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36
En ce Moment -This Moment 启蒙·思想·生活·公民 2011-10-01 总第 4 期 为政敌喝彩 向政敌致敬 辛亥革命:莫以政权得失论成败 自作孽,不可活 永远的《布拉格之恋》 最后一个甲壳虫 Charlevoix 魅力之乡 9·11 十周年祭 免费 www.thismomentpress.com

Upload: francis-lin

Post on 06-Mar-2016

25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0 download

DESCRIPTION

Thismomentpress 4th edition

TRANSCRIPT

Page 1: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En ce Moment -This Moment

启蒙·思想·生活·公民

2011-10-01 总第 4 期

为政敌喝彩 向政敌致敬

辛亥革命:莫以政权得失论成败自作孽,不可活

永远的《布拉格之恋》

最后一个甲壳虫

Charlevoix 魅力之乡

9·11十周年祭

免费

十月刊

www.thismomentpress.com

Page 2: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Page 3: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0607

0809

1011

1213

1415

1617

1819

20

2122

2223

2424

2526

2728

2929

3032

读者来信有用无用和大用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讽刺与幽默

绘画大师新鲜出笼记小女生

月高秋江 永远的《布拉格之恋》

最后一个甲壳虫当慢正成为时尚

媒体人和围观群众有爱就美丽 & 有问必答

游走于暧昧与性感间的优雅Charlevoix 魅力之乡

目录En ce Moment -This Moment

征稿启事

亲爱的读者,本刊所有开设的栏目均竭诚地欢迎大家来稿。稿件要求每篇字数1,800 之内。文章一经采用,将支付稿酬以示对作者的尊重和谢意。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

编辑部

This Moment Press Inc.《此时此刻》杂志社

www.thismomentpress.com

联系电话:514-600-1472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倔脾气骆家辉 vs 海外五毛

辛亥革命:莫以政权得失论成败辛亥革命大事记

自作孽,不可活“政绩”换不回“合法性”

袁世凯:两次错失历史机遇蒋经国:识时务者为俊杰

十月随想国庆感怀

9·11 十周年祭为政敌喝彩、向政敌致敬

奥巴马怎么了?中国应厚道一些

还原历史真相 / 启蒙 科学 技术

Page 4: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广信汽车修理行 Auto Guang Xin Garage

特别优惠: 维护保养 安全检查 更换轮胎 底盘防锈

专业维修: 引擎 刹车 转向 底盘悬挂 电路系统 地址:1131 Rue Hickson, Verdun, Montreal, QC H4G 2L3

电话:514-678 0950 438-877 2612

20 years experience in auto repair!20 ans d'expérience dans la réparation automobile!

二十年汽车维修经验技师,竭诚为您服务!

Special Offer: Maintenance Safety inspection Replacement of tires Chassis rust

Professional Maintenance: Engines Brakes Steering Chassis suspension Electrical Systems

秋季文化讲座:中国文明精义

联系人:王诤姊妹 手机:514-691 9598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htt

p:/

/ww

w.m

on

tre

alc

cc

.org

蒙特利尔华人基督教会Montreal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元起

特价换轮胎

30

主讲:任不寐 传道

宗旨:以最短的时间,使关心中国文化的海外移民、特别是移民第二代, 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整全的印象与深切的感悟。学员:以蒙特利尔华人基督教会的“青少年组”为基础,同时向更多的 青少年、基督徒和慕道友开放

时间:2011 年 10 月 14 日; 从十月第二个周五,晚上 7 点开始 (以后隔周同一时间地点授课)地址:Ascension Lutheran Church 855 Rue Jarry O,Montréal, QC H3N 1G8

系列课程共分四讲

蒙特利尔华人基督教会敬启

国语崇拜时间:每星期日下午1:00

Page 5: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Robert Ye, CIM514 426-1788 ext. 2359 [email protected]/robert.ye

Financial security advisor, Sun Life Financial Distributors (Canada) Inc.†, Financial services firmMutual funds representative, Sun Life Financial Investment Services (Canada) Inc.†, Firm in group-savings-plan brokerage†Subsidiaries of Sun Life Assurance Company of Canada

20 years experience in auto repair!20 ans d'expérience dans la réparation automobile!

联系人:王诤姊妹 手机:514-691 9598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DM 2034 $ 118

DM 2035 $ 128

DM 2069 $ 138

可逍遥功能;上下移动手柄可调节椅子的高度。

电脑椅

[email protected] 5073 514-815 4125

YeS Bureau Aide

清晨第一缕阳光 绿草 树林 清新空气 草原的海洋 窗外 花香 鸟语 和大自然相伴 不是梦想在天边机会已经近在眼前 所想 所见 即可所得 为那些对机会已经准备好的人 ...

蒙特利尔南岸 具有高度常规农业 有机农业 自然农业常规作业和农业开发价值的优质黑土农场 近美国白边境方向 大约 70英亩 500中国亩

以及使用自住价值和休闲居住价值的别墅和高尚会所级农庄 我们协助你的完成您的并购任务 和开发计划 农业发展的梦想 ...

咨询 邮件 [email protected] 徐南达 514 655 9888 满地可资本地产地产并购机会 - 项目机会 农业土地 小农场 常规农场 大型农场 开发地块 开发片区 高尔夫球场

企业并购机会 - 本地高科技企业 成长型企业 具有市场和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对外资 /中资的项目选择 执行收购并购 协同项目融资 协同银行贷款协同农业工业资源整合和项目实施 [交钥匙 ] 资金进入和退出的方案咨询协同

Page 6: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6

938 年,西南联大历史系一堂课

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上课原

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

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

有人讲过的。”这“四不讲”显示出的

是何等的自负,而说出这段话的就是国

学大师陈寅恪。

今年是陈寅恪诞辰 120 周年。他是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

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他没有任何学位

却成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其

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他的课

常常爆满,甚至吴宓、冯友兰、朱自清

那样的名教授也被吸引来旁听……

就 是 这 样 一 位 声 名 远 播、 人 人

景 仰 的 博学鸿儒,却有着十分倔强的

脾气,其宁折不弯、坚持主见,全天下

都出了名。

当所长的条件是“不宗奉马列主义”

陈寅恪一向推崇学术独立,尝语

后学:“古今中外,哪里有作学问能

完全脱离政治之事?但两者之间,自

然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作学问

是为了去迎合政治,那不是真正在作

学问。”1953 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

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

所,准备请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

长,但陈寅恪却提出了任职的两个条件:

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

义,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毛

泽东)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

书,以作挡箭牌”。

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

陈寅恪明确表示:“独立精神、自由

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

‘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

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

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

争的……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倔脾气文 / 赵小兀

启蒙·公民

一生负气成今日 四海无人对夕阳

自由,毋宁死耳。’”陈寅恪坚决拒

绝了所长一职。

这是一个令所有人都很难堪的话

题,以陈寅恪对历史、对现实的“通识”,

他当然明白这样做是极大的不合时宜,

但这就是他的倔强秉性所在。

1954 年 1 月郭沫若再次写信邀请

陈寅恪,可是在陈寅恪看来,失去了自

由意志和独立思想的学术根本就不成其

为学术,毅然予以拒绝。

拒改一词 书竟没能出版晚年,陈寅恪的学问已不为主流

推崇,但他仍然沉浸在自己所构筑的

纯粹的学术世界中。他依然坚持用文

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著

作。他对自己的文字极其在意,特别

强调文责自负,著作里的每个字都是

自己的,不允许别人做任何改动,哪

怕是一个标点。

1956 年,陈寅恪搜集自己往年的

论文,编就《金明馆丛稿初编》一书,

寄给学生蒋天枢,嘱送古典文学出版社

(今中华书局前身)。相关编辑阅读后,

认为书稿中《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一文有“黄巾米贼”诸语,有损农民起

义形象,要求改动或删除。但陈寅恪拒

绝修改,坚持按原作刊行,文责自负,

否则宁可不出。双方都不肯让步,致使

这部论文集的出版日期一拖再拖,数年

不能问世。

被学生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 愤别讲坛

1958 年,文化界开展反对“厚古

薄今”的运动,指责陈寅恪为封建主义

立场之种族文化论者。中山大学历史系

更是召开针对陈寅恪的批判资产阶级历

史学大会,接着有学生发表文章,批评

陈寅恪的学术观点,说他散布资产阶级

思想毒素,是一面资产阶级的“大白旗”,

应当拔掉。

陈寅恪没想到自己在讲坛上耕耘

了 32 年,却被看不懂他的论著和论文

的学生扣上“唯心主义”、“反对马克

思主义”的大帽子。更有甚者竟然不顾

事实,在大字报中说他在教学中“贻误

青年”。

陈寅恪从未受到过这种奇耻大辱,

对此大为愤慨,同时也为“尊师重教”

的传统美德被粗暴践踏而痛心疾首,他

让夫人抄下大字报的内容、作者名字,

作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的“第一手材

料”,并毅然向校方提出两点要求:一

是坚决不再开课,以免“贻误青年”;

二是退休,搬出学校到外面住。

陈寅恪的强烈抗议,引起了校方

的高度重视。后来校长许崇清、副校长

陈序经等人多次登门拜访,表示对他的

尊重,并再三挽留;相关人员也在党内

受到批评,做了检查,并登门向他道歉,

他才勉强收回退休的要求和同意不搬出

学校,但仍坚持“不再上课”。1959 年,

历史系招收隋唐史专业研究生,请陈寅

恪做导师,他感到学术不自由而加以拒

绝,夫人以及助手黄萱多次劝他复课,

也被拒绝。自此,陈寅恪离开了自己深

爱的讲坛。

康生吃了闭门羹陈寅恪脾气倔,倔得近乎“狂妄”。

系里组织拜年,被他拒之门外;北国政

要来访,也被多次挡驾。即使是像郭沫

若、陈毅、胡乔木、章士钊、竺可桢等

1

陈寅恪与夫人及他们的三个女儿

Page 7: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7

文 / 齐大生

名流政要,也需先征得其同意方可,而

且不管来头多大,他不想见的坚决不见,

毫无商量的余地,其中最惨的是吃了闭

门羹的康生。

1962 年康生南下广州来到中山大

学,向校领导提出要见陈寅恪,陈寅恪

以生病为由,称不便接待。无论学校办

公室的人如何动员,陈寅恪就是不见,

甚至还赋诗“闭户高眼辞贺客,任他嗤

笑任他嗔”自娱。吃了闭门羹的康生心

中自然不快,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准

备出版陈寅恪所著《论再生缘》时,康

生简单几句话就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

年没能出版。陈寅恪因为自己的倔脾气,

留下了终生遗憾。

不屈的交代:动乱岁月实话实说

坚 持 留 在 大 陆 的 陈 寅 恪 在“ 文

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

1966 年冬开始,多次被迫进行检查交

待,又因其所谓反对共产党、反对马列

主义的罪行交代不彻底,屡屡被校方及

“造反派”勒令要重新补充。陈寅恪数

次递交的“我的声明”则充分显示了其

心态与风骨。

1967 年陈寅恪便有这样一纸“声

明”:“一,我生平没有办过不利于

人民的事情。我教书四十年,只是专

心教书和著作,从未实际办过事。二,

陈序经和我的关系,只是一个校长对

一个老病教授的关系,并无密切的往

来。我双目失明已二十余年,断腿已

六年,我从来不去探望人。三,我自

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早已向中大(中山大

学)的组织交代。”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陈寅恪极力

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支撑着早已平

静等待死亡的病残之躯,度过这一千多

个恐怖与痛苦的日子。1969 年 10 月

7 日,备受折磨的陈寅恪由于心力衰竭

凄然逝世。

对 于 自 己 的 倔 脾 气, 陈 寅 恪 早

已深有觉察,他曾赋诗“一生负气成

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自恃。但他

的倔,并非恃才、矫情,而是其“独

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体现,是

其“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定

信念的表达。

011 年 8 月,新任美国驻华大使

赴北京上任了。和以往不同,这

次是一位华裔,他就是骆家辉。骆家辉

的祖父从中国移民美国,从清贫中开始

了美国梦。及至第三代的骆家辉,成为

华盛顿州州长,继而出任联邦商业部长,

现在,他是美国驻华大使。

赴任当天骆家辉就受到了中国国内

网民的热捧。这并非由于他是华裔,而

是他赴任时所体现的美国价值观。普通

航班,没有随从,没有车队,自己拎包,

如同外出回家的平民。这不是表演,而

是骆家辉习惯这样,并且美国政府也崇

尚节俭。这样,于公于私,都自然而然。

当然,这自然而然是对美国人来说

的,到了中国,可就成了“奇观”。这

正是骆家辉被很多中国网民追捧和被一

些人痛恨的原因。痛恨是因为骆家辉像

一面镜子,映出了他们的丑陋。同时痛

恨骆家辉的还有“海外五毛”,骆家辉

和他们是云泥之别:骆家辉融入了主流

社会,但是他们不行;骆家辉以拥有美

国价值观为荣,而他们顽固反对普世价

值;骆家辉理直气壮认美国为自己的国

家,但是他们到了西方也格格不入。

何谓“海外五毛”?即身在海外的“五

毛党”。稍熟悉中国的人都知“五毛党”

为何物。而“海外五毛”是“五毛党”的

一个最卑劣的变种,他们在以普世价值为

本的西方享受一切权利,却诅咒普世价值。

他们支持卡扎菲、萨达姆、本拉登、金正日,

连言论自由也在他们的诅咒之列。

海外华人面临一个严肃的选择:骆家

辉还是“海外五毛”?其间并无中间地带,

因为,我们真正面临的问题是对“普世价值”

的态度,我们不可能既接受又不接受。

用骆家辉自己的话说,他和他的家

庭坚定地持有美国价值观。骆家辉的成

功更是美国价值观的成功。用奥巴马总

统的话说,骆家辉的经历就是美国梦的

最好范例。当然,奥巴马自己的经历也

证明了同样的道理。

一个华裔可以当州长,可以回到中

国去代表美国,一个非裔可以当总统……

这就是美国的胸怀。在这个国度(包括加

拿大和许多西方国家)里,不管你来自世

界的哪个角落,你都享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和权利,你的成功不是靠你的出身和背景,

而是你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没有任何一个

移民到了西方国家是由于他的故乡强大了

才受到尊重的,你不需要指望你出走的那

个国家强大了让你在海外混得更有面子,

奥巴马不是由于肯尼亚强大了他才当上总

统的。任何人,无论他来自什么国家什么

民族什么文化,只要他努力就会有回报,

只要他有成绩就会被认可。你不需要是官

二代,也不需要是富二代,更不需要你的

故国给你撑腰。

在西方国家的海外华人,是否接受

普适价值?这是我们效仿骆家辉还是“海

外五毛”的问题。“海外五毛”们,不

仅不接受普适价值,而且诅咒这些价值。

既然如此,那么他们来西方干什么呢?

他们享受着民主和自由,却抵制这些价

值。他们是寄生虫,一边攫取,一边祸害。

他们和骆家辉相比,孰是孰非,昭然若揭。

说到“五毛”,最近的芮成钢就是

典范,居然对骆家辉乘坐经济舱赴会达

沃斯论坛加以讥讽:“坐经济舱是否因

为美国欠中国钱啊?”令人想到一则比

喻:一个奴才气喘吁吁抬着豪华轿子,

主子坐在其中颐指气使,挥汗如雨的奴才

很骄傲,讥讽和自己主子同级别但是不坐

轿子的官员:“你们缺钱吧?瞧我主子,

多气派。”要是这奴才受主子宠幸在轿子

后面的抬杠上呲牙咧嘴地坐一会儿,足可

令其得意忘形了。据说此人持美国绿卡已

多年,如不属实,那么他是一个“五毛”,

如属实,他就是一个“海外五毛”。

骆家辉不仅仅是华人的骄傲,也是

海外华人接受普世价值的一个典范。“海

外五毛”痛恨骆家辉是可以理解的,他

们没有勇气持有独立的人格,只好匍匐

在阴影里诅咒骆家辉和普世价值。

海外华人也面临着如何培养下一代的

问题。辛弃疾曾经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如今应是:如果不能“生子当如骆家辉”,

也决不要“生子续做五毛党”。

骆家辉vs海外五毛

2

Page 8: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8

于辛亥革命成败的评价,过去主

流的观点基本都是以政权之得失

为标准:清帝退位,革命党尤其孙文掌

握了政权,则辛亥革命即告“成功”;

等到孙文辞职,袁世凯即位,迁都北京,

则宣告辛亥革命“失败”。这种评价标

准背后的革命观,就是认为革命的中心

问题是政权问题,革命政党是否获得夺

权成功就是衡量革命成败的基本标准。

应该说,如果我们把革命理解为社会、

政治生活的一场根本性变革的话,那

么,以政权落入谁人之手来评价革命之

成败,这个标准本身就有问题。完全以

政权之得失来论成败的“革命”,其实

质不过是改朝换代而已,中国古代所谓

“汤武革命”就是这种意义的“革命”,

汉语中的“革命”一词的最原始含义就

是源于这里,但这与“根本性变革”意

义上的革命毫无共同之处。辛亥革命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体变革意义上的革

命,而不是改朝换代式的“革命”,以

革命党是否获得政权为评价其成败的标

准,显然是对这次革命性质的曲解,是

以改朝换代的传统观念看待现代政治的

浅陋之见。衡量辛亥革命成败的标准,

只能是这次政体变革本身是否成功,而

不能是政权被谁人夺得。

从政体变革的角度分析,辛亥革

命一举推翻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建立

了形式上的共和政体。此前立宪派曾经

幻想在维护清朝君主体制下推行立宪政

治,然而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君

主制与宪政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二

者无法并立,故而清末立宪终无实质性

进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结束了对

君主立宪的不切实幻想,使中国在走向

现代宪政国家之路上去除了一个不必要

的赘疣,奠定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基础,

诞生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初步建立起

现代宪政民主国家的一些基本制度架

构,如宪法、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等等。

当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

这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始终没有真正

健全和完善起来,相反,却陷入一系列

辛亥革命:莫以政权得失论成败

乱象之中,暗杀、复辟、贿选、军阀割

据与混战,等等。对此也应做客观的分

析,不能简单地就此宣告辛亥革命失败,

更不能因此就根本否定辛亥革命。必须

看到,政治制度的变革从来都不是一次

革命就能彻底实现的,任何国家走向民

主宪政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新生的共和

国刚刚告别专制帝制,两千多年的专制

政治传统积习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包括革

命党人在内的诸多民国政治人物的思维

与行为模式,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基

本国情也使民主宪政制度建设困难重重,

所以刚刚起步的现代国家建设遭遇坎坷

与波折、出现种种负面现象直至乱象,

其实也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必

经阶段,今人实不应苛求。尽管存在这

些乱象,辛亥革命带给中国社会的积极

影响至少在如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是,共和政体成立以来,虽然政

坛乱象纷呈,但在经济社会领域、思想文

化及新闻舆论领域,国民的自由度、社会

的开放度都比辛亥革命之前的清朝统治下

要大的多,不仅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民

国初期的 1912 ~ 1917 年是近代中国经

济发展公认的“黄金时期”,而且言论、

结社等自由空间也大大拓宽,为公民社会

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文化学术也迎来

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以民主和科学为

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宽松自由

的社会环境中蓬勃开展起来的。

二是,共和、民主宪政之类的现代

政治理念开始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产生

广泛影响,为国家的制度建设奠定了现

代政治文明基础。辛亥革命使越来越多

的中国人接受了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最

基本观念:国家不是哪个家族的私人产

业,而是全体国民的政治共同体,全体

国民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统治者不过

是受国民之委托的管理者而已,现代政

治文明要求国家权力实现从“私有制”向

“公有制”转型。中国政治文化中根深蒂

固的“家天下”传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中

国人唾弃,民主共和的观念则逐渐深入人

心,尤其在社会上层,包括那些军阀政客,

至少他们大多数人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公然毁弃共和政体,袁世凯、张勋复辟帝

制的失败就是例证。在传播这些现代政治

理念方面,辛亥革命本身就做出了重要的

创举,这些创举不仅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

史上堪称第一次,而且也是中国后来的历

次革命所未能超越的。具体而言,辛亥革

命的创举主要是:

第一次通过政治妥协实现权力交接

和政体变革。两千年来,中国历代王朝

文 / 阙光联

辛亥百年

辛亥革命博物馆 , 原为湖北军政府所在地

Page 9: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9

的权力更迭无不充满血腥暴力和阴谋恐

怖,暴力逻辑贯穿着专制政治历史的始

终。刀把子里出政权,暴力与权谋最强

者说了算,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权力分配

的“元规则”。可是辛亥革命却树立了

一个不以暴力逻辑决定胜负,而是通过

各方势力之间的谈判和妥协实现权力转

移和政体变革的全新榜样。与现代中国

的历次革命相比,辛亥革命的暴力色彩

可说是最淡的。单凭武力,革命党根本

不是清军的对手,而掌握强大武力的袁

世凯也同样没有以武力消灭革命党人,

而是同意举行谈判,最后以和平的方式

达成清帝退位、实现共和这样相互妥协

的结局。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进行政治

博弈,这本身就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

基本精神或原则,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实践了这样的政治文明准则,

当然称得上是创举。

第一次真正实现没有失败者的政治

变革。专制政治的本性决定了权力斗争

只能是“赢者通吃”,失败者不仅失去

权力和地位,而且往往连基本的人格尊

严、人身自由与安全都无法保证,甚至

辛亥革命 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 ( 清宣统三年 ),即公元1911 年至 1912 年初,旨在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身家性命都难保,所以才有黄宗羲对历

代专制统治者“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

的感叹。而现代政治文明则强调“费尔

泼赖”的理念,即政治博弈中的妥协、

和平、理性、公平公开原则,各方彼此

承认和尊重对方的平等权利,不以你死

我活为权争的方针或目标,而是注重相

互尊重和妥协,故有所谓政治乃是妥协

的艺术之说。这种和平、理性、公开的

政治博弈,没有真正的失败者,因为失

去了政权的那一方,依然享有公民的基

本权利、自由和尊严。满清统治者在中

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平安地、有

尊严地移交权力,清廷及各级官僚贵胄

在失去特权后并没有受到新政权的任何

形式的迫害、清算、报复或歧视,皇室

甚至还得到优待,虽然这个王朝负有血

腥的原罪。即使到了 20 年代,溥仪被冯

玉祥赶出故宫之后,也依然享有普通公

民的基本权利,过着普通公民的正常生

活。相比于中国古代历朝“亡国之君”

们的悲惨下场,甚至相比于现代中国其

他几次革命中失败者的下场,辛亥革命

对待失去权柄者的态度都堪称创举。

第一次彰显了现代国家的权力公有

属性,打破了中国两千年来“打江山者

坐江山”的专制政治逻辑。中国历朝造

反、革命、起义,最终目的无不是为了“取

而代之”。在国家权力私有制的年代里,

打江山就是要坐江山,这完全是“天经

地义”的基本常识。由此形成了中国专

制政治的循环更迭。辛亥革命第一次打

破这个延续数千年的中国政治传统逻辑,

革命党人推翻清朝之后,并没有将这江

山据为己有,自己登基为王。革命发生

时,孙文不在现场,后来他是被推举上

临时大总统的地位的,并且如约卸任,让

位于袁世凯。这就真实地表明,革命者之

发动这次革命,的确不是为了夺权自为,

而是为了实践共和政治理想。或以为,孙

文等革命党人是因为实力不够强大才没能

独占政权坐江山的。其实,实力不够强大

并不影响造反者“取而代之”的野心,真

正觊觎江山的造反者总会千方百计地发展

自己的力量,玩弄各种权谋,利用一切可

能与机会,不惜背信弃义,不达目的不罢

休。而辛亥革命中的革命者们并无这样的

野心、计划和权谋,并非仅仅由于实力不

足的缘故才让出权力的。

辛亥革命大事记

1894年11月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翌年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

1905年8月 孙中山、黄兴 等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确定了“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11月,孙中山在同盟会

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

1911年5月 清政府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引起湘、

鄂、川、粤四省各阶层不满,掀起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为烈。四川保路

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发动了武昌起义,

11 日,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致电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

各省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11 月底,14 个省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

10月27日 清廷授予袁世凯指挥湖北军事的全权。11 月 1 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

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1月27日 汉阳为清军攻陷。12 月 1 日,双方议订停战 3 日。停战是辛亥革

命从武装斗争走向政治妥协的转折。

12月25日 孙中山自海外归来。29 日,17 省代表会议以 16 票的绝对多数选

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

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

1月3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8 日,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以孙中山为

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三种政治势力。

1月22日 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

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遂迫清帝退位。

2月12日 清朝皇帝接受中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正式退位。统治中国

260 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续 2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结束了。

2月13日 袁世凯向临时政府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

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 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具有中华民国临时宪

法的性质。

Page 10: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10

王朝的垮台,很大程度上是它

的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辛亥革命” 这 些 年 来 几 乎 成 为

“ 激 进 ” 的 代 名 词, 颇 有 人 对 清 政 府

的“新政”和“立宪”被辛亥革命“打

断 ” 而 深 感 遗 憾。 不 经 革 命 的 大 动

荡 大 破 坏 而 收 革 命 之 实 效, 当 然 是

值 得 追 求 的 理 想 状 态, 作 为 一 种 良

好 的 愿 望, 更 是 无 可 指 责。 但 若 强

以 近 代 中 国 的 历 史 来 为 之 佐 证, 指

维 新 运 动 和 辛 亥 革 命 为“ 过 激 ”, 则

有 违 史 实 大 矣。 康、 梁 想 通 过“ 明

君”自上而下改良,何曾“过激”?

其实,人们似乎忘记,被尊为“辛亥

之父”的孙中山并非一开始就想“干

革 命 ”, 起 初 也 是 想 方 设 法 上 书 清 政

府,想走“改良”路线。只是在“改

良”被拒之后,他才立志走上“革命”

一途。发动辛亥革命的“革命党”无

疑是激进的,然而,开始只是人数极少、

原本很难成气候的革命党,最后竟能

一举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几千年帝

制, 确 实 出 人 意 外。 这 种 天 翻 地 覆

之 变 当 然 有 许 多 深 刻 的 政 治 、 经 济、

社会的原因,其中还有一个不能说不

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际上是清政府“制

造”了革命党。

直到 1906 年 9 月 1 日,清廷在巨

大压力下终于发布了仿行立宪的上谕,

宣布进入预备立宪阶段。对此迟来的顺

应民意之举,国内依然万众欢腾,一些

大城市甚至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学生、

市民、绅商都纷纷集会、游行、演讲表

示庆贺。

然而,清廷并不珍视此时对它来说

极其珍贵的民情民意。

在 官 僚 体 制 改 革 方 面, 清 廷 在

1906 年 9 月 6 日即颁布了改革官制

上谕,虽然只是行政改革,毕竟是一

种 改 革 的 姿 态。 但 11 月 6 日, 朝 廷

发布裁定中央官制上谕,结果满人权

力更大,连以前形式上的“满汉平衡”

都被打破,使人对清廷是否真准备立

宪大起疑心,甚至有立宪派直斥

其为“伪改革”,“徒为表面之变

更”,“竭数月之改革,迄今仍是

本来面目,政界之难望,今可断

绝”。清廷刚宣布预备立宪时,革

命派的 力 量 就“ 稍 息 ”;而 当 人

们 认 识 到 清 廷 的 立 宪 有 名 无 实

时, 革 命 派 就“ 其 势 益 张 ”。 显

然,革命派力量的“息”与“张”,

与清廷所作所为大有干系。所以

1907 年初,坚决反对激进革命、

立 宪 派 领 袖 梁 启 超 在 与 革 命 派

激 烈 争 论 后, 看 到 越 来 越 多 的

人 因 清 政 府 的 所 作 所 为 而 从“ 温 和

立宪”转为“激进革命”后,在《新

民 丛 报 》 发 表 了《 现 政 府与革命党》

一 文, 无 奈 地 承 认 :“ 革 命 党 者, 以

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

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端的是一

语中的。

官制改革尚且如此,立宪原则上

就更加滞后。清廷认为,日本宪法强调

“君主大权”,最合己意,也就是说,以

日本为“典范”的意义主要在于“皇权”

依然至高无上,所以清政府在 1908 年

公布了著名的《宪法大纲》。但这部“君

权”比“明治宪法”扩大、“民权”比

其缩小的“宪法”连温和的立宪派都坚

决反对,认为“政府宁肯与人民一尺之

空文,不肯与人民一寸之实事”,指其

为“假立宪”、“伪立宪”。重要的是,

立宪派以士绅为主,正是清王朝的社会

基础。

从 1910 年 1 月 起 到 11 月 止,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地方士绅为

主的“立宪派”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

国会请愿运动,声势浩大,遍及全国。

尽管“开国会”的呼声越来越响,一

浪高过一浪,清廷就是毫不妥协,拒

不开国会,拒不立宪,反而采取越来

越激烈的手段镇压立宪运动。当清政

府采取越来越激烈的手段镇压温和的

立 宪 运 动 时, 在“ 立 宪 ” 与“ 革 命 ”

的“赛跑”中,支持革命的人必将越

来越多。清政府对各种警劝充耳不闻,

一意孤行,仍要大权独揽,结果便是

众叛亲离,真正“动摇国本”,最终垮台。

纵观晚清历史,每当还有一线希

望、还能控制一定局面的时候,清廷

总 是 拒 不 变 化 ;只 到 时 机 已 逝、 丧

失 了 操 控 能 力 的 时 候, 它 才 匆 匆 忙

忙 地 被 动“ 变 革 ”。 改 革 愈 迟, 所 付

出的“利息”也将愈大。然而清廷对

此似乎毫无认识,它总是在下一个阶

段才做原本是上一个阶段应做的事情,

而且拒不“付息”,不愿再多做一点让

步和妥协,完全丧失了变革的主动权,

完全是被“形势”推着走,改革的 空

间终于丧失殆尽。

“改革”是当事各方都以理性的态

度妥协的结果,只要有一方坚持不妥

协,就无法“改革”,社会矛盾必然以

“革命”一类的暴力方式解决。一场巨

大的社会革命,并不是革命者的主观

“激进”造成的。在社会矛盾中,统治

者往往居于“主导”地位,革命往往

是由上层的种种“极端”触发、造成

的。所以,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

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的“顽固”

逼迫出来的 ;与其指责下层“过激”,

不如指责上层的“顽固”;与其呼吁被

统治者“告别革命”,不如吁请统治者

主动改革。

自作孽,不可活文 / 雷颐

辛亥百年

慈禧

Page 11: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11

胜利者所写的历史,难免对失败

者过于刻薄。关于王朝覆灭,中

国史书的描述大体相似,无非君王无道、

奸臣祸国,官吏腐败、豪强作恶,经济

萧条、社会动荡,“外夷构衅、流贼揭

竿”。总之,政府坏透了,人民苦极了。

而压迫愈深,则反抗愈烈,所谓“自作孽,

不可活”,造反总是有理的,亡国都是该

当的。

然 而, 大 清 帝 国 的 弥 留 时 刻 却

不是这般光景。在它濒死之际,有过

一 次 绚 丽 耀 眼 的 回 光 返 照。1901 至

1911 年,大清国的“政绩”其实相当

不错 :经济方面,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达到清季高潮,新增企业数与新增投

资额呈逐年翻番式的增长,财政收入

增长了近 4 倍 ;文化教育方面,思想、

言论迅速自由化,新式学校、报刊杂

志如雨后春笋(1904 年以后新办学校

和新增学生几乎每年翻一番,

留学生的数量更有爆炸式的增

长);军事方面,裁撤整编了

八旗和绿营旧军,建立了一支

总建制为 45 万人的西式新军;

而最突出、最重要的成就还在

政治方面,中央政府实现了机

构改革,咨议局、资政院、自

治会等全新的近代化机构投入

运作,而且,朝廷制定了一套

公开透明的新政方案,承诺不

久后立宪法、办选举、开国会、

设内阁,已存续两千多年的皇

权专制政体将被改造为日本式

的君主立宪政体。

《剑桥中国史》评价道,“清

朝最后十年,可能是 150 年或

200 年间中国出现的最有力的

政府和最有生气的社会”。此语

并无夸张。用当今经济学家们

的话来说,清末政绩虽不是最

优,大概也算得上次优了。平

心而论,晚清政府虽犯过许多

错误与罪孽,但比起它或明或

“政绩”换不回“合法性”文 / 杨光

昧的“列祖列宗”,要诚恳、开明得多。

最后,到了生死关头,能顺应时势,让

权逊位,不作困兽之斗,以免生灵涂炭,

亦属难能可贵之举。

问题是,良好的政绩为何无助于

统治合法性,开明的姿态为何无益于

长治久安?革命和覆灭为什么恰好发

生在专制坏政府正在变好却尚未变好

的当口?与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

义相比,与英法联军、甲午战争、八

国联军相比,辛亥年的四川保路运动

不过是一场经济纠纷性质的区域性“群

体事件”,武昌新军起义也不过是微不

足 道 的 小 规 模 兵 变 而 已。 历 史 无 情,

革命是父债子还,压垮骆驼的,也总

是最后一根稻草。

不用说,这里有特殊个人的因素。

有人认为,慈禧太后最后也最致命的

错误,是在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迫切

需要一位彼得大帝、威廉二世或明治

天皇那样睿智果敢的成熟君主的时候,

却将国家大权交给一个三岁小儿和优

柔寡断、才智平庸的摄政王。末帝溥

仪则认为,他父亲最大的错误是心慈

手软,没有诛杀袁世凯,给王朝留下

致命祸根。但亡国仅仅缘于慈禧的自

私、载沣的无能、袁世凯的背叛吗?不,

他们虽是造时势之人,但更为时势所

造,换了别人处在同样的位置,未必

就有更好的结果。

当然,也还有权力失衡和政策失

败的因素。在“排满革命”风生水起,

最 该 组 建 民 族 团 结 政 府 以 顺 民 心 士

意 之 际, 朝 廷 却 倒 行 逆 施 端 出 一 个

“皇族内阁”;在“主少国疑”、人心

浮动,最该韬光养晦、息事宁人之际,

“太子党”却揽权心切,用亲信、斥异己、

削地方、远民间,在铁路产权上来回

翻烧饼。但严格说来,权力

斗争和政策失误也只是对王

朝溃败的应急反应,而不是

溃败的主因。

回首往事,我们该说,

重 要 的 不 是 那 些 发 生 过 的

事 件, 而 是 使 事 件 发 生 作

用的“意义系统”。清朝覆

灭,是因为“政绩”与“合

法 性 ” 之 间 的 关 联 已 经 转

向 :改革的每一项进步都会

唤起更多的改革愿望,都会

引起人们对尚未改革之处更

深的痛恨,都会使旧制度更

不得人心。改革愈多,则权

威愈少,“政绩”愈大,则“合

法性”愈小。内忧外患的清

政府逐渐丧失了领导国家的

能力,它原本狭窄的统治基

础 无 法 承 受 因 新 政 而 急 剧

扩大的政治参与,当统治缺

乏依据,权力失去支撑,王

朝已不堪一击,死亡,成了

它唯一的退路。

清政府发行的川汉铁路股票

Page 12: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12

辛亥百年

文 / 章立凡

袁世凯:两次错失历史机遇

世凯自小站练兵起家,创建北洋

新式陆军,是继晚清名臣曾国藩、

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后起之秀。在顽

固派看来,他是一个新派人物,并不值

得信任。

戊戌变法之初,袁氏也曾经附和

过。变法岌岌可危之际,由于他是新进

能臣,又手握精锐,从光绪皇帝到维新

派,无不寄予厚望,所以才有谭嗣同深

夜密访的故事。如果袁某人按照对谭氏

的承诺,杀荣禄、围颐和园,迫使慈禧

太后交出权力,致变法成功,其在中国

近代史上的地位,也许不亚于日本的西

乡隆盛。

但袁世凯是小人。“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为保个人名位,他出卖

六君子,致变法失败。以维新志士的鲜

血染红顶子,却失去了一次在历史上的

正面地位。

辛亥革命时,袁世凯又再度面临

历史机遇。这次他夤缘时会,成为中

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如果沿着共

和之路走下去,不搞洪宪帝制,其在

民国史上地位如何?我想也许仅次于

孙中山,或相当于美国的杰弗逊,也

未可知。

其时民智未开,群众没有公民意

识,议员选举舞弊甚多,国会党派纷

争不断。对于民主共和,老百姓还不

习惯,袁大总统当然更不喜欢,希望

自己一人说了算。暗杀宋教仁、镇压“二

次革命”,当上终身大总统还不够——

他想君临天下。

于 是 请 出 美 国 的 古 德 诺 和 日 本

的有贺长雄两位国际知名的宪法学权

威,考证比较中外政治制度。这两位

是严肃的学者,特别是古博士一贯认

为 :一个国家究应采何种国体,应与

本国的历史习惯与经济状况相宜。他

在《 共 和 与 君 主 论 》 中 说 :“ 中 国 如

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无可

疑者也。”但洋博士对国人影响有限,

敲过开场锣鼓,还得让本国的学者名

流唱戏。

知识分子无耻起来,与娼妓无异。

“旷代逸才”杨度写了《君宪救国论》,

又发起“筹安会”,想抢一个“开国元

勋”的地位。他拉舆论界“骄子”梁

启超做共同发起人不成,又耍了一点

小伎俩,对大学者严复说,有学问的

人不研究政治不对,蒙骗严氏上了贼

船,于是全国掀起了复辟帝制的舆论总

动员。

返观 20 世纪中国历史,袁氏失败

后,民主共和制度为何长期有名无实,

确有研究之必要。以当时民智国情,主

张君主立宪或许不是全无道理。清室立

宪未成,被革命推翻 ;有人曾想拥戴孙

中山做大皇帝,但他拒绝了。在这个东

方大国里,换了别人或许还可主张一下

君宪,惟独袁大总统不行。

袁世凯身为清廷第一重臣,从孤

儿寡妇手里夺了天下,自己做上民国

大总统,本来不够光彩,但有“民主

共和”光环萦绕,在历史上还算站得住。

此时又出尔反尔,要废除共和称孤道

寡。尽管是做“立宪”皇帝,但无论

从封建君臣伦理到民主游戏规则,均

属背信弃义,道德上已处于两难境地。

自古无信不立,当时讨伐他的檄文中

有“既为清室之罪人,复为民国之叛逆”

一语,就是明证。

主张共和的各派反对他,前清的遗

老唾弃他,连同享富贵的北洋袍泽也开

始离心离德,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

都不愿向老长官叩首称臣。但袁世凯

贪恋权位,爱听对扩张权力有利的

话,最终丧失了对形势的判断

力。他能听到的,只是各省

各地、各“公民团体”的

劝进声。长子克定梦想当

“储君”,单独伪造“拥护

帝制”的《顺天时报》送

上案头,也把老子往火坑

里推。直到梁启超发表《异

哉所谓国体问题》,蔡锷起兵

护法,各省纷纷独立,袁的“皇帝梦”

才被惊醒,但已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他声称本不想当皇帝,实行君宪

是为救国家牺牲自己 ;称帝未成,被

迫宣布撤销帝制 ;又恋栈不去,回头

想继续当民国的终身大总统。人居然

能厚颜无耻到这种地步,无非是出于

一人一家的私利。

袁 某 人 非 等 闲 之 辈, 也 不 是 没

有一点新知识,但是缺乏新思想,至

多 只 能 算 一 个新旧之间的人物。其向

西方学到的,只是先进的军事管理经

验,却始终没学会政治游戏规则。其

才干肯定在末代皇帝溥仪之上,但太

醉心于政治权术和眼前利益,见识远

不如封建时代的曹操。他是传统与现

代 交 替 的 特 殊 历 史 环 境 造 就 的 一 介

失败奸雄。

袁世凯背上千古骂名,弥留之际

最后一句话是 :“他害了我”。学者们反

复考证所指“害”他者为谁,有说“二

陈汤”的(指袁氏亲信陈树藩、陈宦和

汤芗铭宣布独立),有说袁克定的,虽

莫衷一是,但都在最亲近者的范围内。

数 十 年 机 关 算 尽, 靠 欺 骗 民 意

登 上 极 峰 ;又 被 伪 造 的 民 意 捧 杀,

八十三天就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可

谓现世现报。

历史本不在乎当事者的人品,有

时也能将小人推上前台,遂成竖子之

名。只要大节不亏,尽可安贵尊荣度

过一生。

伪临朝袁氏者,小人也。从小不爱

读圣贤书,不明春秋大义,到

老更不知珍惜自己的历史

地位。历史能给一个

人 两 次 大 机 会, 已

是 特 殊 眷 顾, 他 却

欲 壑 难 填, 连“ 见

好就收”的民间 常

理都忘记了。

分明是自己害了

自己,又何怨他人?

袁世凯

Page 13: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13

文 / 李希贤

蒋经国:识时务者为俊杰

亥革命之后,君主专制制度看似

土崩瓦解,实则改头换面,继续

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所幸的是,辛亥革

命的梦想从未远离炎黄子孙——随着长

达 38 年的戒严令的废除,台湾终于在

1987 年迎来了民主共和的曙光。

台湾的民主转型,不能说是风平

浪静,但也绝无大规模的暴力与流血冲

突,因而有“宁静革命”之誉。这与台

湾的最后一个独裁者蒋经国有着莫大的

关系。

1986 年 9 月 28 日,民进党在台

北“圆山饭店”宣告成立。当时戒严令

尚未解除,党禁报禁尚未开放,所以情

报部门迅速向蒋经国呈上一份抓人名

单,准备将民进党一网打尽。但蒋经国

没有批准,并且说 :“使用权力容易,

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如

此振聋发聩的权力观,出自一位独裁者

之口,说明此时的蒋经国已经开始由“独

夫”向伟人转变了。

但这并不是蒋经国的初衷。他在

先出任行政院长、后继任总统的时候,

并没有把孙中山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奉为座右铭,仍然希望

维持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只不过,他属

于国民党内的改革派,与强硬派不同的

是,认为渐进地、有控制地扩大民众的

政治参与,有利于巩固国民党在台湾的

统治。

所以当《大学杂志》于 1973 年刊

登文章,要求国民党开放党禁、准许成

立反对党时,他主动延揽与杂志有关联

的几位年轻学者,邀请他们进入政府及

党部工作,保证他们可在体制内促进改

革。但是,《美丽岛》杂志就没有如此

幸运了。1979 年 12 月 10 日,《美丽岛》

杂志未经国民党政府批准,在高雄举行

集会纪念“国际人权日”。与会者群情

激奋,喊出“打倒特务统治”、“反对国

民党专政”等口号,结果招致警察的暴

力镇压,双方共有 200 余人受伤。事后,

152 名参与者以“涉嫌叛乱罪”被投入

监狱。可是,与寻常的独裁者不同,蒋

经国并没有对民主人士大开杀戒,而是

要求法院“不得判任何人死刑”。

对此时的蒋经国来说,适度扩大

民主只是手段,继续维护独裁才是目的。

他的如意算盘,仍是试图通过“开明专

制”或“温和独裁”,延续国民党甚至

蒋家王朝的专制统治。但岛内岛外形势

的变化,已经不允许蒋经国在民主和独

裁之间走钢丝,而是必须作出非此即彼

的选择。

就岛内而言,民主热情一经点燃,

顿成星火燎原之势。以推动民主运动

为已任的《美丽岛》杂志,发行至第

四期时发行量便超过 10 万本,民心求

变由此可见一斑。1980 年底,台湾举

行中央民意代表增额选举,几位“美

丽岛事件”受刑人的家属出来参选“讨

公道”,全都高票当选。1981 年,“美

丽岛大审”辩护律师团中的多人参选

市议员,如陈水扁、谢长廷和苏贞昌,

也都高票当选。与此同时,各种社会

运动和街头抗议此起彼伏,从 1983

年至 1986 年,光街头抗议事件就有

3000 多起。此时的民主诉求已如出笼

猛虎,还想用专制的锁链束缚它,就

是蒋经国的一厢情愿了。

就岛外而言,台湾面临着双重的

民主化压力。从 1978 年开始,中国大

陆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台湾需要在政

治领域进一步革新,才能继续维护它作

为“自由中国”的国际形象。另外,或

许是对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失去了耐

心,或许是想为中国大陆树立一个民主

样板,美国对台湾民主化改革的压力与

日俱增,这对看美国人脸色行事的台湾

当局来说非同小可。

蒋经国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他意识

到民主化不可避免的时候,他顺势而为,

而不是逆势而动。如果说前期的蒋经国

是幻想以民主保独裁的话,那么后期的

蒋经国则是力图以独裁促民主。

尽管蒋经国曾有意培养次子蒋孝严

接班,但到了 1985 年,在接受美国《时

代》杂志采访时,他明确宣布 :“中华

民国元首依宪法选举产生,从未考虑由

蒋家人士继任。”

就在默许民进党建党后的第九天,

1986 年 10 月 7 日,蒋经国在接见美

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时,正式宣布

台湾将“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当天

晚上,马英九走出病魔缠身的蒋经国的

卧房,仰望着深秋的星空,想到他“断

然改革的魄力和呕心沥血的形象”,“内

心交织着深刻的敬佩与强烈的不忍”。

开弓没有回头箭。同样是在 1986

年的 10 月,蒋经国要求“立法院”修

订《人民团体组织法》、《选举罢免法》

和《国家安全法》,开启了台湾民主宪

政之门。

1987 年,在正式废除戒严令的前

夕,蒋经国喟然叹曰,“时代在变,环

境在变,潮流也在变”,所以台湾不能

不改变。他这是在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国

民党创始人孙中山的名言 :“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1987 年 12 月 25 日, 蒋 经 国 最

后一次出席公开活动,坐着轮椅参加

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的“行宪纪念大

会”。民进党代表在台下高举白布条抗

议,并高呼口号。蒋经国不仅不以为意,

反而在离开会场前,特别转头朝抗议人

群深深地注视了许久。

在这深深的注视中,蒋经国完成了

由“独夫”向伟人的彻底转变。

蒋经国

Page 14: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14

十月寄语

十月随想 文 / 郭可明

风瑟瑟,十月已至。十月,在近

代中国是一个特殊的月份。1911

年的这个月份,武昌起义揭开了亚洲第一

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序幕,至今已是

百年诞辰 ;1949 年,在中国大陆取而代

之的是另一个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

国,至今已逾一个甲子。“世界潮流,浩

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文的

遗训依旧在故乡和海外回响。

今天在海外生活的来自中国的移

民,不管是已经数代生活在海外还是第

一代离开故乡,都与台湾海峡两边的故

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一个人以

何种心情离开中国,此时此刻对故土的

思念也许会更加强烈一些。

我们,是爱我们的故国和故乡的,无

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腰缠万贯或身无分

文,总会把故乡带在心里。但是,我们也

许是不够爱故国和故乡的,否则为何浪迹

天涯,为何在抉择时几乎毫不犹豫地放弃

了故国而选择了这片本来陌生的土地?

我们念念不忘故乡,却又自愿背井离

乡。于是故乡成为了一种怀念和憧憬,因

此,故乡变成蜃景,比真实的更加可爱。

然而,我们心里明镜似的,在真要抉择时,

蜃景就还原成现实。于是,我们都义无反

顾地背井离乡,来到了这个陌生却友好的

国度。尽管有人不遗余力地诅咒他乡的不

尽如意,但底线是“绝不始返”,亦即绝

不回故国去做主人,至多只去做客人。

我们也许不能指责这样的表里不一,

其实自古那些声称怀念故乡的

人,多数是不回故乡的。唐朝的

李白写下了多少思乡的名句?但

他从来没有回过,甚至没想过要

回他的故乡——远在中亚的碎叶

城。但是,在故乡这个话题上,

我们很难指责李白为语言上的巨

人和行动上的侏儒。李白有李白

的道理,正如我们有我们的理由。

但是李白是值得崇敬的,因为他

对他脚下他乡的热爱实实在在。

一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

丝天际来”便胜却了多少“低头

思故乡”。能够对自己选择和拥有的感激

和自豪,才更使得李白对无法选择和不曾

拥有的故乡的思念显得超脱和高贵。

故乡碎叶城对于李白来说一定是朦胧

的,李白不知道故乡近几十年来发生了什

么,更不知道故乡当天发生了什么。他

唯一可以肯定是,今夜的明月也同样照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们是幸运的,我们

知道故乡过去发生了什么,近来发生了

什么,此时此刻正发生着什么。甚至我

们比故乡的人们知道得更多。于是我们

比李白更加现实,更加忧心忡忡,更加

欢欣鼓舞,更加义愤填膺。……

不管故乡如何,我们的关心丝毫不

减。都说“往事如烟”,其实不然。往事

从来都不曾如烟逝去,而是久久地积淀

在经历者的心底,成为他们在关键时刻

做出判断的依据。

说到李白赞颂华山的诗句,不禁感慨

万分。华山就在我故乡,在人生和故乡最

艰难的时刻,我登上了华山。那也是一个

十月,是夜明月当头,次日晴空万里,置

身峥嵘之上,遥望黄河如丝,目睹华山的

劫后余生,想到李白的不朽诗句,我从此

打定主意——背井离乡。

是什么人可以如此作贱故乡?华山所

有的古迹都被砸烂,甚至护栏。山上原有

“下棋亭”,何时建造,已不可考。传说宋

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早年是个游民,和人在

此下棋赌博输光后用华山作赌资。后来果

然得了天下,华山也成了他家的私产。红

卫兵秉承旨意,砸烂一切,连下棋亭也掀

进了深沟。时过境迁,在新造古迹的浪潮中,

近年又新造了个下棋亭。

我不可能热爱赵匡胤,他不过是一

个窃国大盗 ;我不能容忍毁坏下棋亭,

那是故乡的遗产 ;我更不能容忍那些砸

烂一切的愤青和他们的始作俑者,他们

无视历史和他人,因此注定将被历史和

他人蔑视 ;我也不能不嘲笑新造古迹的

荒唐,只有刻意要忘记历史的人群才会

乐此不疲这样的蠢事。

于是,我只爱华山,而不爱他们。于是,

我浪迹天涯,并不曾忘记华山,却不屑与

他们为伍。不难理解,对华山的感情,就

是对故国的感情。我们并未忘却故乡,不

管多少恩怨,它至少给了我们背井离乡的

勇气,和牵肠挂肚的思念。

于是,在每个十月,我们都思绪万千,

尤其是这个——辛亥百年的十月。

华山西峰

近年重建的华山下棋亭

Page 15: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15

国庆感怀 文 / 韶烽

庆节来到了。

节日,是喜庆的。我虽身居海

外,也把喜悦写在脸上,庆祝新中国

的生日。我差不多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我是多么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啊!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的喜庆

之事。封建时代的国庆,莫过于帝王

登基与万岁爷的寿诞。现在,“国庆”

指国家的建立、独立、革命起义等纪

念日。

每年国庆,各国都要举行不同

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的爱

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说到国庆,我会想到群众聚会、

游行、阅兵、放烟火,这些隆重的庆

祝场面。

1949 年 10 月 1 日, 北 京 30

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庆祝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国歌声中,毛主

席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阅兵

结束,群众游行。这是每一个中国人

都感到自豪与振奋的日子。

国庆游行,常常带给我革命回

忆 :南湖的船舫、井冈山的炮声、

延安窑洞的灯光、西柏坡的脚印,

是革命走向胜利的轨迹。南昌起义、

红军长征、敌后抗战、三大战役,

英雄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奠定了新

中国的诞生。

游行是最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回忆起来,我参加过很多次的

国庆游行。记得在北京,我在十里长

安街上看首都人民大游行。花如海,

人如潮,簇拥着国旗,“祖国万岁”

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国人激发出的爱

国热情,极大地鼓舞了我。

后 来, 从 哪 一 年 起, 国 庆 节

政府不组织游行了,改为“游园”,

听说是担心游行“会出事”。这我

就不理解了,在一个代表人民利益

的政府面前,会出什么事?就算有

几个坏人,能挡得住如滚滚洪流的

群众游行庆祝国家的生日吗?

变了味的国庆现状,使我想起

了《左传》“子产善政”的故事 :

国 郑国民众到乡校聚会,议论朝政。

郑国大夫然明将此事与“非法集会”

或“不稳定因素”联系在一起,建议

主持国政的子产把乡校拆掉。子产认

为,人们聚在乡校,只不过议论一下

施政的好坏,没什么可担心的。人们

赞 成 的, 我 们 就 推 行 ;人 们 反 对 的,

就甄别改正,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

子产还说 :“只有尽力做好事才能减少

民怨,从未听说过依仗权势能够防止

民怨的。”

1300 多年后,唐代思想家、文学

家韩愈对子产的这份“政治遗产”给予

高度评价。韩愈还专门写了《子产不毁

乡校颂》。他认为,如同江河不可壅堵,

言论也是不可禁止的。禁止了言论,必

然导致“下塞上聋”,最终危害的是国家

政权。

说到这里,我还想起了大禹。大禹

的父亲鯀,治水失败了,败在了“堵”上。

大禹治水成功了,成功在了“疏”上。

物不平则倾,水不平则流。自然界

是如此。国民问题是国家大事,解决的

方法也应当是“疏”而不该是“堵”。这

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人民日报》曾发表《子产的善政》,

文章说 :“从古老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华,

比如,子产的善政,即具有很强的现实

意义。”这话,真的是说得好啊!

“二战”中,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

在莫斯科兵临城下时,斯大林还组织群

众聚会、游行、阅兵。这大大地鼓舞了

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决心和信

心。苏联人民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和牺牲

精神,最终打败了希特勒。

7 月 1 日,是加拿大国庆日,我去

市里看加拿大人国庆大游行。游行大队

过来,警车开道,高头大马雄健,欢呼

声不断,鼓乐声齐鸣。 中国人、印度人、

阿拉伯人、非洲人、欧洲人……游行人

高举着加拿大国旗,呼喊着“前进,前进,

加拿大”的口号,爱国热情高涨,显示

出加拿大社会公民的凝聚力。

在毛泽东时代,几乎每年的国庆

节,我所在的省会同首都一样,都举

行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每次参加

游行,我都为祖国的发展强大而感

到自豪。

那时候,毛主席号召青年人“要关

心国家大事”,还说“希望寄托在你们

(青年人)身上”。我从内心体会到“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是领袖给了我巨大的

鼓舞和力量!

在各种媒体上,我常看到国家领导

人走出去,到群众中去了解民生。政府

应把游行看作是倾听民声的一种方式,

像子产看待“乡校聚会”那样,这才是

正确的。

如今的国庆节,在人们的心目中

是淡化了。很多人看它,只不过是几天

长假而已。

昨天,我看到了“游行法”,规定:

游行的组织者必须在举行日期 5 日

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申请书

应当载明集会和游行的目的、方式、

标语等。

这实际上是“不让游行法”。想

一想,党在闹革命的时候组织罢工与

游行,给南京的蒋介石政府递交过

“游行申请”吗?

菩萨怕因,凡人怕果。今我所忧

之“因”,实是在忧其“果”。像屈原一样,

爱国的人才忧国。

少了民主,会绝了贤路。历史上

有前车之鉴呐!

15

Page 16: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16

焦点透视

001 年 9 月 11 日,是一个令人心

碎的日子。

这一天,四架美国民航客机被劫持,

两架撞向世贸大厦,一架撞向五角大楼,

一架坠毁。三千多条鲜活的生命刹那间灰

飞烟灭。

这一天,滥杀无辜的基地组织在狞

笑,笑声阴森恐怖 ;痛失亲人的善良百姓

在恸哭,哭声撕心裂肺。

这一天,乌云遮蔽了太阳,黑暗驱

逐了光明,野蛮战胜了文明。

但是,就在这一天,固然有人无动

于衷,但更多的人感同身受 ;固然有人幸

灾乐祸,但更多的人义愤填膺 ;固然有人

垂头丧气,但更多的人摩拳擦掌。

因为,就在这一天,越来越多的人

意识到 :屈从于黑暗,只会使黑暗更加黑

暗 ;黑暗可能得逞于一时,不可能猖狂到

永远 ;黑暗必将臣服于光明,因为人类对

光明的追求永无止境。

于是,就在这一天,我们的眼还在

流泪,但我们的目光从未如此坚毅 ;我们

的心还在流血,但我们的意志从未如此坚

强 ;我们的身还在颤抖,但我们的立场从

未如此坚定。

我们坚信 :对恐怖分子,当然要绳之

以法 ;对基地组织,当然要穷追猛打 ;但更

重要的,是锲而不舍地推进世界民主化进程,

因为,只有以自由民主替代独裁专制,才能

从根本上清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从那一天开始,十年以来,我们无

时无刻不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着。

当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基

地组织从而失去了在中东的最大基地,不

得不东躲西藏的时候 ;

当萨达姆被送上绞刑架,伊拉克民

选政府正常运转,曾经不共戴天的逊尼派

和什叶派和平相处的时候 ;

当美国海豹突击队从天而降,干脆

利落地击毙头号恐怖主义分子拉登,将之

葬身海底的时候 ;

当美军经过浴血奋战,在阿富汗和

伊拉克成功推行民主制度后,分批撤离,

不侵占一分土地,不掠夺一点资源的时候;

当发源于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短

时间内席卷北非和中东地区,让每一位独

裁者都胆战心惊的时候 ;

当埃及的穆巴拉克躺在铁笼子里受

审、利比亚的卡扎菲狼狈逃窜、叙利亚

的阿萨德四面楚歌的时候 ;

我们终于可以告慰九一一遇难者的

在天之灵 :安息吧!我们一直在努力,并

将继续努力,直到民主自由之光照亮世界

的每一个角落。

9·11十周年祭 文 / 刘健巍

2

Page 17: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17

011 年 8 月 22 日,加拿大新民

党领袖 Jack Layton 去世。他的

政治生涯正如日中天,他也才 61 岁,

对政治家来说,可谓英年早逝。他刚率

领了 NDP(新民党)取得了该党历史

上最好的战绩,在全国共获得 308 个席

位中的 103 席,破天荒地荣登加拿大反

对党宝座。

但是,在新议会还没有正式运作前,

Layton 却死于癌症。人们知道他曾经

在和癌症作斗争,而且战胜了前列腺癌,

但是现在却败给了另一种癌症。

我周围的加拿大人,不管是赞同

还是不赞同新民党主张,都为 Layton 的

去世扼腕叹息。魁人集团的前领袖 Gilles

Duceppe 在 今 年 的 选 战 中 他 的 党 被

Layton 领导的新民党打得一败涂地,甚

至还失去了自己的席位,但是他这样赞扬

Layton,“他是一个热心的人,我们在议

会里经常见面,有时我们在健身房遇到,

我们也谈及非政治的话题。他的真诚和坦

率,令人尊敬。”一个可以称 Layton 为政

治仇敌的人,可以如此评价 Layton,我

们不仅应该称道 Layton 的个人魅力,而

且也应该赞赏 Duceppe 的公正和气度。

加拿大总理保守党领袖 Harper 这样说“我

们缅怀 Layton,不管我们是否曾经投了

他的票。”正是这位 Layton 的政治宿敌,

建议给予 Layton 国葬。

就是我自己,也体验了这样的心情。

我对 Layton 的政治主张可谓深恶痛绝。

从我到加拿大一开始作为穷学生一直到

现在跻身高收入的行列,我从来不喜欢

新民党。我相信,新民党的主张如果得

以实现,加拿大必定全面倒退。新民党

声称自己是为了下层民众,但是他们肯

定会损害所有加拿大公民的利益。我几

乎肯定我永远不会投新民党的票。但是,

我对 Layton 和新民党的批判并不影响

我对 Layton 去世的惋惜。

我想到 Rene Lavesques 去世时,

那时我刚到加拿大不久,我十分不解为什

么加拿大人会对这样一个企图分裂加拿大

为政敌喝彩、向政敌致敬文 / 林炎平

的“魁独分子”给予如此的尊重。时过境迁,

今天,我也尊重这位当时我嗤之以鼻的人。

这样的豁达和宽容,只有在了解和接受了

加拿大的价值观之后才会产生。也正是在

加拿大这块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土

地上,在这个以普世价值为宗旨的国家里,

我被醍醐灌顶并且被改变了。

在这个国家里,政敌不是敌人。政

治斗争虽然“剑拔弩张”,但绝非不共戴

天。所谓政敌只是为了一个社会更加公

正和平等而奋斗的同事。

我前天晚上和前巴黎银行的北美总

裁在一个著名餐馆共进晚餐,席间谈到

了政治和美食,他说,在这个餐馆,他

不少次碰到省长、总理和政府高官,他

们很多是政敌,但是见面时都互致寒暄,

异性之间还亲吻面颊。他们不是敌人。

你可以想象吗?一个普通公民在餐

馆就餐时,邻桌是省长和他的家人,另

一个邻桌是他的反对党和朋友,他们互

致问候谈笑风生,而你也完全不必起立

欢迎也不会被保安赶走。他们吃他们的,

你吃你的。他们无拘无束,你也悠然自得。

我有一次坐飞机,碰到了老资格的

加拿大国会议员,我也早已熟悉了加拿大

的习惯,不予理会,以便政治家也有一份

安宁。我身边的加拿大人也同样无动于衷,

不注视,不打搅。因为,在私下我们都是

公民,他们乐得有那么一份自由惬意,我

们也乐得有那么一份不卑不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Layton 的去世

让我们惋惜,他的诉求受到我们尊重,

因为他是为了社会平等的理想而不遗余

力的公民。他的政治主张是否正确完全

可以另当别论,但是他为理想而奉献的

精神值得每一个公民缅怀。

Layton 的葬礼,感人至深,参加

者有亲朋好友,也有所有的政敌,包括宿

敌哈珀总理。葬礼不仅仅是哀悼,而且是

对生命的礼赞。Layton 一生的乐观态度

也在这葬礼中体现。这也是对普世价值的

礼赞,是这个以普世价值为宗旨的国度的

礼赞。我们为这个美好的国度感到骄傲。

这里,政敌不会被整肃,不会被“打倒在

地再踏上一只脚”,更不会被处决。恰恰

相反,政敌也是朋友,至少是平等的同事。

这只有在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和以普世价值

为宗旨的国度才可能成为现实。

我为 Layton 的去世感到惋惜和遗

憾,他的理想是否正确已经不重要,这个

世界上,有谁可以保证自己是完全正确的

呢?既然如此,政敌的存在就是免于极端

的保证。他曾经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主

张,坚定不移地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年复

一年地锲而不舍,这就足够了。就凭这一

点,就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Layton 先生,我相信整个加拿大

都会向你致敬,因为我这个竭力反对你

的政治主张的人,此时此刻也只有惋惜

和遗憾。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相互对立

的政敌都是彼此尊重的同事。在这个国

家里,只有政敌,没有敌人。

2

Layton

Page 18: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18

焦点透视

奥巴马怎么了?原文 / 德鲁·韦斯顿 编译 / 陶志健

009 年 1 月 20 日的华盛顿,风雪

交加。我带着 8 岁的女儿,听着总

统发表就职演说,感到一丝不安。倒不

是因为那个口才伶俐的人在这个吉祥的

日子似乎故意不再伶俐——尽管这成了

日后事态发展的先兆,而是美国人民在

等待着听,而且需要听一个故事,他却

没有讲。

领导人讲的故事事关紧要,就像父

母讲的故事,让我们了解现实怎样,可

能怎样,以及应该怎样 ;了解他们的观

点和他们奉为神圣的价值观念。

奥巴马走马上任之日,国家是个烂

摊子 :人们恐惧而愤怒,经济在倒转。

当月,75 万人失业,许多人失去了房子

和储蓄。甚至通常殷实的中产阶级,由

于股市疲弱,回转无期,十年来投资也

有减无增。希望稀缺,一如信用。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大众巴望着他

们的总统讲个故事,解释这种困境 :它

是怎样发生的,又将如何结束。他们需

要听到总统理解他们的感受,并会追剿

造成他们痛苦和磨难的罪魁祸首,恢复

秩序和安全感。他们等待听到的,大约

应该是这样 :

“我知道你们害怕,你们愤怒。你

们 许 多 人 失 去 了 工 作, 失 去 了 家 园,

失去了希望。这灾难是华尔街的赌徒

们造成的,他们用你们的生命和未来

进 行 投 机 ;是 保 守 党 极 端 分 子 造 成

的,他们声称如果取消规章,奖励贪

婪和鲁莽,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可是

没 有 解 决。80 年 前, 还 是 这 些 人 卖

给我们祖辈同样的货色,造成同样的

后果,那时也没有解决。但是,我们

可以借鉴祖辈的智慧,学习他们的办

法,重树工商信心 :让美国的工人返

回工作岗位,让他们的口袋重新鼓起

来,恢复诚实健全的金融市场,任用

品 行 端 正 的 运 作 人 员。” 这 样 一 个 故

事可以表明 :总统明白,美国人民选

民主党入主白宫,主持两院,而不分

权,是让他们收拾共和党和华尔街造

成的烂摊子 ;也能说明症结并不是增

税增支,也不是赤字过大——赤字是

布什给美国最富阶层减免 2 万亿元税

收,并在两场战争中又花掉 1 万亿元

后才造成的。

更重要的或许是,这个故事可以提

供一套明确而有说服力的观点,以区别

于右派的占统治地位的言论,那就是,

造成目前的问题,不是因为给消防人员

增加了一点抚恤金一类的支出,而是因

为那些有钱买势的人改变了规程,以便

自己能从美国的蛋糕上不断地多切多得,

并减少他们该出的份额。

可惜没有故事,而且日后也不曾

有过。

同样背景下,弗兰克林·罗斯福的

演说,则直指破产原因,直指始作俑者。

他首次用总统的权力和国家资源,启动

基础建设,让劳动者有工作。他誓言将

经济危机的祸首驱出权力之殿,并实践

了其诺言。他在 1936 年麦迪逊广场花

园讲话中轰鸣道 :“在我国历史上,这些

力量从未像今天这样团结 :他们对我同

仇敌忾——我欢迎他们的仇恨。”

财富的集中带来权力的集中,继而

带来权力的滥用 ;此时就需要西奥多·罗

斯福和弗兰克林·罗斯福这样的改革者。

这就是历史的职责——人民选举巴拉

克·奥巴马而要其承担的职责。

面对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

最严重的财富不平等,最强势的公司干

政,奥巴马盯住历史的眼睛,却又移

目他视 ;他没有控告因鲁莽而使经济

触礁之人,反而任用他们掌控经济 ;

没有定罪导致八百万工作流失的经济

政策,反而用已然证明无效的减税政

策稀释了多名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

所提出的刺激方案。可想而知,结果

便是半刺激方案半刺激了经济,而白

宫则有了反向说辞 :如果不是我们的

半作为,还不知会多糟呢。

对于普通美国人,没有人出来解释

医保改革要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信

用卡改革”导致了高利率,为什么挽救

银行这么紧迫,而挽救因银行撤销贷款

而破裂的众多家庭却不那么紧迫。大众

只知道他们还在失业,还在为月底如何

付账,为孩子找不到工作而担心。此刻

共和党人正在削减他们的失业保险额,

而总统在出卖了他们的利益后,还在侃

侃自夸。

普通选民担心工作的程度远远高于

担心赤字,布什和共和党抬高赤字时就

没几个人谈论。对于两党关于税收、预算,

以及国会和总统同意削减、或未能削减

的其他项目,比如石油公司补贴,他们

并不苟同。但对于给富人减税,全体美

国人,无论政治倾向如何,都一致支持

这样的说法 :“值此时艰,富翁应付出善

款,而不是获取资助。”

总统乐意时,能言善辩,动人心弦。

但他的故事总是缺乏一个内容 :肇事

的恶棍总是不见,总是用非人称的方

式,或用被动语态来描述,好像他人

的苦难不是有人所为,因而也就无罪

可判。要么是他在躲避正视对手,免

得惹恼政治捐款人 ;要么是他竞选时

有两个相互矛盾的的平台 :既想做清

理制度的改革者,又想做超越红蓝的

和事佬——事到临头,他总选择那容

易的路线。

以和解面目出现的绥靖,以及让

400 人控制的财富远多于 1.5 亿人的财

产,都不能让历史的弧线弯向正义,而

弯向另一侧,弯极则断。

2

奥巴马

Page 19: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19

中国应厚道一些 文 / 张宏志

面对美债危机 :

美债危机,中国要厚道,是在帮

助中国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既

然是大国了,强国了,就该有个样子,

有个胸怀,也有点风度。别忘了,我们

是靠人家花了上百年的精力,付出了巨

大的代价,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造的世

界金融体系和市场体系才发了家。你把

这个体系称之为霸权主义,骂之,恨之,

但是你心里清楚的很 :你是完全靠美国这

个世界上最大的霸权,同时也是世界上

最大的买家,不遗余力地给你订单、投资、

贷款和合作,你才因此发了家。从当年

拼命要美国人给最惠国待遇,以至于不

惜用人权作交换,一直到现在,你始终

把中美关系放在重中之重,情况没有改

变!现在形势确实有些变化——我们的

这个美国大买家大老板状况不妙景气不

佳,看上去完蛋了,吐血了,靠不住了——

于是乎我们就要么破口大骂,要么冷嘲

热讽,这实在是不厚道!

其实,依我看,面对美债危机,新

华社那几天骂的人社评是骂给愤青听的,

真正的商人,政治家甚至中南海决策人

士是知道内情的,起码是不主张骂人的。

他们起码深知,当年我们搞改革开放,

靠的就是美国人民、美国政府、美国市

场、美元、美货以及以此为主导的世界经

济体系。我当年是搞出口的,上边压任务

要出口到美国以换取美元外汇,商品产品

不卖到美国不算出口,不算英雄!当年为

了出口,都有些歇斯底里不择手段了。为

了出口,我们不得不同意人家降价,同意

赊账,同意分期付款,甚至同意债转股。

我们外贸公司,哪家没有美国客商大量的

应收未收账款?这看上去很荒谬,人家欠

款,你还接着卖货,但是这没有办法,谁

让你的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呢?你对人家有

依赖,你只能如此。这是当时中国国家经

济转型和起步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反复

博弈的结果,没有必要进行道德评价。你

国内没有市场,你的国策是出口 ( 这个国

策当时是没有错误的,不完善也是情理之

中 ),要怪就怪你自己吧。可是,反过来

说,也不要认为,有欠款就了不得,其实

我们是赚了人家钱的,就是原来我们利润

够高,够他赖一部分账的,所有商人都是

算总账的,总体赚就 OK。何况,不间断

的出口,满足了就业,锻炼了我们的民族

生产能力,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理念,现在

回头看我们的战略和策略都算是人类有史

以来最成功的。

说到美国国债,情况也完全类似。

购买美国国债完全是我们自己的自主自

愿的选择,是市场化的行为,愤青们由

于缺乏常识(他们总是缺乏常识),又出

来骂骂咧咧,上纲上线,实际是丢人现

眼。常识是,当你作为外向型经济同时

又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你就会有

大量外汇结汇 ;当账目上堆积大量外汇,

就一定有相应的人民币发放出去 ;此时

你的外汇就必须找一个相对安全,有回

报有流动性的地方。当今世界,除了美

元和美国,可供选择的就只有欧元或者

日元,(当然也可以购买黄金,能源或原

材料),但是很显然,综合比较,美国和

美元相对其他币种和其他行为还是最安

全的,是一个篮子里相对最不烂的苹果。

这里边,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把外汇

进入中国就即刻强行结汇的制度,也到

了该改革的时候了 ;另外,外汇额度也

可以流向境外投资,可是,境外投资大

多数以国有企业为引导,这是近乎犯罪

的行为——国企决策不可能科学,浪费

和贪污是绝对不可以避免的,这也是要

反思和大声反对的地方。说来说去,我

们要反思的始终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

己,我们有何理由去抱怨别人?!

美国好也罢,坏也罢,他是世界第

一大经济体,大家嗷嗷叫着要抢他的订单,

合同、项目、资金和技术,因为只要你

抢到了,那就意味着你发财了!没有美

国的参与,美国的订单,美国的合约,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发展起来,富裕

起来。这在新兴经济体尤为如此 ;亚洲

四小龙就是这样诞生的 ;信不信由你,

这是事实!所以,改革开放,中国第一

大外交关系第一大外贸关系就是中美关

系,每次领导人换届都必须要实现元首

访美,从邓小平、赵紫阳到江泽民、胡

锦涛莫不如此。搞不定美国,就甭想发财,

道理简单的很!

不是说美国债务危机好,不是说这

不是问题,也不是为他辩护,是你中国,

尤其那些精英愤青,愤青精英,要学着

厚道一点,不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算算你 30 年改革开放的总账目吧!算

算,看看,你会大吃一惊 :没有这个万

恶的美国,你现在基本上是穷的连北都

找不到的穷光蛋!现在不要换了套西装

行头,就牛了吧叽不认人了! 这样不厚

道,会在市场上失去人脉的 !

Page 20: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20

众家之言

文 / 薛开震

还原历史真相

蒙,就是开启蒙蔽、启迪蒙昧、

化解愚钝,也可以说是解放思想。

由于中国的皇权专制社会延续了两千多

年,而皇权专制者皆实施愚民政策,让

中华民族长期受压制、受蒙蔽、被愚化 ,

所以启蒙对于中国人就更为重要、迫切。

要启蒙,就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环境。

关键的一点,要真正落实、具体兑现宪

法中有关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

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够自由、独立地阅读、

观察、思考、发言、写作,从而能够了

解诸多历史与现实的真相。这样,谎言

与假象就难以立足,也就失去了其蒙蔽、

迷惑、愚弄的作用。

就说了解历史的真相吧。只有了解

了历史的真相,才能够以史为鉴,认真

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重犯历史的错

误,不重蹈覆辙,从而走对今后的道路。

限于篇幅,本文仅谈谈上个世纪六十年

代(1959-1961 年)大饥荒中几千万人

被饿死的问题。

关于这次大饥荒,笔者最初得到的

教育是 :这是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 , 但后

来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据党史专家张素华、刘少奇之子刘

源等人的著作,早在 1962 年“七千人大

会”上,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就指出,

大饥荒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上个

世纪末,有气象专家研究了大饥荒那几

年的全国气象记录,并与前后若干年的

气象记录相对比,结论是,大饥荒那几

年总体上是风调雨顺,并没有大的旱、

涝等自然灾害。对此研究结果,新华社

曾有文章报道。据此,大饥荒岂不是成

了“十分人祸”了吗?!

几年前,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现

任北京《炎黄春秋》杂志副社长的杨继

绳先生,在香港出版了他倾注多年心血

写就的巨著《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

饥荒纪实》。杨先生的调查研究结论是 :

六十年代大饥荒饿死了 3755.8 万人!他

还进一步指出 :“造成中国几千万人饿死

的根本原因是极权制度。”,是“毛泽东

建立的极权制度”,“毛泽东名义上是共

和国的领袖,实际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

而且是权力最大的皇帝。” 笔者认为,《墓

碑》一书有助于广大公民了解大饥荒的

真相,该书以及其他在香港出版的重要

著 作 也 应 当

在 大 陆 公 开

出 版 发 行,

这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

2010 年夏天,就在看过《墓碑》

缩印本不久,笔者在开封市包公湖游泳

时,耳闻目睹了让我久久不能忘却的一

件事 : 一些游泳者在闲谈中提及了六十

年代大饥荒,一个五十多岁,看样子不

是有权有钱、有多高文化的泳者大声说

道:“那全是刘少奇的罪过!”有人问:“为

什么是刘少奇?”那人说 :“因为刘少奇

当时是国家主席,是他蒙骗架空了毛主席,

他是叛徒内奸工贼,是最大的走资派!”

越说声音越大,最后那人还像喊口号一样

地高呼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一定会统治

全世界!”刘少奇就是在开封度过他最后

的 27 天,在 1969 年 11 月 12 日被迫害

惨死的,他若是地下有灵听到这些话,也

会心神不安的。这些话若是出现在十年文

革期间,倒是很正常,可以理解 ;然而,

它出现在 21 世纪的 2010 年,真是不可

理喻。从这件事上,我更加感到启蒙对

于中国人是多么重要。

时此刻 , 看完《此时此刻》杂志。

简体字、彩胶印刷、商业社会冷

门的思想文化类。大陆话语或文本。感

佩创办者勇拓 , 故促使笔者 , 写点什么。

启蒙、科学、技术,三者互倚互存。

其实 , 概念还是不同。愚以为。

启蒙——不“知”而使“知”之。

问题在“知”的理性如何了。

科学——“知”而不“知”再“知”

的循环。没有终极的科学可言。

技术——已知科学的可接受的“用”。

“谁接受”?“用”来干啥?则涉及政治体

制了。科学无国“不要裤子亦要核子” 与“宁

要裤子亦不要核子”,就是两种政制陌路。

绝对理性或真理、绝对科学,必然

是绝对图腾崇拜或玄学。如果再不允许

自由求 " 知 ", 则是绝对极权。

哲学是什么 ? 是启蒙、科学、个体

理性思维的基石。从来著名哲学家设定体

系或架构以说明世界。如果有哲学家要改

造世界 , 那是革命家或造反家了。

西方哲学及哲学家总在“形而上”逻

辑探索世界终极真理。中国哲学及哲学家

则“形而下”喋喋着发现了终极真理。康

德仅用“形而上”逻辑证明 : “形而上”是

找不到终极真理的。尼采则说明 :“终极

真理是没有的,而且价值要重估”。于是 ,

国家主义者、 民粹民族主义者、革命家、

爱国家——奉为圭臬。各自重估 , 全成了

思想家和哲学家。

1949.10.01. 一统思想 , 一统哲学 ,

定于一尊——“伟大导师”。直至今天 , “唱

红、提气、给力”, 中国山河一片红 ! 形

而上 ? 形而下 ? 什么哲学 ? 反正 , 找到

终极真理了。自许自期自重 !

启蒙 , 当敢于“自”说“己”话为

先。凡在大陆生活过的人 , 或多或少习惯

于“一奉纶音”, 明哲保身为上。因袭的

惯性。移居到加拿大蒙特利尔 , 可以言论

自由 , 却不惯、不会且排斥这种自由了。

笔者不自重也不菲薄 , 敢于写下启

蒙的闲话 , 感于加拿大有“自” 说“己”

话自由。不自蒙了。

启蒙 科学 技术 文 / 金宙

Page 21: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21

读者:尼基塔

《此时此刻》有几个方面需要改

进。一是杂志的版面设计显得呆板,每

版应该都有紧密配合主题的图片搭配,

增加文字效果和冲击力; 字体甚至颜

色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可以活泼版面。

二是文章的可读性亟待改进,行文尽量

亲切自然,同时要考虑海外特色,尽量贴

近移民的生活和移民的角度。三是文章除

了要有深度,还要有独特的角度。对深度

的要求是相对的,而对角度的角度却是绝

对的,因为那是出奇制胜吸引读者的不二

法宝。四是正反观点两方面的文章都要同

时发,达到“兼容并蓄”效果,再配发网

友及读者意见,就显得客观,实在和丰满。

但是不要因此影响刊物的基本追求,处

理得好,是不矛盾的。

读者:钟涛

从朋友处得到《此时此刻》第二期,

此前并不知道蒙城有此刊物,致电贵社

方知才出刊不久。

我很欣赏这本杂志的宗旨——宣

扬普世价值。没有想到蒙城华文媒体能

够出如此有思想的杂志,更没有想到,

杂志整体的编辑水平如此之高。我看《此

时此刻》感觉是找到了一批知音!我为

蒙城华人里居然还有这么一群那么有思

想、有见地的文人而深感欣慰。我们海

外华人缺少的就是独立思考与思维,就

如同华人无法真正地融入西方政界。我

由衷地认可《此时此刻》;这是一份无

论从印刷到设计、从文章到读者反馈,

都是高品质的作品;是一份能够令读者

思考的杂志;是一个能够让这些在海外

多年而且爱国的华人振奋的杂志。我非

常欣赏作者林炎平;《破产,是希腊唯

一的选择》令人拍案叫绝,非常想认识

这两位作者。文章《科学与民主》、《不

适内容》也很好。很欣赏《读者来信》

的大胆编辑。杂志后半部分整体轻松,

可读性强,贴近生活。《此时此刻》这

个杂志的名称和设计理念(远看就是“时

刻”),具有时尚感而且内容

又是那么厚重!

我有很多朋友,愿意帮助

《此时此刻》做市场推广,愿

意多多关注这本杂志,祝福这

本杂志走得长远。

读者:赵晓枫

我来加拿大超过 25 年了,

很少看中文印刷品。七月初,朋友拿给

我一本《此时此刻》,我就疯狂地爱上

了这本杂志。我不是恭维你们,是大实

话。我非常喜欢旅游,最最喜欢旅游版

中的文章——《哥斯达黎加生态游》,

我计划结婚 30 周年的纪念日带着这两期

《此时此刻》去旅行,希望就按照这个

旅游攻略来进行。非常喜欢作者的图片,

很亲切,因为在美国某地见过一样的蜥

蜴,让我重温了当年的快乐。感谢你们

的旅行指南,希望给予读者更多不同的

旅游体会和攻略。

读者:莫一言

很喜欢茅于轼的文章,深刻、非

常具有说服力,代表了中国有思想有水

平有良知有道德的知识分子,希望贵刊

能多刊登一些这样的文章。

《太行山和普世价值》一文很好,

只是拿“猪”、“衣冠禽兽”、和“行

尸走肉”来形容大多数的中国人太狠了

吧?这其中也包括作者自己吗?最好不

要用如此贬义的词语来形容我们。

“不合时宜的《此时此刻》”中

的有些说法值得推敲:“西方社会最大

弊端是激发和放纵了人性中的恶:自

私、贪婪、欲望膨胀……”,这一整段。

请问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西方以

外的哪个社会又抑制和收敛了人性中的

这些恶? 这不是东西方的问题,在地

球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最原始的土著部

落,头人都比其他人富一些。各种形式

的独裁,包括政治或资本的,才是激发

和放纵这些恶的温床,而法制保证下的

人民的自由和民

主才是人类相互

制约、去恶扬善

的希望。虽然没

有一个现行的体

制完美无缺,但

民主社会至少比

较符合人性,如

果连尝试都不敢

有的话,中国人又该往哪里去?

好文《对酒当歌》的插图是一败

笔,图不对文。

读者:肖妍

我从第一期就喜欢你们杂志。你

们宣扬以西方为主导的普世价值,而我

从事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一直关

注你们的杂志,就想看看你们杂志的包

容性、客观性有多强。看了第二期、第三期,

我感觉不错,是一本好杂志,有良好的胸

怀容纳负面观点。我支持!也希望有机会

邀请你们编辑部参加我们会社的活动,来

一次东西方文化座谈会。另外,我知道你

们的读者来信都是真实的反馈——你们上

一期的一个读者反馈说有一位女士拿了 16

本,那位女士就是我。

读者:王轶林

最好看也最值得看的文章是《东

西方文化差异与狗》,贴近本地生活,

举例鲜活,可读性强。如果文章的题目

能改为《东西方文明差异与狗》,会更

贴切一些。

最糟糕的文章是《不合时宜的此

时此刻》,那么滥的东西,花那么多篇

幅来刊登,太抬举它了。观点混乱,一

定生活在社会边缘,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论坛部分都看了,太长,离自己

的生活太遥远,更希望看到能够打动人

心、让人看后思考的文章。

尼基塔的读者来信,很不喜欢其中

的措辞,作者极力标榜自己的品味是多么

得阳春白雪,但行文却下里巴人得很。

读者来信 来信请寄:[email protected]

Page 22: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22

有用无用和大用 文 / 天路

蒙中学时上的是法语男校。在这

所学校里,他学了四年拉丁语。

这在蒙特利尔的中学里是独一无二的。

许多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早已把拉丁语

改为了西班牙语。

就目前全球一体化的情形看,西班

牙语比拉丁语不知实用多少倍,何况,

西蒙学的拉丁语,只是做为一门学问来

学,没有学如何发音。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拉丁语对于社

会生活,几乎都是无用的——除了你将

来搞语言学研究。

但是,这所享誉盛名的学校,坚

持他们的观点,并且在教学的第一课,

告诉孩子们,之所以让他们学这些看

似无用的东西,是要让他们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

以我的理解,这个“完整的人”的

概念,就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世界上什么是最无用的?有人说,

艺术最无用。因为它除了形式上的美感

以外,没有实用价值。你不能用一个漂

亮的瓷瓶去盛东西,但你可以用一个普

通陶罐去灌水。

然 而 人 们 依 然 追 求 艺 术, 即 使

有 些 不 懂 艺 术 三 昧 的 人, 也 会 为 音

乐的旋律和节奏,图画的色彩和构图

而激动不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艺

术反映了人类最本质的精神生活,人

类 之 所 以 是“ 万 物 之 灵 长, 宇 宙 之

精 华 ”, 就 在 于 他 们 对 精 神 世 界 的

不懈追求。

所以,西蒙所在的男校说,看似

没用的拉丁语,会让你们完整。因为,

拉丁语是西方文化的源头。所谓以过

去看未来,洞若观火。果然,西蒙在

学拉丁语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它与德

语,英语,法语的隶属和继承。当我

们站在布拉格的一个地铁站里,他在

那个站名里清楚地看到拉丁语和德语

的关系。

也许对许多人来讲,这不算什么,

会不会拉丁语,对孩子今后的衣食住

行影响不大,更有一些人,认为在读

书的好时节,读这个是耽误功夫,有

害无益。

有用还是没用,这是个问题。

这也是许多家长在权衡孩子未来的

专业和职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

这 让 我 想 起 中 国 道 家 的 庄 子 思

想。庄子认为,无为就是大为,无用

就是大用。比如瓠长得太大了,就不

能 做 成 水 瓢 盛 水 用, 但 它 可 以 当 船

用,载人泛舟。有人说树大了长得臃

肿了,不合规矩不中绳墨了,还有什

么用?庄子说树大了可以乘凉,逍遥

地躺在树下享受广阔的原野,这不是

大用吗?

这也让我想起古希腊毕达格拉斯

学派的“万物皆数”。当时这些形而

上的“数”并没有发展出实用性。有

的学生问老师,我学这些有什么用?

老师说,如果你想有用的话,你可以

走了。

现代世界是个物质的世界,这个

世界因为欲望而异化 ,让人们困惑。

人们在欲望的漂泊和动荡中,渴望一

个坚固的看得见的阵地。尤其是第一

代移民,最想让子女学习的职业是医

生,是工程师,是律师,是看起来最

有用的东西。对于哲学、音乐、绘画,

如果是以职业而论,会认为它们无用。

其实,独立的精神和人格有时并不以

学历和专业论,有技能也不能被称为

知识分子。只有具有独立人格和修为,

才是有用乃至大用,而过分的急功近

利,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人类理想的

生活态度。

西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

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

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

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

规定是 :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

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

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

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 官 一 品、 二 品 绘 狮 子, 三

品 绘 虎, 四 品 绘 豹, 五 品 绘 熊,

六 品、 七 品 绘 彪, 八 品 绘 犀 牛,

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

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

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

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

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

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

汝元所著《金莲记·构衅》:“妆

成道学规模,飞语伤人……人人骂

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

窬(窃贼)。”清代以后,“衣冠

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

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

喻其道德败坏。

其实,明朝以前,原本有个成

语,指斥那些道德沦丧、行为卑劣

的“伪君子”,叫做“衣冠枭獍”。

“枭”,是一种穷凶极恶的鸟儿,

传说它为了存活,不择手段,不惜

吞吃母亲。“獍”,也是一种凶残

的鸟,传说它饥不择食,杀气腾腾,

居然敢咬死自己的父亲。这两种丧

心病狂的禽兽,衣着再体面,也是

千夫所指,人人喊打。宋朝人李昉

编撰的《太平广记·谄佞》中,提

到了一个叫苏楷的人:“(苏)楷,

人才寝陋,兼无德行……河朔士人

目苏楷为衣冠枭獍。”明朝之前“衣

冠枭獍”所处的位置,就像现在的“衣

冠禽兽”。

教育天地

Page 23: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23

讽刺与幽默【老百姓为什么玩不过政府】 老百

姓在思考,为啥玩不过政府呢? 原因如

下: 1、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 2、

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 ; 3、你和

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 ;4、你和他讲

政治,他和你讲国情; 5、你和他讲国情,

他和你讲接轨 ; 6、你和他讲接轨,他和

你讲文化 ; 7、你和他讲文化,他和你讲

孔子; 8、你和他讲孔子,他和你讲老子;

9、你和他讲老子,他给你装孙子。

【活活】在中国,有一个最凶残的人,

名叫活活,因为我们常看到或听到:活活

把人打死了、活活把人逼死了、活活把人

气死了;活活把人急死了……在中国,有

一个最可怜的人,名叫活活,因为我们也

常看到或听到:活活被打死了、活活被急

死了、活活被逼死了、活活被气死了……

【关于地沟油事件答记者问】

记者 : “发言人先生, 有报道说, 中

国每年有 300 万吨地沟油回流餐桌,对

人体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请问贵国将如

何处理地沟油事件 ?”

外交部发言人 : “这是我国内政。

吃不吃地沟油, 吃多少地沟油, 以及怎么

吃地沟油,应该由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

国情自行决定。任何干涉中国人民在自

己国土上食用地沟油的图谋,都是注定要

失败的。”

【南周北范】媒体称周迅和范冰冰

是“南周北范”,问范冰冰怎么理解,范

推说自己回答不好请韩寒帮忙。韩寒义

不容辞为其接招,对媒体说 :“所谓南周

北范,就是指南方周末应该成为北方报

业的典范。”

【关心谁】组织部长 :谁关心我我

就关心谁 ;纪委书记 :谁不关心我我就

关心谁 ;宣传部长 :谁关心我,我就关

心他的正面,谁不关心我,我就关心他

的反面 ;市委书记 :谁关心我我就让组

织部长关心他,谁不关心我我就让纪委书

记关心他。

【中国官场新十大警示】1)接受采

访不讲胡话;2)开会发言不抽名烟;3)

商务应酬不戴名表 ;4)公务活动不开

名车 ;5)基层视察不打雨伞 ;6)发表

大作不抄名文 ;7)与人约会不发微博 ;

8)寻花问柳不写日记 ;9)灾难发生不

露笑容;10)突发事件不当新闻发言人。

【神人张召忠】您力挺米洛舍维奇,

把老米挺上了国际法庭;您力挺萨达姆,

把老萨挺上了绞刑架 ;您力挺卡扎菲,

把老卡挺进了地狱……下一个肯定要力

挺巴沙尔了,金正日也行……张召忠将

军加油,我们挺您,您是真神!

【杀价】父亲让小明去买瓶酒,告

诉他不管老板开多少一律杀一半价钱,

小明点头去了。小明 :这酒多少钱?老

板:80。小明:不行,40。老板:60 吧。

小明:不行,30。老板:那就 40 吧。小明:

不行,20。老板:30 总可以了吧!小明:

不行,15 !老板生气了 :干脆白送给你

算了!小明 :不行,得送两瓶 .

【同与不同】同样是干活,领导叫

带头,富人叫创业,百姓叫打工 ;

同样是出国,领导叫考察,富人叫

旅游,百姓叫偷渡 ;

同样是说话,领导叫指示,富人叫

名言,百姓叫废话 ;

同样是要求,领导叫意见,富人叫

提案,百姓叫牢骚 ;

同样是泡妞,领导叫失足 ;富人叫

包养,百姓叫嫖娼。

【改善监狱环境】某重大项目完工

后尚有余款,省委常委会开会研究是用

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还是改善监狱

的环境,意见一直不统一。最后一位老

常委一语定乾坤 :这辈子你们这班常委

还有机会进中小学吗?顿时沉默,有的

擦汗,有的低头喝茶。随后很快意见达

成一致 :改善监狱环境。

【组织是什么】 “组织”就是在你遇到

困难时,他说无能为力;在你遇到不公时,

他说要正确对待;在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时,他说要顾全大局;在你受到诬陷时,他

说你要相信组织;在需要有人做出牺牲时,

他说组织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当需要有人

冲锋陷阵时,他说是你的坚强后盾;在你

取得成功时,他说是组织培养的结果。

【向往宋朝】 宋朝是个美好的时代,

看《水浒》,一个残疾人,靠卖烧饼,还

是没自己铺面的那种小贩,能有自己的

房子,能养活不工作的漂亮老婆。随着

新版《水浒》的热播,有网友就“潘金

莲能住上豪宅”分析原因,“关键是这个

残疾人的弟弟 ( 武松 ) 是干城管的。”

【彻底毁了】 美丽,让凤姐毁了 ;

金钱,让通胀给毁了 ; 慈善,让红会给

毁了 ; 奇迹,让高铁给毁了 ; 信任,让

勇平给毁了 ; 证据,让铲车给毁了 ; 真

相,让萱萱给毁了 ; 伦理,让央视给毁

了 ; 干爹,让美美给毁了 ; 股神,让登

峰给毁了 ; 郎咸平,让郭母女给毁了。

【上进心】 在超市里,看见一只五

花大绑着的螃蟹从 18.9 元的冰柜里往

28.9 元的柜子里爬,我泪流满面,你太

XX 有上进心了!

【同样是找女人】 今天,一位村长

听说我是从北京来的,气愤地问我 :“同

样是找女人,中央首长叫保健医生,省

领导叫女秘书,市领导叫情人,县领导

叫二奶,乡领导叫相好的。妈的,俺找

个为啥就叫破鞋 ?

Page 24: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24

文 / 冬苗

文学原创

绘画大师新鲜出笼记

中学时,班上转来一个女同

学 , 长得小巧玲珑。

“小女生”,大家这样称她。班主

任给她排座位,半天课上下来,小女

生哭了。

“为什么哭啊?”

“老师,你看,我被男生给包围了,

没有出路。”

“哦,小女生的脑子里,男、女

界限还挺分明。”我心里想。

语文课上,老师讲诸葛亮的《出

师表》。提问小女生:你把“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译成现代白话。小女生

站起来,满利索地翻译说 :“诸葛亮本

是‘贫农’成分,弯着腰在南阳种地。”

小女生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哄堂

大笑。

哎,《三国》那时代,还会有“贫

农成分”这说法?再者说,“躬耕”是

说“亲自耕种”的意思,哪里是“弯

着腰”?我越想也越可笑。

原来,老师讲《出师表》时,小

女生缺课。这翻译博古通今的,也有

高度吧?

另一节课上,语文老师又提问到

小女生。解释成语 :无微不至。

小女生 文 / 远阳

赛是位风景画家,颇有才气。他

勤学苦练,尝试各种风格,却还

是穷困聊倒,藉藉无名。

市中心有间画廊,突然举办了“荷

赛画展”。规模宏大,名流云集,展出他

三百多幅风景画,洋洋洒洒,异彩纷呈。

一位丰盈高佻的女记者,笑吟吟地

在给画家拍照,啊,荷赛先生,您身后

这幅“枫林秋韵”,色彩真奇特,当初是

如何构想的呢?

呃,荷赛眯缝

双 眼, 悠 悠 地 说,

在那个急风狂雨的

午夜,我看到了绚

丽的彩虹……。

呵呵,午夜 ?

彩 虹? 女 记 者 一

头雾水,眨巴着眼

睛,奇怪地望着这

位画家。

哈哈哈,荷赛

老兄,你哪里弄来

的钱,搞出这么大

的动静?这时,一

位老朋友向他迎上前来。

呃,荷赛眯缝双眼,悠悠地说,在

那个急风狂雨的午夜,我看到了绚丽的

彩虹……。

怎么,你不认识我啦 ? 老朋友吃惊

不已,死死盯住他不放。

现在,请我们的大画家荷赛先生说

几句吧!挺着肚子的主持人洛奇,高举

着一杯香槟酒,招呼大家向前,聚拢在

画家周围。

呃,荷赛眯缝双眼,悠悠地说,在

那个急风狂雨的午夜,我看到了绚丽的

彩虹……。

深刻,独特,嘿嘿嘿,真有意思,

是个怪人!参观者点头,摇头,啧啧称道,

议论纷纷。

“荷赛画展”闭幕后,画坛上都盛传,

当今出一怪杰,名唤荷赛。他深居简出,

埋头创作,从不接受来访者。虽则贫困

得妻离子散,三餐不继,亦不愿出售一

幅作品。

荷赛孜孜矻矻,钻研艺术,废寝忘

食,疲劳过度。不久,传出他情绪颠狂,

失控,以致发疯的消息。这,如同在画坛

上扔下一枚重磅炸弹。热心的画廊主持人

洛奇先生向全社会呼吁,要紧急行动起来,

抢救这位旷世奇才——当代的“莫奈”。

“救援荷赛基金会”宣告成立,执

行主席便是画廊主持人洛奇先生。捐

款行动迅速波及各

个社区,如火如荼

进 行 着。 所 得 钱

款已经不少,洛奇

先生又毅然变卖画

廊,捐出了他的全

部家产。

洛奇先生正带

领一彪人马,要赶

往荷赛居住的僻远

山村。又传来更加

惊人的噩耗,荷赛

独居的木屋惨遭回

禄,那位杰出的大

画 家 已 葬 身 火 海。

数以百计的画作都被烧毁,幸经土著民

众奋力扑救,最终抢出二十八件荷赛的

遗作。仅仅只有二十八件,件件画作无

疑是极其珍贵的艺术瑰宝。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洛奇先生

借座绮梦大酒店举行拍卖会,引起了轰

动。画坛怪杰荷赛先生的每幅风景画,

都卖得了天价。

午夜,在绮梦大酒店的总统套房

里,洛奇先生正和另一位神秘的陌生男

子,在悄悄分钱。他抚着暴凸的肚子,

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 , 我这场策划天

衣无缝吧,如今,你名也扬了,钱也有

了,总比落魄终身、默默无闻一辈子强

多了吧!

陌生男子尚未答话,房门无声地被

推开了,那位丰盈高佻的女记者,笑吟

吟地走了进来,说 :洛奇先生,拍卖荷

赛的遗作所得,自当归予他的家属。怎

容你们两个不相干的人坐地分赃呢?

你是谁?

我是荷赛的未亡人。

对,她是荷赛的妻子。我们可以出

具一切法律文件。荷赛那个老朋友也随

即走了进来。

那么,你们仔细看看,他又是哪个?

洛奇肥胖的手指落到对面男子的胸口。

呃,那男子眯缝双眼,悠悠地说,

在那个急风狂雨的午夜,我看到了绚丽

的彩虹……。

啊,原来那男子就是荷赛,只是整

了容,准备到美国夏威夷去舒舒服服度

过他的余生呢!

Page 25: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25

古韵你我他◢◢◢

月高秋江文 / 子健

去 年中秋的前夜,我办完公差,从

七岛飞返蒙特利尔。七岛市位于

圣劳伦斯河入海口的北岸。此处的江面

汪然无际,江水早已变咸,江海融融,

不分彼此。

夜晚,飞机在轰鸣中拔地而起,把

分隔江海和陆地的林层甩到了身底。刹

那间,柔光大亮,江水与天色在远处连

成一片,交互辉映着。浩无边际的深蓝

色的夜空中,一轮明月,像刚出浴一般,

皎洁而宁静,抛洒着它那迷人的乳色光

辉。光辉照在江海之上,推出一大片鱼鳞

般的闪亮。我的心砰然而动 :这辉煌的景

象令人耳目一新,却又似曾相识。……“春

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

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那不

正是唐人瑰丽的篇章么。古人乘着想象的

翅膀,今人乘坐现代技术之翼,所见所感,

是多么相通啊!虽然诗句写的是春色,而

眼前展现的是秋景,但两者竟又如此相得

益彰。错谔之中,我不知该把诗句当作眼

前这自然作品的写照,还是该把此情此景

视为诗句的注脚,只觉得灵魂已溶入了天

地之间这神奇的境界。

飞机盘旋上升,把我的视线在这梦

境中推广开去。夜幕之下,莽莽森林化

作了大地的罩毯,苍苍山峦变成了陆面

的微浪,江海远退下去,粼粼波光也被

推远了。不为所动的是那湛蓝的天空,

它依然深远无穷,涵盖着宇宙和星辰 ;

还有空中那洁白的明月,它依然清灵可

人,照耀着苍穹和大地。这苍穹,这大

地,还有苍穹大地间的明月,组成了一

个幽蓝的、无声的永恒。无怪古代的张

若虚就曾发出过这样的询问和思考 :“江

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

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同时代

的李白也曾对着同一个月亮颇有意味地

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

人。”我一面为古人盖天地、涵古今的宇

宙意识和深邃悠远的哲思而赞叹,一面

为这大自然的恒久无垠所折服。在地面

上一切都安静下来后所呈现出的立体的、

博大的、亘古的宇宙面前,人生的起伏,

社会的动荡,历史的变迁,都显得那么

地渺小,那么地短暂。在这同一大自然

的场景下,今人,古人,古人的古人,

他们的区别竟在哪里呢?时间是永恒的,

明月仍将普照。我们是否也可以说,今

人难见来时月,今月必将照来人?

飞机沿着江流向上游飞行。经过几

日奔忙,我虽略有倦意,却始终舍不得

离开窗口,离开那神奇的境界。夜空更

深,大地更远。江面渐渐变窄,看上去

象黑蓝色背景中的一条银黄色飘带。江

流婉转,时不时仍闪现出点点发亮的波

光。飘带和波光延绵不断,明月沿江飞

行千里,真个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

处春江无月明。” ……是啊,何处没有奔

流的江水,何处没有照人的明月。在这

新世界的壮丽景色中,我分明看到了天

际奔流的长江之水 ;我分明看到了照耀

长城的高高秋月 ;我分明看到了故地丁

香枝头悬挂的玉镜,昔时运水河中沐浴

的婵娟。我分明看到了故国的云,家乡

的月。大洋的隔离,国界的划分,无法

改变这大自然的品性 ;众多的民族,纷

呈的文化,在这样的江月面前,人们感

受到的激情,细处虽可千差万别,大处

又是多么统一。在这里,人与自然的融

合更是何等的一致。是啊,谁能说牵着

西方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手的不是东方的

月老 ;谁能说“月明之光”弹奏出的不

是“春江花月夜”的旋律?

春日的江,秋时的海,唐朝的水,

今夕的月,从亘古流到永恒,从东半球

照到西半球的夜。……飞机要降落了,

我那神游的思绪被打断,我就要到家了。

然而,江月时空的幻游却是多么令人流

连,令人醉而忘返啊。

小女生说 :“无微不至,就是说,

没有哪一点微小的地方没有‘摸到’。”

哈哈!课堂上又是一阵大笑。笑

得最响的,是班上称“谈恋爱”为“摸

恋爱”的那几个男同学。

我和小女生,也有过一次不愉快。

一次打扫卫生,我和她开玩笑 :

“‘无动于衷’的意思,就是说,‘不动

动手,你怎么会中(行)’呢?”

我听说这句话,也曾是小女生留

下来的笑料,拿她寻开心。

小女生听了我的话,举着手里的

笤帚要打我。我昂首闭眼,大义凛然

地说 :“来吧,大丈夫视死如归!”

小女生一听,生气了,她竟然哭

了起来。有人报告老师,班主任问小

女生 :“为什么哭?”

“是他,”小女生指指我,委屈而小

声地说,“是他说,要,要当我,我‘丈夫’。”

“哎,这,这……”我哭笑不得,

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

毕业了,我和小女生分别了。迄今

50 余年,我从未再见过这位好笑的“小女

生”。不过,我最近

听到消息 :改革开

放,小女生下海经

商,大发了!她还

拿 钱, 做 了 不 少

的公益好事。

Page 26: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26

艺苑漫步

天的布拉格,阳光像瀑布一样直

泻在街头行人的脸上,把整个城

市笼罩在一片金色之中。我背着行囊,

行走在这样一种梦幻的色彩中时,不由

自主的想起那部著名的书,那部著名的

电影。眼前这些古老唯美的建筑,狭

窄而幽深的小巷,曾经经历过春天夜

晚街头的欢愉,和坦克车行进中碾碎

的一个民族的民主梦和尊严。而在布

拉格的托马斯医生,在生命的纵情欢

娱和精神的坚守中,承受着生命不能

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哲

学小说中,你到底想说什么?

电影《布拉格之恋》取材于捷克作

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

轻》。这部小说在八十年代中期曾为无

数青年学子追捧。书中的哲学思辨和诸

如选择、逃亡、躲避等存在主义的哲学

命题,使这部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

如说是一个带有人物的哲学书。后来,

1988 年,导演菲利普考夫曼将其改编

为电影,即《布拉格之恋》。尽管“书

与电影哪个更成功”永远是人们热衷的

话题,对这个也同样的褒贬不一,但就

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电影的叙述性和

永远的《布拉格之恋》

在情节进行中不断改变着的人物性格和

命运。当然,在人物身后的政治背景和

哲学命题,让电影拥有了独特的浓烈色

彩和深邃境界。

永远忘不了躲在电影院的角落里

看电影的情景。它用一种古老而永恒

的叙述性语言开头,“在布拉格,有一

位医生——”,于是,托马斯开始与萨

宾娜调情。医生的生存环境是这样的,

他独居,他与无数女人调情,却永远

不想停下。在他的哲学里,他可以与

女人睡觉,但不能与她们共眠。那时

他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女友萨宾娜,萨

宾娜想让他停下来,但他不想,萨宾

娜就随他去。他就这样轻松的游戏着

人生,至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天真无

邪的特蕾莎。

人性的主题出现了。对医生来说,

那只是一次偶遇,特蕾莎却在热情中跑

到他的住所。特蕾莎用她的处境和疾病,

一举打破了托马斯苦心经营的一人世

界,托马斯的轻开始倾斜了。在特蕾莎

依赖的睡姿中,托马斯被迫接受了两个

人的生活——与一个女人共眠。而婚姻,

就像儿戏一样,在某种玩笑和妒忌中完

成。在婚姻中,托马斯并没有安居乐业,

他依然处处留情,唯一不同的是,他现

在需要找借口欺骗特蕾莎。而特蕾莎则

生活在沉重里。她不能忍受丈夫的欺骗,

而又无能为力。

终于,他们到了崩溃的边缘。这

时,政治主题出现了。“布拉格之春”

后,苏军在 24 小时里占领捷克,让他

们的个人生活退到背景。民族的尊严,

渴望民主的思想,让他们走回到一起。

重 彩 的 战 争 镜 头, 强 烈 的 民 族 情 绪,

大批的难民排着长队离开祖国。特蕾

莎和托马斯也和难民一样,他们来到

了瑞士。

在 这 里, 托 马 斯 和 萨 宾 娜 再 次

相 遇, 在 流 亡 的 落 寞 中 再 次 陷 入 感

情纠葛。而特蕾莎则再次陷入痛苦。

三 个 人 面 临 选 择。 萨 宾 娜 选 择 了 逃

避。特蕾莎选择后退。托马斯选择轻

松。但是,轻松之后是什么呢?他身

影潇洒的在游乐园玩耍,在河边喂鸭

子,他拿着仙人球沉思——他的轻松

不 能 承 受, 他 回 到 祖 国, 回 到 特 蕾

莎身边。

这时,医生的轻盈与特蕾莎的沉

重平衡了,爱情回到他们身上。

政治主题再一次从背景跳到前台。

医生拒绝写悔过书。他因此失业,但他

依然寻花问柳。终于,特蕾莎以自己出

轨来平衡心态,轻和重完全失去平衡。

当政治成为背景时,哲学命题就

出 现 了。 这 个 哲 学 命 题 悲 哀 而 晦 暗,

像冬夜里划破天空的长笛一样,让睡

在安稳梦中的人们在惊醒之后,有一

种无望和悲凉——这就是,在你的生

命中,轻和重,你能拿多少,你能承

受多少。欢乐的日子是那样轻盈而留

不 下 脚 印, 那 么, 是 不 是 只 有 沉 重,

才痛苦的镌刻着。

医生个人生活的随意和对政治观

念的坚持,使人物性格有了双重意义。

之后,主人公们移居郊外,渡过一段

幸福时光,在这段时光中,主人公完

全脱离了政治生活和复杂社会生活的

诱惑,回归到自然质朴的本质里。在

这段完美的生活里,轻与重,灵与肉,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达到了统一。但生

命是如此不能承受,这段时光很快以

双双遇难完结。

还记得电影放完的一刻。我坐在黑

暗里,在剧情中不能自拔。布拉格郊外

的六号门,萨宾娜的帽子,广场上的坦

克,夜色中的舞会,还有那一直开进绿

色氤氲之中的车,托马斯最后的一句话。

电影最终没有忘记给我们另一个哲

学的命题,这就是,社会虽然让人类在

无所适从,但自然质朴的生活,一直可

以是人类快乐的源泉。

我想,这就是《布拉格之恋》除了

个人生活、政治对人性的影响之外的第

三层含义。

文 /Vicky

Page 27: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27

he Beatles ( 甲壳虫乐团 ) 1960

年成立于英国利物浦,后成为全球最

有影响力的摇滚乐团。四人成员中的 John

Lennon1980 年在纽约遭枪杀, George

Harris 2001 年死于癌症,Ringo Starr 自

奔前程,唯有 Paul McCartney(保罗·麦

克卡特尼)继续以甲壳虫的传统风格在全

球巡回演出。为了奖励保罗在音乐上的贡

献,1997 年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

士,当年保罗 54 岁。今年,年逾花甲的

保罗于 7 月 26 、27 两日在蒙城 18,000

座位的 Bell Centre 演出,场场爆满。

除了在作曲和表演方面有超人的天

赋,保罗还有感人的魅力和激发热情的感

染力。27 号晚我坐在沸腾的人群中,带

着好奇的心情,听到了保罗以不同风格演

唱了 40 多首歌,每唱一曲换一个乐器,

从始至终一口水没喝,到后来不得不把红

上衣脱掉,露出有代表性的红背带。

我对摇滚乐是外行,以前听的也不

多。演奏开始,我一时被那震耳的乐声

愣住了,情不自禁地用双手捂住耳朶,

心想 :“坏了,难道要捂一晚上,那不

累死了,再说也对不起这价格不菲的入

场券呀!”但没等他唱完第二首歌,我

就开始习惯了,更确切说,是感情融入

了。我跟着拍节拍动脚步,随着节奏

摆动身躯,飘飘然地进入了另一个世

界——甲壳虫的自由、博爱、和平的世

界。历史仿佛在倒流,我 20 几岁时的

欠缺终于在半个多世纪以后补上了!

我前排有一对中年夫妇,双方爱好

悬殊。女的对演出欠热情,面无表情,

不时双手捂耳 ;男的是个着迷的粉丝,

熟悉每首歌,跟着唱跟着摇摆,片刻不停。

他穿着西装革履,戴着领带,唱得汗流

浃背仍不脱上衣,以示对音乐会的尊重。

保罗重演了 2008 年 6 月在乌克兰

首府基辅演出的一幕,舞台背景以乌克

兰民间舞蹈为衬托,四周喷射出五颜六

最后一个甲壳虫文 / 琼玛

色的焰火。一时烟雾弥漫,火药味四散,

人们的热情冲天而上。保罗在基辅独立

广场的演出,观众高达五十万人,是乌克

兰历史上最大的室外音乐会。媒体把乌

克兰的演出称为 :“对幸福、自由、博爱、

和平和独立的欢呼。”这就是保罗和甲壳

虫带给世界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同年七月保罗又赶到魁北克市庆祝

该市成立 400 周年。演出地点是魁市亚

伯拉罕平原,即 1759 年在加拿大历史

上起决定作用的一场战役,英军击败法

军双方将领阵亡的战场。原计划七万人

的演出,实际出席人数高达四十万。事

后多家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有报导 :《保罗

征服魁北克,创造了历史》、《在保罗的

感染下,魁北克人抱成一团》。一夜间,

全球出现 2600 多篇文章赞扬保罗。他

本人也说 :“魁北克很特殊,让人难忘。”

2010 年保罗出现在美国白宫,为

总统奥巴马及夫人演出。奥巴马也是保罗

的“粉丝”。在白宫,保罗成为第一位英国

人获得美国最高流行乐奖 Gershwin Prize

for Popular Music。他为第一夫人唱了一

首众所周知的名叫 Michelle 的歌曲。英国

《每日电讯》事后报导 :“没有几个男人能

从 Michelle Obama 身上窃取一丝爱慕的

目光,但保罗面对面的歌唱让她陶醉。”

虽然现在只剩下一个甲壳虫,但

保罗的出色业绩在全球不断升级。他仍

很怀念另三位甲壳虫创业原老。为悼念

1980 年在纽约遭枪击的 John Lennon,

保罗谱写了一首歌 “Here Today(此

时此地)”。今晚唱到 “And I'm holding

back the tears no more ( 我再不能控

制泪水 ) 时,”保罗两眼泪汪汪,台下鸦

雀无声,默默地配合了他的哀念。

在场许多人高举标语牌要求保罗签

名。按惯例,保罗在观众中选了两位妇

女,满足了她们的要求。第一位妇女刚

过 50 岁生日,要求保罗在她的衣襟上

签字 ;第二位是位孕妇,她在牌子上写

道 :“你的最小的粉丝在我腹中,签个字

吧!我们给他起名保罗!”保罗对着孕

妇问:“你丈夫知道吗?”孕妇点点头。“那

好,”保罗说,“但我只能签在你的 T 恤

衫上而不是在肚皮上。”签毕,保罗低头

伏耳听胎音,台下掌声震耳。

演出结束时,观众发出震耳欲聋的

掌声,如同几十年前甲壳虫成立时的场

面一样。保罗带着乐队谢幕四次,即兴

演奏四次,最后观众还是带着恋恋不舍

的感情离去。对我,这是一场难得、难

忘的音乐会。

T

保罗

George Harris 、John Lennon、Ringo Starr、Paul McCartney(从左至右)

Page 28: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28

当慢正成为时尚图、文 / 亦乐

讯 爆炸的时代,人们注重时效,哗然、

轰动、爆料、隐私等塞满每天的头条和

大小标题。经常制造和阅读快餐化文字,

只会让写手越写越丧失创造力,读者越

读越浮躁不安。文字是有灵魂的,慢写

是要懂得思考和理解,是要找回失落的

人文精神 。

那慢爱(SLOW Love) 呢?速食

般的一夜情,为了排遣寂寞的“闪”恋,

是否真的能排解寂寞?慢爱鼓励追求

朴实纯真爱情,这需要自己先慢下来,

懂得欣赏别人的内在,才有可能找到

心灵相通的知己,否则,寂寞将只会成

为永恒。

北欧的产品设计、欧洲和美国一些

极具 人文关怀 的杂志,已经进入慢设

计(SLOW Design)的时代,不只是局

限于讲究耐力或速度,而是深思和熟虑,

温柔而充满爱意的关怀。

“慢”,并非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

一种轻松和谐的意境。“张弛相宜”能使

人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是不争的事实 ;“闲

云野鹤”也仍然被大多数人视为人生的

最高境界 ;不少现代人捧着梭罗古老的

“瓦尔登湖”,和林语堂超凡脱俗的“人

生不过如此”,去学怎么样做“懒人”,

但不是做不负责任的人。其目的都在于

寻求生活真正的乐趣。

更不要说很多现代疾病都与紧张的

生活方式或压力有关,失眠、焦虑、情

绪低落、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

糖)……心血管疾病、过劳死、癌症导

致的死亡率和死亡年龄的年轻化让人触

目惊心。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指出,因

生活方式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在发达国家

占总死亡人数的 70-80%,在发展中国

家也占 40-50%,生活方式疾病将有可

能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

当慢已成为时尚,这究竟意味着

什么?

当我们懂得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

享受生活,当我们认同人生最重要的是

健康的身体和情感的交流,慢,还会很

难吗?

潇洒乐活

乐活

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早在 1986 年,意大利记

者卡洛·佩特里尼就发起了“慢餐运动

(SLOW Food)”。他宣称 :“城市的快

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

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

反抗快节奏的生活。” 2005 年,又是意

大利人,62 岁的贡蒂贾尼,成立了“慢

生活艺术组织”,倡议人们减慢生活节

奏。2007 年 2 月 19 日,这个组织在米

兰举办了首个“世界慢生活日”。

不仅有“慢生活日”,还有“慢生

活城”。“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

城市形态,特指人口在 5 万以下的城

镇、村庄或社区,它们反污染,反噪声,

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

统手工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从

1999 年起源至今,全球 24 个国家有

135 个“慢城”诞生。

其实“慢”是很多人自然而然的选

择,由慢速度、慢动作组合而成的慢运

动(SLOW Motion)就是一个最受欢

迎的例子。它能消耗一定的体力,又不

让人感觉很累,包括走路、 慢跑 、慢游、

太极 、 瑜珈 、 跳舞 、 高尔夫 、 钓鱼 等,

做这些运动时我们同时收获心灵的宁静

和身体的健康。

还有慢写(SLOW Write)。在 资

兰克林的那句“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金钱”,驱赶着我奔跑

了一生,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至今也还

是至理名言。

在紧张的工作背景下,饮食“快餐

化”了,娱乐“快餐化”了,阅读“快

餐化”了,甚至连感情也在“8 分钟聚会”、

“闪婚”等概念下“快餐化”了。

然而,经常听到有人 ( 也包括我

自己 ) 在问 :这惜时如金地忙碌加忙碌

究竟是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生活?很遗

憾,在以“数字”和“速度”为衡量指

标的现代生活里,“快”是一种不容分说

的形势,一种躲避不开的潮流,疲于奔

命的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在应接不

暇的一系列“快”里,也只是白驹过隙,

一闪而已。

但毕竟有人在深思,更有人在身体

力行地“反其道而行之”。随着乐活、低

碳等新生活理念的出现,似乎离我们有

千古之遥的那淡泊宁静的生活模式也渐

渐重返历史的舞台,以至于在全世界形

成了一种“返古”的时尚——慢生活。

跨越几千年的历史轮回,人类又一次对

自身行为做出了集体反思。

什么叫“慢生活”? “慢生活家”

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

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

Page 29: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29

媒体人和围观群众文 / 慧卿

何哲 : 你好 !

朋友从加拿大带给

我一本《此时此刻》杂志 , 读到《微

微的反思》, 有点儿感想 , 想和你交

流交流。

在我看来 , 女性的一生 , 是否幸

福 , 财富并不是决定性的。若没有爱

人 , 至少得有朋友 , 得有让自己快乐

的生活空间。微微的反思 , 缘于少女

时一次当二奶的机会放弃吗 ? 应该不

会 , 因为她有自尊。只是人到中年 ,

在病苦孤独的时候 , 觉得一生辛苦 ,

竟无所有 , 不免自怜。

在深圳 , 当二奶 ( 多数另一半

是香港人 ) 算是一个阶层了 , 她们

多数没有受过太好的教育 , 生活圈

子也比较小 , 她们也需要给自己选

择的生活方式找到理由 , 所以会去

“奚落”生活比她们辛苦、所得比她

们少的女性。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

只要自己快乐且不妨碍他人 , 都是

OK 的。但有些财富 , 去轻视别人 ,

只能说修养不够。

说到女性, 其实我们所看到的 , 是

生活在城市里这个群体。在中国 ,

乡村甚至更偏远地区的女性 , 生活

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我家钟点工

来自江西山区 , 她已经在深圳十多

年了 , 她说以前在家里 , 干农活、

做饭、养孩子、被老公打是她生活

的全部 , 其他家的女人也是差不

多。现在她不仅自立 , 还给家里

攒钱盖房子 , 老公还打过她 , 但她

能反抗了 , 而且说如果再发生一次, 坚

决离婚。

依依上

依依 :你好!

据我所知 , 微微的原身是作者的

两个朋友,她们现在的生活还可以,

其中一个朋友昨天来信说,下个月就

要做手术,医生说成功率百分百,我

们都很替她高兴,她现在好像有一个

老外男友。另外的那位,她和父母同住,

姐妹们常和她去日本旅行,她很乐观。

两个人都没有自怨自艾。

人间正道是沧桑,做个自立、自

重的女人,不容易啊,像你说的能支

持微微坚持下去的是自尊。

其实反思的不是微微,是作者 ,

随着年纪的渐长,对很多事都多了分

理解。就像有些人说的,当那些女孩

在富士康拿着 1700 元工资时,她们能

有怎样的未来?选择做二奶,也是情

有可原。男人可以把一个女孩从她原

来的生活解救出来,是很有英雄感的。

依依,你和我是不需要解救的。

那么我们将要以怎样的态度来生活?

可是,世事不是这样可以用“理解”

了之的,还应该有一个普世的道德价值。

记得很多年前,我也是拿着 2000 元港

币的月薪,700 付了房租,400 给母亲,

500 交英国文化协会的学费,剩下 400,

有时候买些方面包吃吃就过一周。那年

头,大家没有想要靠男人取得长期饭票。

我们共勉吧!

何哲上

( 欢 迎 来 信, 何 哲 的 邮 箱 是 [email protected] )

有爱就美丽 & 有问必答

知不觉《此时此刻》已经出了好

几期,虽说以前在国内没少和形

形色色的媒体打交道,自己做摆弄纯文

字的媒体人还真是第一次,几个月来感

慨良多。

前几天媒体圈疯传这个段子 :早起

的是做编辑和收破烂的 ;晚睡的是做编辑

和按摩院的 ;不能按时吃饭的是做编辑和

要饭的 ;担惊受怕的是做编辑和犯案的 ;

加班不补休的是做编辑和摆地摊的 ; 说话

不能错的是做编辑和主持节目的 ;新闻事

件发生后必须马上知道的是做编辑和开救

护车的 ;加入了就很难退出的是做编辑和

黑社会的……,这样一对

比,觉得在加拿大做媒体真是太幸福了。

不过也有纠结的地方,那就是每次

定稿文字发出去之后都不免犯愁,下期写

什么呢?有个笑话倒是可资参考——布

什说 :“我们准备枪杀四千万伊拉克人和

一个修单车的。”CNN 记者 :“一个修单

车的?!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

布什转身拍拍鲍威尔的肩膀 :“看吧,我

都说没有人会关心那四千万伊拉克人。”

——这就是公众,他们只关心奇怪的个案。

当然了,笔者是绝对不敢以这个标

准定位公众的,传媒业的开山鼻祖们也许

可以告诫后生小辈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

咬狗才是新闻。时至今日,围观群众的见

识和眼界早已今非昔比,口味也更上层楼,

想仅仅依靠公众的猎奇心态来夺眼球绝对

不是上上之选,弄不好犯傻的是我们自己,

虽然未必智商不足,可能只是当局者迷。

据说某著名主持人采访精神病院院长,问

怎样确定病人是否治愈?院长说 :“其实

很简单,把浴缸注满水,旁边放一把汤匙

和一把舀勺,看他怎么把浴缸腾空。”主

持人惊奇 :“真的么?哦,天哪!正常的

人应该使用舀勺。”院长答 :“不,正常已

治愈的人,会把浴缸的塞子拔掉。”

为了不让我们干蠢事,说蠢话,亲

爱的读者诸君,恳请您一定不吝赐教,多

多交流指正,万分感谢!

Page 30: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30

Page 31: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31

Page 32: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32

魁北克金秋在即,你是否已经向往着融入那令人沉醉的无边秋色?拿起你的相机吧,你留住的将是一段金光灿烂的旅程……

行者无疆

Charlevoix 魅力之乡——浅谈风光摄影旅游

图、文 / 田原

影与旅游,天生就是一对难分难

舍的情人,纵然时有非此即彼的

恩恩怨怨,却依然百年不变地卿卿我我,

如影随形。

雪丽与我,同是打工一族,共有云

游四海拍遍天下美景奇观之鸿鹄大志,

又都苦于解不开银子与时间的魔方。

那 一 年 十 月, 我 俩 数 着 感 恩

节 那 几 天 可 怜 的 假 期, 放 眼 四 顾,

Charlevoix,顿时落进了我们的眼帘。

我曾领略过 Charlevoix 夏季清脆

欲滴的群山,碧蓝如海的河流,画家、

诗人、作家云集的小镇……。那秋天呢?

那画册里日历上每每出现的、被誉为魁

北克最妖娆的秋色,不正是这个时节最

完美的风光摄影旅游目的地吗?立即整

装出发!

Charlevoix 可不小,方圆 6000 平

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去哪里?看什么?

或者说拍什么?这是几个必须先要弄明

白的问题。除了网上搜素,朋友,尤其

是影友们的言传身教可是帮了大忙。

以摄影为主要乐趣的旅游,得要静

下心来慢慢地看,还得要起早贪黑抓捕

黄金时刻。为了方便早出晚归的活动,

我们几天都住在位于 Baie St Paul 的一

个 B&B,选中它有几个理由:

1. Baie St Paul 是拍摄晨景的好地

方,住在这里离拍摄景点最近,有利早

上争分夺秒。

2. 从这里到其他拍摄点都差不多等

距离。

1

Page 33: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33

2

4

6

3

5

7

3. B&B 经济实惠,除了早餐饱吃

一顿,我还跟雪丽学了一招:拿几片面

包夹上果酱花生酱,中午在野外充饥就

靠它了。晚上可以在小厨房自己做饭,

想到小镇上餐馆也不远。

下面就介绍秋游 Charlevoix 几个

主要的亮点:

Baie St PaulBaie St Paul, 这 个 名 字 命 名

了 一 个 跨 世 纪 的 小 镇, 1678 年,

Charlevoix 地区就从这里起源;如今,

Baie St Paul 依然是 Charlevoix 的心

脏,八十五所百年老屋,穿行于其间的

窄街小巷,招来无数的艺术家驻脚,飞

出了红遍世界的阳光马戏团。

不 过 这 次 我 们 感 兴 趣 的, 是 叫

Baie St Paul 的那个河湾,它是日出时

分我们赶去拜访的第一道风景。

摄影是用光作画,成功的风光照,

光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意思

的,情绪化的,戏剧性的或者柔和的

光,往往带来难忘的照片,而日出日落

时分那斜阳金红的暖色是最恒定常用的

好光。

不敢偷懒,破晓以前我们就来到了

头一天找好的拍摄点,位置在离旅馆不

远的 138 公路边。站在这里不仅 Baie

St Paul 一览无余,河湾与我们之间还

有广阔的草地农舍,为配置前景提供

了若干选择,同时还可以远眺 Baie St

Paul 古城。

(图 1、2、11、12)

相机用三脚架固定好,这很重要,

为了获取足够的景深,光圈至少 11F

以上,加上日出时分光线较弱,快门

速度一定是慢的,用三脚架防止了手

持相机时手的抖动,保证图像的清晰

锐利。

提起拍日出,往往让人想到就是拍

太阳跳出地平线的瞬间。其实不然。太阳

每天都是一样的升法,拍几次也许就厌倦

了,而朝阳普照下的大千世界却隐藏着无

限的风光,作为摄影的题材那才叫做是取

之不尽,用之不完,无论是大景还是局部

微拍,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话说这风光摄影,简单来说可以分

为三类:

1. 写实:直观地表现真实状况。成

功的写实并不等于随随便便地快照,否

则只能“扭曲事实”,构图,细节,光,

时间,天气都是重要的因素。

2. 印象派:利用摄影技巧创造朦胧

的意境,看似不真实,但仍然保留了风

光的价值,拍摄人给出的是对风景的印

象,而不是直白的真实。

3. 抽象派:也可以称为图画型的,

风景的组成因素被拍摄者处理成图画

元素,用它们的结构特点来安排,自

然的东西可能会被分割得难以辨认,

几乎以形状结构为主导。这一类摄影

重在图像的设计,而不是表现可以辨

认的真实。

Petite-Rivière-Saint-François 离 Baie St Paul 二十三公里远,

山水交融的一角,层林尽染的密林深处,

Petite-Rivière-Saint-François 藏着

Charlevoix 最令人神魂颠倒的秋色。

当 先 人 Jean Bourdon ( 大 约

1641) 和 Nicolas Bellin (1761) 绘 制

地图的时候,同用 Petite-Rivière 来

命名这块几乎被河流包绕的土地。1845

年,在这块富有原始自然奇观的土地上,

Petite-Rivière-Saint-François 小村

庄诞生了。今天,它沿着圣劳伦斯河与

山的曲线蜿蜒长达六公里。高耸的山峰,

宽广的河流,古老的历史,长长的乡间

小路,自然与人文的独特景观,让它获

得了一句引以为自豪的口号:没看到过

Petite-Rivière-Saint-François 就没

有看到过 Charlevoix !

虽然这里一年四季都风景如画,

但秋天堪称最美的季节。我们去的时候

Charlevoix 地区在这里举办的枫叶节刚

刚结束,所以加拿大的感恩节来这里赏

枫可谓正当其时。

秋水荡漾的圣劳伦斯河畔,绵绵秋

草成团簇锦,就连岩石也借着红黄色的

青苔洒满了秋色。转悠在红枫摇曳的村

庄里;跳跃于河边大大的鹅卵石之间;

咚咚咚,走过水中的木栈道;登高,钻

进姹紫嫣红的山林……,简直就是一个

秋天的童话。

这里,尽可以从早拍到晚,直到穷

尽你相机里的记忆卡。

(图 3、6、8、10)

Page 34: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34

行者无疆

Port-au-Persil1 7 世 纪 , S a m u e l d e

Champlain,新法兰西之父,在圣劳伦

斯河畔发现了一个遍地是 Persil(一种

香菜)的小港湾,便以此命名了这里的

小村庄。几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在

这里沿河顺山而居,他们的生活一如既

往地只伴随着圣劳伦斯河的波涛起舞,

远离城市的喧嚣。

Port-au-Persil 水边大片彩色条文

岩石,和岩石上端矗立着的那座 1893 年

建的、在新大陆算是古迹的、白色的小教

堂,就是这个港湾最具特色的风景了。

Port-au-Persil 最 好 的 拍 摄 时 机

是日落时分,夕阳下的彩岩、倒映在岩

石上水洼里的蓝天红云与秋树金黄、宽

广如海的圣劳伦斯河面,无论从那个角

度,都令人惊叹。 (图 4)

L'Isle-aux-CoudresL'Isle-aux-Coudres 小镇,位于离

陆地六公里远的同名小岛上,另一位名人

Jacques Cartier 为它起的这个名,是因

为它拥有很多 Coudres(榛)树,Isle 是

老法语的“岛”。小镇宁静优美,是休闲

的好去处,也有不少可拍可看的美景。

Grand Jardin National Park 游 Charlevoix 有水路与山路之分,

以上所说各地都是水路的代表。Grand

Jardin National Park 是我们此行到山

区的唯一,越往高走树林越光秃,唯有

低矮谷地的树木与芳草灌木还残留着金

红的秋色。这个地区最佳的赏枫季节应

该在九月中下旬。

Charlevoix 山区,最吸引我镜头的

是山坡上木栅栏里牛马成群的农场。马

比较悠闲,不太在意有人观望,那牛群

可没那么友好,雪丽和我扒在木栅栏上

没拍了几张片子,就见它们站成一排,

牛眼圆睁,低哞着朝我们逼来,吓得我

们连滚带爬地逃回车里。

还有那山间的清流,把相机架在三

角架上,速度放得慢慢地拍,丝绸般的

流水飘逸在青石红叶间,那种感觉很不

一样。 (图 5、7、9)

9

10

11

128

几点提示

1. 多用光圈优先,以保证景深。

2. 有一个吸引人的主体,主体位置一般

按黄金三分法安排。

3. 地平线一般放在上或下三分之一的位

置,有时放在中间或过高过低位会取到

特殊的效果。

4. 通常可以用熟悉的人或物作为参照,

烘托出景色的广阔。

5. 光线特别暗的时候用高 ISO 提高感光

度,以保证正确的曝 光。

6. 尽量避开干扰画面的因素,如电线,

垃圾桶等等。

7. 各种天气都可以拍照,阴天免去太阳

光形成的反差,雨天有特殊的情调,强光

时找阴凉的地方照,找局部的目标照。

8. 照水流、瀑布或者风吹动的东西用慢

速度可以增加动感,这种时候用速度优先

加三脚架。

摩那森国际企业咨询- 商业并购 项目投资 融资- 工业 商业 科技类项目

- 农业 地产类项目- 顾问 监理 交钥匙工程

您投资北美项目的可信赖商业伙伴

Page 35: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

In our Canadian business world , the sky is the limit ...

这里的企业发展机会 如同加拿大的蓝天 晴空无限

摩那森国际企业咨询- 商业并购 项目投资 融资- 工业 商业 科技类项目

- 农业 地产类项目- 顾问 监理 交钥匙工程

您投资北美项目的可信赖商业伙伴

Monaxxi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quisition and investment- Industrial, commercial, hi-tech- Agricultural, real estate- Consulting, mgmt, turn-keyA reliable partner for your North-America Investment

美国边境农场出售 咨询 徐南达 514-655 9888 [email protected]

Contact our Montreal office [email protected] 请联系我们蒙特里尔办公室

Page 36: 《此时此刻》2011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