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阅读...的贝多芬”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

1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 (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1 20世纪伟大的导演之一“电影界 的贝多芬”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 电影,但每一部都让他名留影史;他的 作品被英格玛·伯格曼盛赞为“奇迹”; 他以诗意的思考和充满圣经末世般的 想象,创造了令人震惊的电影形象,影 响了一大批捕捉灵魂的导演。 《萨拉戈萨手稿》(波兰)扬·波托茨基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11 瓦隆卫队的年轻军官阿方索去马 德里加入军队,但他很快发现被困在一 家神秘的路边客栈,和形形色色的怪人 待在一起:小偷、强盗、贵族、妓女与吉 卜赛人。他在 66 天里记录下他们的故 事。大约40年后,这部手稿在一个上 锁的箱子里被发现。小说故事中套着 故事,被誉为堪比《十日谈》与《一千零 一夜》的杰作。 《史记的读法》 杨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1 作者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 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 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 与理念。其中的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 篇中,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 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 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换个角度看教育 关于《爱弥儿》的再思考 《守山》 肖林 王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1 主人公肖林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第 一批专业保护工作者之一,他从16岁 开始,守护白马雪山整整35年。个体 命运、时代变迁、信仰传承、族群轨迹、 物种兴衰……肖林的精神世界十分丰 富,有藏文化独特的生命观、信仰观,也 有一个常年与自然、与雪山为伴的人, 如何自我探索,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 编辑:顾遐 美编:邵云飞 校对:陈彻 组版:陆永健 2020 年 2 月 1 日 星期六 A4 阅读 童心犹存 读黄丽娟小说《我们都是好孩子》有感 陆华丽 大爱无边,患者有望 读《鼠疫》有感 有关教育的古今中外著述读 过不少,没有哪一本比卢梭的 《爱弥儿》更让我感动。该书的 人物和情节都非常简单,真正的 主人公只有一个爱弥儿,是理想 化的受天性教育的“自然人”。 卢梭在书中别出心裁地提出按年 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 前四卷讲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的 受教育经历,第五卷叙述对爱 弥儿的未婚妻苏菲亚的教育。 然而就是这样的单线结构,加 上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我 们觉得爱弥儿一点也不像是虚 构人物,反而感受到一个有血 有肉的真实存在。他的所思所 想、所言所行,已经成功跳出了 思想道具和载体的范畴,因为发 生在爱弥儿身上的一切,都是代 表了卢梭所生活的时代对发展天 性教育的呼声。 我觉得《爱弥儿》是一部美学 化的教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 好看的哲理小说。书中系统阐发 了卢梭的哲学、伦理、宗教、政治 及美学思想,在该书第二卷中卢 梭谈到儿童教育,认为教孩子画 画,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画而 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画画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练就灵巧 的手指和富于创新的头脑。卢梭 希望孩子们把大自然当作最好的 老师,把看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当作模特儿。“我希望摆在他眼前 的是原件而不是画在纸上的图 形,我希望他照着房子画房子,照 着树木画树木,照着人画人,以 便养成习惯,仔细地观察物体和 它们的外形,而不至于老是拿那 些死板板的临摹的绘画当作真实 的东西来画。”同样,卢梭对孩 子们学习音乐也是抱着顺应自然 的态度,主张把音乐作为一种娱 乐,不仅仅用耳朵,更要用心灵 去聆听,去体味,还应当不失时 机地听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有 灵感来了就不妨试着自己哼上一 小段旋律,把它视为自己的创 作。卢梭借爱弥儿的体验告诉孩 子们,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的创 作,不必把它当成一项非完成不 可的艰辛工作,而是要把它看作 人与自然轻松交流的过程。很多 时候,我们往往被所谓的工作热 情蒙蔽,误把工作中取得的一点 成绩当作自己的能力或才华,其 实一个人被迫做一项工作和适合 于做这项工作完全是两码事,而 教育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让 教育对象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 然后使心灵投入和身体力行两相 融洽。 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强 调,自然发展的美高于人工雕琢 的美,“臆造的美之所以为美,完 全是由人的兴之所至和凭借权威 来断定的,因此,只不过是因为那 些支配我们的人喜欢他,所以才 说它是美。”我想,这里所说的“臆 造的美”,大概就类似于今天在孩 子们身上施加“应试教育”而取得 考试高分的“表面风光”吧。该书 第四卷中说:“我时时刻刻要尽量 地接近自然,以便使大自然赋予 我的感官感到舒适。因为我深深 相信,它的快乐和我的快乐愈相 结合,我的快乐便愈真实。”这种 竭力推崇自然的精神,为卢梭的 教育美学打上了永不过时的印 记。换句话讲,卢梭主张人的一 生所受的教育应完整体现一个成 长过程,就像一年四季的自然更 替,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美都应 当依次尽情品味。在某个季节没 有终结之前,不宜提前享受下一 个季节的美。一旦违背了自然规 律,往往会弄巧成拙,欲速不达, 毫无乐趣可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发 现满世界的孩子们一个个被排得 满满当当的各类兴趣班、提高班 日程表牵着鼻子走,提前好几年 学英语、学奥数、学书法、学器乐, 早早地拿上几个获奖证书、考级 证书,几乎再也找不到本应属于 他们的童年快乐。而他们的爸爸 妈妈精心编织这一切的理由只有 一个,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 线上”。其实真正懂得教育规律 的家长不会不知道“揠苗助长”的 害处,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 兴趣,按部就班地自主学习。 卢梭所倡导的教育思想,一 言以蔽之,即服从自然的永恒法 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具 体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 们从丰富多彩的切身体验中,通 过眼耳鼻舌身的真切感受去获得 所需要的知识。这无疑是对束缚 儿童个性发展的抽象灌输教育方 式的有力挑战。当然,从当时新 旧过渡的社会大气候,乃至此后 相当长时期教育观念的演变来 看,希望破旧立新、彻底改革教 育时弊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但作者为此长期苦心焦思而撰成 《爱弥儿》一书,毕竟是起到了 良好的导向作用,卢梭无疑是一 位具有勇敢社会担当的卓越英 才。 《爱弥儿》的体裁是小说,但 读完以后就会发现,作者并没有 把主要力气花在故事情节上,而 是巧妙地借助并不复杂的故事表 达教育思想,因而大量采用自述 和夹叙夹议的方式,慢节奏地交 代被教育对象的成长过程,让读 者有充分的时间咀嚼玩味,然后 从整体上来反思教育,反思社 会。卢梭在谋篇布局上也是一位 天才的设计师,他围绕爱弥儿 20 年来受教育的经历,推出一个又 一个五味杂陈的充满生活情趣的 小故事,这些故事或幽默,或辛 酸,或耐人寻味,令人拍案称奇、 过目不忘。两个多世纪以来,许 多教育研究者欣赏的是《爱弥儿》 的高度,而我更看重的是《爱弥 儿》的温度。书中没有豪言壮语、 信誓旦旦,只有慢言细语,像小溪 般静静地流淌,却是如此神奇地 启迪心智,令人折服。两个世纪 的时光不算太漫长,但卢梭无疑 还是为后世的人们搭建了一座桥 梁,沟通了时间与空间给教育课 题带来的种种隔阂。此岸的我 们,也有幸与彼岸的卢梭相遇,津 津有味地聆听他对教育话题的生 动解读。 曾有评论家说,《爱弥儿》一 书“强于思想而浓于感情”,还有 一位教育学家说:“只要柏拉图 的 《理 想 国》 和 卢 梭 的 《爱 弥 儿》留存于世,纵使其他教育著 述被毁,人类的教育园地也是馥 郁芬芳。”诚哉斯言!我本人反 复品味此书二十多年兴趣不减, 潜移默化中吸收书中的理念付诸 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实践,并获得 了初步成功。我愿在有生之年继 续把 《爱弥儿》 当作枕边书,常 读常新。 读黄丽娟的长篇儿童小说 《我们都是好孩子》,仿佛在眼前 徐徐展开一幅无比生动鲜活的校 园生活画卷。一群小学生、数个 家长和几位小学老师的人物形象 逐渐清晰,并在生活化的情节里 栩栩如生。 因父亲的工作调动而从重庆 转学至启东的主人公甄正、甄好, 就像同学们开玩笑说的那样,很 大程度上就像名字组合的谐音寓 —真正好。虽然是双胞胎兄 弟,相貌也神似,但性格迥异,因 此在对待事情的想法上常常态度 相反。他们在启东学习的半年时 间里经历成长,从各方面的极度 不习惯,因为被肯定、被喜欢,转 变成非常愉快地融入其中,和同 学、老师、家长的日常相处的情景 一一跃然纸上。 小说每一章节都是一个小小 的故事,彼此承上启下,连贯成一 整个学期有趣又丰富的校园时 光。这里有不同地域文化的碰 撞,有不同教育理念的冲突。重庆 长大的孩子与启东土生土长的孩 子相比较,思维、饮食、方言等都是 互不相同的,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使 这部长篇儿童小说跨越了地区的 局限,更增添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启东的学生和老师们以接纳包容 的热心来面对远从重庆而来的插 班生甄正、甄好弟兄俩,而他们俩 又以积极相融的态度来适应新环 境。漂亮温柔的班主任花老师深 受孩子们的喜爱,她能够接受孩子 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对待孩子们的 错误十分宽容,同意孩子们过帐篷 节、教室里可以养仓鼠……她是拥 有创新思维的新一代老师形象。 而陈老师严肃古板,虽教学认真负 责,但不大容易认可孩子们的新奇 想法,更大程度地塑造了原先老师 的默认严谨形象。 黄丽娟的文笔清新淡雅,既 彰显了她散文写作的好功底,又 能跳出她原有的写作框框,以活 泼有趣的儿童小说写法来吸引读 者的目光。小说中的这群孩子和 老师,就像真实地生活在我们周 围。既有我们曾经远去的童年缩 影,又有现在孩子的童真童趣。 黄丽娟作为一名资深的小学 教师,她所遇到过的许多学生和 老师,经过艺术的加工,可能就藏 在某一个儿童小说人物的描述 里,你看过之后,会觉得倍感亲 切。花老师、陈老师、甄正、甄好、 毛豆豆等,每一个人物在故事情 节里渐次丰满起来的形象,都可 能像极了你所熟悉的某个人,令 你会心一笑。 这本书里弥漫着温情有爱的 情怀,蕴含着关于人生,关于梦 想,关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 世界可以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一 些,只要心藏善念、心有纯真,可 以保护因孩子们而到来的所有美 好。《我们都是好孩子》这部长篇 儿童小说,不但行文细腻优美,语 言风趣幽默,而且人物塑造贴切 自然,无论是孩子、老师或者家 长,都适合细细品读。 再想想,我们都是好孩子,不 是吗?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 不可忽视的善意与温暖。我们的 世界也因此而童真犹存。 《动物帝国》(法)恩基·比拉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1 这是漫画大师恩基·比拉沉寂十 年后的新作,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环 环相扣的故事:《动物帝国》《末世恋 人》和《空气的颜色》,讲述了发生在未 来世界的一场生态浩劫之后,幸存的 一小部分人类是如何面对困境、顽强 生存下去的故事。 鼠年春节,全国打响一场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 役。此时待在家里不出门就是 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无聊时刷 手机,网上的信息此起彼伏, 真假难辨。 某天,同学 A 转来一则“麻油 滴鼻”的辟疫土方:“每天出门前 用棉签蘸点小磨香油,滴进两个 鼻孔内,轻捏几下即可,这样就可 以阻断一切流感和瘟疫传染。民 27 年河南瘟疫,死人无数,我 爷爷就是每天这样给别人看病, 救人无数,当时也没口罩之说,就 是这种方法阻断传染,十分有效, 故作秘传。”几分钟后,同学 B 出某辟谣平台已经鉴定此土方系 伪科学。究竟真假科学?我不 懂。不过,同学 A 随后上传了一 本旧书《中医鼻疗法全书》,在第 二页《辟疫》篇里清楚写道:“凡入 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 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既出, 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方为 佳。”可见,此中医疗法由来已 久。虽然不知“麻油滴鼻”法对 预防今日的冠状病毒是否有效, 但多懂一点医学常识总归不是坏 事。 我家没有《中医鼻疗法全 书》,书橱里倒是有一本父亲留给 我的《精编本草纲目》,平时也没 好好看,此时正值史上最长的春 节假期,时间宽裕,拿出来翻一 翻,发现还挺有看头。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 时珍以毕生精力编著的一部不朽 巨著。我手头的这本由中国古籍 出版社 1999 年出版的精编版本, 共分 17 个篇章,依次为:本草纲 目序例、本草百病主治、菜部、果 部、谷部、人部、兽部、禽部、介部、 鳞部、虫部、水部、火部、草部、木 部、金石部、味部。 第一篇章“本草纲目序例”里 介绍了服药忌食、饮食相克、妊娠 禁忌等内容,比如服用了中药黄 连后,忌吃猪肉和冷水;吃了桃 子,忌吃鳖肉;孕妇吃了茨菰,会 消胎气……此一章里,还罗列了 各种有毒的果、鱼、鸟、兽等。古 人尚且知道有毒的果、鱼、鸟、兽 不能食用,我们今人却无所禁忌 地大吃野味,这一场病疫悲剧,值 得每一个贪婪的今人深思、反省 和警戒。 第二篇章“本草百病主治”, 收集了很多治疗常见病例如牙齿 出血、脚气、反胃的方子,以及 一些食疗方子。此篇章里也收有 “瘟疫”一篇,如是写道:“方一: 大黄、附子或肉豆蔻煎汤服;方 二:葱、蒜、烧酒同食;方三:槟榔、 乌梅同食;方四:食用猪血。”但此 方子仅是针对疟疾瘟疫。在那个 医学不发达的古老年代,人们只 能收集土方予以一试。对比今 天,人类已经幸福太多,医学昌 明,科技发达,然而却还是阻止 不了一场病疫的蔓延,悲乎哉, 不亦痛矣。天灾不可违,人祸犹 可为。 《本草纲目》从第三篇章“菜 部”开始到第十七章“味部”,依次 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各类蔬菜、水 果、谷物、禽兽等的食用价值、功 效主治。每一篇文都不长,甚至 可以跳着读,翻到自己有兴趣的 篇章,或者对症查药,算是一本 不错的枕边书。 你既可以将这本书当作植物 大全,跟着补习乔木灌木蔬菜瓜 果;亦可以当它为动物大全,看 看鱼分多少种类蚌蛤又分多少种 类;更多的时候,请把它当作中 医书来看,人到中年,学习一些 医学常识很有必要。况且,非常 时期,每个人更要居安思危,照 顾好自己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帮 助。 闲读《本草纲目》 陆小鹿 社址: 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 邮政编码:226018 电话: 办公室85519723 编辑出版部68218881 副刊部68218876 发行部85118867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060001 国内发行: 邮发、自办零售价: 每份1.30《鼠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 者、法国作家加缪的长篇小说,全 30 节,可谓巨著。好比“弱水 三千,只取一瓢”,我才刚刚读完 小说的开局,便已痴情入迷,深有 感触。 小说中的第一句话引自作家 笛福的妙语:“用另一种囚禁生活 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 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 取。”二战时期,法国沦陷,加缪家 破人离。他愤恨不已,于是想写 一部寓言,揭示法西斯的罪行。 他选择了鼠疫的题材,用囚居鼠 疫的心境展现囚居亡国的心境, 用虚构的鼠疫陈述法西斯真实的 肆虐。妙语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 小说的创作背景,还有著者的哲 学思维。加缪是一位存在主义 者,他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不可 预知的,人充满无奈。正如钱锺 书先生创作 《围城》,主题滥觞 于法国的成语“被围困的城 堡”:疫区外的地区何尝不是另 一种疫区呢?鼠疫爆发,无论身 在何处,有良知与亲情的人,都会 感到煎熬和无奈。 当然《鼠疫》不是悲观主义的 表露。作为一位有思想的作家, 加缪通过《鼠疫》在为自己和读者 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在这《鼠 疫》前行的路径中,有两条线索, 尽显著者的构思才华。 一条是明线“鼠性”,即老鼠 的性命,通过老鼠的不断死亡,渐 渐展开小说的情节。“4 16 日早 晨,主人公贝尔纳·里厄医生在奥 兰的诊所楼梯口”第一次看见死 老鼠,随后他又在过道中看见老 鼠吐血,勾起了妻子生病的心 事。由个人的家庭、单位,走入城 市,先有“搬运工人挟着满满一箱 死老鼠”,后又是“工厂里捡到死 老鼠”,随着老鼠死亡数量的陡 增,鼠疫悄然走向前台,恐慌渐渐 弥漫读者的心头,故事也由此“顺 利”展开。 另一条是暗线“人性”,通过 内聚焦叙述方式展开《鼠疫》的故 事,彰显主人公的人性美。所谓 “内聚焦”就是借助一个人或几个 人的角度,来叙述其体验的世 界。加缪是一位智者,他没有选 择《好色一代女》中“我的口吻”, 也没有选择《白象似的群山》的外 聚焦叙述方式,而是采用第三人 称内聚焦叙述方式,客观讲述故 事,以便暗示读者可以领悟他的 思维。他既不想把“我的思维”强 加给读者,也不想“没有思维”给 读者。当然“领悟”不是“接受”, 正如叔本华所述:“When we readanother person thinks for us: we merely repeat his mental process”(读书不思考,只是重复 著者的思维过程)。通过人物的 对比,自我的思考,读者们不难感 悟到《鼠疫》中内聚焦的精妙作用 —人性美于绝境中闪烁出希望 的火种。 小说中,鼠疫爆发、高潮、熄 灭,其间人物一一出场,心态各 异,千奇百怪。先说负面人物,读 来令人不解,甚觉:世界的荒 谬,归根结底是人的荒谬!有些 人是匆匆一闪,就已离场;有些 人是星星火火,忽暗忽明,与主 人公贝尔纳·里厄医生的优秀品 质,形成鲜明对比。像西班牙老 头儿,患有气喘病,面对来势凶猛 的鼠疫,他兴致勃勃,不停念叨: “它们出来了。”无一字写心理,但 是“兴致勃勃”的神态已经将老头 儿幸灾乐祸的病态心理,描述得 淋漓尽致。 又有看门人,他是贝尔纳·里 厄医生的熟人。医生第一次看到 死老鼠,告诉看门人,希望引起他 的重视。结果医生觉得他的反应 “不寻常”,也许就是荒谬;看门人 对于家中发现死老鼠,“简直是一 件荒唐事”,极力否认事实。看门 人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寓意着 不少不同阶层的人物,由于无知, 或许爱面子,变得无畏,最终惹祸 上身。由于轻蔑,看门人成为书 中第一位死去的鼠疫患者。他的 死状,正是他付出的代价,写得细 致逼真,令人不忍卒读。反观贝 尔纳·里厄充满医生的敬业精神, 初见死老鼠,已经意识到鼠疫的 危害,才回头去询问看门人。他 又全力抢救看门人,虽然失败,但 是不畏病毒,一如既往地继续救 治其他病人。 再说正面人物的存在,同样 有益于彰显贝尔纳·里厄医生的 人性美。朗贝尔是一位年轻记 者。看穿着打扮,看言行举止,他 都是一位正面人物。借助对话的 描写,贝尔纳·里厄医生问他敢不 敢全面谴责鼠疫事件,朗贝尔起 初不知所问,后面明了贝尔纳·里 厄求真的美德:无论做什么工作, 要有勇气,要有担当。 除去主人公之外,母亲是书 中最为重要的正面人物。她和儿 子的人性美是互生的,互动的。 鼠疫发生后,母亲赶来。只有寥 寥数语,加缪已将母亲和善的形 象,无畏的心态,勾勒得清晰可 阅。母爱的光辉,有着无穷的力 量。她就一句对白:“……老鼠 一点也影响不了我的情绪”,如 同吃下定心丸,医生听后觉得 “跟她在一起,什么事情总好像 很容易解决似的”。母亲的影 响,无穷无尽。因为母爱,地狱 瞬间变为人间。面对恐怖的鼠 疫,贝尔纳·里厄医生的心理像 母亲的对话一样稳定,行动像母 亲的穿着一样简练,最终救起一 位位病人! 即使没有上述的人物衬托, 有关主人公的个人细节,也充满 人性美。贝尔纳·里厄医生面对 不计其数的病患者,他从郊区出 诊,因为那里的病人最穷。在他 的心中,有一种博爱,打破阶级、 贫富、国籍的差别,为病人服务, 着实令人感动。 通过多个人物的重叠对比, 以及多层次、多方位的描述,加 缪的答案就是:人性才是最美的 疫苗,打破时间、空间的约束, 治愈各种病疫,帮助人们走出生 活困境。 正如如皋名宦戴联奎为友人 医著写序时所述“仁者医心”, 从医要像贝尔纳·里厄,从政为 官更是如此:大爱无边,患者有 望。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Jul-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4 阅读...的贝多芬”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 电影,但每一部都让他名留影史;他的 作品被英格玛·伯格曼盛赞为“奇迹”;他以诗意的思考和充满圣经末世般的

《我的不朽已然足够》(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1

20 世纪伟大的导演之一“电影界的贝多芬”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电影,但每一部都让他名留影史;他的作品被英格玛·伯格曼盛赞为“奇迹”;他以诗意的思考和充满圣经末世般的想象,创造了令人震惊的电影形象,影响了一大批捕捉灵魂的导演。

《萨拉戈萨手稿》(波兰)扬·波托茨基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11

瓦隆卫队的年轻军官阿方索去马德里加入军队,但他很快发现被困在一家神秘的路边客栈,和形形色色的怪人待在一起:小偷、强盗、贵族、妓女与吉卜赛人。他在66天里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大约 40 年后,这部手稿在一个上锁的箱子里被发现。小说故事中套着故事,被誉为堪比《十日谈》与《一千零一夜》的杰作。

《史记的读法》杨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1

作者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其中的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换个角度看教育——关于《爱弥儿》的再思考

□汪 微

《守山》肖林 王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1

主人公肖林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第一批专业保护工作者之一,他从 16 岁开始,守护白马雪山整整 35 年。个体命运、时代变迁、信仰传承、族群轨迹、物种兴衰……肖林的精神世界十分丰富,有藏文化独特的生命观、信仰观,也有一个常年与自然、与雪山为伴的人,如何自我探索,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

编辑:顾遐 美编:邵云飞 校对:陈彻 组版:陆永健

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A4 阅读

童心犹存——读黄丽娟小说《我们都是好孩子》有感

□陆华丽

大爱无边,患者有望——读《鼠疫》有感

□彭 伟

有关教育的古今中外著述读过不少,没有哪一本比卢梭的《爱弥儿》更让我感动。该书的人物和情节都非常简单,真正的主人公只有一个爱弥儿,是理想化的受天性教育的“自然人”。卢梭在书中别出心裁地提出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前四卷讲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的受教育经历,第五卷叙述对爱弥儿的未婚妻苏菲亚的教育。然而就是这样的单线结构,加上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我们觉得爱弥儿一点也不像是虚构人物,反而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他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已经成功跳出了思想道具和载体的范畴,因为发生在爱弥儿身上的一切,都是代表了卢梭所生活的时代对发展天性教育的呼声。

我觉得《爱弥儿》是一部美学化的教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好看的哲理小说。书中系统阐发了卢梭的哲学、伦理、宗教、政治及美学思想,在该书第二卷中卢梭谈到儿童教育,认为教孩子画画,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画而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画画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练就灵巧的手指和富于创新的头脑。卢梭希望孩子们把大自然当作最好的老师,把看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当作模特儿。“我希望摆在他眼前的是原件而不是画在纸上的图形,我希望他照着房子画房子,照

着树木画树木,照着人画人,以便养成习惯,仔细地观察物体和它们的外形,而不至于老是拿那些死板板的临摹的绘画当作真实的东西来画。”同样,卢梭对孩子们学习音乐也是抱着顺应自然的态度,主张把音乐作为一种娱乐,不仅仅用耳朵,更要用心灵去聆听,去体味,还应当不失时机地听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有灵感来了就不妨试着自己哼上一小段旋律,把它视为自己的创作。卢梭借爱弥儿的体验告诉孩子们,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的创作,不必把它当成一项非完成不可的艰辛工作,而是要把它看作人与自然轻松交流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被所谓的工作热情蒙蔽,误把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当作自己的能力或才华,其实一个人被迫做一项工作和适合于做这项工作完全是两码事,而教育取得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让教育对象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使心灵投入和身体力行两相融洽。

卢梭在《爱弥儿》中反复强调,自然发展的美高于人工雕琢的美,“臆造的美之所以为美,完全是由人的兴之所至和凭借权威

来断定的,因此,只不过是因为那些支配我们的人喜欢他,所以才说它是美。”我想,这里所说的“臆造的美”,大概就类似于今天在孩子们身上施加“应试教育”而取得考试高分的“表面风光”吧。该书第四卷中说:“我时时刻刻要尽量地接近自然,以便使大自然赋予我的感官感到舒适。因为我深深相信,它的快乐和我的快乐愈相结合,我的快乐便愈真实。”这种竭力推崇自然的精神,为卢梭的教育美学打上了永不过时的印记。换句话讲,卢梭主张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应完整体现一个成长过程,就像一年四季的自然更替,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美都应当依次尽情品味。在某个季节没有终结之前,不宜提前享受下一个季节的美。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往往会弄巧成拙,欲速不达,毫无乐趣可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发现满世界的孩子们一个个被排得满满当当的各类兴趣班、提高班日程表牵着鼻子走,提前好几年学英语、学奥数、学书法、学器乐,早早地拿上几个获奖证书、考级证书,几乎再也找不到本应属于他们的童年快乐。而他们的爸爸

妈妈精心编织这一切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真正懂得教育规律的家长不会不知道“揠苗助长”的害处,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按部就班地自主学习。

卢梭所倡导的教育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具体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们从丰富多彩的切身体验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的真切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这无疑是对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抽象灌输教育方式的有力挑战。当然,从当时新旧过渡的社会大气候,乃至此后相当长时期教育观念的演变来看,希望破旧立新、彻底改革教育时弊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作者为此长期苦心焦思而撰成《爱弥儿》一书,毕竟是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卢梭无疑是一位具有勇敢社会担当的卓越英才。

《爱弥儿》的体裁是小说,但读完以后就会发现,作者并没有把主要力气花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巧妙地借助并不复杂的故事表达教育思想,因而大量采用自述和夹叙夹议的方式,慢节奏地交

代被教育对象的成长过程,让读者有充分的时间咀嚼玩味,然后从整体上来反思教育,反思社会。卢梭在谋篇布局上也是一位天才的设计师,他围绕爱弥儿 20年来受教育的经历,推出一个又一个五味杂陈的充满生活情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或幽默,或辛酸,或耐人寻味,令人拍案称奇、过目不忘。两个多世纪以来,许多教育研究者欣赏的是《爱弥儿》的高度,而我更看重的是《爱弥儿》的温度。书中没有豪言壮语、信誓旦旦,只有慢言细语,像小溪般静静地流淌,却是如此神奇地启迪心智,令人折服。两个世纪的时光不算太漫长,但卢梭无疑还是为后世的人们搭建了一座桥梁,沟通了时间与空间给教育课题带来的种种隔阂。此岸的我们,也有幸与彼岸的卢梭相遇,津津有味地聆听他对教育话题的生动解读。

曾有评论家说,《爱弥儿》一书“强于思想而浓于感情”,还有一位教育学家说:“只要柏拉图的 《理想国》 和卢梭的 《爱弥儿》留存于世,纵使其他教育著述被毁,人类的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诚哉斯言!我本人反复品味此书二十多年兴趣不减,潜移默化中吸收书中的理念付诸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实践,并获得了初步成功。我愿在有生之年继续把《爱弥儿》当作枕边书,常读常新。

读黄丽娟的长篇儿童小说《我们都是好孩子》,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一幅无比生动鲜活的校园生活画卷。一群小学生、数个家长和几位小学老师的人物形象逐渐清晰,并在生活化的情节里栩栩如生。

因父亲的工作调动而从重庆转学至启东的主人公甄正、甄好,就像同学们开玩笑说的那样,很大程度上就像名字组合的谐音寓意——真正好。虽然是双胞胎兄弟,相貌也神似,但性格迥异,因此在对待事情的想法上常常态度相反。他们在启东学习的半年时间里经历成长,从各方面的极度不习惯,因为被肯定、被喜欢,转变成非常愉快地融入其中,和同学、老师、家长的日常相处的情景

一一跃然纸上。小说每一章节都是一个小小

的故事,彼此承上启下,连贯成一整个学期有趣又丰富的校园时光。这里有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有不同教育理念的冲突。重庆长大的孩子与启东土生土长的孩子相比较,思维、饮食、方言等都是互不相同的,也正因为这些因素使这部长篇儿童小说跨越了地区的局限,更增添了引人入胜的魅力。启东的学生和老师们以接纳包容的热心来面对远从重庆而来的插

班生甄正、甄好弟兄俩,而他们俩又以积极相融的态度来适应新环境。漂亮温柔的班主任花老师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她能够接受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对待孩子们的错误十分宽容,同意孩子们过帐篷节、教室里可以养仓鼠……她是拥有创新思维的新一代老师形象。而陈老师严肃古板,虽教学认真负责,但不大容易认可孩子们的新奇想法,更大程度地塑造了原先老师的默认严谨形象。

黄丽娟的文笔清新淡雅,既

彰显了她散文写作的好功底,又能跳出她原有的写作框框,以活泼有趣的儿童小说写法来吸引读者的目光。小说中的这群孩子和老师,就像真实地生活在我们周围。既有我们曾经远去的童年缩影,又有现在孩子的童真童趣。

黄丽娟作为一名资深的小学教师,她所遇到过的许多学生和老师,经过艺术的加工,可能就藏在某一个儿童小说人物的描述里,你看过之后,会觉得倍感亲切。花老师、陈老师、甄正、甄好、

毛豆豆等,每一个人物在故事情节里渐次丰满起来的形象,都可能像极了你所熟悉的某个人,令你会心一笑。

这本书里弥漫着温情有爱的情怀,蕴含着关于人生,关于梦想,关于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世界可以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一些,只要心藏善念、心有纯真,可以保护因孩子们而到来的所有美好。《我们都是好孩子》这部长篇儿童小说,不但行文细腻优美,语言风趣幽默,而且人物塑造贴切自然,无论是孩子、老师或者家长,都适合细细品读。

再想想,我们都是好孩子,不是吗?每个人的心里,都珍藏着不可忽视的善意与温暖。我们的世界也因此而童真犹存。

《动物帝国》(法)恩基·比拉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1

这是漫画大师恩基·比拉沉寂十年后的新作,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的故事:《动物帝国》《末世恋人》和《空气的颜色》,讲述了发生在未来世界的一场生态浩劫之后,幸存的一小部分人类是如何面对困境、顽强生存下去的故事。

鼠年春节,全国打响一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战役。此时待在家里不出门就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无聊时刷手机,网上的信息此起彼伏,真假难辨。

某天,同学A转来一则“麻油滴鼻”的辟疫土方:“每天出门前用棉签蘸点小磨香油,滴进两个鼻孔内,轻捏几下即可,这样就可以阻断一切流感和瘟疫传染。民国 27年河南瘟疫,死人无数,我爷爷就是每天这样给别人看病,救人无数,当时也没口罩之说,就是这种方法阻断传染,十分有效,故作秘传。”几分钟后,同学 B指出某辟谣平台已经鉴定此土方系伪科学。究竟真假科学?我不懂。不过,同学A随后上传了一本旧书《中医鼻疗法全书》,在第二页《辟疫》篇里清楚写道:“凡入

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方为佳。”可见,此中医疗法由来已久。虽然不知“麻油滴鼻”法对预防今日的冠状病毒是否有效,但多懂一点医学常识总归不是坏事。

我家没有《中医鼻疗法全书》,书橱里倒是有一本父亲留给我的《精编本草纲目》,平时也没好好看,此时正值史上最长的春节假期,时间宽裕,拿出来翻一翻,发现还挺有看头。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编著的一部不朽

巨著。我手头的这本由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9年出版的精编版本,共分 17个篇章,依次为:本草纲目序例、本草百病主治、菜部、果部、谷部、人部、兽部、禽部、介部、鳞部、虫部、水部、火部、草部、木部、金石部、味部。

第一篇章“本草纲目序例”里介绍了服药忌食、饮食相克、妊娠禁忌等内容,比如服用了中药黄连后,忌吃猪肉和冷水;吃了桃子,忌吃鳖肉;孕妇吃了茨菰,会消胎气……此一章里,还罗列了各种有毒的果、鱼、鸟、兽等。古人尚且知道有毒的果、鱼、鸟、兽不能食用,我们今人却无所禁忌

地大吃野味,这一场病疫悲剧,值得每一个贪婪的今人深思、反省和警戒。

第二篇章“本草百病主治”,收集了很多治疗常见病例如牙齿出血、脚气、反胃的方子,以及一些食疗方子。此篇章里也收有

“瘟疫”一篇,如是写道:“方一:大黄、附子或肉豆蔻煎汤服;方二:葱、蒜、烧酒同食;方三:槟榔、乌梅同食;方四:食用猪血。”但此方子仅是针对疟疾瘟疫。在那个医学不发达的古老年代,人们只能收集土方予以一试。对比今天,人类已经幸福太多,医学昌明,科技发达,然而却还是阻止

不了一场病疫的蔓延,悲乎哉,不亦痛矣。天灾不可违,人祸犹可为。

《本草纲目》从第三篇章“菜部”开始到第十七章“味部”,依次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各类蔬菜、水果、谷物、禽兽等的食用价值、功效主治。每一篇文都不长,甚至可以跳着读,翻到自己有兴趣的篇章,或者对症查药,算是一本不错的枕边书。

你既可以将这本书当作植物大全,跟着补习乔木灌木蔬菜瓜果;亦可以当它为动物大全,看看鱼分多少种类蚌蛤又分多少种类;更多的时候,请把它当作中医书来看,人到中年,学习一些医学常识很有必要。况且,非常时期,每个人更要居安思危,照顾好自己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帮助。

闲读《本草纲目》□陆小鹿

社址: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8号 邮政编码:226018 电话:办公室85519723 编辑出版部68218881 副刊部68218876 发行部85118867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060001 国内发行:邮发、自办 零售价:每份1.30元

《鼠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加缪的长篇小说,全书 30节,可谓巨著。好比“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才刚刚读完小说的开局,便已痴情入迷,深有感触。

小说中的第一句话引自作家笛福的妙语:“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二战时期,法国沦陷,加缪家破人离。他愤恨不已,于是想写一部寓言,揭示法西斯的罪行。他选择了鼠疫的题材,用囚居鼠疫的心境展现囚居亡国的心境,用虚构的鼠疫陈述法西斯真实的肆虐。妙语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小说的创作背景,还有著者的哲学思维。加缪是一位存在主义者,他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不可预知的,人充满无奈。正如钱锺书先生创作《围城》,主题滥觞于法国的成语“被围困的城堡”:疫区外的地区何尝不是另一种疫区呢?鼠疫爆发,无论身在何处,有良知与亲情的人,都会感到煎熬和无奈。

当然《鼠疫》不是悲观主义的表露。作为一位有思想的作家,加缪通过《鼠疫》在为自己和读者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在这《鼠疫》前行的路径中,有两条线索,尽显著者的构思才华。

一条是明线“鼠性”,即老鼠

的性命,通过老鼠的不断死亡,渐渐展开小说的情节。“4月16日早晨,主人公贝尔纳·里厄医生在奥兰的诊所楼梯口”第一次看见死老鼠,随后他又在过道中看见老鼠吐血,勾起了妻子生病的心事。由个人的家庭、单位,走入城市,先有“搬运工人挟着满满一箱死老鼠”,后又是“工厂里捡到死老鼠”,随着老鼠死亡数量的陡增,鼠疫悄然走向前台,恐慌渐渐弥漫读者的心头,故事也由此“顺利”展开。

另一条是暗线“人性”,通过内聚焦叙述方式展开《鼠疫》的故事,彰显主人公的人性美。所谓

“内聚焦”就是借助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角度,来叙述其体验的世界。加缪是一位智者,他没有选择《好色一代女》中“我的口吻”,也没有选择《白象似的群山》的外聚焦叙述方式,而是采用第三人称内聚焦叙述方式,客观讲述故事,以便暗示读者可以领悟他的思维。他既不想把“我的思维”强加给读者,也不想“没有思维”给读者。当然“领悟”不是“接受”,正 如 叔 本 华 所 述 :“When we

read, another person thinks forus: we merely repeat his mentalprocess”(读书不思考,只是重复著者的思维过程)。通过人物的对比,自我的思考,读者们不难感悟到《鼠疫》中内聚焦的精妙作用——人性美于绝境中闪烁出希望的火种。

小说中,鼠疫爆发、高潮、熄灭,其间人物一一出场,心态各异,千奇百怪。先说负面人物,读来令人不解,甚觉:世界的荒谬,归根结底是人的荒谬!有些人是匆匆一闪,就已离场;有些人是星星火火,忽暗忽明,与主人公贝尔纳·里厄医生的优秀品质,形成鲜明对比。像西班牙老头儿,患有气喘病,面对来势凶猛的鼠疫,他兴致勃勃,不停念叨:

“它们出来了。”无一字写心理,但是“兴致勃勃”的神态已经将老头儿幸灾乐祸的病态心理,描述得淋漓尽致。

又有看门人,他是贝尔纳·里厄医生的熟人。医生第一次看到死老鼠,告诉看门人,希望引起他的重视。结果医生觉得他的反应

“不寻常”,也许就是荒谬;看门人

对于家中发现死老鼠,“简直是一件荒唐事”,极力否认事实。看门人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寓意着不少不同阶层的人物,由于无知,或许爱面子,变得无畏,最终惹祸上身。由于轻蔑,看门人成为书中第一位死去的鼠疫患者。他的死状,正是他付出的代价,写得细致逼真,令人不忍卒读。反观贝尔纳·里厄充满医生的敬业精神,初见死老鼠,已经意识到鼠疫的危害,才回头去询问看门人。他又全力抢救看门人,虽然失败,但是不畏病毒,一如既往地继续救治其他病人。

再说正面人物的存在,同样有益于彰显贝尔纳·里厄医生的人性美。朗贝尔是一位年轻记者。看穿着打扮,看言行举止,他都是一位正面人物。借助对话的描写,贝尔纳·里厄医生问他敢不敢全面谴责鼠疫事件,朗贝尔起初不知所问,后面明了贝尔纳·里厄求真的美德:无论做什么工作,要有勇气,要有担当。

除去主人公之外,母亲是书中最为重要的正面人物。她和儿子的人性美是互生的,互动的。

鼠疫发生后,母亲赶来。只有寥寥数语,加缪已将母亲和善的形象,无畏的心态,勾勒得清晰可阅。母爱的光辉,有着无穷的力量。她就一句对白:“……老鼠一点也影响不了我的情绪”,如同吃下定心丸,医生听后觉得

“跟她在一起,什么事情总好像很容易解决似的”。母亲的影响,无穷无尽。因为母爱,地狱瞬间变为人间。面对恐怖的鼠疫,贝尔纳·里厄医生的心理像母亲的对话一样稳定,行动像母亲的穿着一样简练,最终救起一位位病人!

即使没有上述的人物衬托,有关主人公的个人细节,也充满人性美。贝尔纳·里厄医生面对不计其数的病患者,他从郊区出诊,因为那里的病人最穷。在他的心中,有一种博爱,打破阶级、贫富、国籍的差别,为病人服务,着实令人感动。

通过多个人物的重叠对比,以及多层次、多方位的描述,加缪的答案就是:人性才是最美的疫苗,打破时间、空间的约束,治愈各种病疫,帮助人们走出生活困境。

正如如皋名宦戴联奎为友人医著写序时所述“仁者医心”,从医要像贝尔纳·里厄,从政为官更是如此:大爱无边,患者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