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风险

3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风险 2011 05 25 02: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易宪容 字号:T |T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打印转发 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所以用欧美的监管指 标及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客观上是在误导政府决策时对国内 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风险。从中国信用的本质入 手,就能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并尽早确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关制 度安排。 易宪容 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国内外格外关注。但是风险有多大?其根源在哪里? 国内外专家见仁见智,分歧颇 大。在多数国人看来,国内经济持续繁荣不成问题,因 此,只要监管制度安排跟上,中国金融体系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多少问题。一些国外专 家的看法则截然不同。有 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就认为,中 国房地产泡沫 破灭,中国经济很可能 2013 年后硬着陆。据笔者所知,持有此 类观点的国外专家不在少数。不过,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无论是乐观的看 法还是悲观的观点,如果只是 站在各自的角度观察与分析,难免得出一孔之见。如果

Upload: ken-king

Post on 19-Mar-2016

2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风险

TRANSCRIPT

Page 1: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风险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风险

2011 年 05 月 25 日 02: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易宪容

字号:T|T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 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所以用欧美的监管指

标及计量模型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客观上是在误导政府决策时对国内 金

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风险。从中国信用的本质入

手,就能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并尽早确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关制 度安排。

易宪容

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国内外格外关注。但是风险有多大?其根源在哪里?

国内外专家见仁见智,分歧颇 大。在多数国人看来,国内经济持续繁荣不成问题,因

此,只要监管制度安排跟上,中国金融体系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多少问题。一些国外专

家的看法则截然不同。有 “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鲁里埃尔·鲁比尼就认为,中

国房地产泡沫将 破灭,中国经济很可能 在 2013 年后“硬着陆”。据笔者所知,持有此

类观点的国外专家不在少数。不过,对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无论是乐观的看

法还是悲观的观点,如果只是 站在各自的角度观察与分析,难免得出一孔之见。如果

Page 2: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风险

不能从当前中国金融风险的性质与产生根源入手,怕是很难真正把握中国金融体系未

来发展方向的。

一 般来说,金融就是给信用风险定价,而信用就是不同方式的承诺(可以是个人、企

业及政府的承诺等)。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信用的承诺化解实体经济过程中所 受

到的资金约束及分散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因此,金融的神奇作用在于把观念或意识的

东西通过一定的风险定价转化为实体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不过,金融对实体 经济增

长具有神奇的作用,同时如果该工具一旦使用过度或信用(即承诺)扩张的边界过度,

它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也就是说,如果信用扩张能被限定 在为实体经济

服务的边界内,那么金融创新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如果信用扩张超过为实

体经济服务的边界,仅是成了追求货币套利、追求信用的无限扩张 炒作所带来的利益,

那么信用过度扩张必将成为滋生金融危机的根源。

既然信用是一种观念,那么不同的社会制度,其信用的本质是不一样的。信用 本质上

的差别性也决定了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及金融市场的信用扩张程度。如果欧美国家的信

用是以市场为主导,法律来保证的,而中国的信用则可以说是政府权力的 隐性担保。

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与欧美市场经济的信用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当前中国金融市

场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区分这种信用本质上的差别性,总是以欧美 国家的情况及数

据来证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性。这自然给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埋下巨大潜在风险。

比如,有人就证明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合理性在于多元化程度不 足,就在于没有走向美

国式的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市场,就在于社会对创新及相应风险低容忍度等客观环境。

可事实上,中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及社会对风险 容忍度低,完全是由当前中国

的信用基础决定的。

既然金融市场的信用是由政府隐性担保,那么使用信用的当事人就容易把使用信用的

成本让政府或 社会来承担,而让其收益为当事人来占有。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政府

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名目繁多(比如价格管制、规模管制等),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形

成缓慢。 另一方面,任何当事人都在千方百计设法无限扩张信用。特别是当政府金融

管制少许放松时,信用无限扩张速度更是惊人。无论是股市,还是银行都是如此。比

如, 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到今年 3 月末广义货币(M2)达到 75.8 万亿元,而 2000

年末仅为 13.25 万亿元,10 年时间增长了 572%。还有,中国的货 币化程度(GDP 与

M2 之比)远远高于美国与日本,即中国的经济总量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但其货币总

量远大于美国(美国仅 60 万亿人民币左右)。而 M2 的 快速增长完全是国内银行信贷

快速无限扩张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方式,只要信用扩张过度,就必然给整

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潜在风险。对此,周小川行长 最近的讲话也提到了 2008 年金融

危机之后国内银行信用扩张过度所带来风险的严重性。

正因为当事人使用信用的风险可以让他人或整个社会来承 担,而收益归自己,这就必

然会激励当事人尽可能地无限扩张信用,过度追求高风险的市场及产品,于是金融市

场投机炒作盛行。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无论是银行 还是住房投机炒作者,之所以都

会过度地使用银行信用贷款,就在于银行扩大放贷规模不仅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考虑,

还因此增加了银行利息收入,可风险最后由政 府承担。对于住房投机炒作者来说,也

是如此。他们可利用银行过高的杠杆率、过低利率及贷款易获得性,不断地把住房价

格炒上天去。他们明白,房地产泡沫果真 破灭,最后买单的是银行及政府。

Page 3: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最大风险

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本质及激励运作机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所以不少人用欧

美国家的监管指标及计量模型 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小,客观上其实是在误导

政府决策时对国内金融体系潜在风险的判断。笔者以为,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

最大的风险。比如,若仅 以规模扩张程度、资产增加速度、利润水平上升状况而论,

中国的银行业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国际水平。但实际上,国内银行业之所以能如此发展

与繁荣,很大程度上 在于政府政策性资源的注入。无论是 2003 年以来的股份制银行

上市还是 2008 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全面放松了对银行信贷的数量规模及价格管制,都使

得国内各 商业银行放开胆子主动开闸放水,以求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增长。不妨说,

国内商业银行这种不计成本及不顾及风险的信贷无限扩张,如果不是银行业监管机构

不 断敲响风险警钟、出台各种相应监管政策及提高监管标准,当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

台贷款风险、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不知会积累得多大。

总之,当前国 内金融体系所面对的风险,在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之前,谁也无法估计。

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风险就可能显露出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认识与分析。

笔者 相信,若能从中国信用的本质入手,就可能了解到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根源所在,

并尽早确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关制度安排。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mssd/20110525/40648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