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交流电路

Post on 31-Dec-2015

9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DESCRIPTION

第 3 章 交流电路. 3.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3.2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3.3 单一参数交流电路. 3.4 串联交流电路. 3.5 并联交流电路. 3.6 交流电路的功率. 3.7 电路的功率因数. 3.8 电路中的谐振. 3.9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 返回主页. 上一章. 下一章. i. ωt. O. I m. ψ. 正弦交流电的 三要素. 3.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交流电 : 大小和方向都周期性变化、在一个周期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电电工工技 技 术 术

3.1 3.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3.2 3.2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3.3 3.3 单一参数交流电路单一参数交流电路3.4 3.4 串联交流电路串联交流电路3.5 3.5 并联交流电路并联交流电路 3.6 3.6 交流电路的功率交流电路的功率

3.7 3.7 电路的功率因数电路的功率因数 3.8 3.8 电路中的谐振电路中的谐振3.9 3.9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

第 第 3 3 章 交流电章 交流电路 路

下一章 上一章 返回主页

2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3.1 3.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交流电 : 大小和方向都周期性变化、在一个周期 上的函数平均值为零。正弦交流电 : 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

最大值角频率初相位

i = Imsin(ωt +ψ)Im

O

i

ωtψ

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瞬时值最大值 角频率 初相位

3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正弦交流电的波形 :

ωt

i

O

ωt

i

O

ψ

ωt

i

O

ωt

i

0 < ψ < 180°

- 180° < ψ < 0°

ψ = 0°

ψ = ±180°

4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周期 T :变化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s )

频率 f : 1s 内变化的周数( Hz )。 角频率 ω : 正弦量 1s 内变化的弧度数。

T1

f =

= 2π (rad/s)T

一、交流电的周期、频率、角频率一、交流电的周期、频率、角频率

ω = 2πf

i

O ωt

T

5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常见的频率值

有线通信频率: 300 ~ 5 000 Hz ;

中国 和欧洲国家 50 Hz ,美国 、日本 60 Hz

各国电网频率:

高频加热设备频率: 200 kHz ~ 300 kHz 。

无线通讯频率: 30 kHz ~ 3×104 MHz

6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如果热效应相当 Wd = Wa 则 I 是 i 的有效值。正弦电量的有效值:

Wd = RI 2T Wa =∫ R i 2 dtT0

e 、 i 、 u

Em 、 Im 、 U

m

E 、 I 、 U

二、交流电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二、交流电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

I =Im

√2U =

Um

√2E =

Em

√2

瞬时值最大值有效值

I R Ri

7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i = 10 sin ( 1 000 t + 30° ) Au = 311sin ( 314 t - 60° ) V

相位 : ωt + ψ

初相位 :ψi = 30° , ψu = - 60°

相位差 : 同频率的正弦电量的初相位之差。

i = 100 sin ( 314 t + 30 ) A

u = 311sin ( 314 t - 60 ) V

=ψu - ψi = - 60 - 30 = - 90

相位初相位

三、交流电的相位、初相位、相位差三、交流电的相位、初相位、相位差

8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ωt

i

O

ωt

i

O

ωt

i

O

ωt

i

O

0 < < 180° - 180° < < 0°

= 0° = ±180°

u u

u u

u 与 i 同相位

u 超前于 i u 滞后于 i

u 与 i 反相

9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ωt O

+1

+j

O ψψ

ω

ωt2

ωt1

ωt1

ωt2

(b) 正弦交流电(a) 旋转矢量

3.2 3.2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j

+1 O

ψ

正弦交流电可以用 一个固定矢量表示

Im最大值相量

I有效值相量

Im

I

10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模 辐角

代数式

指数式

极坐标式

三角式

O +1

+j

ψ

b

a

p

= c (cosψ + j sinψ )

一、复数的表示方法一、复数的表示方法

= c e jψ

= c ψ

Op = a + j b

11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二、复数的运算方法复数的运算:加、减、乘、除法。

加、减法: A1±A2 = (a1±a2) + j (b1±b2)

乘法 : A1 A2 = c1 c2 ψ1 + ψ2

设: A1 = a1 + j b1 = c1 ψ1

A2 = a2 + j b2 = c2 ψ2 ≠ 0

=A1

A2

c1

c2

ψ1 - ψ2除法:

12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1O

+j

ψ1

e±j90 = 1 ±90 =±j由于:

- j I = I e j90 = I ejψ· e j90 = I ej(ψ 90 )

j I1 I

j I1

则 j I = I e j90 = I ejψ · ej90 = I e j(ψ + 90 )

13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2) 相量图

例 3.2.1 已知 i1 = 20 sin (ωt + 60º ) A , i2 = 10 sin (ωt - 45º ) A 。两者相加的总电流为 i ,即 i = i1 + i2 。 (1) 求 i 的数学表达式; (2) 画出相量图; (3) 说明 i 的最大值是否等于 i1 和 i2 的最大值之和, i 的有效值是否等于 i1 和 i2 的有效值之和,并说明为什么?解:

(1) 采用相量运算 I1m = 20 60 A

A– 45I2m = 10

Im = I1m+ I2m

A=19.9 30.9

i = Im sin(ωt +ψ)

= 19.9 sin(ωt + 30.9 ) A

+j

+1O

60°30.9°

45°

I1m

I2m

Im

14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3) 因为 i1 + i2 的初相位不同,故最大值和有效 值之间不能代数相加。

15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例 3.2.2 已知 u1 和 u2 的有效值分别为 U1 = 1

00 V , U2 = 60 V , u1 超前于 u2 60º ,求: (1) 总电压 u = u1 +

u2

的有效值并画出相量图; (2) 总电压 u 与 u1 及 u2 的相位差。

解:(1) 选 u1 为参考相量

U1 = 100 0 A

A– 60U2 = 60

U1 +U = U2

( 100 – 60= 0 + 60 ) V V– 21.79= 140

相量图

1 =ψ –ψ1

2 =ψ –ψ2

ψ

U

U1

U2

ψ2

ψ2 = 60

1 =ψ –ψ1= – 21.79 – 0 = – 21.79

2 =ψ –ψ2 = – 21.79 – ( – 60 ) = 38.21

(2)

16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3.3 3.3 单一参数交流电路单一参数交流电路

1. 1. 电压、电流 的关系电压、电流 的关系1. 1. 电压、电流 的关系电压、电流 的关系(1) 波形图

一、 纯电阻电路一、 纯电阻电路

(2) 大小关系 U = R I

Um = R Im

ωtO

iu

U = R I

如 : U = U 0 U I

则 : I = I 0

(3) 相量关系:

17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2) 平均功率 ( 有功功率 ):

= U I (1 - cos2ωt)

∫ p dtP = T1

0

T= U I (W)

(1) 瞬时功率 p = ui = Um sinωt Im sinωt = Um Im sin2ωt

2. 功率关系2. 功率关系

p≥0 —— 耗能元件。

p 与 u2 和 i2 成比例。

i

O ωt

P

p u

18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例 3.3.1 一只电熨斗的额定电压 UN = 220 V ,额定功率 PN = 500 W ,把它接到 220 V 的工频交流电源上工作。求电熨斗这时的电流和电阻值。如果连续使用 1 小时,它所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解:UN

500PN

220IN = = A= 2.27 A

W = PN t = ( 500×1 ) W·h= 0.5 kW·h

IN

220UN

2.27R = = = 96.9

19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1) 频率关系 : 同频率的正弦量 ;(2) 大小关系 : Um =ωL Im U =ωL I 感抗 : XL =ωL = U / I U = XL I

(3) 相位关系 : ψu = ψi + 90°

(4) 相量关系:

1. 电压、电流 的关系1. 电压、电流 的关系二、纯电感电路

U = j XL I

(5) 波形图 : 90°ωtO

u i

(6) 相量图:U = U则: 90

I = I 0如 :I

U

20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结论:纯电感不消耗能量, 只和电源进行能量交换(能量的吞吐)。

2. 功率关系2. 功率关系 (1) 瞬时功率

ωtO

iu

取用发出

取用发出

p = u i = Umcosωt Im sinωt = U I sin 2ωt

p

ωtO

π2

π2

32

π 32

2

π π

π π

(3) 无功功率

=XL

U2(var)

(2) 平均功率 ( 有功功率 )

= 0T1

0P = T∫ p dt

= U I = XLI2Q

21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例 3.3.3 有一电感器 ,电阻可忽略不计 ,电感 L = 0.2 H 。把它接到 220 V 工频交流电源上工作,求电感的电流和无功功率?若改接到 100 V 的另一交流电源上,测得电流为 0.8 A ,此电源的频率是多少?解 :(1) 接到 220 V 工频交流电源时

XL = 2πf L = 62.8 U 220

62.8XLI = = A = 3.5 A

Q = U I = 20×3.5 var = 770 var

(2) 接到 100 V 交流电源时

XL

2πLf = = 100 Hz

100U0.8IXL= = = 125

22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1. 电压、电流 的关系 1. 电压、电流 的关系 三、 纯电容电路

(1) 频率关系:同频率的正弦量 ;(2) 大小关系 :

ωC 1Um= Im

(3) 相位关系 : ψu = ψi - 90°

1 ωC 容抗 : XC =

U = j XL I

U = XC I

(4) 相量关系 :

(5) 波形图 :

ωC 1U = I

90°t O

u i

(6) 相量图 :U

I 0U = U如

I = I 90则

23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1) 瞬时功率 :

p > 0 电容储存电场能量 ( 电能→电场能量 ) p < 0 电容释放电场能量 ( 电场能量→电能 )

Q = U I = XC I 2

(3) 无功功率 :U 2

XC

= (var)

2. 功率关系2. 功率关系

(2) 平均功率 (有功功率 ) P = 0

p = U I sin2ωt

24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例 3.3.2 今有一只 47 F 的额定电压为 20 V 的无极性电容器,试问: (1) 能否接到 20 V 的交流电源上工作; (2) 将两只这样的电容器串联后接于工频 20 V 的交流电源上,电路的电流和无功功率是多少? (3) 将两只这样的电容器并联后接于 1 000 Hz 的交流电源上,电路的电流和无功功率又是多少?

解 :

故不可以接到 20 V 的交流电上。√2 U = 1.414×20 V = 28.8 VUm =(1)

(2)C1 C2

C1 + C2

C = = 23.5 F

Q = U I = 20×0.15 var = 3 var

12πf C

XC = = 135.5

20U所以 :135.5XC

I = = A = 0.15 A

25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3) C = C1 + C2 = 94 F

Q = U I = 10×5.92 var = 59.2 var

12πf CXC = = 1.69

I = = AUXC

201.69 = 5.92 A

26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 R + j ( XL - XC )〕 I

一、 R 、 L 、 C 串联电路根据 KVL

U = UR + UL + UC

3.4 3.4 串联交流电路串联交流电路

= RI + j XLI - j XC I

=〔 R + j ( XL - XC )〕 I

u = uR + uL + uC

复数阻抗 : Z Z = R + j (XL - XC)

= R + j X =√R2 + X2 arctan (X / R)

uC

uL

+

u

R

L

C

i +

+

+

uR

27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0 < < 90°

感性电路

阻抗角 : = arctan (X / R)

=ψu - ψi

阻抗 :Z=√ R2 + X2

= U / I

uC

uL

+

u

R

L

C

i +

+

+

uR

U = UR + UL + UC

电压三角形

I

UL

UC

UC

U

UX = UL + UC

XZ

R

阻抗三角形

UR

相量图 :

U =ZI

UR = R I

UX = X I = (XL X C ) I

28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 0

I UR

UL

UC

U

UCUL

UC U

UX= UL+ UC

I

UL

UR

90 < < 90

电路呈阻性 电路呈容性

29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例 3.4.1 已知 U = 12 V , R = 3 , XL = 4 。 求: 1 XC 为何值时( XC≠ 0 ),开关 S 闭合前后,电流 I 的有效值不变。这时的电流是多少? 2 XC 为何值时,开关 S 闭合前电流 I 最大,这时的电流是多少?解: 1 开关闭合前后电流 I 有效值不变,则开关闭合 前后电路的阻抗模相等。

R2 + XL2 R2 + (XL

XC )2 =

故 (XL – XC )2 = XL

2

UL

UC

UR++

S

R

jXL jXC

I

U+

因 XC ≠ 0 ,求得 XC = 2 XL = 2×4 = 8 | Z | = R 2 + XL

2 = 32 + 42 = 5 U

I | Z |= = 2.4 A

30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2 开关闭合前, XL = XC 时, | Z | 最小,电流最大,

故 XC = XL = 4

| Z | = R = 3 UI | Z |= = 4 A

31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二、阻抗串联电路

Z = Z1 + Z2

KVL :

U = U1 + U2

= Z I

U = Z1 I + Z2 I

= ( Z1 + Z2 ) I

I

U 1

U 2

UZ1

Z2

+ +

+

= ∑Ri + j ∑Xi Z = ∑Z i

= ( R1 + R2 ) + j ( X1 + X2 )

32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例 3.4.2 有一个 R 、 C 串联的负载, R = 6 , C = 159 F 。由工频的交流电源通过一段导线向它供电,测得电流为 1.76 A 。已知输电线的电阻 Rl = 0.5 ,电感 Ll = 2 mH 。试求输电线上的电压降、负载的电压、电源的电压,并画出向量图。解 :

XLW = 2 f LW = 0.628 0I = 1.76 A

ZW = RW + j XLW = 0.5 + j0.628 = 0.8 51.5

UW = ZW I = 1.4 51.5 V1

2πf CXC = = 20

73.3 VUL = ZL I = 36.75

ZL = R j XC = 6 j20 = 20.88 73.3

33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U = ZI = 36 71.45 V

Z = ZW + ZL = 0.5 + j0.628 + 6 j20

71.45= 20.43

UL

UW

I

U

71.45°

34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3.5 3.5 并联交流电路并联交流电路

Z = Z1∥Z2

其中: Z1 = R1 + j XL

Z2 = R2 j XC

KCL:

R1 R2

+

L C

U

I I1 I2

Z1 Z2

I = I1 + I2

I = UUZ1 Z2

+

) UZU) U =I = Z2

1Z1

1 +(

35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例 3.5.1 已知交流电路 U = 220 V , R1 = 20 Ω , R2 = 40 Ω , XL = 157 Ω , XC = 114 ,试求电路的总电流。解法 1:

39.60= 0.86 A

0U = 220 V

A= 1.36 75.7

0I2 Z2= U = 220

40 + j157A

I

j114 Ω j157 Ω

+

U

I2 I1

jXCjXL

R1 R2

20 j114I1 Z1

= U = 220 A0

=I I1 + I2 =( 1.9 80 + 1.36 75.7 ) A

1.90= 80 A

36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20 j114 + 40 + j157Z1Z2

Z1+Z2Z = =

( 20 j114 )

( 40 + j157 )

80=

60 + j43116 162 75.7

= 255 39.6

39.6I1 Z1

= U =255

0220 = 0.86 39.6 A

解法 2:

37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10TP =T∫ p dt

i = Im sinωt

u = Umsin (ωt + )

p = u i = UmImsin(ωt + ) sinωt

= U I cos + U I cos ( 2ωt + )

= U I cos

3.6 3.6 交流电路的功率交流电路的功率

IP = I cos

称为电流的有功分量

I

Z

+

-U

二、有功功率 二、有功功率 I

U

一、瞬时功率 一、瞬时功率

IP

38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三、无功功率 Q = U I sin

IQ = U I sin

IQ —— I 的无功分量四、视在功率

S = U I ( V·A ) =√P 2 + Q2

P

QS

P = S cos

Q = S sin = P tan功率三角形

IQ

I

U

IP

39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SN = UN IN —— 额定容量

有功功率守恒 :

P = ∑Pi =∑ Ui Ii cos i

无功功率守恒 :

Q = ∑Q i = ∑ Ui Ii sin i

视在功率不守恒 :

S ≠∑S i =∑ Ui Ii

额定视在功率

40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例 3.6.1 求电路的总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已知数据注明在图上。

P = U I cos = 220×0.86×cos ( 0 39.6 ) W = 146 W

Q = U I sin = 220×0.86×sin ( 0 39.6 ) var = 146 var

S = U I = 220×0.86 V·A = 190 V·A

解法 1 由总电压总电流求总功率

I 39.6

A80=

A+

R1

75.7= 1.36 AI2

I1

jXCjXL

20 Ω

j114 Ω j157 Ω

40 Ω

= 0.86

1.90

0U = 220R2

41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P = P1 + P2 = U1 I1 cos 1+ U2 I2 cos 2

= 190 V·A S =√P2 + Q2

Q = Q1 + Q2 = P1 tan1 + P2 tan 2

= ( 411 + 290) var = 121 var

解法 2 由支路功率求总功率

= (72 + 74) W

= 146 W

={ 220 1.9 cos ( 0 80 ) +220 1.36 cos〔 0 ( 75.7 )〕}W

42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由元件功率求总功率P = R1I1

2 + R2I22 = ( 20×1.92 + 40×1.362 ) W = 146 W

Q = XC I12 + XLI2

2 = ( 114×1.92 + 157×1.362 ) var

= 190 V·A

S =√P2 + Q2

= 121 var

解法 3

43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一、一、什么是功率因数 什么是功率因数

功率因数

功率因数角

纯电阻电路的功率因数为多少?

纯电感电路的功率因数为多少?

纯电容电路的功率因数为多少?

3.7 3.7 电路的功率因数电路的功率因数

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

= cosPS

44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纯电阻电路

R L C 串联电路

纯电感电路纯电容电路

电动机 空载 满载

日光灯

二、常用电路的功率因数二、常用电路的功率因数cos

cos

0 < cos <coscos

cos

三、功率因数和电路参数的关系三、功率因数和电路参数的关系

arctanXL XC

RR

Z XL XC

45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四、功率因数低的害处 1. 降低了供电设备的利用率 P = SN cos SN ——供电设备的容量例如: SN = 1 000 kV·A , cos = 0.5 时,输出 P = ? cos = 0.9 时,输出 P = ?2. 增加了供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的功率损失 I = P / ( U cos )

当 P 一定时, cos↓→ I↑→ 功率损失↑而且 线路电压降落↑

46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五、造成功率因数低的原因五、造成功率因数低的原因(1) 大马拉小车。(2) 电感性负载比较多,无功功率多。

六、提高功率因数的办法六、提高功率因数的办法并补偿电容

U

I

L

RC

47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U

i

L

RC 1

I

I 1

I2

I2

I2 = I1 sin1 I sin

ωCU = ( tan1 tan )PU

C = ( tan1 tan )PωU 2

I1 =P

U cos1

I =P

U cos

I2=ωCU

48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3.8 3.8 电路中的谐振电路中的谐振

什么叫谐振? 在既有电容又有电感的电路中,当电源 的频率和电路的参数符合一定的条件时,电 路总电压与总电流的相位相同,整个电路呈 电阻性。 谐振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某些物理量会达到极大值。 谐振有几种? 串联谐振、并联谐振

49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1. 1. 谐振的条件及谐振频率谐振的条件及谐振频率 Z = R + j ( XL XC ) = R + j X 当 X = 0 时 : Z = R = 0

一、串联谐振一、串联谐振

—— u 与 i 同相位谐振的条件:

谐振频率:

√LC 1ωn= fn =

2√ LC 1

+

R

L

C

+

+

+

U

UR

UL

UC

I

ωnC1

→ ωnL =XL= XC

50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电压谐振

2.2. 串联谐振串联谐振的特点的特点

(3) UL = UC→电压谐振

(1) Q = 0 → QL= QC 0

λ= cos = 1

(2) L 和 C 串联部分相当于短路

Z = R =Z ,最小 ——电路呈现纯电阻特性

(4) 品质因数

Q f =UL

U

UC

U=

XLI

RI=

IUR

UL

UC

= U

+

R

L

C

+

+

+

U

UR

UL

UC

I

+

51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例 3.8.1 下图为收音机的接收电路,各地电台所发射的无线电电波在天线线圈中分别产生各自频率的微弱的感应电动势 e1 、 e2 、 e3 ……调节可变电容器,使某一频率的信号发生串联谐振,从而使该频率的电台信号在输出端产生较大的才输出电压,以起到选择收听该电台广播的目的。今已知 L = 0.25 mH , C 在 40~ 350 pF 之间可调。求收音机可收听的频率范围。

R

L C

e1

e2

e3

uo

[ 解 ] 当 C = 40 pF 时

2√LC f = 1

=2√0.25×10-3×40×10-12

1

= 1 592 kHz

52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2√0.25×10-3×350×10-12

1

所以可收听的频率范围是 538~ 1 592 kHz 。

2√LC f = 1

当 C = 350 pF 时:

= 538 kHz

53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UIR

IC

IL

= I

二、并联谐振

×

+

R C Lu

i

iL

iX

iCiR

1.1. 谐振条件 谐振条件

2.2. 谐振频率 谐振频率

√LC 1ωn = 2π√ LC

f n = 1

ωnC1

ωn L =XL = XC i = iRiX = 0

54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3. 并联谐振特点

λ= cos = 1

(4) 品质因数: Q f =IL

I

IC

I=

(2) L 和 C 并联部分相当开路

Z = R =Z ,最大 ——电路呈现纯电阻特性

+

R C Lu

i

iL

iX

iCiR(1) Q = 0 QL = QC 0

(3) IL = IC 电流谐振

55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例 3.8.1 下图所示电路中,外加电压含有 800 Hz 和 2 000 Hz 两种频率的信号,若要滤掉 2 000 Hz 的信号,使电阻 R 上只有 800 Hz 的信号,若 L = 12 mH , C 值应是多少? 只要使 2 000 Hz 的信号在 LC 并联电路中产生并联谐振, ZLC→∞,该信号无法通过, R 上只有800 Hz 的信号。

4π2f 2n L

C = 14×3.142×20002×12×10-3= 1

= 0.53 F

解:

u

R

L

C

56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3.9 3.9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方法?

直流分量、交流分量 交流分量—— 谐波 谐波:一次谐波、二次谐波、三次谐波…… 高次谐波:三次谐波及三次以上的谐波。

非正弦周期信号有效值的计算方法?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的分析方法?

57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一、谐波分析的概念 一、谐波分析的概念 谐波分析 : 对非正弦周期信号可以用傅立叶级数将它们分解成许多不同频率的正弦分量的方法。

u = U0 + U1m sin(ωt +ψ1) + U1m sin(ωt +ψ1) + …

= U0 + Unm sin(nωt +ψn)

基波 一次谐波 二次谐波

U02+ U1

2 + U22 + …U =√

I02+ I1

2 + I22 + …I =√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即方均根:

58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二、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 当作用于电路的电源为非正弦周期信号电源,

或者电路中含有直流电源和若干个不同频率的 正弦交流电源的线性电路可以采用叠加原理。 在计算过程中,对于直流分量,可用直流电路 的计算方法,要注意电容相当开路,电感相当 短路。对于各次谐波分量,可用交流电路的方 法,要注意感抗和容抗与频率的比例关系。 电路的总有功功率:

P0 = U0 I0 + U1 I1cos1 + U2 I2cos2 +…

59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R C Lu

i

例 3.9.1 R 、 L 、 C 、并联电路,已知 i = 1 1sin t 30 1sin 2t + 30 A , = 1 000 rad/s , R = 10 Ω , C = 10 F , L = 10 mH 。求电路两端的电压 u 和它的有效值。

[ 解 ] (1) 直流分量单独作用时, 由于 L 相当于短路,故

U0 = 0

(2) 基波分量单独作用时1

1CXC1 = = 1

1 000×10×10-6 = 100

XL1 = 1 L = 1 000×10×10-3 = 10

j100jXL1

1R

1 jXC1

Z1 =1

+ +1

11

10 +1

+1

j10

=

60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u1 = 7.43 sin 1 000 t + 12 V

42= 7.43 42U1m = Z1 I1m = 7.43 V 30×1 7.43 12 =

(3) 二次谐波单独作用时1

ω2CXC2 = = 1

2 000×10×10-6 = 50

XL2 = ω2L = 2 000×10×10-3 = 20

1 j50 j20

Z2 =1

1R +

1 jXC2

+1

jXL2

11

10 + +1=

= 9.58 16.7

× 46.73016.7U2m = Z2 I2m = 9.58 V1 = 9.58

u2 = 9.58 sin 2 000 t + 46.7 V

61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4) 最后求得u = U0 + u1 + u2

= 〔 0 + 7.43 sin ( 1 000 t + 12 ) + 9.58 sin ( 2 000 t + 46.7 )〕 V

U02+ U1

2 + U22U = √ = 8.57 V

62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IS

-uS

R2

L C

R1

R3i3

IS

R2R1

R3Io +

-uS

R2

L C

R1

R3i

(b) 直流通路 (c) 交流通路

(a) 完整电路

例 3.9.2 已知直流理想电流源的 IS = 10 A ,交流理想电压源的 uS = 10√2 sin1 000 t V , L = 10 mH , C = 200 F , R1 = R2= R3= 5 Ω 。求 R3 的电流 i3 及消耗的有功功率。

[ 解 ]

63

第第 33 章 交流电路 章 交流电路

1 直流电源单独作用时, L 相当于短路, C 相当于开路 2 交流电源单独作用时,直流理想电流源应开路,则

XL = L = 1 000×10×10-3 = 10

Z = R2 + R3 + jXL · ( jXC

)jXL+ ( jXC )

45 = 14.14

1C

XC = = 11 000×200×10-6

= 5

I0 = 0.5 IS = 0.5×10 A = 5 A故

通过 R3 的交流分量

45I = Z

US =14.14

010 0.707 45 A=

P3 = ( I02 + I2 ) R3 = ( 52 + 0.7072 ) ×5 W = 127.5 Wi3 = I0 + i =〔 5 + 1 sin ( 1 000t + 45 ) 〕 A最后求得

i = 1 sin ( 1 000 t + 45 ) A

电电工工技 技 术 术 第 第 3 3 章 章

结 束结 束

下一章 上一章 返回主页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