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开展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 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

36
一、学校概况................................................................................................................... 1 二、本科教学情况........................................................................................................... 3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3 (二)本科专业设置................................................................................................ 3 (三)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4 (四)本科生源质量................................................................................................ 5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7 (一)师资队伍........................................................................................................ 7 1.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7 2.教师教学能力............................................................................................... 8 (二)教学条件........................................................................................................ 8 1.教学经费投入............................................................................................... 8 2.教科研及辅助用房....................................................................................... 9 3.图书资料....................................................................................................... 9 4.实验教学仪器设备..................................................................................... 10 5.信息资源..................................................................................................... 10 四、教学改革与实践..................................................................................................... 12 (一)人才培养...................................................................................................... 12 1.实施“43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2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2 (二)深入推进试点专业转型改革...................................................................... 13 (三)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3 1.全年课程开设情况..................................................................................... 13 2.培育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 13 3.选用选编特色教材..................................................................................... 14 (四)全方位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14 1.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强化项目研究过程管理......................................... 14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Oct-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目 录

    一、学校概况................................................................................................................... 1

    二、本科教学情况........................................................................................................... 3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3

    (二)本科专业设置................................................................................................ 3

    (三)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4

    (四)本科生源质量................................................................................................ 5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7

    (一)师资队伍........................................................................................................ 7

    1.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7

    2.教师教学能力............................................................................................... 8

    (二)教学条件........................................................................................................ 8

    1.教学经费投入............................................................................................... 8

    2.教科研及辅助用房....................................................................................... 9

    3.图书资料....................................................................................................... 9

    4.实验教学仪器设备..................................................................................... 10

    5.信息资源..................................................................................................... 10

    四、教学改革与实践..................................................................................................... 12

    (一)人才培养...................................................................................................... 12

    1.实施“43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2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2

    (二)深入推进试点专业转型改革...................................................................... 13

    (三)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3

    1.全年课程开设情况..................................................................................... 13

    2.培育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 13

    3.选用选编特色教材..................................................................................... 14

    (四)全方位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14

    1.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强化项目研究过程管理......................................... 14

  • 2.大力开展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14

    3.努力探索夏季短学期实践教学................................................................. 15

    4.继续推广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网络化......................................................... 15

    5.改革大学英语辅导培训............................................................................. 16

    (五)实践育人...................................................................................................... 16

    1.实验室......................................................................................................... 16

    2.实训、实习................................................................................................. 17

    3.校企合作..................................................................................................... 18

    4.社会实践..................................................................................................... 18

    5.创业实践..................................................................................................... 18

    (六)社会服务...................................................................................................... 18

    (七)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鉴定.......................................................................... 19

    五、质量保障体系......................................................................................................... 21

    (一)继续推进“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1

    (二)发挥督导的核心作用.................................................................................. 21

    (三)实施学生评教和家长评教.......................................................................... 21

    (四)开展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 22

    六、学生综合素质......................................................................................................... 23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3

    (二)创新精神...................................................................................................... 23

    1.创新创业..................................................................................................... 23

    2.学科及科技竞赛......................................................................................... 23

    (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25

    (四)校园文化活动.............................................................................................. 25

    1.文体竞赛..................................................................................................... 25

    2.品牌文化活动............................................................................................. 25

    (五)应届毕业生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26

    (六)社会美誉...................................................................................................... 28

    1.毕业生满意度............................................................................................. 28

  • 2.新闻媒体关注度......................................................................................... 29

    七、特色发展................................................................................................................. 30

    (一)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30

    1.围绕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30

    2.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0

    3.深化专业共建,实现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新突破..................................... 30

    (二)多维度分层推进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30

    1.导师“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站稳讲台............................................. 31

    2.“教师工作坊”集中研讨, 引导青年教师专注教学反思................... 31

    3.校企协同混编师资团队,助推青年教师理论实践双提升..................... 31

    八、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32

    (一)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32

    (二)深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

    一、学校概况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始建于 2002年,是一所由湖北工业大学举办、按

    照新机制和新模式运行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学院励精图治,锐意创

    新,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学校”、“中国

    最具影响力独立学院”、“湖北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院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武昌南湖之滨,地处高校科研院所密集地和高新技术

    产业核心区。校园毗连湖北工业大学,共享一本院校优良教育资源和浓郁学术氛

    围。学院占地面积 125701平方,校舍面积 21万平方米,建有专业实验室 42个,

    建立 100多个校企合作就业实习基地,图书馆馆藏图书 130余万册,全日制在校

    生 11000余人;学院教学及生活设施齐全,师资与管理队伍精良,是莘莘学子明

    德修身、探求真知的理想殿堂。

    依托湖北工业大学“绿色工业”学科优势,着力建设机械制造、通讯信息、

    土木建筑、生化工程、工业设计、经济管理等六大专业群,学院已形成以工学为

    主,经、管、文、理、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设有机械工程系、电

    气信息系、生化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管理系、经济系、外国语系、艺术设计系

    和中兴通讯学院,开设有 36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其中,物联网、生物工

    程、物流管理三个专业被列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电子信息工程被列为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学院现有专任教师 582人,其中

    研究生以上学历约占 84.02%,副高以上职称近二分之一。

    秉持“关怀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学院坚持质量立校,深化内涵建设,

    积极探索“4321”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证书”双证书教育制度;

    围绕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全面修订培养计划,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全面构建“四

    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学院积极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融合,陆

    续与深圳五鑫、新龙药业、成都华迪等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

    与全球领先的通讯设备制造上市公司——中兴通讯共同打造国家级 ICT 产学研融

    合创新基地,联合举办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在全

    国本科院校中率先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系列课程,开展 40多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

    作;免费开办考研辅导班、四六级英语培训班、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班;成立有

    大学生艺术团、体育运动大队等 39多个学生社团。近三年来,学院学生在“挑战

    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

    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软

  • 2

    件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等众多国家级的科技创新

    和技能竞赛中,为学校赢得 400多个奖项,获奖数量和层次位列全省独立学院前

    茅。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3

    二、本科教学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类型定位: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的学历教育。

    学科结构定位:以工学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

    型人才。

    办学特色定位:形成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和社

    会发展的需要。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院现设有机械工程系、电气信息系、生化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管理系、

    经济系、外国语系、艺术设计系、中兴通讯学院、公共课部、马克思主义课部、

    体育课部,共 12个系(部)。本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

    管理学 6个学科门类,开设有 36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表 1.1)。

    表 1.1 本科专业目录

    专业名称修业

    年限

    学位授予

    门类专业名称

    修业

    年限

    学位授

    予门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年 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四年 工学

    机械电子工程 四年 工学 轻化工程 四年 工学

    工业工程 四年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经济学

    自动化 四年 工学 金融学 四年 经济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财务管理 四年 工学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电子商务 四年 工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四年 理学 市场营销 四年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四年 工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四年 工学

    通信工程 四年 工学 行政管理 四年 工学

    物联网工程 四年 工学 物流管理 四年 工学

    土木工程 四年 工学 英语 四年 文学

    工程管理 四年 管理学 动画 四年 艺术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四年 工学 广告学 四年 文学

    环境工程 四年 工学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产品设计 四年 艺术学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风景园林 四年 工学 产品设计 四年 艺术学

  • 4

    学院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主动优化本科专业结构,

    使得学院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学院成功申报省级重点培育专业 1个(机械设计

    制造及其自动化),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3个(物

    联网、生物工程、物流管理),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2 个(电子信息工程、

    环境设计)及多个院级优势特色专业和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表 1.2)。

    表 1.2 特色优势专业一览表

    省级重点培育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

    划专业1、物联网及三网融合方向 2、物流管理 3、生物工程

    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1、电子信息工程 2、环境设计

    学院特色专业(品牌)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电子信息工程

    学院特色专业(优势)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通信工程 3、生物工程

    4、土木工程 5、金融学 6、财务管理 7、市场营销

    学院骨干专业

    1、自动化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生物工程;

    4、高分子材料 5、国际经济与贸易 6、市场营销

    7、电子商务 8、动画 9、广告学 10、工业设计

    学院转型发展试点专业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电子信息工程 3、生物工程

    4、土木工程 5、金融学 6、物流管理 7、环境设计

    (三)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学院本科生规模总体保持相对稳定。2015年,学院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 10845

    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8640人,本科生占普通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 79.67%。按年

    级统计本科生人数(见图 1.1)。按学科分类统计本科生人数(见图 1.2)。

    图 1.1 本科生年级分布图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5

    图 1.2 本科生学科分布图

    (四)本科生源质量

    2015年,学院继续开展文理科统招和艺术类招生等多种形式并举的招生选拔

    录取工作。学院招生范围覆盖湖北、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

    福建、江西、贵州、四川、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新疆等 17个省(市、

    自治区),其中在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等 8个省

    招收艺术类专业考生,本科生分布广泛,生源稳定。

    2015年学院招生录取文理科湖北省投档线分别为 405分和 433分,投档线分

    别高出湖北省普通类文理本科资格线 45分(理工)和 18分(文史),在全省同

    类学校排名处于前列。湖北省艺术类本科录取分数 484分,高出投档线 36分(见

    表 1.4)。2015年,我院新生实际报到 2844人(含参军入伍 28人),总报到率达

    到 94.05%,其中本科生报到 2146人,报到率为 93.88%。

  • 6

    表 1.4 2015年学院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17个省)

    省份 类别录取分数情况 录取人数情况

    最高分 最低分 分省 总人数

    湖北

    艺术本科(二) 566 484

    2474

    3024

    提前批高职高专艺术类 519 447第三批本科文史类 484 433第三批本科理工类 465 405高职高专二文史类 419 180高职高专二理工类 428 180

    河北本科三批文史 502 422

    20本科三批理工 462 383

    山西第二批本科 C类文史 442 427

    25第二批本科 C类理工 434 377

    黑龙江本科三批院校 A段文史 394 376

    20本科三批院校 A段理工 398 349

    江苏

    艺术民办 1小批 470 43455本科三批文科 296 288

    本科三批理科 311 284

    浙江

    B艺术第二批(文) 501 496

    60B艺术第二批(理) 505 464文理科第二批文史类 509 491文理科第二批理工类 502 450

    安徽

    艺术四批统考本 686 66622文理科本科三批文史 555 544

    第三批本科理工类 509 490

    福建

    艺术类本科批B(理) 416 289

    40艺术类本科批B(文) 436 356

    本科二批文史 488 466本科二批理工 442 411

    江西

    本科三艺术文 328 19060本科三文史 481 463

    本科三理工 485 465

    贵州第三批本科文史 456 440

    30第三批本科理工 371 343

    河南

    艺术专业本科 B段(文综) 370 304

    40艺术专业本科 B段(理综) 327 323

    本科三批文科综合 454 406本科三批理科综合 466 392

    湖南

    本科三批 B美术文 606 600

    15本科三批 B美术理 565 560本科三批 B文史类 466 456

    本科三批理工 450 439

    新疆本科三批文史 430 378

    20本科三批理工 394 350

    海南三批本科文史类 577 554

    30三批本科理工类 543 522

    广东二批本科 B文史类 526 460

    50二批本科 B理工类 516 489

    广西本科第三批文史类 430 387

    30本科第三批理工类 381 313

    四川本科二批文史 492 482

    33本科二批理工 487 458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7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院牢固树立“人才是办学第一资源”的思想,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

    学”的建设目标,积极推进“外引内培,以师强校”的师资建设方针,着力构建

    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

    软硬环境。通过多层次的培养项目、多类别的培养模式、多维度的培养平台,构

    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1.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院现聘有专任教师 582人(见表 3.1、3.2、3.3),

    兼职教师 120人,折合教师数 642人,在校生 10845人,生师比为 16.89:1。专任

    教师中,正教授 88 人、副教授 183 人,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46.5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 48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84.02%。

    表 3.1 2016年专任教师职称结构统计表

    总数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及其他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582 88 15.12% 183 31.44% 275 47.25% 36 6.19%

    表 3.2 2016年专任教师学位结构统计表

    总数

    博士 硕士 学士及其他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582 126 21.65% 363 62.37% 93 15.98%

    表 3.3 2016年专任教师队伍年龄结构

    总数

    35岁以下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582 184 31.62% 236 40.55% 126 21.65% 36 6.18%

  • 8

    2.教师教学能力学院通过对新聘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教学督导引

    导、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交流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

    效果。开展系列的教师工作坊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新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

    知识的专题学习,引导教师探究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律、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依

    托学科专业建设平台,组织 35名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实践,通过“工学结合”的

    方式让教师了解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实操要求,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完善教学内

    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认定 24名专任教师具备“双师型”教

    师资格,有效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学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优先安排教学经费预算,保证生均日常教学经费逐

    年增长(见表 2.1、2.2)。教学经费的保障,对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创造学习环

    境、构建多科性教学型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

    表 2.1 2015年本科教学经费投入表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万元)

    本科实验经费 本科实习经费

    (万元) 生均(元) (万元) 生均(元) (万元) 生均(元)

    1,374.73 1,572.56 785.50 661.78 757.01 108.31 123.89

    表 2.2 2015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统计表

    项目 金额(万元)

    本科生教学业务费 1,272.27

    教学差旅费 38.48

    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 26.02

    体育维持费 37.96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合计 1,374.73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9

    2.教科研及辅助用房学院逐年增加教学设施经费投入,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优化管理服务,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学院校

    园占地 125701 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 104461平方米(含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和

    行政办公用房),生均 11.6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 163795.24 平方米,生均

    7.58平方米(见表 2.2)。

    表 2.2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统计表

    教学行政用房

    总面积(平方米) 125701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平方米) 104461

    其中:教室(平方米) 68813

    图书馆(平方米) 12000

    实验室实习场所(平方米) 17648

    体育馆(平方米) 3000

    会堂(平方米) 3000

    行政用房(平方米) 21240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生) 11.6

    3.图书资料学院新建图书馆,图书馆以节能和自然光利用为结构主体设计,按上下、东

    西、南北分布构建花园式布局,以利通风和分区控温节能,是一座绿色概念的图

    书馆。采用“藏、借、阅一体化”大流通模式,实行“一卡通”方式运行管理。

    除日常借阅服务外,图书馆还开展科技查新、文献传递、参考咨询、课题检索、

    查收查引、学科服务、企业服务以及全校文献检索教学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

    现有馆藏图书 130 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 67.58 万余册,新增 5.86 万册,生均纸

    质图书 62.31本。电子图书 1617396GB,生均电子资源 149.14GB。

  • 10

    表 2.3 图书情况

    项目 学校情况

    校园网主干带宽(Mbps) 1000

    校园网出口带宽(Mbps) 1000

    网络接入信息点数量(个) 11818

    纸质图书总量(册) 675804

    生均纸质图书(册) 62.31

    电子图书数量(种) 1617396

    生均电子图书(种) 149.14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58598

    生均年进纸质图书(册) 5.40

    当年新增电子图书(种) 281894

    当年图书流通量(本次) 75736

    纸质期刊数量(份) 1066

    纸质期刊种类数(种) 1052

    数据库(个) 30

    4.实验教学仪器设备2015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 5427.8 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值约 5000元/生。与 2014年同期相比,学校新增教学科研设备 925.95万元。教学

    仪器设备投入不断增加,较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实验教

    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

    5.信息资源学院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实现了校园网免费WIFI的全覆盖,提高了校园信

    息化管理水平。完成校园网络的改造升级,发挥网站、数字化校园平台等信息资

    源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的功能;积极开发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平台,服务广

    大师生。学院安装 DSS数字监控系统覆盖 196个教室,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远

    程故障排除和控制。办公便捷性和效率性得以加强。

    学院在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网站上投入大量建设经费,网站建设内容包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1

    括:课程所在专业的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

    与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这种课程网络化的建设,实现了

    资源共享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开放性,同时也加强

    了学习的协作性。

  • 12

    四、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

    学院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遵循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秉持“关怀学

    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质量立校,深化内涵建设,积极探索“4321”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证书”双证书教育制度;围绕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优化完善课程体系。

    1.实施“43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我院教育教学大改革实践基础上,结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特点,

    学院围绕转型发展,继续推进落实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战略部署,积极探索试点

    专业“4321”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三个对接”,以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要途径,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培

    养规格,重构面向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生应用技

    术能力培养,积极开展 2015级 7个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要路径,进一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对接”。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四

    级课内理论平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其中,理工类实践教学占总学

    分比例为 30%-40%;文史类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为 20%-30%。(见表 4.1)

    表 4.1 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体系课程

    性质学分要求 说明

    课内

    理论

    教学

    (含

    验)

    通识教育

    课程平台

    必修 39学分,占 27.9% 思政课、外语、计算机、体育、就业指导、职业核心能力及人文社科等通识教育课程。

    选修 12学分,约占 8.6%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由学校集中统一开设,设置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信息工程类等四类。

    学科基础

    课程平台必修

    45 学 分 , 约 占32.1%

    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经济、管理等大类基础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核心

    课程平台必修

    27 学 分 , 约 占19.3% 专业主要课程,反映专业知识核心内容,体现专业特点。

    专业选修

    课程平台选修

    17 学 分 , 约 占12.1%

    反映专业特色、前沿知识等课程,体现先进性和实用性,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适应社会需求。

    课内

    实践

    教学

    思政课实践教学和英语自主学习共 9.5学分 其中:思政课实践教学 7.5学分,英语自主学习 2学分。

    集中性实践环节理工科约 40学分

    其中:军训 2周(含 24学时军事理论),毕业设计(论文)13周。文管经约 35学分

    课外素质发展活动

    (第二课堂)12学分 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 12学分。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3

    (二)深入推进试点专业转型改革

    为深入推进试点专业转型发展改革,探索建立转型发展改革任务目标管理与

    考核机制,确保改革任务的有效落实, 学院在 2015年初下文对试点专业转型发

    展改革任务实施项目化建设与管理,明确了各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实施目标、具

    体内容、进度安排及工作经费等。对试点专业转型改革实施工作任务项目化建设

    与管理有其重大意义,项目化建设方案的推动及切实落行,可以产生一批应用性

    强、推广价值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或改革方案,为学院管理决策提供科

    学依据,从而推进学院整体的转型发展。

    表 4.2 项目化建设一览表

    序号 系别 试点专业 项目化建设内容

    1 机械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4321”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

    3.“331”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4.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5.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6. 双证书制度

    2 电气系 电子信息工程

    3 生化系 生物工程

    4 土木系 土木工程

    5 经济系 金融学

    6 管理系 物流管理

    7 外语系 艺术设计

    (三)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学院以精品课程、重点课程为抓手,推进

    课程建设,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全年课程开设情况2015年,开设课程 3489门次,含理论、实验(上机)、集中实践环节等课程,

    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 387门次,专业选修课 562门次,实践教学 523门次,选修

    课占全年开设理论课程总数 27.2%。专任高职称教师(副高及以上)全部为本科学

    生授课,上课率为 100%。课堂教学规模合理,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35-45 人单

    班课堂 1465个,70-80 人合班课堂 548个,合班课堂数较去年较大幅降低为保证

    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

    2.培育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积极以学院试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为着力点,科学搭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建设平台,充实省、院、系三级建设体系,以系部规划建设为基础,学院立项为

  • 14

    重点,省级立项为突破,加强独立学院所涉及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培育,2015

    年,经培育准备,学院重点推荐管理系《物流管理》与艺术系《环境设计》2项申

    报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推荐公共课部的刘维老师的

    《内外之间——国学经典与人生艺术》课程申报湖北省视频精品课程项目,推荐

    生化系与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湖北省省级实习实训基地项目。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及建设,对推进我院质量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我院的教

    学质量和水平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选用选编特色教材坚持择优选用教材的原则,优先选用质量高、影响大、特色鲜明、符合学院

    学生实际的教材,将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科研成果相结合,鼓

    励教师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编写出版优质专业教材。依照《教材选用管

    理规定》,实行征订工作系部责任制,严格落实教材选用机制,规范教材选用流

    程,公开教材费用使用明细,加强教材费用支出管理,有效地提高教材质量及教

    材到书率,为保障良好教风及学风提供基础保障。

    (四)全方位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1.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强化项目研究过程管理2015年度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学院教育“十二五”规划以及省教育

    教学改革重点,修订完善了教学研究项目申报指南,指南中明确了教学研究八个

    重点领域,确保教学研究内容与方向,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制

    定实施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管理以及教科研工作量与奖励实施,进一步完善学院科

    研研究申报平台和激励措施,主动联系学校科研处、省教育厅,努力推动科研纵

    向课题申报工作加大横向课题立项备案和管理工作。2015年全院共申报教学研究

    项目 53项,评审立项院级项目 26 项,并择优推荐 4项项目教研课题申报省级教

    研立项。全院共 23项申报 2015年人文社科项目,创学院历来新高,并获批立项 7

    项。全院共 31项申报 2016年湖北省人文社科项目,其中指导性项目 30项,专项

    项目 1项。其他立项科研纵横向课题 4项。

    2.大力开展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为适应转型发展改革的需要,学院启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以试点

    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为主要对象,要求试点专业要科学划分专业学习领域,

    明确课程教学目的,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采用与课程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确保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加大行为导向、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

    改革力度,实施多样化考核方式,加强学生过程评价考核,加强课程平时成绩权

    重,实施学生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5

    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将学生课堂出勤、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学

    习效果及作业质量纳入考核范畴,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学风。

    3.努力探索夏季短学期实践教学积极探索暑期短学期制度,酝酿形成《关于短学期设置及开展实践教育的暂

    行办法》。夏季短学期以集中性实践教学和课外素质发展实践教育为主要内容暑

    期共安排 13181人次参加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基本实现在校生全覆盖。利用短学

    期推动双师型相关工作,鼓励教师利用短学期进行双师型培训及学习,为学院双

    师型建设和转型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 4.1 2015-2016学年夏季短学期实施情况

    4.继续推广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网络化在互联网+大背景下,2015年学院积极拓展MOOC课程教学,继续推行通识

    教育选修课程网络化,加大网络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投放比例。网络通识教育选修

    课共计上线 207门,全部为国内一流名师的主讲,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

    政治军事法学、经济管理学、教育社会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农学等

    10个方面,极大丰富了公选课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升级,不断完善网络课堂的过

    程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全年共开设网络通识课程 360余门次,

    选课达 20175人次,总体通过率达到为 85%。

  • 16

    图 4.2 近三学期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资源情况

    5.改革大学英语辅导培训继续探索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外国语系-教务部-学工部三方

    联动,立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应用性,切实发挥

    英语教师教学积极性,加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训练与能力培养,形成教师与学生

    上下一心、课内与课外态度一致,努力提升学生大学英语四级合格率。在培训及

    教学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对 2013级的本科学生,重点加强大

    学英语课堂内的导向性教学,并增加 20个课外学时的针对性冲刺培训;针对英语

    四级成绩在 348分以上的 423名 2012级普通专业本科生,遴选经验丰富的优秀教

    师,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进行专项培训,全面提高通过率。

    (五)实践育人

    学院积极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基地建设,

    要求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和各类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实验室实验室建设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按照“错位发展、打造特

    色”建设思路,2015年全年投入 1000余万元新建实验室项目 7个,其中改建计算

    机机房 5间,更新计算机 192台;新建“工程项目仿真实验室”1个;新增服务器

    3台;改建语音室 1个;更新计算机控制实验室设备;建设税务会计虚拟平台;新

    建虚拟桌面测试机房一间。进一步改善学院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各实验室的技

    术和设备处于领先地位,学生实验条件显著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得到有效保障。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7

    2.实训、实习学院重视实习、实践基地的质量和效益,陆续与中铁大桥局、深圳五鑫、新

    龙药业、成都华迪、一新橱柜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建了 137 个就业实习

    实践基地,并建立了稳定实习关系。实习基地在接纳学生实习、实训,提高学生

    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15年新建了 25个实习基地。为规范管理,学院修订了实习基地文件,加强

    外出实习实训审核管理。

    表 4.4 2015年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平台一览表

    系部 序号 合作单位 学生层次 覆盖专业 地点

    机械系

    1 深圳五鑫科技有限公司 专科 数控、模具 省外

    2 湖北东方之子大学生创业集团 本专科 不限定专业 省内

    3 镇江市华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本科 机制 省外

    4 深圳市商道在线软件有限公司 本科机制、工业、

    测控省外

    电气系 5 中兴学院 本科 通信、电信 省内

    生化系 6 成都立高伟业新材料有限公司 本科 生物工程 省内

    土木系

    7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本专科 土木、工管 省内

    8 海波重型人才培养班 本专科土木、工管、

    道桥省内

    9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本专科 土木、工管 省内

    经济系10 北京优财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本科 金融、国贸 省内

    11 广东新航线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本科 金融、国贸 省外

    管理系

    12 武汉众犇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本专科 财务、物流 省内

    13 武汉智德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本专科 财务、物流 省内

    14 武汉龙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本专科财务、物流、

    电商、营销省内

    外语系

    15 梵希英语 本科 英语 省内

    16 阳朔县兴坪镇静然山水酒店 本科 英语 省外

    17 武汉互动美语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本科 英语 省内

    艺术系

    18 生活家装饰公司 本专科 环艺 省内

    19 林州市石板岩生态避暑山庄太行花苑 本专科 产品、视传 省内

    20 武汉嘉禾装饰集团工程有限公司 本专科 环艺 省内

    21 武汉名仕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本专科 环艺 省内

    22 武汉预言软件有限公司 本专科 动画 省内

    23 武汉三色鸟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本专科 视传、广告 省内

    24 北京高度国际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本专科 环艺 省内

    25 东易日盛家居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专科 环艺、园林 省内

  • 18

    3.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改革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和帮助将会为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学院积极

    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融合,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

    合作。特别是与中兴通讯公司联合举办中兴通讯学院,共同打造国家级 ICT 产教

    融合创新基地,在学院专业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实现了实质性突破。

    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以暑期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2015年

    7月-8月,学院组织 10支实践团队奔赴湖北十堰、红安、罗田等地开展“三下乡”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赴湖北红安“红色青春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被

    团省委授予“优秀实践团队”荣誉称号,学生吴骥被授予“先进个人”,老师张

    茜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5.创业实践学院重视创业实践活动。学院提供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供创业模拟团队和实

    体公司开展相关业务的经营场所,大学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作为学生创新创业项

    目的研发基地,配置有相应的机械、电子类实验设备。创业教育实验中心含两个

    实验室,分别为 ERP实验室和财会手工模拟实验室,一方面供学生创新创业课程

    实践,增强学生感性认知;一方面供创业实践团队模拟运营,加深学生在规范企

    业经营管理、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等创业实践中的体验。创业基地物流中心主要用

    于实体公司中转存放物品。创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类课程、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并行,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以 “创业实践基地”、 “创业项目孵化工作室”、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发展教育网络平台”等为媒介,涵盖大学生创业

    沙龙、创业计划竞赛、创业项目遴选与孵化、创业导师讲坛、职业规划大赛等项

    目的综合实践平台,满足了学生学习与实践需求,形成了学院特色。

    (六)社会服务

    学院注重对接湖北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需要,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

    与武汉铁路局团委、武汉市培智中心学校、武汉通惠桥敬老院、武汉血液中心等

    单位合作共建,开展“服务武铁春运志愿行动”、“关爱残障儿童”、“敬老爱

    老通惠行”、“热血高校”等志愿服务项目。

    2015年学院连续第 5年组建工作组开展“三万”活动,深入麻城市龟山镇丁

    家河、枣树坳、土门坳、邓家山四个村开展“夯实三农基础,改善农村民生,实

    现客运到村,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把文化、

    健康送进偏远山乡,得到了驻点村民的点赞,他们在土门坳村开展“关爱留守儿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9

    童”行动,与留守儿童举行趣味联欢,向留守儿童赠送了 100余套童装、学习用

    具及图书等慰问品,与留守儿童欢度六一儿童节。人民网湖北频道、荆楚网、大

    楚网等媒体对我院三万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

    (七)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鉴定

    学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决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制度将成为学

    院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必由之路。2015年学院不断探索构建双证书教育制度长效机

    制,在课程设置上,推进专业课内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对接与融合。积极根据

    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

    和教学内容,统筹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

    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教学

    内容覆盖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目前学院已试点将 PTC资格认证、广告设计师能

    力认证、金融从业资格认证、外贸从业资格认证等项目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在完

    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可以取得相应资质证书。此外,针对我

    院部分专业职业技能师资不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突破,试点引入“鑫天证”教

    育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培训机构,在对学院的职业培训师资进补充的同时,重点

    拓展相关行业资格认证项目。目前,学院可对造价员等 17个行业认证项目及理财

    规划师等 28个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进行培训与认证,项目覆盖所有试点专业,部分

    系部实现了项目专业全覆盖全年学院共有 1188人次参加各类认证或职业培训,为

    学院专业全面衔接社会岗位需求奠定了基础。

  • 20

    表 4.5 2015年职业技能鉴定与行业认证开展情况一览表报考项目 电气 管理 机械 经济 土木 外语 艺术 总计

    CAD制图员 1 1

    PTC 18 18

    办公自动化应用工程师 1 1

    初级会计师 19 19

    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 19 19

    二级建造师 29 2 36 66 6 139

    二维CAD工程师 198 198

    跟单员 2 2

    工业自动化 1 1

    会计从业资格证 333 115 2 450

    计算机二级 14 76 7 5 1 103

    计算机三级 2 2

    剑桥商务英语 1 1

    教师资格证 9 2 11

    普通话水平测试 46 32 78

    商务英语中级 3 3

    特种作业操作证 14 14

    维修电工 38 38

    英语口语三级 1 1

    证券从业资格证 1 1

    中国条码技术资格证书 7 7

    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 1 1

    助理广告设计师 1 1

    助理理财规划师 1 4 5

    助理物流师 20 20

    助理营销师 1 1

    专四 53 53

    总计 116 523 252 128 73 88 8 1188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1

    五、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之本,学院高度重视质量保障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

    质量至上”的教育方针,不断强化实施教学过程常态监控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将

    质量保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了“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全过

    程实施质量监督与指导,持续强化全方位教学质量监控,通过教学的持续改进,

    在规范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继续推进“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紧密围绕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重点,按“监管分离,专岗专责,内外结合,齐

    抓共管”的原则,合理制定本科教学目标考核体系,完善教学条件、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质量保障机制,实现目标化管理。强化教学成果培育,优化和细化评价

    指标,达到有效考核,切实增强质量保障能力,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

    升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深入推进“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在“关怀学生未来发展”

    教学理念下,以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

    点,制定包含目标系统、制度系统、评估系统、指标系统、反馈系统、调控系统

    和保障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继续实施专家督导、系部督学,学生评教,社

    会评价的质量保障体系,将质量保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体现了“学生为本,质

    量至上”的教育方针。

    (二)发挥督导的核心作用

    教学督导本着“督导结合,以导为主”原则,强化教学督导职能,保证教学

    督导工作“督”到关键点,“导”到主方向。2015年,质评中心创新督导工作,

    教学质量督导深入课堂,听课、评教 1310人(次),做到专职教师全覆盖。全年

    召开督导例会 12 次,认定教学事故 1 起。深入系部,交流 20余次;深入教学管

    理部门交流 10余次。教学运行督导在全院范围内,抽查教师到班授课情况及各班

    学生到课率。全年,查课 22671个班(次),学生到课率 84.8%,在督查教风、学

    风,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定期对教学督导、教学管理干部深入教学一线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评价,以《督导简报》等形式予以反馈。全年编制并发布《督导简报》6期,发布

    学院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授课水平、专项检查、教学保障

    等方面情况,全面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状况。

    (三)实施学生评教和家长评教

    评教委员会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指导下,创新学生评教工作,实施全

  • 22

    体学生网上评教,参评率达 83%以上。在督查教风、学风,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等

    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组织 2015年第五届“毕业生心目中好老师”评选,评选出李

    光明、王文利等 10名毕业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编制出版评教刊物《莲语》。2015

    年,开展了第五期家长评教活动,收集家长对学院办学、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

    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加强教学信息交流与互动。

    (四)开展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

    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与整理包含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学

    科专业、教师信息、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 7 大类共 572

    个数据,根据教育部对湖北省开展普通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

    部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完成了本科教学基本状

    态数据填报工作。制定学院《关于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通知》、《部门

    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任务分解表》、《学院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任

    务分解表》,并逐项组织落实。2015年的首次采集与成功上报为学院教学状态的

    大数据化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今后的合格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3

    六、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秉承“关怀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

    学工作、组织各类科技竞赛等,同时在学生中积极组织满意度测评、体能测试等,

    以保证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院以网上评教、座谈会、问卷调查、院长开放日等形式收集学生意见和建

    议。2014年,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测评,测评内容包括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等八个方面。结果显示:教师教学质量优良,学生满意率为

    92.5%。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都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回收有效课程评价记录 177644条,受评教师 3224人次,其中 2758人次教师被评为“优秀”,466人次被评“良好”。

    (二)创新精神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团队、科技竞赛等,以参加竞赛活动和参与

    创新实践等的方式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潜能,成果丰硕。

    1.创新创业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工作,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开展创新教育

    成绩突出,优势明显。2015年积极开展创业沙龙活动,组织期中检查,遴选、调整、新增创业团队,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邀请湖北省就业指导中心

    王建农副主任来院做专题讲座;邀请湖北省知名创业导师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

    主任潘和咏老师为学生做报告,活动涉及面覆盖全院 20%以上。重点树立创业典型,学院学生李弈君受陕西团省委邀请做为湖北省优秀创业学生代表参加中国精

    英青年创业与发展论坛(韩城),并在大会上作典型代表发言;物流管理专业的

    吴昀峰,即将毕业选择离开湖北武汉,回到东北老家种植人参创业,受到楚天都

    市报的关注报道,这些创业典型的产生为正面宣传我院创新创业工作增光添彩。

    2.学科及科技竞赛学院以科研立项、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为载体,重点推进完善各系科技创新

    活动体系,形成“一系一赛”。通过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专业兴趣

    小组活动,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性,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形

    成“以赛促学、以学促赛”的局面,学科及科技竞赛成果突出。参加 30项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学科、文体竞赛斩获颇丰,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 257项(其中国家级奖项 18项)学科竞赛成绩斐然,向社会展现出我院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见表 6.1)

    表 6.1 2015年学科及科技竞赛获奖情况一览表

  • 24

    号竞赛名称 获奖等次

    1“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

    才大赛

    省级:一等奖 4项 二等奖 4项,三等奖 10项;国家级:二等奖 1项,三等奖 2项,优秀奖 1项

    22

    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 省级三等奖 2项 23 全国大学生条码自动识别知识竞赛 省级个人三等奖 2项 24 全国 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省级团体三等奖 2项 2

    5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 1项,一等奖 8项,二等奖 23项,

    三等奖 47项79

    6 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 国家级一等奖 1项 17 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省优胜奖 2项 28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省二等奖 3项,三等奖 2项 5

    9湖北省独立学院“南方杯”土建类专业

    测量技能大赛省级优胜奖 2项 2

    10 全国 BIM大赛国家级团体优胜奖 2项,优秀指导教师 2项。

    个人优胜奖 12项,优秀指导教师 3项19

    11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 省级三等奖 3项,优秀奖 10项 13

    12 “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省金奖 1项、银奖 2项、铜奖 9项、国赛铜奖 1项、

    优秀组织奖13

    13 “学创杯”网络虚拟运营大赛 省二等奖 3项 3

    14 湖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一等奖 1项、二等奖 3项、三等奖 5项、

    优秀组织奖9

    15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

    务挑战大赛省一等奖 1个,二等奖 2个,三等奖 6个 9

    16 第七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 2项,三等奖 2项;省一等奖 4项、

    二等奖 4项,三等奖 7项19

    17 湖北省大学生排球比赛 女排丙组亚军,男排丙组第三名 1

    18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车

    竞赛华南赛区比赛(7月 17日至 19日)一等奖 1项,二等奖 3项,三等奖 1项

    (一等奖进入国赛并获得光电组国赛二等奖)5

    19第二届全国高校 BIM毕业设计作品大

    赛(6月 8日)二等奖 2项、三等奖 1项 3

    20 第二届 BIM应用技能网络大赛 一等奖 1项、三等奖 3项 4

    21第三届“大智慧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

    英挑战湖北赛区总冠军、国家二等奖 4项 5

    22 第 7届施工管理沙盘及软件应用大赛 二个单项冠军,全能一等奖,最终斩获此次比赛冠军 1

    23 第九届 BIM算量大赛团队土建算量单项二等奖一项、安装三等奖一项,

    全能三等奖一项。3

    24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湖北省赛 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525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赛 铜奖 1项 1

    26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新道杯”沙盘模

    拟经营大赛湖北省总决赛2个二等奖和 2个三等级 4

    27第七届全国中、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

    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决赛

    一个专项一等奖和一个专项三等奖 2

    28 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湖北赛区 二等奖 3项、三等奖 3项 629 第五届湖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 三等奖 1项 130 2016年湖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竞赛 一等奖 1项、二等奖 3项、三等奖 10项 14总

    计257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5

    (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学院重视学生体质培养,通过开设体育课、组织运动会、参加体育类比赛等

    方式,要求学生加强锻炼,提高体能。2015年,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

    试标准》规定,安排体质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扩量、50米跑、立定跳

    远、坐位体前屈、1000米跑(男子)、800 米跑(女子)、引体向上(男子)、

    一分钟仰卧起坐(女子)等项目。2015年学生体能测试达标率达到 89.9%。

    (四)校园文化活动

    学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文体竞赛、社团活动,开展“工程讲

    坛”讲座,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1.文体竞赛学院引进艺术和体育师资,组建了文工团和体工队,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舞

    蹈晚会、运动会、各类球赛等活动,选拔优秀学生代表学院参加省市各级文体比

    赛,成绩突出。2015年,参加湖北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获得第五名;参加湖北省

    大学生排球比赛,获得男子、女子第四名;参加 2015年湖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

    获得男子团体第八名和 10个单项前八名奖项。

    2.品牌文化活动工程讲坛作为学院推崇的品牌活动。2015年,共举办“工程讲坛”22期。邀

    请武汉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管理国际研究学会、武汉源众文化传媒有限

    公司、武汉软帝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爱

    云路科技有限公司等各领域各行业知名嘉宾主讲并将讲座的笔录稿编印成册。

    学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并以“孝行天下”作为 2015年感恩奋进,

    情动工程的主题,开展孝道文化征文、演讲比赛,并在湖北省孝道文化征文比赛

    中获得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

    学院推动校园文化活动持续活跃,品牌活动保留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形式。

    “Dream high”校园啦啦操大赛、“‘新声悦耳’歌手大赛”邀请教职工参与,扩大

    和提高了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科技创新嘉年华”在“科技文化节”十周年

    之际开展系列活动,邀请到包括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武汉市洪山区

    科技局等多方参与和大力支持,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优秀专业兴趣小组评选”、

    “独立学院学生干部校际交流论坛”、“校园随手拍主题摄影评选”、“校园星

    主播”顺应青年所思所想,拓宽了校园文化活动路径;“3V3篮球赛”、“寝室

    文化节”、“新生杯辩论赛”立足校园,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 26

    (五)应届毕业生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学院重视学生就业工作,采取多项举措,全面保证就业质量。学院以培养高

    质量学生,提升就业率为宗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针对学生特点和社会需

    求,建立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长效机制,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系列课程、就业

    指导课等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积极联系校外市场、共享校本部人才市场、着力

    打造院系两级人才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积极组织校园招聘会;强

    化与全国各主要经济区域的交流,与浙江、江苏等多个经济区域签订人才输送合

    作协议;组建毕业生就业信息联络员队伍等。

    2015届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数累计 2095人,学位授予率达 95.10%。2015届

    毕业生考研过线率 9.08%,录取率为 7.31%。学院针对 2015届毕业生举办专场招

    聘会 218场,行业小型招聘会八场,大型综合类招聘会四场,进校用人单位近 800

    家,提供的岗位数超过七千个,供需比达到 1:3。应届 2917 名毕业生中有 2644

    人顺利就业,一次性就业率达 90.61%。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 2202 人,已就业

    2007人,就业率为 91.14%。从我院 2015届本科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的单位性质

    分布来看,“其他企业”为最主要的流向,占比为 73.34%;其次为“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占比分别为 5.54%、1.99%和 0.77%。就业率

    为 91.14%。从我院 2015届本科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的单位性质分布来看,“其他

    企业”为最主要的流向,占比为 87.13%;其次为“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

    “其他事业单位”,占比分别为 6.99%、2.91%和 0.84%。

    从学院 2015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来看,就业行业分布日趋广泛,覆盖了制

    造业、建筑业和信息技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教育业等多种行业。这种就业形势正与学院为社会培养

    多样化人才的办学目标相一致。

    图 6.1 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7

    图 6.2 2015届本科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比例分布

    从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划分为来看,本科毕业生目前已落实的工作地域主要集

    中在湖北省(82.34%),这与我院“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相符合;而有

    17.66%的毕业生在外省就业,其中主要集中于浙江省(4.20%)、广东省(2.52%)

    和江苏省(1.94%)。

    图 6.3 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 28

    图 6.4 2014届本科毕业生在外省就业的地域分布

    (六)社会美誉

    1.毕业生满意度截止 2015年,学院为社会输送了 11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活跃在生产、服

    务、经营、管理第一线,凭着求实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和出色的能力,贡献聪明

    才智,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赢得社会好评。

    针对 2015届所有毕业生调查其对母校的满意度。学院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对母校感到满意的毕业生占比为 97.27%。调查反馈毕业生专业知识牢固、环境适应力强、职业道德素养好、在工作中扎实肯干、具有较强敬

    业精神。

    图 6.5 2015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15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9

    学院每年定期和不定期会对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工

    作访问,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的评价,在掌握这些评价内容和反馈意见的基

    础上对我院教学工作以及就业指导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推进学院教育教学的

    深化改革。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得知,社会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比较满意,认

    为我院毕业生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最强,同时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水平、

    信息搜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综合素质较高,能够较好的完成交付的工作,但

    同时发现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敬业能力还需进一步加深。

    2.新闻媒体关注度学院积极组织参评 2015中国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十届中国教育教学成果表

    彰活动,荣获“2015年十佳独立学院”;组织申报新华网举办的新华教育论坛—

    “大国教育之声”活动,学院在此项活动中荣获“2015年度中国魅力高校”荣誉

    称号。在湖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3件作品在湖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中

    获奖;在《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等国家

    重要媒体发稿 15篇, 大力宣传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就;在《湖北日报》、《楚

    天都市报》、《荆楚网》等省市级媒体发稿 18篇,对学院优秀教师及学生典范、

    教育教学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行大量宣传,为学院扩大知名度及美誉度发挥了

    重要作用。

  • 30

    七、特色发展

    (一)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1.围绕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学院贯彻“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提高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优

    化结构、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的建设思路,面向市场,面向企业,

    在立足我院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联合具有良好发展业绩和实力的企业,共建

    实习实训基地,在本科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的基础上,运用行业企业实

    习实训及调研成果,优化专业和课程结构,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

    度,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专业核心课程

    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同时分析专业对应的主、次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轨

    迹,归纳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各岗位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改造传统专业,改

    革课程体系,更加注重了学生的职业成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打

    造了产学研合作特色。

    2.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改革教学内容。学院积极面向行业企业的需要,增加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

    养的教学内容,做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改革教学方法。重点学

    习和推广以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为主要特征的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转型试点专业试行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变阶段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封闭考

    核为开放考核,更为突出的是,变学院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变重理论轻实践的

    考核为理论实践并重的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教风学风根本好转。

    3.深化专业共建,实现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新突破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创建了 135 个就业实习实践基地,陆续与中铁大桥局、

    深圳五鑫、新龙药业、成都华迪、一新橱柜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习

    实训基地,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从满足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就

    业创业质量的保障出发,与中兴通讯共同打造国家级 ICT 产学研融合创新基地,

    联合举办中兴通讯学院,基于深度融合的原则开展专业共建,实现了管理模式、

    人才培养、专业教学、师资培养、人力资源服务、学生管理的六大创新,在学院

    专业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实现了实质性突破。

    (二)多维度分层推进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学院牢固树立“人才是办学第一资源”的思想,积极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

  • 2015-2016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31

    设,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软硬环境。通过多

    层次的培养项目、多类别的培养模式、多维度的培养平台,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

    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站稳三尺讲台。

    1.导师“传帮带”,指导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学院通过建立系统、持续、深入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积极选派一批具有深

    厚理论背景和丰富工程经验的教授和高工,分为通识教育课导师、专业课导师、

    企业导师三个类型,对青年教师进行精准化、常态化的帮扶。通过导师的“传、

    帮、带”,与青年教师“结对子”,让导师扮演起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教学资源

    的提供者和事业榜样的树立者等角色,分享他们在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方面的

    经验。导师们深入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在思维和行动上为青年教

    师提供实质性地帮助指导,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升青年教师教研水平和实

    践能力。

    2.“教师工作坊”集中研讨, 引导青年教师专注教学反思学院积极推行“教师工作坊”,打造以“教师之家”为主题的交流互动平台,

    针对性的开展教师团体活动,激发青年教师强化教学反思、提升课堂质量。教师

    围绕每一期“工作坊”的沟通主题,分享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感想,促进

    温故知新、相互学习、反思和提升。依托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这个平台,通过青

    年教师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出现的问题的讨论和反思,逐步将教学质量测评过程从

    终结性评价向过程诊断转变,并有效的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应用从对教师的考

    核管理转变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帮扶提升。

    3.校企协同混编师资团队,助推青年教师理论实践双提升学院立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需求,积极推进“外引内培,以师强校”的

    师资建设方针,加强青年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宽厚的文化和

    专业理论水平、扎实的教学和教研能力素养,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

    实践技能的校企混编融合教师团队。基于校企协同育人资源,学院通过持续不断

    推行青年教师下企业实习实践锻炼,长期聘任、引进一批企业技术骨干导师进校

    园从事校企合作专业教学等制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实践过

    程中双向融合,提高了青年教师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也推动了

    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步伐,促进了学院育人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 32

    八、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学院自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经过近年来的持续投入,学院办

    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转型改革成效也日益呈现。如何进一步突显优势与特色,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学院未来发展的考验和挑战。

    (一)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以专业认证指标体系为建设标准,按照理念先进、思路清晰、方案科学、人

    才培养质量优秀的要求,用 4年即一个培养周期的时间,建设一批具有一定特色

    和较好社会声誉,对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特色专业。

    瞄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抢抓新兴专业战略布局,

    坚持实施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学院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

    对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学科交叉融合专业,逐步淘汰替换一批与社会经济产业

    发展不适应、发展前景不理想、改造建设难度大、招生就业率低的传统专业,增

    强专业办学活力和发展前景。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实施专业建设责任制,建

    立本科专业年度教学评估长效机制,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深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深入深度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工作体系。组建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大学生创新

    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优化“课程教学-实

    验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社会”多元结合的全过程,实

    现“作业-作品-产品”的实践教学模式转换,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创

    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使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常态化和

    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大创业项目的扶持力

    度,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丰富创新创业内容,拓展创新创业空间。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二)本科专业设置(三)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四)本科生源质量(一)师资队伍(二)教学条件(一)人才培养(二)深入推进试点专业转型改革(三)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四)全方位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五)实践育人(六)社会服务(七)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鉴定(一)继续推进“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二)发挥督导的核心作用(三)实施学生评教和家长评教(四)开展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一)学生学习满意度(二)创新精神(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四)校园文化活动(五)应届毕业生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六)社会美誉(一)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二)多维度分层推进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一)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深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