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文选》第二期

71

Upload: leon-zhang

Post on 07-Mar-2016

2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白桦文选》第二期,杜欣欣编辑

TRANSCRIPT

Page 1: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i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目录

斗嘴

赏石:我思故我在 --------------------------------------------------------------------------------------------------------- 1

路过:我思故我不在 ----------------------------------------------------------------------------------------------------- 2

故旧

简杨:明月又皎皎 -------------------------------------------------------------------------------------------------------- 6

鲨鱼: 洗澡的记忆 ------------------------------------------------------------------------------------------------------- 9

凌霄:童年夏天的晚上 ------------------------------------------------------------------------------------------------ 12

万象

鹿希:蒙特厄小记—纳博科夫究竟住哪儿 ----------------------------------------------------------------------- 14

半瓶醋:旅行杂感 -------------------------------------------------------------------------------------------------------- 17

白小花:温情桑巴 --------------------------------------------------------------------------------------------------------- 21

钩沉

DavidY:半生华夏忆当年 ----------------------------------------------------------------------------------------------- 26

Adagio: 二十四年前的一篇日记 ------------------------------------------------------------------------------------ 27

自恋

菊子:打倒资本主义 ---------------------------------------------------------------------------------------------------- 29

降 E 大调:资本主义万岁----快乐的程序员 ----------------------------------------------------------------------- 31

Page 3: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ii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他恋

鲨鱼:送女儿上学 -------------------------------------------------------------------------------------------------------- 34

欣欣: 换头像 -------------------------------------------------------------------------------------------------------------- 36

凡草: 越过人生的险滩 -------------------------------------------------------------------------------------------------- 40

得趣

菊子:帕慕克哈佛诺顿讲座:率性和知性的小说家---------------------------------------------------------- 43

乡间:倒数第一,倒数第二,倒数第三 -------------------------------------------------------------------------- 47

路过:梅尔维尔:天才的命运 --------------------------------------------------------------------------------------- 48

廖康:破解神话:再评电影《特洛伊》--------------------------------------------------------------------------- 61

DavidY:North Cascades and its climbers --------------------------------------------------------------------------- 66

封面照片:识似

封底插图:苏尼

文字编辑:欣欣

总体设计:红鹭

Page 4: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1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斗嘴

我思故我在

赏石

第一次听到笛卡尔的这句名言,是在中学的政治课上,当然是作为唯物主义观点批判的靶

子而提出来的。“存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主义体系的基石之一。那个时代的我,曾经把

科学视作“神圣不可侵犯”,成为一个科学家是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科学家”的这条道,我终归是没有走下去。不但如此,我对科学能否最终揭示“思维”的奥

秘,越来越持怀疑态度。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我思故我在”的反面,-- “我在故我思”就一

定成立吗?恐怕未必。 笛卡尔的坐标系,最原始的出发点是怀疑,怀疑的动机是在追求真实。笛卡尔所说的我,

其实不是指实在,而是指独立存在的心灵。因为只有不依附的心,才会有对精神自由的渴

望和追求。 几个星期前,有祖孙三人传道者敲门,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真正地信奉上

帝,应该是源自他个人心灵的求真里程,不是出于惧怕,不是出于压力,不是有所图

谋。”正因为如此,我不相信上帝是唯一的。“我思”本来是极具个人色彩的,每个人因而发

现的“在”可以有很大的不同。 近现代社会对“存在不同”的认识,拓显了人类理念的进步。然而无论怎样不同,弘扬人性

应该是不能放弃的一面旗帜吧?不但平等的信念和追求发源于此,一切对极权,对独裁的

批判,最终都可以归结到违背人性上。 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是需要不断地付出艰苦地努力。所以生物体的存

在,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思。随着年岁增长,我不得不承认,对一个群体的大多数而

言,这个我,如果不说根本不存在的话,也经常排在世俗的我的后面。这个现象,可能在

任何一个族裔中都存在,不过有的族裔更加明显一些。我知道, 这种种族优越感(自卑

感)是反现代的,是和我所信奉的理念相违背的,然而却无能为力,也正因此,时常会从

心底漫上一股无可遏制的悲凉。 其实别人怎么看你,不那么重要。如果自己不自醒,那才是最可怕的。所谓:自作孽,不

可活。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5: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我思故我不在

路过

“我思故我在”(I think,therefore I am)是流传最广的至理名言,我自己也常引用这句话,虽

然并不明白其中的哲理。 不明白倒好,用起来很顺口;最近想细细琢磨一番吧,却马上就

卡在了第一个字上。 这里的“我”指的是谁呢? “我们仨” “我思”的我,故名思义,说的是大脑逻辑思维的部份,有意识的我,the mind。 这句话在

本来的含义里,可能都不包括潜意识, 虽然后者对意识影响,已经逐渐成为共识。 逻辑

思维可以摈除情感的喜怒哀乐,但谁都知道,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而且人的一生中,感情

往往比思想更重要。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快快地瞄了一眼互联网,发现最近的第一热线,

是“我的前任男(女)友们”。 人过中年了、功成名就了,刻心铭骨的,却是几十年前的那一

次“蓦然回首”,那“一低头的温柔” - 感情的我,心,the heart,战胜理智,其实是无需论

证的。 而没有感情,只会逻辑思维的“我”,说的肯定是计算机。 除了理智和情感,人还有一个会做“判断”的自我。 做了“错”事,既使受到他人的宽恕,甚

至没有人知道,往往也难逃自己内心的审判; 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哪怕情真意切,自己

也会疑惑,退却,忏悔。 这就是所谓的良心,the conscience。 情感是人的动物直觉;良

心则使人“不仅仅是另一个动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良心,也是任何一个社会稳定

的基石。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那样遭受了几十年极端扭曲的意识形态摧残的社会里,大

多数人在大部份情形下,仍然朴实,善良,在 狭隘的空间里,有意识、无意识地维持着一

些最基本的人性价值。 这三个小“我”,并不总是一致的;事实上,人的一生,就是感情与理智,感情与良心,理

智与良心之间的各种互动。 情感是动力,良心如煞车,而理智则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平

衡,给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找理由,找意义。 只有三“我”都和谐同步了,才会有 peace of mind (或者叫 one piece of mind)。 所以,单数的我是不存在的,从来都是“我们”:we conflict and compromise,therefore we are。 “我们一百亿” 我思故我在, 我在大脑里。 大脑是控制意识思维的中心。 但它并不是铁板一块似的一个

首脑。 大脑皮层有运动和感觉区,指挥身体的行动和处理视觉、听觉信息;有专司认识人

脸的区域,使我们不但能够认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还能记住成千上万的其他面 孔;大脑

皮层里还有人类独有的韦尼克区,布洛卡氏区,专管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大脑的边

缘系统,专职负责情感变化,本能冲动, 大概就是所谓的“心”。大脑新皮层中的前额叶,

的确是“我”之所在,像个“总裁”似的,负责思考,控制感情,综合各种刺激,做出果断决

定。 但前额叶的功能也不是单一的,绝对的,其不同的部位受损伤的病人,往往会产生非

常独特的行为变化。比如,科学家发现,所谓“良心”,至少一部份定位于前额 叶皮层的前

壁:那个部位受损伤的病人,智力并不受影响,但他们作决定时,往往不再有伦理道德的

Page 6: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3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困扰。 当人类的祖先一步步从爬行动物进化成脯乳动物再进化成人类的时侯,大脑并没有真正地

脱胎换骨,而是进化出更高级的结构紧紧地包围在低级动物的脑外。 实际上我们的脑子可

以被认为是一个由人脑(新皮层),低等脯乳动物脑(边缘系统)和爬行动物脑(脑干和

小脑)组合成的三位一体脑 (triunebrain)。 再放大一些,大脑是由无数脑细胞组成的。 脑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后者

提供营养,保护支持神经元;神经元则负责大脑的实际功能。 神经元形态与功能多种多

样,但大致结构包括一个细胞体(soma),周围是像树叶一样参差不齐地展开的树突

(dendrites),再加一个可以伸出去很 远的轴突(axon) (见附图)。 简单地说,细胞体和树突

接受从其它细胞传来的信息,综合处理后,再由神经轴突末端把命令传递到下一个细胞。 人大脑里的神经元有 100 亿之多,彼此之间并没有一个简单的递属关系,更像互联网,相

互连接,相互制约;盘根错节,远交近攻:一个芝麻大小的体积里,互联 的轴突竟会有3

0公里长!每个神经元并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我”要干什么,只知道相互接收和释放复

杂的化学分子和电信号。 这些信号由量变到质变,凸现出来,就成了“我”的意识,或者说

“我们”的意识: we fire (or misfire) at each other, therefore we are。

“我们一兆亿” 人类基因组课题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完成,是近二十年生物研究的一个重

大里程碑。 虽然解读才刚刚开始,但人类终于“看见”了构成自身的全部密码:3x109个核

甘酸。 当然,人的骄傲是不会这么容易满足的, 因为这第一个“蓝图”,只是一个复合

品,是几个人的基因组合成出来的。 所以紧接下来的计划,就是要测序每一个个体。 要知道,人与人的基因组,虽然大同小异,大致 99.5%的相似,但这“小异”,才是我们每个

人的 identity,每个民族的骄傲。 换句话说,世界大同虽好,每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民族,

对自身的“独一无二”之处,却更情有独钟。 这就是所谓的 personal genome project (PGP)。 过去一年中,对 HGP 有重大贡献的 Craig Venter 和发现 DNA 结构的诺贝尔获得者 James Watson 的基因组,已被首先测序 (这二位最近也同时出书,大肆宣扬自己)。 时下,哈佛

教授 George Church 主持的十人基因组测序课题,又炒得沸沸扬扬。这种研究,牵涉许多

关于认知,伦理,医疗,保险的重要问题,但这不是本文的兴趣所在。 这里想指出的是,PGP 测序的“我”,并不是一个能够独立存在的个体。人的生存,离不开

体内为数众多的微生物。 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他们却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这些微生物

参与、调节食物的吸收代谢,制造、提供身体必需的维生素,促成、提高机体的免疫功

Page 7: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4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能。科学家甚至从小鼠实验里发现,没有微生物,心脏都会小许多!微生物也是影响人体

健康的罪魁祸手:溃疡、癌症、心脏病,肺炎,甚至 肥胖………。论大小,当然人体占上

风;但说到数量嘛,人体内微生物种类竟有一兆亿之多!严格地说,人体是由人体和这些

微小生物组成的共生体,是一 个“社区”。 大家互有需求,大部份时间内和平相处,其乐

也融融;偶而战火纷飞,则欲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就这么爱恨交织,至死不离:we hang out forever, therefore we are。 这个“一兆亿”的说法,当然是猜的,因为谁也说不准。但是这些小东西对人体的重要性,

却是共识。 把他们全部测序,也已列入国家健康中心的研究计划。这个课题,叫人体微生

物课题(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 PGP 满足人的虚荣心;HMP 呢,人类无止无

境的好奇心? “我们俩” 有人会问,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每一个细胞是不是可以算作一个小我呢? 还是不行。 细胞由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其大部份功能最终是由细胞核里的遗传信息

DNA,3X109 个核甘酸控制的。这里不说“全部”功能,因为细胞质里还有一个 叫线粒体

(mitochondrion) 的细胞器。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必不可缺的能量工厂,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

能量。

但线粒体功能并不完全受细胞核的 DNA 控制。每个线粒体里都有几套独特的线粒体

DNA,负责编码线粒体功能的部份蛋白质。 核里的 DNA 是以 23 对染色体的形式存在的长

链,线粒体 DNA 则是环状。一个细胞往往只有一个细胞核;线粒体的数量却可以很多。

像肌肉这样能量消耗大的组 织,线粒体可以有数千个之多。锻练强度加大,肌肉里的线粒

体数量就会相应增加,以加速体内能源的燃烧 -- 这是锻练减低体重的分子机制。线粒体

DNA 的遗传方式也与核 DNA 迥异。 细胞核里的两套 DNA,一套来自母亲,另一套来自父

亲。 这个道理,我家那两小子,从小就懂。 每次问“更喜欢妈妈,还是更喜欢爸爸

呀?”,就说“50%,50%”,半个百分点都不肯多给。唉,美国的“政治正确”教育是从娃娃

抓起的。 但线粒体 DNA 却只能从母亲那里遗传来。因为这个原因,线粒体 DNA 里包含的

遗传信息,一直是研究人类传衍繁殖,帮助人们寻宗问祖的主要方法之一 (另一个方法是

跟踪只能从父亲传给儿子的 Y 染色体)。

Page 8: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5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线粒体 DNA 的分子组成,结构很像细菌 DNA。科学家们因此推测,真核细胞是生物进化

中一个单细胞生物吞噬另一个单细胞生物而成。 就是说,人的细胞是一个古老的生物共生

体。 说同生体似乎不够准确,我看更像一个 DNA 把另一个抓回家来,祖祖辈辈替它干“力气活”。 真核细胞不断进化,造就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每个细胞内,两个 DNA 的

后代,一方面维持着相对独立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有交流,互换。 比如有的线粒体基

因,就已经转移到了核内的染色体上;而线粒体的功能,也是由许多核 DNA 编码的蛋白

和线粒体 DNA 编码的蛋白共同完成的。 这两套 DNA 系统的相似之处,当然是能够不断复制,把各自所载的遗传信息,世世代代

地传下去。 这,就是进化论的根本:生命的意义在于繁殖。 千姿百态的动植物,不过是

保障它俩“传宗接代”的不同方式。 难怪昆德拉要感叹“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 写了这么多,您是不是已经被我说服,“我”是不存在的?下次再讨论“自由意志”,咱们得

小声问教授“谁的自由意志?我在哪里?!” 我的话,不,我们的话,说完了。 (在此感谢网友炉匠的专业帮助和热心指点。)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9: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6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故旧

明月又皎皎

简杨

几天前去中国店买菜,见案上的月饼盒已堆得高高的了。店主是个北方人,进货较合我的口

味,每盒里有豆沙、枣泥、山楂、五仁、百果、栗蓉六种。 最近我的早餐都是一块月饼和一杯豆浆。月饼非常精小,可一掌托起,还皮薄馅柔,颇符合

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但不可救药地,我舌尖上却徘徊着一种渴望,心中则想念着母亲做的月

饼。 我的老家在山西省中部的一个乡村。那里的风俗,每到中秋,家家都会自做月饼。据母亲

说,以前富裕一些的人家,要用掉一斗面。人们除了自己吃,还邻里亲友相互赠送。我们落

户到城里后,尽管商店里有太原名号双合成与郭杜林的月饼,但母亲对乡俗依然念念不忘。 我记得小时候,一快到中秋,母亲都要打月饼。 母亲的月饼皮由发面和油面配成。发面比较容易,只是小发,用老肥、白面、碱和好就成。

油面复杂一些,很需手劲。我母亲个子不高,她厨房的案台是一只盖 着塑料布的老箱子。她

把一个粗花瓷盆放在案上,将油和面倒入。起初,盆里面是面,油是油,但她会不停地拌,

裁,搅,捣,揉,脚微微踮起,身体紧紧靠着箱 子,头发随着手臂的动作不断地来回颤动。

过好一阵后,面和油就会均匀地混在一起。 在母亲和面的时候,我会站在炉子旁,帮她炒面和果仁。她的月饼馅介于百果和提浆之间,

用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炒面和糖混合而成。炒果仁容易,但炒 面需要耐心,要炒得金

黄灿烂毫无糊味。炒的时候,锅里先是会冒起丝丝热汽,后来就渐渐有了面香。我那时爱分

心,常拿着本书,一边炒一边看。有时忘了,等闻 见糊味,才急忙用铲子搅和几下,把锅底

的面翻起。这样一来,就象墨汁滴入了水,我再也不敢疏忽。 等面放凉,炒熟的果仁切碎,母亲会用糖把它们拌起。我营养不良,肚子里馋虫多,又是家

中女孩儿里最小的一个,母亲每次在把油加入馅里之前,都会盛出一碟给我。 母亲做的月饼花样很多。一种是团圆月饼,每回只做两个。母亲说,过去老家有很好的团圆

模子,但在战乱中丢了。搬到太原后,她每年做团圆月饼,都得向邻 居借。那模子很大,底

部刻着精致的花纹。但边缘的滚花,母亲总是自己做。一种边花用四个指甲并拢掐出,一种

用大拇指和食指扭出,取乡谚“一掐一扭,富贵常 有”之意。

Page 10: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7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另一种是普通月饼。家里有一根红木面杖,刻着均匀的花纹,两头有不同的图案,细如中

指,长约半尺。我常给母亲打下手。将面杖从不同的方向轻轻推过,再用它的一头轻轻按几

下,月饼上便会现出美丽的图案。 还有一种月饼是用木模打出来的。那木模原来是一整套,从大到小,后来却剩下了一个,平

时被母亲藏在木橱里。它闪着幽光,通体深红,上面是长方形,下面 是一个可以握在手中的

细柄。在长方形中间凹进的地方,是一个精美的圆模,底部刻着古朴的梅花图案。所谓

“打”,就是用模子做月饼。“打”的时候,先把包好 馅的坯子放进模里压平,然后翻过来轻轻

一磕,带图案的月饼就做成了。 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花样月饼。母亲每次都会做几个葫芦,有资格吃这种月饼

的只有我父亲和我的两个兄弟。我曾在一篇小说里写道,“母亲捏的 葫芦形的月饼,上小下

大,宛如一个夸张的8字。母亲烧月饼时总是文火慢烤,月饼烧成的时候也总是澄黄酥香。

她小的时候,对物体完美的形状或线条已经有了一 种本能的爱好,所以对母亲的月饼,她更

喜欢的是外形的美丽,却不是填料的好吃。当她伸手要拿葫芦形的月饼时,母亲总要拦她,

说是为家里的男人们做的。”但 我忘了写,葫芦上面还有一个填着馅儿的小把。 在那篇小说里,碍于题材限制,我不能写其他形状的月饼。其实我母亲对男女都很公平。她

有一双罕见的巧手,能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几个做女儿的,每年中秋 都能吃到具有特殊象征

的月饼。那种月饼左边是桃子,右边是带嘴的石榴,桃榴身上都有小花,下面用一根面做的

枝子托连着。它由一块面做成,技术难度很高。有 一美名,叫“桃莲相会会”,取意于桃的长

寿和石榴的多子。 母亲还要捏几个兔子月饼。小兔侧身,眼睛胡子俱全,怀抱一个石钵,竖着两只耳朵。取月

兔捣药之意。在我们老家,这种月饼叫“兔捣茶茶”。 月饼成型后要在面上沾芝麻,然后上铁鏖子烤。“烤”又叫“看火”。烤团圆月饼需要经验,母

亲总是自己看火。等她烤完之后,剩下的那些,我就自告奋勇 了。为防止饼面鼓起,烤时要

用锥子扎几个眼。我每次都要故意烤过头几个,然后举起来给母亲看:妈,这个又糊了!她

总会说:你吃了吧!听了她的话,我不由暗 自得意。长大后再想起童年往事,我却忍不住发

笑。母亲那时一定在暗笑:这孩子,还当我真的不知道! 月饼烤完之后,还有最后一道工序,点红。“红”是把红纸撕碎,浸在一只小酒盅里泡出的

色。我最喜欢点红。先把筷子的细头,轻轻在酒盅里一蘸,然后提出来,再往月饼的正中一

点。这样一来,月饼就象女人有了颗眉心痣,端的灵气好看。 到了中秋之夜,母亲会把那两个巨大的团圆月饼拿出来,按照家里的人头切块。乡俗叫做“切件件”。以前的大家庭,几代同堂,两张团圆月饼,结了婚的女 儿,刚出生的孙子,大大小

小都有份。但外孙不记在列。母亲说,一些人多的家庭,“件件”有时会切得窄如手指。大团

圆就是这个意思,每一个细条,都代表着家 里的一个人。 我大姐那时已经结婚,在太原附近的一座县城工作。嫁了人的女儿,按照山西风俗,中秋时

不来娘家。有年中秋后,她来看我们。母亲从冰箱里拿出两件团圆月 饼,对她说:“这是给

你留的。”那一幕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我依然记得。我当时羡慕着大姐,希望自己长大离家

后,也能让母亲那样牵挂。

Page 11: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8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出国后的这些年,我一直无缘吃母亲做的月饼。每次回国探亲,为了将就女儿,总选在夏

天。去年秋天,我一个人走。从南到北,转了半个月才回到太原。第二 天一早醒来,我就闻

到了一股面香。母亲正在鏊子上烤着什么。我刚走进厨房,她就说:我在冰箱里冻了十几个

月饼,专门给你留的。 我拿起一块热乎乎的月饼,掰了一块儿。母亲一边看我吃一边说,月饼不是她做的。又问:

皮有点儿硬,馅也少了点儿,但味道还行吧? 原来,这些年因为衰老多病,她的臂力越来越差,连面都和不好了。几十年来头一次,中秋

临近,她却没有做月饼。我哥哥当时正好去老家出差,便从老乡那里买了一百个,回来后帮

着母亲,给大家分了。哥哥很了解我母亲,知道没做月饼,她会觉得节不成节。 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母亲的中秋月饼,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她,都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因为衰老之故,不得不将就起来,她心中一定非常无奈。我当时站在 那里,默默地听她说

着,心里又惊悚又难过。人就是这样,其实自己也在一天天变着,但即使是青丝变成白发,

也不愿把衰老与父母联系起来。 从中国店买了月饼后的第二天,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她说月饼还是自己做的好,并叮嘱我

中秋时一定给我女儿做几个。我就问她把配方要了过来。母亲说,她的臂力更差了,但我要

是今年能再回来的话,她还是会象以前那样做月饼的。 在电话这头的我,不由百感交集,只有唯唯应着。 (后记:去年我回家时,我母亲已经完全没兴趣做月饼了,但把我们叫在一起,做了一次技术

指导和工艺监工。我的二姐考试合格,大家都说她今后能把家制月饼坚 持下去。文章没有提

到的是,“团圆月饼”也是献给“月明爷爷”的月饼,我跟着母亲又回忆了一次童年的乐趣。中

秋一到,人不可避免地会想起亲情与风俗,因此 拿出这篇 2008 年写的文章,在林子里应应

中秋的景。)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12: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9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洗澡的记忆

鲨鱼

年前去伊斯坦布尔,欣欣大姐专门嘱咐,一定要去洗一次土耳其浴。住进希尔顿后,我第

一件事儿就是打听哪里可以洗澡,服务员不解地看着我,你房间里有洗澡间!不是的,先

生,我是说土耳其浴。噢,楼底下就有,靠着健身房。 晚饭后,换上运动衣裤,我就去了健身房,在跑步器上小跑了两英里,浑身热透了,心想

正好去见识一下土耳其浴。来到澡堂,竟空无一人,澡堂很大,装备有点奇怪,正中间是

一块很大的椭圆形青石板台面,大概有 15 米长,四周靠墙是一个个圆形的石凳,墙上凹

进,上面有水龙头。我转了半天没见到水池,也不见淋浴头, 不知道这澡怎么洗,出来刚

想问一下,前台的服务员小姐跟我说时间到了,这里要关门了。 回到房间,我上网查了一下才明白过来,这是蒸汽浴,大概和桑拿浴差不离,那张青石台

是用来按摩用的,难怪不见水池。而且人家土耳其人洗澡是社交活动,要带着糕点小吃,

边浴,边吃,边聊。我这孤家寡人一个,不好玩。坦胸露背让突厥人搓背按摩,想起来竟

有点肉麻,内外终究有别!反正啥样的浴咱都洗过,不差这 个,算啦! 牛皮不是吹的,先说咱老家的锅浴。锅浴顾名思义,就是在大铁锅里洗澡。这是常熟附近

很小范围内特有的风俗,据说到了江阴就没了。我太太当年第一次丑媳妇见公婆回家,她

哥关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下锅煮一下。铁锅里洗澡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随时能加

热,不管天多冷想洗就洗。常熟人历史上白面书生多,就是因为洗澡勤。 洗澡的铁锅很大,足有一米半直径,一般支在一个墙角,再加上一面墙,形成一个门字形

的空间,空间的上面吊顶,开口处挂上大棉被或者装上一扇门,澡间几乎形成一个封闭空

间,这样铁锅一加热,蒸汽便把空间充满,哪怕是三九寒冬,赤条条照样不冷。 支铁锅的灶很有讲究,加热面限制在锅底的很小一部分区域,这样人在里边洗澡,也可以

加热,只要用一块大约二十公分直径的木饭垫在臀部,就不会烫着了。木板 呈王八壳形

状,故称“乌龟板”。铁锅边上有个出水口,肥水可以直接瓢出屋去,流进地里。水冷

了,只要在洗澡间喊一声,家里人就会往灶膛里添把稻秆或麦秸, 锅里变得暖融融的。 家乡人一年四季都“烧浴汤”,夏天天热水热,只要稍稍加热一下就成,夏天农忙,每天

洗个热水澡可以驱除一天劳作后的疲劳。洗完了,坐到摆在屋外的饭桌上乘 凉。皓月当

空,星星闪烁,蛙鸣虫叫,大人们摇着蒲扇,开讲天南地北的故事。冬天农闲,大概每个

Page 13: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10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礼拜洗一次,每次烧浴缸必叫上四邻“趁汤”。客气一点的邻居 会自己带上一捆稻草,那

时候稻草也按人头分,每年只有那么多,和稻米一样金贵,收割后脱去粮食的稻秆麦秸都

要晒干,捆好,然后码成圆柱形的柴堆,上面做出 锥顶流水,防止霉烂。 洗澡的顺序充分体现了男权社会特征,先长后幼,先男后女。“头缸汤”必是德高望重的

长者,从我记事起,总是我父亲,“末缸汤”总是母亲。虽然中间可以换水添水,但到“末缸”时,汤总是混混的了,不过家乡人说,混水里洗萝卜—白的就是白的。 我小时候恨在锅里洗澡,母亲说我曾被烫过,我不知道是水温太高,还是被加热的锅底烫

的。小孩满月时,要洗人生的第一个浴,那总是人生最隆重的事儿之一,有点和西方的洗

礼接近。小孩皮肤嫩,又是出了娘肚子第一次见水,总是不习惯的,一般需要奶奶或母亲

的小心呵护。 家乡的新人结婚前都要洗个澡,新娘在娘家吃完午饭,浴汤已经准备好了,烧浴汤的一定

是儿女双全的婶婶姨娘伯母姑姑,她们都是过来人了,趁着新娘洗澡,透过 隔墙传授一些

闺房秘诀,新娘一边洗着,一边羞羞答答地答应着,浴间里弥漫着对洞房花烛的憧憬和期

待。等新娘出浴,父母会毕恭毕敬地给烧浴汤的长辈递上一个厚实的红包,感谢对女儿的

教诲。新郎在他去岳父母家接新娘之前也要洗个浴汤的,红包也是有的,不过上一辈的教

诲大多是带色的调笑。家乡的男人到结婚的年 龄,早就从田间大学堂里毕业了,知道如何

疼爱自家的堂客。 我和太太是在北京结的婚,回到老家父母亲一定要办个婚礼,我们虽不情愿,但拗不过父

母光耀门庭的执着。婚礼的那一天,我跟我的新娘说,要不要也洗个澡,找 个长辈给你传

授一下闺房秘诀,太太回报我一粉拳。这么多次去我老家,太太从来不肯下锅洗澡,怕被

我煮熟了,哪怕我对天起誓都不行。不过,她倒是喜欢给我烧 浴汤,我们回家大多是在春

节,南方冬天潮湿阴冷,灶膛里的火焰能帮她驱寒,还有就是不停地添柴,热得我吱哇乱

叫地取乐。 说完锅浴,再说浴室。我第一次去浴室洗澡是上高中以后的事儿了,高中是在老家的镇

上,镇上的居民不是农民,没有柴火不烧灶,没有浴锅,要不在家用浴桶洗, 要不就上公

共浴室。当时印象深刻的是澡堂中间的水池好大,我们都可以在里边游泳。我们一帮小孩

在里边折腾,水花四溅,被一起洗澡的一个大人给骂了一顿。浴 室外边有个大房间,房间

里是几排单人床,大家裹个毛巾出来,可以在床上眯一会儿,还有服务员来倒杯茶,浴室

连着老虎灶,隔壁是茶馆,茶水方便。 后来到了南京上大学,学校的浴室一周开放一次。只要天不冷,我总是在水房里冲凉。自

来水很冷,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去,忍不住一声叫喊,因此也常在深更半夜被水房里传出

来的嚎叫惊醒。水房冲凉最尴尬的是穿个小裤头,浑身湿漉漉从水房出来,一个漂亮的女

生迎面走来。

Page 14: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11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学校的浴室开放的那天总很拥挤,大家都端个搪瓷脸盆,里边放几件替换衣服和毛巾肥

皂,早早地排队等着开门。早去衣服能有个柜子放,澡池的水也干净,快快地 到池里洗一

下,就去等淋浴头。淋浴是个新鲜事儿,以前从来没用过,热水飘落在身上感觉很舒服。

洗澡用肥皂也很新鲜,农村人连洗衣服都不舍得用肥澡,别说洗 澡了。冬天要是错过学校

澡堂开放时间或者等不及学校澡堂开放,我就去鼓楼靠着山西路的那个澡堂。那个澡堂子

分大池和小池,我没钱,只泡大池。上次回去曾想 去圆一下梦,发现那个澡堂子已经不复

存在了,不禁嘘嘘岁月蹉跎? 后来上研究生时有三个学期在哈尔滨的一家大学上课,洗澡成了最大问题,学校的澡堂开

放时间短,离得又远,天寒地冻出去又极不方便,只好隔天打几瓶开水到宿舍擦身了事。

那是平生洗澡最艰苦的一段时间,每次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儿就是洗个好澡,从上到下把自

己打扫干净。 第一次洗桑拿浴是在德国,住在学生公寓里,一套公寓里有十几间房间,共享一个洗澡

房,男女共用。洗澡房里有几个单间,每间里边有个淋浴头,还有一个桑拿 间。那时候也

没有因特网可以查,一开始并不明白桑拿间的用途,直到后来和室友熟悉以后,跟着他们

进去一次才明白。桑拿浴的热蒸汽刚开始真消受不了,不过见 里边常常是男女一室,别有

风味,我自然是努力适应,那时候毕竟年轻,荷尔蒙的力量是无穷的。 到了美国住进学生公寓,太太高兴得不得了,她来美国有两大动力,一是跟我团聚,二是

可以在家洗澡,她老人家受不了公共浴室的闷热,几次晕倒地上被人抬回家来。不过,太

太要求不高,什么 jacuzzi 洗的不要,有个莲蓬头就心满意足了。 前几年再回中国,赫然发现澡堂子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澡堂子了,洗澡也不再是原始意义的

洗澡了。澡堂里边的设施奢华至极,有池浴,有家库洗,有人搓身,有人递 衣裤。最让人

不可思议的是一种鱼浴,一个小池子里养满了一种热带小鱼,人赤身裸体躺在里边,小鱼

就会来身上嘬咬,据说是清理人身上的皮肤角质,有舒经活血 功效。我进去试一下,实在

受不了浑身上下被小鱼咬得痒痒的感觉。 洗完澡,有人会恭敬地把你导入休息室,有小姐蜂拥而上,各种服务应有尽有,从修脚,

按摩,到床上服务。价钱也不再是当年的一毛五毛,而是上百上千。 这几年中国变化最大的大概算是澡堂子了。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15: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12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童年夏天的晚上

凌霄

我 9 岁搬家到单元楼之前,曾住筒子楼达 8 年之久,门对门两间房,公用厨房厕所,但是

每家都把煤气灶放门口走廊里烧饭(更早是蜂窝煤炉子),所以每家都很熟,当然为公用

设施有争执的情况也会发生,臭老九好面子,一般没 42,自打隔壁搬来个强行占房的“复原军人”,他们就常和邻里争执。哦,写偏了,这个不是主题。 回到童年夏天的晚上。 南京的夏天很难过,闷热,那时没空调,所以吃完晚饭洗过澡后,人们就搬了椅子,拿了

蒲扇点了蚊香在楼前空地上乘凉。各家的妈妈此时还得屋里忙活收拾没这个福份。 小时候乘凉的重头戏是听老爸讲故事。老爸是楼里的讲故事能手,乘凉时孩子围一圈,我

最小,最里圈,紧贴老爸膝盖,旁边是隔壁和我们玩得最好的年龄介于我和我老姐正中间

的小男孩,他是最聚精会神听故事的(总嫌我打茬问问题)。姐姐在另一边,她是那个总

嚷嚷:“爸爸爸爸,这个故事俺早听过了”的小兵拉子领袖。 老爸讲故事爱卖关子,当孙悟空要与妖怪开战了,他就不说了,停下来很悠闲的抽几口烟

(当时还没有人意识到“二手烟”的危害,爸爸后来戒烟,后话不表)。他总在讲完一段

时说太晚了太晚了都该回家睡觉去了,所以他讲的都是“连载”。 我最初的“文学熏陶”就是 这么来的。长大后发现爸爸讲故事是筛选编辑过的,他只讲他

觉得孩子感兴趣且合适的东西(比如从来不讲红楼,聊斋 )。最小的时候最爱听的就是

西游记,慢慢的故事就渐渐复杂了,有很多是爸爸自己看书的节选。我很小的时候把老爸

崇拜的要死,以为那些故事都藏他肚子里,随时可以拿出来一个,直到老姐无情地指出爸

爸那些故事都是看来的 。 印象最深的是有个越狱的叫冉阿让的逃犯,力大无比救了一个压车下的老头,然后又去解

救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名叫珂赛特的可怜的寄人篱下的小姑娘,帮她拎水,还给 她买了一

个让全村小女孩仰望的,让她激动的发抖的有着美丽金发穿着绸缎的大洋娃娃。这个故事

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因为凶恶的逃犯竟然是个好人,而那个大洋娃 娃更让我梦寐以求。我

缠了老妈一年,要她买了一个我见到的百货商店最大的洋娃娃,9 块 6 毛,当时对于玩

具,那是很大价钱了。哎!题外话,小时候真是贪 婪不懂事。(那个洋娃娃,直到藕出国

前都在藕房间五斗橱上立着)。

Page 16: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13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长大之后读《悲惨世界》,这才知道故事的出处。 另外印象深的是一只狼狗,和它的主人的故事,那狼狗,最终失去了主人,回到茫茫雪原

做了狼群的领袖。记得爸爸当时讲故事时告诉了作者和出处,是杰克 伦敦的《荒野的呼

唤》。 还有个故事是《忘不掉的伤疤》,关于人性的,藕那时似懂非懂的很有感触。 还有许许多多别的故事,人物传记的,破案的,不记得了…….。 再后来搬家了,一家一单元,新邻居也不熟,就没有夏日老爸的乘凉故事会了。 老爸最后给我们姐俩晚饭后讲的故事是《射雕英雄传》,比电视稍稍那么超前两集 。 那时我们早已爱看小说。但父母(主要是老妈)怕我们影响学习时间限制看小说,电视也只

有周末看。老爸系里图书馆结来了《射雕》,藏着自己看,被老姐找 出来,他又藏起来,

最后达成协议每天饭后讲一段给我们解馋。那是我们姐俩最后一次一起听老爸讲长篇故

事。童年世代亦已结束了,早已被学习学习再学习,功课 功课再功课,考试考试再考试的

少年时代取代。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17: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14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万象

蒙特厄小记—纳博科夫究竟住哪儿

鹿希

很长时间里,我对日内瓦湖及其周围的景致和城镇的感觉恰似中国古诗所云“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新鲜劲一过,觉得这一带甚是无聊。我非滑雪登山 爱好者,对

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爬上山坡眺望勃朗峰,听着瑞士奶牛挂在脖子响个不停的铃铛无太大

兴趣。我宁肯周末驱车去安纳西去里昂甚至更远处漫无目的地瞎 逛。可来访的亲朋好友却

总是说,你看日内瓦,看洛桑,多清静多干净,你看这山水多美丽。我随口应和,是是

是,我天天对着一张明信片。直到有一天发现了湖北 岸洛桑城往东出去的小城蒙特厄

(Montreux)的故事,这才意识到自己几乎和貌似平静的湖畔丰富人文历史失之交臂。 从日内瓦起东至湖的顶端,日内瓦湖北岸约一百公里余,除日内瓦和洛桑两个可以称为城

市的地方外,其余均为小城镇,零零星星随意铺撒在湖边。镇子的居民多则上 千,少的数

百,各镇布局大多相似。一般沿湖为主要街道,几家咖啡兼餐馆外加一二家商店,最多再

来一处市政府的旅游咨询处,由一二个学生季节工负责接待提供信息。背靠山坡的几条小

街则为住宅区,干净利落整洁,常常鲜花盛开。我总觉得这些花草要么是不上班的人成天

呆在家里足不出户地伺弄出来的,要么肯定是阿尔卑斯山神送来的礼物,但神又不愿进入

凡人家,所以连花带盆往阳台窗台上一搁,就来无踪去无影了,不然为何平时不见有人逛

街呢?日内瓦和洛桑之间的高速公路 象好莱坞过去电影里的和平时代,一马平川一溜平

缓,还没来得及仔细数过了几个镇子,左前方半山梁上的洛桑古城已经跳入眼帘。一过洛

桑,那路就像是被设计师 故意为之或施工的人偷懒不看图, 哪儿顺眼挖哪儿,一下子给拽

高到半山腰。于是,从蜿蜒半山的公路居高临下朝日内瓦湖望去,对岸法国的艾维安

(Evian)和多农(Thonon)错落有 致,深近凸现,勃朗峰的山尖还真象当地人形容的这颗牙那

颗牙。南方牙,北方牙,几颗狼牙直插云霄。湖上的风帆如天边流云,似有似无,忽近忽

远。眼前的日内 瓦湖变成了个巨大镜子,通过它的波光粼粼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神秘美妙

而又秀丽的一隅。 在大坡脚等候的一个小城便是蒙特厄。这个小地方过去没有引起过我的特别兴趣,一来没

什么特色,二来这个镇子有点显富,这和瑞士人节俭低调富而不露的风格相左。蒙特厄的

商店橱窗金光闪闪,价值连城的金银钻石,猫眼怪石的光芒恨不能越过好几公里宽的日内

瓦湖,把对岸艾维安的人晃晕。尤其湖边有家叫蒙特厄宫 (Montreux-Palace)的豪华旅馆

更是金碧辉煌,显尽奢侈,连窗户的遮阳棚都是灿灿发光的金黄色。“也许美国人喜欢这

里”,我曾经如是胡乱猜 想。我喜欢把人带到蒙特厄隔壁的维埃(Vevey) ,这儿清静,幽雅

朴素,是卓别林的晚年故居地。那个心灵美的大明星奥德丽-赫本(Audrey Hepburn) 生前

也住在附近的小村子里。我对蒙特厄的认识只限于它每年夏季著名的爵士音乐节,因为组

Page 18: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15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织者经营有方,音乐节总是能请到有名的歌手明星大腕献艺。而且音乐 会的方式也别开生

面,一旦将当天的票换成一只标明当天颜色的塑料手镯戴在手腕上,就可以随时进出指定

的音乐厅,斯特拉文斯基厅啦,柴科夫斯基厅啦等等。喜 欢时静静听,或跟着摇头晃脑甚

至捶胸顿足,不喜欢时出来对着湖发发呆,喝杯啤酒,抽支烟,等到心仪的歌手出场时再

进去。我就是在蒙特厄有幸听到 B.B.King 那令人百愁百解,百听不厌的歌,只不过他老人

家当时虽已年过七十,但精力旺盛从午夜开始登场唱到凌晨两点还意犹未尽,而我已经睡

意朦胧,哈欠连天,只好与 他告别。 某晚无聊,瞥见电视里正播放一纪录片,画外音款款深情地叙述着纳博科夫,蒙特厄长,

蒙特厄,纳博科夫短什么的。我揉揉眼睛禁不住坐下来看下去,还真是那个 因写《洛丽

达》出名后又说: “出名的是洛丽达,不是我” 的纳博科夫;可那个贵族出身,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纳博科夫和富贵荣华的蒙特厄有何干系?我不研究文学,无从知道究竟有多少

博士论文,多少书来论述,评 论,演绎,批评或赞美纳博科夫和其《洛丽达》,多少人为

其折腰,穷尽其才,使出浑身解数,颠过来,覆过去,用尽前现代,后现代,外加猜想臆

想来琢磨《洛丽 达》,最后到了我这类愚钝的普通读者的眼里无非变成:《洛丽达》挺好

看!我有些纳闷,纳博科夫来蒙特厄干吗了?为什么是蒙特厄? 纳博科夫的身世和故事本身就是一本书,他出生于 1899 年,从小生活在家里圣彼得堡附

近的庄园里,替庄园服务的工人佣人加家庭教师达五十人之多,年幼时便 说得流利的法语

英语。十八岁时逢布尔什维克革命,一家人顿时如丧家犬被迫急急流亡,几经辗转英国德

国法国最后于 1940 年到达美国,后来的故事因那个出了 名的洛丽达而众人皆知。而这电

视里的纳博科夫在大约七十年代,虽早已出名但却如法国人形容有些“斯拉夫人般的忧

郁”,这话用在这个看上去不苟言笑的斯拉夫 人身上还挺合适。 纳博科夫和蒙特厄的故事原来是这样动人啊!蒙特厄华丽的外表下竟然有如此不同寻常的

文人往事。《洛丽达》于 1955 年首次由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出 版,1958 年英文版在纽

约面世。这本书讲述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十二岁情窦初开的少女如痴如醉的情爱故事,一

出版就引发起几近狂热的争议,尤其在清教道德 至上的美国。1962 年,才华横溢的导演

库比利克(Stanly Kubrick) 将之搬上银幕,从此《洛丽达》更是扬名世界,那个时代里,大

概除了共产主义和穆斯林国家之外没有不知《洛丽达》和纳博科夫的了。《洛丽达》给纳

博科夫带来 名誉和巨大的财富,使他终于可以放弃在美国大学里的教授职位,不再为饭票

忙碌,从此做自己喜欢的事:爱文学和采蝴蝶。纳博科夫夫妇决定回到欧洲,他们选择 了蒙特厄,此地距他们唯一的爱子所在的米兰和其他亲戚定居的日内瓦不远,再者纳博科夫

年幼时听家人提及过蒙特厄,过去的俄国贵族喜欢来瑞士山区湖畔洗温泉晒太阳。他们选

中了蒙特厄宫最顶层靠角落名为“天鹅翼”的一套六间套房,俯瞰着日内瓦湖和南岸的青

山。从 1961 年始,纳博科夫夫妇在这里一直住到生命的 最后岁月,至纳博科夫于 1977年去世,夫人薇拉 1991 年去世为止。电视片中纳博科夫的儿子谈到父母为何不愿购置家

产时说到,父母尤其父亲认为一旦离开 了俄国,哪里都不能算家,心在哪里,哪里便是

家,身离俄国,置家何用。

Page 19: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16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蒙特厄的豪华湖畔旅馆自然不能与纳博科夫童年的庄园同日而语,更何况也许还无时无刻

不提醒着他无奈的流亡,所幸文学和俄语似汪洋中的小舟替他承载着那不弃 不离的乡愁。

恃才傲世使纳博科夫对许多作家都不以为然,对其他流亡的白俄贵族他更是不屑一顾,在

他眼里这些人只知道为失去的财富地位土地财产等身外之物而 悲伤,并不懂得失去俄语和

俄国文学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不知为什么他对弗洛伊德的评价近乎尖损刻薄:“我把自

己的最深最早最远的梦翻个底朝天,恕我直言, 我还是绝对不敢恭维弗洛伊德那中世纪式

的荒谬不已的小人度人心之心,简直神经质般的到处寻摸有关性的象征,干脆还说胚胎躲

在自然黑底角落窥视自己父母的性 生活,这不等于在莎士比亚的著作里徒劳找培根写的藏

头诗!”(纯粹瞎掰活!--- 这是我看到这儿忍不住替他加的后缀,非那氏原话)。 纳博科夫晚年在蒙特厄的生活可以说与自己的童年紧密相关,但也许是弗洛伊德关于童年

痕迹对人性格和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的理论恰好戳到了他的疼处而他又未能 全然意识到,

所以更是对弗洛伊德恼羞成怒?纪录片没有提供更多的有关信息,随着年纪的增长,纳博

科夫对俄国和童年除回忆之外几乎就是重返童年:每天闻鸡起 舞先写作,和夫人共进早

餐,沐浴刮胡子,然后出门采蝴蝶,然后回家(回旅馆)午餐,继续用俄文重写自己的英

法文作品,儿子有时也来帮忙切磋。他去世之后, 薇拉把他的蝴蝶藏品捐赠给洛桑大学,

校方竟花了近十四年的功夫才将这套藏品分类编目整理完毕。画面上晚年的纳博科夫那么

从容,总是带着思考的深邃严肃,甚 至几许忧郁。《洛丽达》使他衣食无愁,蒙特厄和湖

畔的山川给了他宁静,家人于他爱意深深,但终不是俄国啊!他的童年虽早已随风流逝,

而又因流亡而永驻心 里。纳博科夫只属于他自己,他如此认为说:“我是个三色俄国人,

一个在英国长大的美国人,一个口音带巴黎小舌颤音的圣彼得堡人,但我又不是法国人,

因为我 的“r”发音更象俄国人卷大舌”。当记者问及有朝一日你会回俄国吗?他毫不迟疑

断然回道:“俄国对我而言就是俄语,我的童年和文学。这三样东西都在我身 上,我何故

回去?我永不返乡,永不背叛。” 我从未认真读过全本纳博科夫,但他的人生故事吸引了我。但凡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故

事,往往在人失魂落魄或沮丧孤寂时,会象微风吹拂的杨柳一样轻轻垂到眼 前,柔柔拂去

烦躁,熨平心绪的慌乱和不宁。文学与人的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作家的身世却

和时代紧密相连,后来在俄国发生的一切彻底毁灭了并不过问 政治的纳博科夫对故土的希

望,他将乡愁埋在心底,然而谁又难说他笔下对洛丽达的美丽的痴迷赞赏,对这个皮肤细

腻如蜜色的少女难以抑制的欲望,与这个童稚未 泯同时又早熟的妙龄女郎曲折难解的复杂

关系没有折射出他与俄国难舍难分,却又长相望不相守的心境? 看罢电视,我对蒙特厄简直另眼相看。事后赶快去刨书看,原来斯特拉文斯基的《春祭》 最后完成于蒙特厄,然后 1913 年首演于巴黎;原来柴科夫斯基 1877-1879 年间数次小住

蒙特厄;原来海明威在《告别武器》中描写过蒙特厄的风景和半山的葡萄园…… 我竟然毫

无印象? 我的脑袋这些年看来进了不少水,该向过去的俄国人学习,晒晒太阳泡泡温泉

了。于是还没等到音乐节来临,赶快又去了一趟蒙特厄,围着蒙特厄宫绕了一大圈,很 是

Page 20: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17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仰慕了一番,使劲琢磨纳博科夫曾经住过的套间“天鹅翼”究竟在哪个方向?他的书房究竟

是哪一间?他如何站在窗前看风景,遥想俄国,遥想文学,遥想童年? 2007.1.

HU白桦林链接 U

旅行杂感

半瓶醋

其实我自己很痛恨回国游记,尤其是上海人方式的若干年没回国,如今理发多要贵好多钱

的豆腐帐游记。我自己每年要回去一两次,却从来不曾写过游记。这次图便 宜飞 American Airlines,时间有点怪,早上七点多离开北京,而预计于北京时间的当晚八点到芝

加哥。路上睡不着,罗列几个这次回国有点意思的感受。 这次是妻子为自己在家里清净,赶我带两个孩子出门。先来流水帐:东京三天,北京两

天,西安两天,成都两天,重庆三天,沈阳(朝阳,北票等)两天。最后把孩子放东北母

亲处(他们两个还要在东北与北京各住两个多星期,然后自己飞回美国),我经北京回

家。 东京除了去看庙以及镰仓大铜佛,就是带孩子们去逛台场的船舶博物馆以及未来科学博物

馆。两个博物馆之间走路只要五分钟。其实如果有时间,可以在台场呆一整 天,白天逛博

物馆,晚上可以购物,吃饭。中间还可以去坐那个巨大的 Fair Wheel。当然,我是一定要

带两个孩子去逛秋叶原的。附近的 Yodobashi Camera 八层大店是所有玩家的梦想。儿子给

自己挑了生日礼物,我自己买了一套日文OCR软件,一套日英翻译软件,希望用这个偷懒

的办法能开始读一点日文书籍。还买 了我家里的第三个“文明的象征”(我美国朋友语) -

Page 21: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18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松下在中国生产的温暖便座。 国内带孩子做这样的旅行其实不容易。目的当然是让他们理解一点点中国,看到一点点他

们父辈的土地,还要希望他们以后有想要再回来的感觉。去年我们做到了, 他们两个当时

就说明年还要来。今年要带他们去二线城市,要带他们去农村,有难度。这里的关键:厕

所,至少每十二个小时要有干净的坐便,呵呵。我的招呢,除 去飞机外,火车全部是软

卧,旅馆也全选好的。还有隔三差五去一趟东西结合的自助餐馆,让他们吃顿饱饭(这两

位在美国也从不吃麦当劳与肯德基)。这样旅行问题基本解决。西安,逛他们听说过的兵

马俑。然后爬上始皇陵,体验一下中国第一个皇帝的国力。杨贵妃,这俩没听说过,华清

池可以免去。孙悟空,听说过,于是 远远过去看了大雁塔,告诉他们这是唐大和尚得道后

藏经之所在。第二天西安城墙上租了三两破车,在十二三公里长的西安城墙上骑了一整

圈。对我自己来讲,北京 城墙没了,只好以西安城墙来寄思念。成都,先去看金沙遗址。

那个博物馆布置得不错,连孩子们也说好看。本来第二天要去卧龙看熊猫生长地,顺便看

地震灾区。 不巧那边路还未修好,未能得以成行。改去成都熊猫基地,孩子们看到几乎吐

血(太多)。然后去望江公园看竹子(女儿以某竹命名 – 公园中居然看到该竹)。这两个

没听说过三国,于是免去武侯祠,以游乐场代之。 重庆:最麻烦的是孩子们不停地问,坐这边的是谁?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是你爷爷的四弟

之女。那位?喔,你爷爷二姐无后,他的大哥将其子之一过继给妹 妹。”What! They can’t do that.”。末了, 这两个总算最后大概搞清楚了我们这一大家的脉络。这样,我来重庆一

半的目的达到。重庆没什么好看的,朝天门看了长江,嘉陵江,然后长江索道坐了个来

回。第 二天,很罕见重庆是个晴天。先去歌乐山公墓为我父亲扫墓。为了省去我的解释,

所谓扫墓,纸钱,香火全部省去,只是让他们买了两束花,奉供于祖父及曾祖母碑 前,意

思就算到了。然后去乡下老房子。相比十年前,青壮年都出外打工,不在家了,房子也没

有继续修。原来的一块水田没人种,变成了水塘。孩子们还算有点兴 致,亲戚后院砍了一

段大约直径一寸半,长一米多的竹竿,两个一定要带回来。“是我家的竹子”,他们很骄傲

地说(有劫机嫌疑,不让随身带上飞机,机场打了包 裹托运才行。打包工人问,就一根竹

子,不值二十五块打包费的。“就算二百五我也要打包”)。 沈阳本没什么好看的。但我儿时最好的玩伴在一家大型国企做小领导,说好了要开车带我

们去辽西。对,就是凌源附近的辽西。那边有这次旅行两个孩子最希望做的 事情 – 挖化

石。二十几年前,辽宁北票的年轻人意识村子附近一个雨水冲刷的小山沟沟边剥落的岩层

中的化石可以卖钱,引发了附近村民以此致富的热潮,以及随之而来的 世界闻名的考古发

现。这里出土了大量的原始生物化石,包括恐龙到鸟的中间的几种物种(这次世博辽宁馆

便以“龙鸟”为标),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就是所有花的祖先)。具体咱们这儿有专

家,可以去问先生。据称辽西朝阳地区(包括凌源)一半的土地面积下有这类化石。我们

先去朝阳市藏品丰富的化石博物馆开眼,然后到北票北二十五公里辽西化石最重要的发掘

地看那里的博物馆,里面真是有好东西。原来就听说过最早的飞行鸟类之一的辽西孔子

鸟,觉得应该很罕见。可是这里的一 块化石上居然有三只(甚至朋友家中就有一块下面孝

Page 22: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19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敬的“鸟”化石)。还有一块据说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块交配进行中的小恐龙化石 – a Kodak Moment frozen in rocks。辽西化石的民间发掘几年前已经被明令禁止,不过中国嘛,总有

点小办法。朋友跟博物馆那边打了招呼,孩子们爬到切开的断层上,不用锹镐,只是用 手,几乎每抽出一片石片,都能够在分开的层面中看到小生物化石,昆虫啊,贝壳啊,什

么的。虽然除了几根不知道是什么生物的骨骼化石外,没找到大生物化石, 但能够使埋藏

一亿多年的小生物重见天日就足够孩子们兴奋的了。昨天北京临行前接到辽宁电话,说是

给我找了块我一直想要的蜻蜓化石,等我下次去取。希望不要 被中国海关没收。 路上孩子们经历了一个我过去没想到的小小文化冲击 – 旅行中所有晚餐他们的老爹一次都

没花钱。不是同学便是亲戚,甚至有几次是某公司宴请,都轮不上我掏。我自己早已经习

以为常,可俩孩子过去没怎么见过我吃饭不掏钱,觉得很不理解。后来每次饭后便逼我买

单(也还是没成)。 老家的中学同学看上去都还可以(我过去十几年中基本上每年有机会跟他们吃饭)。有给

人家做清扫工的女同学,一个月拿六百多,算是差的。其他大都还有工作 – 工厂先让大家

“予退”,每月几百块生活费把你打发,然后再以合同工形式把你“返聘”,大部分福利就不

用给你了,而且可以随时解雇你。班里四十几个同学中, 最近几年一个被杀(见“小军”

文),两个因癌症病故。不过,好处是二十多天中,东北是唯一见得到蓝天的地方。孩子

一路上没病,交给老妈,完活。 我很爱北京,自称了解这个城市。这次我近三十年里第一次去了宛平城(不知为什么,我

原来对于宛平城本身一点印象没有),又一次走上卢沟桥。这座曾经伟大的 Marco Polo Bridge, 感觉上并不好看 – 桥上的狮子显然都被换过,当年成就了大都北京的永定河里面

现在并没有流水(虽然北京地区近日连降暴雨)。当局为了让卢沟桥好看,居然在桥下几

百米处修了一 个水坝,于是卢沟桥下几百米形成了一个“永定湖”。据说近年甚至有在河

床上盖房的怪事儿。天安门南十几公里的一条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里面,一连十几分钟 都能闻得到刺鼻的酸臭味道,路旁不少长满了荒草,堆满垃圾的断壁残墙。2006 年我被

告知,扩建的国家博物馆(原历史博物馆)2009 年开门。但是已经到 了 2010 年中,仍旧

只有门前的两座厕所开放。我走路去逛王府井以北的三家大书店,看到的景象却让我突然

意识到其实我并不懂今天的北京。金鱼胡同北面的老 天主教堂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修缮一

新,周围玻璃大厦的反射下格外醒目,附近挤满了逛街消夏的人群。与之对比的是整条街

上却看不到一处完整的北京四合院。喧嚣大街旁三十年前曾经卖电阻晶体管小铺的位置上

换成了“成人健康”的店面,大敞的店门内耀眼地耸立着塑胶制造的生殖器,仿佛送我回

到了 1986 年秋的纽约 42 街。这个绝对不是我心里藏着的那个北京。也许是当代的北京抛

弃了我,或者是我下决心要抛弃今天的北京。有一点点欣慰的是这一次我的北京之行仿佛

会使我 锲而不舍的努力有了一点结果 – 国家某个部门似乎同意出钱为我收藏的老照片办一

个小展览(不过这是中国,谁知道最后能不能成),包括北京。嗯,当然是我爱的那个。 北京出发前的 12 个小时 ,我在住处附近的魏公村街上闲逛(这次买了本《魏公村研究》

Page 23: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0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一书,没准可以有兴致翻一遍。历史上这个地方有点意思 - “魏”,乃“畏兀儿”之谐音。虽

然这些年魏公村民院附近以卖白粉的新疆人聚集闻名,但这个地名却是几百年前维吾尔人

客居此地的结果),想找个舒服安静的地 方来进此行最后的晚餐。忘记了带书出来,于是

行人天桥下卖盗版书的小车上(上面看是盗版的正版书,挪开上面一层下面是盗版的禁

书)十块钱抄了一本黄仁宇的 《中国大历史》。当下的国人少有耐心,书店里摆满了《一

本书读懂中国历史》以及《一本书读懂世界史》一类快餐史书,很不以为然。不过既然我

自己完全没有历 史方面背景,更没有精力去系统研修。于是更喜欢黄仁宇“归纳法”出来

的“大历史”,然后回过头去学习费正清,近代史中挑出“枪史”这样的微观史来归纳,

看 看能否总结得出自己的见解(费认为搞历史不能超过二十年的一段)。 飞机上草草读过黄仁宇书中的几个章节,不免联想起今日的中国。虽然具体方式上看,从

共产党 1920 年代末的“土地革命”开始,就以战争以及血腥的方式建立 并巩固其政权。但

1952 年土改以后到文革前夕的这段时间里面,虽然共产党人以及其政策导致数千万无辜

生命的消忘,不过我们回过头看去,至今也还找不到毛 有意屠杀农民生命的证据,而只能

得出他操之过急,不切实际想要一夜之间将中国从几千年不变的农耕社会中解放出来结论

(一位美国情报人员提到过他在 1958 年间谍飞机底片上看到千百个一齐冒烟的烟囱时的

惊讶)。我想他临终才才开始理解他手里的这样一个农耕大国的顽固。他成功实现了他

1910 年代的梦想,在腥 风血雨之中夺得了对这个泱泱大国的统治,但却没有能够在他的

有生之年从根本上动摇他 1949 年从国民党手中“解放”出来的土地。他可能读过马克思的

《资本 论》,但却完全不懂资本主义。邓意识到了其中的弊病,开始从本质上抛弃共产主

义,而将资本主义在中国合法化,并基本上以和平的方式下完成了这个意识形态的 转变

(如果我们可以将 1989 年解释成民众比邓还急躁的情绪的话)。这样看上去,要完成平

稳地将亿万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艰巨任务,要最终将这个国家“现 代化”,融入到北半球

之中,江,胡与将来的习肩上的负担也许的确不是当代世界上其他的领导人能够与之相比

(值得警惕的是,中国仿佛开始重复 60 年前计划经 济的老路 – 近年国家命脉渐渐落入巨

型国控垄断集团之中。最好的职业是国企,最好的工作是公务员)。六十年前,出于不

幸,中国落到了共产党人的手中。但今日的共产党并 没有在中国施行共产主义的纲领,而

是国家资本主义。我们民主制度下锻炼出的锐利双眼看得到我们原来很熟悉国家的很多弊

病,但我们大家大都没有亲身去经历过 去二十年中这场广义上可能是中国文明史上最重要

的革命。或许应该可以给这场革命引起的阵痛以更多的理解,或许我们可以以更大耐心,

给中国更多的时间(a couple of lifetimes?)。我们自己曾经是中华民族中的精英,时至今

日大约有很多人再没有机会参加到这场可能才刚刚开始的革命之中,但至少有义务来尽其

所能 做点事情。我呢,要是能够帮助今天的中国了解其被共产党人掩盖了的过去,做一点

点技术角度而不是道德角度的历史,我就很高兴了。至少我自己是这样想。 2010 年 5 月 15 日 10:20 GMT At 37,000ft above Alberta, Canada 发于 O'hare 机场。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24: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1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温情桑巴

白小花

在巴西,出生在里约热内卢市的人,葡语里叫“carioca”。词汇本身没什么特别的意思,但一说

到“carioca”,人们印象里立刻就和桑巴,海滩,耶稣山,足球以及狂欢节联系在一起,即使对

巴西本国人来说也不例外。 里约热内卢依山傍海,葡萄牙人最早发现这个仙境一样的地方是在十六世纪,当时他们最先到达

的是 Guanabara 海湾,由于误把海湾当成了河流,所以就用登陆的日期管这个地方叫 Rio de Janeiro,一月的河流。 巴西民族是个真正的混血民族。在立国的五百年岁月里,除了本地土著印第安人,包括葡萄牙

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德国人,爱尔兰人,黎巴嫩人,非洲裔黑 人……,甚至北欧的芬兰人

和亚洲的日本人都先后飘洋过海到这里定居。长期以来,不同的文化,生活,宗教习惯在这里交

汇,最后形成特有的巴西混血文化。而这 种文化在巴西帝国以前的首都,里约热内卢最具代表

性。 首先,carioca 这个词汇本身完全没有涉及到“人种肤色”。不管来自哪里,只要出生在里约热内

卢市就自然地获取这个称号。人们可以看到黑人,白人,亚洲人自称 carioca,当然更多的 carioca则是那些完全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人种”的混血儿。 说到里约,色彩大概是她给初到的访客最大的文化和视觉的冲击。由文字形容色彩是很有限的,

但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象里约一样色彩纷呈。到 Bosa Nova 里 歌唱的 Ipanema 海滩,你很快就会注

意到主干道上的路灯是柠檬黄的底座,翠绿的灯杆。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十字路口的斑马线都是

黑白分明的。但在 Ipanema,线条变成了红蓝相间的彩色斑马。公共电话亭是个巨大的天蓝色

“耳朵”形状,顾名思义,carioca 称之为“大耳朵”。有时“大耳朵”还 左右分成一高一矮好方便残

疾人士和小朋友,很有些卡通片的味道。和印度那种夸张的彩色不同,里约公共车的色彩搭配总

是恰到好处,这大概是狂欢节之都自然的 天赋。公共车按公司漆成不同的色彩。像我常乘坐的那

家,车被漆成了淡黄色的底,蓝色和红色相间的宽条纹上写上黑色的字,既醒目又好看。车里面

的座位是亚马 逊鹦鹉羽毛一样的蓝色,所有的拉杆都漆成柠檬黄,看上去既有热带风情又不失优

雅。而地铁的车厢则完全被各种巨大的广告包裹,有意思的是这些广告并不同于其 他地方的那种

“纯商业”,其表现形式总是和里约的热烈色彩分不开。最近我就看到一节完全被包装成“柠檬”的车厢。碰上狂欢节,主题就总是围绕吸引游客的桑 巴大道和“mulata”,狂欢节上美丽的黑白混

Page 25: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2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血桑巴舞手的招贴画。 不仅城市围绕色彩,人们的生活也绚丽多姿。但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海滩。海滩是原汁原味的

carioca 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到海滩的日光浴是很 多 carioca 日常生活里“金不换”的

内容。正午十分太阳最强的时候,姑娘们换上比基尼,外罩各种色彩斑驳的轻纱,带上沙滩椅和

太阳伞,脚蹬 著名的 “havaiana”,如今时装界宠儿的沙滩拖鞋到各个海滩把皮肤晒成棕色。

carioca 姑娘们彩虹般的比基尼,曼妙的身材和棕色的热带肌肤是每张明信 片上招牌的风景。我就

有朋友不让其男友到海滩,说是怕男朋友会被 carioca 姑娘把魂给勾走。和亚洲女孩那种近似病态

的“美白”观念不 同,carioca 的文化以白为笑谈,棕色是健康性感的象征。当然,拥有棕色的肌

肤也天然地说明主人公热爱海滩生活,无形间肯定了 carioca 的身份。 要说 carioca 爱海滩到了什

么程度?我有朋友就声称“没有一天可以不去海滩而去上班!” 小伙子们去海滩,除了日光浴和健身,更多的是去冲浪,踢足球。很多球迷大概很熟悉桑巴足

球,但如果他们有幸见过沙滩足球的表演,其字典里“艺术足球”的定 义大概要改写。Copacabana海滩是里约最有名的海滩,最近几年 FIFA 的沙滩足球世界杯都在这里举行。可惜国内观众无缘观

赏那些沙滩球星(有些是 退役的球星,像罗马里奥)的精彩表演。足球可以说是巴西民族的灵

魂,其狂热在巴西各地没有多少不同。但里约的 carioca 不仅在草地上能踢,在海滩的沙 地上也

一样能表演。海滩和足球合为一体,所以下午各大著名俱乐部才会在海滩上开训练班。国内的孩

子们每天得从早到晚学习,而 carioca 的孩子下午多半 都是在海滩度过的。 里约大部分地方并没有夏威夷那样的大浪,但冲浪还是足够的。冲浪手是 carioca 里不同的一类,

但他们绝对是里约海滨城市的象征。冲浪手人生的唯一目的 就是追逐大浪,所以其组成多为青少

年。清晨的涨潮时节是冲浪手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为了赶上大浪,他们都起床很早。海滩道路

上日出前那些身穿橡胶衣,夹着 冲浪板的光脚少年,通常都有晒得通红的肌肤和褪色的头发。大

浪过后,他们一天所有的精力也用完了。所以一个典型的冲浪手余下的一天总是在“恍恍惚惚”中度 过。他们的衣着,喜爱的食物和对生活的懒散态度,甚至于在 carioca 的方言里,冲浪手特有

的“含糊拖音”和俚语都变成了年轻人的流行用语。这些影响最 后形成了 carioca 式的冲浪文化,也

是年轻人的文化。对巴西其它地方的人来说,carioca 冲浪手就是一个懒散,睁不开眼睛,说话含

糊,褪色的头发 和红色的肌肤,彩色的冲浪板加冲浪短裤的少年。 里约之所以充满色彩,这和 carioca 性格里那种特有的温情分不开。通常人们总以为来自热带国家

巴西的民众一定热情。这话对,也不对。电视里桑巴大道上 激情的桑巴舞和扣人心弦的鼓点,球

场里的万人狂欢,这些都给人热情的印象。但生活不总是桑巴和狂欢节,铺天盖地的贫民窟总是

时刻提醒 carioca,他们 的城市并非天堂。面对严酷的现实和浪漫的理想,carioca 选择了和其它

地方那些问题民族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我归纳为几点。用 carioca 的俚语来说就是“温

情”,“黑色幽默”,“小办法”,“走了再约”和“扭扭屁股”。 carioca,或者说巴西性格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里约大街上无家可归的

孩子,追着路人乞讨且大部分时候空手而归。人们可以无视 孩子们黑乎乎的小手和渴望的眼神,

Page 26: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3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但一旦看到这样的街童哭泣,立刻就有路人询问。生活对很多普通巴西人来说是很艰难的,但没

有人能够无视一个街童的眼泪。 初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的葡语还远没有到交流阶段。正不知如

何是好时,两个路过的老太太已经在和哭泣的孩子交谈。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但孩子却止了哭

泣。 后来再遇到这样的情形,总是还没等我行动就已经有人开口。这些行人里有老人,青年人,

男人,女人,平时他们可以不施舍但那时候却不能无视一个流浪儿的眼泪。这样的温情总是让来

自中国的我深受感动。 大街上常看到有人到素不相识的商店里讨水,要个塑料袋,或者借用卫生间。我从来没见过有人

被拒绝。拥挤的车厢里,常见坐着的乘客帮站着的陌生人拿包。大城 市的生活是以冷漠为标志

的。但在里约,你却常常看到素未平生的人在大街上,等车时,地铁里……谈得不亦乐乎。话题包

罗万象,球赛,食谱,总统,肥皂剧,商 店打折,儿女教育,感情生活……虽然这样的谈话不过

持续十几分钟,但谈话的人却像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尽管不久就各奔东西,消失在茫茫人海里。 大概因为长得傻,我就常常被陌生人选作谈话对象。地铁里老头问我对“六点肥皂剧”的结局有

何感想?在我尴尬地回答说“只看八点肥皂剧”后,话题又自动转入 了“八点肥皂剧”的发展方

向。在商店里排队付款,当我正为一件连衣裙的“正反”面感到困惑时,身后一个戴墨镜的金发女

子凄惨地聊起了她在丈夫和情人之间的 艰难抉择。我只好稀里糊涂地和她“捣浆糊”,最后她还

摘掉墨镜让我看哭肿的双眼以加重故事的悲剧性。对于我连衣裙的“正反”面问题,她的答案是

“怎么都 行”,真让人哭笑不得。超市里一位太太向我请教“芫荽”和“欧芹”的区别,同时又

不失时机地抱怨她丈夫不喜欢芫荽。当然我不能回答她“换个老公”,只得以 傻笑回敬。 尽管这样的谈话次数多了去了,可中国人的羞涩始终让我放不开。搞不懂这些 carioca 怎么会和陌

生人拉家常?有时候为了省麻烦,干脆沉默。于是他们又议论:“她听不懂啊?” “是外国人!” “是日本人?” “是中国人?” “你知道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区别吗?” “分不清!不过我家门口那家中国店的点心就很好吃!” “是吗?你家住哪里?” 就算我不开口,他们都能接着侃。我要接着写,他们就能谈到寿司,四喜丸子以及各自儿女的男

朋友的工作。这就是 carioca 的温情一面,他们是如此喜欢人 与人之间的接触,反复那个“make love not war”的时代永存似的。而那正是 Bosa Nova 流行的时代,这种桑巴加爵士的温情音乐绝妙 地诠释了里约人的个性,所以 Bosa Nova 大师 Tom Jobi 会安家在 Ipanema 海滩。 carioca 是非常擅长“黑色幽默”的,这和里约生活复杂而矛盾的一面分不开。里约市由中产和富

裕阶层占多数的南区,巴哈新区和破落的北区组成。散布在 三个区中的是漫山遍野的平民窟。总

之,里约就像一个被贫穷海洋包围的富人的小岛。一方面是风景如画的海滩,另一方面是海滩上

追逐小偷的游客的绝望尖叫; “双兄弟”山下夜晚的点点明灯映象寒星一样照着大海和明月,可

Page 27: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4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游客们不知道那一盏盏明灯后都是一个个贫困的家庭。 所以这种自相矛盾的生活造就了 carioca 的幽默性格。去邮局寄信,电脑网络坏了不能刷卡。邮局

职员对我说:“这是家假装银行的邮局!”脱口秀主持一个 为聋哑人做的搞笑节目。当提到工资

时,主持拿起一叠钞票往地上砸;提到药品价格时拿起药盒往天上扔。被卡在商店大门的窃贼曾

经在 youtube 里很流 行。 他们对自己幽默态度的评价是:“又能怎么样?难道哭?”” 面对生活的问题光有幽默是不够的,于是 carioca 发明了他们自己的应付方法,即“小办法”。所

谓“小办法”,有时是指没办法的办法,有时则指“走后 门”。比如说排队卖票,到你时卖完

了,怎么办?很多 carioca 会和卖票的磨,这叫“给个小办法。”在世界上很多严肃的地方这大概

是不可思议的,但里约 有里约的小办法。信不信由你,很多时候小办法的确可行。我就靠“小办

法”看过合唱演出,还靠“小办法”去过桑巴大道的 VIP 区。碰上家里添丁房子不够住, 贫民窟

里的人(有时连中产阶级也这样)就会把自家的房子加盖成“小楼”,人们管这种“炮楼”似的

建筑叫“挤一挤”,也是“小办法”的一种。“小办法”有时 候也引申为作弊行贿。虽然不一定

合理合法,但“小办法” 这种“凡事都有例外”的哲学在 carioca 的生活中大行其道,这大概和

低效率的政府机构以及极 端的贫富分化分不开。中国人大概不难理解“小办法”,这和“后门”

哲学有些类似。但走“后门”得靠人力物力,“小办法”却不一定。有时候只是因为说辞动 听,

因为 carioca,或者说巴西人那种温情的性格最容易被打动。 “走了再约”大概是 carioca 最有名的缺点。很多巴西人抱怨 carioca 虚伪,“走了再约”是他们

最爱的举例。什么是“走了再约”?比如说在一个聚 会上遇到不相识的人,友好的寒暄后 carioca会说:“走时一定打电话给我,咱们约好……”。你要是把 carioca 的约会当了真就惨了,因为通

常连他 的电话都不会告诉你。所谓约会不过是个托词,他们似乎对“待人友善”有着比别人更执

着的理解,可惜赋之行动就是另一回事了。亚洲文化的“常来家里玩”和 “走了再约”有异曲同工

之妙。亚洲人都明白主人不过是出于礼貌,没有人会真的冒失“到人家家里玩”。可是“直肠

子”的西方文化就不同了,礼貌和虚伪是两回 事,所以 carioca 才会有这样的名声。 carioca 的另一大有名缺点是“扭扭屁股”。这里不是讨论 carioca 们舞姿好坏,“扭扭屁股”说

的是懒散和不认真,虽然这样的缺点在巴西其它地方 也很普遍。不知道是源于什么典故,不过它

却和一段时间流行在中国的“二等公民是演员,扭扭屁股也来钱”差不多。核心指的是随便,容

易,懒惰的方式。蓝天碧 海,新鲜空气,灿烂的阳光……里约怎么看都像个度假胜地。雷打不动

的日光浴,足球,桑巴,狂欢节,再加上温情的“小办法”和幽默,很难想象 carioca 会认真工

作。所以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任何可以做好的工作都只做到及格,任何应该做到及格的工作都做

到勉强合格或不合格。圣保罗那种忙碌的人群在里约是完全 看不到的。即使是市区的商业经济中

心,人们的走路速度和电梯的行驶快慢都不能和“工作狂”的圣保罗相比。 记得戴高乐总统在访问巴西时曾经说“巴西不是个严肃的国家!”为此差点引发外交危机。在这

Page 28: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5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里居住的越久,我对这句话就越有体会。从法国人对巴西文化的热爱 程度来看,戴高乐当年此话

的用意大概和我的理解差不多。那就是:温情的性格不可能严肃,既然不可能严肃,为什么不享

受这种随意? 常常感叹梵高的画作是如此“快乐”,那些热烈的色彩和耀眼的光线,好像描绘的是一个不存在

的世界。可惜梵高没有机会到过巴西,但我可以肯定,无论是在里约的骄阳下还是亚马逊的原始

丛林里,他一定会发现自己所描绘的的地方就在眼前。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29: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6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钩沉

半生华夏忆当年

DavidY

读到达福田(Robert N. Tharp)写的“半生华夏忆当年” (“They Called Us White Chinese – the story of a lifetime of service to God and mankind” Delmar Printing & Publishing Co. 1994),缘份

不浅。此书大开本,840 多页,厚重不亚于辞海,对于我这样的看书慢又时间有限的打工

族,简直要豁出去才行。此书没有唠唠叨叨的前言后 记,作者本人亦非名人。书里连出处

索引都没有,全凭记忆,只是个 witness account,没有旁证,编者也没有核对出入,几乎

与档案馆里的原始记录本类似。作者讲述的背景几乎是全部中国近代史,可是,全书里对

此几乎忽略不作专 门交待,显然作者假定读此书不需具备任何地理历史知识。如此大胆写

出来的书,有藐视美国读者之嫌,当然无市场可言,在 Amazon 劲售榜上屈踞百万名之 后。此书半页短序结束语是这样的:“Reader, this is your adventure… God bless”。翻开此

书,我便意识到,这正是我找了很久的书,感觉处处正中下怀,兴奋莫名。 把看书作为 adventure,有点象 handheld GPS。你大概知道前面的方向,也知道终途,但

你不知道下一步你脚踏在那里了。当然,另一种办法是你可以把地图 load 上去,随时知道

你每一步的方位,可 那又有什么惊喜?你用已知概念检验故事,然后用故事印证概念,从

概念到概念。我们头脑里早已或淤积了太多中国近代史的概念,早已烦了。当然,不预设

假定是 很难做到的,除非作者写的你几乎一无所知。有时知道一点,还不如根本不知道,

甚至想把自己眼睛蒙起来,只如作者指引的那样设身处地,反而一身轻松。这样读 下来,

达氏的书精彩如小说,更象享用一顿盛宴,太多的好菜不断上桌,等到终于看完全书,回

味无穷,才知道好货太多,一篇文字记述感想已无可能。这里只做作 者大体介绍。以后有

时间,再来说故事。如果看官有意去看此书(绝对值得,如果可能),下面写的可以略去

不看,以免坏了你的兴致。 达氏民国二年生于中国,出身传教士家庭。其父英国人。义和拳乱起,新教的烈士数量比

之前两百年总和都多,因此催招大批新血来华。正如森林之火后,新林茁壮 成长,形成传

教巅峰。达氏老三,下面还有弟妹各一。自幼年起定居关外热河凌源县城,直到 1947 年

逃离中国。他娶了另一传教士家庭的姑娘 Eva,然后子承 父业,开始在凌源传教。他目睹

此间凌源 经历的社会变化。太平洋战争起被日本人关押,后来碾转到美。战争结束后他回

凌源,直到 1947 年。之后定居美国,再未踏上出生地中国,直到 1993 年去 世。此书于

次年,未经任何职业历史学家之手,由十几位作者生平好友出力得以出版。2004 年老伴

Eva 去世。他们膝下没有子女。他在美教授中文,晚年 定居美丽的北加州蒙特瑞半岛。

Page 30: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7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纵观全书,达氏闭口不提其他成千上万跟他经历类似的中国出生的传教士子女,也很难想

象他有类似的美国经历。虽然他也本能地为中国文化辩护,但与赛珍珠这样 的社会改革派

不同,他政治保守,为人实在,对父辈既无指责,也无吹捧。他绝大多数时候住在小城,

与中 国政治精英文化名流没有交往。达氏有一处特别:他没有象大多数传教士子女那样回

西方受教育,而是 home schooling(函授)。他观察的中国社会几乎完全来自他自己的经

历,完全没有报纸书籍二手货,为此书最了不起的地方。而我对凌源甚至热河一无所知, 免受已有知识的污染,听达氏说故事,听来专心,滋滋有味。读到惊奇之处,嘴巴合不

拢,乃是常事。

HU白桦林链接 U

二十四年前的一篇日记

Adagio

那次演讲印象深刻,是因为讲到后来刘晓波十分亢奋,跳到桌子上振臂高呼:“今天我站

在这里,我就是上帝!我就是真理!没有什么权威,没有什么传统,能让我 臣服。。。”(大意)我站在前排,离他也就几步之遥,心想这厮真够狂的。这个人后来的命运和作

为,让我不得不叹:文人里历来多少狂妄书生,大多归依、投 靠、湮没或萎缩了,这个人

却成熟了,勇气、坚韧、理性和慈悲。。。这些今天罕见的品质都在他身上结成果实。 记得那次听完演讲我也很激动,回到自习的教室写了篇日记。前几天翻了出来。老朽百忙

之中,敲下这篇日记,既为老刘获奖祝贺,也算留份历史资料。当时老朽尚在 teen years,认识浅薄,词句也不太通顺。懒得改了,连病句一并敲下来。敲字时大笑,老朽小

时候多可爱啊!~

1986 年 12 月 10 日 今晚刘晓波来演讲,其狂热场面无法名状。无根底的人以听他作为一种平庸的发泄,听到

冲动喊出的理智不清的咒骂报以猛烈的鼓掌,听到他经过深刻体验所得到的 认识和感受

(尽管片言只语)反而平静。刘晓波,以《与李哲厚对话》而著称,以否定一切传统、喊

打倒中国文化名人的激进和“现代意识”而闻名。今晚的演讲持 续了两个小时,骂了好多道

貌岸然的名人,吹了好多飘飘然的胡话,却也到底点了最清醒的几句话,喊得精辟、痛

快,冲动了人的内心,我却因一时的过于激动全忘 光了。后来他自己也不知所云了,上帝

和真理的占有者和体现者当然也有 brain is fragged out (what the hell does this mean?!-老朽

今按) 的时候。这不能笑话他,说你也没有超越这一切啊,因为他也是人,尽管他得意地

站在讲台上叫喊他就是上帝,他就是真理。 人确实不能超脱自己,当海明威拿起手枪毁灭了自己时,也只是和自我打成了 0:0,无法

Page 31: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8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战胜和超越自我,自我永远是人的最厉害最强大的敌人。这是刘晓波说 的,我认为说得很

严肃、很深刻。人却不能失去自己,当他服从于外在权威和社会伦理规范时,他多数时候

是没有了自己,他满怀着对谁也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儿的 理想的虔诚与信仰时,他可以毫

不犹豫地为它去奋斗、去牺牲,此时他却早已死去,他作为一个独特的个性的人的本体在

这个世界上已经消逝,他没有了自己的精 神,只剩下一副躯壳。 我想这不是只有刘晓波一个人认识到的吧。但他敢于赤裸裸地毫不掩饰地讲出来,就是真

诚的,(但你又怎么知道他又不同于那些君子名人心里还有一套呢?所以真诚这词儿万万

不能用。只有我知道谁是真诚,那就是我自己,但我对我自己是真实的吗?不知道。) 不管怎么糊涂,有一点必须清楚:不能失掉自己,没有什么避风港,全在我自己。 刘晓波,“砍”了两的小时,没有理智(理智是一种束缚,对人本性的束缚),没有逻辑,

没有目标, 没有肯定(有的只是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崇拜和依附),在否定一切、推翻一切

(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狂言乱语的混乱中却有那么两句真话(对人的本性、死亡和虚 伪………..。)这比那些逻辑的理性的条理清楚的长篇大论的空话要打动人。既然能报以会

意的颔首和微笑,报以情不自禁的鼓掌,就说明其中不是全为废话,还有真 话。所以我欣

赏他,却不让他在我脑子里跑马。 看来他对西方文化是有一些研究的。他说,希腊时期人的对手是命运,这是一种人无法战

胜的在它面前只能悲哀绝望的神秘力量(对!见《俄狄浦斯王》);中世纪,人感到无法

抗拒的敌人是“原罪感”,见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在十八世纪,人的敌人是社会,人

要与社会斗争,取得人性的尊严和自由,这可见当时浪漫 主义的作品;在近现代西方,人

却深深而真切地感到了人的敌人却是自己,人陷入了不可自拔之中,却无法战胜,无法超

脱,前途是一种无限的渺茫和无休止的莫名 的等待,于是就出现了荒诞戏剧、出现了卡夫

卡、海明威、出现了尼采、叔本华。。。他认为这在西方文化中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颓废

和倒退,而是一种跃进,是人 第一次把自己作为主体来研究。这是他的观点。 看到刘晓波的悲观、绝望、孤独与空虚、否定和打倒传统、推崇和称道西方,与李哲厚的

乐观、理性、崇尚传统文化、分析和怀疑西方是根本对立的,我却两者都有 点欣赏。从理

性上讲,我喜欢李哲厚,即以前说的爱他那一种至善和至美,本性的感觉上讲,我却倾向

否定道德、崇高和善美的刘晓波,这可能是青年人共感到的悲 观、厌世与孤独吧?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32: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29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自恋

打倒资本主义

菊子

Interview 总算告一段落,下一步是第二轮了。今天见了两个,一个年轻的,长得比明星还

帅,以前是四处旅行搞 Pre-sales, tech support 的。技术嘛,还行,但毕竟年轻,经验比不

过老家伙们。总还要花些时间坐下来学,而如今的工作市场,有现成经验的人有的是。只

好忍痛割爱了。他那样的人,公司里也有几个,都是在校学生做实习生。又便宜又出活,

学生自己又挣学分又攒资历,也不算吃亏。 老家伙不行。下午两点多见他。中午冲到娃娃学校帮他们准备罗马盛宴,还没有准备完又

冲回来看简历,午饭匆匆忙忙塞了一只香蕉,就到了见他的时候了。EMC 出身。我的天,

就是乏味无比,看着他的眼睛我就想打哈欠。 心里却是无比悲哀。这些来面试的人里,绝大部分都很优秀,我心里清楚得很,他们来,

干我们干的这些活,都不会有问题。但严峻的事实是,我在桌子这一面,他们在桌子那一

面。我有很多方面根本不如他们,却也在这里百般挑剔,哪怕是出色的候选人,心里也知

道他不一定有机会,哪怕是根本没指望的,临了也还要假惺惺地鼓励他们,给他们虚假的

希望。 面试本身是一种很屈辱的过程。面试是工业社会的奴隶拍卖场。我和他们的唯一区别,就

是我是成功地卖身了的奴隶,而且,别看我在这里装模作样、趾高气扬地竞买他们,我的

主人随时随地可以请我开路。 Up in the Air 不是什么艺术性很强的电影,得奖是得不上,然而却真实。我比那里的女孩

子好一点的地方,就是起码我不是告诉他们该卷铺盖卷了。我坐在食品链的另一头,给他

们一些微薄的希望。 肯定是哪里出了错。从前有个词很流行,叫“异化”。Interview 的过程,就是人被异化了的

证明。面谈的时候,我们是不能把他们当作人看待的,这个人的喜怒哀乐、业余爱好、家

庭朋友是无关紧要的,当然我们也关心他们的性情爱好,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高兴,而是

以此来衡量他们是不是一个肌肉发达、可以胜任活计的奴隶。 年轻人么,放掉了还好,知道他们还会有机会找到另外的工作。老的就不知道了。看他们

Page 33: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30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的资历看得我触目惊心;自从明白这就是我的行当、来工业界不是实习玩玩、我以后再也

不会回学校去接着上学了时,心里就开始有点势利眼了,觉得自己没在什么响当当的大公

司干过,怪伤害虚荣心的。哇,再看看来这里面谈的人,一个一个,周围的大公司背景的

全有,再看看眼前这个苍老、疲惫、急切、年过半百的从前的技术能手,我的心里充满了

悲哀。我看见了他们身上的人。 两次泡沫破裂,虽然专家们预测 IT 仍然会是将来的大雇主,然后对这些被扔下 IT 跑车的

老技术能手来说,错过了的火车就永远离去了,下一班火车,承载的会是新的旅客。 我们根本不招刚毕业的学生。噢,也不对。招了一个,是从实习生转正的。为了得到这个

职位,他在公司已经打过好几年的廉价短工。前来面试的人里,大部分都是经验丰富却在

这次经济危机中失去了职位的人。招他们,基本上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培训,而且他们早已

被工业界的规则磨得溜圆,上来就出活,不用专门给他们训练上轭头、套马鞍。 他们已经知道怎么做奴隶。 Interview 过程里倒是见到了许多平时见不到的人物。原来美国人是这样的。 大部分当

然是念书出身的了,很多人上的学校是如果中国孩子上了,家长们会羞于见人的那种丢人

现眼的孬学校,然后人家念完学位了出来,找个公司先干着,一边干一边再念个硕士或拿

点证书,末了也能人模狗样地成为技术骨干,体体面面地挣个十几万养家糊口。 居然有好多是军队背景,掰着指头算一算,我海陆空的都见过了。很多都是先去当兵,当

的是书呆技术兵,学了点手艺后再要么上军校,要么拿着军队的钱上民校,然后就“下海”进民间公司。过去这十几二十年,大概也挺神气。 还有一个音乐出身,Berkelee 音乐学院的。他还会回来复试。我一面为他高兴,一面又觉

得深深的悲哀。他的技术很不错,人也很仔细,谈起自己做的事情,还是很津津乐道的。

他越是津津乐道,我就越是自作多情地为他惆怅:兄弟啊兄弟,难道你就没有谪仙情结。

How about Bach, Beethoven and Chopin.

白桦林链接

Page 34: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31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资本主义万岁:我是个快乐的老程序员

降E大调 这一个多礼拜一直在忙,上周末和前几天晚上在家都在加班,今天算是按自己的计划将事

情告一段落。当然我是完全自愿作的,想早点将自己的作品完成。其实这些年来,我白天

上班写程序,下班之后的很多时间和周末,也都是在写各种程序中度过的。网上两三个比

较活跃的中文小论坛网站,都是我过去几年中,在业余时间逐渐完成的。完全出于喜欢,

无偿服务。不久前的一个长周末,一家人去迪斯尼玩。临行前一个朋友给我出了一个数据

库的题目要我帮忙。他老板要一个很复杂的数据输出表格,必须只由一个独立的ORACLE SQL命令完成。还说是周一必须交差。很有挑战性的一个表格输出。我于是带上我的手提

电脑。到了奥兰多,早上在星巴克吃早点的时间,我打开电脑开始做。白天她们母女去逛

商店时,我在商店门口的长凳上坐下,打开电脑做,就这样给他写好。因为手提电脑上只

有微软的SQL服务器,所以周日晚上回到家后,又立刻在家里电脑上的Oracle服务器上测试

之后,将结果给他邮了过去。帮朋友是一个方面,而对写程序的喜欢,简直已经成为我生

活中为数不多的几件最大的乐趣之一。 94 年秋季来美进入一所大学读书的时候,学的是自己已经读过干过十多年的专业。知道

毕业后要在自己的专业找工作难,尤其是没有身份的时候。所以在上学期间打了小算盘,

教授老板也好心理解,所以有些准备,选了几门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毕业的时候,很顺利

就找到了一个做计算机程序员的工作,在一家软件服务咨询公司。本专业工作难找是实

情,但根本没有兴趣去找更是当时的心态,因为一心想做多年来喜欢的软件设计工作。那

是 12 年前,当时IT行业开始热起来。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这个时候。要不然,

如我这样年过30才出国,在美国的大学校毕业时,英文口语能力仍然还有明显缺陷的

人,如何在美国以一种不仅自己喜欢而且也比较体面的方式谋生。我后来常想,IT这个行

业,真是为我而生的。 美国人有句话,说什么东西不是神秘困难的时候,就说,It’s not rocket science。我来美学

的专业和来美之前学习和工作十多年的行当,是名副其实的rocket science。不过,我这个

对专业从来就不忠贞的人,还在大学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己的专业厌烦了,虽然

后来还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多年,小有建树。所以,来美之后获得自己想要的学位,是对自

己在本专业近 20 年(从中国入大学到在美国的大学毕业)最好的祭典。 好在我对数学相关的东西,一直有兴趣,也觉得是自己的强项。来美之前的十多年的工作

和念书期间,对写计算机程序的兴趣是有增无减。其实最早接触计算机,是大学都快毕业

时学FORTRAN语言,但基本没有什么实用练习的机会,除了几次作业,是写好的程序,交

给学校的计算中心,用穿孔的卡片输入运行的。当时印象非常深的是图书馆科技阅览室那

本大书,中文版的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克努斯(Donald Knuth)的《计算机程序设计

艺术》的第一部《基本算法》。我借过多次,非常喜欢看,虽然它上面的很多习题,都作

Page 35: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32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不出来。 上硕士研究生之后,才开始有了更多的机会用终端上学校那台从罗马尼亚进口的Flex-256。那时的机费和机时都金贵,除了硕士课题,我的第一个计算机创造是用了两周的寒

假时间,偷偷地背着老师,用他的机费机时,编制了一个打印贝多芬头像的程序。这个打

印的头像非常神似,超过自己的预想,很多同学都向我要了,包括几个外系的女同学。可

惜我自己保存多年的那张,因这些年的动荡,已经不知去向。那应当是 85 年寒假。 这当然是模仿当时很流行的计算机打印的蒙娜丽莎画像的方法。就是整个画像是由计算机

打印的普通字符实现的。画面的深浅变化,靠不同字符的笔画稠密稀疏来实现。有些行可

以用重复打印来加深。我不知道打印的蒙娜丽莎画像的程序是如何写的,但我的方法是这

样的:先去复印的地方,将那张贝多芬像复印在有细格的坐标纸上,然后以不同的字符来

代表画像的点,写程序输入,然后输出打印就成了。记得第一次偷偷打印的时候,计算中

心的一个操作员看见了,却没有责怪我,还说头像不错,就是怎么额头上多出一杠。显然

是程序和数据输入不对造成的。这样修改几次,就成了。 写这个程序要不了多少技术,需要的只是对贝多芬和对计算机的热情。所幸这么多年过去

了,我的这两个热情不仅没有消退,而且在过去十多年中和未来,还成为我生活的物质和

精神源泉:对计算机程序的喜爱成为我养家糊口的物质来源,我相信没有比作自己真正喜

欢的事情来谋生更快乐的事情了。对音乐的热爱,不仅是人生所可以有的最美妙的精神享

受和取之不尽的的启示的源泉,而且我相信它还逐渐影响和养育了一种美学口味,这毫无

疑问会对程序内在和外在特质产生直接影响。一句话,这两样热情,让我成了今天这样的

一个以写程序为生的快乐的程序员。 关于写程序的快乐,有太多,都不知道从哪里写起,就先写几件让我得意的事情吧。 86年硕士毕业之后,分配到一家大型国企公司工作。公司的计算部门和能力也相对比较

强大。最初崭露头角的一个项目,是与著名的英国公司合作时,成功地调试运行他们提供

的大型软件。记得当时英方提供了这个软件,厂里却苦于无法让它在计算中心运行起来,

虽然那里集中了国内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量人员。我接受之后几天就将它调试成功,运行

出结果。这个软件以当时的大篇幅纸打印出来,有十厘米厚,英方为了技术保密,源码中

所有的字符都由01ij这四个字符构成,程序很难看懂,特别是在当时的计算软件和硬

件环境之下。 12 年前刚到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接受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解决一个程序运行问题。原来的

程序运行一个东西大约要花 20 个小时,根本不能让人接受。我既受之后,很快发现问题

并修改之后,只需要几分钟。这件小事在公司多少引起了一点轰动。 过去12年中,在当地三家软件咨询服务公司工作过(目前是第三家),经历过的酸甜苦

Page 36: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33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辣很多,掌握应用的程序技术多种多样。虽然现在的程序员多如牛毛,我却相信自己是可

能保持着一个纪录:通过考试,同时拥有微软(Microsoft),甲骨文(Oracle),和商业机器

(IBM) 三家最大软件商产品证书的程序员:Microsoft Certified Solution Developer(MCSD), Oracle Certified Database Administrator, IBM Certified Solution Expert。这些是我在第一家公

司工作时考过的,因为第一家公司是完全的咨询服务性质,客户和项目要求的技术也多种

多样。所以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技术。曾经还想去考太阳公司的Java证书,但后来我做

的一个比较小的JAVA程序项目完成之后,离开了这家公司。第二家公司和现在的公

司,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产品,我也基本完全集中在微软的.NET技术开发上了。几年前开

始,自己在家学LAMP技术,已经以这个技术完全自己开发的软件,建立了几个实用的中

文论坛网站,包括本站。 在从服务的客户到老板那里获得的各种好评夸奖中,最值得一提的是,02 年初,公司奖

励我和另外一名项目管理方面的雇员各两当年张超级杯的门票,并租用四座小飞机,将我

和大女儿,那位雇员和她妻子四人,送去新奥尔良观看那年的波士顿“爱国者”对圣路易斯

Rams的比赛。女儿最高兴,回到学校时说起,让班里同学和老师羡慕不已。而我自己,根

本都看不懂,在观众席上瞎叫一通。 当然我知道,这些都是虚的不值钱的东西,其实没有什么意义。过去一二十年,很多人在

各种VC投资的形形色色的网络公司做程序发了财,因为去的公司股票在01年底网络泡沫

破之前冲上了天。而我工作的三家公司,都是实实在在做具体客户需要的应用软件的小公

司。所以,我还是一个普通的卖力的IT民工。唯一感觉实实在在的,是自己在设计实现的

程序中的快乐。 最近网上和网友谈起,做我这样忠实的程序员,能做到多老。能活到做到 70 岁,是我的

福气,当然没有人会雇我。能活到 60 岁而且还有人给我机会,我就会感恩不尽了。50 岁

大概不会有问题。但我自己希望自己到 50 的时候,能以一种稍微不同的方式去做,虽

然,我仍然可以是个快乐的老程序员。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37: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34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他恋

送女儿上学

鲨鱼

女儿终于要离我们而去了,学校离家好远。 晚上,爸爸默默地装着车。妈妈休假一天,帮着女儿一起收拾行装。要带走的东西真多,

衣帽,鞋袜,被褥,图书,提琴,球拍……..。还有各种学习和生活用品,诺 大的一个车子

都快装不下了。妈妈还在不断地往外拿东西。把这两块地毯带上吧,说不定有用。把那几

盒饼干带上吧,买起来不方便。如果车子能装下的话,妈妈一 定会让女儿把家都搬去的。

车子装了卸,卸了装,总算把要带的东西都装上了。 不禁想起 30 年前的父亲,在灯光下一丝不苟地把我的行李装入一个草绿色的帆布箱。母

亲把炒熟的米粉和芝麻核桃仁装在瓶子里,塞入草绿色帆布旅行包里,眼里包含泪水,我

却是满心的渴望,渴望自由的生活。 清晨,闹钟的铃声把全家叫起,该出发了,天下着濛濛细雨。 不知道母亲那个晚上有没有睡觉,等我起来早饭已经准备好了。在村上转一圈,和乡亲们

说完再见,再回来和母亲说再见时,母亲已经是泪水涟涟,泣不成声。我转身刚要离去,

母亲拉住我的手,又塞给我十块钱,那大概是母亲所有的私房钱。 车上,妈妈沉默着,孩子们接着睡觉,爸爸开着车,顺手把收音机打开,妈妈毫不犹豫地

把它关上,她怕吵着孩子的梦。 绿色的原野在呼呼的风声中起伏。定位系统锁定了目的地,不时地指示着道路。这十多个

小时的路途就如人生,设定的起点和终点,孩子们长大独立是必经之路。 那时候去南京的路也很远,父亲肩上的扁担一头是箱子,另一头是旅行包和铺盖卷。我默

默的跟着父亲,肩上挎着一个草绿色的书包。晨曦下,父亲挑着行李走在田间小路上,清

瘦的身影成为我早年心中的定格。 不知道过了多久,孩子们都醒了,妈妈又开始跟女儿唠叨学校生活的注意事项,无非是安

全第一,不要太注重考试成绩一类的闲话。女儿温顺地应承着。Yes,Mom。一遍又一

遍。

Page 38: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35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耳边似乎又响起父亲的嘱咐,要用功念书,要给家里写信,没事儿不要上街瞎逛,要节约

着花钱………。也是这样的一遍又一遍。而我嘴上应承着,心里却庆幸着自己快要跳出樊

笼。 车子穿越在阿帕拉奇山脉之中,远处山峦起伏,薄雾飘渺。 第一次走这条路的时候,女儿才 15 个月,只会说非常简单的话。坐在后座的儿童椅里,

妈妈给女儿唱歌解闷,“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唱完一遍,女儿会说

“还要”。再唱一遍,女儿“还要”,妈妈唱得喉咙都哑了。 孩子们百无聊赖,开始了点车牌的游戏,密西根,俄亥俄,伊利诺,德克萨斯……..加利福

尼亚,儿子高兴地叫了起来,找到这个车牌太不容易了。是一台家 用房车(minivan),

爸爸踩下油门,靠近一看,车里坐的竟也是一家四口,后车舱塞得也是满满当当。妈妈

说,我们也许去同一个学校。 小汽轮上的我也是百无聊赖,从家乡小镇的码头到无锡要坐 7~8 个小时。同船的旅客看

着我的模样就猜出我是去上学的,我的虚荣心在众人赞许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那个时候

高考刚刚恢复不久,乡下孩子能上大学凤毛麟角。父亲笑容满面,很少见到他如此喜形于

色。 离学校不远处,堵车了,修路加上事故,夹在车流中一点一点地往前蹭。孩子哪,人生的

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有耐心,时间会帮助你解开一切难题的。 到达旅馆时已是深夜。旅馆服务员大概以为我们不来了,把我们预订的套间租给了别人,

剩下一个双人床的单间。虽然不快,也无可选择。来到房间却发现满屋子的 烟味,而且下

水道堵塞。前台派人来修也没修好,我要搬家,可是正值开学时节,周围旅馆都已客满。

前台再三抱歉,承诺今晚免费,明天换房。 记得无锡到南京的火车到站已是凌晨 3 点,出了站台父亲很快就找到了接站的校车,校车

把我们拉到学校,卸在一个很大的教室里,同车到来的同学,操着各色口音,年龄参差不

齐,只有我是父亲护送来的。一天的奔波,真累,我趴在课桌上睡着了。 上午,开车来到校园时,学生公寓前已是人海一片。问明房间号,公寓的头领(head master)带着高年级的同学七手八脚就把行李搬进了房间。女儿住的套间有 5 个孩子,每

人一个单间,共用一个厕所和一个会客厅。女儿住的本来是个双人 间,但那个孩子休学一

年没来,这样她的房间倒成了最大。其他 4 个孩子也都到了,各自招呼。这 5 个来自各州

互不相识的孩子生活的轨迹在此交汇,一定是前世的 缘分。 我们宿舍就一个房间,一层楼有一个厕所连水房。宿舍里住 7 个人,四张双层床,有一个

Page 39: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36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空位大家用来放箱子,每张床前是面对面的两张写字桌。我来得早,选了靠 窗的一个上

铺,父亲帮我把蚊帐挂上,铺好床铺。父亲住在学校的招待所,是辅导员安排的,辅导员

是个优雅动人的姑娘,刚刚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她问我会不会 洗衣服,我摇摇头,犹如

一只闯入陌生地界的小兔子,胆怯,羞涩。 女儿和妈妈很快就把房间收拾好了,巡视一圈,又开出了一张新的购货单。沙发床

(futon)真沉,爸爸和弟弟两个人费尽了吃奶的劲才把它搬到四楼公寓的会 客厅里,打

开包装箱安装到最后,却发现少了一只垫片。房间里的落地灯装好了却没有灯泡。滤水器

打开时碰了一下,竟然裂出一条缝。爸爸妈妈一趟又一趟地往店 里跑。 安顿好我以后,父亲带着我去了趟中山陵,明孝陵和长江大桥。长江大桥上留下了少年时

代和父亲唯一的一张合影,那是我第一次感到父亲的亲近和无微不至。两 天后,父亲要走

了,宿舍里的同学都来齐了,父亲跟大家告别,让同学们多多照顾我,余音在四分之一个

世纪以后依然回荡,在去年同学聚会上。 爸爸妈妈也该走了,女儿乖巧地送我们出来,过一条街就是到停车场了。车来车往的,就

在这儿告别吧。爸爸把女儿搂到怀里,“Love you,Sweetie!”“Love you too, Dad!”,爸

爸转身离去,满眼热泪,不敢回头,留下妈妈抱住女儿失声啜泣。 火车站上,父亲和我挥了挥手,“记得写信回来,回去吧”。看着父亲清瘦的身影消失在站

台的人流之中,我渴望自由的心里却是怅然若失。 回程的车上,几个小时没有一句话。妈妈的眼角依旧挂着泪花,突然手机响起,是女儿打

来的。妈妈问女儿还好吗?急切之声如隔三秋。弟弟做了个怪脸,他心疼妈妈,送了短信

给姐姐。都是好孩子!妈妈终于笑了。 女儿啊,以后的路要你自己走了,爸爸妈妈祝福你!

HU白桦林链接 U

换头像

欣欣

今天换了头像,换的是俺家丫头的手迹。前段时间,她跟我说“妈,我不是画画吗?有个

网站要走了我的画,说是拿去卖,可他们也没说怎么卖。”我这才知道她一直在用手画

画,而不只是用电脑。 女儿小时候画过一些画,画的多是迪斯尼人物和动物,唯一真实世界的画面是我爸爸动手

Page 40: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37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术。 那一年我刚得到一份 Decent 的工作,随即被派到外地培训,到达的当晚就收到爸爸胃穿

孔的消息。当时他来探亲,没有医疗保险,我们又对美国的紧急就医 毫无了解。我妈非常

爱我,生怕爸爸再给我添任何麻烦或负担。本来她就对我爸不满,这一下更是口不择言:

“你从来没有给这个家带来好事。”

怎么说呢,也怪我想得太简单。我本想他们都那么老了,恩怨也该随老而去了吧?又想都

那么老了,应该快点接他们俩过来。于是一拿到绿卡,有了不错的工作,我就急忙为 他们

办了探亲。我该想到他们是不能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啊。当然并不是他们,而是我妈不能跟

其他人住在一个屋檐下。虽然其他人并不包括我,但我却难以忍受她的 爱。再好的东西也

不能强迫人接受,即便是爱。 说起来挺伤心的。每天清早一听到楼下有响动,我就开始担心。匆匆穿衣跑下去,果然是

妈妈又吵起来。每天下班我真不想回家,因为不知道家里又发生了什么。某 次我先生拿茶

叶忘记关柜门,妈妈就开始大闹。当然那只是一个借口,更深层的原因还有很多很多,很

多很多....。她并非全然无理,更全然出自为我的好心。 当时女儿在外头玩儿,我不想让她

看到大人吵闹,就把她关在外边,她趴在窗上向里面看。 在那段时间里,一向非常 easy going 的爸爸跟我说,他总是凌晨醒来。一醒就想起很多不

高兴的事情,比如当右派去东北的日子,比如被迫和妈妈离婚。我私下想爸爸的病就是那

段时间气出来的啊,虽然几乎看不出他生气。 爸爸赶上了一个好医生,缝合得好,手术成功。回来之后,也是妈妈照顾,虽然她还是没

给他好脸色。但那笔手术费呢?我不知道怎么办。也许女儿总听外婆嘀咕这 件事,她就画

了一幅画。画上的老头躺在手术台上,打着呼噜 “ ZZZ~~~~~"。手术床之后,医生口上蒙一

块布,手握刀剪,那姿态倒像打家劫舍的大盗。戴着高帽的护士站在一旁,手中的剪刀闪

着一颗星,似磨刀霍霍。 画面最上方的中央,她画了一个方框。方框里左边是一个哭着的

圆脸,脸旁一叠‘$$$$’。这方框与“Z”字连线,不知是外公的梦还是担忧。难为她怎么想

的? 我不会画,只觉得女儿的视觉记忆不错,而她对自己的画并不怎么以为然。我劝她多画,

大概是看别人画得更好,后来她竟不肯画了,转去唱歌。有一段时间,她迷 音乐迷演戏。

我记得她参演过 《Anne Frank 的日记》,《我爱妈妈》,《天平洋》,《西城的故事》。

排练多在晚饭之后,一般排到 9-10 点。但到演出日,她回来就比较晚,特别是演出日的

最后一天。那 一晚除了演出卸台,她们还有聚会,一般是去 24 小时营业的餐厅吃饭。那

段时间的夜晚,我吞下安眠药,睡了一阵,又突然醒来。我走到她的房间,看看摸摸: “还没回来啊。”一些可怕的事情冒了出来,虽然我知道那很不理智,却又赶不走。如果我

Page 41: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38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妈妈在,她会悄悄地坐在黑暗的客厅里等,怎么劝都没用。一个没回来, 另一个在外面

等,我怎么睡? 因为种种,虽然仍送女儿出入,但对她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干非特长的事,我并不以为然。

后来她从跑龙套演到了主角,也知道我的不以为然。女儿就是在那样的环 境里长大,无论

曾经有过多少伤心担忧的岁月。我觉得挺对不住她的,也常常觉得她很孤单。可很多时

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人生有很多无奈,最大的无奈是亲 人。人生有很多悲哀,最大的

悲哀却道不出来。有时觉得能哭的人是幸福的 。 女儿从小就不是一个灵秀的孩子,也非雄心勃勃,距离多数中国父母心目中的优秀差得很

远。我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靠画画谋生,更没想到的画了一年之后,她又转去做与设计有关

的 developer。她知道自己最终还是要当 designer。 我向女儿要画,她寄来一些,其中三张画的都与“头”有关。

这是一张鹿头,什么眼神啊 ,弃之。

Page 42: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39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这张被命名为“头”。看了看,还是不能接受这么抽象又具体的器官 ,弃之。

就选这张被命名为头发女孩的画当头像了。希望换了之后,我也能长发如许 。

Page 43: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40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还有一张被命名为“心”,最喜欢那搂抱的双臂,心就是用来搂抱的。嗯,做备用头像吧。

HU白桦林链接 U

越过人生的险滩

凡草 青山绿水不再有往日的幽静,身着毕业长袍的年轻学子们开心兴奋、欢呼雀跃,青春的活力

激荡着古老的校园。今天,小女儿大学毕业了。 康奈尔大学创立于 1865 年,是一所私立大学,也是常青藤联校之一。老康奈尔建校时曾说:

“我要建立的学校是一个任何人都能学到任何学科的地方” (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 。146 年过去,学校按照他的愿望发展,成为一所全科型

大学,大学生和研究生学院各 7 所,文理工法医样样俱全,所开课目多达 4000 多种。这所学校

不仅大 而且精,很多学科排在全美前十名以内。

Page 44: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41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大学主校园设立在纽约州的伊色卡(Ithaca)小镇。高达 50 米的麦克格诺钟楼(McGraw Tower)坐落在山坡上,成为康奈尔大学的主要地标。不过,设计者大概没有想到,这座庄严的

钟楼会成为孩子们淘气捣乱的地方。 1997 年 11 月 21 日,有人偶然发现,一个南瓜赫然出现在钟楼尖端。南瓜渐渐风干,直到春

天仍高踞其上,校方不得不出动吊车。但鬼使神差的是,没等 起吊,一阵风就将南瓜吹落。故事

并没有就此结束。什么样的南瓜可以在钟楼尖顶度过漫长的冬季?大学的生物学家带着学生们进

行了一系列检测,连 DNA 的手段 都用上了,最终还是判定,这里没有魔力,不过就是一个普通

的南瓜。 2005 年 4 月,一个闪亮的迪斯科球又跑上了钟楼顶端。这一次,学校花了 2 万美元才把它取

下。 这种举动破坏公物,耗费钱财,自然为校方禁止。可是孩子们精力旺盛,不肯循规蹈矩,总

要向各种制度做点挑战。于是,想方设法把异物放到钟楼顶端就成了淘气包们竞技的游戏。 小女儿有个学工程的朋友就是这样的调皮鬼。去年感恩节前夕,他按照钟楼尖顶的尺寸,用

硬纸板制作了一个中空的尖三角,上边套着一个底部镂空的南瓜,然 后将尖三角挂在氢气球上,

并纠集了几个朋友,每人用一根长长的绳索控制方位,试图把南瓜运到塔顶。尽管他进行了精密

的计算,却忽略了氢气球的质量。不知哪 里不够密封,氢气外泄,载力不够,南瓜没能上升到预

定的高度。他又一次哀叹失败,还被朋友们笑话选错了专业,不具备当工程师的能力。 伊色卡旁是有名的手指湖风景区。两条山涧从卡月格湖(Cayuga Lake)奔流而出,穿越校

园,沿山势蜿蜒,跌宕起伏,形成一连串大大小小的激流、瀑布和湖泊,美不胜收。可谁能想

到,美景中隐藏着杀机。山涧上高悬的桥 梁看起来壮观,从那里纵身一跃,又是何等的悲惨!当

年送女儿上学时就已听说,那里曾经发生过不幸。谁想到去年底到今年初,短短几个月里,连续

发生了 3 起跳 涧事件! 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波动时期,学业上的压力、解不开的情思都可能造成一时冲

动。女儿出生在美国,除了与我们有代沟,还与我们这些移民父母多了 一层文化和习俗上的差

异,在很多问题上,比如专业选择、业余兴趣、恋爱婚姻、生活目标……我们的看法都不会一致。

女儿很少与我们讨论她的事情,我们虽然尽 量尊重她的习惯,可还是难免有些疙瘩。尤其是学校

传出这种噩耗,不能不让我提心吊胆。 小女儿一直被我们视为掌上明珠,所以,脾气有些急躁,容易冲动。小时与男孩打架,一怒

之下扔过去一支铅笔,差点扎了别人的眼睛。现在单身在外读书,也 不懂得照顾自己,常让我们

担心。甲型流感在校园里肆虐时,夺去了一个学生的生命。我听到新闻,急忙给女儿打电话,她

却根本没留意。学校紧急运来疫苗,她也 没去打预防针。千里迢迢,她说自己的事情用不着妈妈

料理,我尽管着急也只能干瞪眼无计可施。

Page 45: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42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虽然上中学时,女儿在我们这个山城里算得上优等,可进了这样的名牌大学,学业自然不轻

松。偏偏在大学二年级,她的兴趣突然改变,换了个完全不同的专 业,一切又得从头开始。我们

担心她的进度,她却根本不和我们提及功课。我们只能从每个学期的成绩单上看出,她慢慢适应

了大学生活,成绩回到A、B之间。 临近毕业,学校会举办一系列活动,让一些大公司进行职业介绍,帮助毕业生联系工作。可

是,小女儿那时情绪不好,糊糊涂涂地居然一个都没参加,而且还错 过了申请研究院的期限。眼

看她一毕业就没有着落,我便帮着她计划毕业以后的事情。谁知却接二连三地听说了跳涧事件、

甲型流感夺命的意外!我哪敢再给她增加 压力。倘若她一时冲动,也那么一跳……我只能告诉

她,“什么都别想了,只管专心学习,顺利毕业,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有个地方叫做家,总有一

间房子属于 你。”希望她能平安闯过这一关。 那时,又出了另一件事。女儿在学校打工,协助管理一栋宿舍楼。有天傍晚值班时突然接到

电话,一个焦虑的母亲说,她的儿子心情郁闷,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说他已结好了绳圈,却再也

不接母亲的电话,拒绝和她交谈。这个母亲急坏了,担心出意外,哭着请求管理员立刻到她儿子

的宿舍检查。我的女儿慌了手脚,不知如 何处理,因为她没有权利随便闯进学生的房间,只好赶

快报告找来警察,才平息了事件。 关键时刻,母亲对孩子的关心、那种难以形容的焦急和忧虑让女儿感触很深。女儿有个朋友

是孤儿,时常感叹命苦,孑然一身,无人照管。有时他听女儿抱怨 说,父母老是管着她,好像她

还是个小 baby,反而非常羡慕,遗憾自己没有这样美好的家庭。有了对比,女儿才明白了父母的

关怀,非常感慨地对我说,很高兴 自己有个好妈妈,她不会做傻事的,让我放心。 令人担心的日子渐渐过去,终于盼到了毕业典礼!我们来到美丽的校园,山涧上几座桥梁依

然高悬,只是原来的栏杆上增加了两米多高的铁丝网。上边插着花朵,缠绕着丝带,追忆那些年

轻的灵魂。 山涧里激流奔腾,绕过险滩,留下漩涡,就像永不停息的人生滚滚向前。 数万人云集体育场,5000 多名毕业生欢声笑语,迎接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一张张激动的脸,

一片片挥舞的手,孩子们成熟了! 《侨报》副刊,2010 年 8 月 20 日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46: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43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得趣

帕慕克哈佛诺顿讲座:率性和知性的小说家

菊子

帕慕克讲座总共有六次,除了开题的第一次,我只去了另外一次。 ×××××××××××××××××××××××××××××××××××××××××××× 看一个作家,读他的作品是主要。帕慕克的 My Name is Red(《我的名字是红》)我认真

读了,还认真写了书评。读了 Snow,还没有完成,感觉更喜欢,一是语言更有诗意,二

是情节让我想起叶蔚林的《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 当然作家本人还是要看的,毕竟获诺贝尔奖的作家也就那么些个,况且帕慕克还好看。不

过,自己也知道,专程去哈佛听帕慕克,很大程度上是附庸风雅。随身还带着梭罗的《瓦

尔登湖》,是欠朋友(就是路过啦)的旧帐。学学郭敬明同学,也罗列几只名牌。 正趴在书上签名的时候,帕慕克进来了。他很英俊,比照片上还要帅一些,风度很好。介

绍他的是哈佛人文中心主任 Homi Bhabha。Homi Bhabha 是印度孟买人(相当于中国上海

人),研究英美文学和后殖民理论的。预料到帕慕克会有口音,不过,Bhabha 的口音更

重。 Bhabha 的介绍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他认为帕慕克最大的长处就是他的小说中表现出的

模糊(模棱两可),这种模糊,对于理解东方/西方、南方/北方,有 重要的意义;与此同

时,帕慕克的世界的中心,永远是伊斯坦布尔:帕慕克小说的起点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

有的秘密的创伤,和裸露的性和欲望的伤疤,一种特别 的忧郁(huzun),过去留下的废

墟,当下面临的混乱,还有对文学的不死的热爱。 帕慕克很诚实,很幽默,他的幽默安静稳重,英国风格,口音也是英国口音。他说讲稿是

用土耳其语写的,某甲给翻译成了英文,另有某乙还作了校对。文字果然漂亮,诗意盎

然。当然,这个诗意,是帕慕克赋予的诗意,而不是翻译者的功劳;我猜测,原文土耳其

语肯定更优美。 既然有正式讲稿,那么一定有合法途径得到讲稿。所以记笔记也没有那么积极。给哈佛人

Page 47: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44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文中心打电话,他们告诉我,现在不能提供稿件,全部讲演,将由哈佛出版社正式出版。

按照以往的历史,诺顿讲座的讲演稿有的会很快出版,有的会拖上个一两年。其中一些,

已经被翻译成了中文。 帕慕克的生涯是建筑—>绘画—>写作,而且他一直喜欢音乐,因而,在他的审美世界里,

这些艺术形式都是相互贯通的,只不过因为一个“偶然”, 一个不小心,他才得了个文学诺

贝尔奖。这是他后来回答问题时开的一个玩笑。观众席上先有人问:你最喜欢哪些作家?

他说了托尔斯泰、托马斯•曼,又问:你觉 得我们该读哪些作家呢?他嘟囔半天,意思是

说,嗨,你们是名校学生,系统地读啊,学啊,我是野路子,瞎读瞎看,写小说纯属偶

然。于是,Homi Bhabha 在讲演结束的时候,便戏称他为 The Accidental Nobel Laureate. 讲座中,他一直在使用风景画来说明小说创作和欣赏。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绘画中度过

的,所以他用起绘画语言来得心应手。他说,小说其实就是风景,小说中的人物并不知道

有人在欣赏他们,然而,我们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是在欣赏风景,在品评风景,一面也

会品评作家。 帕慕克关注的是,当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我们的灵魂中,到底在发生

着什么。从小说中得到的乐趣,完全不同于阅读传记、看电影和欣赏一幅画 多得到的乐

趣。他说起童年时(7 岁到 22 岁),那十五年间,他阅读了很多小说。阅读,可以像秘

密地欣赏一幅风景画,这幅画并不总是狂乱的,也可以是平和 的,神圣的,世界也可以是

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氛围。 小说就像是行动的影子。他用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画:水的反光,和母亲的对话,橘红色的

圈椅,烟灰缸,孩子们在街上嬉闹的声音……我们阅读的时候,一个新的世 界就慢慢成

型,有线条,有阴影,有事件,有物体。作者创作一部小说,就是拼尽全力在自己的想象

中观察世界,并赋之于视觉形象,并且,这种形象,还能安慰从 外部观察这个形象的人——读者。 爱国同学要欢舞雀跃了:帕慕克还提及了中国绘画,他说,中国绘画就是用来分解的——就是从你眼中看到的那个局部,来想象一个更大的世界。(不懂画,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意思。) 他还屡次使用另外一个比喻来说明同样的观察:司机。司机驾驶的时候,对他自己的行动

是没有意识的,然而他还是会看到车窗外的风景。作者和读者,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讲座系列的名称是 The Naïve and the Sentimental Novelist, 所以帕慕克也给 Naïve 和 Sentimental 下了定义。他说的 Sentimental, 不同于英语中的 Sentimental Journey 的那个 Sentimental, 更像是德国席勒所使用的意义。

Page 48: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45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Naïve 是自发的,是诗人无意识地写出来的,也就是像是上帝写的(神来之笔),而

Sentimental 是有意识的,作者在写作时对叙述是关注的,写作时有意图, 并且关注方法

和技巧,对他眼中所观察到的现实持有怀疑态度。也就是说,Naïve 的作者是自发的

spontaneous,而 sentimental 的作者是知性的 intellectual. 此处,他大段引用了席勒的一篇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论文。席勒将自己归结为知性一类,还

说,我跟歌德不同,有些人是歌德式的,有些人跟我一样,是 sentimental 滴。不懂德

语,不知道是什么文章。 我按自己的理解,将 Naive and Sentimental 翻译成率性和知性。去国已久,中间大概有十

年不读中文,这些词,是新近刚学会的,并不知是否确切。 一般作家朗诵自己的作品片段,帕慕克朗诵的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安

娜即将离开渥伦斯基的那一段。然后就是借席勒那篇论文,说明他自己对小说创作和阅读

的看法。他自己也说,他的《雪》,就是受到了席勒的影响。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小说?他说,小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别的

艺术形式无法表达的东西。我们读小说,是在寻找一个秘密的中心,寻找生命的意义。 关于小说,他列出了九点,我没有记全,大致有这些:我们从小说中看到的,受到小说家

的叙述的限制;小说,总是混杂着真实经历和想象,读者总要带着好奇心, 分辨哪是幻

想,哪是真实,用独特的逻辑去理解世界,并且相信世界不仅仅是一个样子;我们总是一

边盘算琢磨,一边从中得到享受。我们还容易评判小说中的人 物,同时也评判作者,而小

说的艺术不应当是进行评判,而是理解。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我们在头脑中进行所有这

些活动,一边理解,一边娱乐。 而记忆,则帮助我们在作者创造的世界中找到意义,允许所有的细节在这个寻找过程中被

记录下来,然后从中寻找小说的秘密中心。 小说,和历史不同,和史诗也不同;它记录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人,并且对所有的人类

感情,包括罪恶感、恐惧和忧虑,一律兼容并包。小说,就是在彻底的遗忘中梦想,观察

周围的世界,找到自己的灵魂。而小说家的价值,就是寻找一个中心,然后忠实地把它再

现给世界。 桑德斯剧院里座无虚席。讲座结束的时候,Homi Bhabha 说了一句话,也很有帕慕克的诗

意:今天,因为我们在这里听帕慕克,我们都可以算是半个伊斯坦布尔人;而帕慕克使整

个世界也更加土耳其化了一点。 ××××××××××

Page 49: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46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回家的路上,电台里居然放的是巴赫,Glenn Gould 演奏,Leonard Bernstein 指挥,老是读

管风琴的文字,巴赫和古尔德都像是熟悉的大叔,伯恩斯坦则是波士顿附近的劳伦斯人,

今天夏天一趟一趟往缅因州和 NH 跑,每次经过劳伦斯,都能 看见路边上的路标:Robert Frost and Leonard Bernstein. 再往前走一点,是 Haverhill, 诗人 John Greenleaf Whittier 的故

乡。 越发是像郭敬明一样数名牌啊。不过别怪我们附庸风雅。这些人创造过财富,让我们在附

庸的过程中有所依附,让人觉得生活并不光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路上下班高峰已过,

居然畅通无阻,听着古尔德的巴赫,真有些飘然出世的感觉。 去之前纠结好久,是开车,还是坐火车,还是先开车后坐地铁。开到地铁站,也不太犯

困,离下班时间的交通拥挤也还早,就硬着头皮开上了 Mass Ave。因为惦记着要左拐,就

在左道上开,结果碰上左拐的人,一等就是好久。以前总听某大叔嘟囔,一向腹诽他小题

大作。总算开到哈佛门口,嘿嘿,左拐右拐 还拐对了,初到美国时,有一次和某大叔开到

这里拐错了,跟着一辆公共汽车,开到了地底下的公共汽车车库。 好在里面的工作人员

没骂我们,笑了笑给我们指路出来,大概我们也不是第一个不速之客。 车停在了牛津街,还好,倒数第二个位置,倒数第一还说: we are really lucky. 差两个

quarters, 跟他们换来。科技中心门口有农民菜市场,捏照片才发现相机没电,于是去科技

中心内充电。充电出来,发现人们已经排上了队,于是没有时间去买书了。 朋友(就是路过啦)买了《红》和《雪》,都让帕慕克签字了,还和他照了相。我没书,

也腆着脸上去和他照相。我下周不能去,下下周去。帕慕克说了,(别光今天热闹啊)希

望下个星期还能见到你。很温和的,很厚道的,很聪明的小小的幽默。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50: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47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倒数第一,倒数第二,倒数第三

乡间

当年在国内教书,误人子弟。教大词的发音最拿手,唬得学生一愣一愣的。 英语词汇里有大量希腊和拉丁词。这些词的特点是长,多音节。拿不准重音落在哪个音节

上,往往念错。让学生记住结尾是 -cy, -ty, -phy, -gy, -al 的词,重音往往落在倒数第三音节

上。顺便也教学生三个词:ultimate,最后,倒数第一;penultimate,倒数第二,就是靠近倒

数第一 的那个,pen-, almost;antepenultimate,倒数第三,就是靠近倒数第一的前面的那一

个, ante-, before。真够麻烦的。 麻烦归麻烦,这个发音规则还是很有用的。Empathy,重音在倒数第三音节的“e”上,没错。

Democracy, 重音在倒数第三音节的“o”上, 对了。Geological,重音在倒数第三音节的“o”上, 也没错。Modernity,重音在“e”上。 另外,希腊词的结尾的“e"经常发音。所以,Penelope,重音在倒数第三音节的“e”上,不在

“PE"上。Calliope,重音在倒数第三音节的“i”上。peNElope 多好听,别念成和 cantaloupe 似

的。 当时迷 Frank Sinatra。好不容易弄到一盘《Come Dance With Me》的录音带。其中第一首歌就

是“Come Dance With Me”。歌词里的头两行是, Hey there, cutes, put on your dancin' boots and come dance with me Come dance with me, what an evenin' for some terpsichore 其中的 Terpsichore 很长时间没听出来是哪个词。后来问了外教才知道。Terpsichore 是希腊神

话中司舞蹈的缪斯。结尾的“e”应该发音。 所以重音应该落在倒数第三音节“i”上。Sinatra 不

管这个,“e”不发音,重音落在“TER”上。TerpSIchore 多好 听,TERpsichore, 不好听。而且字典

上就是 TerpSIchore。 这个问题一直想不通,存疑至今。昨天碰巧读到一个部落格,对 Sinatra 的发音提出质疑。替

我出了一口气。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51: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48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梅尔维尔:天才的命运

路过

赫尔曼·梅尔维尔

著有《西方经典》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巨著,应当从下面这

三部作品当中选: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Moby Dick),瓦尔特·惠特曼的《我自己的

歌》,以及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布鲁姆说: “《哈克贝利·芬》和《瓦尔特·惠特曼》让我们鼓舞,而亚哈(《白鲸记》的主人公)似乎超

Page 52: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49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出我们的接受能力。福克纳的亚哈一类的英雄们又达不到梅尔维尔的重量级。 亚哈才是美国英雄

的悲剧代表:史诗般的宏大,永远的末日情怀。”(Harold Bloom, in Bloom's BioCritiques: Herman Melville, pp3. )

遗憾的是,这完全不是与作者同时代的人的评价。“《白鲸记》 庞然怪异、枯燥乏味”,他们如

是说。 呕心沥血写下这部不朽作品的梅尔维尔,在落寞孤寂中走完漫长的一生。 (一) 性格好奇又可爱 一八一九年八月一日,赫尔曼·梅尔维尔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富足显赫的大家族里。 爷爷托马

斯·梅尔维尔是独立战争时期波士顿茶叶革命党党员。 外祖父彼得·甘西沃特将军更不同凡响,

他因在独立战争中立下戎马功劳,而得到过几届总统的嘉奖。 这些光荣历史带给祖父们的不仅仅

是荣誉,还有地位和利益, 因此在波士顿和纽约地区,两家都颇有影响。 赫尔曼是在两个祖父

的传奇故事中长大的。 在他的小说《雷德本》(Redburn)中,梅尔维尔就骄傲地把主人公描述

成“双重革命后代”。 赫尔曼在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二,小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倒是哥哥更被父母看好。 七岁

左右时,父亲艾伦给爷爷托马斯写信,说赫尔曼“说话迟缓,反应也比较慢。但是你会发现,他

对人和事物的理解很扎实深刻,性格好奇又可爱。” 几年后,他又写道:“虽然当不了杰出的学

者……….他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也有潜力,如果能够诱导他更用功一点的话………但他是如此的天

真可爱,我实在下不了决心强迫他。何况,他似乎已经选择从商,也不需要太多的书本知识

了。” 艾伦依靠家族的荫庇,做上了时装配饰的进口生意,经常往返于欧美大陆之间。 他性格豪爽,品

味高雅,但缺乏生意头脑,结果很快负债累累,直至破产。 赫尔曼十二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

抛下妻子和八个未成年子女。几乎一夜之间,小赫尔曼就从富家子弟变成了穷小子。 母亲的家族仍然富有,但因为种种原因和顾虑,他们未能给这一家孤儿寡母提供足够的帮助。 赫尔曼缀学回家后,在银行做过小职员,当过代课老师,还跟哥哥一起做过生意。 一家人和睦相

处,但无天时地利之助,生活变得越来越窘迫。 一八三九年,二十岁的赫尔曼在一艘前往利物浦

的轮船圣·罗伦斯号上找到一份小工,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涯。 人对世界的深刻认识,总是从跳出既定的认知模式开始。 除了个人的悟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之

外,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生活经历的丰富。 而丰富的经历,有时候是通过主动的探索和追求而

来;更多的情形下,则是环境所迫,或不期而至。 童年生活的大起大落,于梅尔维尔个人而言是

不幸的;但世事的无常和无情,也使得这个未来的伟大作家,从小就不得不对人生有了更多的疑

问和思考。 (二) 我的耶鲁和哈佛

Page 53: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50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就叫我伊实玛利吧! 几年前 - 不用数得那么清楚啦 - 在我兜里没有几个钱,岸上也没什么能

抓住我的兴趣的时候,我想,我应该出海,去看看这个世界的水上风光。这是我赶走怨怒情绪,

疏通血液循环的法宝。每当我发现自己的嘴角忧郁地撇下去了;每当我的灵魂到了潮湿、阴雨绵

绵的十一月份;每当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又停在棺材店门前,并尾随偶遇的每一个葬礼;尤其

是,每当我的抑郁又占了上风,以至于我必须动用强大的道德力量,才不至于故意踏进大街正

中,有条不紊地敲掉每一个行人的礼帽 - 这时候,我就知道我该尽快出海了。”(Melville, in Moby Dick, pp1) 严格说起来,从远洋渡轮到捕鲸船,赫尔曼其实只有两次出海经历,前后一共四年;但这段经历

却是赫尔曼的成年礼和终身的精神源泉,并为他的绝大多数著作提供了基本素材。用他自己的话

形容,捕鲸船就是他的耶鲁和哈佛大学。 圣·罗伦斯号是一艘往返于英美之间的远洋渡轮,运载顾客和货物。 赫尔曼的工作包括清洗船

板,猪圈,鸡窝等各种杂活。他的同事们都是粗鲁的水手,除了嘲笑他的贵族出身以外,待他与

别的小工无异。 圣·罗伦斯到达英国港口利物浦以后,船员有一个月的假,大家可以自由自在地

逛街。 跟父亲当年绘声绘色描述的上流社会不同,赫尔曼见到的利物浦完全是另一个世界。 所有同行的船员,到岸就直奔妓院。那里的街头巷尾,除了当众放荡的妓女,还有倒毙路旁的乞

丐,以及对之熟视无睹的匆匆行人……..。利物浦给赫尔曼留下了抹不去的丑恶印象,这些都写进

了他的小说《雷德本》里。 四个月以后,赫尔曼远航归来,但家中的困境毫无起色。 他照样找不到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闲

暇之中,倒是趁机补读了大量关于捕鲸和海上冒险的文章和书籍。 于是,他又想出海。 一八四

一年,赫尔曼随哥哥来到麻州的新贝德福德城,与捕鲸船阿卡什号签约。 阿卡什从美国东海岸出发,沿南美的大西洋海岸线,绕过阿根廷尽头的合恩角,进入南太平洋。

然后再沿南美的西岸北上,在圣胡安法南德斯岛停泊(据说,这就是《鲁宾逊漂流记》中主人公

的原型亚历山大·塞尔扣克翻船后滞留的那个岛)。 接下来停靠的是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附近的

加拉帕戈斯火山群岛。 比梅尔维尔早六年,达尔文随贝格尔号考察船也曾在那里逗留。 达尔文

对加拉帕戈斯火山群岛的地理,生态和动植物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和记录,并发表在《贝格尔号航

行记》一书中。这些研究为他后来提出的进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此,加拉帕戈斯群岛与达尔文

的名字紧紧相连。 无独有偶,关于加拉帕戈斯,梅尔维尔也写过一篇长文,叫《迷幻群岛》

(The Encantadas,这是群岛的西班牙名),描述他对那个群岛的印象。 两相比较,各有意趣。 (三) 在烈火中煎熬的迷幻群岛 达尔文的加拉帕戈斯岛虽然荒芜却不凄凉:

“第一眼望去,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让人排斥了。这里的波浪极其高低不平,环绕群岛。到处

都被火山炸裂时喷射的黑色岩浆弄得破破烂烂;纵横交错的巨大裂缝,比比皆是。 荒野上布满矮

Page 54: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51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粗的,阳光曝晒后的丛林,除此之外,了无生命的痕迹。在正午的阳光下,干燥爆裂的地面,散

发出一种压抑郁闷的气息,如同烤炉里释放出来的一样:想象中,似乎丛林闻起来都让人不愉

快。 虽然我很努力地搜寻,却只找到很少的几种植物。这些惨不忍睹的野草,似乎更应该属于北

极,而不是赤道。

当地人认定这些动物(海龟——笔者注)都是聋子;反正你走在后面,它们肯定听不见。每次碰

见这么一个庞然怪物时,最好玩的是观察它的反应:它本来慢悠悠地爬着,我超过它的那一瞬

间,它突然把脑袋和腿缩回去,发出深沉的嘶嘶声,然后怦然倒地,死去一般。 我常常骑到它们

的背上:在龟壳的尾端拍几下,海龟就会立起来接着爬行 --- 只是人在龟背上,挺难保持平衡

的。” (Charles Darwin, in Galapagos, 1839)

笔记中,达尔文对群岛的各种动物,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详细而客观的描述和比较;偶尔,

他也提及个别岛屿上有被流放去的罪犯,但并没有太多的渲染。 达尔文关注的是群岛的自然生

态,及其形成的原理。 加拉帕戈斯岛上的动植物种类数目极少,非常近似却又有明显差异,这些

给达尔文留下很深的印象。 正是在那里,他心中头一次闪过这样的念头:原来物种并非天生多

态,互不相干,一成不变;它们是从一种到另一种慢慢演化而成的,所以彼此有相似之处………。

在加拉帕戈斯岛上萌芽的进化论,最终成为人类对大自然和对自身认识的重要里程碑。

同一个群岛,在梅尔维尔笔下,变成了有着喜怒哀乐的精灵: “如果我们可以这么形容的话,对迷幻群岛最大的诅咒,就是其一成不变。 正因如此,它们的荒

凉超过杜梅亚沙漠和两极:没有四季的变化,也没有痛苦的转折;处在赤道正中,这里没有秋

天,也没有春天;已经被火烧成余烬,似乎都无法再毁灭了。 暴雨会使沙漠更新,但这里从来不

下雨。 破裂的叙利亚葫芦在暴晒下颓萎,迷幻群岛在烈日当空,永恒的干旱中崩裂。‘可怜可怜

我吧!’ 群岛的精灵似乎在哭泣,‘把拉扎勒斯送来吧,他或许可以把手指在水中沾一沾,凉一

下我的舌尖,我在烈火中煎熬!’(注:拉扎勒斯是圣经里面的故事,穷困一生的拉扎勒斯死后

得以上天堂,而不肯帮助他的富人死后则被扔进地狱的烈火中。) 群岛的另一个特点是这里绝对无法居住。 狐狼被流放到杂草丛生的巴比伦废墟,被看作是恰如其

分的最终遗弃,但即使这野兽中的弃儿,也不能在迷幻岛屿栖居。 人和狼都不肯住在这里。 唯一能够找到的只有爬行类: 海龟,蜥蜴,巨大的蜘蛛,蛇,以及那个最最古怪的怪物:鬣蜥。这

里绝对安静,没有低吟,没有嚎叫;唯一的生命之音就是蛇嘶。”(Herman Melville, in The Encantadas, 1856) 这个荒蛮恐怖的地方,并不安宁,这里有被抛弃在孤岛上度日如年的寡妇,有袭击过往船只、谋

财害命的汪洋大盗,还有倚仗“恶狗党卫军”建立独立王国的狂人。 在这些故事中,群岛似乎充

满尘世的喧嚣,读起来既遥远又真切,使读者产生莫名的悲情和惆怅。 达尔文的文字是客观外向型的,他置身度外,寻求的是对生命本质的尽可能真实的描述和认知;

Page 55: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52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梅尔维尔则充满诗情和夸张,勾勒出海岛在他内心世界的投射:一些方面无限放大,另一些方面

则被完全忽略。 这是另外一种真实,表现的是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意义的质疑和寻求。 (四)这个世界的水上风光 阿卡什号的船长非常严厉苛刻。因为害怕船员逃跑,船靠岸增添食物和饮水时,他也常常不让大

家离船去岛上活动活动。 但越是这样,逃跑的水手越多。 一八四二年,阿卡什号在一个叫 Nuka Hiva 的小岛停泊时,梅尔维尔和好朋友托比·格林也跳船了。 Nuka Hiva 所在的马克萨斯群岛属于波利尼西亚人。 梅尔维尔到来时,传统的土著文化尚存,但

源源不断的传教士,商人,捕鲸人,冒险家,殖民者(法国)已经开始了对本地文化传统的侵蚀

(最终导致其毁灭)。 赫尔曼和托比漫游全岛,被当地人收留。 虽然有远近闻名的“吃人”习

俗,这个部落的男女老幼对这两个白人却非常友善,极尽地主之谊;只是不让他们离开。几个星

期后,托比借故为梅尔维尔的腿伤找药,在海岸碰上一艘商船而逃离。 随后,捕鲸船露西安号也

到了 Nuka Hiva。 该船的水手逃跑的也很多,船长亟需人手,风闻此事,用饰品把梅尔维尔交换

出来。 一个月以后,梅尔维尔随露西安到了塔希提岛。当时法国军舰正在攻打该岛。露西安号的船长不

想靠岸,结果导致船员反叛;英国领事命令该船进港并把梅尔维尔跟其他造反的船员都关了起

来。但这是个松松垮垮的监狱,大家可以随便逛荡,尽情享受美丽的塔希提。另一艘捕鲸船“查

尔斯和亨利”号到来时,梅尔维尔与之签约,这一次,他随船到了夏威夷的毛伊岛,瓦胡岛,最

后滞留檀香山。 不久,梅尔维尔加入了美国海军,踏上驶往波士顿港口的军舰美国号。 海上几年见多识广的梅尔维尔,却对海军军规的严酷,军官的粗鲁,及海员拥挤不堪且恶劣的居

住状况毫无准备。他尤其痛恨对犯规海兵的鞭打示众这个处罚。 他后来的小说《白色夹克》引起

了美国大众对此事的关注,为其最终被取缔开了一个头。 一八四四年十月三日,美国号驶入波士顿的查尔斯顿海军造船厂,梅尔维尔的航海生涯嘎然而

止。回家后,梅尔维尔常常绘声绘色地讲自己的海上经历。 在大家的鼓励下,他把南海跳船那一

段写成了纪实小说《泰彼人》(Typee)。 梅尔维尔讲故事的本事,从著名作家纳萨尼尔·霍桑的妻

子索菲亚给母亲的一封信里可见一斑: “……..他的口才和他的写作一样形象,当他用生动的语气描述什么东西的时候,在这儿,在那

儿!他一边说着,一边就变成了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 你记得我以前提起过,有一次在我们莱诺

克斯家的闺房里,他用他的这个魔法,描述手持粗大的橡树棍的艾伦·卡明厄姆,等他晚安离开

后,我遍地寻找他用的那根棍子而不得。”(Sophia Hawthorne, 1851) (五) 永不被遗忘的《泰彼人》

Page 56: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53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南海岛屿的迷人景色,波利尼西亚人的浪漫奔放和野蛮愚蠢,主人公在原始部落里的历险及遭遇

的奇闻轶事,都在梅尔维尔的笔下栩栩如生。 跟作者后来的作品相比,这本书的文字简单活泼俏

皮,故事轻快愉悦新奇,让读者耳目一新。 比如下面这一小段,讲主人公意外发现海岛上的土人

竟然没有歌喉: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第一次无意中当着高贵的 Mehevi(注:Mehevi 是该部落的首领)的

面,大声吼唱了几句的情形。 我唱的是《巴伐利亚的卖扫帚人》中的一段。尊贵的泰彼陛下及满

朝官员都惊讶地死盯着我,就好象我展示了什么上天拒绝给他们的超自然功夫。 国王对歌词已经

非常满意,但歌声简直让他失魂落魄。 在他的恳求下,我唱了一遍又一遍,最可笑的,是他在那

儿白费劲儿地,想要学会那个曲调和歌词。 这个土皇帝似乎认定,只要能把鼻子眼睛挤到一块

儿,他就能成功。但一切都是徒劳;最后,他不得不放弃,又让我唱了五十多遍,聊以安慰。”

(Melville, in Typee pp214) 《泰彼人》就是这样一本娱乐性极强的小说。 一八四六年,《泰彼人》一出版,即畅销大西洋两

岸。接下来的续集《欧穆》(Omoo),卖得也不错。梅尔维尔初出茅庐,便一举成名了。 值得

一提的是,作者也在故事中穿插了很多与当时的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念:对原始文化的赞

美,宽容和同情,对西方殖民扩张和宗教侵蚀的批评和讽刺。 因为这些超前于时代的思想,即使

在梅尔维尔的名气最响亮的时候,对他的小说的严厉批评也时有所闻。而他的这些思想,即使在

一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没有过时。 就在大众期盼更多同样的作品时,梅尔维尔却不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畅销书作家。 他开始了思想

上的航海,雄心勃勃地,试图通过文学,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认知。《欧穆》以后的作品,每

一部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尝试和创新;不幸的是,这些作品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没有一本卖得

动,梅尔维尔的名气渐渐式微,生活又陷入困境。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即使他的失败作品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有几部则属于经典成功之作,其

中,《白鲸记》更是超凡的艺术想象力和理性思考的完美结晶,永恒而不朽。 (六)发生在无边无垠的大海上的奇特故事 梅尔维尔在阿卡什号捕鲸船上的日子本身平淡无奇。晚上无所事事时,船员们常常坐在甲板上侃

大山,交流彼此的经历,吹吹道听途说的故事。 正是在这段日子里,梅尔维尔听到了一个最不同

寻常的惨剧:美国麻州楠塔基特的捕鲸船埃塞克斯号,被其追捕的大鲸鱼打翻,船员们放三只小

船得以逃生。 在海上漂流的日子里,食物耗尽后,大家以抽签方式决定谁成为下一顿的“盘中

餐”,直至获救……。这本书是一个叫欧文·蔡斯的船员根据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的。 机缘巧合,就

在梅尔维尔听到这个令人震撼的故事不久,阿卡什号与另一艘捕鲸船相遇。 在两船的人员例行的

相互来往中,梅尔维尔认识了一个十六岁左右的大男孩,询问之下,发现他竟然就是欧文的儿

子。 两人分手时,大男孩从自己的柜子里拿出一本书,送给了梅尔维尔。梅尔维尔后来回忆,

Page 57: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54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说:“这是我头一次看见这个故事的印刷版……..。在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就在沉船所在的纬度附

近阅读这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对我造成一种非常奇异的效果。” 这个“奇异效果”就是《白鲸

记》灵感的来源。 《白鲸记》动笔后,梅尔维尔率领全家于一八五零年七月从纽约搬到了麻州的皮茨菲尔德;搬家

的目的是躲避纽约市的拥挤和夏天的瘟疫,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潜心写作,以完成这本书。 但是,皮茨菲尔德提供给梅尔维尔的远远不止这些,甚至可以说,皮茨菲尔德才是《白鲸记》的真

正出生之地。在那里的 一次偶然相遇,一段难忘的友情,使梅尔维尔的思想和想象力都发生了质

的飞跃。 (七)霍桑在我的灵魂中撒下了种子 一八五零年八月五号,梅尔维尔参加了皮茨菲尔德本地名流安排的一个野餐,并认识了刚刚发表

《红字》,名气日如中天的作家霍桑。 因为避雨,梅尔维尔和霍桑得以单独在一起,聊了两个多

小时。 两人相见恨晚,以至于一贯矜持的霍桑当即邀请梅尔维尔到自己临近的别墅访问。 接下

来两年,梅尔维尔常常拜访霍桑夫妇,天南海北,无所不谈。 梅尔维尔视年长十五岁的霍桑为良

师益友,并推崇霍桑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 这段友谊对梅尔维尔是巨大的鼓舞和启示,他说:

“这个霍桑已然在我的灵魂中撒下了种子。 我越研究他,他越膨胀,不断地深入,再深入,把他

那强劲的新英格兰之根深深地插入到我这南方人灵魂的热土中。” 传奇的捕鲸故事,良师益友的点拨,激发了梅尔维尔的创造灵感。《白鲸记》于一八五一年出

版,在开卷的献辞里,梅尔维尔写道:“这本书赠与纳萨尼尔·霍桑,以表达我对他的天才的崇

拜。” 梅尔维尔有烧信的坏毛病,再加上他后来几乎默默无闻,关于梅尔维尔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缺乏。 与霍桑的友谊,无意中也为梅尔维尔自己留下来很多珍贵的史料,因为霍桑夫妇记录并保存了大

量的日记和信件。 索菲亚才貌双全,聪颖又善解人意,是丈夫的灵魂伴侣。 难能可贵的,是她对梅尔维尔也有非常

仔细观察和透彻的理解,并详细地记在日记里: “他有很强的洞察力,但最让我吃惊的是他的眼睛既不大,也不深, 但他似乎能非常准确地观察

每件事。 这么小的眼睛如何能够做到如此,我就不清楚了。 他的眼睛也不敏锐,事实上没有任

何特别的地方。 鼻子挺直而漂亮,他的嘴表达出理智和情感。 他高大,挺拔,有一种自由,勇

敢和男性的气质。 说话时,他不停地打手势,动作有劲,投入而忘我, 但既不优雅,也不加修

饰。 有时,手舞足蹈的他会突然停下来,只有那双眼睛里表现出一种极度安详的表情,我有时会

对此抗议:那是一个内向的,黯淡的表情,但同时又让你感到,在那一个瞬间里,他在对眼前的

一切作最深刻的记录。 多么奇怪的,懒惰的一瞥,里面却有一种独特的力量,似乎不是要穿透

你,而是要把你纳入到他的整个人里去。”

Page 58: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55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梅尔维尔手迹 (the confidence man) - 哈佛 Houghton Library 图书馆珍藏。 (八)伊实玛利讲的故事 皮廓德号从麻州的海岛楠塔基特出发时,似乎与其它的捕鲸船无异,只是船长亚哈一直没有露

面。 但这也可以理解,亚哈在上一次航海时,试图捕捉大白鲸莫比·迪克不成,反被后者咬掉一

条腿,据说腿伤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 于是,船上的一应杂事,都由经验丰富的大副斯达巴克及

两个助手打点。 但是,大家总能感受到船长的存在,因为他似乎不怎么睡觉,经常深夜在甲板上

来回踱步,鲸鱼颚骨做成的假腿尖把船板敲得咚咚作响…….。 启航后不久的一天,亚哈突然把所

有的船员召集到甲板上,向大家透露了自己处心积虑隐藏至今的秘密。 原来,亚哈此行的目的只

有一个,追捕莫比·迪克,为自己报仇。 亚哈声情并茂、恩威并施的演讲和许诺,煽动得群情激

奋,只有斯达巴克徒劳地虚弱地表示了一下反对。 最后,全体船员一起发誓:“杀死莫比·迪

克!我们不猎杀莫比·迪克的话,就让上帝猎杀我们吧!” 就这样,亚哈和莫比·迪克展开了一

场越洋跨海的追逐和你死我活的搏斗。 这个海上的“汤姆和杰里”故事本身就非常精彩:毕竟,鲸鱼是如此的庞大,大海又是如此的浩

Page 59: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56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瀚无边;相比之下,人显得微不足道,捕鲸船在大风大浪中,比落叶还脆弱,有时还会被惊慌逃

窜的鲸鱼用大尾巴打入海底。 但总的来说,人占上风,因为鲸鱼“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生活方

式类似于陆地上群居的野牛群,连凶猛一点的鲨鱼都对付不了。于是乎, 它们整天被渔船追得逃

无藏身之处,死无葬身之地,最终变成盘中餐,风中烛(十九世纪捕鲸的主要目的,是提炼鲸鱼

油,用于照明)。 只有独来独往的莫比·迪克与众不同。 这是一条突变的白化怪鲸,它体型巨

大,通身雪白,歪下巴,右尾垂上还有三个洞 - 那是与捕鲸船的无数次遭遇中被鱼叉扎的。 不可

思议的是,莫比·迪克每次都能死里逃生,反而是追捕他的人,非死即伤,甚至全船覆没。 于是,莫比·迪克变成了一个传奇,常在海上走动的人,闻声色变,避之唯恐不及。 所以,亚哈的

复仇行为,是疯狂的,自杀性的。 但亚哈有丰富的捕鲸经验,虽然上一次较量丢了一条腿,但他

的鱼叉也扎中了莫比·迪克;何况,他还为这次出航做了周密的准备,甚至瞒天过海地私自多带

了几个凶猛的水手同行。 如此这般,这第二次交手,谁胜谁负,实难预料。 这个悬念构成《白

鲸记》的主干,让读者欲罢不能。 比故事更吸引人的,是《白鲸记》的语言。 梅尔维尔曾说:“跳蚤上写不出伟大永恒的著作。” 这部书立意高,描写的场面宏大,文字上也相应地放得开,非常大手笔,有气魄。 因此,所有的

评论都用“史诗”来形容。 但这是宏观印象。 具体而言,其描述得最动人的情景,常常很难把

故事和文字分开,因为这些故事本身就充满诗意。 比如下面这段,描写的是伊实玛利所在的小渔

船,猛追一大群鲸鱼,激烈战斗中,一不留神,却撞进了哺育小鲸鱼的“世外桃源”: “……..这个湖幽深而清澈透底;人类的婴儿哺乳时,常常会一边吮吸,一边从容不迫地凝视着母

乳之外的什么地方,就好象一身两处:嘴里吸取着凡间的营养,精神上的滋补却仍远在天外。 小鲸鱼也是如此: 它们似乎抬头看着我们,却并没有看见我们,在它们眼里,我们无非就是一堆褐

藻。 飘浮在它们旁边的母鲸,似乎也安详地注视着我们。 其中一条小鲸,毛估估不过一天大,

长约十四英尺,腰围六英尺。 它有点兴奋;虽然身体还跟窝在母胎里似的,没有完全舒展开来:

未出生的小鲸弯得像塔塔尔的弓箭,头咬尾,准备好作最后冲刺;它的侧鳍细嫩无比,尾翼则像

新生儿的耳朵,刚从远方邮寄来似的,皱皱巴巴的。”(Melville, in Moby Dick pp680) 生命之初的宁静、恬美就这样从从容容地表达出来。 但语言也只是《白鲸记》可圈可点的一个方面,更奇妙的是这部小说的构思,非常繁杂、不拘一

格,却又浑然一体。 一方面,作者非常写实,他试图囊括捕鲸生活的方方面面:鲸鱼在动物学上

的分类,在人类历史上,尤其是圣经里的重要地位;捕鲸的历史和意义,捕鲸人的组成和习俗,

所用的工具及来源,以及捕鲸船的结构和日常操作细节……..。事无巨细,滴水不漏。 另一方

面,梅尔维尔笔下的不仅仅是一本捕鲸的百科全书。事实上,《白鲸记》成为巨著的一个主要原

因,是其不朽的象征意义:一条捕鲸船,却折射出人类社会的终极悲剧。今天的读者不可避免地

联想到,人类历史上,尤其是在共产主义和纳粹双重灾难的二十世纪,在恐怖主义横行的二十一

世纪,似乎处处都是亚哈般的狂人,以及被他们驱使、被他们奴役而走向一个个灭绝性灾难的我

们自己。 梅尔维尔的故事不仅没有随着大规模捕鲸成为历史而过时,反而“与时俱进”,演变成

现代人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 这么说起来,《白鲸记》似乎过于枯燥而沉重。 却有不然,由于作者的精巧构思,所有这些的细

节无一不围绕追杀莫比·迪克这个悬念展开,因此而变得有趣并意味深长;而作者的幽默和激

情,使得分类学也生动起来,让人莞尔。 梅尔维尔还深受莎士比亚影响,很多章节非常戏剧化,

连憨厚认真的斯达巴克出场,也要来一段哈姆雷特式的独白;而众水手载歌载舞的场景,简直就

是歌舞剧。 但就在读者开始觉得人物有点漫画呆板,伊实玛利的哲学思考跑题太远时,主桅上就

Page 60: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57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会传来呼叫声:“在那儿!在那儿!她喷水了!她喷水了!!” 又一轮的追捕开始了!读者只好

暂时放下心里的小算盘,匆匆地赶去看热闹。 就这样,抽象和具体,戏剧与写实出人意料却又恰

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 与主线平行的,是伊实玛利的故事:一个逃离自己熟悉环境的读书人,他试图在捕鲸船上找到生

活的真谛。 伊实玛利和土著人魁魁格亲如手足的友谊,魁魁格魁梧果敢的王子形象,伊实玛利对

他的依赖和热爱,伊实玛利对人类多元文化,宗教的思考和接纳,《白鲸记》表现的观念和情感

完全是现代的,后现代的。 而小说开场的,有口皆碑的第一句话“就叫我伊实玛利吧!” 先把

人拉回远古时代。 根据旧约所述,阿拉伯人的祖先伊实玛利是犹太人亚伯拉罕庶出的长子,在亚

伯拉罕的老妻撒拉生下儿子以撒后,和自己的母亲一起,被亚伯拉罕和撒拉赶出家门,沦为沙漠

中的流浪儿。《白鲸记》时时处处都用这样那样的圣经故事作暗喻,人名船名,无不暗藏深意。 著名诗人奥登有一篇评文,就是解读《白鲸记》里描述的所有捕鲸船的名字的意义。 这是这部复

杂的小说的又一个层面。并反映出作者纠缠一生的宗教情结。 跟梅尔维尔的其它作品一样,《白鲸记》首先在英国出版。 因为出版商的肆意删改,这个版本丢

掉了“尾声”那一章,给读者留下“全军覆灭”的印象。 而整本书是伊实玛利以第一人称叙述

的:少了“唯有我一人只身逃出,给你讲这个故事”这个关键的细节,本来就复杂的情节变得荒

唐;无怪乎,最早最关键的一些评论都非常不看好。 这样的批评转载美国,打响第一枪,后来虽

有正面意见也被淹没了。 对小说的批评,严厉中还掺杂失望:为什么在“永不被遗忘的《泰彼

人》”中初露头角的天才,不能够更上一层楼,带给读者新的享受?!专业评论如此负面低调,

普通读者更是望之却步,购书者寥寥无几。 《白鲸记》和作者一起被尘世淹没了。 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是这样评论的:“最近我搞到一本《白鲸记》。 给我的印象,这是一部

以捕鲸为主题的,差强人意的狂想曲。 整整三册里没有一句爽快的话。”(1907)。 再后来,

弗吉尼亚·伍尔夫索性把梅尔维尔归入“游记作家”的范畴。 梅尔维尔过世三十年后,《白鲸记》被重新发现,很快就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名著。因为,无论

是写作方式,还是其表达的思想深度,《白鲸记》都跟现代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相吻合,很对今天

这些复杂,见多识广和包容的读者的口味。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把地球

缩小了,又复杂化了,单一的价值观受到挑战,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

然的关系都被重新审视,而这些新的矛盾和困惑都可以在《白鲸记》里找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一

个传奇似的捕鲸故事竟然充满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文学艺术也开始背离一切传统的表达

方式,宣扬个性和标新立异。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说别的,有没有“尾声”根本就无足轻

重:“全军覆灭”了,“我”还在讲故事又怎么样?红颜色还可以说话呢!(《我的名字叫红

色》,奥尔罕·帕慕克的诺贝尔名著) 当然,《白鲸记》的尾声,凄美苍凉,是最让人叹息,回

味无尽的结尾之一。 《白鲸记》属于那种偶尔遭遇,独一无二的奇书。 在笔者有限的阅读经历中,只有塞万提斯的

《唐吉珂德》,可以与之相比,虽然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和内涵。 (九)最精美的文字 墙内开花墙外香,最激赏梅尔维尔的莫过于法国大作家阿尔贝·加缪。 他不仅把《白鲸记》列为

世界上最好的十本书之一,而且认为梅尔维尔的其他作品也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Page 61: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58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把《白鲸记》跟《群魔》及《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 我们还可以毫不

犹豫地加上《比利·巴德》(Billy Budd),《马迪》(Madi),《班尼·西兰诺》(Benito Cereno), 及另外几部。在这些充满苦闷的故事中,人常常迷惘, 不知所措,但对生命的歌颂也

展现在每一页里。这些书是力量和悲悯的无尽源泉。 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反抗和接受,不可征服的

和延绵无尽的爱,对美的激情,以及最精美的文字 -- 简而言之:天才。”(Camus, 1952) 紧随《白鲸记》的冷遇之后,梅尔维尔又写了备受争议的情爱心理学小说《皮埃尔》 (Pierre, or The Ambiguities),基本上给自己江河日下的作者生涯画上了句号。 纽约每日一书的评论标题干脆

就是一句“梅尔维尔疯了!” 他后来的一些短篇小说虽然不乏好评,但咸鱼翻不了身,梅尔维尔

的名声到此已经无法挽救了。 加缪提到的《班尼托·西兰诺》,讲的是一艘西班牙贩运黑奴的轮船上的故事。 小说的前半部是

精彩的悬念,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及至结尾,突然风格一转,变成写实报道。 读者的心境和感

受也随之翻来覆去,变得越来越复杂,含糊。 最后,只剩下唏嘘感叹,怅然若失。 《缮写员巴特比》(Bartleby, the Scrivener)是梅尔维尔的另一篇备受称道的短篇。 小说描述了

一个奇怪的华尔街律师事务所的代书员。 老板指派他干活,他常常回答说:我宁愿不做这

个。。。慢慢地,他“宁愿不做”的事越来越多,直到彻底罢工。老板绝望,想方设法把他赶

走;但他孑然一身,无家可归。 几经辗转,清白无辜的巴特被请进了监狱;但甩掉了包袱的老板

却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过日子了。 这篇小说没有其它作品那样的诗意和激情,也无关航海,没有

什么新鲜猎奇的内容,但文笔收敛成熟,其故事和人物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概括而言,梅尔维尔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其复杂性和人文情怀。 他对人性的弱点有透彻的观察以

及深切的同情,对人类的道德困惑和挣扎有超前时代的感悟。 比如亚哈船长,前面提到,读者很

容易把他与现代的狂人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梅尔维尔的笔下,亚哈并不是一个反面角色,而是

一个悲剧人物,因为他还有出色的领袖才能和勇气;偶而,他也流露出同情和包容。 他的老朋

友,皮廓德号的主人就说过:“亚哈是有他的人性的!” 阅读梅尔维尔,读者会受到强烈震撼,

却得不到“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事情理应如此”这样的安慰。 无论是班尼托·西兰诺,还

是巴特比,不管你站在哪个角度,选择哪个立场,矛盾始终无解,结局总归不尽人意,挥之不去

的只有人生的无奈和悲剧之美。 与他的思想匹配,梅尔维尔的文字有气魄,如同史诗一般的浩大;并且不拘一格,不拘小节,有

感而发,随意而成,根本不受时俗常规和大众对小说的定义和期待的限制。 俨然现代小说风格,

虽然那时候尚无“现代主义”这个概念。 这种无师自通的写作风格和个性表达,很难理性地一一

解构,更象荣格所描述的内在的原始冲动的释放,浑然天成。 (十)比我们其他人更值得永生 梅尔维尔的创作能量是爆发式的,他的长篇巨著基本上在航海归来后的七年之内完成。七年之

内,他也从一鸣惊人的文坛新星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过气作家。 隐居后,梅尔维尔的兴趣转向写

诗,自己出版发行了几本,其中史诗克拉雷尔是美国最长的诗作,共有 18000 行。 在他的小说受

到最高评价的今天,作为诗人的梅尔维尔也开始被重视,被研究。除此之外,梅尔维尔漫长的一

生倒并没有更多的戏剧性。 不断重复的内容包括找不到可以养家糊口的“正常工作”;生活拮据

仰仗家人及朋友的赞助;亲戚们想方设法说服甚至要挟他放弃写作;伤子之痛及其它大大小小的

悲剧。

Page 62: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59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一八四七年,梅尔维尔结婚,搬到了纽约。 妻子伊丽莎白是麻州首席法官莱缪尔·肖的爱女。 莱缪尔跟赫尔曼的父亲艾伦是好友,并曾与艾伦的妹妹南希订婚。 南希早逝,却永远留在了莱缪

尔的心上。 近半个世纪后,莱缪尔去世时,家人发现他的钱包里仍然放有南希给他的两封书信。 因为友情和爱情,莱缪尔自始至终都竭尽全力地帮助困境中的艾伦一家。 他是梅尔维尔一生中最

重要的感情支柱,也是促成和维系梅尔维尔的婚姻的重要因素。 但梅尔维尔和伊丽莎白之间更多的是青梅竹马一般的亲情,缺乏思想和精神上的交流。这在梅尔

维尔的写作生涯陷入困境后更加明显。 公平地说,不仅仅是伊丽莎白,几乎所有的家人都反对他

继续写下去;夫妻矛盾最激烈的时候,大家一边倒地赞同伊丽莎白离婚。 生活的窘迫,家人的压力,使梅尔维尔不得不接受现实。 一八六六年,他终于找到一份美国海关

检查员的工作,一做就是二十年。 当年的美国海关是臭名昭著的贪污受贿之地,但梅尔维尔出污

泥而不染,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忍受这份自己“宁愿不做”的工作,默默地拒绝了所有的贿

赂,成为几百人的海关官员中唯一没有被收买的人。 梅尔维尔的作品不被认同的一大原因,是他表达了很多当时人们无法接受的观念:对殖民主义和

文化侵略的批判,对多元文化的关注和赞美,对超越常规的情爱的同情和正面描述,对生命终极

和来世的质疑…….。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人们的眼里都非常“不道德”。 但是,能够在一个腐化成

灾的环境中洁身自好,反映出梅尔维尔对生活的严谨真诚,并有极高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准

则。 这一点,他的好友霍桑看得最清楚。 一八五六年,与梅尔维尔最后一次见面后,霍桑在日

记中写道: “11 月 20 日,星期四………一个星期前的周一,赫尔曼梅尔维尔到领馆来看望我,他看起来一如

既往(稍微苍白一点;或许,更悲哀一点),穿了一件非常粗质的大衣,典型的严肃表情和矜持

的举止。。。梅尔维尔,跟寻常一样,又开始讨论神和来世,以及一切超越人间的东西,并告诉

我说,他‘几乎已经确实会被湮灭’;但他似乎并没有因此安心下来;我想,他大概永远不会安

宁,除非他能够找到明确的信仰。 很奇怪他可以这么持之以恒地 --从我认识他开始,或许更早 -- 在我们现在坐下来的这个沙丘一样,抑郁和单调的沙漠里,往往返返。 他既不能信,又不能安

然地不信;而他太诚实和勇敢,所以不得不选其中一项。 如果他有宗教,他就会是最有信仰和最

敬畏神的那一个;他有一个非常高贵的天性,比我们其他人更值得永生。” 这段文字是对梅尔维尔为人的最高评价了:他的执着和真诚,严谨和正直,他对真理的不懈追

求,他虽质疑上帝,却是更有信仰的人………。 然而,霍桑在这里只字未提《白鲸记》,虽然小

说刚出版时,他曾经给梅尔维尔写信对其表示赞赏和肯定。 这似乎说明身为大作家和挚友的霍桑

只是同情梅尔维尔的境遇,却并不真正理解他的文字的力量和价值 -- 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这

个一生都在困境中挣扎的小朋友,文学成就远超过霍桑本人;梅尔维尔早已在自己的文字中永

生。 令人略微安慰的是,即使在他最落寞的晚年,零零星星地,始终有那么几个人忘不了梅尔维尔。 英国诗人罗伯特·布坎南为在纽约居然找不到一个认识梅尔维尔的人而痛心疾首,他在给梅尔维

尔的信中写道:“但是,先生,您要知道,在英国,所有算得上真正懂文学的人,都毫不犹豫地

把你跟最伟大的英国作家相提并论。” 一八八八年,英国小说家克拉克·拉塞尔给专栏作家海斯

写信,建议他为梅尔维尔作传:“为什么不让世界知道你的国家出产的最伟大的天才呢,他的航

海经历以及他的生平?- 作为诗人,他比朗费罗和威廉布莱恩特高几个数量级。” 这封信,伊丽

Page 63: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60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莎白保存了两份拷贝。 赫尔曼和伊丽莎白,在熬过了种种不可调和矛盾和挫折后,在共同经历了两个儿子的意外死亡之

后,感情不减反增,相濡以沫,最终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晚年的梅尔维尔又拿起了笔,他的最

后一部小说,其实是两人的合作:他一边写,伊丽莎白一边誊抄;他在新稿上更改,她再重新抄

写……….。 《比利·巴德》在梅尔维尔去世前完成。 伊丽莎白根本没有考虑出版,而把原稿放入一个装面包

的锡铁盒里面“作个纪念”。 几十年后,最早研究梅尔维尔的专家雷蒙·德韦弗,在梅尔维尔的

故居阁楼的旧纸堆里找到了这个不起眼的盒子。 试想,他当时该是怎样的激动和感叹?!关于

《比利·巴德》,最近出版的一本传记 (安德鲁·德尔班科著) 里是这么描述的: “三十多年后,当《比利·巴德》终于印刷出版,它那几乎让人难以承受的美丽不仅仅在梅尔维

尔自己的国家被接受,而且得到二十世纪的欧洲文学大师们,包括诗人奥登,福斯特和加缪的承

认。托马斯曼临终前读到此书时说,‘哦,真希望这是我写的!’”(Andrew Delbanco, in Melville: His World and Work, pp321) (德尔班科接着写道,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梅尔维尔的最佳作品永远是《白鲸记》,但对其他人

而言,每一个季节都有一个不同的梅尔维尔…………。 因为这句话,笔者决定把《比利·巴德》

留到“合适的季节”再读。) 一八九一年九月二十八日,梅尔维尔在睡梦中死于心脏病。 参考资料: 1. Allen, Gay Wilson. Melville and His World. 1971

2. Arvin, Newton. Herman Melville. 1st ed. 1950

3. Bloom, Harold. Herman Melville in Bloom's BioCritiques,2005

4. Delbanco, Andrew. Melville: His World and Work. 1st edition. 2006

5. Melville: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dited by Richard Chase,1965

6. Melville, Herman. Typee. Infomotions edition, 2005

7. Melville, Herman. Moby Dick. modern library edition, 1992

8. Parker, Hershel. Herman Melville: A Biography. 2005

9. Twenieth century interpretations of Moby-Dick,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dited by Michael T. Gilmore,1977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64: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61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破解神话:再评电影《特洛伊》

廖康

关于特洛伊战争,除了荷马的《伊利亚特》以外,还有很多神话传说。说到底,这场大战

是还宙斯的风流债。这位众神之王看上了斯巴达国王廷达鲁斯 Tyndareus 的妻子丽达

(Leda),便化身为天鹅,亲近王后。后来,丽达下了两个双黄蛋,孵出两男两女:海伦

(Helen)、克吕泰涅斯翠 (Clytemnestra)、卡斯托(Castor)和珀利蒂厄斯(Polydeuces)。当然,

对于他们的身份,有不同说法,就连母亲也弄不清楚究 竟哪个是宙斯的,哪个是廷达鲁斯

的。以此为题的艺术品多如牛毛,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油画乃其中上品。达芬奇的更显

女性美,表现丽达受到诱惑时的半推半 就,鹅翅与她大腿构成的弧线真乃美之极致!米开

朗基罗的油画表现那丢魂落魄的一刻,丽达的躯体颇具男性的壮健(认定米氏为同志的传

记家喜欢的例证),她的 手指尤其透露娇娜风情。这个神话当然也启发了很多诗人,其中

佼佼者当属爱尔兰诗人叶芝(W.B. Yeats)的十四行诗。由于没有找到理想的翻译,我自己试

译如下: 丽达与天鹅 突然一击:那对巨大的翅膀仍在 这吓坏了的姑娘身上扇扑,他的黑蹼 抚摸她腿根,他的扁嘴衔着她的脖颈, 他的胸膛抵压着她无能为力的胸脯。 她不知所措的手指,如何能够拦阻 她酥软的大腿上那雄姿勃勃的毛羽? 她娇弱的身躯,在一团雪白的进击下, 怎能不感到他那奇妙的心跳突突? 胯间的一时抽搐,便造成了 坍塌的墙垣、燃烧的钟楼和房屋, 还有阿迦梅农之死。就这样被攫住, 就这样被凌空而降的兽性降伏, 在那麻木的扁嘴放她而去之前, 她是否对他的蛮力还有更深的领悟?

Page 65: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62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LEDA AND THE SWAN A sudden blow: the great wings beating still Above the staggering girl, her thighs caressed By the dark webs, her nape caught in his bill, He holds her helpless breast upon his breast. How can those terrified vague fingers push The feathered glory from her loosening thighs? And how can body, laid in that white rush, But feel the strange heart beating where it lies? A shudder in the loins engenders there The broken wall, the burning roof and tower And Agamemnon dead. Being so caught up, So mastered by the brute blood of the air Did she put on his knowledge with his power Before the indifferent beak could let her drop?

Page 66: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63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画是空间的艺术,长于表现瞬间的形态。文乃时间的艺术,易于讲述延续的事件。叶芝的

诗不仅描绘了那销魂一刻,更提到那一刻的后果——特洛伊被焚毁以及阿迦 梅农被谋杀。

道出了希腊人的观念:他们认为人间的大事,决非偶然,而是上界诸神意气所致。我们都

知道,宙斯和丽达的女儿海伦美艳无双,嫁给了斯巴达王墨涅 劳斯(Menelaus)。她姐姐克

吕泰涅斯翠嫁给了阿戈斯王阿迦梅农,即墨涅劳斯的哥哥。两姐妹嫁给两兄弟,亲上加

亲,本是好事,但众神又来捣乱。在一 次婚宴上,没受邀请的是非女神艾锐丝(Eris)扔来

个金苹果,上面刻着“献给最美丽者”,引起天后、智慧女神和爱神争风。由于众神各有偏

心,宙斯便让凡 人,天下第一帅哥帕里斯(Paris)来裁决。天后暗许他权利,智慧女神暗许

他聪慧,爱神暗许他最美的女人。当然,帅哥裁定爱神最美。爱神果不食言,让帕 里斯得

到了人间第一美女,诱拐了已经嫁人的海伦。海伦的丈夫墨涅劳斯要报仇雪耻,求兄长助

战。他的哥哥阿迦梅农乃希腊最有威望的统帅,他率领大军,千船竞 发,与特洛伊苦战十

年,让无数英雄丧命。最终,俄底修斯(Odysseus)设木马计得手,使特洛伊惨遭屠城。外

面打得热闹,家里也没闲着。克吕泰涅斯翠 怨恨其夫阿迦加梅农出征前杀女祭旗,也是因

为她自己青春年少,便与丈夫的表弟相好,并与情人合伙,在阿迦梅农凯旋班师之日,谋

杀了亲夫。 希腊人的想象力极其活跃。他们不仅为此大战自己一方编出神话,还为敌方也编出神话来

解释因果。他们说特洛伊王普里阿摩(Priam)的妻子在怀第二胎时梦 见大火,释梦者预言她

这第二个儿子将使特洛伊焚毁。所以孩子一生下来,便被扔到林间,多亏一牧羊人收养,

才得以长大成人。所以大多数《帕里斯选美》的油画 都把他画成羊倌。后来几经周折,他

才进宫,回到父王身边。这些美丽的神话不仅丰富了希腊人的精神生活,也美化了他们发

动的侵略战争。希腊人的宿命论不仅让 市民们匍匐在神明的脚下,也为他们的统帅开脱了

恶行的罪名。 美国 2004 年出品的电影《特洛伊》(Troy)虽然是受荷马的史诗启发再创作的,但它破解神

话,把电影拍得非常写实。首先,对于战争的起因,电影完全摒 弃了神明的作用,尽可能

还原了历史。当然,谁也不知道,历史上这场大战究竟是怎么打起来的,我说还原,只是

说电影展现的原因远比神话、诗歌的表述显得真 实。特洛伊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略要

冲、贸易枢纽。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不打仗才是咄咄怪事。但仅为一个女人而打仗,

更是咄咄怪事!那明摆着是希腊人 的借口。三千年前,一神教在欧亚大陆尚未出现。意识

形态的分歧不大可能是战争的起因,大概就是争地盘、夺财宝吧。但出师不能无名,历史

上,是否真有特洛伊 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公主海伦这一节,我们不得而知。但电影一开

始就表现了阿迦梅农的野心,通过对话,我们知道他早就想和特洛伊开战。当他得知弟妹

被诱拐 之事,喜出望外,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出兵。而且,影片还通过简洁的几个镜头无言

地否定了“红颜祸水”的谬论。 中国作家中,大概是鲁迅最早开始批评男性文人没出息,动不动就嫁祸女人。鲁迅还企图

改写杨贵妃的悲剧,可惜他未能实现此愿望。电影《特洛伊》没有突出海伦 的美艳。扮演

这位绝世美人的 Diane Kruger 远非好莱坞头号美女,这曾招致许多人批评。其实,无论选

Page 67: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64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谁来演海伦,也不会令所有的人满意。史诗说她天下最美,说希腊元老们见到她都认为这

十 年仗打得值,这一方面有助于希腊为侵略战争镀金,另一方面也让人们尽情地把海伦想

象成自己心目中的美女。然而,这美女一旦展现出来,必然有人不满意。电影 不仅没有呈

现一个貌若天仙、妖媚倾国的娇娃,反而让海伦常常一脸愁苦;先是生活在好勇斗狠、声

色犬马的丈夫身边不快活,后来又为帕里斯和特洛伊的安全担 心。 海伦外表的美艳减少了,看电影的人对帕里斯以及特洛伊的指责也就减少了,因为他拐走

的只是一个心爱的女人,而不是无与伦比的绝色美人。冲突只是在帕里斯和 墨涅劳斯之

间,而不是什么夺走了希腊的国色天香,侮辱了全希腊的男子。而且,墨涅劳斯与舞女调

情的镜头以及这对老夫少妻巨大的年龄差异在影片里也有突出, 让观众能够体谅海伦与帕

里斯为什么要私奔,而不再指责她是祸水。好莱坞有各种缺点,但在表现、普及自由思想

这方面,它的作用也许比全美的大学加起来还要大 得多。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阿基琉斯(Achilles)。关于他的神话有很多,最主要的是说他出生后,

其母特忒丝(Thetis)倒提着他浸泡于冥河 Styx 之 中(也有说用火烧炼),使他浑身上下刀

枪不入,只有没浸到水的脚踵除外,至今英语还常用 Achilles’ heel 来表示唯一的致命弱

点。影片作为写实作品,破解了这一神话:一开始,传令的男孩问阿基琉斯那刀枪不入的

传说是否属实,他反问道:“那我干吗要用这 盾牌呀?”阿基琉斯之死,神话说是帕里斯射

中了他的脚踵所致。电影则让我们看到,第一支箭的确射穿了阿基琉斯的脚踵,但致死原

因是他胸中数箭,只不过他在 死前把胸部的箭都拔出来了,只有脚踵那支仍留在那里。在

阿基琉斯决定是否出征时,他和母亲在海湾上有段对话。母亲鼓励他参战,以获取万世永

存的英名,这才 是母亲对这位盖世英雄生死的影响,而不是什么浸泡或烧炼。 对于神明与迷信,无论是希腊的主将阿基琉斯,还是特洛伊的主将赫克托尔,都敢于无

视。抢滩成功后,阿基琉斯一剑砍下阿波罗神像的头颅。在御前会议上,赫克 托尔嘲笑大

祭司依靠鸟的征象预言战争胜负,并指出:“今天希腊人砍了阿波罗的头,太阳神也没把

他怎样。” 赫克托尔与父亲私下交谈时,反问他:“太阳神曾指挥过几个军团?”在另一次

军事会议上,当大祭司又根据占卜的结果而主张乘胜进攻时,赫克托尔明智地指出, 阿基

琉斯的将士没有参战,他们一定有了分歧,现在进攻,会让希腊人团结起来。可惜,国王

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犯了导致最终惨败的大错。电影让观众看到,战乱 和苦难是政客们造

成的。作者既没有站在西方霸权的立场上来美化这场东西方首次大战,也没有使用“诗人

的特权”来简单地图解奖善惩恶,而是坦率地让我们看到 一场不义之战的胜利。什么神明

啊、正义啊、在战争中都无能为力。决定胜负的就是战略、实力、判断和计谋。 有些评论家认为电影《特洛伊》点金成铁,丧失了神话的魔力,丧失了荷马史诗的魅力。

对此,我无法苟同。文学作品诉诸人的想象力,让读者和听众与作者一同想 象作品里的人

物、景象和动作。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导演、演员、舞美、音响和编辑等把人物、景象

和动作都展示出来了,给想象力留的空间很小。天神的干涉很 难用声光和演员来表现,以

前好莱坞也曾尝试过,比如在《巨人的冲突》(Clash of the Titans, 1981) 里,导演还真安排

Page 68: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65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了天神在九霄云外搬弄小泥人,以主宰人事,结果却成为那影片最大的败笔,宙斯大概是

奥利维叶(Lawrence Olivier)所演过的最差的角色。中国由真人演的《西游记》,也远不如

动画片来得神奇绝妙。 由彼德森(Wolfgang Peterson)导演的《特洛伊》破解神话而不失史诗的魅力,充分发挥电

影语汇的特长,把这传奇故事拍成了一部写实的影片;让我们看到千船竟发的壮观、 枪林

盾海的雄伟、阿基琉斯的矫健、赫克托尔的忠勇、海伦的忧愁、帕里斯的成长、普里阿摩

的悲哀,等等。让没有读过史诗的人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了解这场战 争的起因、过程和

结果,并看到它的实质。让读过史诗的人获得一次崭新的体验,他们只要不拘泥于原诗,

不拿史诗来与电影做硬性比较,就可能欣赏这部受史诗启 发而再创作的艺术品。今人的智

慧和想象力竟然能够将伊利亚特如此活生生地再现眼前,盲诗人荷马如若再生复明,定当

惊叹。 2007 年 4 月 2 日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69: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66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North Cascades and its climbers

DavidY

秋天到了,又是爬North Cascades的时候了。North Cascades山脉,比黄石公园大一倍,离

下面普捷湾的五百万人海不到一小时车程,海平面的人世烦恼到了这里消失了。这里奇峰

耸立,冰川发达,又无高原反应或避雷之虞,秋天时草甸上彩色地毯缤纷斑斓,远处,金

松在墨绿常青森林间璀璨闪烁。这里探知得晚,一直没有横贯的公路,到上个世纪中叶还

有好多山没有探明。现在虽然有公路,但仍设计得很不方便,绝大部分景点不在停车场边

上,外地到此一游时间紧凑的游客望之却步 - - 阿弥陀佛 。 除了山之外,爬山的人也值得一议。几百万人中受不了后院的诱惑蠢蠢欲动的,大有人

在。所谓"mountaineer",好爬山的,自成一个群落,外人往往不了解。 其中出了些名

人,如Ed Viesturs是美国唯一不用氧气爬遍世界 8000 米以上所有 14 座高峰的,他以带队

爬Mt. Rainier导游谋生,爬Rainier少说也上百次了。但说到Fred Beckey,知道的人就不多

了。 Beckey(原为其姓,但大家都直呼之为名)是个有趣的人,到 1940 年代末已经是当地爬

山的传奇人物。他年轻时参加童子军,爬Olympics,从此 上了瘾。到 40 年代开始爬遍

North Cascades的每座山,其中很多是首次攀登,有些山是公认无法攀登的禁区。没亲眼

见过的人怀疑他的登山速度,毕竟他轻装alpine登山风格在当时的美国还很少见,跟他一

起爬的人在一边看得一愣一愣的。这那里是爬山,简直是蜘蛛人也。他是UW的MBA毕业,可是他却找了份part-time的开车送货工 作,以便多出时间去爬山。他没有钱的概念,

常常不知道下个礼拜的生活费在那里。好在他的爬友多,搭顺风车,这个礼拜在一个朋友

家客厅里睡,下个礼拜去另一处混,他对物质世界需求很少。他当年的爬友渐渐找到写字

楼里的白领工作,如Lloyd Anderson后来开创了REI,可他还是执迷不悟,脑子里只有爬山

一根铉。 Beckey的作风武断,不合群,就算以美国标准他都很自负,虽然他对自己爬山成绩向来低

调,不愿多说,但他说话没有分寸,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他又是有名 的womanizer,爬山之

余追女人乐此不疲。但他终生未娶 - 婚姻是个太大的约束。凡是不利爬山的,在他心中都

没有位置。 今天Beckey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在爬山。年龄对他爬山似乎没有任何影响,唯一不同的是

他的爬山伙伴比他越来越年轻,20 来岁,孙子辈的。他选人很简 单:一个电话过去,马

上就走,一走一两个礼拜。路线计划全得听Beckey的,没有商量余地。除了 20 来岁没负

Page 70: 《白桦文选》第二期

Page 67 《白桦文选》第二期,二 O 一 O 年十一月,ISSN: 2157-6815

担的愣头青,还真难找更合适的。接到他的邀请,小伙子们都难以相信。他早已是圈内人

心目中的传奇人物。见到他的人都说他看上去弱不经风,连跨马路都象要摔倒的老头,虽

然全身没有一块赘肉。可到了山 上,他还是那个蜘蛛人。到了他这个年纪还能这么折腾

的,其身体本钱或天赋之好(不说别的,就说膝盖),匪夷所思。他出门的老习惯,就是

刚刚下山,还在路 上,就开始到处打电话约人跟他走下一个行程。海平面对于他只是暂时

的地方,山上才是他的归宿。最近几年他常去中国川西西藏,那里是他的新的 frontier。 爬山是极危险的运动,跟他一起爬山的人死了好几个。可这么多年下来,老头还活着,而

且还好好的,他的安全记录无懈可击。他早在 50 年代就被称为美国最好的爬山人,到了

他现在这个年纪,他的记录不仅空前,也是绝后的。 下面这张照片是wiki上的。

HU白桦林链接 U

Page 71: 《白桦文选》第二期

苏尼画

Bai hua wen xuanISSN 2157-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