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期《击水谈》

158
复旦大学环球事务论坛 编辑部 2012年

Upload: li-zhu

Post on 30-Mar-2016

2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9 download

DESCRIPTION

《击水谈》依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强大师资与学术资源,目前作为“复旦大学环球事务论坛”的官方刊物,是复旦大学唯一政治学术类时评杂志。

TRANSCRIPT

Page 1: 第十一期《击水谈》

第十一期

二零一二年夏季刊

复旦大学环球事务论坛

编辑部

2012年 夏

Page 2: 第十一期《击水谈》

与众不同12 敬请期待

您的关注与支持让我们不断追求卓越

欲了解本刊更多资讯,请关注人人小站:zhan.renren.com/fdjishuitan

11

1-10期《击水谈》

?

Page 3: 第十一期《击水谈》

1

卷 首 语

中华大地贯通古今之思想常谓为儒学或儒教,似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代名

词。然余认为,儒学仅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部分,儒学之根本可以概括为四字:

日用常行。儒学之根本乃道德,然何者之道德?当属家庭、乡里之伦理道德,而

非后世改造之忠君之道德。“忠孝”之说,忠一孝二,非也。“忠”,乃不假思

索之盲目之忠,而非“瞻前顾后”之理性之谓也。况儒学自儒、释、道并行与渗透,

加之法、兵、阴阳等之塑造,似已成为另一面孔流传后世。余以为个人之自我修

养必推儒学之精髓,所谓“修齐治平”是也,由此方能得中华传统之个人德行。

然当今文化影响之于社会,不应成为如历代君王利用之对象,方能成就其异于西

方之纯粹人性道德,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本!

何者为传统?何者为中西之别?甘阳谓之为“古今中西之争”是也。“传统”

乃动态之传统,若一味挖掘旧之思想,希冀使之对当下之现代性有所裨益,则何

谈传统之“传”。余以为当今时代之精神,乃理性之精神,此“理性”非为西方

当代文明所独有,乃前现代性向现代性之过度所应有之思考。遂中国之传统文化

尚存,“传统”寓于文化不断的解构与建构中,中国文化当中保留着这片土地所

孕育之特殊性。诚然现代性亦带来文化思想之大众化与娱乐化,但余以为这并未

脱离中国思想传承之圈,国人骨中那“道教”思想之面与现代性之结合,一直在

当代社会中蔓延,而这似乎成为中国之特色,中国之国民性。

余以为,“五四”之争乃对儒家之“忠”之争,非“孝”之争;乃对中国文

明之传承之争,非断代灭族之争;乃对顺应时代之大变革大进步之争,非欲倒退

至前现代之争。破的乃是改造后之儒家之弊,由此改革方可使然。正视“五四”

方可传承文化社会之根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是“忠”之体现,人之修养只有融前现代根本优

良之传统,与现代之理性精神,方能摆脱文化精神之虚无,丰富人性之根本,而

不使之成为被利用的墙头之草。

日用常行。编辑本期选文有感,是为序。●

□ 凌 翔

日用常行

Page 4: 第十一期《击水谈》

2

封面图片:海浪拍打着岩石

作者: 刘迅 创作年代:1999 规格:81×100cm 材质:油画布

Page 5: 第十一期《击水谈》

3

学术顾问:沈丁立 唐世平 陈 云 何俊志 沈 逸

主 编:凌 翔

副 主 编:朱 笠

编 辑:(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陈 叶 范 衍 何 笑 胡 倩 李 颖

刘 剑 刘 晓 吕 伟 钱丛艺 邱 豪

邵彤晖 王 策 王梦琪 王宇艳 薛静浩

薛林骐 张 畅 张 瑾 张亚宁 张 羽

朱苏畅 诸丽俐 诸 炎 邹 烨

出刊时间:4月 30 日 6 月 15 日 10 月 30 日 12 月 15 日

排版印刷:上海涵德印务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Email:[email protected]

手 机:18801734842

版权声明:本刊刊登的所有文章,未经本刊或文章作者许可,不得

以任何形式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等。联系文

章许可等事宜可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2012 年 6 月 1 版 1 刷

本刊物只用于内部学术交流,不对外进行商业出售

Page 6: 第十一期《击水谈》

4

卷首语

薛静浩 质疑航母对中国的重要性

张 骥 法国大选与欧洲政治变化李可愚 金正日猝逝和朝鲜未来走向观察 ( 上 )

官方舆论场

人民网总裁、总编辑廖玒接受《击水谈》专访

中美大棋局

《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简介沈丁立 中美互疑与两国关系吴心伯 全面审视 积极塑造信 强 战略互疑是表象,利益冲突是根源 潘 锐 中美战略互疑是一种常态张家栋 中美关系:互疑也是常态

网战新高地

解读美国白宫《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解读美国国防部《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亚当·赛加尔 中国的网络博弈策略

回音

政道

专题

1

6

1217

35

404245515863

727476

| 目 录 |

Page 7: 第十一期《击水谈》

5

| 目 录 |

张亚宁 凌翔 互联网中的中美冲突及其前景分析

CHEN KangLing How to Manage the South China Sea Territorial Dispute宋嘉楠 从非传统安全和社会转型的视角审视“中国威胁 与崩溃论”

付 宇 如何看待集体行动吕希蒙 文化传统与当今社会改革刍议

沈丁立 建树大国海洋战略 : 原则、利益与身份沈 逸 从“小贩自焚”到大使之死:新媒体革命的挑战与应对

江天骄 浅析国家身份认同与国家利益及行为的互动郑 逸 中华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外交上的影响

开卷·推荐掩卷·有思李泽人 启蒙者之启蒙者 ——读《明夷待访录》沈大伟 万历十五年之后的 425 年

英文文献阅读及综述写作交流会

卫戍

洞见

专栏

史海

读书

视窗

82

88

94

104109

115119

122135

141

143147

154

Page 8: 第十一期《击水谈》

6

回音Echo

中国“瓦良格”号航母试航,引起了国内外各界广泛关注,国内民众更是广泛

将其视为中国强势崛起的象征。这一点,在第八、第九期《击水谈》的《瓦

良格的新生和大国海军战略》一文中也得以体现。文中,作者以“中国作为世界

大国需要维护本国在全球利益、为世界和平发挥更大作用”为立足点,系统阐释

了中国建设强大“蓝水海军”的重要性以及航母对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性。至此,

作者得出结论:当今中国建设航母,势在必行。

然而,本人却对此抱有不同观点。在我看来,对于目前的中国,航母绝非一

件必需品。即便“瓦良格”正式服役,于中国应付当前国际局势也无较大益处。

首先,要想认清航母的价值,必须明白航母以及航母编队的性质。航母不是

一艘单纯的军舰,它是一块漂浮于大洋之上的国土,是一座在移动的海上军事基地。

它的作用,在于让部队远离本土或固定的军事基地时拥有一个军事立足点。基于

这个作用的设定,航母的主要使命就是在远离本土的战区发挥军事基地的作用,

对前线进行支援。航母舰载机的职责就是取得战区制空权,以及在需要的情况下

向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航母本身是脆弱的,没错。以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为例,其船舰自

薛静浩:

质疑航母对中国的重要性

沈丁立 美国崛起的若干历史经验

张家栋 后拉登时代的国际恐怖主义格局

沈逸 The Uncertainties of Cyberspace

张养吾 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演变

对话苏长和——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

说出你的观点!

欢迎您对《击水谈》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来 稿 请 发:[email protected]。 我们将在“回音”栏目中选登。同时,我们会邀请原文作者进行再回应,以期创造杂志的学术交流氛围。(过刊电子版请见 www.sirpa.fudan.edu.cn 右下栏目“学院期刊”)

Page 9: 第十一期《击水谈》

7

回音 Echo

身的自卫武器仅有 3座“海麻雀”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和 4座“密集阵”近防系统,

前者最大射程约为 20 公里,后者仅为 1 公里。脆弱的自身防卫力量使得航母不得

不依靠其他舰只的支持,航母编队应运而生。一支完整的航母编队,除了航母本

身以外,还包含若干水面舰艇及潜艇,分别负责全方位防空、反舰、反潜等职责。

当然,航母舰载机也会参与到防空作战,更担负着反舰主力的职能。

那么这样一支编队,它的维护费用有多少呢?其实稍微想一想就能知道,这

绝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光是航母本身作为超级巨舰就造价不菲,更何况还有与之

配套的其他军舰,整个编队的造价进一步增加;如果再将维护费用考虑进去,这

笔开支就只能用“离谱”二字形容了。据估计,尼米兹级“斯坦尼斯”号航母编

队全寿命(约 30 年)费用,如果考虑通货膨胀,按照 2009 年价格计算,高达 800

亿美元。当然,尼米兹级是世界最大的航母,造价肯定比普通的重型、中型以及

轻型航母更为昂贵,但航母编队维护费用很高这一事实无可置疑。

让我们回到“瓦良格”号,仔细审视一下这艘来自前苏联的庞然大物。“瓦

良格”属于库兹涅佐夫级,全长 300 余米,宽 70 余米,满载排水量达 67000 吨,

最大载机量 50 架(尼米兹级全长约 335 米,宽约 75 米,最大载机 90 架,满载排

瓦良格的新生和大国海军战略(上)文/10历史系 李可愚

日苏联武装力量的荣光——“瓦良

格”号重型载机巡洋舰,经过二十昔多年的颠沛流离,终于重新焕发出

本应属于它的光彩。当外国人津津乐道于

“红色帝国”和“崛起中的红色力量”的地

位继承时,他们忘了这艘战舰在中俄两国完

全不同的内涵。对于俄国人来说,“Вар

яг ”这个词代表的是海军先驱不屈不挠

的战斗精神。而对于中国人,“瓦良格”则

是复兴过程中的坐标和里程碑。毫不夸张地

说:它的出海拥有与“两弹一星”成功发射

同等重要的意义。

一、从“Варяг”到“瓦良格”

在不成功的“基辅”级重型载机巡洋舰

问世后,苏联红海军决定改变其航母战略。

舰载机开始逐步取代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的

地位,对于武备的要求也比原来降低不少。

这一举措使得飞机的起降能力不再成为巡洋

舰强大火力的附庸。1983年,1143.5级巡洋

舰工程开始。首舰“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

号”至今仍然是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旗舰和大

国军事实力的最好代表。

卫戍15

2011年9月刊(总第8期)

在吸取第一艘重型航空母舰的经验后,第二

艘“瓦良格”号在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动

工。它的设计又比“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

号”先进不少:330米的甲板长度堪比美国海

军的象征“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而

排水量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水平(约

63000吨);增大了甲板面积使之可以容纳更

多的舰载机;防空火力和对舰火力也更有针

对性。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苏联正在筹划建

设80000吨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乌里扬诺夫斯

克”号。显然,“瓦良格”的许多技术和经

验最终会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上体现出

来。所以,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对于“瓦良

格”号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红海军将

领希望,“瓦良格”号的出世可以扭转苏联

武装力量在海上被美国压制的不利局面,苏

联海军也可以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不幸的是,这一切都没能成为现实,苏

联解体了。按照属地划分的原则,这艘已经

完成大半的巨型战舰成为新生的乌克兰共和

国的财产。显然,这个国家没必要拥有如此

规模的船只。而苏联的继承者——俄罗

斯——虽然一度希望接收此舰,但苦于财力

限制,还是不舍地放弃了计划。在人们渐渐

忘了在风吹雨淋中慢慢锈蚀的“瓦良格”号

时,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徐增平宣布了一个

激动人心的计划:他所执掌的“创律”集团

将买下尚未完成的船体,在改造完成后将其

停泊在澳门外海,成为世上绝无仅有的海上

大型赌场和军事主题公园。最终,他以

30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成功收购。

虽然前景极其美好,但前面的路极不平

坦:土耳其政府禁止这一“危险物品”通过

博斯普鲁斯海峡,而苏伊士运河的管理者也

没有批准申请。在马拉松式的谈判和不停歇

的狂风暴雨中,“瓦良格”号终于有惊无险

地到达大连造船厂。在沉寂了几年之后,它

已涂上了一层灰色海军标准漆出现在世人面

前。而这时,观察家们才发现,“创律”公

司在拍卖后的第二天就宣告破产,丧失了经

营博彩业的资格。

二、“走向蓝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瓦良格”号的出现有其独特的背

景: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之初,国家

的领导者就希望拥有与大国地位相称的海上

力量。然而,由于经济实力以及工业水平的

限制,这一切很难实现。作为当时中国的主

要盟友,苏联希望中国海军成为其全球战略

的一部分(这从对旅顺口的执着中显现出

来)。所以对于中国建设强大海军的愿望,

克林姆林宫不感兴趣(当时中央军委决定打

捞并整修“重庆号”巡洋舰,但苏联军事专

家明确反对)。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破裂,

海军建设也陷入了低谷。面对着北方的钢铁

洪流和太平洋上的三重岛链。军队的高层采

取了优先发展陆军和空军的方针。在海上,

“空潜快”成为作战的指导方针。从苏联引

进和仿制的“golf级”潜艇和“明级”潜艇

成为应对海上威胁的主力。长期以来,海军

的水面舰只吨位都偏低,仅有的驱逐舰——

“鞍山级”排水量也只有区区1400吨左右,

而更多的船只只不过是快艇而已。

这一情况直到70年代051级“旅大级”

驱逐舰和053“江湖级”护卫舰问世才有所改

观。这时,人民海军初步建立了以驱护舰为

核心的舰队队伍。然而,“旅大级”和“江

湖级”从一开始就已经落后于世界水平:缺

乏远洋活动的能力,无法帮助海军“由黄水

走向蓝水”。吨位偏小,生活设施落后。最

“江湖级”护卫舰

卫戍 16

2011年9月刊(总第8期)

Page 10: 第十一期《击水谈》

8

回音Echo

水量 90000 吨,“林肯”号之后超过 100000 吨)。从这些数据来看,“瓦良格”

属于重型航母的范畴(排水量超过 60000 吨),而且有相当的资本与尼米兹级分

庭抗礼。但这也就说明,以“瓦良格”为核心建设一个航母编队的成本也会十分

高昂。当然,对于中国而言,船体是现成的,并不需要从头做起;但是,当年将“瓦

良格”从乌克兰运回时,船上绝大部分设备甚至发动机都已拆除,只剩下一个空壳,

现在要将其重新改装成具备作战功能的战斗舰只,所需的花费绝不会低,而在航

母建造方面刚刚起步的中国,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改造成本必然会进一步增加。

加之维护费用才是开支里真正的大头,因此“瓦良格”航母编队的花费不会比完

全自造低上多少。由于开销巨大,就必定会在有限的军费开支中压缩其他项目,

因此发展航母的决策必须十分谨慎,应当认真考虑航母在当前海军的任务中具有

何等的价值。

那么中国面对的国际局势尤其是海洋战略格局是怎样的呢?中国是世界第二

大经济实体,仅次于美国,但军事实力与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根据西方权威性

的防务期刊《简氏防务周刊》公布的 2011 年世界最新军力排行,中国处于第四的

位置。但事实上,即便是第二的法国,与位居第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相比也是小巫

Page 11: 第十一期《击水谈》

9

回音 Echo

见大巫。美国的军费开支,超过其后 36 个国家的总和。而由于意识形态、地缘政

治等原因,美国已将中国视为最大潜在的全球利益竞争对手,美国也就成为了中

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者。原本用于堵住苏联进入太平洋的三条岛链,摇身一变

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囚笼。从第一岛链的位置来看,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往东完

全被限制在了近海(大陆架),往南虽然理论上延伸到了整个南中国海,但由于

南沙群岛中方实际控制的只有 9个岛礁,绝大部分都被附近国家如越南、菲律宾、

印尼等非法占据,而这些被占据的岛屿也实际上成为了第一岛链的一部分,因此

中国海军的行动范围,尤其是一旦中美发生全面军事对抗时,其实仅限于近海,

并未真正进入“蓝水”,近海防御依旧是其最主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条件设定下,

用于远离本土作战的航母对中国海军的价值非常值得怀疑。

事实上,反舰并非航母编队的强项。论反舰能力,没有什么能及前苏联的反

舰导弹。超大的破坏力和超强的突防能力,一直是其标志性的特点。大名鼎鼎的

SS-N-22“日炙”(装备于“现代级”驱逐舰)有效射程 120 公里,并且由于飞行

速度达到 2.3 马赫,因而能够轻易突破“宙斯盾”作战系统,在“标准 2”防空导

弹反应完毕发射之前就能击中敌舰,敌舰唯一的机会只能寄托于近防系统能在最

三、海洋的保卫者在大致地审视了中国的新海权思想和海

洋战略之后袁我们的目光自然回到了野瓦良格冶号本身遥 在以维护野海上利益线冶为核心的海军体系中袁野瓦良格冶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钥 在近十年的改造完成之后袁野瓦良格冶舰会投入实战部署袁还是稍后国产航母的配套工程钥 为了野瓦良格冶和日后的海军舰队袁中国有没有需要建设完备的海外军事基地钥 此外袁除了现在面世的这一艘航空母舰袁海军未来会采取什么样的发展规划钥

2005年袁野瓦良格冶号航空母舰刚刚完成除锈工程袁重新与世人见面之时袁就有西方媒体宣称它已经被命名为野施琅冶号袁舷号 83袁编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教学船只之列遥 这一流言愈传愈广袁 以至于许多国际媒体已经开始用

野施琅冶称呼这艘停泊在大连的航空母舰遥 且不说一旦命名为野施琅冶之后可能发生的巨大争议 渊以叛将之名命名一艘船只闻所未闻袁野施琅冶的出现也可能导致两岸关系的恶化冤遥 如果只是一艘训练舰袁为什么海军还为它装备了可匹敌美国野海拉姆冶尧完全可以满足作战需求的FLN-3000防空系统袁 以及速射炮和相控阵雷达钥 另外袁根据对卫星照片的研判袁中国海军在辽宁沿海建设了野航母试飞中心冶袁在传统的机场跑道上添加了滑越甲板和拦阻索遥 从目前掌握的消息来看袁海军航空兵的飞行员正驾驶着歼-15舰载机渊SU-33的中国版冤加紧训练遥 至于电子系统和雷达的模拟和训练袁解放军也不必求助于野瓦良格冶遥 在湖北省省会武汉近郊袁出现了一座特别的建筑院 下部是传统的办公楼袁楼顶上却耸立着一个酷似航母舰桥的庞然大物遥 在其上安装了着舰指挥系统袁防空系统

瓦良格的新生和大国海军战略(下)文/10历史 李可愚

渊接上期冤

瓦良格和国外航母尺寸对比

2011年11月刊渊总第9期冤

卫 戍 18荥 茳和与改造后的野瓦良格冶号如出一辙的野中华神盾冶系统遥 而这座建筑的使用者恰恰是中船工业旗下的一家电子研究所遥 此外袁中国海军既然如此急迫需要航母袁显然不会浪费时间建造一艘单纯用来训练的船只袁国际上也从来没有把超级航空母舰用作训练用途的实例渊吨位超过 60 000 吨的航母被统称为 野超级航空母舰冶冤遥 显然袁野瓦良格冶的最终使命是投入现役袁战斗在海上的第一线遥

野瓦良格冶一旦服役袁会部署在哪个舰队钥众所周知袁中国海军共分为三大舰队院北海舰队尧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遥 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担负着对抗美国及其盟国的 野岛链封锁冶的使命袁 并且包揽了拱卫京畿及对台作战的任务遥 这些目标的达成并不需要航母的帮助院突破岛链一向是潜艇部队的任务袁保卫沿海地区被视作海军陆基航空兵的分内之事袁而台湾海峡的水深让航母无法发挥作用遥 这样一来袁南海舰队是目前唯一有需求接收野瓦良格冶的部队遥 我们在前面谈到了印度洋可以成为中国航母最好的舞台袁实际上袁在南海问题上袁航空母舰的出现也可以对维护海上主权有极大的帮

助遥 虽然今天的南海舰队的实力完全压倒了与中国有海上争端的东盟诸国海军遥 但在崇尚制

空 权 的 今

天袁 南海对于中国的海

军航空兵来

说却有些鞭

长莫及遥 由于航程的限

制袁 海航装备的 JH7A歼击轰炸机

很难到达南

沙群岛袁而我国在南沙

的岛礁大多

没有条件

修建可以

起降固定

翼战斗机

的机场跑

道遥这样一来袁航母就发挥了它

的作用遥在未来可能

发生的南

海冲突中袁中国的航

空母舰可以搭载歼-15舰载机执行攻击敌方军舰和轰炸敌占岛礁的任务袁并且在战争扩大化的条件下攻击陆地目标遥 在和平时期袁中国的航空母舰可以有效地威慑东盟诸国海军袁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袁有效地杜绝昔日这些国家往往热衷于骚扰和挑衅的举动遥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活动范围肯定不

会只是南海而已袁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袁作为中国海上利益之所在袁维护印度洋的安全也是野瓦良格冶的重要使命遥 一旦野瓦良格冶修复完成袁它很可能会参加中国海军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行动遥 这对于航空母舰本身来说意义重大院第一次执行远海任务袁第一次演练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配合袁第一次实施海外港口补给噎噎随着护航行动的常态化袁野瓦良格冶号将会愈发频繁出现在印度洋上遥 而这一切显然是为了未来在非常规条件下维护能源安全和贸易

安全做准备遥随着中国第一次拥有航空母舰袁全世界都

重新开始审视一个问题院为了保证航空母舰发挥其战斗力渊野瓦良格冶采取常规动力袁一次补充燃料后可续航 11天冤袁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会不会开始拟定建设海外军事基地的计划钥 可以说袁这一点几乎不可能实现遥 不仅是因为我国多次在公开场合阐明了 野不在海外驻军冶的

美国FA18舰载机

歼-15舰载机

卫 戍

2011年11月刊渊总第9期冤

19荥 茳

Page 12: 第十一期《击水谈》

10

回音Echo

后一公里摧毁它,但由于其速度快、质量大,如果没能彻底摧毁,高速飞来的导

弹残体就足以将一艘驱逐舰击沉。至于长期对外界保密、直到前些年因为“库尔

斯克”号核潜艇失事才被迫公开的 SS-N-19“花岗岩”,则是将反舰导弹的战斗力

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光射程一点就超过 500 公里,其末端飞行速度更是

达到了空前绝后的 3.5马赫。对于苏联的反舰导弹以及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饱

和攻击”思想,美国始终心怀恐惧。事实上,在海战中美国航母编队很难有效应

对苏联反舰导弹的攻击,保护航母的安全。苏联由于航母起步晚,为了在与美国

的对抗中取得非对称优势而走上了发展反舰导弹的道路,结果的确收到了非常大

的成效。这一经验应该为我们所借鉴,即面对对手某一成熟的军事技术时,不应

通过狭隘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跟在对手后面追赶,而是应该探索一个独特的方向,

争取非对称优势。这实质上就是一条赶超对手的捷径。而且,反舰导弹的搭载平

台既可以是现代级、基洛夫级这样的大型远洋军舰,也可以是像毒蜘蛛级这样的

导弹艇,甚至还可以使用陆基型号岸上发射、使用机载型号由海军航空部队发射,

极其适合近海防御作战,对当前中国海军可能面临的高强度冲突而言,是绝对的

上上之选。更何况,无论是航母还是反舰导弹,由于西方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

中国走的都是学习苏联的道路,而苏联虽然有极度成熟的反舰导弹技术与战术,

却没有真正成形的航母作战思想。苏联的航母,一方面仍然看重战舰自身火力而

让反舰导弹占据了相当舰船空间,压缩了载机量;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蒸汽弹射

技术而在建造时采取了滑跃式甲板,结果导致舰载机要顺利起飞必须限制载弹量,

实际上作战能力相比美国舰载机而言是大打折扣的。对中国来说,与其得到这样

一种不成熟的航母,还不如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的反舰导弹技术。

但有很多人提出,现在南中国海我国与周边国家频繁发生领土主权争端,需

要航母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震慑周边各国,宣示主权。这种观点,在我看来,

是欠妥的。南海中方实际控制地区不多,但是仍然有七个岛礁驻有大陆方面的部

队。在这些岛礁上建设军事基地,使之成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既降低了

技术要求,减少了开支,同时能够达到同等甚至更好的作战效果。当然,还有人

担心这些军事基地将会成为固定的靶子,我认为这大可不必忧虑。放眼南海周边,

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是主要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的对象,这些国家,从

他们的自身军事实力来看,还达不到能够给予解放军南海诸岛驻军致命一击的能

力,而驻军的剩余战力和未被摧毁的军事基地足以支撑到大陆方面的援军赶到并

为主力进行反击提供支持。反观航母,遭受打击后不像陆上军事基地那样易于修整,

Page 13: 第十一期《击水谈》

11

回音 Echo

能够迅速重新投入使用。航母一旦被击沉,即便能够打捞,也不得不等到战事结

束之后才能开始作业,也就是说无法在战争中发挥进一步作用了。加之航母载机

量并不多,因此以航母作为应对南海危机的手段是没有必要、也是不恰当的。再

退一万步讲,假设美国参与到南海冲突中,那么这种冲突必然会迅速升级为高强

度的军事对抗,届时即便中国海军有一两艘航母也不可能给战局带来多大的改观。

至于所谓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参与诸如亚丁湾护航、海外撤侨、

保护海外利益的行动,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动用航母。以亚丁湾护航为例,没有

任何一个参与的国家出动了航母作为长期护航舰艇。航母是威慑性的存在,威慑

对象则一般是具有相当国力的国家,这显然不是上述行动所要面对的情况。如果

对于这样的问题小题大做动用航母,反倒会招致他国对本国动机的猜疑,在国际

社会留下负面形象。

事实上,对我国国防建设更具意义的,不是航母,而是两栖攻击舰和船坞登

陆舰。相比航母而言,它们的费用更低廉,同时也有更强的实用性。首先,从防

范与美国及其盟友高强度冲突这一方面考虑,由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双

方可能发生战斗的地点都被限制在中国近海以及第一岛链,航母作为远离本土的

空军基地的作用并不能得到较大发挥,而用于岛屿争夺的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

舰与其他战舰编成的两栖战斗群则正好得以大显身手。同理,在应对南海争端时,

两栖攻击群在面对非法侵占我南海诸岛的国家时具有更现实的威慑力。其次,从

执行护航、撤侨等维护本国海外利益行动的方面考虑,航母给人的是一种华而不

实的感觉,同时毫无顾忌的派出航母执行此类任务容易给国际舆论留下负面印象,

为致力于丑化中国之人留下口实。相比之下,两栖战舰不仅完全具备处理此类事

件的能力,同时也不至于显得“杀鸡用牛刀”,引发周边国家不安。

总而言之,中国作为一个已经崛起的大国,追求更大的国际事务话语权无可

厚非,提升国防实力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也是完全正当的,但这必须

与现实相适应,无视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在条件完全不充分的情况下一厢情愿

地叫板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军事强权国家(美国)和军事共同体(北约),无疑

是不明智的,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表现。德意志第二帝国与当时的头号强国

英国的差距远远小于当今我国与美国的差距,而不能看清形势一味与英国争霸、

四处树敌最后的结局是领土被割占,军队被解散,丧失大国地位沦为二流国家。

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 校对:王宇艳

Page 14: 第十一期《击水谈》

12

政道Politics

一、法国国内政治生态变化

奥朗德的当选是法国国内政治两大趋势

作用的结果:一是左派的重新崛起,二

是强烈的反萨情绪的发展。这两大趋势都与

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紧密相连,是

欧债危机在政治上的反映。

法国左派的崛起有两大表现:一是从

2010 年开始,社会党赢得了几乎全部地方和

全国选举,逐步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二是以“梅朗雄现象”为代表的极左力量的

兴起。

1. 在 2010 年 3 月举行的全国地区议会

选举中,社会党在本土 22 个大区中赢得 21

个大区,控制了地方政权。去年的参议院选举,

以社会党为首的左翼党派获得超过右翼的席

位,在第五共和国历史上左翼第一次在参议

院取得多数地位。

在赢得总统大选后,能否在下月 17号举

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获得胜利,从而全面掌

控国家政权,是法国政治生态乃至欧洲政治

弗朗索瓦·奥朗德

▲ 让·吕克·梅朗雄

法国大选与欧洲政治生态变化文 / 外交学系博士 张骥

Page 15: 第十一期《击水谈》

13

政道 Politics

生态前景的重要指标。根据目前的民调,

社会党将再次获得胜利,但仍存在一些

不确定因素:

一是要看奥朗德接下来一个月的表

现,是否能在国内政策上有起色、欧债

问题上稳局面、对外关系上不坍台(还

不是有作为)。

二是要看法国民众是否要搞平衡,

但是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不大,除非舆

论和情绪逆转。

如果再次出现左右共治局面,将使

欧洲政局进一步复杂化。

2.代表极左的梅朗雄异军突起,在

第一轮投票中获得 11% 的选票,这表明

在法国沉寂多年的左派运动有回潮的迹

象。梅朗雄原是社会党成员,因其激进

思想 2008 年退党成立了左翼党,去年

与法国共产党结盟组建左翼联盟。他的

政见极左,抨击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福

利倒退,号召举行“公民起义”维护民

众利益,修改宪法创立“第六共和国”,

这些主张得到下层民众的广泛响应。梅

朗雄的崛起也表明法共试图以新的路线

走出低谷,找回政治影响。2007年大选,

法共的得票率不足 2%。

对法国国内政治生态变化的三点看

法:

1.左翼在法国的兴起与债务危机紧

密相连。萨科齐上台后努力振兴法国经

济,为了提高法国竞争力和效率实施了

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退休年龄,增加

工作时间,设立税收上限,这些改革在

短期内损害到了下层民众的利益。改革

又碰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法国政

府不得不紧缩财政,减少公共开支,使

得失业率高企,达到 10%。加上萨科齐

个性张扬、高调、接近富豪,引起了社

会的普遍不满,大选前法国社会弥漫着

一股强烈的反萨情绪。社会党反其道而

行之,主张刺激经济、增加开支、增加

就业、降低退休年龄,迎合了受到经济

危机和债务危机影响的普通民众的要求

和求变的心理。社会党竞选战略的最大

成功,就是把经济危机的罪过转化为萨

科齐个人和政策的罪过。

民众不愿改变高福利的舒适状态,

不愿为欧债危机埋单,不愿为改革、振

兴做出牺牲是导致数个欧洲国家政府倒

台的主要原因,不能忽视这股情绪在欧

洲的继续发酵和蔓延。

2.社会党的中左和左翼联盟的极左

将来是团结合作还是分化斗争需要进一

步观察。两个派别政见上有分歧,但是

梅朗雄在第二轮投票中号召其选民投票

给社会党,背后是否存在交易目前尚不

明晰。关键取决于下月举行的国民议会

选举,如果社会党取得决定性优势,政

基稳固,将减小其对极左的倚重。

3. 法国的左转将受到三个方面的

牵制。第一,经济疲软、财力有限、赤

字限制都将制约奥朗德的政策空间。

IMF 预计法国 2012 年的经济增长率仅

Page 16: 第十一期《击水谈》

14

政道Politics

为 0.2%,目前法国的债务占

GDP 的 90%,公共开支占 GDP

的 56%,财政赤字达 5.2%,

奥朗德承诺明年把赤字降低

到3%(IMF估计只能达3.9%)。

奥朗德要实现选举承诺中的

大规模增加公共开支和大规

模增加就业岗位恐难实现。

第二,奥朗德对富人增税的

政策可能遭致国内的富人阶层的抵制,

目前已经出现了资本外逃现象。市场也

对奥朗德当选及希腊组阁失败做出了强

烈反应,关键是使得人们对解决欧债危

机的前景担忧增加。第三,欧洲主要大

国目前基本仍是中右执政,也会牵制法

国的左转。

二、法国左派上台对欧洲

政治生态的影响

1. 引发紧缩与增长之争,强化欧洲

左转可能性

法国和希腊大选结果表明,一些国

家对德国主导的长期紧缩政策的担忧和

反对开始增长,这将加剧欧洲内部有关

紧缩和增长的辩论,使得之前达成的共

识因为国内政治的原因难以贯彻。奥朗

德的主张不仅在法国有市场,除了希腊,

紧缩计划在爱尔兰、荷兰、意大利和西

班牙都遇到了阻力,其中大多与左翼思

潮的兴起有关。德国的社民党和绿党也

持相似的主张。在这个问题上,奥朗德

的主张更接近美国的立场。左派在法国

的获胜增加了强调增长、反对单纯紧缩

的一方的力量和信心,也会对其他国家

的选民产生示范效应。13 号举行的德国

地方选举,社民党在北威州取得胜利,

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法国大选的影响。

可以预见,法国不会公然推翻财政

契约,双方将做出一定妥协。法国会坚

持在契约中加入增长条款,这事关新总

统的选举承诺,不会轻易放弃。默克尔

面对法国、其它欧洲国家和国内的压力,

也会做出一定让步。

德法能否首先达成共识,在紧缩与

增长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是欧洲走势的关

键。但是奥朗德和默克尔的第一次会面

并不理想,没有达成实质的共识,而只

▲ 萨科奇败选

Page 17: 第十一期《击水谈》

15

政道 Politics

是做出了一种建立关系的姿态。

2. 法德领导权之争

社会党不满德国在解决欧债危机中

做大,掌握欧洲主导地位,指责萨科齐

是默克尔的“跟班”,其他欧盟国家没

有发言权,认为应该改变这种不平等的

关系。像萨科齐后期那样与默克尔之间

“默克齐”式的合作关系将结束。

法国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实

力下滑,但与此同时又不愿在欧洲的领

导权下降。法国将在法德关系中要求平

等的领导地位。如果德法不能形成共识,

法国可能和一些南欧国家结盟。

当然,法德两国都深刻地认识到,

法德轴心是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和平发展

的关键,两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都离不

开另外一方的支持,都不能承受法德分

裂的代价。法德不会分裂,只是法国将

在法德关系中追求平等的领导权。

3. 保护主义上升

极右和极左都在法

国大选第一轮投票中取

得了历史的新高。这表

明他们的主张有一定的

社会基础。在其它深受

债务危机困扰的国家也

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在

这样的形势下,欧洲的

保护主义将有上升的可

能性,移民政策会进一步收紧,贸易保

护主义会抬头,例如奥朗德提议欧盟对

不符合欧洲社保和环保原则的商品增加

额外的关税等等。

三、对中法关系的影响

奥朗德的对外政策还在形成之中,

不确定因素很多。法国外交政策肯定会

调整,但是执政初期不会有大动作。原

因有二:一是由于奥朗德本人缺乏外交

经验,对国际事务不熟悉。社会党长期

在野,外交政策和外交人才储备不足(尽

管在议会对外关系委员会有人才,但是

长期在议会清谈和在爱丽舍宫实干是两

回事);二是在欧洲和国际上都要重新

建立人脉,尤其是和主要大国重新建立

信任关系。选举过程中,美国和欧洲几

个大国的现任领导都公开支持萨科齐,

奥朗德与默克尔举行新闻发布会

Page 18: 第十一期《击水谈》

16

政道Politics

若奥朗德当选会面临一定尴尬局面,需

要修复关系,所以不可能在外交上做出

太大的挑战举动。

只有当大国关系稳定、国内执政地

位稳固之后(六月份的立法选举),社

会党才可能在外交政策进行体现社会党

政策主张的调整和转变。

中法关系的前景面临三个不利因

素:一是社会党主张社会公正、关注工

人权益的路线,在贸易政策上可能趋于

强硬;二是奥朗德强调贸易公平、贸易

平衡,可能在人民币汇率、稀有资源供

给、公共采购市场准入等几个方面产生

摩擦,奥朗德可能会要求欧盟针对不符

合欧洲环保标准和劳动条件的产品课以

重税,这一倡议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三

是社会党意识形态色彩浓,强调人权,

社会党内一些重要人物同达赖关系密

切,比如新提名的总理和巴黎市长等。

但是,中法关系也将迎来一些新的

有利因素:奥朗德的对美独立性会有所

增强,向戴高乐主义回调。这对于缓解

美对我的战略压力十分有利,要充分利

用。但也不应过分强调法美分歧。阿富

汗撤军在萨科齐政府时就确定下来,奥

朗德只是提前了一点时间,而且已经做

出了妥协。在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结构

问题上左右存在共识,是既定方针,不

会有方向性的转变。

鉴于奥朗德的对华政策尚

未形成,可塑性强,应抓住这一

时机积极开展工作,塑造奥朗德

的对华政策方向和议程。一是要

做人的工作:奥朗德初登国际舞

台,不熟悉国际事务,要给予其

充分尊重,外长法比休斯竞选期

间来华访问提前结束行程,要给

予适当补偿。二是要充分利用经

贸杠杆:奥朗德要增加国内就业,可考

虑在核能、航空航天等领域与法国开展

务实合作。三是要在西藏等敏感问题上

坚持高压态势,发出明确信号,一开始

就要把红线画好。●

注:此文为 2012 年 5 月法国大选

期间参加《解放日报》、上海欧洲学会、

上海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举办的“欧洲形

势与中欧关系”研讨会的发言稿,有所

删改。资料来源:国内外媒体报道、评

论,法、美智库报告,学术交流等。

□ 校对:朱笠

Page 19: 第十一期《击水谈》

17

政道 Politics

金正日猝逝和朝鲜未来走向观察 ( 上 )文 /10 历史 李可愚

2011 年 12 月 19 日 正 午 12 时,

朝鲜唯一的电视媒体——朝鲜中央电视

台——突然中断了正常的播出,电视画

面上出现了已有两个多月没有出现的朝

鲜“功勋播音员”李春姬。她穿着一身

全黑的朝鲜民族服饰,神情凝重。衬托

播音员的摄影棚背景描绘了密林中的

“圣山”——长白山(朝鲜称为白头

山)——的自然风光。李春姬缓缓拿起

手中的播音稿,声音完全听不出昔日的

沉着和激情:“全体党员、人民军官兵

和人民: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朝鲜

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最高人民会议

常任委员会和内阁极其沉痛地宣告:朝

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 2011 年 12 月 19 日,朝鲜女主播李春姬播报金正日逝世,泣不成声

Page 20: 第十一期《击水谈》

18

政道Politics

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

高司令官、朝鲜人民的伟大领导者金正

日同志于主体 100(2011)年 12 月 17

日 8 时 30 分因突发疾病在现场指导途

中不幸逝世……”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整

个朝鲜被泪水淹没。曾经深刻影响了东

北亚乃至世界的一代强人金正日就以这

样一种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在他 69

岁之时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伟大领导者”金正

日的一生

按照朝鲜官方的说法,70 年前的 2

月 16 日,当时的朝鲜人民革命军司令金

成柱(也就是后来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

共和国“永远的主席”金日成)带领一

支游击队在朝鲜境内的长白山区活动,

队伍中有虽然身怀六甲却依然活跃在前

线杀敌的金日成夫人金正淑。时值傍晚

时分,正在战士们准备宿营地之时,天

边突然出现了一道彩虹,昏暗的天空也

瞬间被光芒充满。随后,金正淑在宿营

地里生下了一个男孩。在婴儿呱呱坠地

之时,有人看到一颗闪亮的新星出现在

天际中。游击战士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

情,在树木上刻上“光明星将军诞生”

的字样。从此,金正日就被朝鲜的宣传

机构描述为拯救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光

明星”。

不过,对于观察者来说,这些宣传

遵循了一种庸俗的、在亚洲乃至世界历

史上上演过无数次的套路——“天降祥

瑞”。既然如此,谁都能看出金正日显

然不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到人世的。事

实上,金日成早年也承认自己在 1940 年

以后就撤出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游

击区,与东北抗日联军在苏联的哈巴罗

>>1945 年 , 金正日与父亲金日成 , 母亲金正淑 . 据前苏联资料记载 , 1941 年金正日出生在哈巴罗夫斯克附近

金正日

生平回顾

Page 21: 第十一期《击水谈》

19

政道 Politics

>>1960 年九月 , 金正日进入金日成综合大学 , 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并与 1964 年毕业

夫斯克会合,接受苏联军官的训练和改

编。那也就是说,金正日不可能出生在

长白山周边地区,而且很有可能并非出

生在朝鲜国内。在 1991 年苏联解体之后

流落民间的秘密档案证实了长期以来人

们的猜测:金正日于 1941 年 2 月 16 日

(比官方宣布的年龄早了一年)出生在

隶属于苏联滨海边疆区的哈巴罗夫斯克

军营中。在出生登记时,孩子的父亲将

其命名为“尤里 •日成诺里维奇 •金”。

在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天皇发布“终

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之后,

金正日和他的父母跟随着前往接收朝鲜

半岛北半部的苏联军队回到了祖籍地平

壤。许多见过金正日的原苏联和俄罗斯

政要和友好人士往往都会为金正日熟练

的俄语和对俄罗斯文化艺

术的了解感到惊讶。如果

能够联系他曾经在苏联的

土地上度过幼年岁月的经

历,也许那些困惑的俄罗

斯人就不会为这个问题思

考良久了。

1945 年二次大战胜

利后,朝鲜半岛被苏联和

美国按照先前达成的默

契以北纬 38 度线为界分

>> 金正日在 1950 至 1960 年间参加普通教育。 毕业于平壤第四小学和平壤第一中学

▲ 宣传为金正日出生地的白头山密营

Page 22: 第十一期《击水谈》

20

政道Politics

区占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苏联领

袖斯大林元帅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曾经

做出过如下论断:“这场战争与以往战

争不同之处在于:战争打到哪里,胜利

者的意识形态就要前进到那里……”这

样一来,凡是由苏联实际控制的地区就

必须推行苏联的官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

度,对于战争的另一个胜利者美国来说

也是如此。于是,朝鲜半岛的北半部开

始依照俄国顾问的建议和命令组织无产

阶级革命政党和社会主义人民政府;而

南半部则宣称自己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

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昔日分散在朝鲜

半岛各地的社会主义者云集平壤,其中

也包括在中学时期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的金日成。由于他年轻有为的形象和他

在朝鲜人民心中所拥有的“抗日英雄”

地位(这点是毋庸质疑的。例如 1945

年 9 月《东亚日报》在汉城所做的一份

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一致认为金日

成是国家统一后防务部门负责人的最佳

人选),苏联驻军做出了让金日成成为

北部朝鲜的最高领导人的决定。此时的

金正日在平壤的官邸里度过了一段无忧

无虑的时光,然而这段时间相当短暂:

1948 年,金正日的生母金正淑因难产去

世;两年后,起先势如破竹的朝鲜人民

军在麦克阿瑟及其领导的“联合国军”

的夹攻下溃不成军。金日成重新回到了

昔日打游击的长白山区,而他的长子金

正日则被疏散到中国的吉林省。人们一

度认为,金日成将在中国或是苏联组织

一个流亡政府,而他本人和他的家庭将

永远没有机会回到祖国故土。

不过,朝鲜的邻国没有坐视半岛上

的社会主义政权被美国领导的多国军队

一举击溃。中国组织了一支被称为“人

民志愿军”的部队进入朝鲜战场,苏联

>>1964 年大学毕业后 , 金正日进入朝鲜劳动党。他很快被任命为朝阳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指导组织部科长,并于 1870 年被任命为副部长

>>1981 年 , 金正日 ( 前左 ) 与他的第一个儿子金正南

Page 23: 第十一期《击水谈》

21

政道 Politics

也派出了航空兵为中朝两军的地面行动

提供保护伞。经过 3 年的艰苦战斗,朝

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其在战前

所控制的大部分土地。金日成在平壤宣

布击溃了“美帝国主义”入侵者,朝鲜

半岛从此不再出现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不过,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朝鲜内部

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具备不同背景的

干部们拉帮结派,互相攻击,金日成的

领导地位也被广泛质疑。在这样的形势

面前,金日成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来自延安或是阿拉木图(苏联境内的朝

鲜人大多居住在中亚)的劳动党高级领

导人一部分回到了培养他们的国家,剩

下来的则大多被驱逐出权力中心。此时

的金日成已经人到中年,到了必须考虑

接班问题的时候了。由于政治斗争的激

烈让他无法对外人产生丝毫信任,金日

成最终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指定他的

长子金正日作为朝鲜革命事业的接班

人。

与人们普遍的猜测所不同的是,此

时的金正日对政治基本没有什么兴趣。

曾经担任过金日成综合大学(金正日就

读的大学)校长的朝鲜最高级别外逃官

员黄长烨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记录了金

正日对政治经济学(他所就读的专业)

教材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屑一顾的

故事。青年时代的金正日用今人的流行

词汇来形容可以被称为一个标准的“文

艺青年”。他在朝鲜的文化艺术事业上

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只要电影制片厂开

拍新电影,他就会前去现场指导影片的

拍摄工作;乐团和剧团的排练场也总会

出现金正日的身影。例如,70 年代引起

中国观众轰动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

的导演就是金正日本人。金正日对艺术

的爱好在其执政时期表现的更为明显。

>>1986 年,金正日与父亲金日成的合影 >>1988 年 , 金正日在平壤会见军人代表

Page 24: 第十一期《击水谈》

22

政道Politics

2002 年金日成诞辰 90 周年时,朝鲜平

壤五一劳动节体育场上演了大型团体操

《阿里郎》,长达 150 分钟的演出动用

了10万名艺术工作者和群众演员。此后,

这场大型文艺演出成为朝鲜在国际舞台

的上一张闪亮的名片。显然,如果《阿

里郎》没有获得最高领导者的大力支持,

它很难获得今天那么大的成就。

虽然金正日对政治的兴趣不高,但

一贯以孝顺现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他还

是服从了父亲的指示,准备接续朝鲜的

革命事业。70 年代后期,金日成决定专

心于国家的政务工作,将执政党劳动党

的党务工作交由金正日处理。这种状况

持续到 1980 年,在这一年,朝鲜劳动党

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金正日被推举

为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任委员,这

意味着朝鲜正式向全世界公开了金日成

的接班人。也就是在这一年,金日成做

出了将决策权交给其长子而本人退居二

线的决定。朝鲜正式进入了金正日时代。

在金日成 70岁寿辰前夕 (1982 年 3

月 ),金正日在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

机关报《劳动新闻》上发表了署名文章

《关于主体思想》,正式将金日成在执

政过程中的提出的政治理论建构为一个

统一的体系——主体思想。在金正日看

来,首先,

主体思想与

其他老牌社

会主义国家

根据自己国

情出发制定

的官方指导

思想(例如

列宁主义和

毛 泽 东 思

想)是平行

>>1991 年 12 月 24 日,金正日被任命为朝鲜军队统帅。1992 年金日成正式任命他的儿子掌管国家内务

>>1994 年 , 金正日和父亲金日成在朝鲜山区

▲ 位于首都平壤市中心大同江畔的主体思想塔

Page 25: 第十一期《击水谈》

23

政道 Politics

的,不存在任何的继承关系,后来,朝

鲜官方更进一步认为主体思想与马克思

主义之间并无联系,并且开始质疑“辩

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其次,主体思

想虽然是“伟大领袖”在朝鲜革命和建

设过程中创立的政治理论,但理论本身

适用于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主义革命者。

1992 年,朝鲜劳动党在平壤召开了一

次国际会议并拟定了一份名为《平壤宣

言》的文件。会议的组织者宣称:列宁 -

斯大林主义随着苏联的解体已被证明是

错误的,不过社会主义事业会在伟大领

袖金日成同志创立的主体思想的领导下

“从胜利走向胜利”。通过构建“主体

思想”理论并将其神圣化的过程,金正

日将他的父亲塑造为“哲学王”式的人

物,而意识形态独一无二地位的确立又

使金日成真正拥有了道德上,政治上和

军事上的绝对权威。同时,作为金正日

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金正日的地

位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金日成的神化

工作在金正日这里终于大功告成。

金正日接手朝鲜各项事务之时,正

是冷战局势开始由高潮逐渐趋向缓和的

时期。美国和苏联都因为国际国内形势

的不尽如人意开始收缩自己在全球的势

力范围并且尝试着与自己的敌对阵营达

成某种程度的和解(虽然有人会举出“星

球大战”之类的反例,但是不要忘了中

导条约和限制核武器条约也是这个阶段

的产物)。冷战各大阵营的内部矛盾也

渐渐消融(勃列日涅夫于 1982 年发表的

“塔什干讲话”标志着中苏关系开启了

走向正常化的步伐)。在这样的国际大

背景下,朝鲜的国际安全态势有了较大

程度的改善。这意味着朝鲜自从“祖国

解放战争”结束后终于可以有机会改变

国家预算过分倾向于国防建设的局面。

>>1994 年,金正日参加其父金日成在平壤的葬礼

>>2000 年 6 月 13 日至 15 日,韩国总统金大中访问朝鲜,并与金正日举行会谈。这是朝鲜半岛分裂 55 年后的首次北南首脑会晤

Page 26: 第十一期《击水谈》

24

政道Politics

1980 年劳动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0大远景目标”。

在这一指标的指导下,朝鲜开始巩固有

色金属及石化工业这些传统的优势产

业,并且兴建了一批全新的工厂企业以

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同时,国家开始

大幅度地重视社会福利的比重并且开始

重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志性

的事件就是80年代的“平壤繁荣期”——

80 年代在平壤进行的大规模住房建设大

体上解决了城市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

食品供应体系也在经济互助委员会体系

下提供的低价石油的帮助下(朝鲜在 70

年代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并在 80

年代初期基本完成)维持正常的运转。

可以说,20 世纪 80 年代的朝鲜进入了

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虽然这种繁

荣的根基其实并不牢固。

不过,虽然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由对

抗走向对话的趋势愈发明显,但作为冷

战最前沿的朝鲜仍然无法与西方阵营国

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尽管这是朝鲜

官方一直希望的)。80 年代的朝鲜给人

们的印象依旧是一个华约集团的“隐形

成员”和莫斯科的仆从国。在这十年间

发生的几次“代理人战争”中,朝鲜都

参与其中,并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发生在东非的安哥拉内

战,苏联支持的安哥拉人民革命党武装

和美国支持的安哥拉解放运动武装为争

夺这个产油国家的执政权展开了旷日持

久的斗争。此时的苏联正在阿富汗战争

的泥沼中挣扎,无力援助东非的革命者。

于是在莫斯科的要求下,朝鲜人民军和

其他东欧国家的军队一起前往非洲执行

“国际主义任务”,其中表现最为耀眼

的无疑是平壤派出的援军。朝鲜的志愿

军由当时的空军司令赵明录带队,执行

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和夺取制空权

的任务。在这场战争中,朝鲜航空兵的

>>2004 年 11 月 17 日:在宣传照片中,金正日站在麦田里

>>2007 年 10 月 2 日: 金正日欢迎参加三天峰会的韩国总统卢武铉和妻子权良淑,该峰会意欲解决两国间的敌意。

Page 27: 第十一期《击水谈》

25

政道 Politics

战绩相当惊人。他们和同样前往非洲执

行援助任务的古巴空军一起牢牢地控制

了整个安哥拉的天空,对于人民革命党

全面控制安哥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为忠诚于“世界解放事业”的回报,

苏联慷慨地为朝鲜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

原材料,先进的工业技术,以及全新的

武器装备。与此同时,通过金日成和金

正日频繁的对华访问,两国之间的盟友

关系得以巩固。其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无疑是朝鲜在中国与越南的边境冲突中

宣布支持中国的表态。中国也为朝鲜提

供了大量的援助作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

支持己方的回报。事实上,朝鲜这种“左

右逢源”的表态在未来还会一次又一次

的上演。

自从 1972 年南北双方举行总理级

别会谈之后,外界普遍认为朝鲜半岛已

经基本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冲突。朝鲜和

韩国也许会采取“两个德国”的模式渐

进统一。不过,由于南方发生了朴正熙

遇刺和全斗焕发动政变等一系列变故,

南北统一问题又被无限期搁置了起来。

就在这一关头,1980 年,韩国爆发震惊

世界的“光州事件”。人民对全斗焕军

政府的敌意和反抗情绪让金正日产生了

误判。他认为:首先,南方的人民一定

希望“共和国的武装力量”挥师南下,

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其次,全斗焕已

经是孤家寡人,只要此人一死,他的军

事统治便立即崩溃。在上述判断的指导

下,朝鲜的情报部门在金正日本人的领

导下组织了多次针对全斗焕的刺杀行

动。1982 年,全斗焕带领着一个庞大的

访问团前往仰光,展开对缅甸这个曾经

长期与朝鲜保持友好关系的国家的正式

访问。金正日被这一行为激怒了,他决

定对全斗焕和缅甸政府实施报复。朝鲜

军方迅速制定了刺杀计划:在全斗焕前

往参观的昂山将军墓碑中安放炸弹,将

>>2011 年 11 月 29 日,金正日携金正恩视察加工厂

>>2011 年 12 月 4 日,金正日视察空军 378部队

Page 28: 第十一期《击水谈》

26

政道Politics

全体韩国访问团成员一网打尽。不过由

于现场情报人员的误判,错误的将先遣

人员和车辆看作韩国总统的车队,从而

提前引爆定时炸弹。使得全斗焕将军躲

过一劫。不过,还是有多位部长级官员

和大使在这次事件中丧生。在此之后,

朝鲜针对南方的袭击活动并没有因为国

际社会的谴责而有所收敛:1987 年,朝

鲜特工将一包炸弹带上了一架由汉城飞

往曼谷的大韩航空公司航班,150 多名

乘客成为了南北斗争中无辜的牺牲品。

作为报复,韩国方面也制定了谋杀金日

成的计划,并且断然拒绝

了朝鲜提出的由南北双方

共同举办奥运会的提议。

南北关系的改善在这一系

列事件的影响下变得遥遥

无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

虽然没有受到苏东剧变的

波及(由于“主体思想”

的存在,朝鲜不可能出现

“小戈尔巴乔夫”式的人

物,封闭的环境也使得这

个国家不易为外界影响),

朝鲜的国际、国内形势与 80 年代相比

一落千丈:苏东剧变使世界上国土面积

最大的国家不仅发生了政权更迭,领土

也大为缩水。对于朝鲜来说,这一事件

意味着它失去了它最大的靠山。在过去,

朝鲜的工业全部由苏联提供的低价石油

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统购机制支撑,其

他产业也过分依赖于这种外来援助。以

至于一些东欧援朝专家讥讽称朝鲜为

“乞丐社会主义国家”。不过这一切也

不是朝鲜的错:在经互会体系中,不生

产石油的朝鲜被指定为化纤和其他化工

产品的生产国,如今经互会和它背后的

苏联都消失了,朝鲜又该怎么办呢?从

帝国的废墟中刚刚探出头来的俄罗斯显

然不会再一次扮演原来“老大哥”的角

色了。而昔日的“血盟”中国又在这一

关键时期选择承认大韩民国为统治朝鲜

半岛南方的合法政权。这样的行为在朝

鲜看来无异于是一种背叛,金日成甚至

打算以承认台湾当局来向中国要挟。朝

鲜也试图与美国建立正常关系,不过华

盛顿对此并不热心。即使是在朝鲜威胁

启动核开发计划之后,美国政府也只是

▲ 光州事件

Page 29: 第十一期《击水谈》

27

政道 Politics

派出了未能连任总统的杰米 • 卡特作为

特使前往平壤会谈作为回应。而南方的

经济实力则已经远远超过北方,国家也

已从军政府的阴影下走了出来。国际形

势如此困难,国内的情况也令人忧心:

由于能源供给的短缺,这个国家的电力

供应开始变得时断时续,极度依赖电力

的制造业和冶炼业因此被迫停摆。由于

苏联和俄罗斯不再提供化工原料也不再

购买化纤制品,朝鲜的化学工厂纷纷关

门歇业。朝鲜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没

有化肥和农机的帮助显然是颗粒无收。

而化学工业的停产使得化肥和燃油产量

锐减,影响到作物的收成。这样一来朝

鲜的粮食产量也随之一落千丈,而国际

上的孤立局面也使朝鲜无法通过国际市

场获得足够的口粮。此时的朝鲜可谓是

内外交困,风雨飘摇。1994 年 7 月,

金日成主席辞世。一个月后,朝鲜的粮

食主产区黄海北道遭遇特大洪水,朝鲜

的粮食产量创下了历史上的最低记录。

1995年,朝鲜中断了对居民的粮食配给。

政府低下了一向高昂的头颅,恳求国际

社会给予援助。粮食配给制度直到 1998

年才得以勉强恢复,这 3 年被朝鲜称为

“苦难行军”时期。这样严重的经济困

难使得金正日始终不愿意迅速接手金日

成曾经担任过的职位,直到 1998 年经济

形势略有好转(据韩国政府统计,这一

年朝鲜的 GDP 在连续 8 年负增长之后出

现回升)之后才正式就任朝鲜劳动党总

书记一职,正式成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

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在就任总书记之后,金正日沿着

军事分界线视察了一批前线哨所。在这

次视察中,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政治理

论——“先军政治”。虽然金日成执政

时期一直强调要实现“全国要塞化”,

并且将国家财政大幅向国防倾斜,但从

来没有说过“以国防建设作为一切工作

的中心”之类的话。金正日是这样解释

先军政治产生的原因的:“没有糖可以

活下去,但没有枪就无法生存。”在金

正日看来,在苏联解体后,朝鲜面临的

最大危机并不是经济全面崩溃,而是安

全环境的急剧恶化。一旦半岛发生不测,

朝鲜要独自面对韩国和它的幕后操纵者

美国,身后却没有任何国家的支持(俄

罗斯还处于“融入西方”的幻想之中,

中国在韩国的经济攻势下开始对朝鲜三

心二意,不再将其视为“战略缓冲区”)。

因此朝鲜必须要拥有一些具有震慑力的

手段使得美国对其敬而远之。在这一思

想的指导下,朝鲜开始再一次发展核武

器,并且开始研发射程远至阿拉斯加的

洲际弹道导弹(ICBM)。2006 年,朝鲜

正式宣布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从此

成为了世界上第 8 个核武器拥有国。在

常规武装力量方面,朝鲜开始大举扩军,

并要求所有 16 到 60 岁的公民(不分男

女)必须每周参加一次长达 8-10 小时的

军事训练。据外国机构统计,一旦半岛

Page 30: 第十一期《击水谈》

28

政道Politics

爆发战争,朝鲜可以在 24 小时内动员

1000 万士兵参加战斗。此时的朝鲜已然

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同时也是战备级

别最高的军营。当然,还有一个相当重

要却不能明言的因素促使金正日提出了

“先军政治”这一指导思想:许多接受

马克思主义正统教育的劳动党干部无法

理解金日成将自己的宝座传给长子的行

为,对金正日一直颇有微词。而军官们

则与他们完全不同,由于金正日长期执

掌作战和情报部门,已经在军官中树立

了大量的亲信,同时也因为军人这个职

业所要求的绝对忠诚使得他们绝对拥护

金正日的领导。这种对比在 1998 年黄长

烨叛逃事件之中变得极其明显。金正日

开始有意识地排斥劳动党系统的干部,

不再召开劳动党的高级会议,并且破坏

了劳动党的党务系统。国家的最高权力

开始转向由将军们把持的国防委员会,

作为对于军方忠诚的奖赏。而先军政治

恰恰为这种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那么金正日是如何看待眼前的经济

困难的?他认为,这是上天对朝鲜民族

的考验。所有人必须发挥“为了明天而

努力奋斗”的精神。也就是说:粮食短

缺只能苦熬过去,他拿不出任何系统性

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朝鲜人民

一向以惊人的忍耐力闻名,李朝末年的

高宗时期国家积贫积弱,禁卫军一连 11

个月无法领到薪饷,但是国内却什么都

没有发生。如果不是甲午战争的爆发,

朝鲜王朝完全有可能再维持 500 年。不

过,为了安抚人民的情绪,金正日总书

记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这首先体现在

国家的宣传上:官方报纸告诉人们:“伟

大的领导者”一天三餐都用粗粮做成的

馒头充饥(这点我们没有能力判断真伪,

因为金正日的私人厨师藤本健二先生此

时已经返回东京,直到 2000 年才重新回

到平壤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制作寿司),

并且频繁地前往集体农场进行视察。在

1998 年,金正日还在《劳动新闻》上发

表谈话,号召人民把朝鲜建设成亚洲的

“土豆王国”,改变长期以来以大米作

为主食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朝鲜官

方不再将商贩和集市作为资本主义的象

征进行打击,朝鲜成立了专门的市场管

理机构,只要按时缴纳摊位费,市场交

易就不会受到干扰。国内旅行控制也得

以放松,前往外地不再需要介绍信和路

条,这显然让商人贩卖货物变得更为容

易。在朝鲜的粮食配给制度恢复之后,

这些措施得以保留。外界普遍猜测,这

意味着朝鲜正在为更深层次的改革做准

备。在 2001 年金正日展开对中国长达半

个多月的访问之后,朝鲜于第二年的七

月一日正式发布了“7•1 改善经营管理

措施”。措施明确提出:在农村,上调

国家向农民征收粮食价格,国家向农民

征收土地使用费,并且改进平均分配的

做法,根据实际生产成果,实行多劳多

得的分配原则。而在城市,大幅提高城

Page 31: 第十一期《击水谈》

29

政道 Politics

市劳动者工资,重新制定城市生活必需

品价格,并且以调整成本核算的方式保

证企业的基本利润。这一系列措施显然

是为废除粮食统购报销制度和生活基本

品配给制度,同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做

准备。金正日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用

从中国学来的“改革开放”政策挽救这

个经济基本崩溃的国家。

作为开放政策的一环,朝鲜开始重

新启动与韩国的接触。当时的韩国总统

是以反抗朴正熙独裁统治而名声大噪的

金大中,他在就任之后提出了处理南北

关系的“阳光政策”。这一政策基本上

是勃兰特总理的“新东方政策”的山寨

版本,即通过持续的经济援助和文化交

流让朝鲜在各方面对它的南方同胞产生

依赖,从而和平地并入韩国。虽然这一

政策的意图还是要让朝鲜“脱下他的大

衣”,但金正日却对金大中的主张表现

出欢迎的态度。因为他坚信:朝鲜不是

东德,不会如此轻易地被颠覆。东德的

领土面积仅仅是西德的四分之一,人口

是西德的七分之一。之所以能够存在 40

年只不过是因为苏联驻军而已。而朝鲜

则能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中幸存,又

成功地熬过了经济危机,还研制出了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样的国家就连美国

都不敢轻举妄动,更何况一个小小的韩

国!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和南方建立面向

未来的合作关系。2000 年,在金正日的

盛情邀请下,金大中成为有史以来第一

个访问平壤的韩国总统。一向深居简出

的金正日亲自前往顺安机场迎接这位来

自汉城的客人。在三天的会谈之后,金

正日和金大中各自代表北南双方签署了

《6•15 共同宣言》,宣言全文如下:

北南共同宣言

根据全民族渴望祖国和平统一的崇高意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正日国防委员长和大韩民国金 大 中 总 统 于 2000 年 6 月 13 日 至15 日,在平壤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和最高级会谈。

北南首脑认为,国家分裂以来首次举行的会晤和会谈,对增进相互理解,发展北南关系,实现和平统一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宣言如下:

一、北南双方达成协议,将国家的统一,要由其主人我们民族自己联合起来自主地加以解决。

二、北南双方认为,以实现国家的统一为目的的北方低层次联邦制方案和南方的联合制方案具有共同之处,同意今后按此方向,促进统一。

三、北南双方达成协议,在今年 8•15 之际,互派离散家属及亲戚访问团,解决非转向长期囚问题等,尽快解决人道主义问题。

Page 32: 第十一期《击水谈》

30

政道Politics

四、北南双方达成协议,要通过经济合作平衡发展民族经济,在社会、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等各个领域积极发展合作与交流,加深相互的信任。

五、北南双方达成协议,为了将上述协议事项尽快付诸实践,在近期内举行双方当局之间的对话。

金大中总统郑重邀请金正日国防委员长访问汉城,金正日国防委员长表明将在适宜的时期访问汉城。

2000 年 6 月 15 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

委员长金正日大韩民国总统金大中

在这之后,朝韩双方的合作开始变

得日益频繁。双方的运动员高举着蓝白

色的半岛旗出席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

军事分界线两边的离散家属也终于在分

别半个世纪之后重新坐在一起。当然,

合作的重中之重还是与朝鲜的经济合

作。在南北双方的大力支持下,韩国的

现代财团开发了开城工业园区和金刚山

观光项目。按照热心于南北交流的现代

集团董事长郑周永的设想,开城工业园

区将集中引进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韩国可以使用朝鲜高素质的劳动力,而

朝鲜可以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金刚山

观光项目则可以满足韩国人一览“第一

江山”的愿望,同时培育朝鲜的旅游业。

事实证明,这两个经济合作项目是成功

的。进驻开城的韩国企业逐年递增,前

往金刚山的旅客络绎不绝。虽然还存在

着这样那样的一些摩擦,南北关系还是

进入了半个世纪以来最稳定的时期。

时间进入了2004年,这一年4月,

金正日再一次乘坐专列前往中国,试图

学习兴办经济特区的经验。不过,在国

防委员会委员长圆满结束了对中国的访

问回到平壤之后仅九个小时,朝鲜北部

的龙川郡发生了由两辆运载硝酸铵和燃

油的火车相撞引发的爆炸事故,死伤人

数达到 1300 多人。而途径龙川车站的京

义线正是从中国返回朝鲜的必经之路。

在爆炸事件发生几个月后,朝鲜官方下

达命令,宣布停止国内移动通信服务,

居民的手机被统一上缴和销毁。与此同

时,朝鲜官方还出台了新的市场管理规

定,宣布摊位许可证只颁发给家庭妇女

和退休人员,市场也只允许贩卖农产品

(粮食除外)和手工制品。至于两年前

颁布的“7•1 经济改善措施”似乎也已

经被废止,这点可以从朝鲜普通职工工

资和基本生活用品价格的再次下调可以

看出。外界还注意到,长期担任朝鲜劳

动党中央委员会组织指导部第一副部长

(该部部长由金正日亲自担任)的张成

泽在官方媒体的报道中突然消失了。此

Page 33: 第十一期《击水谈》

31

政道 Politics

人是金正日

大学时的同

窗,又是金

正 日 的 妹

夫,一贯被

视为伟大领

导者的亲信

和参谋。在

张成泽尚未

失势之时,

他曾经多次

率领朝鲜的经济干部访问中国,被外界

一直看做“改革开放”路线的坚定支持

者。以上这些事实似乎说明了金正日和

朝鲜政府已经对开放政策的后果产生了

怀疑,并对这种路线彻底失去了兴趣,

金正日似乎试图重新在朝鲜建立一个封

闭的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体系。具有标

志性意义的事件发生在 2008 年,这年朝

鲜正式出台了更换新币的法令。据在日

朝鲜人总联合会(“朝总联”)所主办

的报纸《朝鲜新报》报导(这家媒体和

它背后的朝总联一贯被视为朝鲜的对外

“传声筒”):朝鲜中央银行规定每户

居民兑换新币的上限为 10 万朝元,这

显然是对朝鲜国内某些“资本主义势力”

的一次总清算。在货币改革令发布几天

之后,朝鲜各地的集贸市场也被勒令关

闭整顿。不过,在“苦难行军”时期之

后,朝鲜已经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商

人阶层。一旦市场经济被宣布为一种非

法行为,他们该向何处去?2010年1月,

当时身体状况不佳的金正日亲自前往正

处深冬的朝鲜北部咸镜南道的道会咸兴

市,为已停产 20 年的“兴南二八联合

化工企业”的复工仪式剪彩。此后,工

厂、矿山和电站的复工仪式不断地在朝

鲜上演。随着制造业和采掘业的逐步恢

复,那些昔日以经商为生的人陆续返回

档案和公民证上所记载的单位工作。不

过,让观察者想不通的是:极度缺乏石

油和外汇的朝鲜是如何恢复它的化工产

业的?在当年朝鲜进行的社会主义劳动

竞赛的过程中,《劳动新闻》发表社论,

宣布朝鲜已经掌握了“煤制液化气和化

肥”的技术,并将这种技术命名为“主

体化肥技术”,这一命名显然是为了显

示朝鲜终于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工业体系

(朝鲜盛产高品质的无烟煤)。不过,

煤制液化气在国际上一直被认为是一项

较为尖端的技术。虽然朝鲜的工业门类

较为齐全,科技水平也不算落后。但平

心而论,这样的一个项目对于一个长期

和外界缺乏交流的小国来说是很难实现

的。事实上,金正日还没有注意到他的

经济重建计划的另一个漏洞: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建立

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它至始至终

都是经互会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而已。虽

然金日成喊出了“经济上自立”的口号,

但这一口号的目的只不过是用来向南方

同胞宣传“军政府把南朝鲜变成美国低

▲ 朝鲜军民“声讨”李明博政权

Page 34: 第十一期《击水谈》

32

政道Politics

价货物的倾销地”罢了。因此,我们仍

然可以看到朝鲜人用人力和畜力耕田的

景象;也能在广播中听到朝鲜政府向国

际社会要求粮食援助的消息。朝鲜的经

济危机远没有到完全解决的时候。

金正日在 2004 年后的政策收缩不

仅只包括经济领域。美国的布什总统公

开宣称朝鲜为“邪恶轴心”的行为让金

正日极为不安,停建轻水反应堆的决定

更让朝鲜政府愤怒。朝鲜外交官一直喜

欢念叨一句话:“以超强硬对强硬”。

他们果然说到做到:朝鲜再一次退出《不

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且进行了一次核

武器试验和多次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

发射试验。这一行为不仅使大洋彼岸的

美国忧心忡忡,也让周边邻国心怀不满。

2007 年,由中国组织的六方会谈终于取

得重大阶段性进展:朝鲜宣布将放弃核

武器,并且炸毁一处重要的核设施。作

为回报,美国将向朝鲜提供重油和粮食

援助。一年之后,韩国总统卢武铉率领

一个庞大的车队前往平壤会见金正日。

不过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这次访问只

不过是北南关系的一次“回光返照”罢

了。由于执政党内部的混乱和内讧,反

对党大国家党的总统候选人前汉城市长

李明博以绝对优势赢得了 2007 年 12 月

举行的韩国总统大选。李明博一贯主张

“阳光政策”是一项无效的政策,因为

朝鲜从这项政策中获得了安全保证,这

也就是说:“阳光政策”使颠覆朝鲜政

权的行为变得更加困难,而这与他代表

的保守势力的政策主张是不相符合的。

此外,“阳光政策”并没有成功地利用

各种经济和其他方面合作来诱使朝鲜放

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开发计划。李明

博在上台之后发布了他的南北关系政策

方针——“无核开放 3000”。即在朝

鲜放弃核武器的前提下,韩国愿意全面

帮助它打开国门,并且在 10 年之内让

朝鲜的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李明

博的三条主张每一条都不可能被金正日

所接受:核武器是与美国谈判的筹码,

“南朝鲜傀儡政权”没有资格和朝鲜平

起平坐讨论这一问题(朝鲜一直坚持:

由于《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字国中不包

括韩国,韩国没有资格和朝鲜就结束朝

鲜半岛战争状态和朝鲜核问题等重大问

题展开谈判);朝鲜无论是选择开放政

策还是闭关锁国,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不需要他人的指导;而“人均 GDP3000

美元”则说明了李明博妄图对朝鲜进行

“和平演变”,因为计划经济根本无法

统计 GDP 数据。在这种敌对情绪的作用

下,双方的交流逐渐断绝。在天安舰沉

没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发生之后,朝

鲜宣布不再受《停战条约》约束,南北

双方理论上已经进入战时状态。而当时

的美国奥巴马政府由于阿富汗和伊拉克

事务的原因无力处理朝鲜核问题,提出

了朝鲜必须先与韩国在核问题上达成一

致之后才能和美国达成经济援助协议和

Page 35: 第十一期《击水谈》

33

政道 Politics

邦交正常化协议的方案。为了把美国重

新拉回谈判桌,朝鲜接连发射了一颗“人

造卫星”并举行了一次核试验,但这一

切并没有让美国对朝鲜有所退让。朝鲜

核问题再一次陷入了僵局。

就在全世界都在关心朝鲜接下来会

如何回应美国的制裁之时,一件不寻常

的事件出人意料地发生了。2009 年 9 月

9 日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国 60

周年的日子,朝鲜原计划在平壤举行盛

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然而当天的庆

祝活动非常简短,参加阅兵式的人员全

部来自民兵而非正规军,群众游行和烟

火表演也被取消了。更重要的是,金日

成广场的主席台上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

金正日的身影。一些韩国媒体宣称:金

正日已经在 8 月由于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离开人世。作为对这一谣言的回应,朝

鲜媒体在 9 月里连续报道了金正日对军

队和农场的视察。不过这些报道都没有

配上照片,反而让外界更为怀疑金正日

的健康状况。两个月后,朝鲜中央电视

台播放了一部介绍金正日现场指导的新

闻记录片,电视片中的金正日已经没有

了过去标志性的将军肚,左侧身体也变

得极其麻木和不灵活。人们因此可以确

定,2009年下半年金正日曾经突发中风,

甚至可能一度陷入昏迷。在大病初愈之

后,金正日发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如

果不能解决接班人问题的话,他的国家

将会随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和他的

父亲一样,金正日把接班人的候选人圈

定在他的三个儿子之中:大儿子金正男,

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后来长期在欧

洲留学。自从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就一

直掌管着朝鲜的外汇事务,并且曾经在

劳动党的组织指导部任职。不过,2001

年的一次丑闻彻底让他失去了争夺宝座

的机会:金正男因为使用一本假护照入

境,在成田机场被日本警方拘留。当警

方询问其入境理由时,金正男回答说:

“想去参观东京迪斯尼乐园”。这样荒

唐的回答使他成为了国际媒体的笑柄。

至此以后,金正男寓居澳门,过着花天

酒地的生活,正式退出了对最高领导人

职位的争夺。二儿子金正哲,是金正日

最为宠爱的夫人高英姬为金正日生下的

第一个孩子(金正男由金正日的情人成

蕙琳所生),也曾经在瑞士留学过。不过,

出现在外人面前的金正哲与他的家族的

其他成员相当不同:代代相传的将军肚

没有出现在他的身上,声音也显得比常

人尖细许多。人们普遍认为:金正哲患

上了某种罕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使他

的性激素严重失调。金正日显然不会指

定一个病人领导这个国家。于是候选人

就只剩下金正日的三儿子金正恩。根据

金正日的私人厨师日本人藤井健二的描

述,金正恩少年时代曾经在瑞士伯尔尼

的国际学校就读,回国后在军事指挥学

院继续学习。藤井健二在他的回忆录里

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金正日和金正恩

Page 36: 第十一期《击水谈》

34

政道Politics

一道在平壤北郊的私人马场观看一场马

术比赛。在比赛结束之后,金正恩对他

的父亲说:“我们享受着泳池,赛马场

和别墅,而我们的人民过着什么样的生

活?”金正恩也许的确是一个有责任感

并且热爱人民的人,但金正日突发中风

之时他只有 27 岁。金正日也明白金正

恩从政经验的缺乏使他没有能力独自领

导这个国家,他重新启用了被逐出权力

中心多时的张成泽,提拔了以李英浩为

代表的一批少壮派将领。为了获得盟国

对金正恩的支持,金正日连续 3 次访问

中国,并在 10 年之后第二次访问俄罗

斯。2010 年,朝鲜宣布召开劳动党代表

会议,这是 30年来朝鲜第一次召开劳动

党的全国性会议。在这一次会议上,朝

鲜劳动党重新建立了一个可以有效运作

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局。而金正恩

虽然没有进入政治局,却被拥戴为劳动

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成为其父

亲在军内的助手。朝鲜的高级官员向前

往平壤采访的西方媒体宣称:金正恩将

会成为朝鲜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许多人

相信,大难不死的金正日很可能还可以

维持 5到 10 年的寿命。在这段时间里,

金正日将会把他所掌握的权力逐项移交

给他的接班人。不过,仅仅在金正恩正

式露面一年之后,金正日就因心脑血管

疾病突发,在专列上离开人世。●

注:作者在文章中提及的观点不代

表本刊立场。

□ 校对:凌翔

▲ 群众在平壤市内 40 公里长的街道两旁冒雪送别金正日

Page 37: 第十一期《击水谈》

35

专题 Feature

人民网总裁、总编辑廖玒接受《击水谈》专访

击水谈(以下简称“击”):我们

了解到,人民网开设了《地方领

导留言板》,促进了地方政府与网民之

间的沟通与交流。然而我们也发现,如

今各级政府也都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创建

了沟通平台,譬如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不少政府网站也拥有自己的留言板。那

么与这些网络平台相比,人民网的《地

方政府领导留言板》的独特之处与优势

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廖 玒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编者按:《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在学生

们看来似乎有一些神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似乎源自于其特殊的定位及阅读群,但自从“人民日报校园行”及众多电子阅报栏的设立以来,大家逐渐对《人民日报》以及人民网产生了新的看法,开始更加主动地去浏览、阅读,发现其中的精华和特点,减少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陌生和距离感。

廖玒先生百忙之中接受我刊的书面专访令我们感到欣喜,我们在此特表感谢。也希望读者朋友们可以从本文中感受到人民网作为沟通桥梁的巨大亲和力和效力。我们期待《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可以更加权威化、大众化,继续为中国媒体走出一条别样的道路。同时本刊特别感谢李欣育先生对此次采访的大力帮助!

Page 38: 第十一期《击水谈》

36

专题Feature

廖玒(以下简称“廖”):首先,

人民网本身就具有品牌、内容、受众等

多方面的优势。多年来,人民网已树立

起了“权威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

在中国互联网业界中形成独特的品牌优

势;在秉承人民日报传统新闻优势的同

时,将新闻信息与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

紧密结合,既实现了信息内容的丰富性

和及时性,又实现了发布形式的多样性

和便捷性;近年来,人民网独立访问者

数量保持增长趋势,形成了较大规模的

用户群。这些都为《地方领导留言板》

所共享。

此外,《地方领导留言板》还有自

己的 5方面特点。

第一,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

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覆盖全国的互联网

官民互动平台,也是全国最早的网络问

政平台之一。2006 年起,人民网作为中

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依托自

身特有的“红色资源”资源优势,开设

了《地方领导留言板》,整合来自网络

的声音,并开始着力探索“网友给领导

留言”这个前所未有的“官民交流模式”。

栏目发展至今,形成了省、市、县三级

留言的架构,也就是说,《地方领导留

言板》为内地 31 个省区市的 62 位省委

书记省长,及数百位地市级“一把手”,

千余位县委书记开通留言版面。

第二,在《地方领导留言板》上,

底层声音的高层到达率很高。网友的留

言会直接体现在留言板上,领导可以随

时查看。栏目至今已帮助解决网友问题、

落实网友建议数量 9万多项。全国 19 个

省区市出台文件或规定,形成网友留言

办理的固定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也保证

了网友不会白费劲。

第三,各地的主要领导也十分重视

来自网络的声音。截至目前,全国有 50

位省委书记省长、1000 多位市 / 县“一

把手”通过《地方领导留言板》公开回

复网友留言。领导在浏览、回复网友留

言之外,还要求成立了各地独立的机构

或者给现有机构赋予特殊职能,也就形

成了各地的办理单位。全国各地领导或

留言办理单位平均每天对百余件网友诉

求进行官方回应。

今年 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主持召开人民网网

民留言答复座谈会,面对面听取 15名人

民网网友和居民群众代表的意见。天津

市各委办局“一把手”、各区县书记全

部出席会议,对网友反映的情况进行当

场答复,互动交流。

Page 39: 第十一期《击水谈》

37

专题 Feature

陕西省省长赵正永 2010

年 6 月履新后,多次要求省

政府督查室会同有关部门查

核报果,逐一审定留言回复,

还在陕西省政府常务会议上

明确要求各部门“一把手”

关注网民留言、扎实办理网民留言,并

亲自就部分留言给相关部门提要求、下

任务。

河南、陕西、浙江、湖北等省份先

后召开针对人民网网民留言的办理工作

座谈会,相关单位的主要领导共同总结

网民留言办理经验,探讨人民网《地方

领导留言板》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如何发

展。

第四,人民网也发挥自身的采编优

势,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每天都

有编辑记者从网友与各地官员的互动中

寻找新闻线索,跟进网络问政动态。通

过我们的报道,很多网友的声音变成了

备受关注的新闻热点。

另一方面,2011 年 4 月起,人民

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与人民日报新兴

媒体版合作推出“网连中国”栏目,每

期从《地方领导留言板》摘编一条网友

留言和领导回复,已先后刊登了摘自贵

州、新疆、湖北、浙江等多位省市领导

与百姓之间的网上互动。各地普遍认为,

新栏目将对网民留言办理工作的制度化

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最后,《地方领导留言板》还会定

期举办线下活动,让各地的留言办理单

位进行交流、总结,推动网络问政的发

展前进。

每年 1 月固定组织开展“网民留言

办理工作先进单位 / 个人”评选活动,

授予在办理网友留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的单位。2009 年,全国共有 15 家单位

获得“全国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先进单位”

称号;2010 年,20 家省级、35 家市级

留言办理单位获此称号。2011 年,人民

网评选出 60 家留言办理单位以及 51 位

留言办理先进工作者。另在每年 8 月,

固定召开全国性的研讨会,召集全国各

地各级留言办理单位负责人、传媒及社

会公共管理领域专家学者把脉“网络问

政”,探讨留言办理工作如何深入开展。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人民网利用新

媒体搭建像《地方领导留言板》这样有

力有效的传播平台,通过“网友留言、

领导回复”的形式,让地方领导的声音

进入网络社区,加强了领导与网民两者

之间的良性沟通,打通官方与民间两个

舆论场。

该栏目在 2009 年 11 月,荣获第

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被授予“中

Page 40: 第十一期《击水谈》

38

专题Feature

国新闻名专栏”称号;2012 年 2 月,获

得“2011 年度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

称号。

正式因为《地方领导留言板》具有

以上优势和特点,它才能深受中央及地

方党政领导与网民的信任,在党政官员

及普通民众两层面中均具有极好的口碑

以及社会影响力。

击:我们在浏览《地方领导留言板》

的时候发现:部分政府领导版面网民留

言数量破千,然而领导回复率却较低。

请问针对这一现象,人民网对促进地方

政府对网民留言的关注有什么想法吗?

廖:对于地方领导如何关注到网友

留言,如何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我想

说的是:

第一,不回复不代表不关注,回

复率不高也不代表不重视。一些没有

公开回复的省市在和我们交流的时候表

示,他们其实每天都关注栏目上的网友

留言,也在进行交办处理,只是由于领

导低调等原因,没有进行公开回复。在

重庆市市长的留言板上,一共有 42 条

留言得到了官方回复,但是几乎每一条

都有市长黄奇帆本人的批示。像这样亲

自批示网友留言的领导在全国也不在少

数。

其次,《地方领导留言板》会定期

把全部网友留言转交给各地的留言办理

单位,提示对方进行关注。

另外,人民网作为新闻媒体,也会

对网友留言和各地回复情况进行监督,

用本网和各省地方频道的采编力量,采

访报道有新闻价值、社会价值的网友留

言,来引起当地的重视。比如,前一段

被热议的“云南旅游旅客因为不购物被

司机报复导致大便失禁”一事,就是根

据《地方领导留言板》一条网友留言挖

掘出来的问题,此事受到云南省委书记

的重视和批示,云南省旅游局第一时间

给人民网提供调查结果。还有前几年的

“咆哮哥”、“北京最牛钉子户”等问

题受到各界关注,都是人民网发挥舆论

监督功能的一些主动出击的案例。

击:如果地方领导产生了职位调动,

那么对原先在任的领导留言是如何处理

的呢?

廖:对于领导调动后留言如何处理

的问题,我们认为,网友留言不是针对

领导本人,而是希望当地的领导能够切

实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当地发

展进步。因此,领导的履新不会对留言

产生影响,所有留言都会在留言板上保

持不动。此外,新任领导的到来,会激

发网友留言的积极性,多为家乡建言献

策。2009年卢展工调任河南省委书记后,

短短几天时间里,《地方领导留言板》

Page 41: 第十一期《击水谈》

39

专题 Feature

就收到了百余条网友建言。

击:“强国论坛”是一个很好的聚

集民意、促进政府与人民交流的平台,

那么人民网是否会关注“强国论坛”中

的网民意见并针对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相

应报道?

廖:这是毫无疑问的。网络舆论的

管理和引导,一向都是人民网最为重视

的一部分工作。

强国论坛上网友们每天讨论的话

题,不仅有老百姓的关注和参与,各级

领导人也十分关注。总书记当年做客人

民网的时候曾经说过,强国论坛是他上

网的必须网站之一。其实,强国论坛一

直都是人民网乃至《人民日报》的一个

重要的舆情线索,每天都会有专人对强

国论坛上的网民热议话题和反应的共性

问题进行搜集和整理,定期上报给有关

部门,有很多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批示,

不少网民的意见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

决。

此外,强国论坛还定期针对网民热

议和关注的话题邀请权威嘉宾进行网上

访谈。多年来有一大批官员、专家、学者,

以及新闻当事人做客强国论坛,为网民

答疑解惑的同时,也解决了网友的一些

实际问题。

强国论坛的网友不仅关注时事,喜

好针砭时弊,同时也有一批网友喜欢为

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建议

和意见。“E 政广场”就是强国论坛为

网民打造的一个专门向政府机构提交建

议的平台。编辑会从每天网友提交的建

议当中精选出论据充分、有见地、具有

可操作性的优秀建议,转交给相关部门,

并由后者进行相应的回复和办理。目前

有超过 200 件的网友建议,已经通过全

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的渠道走进了全国两

会,成为了政协委员们撰写正式提案的

民意参考。

击: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自人民网推

出以后,网民朋友和各部门通过留言回

复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网民与政府的互

动,各部门也在不断地努力提高回复率

和回复的满意率。请问对于一些满意度

较低的回复,人民网会不会收集并反馈

给相关地方政府?

廖:网友留言涉及的问题千差万

别,各地所进行的回复内容也不尽相同,

当然无法保证全部的回复都能让网友满

意。当网友看到官方对自己留言的回应

后,如果有不明白或不满意的地方,可

以继续发表意见看法,与地方官员沟通

交流。

目前,随着各地对网络问政越来越

重视,对网友留言的办理力度越来越大,

回复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

□ 栏目策划:凌 翔 朱 笠 王梦琪

薛林骐 胡 倩 张 瑾

诸丽俐

Page 42: 第十一期《击水谈》

40

专题Feature

内容提要

本文中提到的“战略互疑”,是指

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关

切。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 2012 年 2

月 15日于华盛顿发表的重要政策演说中

指出,战略互信问题在中美关系的主要

问题中占据首要地位。

北京和华盛顿均寻求建立一种长远

建设性的伙伴关系。此外,中美关系是

成熟的。双方能够了解彼此在重大问题

上的立场,进行广泛的相互交流。最高

级别的领导人会晤相对频繁,每年两国

政府机构会举行 60 多场政府间对话。

但是,以往的交流经验和广泛的交

流活动,却未能使任何一方建立对对方

长远目标的信任,相反,甚至可以说缺

乏互信的问题正日趋严重。不信任本身

即具有缓慢的破坏性,而在此基础上形

成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反过来又会加剧

不信任。由于缺乏信任,双方领导人很

难确定他们是否已经了解对方领导人对

未来中美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王缉思、李侃如:《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

《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

作者:王缉思

[ 美 ] 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

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

发表时间:2012 年 3 月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

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李侃如,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与全球经

济发展高级研究员,约翰 • 桑顿中国中心

主任

Page 43: 第十一期《击水谈》

41

专题 Feature

本文的两位作者阐明了两国领导层

对另一方深刻的关切是什么,并揭示了

产生这些关切的原因所在。两位各自叙

述了本国政府的观点,并且没有对对方

的文字做任何修改。两位作者共同撰写

后续的分析和建议。本文的重点不在与

说明双方在日常事务的各种问题上进行

合作的意愿,而是在于集中分析一方对

另一方的长远意图产生疑虑的因素。

叙述战略互疑的目的,是希望两个

国家的领导层能够更好地揣度对方的想

法,并据此制定更为有效的方式来建立

战略互信。作者希望本文能够有助于提

高在中美之间建立一种长期正常大国关

系的可能性,而不是因战略互疑而形成

敌对的关系。

*

2012年6月,《击水谈》编辑部就《中

美战略互疑》中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与复

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几位老师进行了

探讨,以下是我们的问题大纲:

① 2012 年 3 月,王缉思、李侃如

联合发表《中美战略互疑》研究报告,

文中提到,“战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

远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这一问题已成

为中美关系的核心关切。请问良好的战

略互信是否是中美两国建立正常大国关

系的必要条件?

② 不同于冷战时期在技术上的相

对闭塞,中美之间目前的情报活动较为

频繁,请问这种情报活动是否可以看作

是两国战略互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没

有可能如 JOHN LEWIS GADDIS 所说,这

种情报活动成为促进两国相对“和平”

的重要因素?

③ 美方对于中方限制他国军队在

临近海域(“近海”)的活动产生担忧,

认为这种方式会阻断美国对于同盟国家

的保护以及限制美国在该海域自由航

行。请问如果中国在公海航行自由上向

美国作出保证,能否打消美国在南海问

题上对中国的疑虑?

④ 请问中国在军事上相对于美国

压低透明度是否可以理解为给予中美实

力极不对称的一种正常反应?

⑤ 在台湾问题上的中美矛盾是源

于相互不信任还是根本矛盾的冲突,即

结构性矛盾?

⑥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作为试图

建立两国战略互信双边机制,请问您对

这个机制的看法和前景如何?

⑦ 文中在“建立战略互信”版块

中提出建立小多边对话,其中一种是建

立一个中、美、日小多边对话。其中存

在敏感的第三方关系,需要双方对其加

以管理,文中认为建立这种对话机制可

能缩小这种亚洲诸国间的裂痕。请问在

日美同盟的状态下,开展中美日三方“小

对话”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 问题拟定:奚 溢 凌 翔 沈大伟

□ 栏目策划:凌 翔 朱 笠 钱丛艺

Page 44: 第十一期《击水谈》

42

专题Feature

击水谈(以下简称“击”):老师您好!

王缉思、李侃如在三月份发表了

《中美战略互疑》一文。文中提到,“战

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

不信任,这一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的核

心关切。请问良好的战略互信是否是中

美两国建立正常大国关系的必要条件?

沈丁立老师(以下简称“沈”):

我想谈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地球人

之间的关系。地球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根

本的战略问题,即人类的生存以及方式

问题。这是人类这种生物(包括其不同

种群)对自身未来以及彼此关联的根本

看法,以及为实现这种看法而采取的一

系列配套措施。所以我认为中美之间最

重要的问题是中国人、美国人如何看待

彼此存活。就此而言,中美之间对人类

应该生存并无分歧,但对如何生存有着

不同价值取向。两国一度对对方人民应

该如何存活都有一种前去“改造”的冲

动。现在一方失去了这种欲望,另一方

仍在坚持。这种强烈的价值差异以及自

我赋予的“改造”权责乃是中美的本质

矛盾,是形成两国“战略互疑”不和谐

的根源所在。我认为这篇文章忽略了这

个最为深层的关系。

中美互疑与两国关系——沈丁立老师谈当前中美关系访谈时间:2012 年 6 月 5 日

沈丁立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Page 45: 第十一期《击水谈》

43

专题 Feature

第二个层次,是在保障生存的前提

下,如何过得如意——如何保障繁荣与

安全。人类这种生物的不同族群之间必

然发生关系,那么一个族群对任何阻碍

其过得如意和其可预见安全的行为都默

认为有害。这就产生了不同族群间的竞

争关系:你的和平可能是我的和平,也

可能不是我的和平。如 19 世纪鸦片战

争之前中英贸易不平衡,英国入超而清

国对恢复两国平衡贸易不太感兴趣(此

属清国主权),而英国为寻求自身利益,

寻求对清贸易平衡,以保障对中国的出

口。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英国使用武力

保护其毒品贸易,则使这样一个经贸平

衡的发展问题变成了一个政治与安全问

题。这一层次事关和平,还谈不上和谐。

在这第二层次上,中美之间对一城

一池的物质利益展开竞争。毋庸讳言,

双方之间对于器物利益的竞争有着功利

性。中美都应考虑公平竞争、共同商定

规则,形成互惠有序竞争。结合上述两

个层次,可以发现中美的共同点也在扩

大。美国强调思想自由、政治民主、经

济市场,其在内部是渐进式改进,这个

过程是漫长的。这与中国既有一致,也

有相当差异,双方关于价值观念、社会

制度的异同,才是中美两国互疑的根本。

如果中美两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不再存在

严重争议,两国之间也就不会出现重大

失信。

所以针对你的问题,我认为答案

是否定的。我认为真正的战略互信不是

贸易、不是军事,而是在中美对人与社

会制度的价值的判断上。现在中美之间

对人的价值的观点存在着相当的分歧。

所以我要说,良好的战略互信,才是建

立中美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目前中美

间关系是和平关系,但非和谐关系,今

天中美之间就是正常大国的关系,已经

建立了,因为中美关系是和平的。自越

南战争结束以来,中美关系就处于长期

的和平,哪怕有些时候这种和平关系是

脆弱的。所以,第一,中美已经建立了

正常的大国关系;第二,战略互信不是

中美间建立正常大国关系的必要条件,

而是中美之间建立超过正常的、更好的

大国关系的必要条件。更好的什么关系

呢?是建立和谐的大国关系,而现在仅

仅是和平大国关系。

击:不同于冷战时期在技术上的相

对闭塞,中美之间目前的情报活动较为

频繁,请问这种情报活动是否可以看作

是两国战略互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没

有可能如 JOHN LEWIS GADDIS 所说,

这种情报活动成为促进两国相对“和平”

的重要因素?

沈:情报活动可从两方面来谈。一

方面,为了国家安全,需要限制对方对

我方侦察情报,而己方则有需要对外方

开展情报活动。在这一层面,己方开放

情报被认为将损害国家正当的安全。所

以,我有多少机密,我不想、也有权利

Page 46: 第十一期《击水谈》

44

专题Feature

不让你知道。但是任何国家仍可在国际

法规范内合法寻求情报。比如领空是在

大气层的空间,一般理解为地球表面以

上八十公里内空间,这个范围内主权国

家的领空得到国际法保护。在此之上,

在八十公里以上的外空部署侦察卫星,

就不受主权限制,这时主权不适用。再

比如领海宽度只有十二海里,十二海里

以外的全面主权就不适用。另一方面,

开放情报以促进国家安全。当我们足够

强大时,我们未必需要严格限制对方侦

察,甚至可以邀请对方来我方现场观察。

当美苏足够强大时,它们开放天空,这

就是一个双边信任措施。美国的飞机可

以携带传感器在对方特定空中走廊定时

飞行侦察。苏联亦可对等如此。这可减

少各自对方的不当需求,让其合法进行。

更极端地说,即使在双方没有达成这种

增进透明度的合作协议条件下,任何一

方对对方实行情报收集,固然存在诸多

“侵犯”和“非法”的问题,也未必全

然消极。因为收集情报的目的是为了消

除误判,而减少误判有利有弊,根据具

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击:美方对于中方限制他国军队

在临近海域(“近海”)的活动产生担

忧,认为这种方式会阻断美国对于同盟

国家的保护以及限制美国在该海域自由

航行。请问如果中国在公海航行自由上

向美国做出保证,能否打消美国在南海

问题上对中国的疑虑?

沈:我们向全世界保证,不仅向美

国保证。对于公海自由原则,中国是签

过字的,而中国想说的是非公海的国际

水域没有绝对航行自由,其条件是“为

了和平目的”。这就涉及到部分南海海

域。中国认为在专属经济区可以为了和

平目的而自由通行,但外国军舰、潜艇、

军机甚至民用船只进入中国专属经济

区,无论是南海还是东海,未必都是为

了和平。对于我方认定他方在我方专属

经济区开展不属和平性质的活动,就不

适用自由航行的原则。

击:请问中国在军事上相对于美国

压低透明度是否可以理解为给予中美实

力极不对称的一种正常反应?

沈:是不对称。过去不对称,现在

我们的透明度在增加,但是因为目前仍

存在不对称,所以还没有达到更高的透

明度。保护适度的不透明,既是保护真

实的实力,但同时也引起一些猜疑,可

能使得美国更多猜测,因此更多发展军

备,让我们面临更多的军事压力,这自

然对我们是不利的。但保持美国更多猜

测,使其在一些问题上难做决断,也可

能对我们有利。

击:在台湾问题上的中美矛盾是源

于相互不信任还是根本矛盾的冲突,即

结构性矛盾?

沈:台湾问题上的中美矛盾源于相

互不信任的根本矛盾,中美不信任的根

本原因就是刚才所说 (下转第 140 页)

Page 47: 第十一期《击水谈》

45

专题 Feature

全面审视 积极塑造——吴心伯老师谈当前中美关系访谈时间:2012 年 6 月 12 日

击水谈(以下简称“击”):老师您好!

2012 年 3 月,王缉思、李侃如联

合发表《中美战略互疑》研究报告,文

中提到,“战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

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这一问题已成为

中美关系的核心关切。请问良好的战略

互信对中美两国建立正常大国关系起到

什么作用呢?

吴心伯老师(以下简称“吴”):

战略互疑,或者说战略互不信任,应该

讲在中美之间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这

是和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发展态势相

联系的。冷战刚结束时,中国因为“天

安门事件”受到国际上的孤立,美国似

乎赢得了冷战,在国际上处于很强势的

地位。那时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猜疑非常

强烈,我们当时就说美国的对华战略意

图是要“西化”和“分化”中国,“西

化”是从政治制度上,“分化”是从战

术上。中国对美国的怀疑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中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再加上

美国在人权和民主等问题上对中国采取

的态度。

今天如果我们再看战略猜疑的话,

可能更多的来自美国一方。美国现在为

吴心伯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导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

Page 48: 第十一期《击水谈》

46

专题Feature

什么对中国那么不信任呢?我想一个很

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国力发展很快,

特别是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

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现在经济总量

超过日本;而美国经历了一场危机,把

它拖得够呛,再加上两场战争,给它带

来了战略上的被动,所以美国现在感觉

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它对中国的不

信任就会上升,而这并不一定讲是中国

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两个国家的力量对

比在缩小。还有就是两国的发展态势不

一样,中国还在往上走,走得很快;美

国自己感觉在往下走,美国自己关于衰

落都讲得很多。所以在不同的时候,战

略互不信任是跟两个国家的力量对比和

各自的发展态势有关系的。所以它是一

个变量,不是一个恒量,可能在不同的

时候因为不同的原因引起的。那么这对

于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性应该是不言而

喻的,就是说两个大国如果要建立一种

合作关系,或者讲伙伴关系,如果没有

战略上的互信,就很难在很多重大问题

上进行配合。

那么是不是中美之间没有一点战略

互信呢?其实也不是。我觉得这份报告

在有些方面可能夸大了中美之间的这种

战略互不信任。比如说以前我们一直认

为美国是希望看到台湾独立的,但是看

一下小布什政府执政八年对陈水扁的态

度,小布什上台的时候,他是中美建交

以来最亲台的总统,但当陈水扁想搞台

独的时候,他是坚决反对,而且采取了

很多措施。那么从此我们也知道美国对

台政策有个底线,就是美国不能支持台

独。这个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对美战略意图的信任,因为如果我们感

觉到美国要支持台独的话,就可能会影

响到对美国整个的战略姿态。但是现在

从小布什执政八年对台态度的变化可以

看出来,美国不可能支持台独。当然它

不可能支持台独是基于其自己的国家利

益考虑,但是这也符合我们的利益。这

个就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信任。

美国是不是对中国也没有一点战略

信任呢?我想也不是。至少美国人会认

为中国人在目前是想维持一个稳定的国

际环境的。中国领导人的主要注意力是

关注国内发展,而不是对外扩张,中国

领导人实际上还是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

决台湾问题的。这些也是美国对中国做

战略判断很重要的依据。

所以应该讲,这份报告因为主题主

要聚焦在当前中美之间存在哪些战略互

疑以及产生的原因,所以我们感觉到这

个问题被放大了。它没有提中美之间也

存在重要的战略互信。

击:不同于冷战时期在技术上的相

对闭塞,中美之间目前的情报活动较为

频繁,请问这种情报活动是否可以看作

是两国战略互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没

有可能如 JOHN LEWIS GADDIS 所说,

这种情报活动成为促进两国相对“和平”

Page 49: 第十一期《击水谈》

47

专题 Feature

的重要因素?

吴:情报活动对于两国之间的战略

互疑,既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既可以

是因的话,这是因为双方对于对方存在

着一定的战略上的不信任,所以要通过

非公开的活动来了解对方内部的想法、

打算,这是因。但是它也可以成为果,

报告里面讲到,中国对美国有很猖獗的

间谍活动,导致美国人对中国产生不信

任;反过来同样,美国在中国的情报活

动,包括美国从空中和海上对中国的侦

查非常频繁,也导致中国对美国很不信

任。所以情报既可以是因,也可以是果。

我认为,像美国对中国这样长时期、高

频率、近距离的海空侦查更多的可能是

果,就是说它加深了中国对美国战略意

图的不信任,因为中国没有到美国那边

去,没有到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去干

这种事情。中国也许是没有这种能力,

但如果有这种能力中国可能也不会做,

这可能不符合中国的战略文化。

而且,情报取决于最终怎样分析,

就是说拿到情报后会推导出什么样的结

论。比方讲美国有一个情报说中国在开

发新的武器系统,但是这在政治层面上

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打算武力解决台

湾问题?或者中国要用武力来攻击美国

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不一定就要得

出这些结论,关键还要看怎么解读这件

事。所以情报是一回事,但是从这里怎

么推断,就要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击:美方对于中方限制他国军队

在临近海域(“近海”)的活动产生担

忧,认为这种方式会阻断美国对于同盟

国家的保护以及限制美国在该海域自由

航行。请问如果中国在公海航行自由上

向美国作出保证,能否打消美国在南海

问题上对中国的疑虑?

吴:这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美

国人讲中国限制它的自由,影响了它对

盟友的承诺,但它的前提是两个东西:

第一个,美国人认为它应该是在整个太

平洋海域包括西太平洋都有航行自由;

第二个,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任何水域都

有介入一场地区冲突的自由。那么它现

在感觉到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之后,它

如果再进入这些地区的话,风险就比较

大了。但是这两个前提就是错误的:谁

给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不受限制的行动自

由?谁又给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不受限

制地干预任何一场冲突的自由?它的前

提就是建立在美国有绝对的军事优势

上,但现在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上来了,

它觉得不能这么做了,很不适应。那不

是中国做的不对,而是因为美国的前提

本身就不合理,本来就不应该这么做。

美国进入台湾海峡,这是涉及到中国核

心利益的,中国以前力量弱小,在朝鲜

战争,美国第七舰队开进来我们没办法;

但是中国力量强大的时候,还可能接受

美国对核心利益的挑战吗?所以这是一

个伪命题,是美国人把自己过去的力量

Page 50: 第十一期《击水谈》

48

专题Feature

优势和霸权地位当作永恒不变东西的结

果。

而且实际上,我觉得中国也好,其

他国家也好,他们开发出新的军事能力,

能够限制美国在全球各地进行军事干预

的自由,对美国是件好事情。为什么呢?

这意味着今后再进行海外军事冒险的时

候,美国要越来越多地考虑代价,越来

越谨慎地行事,让美国不再犯战略上的

错误,比如伊拉克战争。如果当时伊拉

克有足够的军事力量能够威慑美国,让

美国感觉到发动这场战争没有胜算或者

说代价太大,那对美国是件好事情。我

们可以这样换角度想一想。

击:请问中国在军事上相对于美国

压低透明度是否可以理解为给予中美实

力极不对称的一种正常反应?

吴:我觉得透明度是没有绝对的。

透明度是一个技术上的东西,透明度的

大小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战略心理上的感

觉。如果我觉得一定程度的透明度会影

响我的安全,那我就不愿意给予这个透

明度。所以透明度一个和实力,另一个

和与实力判断的自信有关系。美国要增

加它的军事透明度,就是基于它的实力

优势。它公开透明度其实起到了一种战

略威慑的作用。

而且透明度本身并不能解决战略不

互信的问题,关键还是看你的战略意图。

如果讲美国的战略意图是要攻打一个国

家,然后即使给这个国家透明度,这个

国家反倒是没有自信了,更害怕了。所

以透明度并不能导致互信,如果我看到

你是要来遏制我,那你最好还是不要告

诉我,否则我更担心了。所以在很多问

题上要破解它的逻辑。

击:在台湾问题上的中美矛盾是源

于相互不信任还是根本矛盾的冲突,即

结构性矛盾?

吴:美国对台政策有多方面的考

虑,不仅仅是一种考虑。包括战略上的,

就是阻止台湾跟大陆统一,这符合美国

利益,台湾实际上坚守着大陆进入西太

平洋的门户,台湾只要不跟大陆统一,

美国就可以把台湾作为在西太平洋针对

大陆的一个棋子。军事上,美台之间有

很活跃的针对大陆的情报活动;大陆的

海军、空军,不管是从空中还是水下进

入西太平洋,台湾都可以很容易地检测

得到。政治上,美国认为台湾现在是民

主的,大陆不是民主的,它不能容忍大

陆有个非民主的体制来“吞并”一个民

主的体制。经济上,每年几十亿美元的

军火,这也是高利润的产业。当然还有

美国国内政治的因素,美国的保守派和

亲台势力对美国的领导人是有制约作用

的。因此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

所以我觉得目前在台湾问题上的中

美矛盾,从根本上还是一种国家利益的

矛盾。有结构性矛盾的成分,主要体现

在军事上;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但是

我认为有一个底线,正如前面所说,美

Page 51: 第十一期《击水谈》

49

专题 Feature

国不可能支持台独;同样,美国的底线

是不统、不独。中美两国的博弈就在这

两个底线之间。所以马英九讲“不统、

不独、不武”就是给美国人一个定心丸,

让美国人不要担心两岸彻底改善关系。

击:中美之间现在有很多对话机

制,包括战略、政策、工作等层面,那

么这些机制对减少中美战略互疑有什么

作用?

吴:我觉得各个层次的对话机制都

是双方沟通的有益机制。但是现在的问

题是缺乏“诚信”的问题。我今年在《环

球时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在上一

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叫《没有

诚信,难有未来》,就是将这个问题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国当面讲一套,

背后干一套,而且我们感觉到奥巴马政

府这两年做得尤其明显。当面讲的都是

好话,背后开始挖墙角,或者到中国周

边挑拨离间。所以这种对话机制要真正

发挥效果,除了双方要坦诚交流以外,

还要言行一致,否则这个对话最后就成

了互相欺骗。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不是多

一个或少一个对话机制的问题,而是怎

样做到言而有信和言行一致的问题。

击:文中在“建立战略互信”版块

中提出建立小多边对话,其中一种是建

立一个中、美、日小多边对话。其中存

在敏感的第三方关系,需要双方对其加

以管理,文中认为建立这种对话机制可

能缩小这种亚洲诸国间的裂痕。请问在

日美同盟的状态下,开展中美日三方“小

对话”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吴:现在实际上中美日三边有一

个“第二轨道”。九十年代中期,大致

1996、97 年美日同盟强化以后,中国很

担心。所以当时日本就跟美国提出来要

跟中国搞一个中美日三边对话。中国觉

得美日是盟友,中国进来就是二对一,

所以当时我们就不大愿意搞这个一轨的

官方对话,我们就搞了“二轨”,就是

三个国家的外交部各指定一个机构,组

织一批学者,当然这些学者也是参与政

策工作的,进行对话。我是从 2003 年

开始参加的,每年一次,轮流在华盛顿、

东京和北京举行,最近的一次是在北京

举行。到目前为止第一轨道还没有开始。

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开展

官方的三边的对话有没有意义呢?我觉

得还是有些意义。当然一方面,美日之

间的协调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在很多问

题上美日一起压中国。但是我觉得中国

还是要有这个自信,我们的发展态势这

么好,我们的力量上升这么快。同时日

本、美国对于对华关系都是非常重视的,

特别是经济方面。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

更有自信心进行三边对话,而且可以主

动地来设置议题。比如,美国人不是要

强调增加透明度吗,那么中国可以质疑

美日每年进行的“2+2”磋商,即美国

和日本的国防部长加上外交部长,你们

到底磋商些什么事情?美日每年搞这些

Page 52: 第十一期《击水谈》

50

专题Feature

军事演习,假想敌到底是谁?美国在日

本军事部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日本也

是这样,现在日本的防护重点要转到西

南,你是不是想要对付中国?在钓鱼岛

问题上美日到底有什么幕后交易?所以

我觉得中国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利用这个

平台,第一个当然向美日阐述我们在很

多问题上的战略和政策;第二也利用这

个平台来了解美日各自对华政策的设

想,包括他们之间的一些涉及到中国的

活动。所以我觉得应该讲是有建立三边

对话的必要性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在对美关系处理上

要掌握三点:第一是主动性,我们要主

动出击、主动设置议题、主动设置议程;

第二要引导和塑造,不能只是美国人出

题我被动反应,而是要考虑一下我们怎

么样来引导和塑造美国,甚至要开导美

国,这个世界在发生变化,你不能老是

存在这种霸权心态;第三要扩大中美之

间的合作领域,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

在很多国际、地区问题上,美国和国际

社会都希望中国能够多做一点。我觉得

我们去年发表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也

讲了,中国会积极地有所作为。这样就

等于让美国感觉到,中国是一个负责任

的大国,它就越来越离不开你,这也等

于把两国关系的积极方面、合作方面扩

大化。这个对于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都

是有正面意义的。

*

战略互疑这个东西,只是当前中

美关系的一个方面,远远不是全部的方

面。中美关系的实际状况远远要比这个

报告反映的要复杂得多。所以对中美关

系我还是感到比较自信的,这个自信是

建立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比较好的

发展态势,第二是我感觉到中美两国领

导人在很多涉及两国关系的重大问题上

做出判断的时候,还是有比较平衡和全

面的眼光的,还是很理性的。冷战结束

后二十多年来中美关系中大风大浪的东

西多得很,最后处理得应该说都不错,

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

□ 访谈策划:凌 翔 张亚宁

□ 整 理:朱 笠

□ 责任编辑:朱 笠

Page 53: 第十一期《击水谈》

51

专题 Feature

击水谈(以下简称“击”):老师您好!

王缉思、李侃如在三月份发表了

《中美战略互疑》一文。文中提到,“战

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

不信任,这一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的核

心关切。请问良好的战略互信是否是中

美两国建立正常大国关系的必要条件?

信 强

老师(以下

简称“信”):

战略互信,

我认为是一

个 必 要 条

件,但不是

充分条件。

所谓战略互

信其实更大

程度上是中

美互动的结

果,而不应该是中美互动面临问题的原

因所在。它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美方对于

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不尊重,或者说半

个多世纪以来的侵犯。最明显的就是台

湾问题。中国大陆由于复杂的特定的历

史时空条件,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容忍两岸的现状,包括 1979 年在台湾问

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实现与美国建交。

这是在特定的时空下我们不得不进行的

一种妥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能够长

期容忍这样一种侵犯,不过美国似乎并

没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跟美国的很多高

战略互疑是表象,利益冲突是根源——信强老师谈当前中美关系访谈时间:2012 年 6 月 14 日

信强 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复旦大学外事处副处长

Page 54: 第十一期《击水谈》

52

专题Feature

层,包括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他们接触,

美国对此反而越来越认为心安理得,他

们认为正是在美国的帮助下才使台湾没

被中国大陆通过武力手段夺回去,在美

国的帮助下台湾经济实现了腾飞,在美

国的帮助和保护下台湾实现了民主化转

型,并且成为所谓的华人世界的民主样

板,成为过去许多年来所谓的对中国实

施“和平演变”或意识形态输出的一个

主要阵地。但是他们并没有体会到中方

对于台湾问题的敏感度。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包括美国

在 1989 年之后对中国实行的各种经济

制裁,到现在对于军事技术出口依然实

行着全世界恐怕最严格的限制。到现在

包括美国派出军机到中国沿海进行侦察

或者是情报搜集活动等等,这些行为使

中方认为美国不可能想和中国建立起一

种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关系,因为当中国

的核心国家利益不断地受到侵犯的情况

下,中国不可能对美国建立起真正的战

略互信,而中方的反应又会进一步导致

美方的再反应,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恶

性循环。尽管中美双方政府尽量都在避

免,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中美双

方在战略或政治上的互信缺失,像李侃

如和王缉思在报告里写出来的,但我认

为他们的观点其实强调的是一种结果,

一种后果,而不是原因所在。而事实上

当时我看这份报告的时候,恐怕更多是

表现出了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和智库的

看法。他们对于美方所应该负的责任并

没有做出很好的阐述。所以这份报告尽

管其中有一些部分讲的是很对的,比如

战略互疑必然会导致双方在战略互动上

会受到影响,但是所谓战略互信的缺失

并不是真正的本源所在。本源是美国应

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是它一直在侵

犯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击:不同于冷战时期在技术上的相

对闭塞,中美之间目前的情报活动较为

频繁,请问这种情报活动是否可以看作

是两国战略互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没

有可能如 JOHN LEWIS GADDIS 所说,

这种情报活动成为促进两国相对“和平”

的重要因素?

信:平心而论,情报活动是任何一

个国家都会进行的,尤其是对于中美两

个世界大国。中美双方在核心利益、意

识形态、政治体制等等各方面都存在竞

争与合作并存的状态,双方的这种情报

活动是必然的,也是根本无法避免的。

事实上,对于你提出的这个问题,

我觉得首先取决于情报搜集的方式和搜

集情报的性质。比方说像过去的那种潜

伏的间谍,撬保险柜,对高层实行窃听

等等,一旦这些手段被曝光,对两国关

系一定会产生极大影响,更无从谈起对

两国关系的好处。但事实上中美现在的

情报活动已经不完全是传统的间谍行为

了,很多都是公开进行,或是通过交流、

交往或者有的时候是在不经意中获取一

Page 55: 第十一期《击水谈》

53

专题 Feature

些有价值的情报。这种方式的情报搜集

活动其实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中美双方之

间进行,那么这种方式所获取的情报信

息对于中美增进了解、加强认识是有一

定助益的。

另一方面是要看你所希望获取,或

者是能够得到的情报的性质是什么。比

如说一些重要的军事情报、科技情报、

经济情报。这些东西的话,有的确实对

于双方的民间机构或非军方机构会有帮

助,但如果涉及到对方的核导弹、战略

核潜艇、隐形战斗机,这样的情报无论

你通过何种方式收集到,都不会为双方

所乐见的。这也会决定你所谓的情报活

动会对中美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

完全要就事论事,不能一概而论。

击:刚刚您提到了台湾问题,那么

在台湾问题上的中美矛盾是源于相互不

信任还是根本矛盾的冲突,即结构性矛

盾?

信:在现在这种中美高层不断互动,

中高层官员沟通极为频繁,双方的信息

由于网络的公开化和新型媒体的介入而

得以顺畅交流的情况下,双方对于对方

的意图会有什么不了解呢?其实应该说

了解很深,而正是因为很深所以才无法

解决——也就是说中美矛盾完全是由于

所谓的“结构性原因”。美国不希望看

到一个共产主义的中国,或者至少是奉

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大陆来把台湾统

一过去。

从战略上来说,在美国很多军事和

战略学家的眼中,台湾始终是遏制中国

迅速发展的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

这个观念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过,而事实

上也确实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东

亚在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所谓“第一岛

链”的封锁体系,台湾是其中最关键的

一环。两岸一旦统一的话,只举一个例

子,那么中国未来的战略核潜艇不需要

经过水深很浅的黄海和东海水域,在上

述水域美国已经在冷战时期铺下了非常

完善的水下监听和声纳监测网,我们的

潜艇活动很容易被检测到。台湾一旦回

归,那么台湾的东海岸出去,没多远就

是太平洋深海,中国的战略核潜艇或常

规潜艇进入太平洋深海的话,美国将很

难实施跟踪和监测。这只是一个例子,

但已经不难想象在美国战略或军事圈子

里,它肯定是不希望两岸统一的,这对

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尤其是军事战略的影

响是非常大的。

另外一个,如果从地缘政治上来讲,

两岸一旦统一的话,那么对于日本和韩

国,如果发生冲突的话我们就能很容易

的封锁台湾海峡,这是日本和韩国海上

的生命线。事实上,如果从战略角度来

考虑的话,台湾牵扯到太多的问题,美

国是绝对不希望两岸这么轻易的,尤其

是被大陆所主导来实现统一进程。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意识形态因素。

台湾一直是美国所谓的盟友,双方以前

Page 56: 第十一期《击水谈》

54

专题Feature

签订有《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79 年

中美建交之后这份条约被废除、美国从

台湾撤军、与台湾当局断交。美国过去

的口号是叫“支持自由中国”,但是当

台湾逐渐实现民主化之后,美国在内心

深处对台湾的认同又多了一条,那么就

是政治价值上的认同。同时,美国一直

在讲,台湾问题牵扯到它对东亚地区盟

友政治承诺的可信度问题。如果美国放

弃了过去几十年对台湾的支持,听任台

湾在大陆的主导下统一,那么日本和韩

国就会怀疑,当美国面对一个强大的别

国时,会不会为了利益的交换放弃对盟

友的安全保证?那么美国的盟友可能就

会做出政策、战略调整,而美国是不愿

意承受这种代价的。事实上很可笑的是,

美国抛弃自己的盟友已经不是一次两次

了,包括台湾、南越、南朝鲜都被抛弃过,

所以这只不过是美国寻找的又一个借口

而已。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在于

美国的国内舆论。尽管中国这些年来经

济迅速发展,但是美国国内普通老百姓

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发展模式还是

有很深的疑虑。而且它们对于台湾的支

持是非常普遍的。在美国的选举制度下,

任何一个总统在民意的驱使之下,不会

也不敢做出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也是一

个原因。

这些都是美国对台政策不可能在短

期之内发生转变的因素,尤其是随着中

国在现行政治体制下迅速发展,美国与

中国一方面相互依赖会加强,另一方面

战略上的疑虑也会进一步加深。同时它

肯定会用台湾这张牌,尽管美国现在经

济形势不好,它希望两岸和平和稳定,

但绝对不希望两岸走向统一,这是美国

的基本政策,所以说应该是一种结构性

的矛盾。

击:文中在“建立战略互信”版块

中提出建立小多边对话,其中一种是建

立一个中、美、日小多边对话。其中存

在敏感的第三方关系,需要双方对其加

以管理,文中认为建立这种对话机制可

能缩小这种亚洲诸国间的裂痕。请问在

日美同盟的状态下,开展中美日三方“小

对话”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信:现实意义总归是有的。中美日

作为东北亚地区三个主要势力,如果能

进行紧密、协调的合作,那么对于东北

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和三个

国家本身而言都有很良性的政策意味,

也必然会促进共同利益的增长。

但是我认为即使实现了这种安排,

也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就像我刚刚

讲的,第一,中美之间存有很深的战略

疑虑,中美双方在核心国家利益上有重

大冲突,而且短时间内都不会轻易让步

和调整;日本一直是绑在美国的战车上

的,它的安全可以说完全依赖于美国,

而且日美之间的这种互信是远非中美可

以比的;而中日之间又存在着很深的包

Page 57: 第十一期《击水谈》

55

专题 Feature

括历史问题、现实领土争端等等,矛盾

是错综复杂的。在这样一种极为复杂的

三边关系下,中国、日本和美国怎么可

能在一些核心议题上真正展开制度性的

合作。即便建立了小多边对话机制,恐

怕更多的就是一种权宜之计,或者说是

在一些非敏感领域展开交流。但在战略

和安全层面上,我认为不会有太多真正

的实际意义。

击:美方对于中方限制他国军队

在临近海域(“近海”)的活动产生担

忧,认为这种方式会阻断美国对于同盟

国家的保护以及限制美国在该海域自由

航行。请问如果中国在公海航行自由上

向美国作出保证,能否打消美国在南海

问题上对中国的疑虑?

信:这个是美国的一种圈套。首先

中国从来没有干扰过公海航行自由;第

二,中国对美国的所谓“干扰”行为,

其实是发生在中国 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

区,同时针对的行为是美国对中国利益

有损害的侦察和情报活动,而不是正常

的商业或交通运输。美国对中国做出有

害的事,那么中国自然有权利进行反制;

第三点,中国和美国之间对于所谓的在

专属经济区内的航行权力有不同的解

读。中国认为,根据国际法,你在别国

领海之外,专属经济区之内,你的军舰

或者侦察机可以通过,但必须是“无害

通过”,如果你在这过程中进行侦察情

报或者干扰行动的话,中国是有权进行

反制的。而美国认为只要不在 12 海里

之内,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

就得交给国际法专家他们去解读,而事

实上国际法专家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同

的解释。很可笑的是美国所依据的是《联

合国海洋法公约》,而事实上美国参议

院并没有通过。现在美国国务卿和国防

部长不断地在推动参议院尽快通过《联

合国海洋法公约》,为的其实就是跟中

国进行讨价还价。所以这个问题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层面上的解读,而即

便是法律层面上的解读美国也没有合理

合法的法源依据,因为它不是成员国,

根本没有资格来与我们进行谈判。

所以说这个问题跟公海航行自由完

全是两个概念,美国难道能接受中国的

侦察船挨着美国海岸线进行侦察或者骚

扰活动,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

针对其他国家展开类似行动,美国反而

认为是理所当然,这其实也是美国霸权

的一种体现。当然它有这方面的能力,

中国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而且中国即

便有了这个能力之后也未必会这么做。

但事实上至少目前而言只有美国有这个

能力和意愿做,那中国当然要反对,美

国是把公海航行自由做挡箭牌来混淆视

听。我刚刚为什么说是一个圈套?你就

算跟美国保证公海航行自由,难道你就

听任它随便到中国来搜集电子信息情报

吗?美国的电子侦察机先进到什么程

度,飞机从东海岸飞过一圈,东海岸几

Page 58: 第十一期《击水谈》

56

专题Feature

百公里纵深的电子信息它全部搜集到,

你的电话、传真、手机、电报,所有的

这些东西,它都可以搜集到,那你还有

什么国家安全和秘密可言?

击:请问中国在军事上相对于美国

压低透明度是否可以理解为给予中美实

力极不对称的一种正常反应?

信:美国一直在强调中国要提高军

事透明度等等,什么叫足够透明?透明

到什么程度?是我把一切秘密告诉你?

我们中国主张的透明一直是战略意图上

的透明,我们不停在讲我们希望和平发

展、和平崛起,包括我们的核武库只是

保持最低限度核威慑,我们不对任何国

家首先使用核武器等等。我们讲了几十

年了,美国人不信的,而它就一直在讲,

你不透明,比如说你中国为什么要发展

航空母舰?意图是什么?

第一,发展航空母舰是我们国家内

部事务,你美国发展航空母舰需要向全

世界解释吗?你发展太空武器也没有向

我们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解释?

第二,我们解释了美国也不相信,

它说你航母就是用来远洋作战的,那航

母既可以远洋作战也可以在近海,中国

说我们就在近海行动,但美国不相信,

那你让中国怎么办?

第三,讲透明,透明到什么程度?

美国讲一是战略意图,二就是我们的军

事科技、国防预算等等发展,不知道用

于什么目的。你美国的秘密预算也从来

不公之于众的,我们凭什么把你想要的

东西全部告诉你?军事机密永远是国家

最高机密之一,你美国讲那套东西要求

我们,它自己也没有做到,这根本是无

理要求。

第四,如果从实际层面来看的话,

美国的军舰、飞机、新型武器开发的曝

光,其实是一种威慑行为,是本身军事

实力和自信的体现,事实上也有助于维

护美国的军事霸权。很多国家看到我跟

你差这么远,也就不会惹事或跟你竞争

了。而中国和美国的军事实力差距恐怕

都有二三十年,那么我们在与美国实力

存在巨大差距,同时从理论上来讲又有

可能因为台湾问题而兵戎相见的这样一

种两国关系的大背景下,中国怎么可能

把所有东西都告诉你。事实上我们不透

明,把一些东西刻意遮掩起来,是另一

种形式的威慑。也就是说你美国强大让

别人知道,这是一种威慑;而我没你强

大但不让你全知道,你时时刻刻担心我

有什么先进的杀手锏,也算是另外一种

形式的威慑。这就是双方因为军事实力

的差距,采用的不同威慑手段,其实也

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中国不能跟着美国

走,你讲什么透明度,那我就跟着提高

透明度,那就上了美国的圈套了。

击: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作为试图

建立两国战略互信双边机制,请问您对

这个机制的看法和前景如何?

信:战略和经济对话这种机制已经

Page 59: 第十一期《击水谈》

57

专题 Feature

搞了好几年了,总体而言搞得还算不错。

美国和中国都需要这个机制。在实务层

面上来说,确实有帮助,双方务实地进

行谈判,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促进双

方经贸交流的扩大,寻找共同的解决方

案,在实务层次上肯定是有用的。

但事实上你如果从另外一方面来

看,它也有玩虚的地方。尤其是美国,

政府要做给国内的老百姓看——我们一

直在跟中国进行谈判,在对中国施加压

力,让中国向符合我们利益的方向来调

整政策,我这个政府一直是在为民请愿。

也就是说从国内政治的层面上,美国也

需要有这么一种安排。

但是对于这样一种机制的功效,我

总体上是比较悲观的,美国许多专家学

者的观点跟我也比较类似,就是说这几

年来,双方在经济问题上确实取得了不

少进展,但在战略上,双方很多时候都

在放空炮,没有什么实际性的进展。很

多时候根本就是各说各话,你讲你的观

点,我讲我的立场,散会之后该干什么

干什么。在经济问题上,双方共同利益

是很广泛的,但在战略上,包括对于一

些国际热点问题,比如伊朗、朝鲜,我

们很多立场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还有

刚才讲到的,对于我们所关切的核心国

家利益,你美国不愿意予以尊重,也根

本不愿意做出一定的政策调整,那中国

当然也不可能在你希望合作的领域无条

件地跟你进行合作。双方都是根据自己

的国家利益在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在可

以调整妥协的领域会做出一些妥协,在

更多的情况下双方就只能放空炮。有时

候其实就是一场清谈会,其实彼此立场

早就都很清楚,纯粹就是坐一块儿谈一

谈而已。因为中美关系实在是太复杂了,

很多时候你只能就事论事,不同的领域

就得有不同的应对方案,有不同的安排

或者机制。如果想依靠某一个方案或机

制来解决所有问题的话,那无疑是不现

实的想法。●

□ 访谈策划:张 瑾 王梦琪

□ 整 理:朱 笠

□ 责任编辑:朱 笠

Page 60: 第十一期《击水谈》

58

专题Feature

击水谈(以下简称“击”):老师您好!

2012 年 3 月,王缉思、李侃如联

合发表《中美战略互疑》研究报告,文

中提到,“战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

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这一问题已成为

中美关系的核心关切。请问良好的战略

互信是否是中美两国建

立正常大国关系的必要

条件?

潘锐老师(以下简

称“潘”):我认为不

仅是必要条件,而且是

充分条件。战略互疑,

我们也可叫“战略猜

忌”、“战略赤字”。

事实上双方没有战略互信,双方大多从

猜疑的角度出发,这样常常把别人也许

是非常好的用意给予了一个非常不利的

解读,这种情况应该讲是常常存在的。

比如,中方如何来看待美国战略重心的

转移问题,原来其战略名称为 pivot to

Asia(重返亚洲),现在觉得这个词不

好,改成 rebalance to Asia(再平衡

战略)。我们中方现在就认为,这事实

上重点就是为了防范中国,甚至是为了

防范中国的崛起。这是一个重大的布局,

中美战略互疑是一种常态——潘锐老师谈当前中美关系访谈时间:2012 年 6 月 6 日

潘锐 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Page 61: 第十一期《击水谈》

59

专题 Feature

它包含了经济、安全、推动民主等等各

个方面。那么,这也很自然,因为我们

对美国基本没有一个战略性的信任,所

以必然怀疑其用意。尽管美方再三地通

过高层沟通(从总统、国务卿到国防部

长),包括这个星期香格里拉会议上,

国防部长帕内塔还在讲不针对中国等

等。但是其行动上要把原来各一半配比

的海军部署在亚洲、欧洲,现在变成了

各 60%/40%,60% 就在亚洲,这让我们怎

么相信他如此的言辞呢?

此外,双方已经建立了hotline(热

线),但是却很少动用热线电话。这说

明中美双方一方面没有什么重大事件,

但是即便有了很多事情,也有很多话难

以启齿。例如我们中国方面,大家在报

纸上就可以发现,我们领导人经常是“应

约”与对方通话,是人家打过来的,不

是我们打过去的。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

是一个常态的现象。

所以,战略互信是非常重要的。从

我的角度来说,两位作者,我都认识他

们好多好多年了,一起开会也开了无数

次。包括他们这篇文章写之前和发表之

后,我们之间也有过相互的沟通,所以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即双

方如何建立一个战略互信。但是我非常

坦率地讲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对此是

比较悲观的。中国说和平发展、和平崛

起、不挑战美国,而美国是不相信的;

同样的,中国也不相信。所以至少在很

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战略互信几乎是

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双方在相互猜疑当

中,慢慢来摸索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模

式。战略互信是一种理想状态,战略互

疑是一种必然状态,这是没有办法改变

的。

击:那您觉得建立这种战略互信是

高层互访,即政治精英之间的交流会更

加有效,还是通过一种针对民众的、或

者说公共外交的方式会更加有效?

潘:这种高层的访问是非常必要

的。我们目前双边机制已有 60 几个,

每年都有从首脑到各个部长,再到各个

执行层面的互访。至于讲这种公众对公

众(people to people),它是要很长

的时间才能出效果的,不可能立竿见影。

而公共外交,它就是针对对方的老百姓

的。美方搞了很多,我们也做了很多。

尤其美方做得也蛮有效的,PM2.5 一公

布,我们中国马上就跟进了。所以各种

方式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非常必要的,

都是不能少的。

击:不同于冷战时期在技术上的相

对闭塞,中美之间目前的情报活动较为

频繁,请问这种情报活动是否可以看作

是两国战略互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没

有可能如 JOHN LEWIS GADDIS 所说,

这种情报活动成为促进两国相对“和平”

的重要因素?

潘:任何国家都会从事情报活动,

没有例外,这是很自然的情况,大家都

Page 62: 第十一期《击水谈》

60

专题Feature

了解这一点。所以这并不是一个促进也

好、加剧也好的行为,这是一个正常的

国家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的话,我

们也不用把它强调得太厉害。现在的问

题在于中美实力之间的差距,即我们不

可能用我们海军的舰船、空军的侦察机

在美国的沿岸,哪怕在夏威夷进行情报

侦察,我们还达不到这个实力。而美方

就频繁在我们的周边、甚至是领海基线

旁进行这样的侦察,并且已经造成了我

们的损失,这就是 2001 年 4 月 1日的撞

机事件,我们损失了一架飞机,损失了

飞行员。所以我认为,既然大家明白双

方都不会停止,而且会加强,美方力量

强,我们力量强了以后也会到它那里去,

那么在未来的某一天,双方是否考虑可

以达成一些规则,比如参考一些冷战时

期美国和苏联各自在空军、海军之间达

成的协议,比如说侦察机、战斗机要保

持安全距离,舰艇保持在领海基线以外

等等。

现在很大的问题是专属经济区

(EEZ)问题,这是对海洋法的不同解

读。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领海(12 海

里以内)是不能侵犯的。我觉得目前正

如双方空军在撞机事件之后已经达成的

默契,我们海军也要达成相应的协议。

因为以后在很多方面大家可以通过建立

规则、遵守规则,把危险降到最低。我

认为这是最关键的。至于如 GADDIS 所说

通过情报活动维持和平,我认为基本是

不可能的。

击:美方对于中方限制他国军队

在临近海域(“近海”)的活动产生担

忧,认为这种方式会阻断美国对于同盟

国家的保护以及限制美国在该海域自由

航行。请问如果中国在公海航行自由上

向美国作出保证,能否打消美国在南海

问题上对中国的疑虑?

潘:永远不可能打消。中国从来没

有阻碍过航行自由,我们也没有这种能

力来阻碍航行自由,这是美国人心知肚

明的。他提这个就是作为一种手段、借

口来介入南海问题。而且中国也依赖航

行自由,一旦阻断,我们的石油、原材料、

产品的输出就全部瘫痪了,我们的经济

也就完了。换句话说,航行自由是我们

国家要保障的,是国家的命脉所在。美

国明白,中国也明白,这就是一个借口,

不然的话美国怎么介入呢?

从中国目前应该在南海的作为来

讲,一是继续对南海资源进行开发,二

是在南海诸岛(西沙、中沙、南沙)加

强军事存在、经济开发和现有岛屿的

保护,尤其是我认为应当整合我国的

各个部门,组织一个准军事组织,即

国际上通行的“海岸警卫队”(Coast

Guard)。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在短期和中

期应当考虑的。

击:请问中国在军事上相对于美国

压低透明度是否可以理解为给予中美实

力极不对称的一种正常反应?

Page 63: 第十一期《击水谈》

61

专题 Feature

潘:我认为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一

个很自然的理解。如果有实力就可以更

加透明。另外,你不公开不代表人家不

知道,人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情报

搜集活动、观察我方军事演习等等)来

了解实际军力状况。同时从中国方面来

讲这也是正常的,我们的透明度其实也

是一步步提升的,原来是从来不透明的,

现在是逐步透明的。这也是一个论据。

击:在台湾问题上的中美矛盾是源

于相互不信任还是根本矛盾的冲突,即

结构性矛盾?

潘:台湾问题是根本国家利益的

冲突,不仅仅是不信任问题。可以说是

结构性的矛盾,但最根本的是国家利益

的冲突。因为美国从中美关系解冻到中

美建交,一直就没有放弃过台湾。而且

美国出台了《与台湾关系法》,要向台

湾提供武器来保证台湾的相对地位。这

就是通过国内法令来介入台湾问题。所

以在这个法律失效前,美国是不会让两

岸统一的,而且台湾问题可能是中美两

国之间唯一会导致两国兵戎相见的问

题,所以这是双方之间的一个根本性的

分歧。中国这么多年一直是以自己的忍

让、退让为代价来维持中美关系的相对

和平,我们现在也没有太大的能力来反

制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所作所为,这就

是当今的一个局面。美国介入台湾问题

应该讲是越来越深。

对于中美来说,台湾问题都是核心

利益。对于美国来讲,台湾是“第一岛

链”,是封锁中国的重要一环,甚至很

早以前讲的“不沉的航空母舰”。美方

认为这就是核心利益。虽然美国现在不

用“遏制”(containment,遏制是对苏

联的),但是现在至少是抑制、限制中国,

这就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由此,这是对整个国家未来发展

的一个重要的牵制。中国要想成为一个

真正的世界强国,怎么可能还有一块自

己的土地没有拿到?那就根本不是一个

世界强国,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现代化的

国家,中国目前现代化进程远远没有实

现。所以这个问题看得远一些就非常清

楚了,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击: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作为试图

建立两国战略互信双边机制,请问您对

这个机制的看法和前景如何?

潘:这个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

是从小布什时期的战略经济对话(SED)

发展而来的。SED 是由美方当时的财政

部长鲍尔森设计出来的,每半年一次,

不仅有长期的考虑,也有短期的好处,

即短期政绩,这是美国总统、部长都要

考虑的。当时,双方也通过这个机制

达成了许多协议,进行了许多交流,

取得了一定成绩。奥巴马上台之后和小

布什时期相比,把战略对话(我们叫

“战略对话”,美国人认为是 senior

dialogue,高层对话)与战略经济对话

并在一起形成战略与经济对话。奥巴马

Page 64: 第十一期《击水谈》

62

专题Feature

政府进一步提高了它的层级,比如每次

不管在华盛顿还是北京举办,双方国家

主席或者总统会到会致词,而原来布什

是不来的,只有鲍尔森过来一下。现在

提升到副总理级,参加的部长数量也是

前所未有的,所以现在每次就是这么多

部长协调日期,这个广度和层级也是前

所未有的。这种规模美国和其他国家没

有搞过,中国和其他国家也没有搞过,

这也是双方国家显示对对方国家重视和

对机制本身重视的表现。该会议着重于

长期的、宏观的派生会议如安全对话、

三轮亚太地区对话等等。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政府和

领导人需要换届以及美国领导人需要更

替,我们不知道未来该机制会怎么样。

但是我认为这个机制肯定会持续进行,

问题就是怎样确定这个名称。如果奥巴

马连任,那当然没有问题,甚至名字都

不会该;即使罗姆尼上台也很难取消。

但是如果这个机制要是停下来的话,这

将是双边关系一个极大的滑坡和恶化,

这是双方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这个

机制自建立以来就产生了一个惯性,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除非双方交恶,

但是暂时我们看不到这个可能性。所以

对于前景我还是谨慎、乐观的,但是究

竟有多大作用还是需要探讨的。关于中

美原来的战略经济对话我还写过论文,

有过思考,对它的评价总体上还比较高。

击:文中在“建立战略互信”版块

中提出建立小多边对话,其中一种是建

立一个中、美、日小多边对话。其中存

在敏感的第三方关系,需要双方对其加

以管理,文中认为建立这种对话机制可

能缩小这种亚洲诸国间的裂痕。请问在

日美同盟的状态下,开展中美日三方“小

对话”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潘:现在中美之间有各种对话,中

日之间也有各种对话。我认为对话多一

点总比冲突多一点好。那么如果抱着这

样的宗旨出发的话,这样的小三边也未

尝不可。因为从学者的角度提出这样建

议,政府就要进行评估,究竟是利大于

弊还是弊大于利,所以这还处于一个探

索阶段。但是即便前提是日美同盟,我

认为对话毕竟还是对话,日美不可能通

过对话拿到中国不给的东西,我们不签

协议就是了嘛。我认为可以通过对话了

解对方用意,至少可以把一些问题说清

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对话总

比没有好,哪怕这个对话从表面上来说

对中国是多么不利。因为对方是同盟关

系就不谈,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而

且我们从来不怕对话。●

□ 访谈策划:王梦琪

□ 整 理:薛林骐 范 衍

□ 责任编辑:凌 翔

Page 65: 第十一期《击水谈》

63

专题 Feature

中美关系:互疑也是常态——张家栋老师谈当前中美关系访谈时间:2012 年 6 月 6 日

击水谈(以下简称“击”):老师您好,

王缉思、李侃如一文提到,“战

略互疑”是指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

不信任,这一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的核

心关切。请问良好的战略互信是否是中

美两国建立正常大国关系的必要条件?

张家栋老师(以下简称“张”):

战略互疑与互信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并

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概念。在很多时候,

战略互疑或互信是一个程度问题,国家

间不存在绝对敌意,也不存在绝对信任。

哪怕像英国和美国这样的铁杆盟友之

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战略不信任。

特别是在核威慑战略方面,英国曾长期

不信任美国提供核保护伞的意愿,自己

搞出了核武器。所以,我们讲中美战略

互疑,是指两国离绝对战略信任比较远

的一个状态,也是一个程度问题。同时,

战略互疑与互信还因领域不同而有所差

异,中美完全可能在一些领域相互怀疑、

竞争甚至是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又

相互信任、合作。

其次,什么是“正常大国关系”?

这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正常

的大国关系?第二,目前的中美关系不

正常吗?这两个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

张家栋 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Page 66: 第十一期《击水谈》

64

专题Feature

双边关系从大的角度来分不外乎以下几

种:一种是同盟关系,第二种是敌对关

系,第三种介于两者之间,即既敌既友

或非敌非友的、合作与竞争相混杂的关

系。中美关系就属于第三种关系,我们

不能说这种关系不正常,只能说既不是

美苏式的敌对关系,也不是美日、美英

式的同盟关系。这种关系目前是国际关

系中的主流,存在于世界上多数国家之

间。例如,美印之间也是这种关系,只

是比中美两国稍微近一点,但也没有达

到同盟关系。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的中

美关系是正常的。我们之所以谈这个战

略互信问题,是因为我们发现随着中国

的崛起,中美关系存在一种潜在的危险,

有可能变成像美苏那样的冷战关系。这

种冷战式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变

成热战,这不仅毁灭两国,也可能会带

来世界性的破坏。正是为了防止这种现

象的出现,很多人提出中美两国应该促

进战略互信。

如果中美两国想摆脱目前的状态,

那么能形成什么样的关系呢?中美可能

成为盟国吗?如果中美真的成为盟国,

会怎么样?我们想象一下,两个世界最

强大的国家结成一个同盟,就成了一个

“Chimerica”(中美国),这个“中

美国”就会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为体统治

世界,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种独裁局面。

这个可能的局面还不如冷战时期的两极

格局,两极格局还有一种平衡,广大第

三世界还可以生存。如果当年美苏两国

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同盟关系,那其他国

家还有生存空间吗?中美两国的同盟状

态是这个世界所不需要的,从逻辑上讲

也不可能出现这个状态。

反过来讲,中美关系可能成为敌对

关系吗?中美关系和美苏关系最大的区

别是:美苏不仅是政治、军事对立,经

济等各方面也相互独立,没有多少交集,

所以二者之间可以打冷战。但是中美不

行,中美两国在经济等很多领域紧密地

结合在一起,可以讲离开美国中国活不

下去,离开中国美国也活不好。现在中

美两国关系好比左右手,一只手握在一

起,另一只手在打架,就是这么一种关

系。所以说,中美关系永远不可能走向

真正对立,因为两国都是核大国。总体

来看,中美两国不可能成为盟友,也不

可能成为敌人。我们目前的状态就是正

常状态。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止因为各种

战略不信任和猜疑而走向冷战,更不能

走向热战。

击:我们看到,目前在很多外交事

务方面,中美还存在很多分歧,这些分

歧有没有可能克服?

张:存在分歧是正常的,有的分歧

是可以克服的,有的是不能克服的。这

是因为这些分歧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有

的是结构性、原则性分歧,这种分歧是

没有办法克服的;有的是事务性、操作

性分歧,是可能解决的。分歧也分长期

Page 67: 第十一期《击水谈》

65

专题 Feature

的和短期的,有些短期分歧根本不用克

服,时机一过自己就没了。所以,我们

要看分歧的具体类型和性质。

目前中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很多分

歧与矛盾,但两国关系是正常的。作为

学者,我们希望两国关系能够更好一些,

能够避免直接对抗。中国是希望能够更

好地走向世界,维护自己的各种权益。

美国则在考虑怎样布局谋篇来遏制中国

对其构成的挑战。这是两国要斗争的地

方,但并不意味着两国一定要斗到冷战、

热战的状态。

击:文中李侃如提出“美国非常希

望中国能够强大起来”这一观点,他认

为如果中国发生混乱,将会对东亚局势

造成沉重打击,也不利于美国在东亚地

区的战略布局。您对此有何评价?

张:我们复旦的很多老师和他都很

熟悉,他是一个严肃认真的学者。不管

他这句话本身是否能够代表美国主流观

点,但他说这句话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

我们知道不同的人讲“中国威胁论”时

的出发点与动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

为中国一旦强大,就会侵略世界其他国

家,从而挑战世界,所以中国是一个威

胁;有的人认为如果中国不强大,陷入

一种混乱贫困的状态,它会自动地成为

一个威胁,这也是一种“中国威胁论”。

我倾向于认为李侃如讲的是真心话。但

我认为他并不是讲中国要强大到挑战美

国的程度,而是说他希望中国能继续发

展。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中国最终是否

强大,主要不是由外部因素决定,而是

由中国内部因素决定的。不管别人怎么

表扬我们、批评我们、希望我们怎样,

核心问题在我们国内。只要我们国内政

治不发生动荡、秩序保持稳定,我们国

家最终一定会强大起来。我认为李侃如

可能看到了这个局势。

击:最近有报道说,美国将在亚太

地区部署其 60% 的海军,这也反映了美

国对中国在军事方面的不信任,作为一

种防御措施。中国军方对此回应是不要

把这件事看得太重要,也不要过分轻视。

请问您如何看待?

张:美国军舰部署在什么地方是它

自己的事情,它有权力部署在任何一个

可以部署的地方。我们知道在中国也经

常有这样的事,我们有时候派一个师到

中印边界搞演习,印度也会抗议。但这

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些行为都是合

法的,它在自己的国土内、自己盟友国

土内调动是合法的。而我们只能去观察、

去建议,密切观察其行为,建议其怎样

做更好,而不能左右其行为。

从美国角度来讲,美国军舰在世界

各地广泛存在,如果中美之间真要打仗,

美舰从其他大洋一样能驶来。所以从军

事意义上讲,部署多少个百分比在太平

洋,意义并不太大。其本质并不是专门

针对中国的。但这一行为可能会带来一

些政治影响,原来军事主要部署在大西

Page 68: 第十一期《击水谈》

66

专题Feature

洋区域,说明美国把跨大西洋安全、欧

洲问题放在第一位。现在主要是在太平

洋,它可能是把亚太、东亚安全问题放

在第一位,这将导致很多国家外交战略

的调整。所以我认为美国重新部署行为

本身的军事意义不大,要关注的是其国

际政治意义。

另外,如果我们感觉美国的行为是

针对中国的,我们就可能花更大的力气

去对付,这有可能导致中美之间的军备

竞赛。这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会

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军事发展做出反

应,对整个地区稳定和安全构成危害。

美国现在也面临一个两难处境,因为东

亚在上升,中国的力量也在增长,它必

须把重心放到这个地方来。这并不是美

国的例外表现,任何国家都必须把力量

投放到对自己利益重要的地方。美国在

南海等问题上的介入与表态也是出于这

种逻辑,这本身是正常的。但关键在于:

如果美国处理得不妥当,就会导致中美

之间的军备竞赛或某种军事对立状态,

就会导致更多的混乱,这也是美国不希

望看到的。所以美国现在一方面调兵遣

将,一方面要安慰中国。这就是背后的

逻辑。你既可以认为美国是针对中国的,

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国际行

为。

击:那提到军备竞赛,请问中国在

军事上相对于美国压低透明度是否可以

理解为给予中美实力极不对称的一种正

常反应?

张:这涉及到什么是透明度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美国对

中国的了解超过中国对美国的了解,中

国的透明度更高,虽然这种透明经常是

被动的。美国有一个遍布全世界的侦察

体系,还拥有先发优势,它对我们的一

举一动都非常了解、理解。我举一个例

子,中国的军舰经常经过日本岛链,美

国和日本在这一岛链部署了一条几千公

里长的侦查系统。连一条大点的鱼经过,

这个侦察体系都会有所反应。反过来,

我们对美国的很多军事装备、作战能力、

战略意图都是一知半解的。从这个角度

讲,谁的透明度更高?答案似乎是明确

的,但每个国家的标准是不同的。对美

国来讲,其军费开支数目全世界都知道,

其主要军舰数量全世界也是公开的,其

各兵种人员分布及其数量也是透明的,

其每年、每个军区都研发一个战略,要

打谁、不打谁、什么时候打,全世界都

知道,这是美国的透明标准。但是从中

国的角度来讲,知道这些东西没有任何

意义,对于如何对付美国是没有价值的

信息。更重要的是,美国公开这些数据

不是为了透明度和信任度,而是一种武

力炫耀,是一种威慑战略。我们知道在

威慑是由力量和使用力量的决心共同构

成的。

反过来,我们中国想知道的东西美

国又都不会告诉我们。我们想知道美国

Page 69: 第十一期《击水谈》

67

专题 Feature

太空战的能力有多强?能打掉我们国家

的卫星吗?能打掉我们的指挥中心吗?

我们想知道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到底能不

能防的住?如果真能防的住,中国的导

弹要如何发展才能维护核威慑力量的可

靠性。如果防不住又怎样?美国网络战

的能力到底有多强,会不会一夜之间把

整个中国的网络系统摧毁掉?如果中国

与相关国家在领土和领海问题上发生争

端甚至是军事冲突,美国会出去军队支

持其盟友?对于这些问题,美国人是不

会公开地、透明地、可信地给我们一个

答案的。

所以从美国的角度看,我们国家的

军费开支的确有一定的不透明,我们的

武装人员数量也有一定的保密程度,这

些保密程度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整个国

家的财政收入是明确的,整个军事部门

的人员数量是明确的。虽然军费开支透

明度不高,但是差别也不大,美国可以

估算出来,多一点少一点没什么区别。

中美两国处在不同的阶段上,我们

的军力水平不对称,我们对透明度的理

解不同。从现实意义上讲,一个弱者可

能更愿意保守秘密,不确定性本身就是

一种威慑力量;对于强者来讲,确定性

和展示武力本身也是一种威慑状态。

击: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在技术上的

相对闭塞,中美之间目前的情报活动较

为频繁,请问这种情报活动是否可以看

作是两国战略互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

没 有 可 能 如 JOHN LEWIS GADDIS 所

说,这种情报活动成为促进两国相对“和

平”的重要因素?

张:情报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敌对活

动,它是一条隐蔽的战线。情报活动和

公共外交是两回事,情报活动是一种违

反目标国家法律的活动,公共外交、访

问学者学习交流是一种合法行为,是从

合法渠道获取信息、传递到国内,或者

把国内的信息传递给访问的国家,这是

合法的。有人可能认为情报活动会减少

误解,但是情报活动的本质不是减少误

解,它的本质是要知道对方的秘密以削

弱对方,或为某个关键时刻进行有针对

性打击作好准备。所以,情报活动本身

对于促进战略互信是没有好处的,也不

会带来更多的互信。我举一个例子,美

国经常派侦察机、侦查舰沿我国沿海活

动,我们也会派飞机、军舰驱赶或干扰。

因为这个问题,经常出现两国之间的矛

盾,甚至出现冲撞的现象,严重损害了

中美关系。

击:美方对于中方限制他国军队

在临近海域(“近海”)的活动产生担

忧,认为这种方式会阻断美国对于同盟

国家的保护以及限制美国在该海域自由

航行。请问如果中国在公海航行自由上

向美国作出保证,能否打消美国在南海

问题上对中国的疑虑?

张:南海非常重要,被称为是“东

亚的地中海”。有人说,谁控制了南海

Page 70: 第十一期《击水谈》

68

专题Feature

就是控制了东亚,谁控制了东亚就是控

制了亚太,谁控制了亚太就是控制了世

界,这是一个新的理念,和过去的陆权

论、海权论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南海

正在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海,大家都想

有所涉猎,都要增加自己的影响,大家

都不希望南海被某个国家控制。中国是

在南海诸国里最强大的国家,是最有可

能控制南海的国家。美国目前介入南海,

是担心中国妨碍它的航行自由。美国讲

的“航行自由”并不是能不能航行的自

由,它指的是美国海军要像过去一样可

以进入任何他想进入的海域,不受到沿

海国家政策变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等国际条约的干扰。这就是为什么美国

不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因。

因为它不想尊重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

的权利,也不愿意遵守国际法对其海军

活动空间的约束,它甚至曾经不愿意承

认“东南亚无核武器区”。为什么?因

为无核武器区里有一个规定,在东南亚

国家领土之上不准部署、运输、更不用

说发展核武器。美国的海军舰艇经常带

着核武器经过东南亚国家的海域,这个

无核武器区会使美国的军事行为受到约

束。

所以,在南海问题上,核心不是航

行自由问题,而是对“航行自由”的定

义和相关概念问题,这些定义和概念所

体现出来的相关国家的利益。“无瑕号”

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侦察舰

跑到中国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之间进行侦

查。中国认为美国没有权利在这个海域

侦查,美国则认为其有这个权利,因为

根据国际法,12 海里以外的海域在航行

上都属于公海,这是不需要请示沿海国

的。就连 12 海里以内的领海,如果处在

国际航道上,美国也可以进入,不需要

申请。中国则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虽然不排除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

航行权,但要求其他国家不得从事危害

沿岸国安全和利益的活动。这里面就有

矛盾。我们认为美国侦查就是敌对中国

的行为,就违背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关于行为善意的内涵,所以美国军舰要

离开。美国则辩解:我来侦查不意味着

我要敌对你,我来侦查是为了了解你,

减少对中国行为的误判,是为了和平而

不是为与中国作战做准备。

事实上,关于“航行自由”的问题

并不是中美之间的问题,而是美国与所

有沿海国家的问题。之所以留下一个是

中美关系问题的印象,是因为其他国家

都不想、也没有能力质疑、反对美国的

这种行为。但其他国家不质疑、不反对,

或过去没有反对,但并不能代表这些国

家等同美国的行为,也不能代表美国是

对的。“无瑕号”的侦查对象是中国的

榆林军港,是我国的核潜艇基地,也有

可能是我国未来的航空母舰基地。美国

要把港口外围整个海底状况、噪音情况

侦查清楚,这样我国新式海军舰只的活

Page 71: 第十一期《击水谈》

69

专题 Feature

动美国就更易监控。这显然对中国是一

种敌对行为。打个比方,一座房子外边

的道路属于公共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在

这条路行走。但现在有一个叫“美国”

的人滥用这个“权利”,抗着一把枪在

专门在门口转来转去、阴魂不散,你肯

定会感觉不舒服,肯定会反对。

击:美国在公海航行自由上和中国

做文章是不是能反映出美国这种“重返

亚太”的策略,它是怕自己的力量在南

海被排除掉,然后影响到它在这个地区

的影响力?

张:海军有个特质:在所有兵种中,

海军力量的使用空间、使用范围、使用

形态,是最多样的。海军可以在全世界

跑。它既可以打仗,也可以从事其他活

动。近代历史以来,海军是一个最有效

的霸权兵种。因此美国特别关心中国海

军力量的发展,而不是中国空军,更不

是中国陆军。中国也看到了这一点。大

海对中国的重要性是史无前例的,我们

的经济靠大海,我们进口的石油、出口

的产品,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大海运输。

因此,与历史上不同,我们现在的生命

线就在大海上,当然值得我国用更多的

资源去保护在海洋上的权利。

中国海军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行为,

带来了几个变化。第一,它带来了中国

国际地位的空前变化。我们几十年来都

是一个陆军国家,日本这些国家因为有

海洋屏障,我们中国人就去不到,他们

在历史上是很安全的,拥有战略主动权。

他们在强大时可以来打我们,我们即使

强大也很难打击这些国家。因为我们过

不去,我们不重视大海,没有一支持续

存在的强大海军。但中国现在已开始成

为一个陆海两栖国家,这是一个几千年

未有的历史性转变。这个变化影响到很

多国家的行为和利益,也影响到美国。

美国非常担心其海上霸权会面临来自中

国的挑战,所以要对这种可能性有所部

署。

击:文中在“建立战略互信”版块

中提出建立小多边对话,其中一种是建

立一个中、美、日小多边对话,其中存

在敏感的第三方关系,需要双方对其加

以管理,文中认为建立这种对话机制可

能缩小这种亚洲诸国间的裂痕。请问在

日美同盟的状态下,开展中美日三方“小

对话”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张:大家都喜欢搞三边,不知道

是不是因为三角形的稳定性。全世界有

很多的三边对话。三边对话有一些前

提:第一,三个对话国要有大致相当的

力量;第二,三个国家要有相对独立的

外交政策;第三,三个国家的外交政策

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例如,中俄印

三边对话就具有这种性质。但中美日之

间不存在三边对话所需要的前提,既三

国坐在一起对话,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

三边对话。美日关系不仅仅是盟国的关

系,日本在外交和安全领域完全遵从于

Page 72: 第十一期《击水谈》

70

专题Feature

美国。在这种情况下,搞中美日对话等

于是中国对美日,不构成三边互动关系。

除非美日同盟解体,或者是美国或是日

本追求一个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就像

民主党首任首相鸠山所讲的那样,日本

重返亚洲,要搞东亚共同体,日本的安

全不能单靠美国,也要和中国搞好关系。

我认为在当前形势,搞个中日韩三边对

话才有意义。虽然讲日本、韩国都是美

国的盟国,但相互之间有很多争斗,这

三个国家有一定的可对话空间。

同盟关系既是美国的一个战略福利

也约束了美国的一些行为。美国试图以

一个中立的调解人的形势“重返亚洲”,

在平衡中以最小成本维持在亚太的霸权

地位。但美国与很多东亚国家的盟友关

系,又使得美国难以承担这种中立的调

集者角色,反而使得难以发挥自己的外

交影响,最后变成站在盟友一边压中国

让步,反而不利于地区稳定,并成为一

个新的威胁来源。很多东亚国家也不愿

意看到这种与中国敌对的美国。新加坡

高官就曾说过,我们欢迎美国回来是为

了稳定地区局势,是为了平衡中国日益

增长的影响力,试图在平衡中维持中小

国家的外交空间,不是请美国回来与中

国对抗的。

击:在台湾问题上的中美矛盾是源

于相互不信任还是根本矛盾的冲突,即

结构性矛盾?

张:中美两国对台湾的政策有两对

核心概念:要统一还是要独立,选择战

争还是选择和平。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

的。中美两国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中美两国的共同点:第一,近期目标是

不要战争要和平。如果不要打仗,台湾

就不能独立,因为台湾一独立大陆就可

能要打仗。所以在不独、不战上,中美

是有共同利益的。但美国“并不反对独

立”。如果台湾独立会导致战争,它就

反对。如果台湾能和平地独立,美国当

然会更加欢迎。所以美国的核心是不战,

统与独它不管,但更希望台湾独立。

中美两国的远期目标也是不一样

的。美国的远期目标是一定不要统一。

要不要独立是台湾的事情,但一定不要

统一。但它不这么讲,它讲的是要“用

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知

道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至

少在近期内是这样。中国的远期目标就

是要统一。

从美国角度来讲,它的台湾政策是

由一些因素造成的,首先有历史的惯性。

台湾的政府不叫台湾当局,严格来讲就

叫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一个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个

政府。国家是中国,两边都是中国的,

过去两岸争的是谁能在国际舞台上代表

中国的权利。那么美国跟台湾当局也好,

中华民国也好,这个关系是历史性的。

当年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也曾是中华民国

的一部分。在抗战时期,红军编入了国

Page 73: 第十一期《击水谈》

71

专题 Feature

民政府军队序列,成为第十八集团军和

新四军。从中华民国建国开始,美国已

经与其有近百年的交往史。除非出现重

大变故,美国是不会把这个惯性打破的。

第二,美国国内中有好多人同情台湾。

中美建交是 1979 年,1979 年之前中国

在美国基本没人,没有留学生,没有移

民。早期的移民要么是 1949 年之前移民

出去,要么就是从台湾、香港、澳门地

区去美国的。这些人对台湾的认同超过

对大陆的认同。在他们的鼓动之下,美

国国内的政治行为是比较偏向台湾的。

国会里面有很多亲台分子,力量是很强

的,连总统都不敢忽视,经常会影响总

统的相关决策。除了移民因素以外,还

有一个政治制度的问题。台湾的政治制

度与美国比较接近,易于被美国人接受。

另外,美国还有国际政治方面的考虑。

美国认为中国是唯一有可能挑战其国际

地位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台湾

与大陆的独立状态,保持两岸的敌对状

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中国的力量,

弱化中国。这对延缓中国的崛起,减少

中国对美国的挑战是非常有效的,而且

成本又非常低。如果我是美国总统,我

也会这么干,这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

击: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作为试图

建立两国战略互信双边机制,请问您对

这个机制的看法和前景如何?

张:这个对话的目标是为了增加互

信,这不是公共外交,旨在增加两国决

策层之间的交流,其实是通过两国的决

策精英之间的对话来了解对方的思维逻

辑和行为习惯,从而增加可信度。但是

中美关系中有很多问题是不易解决的,

是结构性因素。结构性因素也有好的也

有坏的,好的就是两国经济相互依赖。

这个经济结构使我们紧紧地绑在一起。

但是也有坏的因素,如意识形态的差异、

宗教文化的差异等。这些因素不是对话

能够解决的。所以对话只是一种润滑剂,

是一种旨在避免冲突的机制,是一种协

调机制。虽然战略对话有助于两国之间

增加互信,但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与

分歧。●

□ 访谈策划:钱丛艺 王梦琪

□ 整 理:邵彤晖 诸丽俐 薛静浩

胡 倩

□ 责任编辑:凌 翔

Page 74: 第十一期《击水谈》

72

专题Feature

解读美国白宫《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美国白宫于 2011 年 5 月 16 日

发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其制定目标描述为,美国将与国际

社会一道,促进建立一个“开放、

互通、安全和可靠的网络空间”,

以此来支持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

加强国家安全,并鼓励言论自由和

技术创新。同时维护这种大环境需

要进一步制定国际规范,要求各国

采取负责任的行为,维护伙伴关系

并支持网络空间的依法治理。

在《战略》中,白宫制定了

其在未来网络空间中应当扮演的角

色,在外交方面美国会以负责任的

利益攸关方自居展开伙伴关系的建

构和合作;在防务方面强调对于破

坏网络行为的劝阻和威慑,同时保

留使用一切方式针对某些其认为的

网络“敌意行为”主动打击的权利;

在发展方面,推动世界网络基础设

施的建立,最终确保其制订的规则

▲ 《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封面

Page 75: 第十一期《击水谈》

73

专题 Feature

的实施:开放、互通、安全与可靠。

针对这一目标,《战略》中制定了

七个领域的政策重点:在经济领域推动

国际标准的建立和创新的开放市场,保

护知识产权;加强网络安全性、可靠性

和适应能力,通过国际合作实施对美国

网络入侵和破坏活动的打击;在执法领

域拓展国际合作与加强法治,全面参与

制定打击国际网络犯罪的政策,制定美

国主导下的网络国际规范;在军事方面

加强军队与网络之间的联系,通过现有

军事联盟拓展网络伙伴合作空间,共同

应对网络的潜在威胁,强化美国及其同

盟“网军”力量以应对21世纪安全挑战;

在互联网治理方面推动有效和包容的治

理结构,促进多方参与共同商讨机制;

在国际合作方面促进国际交流,分享经

验,打击犯罪;最后尤其强调在维护国

家和网络安全的前提下,支持互联网自

由,保证言论和结社自由,反对国家层

次对网络的限制行为。

此份《战略》文件,有以下几方面

特点:

第一,强调美国采用实际军事力量

与网络空间全方位合作,对其认为的威

胁国家安全的网络敌意行为采取以“防

务”为名的进攻性打击。《战略》文件

中一直强调防范的手段是多样的,包括

外交、信息、经济、军事等手段,同时

军事手段是最终方式。但是这种主动出

击的总体行为增加了对于攻击后果的不

可控性,对于“威胁”来源的判断和打

击目的的模糊性、以及最终手段的进攻

性对于他国国家安全产生了巨大威胁,

会增加国家之间的战略互疑与国际社会

的动荡。

第二,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

定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网络规则。美国

强调网络空间的伙伴关系首先应当在实

际军事同盟的前提下进行建立。强调美

国的国际责任和制定规则的主导权,并

且强调其他国家应当为其境内的网络犯

罪行为负责,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形成集体威慑,以促进“国际共同承担

责任、美国占主导”的现实环境在网络

治理方面的展现。

第三,强调网络自由,反对国家

层面对于公民言论自由和信息获取的限

制。美国会对那些他们认为受到网络限

制的个体提供工具,欲在网络世界推广

美国烙印的“普世价值”,并结合国际

合作对这些美国认为的目标施压,加速

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由此可

见,美国利用网络空间再次打开了现实

社会美国国际战略的新的突破口。●

□ 撰稿:凌翔

Page 76: 第十一期《击水谈》

74

专题Feature

解读美国国防部《网络空间行动战略》

在《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发布

两个月以后,美国国防部发

布了《网络空间行动战略》作为对

《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支持和阐

述。战略分为了四个部分,分别是

介绍、战略环境,五大战略举措和

结论。

在“介绍”中,美国国防部提

出,网络作为“新型科技、自由言

论传播以及反映美国精神的新型社

交网络的孵化器”是“现代社会”

的根本特征,但同时,由于对网络

的高度依赖使美国在网络方面又具

有巨大的脆弱性,怎样在既利用网

络的机遇同时又降低网络内在不稳

定性对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威胁是

美国国防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战略环境”中,美国国

防部强调了美国在网络领域战略优

势,如美军在利用网络进行快速交

流和信息交换的能力;美国社会的

▲ 《网络空间行动战略》封面

Page 77: 第十一期《击水谈》

75

专题 Feature

强大的网络人力资源和智识基础;美国

深入广泛的国家间的合作基础。同时,

美国国防部也强调了美国所面对的网络

威胁,如 1. 恶意网络行为的低门槛,

使任何个人、任何组织都可以针对美国

发起网络攻击;2. 网络恶意行为主体

的多元化——外国政府组织、外国团体、

内部人员;3. 电子产品的外包服务使美

国面临巨大的风险。

在“五大战略举措”中,美国国防

部提出了今后将要大力发展的五个相互

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领域,分别是:

1. 将网络空间作为新的战略领域

来组织、训练、装备,使美国国防部能

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通过建立美国网

络司令部(USCYBERCOM),同时建立各

军兵种的网络司令部队,实现美国网络

司令部与国家安全局的捆绑来建立完整

的网络军事剑指。同时引入“在演习和

训练中融入一套想定的网络战情形”使

用“网络红军”来确保美国的关键行动

能力。

2. 引入新的行动构想来保护美国

国防部的网络和系统。美国国防部引入

了一个新概念“主动网络防御”来发现、

探测、分析、削减针对美国的网络袭击。

3. 通过与其他政府部门、私人机

构的合作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网络安全

战略。因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

此国防部还需要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和

私人机构的合作,例如美国国防部与国

土安全局的合作。

4. 通过与其他盟友、国家建立强

有力的国际合作关系来加强集体网络安

全。美国国防部通过扩展与其他国家的

正式以及非正式的关系来发展集体的自

我防御能力和集体威慑。

5. 通过网络工作人员和快速的科

技创新来增进整个国家的创造性。通过

培养网络人才,简化网络人才的雇佣程

序,同时允许网络人才在政府和私人部

门之间的自由流动。

在“结论”部分,通过重新定国家

安全的概念,通过《网络空间行动战略》

来确保美国及其盟友能够继续在信息时

代实现发展。●

□ 撰稿:张亚宁

Page 78: 第十一期《击水谈》

76

专题Feature

中国的网络博弈策略——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 [1] 文 / 亚当 • 赛加尔 [2]

译 / 张亚宁校 / 凌翔

2011 年 3 月,美国网络安全公司

RSA 宣布黑客破解了其安全系统,并且

使上百万家美国政府和私人部门远程连

接到黑客的电脑终端上,其中包括洛克

西德 • 马丁这样的防御力量制造商。仅

仅五个月过后,杀毒软件公司迈克菲发

布了一份报告称一伙黑客侵入了 71家政

府、公司和国际组织的网络。这些袭击

及其他类似行为已经窃取了政府和公司

不可估量的知识产权和一些关键的军事

机密。虽然政府部门直到最近才勉强指

出这些嫌疑人,但是许多专家都认为大

部分黑客源于中国。

针对这些事件,一些分析者和政

策制定者建议华盛顿和北京致力于达成

某种形式的缓和,即一个在广泛基础上

关于国家在网络空间应该如何行动的协

议,以至最终成为更加正式的行为准则。

这些倡导者认为中美两国具有长期的共

同利益,并且中国将来会和美国一样高

度依赖致力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电子基

础设施建设。正如英国军队网络防御行

动组组长乔纳森•肖上将所言,中国“对

网络的依赖正在不断上升,每年发生

在中国社会内部的网络犯罪数量是巨大

的,这种网络犯罪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内

部稳定的影响会非常严重……因此,在

网络领域有比人们设想的更多的共同基

础。”

但是这种交易不会在短时间内达

成。美国和中国都把网络空间中的行为

当作一种有价值的工具,中国现在对于

打击能给对手带来经济及军事上持续威

胁的黑客行为没有任何兴趣。然而,这

并不意味着华盛顿必须束手就擒。美国

应该通过追求包括与其他网络大国合作

及提高黑客的犯罪成本等更广泛的方式

来保护美国的利益,而不是通过一些没

有意义的行为来达到类似于核缓和的网

络“均势”效果。网络袭击不太像是开关,

而更像是刻度盘,美国政府的政策应该

是将他们慢慢“关掉”。

互联网意识形态

华盛顿和北京之所以不能达成一个

Page 79: 第十一期《击水谈》

77

专题 Feature

广泛的网络治理条约主要是因为双方在

互联网和社会问题上持有根本冲突的观

点。美国政府在《互联网国际战略》中

说它将会推动建立一个“开放、彼此协

作、安全和可信赖”的,支持国际商贸、

强化安全、促进言论自由的电子基础设

施。美国实现了能够对

商业利益和非国家行为

体施加影响的网络技术

能力,以此反对那些认

为应将更多权力给予以

国家为中心的组织(例

如联合国、国际电联)

的诉求。

与此相反的是,

中国严格管制互联网。

尽管中国在安全和全球

商贸方面与美国拥有很

多共同利益,但是在定

义网络概念方面,中美

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分歧。这并不是说中

国对网络袭击一点不恐惧,仅在 2011

一年中,中国遭受了 500,000 次这样的

袭击并且 15% 可能来自美国的计算机。

然而这样的脆弱性并没有缩短两方的距

离:在美国提出推动“网络安全”这个

更加狭义的关于保证交流和保护其他关

键网络的词汇时,中国官方喜欢讲“信

息安全”这个更加宽泛的概念,尽管这

个概念也包含着管制的内容。

中国的立场是一个关于合法性和

政治控制的问题。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

相反,中国的同行担心交流技术会导致

动乱。北京将美国国务院和网络活动分

子抵制网络过滤的行为与黑客入侵电网

的行为视为一丘之貉。因此,正如 2011

年 6 月,作为对美国开发诸如“手提箱

中的互联网”等“翻墙”

软件的回应,中国官媒

《人民日报》评论道:

“美国国务院蹑手蹑脚

地用推动自由言论和人

权的借口来包装对此类

项目的支持,但是很明

显这项政策的目的是动

摇国家政权。”

中国对本土创新

的热衷解释了其为什么

反对针对网络运转技术

和不同交流设备互通的

国际标准。但是,随着

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他们需要一个像

其他国际交易一样的相互协作的网络,

他们能够得益于国际规则所带来的规模

经济效益和低价。基于这个原因,中国

计算机制造企业“联想”帮助建立了“数

字生活网络联盟”——一个致力于促进

电子产品交易相互合作的贸易联盟。但

是,中国政府将这种尝试视作是将世界

其他地区困在美国公司主导的国际标准

体系下的行为。作为减小对西方技术依

赖计划的一部分,中国正在努力提出自

Page 80: 第十一期《击水谈》

78

专题Feature

己的技术标准。

中国的选择

2011 年 2 月,也就是谷歌宣布其敏

感安全信息遭到黑客窃取的几周后,安

全专家追踪到袭击源自上海交通大学和

山东省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虽然两所

学校都拒绝承认和这起事件有关联,并

且他们的电脑很有可能遭到了黑客的袭

击,但是美国的情报官员称与中国人民

解放军有关的 20 个团体和好几所中国

大学应对大部分针对谷歌、RSA 和其他

美国目标的袭击负责。划分责任总是困

难的,有的黑客游离于北京的政策轨道,

然而有些个人网络犯罪则和政府没有任

何关系。但是,大部分源自中国的黑客

行为可以被认为是政府襄助的、至少也

是政府默许的。北京把黑客行为作为弥

补军事、经济落后的优质选择,这就成

为中美之间达成协议的另一个障碍。

中国在网络领域的意图并没有什么

神秘的。中国政府一直急切希望中国向

价值链的上游转移,成为创新之源而不

是廉价品的生产大国。为了实现这个目

标,中国不仅采用了科技政策这些传统

手段,而且还依赖商业间谍以刺探外国

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据传闻,中国

黑客同样也以外国能源公司和银行业的

谈判策略、商业计划和金融信息为刺探

目标。

北京也会出于国内稳定的考虑容忍

网络袭击。在某些事件中,政府好像直

接主导攻击了他的国内敌人(例如法轮

功运动),同时,政府将政治黑客行为

作为一种民意发泄的方式加以鼓励。在

90 年代后期,政府呼吁爱国黑客破坏美

国政府网站,以回应美国军方误炸中国

驻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大使馆和美侦

察机与中国喷气式飞机相撞事件。但是

中国政府的态度在五年后发生了转变,

一些重要社论和备受关注的逮捕事件显

示政府将独立的黑客行为看作是对外交

关系的不受欢迎的干涉。

尽管态度发生转变,但是政府在紧

张时期还是会允许这样的黑客行为。例

如在人权人士刘晓波获得 2010年诺贝尔

和平奖以后,中国黑客丑化诺贝尔组织

的官方网站;2011 年,在越南对争议岛

屿提出主权要求之后,中国黑客攻击了

越南网站。在这两个例子中,中国政府

对这种非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

顺从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

中国军队也发现了网络的价值,

并将其作为中国军事行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很多公开的关于信息战的著作建议

军队在面对冲突时应该针对对方的指挥

控制中心发起网络闪击。尽管中国人民

解放军已经雇佣了一些熟知的黑客并在

一些科技公司组建了“网络民兵”,美

国军方可能不会在冲突中组建一支外部

的黑客大军,因为这样会导致黑客失控、

黑客任意选取目标并且军方难以阻止其

Page 81: 第十一期《击水谈》

79

专题 Feature

大规模扩散。

网络袭击也同时帮助中国向外界传

达了威慑的信号:有限的地区冲突不会

像以前那样发展了。中国入侵美国的电

网和其他关键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当证

据不足时,这种行为可能会解读为是美

国本土难逃中国针对诸如台湾和中国南

海冲突攻击的警告。

网络防御

鉴于中美之间达成广泛共识可能会

面临诸多障碍,华盛顿应该将精力集中

在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增强中国黑客

的袭击成本,同时与其他互联网大国实

现合作。任何国家综合战略的中心应该

集中在与私营部门采取合作来防御网络

袭击,尤其当这些黑客的目标是知识产

权时。美国政府在这个领域已经开始行

动起来了,例如 2011 年 5 月,美国国家

安全局已经和 20多家防务力量制造商以

及他们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分享了关于网

络威胁的分类情报。虽然五角大楼正在

考虑将这个计划扩展到更多的防务公司

和关键的基础设施部门,比如发电厂和

输电网,但当前这些私人部门依然需要

依靠自己而生存。

过去五年中,中国黑客这些轻而易

举就成功的网络袭击说明美国的企业需

要一切帮助来对付这些本领高强的中国

对手,这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一系

列的政府立法和举措能够促使美国公司

加大对于安全问题的投入。但是由于不

论如何黑客都能通过手段突破防御,因

此这些公司必须在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

和贸易机密上做得更好。他们应该盘点

所有电子储存的信息,将重要的信息从

脆弱的服务器中移除,植入有效的干扰

系统来限制黑客侵入系统的时间,同时

通过用一些储存假信息的诱饵电脑引诱

黑客进入陷阱。

美国应该同时寻求在贸易政策领域

加大网络间谍的投入。正如国防顾问詹

姆斯 • 斯塔夫里所说,中国能够实现严

格的互联网管控,证明其有能力同时也

有责任管控从它的国土上发起的网络袭

击。美国也可以像世界贸易组织提出诉

讼,指控中国窃取知识产权并违反了中

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义务。一项反对

中国的裁定可以让美国给中国贴上强盗

国家的标签,对中国实行贸易制裁,动

员国际支持向中国施压。就算没有世界

贸易组织的裁定,美国也可以考虑实施

经济制裁和对那些网络间谍实行旅游限

制。

更加强硬的举措虽然合法但是在战

略上存在困难。美国的网络空间战略一

直是不局限于防御的,正如中国官员所

指出的那样,是美国首先建立了网络司

令部和实现了网络空间军事化。尽管美

国国家防务官员对美国将如何攻击别国

的网络一直遮遮掩掩,但是这样的沉默

Page 82: 第十一期《击水谈》

80

专题Feature

通常难以奏效(正如 2011 年 7 月 16 日

《解放军报》头条所说:美《网络空间

战略》难掩其进攻性)。是时候放弃遮

遮掩掩的行为了。中国分析人士一定很

清楚华盛顿正在计划进攻性的行动,他

们甚至会认为这些行动是一些攻击的始

作俑者,尤其是使伊朗的纳塔兹核设施

停止运转的“震网病毒”。

去年三月份,奥巴马政府本打算

运用网络袭击瘫痪利比亚的防空武器系

统,后来由于一系列的法律和战略原因

而放弃。涉及中国网络入侵的法律问题

更加复杂,因为网络间谍并没有违反国

际法,因此也不应得到大规模的报复行

动。换句话说,美国不能因为万亿字节

的资料被盗而瘫痪上海的电力设施。自

卫是允许的,但是美军能否因为保护私

有产业而攻击别国网络却不甚明晰。

既然美国的情报部门已经确认了几

起网络袭击背后的特殊组织,那么美国

可以将这些组织的私人电脑或是金融数

据作为攻击目标。美国政府或许已经雇

佣了几家公司去实行这种网络空间中的

进攻性行动。好几位为人熟知的安全研

究人员已经承认售卖被称之为“零日”

的先前未被发现的软件漏洞给承包商,

这些承包商可能自己利用这些漏洞去渗

透中国的网络或是将他们转卖给美国政

府机构。将黑客行为外包的收益必须和

操作问题、法律问题权衡,例如私人的

网络攻击会上升,这样也会损害美国通

过外交途径说服北京控制国内的爱国黑

客的努力。

建立共识

虽然美国政府正在试图防御来自

中国黑客的袭击,但是它还必须与中国

政府通过直接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2011 年 5 月,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一

次包含了有关网络空间的议题。这个议

题也出现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麦克马

伦上将与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

将会面的议程之中。中美双方的官员、

智库同样通过一些同步进行的第二轨道

会议私下讨论了这些问题。

但是这些官方的双边讨论还不够广

泛。外交人员应该从美国和俄罗斯计划

开展的网络空间对话中学习,这种对话

包括了双方军队如何看待网络并且致力

于建立一条可以在网络安全危机时发挥

作用的热线。中美之间也应该有这种应

对危机的清晰的沟通渠道。为了构筑长

期的互信,中美双方也应该讨论一些共

同的威胁,比如可能出现的针对双方网

络的恐怖袭击。

针对上述问题的谈判会受到中美关

系大局的影响。在过去,军队之间的会

谈经常会被一方或另一方取消以释放某

种不满的信号。信息建立机制可以减少

互相刺激,例如最近共同开展的减少垃

圾邮件活动可以促进双关良好关系的持

久性。正如中国公安部门网络安全保卫

Page 83: 第十一期《击水谈》

81

专题 Feature

局副局长顾坚所建议的,中美双方应该

对那些在两国均为违法的行为采取共同

行动,比如关闭那些试图窃取银行卡密

码的网站。

也许比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这种初

级的会谈更加有希望的是与盟国或是其

他抱有相同看法的国家确立关于网络空

间的共同准则。与正在崛起的大国诸如

巴西、印度、印尼、南非寻找共同基础

是非常关键的。与这些国家达成网络空

间可接受行为的共识可以小幅增加对于

中国的外交压力,因为中国不希望自己

成为国际规范的局外人。

公司和政府应该公开呼吁中国为黑

客行为负责,希望中国政府会由于窘迫

而制止这些行为。谷歌公司在 2010 年 1

月宣布受到大规模网络袭击时使用了这

种战略,它宣称停止在中国大陆的搜索

引擎服务;美国国务院同样在 2011 年 4

月使用了这种策略,当时美国国务院向

中国外交部施加压力,因为中国关闭了

一个异见人士艾未未的网站。这种“点

名”和“让中国蒙羞”的做法不仅可以

让世界知道中国在破坏国际规则,而且

可以声援中国政府内部那些担心黑客行

为的长期损失会超过短期收益的官员,

他们尤其担心这些行为对中日、中欧、

中美关系所造成的破坏。

美国政府也要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

以让他们自己可以与网络犯罪斗争,尤

其是那些没有专业技术的发展中国家。

例如 2011 年 6 月,美国国务院资助一

场由东非六国参与的会议,会议致力于

对跨国界网络犯罪的共同调查和安全执

法。如果美国不对这些政府提供帮助,

那么中国就会很乐意去做的。而伴随着

中国提供的这些技术,中国也会试图出

口对于互联网的态度,这些价值观会促

使这些政府采取对待网络空间更为集权

主义的方式,加入中国在联合国的阵营

一起限制非政府组织在网络治理中所发

挥的角色。

在国际上达成一个关于网络空间

准则的共识是一个要花费很长时间的战

略。美国几乎无力改变中国持有的并在

努力推广的网络观念。由于拥有五亿网

民,并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我们

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认为未来的网络

空间属于他们。同时,美国政府最为紧

迫的任务是提高中国黑客的犯罪成本并

且提高美国本土的网络安全水平。但是,

美国政府官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自

中国的网络袭击不会很快消失!●

[1] 译自美国《外交事务》杂志 2012 年

3/4 月刊,第 14 ~ 20 页。

[2] 美国外交关系学会高级研究员。

Page 84: 第十一期《击水谈》

82

专题Feature

互联网中的中美冲突及其前景分析文 /10 国政 张亚宁 凌翔

一、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互联

网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沟通工具和生产方

式,而且开始成为国家之间密切交往的

平台,与此同时互联网逐渐成为国家合

作与冲突的新领域和新动因。作为当今

世界上最重要也最具有活力的中美关

系,其冲突与合作也在互联网这一新兴

领域有着清晰的反映,并对互联网国际

关系及现实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

最引人关注的便是怎样看待互联网中的

中美冲突,如何分析中美网络关系前景,

以及试图促进中美之间在互联网领域的

合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互联网的冲突给

中美关系带来的结构性冲击。

二、虚拟与现实,传统与

新特点

互联网作为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领

域,与传统的国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

互联网中的国际关系有以下三个显著的

新特点:

首先,互联网下国际关系权力的扁

平化。在“信息时代”信息即权力,掌

握对信息发布、传播、解释的能力,即

掌握了互联网的权力。这就在两个层面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国家交往和博弈的方式产生

了很大影响。传统国际关系认为大国因

其掌握的巨大权力对小国具有压倒性的

优势。但是在互联网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中,小国因其对互联网的低依赖性从而

对大国高度的互联网依赖施加影响。小

国可以利用互联网中相对较小的脆弱性

作为与大国博弈的筹码,从而改变传统

国际关系的力量天平 [1]。

但也应当看到的是,权力悬殊的缩

小并不完全等同于权力之间的均等化,

大国仍然在线上和线下拥有更多资源以

及更为完善的将资源转化为行为结果的

权力转化能力。

(2)互联网行为体的大量增加对

传统外交产生冲击,个人和轻度结构化

网络可以通过网络空间的话语扩散直接

影响甚至参与外交活动。网络空间的“舆

Page 85: 第十一期《击水谈》

83

专题 Feature

论场”因其传播方式的特殊性,比传统

的传播方式更加高效并且使得其产生的

舆论效果更加极化,因此,互联网的“舆

论场”比现实生活中的“舆论场”更加

具有影响力和指向性,也就意味着比现

实的舆论更加具有外交压力(这种压力

是对内和对外双向的)[2]。这就更加凸

显了普特南在“双层博弈理论”中所阐

述的现代外交的形态,而这在中菲黄岩

岛争端中作用尤其明显。又如“99 炸馆

事件”时的中国网民对美国互联网的袭

击,客观上增加了两国外交的处理难度。

其次,互联网中权力的扁平化带

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网络中不确定性的增

加。由于互联网中的信息是流动的,传

播是瞬时的,因此网络行为难以从根本

上溯源;同时,个人和轻度结构化网络

作为互联网的新兴主体及其在互联网中

的巨大影响更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个

人和组织可以通过网络说服他人改变其

思维和行为模式。

最后,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又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空间的模糊性和

不稳定性。

网络空间的这种不确定性在一定程

度上会诱使国家采取一种进攻性行为,

因为从短期来看这种互联网进攻性行为

成本较低、风险较小,而且可以实现很

好的战略收益。但是从长期来看,互联

网进攻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国家

之间薄弱的战略共识,加剧了国家的紧

张关系并导

致整个互联

网 的 不 稳

定。另一个

层面,非国

家行为体的

出现,模糊

了国家与非

国家、军事

与民用、和

平与战争的

界限。试想,

个人对一个

国家金融系

统的网络袭

击是否可以

被视为一种

宣战行为?

国家对他国

非政府行为

体的网络袭

击是一种军

事还是民用行为?总的来说,以上两个

方面都加剧了互联网不稳定的趋势。

同时,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

定性在现实国际社会中对于攻击双方国

家的诸如声誉、信用等软实力造成重大

损失。这对于网络所体现出来的权力的

第三个层面,亦即塑造偏好层面产生了

非常消极的影响。单方面的第一层次硬

实力的攻击不能更好达到塑造国际网络

Page 86: 第十一期《击水谈》

84

专题Feature

行为准则的目的。

三、互联网对中美关系的

影响

互联网在国际关系中产生的影响同

样也反映在了中美关系领域,我们认为

其将在中美关系中产生以下三个影响:

首先,互联网中的

中美两国战略互疑不断

加深。

中美互联网的战略

互疑不断加深,可以从

近期发生的国际、双边

重大事件中得到体现。

首先是美国接连发布

《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和《网络空间行动战

略》、组建网络司令部,

这些行动标志着美国的

网络战略由防御性的互

联网模糊战略转向明确

的进攻性的威慑战略。

美国官方在文件中明示“美国将对任何

可能针对美国的网络袭击展开威慑、预

防性打击”。同时,美国在《2011 国家

军事战略》,《2011 中国军力报告》、

《2012 中国军力报告》、《联合行动介

入概念(JOAC)》中,花大篇幅渲染中

国对美国的互联网威胁,强调美国互联

网的脆弱性。而且,美国还通过加强和

私人部门的合作,渲染中国“网络威胁

论”,谷歌、迈克菲、洛克西德马丁公

司先后发布大量公告,宣布受到中国方

面的网络袭击。从大战略层面来看,第

一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没有互联网议

题,第二、三、四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

话涉及互联网问题但都没有产生一项针

对互联网的框架协议,可见互联网问题

逐步成为中美之间的战

略问题但是还存在重大

分歧,没有产生共识的

基础。

其次,互联网将成

为中美之间激烈竞争的

领域。

网络空间是现实属

性和虚拟属性完美结合

的领域。现实属性即国

家基础设施层次,遵循

的是对于资源的竞争性

态势和边际成本递增的

经济规律。而对于其虚

拟属性国家通过政治管

控较难实现,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更

体现了初期的创新(网络空间内外的现

实、虚拟秩序建设)不仅能够引导整个

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

效益,这促使国家采取一种“先发制人”

的互联网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可以预见

网络将成为中美之间激烈竞争的又一大

领域。

▲ 图 / 美国政治漫画网

Page 87: 第十一期《击水谈》

85

专题 Feature

最后,互联网中的中美关系会很大

程度上反映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势,处理

互联网中美关系将会对未来处理中美关

系带来巨大的借鉴意义。

中美关系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中美

之间未来的相互依赖一定会大大加深,

同时中美之间围绕国际秩序构建等问题

的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不可否认的是,

未来的世界体系会一定程度地体现中国

的特色、中国的态度,

而这伴随着中美在网络

平台上的冲突与摩擦。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

个很好的预见中美未来

发展的平台,同时中美

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处理

中美关系的新机制和新

理念,因为这不仅是双

方现实利益的需要,也

是中美关系未来的需要,

毕竟双方都承认中美未

来发生大规模冲突是最

坏的结果。网络空间中

尝试中美关系新机制有以下两个优势:

首先,网络领域没有现存的国际格局,

因此双方可以充分表达利益关切,进退

空间较大。另一方面,现实政治中中美

关系稳定的大格局可以防止网络机制冲

突的失控。因此在互联网领域进行的这

种尝试可以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发展带来

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对互联网中美关系影

响的原因分析

首先,互联网中美关系的特点是基

于现实政治中中美关系在互联网领域的

映射。

我们将中美之间的矛盾划分为结

构性矛盾和发展性矛盾。结构性矛盾

是由根本国家利益、战

略思维差异导致的,例

如国际新秩序问题、台

湾问题、南海问题;而

发展性矛盾则是由于相

互之间力量的变动而导

致的,一定程度上也会

伴随力量变迁而消长,

如人权问题、知识产

权问题等。正如王缉

思、 李 侃 如(Kenneth

G.Lieberthal) 在《 中

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

对》中所阐释的,中美

之间的互疑根源于“两个政体之间本来

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政治传统,价值体

系和文化”。因此,纵然互联网因为其

自身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现实政治,但是

他难以改变中美双方战略文化、战略思

维上的巨大差异,正如基辛格在新作“On

China”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战略文化

和美国“天定命运”之间的差异影响了

▲ 图 / 美国政治漫画网

Page 88: 第十一期《击水谈》

86

专题Feature

中美在各个方面的关系。因此,我们认

为中美在互联网领域的互疑是根植于中

美之间根本利益矛盾、战略思维的差异,

只不过由于互联网的特点放大了这种战

略互疑。

其次,互联网中中美双方的激烈交

锋也受到互联网自身特点和国家安全困

境下的战略选择的综合作用。

互联网因为本质上是一个科技平

台,意味着创新就是主导权,因此更早

行动就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以及对于网

络空间偏好结果的掌控。美国最早发展

互联网,至今掌握着互联网的话语权;

谷歌公司最早掌握了搜索引擎权威算

法,至今掌控者搜索引擎市场的最大份

额。所以互联网领域体现着“先发制人”

特点。而开头所说的互联网国际关系中

的不确定、不稳定性,更激发国家在安

全困境中选择一种“先发制人”的战略,

为了维护国家的互联网安全,国家往往

最先采取进攻性的手段。加上互联网领

域本身就没有一个既存的国际行为标

准,因此,先行者往往意味着标准的权

威制定者。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

互联网国际关系领域呈现一种“霍布斯

文化”所描述的丛林法则。大国纷纷制

定自己的互联网发展战略,整个互联网

领域呈现一种对峙进攻的态势。

五、中美互联网共识的构建

首先,现实社会中构建国际行为

准则的障碍使得在网络空间内构建国际

行为准则更加困难。因此,中美双方建

立基本共识应该是第一步,从而才能推

动整个互联网国际行为规范的形成。开

展网络空间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在国际

网络空间中把“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引向

其逻辑得出的结论,即认同”。这种认

同总是涉及扩展自我的边界使其包含他

者,同时促使行为体把他者的利益定义

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亦即具有“利他

性”[3]。

在网络空间合作中,需要中美两

国在这一新领域之中经过讨论寻找利益

的共同点,摆脱在现实国际争端处理之

中的“零和博弈”模式,摆脱在信息处

理机制当中的“镜像反应”(mirror

image) 和“ 诱 发 定 势 ”(evoked

set),在网络这一不确定性的新领域中

建构两国之间身份和需求的目标,促使

网络空间合作的意愿和信念的塑造最终

主导合作的行为。

其次,中美之间以共同利益为基

础达成共识,制定初步的互联网行为准

则。例如,反对恐怖组织利用互联网发

动的恐怖袭击,形成打击网络恐怖主义

的长效机制;再比如,反对任何国家、

组织、个人针对国际互联网公共设施发

动袭击,例如金融系统,从而维护整个

世界的秩序与稳定。

尝试在国际合作当中运用“重复”、

Page 89: 第十一期《击水谈》

87

专题 Feature

“联系”与“旁付”机制,利用增加双

边和多边交流的模式、利用现有的对话

机制(如中美之间的“战略与经济对话”)

增加网络规则制定的外部环境和交流基

础,同时也需要一定程度地保持网络空

间合作的独立性,结合“多元领导和政

策协调”模式进行谈判。

最后,将中美之间的初步的共识与

机制外溢到整个国际社会,从而一方面

形成对中美的约束,另一方面促进这种

初步的全球共识形成一种自我生长的机

制,从而实现这个机制的自我完善。而

这种机制带给中美双方的不仅仅是实在

的权力和经济效益,同时带来了声誉等

软实力所形成的良性激励循环和新的秩

序的构建。

互联网的最终属性如同海洋、太空

一样是全世界的共同财产,因此互联网

的治理目标是实现全球共治、全球共享,

任何国家都不能有短视的目光,尤其是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能因为互

联网发展理念、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出现

类似于“先发制人”的战略思维。必须

强调大国在其中的示范和非武力解决模

式,同时强调新兴国家打破一定的思维

模式,在网络信息空间之中积极合作、

共同构建新秩序。●

□ 校对:朱笠

·参考文献·

[1][ 美 ] 约瑟夫·奈、罗伯特·基欧汉著,门洪华译:《权利与相互依赖》,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61-263 页。

[2] 此观点受到 2012 年 4 月 26 日“人民日报·复旦大学校园行”活动《人民日报》

副总编辑谢国明演讲的启发。

[3][ 美 ] 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24 页。关于身份的建构与利益的关系参见第 220~228 页。

但同时笔者认为李开盛对于身份与利益之间何者为源头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作

用,参见其著作《理解中国外交(1949~2009)——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国家身份探求》

中第一章《外交的逻辑:利益、身份与战略》。

Page 90: 第十一期《击水谈》

88

卫戍Military

Seeking Mor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by CHEN Kangling

How to Manage the South China Sea Territorial Dispute:

Un d o u b t e d l y , t h e S o u t h C h i n a

Sea territorial dispute is really a

complicated problem puzzled China and its

neighbors, and to some extent, the world.

The sovereignty of hundreds of islands

of this area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navigation freedom, security of trade route

and numerous valuable energy resources.

The dispute attracts a pending controversy

from the media, politicians, civilians

and specialists but hardly leads to any

promising solution.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 ive,

however, to manage the dispute well is

more a hope than a method. We can’t

ignore the effort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made to protect its national interests

as well as build a nice relationship with

neighbors. But the relatively negative way

to cooperate with ASEAN states is required

▲ The Tense Flare of South China Sea

Page 91: 第十一期《击水谈》

89

卫戍 Military

to be improved. Although we think our

behavior is proper or even weak from

the domestic perspective, we can easily

find the opposite opinions supported by

foreign scholars, insist that China is getting

assertive on maritime territorial disputes.

China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policy making as

well as the economics arena. This article is

seeking to analysis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territorial dispute and

tries to raise some policy advice.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Melting Pot of Emerging National Interests

Nowadays, there are lots of territorial

d isputes , susta inable deve lopment

problems and security dilemma exist in the

region of East Asia,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ankly speaking, they are kinds

of “adolescent problem” of almost all of

young Asian countries gather in this region,

which means emerging national interests

of each state will encounter in different

fields frequently, such as territorial sea

and EEZ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claims,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le the solution is very hard

to get.

Territorial disput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omplicated dispute in

this area. In this region, all postcolonial

states were left with untidy boundaries and

multiple ethnic communities, and various

claimants had to fight territorial claims

from neighbors and secessionist groups

as soon as the colonial powers

departed1.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four major groups of islands

w h i c h h a v e b e e n a b o n e o f

contention between six claimants:

P R C , T a i w a n , V i e t n a m , t h e

Philippines, Malaysia and Brunei.

These are Spratly Islands (Nansha

Islands), Paracel Islands (Xisha),

Macclesfield Bank (Zhongsha)

and Pratas Island and Reefs (Dongsha).

Of these the Spratly Islands continue to

generate the maximum tension in the

▲ The Members of ASEAN

Page 92: 第十一期《击水谈》

90

卫戍Military

region2. China actually owns 11 features

in the Spratly while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occupy 8 and 29 separately.

Tensions flar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ainly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n the recent years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 of all, the “nine-dashed line”

territorial claim China formally submitted

to the CLCS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2009 is largely

overlapped with the claim of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Under the domestic

pressure, these two countries then consider

China the biggest enemy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Secondly, China is the

strongest country in the area and seems

to be a huge threat because of its powerful

military force and uncertain willingness to

use its maritime power. ASEAN countries

have to be faced with China’s challenge so

that a tighter inner coalition is necessary

to emerge. Last but not least, China

almost embraces bilateral methods in all

kinds of territorial disputes that decrease

the capability of ASEAN countries to

bargain. As just mentioned, Vietnam and

the Philippines realize that without a

multilateral effort involving all the ASEAN

claimants they cannot hold the line against

China. So that ASEAN even usually apply

to the resort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erritory dispute.

W h a t C h i n a a n d ASEAN Have Done to Seek for a Solution?

In spite of the 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its neighbors caused

by the South China Sea territory dispute,

both two sides have made more and more

efforts to seeking better cooperativ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since 1990s.

The idea of a regional Code of

Conduct (COC) was previously put forward

in the 1992 ASEAN Declaration and

was discussed intensively in the track-2

workshop series organized by Indonesia on

managing potential conflicts in the South

▲ Nine-Dotted Line

Page 93: 第十一期《击水谈》

91

卫戍 Military

China Sea since 1991. On 4 November

2002 in Phonom-Penh, ASEAN and China

signed the Declaration of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OC).

The DOC was signed as a step toward the

adoption of a more binding COC which

defines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to further promote

peac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DOC

marked a major change in its approach

to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from

bilateralism to “bi-multilateralism”3.

From the institutional prospect,

we can find that China has not shunned

multilateral forums. China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ARF) since

its first meeting in 1994, and in 1997 Beijing

hosted an ARF intersessional conference

on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lthough

Beijing has prevented any dramatic

accomplishments at ARF meetings on

important questions such as the territorial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precedent of such Chinese participation

seems potentially important4. All agree

that the ARF is not meant to be collective

security arrangement, nor is it designed to

resolve specific regional disputes such as

the Spratlys. Rather, as the constructivists

suggest, the ARF is aimed at bringing

about long-term peace by fostering a

sense of mutual trust5. No matter ARF has

contributed to the territorial dispute or

not, the ARF process has been a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the Chinese to know how to

improve its conduct in the neighborhood

and to deepening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6.

F u r t h e r P o l i c y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erritorial Dispute

Since the territorial dispute can’t be

solved dealt with easily in the near future,

China and ASEAN should manage the

problem hand in hand via cooperative and

creative ways.

1) All parties should insist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shelving disputes and seeking

joint development”.

Both China and ASEAN should

explore ways for building trust and

confidence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respe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ve

principle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What’s

more, proposed by China, the East Asian

Way of “shelving disputes and seeking joint

development” of dealing with sovereignty

disputes is the most rational model of

Page 94: 第十一期《击水谈》

92

卫戍Military

solving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In this

framework, countrie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will be able to take the overall

interest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find an

eventual re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in a

creative way7. Countries should agree to

set aside the dispute over sovereignty and

pursue joint development of hydrocarbon

resources, as proposed by Chinese leader

Deng Xiaoping.

2) In the wake of the signing of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C in July 2011, a binding Code of

Conduct should be negotiated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The second article of DOC states,

“the Parties undertake to exercise self-

restraint in the conduct of activities that

would complicate or escalate disputes and

affect peace and stability including, among

others, refraining from action of inhabiting

on the presently uninhabited islands, reefs,

shoals, cays and other features and to

handle their differences in a constructive

manner.”8 However, many claimants failed

to obey the provision and escalated the

tensions in the area.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countries

concerned, it is required in the Guidelines

that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ies or

projects as provided for in the DOC

should be clearly identified9. From then

on, ASEAN and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more dialogues and consultations

so that the basis of a binding COC can be

established.

3) China should do more to realize its

needs to project a good image and promote

it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step-by-step.

As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y,

China sets the tone for the dispu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owever, if China can’t

improve its national image to a more open

and moderate one, what we’ve discussed

above won’t be easily to attain because no

ASEAN member states want to be attracted

by an assertive China. History leaves

us a impressive lesson that in the early

2000s, friction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 Chinese Naval Fleets Carried out Maritime Three-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Training.

Page 95: 第十一期《击水谈》

93

卫戍 Military

waned, primarily due to China’s rise would

be peaceful. After then DOC became a

watershed agreement, albeit non-binding,

that was intended to freeze the status quo

and encourage cooperative confident-

building measures among the disputants10.

In conclusion, improving its image is both

China’s benefits and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region. We don’t want to see that Asia in

the future becomes the Europe in the past

filled with conflicts. So that China should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on

the platform of cooperation.

□ Editor: Zhang Jin

1 Wang Gungwu,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David Shambaugh (ed.), 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199-200.

2 Sonika Gupta, “Chinese Strategies for Resolution of the Taiwan and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42, No.3&4 (2005), pp257.

3 Tran Truong Thuy,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CSIS Southeast Asia Program, http://csis.org/files/publication/110629_Thuy_South_

China_Sea.pdf.

4 Thomas J. Christensen, “China,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G. John Ikenberry

& Michael Mastanuno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Asia-Pacifi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40.

5 Sheldon Simon, “ASEAN and Multilateralism: The Long, Bumpy Road to Commun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30, No. 2 (2008), pp279.

6 Michael Yahuda, “The Evolving Asian Order”, David Shambaugh (ed.), 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pp355.

7 Su hao, “China’s Positions and Interes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Rational Choices in its Cooperative

Policies”, CSIS Southeast Asia Program, http://csis.org/files/publication/110912_Hao_South_China_Sea.

pdf.

8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ttp://www.fmprc.gov.cn/eng/wjb/zzjg/

gjs/gjzzyhy/2608/2610/t15311.htm.

9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C, http://www.asean.org/documents/20185-doc.pdf.

10 Bonnie S. Glaser, “Tensions Flar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SIS Southeast Asia Program, http://csis.

org/files/publication/110629_Glaser_South_China_Sea.pdf.

Page 96: 第十一期《击水谈》

94

卫戍Military

从非传统安全和社会转型的视角审视“中国威胁与崩溃论”——再谈西方对华冷战思维与 2012 年度《涉华军

事与安全发展报告》文 /11 社会 宋嘉楠

2012 年 5 月 18 日,美国国防部发

布 2012 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

告》。报告表示美国将寻求与中国建立

健康、稳定、可靠和持续的两军关系,

同时指责中国在网络安全等方面仍是美

国的“威胁”,该报告特别指出,“解

放军在过去的一年里继续发展应对台海

潜在冲突的三种能力:震慑台独的能力,

威慑、阻滞及抵消美国干预的能力,军

事对抗中打败台军的能力。”[1] 可以说,

“中国军事威胁论”是此次美国关于中

方军力报告的主基调,同时也再次将中

国国家形象的定位问题带上了时代的风

口浪尖之上。

一、冷战思维的重现:威

胁论与崩溃论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

▲ 美国 2012 年度《涉华军事与安全发 展报告》

Page 97: 第十一期《击水谈》

95

卫戍 Military

一直是西方世界认识并定位中国的两种

主要思路。毫无疑问,二者均为西方冷

战思维的产物,同时也明显地带有上世

纪西方对抗并颠覆苏联的“遏制”思想

的烙印。回顾冷战历史,“威胁论”与“崩

溃论”贯彻美国对苏战略方针的始终,

围绕着西方遏制并最终颠覆苏联的计划

而展开。在这期间,被视为“美国外交

政策构建者”的乔治 • 凯南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国

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的两极格局。

双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

在共同的敌人消除后,国家利益和战略

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和合作。

苏联通过二战的胜利扩大了疆域 [2] ,控

制了周边势力范围区域的资源,并以世

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力量雄踞欧亚大陆,

堪与美国平分秋色。苏联通过完成恢复

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950 年的

工业总产值比 1940 年增长了 73%。苏联

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的大幅提升令美国

产生严重的安全困境。在这种情况下,

1946 年 2 月,美国驻苏使馆临时代办乔

治 • 凯南向美国国务院提出建议,指出

由于苏联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构成对

西方的威胁,因此美苏之间“不可能有

持久的妥协办法”,美国必须对苏采取

遏制政策。“苏联威胁论”是美国对苏

采取遏制政策的舆论铺垫和前奏,乔治•

凯南主张以西方的“遏制”对付苏联的

“扩张”正是建立在“苏联威胁论”基

础之上的。

“威胁论”与“崩溃论”是美国对

苏相辅相成的战略思想体系。笔者认为,

美国在冷战初期大肆渲染苏联威胁有客

观评价苏联强大的综合实力的一面,但

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制造紧张局

面,使苏联陷入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

被动局面,从而无暇顾及推动国内的经

济建设和政治改革。可以说,美国的这

种战略思考是建立在冷战初期美国相对

于苏联的经济优势上的。到 1945 年,美

国独占资本主义工业产量的 60%,对外

贸易的 32.5%,黄金储备总量的 59%,

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

不仅拥有苏联无法企及的经济规模和市

场,而且在科技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方

面也遥遥领先于苏联。然而,这种经济

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并不能让美国

消除安全困境,美国在 1929 年的世界

经济大萧条阶段亲眼见证过苏联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惊人成就,也深知苏联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实现苏联经济高

速飞跃方面的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所以,

苏联有朝一日超过美国并非难事。美国

的目的在于通过“威胁论”所引导的军

备竞赛带动国内高新科技和军事工业发

展的同时拖垮苏联的国民经济。

美国政府极力渲染的“苏联威胁

论”拉开了冷战的序幕,而苏联崩溃的

论调随着冷战的深入以及苏联在争霸中

Page 98: 第十一期《击水谈》

96

卫戍Military

逐渐处于被动局面被适时地提出。70 年

代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时代只是

昙花一现,相反,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

在亚、非、拉地区的全面扩张战略使得

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愈发恶化。1983 年

3 月,美国总统里根适时提出“星球大

战计划”,它是以新型武器为主体的反

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在外层空间建立多

层次拦截防御体系,以夺取“高边疆”

的控制权。星球大战计划可以大大提高

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带动美国科技的发

展,并在技术和经济上对苏联施加压力,

从而拖垮苏联。到勃列日涅夫执政晚期,

苏联军费开支已不堪重负,经济发展停

滞,社会矛盾不断累积,为日后苏联的

崩溃埋下深重的隐患。1982 年,苏联的

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 54%,而军费

开支比例确是美国的一倍以上,旷日持

久的阿富汗战争消耗的物资超过 400 亿

美元,伤亡 6 万余人。为摆脱军备竞赛

的重负,1985 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推行

“新思维”外交方针,从阿富汗撤军,

并逐步退出亚、非、拉各地同美国抗衡

的战略据点,全面收缩海外扩张态势并

裁减军备。1988 年,戈尔巴乔夫与美国

总统里根签署条约,结束美苏中程核导

弹竞赛,希望为国内改革创造相对和平

的外部条件。然而,苏联的国内改革却

是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戈尔巴乔夫上

任后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力图迅速

实现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由于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阻力很

大,各项经济改革举措效果不佳。在这

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形成了政治改革

优先,用政治改革带动经济改革的思路。

但是,以政治多元化为目标的改革导致

苏共的领导地位的弱化和党的分裂,政

局随之动荡,经济改革也陷入停滞,经

济指标不断下滑。1988 年起,苏联经

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1990 年,苏联出现了和平时期第一次经

济负增长。消费品严重匮乏,市场供应

全面紧张。在 1200 多种基本消费品中,

95% 以上的商品供应经常缺乏。苏联严

重的经济危机激发了原先潜在的民族主

▲ 《时代》杂志封面:美国总统里根与星球大战计划

Page 99: 第十一期《击水谈》

97

卫戍 Military

义与地方分离主义,在美国与西方国家

的支持下,反对派政党和组织的势力急

剧上升,严重冲击了苏联的国家体制。

1991 年 12 月 25 日,苏联解体,西方阵

营预谋已久的“苏联崩溃论”最终成为

现实。

二、“零和局”的美国国

家安全观

追根溯源,无论是冷战中的对苏遏

制政策还是“中国威胁与崩溃论”,均

建立在美国的国家安全观之上。美国国

家安全观的哲学根基是西方理性主义传

统与二元对立思维,在发展过程中被社

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观所强化,因此具

有很强的对立性和竞争性,其本质常表

现出“零和博弈”的特征 [3]。这种安全

观对美国战略选择的影响表现在 : 一是

存在强烈的危机感。美国人时刻

感到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即便在

它取得绝对优势的地位后,仍然

会想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威胁。因

此,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提出“一

个目标”(美国领导地位)、“三

个支柱”(经济、安全、民主)

的对外战略方总构想,对外实现

“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小布

什上台后更是采取单边主义政策

对威胁美国安全的国家进行先发

制人的打击。二是到处寻找敌人。

敌人是美国民族身份、国家利益

建构的前提,也是美国认识世界的基础。

历史上,美国的认同与利益获取一直是

由存在着的敌人所确定的,而敌人的丧

失则会导致美国自我认同的失落。这也

正是美国在冷战后将日益崛起的中国视

作潜在的敌人,沿用冷战思维渲染“中

国威胁论”并企图掀起新一轮的军备竞

赛的重要原因。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的新国防战略

放弃“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性战争”的军

事方针,说明的美国战略能力已经出现

了很大的下降,这对美国霸权的走向来

说,是个危险的信号。世界多极化的时

代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已然无法

逃脱霸权衰落的历史命运。但美国在强

大经济实力基础上以国家利益为取向的

对外扩张政策却是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

的。对此,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警觉。

▲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讲话

Page 100: 第十一期《击水谈》

98

卫戍Military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中国的

发展绝不能像苏联一样跟着美国

的战略思维走,以冷静的态度应

对“中国威胁论”,理性考量中

国的国家战略利益是至关重要的。

三、非传统安全的背

景下:以冷静的态度应对

“威胁论”

美国国防部发布所谓的“中

国军力报告”历史由来已久,自

2000 年以来,美国仿照冷战时期

针对苏联的做法,每年都发布这类报告。

不难看出,美国发布这类报告,有两大

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官方途径公布中国

的军力发展,不停地渲染“中国威胁论”,

为中国国力和军力的不断前进制造舆论

上的障碍;第二,庞大的美国军工利益

集团希望通过渲染中国军力和军工发

展,制造出美国已落中国“下风”的假象,

让美国的决策者制定出有利于发展美国

军工行业的政策。

美国发布中国军力报告的时间离中

国国防部长梁光烈访美结束仅仅相隔十

几天,在中美两军关系回升向好之时,

美国的举动无疑再次彰显了美国对于中

国的冷战思维。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

占据主流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冷静地应

对“中国威胁论”,决不能重蹈苏联与

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从而走向崩溃的覆

辙,坚持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坚持走

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环境

中实现崛起,这一外交战略是建立在当

今的国际安全局势、中国的国家利益以

及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

首先,从当今世界的安全格局和国

际关系的角度来看,非传统安全正在逐

渐取代传统安全问题占据大国外交领域

的主导地位。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于

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所谓传统安全是

指国家的政治安全和国家的军事安全,

传统安全观是一种国家安全至上、政治

与军事安全为主、以武力或战争方式解

决国家间矛盾和冲突的安全观念。显

然,美国的冷战思维正是传统安全观的

体现。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经济

全球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正在走向

多极化的新格局,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

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和经济的迅

▲ 2012 年 5 月 7 日,梁光烈在五角大楼与

美国国防部长莱昂 • 帕内塔举行联合记者发布会

Page 101: 第十一期《击水谈》

99

卫戍 Military

速发展中,已没有那一种力量能够全方

位占据绝对优势,冷战结束后,几乎所

有国家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落,

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核心是经济

与科技发展水平,而不单纯是军事力量。

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世界的多极化与经济

的全球化相辅相成,包括恐怖主义、贫

困、环境恶化、毒品等,特别值得我们

注意的是,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使经

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力

上升。中国应该从冷战的历史中吸取教

训,意识到仅凭军事力量并不足以压倒

对方,军事力量强大,必须有足够的经

济技术力量作基础。否则,军事负担超

过经济可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国力

的削弱,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和解体,

苏联的崩溃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国民经济

与军事发展本末倒置的结果。

其次,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发展对

外关系的目的在于利用世界和平发展的

良好局势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将中国

的发展与世界联系起来。如前所述,冷

战结束之后,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

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制约着政治

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使大国间的关

系一般不致脱离和平与发展这一主潮

流。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正是中国政府根据时代的发展潮流做出

的战略抉择,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目的

是为争取和平、稳定的、有利于我国现

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中国之所以在 20

世纪末实现经济的起飞,不仅应归功于

中国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

激发出的巨大的生产力,更是得益于当

时经济全球化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所

创造的发展机遇。

最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

国不会成为“第二个苏联”。苏联之所

以在冷战中积极参与美国的全球争霸,

对于军备竞赛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后知后

觉,这不仅与当时一触即发的安全局势

有关,当然和俄罗斯民族根深蒂固的大

国沙文主义与扩张野心密不可分。1500

年之后的俄罗斯现代化进程就是一部帝

国的扩张史,历代沙皇都以实现俄国的

“濒海国家”理想为己任。女皇叶卡捷

琳娜二世曾毫不讳言地说:“假如我活

到 200 岁,欧洲的大部分领土都将处于

俄罗斯的统治之下。”可见,俄罗斯的

称霸野心在百年前就已经显露无疑。正

如马克思所言:“彼得堡这个帝国的外

偏中心从一开始就表明:一个圆周尚有

待于划定。”[4] 苏联虽然在意识形态与

政治制度上迥异于沙皇俄国,但在扩张

与争霸的民族传统方面却是一以贯之。

冷战期间,苏联通过加强对社会主义阵

营国家的控制并在全球进行战略扩展,

意图凌驾于各国之上以充当世界领导者

的角色。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苏

联加强在中苏边界地区和蒙古的军事部

署,并企图从北、南、西三面包围中国。

苏联对东欧的 “一体化”战略,其核

Page 102: 第十一期《击水谈》

100

卫戍Military

心在于以武力威胁相要,通过野蛮干涉

东欧国家内政以保证苏联及其体制在东

欧的绝对权威,结果导致南斯拉夫改革、

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相继出现,

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苏联在东欧大

失人心,为日后的东欧剧变埋下伏笔。

与苏联截然相反,中国外交思维的哲学

基础正是占据中国数千年意识形态主流

的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中道”、“和合”,

即在国与国的关系中实现“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

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

国人民的精神象征。中国人民在对外交

往中亲仁善邻、和而不同、以邻为伴、

与邻为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中国

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

我国坚持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

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与我国现阶

段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

我们要放弃加强国防建设的努力。近来,

有西方学者甚至将当今中国与威廉二世

时期的德国 [5] 相类比,认为中国对于世

界局势的威胁近在眼前,这无疑又使得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对此,我持

有不同意见。可能是历史的巧合,当今

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是典型的后发

国家,也都在短短的 30 年间实现经济

的起飞与国家的崛起。到 2011 年底 ,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

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德意

志第二帝国也是在 1871 年统一后的短

短三十几年超过英法,工业生产总值位

居世界第二。然而,当代中国与德意志

第二帝国依然有相当大的差异,除去时

代因素,两国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国家的

统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最大障碍

就在于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对中国的威

胁属生存性威胁,西方国家普遍利用台

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甚至对中国进行军

事要挟。所以,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局

势依然严峻。从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史中,

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统一对于国家发展

的重要意义。台湾问题不解决,中国的

主权与领土完整始终无法完成,真正意

义上和平的发展环境也就无从谈起。外

交的基本原则是由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而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正是领土与主权

完整,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

以说,台湾问题主导着中国外交的基本

原则,而这一原则必须有足够的实力予

以支持。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和平

发展道路与推动国防建设的关系。积极

防御始终是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但我

们决不能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和边境

纠纷的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支与

我国地位相称、与我国发展利益相适应

的军事力量。所以,中国国防实力和军

工能力的提升不应也不能被来自美国的

声音而打乱,我们应冷静应对《涉华军

事与安全发展报告》 和“中国威胁论”,

决不能落入他人彀中处于被动的应对局

Page 103: 第十一期《击水谈》

101

卫戍 Military

面,稳定与发展始终是我国当前工作的

重心。

四、社会转型:中国是否

会在改革的洪流中走向崩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一直没有

停止过关于“中国崩溃论”的声音。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舆论普遍认为,

中国将在由传统走向现代,从政治建设

为主向经济建设为主的转型中出现一系

列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一旦中

国政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政权就会走

向分崩离析,这种论调发出的时机与西

方针对 20 世纪 80 年代的苏联所发动的

舆论攻势如出一辙。反观冷战史,“苏

联崩溃论”正是主要集中在戈尔巴乔夫

执政后苏联的国内改革步履维艰之际。

我认为,认识“中国崩溃论”如果抛开

西方带有明显意识形态偏见的声音,更

多地从中国社会内部转型的视角去重新

审视,将会对这一问题有更为明确和深

刻的认识。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表面上是将

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实则是中国社会

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的改

变,即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费

孝通先生对于中国的社会性质提出高屋

建瓴的论断——“从基层上看去,中国

社会是乡土性的”[6],在乡土社会中,

人们习惯于从熟悉里得到个别的认识,

而不以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为目的,遵

从规矩而非法律。现代社会则是以法治

观念为核心,法理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契

约之上的,在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制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重要内容,我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正是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血缘亲情为纽带转

为以契约和法律为纽带。当然这一过程

是漫长而艰巨的,因为中国人对礼和规

矩的遵从已经根深蒂固了数千年,无法

在一朝一夕间完全转变。虽然我们今天

依然可以看到: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社会

公平仍建立在强权而非法律之上,人们

在遭遇利益的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以暴

力和金钱解决而非诉诸法律手段,但我

们绝不能说中国会在改革的大潮中走向

崩溃。

中国自成一体,不同于遭遇剧变的

东欧、苏联。在中国,汉族占人口的绝

大多数,接近 92%,大部分中国人拥有

相同的语言、文字、文化信仰和价值观,

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这些都使得中国

分裂的危险降到最低。虽然工业化的进

程改变了中国单一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

结构,但中国的工业化并不彻底,甚至

可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中国的

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富裕的沿海地

区仍需要依赖内陆地区的农产品和原材

料,中国各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强。另外,

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由社会多方参与

的“合作式治理模式”,通过在立法前

广集民意,加强与非营利机构之间的互

Page 104: 第十一期《击水谈》

102

卫戍Military

动来应对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扩大、环

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从文化、经济、政

治的角度看,中国虽然处在历史的十字

路口上,但远没有到“崩溃”的境地,

社会问题与社会危机总会以意想不到的

方式发生,但建立在乡土社会之上的中

国依然有足够稳定的

心态去应对。

我们目前面临的

最大挑战就是:中国

应该处理好发展与稳

定的关系,在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改革道

路上更加关注社会秩

序的重塑与社会管理

的创新。陌生人所组

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

用乡土社会的习俗去

应对的,我们应该不

断地进行社会创新,

主动引领变革,而不

是让中国湮没在变革的浪潮中。

五、大国崛起:增强中国

国家形象的全球认可

随着 1989 年开始的社会主义阵营

的崩溃渐行渐远,“中国崩溃论”的论

调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威胁

论”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向世界各国蔓延,

这确实应引起我们对于中国国家形象问

题的关注。

千百年来,大国的崛起和强盛,往

往都是和征伐、杀戮紧密相连的,这曾

被认为是逃脱不掉的“铁律”。传统的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也认为,一个大国崛

起,必将损害现有大国的既得利益,使

既定的国际格局和国

际秩序发生剧烈的变

动,甚至引发战争 ,

这恐怕也是“中国威

胁论”的重要理论根

据。中国提出走和平

发展道路,表明中国

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

势,不走谋求世界霸

权、侵略他国的道路,

而是抓住世界和平与

发展的机遇,争取和

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

己,又以自己的发展

促进世界的和平,从

而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实

现民族复兴的新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已经在实践

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物质上也为中国

未来十年力图推进乃至主导世界合作与

和平奠定了相当的基础。但中国的国家

形象并没有相应得到全球社会的共同认

可,中国的作用也没有在理念和价值层

面发挥对世界的影响,甚至还处于一种

被怀疑和被排斥的状态。中国的国家形

▲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Page 105: 第十一期《击水谈》

103

卫戍 Military

象还缺乏亲和力,这大大制约了中国促

进世界合作的被接受度。冷战后国家间

的竞争已经由单一的军事手段转变为经

济、文化、外交等多领域全方位的较量,

国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文

化和外交层面,因而构成了国家软实力

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 [7]。政府应该是舆

论的引导者而不是舆论的奴隶,要改善

这种局面,中国的国际关系战略应该由

过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无为向积极

有为转变,从冷战结束初期游离于国际

政治格局变迁之外,逐渐变成世界多极

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8],通过

在文化、经济和媒体等领域积极与国际

社会进行广泛的接触、交流和合作,促

进国内非政府组织与社会主体的国际交

往,让社会行为传递国家思想,让一个

主动自信、开放透明的中国社会立体地

呈现在世界面前。●

□ 校对:凌翔

·参考文献·

[1]《中国航空报》2012 年 5 月 24 日第 2 版。

[2] 根据 1945 年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的决定以及签订的《雅尔塔秘密协定》

调整苏波边界,原波兰东部部分疆域归属苏联,同时将奥德—尼斯河以东德国领

土划给波兰作为补偿,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在远东地区,苏联恢复所有 1904 年日

俄战争中所丧失的权益,即收回库页岛南部及附近一切岛屿,千岛群岛(日本称

北方四岛)交予苏联。

[3] 赵景芳:《美国战略思维与霸权战略选择》,《太平洋学报》2011 年第 7 期。

[4] 参见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5]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的统一是通过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以

及普鲁士王室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到威廉二世统

治时期,德国的工业产值相继超过英法,位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迅速发

展的经济实力使得威廉二世的扩张野心急剧膨胀,放弃俾斯麦的“谨慎外交”战

略与“大陆政策”,公开谋求“阳光下的地盘”,积极参与全球争霸,最终导致

一战的爆发。

[6]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 页。

[7] 乔金山:《变迁与合作: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农村·农业·农民》

2011 年 9 月刊。

[8] 冯巧婕:《透视冷战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机遇与挑战》,《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21 期。

Page 106: 第十一期《击水谈》

104

洞见Insight

如何看待集体行动——从一则以“邻避运动”为名的报道说起文 /10 社会 付宇

一、案例回顾

2012 年 4 月 3 日,天津石化 26 万

吨聚碳酸酯项目(以下简称“PC项目”)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下辖大港区破土动

工。随后 10 天时间里,爆发了规模达

数千人的“散步”游行,市民以 PC 项

目生产过程中产生致癌物质为由要求 PC

项目停止施工。4 月 13 日,天津市政府

与中石化公司在压力之下宣布 PC项目停

工复议。

网络媒体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基本

都是转载《新世纪》周刊记者的一篇文

章。在这篇文章中,记者将反对 PC 项

目建设的“散步”归类为“邻

避运动”,并在文章的最后提

出“充分的公众参与和公正的

环境评价,是所有国家和地区

解决邻避运动问题的法宝”[1]。

二、“邻避”何谓

邻 避 冲 突(NIMBY

Conflict)是指因邻避公共设

施兴建而带来的各种抵制与

抗 议,NIMBY 是“Not In My

Backyard”,即“不要在我家后院”的

英文缩写,概念上还涉及到邻避现象、

邻避情结、邻避症候群等。邻避设施一

般指的是有污染威胁的嫌恶性公共设

施,包括垃圾焚烧厂、精神病院、变电

站、磁悬浮、高压线塔、通信基站等。

一般来说,邻避设施的特点是可以实现

大部分市民的利益,但是也往往可能导

致比较严重的负外部性,比如对健康的

威胁、环境的恶化以及房产价格的下跌。

简单来说,就是多数人享受利益,少数

人承担风险。以通讯基站为例,大多数

人都认可建设通讯基站增强手机信号,

▲ 2012 年 4 月 3 日,天津大港 26 万吨聚碳酸酯项目开工奠基

Page 107: 第十一期《击水谈》

105

洞见 Insight

但是如果要将通讯基站建在自家的楼顶

上,绝大多人因为担心电磁辐射而不会

同意。

由于多数邻避设施的安全问题涉及

到较强的专业性质,专家的意见与民众

的判断之间常常形成比较大的分歧;而

邻避设施的危害往往在技术上难以完全

解决,或者解决办法成本巨大,超出对

社会带来的利益或者社会难以承受,如

核电站的建设。因此,综合以上原因,

邻避冲突往往难以妥善解决。

那么,再来对比 4 月份发生在天津

滨海新区的案例,开工建设的 PC 项目

不属于公共设施,因此这一案例并不应

该归入“邻避运动”或“邻避冲突”中

去,对于这一事件的判断也不应该机械

地套用西方邻避冲突的理论框架和解决

办法。事实上,邻避运动作为都市运动

的一个分支,属于广义的社会运动中的

一部分。因此,在拒绝将这一案例归为

邻避冲突之后,我们不妨从社会运动的

理论视角入手重新对其进行分析。

三、社会运动的视角

从历史上看,社会抗争行为是人

类所有社会类型的普遍现象,但是社会

运动作为普遍的集体行动方式与社会抗

争手法却是晚近的事情。根据查尔斯 •

蒂利的观点,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运动可

以追溯到 1768 年的英国,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才开始逐渐在美国、英国、

法国等现代民主国家开始制度化和规范

化,与此同时,社会运动这种抗议形式

在世界其他国家得到了传播,发展成为

当今世界最流行的抗议形式 [2]。不同学

者就社会运动提出了不同的理论,笔者

尝试从其中三个理论视角入手,对前文

提到的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

(一)相对剥夺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泰

德 • 罗伯特 • 格尔依照“挫折—攻击理

论”提出了相对剥夺理论,即认为人们

不是根据自身的客观标准进行判断,而

是将他们自己与周围的其他人相比较,

如果自身处于劣势或者弱势时,就会产

生相对剥夺感;即使自身的处境有所改

善,但周围的其他人改善更多时,也会

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越大,人

们造反的可能性就越大,破坏性也越强,

越容易引起暴力的集体行动。

笔者经过初步的调查了解到自上世

纪 70年代开始,中石化天津分公司依托

▲ 天津石化有限公司

Page 108: 第十一期《击水谈》

106

洞见Insight

大港油田开

始在大港区

建设配套的

炼油、化纤、

乙烯等化工

厂,大量本地的农民和渔民以及外地的

年轻人在此时通过招工进入工厂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天津石化不仅设备先进、

效益良好,带动大批就业,而且兴办了

厂办学校和医院,大港区石化系统的工

人无论是工作收入还是生活条件都明显

优于周边地区的居民。而到了 90 年代

末期,伴随着设备工艺老化,天津石化

的效益开始下滑,一批工人在国有企业

改制过程中下岗,而留下的工人也明显

感觉到收入水平相对下降。近十年,伴

随着效益下滑以及国企改制,厂办学校

和厂办医院划归地方政府,工人收入长

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005 年兴建石化

产业园区后,大批化工企业进驻,日益

恶化的环境无疑加剧了矛盾,化工厂大

量偷排废气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尽

管缺少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是居民普遍

认为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导致

大港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

的发病率都要更高。长期处于低收入、

高风险的状态,严重的相对剥夺感无疑

是此次抗争事件背后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伴随着对于传统

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反思,西方学界提出

了北美视角下以机制为中心的资源动员

理论,认为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社会之

所以社会运动激增的原因,不是相对剥

夺感增强,也不是宏观上社会矛盾的激

化,而是社会提供的可供动员的资源更

多了。随后,在资源动员理论进一步完

善的基础上,将之前一直忽略的政治因

素考虑进来,提出了以国家—社会为中

心的政治过程理论。事实上,资源动员

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都将社会运动看作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政治过程中,

资源、社会网络、政治机会等因素之间

彼此互动,对社会运动的发生起到重要

的作用。

通过对相关社交网站、网络论坛上

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后,笔者对通过初

步的访谈发现,互联网在此次事件中发

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比这一次的 PC 项

目与天津石化近几年上马的 100 万吨乙

烯、45 万吨聚丙烯以及 35 万吨苯酚丙

酮项目,笔者发现虽然反对的声音一直

存在,但是这一次对于 PC项目的质疑、

担忧和抵制经过网络的发酵和“病毒式

传播”,在居民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特别是在一些帖子中提到类似于“一旦

泄漏将产生剧毒物质,35 公里范围内人

畜无存”、“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坚决

抵制 PC 项目”的话语。

在上马 PC 项目的过程中,政府决

策过程的公开性和第三方环评公司的中

立性同样受到了强烈的质疑。居民纷纷

Page 109: 第十一期《击水谈》

107

洞见 Insight

表示先前对于兴建 PC项目并不知情,更

不用说参与决策。而负责对 PC项目进行

环境评价的飞燕公司虽然具有环保部颁

发的甲级资质,却是燕山石化的下属单

位,而燕山石化与天津石化同属中石化,

因此,居民对第三方环评结构的中立性

提出了严重的质疑。

(三)框架化理论

框架分析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个

社会运动背后的目标由于太抽象、空泛

或者遥远等种种原因可能不为动员目标

群体所理解或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运

动的组织者会创造出一些更容易接受的

话语以达到有效动员的目的,这一改造

的过程叫做框架整合 [3]。框架化理论关

注的是在一次社会运动中参与者对于社

会状况的一致认识,包括对于问题、原

因以及解决方案的认知。事实上,一次

社会运动背后深层的原因往往并不是直

接导致群众上街游行的直接原因,框架

整合构建了大众对于社会运动最直观的

印象并具有高度的策略性。

在笔者进行的访谈中,受访的居民

普遍认为造成健康状况恶化、恶性肿瘤

发病率高等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天津石化

在作业过程中偷排废气造成严重的环境

污染。根据笔者收集的一些图片和文字

资料,散步游行过程中打出的标语和喊

出的口号中最经常提到的就是“保护下

一代”、“为了子孙后代”,特别是在

笔者对一些参与散步的老人进行访谈的

过程中,对于子

女以及孙代的保

护在很大程度上

成为驱使这些老

人上街游行的直

接动因。而对比

近几年在厦门、

大连爆发的反对 PX 项目建设的散步和

游行,很多受访者提到了厦门和大连的

案例。应该说类似散步形式的抗争案例

为大港区的居民提供了解决方案,居民

认为通过大规模散步的形式可以制止 PC

项目的建设。在这其中可以看到比较明

显的框架整合,居民最直观的感受是新

建的 PC 项目威胁下一代健康,最直接

的解决办法是上街“散步”抵制PC项目。

四、中国社会语境下的困

尽管上文从三个不同的理论视角

对这一次集体行动进行了分析,但是在

这里只是借用了社会运动的理论视角,

然而,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市民

社会尚在发育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大多

将集体行动看作是“维稳”工作的对象

将其归为非法,民众的集体行动也大多

带有明显的被动性、临时性,因此对于

目前中国的集体行动来说,是不是可以

放在西方社会运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

析,恐怕还值得商榷。

Page 110: 第十一期《击水谈》

108

洞见Insight

首先,对比西方社会运动的组织动

员,中国社会当前的集体行动明显呈现

出组织程度低的特点,抗争议题也相对

比较单一,只是涉及到与自身利益有关

的部分。其次,抗争的过程大多伴随着

冲突,甚至可能爆发暴力事件,这与当

地政府在处理集体行动的过程中所采取

的措施有关,对于群众的不满和抗议,

地方政府无论是不理会、不作为,还是

过度的镶嵌、妥协,再或者是诉诸行政

手段甚至暴力手段弹压,都不可能建立

有效的沟通机制,对于日趋激化的矛盾

只能起到暂时压制的作用而不是试图疏

导矛盾、建立沟通互信。最后,更深层

的差异在于,中国式的集体行动背后通

常是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以及民众对于地

方政府强烈的不信任,因此,民众的权

益被压制,不满情绪无法得以疏导,因

此集体行动往往是临时的、被动的,而

且带有一定的反压迫色彩。

五、结语

国内学者对于集体行动或者社会运

动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着眼。诚然,近

十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

加快,利益格局的急剧变动以及价值观

念的深刻变迁在当前中国转型社会的语

境下集中表现为社会抗争的频繁发生。

本文从一篇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报

道说起,也无非是想借此讲一个关于集

体行动的故事。美国社会学家科塞在《社

会冲突的功能》一书提出,社会冲突可

以起到一种“安全阀”的作用,通过社

会冲突发泄和释放矛盾有助于统一体的

建立 [4]。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集体行动,

无论是媒体还是地方政府应该采取的态

度不是忙着划分理性或者非理性、合法

或者非法,也不是机械地套用西方社会

理论与解决方案,而是真正地做到正视

矛盾与冲突、正视集体行动与社会抗争,

也只有以此为起点才有可能去探究集体

行动背后交织的复杂矛盾。●

□ 校对:凌翔

·参考文献·

[1] 王小聪、崔筝:《天津 PC 邻避运动》,财新网:http://china.caixin.com/2012-

04-25/100384059.html。检索日期:2012 年 04 月 25 日。

[2] 查尔斯·蒂利著,胡位钧译:《社会运动(1768-2004)》,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 2009 年版。

[3] 王瑾:《信息专业化程度、建构与动员水平——对 S 市 Y 小区两个抗争案例的

比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 2011 年。

[4] 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

Page 111: 第十一期《击水谈》

109

洞见 Insight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

近些年来,一个名为“网络暴民”

的词似乎越来越多地为媒体和公

知所引用。也有不少人为此大肆抨击国

民劣根性。然余之视此,莞尔而已。作

为一个 20 世纪上半叶的“热点话题”,

国民性和文化传统的话题似乎在近几年

又一次激起了大家的讨论。与此同时,

本世纪初开始显山露水的“国学热”业

已在争议声中与初衷渐行渐远,“伪国

学”当道,“假儒家”盛行的现状令人

堪忧。

不得不说,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甚

或自清季士绅“自省”以来,中国的文

化传统(尤其是以儒学为代表的诸子思

想)和国民性问题就一直是讨论的要点。

但是今日,当“我老大中国”步入 21 世

纪(亦《时代》所谓“中国之世纪”),

国人却不免有些迷惘。一者,所谓“民

族劣根性”之说,如今是“愈演愈烈”,

仿若凡是西方的都是“民主与优越”,

都是自由之天堂,然中国的却都是“落

后与愚昧”,都是“劣根性”的表现;

二者,若干公知以“客观读史”之名,

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煽动民众,

再以所谓“精英学者”、“意见领袖”

之名对现状和历史进行歪曲,其心其迹,

人所不齿。

本文试就此做出一二评述,一家之

言,贻笑大方之家。

一、国民性之优劣

每一种文化(大而言之,则为文明)

的形成,都有其具体的背景,因而不同

的背景条件也就缔造了世间形形色色的

多元文化。《西方的没落》一书曾从文

化形态的角度将文化进行过分类 [1],中

国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些文化相

互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不能抹杀的,但绝

无所谓“高下”之分。因此所谓“中国

文化”落后于西方的论调从根本上而言

是荒谬的。那么我们怎么看待上世纪对

于国民性的“定义”?诚然,我们要意

识到时代性的影响,当外虏入侵,国家

文化传统与当今社会改革之刍议文 /11 社科 吕希蒙

Page 112: 第十一期《击水谈》

110

洞见Insight

风雨飘摇之际,相当部分知识分子因为

痛感于中国的积弱现实,希图以西方文

化和技术来改变自己的祖国,而在洋务

派的“自强”和维新派的“改制”都已

经失败的情况下,也难怪先知们寻求“西

方道路”来拯救中国,新文化运动(及

后来五四运动)即是典型和巅峰。但是

不得不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亟

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

厦之将倾”想法也使得

大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站

在了“西方中心论”的

立场上,而为封建专制

所歪曲了的儒学也因早

已形成与权力之间的共

谋关系而不幸成为众矢

之的。

然而“每一个民

族都有着共同的为其他

民族所没有的至少是不

相同的生存条件和历史

文化传统。共同的生存

条件表现为基于共同地

域之上的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由于这些不同,而产生了各民族不同的

实践方式。人的精神、意识等是从实践

中来的。由于实践方式的不同,而产生

了各民族不同的心理结构。而这种心理

结构,由于是基于这个民族的相同的经

济、政治条件产生的,所以便自然地具

有全民性”[2],因此,任何民族,其民

族性都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只不过

随着外部环境和时代的变迁,民族性会

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历史环境。所以

说,我以为一国的国民性,不存在所谓

的优劣高下,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

不同的国民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

不同的反应而已。举例说,工业革命初

期,也许西方文化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

进步,但这并不代表西

方文化优于东方,譬如,

上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

“东亚速度”就给了这

种文明优越论调一记耳

光,在西方国家深陷经

济危机泥潭的时候,东

亚诸国在新儒教主义的

助力下创造了自己的经

济奇迹。

类似的,那些拿中

国国民性说事的人,很

多时候过分关注于其弊

病,而忽视了其优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

国之国民亦是如此,西方的民主自由同

时也催生了个人主义和私欲主义,东方

的威权和家长制确实有漏洞,但也保证

了政策的一致性和社会的稳固。

因而不能简单粗暴地说中国国民性

落后,至若国民素质,我们不得不承认,

这亟待提高,但是急功近利永远做不好

事,只有循序渐进才可能渐次改观。

Page 113: 第十一期《击水谈》

111

洞见 Insight

二、文化传统存与亡

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有过不少

人提出过所谓的“文化断代论”,美籍

华裔学者林毓生教授就曾明确地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

全盘反传统 [3]。而近几十年来海内外

兴起的一种论调,认为

“五四”启蒙者所提

出的以“打倒孔家店”、

“全盘西化”为代表

的激进主张,彻底割

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命脉,造成中国传统

文化的断裂,及中国

价值的失落 [4]。

但事实果真如此

么?任何一种文化,

都有其内核。中国传

统文化自有其一定的

内核 , 但也有相当广

泛的外延,自古以来

中国文化一直是正反交错发展着的。而

在这段历程中体现出最大的特点便是继

承性和包容性,继承性不必说,世界上

有许多文明古国在古代有过光辉灿烂的

文化,如巴比伦、希腊、罗马,但后来

这些文明中断了,没有连续发扬光大。

这几千年之中延续不断的,只有中国。

期间经历过不少天灾人祸,但是却从来

没有改变过其独有的继承性。可见中国

文化有着尤其顽强的生命力。

因而,我大体上以为“文化中断论”

其实是一部分文人的消极看法而已,文

化的载体不是只有经史子集,更不只是

所谓的“国学大师”,而是每一个国人。

我们的社会中无不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伦

理和社会关系,而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之

中,恰恰最能反映一国

之文化。很多人指摘“国

人道德堕落”,我却以

为,这不过是无良媒体

的负面宣传所导致的“恶

果”罢了。“一叶蔽目,

不见泰山”,这其实也

正是现阶段不少民众对

中国道德状况看法的现

状,由于被过分夸大了

的负面例子的“干扰”,

我们反而忽视了身边比

比皆是的道德约束。不

得不说,每一个国人自

降生之日起(倘生于寻

常人家)就必然会被无形中灌输中华文

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德准则。

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乃是世界史

上为数不多的不依赖宗教,而是凭借构

建出的庞大社会道德体系来维持稳定,

延续至今的文明实体。单就这一点而言,

难道我们还要高唱“西方文化优越”的

论调?另一方面,对于“文化断代论”

Page 114: 第十一期《击水谈》

112

洞见Insight

者所言,我们更应当明确,现在整个社

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就是建立在中国的文

化传统上,那是无形的思想和深入骨髓

的准则,而非若干老学究整日深居简出

地钻研“子曰诗云”。

但是,不得不说,五四“疾风骤雨”

式运动的方式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确乎

损害了所谓“道统”的传承,但是我想,

应该没有一个民族能够如此理性,以至

于不犯一点错误,即便是以理性著称的

德意志民族,不也同样犯下了两次大战

的“错误”么?因此,相较于一部分人

单纯地否定五四和新文化运动,我们今

人更应当从中汲取教训,为今世所用。

那么,有人就会诘问了:“文化传

统”究竟是存是亡?

我想,最好的答案是:文化犹在,

传统未亡,只是需要全体国民重新去挖

掘整理罢了。

三、社会改革与文化改革

“一种传统可以合理地表明他自

己的正义解释优于另一种传统的正义解

释,但不是诉诸于某种独立于传统之外

的中立标准,而是通过展示一种向其他

传统学习并理解他自身迄今为止的不充

分性或错误的优越能力来证明的。这种

优越性是按照他自己的标准来判断的,

也是以其他对立传统所提供的方式来达

成的。”[5] 那么,这也就是我所最希望

表达的,即关于社会改革的方向问题,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多里,我们有意无意

之中都在运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社会现

状,而所谓建设法治社会也好,倡导民

主自由也好,我们的范本几乎全是西方。

不可否认地,在产业革命以来,或者说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在社会发展的各个

领域都做出了表率和杰出贡献,但是我

们同样要认识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

取向注定了我们必须自己探索“中国式”

道路。

任何脱离本民族实际和文化传统的

改革方向都是不现实的,这也是上世纪

各种“救国道路”中为何大多数都陷于

不就的境地的一个深刻内因。而关于这

点,我一直希望以我们的几位“近邻”

作为参考,同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重

要代表的新加坡、韩国和日本,作为战

后崛起的典型,上世纪后半叶这几个“新

儒教国家”的经济奇迹曾经引发过各国

学者的广泛讨论,也有不少学者因此而

提出所谓的“东亚模式”和“柔性威权

主义”,并认为“儒家文化”对东亚各

国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赫尔曼 •

卡恩在他的《1979 年及其后的世界经济

发展》一书中,指出美国将要没落,取

而代之的将是亚洲。而美国没落的主要

原因既是它的价值系统——清教伦理精

神,而东亚“新儒教国家”的兴起则主

要是因为儒学的伦理。儒家社会一贯高

唱个人和家庭的节制,重视教育,追求

Page 115: 第十一期《击水谈》

113

洞见 Insight

包括学术和文化方面在内的各个领域的

成就,具有强烈的工作热情和家庭责任

感;集体观念重,对私人利益关注相对

较少;重视阶层差异并视为理所当然,

重视人际关系的互补性。

虽然之后的亚洲经济危机打破了这

一神话,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中意识到,

文化定位于一国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

事不成。”(《论语 •

子路》),现阶段中国

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任

务就是文化改革,怎样

重新进行文化定位,将

潜藏在每个国人骨子里

的文化传统重新激活,

焕发其应有的光彩!

“人人有贵于己

者,弗思耳矣。人之所

贵者,非良贵也”(《孟

子 •告子上》),诚如

是,儒学思想对于今日

之民主政治乃至国民生活其实是大有裨

益,但由于之前在文化上过于激进的做

法,使得相当一部分国人,甚至是学者

至今仍然对“孔教”敬而远之。这里我

想到当年京师大学堂肇始时,孙家鼐制

定教学方针时就明确地说:“中国五千

年来,圣神相继,政教昌明……今中国

京师创立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

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

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其失传者,

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

西学凌驾中学。此是立学宗旨。”[6] 时

至今日,反观古人所言,不得不说,“中

体西用”的观点其实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尤其是当下,在外部环境相对缓和,而

内部的一部分所“精英”高唱历史虚无

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时候,我们更有

必要将文化改革和文化传统的挖掘复兴

作为社会改革的一个重

要目标。

民族文化是民族

的根,乃是一民族凝聚

力的核心所在。因而我

想,一方面我们要做好

文化重塑,重新建构和

完善中国的道德体系,

让文化传统真正参与到

社会改革进程中来,利

用传统的集体主义和奉

献精神来抵消西方物质

主义和个人主义入侵对

中国发展的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我们也的确要传承五四精神,用批判的

眼光来对待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尊重

个性,避免走上脱离实际的“复古”道路。

四、结语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诗经 •大雅 •烝民》)

Page 116: 第十一期《击水谈》

114

洞见Insight

我一直坚信人性之美好,也相信中

国文化之广博,二者必然能为社会改革

提供智力源泉。而今日之青年,其实也

正肩负着民族崛起和国家复兴的重任。

今日的回首传统,不只是缅怀,不只是

继承,更需要我们反思,需要我们思索

文化传统对中国,对今日之中国所有重

要的意义,我们要从中汲取经验,要时

刻牢记五四以降代代青年不懈的努力,

更要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

义务继承先辈遗志,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想起中山先生的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对今日之中国,我想

说的是,“中华振兴之业未就,同志仍

需努力!”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

年中国说》),当年振聋发聩的话语至

今仍在耳边。作为全篇的结语,我想论

文化传统,论祖国远景,侪辈都还是任

重而道远罢。●

□ 校对:邱豪

·参考文献·

[1] 斯宾格勒著,吴琼译:《西方的没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 年版。

[2] 温元凯、倪端:《改革与国民性改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 年版。

[3] 林毓生著,穆善培译:《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4] 黄丝雨:《截流的虚妄》,《理论界》2005 年 10 月刊。

[5] 麦金太尔著,万俊人等译:《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999 年版。

[6] 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载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第二卷,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Page 117: 第十一期《击水谈》

115

专栏 Column

建树大国海洋战略:原则、利益与身份

长期以来,中国缺乏海洋战略。在

明清封建时代,中央政府都曾一

度实行海禁,不但未能成功消除来自海

上之患,反而削弱了我国对海洋的进入

与控制,并使当今政府诉求海上权益无

法获得连续的“自古以来”的历史依据。

天朝一段时间对通贸的轻视甚至对

海上通商的敌视,不仅未能增加其财富,

反而由于它不愿执行平衡的外贸政策,

加剧了一些严重的涉华国际冲突。虽然

面对西方列强的觊觎,一个积弱的中国

总将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受到宰割,但它

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排斥通贸、忽视

海权,乃是我国不知人间巨变,无法领

悟自身衰退,因而在 19世纪的国际权力

变迁中落荒而败的主观原因。

在进入共和之后的一个世纪中,我

国在海洋政策上仍长期偏执。我国或者

由于在长期内争而无暇并无力外顾,因

而被迫采取本土防御或者近岸 / 近海防

御的消极政策,并把自己体制和平性的

原因诠释为“既无侵略意图亦无侵略能

力”;或者盲目支持制定新的海洋规约,

通过简单化地扩大自己等发展中国家的

海上经济权益来限制超级大国的海上自

由,而非经由限制自己的海上权益来限

制包括超级大国在内的全世界所有其他

国家的海洋权益。我国曾刻意同大国定

《击水谈》专栏评论学者,国际问题

研究院教授、常务副院长,美国研究中心

主任。

沈丁立

Page 118: 第十一期《击水谈》

116

专栏Column

位保持距离,排斥自己成为超级大国的

美好愿景和现实可能,甘愿成为发展中

国家的一员以及领袖,这就造成了我国

倡导世界各国缩小公海从而缩小中国未

来的国际开发空间的重大损失。

我国曾长期认为,超级大国必然霸

道。这是一种相当片面的观念,即把能

力与意图简单化地对立。超级大国确实

可能霸道,如一个时期的美国与苏联,

但不一定未来所有的超级大国都必然霸

道。就中国未来的发展而言,它在未来

20 年后的人均发展水平有望步入世界中

游,届时其整体分量将远超目前超级大

国在未来同期的分量。只要中国坚持自

卫,奉行联合国体制内的集体安全原则,

中国不仅将实现大国美梦,而且完全可

能成为新型大国,即不称霸的超级大国。

但是,由于 1982 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

约》允许所有的沿海国共同扩大海上经

济权益,因此我国也就缩小了它在世界

范围通过公海所可能享有的更多权益。

这一情形,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正被

看得更为清晰。尤其是我国与周边多个

沿海国家环南海而居,各国同时扩大海

上经济权益必然与我国早先诉求的海上

权益出现竞争。

以下进一步阐述上述观点。首先来

看我国的海军建设必须突破传统的专守

性和本土性。虽然中国的国策应当是专

守自卫,但这决非是通过发展一支只能

守卫的军队来实现的。当今的中国已不

满足本土防御或近岸防御,正在逐步走

上中远洋攻防兼备的道路。如果说发展

航母舰队这样的海上力量已无法为本土

与近岸防御战略所解释,那它必然是用

于中远洋军事目的。如果说在中远洋进

行防御实在匪夷所思,那只能将发展这

样的军事力量视作建设攻防兼备型的新

式国防战略了。也就是说,从现时起,

我国终于产生了现代海洋战略,那就是

即使为了和平目的,也必须具备实施远

洋威慑的能力。

中国必须调整“既无侵略意图亦

无侵略能力”的简单说教。我国必须永

无侵略意图,但必须具备强大的反霸能

力,这种能力不仅将基于本土与近岸 /

近海反霸,还应在可能的情况下,长期

将能力储备在境外——一旦受到入侵,

我国能把战火更快烧到敌对国近岸或本

土。这种使命不仅依赖基于本土的制导

武器,也应同时通过我国的战略空军与

远洋海军在境外对敌对方国土以及海上

利益实施报复。从辨证的角度,一个没

有侵略能力的国家,自然没有充足的反

侵略能力。但与霸权国家不同,当我国

具备了强大的反霸能力,我们仍要坚守

自卫,这就要通过国家立法、国民教育

和国际束缚来实现。在 21 世纪,我们要

以这样的新型大国身份,与当今的超级

大国建立新型大国间的和平关系。

其次,国际法虽应成为各国处理国

际关系的准则,但很明显,在缺乏正确

Page 119: 第十一期《击水谈》

117

专栏 Column

国家战略指导下推动国际法建设,其产

生的消极作用比起没有这样的法规可能

更为严重。在我国的大力参与和支持下,

国际社会于 1982 年通过了《联合国海

洋法公约》。从一开始,这一公约就是

各国利益折冲的妥协物。在公约问世 30

年后,它对中国的负面作用正在日益显

现。首先,《公约》允许他国舰船在一

国领海内无害通过。对于我国而言,这

是无法容忍的,即使他国遵守无害通过

的 12 项条件,我国也无法接受这样的

国际公约。但是,这种反对应在我国加

入和批准公约前明确说明,遗憾的是实

际情况不是这样,因此我国只能于 1992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

法》并相应规定,“外国军用船舶进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须经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批准”。作为对比,1993 年我

国在参加《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时就显

得更为老到。当时我国坚决要求化武公

约加入处理日本在华遗留华武的条款并

取得成功。显然,1993年的中国比起“文

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之后的中国要更为

成熟。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各沿

海国可基于大陆架以及可居住岛屿诉求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包括领海,特定

情形下可延伸到 350 海里)。对沿海国

中国而言,这听上去挺美,其实它给我

国带来了空前麻烦。本来我国渔民可合

法抵近到他国 12海里领海之外作业,但

在加入《公约》后就只能到对方专属经

济区以外的海域捕鱼;在我国与海上近

邻商定了海上经济区的中线分割后,我

国渔民也将不可越线谋生,因而有损我

国的渔业利益。虽然他国渔民也无法再

抵近到我国领海之外捕鱼,但对比相对

益损,我国因小失大,后果不堪。

因此,我国与越南、韩国、朝鲜、

日本等国在北部湾、黄海以及东海水域

就需划分各自的专属经济区范围,我国

的大陆国家 200 海里原则与半岛或岛屿

国家的中线原则发生严重分歧,迄今我

国与其中多方仍难达成协议(但常在实

际上按中线原则操作),造成我国渔民

的莫大困惑以及利益受损。更令人忧虑

的是,由于各沿海国都有了诉求至少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机会,我国在更

远水域的他国经济水域从事海洋经济活

动就必然受到全面封杀。最近在帕劳近

海出现的我国渔民被抓甚至被杀事件,

根源就在 30年前诞生的那个我国曾竭力

支持过的海洋法公约限制了我国的远洋

渔业利益。这类海权冲突,对于我国这

样一个 13多亿人的大国来讲,还将继续

上演,并很可能愈演愈烈。

最为严重的是,我国在 1947 年就

曾通过南海九段线(原十一段线)对南

海权益予以诉求,九段线贴近其他环南

海国家约30海里,不违反当时的国际法,

也曾长期被其他环南海国家所接受。但

在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后,这

Page 120: 第十一期《击水谈》

118

专栏Column

些国家认为依据国际法,它们就自动获

得了 200 海里排他性的经济水域,但这

与我国的历史性诉求发生直接冲突。就

国际法而言,晚至 1982 年通过的国际法

并无追溯早至 1947年就已出现的国际诉

求的效力,因此那些环南海国家所寻求

的所谓源自国际法的权益,并无实质意

义。对此,我国政府在 1996 年批准《公

约》时也已做出说明。但是,30 年前,

我国本不必那样积极支持《公约》,不

给周边国家创造置我海洋权益不利的任

何机会。但囿于当年中国之利益与身份,

我国还是做出了激进但缺乏前瞻之举。

当然,即使那时我国积极反对《公约》,

也未必能够成功。

总之,百年甚至千年以来我国在多

数时候对海洋权益是缺乏重视的,甚至

到了近代与当代,仍谈不上有什么海洋

战略甚或国家战略。经历了长期的经验

教训,我们今日虽有了经略海洋的“发

展、自卫、反霸”三原则,但曾经长期

未能彻悟国家命运与海洋的密切关联,

不曾全面耕耘与打拼海洋,更不明白自

己的短期与中远期海洋战略与实现手

段,因此在判断国家利益与身份转换的

走向时屡屡失误。在处理内外发展的关

系中,我国也曾过于聚焦国内,忽视能

力培育,未能积极拓展与经略海洋,而

这一切的消极后果在当前已暴露无遗。

但事在人为,今天中国虽面对各种

挑战,但我国发展的资源更多。重要的

是我国已经不仅把自己定位为大国,而

且是海洋大国。因此,只要我们正确把

握建树海洋战略的三要素,认清中国发

展海洋战略的原则、利益与身份,坚持

原则,维护利益,调整身份,就一定能

走入顺境,争取我国和世界海洋安全与

发展的共赢局面。●

注:本文原刊于《东方早报》2012

年 5 月 21 日 A11 版,刊出时有删节。此

次为全文刊载。

□ 校对:凌翔

Page 121: 第十一期《击水谈》

119

专栏 Column

从“小贩自焚”到大使之死:新媒体革命的挑战与应对

2012 年 9 月 11 日, 利 比 亚 内

政部称,美国驻利比亚大使 J. 克里

斯多佛 史蒂文森(J. Christopher

Stevens)及另外 3 名使馆工作人员

11 日在利比亚班加西遭火箭弹袭击死

亡。4 天之后,即 9 月 15 日美国政府

下令驻苏丹和突尼斯大使馆非紧急人

员撤离,同时警告美国公民不要前往

这两个国家旅行。无论是驻利比亚大

使在班加西的意外身亡,抑或者是突

尼斯大使馆周边出现的抗议人群,显

然都让美国决策者深感困惑。一如大

使身亡之后的第二天,美国国务卿希

拉里 • 克林顿发表讲话时所发出的疑

问:“今天许多美国人都在问,实际

上我也问我自己,这一切是怎么发生

的?这怎么会发生在一个我们帮助解

放的国家,在一个我们帮助免遭摧毁

的城市?”,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种疑问听起来是很耳熟的,因为当

某些事情发生时,中国的网络空间总

是会有一群名为公共知识分子的 ID 发

出同样的疑问:“这个社会怎么了?”,

当然,与公共知识分子发文之后拿出

一个名为“制度”的清晰靶子不同,

希拉里在讲话中显然借鉴了东方的古

老智慧,使用了“一小撮”这个更具

政治智慧的提法,她说:“但是,即

便在我们悲伤时,我们必须头脑清晰,

这是一次由一个很小的野蛮组织发动

的袭击,不是利比亚人民或政府发动

的攻击。”

《击水谈》专栏评论学者,国际关系

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

息技术与国际安全,信息技术、传媒与外交,

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以及大国关系。

沈 逸

Page 122: 第十一期《击水谈》

120

专栏Column

这个凸显东方政治智慧与西方科

学理性精确切割的概念更主要的是为

了维护美国政府已经剩下不多的脸面,

围攻使馆、发动袭击的“暴徒”必须

是“一小撮”,而不能说,其实他们

就是不久之前那场轰轰烈烈并且至今

还在叙利亚轰轰烈烈进行的“阿拉伯

之春”的参与者。昨天美国和西方盟

友大力扶持的自由战士华丽变身暴徒,

拿起美元购买的火箭弹轰了美国班加

西总领事馆,如果真是这样,恐怕很

快希拉里及其同事们就需要学习另一

个更具智慧的东方词汇,那就是“情

何以堪”。

911、班加西、大使尸体、以及

促成大使之死的通过 youtube 发布的

电影片段,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契机,

回溯整个阿拉伯之春的进程,审视新

媒体革命真正意涵的契机。2010 年

12 月所谓警察粗暴执法导致大学生水

果小贩怒而自焚的消息借助网络,在

突尼斯触发了名为阿拉伯之春的新媒

体革命风暴,这一轮风暴在“和平”

干掉埃及军事强人穆巴拉克之后达到

了巅峰,在利比亚逐渐褪去不流血、

非暴力的光环,留给世人将近 8 个月

的战略,定格在疑似遭遇“爆菊”惨

死的卡扎菲裸尸以及簇拥在尸体周围

拿着各种手机疯狂拍摄并时刻上传的

年轻人群,接着分别在巴林和叙利亚

完成了分岔发展:巴林 70% 的什叶派

穆斯林借助新媒体走上街头,执政的

30% 的逊尼派穆斯林悍然镇压,而且

是从科威特、沙特借入装甲军团一起

镇压,并理直气壮地面对英国 BBC 电

台的镜头,称其为“加强法治”;在

叙利亚,新媒体革命彻底变成了新媒

体时代的新型内战,新型叛军未必人

手一枪,但一定确保每个“战斗”的

画面必定有人拍摄,海外援助未必给

枪,但能够直接上网的海事卫星电话

管够,电话费永远用不完,随时有人

帮忙充值。

之后,除了枪声隆隆的叙利亚,

突尼斯、埃及、利比亚都进入了一个

短暂而快乐的甜蜜期:当地开始搞选

举了,终于“自由民主”了,当地的“革

命者”,远在华盛顿、伦敦、巴黎支

持革命的外国友人,在中国网络空间

摇旗呐喊助威的公知们,不约而同地

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当然具体内容可

能有所不同——“革命者”看中的是

终于可以分配仰慕已久的政治权力了,

外国友人高兴的是选举年的选票有了

保障,巧实力的效果有了保障,公知

们偷着乐的是突尼斯、埃及、利比亚

都搞成了,下一波是不是就轮到自己

去爽一把,尝尝成功的滋味了?

然而,恶趣味的历史老人的字典

里显然是没有“心想事成”这四个字的,

最偏爱的词语注定是“讽刺”,或者

通俗的说,“打脸”:对当地的革命者,

Page 123: 第十一期《击水谈》

121

专栏 Column

历史老人通过让最活跃、最积极的“革

命者”在选举中落选的方式进行打脸;

对配合美国政府大力推进新媒体的公

司,如谷歌,历史老人先把惹得大使

之死的暴乱起因,弄成了 youtube 上

传播的视频,近似完美地再现小贩自

焚画面的效果,接着又迫使谷歌公司

搞出了通过技术手段“墙”掉埃及、

利比亚两地民众上网看特定视频的能

力,让不作恶的谷歌公司亲身尝试封

堵网络信息,真是没有任何底限;对

支持革命的外国政府以及为革命叫好

的中国公知,历史老人通过让革命者

变身围攻外国友人所在使馆的方式进

行打脸;这脸打的程度有多爽呢?只

要看利比亚大使之死的消息在中国网

络空间是如何被沉默应对,以及部分

中国公知已经把涉日游行中偶发的打

砸抢事件与美国驻利比亚大使之死相

提并论,就知道历史老人的嘲讽,对

公知们脆弱的细神经,构成了多么沉

重的打击。真是,太凶残了,简直都

要怀疑,是不是被腹黑兔给附体了?

回到比较正经的轨道上来,大使

之死凸显了新媒体革命如同一只被巫

师希拉里放出瓶子的精灵,正在逐渐

不受华盛顿的控制,凸显自身的内在

逻辑;当然,因为不再受华盛顿的控

制了,所以在利比亚、埃及、突尼斯

本土那些被华盛顿包养又身居高位的

精英们,也就不再表现出对民意的尊

重,甚至华盛顿自己,也不再笨拙地

摆弄看上去很美的巧实力面具,直截

了当地把荷枪实弹的海军陆战队、驱

逐舰以及杀人放火必备的无人机,投

放到了昔日被看作革命摇篮的利比亚

班加西。当然,当初搞革命推翻独裁

者卡扎菲的时候,就有人提醒过班加

西附近活跃着名为“穆斯林战斗团”

的恐怖组织,但当时这批人是被当作

具备熟练战斗技能的自由战士来看待

的,今后,或许不仅他们,所有认识

他们的人,最好还是自求多福吧,毕

竟美国无人机上从来都不装狙击步枪

的,一向都是用导弹的,杀一个恐怖

分子附带损伤十几、几十个平民或者

摧毁那么几栋楼房,都是小菜一碟。

对没有兴趣以行为艺术和娱乐

至死的方式去看待事态以及处理事件

的人们来说,历史老人借助三个政府

的残骸和一个大使的尸体,布置了一

道长期有效的课外作业:如何应对新

媒体革命的挑战?如何从纯技术的、

自我中心的、狭隘的网络安全概念中

走出来,以国家建设与全球治理的宏

观视野去看待新媒体革命所带来的挑

战?这是历史给出的题目,必须找到

正确答案,否则,整个人类社会必然

为此继续支付高昂的代价。●

□ 校对:凌翔

Page 124: 第十一期《击水谈》

122

史海History

浅析国家身份认同与国家利益及行为的互动——以日本的“三次远航”为例文 /09 国政 江天骄

身份 认 同(Identity) —— 根 据

“Bloomsbury Dictionary of

Word Origins”的记载,这个词最初来

源于拉丁词idem, 由词根id(意为“它,

那一个”)和后缀 dem 组成,在 17 世

纪就已经被应用于英语文献中,作为一

个代词,它表示文章在先前引用过的作

者和本文,具有“同前所注”的标注意

义;从这种标注用词发展为一个拉丁词

汇 identitas,字面上的意思是“同一

性”,当它转变为英语 identity 时,

常用于表示某些事务是相同的、一致的

或者就是它本身。构成 identity 的主

要词义是“整一性”、“个体性”、“独

立存在”或“一种确定的特性组合”[1]。

认同原本是民族学、社会学中的一个概

念,其涵盖的范围包括文学、历史、艺

术、宗教等各个方面,又可细分为音乐、

电影、饮食等各色文化分支的认同。而

本文希望探讨的是国际政治领域中,关

于一种国家层面的国家身份的认知,即

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本文

以日本国的身份认同作为案例,试图借

助国际关系史的演进,结合认同理论的

框架,对国家身份认同与国家利益和行

为之间的关系作出分析。

国内学界对于日本的民族和社会文

化的论著比较多见,但在关于日本国家

的身份认同方面并没有较为系统的专著

出版。在刘江永主编的《中国与日本:

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跨世

纪的日本》,金熙德主编的《日美基轴

与经济外交》,以及吴寄南主编的《中

日关系“瓶颈”论》等国内较为权威的

日本研究方面的著作中,对于日本国家

身份的认知往往是作为某一小节的内容

提及。在史论方面,吴廷璆的《日本史》

和冯玮的《日本通史》也主要是通过对

日本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论述其特定

时期的身份认同。此外,杨劲松指出日

本文化认同的过程与其自身文化“空心”

的特点以及不断学习外来文明有密切联

系 [2]。吉野耕作也同样肯定了这种学习

型的民族特质,但同时他也提出,正是

Page 125: 第十一期《击水谈》

123

史海 History

由于这种学习、假借外来文化的传统,

使得日本在自我认同的选择上经常面临

各种困境 [3]。张小玲在其著作中则通过

夏目漱石这一日本文学的典型,对明治

维新前后日本传统文化与文明开化之间

存在的张力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指

出日本近代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当权者的

利益和观念倾向之间有着密切关联 [4]。

上述观点对于本文的写作都有很大的帮

助。

在论文文献方面,胡学雷认为明治

维新后日本“脱亚入欧”的身份转变直

接导致了其国家利益的转变,积极向外

扩张并谋求富国强兵之路 [5]。杨劲松则

通过分析日本战败后国内的反省思潮,

指出日本战后对和

平主义和西方价值

观念的认同与日本

面临战败的实际情

况以及其“耻感文

化”有内在联系[6]。

田庆立则在其论述

中提出了日本在新

时期面临的诸多认

同的角色冲突,其“亚洲身份”和“脱

亚入欧”的认同悖论对日本能否融入亚

洲多边合作体制造成巨大影响 [7]。总的

来说,上述文献都通过分析日本不同时

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指出其特定时

期的身份认同与国家利益之间有密切关

系。

一、日本身份认同的演变

1981 年访美的日本首相铃木善幸

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明治维新是日本实

现近代化的“第一次远航”;战后日本

在美国的主导下实施“轻军备、重经济”

的“和平主义”发展战略,日本成为经

济大国,这一历史进程是为“第二次远

航”;而 80 年代开始的政治大国化进

程则为“第三次远航”[8]。在这“三次

远航”中,日本对于自己在国际舞台上

究竟应当扮演何种角色做出了截然不同

的回答。而这种身份认同的演变,既是

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变

化的影响,又为日本应该谋求何种利益,

采取何种手段明确了不同的行为方法。

(一)“脱亚论”与“兴亚论”

日本自 1853 年美国军舰的“黑船

事件”迫使幕府开国之后,便面临着自

身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抉择问题。自古以

来,从“遣隋使”到“遣唐使”无不见

证了日本潜心学习中国文化的历程,中

国作为日本文化母国的地位也由此奠

Page 126: 第十一期《击水谈》

124

史海History

定。对于处在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来说,

中国始终是日本反观自身的他者。到了

17 世纪中期中国从明朝到清朝的王朝交

替导致了日本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中国

异族王朝的出现使中华帝国传统的权威

逐步降低,并直接导致了 18 世纪日本

国学家的登场。他们强调日本文化的固

有性,试图将自己与中国文化区别开来,

并强调日本文化的同一性,此时日本人

也已经具有了“大和民族”这种共同想

象,而且这种共同想象的直接起因是由

于中国这个他者的存在 [9]。而到了近代,

中华帝国不断衰败,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使两国面临同样的生存危机。日本在失

去了文化母国的庇佑的同时,又面临着

西方这一强大的新的他者。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应该何去何从,

或者说日本应该如何确立它与衰落的中

国和兴盛的西方的关系。这就涉及日本

对自己身份认同的重新定位。福泽谕吉

的脱亚论、井上哲次郎的东西文化融合

论、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冈仓天心

的亚洲整体观、小寺谦吉的大亚细亚主

义论等都是对如何定位日本身份问题的

解答 [10]。这些回答概括起来即分为“脱

亚论”和“兴亚论”两类。

众所周知,福泽谕吉被誉为“日本

的伏尔泰”,亦是“脱亚论”的代表。

1885 年 3 月 16 日他在其主办的《时事

新报》上,以《脱亚论》为题发表社论。

文中说到:日本若要步西洋文明之后,

“脱却旧套,而于亚细亚全洲之中,将

出一新转机,此主义唯在脱亚二字”,“与

其待邻国开明而兴亚洲之不可得,则宁

可脱其伍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亲恶友

而不能免其恶名,吾之心则谢绝亚细亚

东方之恶友”。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救

亡”过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

则得到广泛认同。福泽谕吉本人凭借“脱

亚入欧”这一理论被奉为日本近代开启

>>1854 年,日本人绘制的“黑船事件”

日本

三次远航”

Page 127: 第十一期《击水谈》

125

史海 History

民智的一代宗师。日本也由此形成了应

当作为“欧洲强国”一员的身份认同。

“脱亚论”的认同为日本明确了其

利益所在,即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富国

强兵之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采取殖

产兴业、文明开化等多种

方式使自己逐步接近西方

强国。与此同时,“兴亚论”

观念的盛行促成了日本积

极对外扩张的战略。“兴

亚论”即指出担负“兴亚”

重任的将只能是日本。上

文曾指出,此前日本就已

对清帝国所代表的中华文

明的权威性发出挑战。而

如今,日本集亚洲文明精

华之所在,是当之无愧的亚洲代表。大

量著作对日本优越的思想和“优秀国民

性”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建构。冈仓天心

出版于 1903 年的《东洋的理想——关于

日本美术》一书将这种思路发展到极致,

这本书开头的“Asia is one”的名言其

实是为确立日本的亚洲文明代表者地位

做了一个堂皇的铺垫 [11]。这种以新的盟

主的姿态君临亚洲的身份认同,直接导

致了日本对周边“旧友”的

文明输出,具体表现为推行

“大亚细亚主义”、“大东

亚共荣圈”建设以及“大东

亚圣战”等。

“脱亚论”和“兴亚

论”看似是两种截然相反的

认同,但实则殊途同归,都

反映并强化了日本对自己身

份的优越感以及新的国际地

位的肯定。明治维新之后,

日本把古老的东方视为他者,不能与之

为伍;而自身不断西化,增强国力,实

现从区域小国到世界强国的角色转变。

日本鄙夷落后的他者,在这种居高临下

>>1868 年 1 月 3 日日本明治维新,图为明治天皇

>> 二战中的日本,图为日本自杀机撞上美军战列舰瞬间

▲ 福泽谕吉

Page 128: 第十一期《击水谈》

126

史海History

的姿态下,进而取了各种征服、侵略的

手段来巩固自己亚洲文明领导者的统治

地位。这种“盟主”或是“领导者”的

身份认同,直接导致日本将整个东亚划

作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实现其自我展

示的国际舞台。此后一系列

对外扩张政策,日韩合并、

出兵青岛、对抗华盛顿体系、

建立伪满、侵略中国发动二

战等都是为日本所谓的东亚

利益服务。

(二)“轻军备、重经

济”与“日美同盟”

然而,战争的失败打碎

了日本人的大国美梦,其当

权者清醒地认识到在战后世

界舞台上,日本只能是一个美国庇护下

的小角色。以前首相吉田茂等为代表的

日本传统“亲英美”势力总结了先前日

本对外武力扩张的教训,强调“对美亲

善”成为日本此后的“保守本流”[12]。

这种从“独霸亚洲”的大国到依附美国

的“小国”的认同转变,与战后新的国

际格局以及历史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

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

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

峙、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全面对

抗。这种在政治、军事、经

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全面对

抗使得日本无法置身事外。

战败后的日本满目疮痍,国

内面临紧迫的战后复兴任

务。在战争中经美军一次次

使用燃烧弹进行“无差别轰

炸”,日本全国几乎成为一推瓦砾,幸

免于难的城市屈指可数。据日本厚生省

援护局统计,自 1937 年“七 •七事变”

爆发至 1945 年《终战诏书》颁布,日

>>1951 年 9 月 4 日 , 旧金山和约签字仪式现场

>>1955-1957 年,日本出现战后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图为神武景气时代日本生产的电视机

▲ 冈仓天心

Page 129: 第十一期《击水谈》

127

史海 History

本陆海军及家属死亡人数累计达 212 万

人。因空袭、原子弹袭击而死亡的平民、

在“冲绳决战”等战役中死亡或失踪的

平民约 90 万人,两者相加逾 300 万人。

据经济安定本部 1948 年公布的数据,

仅在太平洋战争中,按当时的金额计算,

日本即损失国家财富 653 亿日元,加上

舰艇、飞机损失约 404 亿日元,总计约

1057 亿日元 [13]。经济复兴成为日本战

后的首要考虑。然而,如何为战后的日

本赢得一个良好的复苏环境,其政府当

局认为在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中,日本

绝不能采取中立态度。一旦安全受到威

胁,为中立的日本作战或工作的国家将

很少,而且中立的处境比想象的困难,

在全面对抗下不偏不倚并不容易 [14]。日

本受到战败国限制以及经济负担等现实

问题,难以实行自主防卫。在自身安全

受到北方苏联的巨大威胁的情况下,日

本与美国站在一起,寻求核保护伞的庇

护是其有限选择。此外,按照本尼迪克

特在《菊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

中提出的“耻感文化”的观点,战败后

的日本与胜利者(英美)之间的文化差

异也就是日本应当反省和改造的部分。

1951 年 9 月 8日,美国与日本签订

《旧金山和约》,当天下午两国又签订

了《日美安保条约》,日美同盟由此诞生。

虽然这一同盟最初是以“威权同盟”的

形式出现的,日本以放弃部分主权作为

代价,换取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

其免遭安全威胁。但由此而带来的相对

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使得日本能够减

轻军备负担,专心致志地发展经济。《日

美安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昔日的对手

正式结束了敌对关系以及占领与被占领

的关系,也意味着日本按照西方模式的

自由民主进行重建,并加入到西方对抗

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阵营中来。由此,

日本以美国作为靠山,而将苏联、中国

>>1958-1961 年,日本战后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图为新日本制铁位于千叶县的炼钢厂,当时日本矿金属相关业达到单年 25% 的成长

>> 日本由经济大国转为政治大国,图为1991 年,小泽一郎所著《日本改造计划》

Page 130: 第十一期《击水谈》

128

史海History

等社会主义国家视为他者。这一依附美

国的身份认同使得日本在此后数十年的

外交战略上,都体现出了“亲美随美”

的特征。日本的战略利益是以首先满足

日美同盟的共同利益为前提的,从而导

致日本外交上的“主格虚位”在此后的

国际关系史上长期存在 [15]。

具体来说,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

的利益,即是谋求日本自身的利益。50

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即刺激了日本

经济的发展,形成所谓“特需景气”。

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于朝鲜战场的

“兵站”,有效需求不断增加,库存积

压不断减少,相关产品部门蓬勃发展,

日本经济步入了良性循环。1952 年,日

本政府按照“吉田书简”所标明的意向

与自称“代表”中国的蒋介石台湾当局

签订《对华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的“外

交关系”。随后的岸信介内阁与佐藤荣

作内阁忠实地追随美国,推行敌视新中

国的政策,导致日本与中国关系长期处

于不正常状态。岸信介和佐藤荣作作为

日本的现职首相先后访问台湾,发表反

华反共演说。1969 年 11 月 21 日,佐藤

荣作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华盛顿签署的

《日美联合公报》中声称:“维持台湾

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也是日本安全的一个

极重要因素。”[16]直至此后的“越顶外交”

和“尼克松冲击”都清晰地表明,日本

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都是置于日美同盟的

框架之下的,而这种利益的界定又是基

于日本对自己依附于美国的身份认同。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日美同盟确实

为战后日本的复兴计划提供了良好的环

境。在经历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

之后,日本经济如同一架已经进入跑道、

只待发动引擎就能翱翔蓝天的飞机 [17]。

而这一引擎即是 60 年代上台的池田勇

人内阁及其《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构想》,

为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坚实基

础。到 1968 年,明治维新一百周年之

际,日本一跃成为西方国家中第二大经

济体。

(三)“普通国家”与政治大国

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日本开始了

其自明治维新之后的“第三次远航”。

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成为了日本在

这一时期新的身份认同。从前首相铃木

善幸、中曾根康弘,到前政界大佬小泽

一郎、河野洋平等,无不将日本走向“普

通国家”从而在世界政治中发挥更大的

▲ 菊与刀

Page 131: 第十一期《击水谈》

129

史海 History

作用放在首要战略地位。在整个冷战期

间,日本虽始终奉行“一国和平主义”

的对外战略,但随着日本国力的不断增

强,导致对外政策迅速发生转变,其典

型特征是伴随着大国意识的日益滋长,

谋求发挥大国作用的愿望随之日趋强

烈。与此同时,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也

为日本推行政治大国战略提供了历史机

遇 [18]。这是日本实现从依附美国的“经

济大国”到“政治大国”的身份转变的

重要原因。

上文已经提到,日本借助日美同盟

的优势环境以及国内一系列复兴改造计

划的实行,在 60 年代末已经建成了“经

济大国”,创造了“东方奇迹”。“财

大气粗的日本已经不满足于‘经济大国’

的地位,随着其经济实力的日益膨胀,

渴望在世界舞台上以‘政治大国’姿态

亮相的呼声日益高涨。”[19] 此外,日

本国内政治的保守化趋势也成为重要因

素。日本政坛经历了自民党的分裂、新

进党的分裂、社会党的衰落和易名、民

主党和太阳党的诞生以及其他小党的分

化组合、此消彼长,过去“保革鼎立”

的局面被“保强革弱”所取代。1996 年

日本用“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举行

大选,保守力量最终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早在 1992 年版的日本《外交蓝皮

书》就提出:“随着国力的增大,日本

应发挥的作用已不限于经济方面,而是

扩大到了政治方面和全球问题”;“日

本必须向国际社会阐明它争取建立什么

样的世界,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并且发

挥与国力相称的领导力量。只有通过这

种努力,日本在国际社会中才能够占有

光荣的地位。”[20] 日本政治家小泽一

郎在 1993 年所著的《日本改造计划》

一书中提出了“普通国家”理论。小泽

一郎认为,战后以来的日本是一个“单

肺”的残疾国家,主张日本必须改变“经

济一流”、“政治三流”的“小脑袋恐

龙”形象。此后,被日本舆论称之为代

表日本政治未来的所谓“新生代政治家”

中,绝大多数具有浓厚的保守主义倾

向。随着这部分人在日本政治中作用日

益增强,他们保守的政治理念对日本外

交决策的影响也趋于上升……保守势力

▲ 小泽一郎

Page 132: 第十一期《击水谈》

130

史海History

对日本政府所一贯奉行的夹着尾巴做人

的外交方针,对美国要求日本政府为保

持日美同盟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的做法

都感到越来越不耐烦。日本政坛新老交

替……新一代议员多数是强烈的民族主

义者,他们主张日本应尽快成为一个“正

常国家”的政治诉求更多地反映到日本

外交政策中 [21]。

由此,日本形成了对“大国”身

份孜孜不倦的追求,具体表现在突破“和

平宪法”向海外派兵、巩固日美同盟确

立所谓“周边事态”概念、加大本国在

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并谋求加入安

理会常任理事国等诸方面。冷战结束后,

许多人曾质疑日美同盟是否具有继续存

在下去的必要性。然而,在来自北方的

巨大威胁苏联已经消失了的情况下,日

美两国反而选择了强化同盟。这必然与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以及亚太部署的调整

有关,但从日本方面来看,这一强化同

盟的做法是符合其“政治大国”的利益

所在的。《日美安保条约》与“和平宪法”

始终是作为一对张力存在的。日本若要

试图成为“政治大国”实现海外派兵,

干预国际热点问题,就必须突破其“专

守防卫”的传统。“新指针”中提出的“周

边事态”概念即是日本打破战后禁区的

重要一步。借助美方的压力,日本不断

突破国内宪法(1992 年日本国会通过的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此后

又借“同盟义务”通过了“周边事态”、“有

事三原则”等各项发令,为海外派兵打

开了缺口)和舆论的种种限制,使得自

卫队进一步走出国门。此外,日本在承

担盟友义务的同时也能换来美国对日本

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支持。

此后的朝核半岛问题、台湾问题、

与俄领土争端等地区热点冲突都能看到

日本作为地区“大国”的身影。值得一

提的是,“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亦

是日本。1990 年 8 月,防卫大学副教授

村井友秀在《诸君》月刊上发表了一篇

《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的文章。从此,

“中国威胁论”不胫而走,成为风靡全

球的流行语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

国威胁论”几乎成为一张随处可以贴的

标签……甚至有人声称,中国的人口太

多了,即使什么都不干,单凭他的“块头”

也会让人觉得不自在 [22]。这并非一家之

言,而是在日本国内已经形成了广泛共

识的观点 [23]。时隔一个世纪之后,日本

再次将中国视为“他者”,防范来自中

国的威胁即是确保日本在东亚事务中的

领导地位,维护其“大国”身份。

新世纪以来,日本基于“政治大国”

和“防范中国”的认同,在一系列地区

热点问题上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利用朝

核“六方会谈”、东海油气田开发、钓

鱼岛、台海争端等敏感问题牵制中国的

崛起,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的案例频频

发生。

二、对“三次远航”一例

Page 133: 第十一期《击水谈》

131

史海 History

的总结

温特理论中的身份认同概念为人

们在研究关于国家利益是如何界定的问

题上提供了新的视角。尤其是在冷战结

束后的新时期,国家间的利益和行为不

能仅仅从物质方面去理解,因为国家行

为体面临的威胁不仅源自于传统安全问

题,更多的则是来自文化、信仰、观念、

意识形态这样的新型挑战。总的来说,

明确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所要扮演的角色

对于一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

过利用认同理论对日本国家身份变化的

个案研究,本文对认同理论本身以及日

本“三次远航”中国家身份、利益和行

为的关系作出以下基本认识。

一方面,日本的“三次远航”可谓

国际关系史上的著名案例。依据认同理

论的视角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日本身

份认同的三次变化均为日本在当时的国

际舞台上扮演何种角色、谋求何种利益、

采取怎样的行动和策略指明了方向。分

别体现为明治维新后以“亚洲盟主”的

身份对外侵略扩张;二战战败后以依附

型“小国”的身份倚重日美同盟、实现

经济复苏;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以“政

治大国”的身份不断突破“专守防卫”,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插手热点问题、做

出“国际贡献”。这即体现了国家的身

份认同对其利益和行为的决定。

另一方面,这种国家的身份认同的

更迭往往是受到具体历史条件下国际国

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这种

刺激源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互动,进

一步体现为国家在追求自身利益时所采

取的行动所造成的影响。在上述三次身

份认同的转变过程中,日本先后受到了

19 世纪西方殖民势力入侵、西方兴盛而

东方衰败的刺激;战败后美苏作为超级

大国而全面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压迫;冷

战后日本自身的强大以及苏联力量真空

所带来的历史机遇。概括的说,国家在

国际社会中的互动,或者说国家追求利

益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使得国家行为

体将重新认定自己在国际中的地位和扮

演的角色,实现对新的身份认同的塑造。

这即是利益和行为对国家身份认同的反

作用。由此,国家的身份认同时常处于

变动之中,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国际政

治中的国家利益永远是多变的、不确定

的、经常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

关于认同理论本身,笔者以为其作

为一种研究取向切实帮助了人们去理解

国际上各个国家行为体究竟是如何确定

自己的利益所在的,又是如何采取相应

的手段和措施的。认同理论将文化和观

念重新引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中,从而为

分析国家行为的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因为认同的差异,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是

特殊的行为体。根据认同的不同,各国

对他者的行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并往

往与自身的特质、动机、利益、态度以

Page 134: 第十一期《击水谈》

132

史海History

及具体环境相联系。同时,国家在世界

政治中的认同又可能促成和影响某种国

际上的集体认同,从而形成共同利益和

一致行动。

认同理论对主流理论产生了一定

的冲击,但其本身仍然存在一些理论难

题,至今无法取代传统理

论的中心地位。就当前国

际政治的发展来看,新现

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分别

强调的安全、权力和国际

制度依然是国际关系理论

的主题。传统理论通过其

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人们理

解国家间政治和预测行为

体未来的动向提供了巨大

帮助。反观认同理论所在

的建构主义理论仍然是一

个十分庞杂的体系,其往

往更善于解释历史事件而

尚不足以很好的把握未来

的趋势。

三、关于认同理论的后续

思考

在进行了上文的演绎和分析之后,

笔者又猜想,身份认同与国际利益和行

为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完全按照“作用

与反作用”这一固定的模式。国际国内

的政治经济环境或许对于认同的转变仅

仅是起到一个刺激的作用而已。所谓的

身份认同究竟源于何处?赛义德曾经说

过,“人们很难没有怨言、没有恐惧地

面对这样的命题:人类现实处于不断的

创造和消解之中,一切貌似永恒的本质

总是受到挑战。”[24] 在后现代语境下,

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所谓

一成不变的本质性存在的

文化身份只是一种被建构

的幻象。有人认为“一个

人始终同时属于以下不同

层面或身份标志:如国家

层面(其所属国家)、地

域 / 种 族 / 信 仰 / 语 言

层面、性别层面、阶级层

面、组织或职业层面。这

意味着谈论一个人或一个

人群的‘确定’身份是不

可能的,它会依环境的不

同而发生改变。”[25] 这

与社会学中“角色冲突”

的观点是一致的。当个人、群体与国家

层面的身份认同发生冲突时,何者将占

据主导地位?身份是被“建构”起来的,

它不再是我们可以回归的永远不变的源

头,而是一个在历史、文化、权力“重述”

(retelling)中被“生产”的事物 [26]。

如此看来,国家在某一时期的身份认同

未必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这是可以

理解的,因为“建构”的身份认同与话

语权是直接相关的,即谁拥有话语权,

▲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Page 135: 第十一期《击水谈》

133

史海 History

谁就能主导这一时期的认同建构。

国家的身份认同显然是一个流动

的、复杂的、建立在冲突之上的概念。

从宏观的政治角度来说,对于身份认同

的不同思考,表现为不同的党派、利益

集团的相互竞争,保守势力与变革势力

的相互博弈;从微观层面来说,即个人、

社会团体对于国家行为表达的各种偏好

和意见。既然国家身份的认知从来不是

真正的完全一致,那么这种由主导认同

所决定的国家利益和行为对于那些持有

不同认同价值的群体来说显然是不公平

的,甚至是不可接受的。在某种意义上,

国家身份的认知是一种权力的统治。

上述基于后现代语境下对认同概念

的“解构”还仅仅是笔者的一些粗略思

考。此外,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本文

的撰写没有运用较多日语材料是一大不

足。大部分关于日本特定时期的国家身

份认同都是出自转载的日语文集或是已

成定论的说法。全文的主要论证仍然集

中在运用“三次远航”的案例对认同理

论进行分析和演绎的过程,而认同理论

的局限性将作为今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的课题。●

□ 校对:朱笠

·参考文献·

[1] John Ayto, Bloomsbury Dictionary of Word Origins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ers

Ltd., 1990), pp292-293.

[2] 杨劲松:《日本文化认同的建构历程:近现代日本人论研究》,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年版。

[3] 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走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4]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5] 胡学雷:《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身份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

《东北亚经济论坛》2002 年第 2 期。

[6] 杨劲松:《试论战后初期日本文化反省思潮走向》,《日本学刊》2008 年第 3 期。

[7] 田庆立:《日本“亚洲身份”构建的困境抉择》,《日本学刊》2009 年第 1 期。

[8] 冯玮:《日本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年版,第 678 页。

[9] 子安宣邦著,赵京华译:《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长春:吉林人民

Page 136: 第十一期《击水谈》

134

史海History

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1 页。

[10]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9 页。

[11] 同上,第 21 页。

[12] 刘江永主编:《跨世纪的日本》,北京:时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84 页。

[13] 冯玮:《日本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年版,第 627 页。

[14] 刘江永主编:《跨世纪的日本》,北京:时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84 页。

[15] 臧志军、包霞琴:《变革中的日本政治与外交》,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290 页。

[16] 吴寄南,陈鸿斌:《中日关系“瓶颈”论》,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60 页。

[17] 冯玮:《日本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年版,第 649 页。

[18] 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77 页。

[19] 吴寄南主编:《站在新世纪入口的日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前言。

[20] 臧志军、包霞琴:《变革中的日本政治与外交》,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201 页。

[21] 江西元:《大国战略与未来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92~193 页。

[22] 吴寄南、陈鸿斌:《中日关系“瓶颈”论》,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106 页。

[23] 日本学者宇野重昭、小泉纯一郎的外交顾问冈本行夫分别在《中国的崛起及其

对日美的影响》以及《21 世纪日本外交战略》表达对中国的疑虑和警戒;根据日本《读

卖新闻》网的调查,日本民众对于中国的“不信任”率不断攀升,并于 2010 年“撞

船事件”后达到 84% 的最高值,www.yomiuri.co.jp。

[24] 爱德华·赛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 1999 年版,第 57 页。

[25] 乐黛云、张辉编:《文化传递与文化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332 页。

[26]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 页。

Page 137: 第十一期《击水谈》

135

史海 History

对中国各历史阶段外交的研究非常

丰富,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作为历史风云变幻,外交事业曲折发

展的阶段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中华民

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影响是

深刻的、多元的。一方面,在思想上,

中华民国在民族危难时期的救亡图存的

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脉相

承,中华民国受到西方影响的民主主义

思想也是丰富的思想财富。另一方面,

在法规、机构制度、国名等设置上,中

华人民共和国也在很大程度上学习了中

华民国。辛亥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

社会变化,不仅使得民国成为中国历史

上一段和之前的封建王朝具有极大鸿沟

的时期,也使得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建国初期就有着独特的视角。

在中华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初期的众多影响当中,本文探讨的着重

点落在外交上。中国封建王朝的外交和

近现代外交有着天壤之别。在清朝还沉

浸在东亚封贡体系的自满自足中,当外

国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时候,晚

清的外交策略还停留在“羁縻”的方针

之上。当时的外交体系并没有建立在平

等的主权国家之上,而是把除中国外的

国家视为天朝上国之外的“蛮夷”。而

晚清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中终于被迫睁眼

看世界,但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屈辱

的外交,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面对从清政府手

中得来的难以收拾的局面,中华民国的

外交既不能不考虑社会现状和国际形

势,又不能不做出改变。我们可以看到

的是,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做出过不少

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又深切地影响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

对于在外交上中华民国对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影响,首先一点是中

华民国的外交充满了屈辱和无奈,这警

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在外交上站起

来。中华民国时期,因为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势力弱小,革命党人无奈的妥协,

使得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

了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民国,却并没能

废除不平等条约,在争取民族独立方面

中华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外交上的影响文 /10 国政 郑逸

Page 138: 第十一期《击水谈》

136

史海History

取得任何进展。新建立的中华民国虽然

在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方面做出不懈努

力,却无法制止列强的扩张行动,甚至

在列强的威胁下出让了更多的权益。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并于 1 月 5 日,

临时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书》。在《对

外宣言书》中,临时政府承认了革命以

前缔结的条约、所借的外债、所承认的

赔款以及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

国个人的种种权利。中华民国在建立之

际,一是为了得到国际上对民国政府的

承认,不敢对列强有丝毫的违逆,二是

在实力上也无法与列强抗衡,只得忍气

吞声。中华民国最终也是在多方持久的

交涉中,以满足列强的各项利益为前提,

得到了列强的承认。在此期间,虽然利

益上没有进一步明确地让步,但是之前

的利益损失无一挽回,而且民国政府的

妥协姿态给接下来的屈辱外交埋下了伏

笔。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之后,为了

竭力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争取列强的承

认,消除列强帮助革命党的可能,先后

和日本签订了《朝鲜南满往来运货减税

试行办法》和《铁路借款修筑预约办法

大纲》,和俄国达成了《中俄蒙协约》

等。由于急于取得承认和巩固国内政权,

袁世凯政府的外交甚至没有废太多的力

气和列强争取权益,和日本在东北权益

上的博弈上中国几乎全盘皆输,规定了

来往东北三省与朝鲜之间的货物减税三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1915 年 5 月 25 日,“二十一條”签字時中日代表合影

>> 在徐世昌完成就任总统仪式后与众官员的合影。左八为外交总长陆征祥

Page 139: 第十一期《击水谈》

137

史海 History

分之一以及中国政府用日本的资本修建

三条铁路等,为以后日本垄断东北南部

的贸易提供了条件且巩固了日本在南满

的实力。同时,在外蒙古问题和俄国的

交涉中中国也占处下风,在西藏问题上

又受到英国的多次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本来中国决定

“严守中立”,表达的言辞上也极为和软:

“限制战区,保全东方。劝告交战各国,

勿及东方。”然而日本觊觎着中国东北,

要求北京政府把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地区

划为中立外区域,以便日军行动。中方

的态度居然是“苟可通融,无不竭力。”

此时的军阀政府外交的特点就是将最高

统治者军阀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并且一直寄希望于欧美列强的干预,来

迫使日本收敛野心。从与日本“二十一

条”的交涉到“民四条约”的签订,到

最终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对日大

举借款,中国在外交上处于一种懦弱求

全的姿态。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

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中国却未能摆脱列

强的任意摆布。华盛顿会议虽然使得中

国“弱国无外交“的局面有所扭转,巴

黎和会上的列强依然视中国为利益交换

的牺牲品和全球力量调整中的附属品。

这些外交上的失利一方面是国家形

势所迫,实力对比处于下风的无奈,另

一方面也是中华民国外交刚刚起步,在

外交手段和能力上都有所欠缺。一个国

家外交的成功与否,一大部分取决于这

个国家的总体实力,另一个部分就在于

这个国家外交的智慧以及外交的意志。

一个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如果外交非

常得当并且十分渴望通过外交维护权

益,那它在和大国的博弈当中也未必会

吃亏。

以上的外交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警醒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在外交上独立

自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以

美国、苏联为首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两大

集团对抗的东西方冷战的国际格局己经

形成。国内正是百废待兴的局面,社会

发展比较落后。在直接的影响上,之前

的国民政府已经通过努力和借助太平洋

战争的机遇消除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

影响,基本争取回了平等的权力,并提

高了国际地位。中华民国没有把众多的

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残留势力留给新

中国是至关重要的。这给了新中国一个

新的起点,可以规划适合自己发展的外

交路线。在内在一些的影响上,中华人

民共和国深谙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哪

怕在获得国家承认的路程上多做一些努

力,也绝不能像军阀政府一样屈从于列

强。并且,外交作为一种国家对外的行

为,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以统

治者个人意志为先。在国家间的交涉和

博弈上,新中国必须保持自己的骨气和

外交意志,一丝一毫的国家利益也不可

轻易相让,否则可能要付出上千倍的努

力才可以挽回一时的损失。

Page 140: 第十一期《击水谈》

138

史海History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一方面受

到中华民国的影响,一方面也被国际形

势冲击着。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落

下帷幕,国际关系明显呈现出意识形态

与社会制度的对立。两大阵营相互明争

暗斗,在军事、经济等方面不断较劲。

作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在军

事、经济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不

得不引起两大阵营的重视。因而,中国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中也难以完全不卷入

其中保持中立。关于中国选择“一边倒”

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原因,《从国内外形

势谈党在建国初期政策的正确性》指出:

“与苏结盟,已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必

然选择。其中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与苏

联有着意识形态上的一致和组织上的

长期联系,也有现实生活中苏联对中国

革命的支持和美国“援蒋反共”政策的

鲜明比较。还有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

那就是苏联比美国有着更实质的在华利

益。中国共产党与苏结盟,在当时是唯

一可行的利大于弊的选择。”

虽然这个新的政府还非常年轻,

但它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自己的

外交原则和基本特点。它要在外交上独

立,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

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

关系,主张各国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

主权,从军阀政府的外交中吸取教训,

不急于解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承认和建

交问题。首先,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

>>1949 年 10 月 16 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在北京申递交国书

>> 万隆会议上的周恩来

>> 苏共二十一大上的周恩来

Page 141: 第十一期《击水谈》

139

史海 History

在中国的特权与残余势力,废除一切不

平等条约,同时决定与苏联结成同盟,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道,跟美国为首

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以巩固

社会主义的政权,为国家经济的恢复与

发展提供空间。

当时整体冷战,局部热战的局势

给中国提供了一段可以用来发展的黄金

时间,而且中国有了一个强大的同盟

国,可以放手进行国内的

建设工作。但是,尽管如

此,从一个被列强划分,

可以在此为所欲为的萎靡

大国的阴影中走出来,敢

于在外交的谈判桌上昂起

头颅,明确表示要和各国

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

也是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

魄。但是,清朝末期和中

华民国军阀政府透不过气

来的耻辱外交让每一位中

国人特别是每一位中国外交官都有一种

深入骨髓的痛,这种痛让新中国有勇气

无论面对多大的苦难和艰辛,都要保持

外交的尊严。

另外一个要点在于,民国政府的外

交改革,外交职业化影响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对于民国时期中

国外交官外交经验不足,也没有足够的

外交智慧,本文前半部分已有少量叙述。

在这里引用民国时期的外交史家洪钧培

的话:“今日之世界,一外交的战争之

世界也。一国有特出之外交人才,其国

之外交,往往博得胜利。否则其国外交,

无有不失败者。我国闭关数千年,对外

素少往来,外交学识,素不注重。是以

对外通商之后,对于他国不发生交涉则

已。一旦发生交涉,无不败于外交官之

手,故考我国外交失败之原因,一言以

蔽之日,缺乏外交人才而已。”民国创

立初期,鉴于中国外交体

制变革巨大的需求性和急

迫性,中华民国努力逐步

实现了与世界现代政治体

制的同化。在此过程中,

中国外交的职业化取得了

巨大的突破,晚清的总理

各国事务衙门和外务部演

化成了外交部,逐渐使中

国的外交人才专业化。民

国北京政府首任外交总长

陆征祥执掌外交部后,马

上按照西式外交体制改组了外交部,并

且还制定了外交部组织法——《外交部

官制》。至此,民国的外交体制有了一

个全新的模式。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

外交背景比较恶劣,外交行动也比较艰

难,但是,外交的体制设计以及外交人

才的职业化培养并不是建立在完全空白

的局面上的。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

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

▲ 陆征祥

Page 142: 第十一期《击水谈》

140

史海History

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了。共和国的第一大部——外交部在同

一天成立,首任外交部长为周恩来总理

兼任。从中可以见出,在建国初期,外

交事业就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且

在建国之前就已经经过一系列的酝酿,

从而在建国第一天就同时成立了中国的

外交部。外交家在中国成为职业群体,

并得到了广泛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

也为中国进一步的外交胜利奠定了基

础。

中华民国是中国从千年的封建社会

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虽然

当时在外交上步履艰难,但中华民国努

力改变清王朝遗留下来的满目疮痍的外

交现状,致力于外交改革和发展,对新

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有着总体上积极的

影响。●

□ 校对:薛林骐

的对人和社会制度的看法差异。对

于美国来讲就是思想自由、政治民主、

经济市场的价值观,其中中美存在很大

不同。

击:文中在“建立战略互信”版块

中提出建立小多边对话,其中一种是建

立一个中、美、日小多边对话。其中存

在敏感的第三方关系,需要双方对其加

以管理,文中认为建立这种对话机制可

能缩小这种亚洲诸国间的裂痕。请问在

日美同盟的状态下,开展中美日三方“小

对话”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沈:我认为不无道理。不谈只会疑

义越积越深,谈了不一定会全部解除疑

虑,但不谈一定就是疑义越积越深。所

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却是管

控问题、消解矛盾的一种措施。另外,

在这些具体问题上已经建立起不少协商

机制,但对根本问题、对核心价值观仍

无法调和。●

□ 访谈策划:凌 翔 朱 笠

□ 整 理:王宇艳 邱 豪

何 笑

□ 责任编辑:凌 翔

(上接第 44 页)

Page 143: 第十一期《击水谈》

141

读书 Reading

开卷·推荐本期“开卷·推荐”书目由国际政治系陈玉聃老师推荐

在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中,以国家为主

体、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是一个预设的

前提,但事实上,“世界共同体”的观念在西

方历史上始终丝缕不绝,在当代,“世界主义”

也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学说。隆德大学

巴特尔松教授的这部著作,从国际关系专业学

生不太注重的文献着手,梳理了近代西方政治

思想史上的世界主义传统,并对其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了深入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形成更为宽

广的全球视野。

作者:Jens Bartel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Visions of World Community》

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世界主义”

传统

Page 144: 第十一期《击水谈》

142

读书Reading

布鲁姆是施特劳斯学派的重要人物,其才

华、素养和特立独行的研究风格在政治学界也

堪称罕见。在这部与雅法合作的著作(或可以

称为论文集)中,他从政治学的角度对莎士比

亚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中展现了某些

亘古不变的问题,开启了西方政治学界研究莎

士比亚的风气。对政治的理解和思考不仅仅存

在于政治研究中,也存在于艺术中;而对经典

作品的研究,也不仅仅只有文学的进路,也包

括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进路。布鲁姆的著

作让我们想到了《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名言:

戏剧的目的,是“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

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

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

记”,政治自然也包含在其中。

作者:阿兰·布鲁姆、哈瑞·雅法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莎士比亚的政治》

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时代和社

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Page 145: 第十一期《击水谈》

143

读书 Reading

启蒙者之启蒙者——读《明夷待访录》文 /10 思政 李泽人

清末以降,思想界对西学可谓推崇

备至,凡言启蒙者,必推卢梭、

孟德斯鸠;凡道民主政体者,必论英美

君宪与共和。舆论之盛,可比春秋之诸

子百家;凡此众家,大都以进步者自居,

其人之旨为使人知理性从偏见与迷信之

束缚中解脱,并用之于社会政治之事业。

思想史轰轰烈烈,西学大潮一浪高于一

浪;反观此时代之中学,所坚守者日益

渐稀;坚守之阵地为文学历史;社会政

治学说尽归于传统,撇于思想启蒙之外,

无论保守派抑或激进主义者,中国政治

学说无益于中国政治,为时之主流。

于今日观之,此时代之思想论述

往往矫枉过正之嫌。中国历史本为一连

续性之谱系,思想之脉不可随意由一种

外来学说全盘代替,反思中国近世思想

之流变,需从传统中国之思想中寻觅,

二十世纪上半叶吾国之启蒙者,非一味

师从西学者,其学之根本在中学。清末

掩卷·有思

Page 146: 第十一期《击水谈》

144

读书Reading

之中学范畴,虽延续朴学

考据,然鸦片战争破中国

之门户,皓首穷经者本以

为以考据保中华文化,奈

何世易时移,炮声隆隆于

窗外,万国来朝之盛世已

成往事,而后经世致用思

想日盛,清之考据,无论

吴派、皖派、扬州学派,

皆与古文经学为近尊,而

故纸堆中并无切实可行之国策。时人溯

洄其上,观明末清初之思想,“王船山(王

夫之)注重民族概念之激励,顾亭林(顾

炎武)注重各种制度实际之措施,黄梨

洲(黄宗羲)则着眼于政治最高理论之

发挥。”,清末进步士人深感其精深,

遂取之而为己用,而后有谭嗣同之《仁

学》、梁任公之《新民说》。明末思想

界,三家鼎峙,梨洲于政治本源之探索,

最为引人注目,《明夷待访录》乃其思

想之集成。

论《待访录》者,近代政治史家皆

有不同之观点,萨孟武先生谓其为“多

依方孝孺之说”而求“矫正之法”,其

矫正者乃是自秦以来之君主专制政体,

尤以朱明一代政治之恶。萧公权于《中

国政治思想史》中云梨洲为一热烈之民

权主义者,其说“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

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

孟子之故辙,未能语于真正思想之转

变。”二位史家之言一言以敝:黄梨洲

为中国古代政治学说之最后高峰。黄梨

洲孰近孰古,若置于思想史之中,其政

治哲学确未跳出传统中国之思维模式,

对于社会更新黄氏“亦不过赞成汤武革

命而已”;然尼采曾道:“思想是最伟

大的行动。”政治思想虽为一形而上之

产物,若其无启迪现实人追求美好生活

之动力,其不可谓一种善的哲学。逾越

前人著思想史之窠臼,将《待访录》立

于启蒙意义审之,其待访之人尽为近代

历史人物,梁任公道:“我们之政治运动,

可以说受其思想影响最深。”“谭嗣同

▲ 王夫之 ▲ 黄宗羲

▲ 顾炎武

Page 147: 第十一期《击水谈》

145

读书 Reading

辈倡民权共

和之说”。

孙文政治制

度设计虽效

法欧美,然

其三民主义

之“民权”,

同盟会纲领

之“平均地

权”亦受传

统民本思想

之影响。

挥刀砍向千年之专制政体,黄梨洲

乃古今第一人,此为其启蒙导师之佐证。

黄氏之前,反专制者无非以阮籍、陶潜、

鲍敬言等无君之论,其立论在老庄而不

在孔孟,无君论未跻中国思想之主流,

亦为对后世之社会政治产生任何实质影

响,此实质莫不是遁世消极之姿态而已。

然黄梨洲取之于儒家正统,述三代之圣,

论孔孟之道,攻儒家君臣之伦,于其所

处之传统时代,可谓石破天惊之语。梨

洲一反千年现实政治君主之主体地位,

曰:“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

之所毕世经营者,天下也。”《原臣》

中论士大夫“故我之出仕也,为天下,

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可见

梨洲之天下为万民之天下。此言于今视

之稀松平常,然《待访录》成书于康乾

盛世之初,于君主家天下专制之鼎盛之

时,言一反君民主客之关系,其抗君权

而张民权之意昭然若揭。

夫人言黄梨洲之政治哲学为民本而

非民权者,其由为《提辞》中“箕子之

访”之意在圣王参访其学说,而临天下

以利万民。然君位虽设,其权源民,梨

洲主客之说非颠倒君民名位之表,而变

更上下权力归属之实。“夫人君以利民

为职份,能尽职者民从之,不能尽者民

叛之。”(萧公权语)民为权所有者,

法为民所立,梨洲之法,既为约束人行

为之法律,亦为国家之政治制度。故《原

法》曰:“三代之法,藏于天下者天下

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

梨洲之尊三代之法,非圣王以一己之利

而为之,而为天下为之,是故法为民所

立。梨洲谓三代之后之法为“非法之法”。

前者之法为合法之谓,后者之法为制度

之谓。筐箧所藏者,君主一姓之私利也,

“盖天下

之治乱,

不在一姓

之兴亡,

而在万民

之忧乐。”

为天下公

利而设,

法之本意

也。夫公

与私不可

相容,此

权源之不

▲ 谭嗣同《仁学》

▲ 梁启超《新民说》

Page 148: 第十一期《击水谈》

146

读书Reading

同,古今之

别也。“有

治法而后有

治人”梨洲

之语反传统

人治为先之

政治思维之

先声。治人

者,君之权

也;治法者,

民之权也。民为天下主,君为天地客,

主先而客后,自然之逻辑也。

人常言满清通商之前,党社禁而文

字狱,诛文士而焚异书,此专制之现象。

梨洲虽未受其毒害,然朱明之世其专制

毒害亦深,故其深感舆论自由之可贵。

《待访录》之具体反专制者,在学校也。

养士为学校之责任,议政亦为学校之功

用。梨洲理想之学校,为社会之公器;

梨洲理想之学人,为社会之奔走呼号之

志士。故学校与学人,有一独立之精神。

故“天子之说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

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黑

格尔谓专制为一人之自由而千万人为其

奴役。然学校设而督谏君主,君主无定

是非之自由,故学校有反专制之目的。

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

卷而怀之。”士人非官僚体系之后备,

范文正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

而乐。”儒者非之寻章摘句之工匠。余

英时谓:“中国之‘士’毋宁近于西方

现代的‘知识分子’。”梨洲复兴士之

精神,改革学校之职能,亦契合现代社

会舆论之监督,权力之制衡,可谓有启

蒙之意。

钱穆评梨洲先生曰:“其意实欲

冶文苑、儒林、道学于一炉,重复古者

儒之大全。其愿力之宏,气魄之大,良

可叹敬。”梨洲之政治思想盖为复古之

说耶?余以为黄氏所处之时代为传统中

国,其语境未入现代耳。然思想非陷于

字词表面之桎梏,梨洲以传统中国之君

臣、财政、学校、兵田为框架,重新建

构其意义,故其君非一人专制之君,而

权源万民;其臣非唯君指使之臣,而为

与君共治天下;其财政非唯求国富之财

政,而力求民富;其学校非养士辅政之

学校,而为批评教化之核心;其兵田制

度非为君固守一姓天下之制度,而为万

民乐享天下之基础。

概念变而思想易,内容革而意义新,

梨洲之思,或受其时所制;然其超拔者,

为近代启蒙者思想之养料,理论之根基。

盖中国之启蒙为中国历史发展之脉络,

西来之学说起一推波助澜之作用,其本

为中国传统思想之再造,梨洲为一代表

耳,称其一启蒙者之启蒙者,为公允之

论哉。●

□ 校对:王梦琪

▲ 钱穆

Page 149: 第十一期《击水谈》

147

读书 Reading

万历十五年之后的 425 年文 /10 思政 沈大伟

黄仁宇先生的力作《万历十五年》

的初版于 1981 年问世,原名为

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诚然,这一年的确不曾因改朝换代而载

入史册,也没有英西海战式的轰轰烈烈,

但即使是从表面上看,这一年也并非真

的那么波澜不惊。公元1587年阴历十月,

海瑞死了;十二月,戚继光也死了。而

这些名臣名将的离去还远远不能构成其

转折意义的全部内涵,历史在静静蛰伏

了 138 年后——自公元 1449 年“土木堡

之变”算起,终于决定在此刻对大明帝

国实施了不动声色的屠杀。

当年,神宗朱翊钧 25 岁,自冲龄

御宇以来,他虽尽享居正之贤,慈圣 [1]

之爱,大伴 [2] 之谊,但直至此刻才刚刚

算是亲自操刀的真命天子。他的长子常

洛五岁,三子常洵刚满周岁,这两个孩

子当然不会料想到将来会发生在他们身

上的带血的斗争。郑氏 [3] 也是在这一年

被册封为贵妃的,她虽为新宠,但早已

注定了这段白头偕老的缠绵爱情,她实

在是太懂皇帝的心了。

放眼朝政来看,随着张四维的丁忧

下野 [4],自严嵩、徐阶、高拱以来的党

派斗争终于——至少在表面上——平静

了下来;而对张居正的清算也已是无人

问津的“隔夜饭”了。定陵业已竣工,

Page 150: 第十一期《击水谈》

148

读书Reading

苏浙依旧兴隆;倭患已平,大漠已定,

努尔哈赤麾下的建州女真部还远远不能

算作是大明王朝任何意义上的威胁。泱

泱帝国虽不复当年之海晏河清,也还能

称得上是天下太平。

也就是在这一年,明王朝运行到了

宇宙空间的平衡点,不可避免地被不知

是哪颗巨行星的引力场改变了轨迹,无

奈地滑向了深不可测的黑洞漩涡。随着

申时行的被弹劾,昔日勃兴一时的“万

历之治”彻底成为泡影;神宗自己也逐

渐对朝政失去兴趣,宠幸“妖妃”不说,

竟至“每夜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杀

人”,致使光宗登基一月,便魂断红丸

之下 [5]。万历享国四十八载,堪称是明

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却又最无政绩可

言的皇帝,较其祖父嘉靖有过之而无不

及,又与其父隆庆形成鲜明的对比 [6]。

他死后 22 年,肃亲王豪格将洪承畴的

47 万大军踏得粉碎 [7],再过两年,便是

众所周知的清军入关了。

因此,明神宗历来是一副败家子的

形象,但我却要在我认为合理的范围内

为他申辩。道理很简单,绵延于龙脉之

中的那种励精图治的品格与经纶天地的

才华早已随着宣宗朱瞻基的英年早逝而

衰竭 [8],后面便是一连串今天看来诙谐

的皇族游戏。汉王朱高煦被“煮熟”了[9],

代宗朱祁钰被气趴下了 [10],宪宗朱见深

被弄得差点没了儿子 [11],好不容易碰上

孝宗朱佑樘这么个“一夫一妻”的好男

人 [12],却又宠出巡幸尚武的朱厚照,然

后一脚跌入清江浦,这回真的是后继无

人了 [13]。

明朝从来少有桀纣般的暴君,有的

只是庸君,更何况与前辈相比,万历实

在不能算是次品。论宠幸妖妃,后宫乱

权,孰能堪比熙宁之于万氏?论治军不

利,难御外敌,英宗兵败被俘之事仍历

历在目;论不理朝政,正德有过之;论

政令不通,建文有过之;论残暴不仁,

嘉靖有过之——他曾为了用八至十二岁

少女的骨髓炼丹,剁掉了 700 多名女童

的腿。况洪武之于惟庸,永乐之于孝孺,

岂又万历之于居正所能企及?(顺便说

一句,方孝孺他爹方克勤也是因“空印

案”被朱元璋杀掉的。)观其一朝,既

无宦官专政,又少外戚争权,呜呼,万

历有失,固难辞其咎,后世之诘其甚重

者,何焉!说得更明白一点,瓦剌败了

不假,俺答降了也不假,但就上面那帮

皇帝的德行,明朝早该灭亡了,为什么

偏偏是在万历手里姑息出了满洲八旗?

为什么明帝国早不出事,晚不出事,偏

偏是在神宗治下彻底滑入深渊?粗看起

来,还真就是这个无能的矮胖子把好好

的江山弄得危机四伏、民怨四起,但祖

上累世之祸,算是让他当了替罪羊。

如果用辩证法的观点,这是典型的

量变引起质变,偶然性中有必然性。这

固然没错,前文已述,明朝的灭亡只是

迟早的事;由谁来灭,也只是等概率的

Page 151: 第十一期《击水谈》

149

读书 Reading

随机事件,清就一定胜过明吗?答案显

然是否定的。于是我们的《近纲》课本

便引进了所谓封建王朝兴衰更迭的循环

论,以期用更为宏大的规律性来证明这

种必然性并没有随着明亡清兴的尘埃落

定而终结。建立在封建生产关系之上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由于

土地兼并、吏治腐败等问题无法解决而

悉数难逃治乱交替的周期,这是我们都

熟悉的提法,它也没错。但问题是:这

种看似宏观的必然性是否随着社会性质

的改变而谢幕,是否真的在那场最伟大、

最深刻的历史变革后一去不复返了呢?

《万历十五年》出版时,鉴于方刚

结束的文革,黄仁宇先生给出了相对悲

观的结论,但同时认为改革开放是一个

“机缘”。真正的大历史观,就是要站

在那些激荡一时的纷争与交融、转型与

复古之上,去洞悉哪些仅仅流于浮萍,

哪些才为岁月所沉淀。选择公元1587年,

正是想将历史的长河在这平静处剖开,

以期排除过于动乱的外部环境,并在相

对详实的史料的基础上将眼光放大,看

看在注入该剖面的诸支洪流中,究竟哪

些能一跃 425 年,止于今夕,或又达于

明日。

首先,是技术性改革和官僚系统

整体平衡的关系问题;说大一点,就是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中国人历来重

统一、求稳定,从而安于三径容膝,乐

于亲亲爱民,这只能说是基于大河文明

和小农经济而产生的文化上的起点,只

构成我们讨论的前提。而华夏之大,纵

横数万里,如何经纶天地,治国安邦,

用今天的话来说,如何有效管理一个庞

大的帝国,便成为历代雄才之主必须对

自己和子民作出交代的问题;所谓“载

舟覆舟,所宜深慎”,此之谓也。历朝

在草创时期往往极其重视制度设计与改

良,但自儒学成为正统以来,大部分的

成文法——即便是少见的严刑峻法和分

权制衡——都只是孔孟之道的演绎,更

难以逃出其本源的人性假设;或者说,

法律本身要求人们先遵守甚至服从道

德。而在法律缺失或不明之处(特别是

基层乡村),则几乎完全有赖于道德教

化作为社会组织化的纽带。从中央来看,

▲ 神宗朱翊钧

Page 152: 第十一期《击水谈》

150

读书Reading

道德维持着整个朝廷的整体平衡,作为

个体的官员对于道德的相对一致的理

解,成为约束他们行为更有效的成宪。

因此,为恶深重者诚然会被严惩,但以

济世救民为号召的技术性改革同样会变

得阻力重重。于是,法律或诏令一次次

因道德延续性的需要而妥协,而苦苦维

系的道德底线也终因无法无天的现实而

崩溃。

重教化、轻法治,重平衡、轻技术,

俨然是万历初年的一个真实景象。张居

正虽有图于声色,但衣冠端正、处事严

谨却是无人能及的。作为一名杰出的改

革者,他唯一不能理解的正是他的治国

良方为什么不能完全贯彻,为什么非要

在退一步、进两步中实现?这显然已经

不再是简单意义上对善的求索,而他所

不能容忍的就是这种公与私、阴与阳的

杂糅共处。为此他不惜独掌朝政,终成

身后之祸,何其悲夫!况希文、介甫、

奕、康梁之策单技术上就较其不如,

其败也必然。我们曾经试图用一种新的

理念来改造整个中华文明,但极端时期,

法制的践踏和主义的教条却成为相行不

悖的二重唱。

现如今,我们的改革从长远意义上

讲,就是道德的去神圣化。不得不承认,

在法治真正形成之前,这一过程显然是

危险的,但也是必须要做的。因为道德

教化的功效和风险都是难以想象的,而

在很多方面我们根本不用承受这样的风

险。在诉诸道德辨析之前,在业已达成

共识的、且有不会轻易勘正的问题上,

法律的规范性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

和否认的。只有先用好法律和技术之后

再求助于道德,才算是对后者地位最好

的尊重。用黄先生自己的话来说:“《万

历十五年》指出道德非万能,不能代替

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是从没有说

道德可以全部不要,只是道德的观点应

当远大。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

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协。如果道德上的

争执持久不能解决,双方的距离越来越

远,则迟早必导致于战争。……道德虽

▲ 神宗朱翊钧

Page 153: 第十一期《击水谈》

151

读书 Reading

高于法律及技术,但是要提出作争论的

根据时,则要在法律及技术之后提出。

不能经常提出,也不能在细微末节内提

出。”[14]

其次,在德治的国家中,对最高统

治者的要求是极高的。天子不仅要明辨

忠良与奸佞、贤臣与枭雄,更要在礼教

上做出表率。当然,这种高标准可以在

权力和魅力之下被贬低,但这本身就是

一种危险,况且其难以维持便考验着养

尊处优的后继者。随着皇权专制逼近其

顶峰,对皇帝个人的要求就变得愈加苛

刻。开国之君的集权未必出于贪婪,而

更多的是施展自身韬略的必要性。但子

孙们就未必能在承受权力重压的同时,

保持孝慈、仁爱、礼贤下士、虚怀若谷;

否则,他要么无能,要么无道。

为了弥补皇帝在才能上的不足,明

朝曾出现过“虚君实相”的构想,较温

和的观点出现在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中,即:“天子传子,宰相 [15] 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

救,而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凡章

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

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

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

施行。”[16] 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立宪内

阁制的影子。但明朝的给事中们绝不可

能允许宗室、外戚、首辅、武将、宦官

对皇权任何的僭越,于是整个帝国的命

运便被寄托在皇帝一人身上,不管他是

否愿意;而明朝的大部分皇帝都生长在

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固然有可恶的一面,

但重压之下我们也很容易找到同情他们

的理由。

就拿万历来说,他也曾尊师好学,

写得一手好字;也曾照例出席各种仪式

典礼,尽管服装和姿势都极为不适;也

曾毕恭毕敬得徒步前往天坛祈雨;而

且,他是有自己的独立治理能力和判断

力的——他即便清算了张居正,但从未

因谗言而怀疑他有二心。但成宪和朝

廷——特别是在他人生观形成的青年时

期——又给了他什么?他一旦有点喜

好,诤谏便雪花般地送过来;他偏爱常

洵,故不愿过早立储,却又引来非议无

数;他无论赏识谁,宠幸谁,稍过分就

意味着一场或大或小的政治风波。或许

这在今天的西方所谓民主国家中已是司

空见惯的事了,但他没有选择的机会啊,

即使有,他登基时也只是一个十岁的孩

子。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完全是被规矩

逼成了神经质,才会在后期对朝政彻底

绝望而索性置之不理。

摒弃人治,对中国人而言最多也只

是三十多年的事。将一个国家的命运寄

于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身上,这不一定

总是坏事,但偶然性的积累却必然会使

它犯出大错误来。如前所述,我们同样

不必要在正常情况下承受这样的风险,

更不必要等到民不聊生后再去苛责统治

者的个人罪行。毕竟他们都只是普通人,

Page 154: 第十一期《击水谈》

152

读书Reading

往往行仁义却

又不情不愿,

诛贤良却又于

心不忍。

最后,大

历史观要教会

我们的正是自

知和谦卑,尤

其不能用暂时

的现象去解读

一场晚近的变

革。“中国的

革命,好像一个长隧道,须要 101 年才

可以通过。我们的生命纵长也难过 99

岁。以短衡长,只是我们个人对历史的

反应,不足为大历史。将历史的基点推

后三五百年才能摄入大历史的轮廓。”[17]

当然,大历史观也有其因大失小的不足,

但在特定时期提出,

也不失为对当代的反

思。它至少告诉我们,

任何传统的确都可能

在一次历史事件后断

裂,但也必然会以新

的方式重生。尊重历

史的力量,恰恰是改

造历史的第一步。

子夜,月光泛

起一道粼粼的豰纹,锦衾玉绣中,满脸

疲惫和醉意的万历帝搂着心爱的郑贵妃

睡着了。年复一年的祭祀、庆典、朝议、

金筵,数不胜数的礼乐、典章、成宪、

常例,俨然已经把他抽缩成了整个帝国

机器最上层的一块拼砖。只有身边那个

人知道,他也是有血有肉的朱翊钧,也

是有偏好、有个性的人。他无意编织自

己的“豹房”[18],但更想逃离这个充斥

着教化的深宫。太庙中的祖宗在享尽天

下归心、万国来朝的盛况时,又怎会遥

想到这位子孙的无奈呢?更可悲的是,

他不知道,在他死后 339 年,当定陵大

白于天下,后来甚至他的遗骸都被拖到

天安门下拷打,人们企图用这样的方式

为他和他的阶级敲响丧钟。●

□ 校对:范衍

·参考文献·

[1] 即神宗的生母慈圣太后。

▲ 黄仁宇

▲ 定陵

Page 155: 第十一期《击水谈》

153

读书 Reading

[2] 当时的司礼监太监冯保,自幼陪伴于万历身边,万历称其为“大伴”。

[3] 即朱常洵的身母。

[4] 公元 1583 年,时任首辅的张四维因父亲亡故,照例辞官守孝,称“丁忧”。

[5] 公元 1620 年 8 月,万历驾崩,长子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郑贵妃因其子常洵

未嗣大统,诱使光宗误服带毒的红丸,登基仅 30 日便暴死。

[6] 万历的祖父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在位 45 年,而万历的父亲明穆宗朱载垕

(年号隆庆)在位仅 6 年。

[7] 指公元 1642 年结束的松锦之战,明军全军覆没。

[8] 宣宗朱瞻基(1398-1435),仁宗朱高炽长子,年号宣德,其间与民休息、君臣融洽,

与其父并称“仁宣之治”。

[9] 汉王朱高煦(1385-1426),仁宗高炽之弟,因宣宗朱瞻基(朱高煦之侄)年少即位,

欲仿效其父之为“靖难”,起兵谋反,平叛后仍欲行刺,被处死。

[10] 指 1457 年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代宗于一个月后抑郁而死。

[11] 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在位 23 年,宠幸长自己 17 岁的万贵妃,

致其独冠后宫,万氏曾产下皇长子,但未及满月便不幸夭折,后惮于诸妃有娠,

每迫其服药打胎,甚至毒杀当时刚满周岁的太子,孝宗朱佑樘(1470-1505)之母

纪氏也遭其毒害。

[12] 孝宗鉴于万贵妃之祸,除张皇后外无其他任何妃嫔;在位 17 年,勤于政务,

革除旧弊,史称“弘治中兴”。

[13]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在位 17 年,荒废朝政,枕于声色,

尤爱亲征,致宦官专权,佞臣当道。公元 1520 年武宗南巡至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

时,因垂钓不慎跌入水中,一年后病逝,无子且为单传,酌令孝宗之弟兴献王朱

祐杬之子朱厚熜(武宗堂弟)即统,是为明世宗。

[14]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317 页。

[15] 明太祖废宰相制,故此处“宰相”应解为内阁阁臣,但黄宗羲重置相而轻内阁,

且推崇汉制,故仍用“宰相”。

[16] 黄宗羲著,段志强译注:《明夷待访录》,北京:中华书局 2011 年版,第 30~34 页。

[17] 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307 页。

[18] 武宗在皇宫外建立的一处居所,名义上用以处理朝政,实则内涵乐户、美女,

专供其日夜作乐。

Page 156: 第十一期《击水谈》

154

视窗GAF

2012 年 4 月 27 日晚,国际关系与

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刘春荣老师及国

际政治系吴澄秋老师作客环球事务论坛

“英文文献阅读及综述写作”交流会。

两位老师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经

验,为在场的同学带来了专业的文献阅

读和综述写作的指导。此次交流会在文

科楼 826 举行,参与同学众多。

首先,刘春荣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文

献综述的功能以及写作方法。刘老师指

出,一个好的文献综述不仅能让研究者

明确自身的理论定位,即其在理论体系

中处于哪一个分支;同时,它也能对其

形成的论点进行有效地理论支撑。这构

成了文献综述最基本的两个功能。

关于如何写作文献综述,

刘老师结合实例列举了三个方

面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不

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好的文献

综述的前提是要针对一个明确

的问题。文献综述并不是观点

的罗列,而是围绕一个问题所

形成的各种不同路径视角所带来的观

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经验研究时有好

的问题意识。通过就“社会运动”这一

主题与在场同学的互动,刘老师向我们

展示了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怎样的。其

次,文献综述也必须找到一个适当的边

界,即把握文献的相关性。好的文献综

述相关性既不能太大,“言必称马克思”;

也不能太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刘老师又举了“资源动员理论”的实例

来具体分析如何正确地界定相关性。第

三,文献综述不应该是文献罗列,而应

当有适当的批评,并找到文献之间的衔

接关系,使其构成有机的整体。刘老师

建议我们,在做文献综述时我们一方面

2011-2012 第二学期环球事务论坛讲座第一期

英文文献阅读及综述写作交流会

Page 157: 第十一期《击水谈》

155

视窗 GAF

要把所有相关文献进行无遗漏的搜索,

另一方面也要找出其中最重要、最经典

的文章,将其读懂、读透。最后,刘老

师给在座同学分享了他自己做过的一个

关于“城市居民区社会资本承让差异”

的研究,向大家展示了从找出问题到组

织文献的全过程。

接下来,吴澄秋老师又为大家带来

了阅读英文文献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文

献综述的写作方法。吴老师认为,在当

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重要的是进行有效

地阅读,这使得把握学术论文的结构显

得尤为重要。吴老师以一篇英语论文为

例向我们进行了展示。首先,论文所要

研究的问题一般会出现在开篇的头几句

话,以助于读者了解论文的主旨。接下

来,作者会对已有的文献进行综述,以

说明其论文在其中的定位。在此基础上,

作者会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一定的批评,

并引出自己的观点。引言的最后,作者

会写明其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每个部分的

主要内容。同时在结语部分,作者通常

也会对其基本观点进行复述,并提出一

定的讨论。另外,英文写作的特点也是

有章可循的,基本都遵循着总 - 分 - 总

的结构。因此,吴老师建议我们,在需

要提高阅读速度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

的选择性阅读引言、结语、以及每段的

首位句,以快速抓住大意。

在文献综述的写作方面,吴老师指

出首先应当对书本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概

括,然后再进行讨论。对于理论性的著

作,一方面可以讨论其理论与其他理论、

以及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

也可以对其内在逻辑上存在的缺陷进行

一定的批评。

最后,吴老师提到文献综述可以分

为两类。一类是文献综述作为研究的一

部分,另一类是文献综述作为研究的主

要目的,即综述性论文。在这里,吴老

师又一次强调了应当引用权威、经典并

且直接相关的文献;同时要尽可能的将

文献归类,以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图

画;另外,还要指出已有研究的局限和

空白,以凸显出自身研究的价值和重要

性。●

□ 撰稿:环球事务论坛秘书处 刘煊霖

更正及致歉:

《< 击水谈 > 特刊之“我们看选举”》第 25 页有关第五条的旁批对于

“无知少女”的解释有误,应当为“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

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Page 158: 第十一期《击水谈》

156

稿 约《击水谈》依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强大师资与学术资源,目前作为“复旦大学环球事务论坛”的官方刊物,是复旦大学唯一政治学术类时评杂志。

刊物秉承社团“忠诚学术、胸怀天下”的核心理念,力求做到展现复旦大学本科学生政治素养和学术思想,通过杂志为学生、老师、学者以及其他读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广场”,以此引领校园舆论,活跃大学生政治探讨氛围,在唤起大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注的同时,也为培养国家未来政治人才提供动力。

一、征稿用途

来稿专门用于《击水谈》杂志和相关学术交流

二、征稿对象

面向全体复旦在校师生

三、征稿要求

1. 稿件题材,可根据本刊所有栏目划分选题,也可根据感兴趣的方向自由选择;

范围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

2. 稿件形式以文章为主,文体不限,如附照片应配以文字说明。

3. 稿件应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如遇版权之争或其他问题,文责自负。如需另

行刊登,请与编辑部联系。

4. 稿件字数 , 以 2000 字以上为宜,上限不计,8000 字内基本不删节,8000 字以

上若文章质优可全文登载,具体刊登结果会与作者进行协商。稿费为每千字 30 元。

四、注意事项

1. 稿件和照片尽量以电子文本形式交付。电子照片像素不低于 400*400。纸质文

稿的原件请自行保管,可将文稿复印件或照片交至本刊。

2. 根据编辑需要,本刊会酌情对稿件文字适当修改或删节,望予谅解。

3. 如果您有意见或建议,请在来稿时附文说明。

4. 来稿时请在电子邮件中注明“《击水谈》征稿”,并提供真实姓名以及有效联

系方式,以便与您联系。

五、联系方式

征稿地址:复旦大学南区生活园区 32 号楼 210、209 室

电话:18801734842 13681869128

联系人:凌翔 朱笠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