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 - digitalpaper.stdaily.com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1
中国第36 次南极考察队队员1 5 日首次用大型底栖生物拖网在宇航员海开展底栖生物调 查。本次海洋生态调查包括海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各个类群。 2019 12 月开始在宇航员海开展综合科考以来,科考队员使用采水器、浮游生物垂 直网和多联网、磷虾拖网、中水层鱼类拖网等,获取不同水层和不同大小的生物样品,以进一 步获取各类生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生物多样性等数据,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南极海 洋生态系统的认知,进而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图为 1 5 日,科考队员在布放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潜标及科考队员在“雪龙 2”号船 尾布放大型底栖生物拖网。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2020 年,新技术、新突破催生新应用、新体 验,有望助推更多“科幻场景”走进现实,但一些 “黑科技”的新进展或将引发新争议。 机器近人“脑控”成真 机器人越来越像人,这一趋势估计今年还 会继续吸引眼球。比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 启用可引导观众、搬运物品的机器人,形似背包 的可穿戴外骨骼可以有效帮助搬运人员减负。 机器人越来越“聪明”,背后除了经海量数 据“培训”的人工智能,也离不开新一代通信技 术。2019 年是“5G 商用元年”,2020 年则是“5G 起飞之年”。更多国家的电信运营商已表示将 提供或扩大 5G 服务, 5G 手机预计也将有更多选 择。5G 与教育、医疗、制造业、交通等领域深度 融合,将会拓展新奇的应用场景。 2020 年,区块链技术应用也将日益广泛、成 熟。美国脸书公司去年宣布将在今年发行基于 区块链的加密数字货币“天秤币”,还有不少国 家准备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谁会率先推出“央 行数字货币”成为今年一大悬念。 看点还有让大脑直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 息的“意念控制”技术。2019 年,有“硅谷钢铁 侠”之称的埃隆 · 马斯克声称,已实现让猴子通 过大脑来控制计算机,希望2020年年底能在人 类志愿者身上进行试验。大脑与互联网直接 相连的“脑联网”意味着什么,可能会激发科学 界新的思考。 生命人造“死”而复生 生命科学和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当前科 学家正试图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移植等手段, 让其他动物长出人类器官,解决供移植用的人 类器官短缺问题。日本去年率先修改法规,允 许将“人兽混合胚胎”移植到实验动物体内并让 其产出幼崽。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随后获准 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实验鼠体内培育人类胰 脏。不过,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实验室培养结 构和功能类似真实器官的“类器官”会更安全有 效。 全部人工合成的生命研究有望取得新进 展。按计划,“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将于 今年完成,这将是人类首次尝试改造并合成真 核生物,旨在重新设计并合成酿酒酵母的全部 16条染色体,从而更好解决健康、能源和环境等 问题。 生命能按下“暂停键”吗?据英国《新科学 家》周刊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借助 “紧急保存和复苏”技术,2019年首次让一名重 伤患者进入“假死状态”,并在完成急救手术后 使其复苏,预计2020年年底能公布完整试验结 果。2019年,美国耶鲁大学学者领衔的团队还 成功在猪脑死亡 4 小时后恢复了其脑循环和部 分细胞功能。这些新研究有可能挑战生死边界 的定义。 2020 年,新药物、新疗法的进展同样值得关 注。一种在南非开展、名为HVTN 702的艾滋 病疫苗有效性临床试验结果将于今年公布,治 疗淋巴瘤、骨髓瘤等癌症的一些免疫疗法也有 望获批。 火星大“火”太空可游 2020 年是航天大年,其中火星最“火”。多 国将有探测器前往这颗红色星球。其中,中国 计划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希望一次发射实 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美国新一代火星车 “火星 2020”、欧洲“罗萨琳德 · 富兰克林”火星车 以及阿联酋“希望”号无人探测器也计划今年启 程飞赴火星。这些探测器上“黑科技”不少。 月球、太阳、小行星等天体同样是各国竞相 探索的目标。中国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计划 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欧洲将发射太阳轨道 探测器,近距离研究太阳和太阳圈内层;专注日 冕观测的印度“阿迪蒂亚-L1”太阳探测器也计 划今年发射;美国小行星采样探测器“奥西里 斯-REx”定于8月首次尝试对小行星贝努进行 “一触即走”式采样;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 2 号 则将把采集到的小行星样本送回地球。 近地轨道上,美国计划利用载人版“龙”飞 船和“星际客机”把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中 国长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载人空间站也计划于年 内开建。私人游客到国际空间站“打卡”今年则 有望更近一步。 2020年的太空并非都是好消息,太空军事 化阴影让人忧虑。美国 2020 财年国防授权法案 将太空认定为“作战领域”,批准设立美国第六 大军种—太空军。美国此举,被认为有可能 引发太空军备竞赛,损害国际安全。但也应该 看到,在和平探索利用外空方面加强国际合作, 乃大势所趋。国际社会在航天科技等领域的合 作成果,必将在新的一年里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据新华社) 2020年:哪些“黑科技”可能吸睛 0 0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 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习近平 行业周刊 2020:这些技术将出现颠覆性突破 本期导读 发展之道 行远必自迩 黄土塬上别有“洞”天 (2 版) (3 版) (3 版) (5 版)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303 社长 尹宏群 中国科普网: www.kepu.gov.cn 2020 1 7 星期二 总第 200 主管主办单位: 科技日报社 科普时报讯( 记者 胡利娟)中国营养学会发布“健康中国: 2019 年度 营养大事件”。 1. 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成立 2 月 28 日,按照《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 年)》要求,国家卫生健康 委会同17个相关部门组建了国家层面的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建立 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对《国民营养计划》实施的领导、协调和指导,统筹推 进营养健康工作。 2. 国务院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合理膳食行动被纳入重大行动 7 月 15 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并 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意见指出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是专项行动 之一,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聚焦食堂、餐厅等场所,加强营养 和膳食指导。政策一经落地,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合理膳食行动落地见 效。 3. 营养指导员指标纳入健康中国行动,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工作稳 步拓展 缺乏科学的营养指导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发布 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明确提出重要指标,到 2022 年要求每 万人中有一名营养指导员。中国营养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营养指导员 培训项目。中国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工作稳步拓展,全年组织2次全国 性考试。 4. “减盐”再登年度热词, “减盐宣传周”首次开启 高盐饮食已经严重影响高血压等慢性病发生发展,危害我国人民群 众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指导科学合 理饮食,各行各业相继响应。“减盐”成为年度热词。9 月 15 日-21日,首届 “915”减盐宣传周活动开启,向公众宣传“915”(就要 5 克)的减盐理念,传 播低盐饮食知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并践行减盐行动。 5. 卫健委首次发文推动,全民营养周影响力创新高 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要求各地卫生部门组织开展“全民 营养周”活动,宣传合理膳食、营养健康。中国营养学会等2015年首次发 起的全民营养周活动得到科学界和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这也是国民营 养健康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面对公众的大型科普活动。 6. “营养”纳入学生和学校管理规定,强调营养人力资源配置 4 月 1 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 印发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将“营养”纳入新 规,从加强营养健康监测、开展营养健康专业人员培训、加强食品营养健 康宣传教育、鼓励公布学生餐带量食谱等许多方面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引 导学生科学营养用餐,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7.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布:我国居民健康营养得到保障 国务院新闻办10月14日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白皮书全 面总结反映了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白皮书提出,我国居民 膳食品种丰富多样,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 菜、瓜果等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城乡居 民膳食能量得到充足供给,优质蛋白质供应增加。 8. 中国取得第 14 届亚洲营养大会举办权 8月7日,第13届亚洲营养大会闭幕式上正式宣布,第14届亚洲营养 大会将于2023年9月15-18日在中国杭州举办,主题为“Feeding the Fu- turebySustainableNutrition”(可持续营养助力未来)。 9. 14 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召开 9月19日-22日,第14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11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 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围绕“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这一主题, 来自 27 个国家的 3500 余名营养、农业、疾控、医疗等领域代表参会。 10. 45 项国家级营养标准立项,营养保障规范化受到空前重视 中国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建设进程加快。2019年,与营养有关的各个部委加快完 善营养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第八届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 成立;健康餐厅评价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正面标识、营养师培训与考核规范、营养科 普教育场馆建设标准、控制体重用食品等45项国家级营养标准立项。 责编:于翔 微信公众号 头条号 敬请关注 欢迎扫码 科普全媒体平台 让森林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首次在南极宇航员海开展海洋生态调查 中国首次在南极宇航员海开展海洋生态调查 在黑色的夜幕中,一束激光 如同一根闪亮的金针直插天空。 “这就是我们的‘大气探针’,可以 实时监测从地面到10公里高空 范围内的雾霾分布并分析其成 分。”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 究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专家张天 舒说,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空气污 染探测中的“新式武器” —激光 雷达。 一根根“激光针”从平原、山 脉、海上向天空发射,还可以车、 船载的形式移动,这些“激光针” 组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的大网,改 变了传统的探测方式,实现了对 近地面空气污染的无盲区垂直立 体探测,并为治理空气污染绘制 出一幅污染物传播的三维立体 “路线图”。 “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束就 像一根根‘探针’,可以直接获取 近地面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观 测数据,特别是组网观测后,每一 个‘探针’所获得的数据还可以进 入大气物理、气象模型分析,从而 动态、实时地了解雾霾的时间和 空间分布、传输通道和总量等关 键信息,建立起三维立体的污染 物模拟场。”张天舒说。 这种新型激光雷达目前已在 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多个人口 密集区域加快普及和应用并组网 观测,全国装备的总台数约500 台,其中京津冀地区约 200 台,已 经实现了观测全覆盖。 针对大气重污染“发生-演 变-消散”全过程的核心科学问 题,激光雷达为科学家们建立起 了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立体观测 网。除了固定位置的“激光针”之 外,还有与之配合的重污染时段 和重污染过程的车载走航、机载 观测地基遥感和卫星遥感观测。 “未来几年,造成雾霾和主要 二次污染物的近地面臭氧治理将 成为新的关注点,成为协同治霾 的突破口,这也是目前国际普遍 关注的重要环境参数。激光雷达 将在对近地面臭氧实时立体监测 方面作出更多贡献,从而为协同 治霾提供技术支撑。”张天舒说。 据了解,未来激光雷达还将 在川渝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继 续加大投放密度,实现观测全覆 盖。同时,探测技术还将向车载、 机载、星载等多平台继续发展,实 现环保、气象、科研数据的共享, 全球科学家就可以合作起来,共 同研究治理地球大气污染。 (据新华社) “激光针”:科学家探测空气污染有“新武器” 代群 朱青 2019 12 18 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 23 届日本国际机器人展上,一名参观者与人形机 器人握手。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Sep-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科普时报 - digitalpaper.stdaily.com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 · 起的全民营养周活动得到科学界和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这也是国民营 养健康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面对公众的大型科普活动。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1月5日首次用大型底栖生物拖网在宇航员海开展底栖生物调查。本次海洋生态调查包括海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各个类群。

自2019年12月开始在宇航员海开展综合科考以来,科考队员使用采水器、浮游生物垂直网和多联网、磷虾拖网、中水层鱼类拖网等,获取不同水层和不同大小的生物样品,以进一

步获取各类生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生物多样性等数据,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认知,进而更好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图为1月5日,科考队员在布放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潜标及科考队员在“雪龙2”号船尾布放大型底栖生物拖网。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2020 年,新技术、新突破催生新应用、新体验,有望助推更多“科幻场景”走进现实,但一些

“黑科技”的新进展或将引发新争议。

机器近人 “脑控”成真

机器人越来越像人,这一趋势估计今年还会继续吸引眼球。比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启用可引导观众、搬运物品的机器人,形似背包的可穿戴外骨骼可以有效帮助搬运人员减负。

机器人越来越“聪明”,背后除了经海量数据“培训”的人工智能,也离不开新一代通信技术。2019年是“5G商用元年”,2020年则是“5G起飞之年”。更多国家的电信运营商已表示将提供或扩大5G服务,5G手机预计也将有更多选择。5G与教育、医疗、制造业、交通等领域深度融合,将会拓展新奇的应用场景。

2020年,区块链技术应用也将日益广泛、成熟。美国脸书公司去年宣布将在今年发行基于区块链的加密数字货币“天秤币”,还有不少国家准备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谁会率先推出“央行数字货币”成为今年一大悬念。

看点还有让大脑直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的“意念控制”技术。2019 年,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声称,已实现让猴子通过大脑来控制计算机,希望2020年年底能在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试验。大脑与互联网直接相连的“脑联网”意味着什么,可能会激发科学界新的思考。

生命人造“死”而复生

生命科学和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当前科学家正试图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移植等手段,让其他动物长出人类器官,解决供移植用的人类器官短缺问题。日本去年率先修改法规,允许将“人兽混合胚胎”移植到实验动物体内并让其产出幼崽。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随后获准

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实验鼠体内培育人类胰脏。不过,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实验室培养结构和功能类似真实器官的“类器官”会更安全有效。

全部人工合成的生命研究有望取得新进展。按计划,“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将于今年完成,这将是人类首次尝试改造并合成真核生物,旨在重新设计并合成酿酒酵母的全部16条染色体,从而更好解决健康、能源和环境等问题。

生命能按下“暂停键”吗?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借助

“紧急保存和复苏”技术,2019年首次让一名重伤患者进入“假死状态”,并在完成急救手术后使其复苏,预计2020年年底能公布完整试验结果。2019年,美国耶鲁大学学者领衔的团队还成功在猪脑死亡4小时后恢复了其脑循环和部分细胞功能。这些新研究有可能挑战生死边界的定义。

2020年,新药物、新疗法的进展同样值得关

注。一种在南非开展、名为 HVTN 702 的艾滋病疫苗有效性临床试验结果将于今年公布,治疗淋巴瘤、骨髓瘤等癌症的一些免疫疗法也有望获批。

火星大“火”太空可游

2020 年是航天大年,其中火星最“火”。多国将有探测器前往这颗红色星球。其中,中国计划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希望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美国新一代火星车

“火星2020”、欧洲“罗萨琳德·富兰克林”火星车以及阿联酋“希望”号无人探测器也计划今年启程飞赴火星。这些探测器上“黑科技”不少。

月球、太阳、小行星等天体同样是各国竞相探索的目标。中国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欧洲将发射太阳轨道探测器,近距离研究太阳和太阳圈内层;专注日冕观测的印度“阿迪蒂亚-L1”太阳探测器也计划今年发射;美国小行星采样探测器“奥西里斯-REx”定于8月首次尝试对小行星贝努进行

“一触即走”式采样;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则将把采集到的小行星样本送回地球。

近地轨道上,美国计划利用载人版“龙”飞船和“星际客机”把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中国长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载人空间站也计划于年内开建。私人游客到国际空间站“打卡”今年则有望更近一步。

2020 年的太空并非都是好消息,太空军事化阴影让人忧虑。美国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将太空认定为“作战领域”,批准设立美国第六大军种——太空军。美国此举,被认为有可能引发太空军备竞赛,损害国际安全。但也应该看到,在和平探索利用外空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乃大势所趋。国际社会在航天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成果,必将在新的一年里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据新华社)

2020年: 哪些“黑科技”可能吸睛 ﹃﹃二二00

一九年度中国营养大事件

一九年度中国营养大事件﹄﹄发布发布

科普时报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

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习近平

行业周刊

2020:这些技术将出现颠覆性突破■

本 期 导 读

发展之道 行远必自迩

黄土塬上别有“洞”天

(2版)

(3版)

(3版)

(5版)

国内统一刊号:CN11-0303社长 尹宏群

中国科普网:www.kepu.gov.cn

2020年1月7日星期二

总第200期主管主办单位:科技日报社

科普时报讯(记者 胡利娟)中国营养学会发布“健康中国:2019年度营养大事件”。

1. 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成立2月28日,按照《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要求,国家卫生健康

委会同17个相关部门组建了国家层面的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建立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对《国民营养计划》实施的领导、协调和指导,统筹推进营养健康工作。

2. 国务院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合理膳食行动被纳入重大行动7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并

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意见指出实施合理膳食行动是专项行动之一,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聚焦食堂、餐厅等场所,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政策一经落地,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合理膳食行动落地见效。

3. 营养指导员指标纳入健康中国行动,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工作稳步拓展

缺乏科学的营养指导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重要指标,到2022年要求每万人中有一名营养指导员。中国营养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营养指导员培训项目。中国注册营养师水平评价工作稳步拓展,全年组织2次全国性考试。

4.“减盐”再登年度热词,“减盐宣传周”首次开启高盐饮食已经严重影响高血压等慢性病发生发展,危害我国人民群

众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中国居民减盐核心信息十条》指导科学合理饮食,各行各业相继响应。“减盐”成为年度热词。9月15日-21日,首届

“915”减盐宣传周活动开启,向公众宣传“915”(就要5克)的减盐理念,传播低盐饮食知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并践行减盐行动。

5. 卫健委首次发文推动,全民营养周影响力创新高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要求各地卫生部门组织开展“全民

营养周”活动,宣传合理膳食、营养健康。中国营养学会等2015年首次发起的全民营养周活动得到科学界和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动。这也是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面对公众的大型科普活动。

6.“营养”纳入学生和学校管理规定,强调营养人力资源配置4月1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

印发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将“营养”纳入新规,从加强营养健康监测、开展营养健康专业人员培训、加强食品营养健康宣传教育、鼓励公布学生餐带量食谱等许多方面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引导学生科学营养用餐,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7.《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布:我国居民健康营养得到保障国务院新闻办10月14日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白皮书全

面总结反映了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白皮书提出,我国居民膳食品种丰富多样,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城乡居民膳食能量得到充足供给,优质蛋白质供应增加。

8. 中国取得第14届亚洲营养大会举办权8月7日,第13届亚洲营养大会闭幕式上正式宣布,第14届亚洲营养

大会将于2023年9月15-18日在中国杭州举办,主题为“Feeding the Fu-ture by Sustainable Nutrition”(可持续营养助力未来)。

9. 第14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召开9月19日-22日,第14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11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

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在南京召开。会议围绕“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这一主题,来自27个国家的3500余名营养、农业、疾控、医疗等领域代表参会。

10. 45项国家级营养标准立项,营养保障规范化受到空前重视中国营养健康标准体系建设进程加快。2019年,与营养有关的各个部委加快完

善营养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第八届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营养标准专业委员会成立;健康餐厅评价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正面标识、营养师培训与考核规范、营养科普教育场馆建设标准、控制体重用食品等45项国家级营养标准立项。

责编:于翔微信公众号 头条号

敬 请 关 注欢 迎 扫 码

科普全媒体平台

让森林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首次在南极宇航员海开展海洋生态调查中国首次在南极宇航员海开展海洋生态调查

在黑色的夜幕中,一束激光如同一根闪亮的金针直插天空。

“这就是我们的‘大气探针’,可以实时监测从地面到 10 公里高空范围内的雾霾分布并分析其成分。”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专家张天舒说,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空气污染探测中的“新式武器”——激光雷达。

一根根“激光针”从平原、山脉、海上向天空发射,还可以车、船载的形式移动,这些“激光针”组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的大网,改变了传统的探测方式,实现了对

近地面空气污染的无盲区垂直立体探测,并为治理空气污染绘制出一幅污染物传播的三维立体

“路线图”。“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束就

像一根根‘探针’,可以直接获取近地面 PM2.5 等大气污染物的观测数据,特别是组网观测后,每一个‘探针’所获得的数据还可以进入大气物理、气象模型分析,从而动态、实时地了解雾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传输通道和总量等关键信息,建立起三维立体的污染物模拟场。”张天舒说。

这种新型激光雷达目前已在

京津冀、长三角、川渝等多个人口密集区域加快普及和应用并组网观测,全国装备的总台数约 500台,其中京津冀地区约 200 台,已经实现了观测全覆盖。

针对大气重污染“发生-演变-消散”全过程的核心科学问题,激光雷达为科学家们建立起了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立体观测网。除了固定位置的“激光针”之外,还有与之配合的重污染时段和重污染过程的车载走航、机载观测地基遥感和卫星遥感观测。

“未来几年,造成雾霾和主要二次污染物的近地面臭氧治理将

成为新的关注点,成为协同治霾的突破口,这也是目前国际普遍关注的重要环境参数。激光雷达将在对近地面臭氧实时立体监测方面作出更多贡献,从而为协同治霾提供技术支撑。”张天舒说。

据了解,未来激光雷达还将在川渝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继续加大投放密度,实现观测全覆盖。同时,探测技术还将向车载、机载、星载等多平台继续发展,实现环保、气象、科研数据的共享,全球科学家就可以合作起来,共同研究治理地球大气污染。

(据新华社)

“激光针”:科学家探测空气污染有“新武器”□□ 代 群 朱 青

2019年 12月 1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23届日本国际机器人展上,一名参观者与人形机器人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