 是 1985 年 总 体 规划范围,为地方工业区。

关于御营坝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三国蜀汉时期。建安十六年 (公元 211 年),刘璋害怕曹操吞并汉中张鲁,南下伐蜀,遣法正赴荆州向刘备搬兵,《三国志·先主传及刘璋传》记载:“(刘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至江州(重庆)北上,由垫江水(嘉陵江合川段)诣涪,(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日,往就与会,欢饮百日。”据唐乾符年间 (公元 875-879 年)王助

《绵州富乐山碑记》中写道:二刘饮于县东山“望见蜀之富盛,饮酒乐甚,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故得名(富乐山)”。当时涪县不到 0.2平方公里,突然猛增六七万人(刘璋、刘备的军队),城内外驻扎不下,于是推测刘备大军驻扎在西乡平坝即御营坝,这是御营坝得名的一种传说。

第二种说法是御营坝的命名与唐玄宗幸蜀驻扎御林军有关系。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 755 年)发生“安 (禄山)史(思明)之乱”,唐明皇幸蜀绵州,两万余御林军在西乡驻扎,这是御营坝第二个命名的来由。

“老绵阳通”汤毓良更认可第二种说法,因为刘备“涪城会”是以涪城为根据地,后来取四川益州 (成都)才当了汉昭烈皇帝,军队也不能称御林军。何况绵阳五里堆是张飞的点将台,是扎营练兵场所。涪县史书中记载州东五里,而五里堆也是州东五里,不过是在富乐山的对面,隔芙蓉溪相望。二刘在东山欢饮百日,张飞率军就近保护,何必到西乡的平坝 (御营坝)驻扎? 又从三台刘营的命名中,可见刘备曾扎营,地名叫刘扎营或刘家营。刘备没当 皇 帝 前 驻 军 地, 都 没 加

“御”字,也可说明问题。再者,在清代绵州志地舆

图中,此地还不叫御营坝,而叫御林坝。因此,御营坝命名的根据以唐明皇在此驻扎御林军更能说明问题。而前者有点牵强,主要是后来人们想到历史上两位皇帝都来过绵阳之故,忽略了刘备当时还不是皇帝,以及五里堆是张飞扎营训练之地缘故。

御营坝与哪位皇帝有关

王大爷和他最后的四只鸬鹚王大爷和他最后的四只鸬鹚

立秋后的绵阳遭遇“秋老虎”,天气持续高温炎热,而在市艺术学校的舞蹈室里,也有另外一份“热”,一群十二、十三岁的孩子正在热火朝天地学习《滚灯》的表演技巧。这群小演员是《滚灯》的第二批演员。第一批演员今年毕业后,6月初绵阳艺术学校从歌舞剧班选出了 12个孩子,进行《滚灯》的新编排、

新演出。按照计划,接下来几年时间,他们将把《滚灯》这个舞蹈剧继续演绎、传承下去。

熊桂林扮演《滚灯》里的老师,也是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老师。记者在舞蹈排练室看到,他正在给学生们讲表演的技巧,表情如何运用等等。“因为演员们都还小,学习起来有难度,尤其是脸部

情绪的运用,以及肢体语言的表达等,都还不够完美。不过这群孩子们都很刻苦,很认真地排练,目前已经达到登台演出的水平了。”熊桂林说,今年 7 月份,全新阵容的《滚灯》已经在“第十七届中日地方交流促进研讨会”上进行了首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为了展现更好的效果,主创团队将对整个舞蹈进行再次调整。9月初《滚灯》表演队将去中央电视台演出,9月底《滚灯》还将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去全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演。

新老交替 第二代演员传承《滚灯》

近日,由绵阳市艺术学校创作的川剧舞蹈剧目《滚灯》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给予的滚动资金,这是时隔两年后,《滚灯》再一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

2014年 3月,绵阳市艺术学校创作出了川剧舞蹈剧目《滚灯》,成为绵阳文艺创新的代表作品之一。四年来,《滚灯》登台了无数次,也收获无数荣誉。如今,第一批《滚灯》演员已经毕业,为让《滚灯》继续传承下去,绵阳艺术学校正在对第二批演员进行培训,排练。

□ 本报记者 郑金容 文/图

古往梨园戏古往梨园戏 舞坛来创新舞坛来创新川剧舞蹈剧川剧舞蹈剧《《滚灯滚灯》》传承传承师徒情师徒情

2014年,绵阳市艺术学校在致力文化传承、创新、实践、发扬的过程中,以川剧著名丑角“皮筋儿”为原型,创作了川剧舞蹈剧《滚灯》。

川剧作为中国汉族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是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2006年已经被国务院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四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川剧的学习和延续主要靠民间传承为主,即所谓的“师徒”传承为主,师傅带徒弟的过程冬去春来、寒暑易节,十分艰辛。《滚灯》剧本的创作素材便来源于此。

《滚灯》以川剧绝技表演艺术为正本,同时吸收其他戏剧流派的特色,并融合现代舞蹈的特点,取外之长、留我之本。在立足师道“传道授业”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师傅于徒弟在技艺上心手相传的感人故事。

“最开始想给这个剧目取名《传承》,但经过主创人员的讨论后,最后决定根据剧目的主要情节——练灯来取名字。”绵阳艺术学校老师张巧介绍说,主创人员在川剧的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种声腔中,选取“最四川”的本地戏——灯戏作为主题材,通过这种糅合歌舞、杂技等剧目的方式,来生动展现梨园行当中师徒传承的感人情境,《滚灯》剧目由此诞生。正所谓:三九三伏师徒尊,十岁薪火十年灯,青丝织霜日积累,承恩桃李报师恩。一出《滚灯》娓娓道尽川剧师徒传承的故事。

立足传统打造本土剧目

《滚灯》总共7分多钟的演出,凝聚着编导、作曲、服装、灯光、造型等创作团队的巨大心血。它以川剧绝技表演艺术为正本,同时吸收其他戏剧流派的特色,并融合现代舞蹈的特点。其题材立足“传道授业”,充分体现了构思者心灵的自由和节目内容上师傅于徒弟在技艺上心手相传的感人故事。

记者了解到,为让故事吸引人,剧本初稿创作成功后,还经历过 10多次的修改、提升。整个表演虽然只有 7分

钟,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达到最佳舞台效果,全体演员累计排练多达上百次,累计时间超过上万分钟。编剧老师对参演学生进行川剧滚灯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翻跟斗、钻板凳等招牌动作,要求演员做到情感真实、表情细腻、动作到位。主创团队的劳心费力最终收获了荣誉与认可。

据统计,《滚灯》开演后,先后在市、省、国家剧院多次展演,参加了

2015 年四川省舞蹈新作比赛、2016 年成都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16 年第十一届“桃李杯”优秀舞蹈节目展演、2016 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幕式

“创青春”文艺演出,并在 2016年 11月2日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获得 98.60 的高分,荣登金榜。评委在现场点评:《滚灯》这个节目,观众喜欢,评委喜欢,同时还传递了一种正能量,更传递了一种向上的精神。“今年

《滚灯》再一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这是对《滚灯》两年来演出的认可和鼓励,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我们还在继续优化节目,让更多人喜欢,把《滚灯》打造成我们绵阳的一个文艺品牌。”张巧告诉记者。

匠心独运 精彩演出获奖无数

11

绵州看台王大爷和他的捕鱼鸬鹚王大爷和他的捕鱼鸬鹚

近 日近 日 ,,记 者记 者在采访中看到在采访中看到,,江江油市小溪坝镇三合村油市小溪坝镇三合村边的潼江上边的潼江上,,王加禾仍王加禾仍在用鸬鹚捕鱼在用鸬鹚捕鱼。。今年今年6969岁岁的王大爷用鸬鹚捕鱼已近的王大爷用鸬鹚捕鱼已近三十年三十年。。三合村位于涪江支三合村位于涪江支流潼江边流潼江边,,不少人家都养有不少人家都养有鸬鹚捕鱼鸬鹚捕鱼,,可后来人们纷可后来人们纷纷进城打工了纷进城打工了。。如今如今,,只只剩王大爷还养有四只公剩王大爷还养有四只公鸬鹚鸬鹚,,时常时常划着小舟在划着小舟在潼江上捕鱼潼江上捕鱼,,成为成为当地当地的一景的一景。。

在非禁渔期,只要天气好,王大爷都喜欢扛上竹篙,带上两只鸬鹚来到河边。他让鸬鹚站到小船两边后,解开系船的缆绳,把小船撑到河中,之后用竹篙点点水面,示意鸬鹚下水捕鱼,鸬鹚便纷纷扎到水中,游来游去,一会儿潜入水里,一会儿又浮出水面。当发现鱼时,鸬鹚能潜入 1 至 3米,最深可潜水 19 米,时间最长可达70 秒,堪称鸟类中的潜水冠军。在水中,鸬鹚用圆锥形带钩的嘴去捕捉鱼类,捉到小的,能吞得下,它们就“私自”吃了。遇到很大的鱼,几只鸬鹚就

会一齐过来,有的啄头,有的衔尾,把鱼连推带衔弄到船边,王大爷再用网兜把大鱼捞起。“随着环境的治理,水质的变好,潼江里的野生鲫鱼、鲤鱼、鲢鱼、胡子鲶(角角鱼)越来越多。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 1000 斤以上。”王大爷说,他每年靠鸬鹚捕鱼,收入都有两三万元。

鸬鹚一般能活十几年,王大爷现在养的四只鸬鹚是四年前在广汉从山东、江苏的鸬鹚贩子手中买的,那时买的是小崽,每只 580 元。买来后,王大爷精心喂养,养到 60 天左右,就

可以让鸬鹚下水了,100 天左右,开始训练它们捕鱼。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能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所以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

“训练鸬鹚捕鱼时,要用莎草、藁草或别的草茎做成的圈环,套到鸬鹚的脖子上,使其只能吞下小鱼,不能吞下比较大的鱼,再用细长的绳子绑在鸬鹚的脚上,然后把它们赶下水去捕鱼,鸬鹚捕到大鱼后,吞不下。”王大爷说,这时他就吹起口哨,捯动细绳,把鸬鹚拉回来,取下大鱼,喂以

小鱼,再把鸬鹚赶到水里去捕鱼。如此训练一个月,鸬鹚就完全驯服,听渔人指挥了。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如捕到大鱼,因颈部套着圈环吞不下去,听到渔人的口哨,它就会把大鱼衔过来,换取小鱼吃。王大爷养的四个鸬鹚都是公的。他上一批养过母鸬鹚,但母鸬鹚力弱,只捉两三斤重的鲫鱼,上了四斤的鱼便不去捉。公鸬鹚劲大,七八斤重甚至十几斤重的鱼,它也能捉上来。

潼江作为涪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江油境内的龙门山地,流经江油十几个乡镇后,进入梓潼、盐亭两县,最后在射洪县广兴镇龙宝村注入涪江,全长 296 公里。潼江流经潼江到此,河面宽阔,流水缓慢,野生鱼很多,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渔村,

禁渔期内,王大爷就上街买鱼买肉喂鸬鹚。为了节约开支,他试着买来豆腐喂鸬鹚,鸬鹚也很爱吃,后来村里流行起了一个歇后语:“水老鸦吃豆腐——装莽”。王大爷说,等到这四只鸬鹚老死,他也不再养鸬鹚捕鱼了。训练鸬鹚捕鱼的技艺,也将在他手里划一个句号。鸬鹚捕鱼,这个国画山水中的古老题材,这个潼江上渐去渐远的风景,也许最终将在满天的晚霞中消失。

22

33

□□容奇容奇 记者记者 田明霞田明霞 文文//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