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azine 016

31
突破書誌|www.breakazine.com|Volume16|HK$29| 100位城市農夫的落田體驗 p.18 生活館蹲在田裏的行動反思 p.30 地產地銷的天台農場 p.42 菜園新村的未來實驗 p.48 保衞農業的生活革命 便利店專用條碼 4 891154 834261 016

Upload: breakazine-

Post on 11-Feb-2016

23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Farms in Hong Kong.

TRANSCRIPT

Page 1: Breakazine 016

突破書誌|ww w . b r e a k a z i n e . c o m|Vo l ume 1 6|HK$2 9|Breakazine! 016

農業與可持續發展

農業與可持續發展

100位城市農夫的落田體驗 p.18生活館蹲在田裏的行動反思 p.30地產地銷的天台農場 p.42菜園新村的未來實驗 p.48

瘦田有人耕

唐代詩人李紳,著有《憫農詩》,記念農夫的辛勞。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今日城市人早就沒有李紳憐憫農民的情懷,

只因我們餐桌上的蔬菜來自街市,

米飯來自超級市場;

誰撒種、誰鋤禾,我們不知道,也沒興趣知道。

我們甚至把農夫、農地、農耕智慧統統拋棄,

農地被狠狠的灌上水泥,

農民被政府的基建趕走。

我們還大聲宣告:「香港不需要農業!地都用來起樓吧!」

我們就是本末倒置,忘記地產本指地裏的出產,可養活一代人,而不是養肥地產。

我們才是逆市而行,當世界各地視農業為戰略儲備,我們卻把土地荒廢。

我們何時夢醒?

當全球都有人支持「佔領華爾街」,反對金融霸權,

我們卻仍一味唯利是圖。

Breakazine! 在秋風初起的日子,

走訪小學天台田園、中學後園農場,

更深入錦田八鄉、粉嶺鶴藪,穿過貨櫃場和廢車場,

在羊腸小徑之中尋找倖存的青蔥田園,

跟每日拿起鋤頭,在農田精耕細作的青年人傾談。

他們反抗走入盲巷的城市發展思維,

硬要在推土機前種菜,在水泥地上種花。

保衞農業的生活革命

便利店專用條碼4 8 9 1 1 5 4 8 3 4 2 6 1

HK$29

通識教育

本書誌採用環保印刷

ISBN:978-988-8073-50-4

9 7 8 9 8 8 8 0 7 3 5 0 4

016

Page 2: Breakazine 016

目錄 Contents瘦田有人耕序:瘦田處處…… / 4

第一壢 *:返鄉下耕田? / 8

什麼是地產? / 10

為什麼勞動?/ 12

有什麼好吃? / 14

怎樣去生活?/ 16

第二壢:100 個落田的城市人 / 18

學校裏的開心農場 / 20

下班後的勞動 / 22

學習深耕的青年人 / 24

第三壢:誰說瘦田冇人耕? / 26

瘦田有人爭 / 28

我們不是農夫 / 30

地球人的生活智慧 / 34

不休閒的農莊 / 36

不等閒的農場設計 / 40

吃得到的「地產」 / 42

地產地銷的城鄉社區 / 46

菜園新村的未來實驗 / 48

生態村的大藍圖 / 52

小結:聽天‧由命 / 54

* 一壢(音:lac)田,即凸起的一格田地,是耕作術語。

Page 3: Breakazine 016

通識 H

elper

顛覆.Arte / 鄺志傑:「有自唔在」 / 58瞓身.Traveler / 曾劍華:現代的城市獵人 / 60生活.Xphotos / 林振東:蜜成花不見 / 62集體.Memories / 勇先:漁港轉型再轉型 / 66大國.In person / 包記:消失中的大國農業 / 68社會.XYZ / 鄺穎萱:是誰令青山也變? / 70信仰.Liberator / 飲者:上帝的土地政策 / 72電影.Review / 吳子瑜:上 1 代 +下1 代的故事 / 74

火柴人漫畫 / 76

通識.Mindmap / Costa Chan:容不下的志願 / 78農業.Q&A /:農業 6 問 / 80有關農業的延伸閱讀 / 82無休止的綠色習作 / 84農業.Keywords / 85

結語:栽種一個未來 / 86

Page 4: Breakazine 016

做畦

翻土

移苗苖

剪草

鬆土

鬆土

採收

追肥

插竹

做畦

做畦

除草

除草

採收

修剪枝葉

施基肥

清理枯枝

上泥

播種

疏苗苖

翻土

做畦

採收

除草

移苗

100位青年農夫 100次落田行動

Page 5: Breakazine 016

除草

播種

做畦

除草

澆水

打水灌溉

追肥

採收

追肥

除草

鬆土

做畦

除草

翻土

澆水

修剪枝葉

追肥

除草

做畦

鋪草護根

堆乾草

翻土

除草

採收

做畦

100次落田行動

Page 6: Breakazine 016

澆水

澆水

澆水

收成

採收

澆水

播種

澆水

澆水

收集泥土

澆水

移苗

澆水

做畦

採收

鬆土

澆水

澆水

鬆土

澆水

澆水

移苗

澆水

除草

收成

100位青年農夫 100次落田行動

Page 7: Breakazine 016

除草

收成

培苗苖

澆水

澆水

做畦

培苗

鬆土

澆水

澆水

澆水

採收

鬆土

澆水

培苗

採收

修剪枝葉

澆水

除草

澆水

移苗

採收

鬆土

澆水

澆水

100次落田行動

Page 8: Breakazine 016

我們以為香港沒有鄉下,許多人不知香港有農田,這就像不知蕉有核,雞有毛,樹有根一樣。

我們以為「返鄉下耕田」是咒詛,許多人以為「返鄉下耕田」是倒退,這就像叫人「有咁遠時走咁遠」、「唔好阻住個地球轉」一樣。

可是,誰真正知道地球應該怎樣轉? 近 10 年,在日本、在台灣,甚至今天的香港,一批青年農夫湧現,他們重返鄉下耕田,不是因無路可逃,避世歸隱;而是在城鄉之間,追尋新的生活方式。

誠邀你跟我們一起從城市進到鄉下耕田,再思城鄉之別,何謂進步,什麼是生活。你會發現,一切都可以重新定義。

鳴謝:多謝馬寶寶社區農場協助拍攝,Becky 親自下廚,四餸一湯,叫我們親嚐農家菜。多謝 Eggshell Creative,盛意款待,提供辦公室現場,讓出座位,供我們拍攝。更多謝在紐西蘭當過農夫的義工阿桑,跟我們一起進出城鄉之間,體味生活。

8

Page 9: Breakazine 016

我們以為香港沒有鄉下,許多人不知香港有農田,這就像不知蕉有核,雞有毛,樹有根一樣。

我們以為「返鄉下耕田」是咒詛,許多人以為「返鄉下耕田」是倒退,這就像叫人「有咁遠時走咁遠」、「唔好阻住個地球轉」一樣。

可是,誰真正知道地球應該怎樣轉? 近 10 年,在日本、在台灣,甚至今天的香港,一批青年農夫湧現,他們重返鄉下耕田,不是因無路可逃,避世歸隱;而是在城鄉之間,追尋新的生活方式。

誠邀你跟我們一起從城市進到鄉下耕田,再思城鄉之別,何謂進步,什麼是生活。你會發現,一切都可以重新定義。

鳴謝:多謝馬寶寶社區農場協助拍攝,Becky 親自下廚,四餸一湯,叫我們親嚐農家菜。多謝 Eggshell Creative,盛意款待,提供辦公室現場,讓出座位,供我們拍攝。更多謝在紐西蘭當過農夫的義工阿桑,跟我們一起進出城鄉之間,體味生活。

9015

Page 10: Breakazine 016

10

text / 山地 research / 楊文婷 + ada photo / andy model / sun

城鄉之別,在於腳下的土地。

土地之別,在於地上的出產。

我們的地產了什麼?

返鄉下耕田?

Page 11: Breakazine 016

11016

人如果失去對土地的情感,靈魂就飄浮了。—台灣農村詩人吳晟 

面貌;用幾個月時間把農田變成廢料品回收場;或是像五大地產商,以數十年時間收購農地,任它長期荒廢,為求改變土地用途。

如此,城鄉再無分別,腳下的土地,都被灌上石屎 水泥,鋪上雲石地台,不再有蚊子,不再有蛇蟲,又能賣個好價錢。

這就是我們的地產嗎?

日本著名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為了拍下土地如何 出 產 , 他 跟 當 地 農 民 按 時 耕 作 , 足 足 用 了 1 3 年 時間,才收割一套電影。為何要如此耗時耗力?他說: 「土地,是由一個比人的時間更大的時間所支配。」

田地上簡單的一棵菜,動輒要用上3個月才能長成; 腳下每1公分厚的土壤,要大自然用500-1000年的歲月生成;一塊石頭,也許有千年歷史。

在分分鐘幾百萬上落的城市,我們容不下如此浩瀚的時間觀。反之,我們能在數分鐘用推土機改變土地

Page 12: Breakazine 016

2000 年起,康文署推廣「綠化校園資助計劃」,鼓勵學校種植,推廣綠化 ;

2004 年開始,政府更在各區推行「社區園圃計劃」,參加者可在公園學習種植蔬果,並把收成帶走。

耕種的風氣,已在香港社會不同階層萌芽。我們訪問了 100位青年農夫,他們來自小學、中學,以及在社會工作的青年人。

為什麼他們不在室內嘆冷氣,卻汗流浹背在田間?在田裏,他們體會到什麼?

18

Page 13: Breakazine 016

19015

Page 14: Breakazine 016

我耕田,就唔似港孩,連芒果有核都唔知道……我媽媽說的。

我中意種大西瓜,因為滿足感夠大。

我最喜歡的耕作工序

是休息,因為有得飲

檸檬茶。

我中意鬆土,因為可以玩昆蟲。

20

text / ben research / 冰 + 東 photo / andy100個落田的城市人

近10年,政府設立了不同的基金、培訓、比賽,鼓勵 學校種植,2000年起推出的「綠化校園資助計劃」,至今已有超過800間學校參加過。

這種「綠化熱」,令耕種成為愈來愈多學校推廣的校園活動。我們就分別找了40位及29位有務農經驗的小學及中學生,問問他們對耕種的看法。

小學生的想法是簡單而直接的。多數人(35%)因為「覺得好好玩」而參加耕種活動,只有極少數是深思熟

慮,為將來鋪路,「我將來要做廚師,所以要自己學種菜,自己種自己食。」至於耕種有什麼好玩?70%同學表示,收成最開心,因為「最有成功感」;問他們喜歡種什麼,多數人(30%)說蕃茄,「因為好甜、易種」,也有人說菜心,「因為媽媽中意食」;西瓜是最多人不喜歡種的農作物(15%),「易被蟲蛀,又易畀雀鳥食」。

中學生的想法,基本上與小學生相同;不同的是,中學生為耕種賦予更大意義,他們有的把農地稱為「通識教育園圃」,在耕種中,學習全球化、保育、可持續發展。

Page 15: Breakazine 016

21016

問他們學到什麼?就是作畦、施基肥、下種、移苗、淋水、追肥、除草、修剪、收成每一工序的技巧。同學還能說出一些有趣的知識:「粟米的花粉要靠風力授粉,所以種粟米,就要一塊田一大批種……」、「要開一塊田,絕不容易,要翻土、拾石仔,最後把地弄平。」

他們是學懂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粒粒皆辛苦」,「珍惜食物」。不少人自小就從課本上讀過這些老生常談的道理。但由這批同學說出,珍貴之處就在於他們曾親身體驗過。

政府如此支持綠色校園,農夫的工作又這樣偉大,那他們有想過將來當全職農夫嗎?「到我長大了,地方都被拿來起樓,根本沒有農地啦」、「在香港當農夫又辛苦、收入太低,難以為生」、「香港政府都唔支持農業」、「有空我會耕一兩下」……86%的中、小學生沒想過將來當全職農夫。

在同學眼中,當農夫固然偉大。但客觀環境和條件, 卻叫他們卻步。

學到一分耕耘未必得回一分收穫;但不耕耘就肯定冇收穫。

因為沒其他活動可參加,就參加耕種班來填時間,現在都中意耕種的。

種田最辛苦是鋤地開田,用力又流汗,但流汗又爽死。辛苦和開心總是一齊發生的,不能分開的。

放學後要做功課、做project,又要耕田,好辛苦。耕田就是學負責任和合作性。

Page 16: Breakazine 016

田間的課餘習作、周末的休閒體驗,耕作仍然是城市生活的點綴,真正的務農生活,仍然難以體會。

城市人對農田不再認真,更甚者,填之以混凝土,令肥田都變瘦,讓滋養人生命的大地,變成可炒賣的私產。

還好,瀕危的瘦田,還是有人來耕。有這樣幾班人,趕在無法挽回之前來到,將每天的生活跟農田綁在一起,用忍耐的勞動、謙卑的心腸,嘗試從水泥地裏種出一片青綠,尋找生活的不同可能,還鄉村應有的尊嚴。

26

Page 17: Breakazine 016

27015

Page 18: Breakazine 016

30

誰說瘦田冇人耕?text / 山地 photo / andy

左起:阿星、雅媛、Miki、Jenny、周思中;後排:小博、Gigi

30

Page 19: Breakazine 016

「為什麼返鄉下當農夫?」

這句話觸動了「生活館」眾人的神經,他們幾乎是沒好氣地澄清──大概這不是第一次。

「許多記者都說我們是歸園田居,返回農村避世。我們不是返回,而是向前,尋找生活應該走的路。」

「還有,我們不是農夫。」因為農夫能靠田養生,他們是十劃還未有一撇。

他們自稱是一羣「學耕田學生活」的青年人,年輕程度由20到60歲不等,有中學生、教師、設計師、藝術家、大學教授、攝影師,身分職業各異,卻因為反高鐵事件走在一起。

去年2月,在菜園村被荒廢的土地上,開設「菜園村生活館」,學習耕田種菜,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菜園村被遷拆後,他們的夢想沒被粉碎,反而愈發認真。一行約 10 人,今年 3 月決心租下錦上路一塊四斗大(約 3 萬平方呎)的田,嘗試以永續耕種方式,做其生產農場,過其「半農半X」的生活。

一切由混亂開始,有待重整,包括土地、耕作技巧、生活節奏,還有那奇怪又奇特的「半農半X」。

31016 31

Page 20: Breakazine 016

32

誰說瘦田冇人耕?

由反高鐵圍堵立法會的社運分子,到開「菜園村生活館」學做農夫─有人感到是南轅北轍,有人說他們是退隱不理世事。但對於生活館眾人來說,一切都同出一轍,源於同一個基本問題:生活,可以有另一選擇嗎?

「保衞皇后碼頭的時候,我們天天留守,天天都食美心快餐。」周思中笑言,這其實是荒謬絕倫的。「你努力打個天下回來,但仍是吃『美心』;『美心』不是特別差,但肯定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出了問題。」

生活,出了什麼問題?

對於這問題,生活館一眾青年人,立即有感而發。

皮膚黝黑的周思中,是生活館的核心成員,一星期4天耕田,3天在大學當助教、寫電影評論。在綠油油的農田,他一邊勞動一邊沉思,仿如哲人:「假如工作是為了搵錢,但錢找回來是為了什麼?假如是為了食的話,我們知道食的是什麼嗎?我們追求許多新口味,這些新口味又怎來的呢?」

我們以為可以選擇粟米湯味、BBQ味……但其實這些都是按着既定的方程式在實驗室調製出來的。「當你試

過親手種一棵菜,由種子發芽到收割吃下,你便會拒絕這些新口味。」周思中過去以吃垃圾食物聞名,大學飯堂最難吃的油炸硬薯條也能啃下。今天,他是慶幸自己懂得選擇。

「我們就是太早放棄自己的生產,什麼也依靠金錢,沒了選擇權。」Jenny 如此回應。她跟周思中一樣,4 天耕田 3 天教書,是生活館的元老。她蹲在田中,敏捷地拔野草,略帶怒氣地說:「在金錢制度下,什麼問題也以金錢去解決,城市變得很脆弱。所以受制於地產霸權和通脹!」

在種田這段日子,Jenny發現即使收入不多,但絕不會餓死,通脹對她的影響也不大。「你種田,可以吃自己的出產,也可以跟社區的人交換,不需依靠兩大超市、領匯、大陸的食品供應,生活更自主。」概念似乎是原始,卻是事實。60年代香港的農業供應了本地6成的蔬菜,也養活了一批從大陸走難來的移民,讓他們自力更生。

「為什麼要取消這種生存方式?為什麼社會要人人做金融服務業?難道容不下一個農夫嗎?」

生活館這班年青人個個飽讀詩書,就偏要學做農夫,選擇自己種食物,選擇過新的生活模式──半農半X。

32

Page 21: Breakazine 016

做半個農夫,學了什麼?

日本人塩見直紀說的「半農半X」,不是指半職農夫加半職其他工作。他強調的是以農耕為生活基礎,用自己的手創造,發揮自己的天賦(即X),連繫社羣。他的革命,不在於賺錢維生的方法,更是生活價值觀的徹底不同。而價值觀的扭轉,始於農耕。

「做農夫,你一定要學謙卑,冇得自己話事。」周思中說,任這班社會分子怎有主見,面對天,亦只能順應自然,學懂羣體協作。這是他們要學最大的功課。

這功課,最困難之處,就是從自我中心轉出來。城市人都慣了操控,產量要控制,產物要認證,甚至連天何時下雨也要天文台準確預測,不得有誤。「人說種田好自由,但自由的同時,要學受大自然支配,而非支配大自然。 」──這是現代人類遲遲未學懂的東西。

我們未學懂的,還有很多。「雖然讀了那麼多書;但一種田,你就發現自己一無所知;一蹲下,你就發現你連自己的身體也不認識。」

「學校教我們許多理論,教我們怎樣答題,卻沒有教我們怎樣生活。」學的多,做的少,懂的更少。「就像除草,你讀了所有理論也不代表你識拔草。許多的東西是要靠身體記憶學習的,亦即是要花時間和汗水去掌握。」

生 活 館 的 人 常 說 : 「 種 田 是 立 竿 見 影 的 , 無 得 騙人,吹唔脹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是兒時的道德教訓,是生活的實在;城市人卻用投資槓杆和衍生工具代替之。

種田,能改變社會?

對於能否改變社會,生活館眾人是有點抓破了頭。因為答案仍在探索,沒有現成的公式。

連他們的哲人周思中也有點語塞。「我沒有野心說5年後要建幾多個永續耕種農場。我只是想,香港只要有1/5人像我們一樣,種田和用自己一雙手開創生活不同的可能,香港已經不再一樣。」

「或者說,以前搞社運,我們是撞牆去撼;今天我們是蚯蚓,在地慢慢去鑽……」這哲人最愛蚯蚓這意象。

「你知道達爾文發表了天演論後,晚年研究什麼?是蚯蚓。」周思中笑着自問自答。當年,達爾文不是放下他的理論,而是從另一個向度去研究同一條問題。

「有許多研究天演論的人,就只顧想着進化的一端;但亦可從最原始的一端研究,看看最底層的蚯蚓。」

蚯蚓是慢慢在泥土中鑽,別人笑牠吃泥,但牠的糞便卻把泥土轉化,變成自己和大地的養分。雖是不起眼、不轟烈,但牠們的存在就印證了生命的孕育。農夫所做的如此;生活館的使命,也是如此。

33016 3333016 33

Page 22: Breakazine 016

睇天做人農夫,就要學習「睇天」。不是消極地撒手不顧,而是掌握天氣、水土、動植物的相互關係,順應自然,才能因時制宜,種出最好的菜。今天,城市人卻反過來要操控自然,只懂「睇住個市」、「睇面色」,而忘記「睇」最大的天。無怪乎北極南極的天空都被氣穿了。

在地深耕種田,你隨時要用3個月或更長時間去錯一次,然後再等到明年播種時,才能重新學習。這麼長的學習周期,香港人是接受不了,皆因成本效益太低。也許,我們忘記了,學習本來就是要花時間去浸淫。誰能用幾頁「社會主義」的筆記,去「速成」馬克思一生的掙扎?

重視土壤土壤要肥力足夠,才能有好的收成。香港許多農田都因出產過於頻繁,而變成瘦田,只靠化肥來催谷,以農藥來保護。要瘦田變肥田,就要讓泥土有足夠的腐殖質(humus)。腐殖質是來自分解了的動植物殘體和排泄物,又臭又髒的堆肥工夫是省不下的,時間也慳不了。別人常說香港的文化土壤不佳,也許是我們太強調多快好省,忘記好好施有機肥料。

一手一腳城市人甚少一手一腳去完成一件事。我們手上用的手機、腳上穿的波鞋,也不知經過多少人手生產而成。基本上,生產者與生產品沒有什麼關係,這叫做「異化」。但種田,你卻要一手一腳,由零開始去完成一件事;雖是汗流浹背才得餬口,卻很滿足。

生 活 館 一 眾 青 年 人 學 習 的 是 「 永 續 耕 種 」(Permaculture)。簡單來說,這是不用農藥除草、除蟲,不用化肥護土,不過度攫奪土地,而是與大自然配合的耕作模式。這一年,他們學懂的,不是農耕知識,而是地球人本來應該具備的生活老智慧。

誰說瘦田冇人耕?text / 山地 illustration / wing

34

Page 23: Breakazine 016

35

勿拋垃圾垃圾,即被丟到垃圾筒之物。周思中說,垃圾是促進消費的概念發明。他說,在石油化工副產品、塑膠製品還未全面入侵前,鄉村根本無所謂垃圾。因為任何事物都應有第二、三、四生命,是多功能的。但每天香港人就隨手丟掉9噸垃圾,是因為物件無用,還是丟垃圾的成本太低?大概,城市人都太容易把有價值的東西視作“complete ly rubbish”。

誰是野種?野種,是怎定義的?你想種生菜,怎知在旁生了馬屎莧,馬屎莧就變了野種或說雜草,但其實它可能比你種的生菜更美味。理想的自然耕種,連雜草也不主張拔掉。自然生態中,從來不是單一品種,總是多元,怎樣利用多元的品種相生相剋,來種出我們要的收成,才是最高的智慧。但我們就只知研製什麼化學除草劑,像化療藥一樣,以為是殺壞細胞,誰知連好的細胞也殺掉。

天天護養種田,最辛苦的,原來是每天的護養工夫。由撒下種子到結出果實的每一天,你要在適當時候移苗、除草、追肥、修剪、包瓜、收割。原來,許多農作物都不是一次收割的,農夫要定期收下已成熟的瓜果或菜葉,刺激它繼續長花長葉,否則它會變老,停止生長。一不留神,前功可盡廢。「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要留着汗才能領會的。

不要浪漫浪漫,不適合用來形容農夫生活,別以為在陽光和微風下流着汗水很瀟灑,須知道每天要蹲下除草、掩着鼻去施肥、無論怎樣防曬也曬黑、塗幾多驅蚊油也被蚊叮蟲咬。有時,花了一番心機,但菜可被蟲蛀,錢也賺不回。在地深耕,去重過生活,就是要堅忍,請別浪漫。

重視社羣生活館出產的菜,都賣給朋友。朋友說你的菜美味,自然開心;說你的瓜老了,就要道歉。在生產的每個過程中,認識許多理念相近,但才幹不同的人。這一班人走在一起,總會互相影響,互相補足,成為小社羣,這就是社區經濟。別看輕社羣的力量,它們是創意與改變的源頭。今天香港有公司有機構,就是缺少這些生活相連的有機小羣體。

016

Page 24: Breakazine 016
Page 25: Breakazine 016

鳴謝:多謝馬寶寶社區農場協助拍攝,Becky 親自下廚,四餸一湯,叫我們親嚐農家菜。多謝 Eggshell Creative,盛意款待,提供辦公室現場,讓出座位,供我們拍攝。更多謝在紐西蘭當過農夫的義工阿桑,跟我們一起進出城鄉之間,體味生活。

9015

Page 26: Breakazine 016

72

上帝的土地政策

text / 飲者信仰.Liberator

Page 27: Breakazine 016

73016

《聖經》論及經濟現實的篇幅那麼多,為什麼今日教會卻很少談經濟?舊約學者 Ellen Davis 在演說後如此慨歎。

Ellen Davis 是美國杜克大學神學院(Duke Divinity School)的聖經及實踐神學教授(這個組合也真夠獨特)。數年前,我曾在愛丁堡大學 Gunning Lecture 聽她演講,她就以農民眼光看《聖經》,論《希伯來聖經》的土地經濟。

失卻了的農民角度

Davis 強調,《希伯來聖經》本質上是一部屬於農業社 會 的 著 作, 所 以 用 農 業 /農 民 的 眼 光(agrarian eyes)讀它,只不過是理所當然。但現代讀者卻失卻了這種角度。現代社會用工業手段搞農業(industrial agriculture),以為更有效率,其實是把土地資源全速壓榨,很明顯違反《聖經》所高舉的那一套「對土地長遠保育」的制度(tenure system of land)。長線來說,這種工業手段其實毫無效率可言,更加令無數社羣無法再以務農為事業,逼使農民走向城市。

結果,農村社羣日趨貧窮,世界失去了農業的藝術,忘了上帝原初的土地政策,破壞了人與土地原有的理想關係。

對於《聖經》來說,農耕是人的最基本技巧。上主對人的祝福與咒詛,都在於土地;上帝跟以色列民族的關係,也以家庭和土地為根本。Davis 特別提出,希伯來文的 nahala(中譯:產業),是指上帝和人對(迦南)土地的主權關係(entitlement),土地把人跟過去的歷史和超越的上帝連結起來。這般尊重土地和土地背後的奧祕,正正就是一套農民的世界觀。

遺忘了的上帝土地政策

且看摩西律法,在〈出埃及記〉21-23 章和〈利未記〉17-26 章的聖潔法典(Holiness Code)裏,土地本是神人之約的一部分。

在〈列王紀上〉21 章記載亞哈王要買拿伯的葡萄園作其菜園,拿伯因此地為祖先留下的 nahala 而拒絕,最

後亞哈王之妻耶洗別竟派人殺了拿伯。這故事正是皇室(國家)經濟和本土經濟之爭,是兩套經濟制度之間的衝突。經文說,亞哈在上帝眼中是奸的(典型的和合本翻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是因為他毀了約,出賣自己和自己跟土地的關係(nahala),破壞傳統上對土地的 tenure system。(和合本在 25 節又來一個神來之筆:「自賣」,好嘢啩?)

再看〈詩篇〉37 篇,這詩是一個面臨威脅的羣體對那崩壞了的傳統世界的殷切渴望。17-18 節表達了一份盼望──「他們(義人)的 nahala 要存到永遠」,顯示作者知道傳統制度已經崩潰了,但深信上主會秉持公義,而且在原有制度解體之後,新的秩序必定會建立起來。

現代世界急速都市化,一切以城市為中心,農村或鄉郊被壓迫。但 Davis 不忘指出,《聖經》描繪城市與周邊農村的關係,是用「母親與女兒」來表達的,那是一份互相支持的哺育關係。

Against the mainstream

演講之後,愛丁堡的生態倫理學者羅邁喬老師(Michael Northcott)問,舊約律法到底是歷史現實,還是事後對歷史的浪漫推想或者感懷?(即是說,是否以色列人國破家亡之後,椎心椎肺地說,如果我哋當時咁樣咁樣,而家就唔使搞成咁啦!)這個問題十分正,點解我咁聰明都未諗過呢?

Davis 答,她不相信所有舊約律法都是被擄之後寫成的(post-exilic);不過,《希伯來聖經》的作者大概並不代表當時社會的主流,而是 writing against the mainstream。

咁又係。

延伸閱讀:Ellen F. Davis, Scripture, Culture, and Agriculture: An Agrarian Reading of the Bib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本文節錄自《我愛丁堡》<上帝的土地政策>,頁113-114。蒙突破出版社允許轉載。

飲者,全球知名度最低的世界知名學者。自以為橫跨基督教神學與媒體文化範範嚟,其實夾在中間冇位企。欲知詳情,必讀《我愛丁堡》。

Page 28: Breakazine 016

65016

Page 29: Breakazine 016

96

督印人︱梁永泰總編輯︱梁柏堅編輯︱創意統籌編輯/ 李玉霞 編輯/ 彭正雄 司徒咏姍 何兆斌資料整理︱張倩冰出版顧問︱余銘 蕭競聰 陳競存 李靄紅 吳國偉 沈淑文 許承恩設計製作︱設計經理/ 郭兆明 高級美術設計/ 譚淑美 美術設計/ 梁奕恆 黃婉嫻 助理美術設計/ 嚴文諾 攝影/ 黃國榮 製作/ 高葆玲市場推廣︱市場主任/ 饒靜怡 廣告、「自作業」廣告優惠、訂購查詢:2632 0365

零售本總代理︱勤力德書報發行有限公司 

承印︱宏亞印務有限公司   香港柴灣豐業街8號宏亞大廈13樓

出版及發行︱突破出版社香港沙田亞公角山路33號突破青年村電話:2632 0000 傳真:2632 0388電郵:[email protected]書誌網站:www.breakazine.com機構網站:www.breakthrough.org.hk版權所有 2011突破有限公司Copyright 2011 by Breakthrough Ltd. All Rights ReservedISBN: 978-988-8073-50-4

瘦田有人耕2011年11月1日初版

作者︱Breakazine! 創作小組(pakkin/ 山地/ 阿彼/ dydy/ ben)/ 鄺志傑/ 曾劍華/ 林振東/ 勇先/ 包記/ 鄺穎萱/ 飲者/ 吳子瑜/ Costa Chan實習生︱楊文婷

016

Human Library@HK開館日 ─ 邊緣系列+小眾系列新移民、外籍傭工、外判工人、少數族裔、變性人、性工作者、殺人犯等25位香港社會邊緣人士,跟你面對面分享他們的故事,要直搗你的偏見!

搞藝術的、搞獨立音樂的、搞社企的、搞保育的、搞種田的、搞事的社會小眾,常被主流社會視為不務正業。25位非主流,願意跟你面對面,要擴闊你的世界!

日期 / 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

時間 / 邊緣系列:10:15am - 1:30pm

小眾系列:2:15pm - 6:00pm

地點 / 突破青年村(沙田亞公角山路33號)

報名 / 請立即登上www.humnalibrary.hk登記

交通 / 大會將安排10:00am及2:00pm兩班免費穿梭巴士接送參加者,另參加者也可自行乘搭67K專線小巴前往。如自行駕車,車輛則需停泊於青年村外的收費停車場。

    (穿梭巴士站位於沙田康樂文化事務署附近)

Page 30: Breakazine 016

突破書誌|ww w . b r e a k a z i n e . c o m|Vo l ume 1 6|HK$2 9|Breakazine! 016

農業與可持續發展

農業與可持續發展

100位城市農夫的落田體驗 p.18生活館蹲在田裏的行動反思 p.30地產地銷的天台農場 p.42菜園新村的未來實驗 p.48

瘦田有人耕

唐代詩人李紳,著有《憫農詩》,記念農夫的辛勞。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今日城市人早就沒有李紳憐憫農民的情懷,

只因我們餐桌上的蔬菜來自街市,

米飯來自超級市場;

誰撒種、誰鋤禾,我們不知道,也沒興趣知道。

我們甚至把農夫、農地、農耕智慧統統拋棄,

農地被狠狠的灌上水泥,

農民被政府的基建趕走。

我們還大聲宣告:「香港不需要農業!地都用來起樓吧!」

我們就是本末倒置,忘記地產本指地裏的出產,可養活一代人,而不是養肥地產。

我們才是逆市而行,當世界各地視農業為戰略儲備,我們卻把土地荒廢。

我們何時夢醒?

當全球都有人支持「佔領華爾街」,反對金融霸權,

我們卻仍一味唯利是圖。

Breakazine! 在秋風初起的日子,

走訪小學天台田園、中學後園農場,

更深入錦田八鄉、粉嶺鶴藪,穿過貨櫃場和廢車場,

在羊腸小徑之中尋找倖存的青蔥田園,

跟每日拿起鋤頭,在農田精耕細作的青年人傾談。

他們反抗走入盲巷的城市發展思維,

硬要在推土機前種菜,在水泥地上種花。

保衞農業的生活革命

便利店專用條碼4 8 9 1 1 5 4 8 3 4 2 6 1

HK$29

通識教育

本書誌採用環保印刷

ISBN:978-988-8073-50-4

9 7 8 9 8 8 8 0 7 3 5 0 4

016

Page 31: Breakazine 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