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电话:0991-5509362 浓浓战友情...

1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电话:0991-5509362 本版主编:孙卫东 责任编辑:王婷版式设计:张乐 绿洲副刊 纪实 6 绿洲副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民以食为天。 儿时,我从记事起,感觉自己就没吃饱过。 说起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你呀,肯定是饿死鬼投的胎。”我父母是上世纪 60 年 代进疆的支边青年,那时吃的是“大锅饭”,我们这些 刚会走路的孩子都是送到连队的托儿所交给阿姨照 看着。父母上班后,就把我送到托儿所,托儿所一天 管三顿饭。我天生胆小,别的孩子吃完一碗饭后举 手让阿姨给加饭,我吃完不敢吭声,阿姨以为我吃饱 了就不管我了。父母接我回家后,到连队打饭回来, 我把饭护着不让父母吃,母亲觉得奇怪,抽机会到托 儿所观察过几次才发现原因,找托儿所阿姨说了,情 况才有所改观。 上学后,我家离学校比较远,有两公里的路程。 那时,连队职工和孩子的伙食都是定量的,连队给每 家发粮票。一日三餐中,两餐是杂粮,一餐是白面 (杂粮是苞谷面和高粱面,白面是小麦面)。我们这 些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饭菜没有油水,加上 吃不饱,每天上完第一节课,我就感到饿了,剩下的 两节课都是在忍饥挨饿中度过的。我那时最大的愿 望就是每天能敞开肚子吃上三顿白面。 1983年,连队开始包产到户,粮食政策放开了。 一次,我到同学家玩,看到他家储物间整整齐齐码了 一面墙的粮食,他家可以三五年不买粮食了。后来 允许养鸡养猪,我家养了十几只鸡一头猪。我每天 放学后的任务就是拔上一大袋子“苦苦草”和“灰灰 条”回家,母亲把草剁碎了掺上麸皮喂鸡喂猪。鸡蛋 平日里是舍不得吃的,攒够一筐到集市上卖了,再买 盐和其他日用品。只有过生日时,母亲才会给我煮 上两个鸡蛋,这就是我的生日礼物。到了年底,猪出 栏了,那是全家人最幸福的日子。猪肉通常是留一 半卖一半,现宰现卖。亲戚邻居帮忙把下水洗干净 收拾利索,做上两桌子肉菜,所有帮忙的人围在一起 吃喝,我也可以沾光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的半拉猪, 把肉剔了,剁成小块重盐炒熟,盛到大盆里放着,炒 菜时放一点打个牙祭,油和肉都有了,通常能吃到次 年四五月份天转暖的时候。 1994 年,我参加工作后,生活条件就更好了,吃 穿都不愁了。那时我是单身汉,有同学在另一个单 位上班,单位给他分了宿舍,住的地方离我不远。每 到周末,我们都会买上鱼、肉到他宿舍改善伙食,想 吃什么做什么。 结婚生女后,女儿慢慢长大可以吃饭了,她没过 过苦日子,吃饭挑食,姥姥姥爷追着喂。为了教育 她,我给她讲我小时候吃不饱饭的事,女儿不理解, 像听天方夜谭。 转眼,我已年到半百,眼见着就发了福,到医院 体检说我“三高”,别说吃肥肉,瘦肉都不敢吃多了。 如今,千方百计地变着花样吃,还感觉吃啥都不香。 从缺吃少吃,到吃饱吃好,到吃精吃细,这 40 年 的变化真大! 饮食的变迁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 长期且丰富的西域生活经历,使他 写出了大量描写西域风土人情的佳 作,不仅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西域 社会繁荣兴盛的情景,更是为唐朝 的西域屯垦业绩吟唱壮歌。 岑参,原籍邓州棘阳(今河南南 阳),后迁居荆州江陵(今湖北江 陵)。他出身于显赫的家族,曾祖 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官至宰相,父 亲曾任两州刺史,但因英年早逝而 家道衰落。他从小跟随兄长读书, 遍读经史,20岁到长安,欲献书求 仕,但求仕不成,最后奔走京洛,漫 游河朔。天宝三年,30岁的岑参才 考中进士,任职兵曹参军,但在位 5 年一直不受重视。由此,他萌生了去西域重开一番天地、 创立丰功伟绩的雄心。带着这番雄心壮志,他两次出塞, 在西域生活长达6年,西域的生活给予他创作激情,为后人 留下了大量诗作,展示出西域屯垦的盛况。 第一次到西域后,岑参投靠在高仙芝门下,任幕府书 记官,但一直未有建树。岑参深感怀才不遇,心灰意冷,于 天宝十年秋季回到长安。但他的雄心壮志一直未灭。回 到长安3年后,即天宝十三年,岑参投奔当时的安西节度使 封常清,再度出塞,由此开启了人生的辉煌时期。 再次来到西域后,岑参充分发挥才能,把个人的雄心 和在西域的生活经历融合在一起,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 词,深得封常清的欣赏。当时,封常清不仅是安西四镇节 度使,还兼任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 管理者,在其幕府任判官的岑参颇受器重,诗作进入全新 的创作时期,达到边塞诗创作的高峰。 当时的西北边疆,战事频繁,岑参满怀着建功立业的 志向,跟随封常清,鞍马风尘地奔走于天山南北之间。冰 天雪地的塞外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对边防将士的征战更 有着深刻的观察与体会。“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 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战争前,将士们 勇往直前、转战雪海沙场,为保卫西域的安定鞍马驰骋的 景象在诗句中体现得活灵活现。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 西征》中,描述了封常清带领将士西征的景象。面对来势 逼人的敌军骑兵和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严酷环境,战士 们毫不畏惧,充满必胜的信念。 岑参亦通过描写西陲的壮丽山川,反映出驻守士兵军 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 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 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军幕中的生活原本是相当乏味枯燥的,当战友调回关 内时,士兵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反衬出驻守士兵为保 卫西域安定和边疆安全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精神。较为 有名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通过平凡的事件抒发 出无限思乡之情。《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的“闻说轮台 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更体现出守卫边 防、保家卫国的无私精神。岑参尽情抒发将士情怀,充分 展现出他意欲在西域建功立业的满腔热忱。 6 年的边塞生活,岑参的足迹遍及北庭、轮台、交河等 地,他对天山南北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都有着深刻的了 解,广阔的阅历令岑参练就出开阔的视野。在立功边塞的 壮志豪情驱使下,岑参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 用慷慨豪迈的语调生动地表现出来,既热情歌颂唐军的勇 武和功绩,也委婉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悲惨,为广大屯垦戍 边的将士大吟壮歌。边塞奇特的风俗、西域各民族的友好 相处场景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都成为西域屯垦人物的生 动再现。 岑参不仅通过诗作记录当时的屯垦景象,更是直接参 与到屯垦活动中去。他在任职伊西北庭节度副使期间,主 管军需供应。为此他在北庭垦区大力屯垦,当时的轮台成 为屯垦重地,史书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 回到京城后,由杜甫等人推荐,岑参任右补阙,后又转 任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其后罢官,客死 于成都旅舍。 那些被后人称之为边塞诗经典之作的诗篇,不仅是岑 参西域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更是当时西域社会的精彩回 放,为后人留下了研究西域社会的宝贵资料。通过这些诗 作,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唐朝西域将士的壮志雄心以及当 时西域屯垦发展的情况。 西老兵刘伦(左)、 张镕阳(右)、马洒力 (中)分别 60 年后首 次见面。 老兵马 洒 力(左)、 张镕阳(右) 面对王震将 军铜像行军 礼。 岑参(插图由张安福提供) 1968 年,农二师(现二师)二十四团老农机手向上海支青传授农 机操作技术。 韩峻 提供 回族老兵马洒力于 1948 年在甘肃加入 解放军,参加了解放西安、兰州等重大战 役。1949年10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 十六师进疆,与四十七团(十三师红星二场 前身)战士参加剿匪战斗。剿匪结束后,他 到红星二场工作,在农场工作的 7 年时间,与 汉族军垦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结亲活动引思念 2017年12月,哈密市街头巷尾最热门 的话题是结亲周活动,汉族同志走进少数民 族同志家里,与亲戚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 动,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马洒力每天都关注十三师新闻,当他看 到红星二场干部赴柳树泉农场与维吾尔族 亲戚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新闻,想起了 曾经与战友一起战斗的日子。马洒力叫来 儿子马力商议,汉族与少数民族同胞结亲 戚,他也可以去拜访汉族战友。在儿子的帮 助下,马洒力开始寻访汉族战友。 马洒力离开红星二场已60年,仅靠残 存的记忆去寻找汉族战友谈何容易。马洒 力只得把无限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2017 年年底,在家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汉族战 友刘伦、张镕阳。可看望战友对于马洒力来 说困难重重。 1983年,马洒力离休,身体一直不好。 10 年前,他突发脑梗,病情稳定后,留有后遗 症,行动迟缓,言语含糊不清,拜访战友有着 诸多不便。马洒力情绪激动地告诉儿子: “能活着看望老战友,我就没有遗憾了。” 2018 年 1 月,89 岁高龄的马洒力拖着 病体,在家人的陪伴下,专程到百岁老人刘 伦家里拜访。一起在四十七团战斗过的老 兵张镕阳闻讯赶到刘伦家里。 三位老兵紧紧拥抱在一起。马洒力握 着刘伦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激动地说: “老连 长,我是马洒力,你还认得我吗?” 刘伦说:“认得,认得,与我们并肩作战 的少数民族同志,剿匪时吃了不少苦,真的 不容易。” 维吾尔族谚语说,山泉下的玉石洁白, 困难中结下的友谊牢固。马洒力、张镕阳、 刘伦在战斗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终生难忘,他 们坐在一起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剿匪途中结友情 1950 年 3 月,匪首尧乐博斯、乌斯满纠 集叛匪数千人,裹胁哈萨克族牧民在奇台、 巴里坤等地发动武装叛乱,刚刚迎来和平曙 光的新疆各族人民再次忍受战乱的煎熬。3 月5日,新疆剿匪指挥部成立,王震任总指 挥,六军军长罗元发指挥部队,负责北疆剿 匪任务。 1950年5月,十六师四十七团奉命赴镇 西追剿叛匪,途经尖口子、黑山头、前山子、 石门子沟、八大石、白石头、红柳峡等地,在 大山之间来回奔波。行军途中,解放军战士 多次被躲藏的土匪袭击,许多战士受伤。 在镇西剿匪中,刘伦是剿匪小分队队 长。1950年5月中旬,剿匪小分队到达八大 石时,突降大雪,积雪深达 10 厘米。大家都 以为“5 月飞雪”只是传说,遇到突降大雪,没 带御寒的衣物,个个都冻透了,休息时,只得 捡拾牛粪点火取暖。 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生活在石头垒的 房子里,刘伦带领战友们借宿在哈萨克族牧 民家的羊圈,告诫大家遵守“三大纪律八项 注意”,不能到老百姓家里找衣服、食物,绝 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一天,刘伦安排马洒力负责警戒任务。 由于连夜奔波,大家十分疲倦,很快进入梦 乡。刘伦做好工作计划后,出门巡查,发现 马洒力正背靠墙体打盹。 出发剿匪前,师长任书田告诫战士们: “不能放松对敌人的警惕,睡觉时也要在脑 后长只眼睛,遇到危险随时投入战斗。” 刘伦心里十分清楚,时刻要警惕残匪袭 击,一个疏忽就可能付出血的代价。他准备 叫醒马洒力,转念一想,战友们白天在大山 里奔波,日行 100 公里,够辛苦的,让马洒力 休息一会吧。刘伦拿起枪向四周注视着,不 声不响地替他站岗。半个小时后,马洒力被 冻醒了。一看,刘伦在替自己放哨,他扑到 刘伦怀里,感动得哭了。 刘伦说:“战友就是你脑袋后面的眼 睛。你是一个少数民族战士,跟着部队吃不 好,受的罪比我们多。” 马洒力自我检讨: “执勤时,打盹是错误 的。” 刘伦说: “再辛苦也不能放松警惕,随时 注意周围动静。” 马洒力端起枪,站在门口瞭望。刘伦将 穿着的毡筒给马洒力换上,将毡片绑在马洒 力膝盖上。 没想到,毡筒和毡片在冰天雪地派上了 大用场。刘伦是个有心人,时常记得:丰收备 粮,出门备衣。行军时,刘伦一直将毡筒背 着。战友都笑他: “哈密杏花都开败了,杏子 有黄豆大。行军穿单衣都直冒汗,背着毡筒 过冬啊?”刘伦听了,没有解释,只是笑一笑。 行军途中,战士杜福兰捡了一片毛毡, 看见被虫蛀了,随手就丢弃了。刘伦捡起毛 毡想:出门在外,要穷家富路。他悄悄将毛 毡装进背囊。 穿着备用的毡筒、绑着捡拾的毛毡,马 洒力感到心里暖暖的。 不久,匪首乌斯满被生擒,巴里坤草原 回到了人民的手里,剿匪部队捍卫了胜利的 果实。 刘伦、马洒力和战友们唱着自编的歌返 回哈密: “解放军进新疆, 为了各族人民得解放, 不怕苦、不怕累, 肃清叛匪保边疆, 建党建政为人民, 自力更生搞生产, 各族人民大团结, 共同建设新新疆。” 剿匪战斗结束后,大家才知道在伊吾、 巴里坤剿匪时,有数百人手脚被冻伤。战友 于金彪在送信时,大雪封山,被困途中,战友 把他救回时,他已不能走路,双腿被截肢;陕 西神木籍一名姓王的小伙子在雪地里光脚 追击土匪,导致双脚受冻伤被截肢。1950 年 12 月,剿匪结束,刘伦和马洒力都获得了 “解放大西北”纪念章,大家戴上大红花,高 兴极了。 屯垦期间教技术 剿匪归来后,战士们来到红星二场六连 工作。1952年,刘伦被任命为六连副连长, 负责连队农业生产,手把手地教马洒力种 地。 马洒力出生在甘肃临夏,从小放牧,没 有农业生产的经验,工作经常落在其他同志 后面,情绪低落。刘伦说:“毛主席指示,一 手拿枪、一手拿镐。我们不能忘。我们要像 对待打仗一样对待农业生产,多总结经验就 会干了。”马洒力时常抱怨:“扛枪打仗习惯 了,拿起锄头不会干,分不清麦苗和狗尾草, 总把麦苗当成狗尾草锄掉。”在刘伦的帮助 下,马洒力很快就能独立锄草、浇水。 麦子熟了,麦田卷起千层浪。同志们看 着风吹麦动的景象赞叹: “总算没有白辛苦, 换来丰收年。” 哨子一响, 同志们一个翻身就起床了, 拿起镰刀下地干活。割倒一 大片麦田,东方才泛起鱼肚白。 马洒力在老家时没有割过麦 子。割麦子时,他抓一把割一把,速 度很慢,远远落在同志们后面,急得 干瞪眼。 刘伦过来帮忙,劝他:“慢慢来,熟练就 会了。” 马洒力着急地嚷道: “等我会了,麦子就 割完了。” 刘伦说: “饭是一口一口吃的,路是一步 步走的,越急动作就越慢。” 刘伦给马洒力做了示范:一只手向一边 一拢,另一只手拿镰刀顺势一挥,就能割倒 一片。 马洒力学着刘伦的动作,割起麦子既轻 松又快。 一次,马洒力用脚踩到麦穗,麦粒脱落 到地里。刘伦就用手将麦粒捡起来。 休息时,刘伦给大家开动员会:咱们种 点庄稼不容易,每一粒粮食都是战士们的心 血和汗水。一滴汗水摔八瓣,绝不能浪费一 粒粮食。 在收获季节,为了做到颗粒归仓,拾起 遗漏的麦穗成了每个战士的习惯。休息时 间,马洒力就去场院驱麻雀、下夹子打老鼠, 防止粮食流失。 后来,马洒力成了班组的先进分子,全 排获集体三等功。表彰会上,马洒力戴着大 红花,心里乐开了花。 马洒力激动地说: “没有刘连长的帮助, 我就不可能戴上大红花。” 战友对马洒力说:“你算跟对师傅了。 南泥湾大生产时,刘连长就是359旅的劳 模。” 原来,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刘伦生产 劳动表现突出,战士挖 2 亩地,他就半夜起来 加班,挖 4 亩。由于肯吃苦,爱劳动,比贡献, 讲奉献,1945 年 8 月,刘伦被旅部评为劳模, 刘伦成为全团战士学习的楷模。 马洒力听了刘伦的故事,直竖大拇指。 关照生活行方便 大会战期间,食堂送饭到田间地头。 刘伦找到副指导员唐吉彦说:“我们连 队有5名回族同志,大家要执行党的民族政 策,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连队商议后, 司务长乔北洲安排一位姓王的女同志专门 给 5 名回族战士做饭。 马洒力时常对回族战士马银祥、马占彪 说:“刘连长对我们很照顾,我们 5 个人吃饭 不发愁,就可以安心工作。” 1957 年,马洒力因为工作关系,调离红 星二场。临走时,马洒力握住战友的双手 说: “我会回来看望大家的。” 刘伦说:“去了好好工作,有机会再相 聚。” 60年过去了,马洒力仍念念不忘红星二 场,经常想起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现在,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马洒力的儿子马利看到老人相聚,感慨 万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父亲许多事都忘 了。简单到刚吃过饭,回头问他吃的啥,他 都不记得了。但他脑海深处却时常想起帮 助过他的老连长—刘伦。许多往事讲得 清清楚楚,好像刚刚发生过。” 浓浓战友情 浓浓战友情 暖暖人间爱 暖暖人间爱 —老兵马洒力寻找战友共叙友情的故事 车玉全 文/图 肖斌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Oct-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电话:0991-5509362 浓浓战友情 暖暖人间爱epaper.bingtuannet.com/pc/att/201806/29/07f89323-d... ·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

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电话:0991-5509362

本版主编:孙卫东 责任编辑:王婷 版式设计:张乐

绿洲副刊 纪实 6版绿洲副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民以食为天。儿时,我从记事起,感觉自己就没吃饱过。说起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

“你呀,肯定是饿死鬼投的胎。”我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进疆的支边青年,那时吃的是“大锅饭”,我们这些刚会走路的孩子都是送到连队的托儿所交给阿姨照看着。父母上班后,就把我送到托儿所,托儿所一天管三顿饭。我天生胆小,别的孩子吃完一碗饭后举手让阿姨给加饭,我吃完不敢吭声,阿姨以为我吃饱了就不管我了。父母接我回家后,到连队打饭回来,我把饭护着不让父母吃,母亲觉得奇怪,抽机会到托儿所观察过几次才发现原因,找托儿所阿姨说了,情况才有所改观。

上学后,我家离学校比较远,有两公里的路程。那时,连队职工和孩子的伙食都是定量的,连队给每家发粮票。一日三餐中,两餐是杂粮,一餐是白面(杂粮是苞谷面和高粱面,白面是小麦面)。我们这些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饭菜没有油水,加上吃不饱,每天上完第一节课,我就感到饿了,剩下的两节课都是在忍饥挨饿中度过的。我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天能敞开肚子吃上三顿白面。

1983年,连队开始包产到户,粮食政策放开了。一次,我到同学家玩,看到他家储物间整整齐齐码了

一面墙的粮食,他家可以三五年不买粮食了。后来允许养鸡养猪,我家养了十几只鸡一头猪。我每天放学后的任务就是拔上一大袋子“苦苦草”和“灰灰条”回家,母亲把草剁碎了掺上麸皮喂鸡喂猪。鸡蛋平日里是舍不得吃的,攒够一筐到集市上卖了,再买盐和其他日用品。只有过生日时,母亲才会给我煮上两个鸡蛋,这就是我的生日礼物。到了年底,猪出栏了,那是全家人最幸福的日子。猪肉通常是留一半卖一半,现宰现卖。亲戚邻居帮忙把下水洗干净收拾利索,做上两桌子肉菜,所有帮忙的人围在一起吃喝,我也可以沾光美美地吃一顿。留着的半拉猪,把肉剔了,剁成小块重盐炒熟,盛到大盆里放着,炒菜时放一点打个牙祭,油和肉都有了,通常能吃到次年四五月份天转暖的时候。

1994年,我参加工作后,生活条件就更好了,吃穿都不愁了。那时我是单身汉,有同学在另一个单位上班,单位给他分了宿舍,住的地方离我不远。每到周末,我们都会买上鱼、肉到他宿舍改善伙食,想吃什么做什么。

结婚生女后,女儿慢慢长大可以吃饭了,她没过过苦日子,吃饭挑食,姥姥姥爷追着喂。为了教育她,我给她讲我小时候吃不饱饭的事,女儿不理解,像听天方夜谭。

转眼,我已年到半百,眼见着就发了福,到医院体检说我“三高”,别说吃肥肉,瘦肉都不敢吃多了。如今,千方百计地变着花样吃,还感觉吃啥都不香。

从缺吃少吃,到吃饱吃好,到吃精吃细,这40年的变化真大!

饮食的变迁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长期且丰富的西域生活经历,使他写出了大量描写西域风土人情的佳作,不仅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西域社会繁荣兴盛的情景,更是为唐朝的西域屯垦业绩吟唱壮歌。

岑参,原籍邓州棘阳(今河南南阳),后迁居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他出身于显赫的家族,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官至宰相,父亲曾任两州刺史,但因英年早逝而家道衰落。他从小跟随兄长读书,遍读经史,20岁到长安,欲献书求仕,但求仕不成,最后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年,30岁的岑参才考中进士,任职兵曹参军,但在位5年一直不受重视。由此,他萌生了去西域重开一番天地、创立丰功伟绩的雄心。带着这番雄心壮志,他两次出塞,在西域生活长达6年,西域的生活给予他创作激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诗作,展示出西域屯垦的盛况。

第一次到西域后,岑参投靠在高仙芝门下,任幕府书记官,但一直未有建树。岑参深感怀才不遇,心灰意冷,于天宝十年秋季回到长安。但他的雄心壮志一直未灭。回到长安3年后,即天宝十三年,岑参投奔当时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再度出塞,由此开启了人生的辉煌时期。

再次来到西域后,岑参充分发挥才能,把个人的雄心和在西域的生活经历融合在一起,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词,深得封常清的欣赏。当时,封常清不仅是安西四镇节度使,还兼任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管理者,在其幕府任判官的岑参颇受器重,诗作进入全新的创作时期,达到边塞诗创作的高峰。

当时的西北边疆,战事频繁,岑参满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跟随封常清,鞍马风尘地奔走于天山南北之间。冰天雪地的塞外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对边防将士的征战更有着深刻的观察与体会。“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战争前,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雪海沙场,为保卫西域的安定鞍马驰骋的景象在诗句中体现得活灵活现。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描述了封常清带领将士西征的景象。面对来势逼人的敌军骑兵和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严酷环境,战士们毫不畏惧,充满必胜的信念。

岑参亦通过描写西陲的壮丽山川,反映出驻守士兵军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军幕中的生活原本是相当乏味枯燥的,当战友调回关内时,士兵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反衬出驻守士兵为保卫西域安定和边疆安全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精神。较为有名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通过平凡的事件抒发出无限思乡之情。《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的“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雪飞。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更体现出守卫边防、保家卫国的无私精神。岑参尽情抒发将士情怀,充分展现出他意欲在西域建功立业的满腔热忱。

6年的边塞生活,岑参的足迹遍及北庭、轮台、交河等地,他对天山南北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广阔的阅历令岑参练就出开阔的视野。在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驱使下,岑参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生动地表现出来,既热情歌颂唐军的勇武和功绩,也委婉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悲惨,为广大屯垦戍边的将士大吟壮歌。边塞奇特的风俗、西域各民族的友好相处场景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都成为西域屯垦人物的生动再现。

岑参不仅通过诗作记录当时的屯垦景象,更是直接参与到屯垦活动中去。他在任职伊西北庭节度副使期间,主管军需供应。为此他在北庭垦区大力屯垦,当时的轮台成为屯垦重地,史书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

回到京城后,由杜甫等人推荐,岑参任右补阙,后又转任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其后罢官,客死于成都旅舍。

那些被后人称之为边塞诗经典之作的诗篇,不仅是岑参西域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更是当时西域社会的精彩回放,为后人留下了研究西域社会的宝贵资料。通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唐朝西域将士的壮志雄心以及当时西域屯垦发展的情况。

为西域屯垦吟壮歌的岑参

●张安福

老兵刘伦(左)、张镕阳(右)、马洒力

(中)分别60年后首次见面。

老兵马洒力(左)、张镕阳(右)面对王震将军铜像行军礼。

岑参(插图由张安福提供)

1968年,农二师(现二师)二十四团老农机手向上海支青传授农机操作技术。 韩峻 提供

回族老兵马洒力于1948年在甘肃加入解放军,参加了解放西安、兰州等重大战役。1949年10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进疆,与四十七团(十三师红星二场前身)战士参加剿匪战斗。剿匪结束后,他到红星二场工作,在农场工作的7年时间,与汉族军垦战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结亲活动引思念

2017年12月,哈密市街头巷尾最热门的话题是结亲周活动,汉族同志走进少数民族同志家里,与亲戚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马洒力每天都关注十三师新闻,当他看到红星二场干部赴柳树泉农场与维吾尔族亲戚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新闻,想起了曾经与战友一起战斗的日子。马洒力叫来儿子马力商议,汉族与少数民族同胞结亲戚,他也可以去拜访汉族战友。在儿子的帮助下,马洒力开始寻访汉族战友。

马洒力离开红星二场已60年,仅靠残存的记忆去寻找汉族战友谈何容易。马洒力只得把无限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2017年年底,在家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汉族战友刘伦、张镕阳。可看望战友对于马洒力来说困难重重。

1983年,马洒力离休,身体一直不好。10年前,他突发脑梗,病情稳定后,留有后遗症,行动迟缓,言语含糊不清,拜访战友有着诸多不便。马洒力情绪激动地告诉儿子:

“能活着看望老战友,我就没有遗憾了。”2018年1月,89岁高龄的马洒力拖着

病体,在家人的陪伴下,专程到百岁老人刘伦家里拜访。一起在四十七团战斗过的老兵张镕阳闻讯赶到刘伦家里。

三位老兵紧紧拥抱在一起。马洒力握着刘伦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激动地说:“老连长,我是马洒力,你还认得我吗?”

刘伦说:“认得,认得,与我们并肩作战的少数民族同志,剿匪时吃了不少苦,真的不容易。”

维吾尔族谚语说,山泉下的玉石洁白,困难中结下的友谊牢固。马洒力、张镕阳、刘伦在战斗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终生难忘,他们坐在一起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剿匪途中结友情

1950年3月,匪首尧乐博斯、乌斯满纠集叛匪数千人,裹胁哈萨克族牧民在奇台、巴里坤等地发动武装叛乱,刚刚迎来和平曙光的新疆各族人民再次忍受战乱的煎熬。3月5日,新疆剿匪指挥部成立,王震任总指挥,六军军长罗元发指挥部队,负责北疆剿匪任务。

1950年5月,十六师四十七团奉命赴镇西追剿叛匪,途经尖口子、黑山头、前山子、石门子沟、八大石、白石头、红柳峡等地,在大山之间来回奔波。行军途中,解放军战士多次被躲藏的土匪袭击,许多战士受伤。

在镇西剿匪中,刘伦是剿匪小分队队长。1950年5月中旬,剿匪小分队到达八大石时,突降大雪,积雪深达10厘米。大家都以为“5月飞雪”只是传说,遇到突降大雪,没带御寒的衣物,个个都冻透了,休息时,只得捡拾牛粪点火取暖。

当地的哈萨克族牧民生活在石头垒的房子里,刘伦带领战友们借宿在哈萨克族牧民家的羊圈,告诫大家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到老百姓家里找衣服、食物,绝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一天,刘伦安排马洒力负责警戒任务。由于连夜奔波,大家十分疲倦,很快进入梦乡。刘伦做好工作计划后,出门巡查,发现马洒力正背靠墙体打盹。

出发剿匪前,师长任书田告诫战士们:“不能放松对敌人的警惕,睡觉时也要在脑后长只眼睛,遇到危险随时投入战斗。”

刘伦心里十分清楚,时刻要警惕残匪袭击,一个疏忽就可能付出血的代价。他准备叫醒马洒力,转念一想,战友们白天在大山里奔波,日行100公里,够辛苦的,让马洒力休息一会吧。刘伦拿起枪向四周注视着,不声不响地替他站岗。半个小时后,马洒力被冻醒了。一看,刘伦在替自己放哨,他扑到刘伦怀里,感动得哭了。

刘伦说:“战友就是你脑袋后面的眼睛。你是一个少数民族战士,跟着部队吃不好,受的罪比我们多。”

马洒力自我检讨:“执勤时,打盹是错误的。”

刘伦说:“再辛苦也不能放松警惕,随时注意周围动静。”

马洒力端起枪,站在门口瞭望。刘伦将穿着的毡筒给马洒力换上,将毡片绑在马洒

力膝盖上。没想到,毡筒和毡片在冰天雪地派上了

大用场。刘伦是个有心人,时常记得:丰收备粮,出门备衣。行军时,刘伦一直将毡筒背着。战友都笑他:“哈密杏花都开败了,杏子有黄豆大。行军穿单衣都直冒汗,背着毡筒过冬啊?”刘伦听了,没有解释,只是笑一笑。

行军途中,战士杜福兰捡了一片毛毡,看见被虫蛀了,随手就丢弃了。刘伦捡起毛毡想:出门在外,要穷家富路。他悄悄将毛毡装进背囊。

穿着备用的毡筒、绑着捡拾的毛毡,马洒力感到心里暖暖的。

不久,匪首乌斯满被生擒,巴里坤草原回到了人民的手里,剿匪部队捍卫了胜利的果实。

刘伦、马洒力和战友们唱着自编的歌返回哈密:

“解放军进新疆,为了各族人民得解放,不怕苦、不怕累,肃清叛匪保边疆,建党建政为人民,自力更生搞生产,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同建设新新疆。”剿匪战斗结束后,大家才知道在伊吾、

巴里坤剿匪时,有数百人手脚被冻伤。战友于金彪在送信时,大雪封山,被困途中,战友把他救回时,他已不能走路,双腿被截肢;陕西神木籍一名姓王的小伙子在雪地里光脚追击土匪,导致双脚受冻伤被截肢。1950年12月,剿匪结束,刘伦和马洒力都获得了

“解放大西北”纪念章,大家戴上大红花,高兴极了。

屯垦期间教技术

剿匪归来后,战士们来到红星二场六连工作。1952年,刘伦被任命为六连副连长,负责连队农业生产,手把手地教马洒力种地。

马洒力出生在甘肃临夏,从小放牧,没有农业生产的经验,工作经常落在其他同志后面,情绪低落。刘伦说:“毛主席指示,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我们不能忘。我们要像对待打仗一样对待农业生产,多总结经验就会干了。”马洒力时常抱怨:“扛枪打仗习惯了,拿起锄头不会干,分不清麦苗和狗尾草,总把麦苗当成狗尾草锄掉。”在刘伦的帮助下,马洒力很快就能独立锄草、浇水。

麦子熟了,麦田卷起千层浪。同志们看着风吹麦动的景象赞叹:“总算没有白辛苦,

换来丰收年。”哨子一响,

同志们一个翻身就起床了,拿起镰刀下地干活。割倒一大片麦田,东方才泛起鱼肚白。

马洒力在老家时没有割过麦子。割麦子时,他抓一把割一把,速度很慢,远远落在同志们后面,急得干瞪眼。

刘伦过来帮忙,劝他:“慢慢来,熟练就会了。”

马洒力着急地嚷道:“等我会了,麦子就割完了。”

刘伦说:“饭是一口一口吃的,路是一步步走的,越急动作就越慢。”

刘伦给马洒力做了示范:一只手向一边一拢,另一只手拿镰刀顺势一挥,就能割倒一片。

马洒力学着刘伦的动作,割起麦子既轻松又快。

一次,马洒力用脚踩到麦穗,麦粒脱落到地里。刘伦就用手将麦粒捡起来。

休息时,刘伦给大家开动员会:咱们种点庄稼不容易,每一粒粮食都是战士们的心血和汗水。一滴汗水摔八瓣,绝不能浪费一粒粮食。

在收获季节,为了做到颗粒归仓,拾起遗漏的麦穗成了每个战士的习惯。休息时间,马洒力就去场院驱麻雀、下夹子打老鼠,防止粮食流失。

后来,马洒力成了班组的先进分子,全排获集体三等功。表彰会上,马洒力戴着大红花,心里乐开了花。

马洒力激动地说:“没有刘连长的帮助,我就不可能戴上大红花。”

战友对马洒力说:“你算跟对师傅了。南泥湾大生产时,刘连长就是359旅的劳模。”

原来,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刘伦生产劳动表现突出,战士挖2亩地,他就半夜起来加班,挖4亩。由于肯吃苦,爱劳动,比贡献,讲奉献,1945年8月,刘伦被旅部评为劳模,刘伦成为全团战士学习的楷模。

马洒力听了刘伦的故事,直竖大拇指。

关照生活行方便

大会战期间,食堂送饭到田间地头。刘伦找到副指导员唐吉彦说:“我们连

队有5名回族同志,大家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连队商议后,司务长乔北洲安排一位姓王的女同志专门给5名回族战士做饭。

马洒力时常对回族战士马银祥、马占彪说:“刘连长对我们很照顾,我们5个人吃饭不发愁,就可以安心工作。”

1957年,马洒力因为工作关系,调离红星二场。临走时,马洒力握住战友的双手说:“我会回来看望大家的。”

刘伦说:“去了好好工作,有机会再相聚。”

60年过去了,马洒力仍念念不忘红星二场,经常想起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现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马洒力的儿子马利看到老人相聚,感慨万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父亲许多事都忘了。简单到刚吃过饭,回头问他吃的啥,他都不记得了。但他脑海深处却时常想起帮助过他的老连长——刘伦。许多往事讲得清清楚楚,好像刚刚发生过。”

浓浓战友情浓浓战友情 暖暖人间爱暖暖人间爱——老兵马洒力寻找战友共叙友情的故事

●车玉全 文/图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