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03 植物保护专业 课程大纲 -...

142
1 090103 植物保护专业 课程大纲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Oct-2019

3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090103 植物保护专业

课程大纲

2

目 录

《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 3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12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21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 29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 37

《昆虫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45

《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 51

《昆虫分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 56

《昆虫生态与测报》课程教学大纲 ......................................................................................................................... 62

《农药生物测定》课程教学大纲 .............................................................................................................................. 67

《害虫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 73

《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教学大纲 ......................................................................................................................... 79

《植物保护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 85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 91

《拉丁学名与命名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 98

《植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 101

《植物检疫》课程教学大纲 ..................................................................................................................................... 106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 114

《植病流行与测报》课程教学大纲 ....................................................................................................................... 119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 123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 128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133

《植物保护专业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137

《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 140

3

《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00945 课程中文名称: 普通昆虫学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Entomology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分: 72 学时/4.5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56 学时/3.5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16 学时/1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0 学时/0 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4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遗传学,生物化学,土壤学,农业微生物学,农业气象学

主撰人: 史丽 主审人: 庞保平 制定时间: 2017年 6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普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本课程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节

肢动物六足总纲,即广义昆虫纲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从昆虫形态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物学、

昆虫生理学、昆虫生态学方面介绍昆虫学的方法和原理。本课程是城市昆虫学、昆虫毒理学、植

物化学保护、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昆虫外部形态特征及相关术语,昆虫内部各组织器官结构特点及生理代谢特点及功

能。

——熟悉昆虫形态学方面如昆虫头、胸、腹部的结构及附肢的类型,昆虫口器、触角、足及

翅的结构和种类,昆虫生理学方面如内部器官及其生理,昆虫生物学方面如个体发育和生殖方式

等,昆虫生态学方面如种群、地理分布等,使学生认识到昆虫的多样性、复杂性及重要性。

——掌握普通昆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

专业的思想,为进一步学习农业昆虫学、城市昆虫学、资源昆虫学、害虫生物防治等后续专业课

程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4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小计

一 绪论 2 2

二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3 2 5

三 昆虫的头部 3 2 5

四 昆虫的胸部 3 2 5

五 昆虫的腹部 2 2 4

六 昆虫的内部结构 1 1

七 昆虫的体壁及其生理 3 3

八 昆虫的消化系统 4 1 5

九 昆虫的排泄系统 3 0.5 3.5

十 昆虫的循环系统 3 1 4

十一 昆虫的呼吸系统 3 1 4

十二 昆虫的神经系统 3 0.5 3.5

十三 昆虫的肌肉系统 2 2

十四 昆虫的生殖系统 2 2 4

十五 昆虫的激素 3 3

十六 昆虫的生殖方式 2 2

十七 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2 2

十八 昆虫的胚后发育 3 1 4

十九 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史 3 1 4

二十 昆虫的习性和行为 3 3

二十一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3 3

合 计 56 16 72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表 2 理论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设计

主要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 重点或难点 教学目标

第 1 章 绪论 1.1 广义的昆虫纲与节肢动物 门其他近缘纲的区别 1.2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3 昆虫学研究历史及发展 1.4 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

1.广义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2.节肢动物门其他昆虫近缘纲的基本特征; 3.昆虫繁盛的特点; 4.昆虫繁盛的原因; 5.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6.世界和中国昆虫学发展史; 7.昆虫学的分支学科。

1.广义昆虫纲成虫期的基本特征; 2.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了解昆虫在动物界的地位,昆虫的有害方面和有益方面,世界和中国昆虫学发展简史,昆虫学的主要分支及其研究对象; 2.熟悉广义昆虫纲和狭义昆虫纲的差异,昆虫纲与节肢动物门其他近缘纲的区别; 3.掌握昆虫纲成虫期的基本特征,昆虫繁盛的 4 个特点和 6个原因。

5

第 2 章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2.1 昆虫的体节和构造 2.2 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 2.3 昆虫的附肢

1.体躯和分段; 2.体节的分区和构造; 3.体型、体形和体向; 4.初生分节和次生分节; 5.附肢的基本构造和同源关系。

1.体躯的分节方式; 2.附肢的同源关系。

1.了解昆虫体躯结构与分段特点,节肢动物的足和昆虫的足的同源关系; 2.熟悉体节的分区、沟和缝,附肢的构造和变化; 3.掌握描述昆虫时体向的规定,初生分节和次生分节的概念。

第 3 章 昆虫的头部 3.1 昆虫头部的分节 3.2 昆虫头壳的构造 3.3 昆虫头部的变化及其适应 3.4 昆虫头部的感觉器官 3.5 昆虫的口器

1.头部的分节学说; 2.头壳上的蜕裂线和沟; 3.头壳的分区; 4.头部的内骨骼; 5.额唇基区的变化; 6.后头区的变化; 7.口器位置的变化; 8.触角; 9.复眼和单眼; 10.成虫的口器; 11.幼虫的口器; 12.口器类型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头部的分节学说; 2.触角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3.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4.刺吸式、虹吸式、嚼吸式、舐吸式等口器的构造及各部分的变化。

1.了解头部 6 节说和 4 节说的区别,额唇基区的变化类型,后头区的变化类型,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等害虫的为害状及防治特点,鳞翅目幼虫、脉翅目幼虫和双翅目幼虫口器的结构与特点; 2.熟悉头部线与沟的区别及主要沟、线的名称、位置,头部5 个区的名称与位置,幕骨的位置、组成和功能,; 3.掌握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的概念,触角的类型及其特点,复眼及单眼的结构和功能,咀嚼式口器等 5种主要口器类型的构造、变化和功能。

第 4 章 昆虫的胸部 4.1 胸节的构造 4.2 胸足 4.3 翅

1.背板、侧板、腹板; 2.胸部的内骨骼; 3.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4.翅的起源和发生; 5.翅的基本构造、类型; 6.翅的连锁; 7.假想脉序及其命名; 8.翅的关节和运动。

1.胸节的基本构造及变异; 2.胸足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3.翅的构造、类型及模式脉序。

1.了解背板、侧板、腹板的结构及特点,翅的起源和发生,翅的关节及其作用; 2.熟悉胸部内骨骼的组成和功能,翅缰、翅抱、翅钩、翅褶等连锁方式; 3.掌握足的基本构造、类型、功能,翅的边、角、褶、类型,假想脉序名称和翅室命名。

第 5 章 昆虫的腹部 5.1 腹部的基本构造 5.2 昆虫的外生殖器 5.3 腹部的其他附属器官

1.腹部体节的特点、构造、节数; 2.雌性外生殖器的构造和变化; 3.雄性外生殖器的构造和变化; 4.尾须; 5.无翅亚纲昆虫的附器; 6.幼虫的腹足。

1.腹部的基本构造及变化; 2.雌、雄两性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和变化。

1. 了解弹尾纲昆虫的弹器、双尾纲昆虫的尾铗,不同昆虫尾须特点; 2.熟悉昆虫腹部体节的特点、构造、节数,产卵器、交配器的模式构造; 3.掌握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昆虫的产卵器结构,直翅目、鳞翅目、蜻蜓目的交配器特点和变化,鳞翅目幼虫腹足与膜翅目叶蜂幼虫腹足的区别。

第 6 章 昆虫的内部结构 6.1 体腔和血窦 6.2 内脏器官的位置 6.3 昆虫内部结构的特点

1.体腔的概念; 2.血窦的概念和类型; 3.内部器官的相对位置; 4.昆虫的内部结构和高等脊椎动物的不同之处

1.以蝗虫为例,说明昆虫内脏器官的位置; 2.昆虫内部结构与高等脊椎动物的不同点。

1.了解昆虫腹部的横切面和纵剖面模式构造; 2.熟悉昆虫体腔、血窦、膈膜的概念;了解内部器官及其位置; 3.掌握昆虫内部结构与高等脊椎动物的不同点。

6

第 7 章 昆虫的体壁及其生理 7.1 体壁的构造和功能 7.2 表皮的形成和脱皮过程 7.3 体壁的特化和色彩 7.4 体壁的通透性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1.体壁的结构; 2.表皮的化学成分; 3.脱皮与新表皮的形成; 4.表皮的鞣化和骨化; 5.昆虫的体色; 6.体壁的外长物; 7.皮细胞腺; 8.体壁的透水、透气性; 9.杀虫剂的穿透性。

1.体壁的基本构造、功能以及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2.表皮的形成和脱皮过程。

1.了解昆虫脱皮的过程,鞣化和骨化的概念,杀虫剂穿透体壁的部位; 2.熟悉几丁质的结构及特性,昆虫体壁的透性与其表皮化学物质的关系,昆虫体壁色素色、结构色、混合色的特点,外长物的类型; 3.掌握体壁结构、功能、重要组分。

第 8 章 昆虫的消化系统 8.1 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8.2 消化作用和吸收机制 8.3 昆虫肠道共生物与消化和营养的关系

1.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 2.消化道的变异; 3.唾腺; 4.昆虫的营养; 5.消化酶与消化作用; 6.营养吸收与食物利用; 7.细胞内、外共生物。

1.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消化道的主要变异特点、类型如半翅目昆虫的滤室、贮菌器。

1.了解白蚁、天牛等昆虫的肠道共生物对其消化食物的作用,消化酶的种类和作用,食物的消化率、转化率、利用率的概念及其作用,昆虫生长发育的 5大类营养,昆虫对不同营养的吸收作用; 2.熟悉不同口器昆虫消化道的变异特点,不同昆虫唾腺的结构、作用; 3.掌握昆虫消化道的基本结构、功能,中肠消化细胞的种类及其功能,肠外消化的特点。

第 9 章 昆虫的排泄系统 15.1马氏管的构造及类型 15.2马氏管的排泄机制 15.3其他排泄器官及其功能

1.马氏管的构造; 2.马氏管的基本类型; 3.马氏管的排泄机制; 4.原尿的分泌; 5.离子及水分的再吸收 6.脂肪体; 7.围心细胞。

1.马氏管的构造、功能及排泄机制;2.昆虫的其他排泄器官和排泄方式。

1.了解原尿及尿的形成过程,脂肪体和围心细胞的排泄作用; 2. 熟悉排泄循环及其在昆虫保水机制中的作用; 3.掌握马氏管的结构特点、着生位置,直翅目型、半翅目型、鳞翅目型马氏管的特点,储存排泄的概念。

第10章 昆虫的循环系统 10.1循环器官的构造 10.2昆虫的血液组成及其功能 10.3血液的生理功能

1.背血管; 2.背膈和腹膈; 3.辅搏动器; 4.血细胞和血浆; 5.血液循环途径; 6.血液的功能;

1.背血管的构造特点; 2.血液组成及其功能; 3.血液循环途径。

1.了解背膈、腹膈、辅搏动器的组成、结构及功能,昆虫血浆的组成及其功能; 2.熟悉原血细胞、浆血细胞、粒血细胞等 6 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3.掌握昆虫大动脉、心脏的结构及功能,血液的运输、代谢、防卫等功能以及免疫防卫的机理。

第11章 昆虫的呼吸系统 11.1昆虫的呼吸方式 11.2气管呼吸及其机制 11.3昆虫的呼吸代谢

1.器官呼吸、体壁呼吸、气管鰓呼吸、气泡和气膜呼吸、其他呼吸方式的特点; 2.气管系统的构造; 3.气门类型及特点; 4.气管的结构及特点; 5.气体交换机制; 6.能源物质及其代谢; 7.呼吸代谢的能量供应; 8.呼吸毒剂对昆虫呼吸的影响。

1.气管的构造和类型; 2.昆虫气体交换的机制; 3.昆虫的呼吸方式。

1.了解气门的开启机构,气门控制机制和微气管的气体交换机制,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等物质的氧化作用,神经毒剂对昆虫呼吸作用中的能源物质的氧化代谢的阻断; 2.熟悉气管的结构、分布和排列、微气管、气囊的结构,昆虫飞行肌的能源物质及其能量供给特点; 3.掌握不同类呼吸方式的特点,气管系统的组成及构造,多气门型、寡气门型、无气门型气管系统的特点,气管通风机制。

7

第12章 昆虫的神经系统 12.1昆虫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 12.2神经的基本结构 12.3神经传导机制 12.4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2.5昆虫的感觉器官

1.中枢神经系统; 2.交感神经系统; 3.缘神经系统; 4.神经元、神经与神经节; 5.轴突传导和突触传导; 6.反射弧与神经综合作用; 7.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8.视觉器官、听觉器官; 9.其他感器;

1.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 2.神经系统传导冲动的机制; 3.昆虫的主要感觉器官。

1.了解神经及神经节的组成,不同杀虫剂对昆虫神经系统的作用位点,感触器、感化器、感温器的种类及结构; 2.熟悉小眼的结构和特点,江氏器、鼓膜听器的结构与作用; 3.掌握昆虫脑、腹神经索的结构及其功能,交感神经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其功能,周缘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神经元的组成、种类,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轴突传导和突触的结构特点,突触化学传导的机制,反射弧的过程,重叠像眼和并列像眼的特点和昆虫代表类群。

第13章 昆虫的肌肉系统 13.1肌肉的类型 13.2昆虫肌肉与体壁的联系 13.3肌肉的组织结构及收缩机制

1.肌肉的类型; 2.肌肉‒皮细胞连接; 3.肌肉‒肌小腱连接; 4.肌肉‒内骨骼连接; 5.肌肉的组织结构; 6.肌肉的收缩机制;

1.昆虫肌肉的组织学(亚细胞水平);2.昆虫横纹肌的结果及收缩机制。

1.了解肌肉的种类及其特点,了解肌小腱结构; 2.理解粗纤丝、细纤丝的蛋白组成特点,肌肉收缩的滑动学说; 3.掌握肌纤维的结构及其特点,束状肌、管状肌、纤维状肌的结构特点。

第14章 昆虫的生殖系统 14.1昆虫的内生殖器 14.2昆虫的交配、受精和产卵 14.3昆虫的生殖营养和激素控制

1.雌、雄性内生殖器; 2.交配、受精和产卵; 3.神经和激素对生殖的影响; 4.影响昆虫生殖的外部因素。

1.昆虫雌、雄内生殖器官的基本构造及功能; 2.昆虫的交配、受精和产卵。

1.了解交配行为,昆虫的产卵习性,温度、营养、共生菌等对昆虫生殖的影响; 2.熟悉昆虫雌、雄性内生殖器的结构,神经及产卵激素对生殖的影响; 3.掌握卵巢管的类型。

第 15章 昆虫的激素 15.1昆虫的内分泌器官和激素 15.2激素的作用 15.3昆虫的外激素

1.神经分泌细胞; 2.咽侧体、前胸腺、心侧体; 3.昆虫变态发育的激素调控; 4.生殖的激素调控; 5.激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6.外激素的种类; 7.外激素的应用

1.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内激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分泌器官; 2.性信息素等外激素的作用机制及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1.了解神经分泌细胞的分布,心侧体的结构及其分泌的激素种类,外激素在害虫测报、防治上的应用,; 2.熟悉前胸腺、咽侧体的结构和激活作用,控制昆虫生殖的激素与作用,昆虫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作用; 3.掌握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的成分与作用,激素对昆虫变态发育的调控机制,性信息素、聚集激素、报警激素等的特点及作用。

第16章 昆虫的生殖方式 16.1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16.2多胚生殖 16.3胎生和幼体生殖

1.两性生殖; 2.孤雌生殖; 3.多胚生殖; 4.胎生; 5.幼体生殖。

1.孤雌生殖、多胚生殖、胎生和幼体生殖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1.了解两性生殖的概念; 2.熟悉孤雌生殖、多胚生殖、胎生、幼体生殖的类群; 3.掌握孤雌生殖、多胚生殖、胎生、幼体生殖的概念、特点和进化意义;

第17章 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17.1卵的构造、类型和产卵方式 17.2胚胎发育

1.卵的基本构造; 2.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 3.胚胎发育的概念; 4.胚胎发育的过程。

1.卵的构造、类型; 2.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3.器官系统的形成。

1.了解卵裂、胚盘、胚带、胚层、胚膜、胚体分节和附肢、器官系统的形成; 2.熟悉产卵方式及其意义; 3.掌握胚胎发育的概念、卵的结构和类型。

8

第18章 昆虫的胚后发育 18.1孵化 18.2变态及其类型 18.3幼虫期 18.4蛹期 18.5羽化 18.6雌雄二型和多型现象 18.7性成熟和生殖力

1.孵化的概念; 2.变态的概念和类型; 3.脱皮、虫龄、龄期的概念; 4.幼虫的类型; 5.化蛹、蛹期、前蛹或预蛹的概念; 6.蛹的类型; 7.羽化的过程; 8.雌雄二型现象的概念和意义; 9.多型现象的概念和意义; 10.昆虫的性成熟; 11.产卵期、产卵前期的概念及其影响昆虫生殖力的因素。

1.个体发育; 2.变态类型、幼虫类型及蛹的类型;3.成虫羽化、补充营养、性成熟的基本概念; 4.成虫的雌雄二型及多型现象。

1.了解孵化、脱皮、虫龄、龄期、预蛹、蛹化,昆虫羽化的过程,影响昆虫生殖力的因素; 2.熟悉变态类型和代表类群,补充营养及其意义,产卵期、产卵前期的概念; 3.掌握不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区别,幼虫和蛹的类型和代表类群,雌雄二型现象、多型现象及其意义。

第19章 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史 19.1世代 19.2昆虫的寿命 19.3昆虫的化性 19.4昆虫的生活史 19.5休眠和滞育

1.世代的概念; 2.昆虫的寿命; 3.昆虫的化性概念和类型; 4.昆虫的生活史的概念; 5.休眠和滞育的区别。

1.昆虫的生命周期、化性、世代和生活史、休眠和滞育的概念; 2.昆虫年生活史的表示方法; 3.影响滞育的内外因素。

1.了解昆虫的寿命; 2.熟悉昆虫的生活史过程,影响休眠和滞育的因素; 3.掌握基本概念:世代、化性、生活史、世代交替、世代重叠。

第20章 昆虫的习性和行为 20.1昆虫的食性 20.2昆虫的群集和转移 20.3昆虫的生殖行为 20.4昆虫的防御行为 20.5昆虫的信息交流 20.6昆虫的社会行为

1.食性的概念和类型; 2.觅食行为; 3.群集性和迁飞; 4.两性聚集; 5.求偶和交尾; 6.产卵行为; 7.行为防御与防御物利用; 8.结构防御与群体防御; 9.化学和色彩防御; 10.化学、听觉、视觉、触觉、种间通讯; 11.社会性昆虫; 12.竞争行为; 13.利他与合作行为。

1.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食性、趋性、假死、群集、迁飞、拟态、保护色等的概念; 2.群集、生殖、防御、信息通讯、社会等行为的特点。

1.了解各种行为和习性的过程; 2.熟悉食性的划分和类型;群集、产卵、防御、社会等行为和习性的意义; 3.掌握所有行为和习性相关的基本概念、定义和代表类群。

第 21章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21.1环境与生态因子 21.2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21.3生物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21.4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21.5昆虫的地理分布

1.生态因子及其作用特点; 2.温度影响昆虫; 3.湿度和降水对昆虫的影响; 4.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5.光和风; 6.食物和天敌昆虫; 7.土壤温湿度、理化性质、土壤生物; 8.世界陆地昆虫地理区划; 9.中国昆虫地理区系; 10.影响昆虫地理分布的环境条件。

1.昆虫的温区的范围和划分特点; 2.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3.昆虫气候图; 4.天敌昆虫 4 大类。

1.了解湿度、降水、土壤、光、风等对昆虫的影响; 2.熟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昆虫地理区划和分布; 3.掌握昆虫的适温区范围,有效积温法则,天敌昆虫的类别和特点。

9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表 3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主要设备名称 每人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观察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套

2 昆虫的头部构造和内

骨骼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套

3 昆虫的触角、口器类型

和变化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套

4 昆虫的胸部、翅和足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套

5 昆虫的腹部和外生殖

器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套

6 昆虫的消化系统和排

泄系统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套

7 昆虫的神经系统、呼吸

系统和背血管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套

8 卵、幼虫、蛹的类型及

昆虫主要变态类型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套

(二)实验项目

表 4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1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观察

使用解剖镜观察蝗虫、金龟甲、家蝇、蜘蛛、蜈蚣和虾的体躯的一般结构。

(1)了解昆虫体躯的一般结构; (2)熟悉广义昆虫纲与蛛形纲等近缘纲的区别; (3)掌握广义昆虫纲成虫期的主要特征。

2

昆虫的头部构造和内骨骼

使用解剖镜观察蝗虫、象甲、步甲、金龟甲、粘虫幼虫、蝉的头部构造和变化。

(1)了解昆虫头壳上的沟与分区,一些昆虫额唇基区及后头区的主要变化,头部内骨骼的组成; (2)熟悉昆虫头部的 8沟 7区,头式的类型; (3)掌握额唇基区的变化和幕骨的类型。

3 昆虫的触角、口器类型和变化

使用解剖镜观察蝗虫、牛虻、胡蜂、粘虫幼虫、蝶、蝉、家蝇等针插标本和玻片标本的触角和口器类型。

(1)了解昆虫主要感觉器官的外部构造和类型; (2)熟悉触角和口器的类型; (3)掌握触角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4 昆虫的胸部、翅和足

使用解剖镜观察蝗虫、牛虻、胡蜂、粘虫幼虫、蝶、蝉、家蝇等针插标本和玻片标本的足和翅的类型。

(1)了解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和内骨骼; (2)熟悉胸足的类型和翅的变化; (3)掌握足、翅的基本构造,脉序的命名和增减。

10

5 昆虫的腹部和外生殖器

使用解剖镜观察蝗虫等针插标本、粘虫幼虫、跳虫、蜉蝣幼虫等液浸标本、蚜虫等玻片标本。

(1)了解昆虫腹部的一般构造及其附肢; (2)熟悉昆虫腹部的变化,雌雄外生殖器的变异; (3)掌握雌雄外生殖器的基本结构。

6 昆虫的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使用解剖镜观察不同食性昆虫消化道和马氏管的变异。

(1)了解昆虫的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的组织学; (2)熟悉昆虫消化道和马氏管的变异; (3)掌握昆虫消化道和马氏管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7

昆虫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背血管

使用解剖镜观察不同昆虫的气管系统类型和腹神经索变异。

(1)了解生境不同的昆虫的呼吸方式及气管系统类型,不同昆虫的腹神经索变异; (2)熟悉昆虫背血管的位置和血液循环途径; (3)掌握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8 卵、幼虫、蛹的类型及昆虫主要变态类型

使用解剖镜观察卵、幼虫、蛹、茧、变态类型的生活史标本、液浸标本、针插标本。

(1)了解卵、幼虫、蛹的形状,产卵方式,茧的类型; (2)熟悉昆虫胚后发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 (3)掌握卵、幼虫、蛹的类型和特点,不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区别。

(三)实验报告

表 5 实验报告内容模板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 实验一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和体躯一般结构的观察 姓名

班级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液浸标本…;玻片标本….;针插标本…..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四、作业:

1……

2…..

教师 年 月 日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实验报告

2.成绩评定:实验总评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百分制)。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闭卷。

11

(二)成绩评定:

表 6 考核方式及权重举例

考核类型 考勤 实验 期末试卷

权 重(%) 10 20 70

表 7 试题类型及权重举例

试题类型 名词题 选择题 判断题 填图题 简答题 论述题

权重(%) 10 30 20 14 16 1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1)许再福主编·普通昆虫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许再福·普通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北京:科学出报社,2017.1.

2.参考书

(1)雷朝亮,荣秀兰·普通昆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出报社,2010.

(2)彩万志,庞雄飞,花保祯等·普通昆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报社,2013.

(3)牟吉元,徐洪富,荣秀兰·普通昆虫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报社,2010.

(4)Klowen M.J.·昆虫生理系统(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Gullan P.J. and Cranston P.S.·The Insects—An outline of Entomology (Fourth

Edition)·Wiley-Blackwell,2010.

(二)相关网络资源

网站类别 网 址

慕课教学网址

精品课程资源网 http://www.jingpinke.net/

https://www.coursera.org/

国内公开课教学网址

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home/

超星视频 http://video.chaoxing.com/serie_400003281.shtml

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

内蒙古农业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http://eplat.imau.edu.cn/meol/homepage/common/

12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00845 课程中文名称: 普通植物病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Phytopathology

课程类别: 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分: 72 学时/ 4.5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48 学时/ 3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24 学时/ 1.5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4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农业微生物学

主撰人: 景岚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

法、病害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的科学。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对农业生产有巨大实践意义的应用

科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病原物的致病机理及寄主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反

应及病害防治原理。

——熟悉病原物的鉴定程式,着重掌握植物病原物的分类原则和鉴定方法,植物病害一般诊断

方法。

——掌握植物病原菌物分类原则、分类方法;掌握植物病原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

性及其致病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3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4 2 6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18 16 3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4 4

第四章 植物病毒 4 4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 2 1 3

第六章 寄生性植物 2 1 3

第七章 非侵染性病害 2 2

第八章 侵染过程 3 3

第九章 病害循环 3 3

第十章 植物病原相互作用 2 2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2 2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 3 3

第十三章 植物病害的防治 3 3

合 计 52 20 72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1)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发展简史

(2)植物病害的概念

(3)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和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2.重点或难点:

(1)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和术语

(2)植物病害的概念

(3)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3.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科学中的地位。

(2)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自然生态系和农业生态系中植物病害的构成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

相互关系;植物病害的危害性,植物病害的分类。

(3)掌握植物病理学一般概念和术语、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各类病害的主要病征、病状特征。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病原菌物概述

(1)植物病原菌物的概念、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2)真菌营养体类型、结构及其作用

14

(3)无性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体类型

(4)有性繁殖过程、有性孢子主要类型、真菌的生活史

(5)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 卵菌门菌物

(1)植物病原卵菌门菌物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2)主要病原卵菌门菌物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第三节 壶菌门菌物

(1)植物病原壶菌门菌物的一般性状

(2)主要病原壶菌门菌物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第四节 根肿菌门菌物

(1)根肿菌门菌物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2)几种主要病原根肿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第五节 接合菌门菌物

(1)植物病原接合菌门菌物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2)主要病原接合菌门菌物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第六节 子囊菌门菌物

(1)子囊菌门菌物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2)主要病原子囊菌门菌物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第七节 担子菌门菌物

(1)植物病原担子菌门菌物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2)主要病原担子菌门菌物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第八节 半知菌类菌物

(1)植物病原半知菌门菌物的一般性状、分类依据和方法

(2)主要病原半知菌门菌物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植物病原菌物的一般性状、繁殖方式、孢子类型、真菌分类依据和方法;

②壶菌的形态特征,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的形态和概念;③卵菌的形态特征,无性繁殖形成游

动孢子囊,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形成卵孢子;霜霉目是重点讲授部分,包括形态、习性、演化特点、

专性寄生、吸器、为害植物的症状特点、侵染循环及防治要点;④子囊形成过程,白粉菌目、球壳

菌目和腔菌纲主要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⑤担子、担孢子、担子果的概念,黑粉菌目、锈菌目主要

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⑥半知菌引起许多植物病害,无性世代的繁殖体如分

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的概念,丛梗孢目、球壳孢目主要病原真菌的形

态特征。

(2)教学难点:

①不同属的形态差异;②子囊形成过程与卵孢子形成过程的比较,核菌纲与腔菌纲的比较,球

壳目各属的分类;③担子形成与子囊形成比较,黑粉菌与锈菌比较,锈菌五种类型孢子,有性生殖,

转主寄生;④分生孢子器与子囊壳的区别,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与子囊盘的区别,球壳孢目一

些相近属的区别;⑤卵菌的系统演化、专性寄生、生理分化、有性过程等。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菌物分类原则、分类方法,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并掌握病原菌物主要类

群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所致病害的特点。能够将主要病原菌物同其所致病害有机地结合起来,

掌握 80 种重要植物病原菌物的形态特征及其所致的病害,掌握与病原菌物形态结构相关的基本概

15

念和术语。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一般概念及侵染传播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概念、形态、分类、传播侵染。

第二节 主要类群

主要属的原核生物的拉丁学名和鉴别特征。植物类菌原体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植物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培养性状,原核生物所致病害的特点以及与病原菌物

所致病害的区别,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分离培养和常规鉴定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原核生物的个体与群体形态特征,重要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的分类地位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2)教学难点:重要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及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培养性状,原核生物所致病

害的特点以及与病原菌物所致病害的区别,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分离培养和常规鉴定方法。

第四章 植物病毒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性状

植物病毒的主要性状特点。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增殖及传播和移动

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运转、复制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病毒的分类依据及分类方法以及几个重要的病毒属及代表种;类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第四节 病毒病的诊断

病毒病害常规诊断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病毒的主要性状特点;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运转、复制过程;病毒

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

(2)教学难点: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复制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病毒的主要性状特点,所致植物病害的特点。明确病毒在植物

体内的分布、运转、复制过程,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机理。掌握常规的病毒鉴定方法。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

1.教学内容:

(1)线虫的形态及致病性

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线虫引致植物病害的机理。

(2)主要类群

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类地位、主要病原线虫类群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

(3)病原线虫的诊断

线虫病害的诊断要点及线虫常用的分离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6

(1)教学重点: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线虫引致植物病害的机理。

(2)教学难点:主要属的形态特征、拉丁学名及代表性病害。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明确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线虫引致植物病害的机理,熟悉线虫的消

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掌握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离鉴定方法和主要植物寄生线虫的形态特征及所致植物

病害的特点。

第六章 寄生性植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及繁殖传播

寄生性植物的一般性状、繁殖特性。对植物致病的机理。

第二节 主要类群

几种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地理分布、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掌握菟丝子和列当

等寄生性植物的传播规律和防治要点。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几种重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地理分布、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

掌握全寄生和半寄生的概念。

(2)教学难点:重要属的形态特征、拉丁学名及代表性病害。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寄生性种子植物与正常植物的区别,对植物致病的机理,了解几种重要

的寄生性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地理分布、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掌握全寄生和半寄生的概念。

第七章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特点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特点,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联系。

第二节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识别

在田间正确判断植物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特点。

(2)教学难点: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别。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特点,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联系,

能够在田间正确判断植物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

第八章 侵染过程

1.教学内容: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原物侵入途径。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病原物侵染的过程。

(2)教学难点: 病原物侵入寄主的途径及方式。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病害在寄主个体水平上的发生过程。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在寄主个体

水平上发生发展各个阶段的划分及含义,了解病程的四个时期。

第九章 病害循环

1.教学内容:

17

第一节 初侵染与再侵染

病害循环、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概念。

第二节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及传播

病原物越冬的方式与场所,病原物传播途径和方式及病害循环的类型。病原物侵入前环境条件

对接种的影响,病害循环各个阶段环境条件对病原物以及寄主植物的影响。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病程及病害循环、初侵染与再侵染;病原物越冬的方式与场所,病原物传播

途径和方式及病害循环的类型。

(2)教学难点:从一个完整的循环上去分析解剖具体的植物病害,能够找出病害发生流行的

最薄弱环节,设计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寄主群体水平上的发展过程,以及影响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因

素。

第十章 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病性的基本概念及不同抗病类型的划分及其特性

第二节 致病性的概念

2. 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抗病性的基本概念及不同抗病类型的划分,致病性的概念及不同的致病机理。

(2)教学难点:影响抗病性及致病性变异的条件。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不同病原物类群对植物所致病害的机理不同,植物对病原物的侵染也表现

出不同程度的抵抗性,病原物的致病性以及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是可以变异的,掌握致病性和抗病性

的变异规律,使其向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害的流行

影响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基本因素和主导因素,病害发生流行的时、空性。

第二节 病害的预测

病害调查与损失估计的一般方法及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计算机模拟用于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

2.重点或难点:

(一)教学重点: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难点: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流行性病害預測的依据。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群体角度阐述植物病害发生流行的基本条件,流行性病害預測的依据和植物

病害预测方法,病害的田间调查和损失估计。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诊断

1.教学内容:

病害诊断的程序、步骤,掌握病害鉴定原则柯赫氏法则。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和病原物的室内鉴定方法。

(2)教学难点:对新的疑难病害的鉴定。

3.教学目标:

18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植物病害诊断的过程,掌握植物病害诊断一般方法和病原物的鉴定技术,

初步了解对疑难病害诊断研究的原理与工作步骤。

第十三章 植物病害防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防治原理

病害防治的措施及方法,明确综合防治的定义及内涵。

第二节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及检疫程序。

第三节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抗病品种的利用

利用抗病品种在病害治理中的重要性。

第五节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概念及生防菌的防病机制。

第六节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的概念及掌握具体防治措施。

第七节 化学防治

化防概念及防治病害的农药种类剂型及防治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基本概念、理论、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和常用的方法。

(2)教学难点:植物病害防治的原理和常用的方法。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对一些常见病害拟订综合防治措施。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主要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各类植物病害的标本

2 植物病原菌物一般形态观察 光学显微镜、玻片标本 5

3 壶菌门、根肿菌门、接合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

光学显微镜、玻片标本 5

4 卵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 光学显微镜、玻片标本 5

5 子囊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一) 光学显微镜、玻片标本 5

6 子囊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二) 光学显微镜、玻片标本 5

7 担子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一) 光学显微镜、玻片标本 5

8 担子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二) 光学显微镜、玻片标本 5

9 半知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一) 光学显微镜、玻片标本 5

10 半知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二) 光学显微镜、玻片标本 5

19

11 病原线虫和寄生性植物 光学显微镜、标本 5

(二)实验项目

表 3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1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观察黄瓜霜霉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害症状标本。

(1)观察认识植物病害的主要症状类型;

(2)认识不同病原与症状类型的关系。

2

植物病原菌物一般形态观察

观察植物病原菌物的营养体与繁殖体,认识孢子囊和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的形态特征。

观察植物病原菌物的各种重要的形态特征,从而对病原菌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有明确的概念。

3

壶菌门、根肿菌门、接合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

观察甘蓝根肿病、马铃薯粉痂病、玉米褐斑病、黑根霉等病害症状标本及病菌形态特征。

通过病害标本及病原菌形态的观察,了解并掌握壶菌门、根肿菌门、接合菌门菌物的致病特点和病原菌的分类特征。

4

卵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

观察马铃薯晚疫病、黄瓜绵腐病、甘蓝猝倒病、葡萄霜霉病、黄瓜霜霉病、谷子白发病等病害症状标本及病菌形态观察。

通过病害标本及病原菌形态的观察,了解并掌握卵菌门菌物的致病特点和病原菌的分类特征。

5

子囊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一)

观察桃缩叶病、小麦白粉病、瓜类白粉病、桑树白粉病、苹果腐烂病、小麦赤霉病、梨黑星病等病害症状标本及病菌形态观察。

认识子囊菌中各种重要致病菌的鉴别特征;了解各类致病菌所致病害的类型及特点。

6

子囊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二)

观察桃缩叶病、小麦白粉病、瓜类白粉病、桑树白粉病、苹果腐烂病、小麦赤霉病、梨黑星病等病害症状标本及病菌形态观察。

(1)认识子囊菌门菌物中各种重要致病菌的鉴别特征;(2)了解各类致病菌所致病害的类型及特点。

7

担子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一)

观察向日葵锈病、苹果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杆锈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等病害症状标本及病菌形态观察。

认识担子菌门主要病原菌物的形态特征和所引起的病害症状类型。

8

担子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二)

观察向日葵锈病、苹果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杆锈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等病害症状标本及病菌形态观察。

认识担子菌主要病原菌物的形态特征和所引起的病害症状类型。

9

半知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一)

观察小麦白粉病、茄子黄萎病、甜菜褐斑病、马铃薯早疫病、玉米大斑病、苹果炭疽病、苹果褐斑病等病害症状标本及病菌形态观察。

认识半知菌门菌物中重要致病菌的形态特征。

10

半知菌门菌物一般形态观察(二)

观察小麦白粉病、茄子黄萎病、甜菜褐斑病、马铃薯早疫病、玉米大斑病、苹果炭疽病、苹果褐斑病等病害症状标本及病菌形态观察。

认识半知菌门菌物中重要致病菌的形态特征。

11 病原线虫和寄生性植物

观察小麦粒线虫、大豆孢囊线虫为害状及雌雄成虫、卵形态图;观察亚麻菟丝子、向日葵列当为害症状。

(1)认识病原线虫和寄生性植物的鉴别特征;

(2)了解其所致病害的类型及特点。

20

(三)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内容、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实

验结果、讨论等。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查、操作等

2.成绩评定:实验报告成绩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考试、笔试, 闭卷。

(二)成绩评定: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10%+期末考试×70%+实验成绩×2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

许志刚主编. 普通植物病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第四版).

(二)参考书:

1.许文耀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宗兆锋,康振生主编.植物病理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第二版).

3.谢联辉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邢来君主编.普通真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Agrios, G.N·Plant Pathology·Academic Press, 2005(第五版).

(三)相关网络资源:

1.中国植物保护网:http://www.ipmchina.net/ipm/ipm_e.html

2.德国植物病理学因特网导航手册:http://ifgb.uni-hannover.de/extern/ppigb

3.美国植物病理学学会:http://www.apsnet.org

4.植物病害防治指南:http://plant-disease.orst.edu/

5.新西兰植物病害: http://www.landcare.cri.nz/science/nzpddb/

21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0150

课程中文名称: 农业植物病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 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分: 80 学时/5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56 学时/3.5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24 学时/1.5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5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农业微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

主撰人: 胡俊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应用学科门类,培养学生诊断和识别本

地区主栽作物的主要病害和防控病害的能力,提高学生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本领。

在农业微生物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本课程主要是介绍各类农作物常见的侵染性

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及其特性、病害发生规律、防控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一般掌握各种病

害的主要危害状、病因、病原生物的中文名和学名、生物学特性、生理分化现象及侵染循环、影响

发病的因子,重点掌握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为学生工作后从事植物病理学奠

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所讲授的主要农作物常见病害的为害性及分布特点。

—— 熟悉所讲授的各病害的危害状、病原及其生物学特点和生理分化、病害侵染循环、影响

发病的因子。

—— 掌握所讲授的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22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习题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1 1

第二章 水稻病害 4 2 6

第三章 麦类病害 6 3 9

第四章 杂粮病害 6 2 8

第五章 油料和糖料作物病害 6 2 8

第六章 马铃薯病害 6 3 9

第七章 果树病害 7 4 11

第八章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4 2 6

第九章 葫芦科蔬菜病害 8 3 11

第十章 茄科蔬菜病害 8 3 11

合 计 56 24 80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学习目标及现代农业生产中病害的发生特点和病

害防控的重要性。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现代农业生产中病害的发生特点和病害防控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现代农业生产中病害的发生特点。

3.教学目标:

(1)了解农作物病害的危害性和重要性。

(2)理解为什么现代农业生产中病害的危害越来越重。

(3)掌握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学习和应用方法。

第二章 水稻病害

1.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稻苗期病害、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的分布与为害、症状、病原、病害

循环、发病因素、病害控制。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水稻“三大病害”即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的症状特点、侵染循

环、病原及生物学、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综防技术措施。

(2)教学难点:水稻病害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

3.教学目标:

(1)了解水稻常见病害种类及所讲授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3

(2)理解所讲授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害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及其与防控的关系。

(3)掌握所讲授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第三章 麦类病害

1.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小麦锈病、小麦黑穗病、小麦全蚀病、小麦病毒病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病害

循环、发病因素、病害控制。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小麦“三锈”,黑穗病、全蚀病田间诊断鉴定,病原物及生物学特性、病害发

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教学难点:三种锈病的侵染循环特点及药剂防治适期。

3.教学目标:

(1)了解小麦常见病害种类及所讲授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理解所讲授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害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及其与防控的关系。

(3)掌握所讲授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第四章 杂粮病害

1.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和谷子白发病的分布与

危害、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因素、病害控制。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症状区别,病原物及生物学特性、病

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教学难点:玉米大、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应用。

3.教学目标:

(1)了解玉米、高粱、谷子常见病害种类及所讲授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理解所讲授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害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及其与防控的关系。

(3)掌握所讲授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第五章 油料和糖料作物病害

1.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和向日葵菌核病、亚麻枯萎病、甜菜褐斑病、甜菜丛根病的分

布与危害、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因素、病害控制。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大豆孢囊线虫病、向日葵菌核病、甜菜褐斑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物及生物学

特性、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教学难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侵染循环,向日葵菌核病不同症状类型的发生。

3.教学目标:

(1)了解向日葵、大豆、甜菜、亚麻常见病害种类及所讲授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理解所讲授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害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及其与防控的关系。

(3)掌握所讲授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第六章 马铃薯病害

1.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环腐病、病毒病、黑痣病、黑胫病、干腐病的分布与危害、

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因素、病害控制。

2.重点或难点:

24

(1)教学重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环腐病、病毒病、黑痣病、黑胫病、干腐病的症状

特点、病原物及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教学难点:马铃薯各种病毒病的症状特点,晚疫病菌的生理分化与抗病基因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了解马铃薯常见病害种类及所讲授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理解所讲授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害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及其与防控的关系。

(3)掌握所讲授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第七章 果树病害

1.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苹果树腐烂病、苹果褐斑病、果树根癌病、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的分布与危害、症

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因素、病害控制。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苹果树腐烂病、苹果褐斑病、果树根癌病、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的症状特

点、病原物及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教学难点:根癌病菌的致病机理,苹果树腐烂病的综合防治。

3.教学目标:

(1)了解苹果、梨、葡萄、杏常见病害种类及所讲授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理解所讲授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害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及其与防控的关系。

(3)掌握所讲授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第八章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1.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白斑病、细菌性黑斑病和黑腐病的分布与危

害、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因素、病害控制。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白斑病、细菌性黑斑病和黑腐病的

症状特点、病原物及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教学难点:绿色综合防控体系建立。

3.教学目标:

(1)了解十字花科蔬菜常见病害种类及所讲授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理解所讲授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害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及其与防控的关系。

(3)掌握所讲授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第九章 葫芦科蔬菜病害

1.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枯萎病、疫病、灰霉病、白粉病及甜瓜和西瓜果斑病、

蔓枯病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因素、病害控制。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枯萎病、疫病、灰霉病、白粉病及甜瓜和西瓜

果斑病、蔓枯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物及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教学难点:分析各个病害发生的特点,建立绿色综合防控体系。

3.教学目标:

(1)了解葫芦科蔬菜常见病害种类及所讲授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理解所讲授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害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及其与防控的关系。

(3)掌握所讲授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25

第十章 茄科蔬菜病害

1.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蔬菜苗期病害、番茄和辣椒病毒病、番茄叶霉病、茄科灰霉病、辣椒疫病、辣椒根腐

病、茄子黄萎病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因素、病害控制。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蔬菜苗期病害、番茄和辣椒病毒病、番茄叶霉病、茄科灰霉病、辣椒疫病、

辣椒根腐病、茄子黄萎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物及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教学难点:分析各个病害发生的特点,建立绿色综合防控体系。

3.教学目标:

(1)了解茄科蔬菜常见病害种类及所讲授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理解所讲授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害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及其与防控的关系。

(3)掌握所讲授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第十章 茄科蔬菜病害

1.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蔬菜苗期病害、番茄和辣椒病毒病、番茄叶霉病、茄科灰霉病、辣椒疫病、辣椒根腐

病、茄子黄萎病的分布与危害、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发病因素、病害控制。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蔬菜苗期病害、番茄和辣椒病毒病、番茄叶霉病、茄科灰霉病、辣椒疫病、

辣椒根腐病、茄子黄萎病的症状特点、病原物及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2)教学难点:分析各个病害发生的特点,建立绿色综合防控体系。

3.教学目标:

(1)了解茄科蔬菜常见病害种类及所讲授病害的分布与危害性。

(2)理解所讲授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害侵染循环、发病因素及其与防控的关系。

(3)掌握所讲授病害的识别及综合防控的方法与基本原理。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主要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水稻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水稻病害及其病原标本、生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解剖刀、解剖针。

每人1台显微镜,其余一组一套。

2 麦类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小麦、大麦、燕麦病害及其病原标本;其余同上。

同上

3 杂粮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玉米、谷子、高粱、糜子、黍子病害及其病原标本;其余同上。

同上

4 油料和糖料作物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大豆、向日葵、亚麻、甜菜病害及其病原标本;其余同上。

同上

5 马铃薯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马铃薯病害及其病原标本;其余同上。 同上

6 仁果类果树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苹果、梨病害及其病原标本;其余同上。 同上

7 核果类果树及葡萄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李子、桃、杏、葡萄病害及其病原标本;其余同上。

同上

26

8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白菜病害及其病原标本;其余同上。 同上

9 葫芦科蔬菜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黄瓜、西瓜、甜瓜病害及其病原标本;其余同上。

同上

10 茄科蔬菜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茄子、番茄、辣椒病害及其病原标本;其余同上。

同上

(二)实验项目

表 3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1

水稻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观察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稻苗期病害、稻胡麻斑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1)了解水稻常见病害的症状。

(2)熟悉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症状与病原形态。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的诊断要点。

2

麦类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观察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秆黑粉病、小麦全蚀病、小麦赤霉病、大麦坚黑穗病、大麦网斑病、莜麦坚黑穗病、莜麦散黑穗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1)了解小麦、大麦、燕麦常见病害的症状。

(2)熟悉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小麦全蚀病、小麦赤霉病、小麦散黑穗病症状与病原形态。

(3)掌握小麦 3 种锈病、小麦全蚀病、小麦赤霉病的诊断要点。

3

杂粮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观察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高粱散黑穗病、高粱坚黑穗病、高粱炭疽病、高粱紫斑病、谷子白发病、谷子粒黑粉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1)了解玉米、高粱、谷子常见病害的症状。

(2)熟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谷子白发病症状与病原形态。

(3)掌握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谷子白发病的诊断要点。

4

油料和糖料作物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观察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菌核病、大豆灰斑病、大豆根腐病、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黑斑病、向日葵褐斑病、向日葵锈病、向日葵列当、亚麻枯萎病、甜菜褐斑病、甜菜蛇眼病、甜菜白粉病、甜菜根腐病、甜菜黑脚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1)了解大豆、向日葵、亚麻、甜菜常见病害的症状。

(2)熟悉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菌核病、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黑斑病、亚麻枯萎病、甜菜褐斑病症状与病原形态。

(3)掌握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菌核病、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黑斑病、亚麻枯萎病、甜菜褐斑病的诊断要点。

5

马铃薯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观察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痣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疮痂病、马铃薯粉痂病、马铃薯枯萎病、马铃薯干腐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1)了解马铃薯常见病害的症状。

(2)熟悉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痣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环腐病症状与病原形态,马铃薯病毒病症状。

(3)掌握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黑痣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环腐病的诊断要点。

6

仁果类果树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观察苹果树腐烂病、苹果干腐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褐斑病、苹果锈病、梨黑星病、果树根癌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1)了解苹果、梨常见病害的症状。

(2)熟悉苹果树腐烂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苹果褐斑病、梨黑星病、果树根癌病症状与病原形态。

(3)掌握苹果树腐烂病、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果树根癌病的诊断要点。

7

核果类果树及葡萄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观察桃缩叶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葡萄白腐病、葡萄霜霉病、葡萄毛毡病、葡萄褐斑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1)了解桃、李、杏和葡萄常见病害的症状。

(2)熟悉桃缩叶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葡萄白腐病、葡萄霜霉病症状与病原形态。

(3)掌握桃缩叶病、桃细菌性穿孔病、葡萄白腐病、葡萄霜霉病的诊断要点。

8 十字花科蔬菜病害

观察十字花科蔬菜常见病害的症状与病原形态。

(1)了解白菜、甘蓝常见病害的症状。

(2)熟悉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病毒病、

27

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黑斑病、软腐病、炭疽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3)掌握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病毒病、黑斑病、软腐病的诊断要点。

9

葫芦科蔬菜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观察黄瓜霜霉病、黄瓜角斑病、黄瓜灰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枯萎病、瓜类炭疽病、瓜类蔓枯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1)了解黄瓜、西瓜、甜瓜常见病害的症状。

(2)熟悉黄瓜霜霉病、黄瓜角斑病、黄瓜灰霉病、黄瓜白粉病、黄瓜枯萎病、瓜类炭疽病、瓜类蔓枯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3)掌握黄瓜霜霉病、黄瓜角斑病、瓜枯萎病、瓜类炭疽病、瓜类蔓枯病的诊断要点。

10

茄科蔬菜病害症状和病原形态观察

观察番茄早疫病、番茄叶霉病、番茄病毒病、茄子黄萎病、茄子绵疫病、辣椒疫病、辣椒根腐病、辣椒疮痂病、辣椒炭疽病、辣椒白粉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1)了解茄子、番茄、辣椒常见病害的症状。

(2)熟悉番茄早疫病、番茄叶霉病、番茄病毒病、茄子黄萎病、辣椒疫病、辣椒根腐病等症状与病原形态。

(3)掌握茄子黄萎病、番茄早疫病、番茄叶霉病、辣椒疫病、辣椒根腐病的诊断要点。

(三)实验报告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目

的、每次实验要求完成的病原形态图、症状描述或症状区别。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实验课成绩是课程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成绩的考核包括考勤、实验预习、观察认

真程度、实验报告。

1.考核方式:考查。

2.成绩评定:实验总评成绩=考勤成绩×20%+观察认真程度×20%+实验报告×60%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取闭卷考试和平时考查,平时成绩以实验成绩和出勤、提问回

答情况进行考查。

(二)成绩评定: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出勤成绩×5%+实验成绩×20%+课堂提问×5%+

课程结业考试×7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

董金皋. 农业植物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第三版)

28

(二)参考书

1.李洪连,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实习指导.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第二版)

2.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第三版)

3.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第

三版)

4.李怀方.园艺植物病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第二版)

(三)相关网络资源

1.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精品课程: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

3.华中农业大学视频公开课: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6017.html

4.四川省精品课程:http://jpk.sicau.edu.cn/zwblx/index.asp

29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0250 课程中文名称: 农业昆虫学

课程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分: 80/5

讲课学时/学分: 64 学时/4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16 学时/1 学分

课内实践/学分: 学时/ 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5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 主撰人: 孟瑞霞 主审人: 庞保平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农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是研究危害农作物的有害昆虫和螨类的发生

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课程以昆虫学为基础,研究害虫的防治和有益昆虫的开发与

利用,是一门基础理论广泛,实践应用性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主要包括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地下害虫、棉花害虫、水稻害虫、小麦、杂粮作物害虫、甜菜害虫、油料作物害虫、储粮害虫、蔬

菜害虫和果树害虫等农作物主要害虫的识别特征、分布与危害特点、生物学习性、发生与环境条件

的关系、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害虫防治的新进展及其主要成就和现状;农业害虫防治在农业生产中

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熟悉常见农业昆虫种类等基础知识与理论。

——掌握农作物主要害虫的识别鉴定特征、分布与危害特点、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虫情调查

和综合防治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30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或序号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小计

一 绪 论 2 2

二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6 6

三 地下害虫 6 2 8

四 蝗虫 4 2 6

五 棉花害虫 6 1 7

六 水稻害虫 6 1 7

七 小麦、杂粮作物害虫 8 2 10

八 甜菜害虫 2 1 3

九 油料作物害虫 4 1 5

十 储粮害虫 4 2 6

十一 蔬菜害虫 10 2 12

十二 果树害虫 8 2 10

合 计 64 16 80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教学内容:

(1)农业昆虫学的内容、任务。

(2)农业昆虫学发展简史。

(3)我国植物保护的工作方针。

2.重点或难点:

(1)农业昆虫学的内容、任务。

(2)我国植保工作方针。

3.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害虫防治的经济重要性、历史性主要成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

好该门课程奠定基础。

(2)理解植保工作方针的发展。

(3)掌握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我国植物保护的工作方针。

第二章 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检疫

第二节 农业防治法

第三节 生物防治法

第四节 物理机械防治法

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

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

2.重点或难点:

(1)各种防治方法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及优缺点,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及特点。

(2)害虫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

31

3.教学目标:

(1)了解国内外害虫综合治理的进展。

(2)理解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原理。

(3)掌握农业害虫的防治原理及其各种方法、措施。

第三章 地下害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蛴螬类

第二节 地老虎类

第三节 蝼蛄类

第四节 金针虫类

第五节 地下害虫虫情调查与防治

2.重点或难点:

(1)地下害虫中危害较大的种类如蛴螬类、小地老虎、蝼蛄类、针虫类的发生规律和综合治

理,简要介绍次要害虫的危害和防治。

(2)不同种类地下害虫为害症状的区别。

3.教学目标:

(1)了解地下害虫的主要类别。

(2)理解地下害虫的虫情调查方法。

(3)掌握蛴螬类、地老虎类、金针虫类、蝼蛄类中主要种类的识别特征、害状特点、生物学

特性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和综合治理技术。

第四章 蝗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蝗虫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

第二节 飞蝗

第三节 土蝗

第四节 蝗虫调查测报方法及综合防治

2.重点或难点:

(1)以东亚飞蝗、亚洲小车蝗为重要范例,掌握其形态识别、习性、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和

综合防治技术。

(2)蝗虫调查测报方法。

3.教学目标:

(1)了解蝗虫的主要类别。

(2)理解蝗虫的虫情调查方法及发生的生态学基础。

(3)掌握蝗虫的识别特征、害状特点、发生规律、蝗区类型、蝗区形成的生态条件、蝗虫治

理对策的演变和综合防治技术。

第五章 水稻害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稻螟虫

第二节 稻纵卷叶螟

第三节 飞虱类害虫

第四节 水稻的其它害虫

2.重点或难点:

(1)各类主要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32

(2)螟虫类、飞虱类的识别特征。

3.教学目标:

(1)了解水稻主要害虫的种类。

(2)理解水稻主要害虫的虫情调查方法。

(3)掌握水稻主要害虫的识别特征、为害特点、生活史、习性和综合治理技术。

第六章 棉花害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棉蚜

第二节 棉叶螨

第三节 棉铃虫

第四节 棉盲蝽

2.重点或难点:

(1)主要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2)主要害虫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

3.教学目标:

(1)了解棉花主要害虫的的种类。

(2)理解棉花主要害虫的虫情调查方法。

(3)掌握掌握棉花主要害虫的为害特点、生活史、习性和综合治理技术。

第七章 小麦、杂粮作物害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麦蚜

第二节 粘虫

第三节 玉米螟

第四节 玉米叶螨

第五节 双斑萤叶甲

2.重点或难点:

(1)本章涉及作物和害虫种类较多,应突出讲述主要种类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

(2)麦蚜近似种形态特征的识别,粘虫的迁飞规律。

3.教学目标:

(1)了解小麦、杂粮作物害虫的主要类别。

(2)理解小麦、杂粮作物害虫的虫情调查方法。

(3)掌握主要种类的识别特征、为害状特点、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和综合治理技

术。

第八章 甜菜害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象甲类

第二节 草地螟

2.重点或难点:

(1)甜菜象甲、草地螟的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

(2)草地螟预测预报。

3.教学目标:

(1)了解甜菜害虫的主要类别,

(2)理解甜菜害虫的虫情调查方法。

33

(3)掌握主要种类的识别特征、害状特点、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和综合治理技术。

第九章 油料作物害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豆食心虫

第二节 向日葵螟

第三节 花生蚜

2.重点或难点:

(1)大豆食心虫、向日葵螟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措施。

(2)向日葵螟的综合治理。

3.教学目标:

(1)了解油料作物害虫的主要类别。

(2)理解油料作物害虫的虫情调查方法。

(3)掌握主要种类的识别特征、害状特点、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与防治技术。

第十章 储粮害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玉米象、麦蛾、豆象类

第三节 储粮害虫的综合治理

2.重点或难点:

(1)常见储粮害虫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及防治方法。

(2)虫情调查与防治。

3.教学目标:

(1)了解储粮害虫的常见种类、分类地位及其一般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2)理解储粮害虫的虫情调查方法。

(3)掌握储粮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第十一章 蔬菜害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十字花科蔬菜害虫

第二节 根蛆类

第三节 蚜虫类

第四节 潜叶蝇类

第五节 粉虱类

2.重点或难点:

(1)熟练掌握蔬菜害虫的主要种类与综合防治技术。

(2)主要蔬菜害虫的发生规律。

3.教学目标:

(1)了解蔬菜害虫的主要类别。

(2)理解蔬菜害虫的虫情调查方法。

(3)掌握主要蔬菜害虫的为害特点、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和综合治理

技术。

第十二章 果树害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芽蕾期害虫

34

第二节 食心虫类

第三节 卷叶虫类

第四节 叶螨类

第五节 蛀干类、介壳虫类

2.重点或难点:

(1)各类主要害虫的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2)介壳虫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分类。

3.教学目标:

(1)了解主要果树害虫的种类。

(2)理解主要果树害虫的虫情调查方法。

(3)掌握主要果树害虫的为害特点、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和综合治理

技术。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主要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地下害虫的识别 体视解剖镜、镊子、剪刀、解

剖针 每人 1 套

2 蝗虫的识别 体视解剖镜、镊子、剪刀、解

剖针 每人 1 套

3 棉花害虫、水稻害虫的

识别

体视解剖镜、镊子、剪刀、解

剖针 每人 1 套

4 小麦、杂粮作物害虫的识

体视解剖镜、镊子、剪刀、解

剖针 每人 1 套

5 甜菜、油料作物害虫的识

体视解剖镜、镊子、剪刀、解

剖针 每人 1 套

6 储粮害虫的识别 体视解剖镜、镊子、剪刀、解

剖针 每人 1 套

7 蔬菜害虫的识别 体视解剖镜、镊子、剪刀、解

剖针 每人 1 套

8 果树害虫的识别 体视解剖镜、镊子、剪刀、解

剖针 每人 1 套

(二)实验项目

表 3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35

1 地 下 害 虫

的识别

蛴螬类、地老虎类、金针

虫类、蝼蛄类的形态特

征、危害状与生活史

(1)了解主要地下害虫的生活史。

(2)熟悉主要地下害虫的危害症状。

(3)掌握主要地下害虫的形态特征。

2 蝗虫的识别

观察飞蝗类(东亚飞蝗

等)、土蝗类(亚洲小车

蝗等)

(1)了解主要棉花、水稻害虫的生活史。

(2)熟悉主要棉花、水稻害虫的危害症状。

(3)掌握主要棉花、水稻害虫的形态特征。

3

棉花害虫、

水 稻 害 虫

的识别

(一)棉蚜、棉叶螨、棉

红铃虫、棉铃虫、棉盲蝽、

棉叶蝉

(二)水稻螟虫(三化螟、

二化螟、大螟)、稻纵卷

叶螟、飞虱类(褐飞虱、

白背飞虱、灰飞虱)

(1)了解主要棉花、水稻害虫的生活史。

(2)熟悉主要棉花、水稻害虫的危害症状。

(3)掌握主要棉花、水稻害虫的形态特征。

4

小麦、杂粮

作物害虫的

识别

麦蚜类(麦长管蚜、麦二

叉蚜、禾谷缢管蚜)、粘

虫、玉米螟、玉米红蜘蛛

(1)了解主要小麦、杂粮作物害虫的生活史。

(2)熟悉主要小麦、杂粮作物害虫的危害症状。

(3)掌握主要小麦、杂粮作物害虫的形态特征。

5

甜菜、油料

作物害虫的

识别

象甲类、草地螟、大豆食

心虫、向日葵螟

(1)了解主要甜菜、油料作物害虫的生活史。

(2)熟悉主要甜菜、油料作物害虫的危害症状。

(3)掌握主要甜菜、油料作物害虫的形态特征。

6

储粮害虫的

识别

玉米象、麦蛾、豆象类

(1)了解主要储粮害虫的生活史。

(2)熟悉主要储粮害虫的危害症状。

(3)掌握储粮害虫的形态特征。

7

蔬菜害虫的

识别

根蛆类(种蝇、葱蝇等)、

蚜虫类(桃蚜、萝卜蚜、

甘蓝蚜)、潜叶蝇类(美

洲斑潜蝇、南美斑潜蝇、

豌豆潜叶蝇、菠菜潜叶

蝇)、粉虱类(温室白粉

虱和烟粉虱)

(1)了解主要蔬菜害虫的生活史。

(2)熟悉主要蔬菜害虫的危害症状。

(3)掌握蔬菜害虫的形态特征。

8

果树害虫的

识别

芽蕾期害虫(梨星毛虫、

苹果巢蛾、天幕毛虫、

山楂粉蝶、黑绒金龟子、

苹毛丽金龟)、食心虫

类(桃小食心虫、梨小

食心虫)、卷叶虫类(苹

小卷叶蛾)、叶螨类(山

楂叶螨、二斑叶螨)、

蛀干虫类(桃红颈天

牛)、介壳虫类(朝鲜

球坚蚧)

(1)了解主要果树害虫的生活史。

(2)熟悉主要果树害虫的危害症状。

(3)掌握果树害虫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报告

36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工具、内容、形态特征描述或绘图、作业等。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实验报告。

2.成绩评定:实验总评成绩=实验报告×100%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成绩采取平时考核成绩(含考勤、课后作业)、实验成绩和课程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

式综合评定。

(一)考核方式:闭卷。

(二)成绩评定:课程总评成绩=考勤成绩×(1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考试×

(70)%

表 4 试题类型及权重

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 学名 填空题 判断题 选择题 简答题 论述题

权重(%) 10 10 10 10 20 20 2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1] 仵均祥·农业昆虫学(北方本)·北京:农业出版社,2016(第三版)

[2] 仵均祥·农业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北方本)·北京:农业出版社,2011

2.参考书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 3 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 华南农业大学等·农业昆虫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3] 刘绍友等·农业昆虫学·北京:天则出版杜,1990

(二)相关网络资源

1. 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home/

2. 内蒙古农业大学网络教学平台:http://eplat.imau.edu.cn/meol/homepage/common/

3. 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

4. 精品课程资源网 http://www.jingpinke.net/

5. https://www.coursera.org/

37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0350 课程中文名称: 植物化学保护

课程英文名称: Plant Chemical Protection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分: 80 学时/5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56 学时/3.5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24 学时/1.5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第 5 学期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普通昆虫学,普通病理学

主撰人: 李海平 主审人: 庞保平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植物化学保护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与原

理,化学农药的发展历程,常见农药剂型、毒性和使用方法,各类化学农药的特点、作用机理以及

防治对象等,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农药环境毒理学,新农药开发与管理等知识,其核心是如

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认识农药、有害生物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根据三者之间的关

系理合理使用农药。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国内外农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我国目前生产状况下农药使用的基本情况,我国农药

的生产能力,我国农药的进出口情况,新农药的创制等。

——熟悉我国目前农药使用的现状,常用农药的种类,国家目前禁限用农药的名单,农药在环

境中的降解、残留等。

——掌握农药的基本知识,如各类农药的化学性质、毒性、致毒机制、作用特点、加工剂型、

防治对象、施用技术等,环境因子等对药效的影响,农药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如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

害虫再猖獗和残留等副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合理使用这一手段,充分发挥农药对

农作物的保产、增产作用,尽量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作物病

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或

序号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

38

绪论 4

第一章 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 4 3

第二章 农药的加工剂型和使用方法 4 3

第三章 杀虫剂和杀螨剂 8 6

第四章 杀菌剂及杀线虫剂 10 3

第五章 除草剂 12 6

第六章 杀鼠剂 2

第七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 2

第八章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治理 4

第九章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 4

第十章 农药环境毒理学 2 3

合 计 56 24

合计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

1、教学内容

植物化学保护概念,农药使用发展历史,农药的作用,化学保护在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植物化学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化学防治在综合防治中的地位。

(2)难点:既要学生了解农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又不能片面夸大农药的作用,正确认识农

药。

3.教学目标:

(1)了解:农药的发展历史,我国化学防治的历史及取得的成就,

(2)理解:目前世界农药工业的发展概况,我国农药与世界农药发展的差距。

(3)掌握:植物化学保护的概念,化学防治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章 植物化学保护的基本概念

1、教学内容

农药的定义及分类,毒力与药效的概念及表示单位,毒性的分级标准和农药毒性的表现形式,

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农药科学使用基本原则。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了解农药的概念,明确毒力与药效是化学农药最基本概念,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2)难点:农药毒力的表示方法,及农药毒性不同表示方法所带来的变化。

3.教学目标:

(1)了解:农药的发展历史,农药概念的发展过程,了解毒力、药效的测定方法,我国化学

防治的历史及取得的成就。

39

(2)理解:目前世界农药工业的发展概况,我国农药与世界农药发展的差距,毒性的测定方法

和过程,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以及药害产生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化学防治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中的地位与作用。

(3)掌握:植物化学保护的概念,农药的定义及农药的分类方法, 毒力与药效的概念和常用

表示方法,农药的毒力的分级标准,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

第二章 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

1、教学内容

农药分散度的概念及与药剂性能关系;农药助剂的种类;农药主要剂型的组成、加工方法及质

量标准;农药的使用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农药分散度的基本概念,农药加工主要的辅助剂,农药常见剂型性能和使用方法。

(2)难点:农药分散度,分散度的形成有加工的手段及应用的手段,分散度对农药性能的影响。

3.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度对药剂应用性能的影响,农药辅助剂的种类及发展,农药剂型的种类,农

药的使用方法。了解现代技术在农药施用中的应用:飞防、无人机防治等。

(2)理解:分散度在农药加工中的作用,控制分散度对农药的重要性,农药加工的意义。农

药喷药器械的原理。

(3)掌握:药剂分散体系与分散度概念,农药主要辅助剂的种类和特点,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种类与应用,农药主要剂型和性能,农药主要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 杀虫剂及杀螨剂

1、教学内容

杀虫剂对昆虫作用机理的理论基础,各类杀虫剂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剂型、生物活性和使

用方法。了解常用杀螨剂的特点。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杀虫剂对昆虫的作用机制,特别是杀虫剂干扰或破坏神经正常传递的原理.以及常

见杀虫剂的基本特点。

(2)难点:杀虫剂对昆虫的作用机制,和昆虫神经系统的构造、神经信号的传导等相联系。

3.教学目标:

(1)了解: 杀虫剂的发展历史,目前杀虫剂的发展现状,有机氯杀虫剂,其他一般性杀虫剂

的特点,熏蒸剂的发展及应用。

(2)理解: 杀虫剂在昆虫体内的穿透与在昆虫体内的分布,昆虫对杀虫剂的代谢过程,影响

熏蒸效果的因素和常用熏蒸剂。

(3)掌握: 杀虫剂对昆虫的作用机制,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以及

其他杀虫剂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毒性、防治对象、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特点,杀

螨剂的种类、特点。国库粮防虫中常用的磷化铝、在植物检疫中用以歼灭进口果品或种子上携带的

检疫性害虫的药剂溴甲烷和硫酰氟。

第四章 杀菌剂和杀线虫剂

1、教学内容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常用杀菌剂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剂型、生

物活性和使用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和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各类杀菌剂主要品种的特点和主要

防治对象。

40

(2)难点: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3.教学目标:

(1)了解: 杀菌剂的发展历史,目前杀菌剂的发展现状,杀菌剂在我国研发的情况,一般杀

菌剂的特点。

(2)理解: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原理,杀菌剂的使用方法,杀菌剂与杀虫剂在使用中的不同点。

(3)掌握: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策略,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保护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抗

菌素中的重要种类,不同杀菌剂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毒性、防治对象、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等特点,杀线虫剂的种类,特点和使用方法。

第五章 除草剂

1、教学内容

除草剂选择性原理的概念和内容,除草剂的吸收、输导和作用机制,除草剂的使用方法以及主

要除草剂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剂型、生物活性和使用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除草剂在作物与杂草之间造成选择的原理,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及常见除草剂应用。

(2)难点:除草剂选择性原理,除草剂的作用机制制。

3.教学目标:

(1)了解: 杂草的危害,世界主要杂草的种类及分布;除草剂的发展历史,目前除草剂的发

展现状;一般除草剂特点。

(2)理解: 除草剂的分类;转基因作物对除草剂使用的影响;环境因素对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除草剂对周围生态群落的影响,除草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掌握:除草剂的选择性,除草剂被植物吸收、输导及作用机制。主要除草剂的化学结构、

理化性质、作用机制、毒性、防治对象、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特点。除草剂药害的产生及对后茬

作物的影响,科学施用除草剂。

第六章 杀鼠剂

1、教学内容

杀鼠剂的分类方式、主要使用方法以及常用杀鼠剂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剂型、生物活性和

使用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由于杀鼠剂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必须强调杀鼠剂的安全性。杀鼠剂主要品种的

特点;杀鼠剂的使用技术。

(2)难点:慢性杀鼠剂的原理。

3.教学目标:

(1)了解:老鼠的危害及造成的损失,目前禁用杀鼠剂品种及禁用原因。

(2)理解:杀鼠剂的分类,急性杀鼠剂和慢性杀鼠剂的作用机制,家庭与大田环境使用杀鼠

剂的不同之处。

(3)掌握:杀鼠剂的剂型如毒饵、毒粉、毒水、毒糊、蜡块毒饵,杀鼠剂的使用方法,重要

杀鼠剂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毒性、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特点。

第七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

1、教学内容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和分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及常用品种的生物活性和使用方

法。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中注意事项。

41

(2)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于其他类农药,要使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植物

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

3.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历史及概况。

(2)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最常用的使用方法。

(3)掌握: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作用,

重要品种的作用、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特点。

第八章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1、教学内容

害虫、植物病原物和杂草抗药性的有关基本概念,抗药性的种类,抗药性的形成原因,抗药性

机理以及抗药性的综合治理。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害虫、病原菌、杂草抗药性的概念,抗药性的抗性机制,克服或延缓抗药性的措施。

(2)难点:抗药性形成的原因以及抗药性产生的生理生化机制。

3.教学目标:

(1)了解: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的历史,害虫、植物病原菌、杂草抗药性的概况。

(2)理解:抗药性的发展历程,以及抗药性形成的各种原因。

(3)掌握:害虫、病原菌、杂草抗药性的概念,抗药性的种类, 抗药性产生的抗性机制,克服

或延缓抗药性的措施。

第九章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

1、教学内容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概念,常见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品种和应用。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要想大规模开发利用,必然要进行加工,而目前生物源天然

产物农药的研究开发途径是难点。

3.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发展历史,研发途径,常用植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动

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微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

(2)理解: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作用机制,目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前景。

(3)掌握:掌握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的概念、特点。

第十章 农药环境毒理

1、教学内容

农药的环境行为与残留毒性,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农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及农药残留

毒性的控制措施。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农药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农药的残留和残留毒性,农药残留毒性的控制。

(2)难点:农药的环境行为非常复杂,农药在自然环境中和动植物体内的代谢特点及与残毒

的关系,残留毒性的控制。

3.教学目标:

(1)了解:农药环境毒理学的发展历史,农药对天敌、受粉昆虫和家蚕、土壤微生物及有益

动物的影响。

(2)理解: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大气、土壤、水),食物中农药的污染,主要包括食物

42

链、生物富集、食物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3)掌握:农药残留概念、残留毒性的规律,最大允许残留量(MRL)、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安全间隔期,农药残留毒性的控制措施。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主要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农药常用剂型、器械的

认识

各种规格喷雾器,各种类型农药,各种

规格烧杯、量筒、培养皿、容量瓶、移

液器,

1

2 杀虫剂毒力的测定 点滴器、叶面积测定仪、通风橱、恒温

培养箱,电子天平 1

3 乙酰胆碱酯酶的测定

冷冻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普通分

光光度计、水浴锅、超低温冰箱、普通

冰箱、制冰机、震荡仪、超声波清洗仪、

pH机

1

4 杀菌剂毒力测定 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电

磁炉、微波炉 1

5 除草剂毒力测定 旋转蒸发仪、蒸馏设备、索氏提取仪、

氮吹仪、杂草标本 1

6 药害测定 农药残留速测仪、液相色谱仪、 1

(二)实验项目

实验一 农药常用器械的观察、剂型的认识及加工方法

1.实验内容: 观察农药不同制剂的外观特点,认识农药的各种剂型。观察各种喷雾器的使用

原理和特点,了解农药常用器械的特点。

2. 教学目标:了解农药制剂使用的基本特性,并掌握几种常用剂型的加工,熟悉常用喷药器

械的使用。

实验二 农药物理性状的测定

1.实验内容:了解各种表面活性剂特点,液体表面张力与湿润、展着、悬浮、乳化等性能关

系。

2.教学目标:通过测定不同液体制剂的表面张力,不同液体的悬浮率,了解表面活性剂的作

用,熟悉常见的表面活性剂,掌握液体便面张力和悬浮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方法。

实验三 杀虫剂毒力的测定

1.实验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验昆虫的种类,然后确定杀虫剂的类型,根据杀虫剂类

型,选择合适的毒力测定方法。

2.教学目标:毒力是评价杀虫剂效能的直接指标。毒力的测定方法很多,不同种类杀虫剂的

毒力测定方法不同。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杀虫剂毒力测定的基本方法。

实验四 有机磷杀虫剂对昆虫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

1.实验内容:本实验采用比色法测定有机磷杀虫剂对昆虫乙酰胆碱酯酶的体外抑制。根据实

际情况,选定昆虫和不同的有机磷杀虫剂,在一定的条件下,测定其抑制程度。

2.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昆虫乙酰胆碱酯酶是有机磷杀虫剂的靶标。

43

实验五 波尔多液的配制及质量检查

1. 实验目的:在实验室通过不同的配比和方法配制波尔多液,测定其配制质量的好坏。

2. 教学目标:掌握波尔多液的配制方法,了解原料质量和不同配制方法与波尔多液质量的关

系,从而深入了解波尔多液的性质及其防病特点。

实验六 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

1. 实验内容:通过观察实验室杂草植物标本,认识农田常见杂草的种类和特点。

2. 教学目标:了解杂草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北方农田常见的杂草

实验七 2,4-D丁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 实验目的:选用不同阔叶植物,在实验室水培的条件下,加入不同浓度的 2,4-D 丁酯,观

察不同浓度 2,4-D 丁酯对植物的促进生长作用和抑制生长作用,以及出现畸形的情况。

2. 教学目标:2,4-D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除草剂,它同时具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在低浓

度时,促进植物的生长,在高浓度时则抑制植物的生长。

实验八 不同农药对植物的药害

1. 实验内容:本实验通过药剂使用浓度不当、施用时期不对、及施用对象不当等,认识不同

的药害现象。

2. 教学目标:药剂对植物的影响与刺激生长和抑制生长两方面。药剂抑制植物生长(即产生

药害)方面包括地上部分和根部的影响,如叶片出现斑点、黄化、枯萎、落叶落果等,种子不萌发。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内容、设备、实验步骤、实验记录、数据处理

(实验现象描述)、讨论等。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实验报告

2.成绩评定:

实验总评成绩=实验报告×100%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闭卷。

(二)成绩评定: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出勤成绩×1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考试×70%

表 3 试题类型及权重举例

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 填空题 选择题 判断题 简答题 论述题

权重(%) 15 20 10 5 30 2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44

(一)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1)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第四版)

(2)常静·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书·呼和浩特:自编教材,2000

2.参考书:

(1)吴文君·农药学原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慕立义·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赵善欢·昆虫毒理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4)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学实验指导·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第二版)

(二)相关网络资源

中国农药网:www.pesticide.com.cn

中国农药信息网:www.chinapesticide.gov.cn

农药在线:www.pesticideinfo.com

45

《昆虫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1820

课程中文名称: 昆虫学实验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of Entomology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16 学时/ 1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16 学时/ 1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5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

主撰人: 常 静 主审人: 李海平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昆虫学实验技术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从昆虫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及绘图技

术、昆虫饲养技术、昆虫生态学研究技术、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技术和科技文献网络检索等几个方面

全面系统地介绍昆虫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该课程的昆虫学研究的一般途径。

——熟悉该课程的昆虫学研究的原理与常用方法。

——掌握该课程的昆虫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与绘图技术、昆虫饲养技术、昆虫生态学研究技术

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技术、科技文献网络检索等几个方面的技能,并能在实践中熟练应用。

46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小结 一 昆虫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与科学绘图 2 4 6

二 昆虫饲养的方法与技术 4 4 1 9

三 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 2 2

四 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技术 4 4 1 9

五 昆虫学重要文献及其检索方法 2 4 6

合 计 14 16 2 32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昆虫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与科学绘图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昆虫形态的文字描述

第二节 昆虫形态构造的科学绘图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昆虫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及科学绘图。

(2)难点:绘制草图的常用方法及图稿的上墨。

3.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绘图与艺术图的异同点。

(2)理解如何正确描述昆虫形态特征。

(3)掌握昆虫草图描绘及生物绘图的方法。

第二章 昆虫饲养的方法与技术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昆虫饲养的类型和基本方法

第二节 昆虫饲养的一般程序和主要环节

第三节 饲养的基本设备及器具

第四节 人工饲料的研制

第五节 植食性昆虫的饲养

第六节 天敌昆虫的饲养

第七节 其他昆虫的饲养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昆虫饲养的一般程序和环节。

(2)难点:常见昆虫的饲养方法。

3.教学目标:

(1)了解昆虫饲养的目的和意义。

(2)理解昆虫饲养的类型及一般程序和环节。

47

(3)掌握常见昆虫的饲养方法。

第三章 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温度

第二节 湿度

第三节 光照测定和光周期控制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温湿度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难点:小空间内温湿度控制的方法。

3.教学目标:

(1)了解温湿度控制在昆虫研究中的意义及目前实验中应用的控温控湿设备。

(2)理解温湿度控制的基本原理。

(3)掌握小空间内温湿度控制的方法。

第四章 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技术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壁几丁质的分析

第二节 昆虫电生理技术

第三节 昆虫中肠消化酶的定性分析

第四节 昆虫的取食量和利用率的测定

第五节 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测定

第六节 昆虫信息素的研究技术

第七节 蛋白质的分离与测定技术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生理生化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2)难点:各种生理生化测定方法和技术的掌握。

3.教学目标:

(1)了解昆虫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理生化研究技术。

(2)理解各项生理生化研究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原理。

(3)掌握昆虫学研究中各项生理生化研究技术的实践和应用。

第五章 昆虫学重要文献及其检索方法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昆虫学重要的文献

第三节 如何查找昆虫学文献

第四节 参考文献的处理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重点:昆虫学重要参考文献及其检索方法。

(2)难点:昆虫学文献检索方法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了解昆虫学重要的著作和期刊。

(2)理解文献资料检索的几种主要方法。

(3)掌握科研实践中文献资料检索方法的应用。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48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主要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昆虫学绘图 标本架 4-5 个

铅笔(3H)、小钢笔尖、九宫格纸、硫酸纸、碳素墨水、圆规、直尺、描图架。

若干

2 昆虫饲养方法和技术 养虫笼 若干

人工饲料或寄主植物 若干

滤纸 若干

3 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技术 NaH2PO4和 Na2HPO4

无需每组配备,整个实验需要两种化学试剂各一瓶。

DTNB (5,5 -́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和ATCH(碘化硫代乙酰胆碱)

整个实验需要购置这两种化学试剂各 1克。

玻璃匀浆器 2-3 个

冷冻离心机 1 台

分光光度计 1 台

比色皿 2-3 个

说明:“每组应配台件数”为一组学生做本项实验所需的实施设备台件数。

(二)实验项目

表 3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49

1 昆虫学绘图

(1)应用九宫格纸放大的方法绘图。

(2)应用点线画法为完成的昆虫铅笔草图上墨

(1)了解哪种类型的昆虫可以应用九宫格放大法绘图。

(2)熟悉应用九宫格放大绘图的原理,熟悉点线画法上墨的一般流程。

(3)掌握九宫格放大绘图的方法,掌握应用点线画法为昆虫铅笔草图上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昆虫的饲养

(1)对实验室内饲养的昆虫进行观察。

(2)每组选择一种昆虫进行饲养,并记录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

(1)了解室内饲养昆虫的主要类型和用途。

(2)熟悉常用养虫工具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3)掌握昆虫饲养的程序和环节。

4 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测定

(1)0.1mol/L pH 8.0 的磷酸缓冲液的制备;0.0314mol/L DTNB

(5,5 -́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和 0.0314mol/L ATCH(碘化硫代乙酰胆碱)溶液的配制。

(2)待测定昆虫酶液的制备。

(3)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1)了解乙酰胆碱酯酶在昆虫生理和生物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熟悉昆虫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3)掌握昆虫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并能在实践中熟练应用。

5 昆虫学文献的检索

(1)在图书馆应用馆藏目录查找昆虫学著作或期刊文献。

(2)应用检索工具查找昆虫学期刊文献。

(3)制作昆虫学文献卡片。

(1)了解如何管理文献。

(2)熟悉文献的获取途径。

(3)掌握昆虫学文献常用的检索方法。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基本要求如下,应写明实验名称、目的、内容及所用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同时记录

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作业。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勤+现场操作(考查)+实验报告

2.成绩评定:实验总评成绩=平时考勤成绩×20%+操作考查×20%+实验报告×60%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考勤+实验成绩+闭卷考试

(二)成绩评定: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考勤成绩×2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考试×60%。

表 4 试题类型及权重举例

50

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 填空题 选择题 简答题 问答题

权重(%) 10 20 20 30 2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1]赵惠燕·昆虫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第一版)。

2.参考书

[1]文礼章·昆虫学研究方法与技术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第一版)。

[2]李正跃·生态与农业昆虫研究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一版)。

51

《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1920

课程中文名称: 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

课程英文名称: Method of

Phytopathology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16 学时/1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16 学时/1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0 学时/0 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5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普通微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

主撰人: 赵君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植病研究法是植保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完成《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设。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基本原理,训练学生的植物病理学

研究的实践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开展植物病理学的科学研究及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该课程的有关的植物病理学实验操作技能;

—— 熟悉该课程设置的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的具体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建立系统的研究植

物病害的基本思路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掌握该课程涉及的珂赫氏法则的基本操作步骤。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52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小计

第一章 培养基的种类及配制 2 2 2

第二章 无菌操作及灭菌技术 2 2 2

第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研究方法 6 8 14

第四章 病原菌的接种技术 2 2 4

第五章 菌种的保存和活化 2 2 4

第六章 显微计测和显微描绘 2 2

合 计 16 16 32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培养基的种类及配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包括培养基种类和主要成分以及不同类型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第二节 不同类型培养基配制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培养基的用途和配制过程。

3.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培养基的类型。

(2)理解培养基各组分在培养微生物过程中的功能。

(3)掌握常用培养基的配制组分和配制方法。

第二章 无菌操作及灭菌技术

1.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各种灭菌技术及其原理;无菌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湿热和干热灭菌技术指标。

(2)教学难点:无菌操作中的各种注意事项。

3.教学目标:

(1)了解湿热和干热灭菌技术的原理。

(2)理解无菌操作的目标。

(3)掌握无菌操作的技术。

第三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研究方法

1.教学内容:

植物病原菌常用的几种分离方法;植物表面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范围;病菌纯化常用的方法;

病菌菌种保存常用的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表面消毒的原理。

(2)教学难点:病原菌纯化常用的几种方法。

53

3.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病原菌常用的几种分离方法。

(2)理解植物表面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范围。

(3)掌握病菌纯化和菌种保存常用的方法。

第四章 植物病原物的接种技术

1.教学内容:

植物病原物的人工接种方法和原理以及影响植物病害人工接种的因素;接种结果的观察和记载

方法;典型病害人工接种的操作技能和柯赫氏法则的基本内容。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珂赫氏法则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不同种类病原菌接种常用方法。

3.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病原物的人工接种方法和原理。

(2)理解影响植物病害人工接种的因素。

(3)掌握柯赫氏法则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 菌种的保存和活化

1.教学内容:

病原菌常用的保存方法和保存原理;通过实验进行病菌菌种的保存以及保存效率的检测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真菌和细菌病害常用的菌种保存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保存菌株的活化方法。

3.教学目标:

(1)了解病原菌常用的保存方法和保存原理。

(2)理解病原菌常用的保存的目的。

(3)掌握菌株保存和活化的方法。

第六章 显微计测和显微描绘

1.教学内容:

病原菌常用的孢子和细菌菌体的计数方法,利用血球计数板和血细胞计数器计数真菌的孢子和

细菌菌体的数量;学会使用测微尺、描绘仪和显微照相技术。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病原菌常用的孢子和细菌菌体的计数常用的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利用血球计数板和血细胞计数器计数真菌的孢子和细菌菌体的数量。

3.教学目标:

(1)了解病原菌常用的孢子和细菌菌体的计数方法。

(2)理解病原菌常用的孢子和细菌菌体的计数的目的。

(3)掌握利用血球计数板和血细胞计数器计数真菌的孢子和细菌菌体的数量。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54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玻璃器皿的洗涤、灭菌 高压灭菌锅、超净台 各 1 台

2 培养基的配制和倒皿 超净台、高压灭菌锅 各 1 台

3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单孢纯化

生化培养箱、超净台、高压灭菌锅

各 1 台

4 不同种类病原菌的回接鉴定

生化培养箱、超净台、接种针等

各 1 台、接种针 5

5 寄主抗性鉴定 生化培养箱、超净台、接种针等

各 1 台、接种针 5

6 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的测定

生化培养箱、超净台、接种针等

各 1 台、接种针 5

7 化学药剂的毒力测定 生化培养箱、超净台、接种针等

各 1 台、接种针 5

8 菌株的保存和活化 生化培养箱、超净台、接种针、试管等

各 1 台、接种针 5

个、试管 6 支/小组

(二)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表 3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基本要求

1 玻璃器皿的洗涤、灭菌

(1)学会如何洗涤玻璃器皿

(2)培养皿和试管的包扎和灭菌

(1)了解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

(2)熟悉培养皿和试管的包扎

(3)掌握玻璃器皿的高压湿热灭菌的条件和灭菌的原理

2 培养基的配制和倒皿

(1)学会如何配制不同类型的培养基

(2)学会如何在无菌条件下倒置培养基平板

(1)了解不同类型培养基使用范围

(2)熟悉常用培养基的配方

(3)掌握常用培养基配制过程以及倒置平板培养基方法。

3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单孢纯化

(1)学会如何进行病样的表面消毒 (2)学会如何进行病菌的分离 (3)学会如何获得病菌纯培养

(1)了解植物表面消毒剂种类 (2)熟悉病菌的分离和单孢纯化的过程 (3)掌握真菌和细菌病害分离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4 不同种类病原菌的回接鉴定

(1)学会病菌回接鉴定常用的方法 (2)了解病菌回接鉴定的重要性

(1)了解不同类型病菌回接鉴定常用的方法和原理 (2)熟悉气传、土传和种传病害常用的回接鉴定方法 (3)掌握喷雾法、针刺法和蘸根法回接鉴定的程序。

5 寄主抗性鉴定

(1)掌握寄主抗性机制以及抗性鉴定方法 (2)学会病菌致病力分化的原理和方法

(1)了解寄主抗性机制和病菌致病力分化原因 (2)熟悉常用的机制抗性鉴定方法 (3)掌握两种寄主抗性鉴定的研究方法

6 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的测定

(1)掌握病原菌致病力分化测定常用的方法

(1)了解病菌致病力分化的原因 (2)熟悉常用的致病力返回研究方法 (3)掌握两种测定致病分化的研究方法

7 化学药剂的毒力测定

(1)了解化学药剂种类和施用范围 (2)了解化学药剂的毒力和毒性的概念 (3)掌握毒力测定方法

(1)了解化学药剂种类和毒力的概念 (2)熟悉毒力测定的方法 (3)掌握毒力测定获得数据的分析能力

55

以及数据分析能力

8 菌株的保存和活化

(1)了解菌株保存原理和常用的方法 (2)掌握菌株保存后进行活化的操作技术。

(1)了解不同菌种保存方法的原理 (2)熟悉常用的几种菌株保存方法如甘油保存法、滤纸片保存法等 (3)掌握真菌和细菌菌株常用的保存方法以及保存后菌株活化的方法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原理、内容、结果和讨论六部分内容。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实验报告+实验操作

2.成绩评定: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成绩(按照5分制进行评定)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采用开卷考试成绩结合平时考核成绩(包括出勤、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进

行考核

(二)成绩评定: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50%+课程

结业考试×50%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二)参考书

1.孙广宇.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胡俊.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

3.刘乾开,朱国念.新编农药使用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6

《昆虫分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0620 课程中文名称: 昆虫分类学

课程英文名称: Insect Taxonomy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拓展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20 学时/1.5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12 学时/0.5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0 学时/0 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4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普通昆虫学

主撰人: 史丽 主审人: 庞保平 制定时间: 2017年 6月 20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昆虫分类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拓展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昆虫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

科,已有 200多年的历史,它是昆虫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基础,属于比较生物学范畴,归纳其他学科

的研究成就,其他学科的成就也促进了分类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展,新技术融入

到昆虫分类研究领域,使这门科学无论在理论上或方法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本课程主要是介绍昆

虫分类学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理论、基本形态特征、基本分类体系、新方法、新动态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国内外昆虫分类学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以及新动态。

——熟悉昆虫分类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动物命名法规的有关规定,分类检索表的运用和编写,

重要目、科的拉丁学名。

——掌握 30 个目的形态识别特征、变态类型及生物学特性,与农业有关的 8 个目及重要科的

分类特征,昆虫鉴定的基本方法,为昆虫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57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小计

一 昆虫分类学原理和方法 3 3

二 六足总纲的分类体系 3 3

三 农业昆虫重要目、科的识别

直翅目 1 0.5 1.5

缨翅目 1 0.5 1.5

脉翅目 1 0.5 1.5

半翅目 3 1.5 4.5

鞘翅目 3 1 4

鳞翅目 3 2 5

双翅目 3 1 4

膜翅目 3 1 4

合 计 24 8 32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58

表 2 理论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设计

主要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 重点或难点 教学目标

第 1 章 昆虫分类学原理和方法 1.1 昆虫分类学概述 1.2 主要理论研究学派 1.3 昆虫分类学发展史

1.分类学的意义和任务; 2.分类阶元; 3.分类特征; 4.动物命名法规; 5.分类检索表; 6.四大分类学派代表人物和观点; 7.国内外昆虫分类学发展历程。

1.昆虫分类学的基本概念; 2.昆虫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编写。

1.了解学习昆虫分类学的意义和昆虫分类学的三大任务,主要理论研究学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了解国内外昆虫分类学的发展史; 2.熟悉检索表的类型和特点,昆虫分类鉴定的常用特征; 3.掌握分类单元和分类阶元的区别,物种、优先律、双名法、三名法、模式标本等基本概念。

第 2 章 六足总纲的分类体系 2.1 不同分类体系的差异 2.2 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 2.3 昆虫纲 30个目概述

1.国内外昆虫分类体系的变更; 2.最新系统发育支序分析; 3.30个目鉴别特征及口诀。

1.昆虫纲 30 个目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的识别; 2.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分析中所依据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1.了解六足总纲分类体系的差异和分目依据; 2.熟悉分类系统的最新进展,六足总纲的各目、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3.掌握昆虫纲 30 个目的主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和经济意义。

第 3 章 农业昆虫重要目、科的识别 3.1 直翅目 3.2 缨翅目 3.3 脉翅目 3.4 半翅目 3.5 鞘翅目 3.6 鳞翅目 3.7 双翅目 3.8 膜翅目

1.8 个目的形态鉴别特征; 2.8 个目的生物学特性; 3.8 个目的经济学意义 4.8 个目中的重要科介绍和形态鉴别

1.农业昆虫重要的 8个目以及各目重要科的鉴别特征、生物学特性、经济意义; 2.与形态特征相关的名词术语、特有形态构造图解。

1.了解 8 个目昆虫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及经济意义; 2.熟悉 8 个目及其重要科的拉丁学名; 3.掌握 8 个目及其重要科的主要鉴别特征:直翅目(5 科),缨翅目(3科),脉翅目(4 科),半翅目(25科),鞘翅目(22科),鳞翅目(30科),双翅目(16科),膜翅目(20科)

59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表 3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主要设备名称 每人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直翅目、缨翅目、半翅目主要科形态识别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套

2 脉翅目、鞘翅目主要科形态识别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 套

3 膜翅目、双翅目主要科形态识别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 套

4 鳞翅目主要科形态识别 体式双筒解剖镜、环形光源、绘图臂

1 套

(二)实验项目

表 4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1 直翅目、缨翅目、半翅目主要科形态识别

使用解剖镜观察直翅目、缨翅目、半翅目主要科的标本的形态特征;绘制有翅蚜的前翅特征图。

(1)了解直翅目、缨翅目、半翅目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2)熟悉蝗科、螽蟖科、蟋蟀科、蝼蛄科、蓟马科、蝉科、长蝽科、缘蝽科、盲蝽科、花蝽科、猎蝽科、蝽科、蚜科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3)掌握螽蟖科和蟋蟀科、盲蝽科和花蝽科、蝽科和缘蝽科、姬蝽科和猎蝽科的主要区别特征。

2 脉翅目、鞘翅目主要科形态识别

使用解剖镜观察脉翅目、鞘翅目主要科的标本的形态特征;绘制鞘翅目任意一种昆虫的足的跗节的线条图。

(1)了解脉翅目、鞘翅目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2)熟悉草蛉科、蚁蛉科、步甲科、虎甲科、拟步甲科、芫菁科、天牛科、叶甲科、吉丁甲科、叩头甲科、皮蠹科、花萤科、丽金龟科、花金龟科、鳃金龟科、瓢甲科、豆象科、象甲科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3)掌握草蛉科和蚁蛉科、步甲科和虎甲科、吉丁甲科和叩头甲科、拟步甲科和芫菁科、天牛科和叶甲科、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科和花金龟科的主要区别特征。

3 膜翅目、双翅目主要科形态识别

使用解剖镜观察膜翅目、双翅目主要科的标本的形态特征;绘制食虫虻科足的跗节的线条图。

(1)了解膜翅目、双翅目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2)熟悉大蚊科、虻科、食虫虻科、食蚜蝇科、蝇科、花蝇科、寄蝇科、丽蝇科、麻蝇科、实蝇科、叶蜂科、树蜂科、姬蜂科、茧蜂科、胡蜂科、蜾蠃科、泥蜂科、熊蜂科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3)掌握虻科和食虫虻科、蝇科和花蝇科、丽蝇科和麻蝇科、姬蜂科和茧蜂科、胡蜂科和蜾蠃科的主要区别特征。

4 鳞翅目主要科形态识别

使用解剖镜观察鳞翅目主要科的标本的形态特征;绘制蛱蝶科或眼蝶科的前翅脉序图。

(1)了解鳞翅目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2)熟悉弄蝶科、粉蝶科、眼蝶科、蛱蝶科、灰蝶科、凤蝶科、枯叶蛾科、天蛾科、尺蛾科、夜蛾科、螟蛾科、毒蛾科、灯蛾科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3)掌握蛾和蝶、粉蝶科和弄蝶科、眼蝶科和灰蝶科、夜蛾科和螟蛾科的主要区别;幼虫趾钩的类型。

60

(三)实验报告

表 5 实验报告内容模板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 实验一 直翅目、缨翅目、半翅目主要科形态识别 姓名

班级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液浸标本…;玻片标本….;针插标本…..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四、作业:

1……

2…..

教师 年 月 日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实验课结束后,立即提交实验报告。以实验报告作为评分实物。

2.成绩评定:实验总评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百分制)。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闭卷。

(二)成绩评定:

表 6 考核方式及权重举例

考核类型 考勤 实验成绩 期末试卷

权 重(%) 10 20 70

表 7 试题类型及权重举例

试题类型 名词题 选择题 学名题 连线题 比较题 简答题 检索表

权重(%) 15 20 10 13 18 14 1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史丽·昆虫分类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编教材,2007. 8

61

2.参考书

(1)袁锋·昆虫分类学·北京:中国农业出报社,2016.1(第二版)

(2)许再福·普通昆虫学实验实习指导·北京:科学出报社,2017.1

(二)相关网络资源

网站类别 网 址

慕课教学网址 精品课程资源网 http://www.jingpinke.net/

国内公开课教学网址

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

内蒙古农业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http://eplat.imau.edu.cn/meol/homepage/common/

62

《昆虫生态与测报》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0720 课程中文名称: 昆虫生态与测报

课程英文名称: Insect Ecology and Forecast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拓展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学时/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 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6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普通昆虫学

主撰人: 庞保平 主审人: 孟瑞霞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3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昆虫生态及测报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昆虫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害虫预测预报原理及害虫预测预报的生物学方法等内容,阐明了环

境因子对昆虫个体的影响及昆虫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对策、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与数量动态、昆

虫群落的结构与动态、昆虫与植物的化学联络与通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害虫的再猖獗与生

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维持的基本原理,以及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损失预测预报的多种

实用方法和操作步骤及迁飞性害虫的异地预测方法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新动向、昆虫生态学发展的新特点及害虫预测预报的新进展。

——熟悉昆虫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以及害虫

预测预报原理和方法等基础知识与理论。

——掌握测报工作所需的基本技巧与技能,能够运用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原理去有目的地分析

和解决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制订出合理的害虫测报与防治计划,开展害虫的中、短

期预测预报,指导害虫综合防治。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63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4

第三章 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 2

第四章 昆虫种群的数量动态 6

第五章 昆虫群落生态学 3

第六章 昆虫化学生态学 3

第七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5

第八章 害虫预测预报原理 3

第九章 害虫预测预报的生物学方法 4

合 计 32

注 1:“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适当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64

表 2 理论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设计

主要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 重点或难点 教学目标

第 1 章 绪论

1.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昆虫生态学的发展;

4.害虫预测预报学的发展。

1.生态学的定义;

2.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了解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新动向、昆虫生态学发展的新特点及害虫

预测预报的新进展;

2.掌握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第 2 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2.1 昆虫环境的组成

2.2 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2.3 昆虫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2.4 昆虫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2.5 昆虫对环境的适应

1.非生物因子对昆虫存活、生长发育、繁殖、行为的影响;

2.生物因子对昆虫的作用;

3.昆虫的休眠与滞育、扩散与迁飞、生物钟、学习行为。

1.环境的概念;

2.高温和低温对昆虫的影响;

3.昆虫的过冷却现象和耐寒性及其机理;

4.温度和湿度对昆虫的联合作用;

5.竞争与排斥原理;

6.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

7.休眠与滞育;

8.昆虫的扩散与迁飞。

1.了解环境因子的归类方法、环境因子与昆虫的关系、温度对昆虫繁殖的影响、光和风在昆虫活动中的意义、昆虫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生物关系的类型、昆虫的扩散特征、昆虫生物钟和学习行为;

2.熟悉温度对昆虫繁殖的影响、湿度和降水对昆虫的影响、生物因素对昆虫的生态效应;

3.掌握昆虫的温区和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高温对昆虫的致死作用及昆虫的耐热性、低温对昆虫的致死作用及昆虫的耐寒性、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竞争排斥原理、捕食者与猎物的功能反应、休眠与滞育的概念、滞育的类型及其机理和昆虫迁飞的特性。

第 3 章 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

3.1 种群的基本特性与种群结构

3.2 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其类型

3.3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的确定方法

3.4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的动态过程及应用

1.种群的基本特性;

2.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其类型;

3.昆虫种群空间分布的确定方法;

4.昆虫种群空间分布的动态过程及应用;

5.异质种群的特点。

1.种群的定义和特性;

2.种群的结构;

3.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判定方法;

4.昆虫种群动态过程及成因;

5.异质种群。

1.了解空间分布判定的频次分布法和地统计法、异质种群的概念及成因;

2.熟悉种群的基本特性、昆虫种群空间分布的动态及成因和应用;

3.掌握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结构、种群空间分布的类型及分布指数法。

第 4 章 昆虫种群的数量动态

4.1 昆虫种群数量消长的表现

4.2 昆虫种群的生长型

4.3 昆虫种群生命表

4.4 种群的生态对策

4.5 种群数量平衡及其调节理论

1.昆虫种群的消长类型、消长规律和消长机制;

2.种群的生命表技术;

3.种群的生态对策。

1.种群指数生长型;

2.种群逻辑斯蒂生长型;

3.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关键因子分析;

4.种群生态对策;

5.种群消长机制。

1.了解昆虫种群数量的地理消长、季节消长及年际动态、生命表的编制及数据获取方法;

2.熟悉生态对策与害虫防治的关系、种群数量调节的主要理论;

3.掌握种群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生命表的概念、作用及类型、内禀增长能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关键因素及其分析方法、生态对策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第 5 章 昆虫群落生态学

5.1 群落的基本特性

5.2 群落的结构

5.3 群落的演替

5.4 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5.5 群落特性的分析

1.群落的基本特性;

2.群落的结构;

3.群落的演替;

4.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5.群落特性的分析。

1.群落的基本特征;

2.群落的营养结构;

3.群落的演替及其过程;

4.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5.群落特性的分析方法。

1.了解群落的垂直、水平和时间结构和顶极群落的类型及性质;

2.熟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子、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因素;

3.掌握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别及特征、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概念和群落特性的分析方法。

65

主要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 重点或难点 教学目标

第 6 章 昆虫化学生态学

6.1 化学生态学概述

6.2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间的化学联系

6.3 昆虫信息素

6.4 昆虫对化学信息的感受机理

6.5 化学生态学与害虫综合治理

1.植物与植食性昆虫间的化学联系;

2.昆虫信息素;

3.昆虫对化学信息物质的感受机理;

4.化学生态学原理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1.植物的抗虫机制和化学防御昆虫的对策;

2.昆虫信息素的种类和应用;

3.昆虫的化学感受机理;

4.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种类与功能;

5.昆虫的嗅觉识别。

1.了解昆虫化学生态学的发展和利用趋势、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种类和功能、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昆虫的化学感受器;

2.熟悉植物对昆虫的防御策略、植物化学防御的分类、昆虫的化学感受机理;

3.掌握植物抗虫性的概念及其机制、昆虫信息素的种类及利用。

第 7 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7.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7.2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

7.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7.4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

7.5 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7.6 害虫再猖獗

7.7 害虫生态治理与生态工程

7.8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生态学机制

7.9 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

3.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4.生态系统中害虫的表现与治理策略;

5.生态系统中的外来入侵生物;

6.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生态平衡;

3.害虫再猖獗和生物入侵的生态学机制;

4.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流;

2.熟悉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害虫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

3.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结构、害虫再猖獗的机制、外来入侵害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第 8 章 害虫预测预报原理

8.1 害虫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步骤

8.2 害虫预测预报中的抽样与种群密度估计

8.3 种群数量消长分析

8.4 种群暴发过程

8.5 害虫预测预报与防治中的经济阈值

1.害虫预测预报的基本原理;

测报调查的基本方法;

2.种群数量消长的相关因子剖析;

3.种群暴发过程;

4.害虫经济阈值的确定。

1.害虫测报原理;

2.调查抽样方法;

3.经济阈值及其制定

4.种群暴发机制。

1.了解种群数量消长的分析方法、植物保护管理中投入与收益的关系;

2.熟悉田间抽样技术及种群密度估计的调查方法、种群暴发的机制;

3.掌握害虫预测的原理和基本步骤、经济危害水平和经济阈值的概念。

第 9 章 害虫预测预报的生物学方法

9.1 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

9.2 农作物害虫预测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9.3 害虫发生期预测的原理与方法

9.4 害虫发生量预测的原理与方法

9.5 迁飞性害虫的预测方法

9.6 害虫危害程度预测及产量损失估计

9.7 预测信息的发布

1.发生期预测的原理与方法;

2.发生量预测的原理与方法;

3.迁飞性害虫的异地预测和轨迹分析方法;

4.农作物害虫危害的产量损失估计方法;

5.害虫情报的发布方法。

1.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型;

2.发生期预测的基本方法;

2.发生量预测的基本方法;

3.异地预测;

4.危害程度与产量损失关系;

5.病虫情报的写作。

1.了解农作物害虫预测的研究方法、我国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工作的进展、迁飞轨迹预测方法;

2.熟悉发生量预测和异地预测的基本方法、产量损失估计方法;

3.掌握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型、发生期预测的基本方法、病虫情报的写作。

66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开卷。

(二)成绩评定: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 ×(30)%+课程结业考试 ×(70)%。

表 3 平时考核方式及权重举例

平时考核类型 考勤 作业

权 重(%) 40 60

表 4 试题类型及权重举例

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 填空题 简答题 计算题 论述题

权重(%) 16 20 24 20 2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

1. 教材

刘向东·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第四版)

2. 参考书

(1)张国安,赵惠燕·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预测预报·北京:科学出报社,2012

(2)沈佐锐·昆虫生态学及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原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报社,2009

67

《农药生物测定》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1420

课程中文名称: 农药生物测定

课程英文名称: Bioassay Technique of

Pesticides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专业拓展课

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24学时/1.5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8学时/0.5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6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专业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

主撰人: 王振 主审人: 李海平 制定时间: 2017年 6月 20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农药生物测定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

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测定方法及原理,以及测定结果的评判和统

计分析方法。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农药混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毒力等问题,熟悉农药残留常用

的测定技术,掌握主要农药室内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大田药效试验的设计原理、统计分析方法和

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未来的生产实践中科学合理地对农药进行室内和大田的测定,以便在农药研

究、生产和应用中能够正确合理地评价农药的活性,为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供依据,更好的为农

业生产服务。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68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或序号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

一 绪论 2

二 杀虫剂室内生物测定技术 6 2

三 杀菌剂室内生物测定技术 3 2

四 除草剂室内生物测定技术 3 2

五 农药混用联合毒力测定技术 2 2

六 农药田间药效实验与评判 3

七 农药残留测定技术 5

合计 24 8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表 2 理论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设计

主要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 重点或难点 教学目标

第一章 绪论

1.农药生物测定技术的概念、发展

历程;

2.农药生物测定技术主要包含的内

容;

3.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在新农药研发

领域的重要作用。

1.农药生物测定技术

主要包含的内容,以及

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在

新农药研发领域的重

要作用;

2.农药生物测定技术

在新老农药研发领域

的重要作用。

1.了解农药生物

测定技术的概念、

发展历程;

2.熟悉农药生物

测定技术主要包

含的内容。

第二章 杀虫剂室内

生物测定技术

2.1 基本概念

2.2 目标昆虫的饲

养方法

2.3 影响杀虫剂生物

测定技术的因素

2.4 杀虫剂的毒力测

定技术

2.5 杀虫剂毒力测定

结果的统计分析

1.杀虫剂生物测定技术的意义、内

容、原理和原则;

2.标准目标昆虫的要求和种类,常

用目标昆虫的饲养方法;

3.影响杀虫剂生物测定技术的内在

因素和外在因素;

4.杀虫剂生物测定技术中的胃毒作

用测定技术、触杀作用测定技术、

熏蒸作用测定技术、内吸作用测定

技术;

5.杀虫剂毒力测定结果的毒力表示

方法。

1.杀虫剂室内生物测

定的原理和原则,不同

作用机制杀虫剂的不

同的生物测定方法;

2.不同作用机制杀虫

剂的不同的生物测定

方法。

1、了解杀虫剂生

物活性测定的基

本流程。

2、熟悉毒力计算

的软件;

3、掌握不同种类

杀虫剂的主要生

物测定的技术,以

及生物测定结果

的统计和分析。

69

第三章 杀菌剂生物

测定技术

3.1 试验器材的清洁

及灭菌

3.2 植物病原菌的培

3.3 杀菌剂室内生物

测定技术

3.4 杀菌剂盆栽药效

测定方法

1.实验室常用的洗涤剂,掌握试验

器材的清洁和灭菌方法;

2.供试菌种种类、菌种的培养与保

存;

3.孢子萌发试验法、生长速率测定

法 、扩散法 及其他杀菌剂的测定

方法;

4.供试植物、 供试菌种、 环境因

子的控制、菌种接种方法和杀菌剂

施药方法及药效调查。

1.孢子萌发法、水平扩

散法、生长速率法和室

内盆栽法的基本操作

方法及各种方法对杀

菌剂毒力的评判标准;

2.杀菌剂生物测定的

离体测定与活体测定

的优缺点及不同杀菌

剂如何选择相应的生

物测定方法。

1、了解杀菌剂生

物活性测定的基

本流程。

2、掌握不同种类

杀菌剂的主要生

物测定技术

第四章 除草剂生物

测定

4.1 除草剂室内生物

测定概述

4.2 除草剂生物测定

技术

4.3 生物测定技术在

除草剂研究中的应用

1、除草剂生物测定的定义及意义,

掌握除草剂生物测定的基本原理。

2、除草剂生物测定技术中的常用方

法,包括高梁根茎法、小杯法、去

胚乳小麦幼苗法和黄瓜幼苗法及小

麦根长法、番茄水栽法等其他方法。

3、生物测定技术在除草剂的筛选、

对作物的安全性测定及除草剂在土

壤中淋溶中的应用。

1.除草剂室内生物测

定的主要技术方法,生

物测定技术在除草剂

研究中的应用;

2.除草剂的主要生物

测定技术方法。

1、了解除草剂生

物活性测定的基

本流程。

2、掌握除草剂常

用的生物测定技

术,以及生物测定

在除草剂研发中

的应用。

第五章 农药混用联

合毒力的测定与计算

5.1 农药混用的目的

和对生物的作用

5.2 图解法在农药混

配选优中的作用。

1.农药混用的目的,农药混用对生

物的联合作用及农药混用联合毒力

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2.图解法的内容以及在农药混配选

优中的作用。

1.农药混用联合毒力

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2.图解法的内容。

1、了解混用药剂

生物活性测定的

基本流程。

2、掌握农药混用

联合毒力的测定

与计算。

第六章 农药田间药

效实验与评判

6.1 田间药效实验的

内容和原则

6.2 田间药效检查与

评判

6.3 田间药效试验统

计分析

1.田间药效试验的内容和试验的基

本原则;

2.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田间药

效检查与评判;

3.应用生物统计方法对田间药效试

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1.农业部药检所发布

的《农药田间药效实验

准则》规定的相关试验

准则;

2.田间药效试验实验

内容复杂,不同农药标

准不同。

1、了解农药田间

药效试验的基本

流程。

2、掌握农药田间

药效实验的原则,

农药田间药效的

检查与评判,实验

结果分析。

70

第七章 农药残留测

定技术

7.1 取样技术

7.2 样品的提取

7.3 样品的浓缩

7.4 样品的净化

1.取样方法和技术,包括试验田中

植物和土壤取样, 大宗物品的取

样,并对待测样品制备及保存;

2.样品的提取方法,提取剂及处理、

提取剂的选择;

3.样品浓缩方法,包括 K-D浓缩法,

旋转蒸发浓缩法和其他浓缩方法;

4.常用样品净化方法,包括柱层析

法,液-液分配法及其他净化方法;

5.使用气相色谱测定农药残留的流

程,气相色谱检测器的类型和性能

指标;

6.气相色谱测定结果的定性分析和

定量分析。

1. 常用样品净化方

法;

2.气相色谱测定技术

和结果分析。

1、了解气相色谱

等仪器测定农药

残留的过程

2、掌握测试结果

的总结分析。

71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表 3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主要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杀虫剂室内测定技术 容量瓶、烧杯、药勺、镊子 各 8个

2 杀菌剂室内测定技术

超净工作台、高温灭菌锅、容

量瓶、摇床、烧杯、药勺、培

养皿、接菌针、酒精灯

超净工作台 4个,

培养皿 24个,其余

各 8个

3 除草剂室内生物测定 花盆、容量瓶、烧杯、药勺、

生长箱、生化培养箱、

花盆 24个,其余各

8个

4 杀虫剂混用毒力测定 容量瓶(100mL)、烧杯、药勺 各 8个

(二)实验项目

表 4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1

杀虫剂室

内测定技

(1)药剂配制

(2)叶片夹毒法、点滴法、三角

瓶法等杀虫剂毒力测定。

(3)对照处理的设置与判断。

学习和掌握某一类型杀虫剂的室内毒

力测定方法、数据处理和可靠性检验。

2

杀菌剂室

内测定技

(1)菌种培养

(2)培养皿清洗与杀菌消毒。

(3)孢子萌发法、抑菌圈法测定

杀菌剂毒力。

学习和掌握用孢子萌芽法或抑菌圈法

测定杀菌剂的毒力。

3

除草剂室

内生物测

(1)药剂配制

(2)除草剂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3)除草剂对敏感试材的作用。

掌握除草剂的用药剂量和杂草以及耕

作植物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准确掌握

用药剂量。

4

杀虫剂混

用毒力测

(1)混合药剂的配制

(2)药剂生物活性的测定。

(3)共毒系数的计算。

学习和掌握杀虫剂混用的毒力测定方

法,共毒系数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用统一的报告纸撰写,内容包括:实验日期、实验名称、目的、原理、材料、实验

步骤、实验记录、数据处理、讨论九部分。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查

(2)成绩评定:实验总评成绩=实验报告×100%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72

(一)考核方式:考查,课程论文。

(二)成绩评定: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40%+课程论文×60%。

表 5平时考核方式及权重

平时考核类型 考勤 作业 期中测验 实验成绩

权 重(%) 25 75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1.教材:

沈晋良﹒农药生物测定﹒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参考书:

[1]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一)﹒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2]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3]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三)﹒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慕立义﹒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岳永德﹒农药残留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3

《害虫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1320 课程中文名称: 害虫生物防治

课程英文名称: Insect Pest Biological Control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拓展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26 学时/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6 学时/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 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7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农业微生物学

主撰人: 孟瑞霞 主审人: 庞保平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害虫生物防治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主要包括国内外生物防治的新进展及

其主要成就和现状;害虫生物防治的的理论基础;寄生性天敌昆虫、捕食性天敌昆虫、其他捕食

性动物(捕食性螨类)、昆虫的疾病、昆虫的病原细菌及利用、昆虫的病原真菌及利用、昆虫病

毒与利用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目前国内外生物防治的新进展及其主要成就和现状;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防治及现

代有机农业及绿色农产品生产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熟悉天敌昆虫及微生物制剂大规模生产的技术。

——掌握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如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及生物无毒产品控制害虫的方

法,为学生将来从事害虫防治和现代有机农业及绿色农产品生产,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74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害虫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4 4

第三章 寄生性天敌昆虫 4 1 5

第四章 捕食性天敌昆虫 4 1 5

第五章 其他捕食性动物(捕食性螨类) 2 2 4

第六章 昆虫的疾病 2 2

第七章 昆虫的病原细菌及利用 4 1 5

第八章 昆虫的病原真菌及利用 2 1 3

第九章 昆虫病毒与利用 2 2

合 计 26 6 32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防治的基本概念、内容及重要性

第二节 生物防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生物防治的发展及新技术进展概况

2.重点或难点:

(1)广义和狭义的生防概念,生物防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2)生物防治的原则、途径。

3.教学目标:

(1)了解国内外生物防治的新技术进展概况。

(2)理解生物防治的基本概念、内容,认识其重要性。

(3)掌握生物防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第二章 生物防治的理论基础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害虫发生规律

第二节 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

2.重点或难点:

(1)广义和狭义的生防概念,生物防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害虫发生规律及害虫种群变动

的原;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天敌的跟随现象。

(2)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了解害虫发生规律、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及其特点。

75

(2)理解害虫种群动态的内因与外因。

(3)掌握天敌的跟随现象、天敌效能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 寄生性天敌昆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特点

第二节 寄生现象

第三节 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目和科的特点

第四节 赤眼蜂的人工繁殖与利用

第五节 其他寄生蜂的人工繁殖与利用

第六节 寄生性双翅目昆虫

2.重点或难点:

(1)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赤眼蜂的人工繁殖技术与利用技术;寄蝇的生物学特性。

(2)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寄生类型。

3.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国内外寄生性天敌的研究与利用动态。

(2)理解 6 大类寄生现象。

(3)掌握有关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名词术语;赤眼蜂、平腹小蜂等寄生蜂的人工繁殖、利用方

法与技术。

第四章 捕食性天敌昆虫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捕食性昆虫类群及其捕食对象

第二节 瓢虫的人工饲养与利用

第三节 草蛉的人工饲养

第四节 捕食性双翅目昆虫的利用

2.重点或难点:

(1)常见捕食性天敌昆虫的识别、生物学特点及人工饲养与保护利用。

(2)常见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人工饲养。

3.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国内外捕食性天敌的研究与利用动态。

(2)理解常见捕食性天敌昆虫的人工饲养技术及保护利用。

(3)掌握瓢虫、草蛉等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瓢虫、草蛉的人工繁殖、利用技术及

效果评价方法。

第五章 捕食性螨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捕食性螨类群及其捕食对象

第二节 捕食性螨类的人工饲养与利用

第三节 捕食性螨类的利用

2.重点或难点:

(1)常见捕食性捕食性螨类的识别、生物学特点及人工饲养与保护利用。

(2)常见捕食性捕食性螨类的人工饲养。

3.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捕食性螨类的生物学特性、国内外捕食性螨类的研究与利用动态。

(2)理解常见捕食螨的人工饲养技术及保护利用。

76

(3)掌握捕食性螨类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利用技术及效果评价方法。

第六章 昆虫的疾病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昆虫的传染病和流行

第二节 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2.重点或难点:

(1)昆虫疾病的概念、不同疾病的症状和病症、病原物的侵染途径。

(2)不同疾病的症状和病症、病原物的侵染途径。

3.教学目标:

(1)了解昆虫常见病原物的主要种类及其特性。

(2)理解昆虫疾病流行的三大因素。

(3)掌握昆虫疾病的概念、疾病的症状和病症、病原物的侵染途径以及常见病原物种类。

第七章 昆虫病原细菌的利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昆虫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第二节 苏云金杆菌类群

第三节 苏云金杆菌的加工利用

2.重点或难点:

(1)苏云金杆菌、日本芽孢杆菌的形态、生物学特点、致病机理、开发及利用技术。

(2)苏云金杆菌、日本芽孢杆菌致病机理、开发及利用技术。

3.教学目标:

(1)了解国内外昆虫病原细菌资源利用情况与工业化生产技术。

(2)理解昆虫病原细菌种类与特征。

(3)掌握苏云金杆菌和日本芽孢杆菌的形态、生物学特点、致病机理与开发利用技术并能够

识辨昆虫的细菌病。

第八章 昆虫病原真菌的利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昆虫病原真菌的类群

第二节 白僵菌的致病机制及其制剂的生产

第三节 真菌制剂在害虫防治上的利用

2.重点或难点:

(1)白僵菌、绿僵菌、虫霉菌的形态、生物学特点、致病机理与开发利用技术,昆虫真菌病

的识别。

(2)白僵菌、绿僵菌致病机理及昆虫真菌病的识别。

3.教学目标:

(1)了解国内外昆虫病原真菌资源利用情况与工业化生产技术。

(2)理解昆虫病原真菌种类与特征。

(3)掌握白僵菌、绿僵菌、虫霉菌的形态、生物学特点、致病机理与开发利用技术,并能够

识辨昆虫的真菌病。

第九章 昆虫病毒的利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昆虫病毒的分类

第二节 重要昆虫病毒的种类及其特点

77

第三节 害虫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颗粒体病毒(GV)及质型多角体病毒(CPV)三类主要病毒的特点、

理化特性、致病机理。

(2)三类病毒的致病机制。

3.教学目标:

(1)了解国内外昆虫病原病毒资源利用情况与工业化生产技术。

(2)理解昆虫病原病毒种类与特征。

(3)掌握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的形态、生物学特点、致病机理与

开发利用技术并能够识辨昆虫的病毒病。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主要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天敌昆虫的识别 体视解剖镜、镊子、

剪刀、解剖针

每 2人 1台解剖镜、镊

子、剪刀、解剖针

2 其他类别天敌识别 同上 同上

3 昆虫病原细菌和真菌识

别 同上 同上

(二)实验项目

表 3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1 天 敌 昆 虫

的识别

(1)观察七星瓢虫、异色瓢虫、

双七星瓢虫、蒙古光瓢虫、食蚜

蝇、小花蝽等捕食性天敌昆虫的

形态特征。

(2)观察赤眼蜂、肿腿蜂、蚜茧

蜂等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形态特征

(1)了解主要天敌昆虫的捕食性或寄生性

(2)熟悉主要天敌昆虫种类

(3)掌握常见天敌昆虫的形态特征

2 其 他 类 别

天敌识别

(1)捕食螨天敌的捕食行为观察

(2)常见捕食螨天敌形态特征观

(1)了解捕食螨天敌的捕食行为

(2)熟悉捕食螨天敌主要种类

(3)掌握常见捕食螨天敌的形态特征

3

昆 虫 病 原

细 菌 和 真

菌识别

(1)昆虫病原细菌形态的观察。

(2)昆虫病原真菌形态的观察。

(1)了解昆虫病原物的致病性

(2)熟悉病原细菌和真菌种类

(3)掌握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报告

78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工具、内容、形态特征描述或绘图、作业等。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成绩根据实验报告评定,未出勤本次实验报告成绩为零。

1.考核方式:实验报告。

2.成绩评定:实验总评成绩=实验报告成绩×100%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成绩采取平时考核成绩(含考勤、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和课程结业考核相结合

的方式综合评定。

(一)考核方式:开卷。

(二)成绩评定: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考勤成绩×(1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

考试×(70)%

表 4 试题类型及权重

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 填空题 选择题 判断题 简答题 论述题

权重(%) 10 20 10 10 30 2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与参考书

1. 教材

赵修复·害虫生物防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3(第三版)

2. 参考书

包建中,古德祥·中国生物防治·太原:山西科学出版社,1998.2

(二)相关网络资源

1. 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home/

2. 内蒙古农业大学网络教学平台:http://eplat.imau.edu.cn/meol/homepage/common/

3. 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

4. 精品课程资源网 http://www.jingpinke.net/

5. https://www.coursera.org/

79

《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10820

课程中文名称: 杂草识别与防除

课程英文名称: Weed Recognition and

Control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拓展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2.0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24 学时/1.5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8 学时/0.5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2

适用专业及类型: 农学卓越复合应用型、农学、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

程等专业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

主撰人: 张笑宇、谭

瑶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杂草识别与防除是植物保护、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教学的基础教育拓展课程。本课程

主要介绍主要农田杂草的种类和形态特征、杂草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外来杂草及管理,杂草

防除方法和化学除草技术。该课程是在完成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后开设

的一门课程。目的是通过对农田杂草及外来杂草形态特征的识别,并进一步学习杂草的生物学和

生态学特性及外来杂草的管理方法,掌握主要农田及外来杂草的防除方法及化学除草技术。控制

杂草危害在经济阈值允许之内,保障农林生产安全及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二)课程教学目标

农田杂草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灾害,阻碍作物生长发育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通过对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杂草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能对主要农田及外来杂草进行识别,

掌握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并针对农田杂草发生种群及优势杂草演替规律,掌握不同农业

生态条件下杂草综合防除策略,解决化学除草中的关键技术,并为农业生产和检疫部门培养专业

人才。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80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3 3

第三章 杂草的分类及主要杂草识别 3 4 7

第四章 外来杂草及其管理 4 4

第五章 杂草防除方法 4 4

第六章 化学除草剂 4 2 6

第七章 主要农作物田间杂草的防除 2 2

第八章 杂草科学研究方法 2 2 4

合 计 24 8 32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1)杂草的定义及杂草的演化历史

杂草科学研究的目的、范畴和任务,杂草的定义和特性。

(2)杂草研究的重要性

杂草对农业生产和环境等的危害。

(3)杂草科学的发展历史

杂草科学的发展史及其发展前景。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杂草的定义和特性。

(2)教学难点:杂草的定义和特性。

3.教学目标:

了解杂草科学的发展史及其发展前景,理解杂草研究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杂

草的概念和特性。

第二章 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1.教学内容:

(1)杂草的生物学特性

杂草生物学的重要性,杂草生物学的含义,杂草形态结构的多型性,生活史的多型性,营养

方式的多样性,对环境的适应性及繁衍滋生的复杂性和强势性。

(2)杂草生态学

杂草生态学的重要性,杂草生态学的含义,杂草的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和杂草的种群生态。

(2)教学难点:杂草的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

81

3.教学目标:

了解杂草生物学和生态学的重要性,理解杂草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含义,掌握杂草生物学特性和

杂草个体生态、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

第三章 杂草的分类及主要杂草识别

1.教学内容:

(1)杂草的分类

杂草的分类方法,掌握杂草的主要种类。

(2)农田杂草识别

禾本科、莎草科、木贼科、蓼科、藜科、苋科、马齿苋科、石竹科、毛茛科、十字花科、景

天科、蔷薇科、豆科、酸浆草科、犊牛儿草科、蒺藜科、大戟科、锦葵科、伞形科、旋花科、紫

草科、茄科、玄参科、列当科、车前科、菊科农田杂草的识别特点。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农田杂草的分类及主要杂草的识别。

(2)教学难点:主要杂草的识别。

3.教学目标:

了解杂草分类的主要方法,掌握主要农田杂草种类和形态特征。

第四章 外来杂草及其管理

1.教学内容:

(1)外来杂草

外来杂草的危害性,外来杂草来源地及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外来杂草的含义、种类、管理

策略及防除方法。

(2)杂草检疫

国内外杂草检疫历史,杂草检疫的概念、主要检疫性杂草的种类、分布、形态特征及杂草检验

检疫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外来杂草的含义、种类,杂草检疫概念,主要杂草种类识别。

(2)教学难点:主要杂草种类识别。

3.教学目标:

了解外来杂草的危害和杂草检疫历史,理解外来杂草来源地及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时间,掌握外

来杂草的含义、种类、管理策略及防除方法,掌握杂草检疫的概念、主要检疫性杂草的种类、分布、

形态特征及杂草检验检疫方法。

第五章 杂草防除方法

1.教学内容:

(1)物理防除

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物理除草的基本方法。

(2)农业及生态防除

杂草的农业防除和生态防除方法。

(3)化学防除

化学除草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其含义及其重要性。

(4)生物防除

生物除草的历史,经典的生物除草,生物除草剂及其使用技术。

(5)生物工程技术方法除草

转基因除草技术和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

82

(6)杂草的综合防除

杂草综合防除的原理、策略、基本原则和目标。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杂草防除的不同方法,综合防除的原理和策略。

(2)教学难点:杂草综合防除的原理和策略。

3.教学目标:

了解杂草防除的简单发展史,理解杂草防除的含义,掌握杂草防除的不同方法及其重要性,学

会应用综合防除的方法治理杂草。

第六章 化学除草剂

1.教学内容:

(1)化学除草剂的剂型及其使用方法

化学除草剂的剂型和使用方法。

(2)除草剂的分类

除草剂的分类方法及主要种类。

(3)除草剂的主要种类

除草剂的主要种类:苯氧羧酸类、苯甲酸类、芳氧苯氧基丙酸类、环己烯酮类、酰胺类、取

代脲类、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三氮苯类、氨基甲酸酯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二苯醚类、N-

苯基酞亚胺类、二硝基苯胺类、联吡啶类、有机磷类、其它类。

(4)化学除草剂的杀草原理

除草剂的吸收、传导、作用机理和选择性原理。

(5)化学除草剂在环境中的归趋和残留

化学除草剂在环境中的归趋,残留和对环境的安全性及化学除草剂的降解。

(6)化学除草剂使用的基本原则

除草剂真伪及简单识别方法,除草剂在推广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影响化学除草剂药效发挥的

因素,除草剂混用及其互作效应,除草剂药害的发生及补救措施,杂草的抗药性及抗除草剂转基

因作物。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方法,环境中的残留及对环境的安全性,使用的基本原则。

(2)教学难点:化学除草剂使用的基本原则。

3.教学目标:

了解化学除草剂的分类方法和主要种类,理解化学除草剂的杀草原理,以及在环境中的归趋、

残留及降解,掌握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原则。

第七章 主要农作物田间杂草的防除

1.教学内容:

(1)稻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稻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稻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人工防除技术、农业防除技术及其它防

除技术。

(2)麦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麦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麦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农业防除技术和其它防除技术。

(3)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玉米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玉米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和其它防除技术。

(4)马铃薯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马铃薯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马铃薯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和其它防除技术。

83

(5)大豆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了解大豆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掌握大豆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和其它防除技术。

(6)向日葵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向日葵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向日葵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和其它防除技术。

(7)蔬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蔬菜田杂草的发生和分布,蔬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和其它防除技术。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各种农田杂草的化学、物理、农业和其它防除技术。

(2)教学难点:各种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技术。

3.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作物田间杂草的发生和分布,掌握主要农作物田间杂草的的化学、物理、农业和其它

防除技术及综合防除技术。

第八章 杂草科学研究方法

1.教学内容:

(1)杂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方法

杂草物候学研究方法和在除草剂影响下物候学的观察和记载。

(2)杂草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杂草种子库的调查研究方法,杂草与作物间竞争的研究方法,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杂

草种子萌发的研究方法和杂草区系群落分布和危害的调查研究方法。

(3)杂草化学防除的研究方法

除草剂生物测定方法和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杂草种子库的研究方法,杂草区系群落分布和危害的调查方法以及除草剂生

物测定和田间药效的试验方法。

(2)教学难点:杂草种子库的研究方法,杂草区系群落分布和危害的调查方法以及除草剂生

物测定和田间药效的试验方法。

3.教学目标:

理解杂草物候学、杂草与作物间竞争和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掌握杂草种子库的研究方法,杂

草区系群落分布和危害的调查方法以及除草剂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方法。

四、实践环节

(一)实验条件

实验地:农大农场和校园,除草剂、喷雾器、杂草标本。

(二)实验项目

84

表 2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1 杂草识别 室内观察杂草的形态特征

(1)了解主要杂草的种类

(2)掌握杂草的分类及各类主要杂草的识别特点

2 杂草识别 室外观察杂草的形态特征

(1)了解主要杂草的种类

(2)掌握杂草的分类及各类主要杂草的识别特点

3 除草剂喷洒技术

播后苗前除草剂喷施

苗期除草剂喷施

(1)了解除草剂的喷施类型

(2)掌握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和苗期处理除草剂的喷洒技术

4 除草剂防效调查及评价

除草剂防除效果调查及评价

(1)掌握除草剂防效调查及评价方法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写清实验名称、目的、内容、原理、时间。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查

2.成绩评定:实验总评成绩=平时考勤成绩×20%+操作考查×20%+实验报告×60%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本课程以笔试的形式进行闭卷考试。

(二)成绩评定:期末试卷成绩 80%+实验成绩 10%+平时 10%。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强胜主编·杂草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年(第二版)

(二)参考书

1.强胜主编.杂草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第一版)

2.苏少泉主编.杂草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3.李扬汉主编.中国杂草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苏少泉主编.除草剂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三)相关网络资源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85

《植物保护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11620 课程中文名称: 植物保护专业英语

课程英文名称: Professional English for Plant

Protection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拓展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32 学时/2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0 学时/0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0 学时/0 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7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

主撰人: 史丽、赵明敏 主审人: 庞保平 制定时间: 2017年 6月 25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专业英语是面向植物保护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涉及普通植物病理学、

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以植物保护专业英语的应用

为核心内容。介绍专业英语的特点、翻译技巧、阅读理解技巧、学术墙报制作等内容,是基础英

语的延伸和拓展;重点了解专业词汇、专业基础知识的英语表达,掌握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特

点和技巧,学会制作学术墙报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植物保护专业英语的特点、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知识、当今的国际研究和应用热点。

——熟悉英语专业词汇、阅读和翻译技巧、学术墙报的使用等基本内容。

——掌握植物保护专业英语词汇的实际应用,以及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杂草学、农药学等

基础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述方法和要点,使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专业英语文献、资料和书籍,

具备应用英语从事科研活动和进行科技交流的能力。

86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小计

一 专业英语概述 2 2

二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1 Classification of Insects 2 2

Unit 2 Insect Ecology 2 2

Unit 3 Insect Physiology 2 2

Unit 4 Pesticides 2 2

Unit 5 Weed 2 2

Unit 6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2 2

Unit 7 Introduction of plant pathology 2 2

Unit 8 Discovery of fungi 2 2

Unit 9 Physiology of plant diseases 2 2

Unit 10 Pathogen 4 4

Unit 11 Plant disease diagnosis 3 3

Unit 12 Control strategy of plant diseases 3 3

三 学术墙报的制作 1 1 2

合 计 15 1 16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87

表 2 理论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设计

主要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 重点或难点 教学目标

第 1 章 专业英语概述 1.1 词汇、句法特点和修辞 1.2 翻译技巧

1.专业词汇、术语和常用句法构成特点; 2.修辞手法和普遍使用的逻辑性语法词; 3.翻译的标准; 4.词义引申、句子的翻译技巧

1.专业词汇的构成和句法特点; 2.词汇和句子的翻译技巧

1.了解翻译标准“信、达、雅”的含义; 2.熟悉专业词汇构词方式多样化,出现频率低、词义专一,涉及领域广,句法中被动语态广泛使用,长句较多,修辞手法比较简单,普遍使用逻辑性语法词; 3.掌握词义、句子的翻译技巧如词义的引申与增减,被动语态译成主动句,长句翻译时要理顺句子结构。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1 Classificaiton of Insects 2.1.1 Classification 2.1.2 Species 2.1.3 Nomenclature 2.1.4 Type 2.1.5 Priority

1. phylogeny; 2. taxa and category; 3. the 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4. the binominal nomenclature; 5. holotype; 6. priority。

1.分类学名词术语的英文释义。 1.了解昆虫分类学基础知识的英文表达; 2.熟悉昆虫分类学常用词汇和术语; 3.掌握昆虫分类学重要术语的英文释义。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2 Insect Ecology 2.2.1 Insect’s roles in ecosystem

function 2.2.2 Contents of Insect Ecology

1. Main contents; 2. Researches fields; 3. Insect’s roles in ecosystem function。

1.专业词汇的词义; 2.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了解昆虫生态学含义; 2.熟悉昆虫生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3.掌握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3 Insect Physiology 2.3.1 Digestive system 2.3.2 Circulatory system 2.3.3 Respiratory system 2.3.4 Nervous system 2.3.5 Muscular system 2.3.6 Reproductive system

1. The structure of digestive system; 2. The dorsal vessel and heart; 3. Spiracles, tubes and sacs; 4.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5. Myofibrils and muscle cellar; 6. Sexual reproduction。

1.昆虫生理学的专业词汇较多,记忆较难; 2.昆虫生理学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1.了解昆虫生理的特点; 2.熟悉昆虫生理学的基本词汇; 3.掌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和特点。

88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4 Pesticides 2.4.1 Classification 2.4.2 Use 2.4.3 Environmental effects 2.4.4 Health effects 2.4.5 Farmers, workers and

consumers 2.4.6 Continuing development

1. Biopesticides;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sticides in use; 3.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effects during

pesticides’ use; 4. Pesticide safety education and applicator

regulation。

1.农药的优缺点; 2.农药滥用的不良后果; 3.生物农药的使用。

1.了解农药的类别和特性; 2.熟悉与农药种类和杀虫机理相关的常用词汇; 3.掌握农药的优缺点以及安全高效的使用农药的方法和措施。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5 Weed 2.5.1 Distribution 2.5.2 Relation to Humans

1. The definition of weeds; 2. The distribution and adaptation of weeds; 3. Relationship between weeds and Humans。

1.杂草和人类的关系。 1.了解杂草的含义; 2.熟悉杂草的特性; 3.掌握杂草和人类的密切联系。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6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2.6.1 Origins 2.6.2 IPM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2.6.3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2.6.4 Variations on the basic theme

1. The definition of IPM; 2. IPM strategy; 3. Levels of IPM integration and agroecosystem

sustainability。

1.害虫综合治理的提出、发展和三个层次的防控策略。

1.了解害虫综合治理的含义; 2.熟悉害虫综合治理的优势和特点; 3.掌握害虫综合治理的 3 个级别的防治措施。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7 Introduction of plant

pathology

1. infectious, or biotic, plant disease 2. Noninfecious, or abiotic, diseases caused by

temperature, nutrienct deficiencies, light et al. 3. The concepts of infectious and non

-infectious or biotic and abiotic diseases.

专业词汇的掌握, 常用专业句子的表述特点 典型学术文章的翻译举例

1.掌握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和举例; 2.熟悉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8 Discovery of fungi

1. Bunt, or stinking smut, of wheat is

contagious plant disease. Tillet believed that it

was a poisonous substance contained in the

dust, rather than living microorganisms, that

caused the disease. 2.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in

in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3. In 1861, De Bary finally proved

experimentally that fungus Phytophtora

infestans was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真菌专业词汇的掌握: Smut,

Phytophora infestans,

Peronosporales and the diseases

they incite (downy midews) 真菌学最早的发现以及 De

Bary 的学术贡献。

1.掌握真菌学的起源 2.能够用英语描述真菌学的历史发现。

89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9 Physiology of plant diseases

1. fungi are the causes rather than the results of

plant disease; efforts began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fungi cause disease. 2. pathogen produces enzymes and toxins that

degrade and kill plant cells from which the

fungus can then ontain its nutrients. 3. Toxin is responsible for the bacteria-free

chorotic zone surrounding necrotic leaf spots

that contain the bacteria.

1. fungi are the causes. 2. toxin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bacteria-free cholotic zone. 3. Pathogen produces enzymes

and toxins that degrade and kill

plant cells.

1.掌握病害生理的基础词汇和术语; 2.熟悉病害生理的研究内容的英文表达。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10 Pathogens

1. plant disease caused by fungi. 2. plant disease caused by prokaryotes. 3. plant disease caused by viruses. 4. plant disease caused by nematodes.

关于植物病原的定义和专业词汇, 各类植物病原的种类

1.掌握植物病原的的常用词汇和术语;如 fungal definition, virus

definition, prokayotes definition 2.熟悉几种植物病原的分类鉴定等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11 Plant disease diagnosis

1. Plant disease diagnosis. 2. The methods for plant disease diagnosis. 3. The procedure of plant disease diagnosis.

第 2 章 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 Unit 12 Control strategy of plant

diseases

1. The discovery of Bordeaux mixture. 2. One host is separated from other host, in

order to stop plant diseases outbreaks. 3. In 1972, New and Kerr introduced the first

commerci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a bacteria

plant disease by use of another bacteria.

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策略的专业词汇; Biologica lcontrol 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掌握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的常用词汇和术语; 2.熟悉植物病害防治方法的英文表达。

第 3 章 学术墙报的制作 3.1 准备工作 3.2 内容和布局 3.3 制作技巧 3.4 实例演示

1.学术墙报的适用范围; 2.学术墙报的主要内容; 3.学术墙报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学术墙报的制作技巧。 1.了解制作学术墙报的目的和作用; 2.熟悉学术墙报的主要内容、标准、特点; 3.掌握学术墙报的制作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90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开卷。

(二)成绩评定: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考勤成绩×10%+作业×20%+课程结业考试×70%。

表 3 试题类型及权重

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 词汇英汉互译 句子英译汉 短文翻译 简答题 写作

权重(%) 10 30 18 20 12 10

五、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与参考书

1.教材

朱家颖·植物保护专业英语·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5

2.参考书

Gullan PJ, Cranston PS·The insects—an outline of Entomology (Fourth Edition)·UK:

Wiley-Blackwell, 2010.

(二)相关网络资源

网站类别 网 址

视频资料 https://www.ted.com/

https://www.chinavoa.com/

慕课教学网址

精品课程资源网 http://www.jingpinke.net/

国内公开课教学网址

内蒙古农业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http://eplat.imau.edu.cn/meol/homepage/common/

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

91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00530 课程中文名称: 农业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 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3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16 学时/ 1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2

适用专业及类型: 农学卓越复合应用型;农学、植物保护、园艺、植物科学与技术、

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生物化学

主撰人: 郑红丽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农业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设施农业、种

子工程等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以

及微生物学在生物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学习有关后

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农业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利与弊及其应用前景。

2.熟悉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生物学特性。

3.掌握真菌、细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92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小计

绪论 2 2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6 6 12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4 4 8

第三章 病毒 4 4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及代谢 6 4 10

第五章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6 6

第六章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2 6

合 计 32 16 48

(二)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

1.教学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及分类地位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微生物在不同生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2)微生物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的五大特点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微生物学的分支及其发展简史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种类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微生物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3.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2)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应用前景。

(3)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种类、特点。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原核细胞

第二节 细菌

(1)细菌的概念及形态

(2)细菌的染色技术

(3)细菌细胞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

(4)细菌菌落特征

(5)细菌的分类鉴定

第三节 放线菌

(1)放线菌的概念及形态

93

(2)放线菌包括的主要类群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放线菌菌落特征

第四节 蓝细菌

(1)蓝细菌的概念及特点

(2)其他原核微生物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细菌细胞的结构和革兰氏染色方法。

(2)教学难点: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与结构,肽聚糖的结构。

3.教学目标:

(1)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

(2)理解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不同的原理;

(3)掌握细菌细胞结构及其染色方法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

(1)真核微生物的种类及分类

(2)真核微生物的特点

第二节 真菌的一般属性

(1)真菌的概念及特征

(2)真菌细胞的结构

(3)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节 真菌的形态

(1)真菌营养体的形态及其变态类型

(2)真菌的繁殖

(3)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四节 真菌的分类

(1)壶菌门

(2)接合菌门

(3)子囊菌门

(4)担子菌门

(5)半知菌门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真菌形态及繁殖方式,黑根霉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啤酒酵母的生活史

(2)教学难点:各门真菌有性孢子、无性孢子的种类及其形成过程

3.教学目标:

(1)了解真核微生物种类及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2)理解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同宗结合、异宗结合等基本概念

(3)掌握真菌营养体的形态及产生孢子类型,掌握各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病毒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属性

(1)病毒的概念及形态

(2)病毒的结构及其化学组成

94

(3)三类典型形态病毒

第二节 噬菌体

(1)毒性噬菌体及其扩增

(2)温和噬菌体

第三节 真核生物病毒

(1)植物病毒的含义及特点

(2)昆虫病毒的含义及特点

第四节 亚病毒及流感病毒

(1)亚病毒的概念

(2)流感病毒在人体内的扩增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病毒的特点、形态、化学组成及毒性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2)教学难点:噬菌斑的概念,溶源细胞

3.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病毒、昆虫病毒特点;了解亚病毒概念即其包括的种类

(2)理解噬菌斑、溶源细胞等基本概念

(3)掌握病毒的基本特点、形态构造、化学组成及其在寄主细胞内的增殖方式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及代谢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及细胞化学组成

(1)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

(2)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及其功能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其吸收营养的方式

(1)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及其划分依据

(2)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

第三节 培养基

(1)培养基的概念及配制原则

(2)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3)培养基的制作及灭菌技术

第四节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1)纯培养的概念

(2)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3)菌种保藏方法

第五节 微生物的生长及生长曲线

(1)生长与繁殖

(2)测定生长的方法

(3)单细胞微生物生长规律

第六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1)理化因素(T,O2, H2O,pH…...)

(2)生物因素(共生、拮抗、寄生)

第七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化能异养微生物产能方式)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95

(3)无氧发酵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基的制作以及常用器皿的灭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2)教学难点:化能异养微生物产能方式

3.教学目标:

(1)了解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和拮抗作用测试的方法

(2)理解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营养类型、产能方式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掌握培养基的制作方法,熟悉常用器皿的灭菌方法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第五章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授课学时:4 学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碳素的生物循环

(1)纤维素的分解

(2)半纤维素的分解

(3)淀粉的分解

(4)果胶质的分解

(5)木质素的分解

第二节 氮素的生物循环

(1)氨化作用

(2)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

(4)生物固氮作用

(5)土壤中有机质 C/N 比,对土壤速效氮影响

第三节 硫、磷、钾等元素的循环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氮素循环

3.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及微生物在物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2)理解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

(3)掌握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生物固氮等基本概念

第六章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接种剂

(1)根瘤菌剂

(2)非共生固氮细菌制剂

(3)菌根菌剂

第二节 微生物农药

(1)微生物农药的性质和种类

(2)微生物对害虫的防治

(3)微生物对植物病害的防治

第三节 污染物的生物治理

(1)堆肥制作及微生物学原理

(2)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96

(3)降解微生物的应用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防治的概念

(2)教学难点:堆肥制作及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3.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在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2)理解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3)掌握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等基本概念

四、实验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件数

备注

1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

显微镜,玻片标本,酒精灯等 5

2 细菌的染色技术 显微镜,细菌,染料,酒精灯等 5

3 放线菌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显微镜,放线菌,酵母菌,染料等 5

4 霉菌无性时期形态观 显微镜,真菌,玻片标本等 5

5 霉菌有性时期形态观察 显微镜,玻片标本等 5

6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技术

培养皿,三角瓶,高压锅,烘箱等 1-5

7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培养基,超净台,紫外灯等 1-5

8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计数

培养皿,移液枪,天平等 1-5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表 3 实验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基本要求

1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观察

(1) 油镜的使用

(2)细菌形态观察

(3)微生物的检测

(1)了解微生物实验常用工具、器皿

(2)熟悉细菌形态

(3)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 细菌的染色技术

(1)简单染色

(2)革兰氏染色

(1)了解细菌染色原理

(2)熟悉细菌形态

(3)掌握染色方法

3

放线菌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1)制片观察放线菌形态

(2)制片观察酵母菌形态

(1)了解放线菌和酵母菌的不同

(2)熟悉放线菌、酵母菌形态

(3)掌握不同微生物制片技术

4 霉菌无性时期形态观察

(1)制片观察黑根霉形态

(2)观察青霉、曲霉及各种无性孢子

(1)了解霉菌无性时期生活史

(2)熟悉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3)掌握不同霉菌的形态

5 霉菌有性时期及四大菌

(1)观察四种有性孢子形态及其产孢结构

(1)了解霉菌有性时期生活史

(2)熟悉有性孢子形态及其产孢结构

97

落形态观察 (2)观察四大菌落特征 (3)掌握四大菌落特征的形态

6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技术

(1)配制不同种类培养基

(2)制备无菌水

(3)干热灭菌、湿热灭菌

(1)了解培养基配制原则

(2)熟悉培养基配制过程

(3)掌握干热灭菌、湿热灭菌技术

7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碳、氮、磷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紫外线对微生物影响

(1)了解本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熟悉环境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原理

(3)掌握接菌技术

8 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1)分离固氮菌

(2)纯化固氮菌并计数

(1)了解分离微生物的基本原理

(2)熟悉并掌握分离方法

(三)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内容、原理、实验步骤、绘图。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实验课中考查、操作等

2.成绩评定: 实验总评成绩=平时考勤成绩+操作考查+实验报告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

(二)成绩评定:期末试卷成绩 70%+实验成绩 20%+平时 1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

李阜棣, 胡正嘉. 微生物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第 6 版).

(二)参考书

1.王贺祥.农业微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报社,2003(第 1 版).

2.黄秀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 2 版).

3.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 1 版).

4.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 2 版).

5.葛诚.微生物肥料生产应用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报,2000(第 1 版).

(三)相关网络资源

1. 中国科学院院微生物所:http://www.im.cas.cn/

2.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http://www.whiov.ac.cn/

3. 中国微生物学会:http: //csm.im.ac.cn/http: //www.microbebook.org/

98

《拉丁学名与命名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11515

课程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与命名法规

课程英文名称:

Latin Language and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课程类别: 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拓展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32 学时/2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1

适用专业及类型: 农学卓越复合应用型;植物保护、农学、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主撰人: 景岚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农学类学生学习有关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等涉及到

拉丁学名等课程的先导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拉丁语发音规律及相关命名法规,为学习有关专

业课奠定好基础。它是一门专业基础拓展课程,也是学好其他相关课程的重要工具。学生通

过学习该课程后,能够熟练地读出生物的拉丁学名,并能够准确判断各分类单元的名称。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该专有名词的读写

——熟悉拉丁语的基本法规

——掌握拉丁语发音规律及相关命名法规,为学习有关专业课奠定好基础。能够熟练地读出

生物的拉丁学名,并能够准确判断各分类单元的名称。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99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小计

第一章 拉丁语读音规律 14 14

第二章 命名法规 10 10

合 计 24 24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拉丁语读音规律

1.教学内容:

(1)拉丁语字母读音规律

(2)元音与辅音

(3)拉丁单词读音

2.重点或难点:

(1)字母名称和发音,拉丁语的音量与重音规则

(2)字母名称和发音,拉丁语音节与音节的划分

3.教学目标:

掌握拉丁语字母名称和发音,熟悉字母的分类及书写,掌握音节与音节的划分,熟悉拉丁语

的音量与重音。

第二章 植物命名法规

1.教学内容:

(1)命名法规的简史

(2)原则

(3)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4)优先权

(5)模式

(6)发表

(7)各等级分类单元的命名

(8)名称的拼写

(9)作者引证

(10)杂种的名称

(11)复型生活史真菌的名称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各分类单元的命名方法

(2)教学难点:命名法规则

3.教学目标:

学习有关植物学名命名法,了解植物命名法规。简单介绍细菌、病毒命名法规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100

(一)考核方式:考试;笔试,口试;闭卷。

(二)成绩评定: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30%+期末考试×70%。

五、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

自编教材.拉丁学名与命名法规.

(二)参考书:

1.朱光华译.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圣路易斯法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向其柏,臧德奎等译·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卜文俊译.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第四版).

4.陶天申等译.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01

《植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0920 课程中文名称: 植物免疫学

课程英文名称: Plant Immunology

课程类别: 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拓展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学时/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7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主撰人: 景岚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植物免疫学是专门研究植物抗病性机制及其利用方法的科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重要的

选修课。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

论方面,侧重阐述了植物抗病性与病原物致病性的概念、类别、机制和遗传,植物与病原物的识

别以及两者互作的相关基因和信号传递。在实际应用方面,全面讲述了植物抗病性鉴定、抗病种

质资源、抗病育种、抗病基因工程、病原物毒性监测以及持久抗病性。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植物免疫学研究中的植物抗病性机制及其利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植物抗病性原理。

——系统掌握利用植物抗病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达到科学利用植物抗病性控制植物病害的

目的。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02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与分类 4 4

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因素和侵染过程 4 4

第四章 植物的抗病性因素 4 4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与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 3 3

第六章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相关基因 3 3

第七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识别和信号传递 3 3

第八章 病原菌群体毒性变化与毒性检测 3 3

第九章 农作物品种抗病性丧失与抗病性保持 4 4

第十章 植物抗病育种 2 2

合 计 32 32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植物免疫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植物抗病性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及本学科形成发展的过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及其在病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植物免疫学的形成发展过

程及内容。

(3)教学重点:我国利用植物抗病性成就与问题;植物抗病性,植物免疫学概念。

3.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抗病性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2)学习本学科形成发展过程及我国利用植物抗病性的成就与存在问题。

第二章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与分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

第二节 植物抗病性类别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抗病性概念内涵和外延。

(2)教学难点:抗病性类型的异同点。

3.教学目标:

(1)了解从常识、进化、生理和遗传等不同角度对植物抗病性这一自然现象的理解。

(2)掌握不同抗病性类型概念及各概念间的联系。

第三章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因素和侵染过程

103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第二节 病原物的致病因素

第三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致病性概念、病原物侵袭手段、寄主专化性、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2)教学难点:寄主专化性、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3.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病原物侵袭寄主植物的手段、寄生专化性及生理小种的概念。

第四章 植物的抗病性因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被动和主动抗病性的因素

第二节 植物避病和耐病性因素

第三节 植物的诱导抗病性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被动抗病性、主动抗病性、避病和耐病的机制、诱发抗病性。

(2)教学难点: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和诱发抗病性。

3.教学目标:

(1)掌握植物被动抗病性、主动抗病性、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诱发抗病性等概念。

第五章 植物抗病性与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遗传

第二节 病原菌致病性遗传

第三节 基因对基因概念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主效基因抗病性遗传,微效基因抗病性遗传及胞质抗病遗传的特点。

(2)教学难点:基因遗传分析方法。

3.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抗病性遗传变异及病原菌遗传变异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相关基因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抗病基因和防卫反应基因

第二节 病原物致病基因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抗病基因与致病基因的互作、植物病害体系,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遗传学。

(2)教学难点:植病体系,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群体遗传学。

3.教学目标:

(1)了解抗病基因与致病基因的互作机制。

(2)掌握植物病害体系及植物病原物互作的群体遗传学等知识。

第七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识别和信号传递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识别

第二节 抗病信号传递途径

104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激发子与受体概念及模型。

(2)教学难点:各种不同的信号途径。

3.教学目标:

(1)了解在基因互作过程中寄主植物抗病基因产物识别病原菌的信号分子,启动信号传递过

程,从而激活各种防卫反应,表达抗病性。

第八章 病原菌群体毒性变化与毒性检测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原菌群体毒性变化

第二节 病菌群体毒性监测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病原菌毒性变异来源及生理小种鉴定方法。

(2)教学难点:病菌毒性变异与品种选择的相互关系。

3.教学目标:

(1)了解病菌毒性变异的原因,毒性变异与新小种产生的关系。

(2)明确新小种的产生与品种选择的关系。

第九章 农作物品种抗病性丧失与抗病性保持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品种抗性变化的原因

第二节 品种抗性的持久度

第三节 保持品种抗性的途径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及如何延长品种抗性使用期。

(2)教学难点:保持品种抗性的途径。

3.教学目标

(1)了解品种抗病性会因本身遗传性的变异或受到病原物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2)理解品种抗性丧失的根本原因,从而保持品种抗病性的有效性。

第十章 植物抗病育种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性鉴定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病情调查及抗病性分级

第三节 慢病和耐病性的鉴定

2.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抗病育种的目标、种质资源搜集为鉴定、抗病材料鉴定、抗病育种途径;

抗病性鉴定的方法。

(2)教学难点:抗病种质资源的鉴定标准的区分。

3.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抗病育种目标、植物抗病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以及植物抗病育种方法。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考试、 笔试, 闭卷 。

105

(二)成绩评定: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30%+期末考试×70%

五、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

商鸿生. 植物免疫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第二版).

(二)参考书

1.李振岐.植物免疫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第一版).

2.商鸿生.植物免疫学实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第一版).

3.范德普朗克著(曾士迈等译).植物病理过程的遗传学和分子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2.

4.刘良式.植物分子遗传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第二版).

5.朱立宏.主要农作物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

106

《植物检疫》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1020 课程中文名称: 植物检疫

课程英文名称: Plant Quarantine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拓展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24 学时/1.5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8 学时/0.5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6

适用专业及类型: 农学卓越复合应用型;植物保护、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复合应用

先修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植物昆虫学、杂草识别与防除

主撰人: 张笑宇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植物检疫是针对植物保护、农学、种子工程本科专业的拓展课程。由植物检疫的基础理论部

分、植物检疫病害、虫害和草害几部分组成。基础理论部分阐述植物检疫的重要性、检疫法规、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检疫程序、重大植物疫情的阻截及应急处置和除害处理,各论部分阐述重要

的危险性植物病原生物、危险性害虫和害草,重点掌握有关病、虫、草害的检疫处理和鉴定技术。

该课程是在完成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植物昆虫学、杂草识别与防除课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教育

课。目的是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植物检疫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保障农林生产安全。

(二)课程教学目标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蔓延,保护农林生

产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植物检疫的发展历史及重要性,充分

理解相关植物检疫法规的基本内容,掌握植物检疫的基础理论、检验检疫和除害处理技术、重要

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发生危害特点、检验和防治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具备植物检疫的相关工作

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植物检疫工作人才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07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小计

第一章 概论 2 2

第二章 植物检疫法规 2 2

第三章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2 2

第四章 植物检疫程序 2 4 6

第五章 重大植物疫情的阻截与应急处置 2 2

第六章 除害处理 2 2

第七章 危险性植物病原生物 5 2 7

第八章 危险性害虫 5 2 7

第九章 危险性害草 2 2

合 计 24 8 32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概论

1.教学内容:

(1)植物检疫的概念

植物检疫的由来和历史,植物检疫的定义及与植物保护的关系。

(2)植物检疫的特点

植物检疫的特点。

(3)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引种与检疫、主权与检疫、外贸发展与检疫和植物检疫的效益。

(4)国、内外植物检疫概况

植物检疫的类型、美国的植物检疫、日本的植物检疫、欧盟的植物检疫和我国的植物检疫。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

植物检疫的定义、特点及与植物保护的关系。

(2)教学难点

植物检疫的定义和特点。

3.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国内外植物检疫概况,掌握植物检疫的概念、特点及与植物保护的

关系。

第二章 植物检疫法规

1.教学内容:

(1)植物检疫法规的起源和发展

植物检疫法规的起源和发展,植物检疫法规的种类和基本内容。

108

(2)我国植物检疫法规

我国对内植物检疫法规、对外植物检疫法规和其它有关法规的内容。

(3)国际性法规与公约

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国际性法规与公约中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

施协定的基本内容和双边规定、协议及合同条款中的检疫规定。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国现行检疫法规、国际性法规与公约和检疫措施国际标准的基本内容涉及的重要检疫术语。

(2)教学难点

检疫措施国际标准的基本内容涉及的重要检疫术语。

3.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检疫法规的起源、发展和植物检疫措施的国际标准,掌握我国植物检疫法规和国际性

法规与公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检疫术语。

第三章 检疫性有害生物及其风险分析

1.教学内容:

(1)有害生物与非疫区

有害生物的类型、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疫区、低度流行区和非疫区。

(2)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定义、必要性及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步骤。

(3)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信息来源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信息来源,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类别。

(4)转基因植物的风险评估

转基因植物研究简史和有关转基因作物的几个事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及其评估。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

有害生物的类型,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疫区、低度流行区和非疫区,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必要

性及步骤。

(2)教学难点

有害生物的类型,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疫区、低度流行区和非疫区,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必要

性及步骤。

3.教学目标:

了解风险分析的类别与信息来源,掌握转基因植物的风险评估及有害生物的类型,检疫性有害

生物的疫区、低度流行区和非疫区,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必要性和步骤。

第四章 植物检疫程序

1.教学内容:

(1)检疫许可

检疫许可的负责机关及手续,检疫许可的范围,检疫许可的概念及意义。

(2)检疫申报

检疫申报的手续,检疫申报的概念。

(3)检疫检验

现场检验、实验室检验方法。

(4)检疫监管

产地检疫和预检、隔离检疫、疫情监测的主要内容。

109

(5)检疫处理与出证

检疫处理与出证的含义及检疫处理的基本类型。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

植物检疫的基本程序,常用抽样、检验技术。

(2)教学难点

植物检疫检验新技术。

3.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检疫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抽样、检测技术。

第五章 重大植物疫情的阻截与应急处置

1.教学内容:

(1)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我国初步建立起的危机管理机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

(2)重大植物疫情阻截与防控处理

当前重大植物疫情防控的形势,当前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范围、目标及阻截措施。

(3)预警与应急处置措施

美国为防止亚洲型舞毒蛾传入所采取的预警与应急处置措施、我国黄山松材线虫病防御体系

建设和红火蚁防控应急预案。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

当前重大植物疫情防控的形势、阻截带范围及目标和阻截措施。

(2)教学难点

当前重大植物疫情防控的形势、阻截带范围及目标和阻截措施。

3.教学目标:

了解美国为防止亚洲型舞毒蛾传入所采取的预警与应急处置措施、我国黄山松材线虫病防御体

系建设和红火蚁防控应急预案,理解我国初步建立起危机管理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掌

握当前重大植物疫情防控的形势、阻截带范围及目标和阻截措施。

第六章 除害处理

1.教学内容:

(1)除害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除害处理的原则,除害处理的方法。

(2)化学处理

熏蒸处理方法和其它化学处理方法。

(3)物理处理法

高温处理、低温处理、微波处理、辐照处理的方法。

(4)木质包装材料的检疫处理

中国政府对输华的木质包装材料的相关规定、外国政府对中国出口的木质包装材料的相关规

定,控制的木质包装材料和木质包装材料的国际标准,控制的木质包装材料和木质包装材料的处

理措施。

(5)进境原木的检疫处理

中国政府对进口原木的检疫要求,进境原木的检疫除害处理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

110

检疫处理的原则,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方法。

(2)教学难点

化学熏蒸方法。

3.教学目标:

理解除害处理的原则、控制的木质包装材料、木质包装材料的国际标准和处理措施及进境原木

的检疫处理,掌握植物除害处理的方法、化学和物理处理方法。

第七章 危险性植物病原生物

1.教学内容:

(1)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和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种类。

(2)检疫性病原真菌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大豆疫霉病菌、向日葵茎溃疡病菌和玉米霜霉病菌的发生危害、寄主、

生物学,几种病害的症状、分布、流行规律及病原菌检测和处理方法。

(3)检疫性病原细菌

梨火疫病菌、瓜类果斑病菌、番茄溃疡病菌、柑橘黄龙病菌的发生、危害、寄主、生物学,

几种病害的症状、分布、流行规律及病原菌检测和处理方法。

(4)检疫性病原病毒

番茄环斑病毒、马铃薯帚顶病毒、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发生危害、寄主、生物学,几种

病害的症状、分布、发生和流行规律及检测和处理方法。

(5)检疫性病原线虫

松材线虫、香蕉穿孔线虫的发生和危害、寄主、生物学,几种线虫病害的症状、分布、发生

和流行规律及检测和处理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

危险性病原物的种类,重要检疫性病原物的分布、病害症状及发生和流行规律、病原菌的检

测和处理方法。

(2)教学难点

检疫性病原物的检测技术。

3.教学目标:

了解危险性植物病原生物种类,掌握主要危险性病原物的发生、危害、分布、寄主和生物学,

病害症状、流行规律及病原菌检测和处理方法。

第八章 危险性害虫

1.教学内容:

(1)鞘翅目害虫

主要鞘翅目害虫的的发生分布、生物学特性、检验检测技术及防治方法。

(2)双翅目害虫

主要双翅目害虫的的发生分布、生物学特性、检验检测技术及防治方法。

(3)鳞翅目害虫

主要鳞翅目害虫的的发生分布、生物学特性、检验检测技术及防治方法。

(4)半翅目害虫

主要半翅目害虫的的发生分布、生物学特性、检验检测技术及防治方法。

(5)其它害虫

111

其它主要危险性害虫的的发生分布、生物学特性、检验检测技术及防治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

主要危险性害虫的的发生分布、生物学特性、检验检测技术及防治方法。

(2)教学难点

危险性害虫的检验检测技术。

3.教学目标:

了解危险性害虫的种类,掌握主要危险性害虫的的发生分布、生物学特性、检验检测技术及

防治方法。

第九章 危险性害草

1.教学内容:

危险性害草的种类,理解列当、菟丝子、豚草、毒麦、少花蒺藜草、毒莴苣的分布和危害,几

种检疫性害草的形态特征、传播特点、检疫和防除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

危险性害草的形态特征、传播特点、检疫和防除方法。

(2)教学难点

危险性害草的形态特征、传播特点、检疫和防除方法。

3.教学目标:

了解危险性害草的种类,掌握危险性害草的形态特征、传播特点、检疫和防除方法。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主要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保湿萌芽检测 显微镜 30

2 分子检测 PCR 仪、电泳仪、水浴锅、冷冻离心机

各 1 台

3 检疫性病害及害草的识别和诊断

显微镜 30

4 检疫性害虫的识别和诊断

显微镜 30

(二)实验项目

表 3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1 保湿萌芽检测 种子保湿培养镜检观察 掌握保湿萌芽检测方法的理论和步骤

2 分子检测 取样 PCR 检测 掌握分子检测技术

3 危险性病害及害草的诊断和识别

危险性病害症状观察及病原菌和害草形态特征观察

了解主要危险性病害和草害的种类,掌握主要危险性病害的症状及病原菌的和杂草的形态特征

112

4 危险性害虫的识别和诊断

危险性害虫形态特征观察 了解主要危险性虫害种类,掌握主要危险性虫害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写清实验名称、目的、内容、原理、时间。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查

2.成绩评定:实验总评成绩=平时考勤成绩×20%+操作考查×20%+实验报告×60%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本课程以笔试的形式进行闭卷考试。

(二)成绩评定:植物检疫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实验操作、报告,占 10%;

考勤和课堂表现,占 10%;

考试成绩,占 8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

许志刚·植物检疫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 3 版)

(二)参考书:

1.商鸿生.植物检疫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许志刚.植物检疫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朱西儒.植物检疫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洪霓.植物检疫方法与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检疫知识百题问答.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三)相关网络资源.

1. 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

2. 中国林业网:http://www.forestry.gov.cn/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网站:http://www.moa.gov.cn/sydw/njzx/

4. 中国植保植检网:http://www.ppq.gov.cn/

5. 中国林业信息网:http://lyxx.forestry.gov.cn/

113

114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41220

课程中文名称: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课程英文名称: 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拓展课程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24 学时/ 1.5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8 学时/ 0.5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7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主撰人: 周洪友 主审人: 胡俊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主要针对目前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

的要求,向学生介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原理、机制、方法,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以及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基本理

论和应用方法,能够运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学的观点从事和指导病害防治工作,并初步

了解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防菌改造中的应用。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对农业具有实践意

义的应用科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 了解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 熟悉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原理和机制

—— 掌握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15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小计

第一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概况 4 4

第二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植物体生态系 4 4

第三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机制 8 4 12

第四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因子 4 2 6

第五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途径和措施 4 2 6

合 计 24 8 32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1)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

(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历史

(3)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4)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资源

(5)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特点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和优缺点。

(2)教学难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的地位。

3.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历史和在综合防治的地位。

第二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植物体生态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病害系统

(1)自然植物病害系统

(2)农田植物病害系统

(3)设施植物病害系统

(4)贮藏植物病害系统

植物病害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类型,用比较的方法了解并掌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

样性、景观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生物多样性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生物多样性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植物微生态系

(1)植物微生态系

116

(2)植物微生态系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植物微生态系、根际效应、内生菌的概念,微生态系的微生物的种类,微生态的动态变化、

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微生态系的动态变化。

3.教学目标:

主要掌握植物体不同部位所形成的微生态系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理解微生物与植物体的关系

极其丰富和复杂,只有通过广泛深入地了解,才可在生产实践中开发利用。

第三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机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生作用

抗生素的概念和抗生作用的机制及其在生防效果中的作用,生防菌产生的抗生素的种类,理

解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第二节 竞争作用

竞争作用的定义及生防机制,嗜铁素在生防中的作用及应用。

第三节 重寄生作用

重寄生作用的定义及生防机制。

第四节 捕食作用

捕食作用的定义及生防机制。

第五节 溶菌作用

溶菌作用及生防机制,理解溶菌作用的类型。

第六节 诱导抗性

诱导抗性及生防机制,诱导抗性的诱导因子。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与植物微生态调控

生物多样性与植物微生态调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与植物微生态调控应用的意义;植物病原

原核生物的个体形态特征及群体培养性状,原核生物所致病害的特点以及与病原真菌所致病害的

区别,植物病原细菌分离培养和常规鉴定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抗菌素的杀菌作用、重复寄生现象、诱导抗性一般机制。

(2)教学难点:抗菌素的杀菌作用、重复寄生现象、诱导抗性一般机制。

3.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一般机制,为生物防治在实践上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因子

1.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防因子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生防因子主要来源及机制,生防因子的概念,获取生防因子的原则和依据。

第二节 生防真菌

生防真菌的概况;其他潜在生防真菌;主要的生防真菌。

第三节 生防细菌

生防细菌的种类;荧光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的生防特点和生防机制。

第四节 生防放线菌

生防放线菌的机制及应用,生防放线菌的特征。

117

第五节 生防病毒

生防病毒的特点及应用。

第六节 微生物代谢物

农用抗生素的概况;农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生防真菌、生防细菌生防特点和生防机制;

(2)教学难点:农用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主要的植物病害生防资源类型以及其主要特点。

第五章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途径和措施

1.教学内容:

(1)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途径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途径,抑制性土壤的概念及机制。

(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措施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3)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的结合运用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的结合运用的原理与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途径和措施

(2)教学难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的结合运用

3.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明确利用生防因子防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主要途径及措施,掌握植物病害

生物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的结合运用。

四、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一)实验条件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主要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植物病害生防菌的分离与培养 三角瓶、培养皿、超净台、紫外灯等

5

2 生防菌生防机制的测定 三角瓶、培养皿、 5

3 生防菌形态观察 光学显微镜 5

4 生防菌的室内生防效果的测定 5

(二)实验项目

表 3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1 植物病害生防菌的分离与培养

(1)土壤生防菌的分离。 (2)植物内生菌的分离。

学习生防真菌、细菌、放细菌的常规分离、培养和纯化技术,了解常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掌握分析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计测方

118

法。

2 生防菌生防机制的测定

抗生作用和重寄生作用的测定。

通过检测不同生境获得的微生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和重寄生作用,学习生防菌室内检测的常规技术。

3 生防菌形态观察

观察不同种类生防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生防菌的形态,掌握生防菌形态观察和描述方法。

4

生防菌的室内生防效果的测定

温室内测定生防菌生防效果。

学习室内生防菌的生物测定方法;通过离体叶片测定初筛不同生境获得的微生物对植物病原菌的反应,掌握生防菌对植物病害的室内防治效果测定方法。

(三)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内容、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讨论等。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考查、操作等

2.成绩评定:实验报告成绩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考试、笔试, 开卷。

(二)成绩评定:课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10%+期末考试×70%+实验成绩×2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教材

黄云主编·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二)参考书

1.吴云锋主编.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包建中主编.中国生物防治·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鲁素芸主编.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

(二)相关网络资源

1.中国植物保护网:http://www.ipmchina.net/ipm/ipm_e.html

2.德国植物病理学因特网导航手册:http://ifgb.uni-hannover.de/extern/ppigb

3.美国植物病理学学会:http://www.apsnet.org

4.植物病害防治指南:http://plant-disease.orst.edu/

5.科学美国文献:http://www.sciamarchive.com

119

《植病流行与测报》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ZJT0240820 课程中文名称: 植病流行与测报

课程英文名称: Plant epidemiology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拓展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32 学时/2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6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植物病理学

主撰人: 陈立红,张进文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植病流行与预测是植物保护及植物检疫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课,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今后从事

植物病害预测预报及其防治打下基础。植病流行与预测是阐述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预测

预报依据及方法的学科。本课程主要分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的基础理论和农作物主要病害预测预

报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两部分。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植物病害流行规律、预测预报方法,为今后从事植保工

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120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课堂示范 实习 讨论 小计

一 植物病害流行学概论 2 2

二 植物病害为什么会流行 2 2 4

三 侵染链与定量流行学组分 4 4

四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4 4

五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2 2

六 植物病害流行系统模拟 课堂示范 2 2

七 植物病害流行系统的监测 2 课堂示范 2 4

八 植物病害预测 2 课堂示范 2 4

九 损失估计和防治效果的评价 2 课堂示范 2 4

十 植物病害的系统管理 2 2

合 计 22 8 2 32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表 2 理论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设计

主要知识单元 教学内容 重点或难点 教学目标

第一章 植物病害流行学概论

(1)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含义、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学习改学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2)植物病害流行学、流行病、稳态流行、突发流行等概念。

(3)历史上国内外植物病害流行的重大事件。

(1)教学重点:

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含义。

(2)教学难点:

植物病害流行学的含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了解本学科形成的历史和学科特点,研究内容、任务、方法以及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历史上国内外植物病害流行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 植物病害为什么会流行

(1)植物病害系统。

(2)自然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

(3)自然病害系统与作物病害系统。

(4)植物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5)植物病害流行的遗传学基础。

(1)教学重点:

植物病害系统。

(2)教学难点:

植物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植物病害系统的含义、结构,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和病害四面体,以及植物病害系统的网络结构;理解植物病害流行的状态、影响因素以及病害流行主导因素的分析方法。了解植物病害流行的遗传学基础。

第三章 侵染链与定量流行学组分

(1)植物病害流行的定量分析。

(2)侵染概率、病害日传染率、重叠侵染的概念以及侵染概率的测定。

(3)ID—DI 曲线的形式、重叠侵染的含义。

(1)教学重点:

侵染概率、病害日传染率。

(2)教学难点:

重叠侵染。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侵染概率、病害日传染串的概念,了解 ID-DI 曲线的几种形式、重叠侵染的含义。

121

第四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1)植物病害流行时间动态的三级规模、病害流行的类型。

(2)物病害流行阶段的划分,侵染速率的类型。

(1)教学重点:

病害流行阶段的划分。

(2)教学难点:

病害增长速率的类型及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植物病害流行时间动态的三级规模及病害流行的类型,掌握病害流行阶段的划分,侵染速率的类型。

第五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1)植物病害空间动态、侵染梯度、传播距离和速度。

(1)植物病害的空间格局。

(1)影响病害空间传播的因素。

(1)近、中、远距离传播的条件。

(1)教学重点:

影响病害空间传播的因素。

(2)教学难点:

近、中、远距离传播的条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植物病害空间动态、侵染梯度、传播距离和传播速度,掌握影响病害空间传播的因素,掌握病害近、中、远距离传播的条件。

第六章 植物病害流行系统模拟

(1)植物病害系统模拟的原理、原则和方法。

(2)计算机模拟模型对提高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水平的作用。

(1)教学重点:

植物病害系统模拟的原理。

(2)教学难点:

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植物病害系统模拟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理解计算机模拟模型对提高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水平的作用。

第七章 植物病害流行系统的监测

(1)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系统监测。

(2)病害、寄主、病原物和环境条件的监测内容和方法。

(3)分析病害监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1)教学重点:

病情指数。

(2)教学难点:

病害、寄主、病原物和环境条件的监测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病害、寄主、病原物和环境条件的监测内容和方法,理解病害监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章计划 4 学时,理论教学 2 学时,示范操作 2 学时。

第八章 植物病害预测

(1)植物病害的预测原理。

(2)主要预测方法介绍。

(3)应用数理统计预测法的注意事项。

(1)教学重点:

掌握植物病害的预测原理、依据。

(2)教学难点:

预测模型的制作与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植物病害的预测原理、依据,理解不同预测方法的相同点及其差异。

第九章 损失估计和防治效果的评价

(1)经济损害水平、损失估计、模型。

(2)作物病害损失的研究方法。

(3)植物病害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

(4)预测效益评估。

(1)教学重点:

预测效益的评价技术。

(2)教学难点:

损失估计模型。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植物病害损失估计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植物病害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了解预测效益评估。

第十章 植物病害的系统管理

(1)经济阈值、防治指标等概念。

(2)植物病害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点。

(3)植物病害管理中EIL 和 ET 的关系。

(1)教学重点:

经济损害水平的推算方法。

(2)教学难点:

对植物病害防治技术的合理评价技术。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植物病害管理的基本原则,了解经济阈值、防治指标等概念以及植物病害管理的要点,理解植物病害管理中 EIL 和 ET 的关系。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考试;笔试;闭卷。

(二)成绩评定:

122

课程总评成绩=考勤×10%+平时提问讨论×10%+小测验成绩×10%+课程结业考试×

70%。

五、推荐教材、参考书

(一)教材:马占鸿.植病流行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第一版).

123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11110 课程中文名称: 科技论文写作

课程英文名称: Scientific Writing

课程类别: 基础教育 课程性质: 拓展课程

总学时/学分: 16 学时/ 1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16 学时/ 1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学时/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7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微生物学,昆虫学,农业昆虫学等

主撰人: 赵明敏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科技论文写作是植物保护学科的基础教育拓展课程。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自然科学研究

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学位论文与科学论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

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查询和运用学术资料的能力。本课程围绕科学研究的相关内容为中

心,向学生系统介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使之对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等科

研基本步骤和基本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 了解植物保护学科的专业知识研究进展,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技巧。

—— 熟悉科研课题类型与科研选题、科研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技巧、论文写作

规范、论文发表的投稿和修稿等相关知识。

—— 掌握关于植物保护相关的文献查询和检索方法。提高科技论文的阅读能力,学习论文

中的图表分析和讨论技巧,学习科技论文的写作思路,并能从中找出优点和不足。

124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习题 实习 讨论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科学研究程序和方法 2 2

第三章 科研选题与立项申请 2 1 3

第四章 科研设计、实验实施和数据分析 2 2

第五章 学位论文与文献综述写作 2 2

第六章 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 2 2

第七章 植物保护学科代表性科技论文范例 2 1 3

合 计 16

注:“学时分配”涉及的项目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1)科技论文的产生与发展。

(2)科技论文的概念与分类。

(3)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意义。

(4)科技论文特点与写作要求。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科技论文的特点与写作要求。

(2)教学难点: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

3.教学目标:

(1)了解大学生科技论文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2)理解科技论文写作的概念及其分类。

(3)掌握科技论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4)分析科技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和思维逻辑,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科技论

文的写作水平。

第二章 科学研究程序和方法

1.教学内容:

(1)科学研究是科技论文写作的基础。

(2)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3)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科学研究的理性方法、科学研究的系统研

究方法等)。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125

(2)教学难点:科学研究的系统研究方法。

3.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研究是论文写作的基础。

(2)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3)掌握科学研究的几个基本方法。

第三章 科研选题与立项申请

1.教学内容:

(1)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和创新性要求。

(2)科研选题的几种方式,包括导师拟定题目、阅读科学文献中挖掘新思路、在前期的预实

验中发现新的科学问题。

(3)科研立项申请和科研立项类别。

(4)科研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要求。

(5)讨论:给学生设计一个科研题目,讨论如何写出项目立项申请书。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几种科研选题方式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科研实践中。

(2)教学难点:科研选题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3.教学目标:

(1)了解科研选题的重要性和创新性,科研立项申请和科研立项类别。

(2)掌握科学科研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要求。

(3)掌握科研选题的方式和科学研究的几个基本方法。

第四章 科研设计、实验实施和数据分析

1.教学内容:

(1)科研方案的设计和计划,包括科研方案的讨论与评估、预实验及其结果分析、科研方案

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等。

(2)科学实验的实施操作流程,包括实验所需硬件的准备、实验所需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实

验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等。

(3)实验获得的结果和数据分析,包括原始数据的获取和搜集、数据的整理与制图、数据的

分析与讨论方法。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科学实验的实施操作流程。

(2)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制图、数据的分析与讨论方法。

3.教学目标:

(1)了解科研方案的设计和计划所包括的内容。

(2)理解科学实验的实施操作流程中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要求。

(3)掌握科学实验的实施操作流程、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方法。

第五章 学位论文与文献综述写作

1.教学内容:

(1)学位论文的分类和不同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

(2)学位论文的主体结构、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的答辩、学位论文的进一步加工整理。

(2)文献综述的类型和特点。

(3)文献综述写作的步骤,包括文献综述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如资料查询,凝练中心内容和

写作框架等。

2.重点或难点:

126

(1)教学重点:学位论文写作格式与要求、学位论文答辩流程等,把握不同学位论文的写作

深度。重点掌握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

(2)教学难点:学位论文的写作深度的把握。

3.教学目标:

(1)了解学位论文的分类和文献综述的类型和特点。

(2)理解学位论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格式和文体要求,理解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3)掌握学位论文和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

第六章 科学精神与科学道德

1.教学内容:

(1)科学精神的概念和科学精神包括的特征, 如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求实和

求真精神等。

(2)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3)科学道德的社会学理解。

(4)科学道德价值与伦理问题。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科学精神的特点。掌握科学道德与学生规范。

(2)教学难点:科学道德的社会学理解。

3.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和科学道德的社会学影响。

(2)理解科学道德的价值与伦理问题。

(3)掌握科学精神的特点和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及其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第七章 植物保护学科代表性科技论文范例

1.教学内容:

(1)以几种植物保护学科代表性论文为例,讲授科技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撰写要求。

(2)讨论和实践:给学生提供实验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完成论文的初稿提纲写作。

(3)讨论和评价学生所写的论文初稿。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植物保护学科相关的科技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撰写要求。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评价观点。

3.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植物保护学科代表性论文的写作格式。

(2)理解讲授科技论文写作的撰写要求。

(3)掌握如何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撰写论文初稿。

四、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二)成绩评定:考试成绩(70%)+ 平时成绩(30%,作业和考勤各占一半)。

五、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127

(一)参考书

1.赵鸣,丁燕.科技论文写作.科学出版社.2014,8.

2.张孙玮.科技论文写作入门(第 4 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6.

3.樊小蒲,赵强,苏婕著.科学名著与科学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

128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12420

课程中文名称: 食用菌栽培学

课程英文名称: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i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拓展课程

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2 学分

讲课学时/学分: 24 学时/1.5 学分

实验学时/学分: 8 学时/0.5 学分

课内实践学时/学分: 学时/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7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农学、园艺、植物科学与技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复合

应用型

先修课程: 微生物学

主撰人: 侯振世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包括食用菌学基础理论、菌种的选育制作原理

和基本技术、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三大部分。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食用菌栽培相关知识,理解某些技术步骤和技术程序中的组合栽培原理。

——熟悉食用菌栽培的各种基本技能。

——掌握菌种分离、培养技能与主要食用菌栽培技术。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129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章次 主要知识单元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食用菌的形态与分类 4 2 6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理 2 2

第四章 食用菌菌种生产 4 6 10

第五章 食用菌的良种选育 2 2

第六章 食用菌栽培各论 10 10

合 计 24 8 32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内容:

食用菌的概念、种类、营养价值、栽培历史。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食用菌的栽培历史。

(2)教学难点: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可行性分析。

3.教学目标:

(1)了解食用菌的类群及多样性、食用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人类关系、食用菌栽培学发展

概况等。

(2)理解食用菌的概念。

(3)掌握食用菌价值体系指标。

第二章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1.教学内容:

真菌的一般形态特征、食用菌的形态特征、食用菌的分类。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伞菌的形态结构、食用菌的类群。

(2)教学难点:食用菌子实体的发育方式。

3.教学目标:

(1)认识食用菌菌丝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长方式。了解食用菌的类群、真菌在生物界的地

位、子囊菌和担子菌的形态区别以及食用菌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2)理解真菌的分类体系、担子菌生殖方式和食用菌的范畴。

(3)掌握食用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真菌营养体和繁殖体的基本特征、伞菌的形态结构和子实

体发育方式;掌握几种常见子囊菌的分类地位。

第三章 食用菌的生理

1.教学内容: 食用菌的营养、食用菌的生理。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食用菌生长对养分和环境的要求。

(2)教学难点: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态发生。

130

3.教学目标:

(1)了解食用菌生长对养分和环境的要求、食用菌营养物质的组成和利用状况。

(2)理解食用菌营养体和繁殖体对养分和环境要求的异同,诸如温度、水份、湿度、酸碱度、

氧与二氧化碳、光照等。

(3)掌握食用菌的基本营养组成物质、食用菌的不同发育阶段对环境因子的要求。

第四章 食用菌菌种生产

1.教学内容: 食用菌菌种概述、食用菌制种程序、制种的设备和条件、消毒与灭菌、培养

基、食用菌菌种制备、食用菌菌种的培养、食用菌菌种的保藏、菌种生产中常见杂菌和害虫的防

治。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菌种的概念以及菌种制备和培养的过程。

(2)教学难点:无菌操作技术。

3.教学目标:

(1)了解食用菌菌种的概念以及菌种制备和培养的过程、制种的设备和条件;了解当前制种

的新趋势和新手段;了解消毒和灭菌的过程、培养基的种类;了解食用菌菌种制备的程序、培养

室或培养箱的物理结构;了解菌种保藏的方法、制种过程中的污染情况。

(2)理解培养基的消毒灭菌及接种培养环境的无菌条件的重要性;理解消毒和灭菌的概念、

种类和方法,以及这些手段在食用菌栽培过程的不同环节用途。

(3)掌握菌种的概念、菌种的类型,学会母种、原种、栽培种的制作;掌握无菌操作的概念、

规程及高、常压灭菌方法;掌握几种常见培养基的配方和配制方法、几种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

以及菌种培养管理技术;掌握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技术;认识几种常见的杂菌、害虫,并掌握防治

它们的方法。

第五章 食用菌的良种选育

1.教学内容: 食用菌选种;食用菌育种。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食用菌育种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食用菌有性生殖特征。

3.教学目标:

(1)了解食用菌遗传的基本理论;了解食用菌良种选育的原理、意义。

(2)理解食用菌有性生殖的特征。

(3)掌握食用菌选种和育种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六章 食用菌栽培各论

1.教学内容: 平菇、双孢菇、金针菇、香菇的栽培技术;其他真菌栽培品种介绍。

2.重点或难点:

(1)教学重点:食用菌代料栽培技术、段木栽培技术、平菇常见栽培品种、金针菇出菇管理

技术、二次发酵技术。

(2)教学难点:野生食用菌的驯化。

3.教学目标:

(1)了解香菇、平菇、金针菇和双孢菇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了解香菇、平菇、金针菇

和双孢菇的品种构成;了解几种新型食用菌的栽培品种及栽培方法。

(2)理解食用菌的驯化过程。

(3)掌握平菇的代料栽培技术、香菇的段木栽培技术;掌握金针菇的代料栽培技术,特别是

出菇管理技术;掌握双孢菇培养料的二次发酵技术。

131

四、实验教学

(一)实验条件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验项目 设备名称 每组应配台件数 备注

1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超净工作台 每 30 人一台

需要培养基材料和食用菌实物等耗材。

2 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技术 高压灭菌设备 每 30 人一台

3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一) 分离、接种常用小工具

若干

4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二) 分离、接种常用小工具

若干

(二)实验项目

表 3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 教学目标

1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1)标本

(2)实物

(1)了解真菌基本形态特点;

(2)熟悉伞菌形态结构;

(3)掌握几种常见食用菌的分类特征。

2 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技术 实物操作—-分离

(1)了解菌种分离原理;

(2)熟悉真菌分离技术;

(3)掌握无菌操作步骤。

3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一) 实物操作—-纯化

(1)了解杂菌污染机理;

(2)熟悉微生态原理;

(3)掌握纯化操作。

4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二) 实物操作—-转管

(1)了解菌种制作原理;

(2)熟悉菌种制作步骤;

(3)掌握菌种传代技术。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写清实验名称、目的、内容、原理、时间。

(四)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实验报告

2.成绩评定:实验总评成绩=实验报告总成绩

五、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实验和考勤等。

2.成绩评定:

课程总评成绩=考勤成绩×20%+实验成绩×30%+课程结业考试成绩×50%。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32

(一)教材:(包括实验教材):

王贺祥等.食用菌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3.

(二)参考书:

1.王贺祥等.食用菌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8.

2.邢来君等.普通真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报社,1999.9.

133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一、实习课程基本属性

实习课程编码: 0201030

实习课程中文名称: 植物保护专业教学实习

实习课程英文名称: Practice Teaching for Plant

Protection

实习课程类型: 课程实习 实习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实习

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1.5 学分 实践学时/学分: 1.5 周数/1.5 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4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相关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

主撰人: 景岚、赵建兴

主审人: 周洪友、庞保

平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昆虫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程,肩负着启蒙、解惑和引导的重任,既要激发青年学生对植物发生各种病害原因的学习兴趣,

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又要把该学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指导他们去认识自然、探索自

然的奥秘。教学实习是植保专业本科生学习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昆虫学课程的最重要生产实践

环节,是植物病害病原学和昆虫分类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病虫情调查、病虫害标本

的采集和制作、病原和昆虫种类的鉴定以及病虫害的田间诊断等生产实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了解我区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种类、类型,了解植物病虫害调查的方法,熟悉各类病害的病因;

让学生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病原物及昆虫分类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

生产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掌握鉴定病虫害标本的能力。该教学实习是植保专业本科生对病原学及

昆虫分类学深入认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将为进一步学习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学习以及

将来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三、实习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

134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序号 实习项目 实习内容 学时

分配

每组

人数 备注

1 实习动员 讲解实习任务、纪律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 2 6

2 授课 讲授病虫害调查方法、诊断方法及技术 4 6

3 病虫害调查 乘车外出实习点进行大田作物、温室大棚、森林、草原等植物的病虫害调查

50 6

4 病虫害标本制作

玻片标本、腊叶标本、液浸标本制作 24 6

5 室内鉴定 病害鉴定、昆虫鉴定 16 6

合计 96

四、实习组织与安排

(一)实习条件

表 2 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序号 实习项目 基本要求 场地、场所主要仪器设备 备注

1 病害调查

乘车前往实习基地进行大田作物、果树蔬菜等植物病害的调查。场地应交通便利,要有丰富的植物类型,便利的食宿条件。

大田,温室大棚,果园,林场等

2 病虫害诊断

携带简单的诊断设备如放大镜,剪刀,镊子等进行现场观察,并将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镜检等进一步检验。

放大镜、镊子、剪刀,铲子,标本夹

3 标本制作 根据标本制作规程,制作腊叶标本及液浸标本。

标本纸、标本盒、标本缸,标签纸

4 草地昆虫采集

典型草原地貌、植被丰富 要求交通便利,安全,大型交通工具

5 林业昆虫采集

林场,自然保护区 要求交通便利,安全,大型交通工具

6 农业昆虫采集

大田、保护地多种农作物 要求交通便利,安全,大型交通工具

(二)实习组织与实施

表 3 实验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时间进程 主要工作内容 组织实施方式

1 第 1 天

1、 实习动员,发放标本夹、尺子、书包等实习用品;

2、 讲解植物病害调查的方法、诊断方法及技术

分组领取用品;指导教师讲解,每30-60 人为标准班;

集中讲解实习的方案、要求;

2 第 2 天 乘车去实习基地,调查大田作物病害并采集标本;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

3 第 3 天 乘车去实习基地,调查经济作物病害,并采集标本;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

4 第 4 天 乘车去实习基地,调查果树病害,并采集标本;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

135

5 第 5 天 乘车去实习基地,调查蔬菜病害,并采集标本;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

6 第 6 天 乘车去实习基地,调查花卉病害,并采集标本;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

7 第 7 天 室内病害鉴定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

8 第 8 天 室内玻片标本制作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

9 第 9 天 腊叶标本和液浸标本制作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

10 第 10 天 普病调查报告、实习总结、交流及考核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指导;提交实习成果及技术报告,交还工具。

11 第 11 天 讲授采集、制作标本的方法,制作毒

瓶,配置标本临时保存液 集中讲解实习的方案、要求;

12 第 12 天 出车集体赴草原生境采集,晚上制作

标本

指导教师全程讲解、示范,每组一个

工作单元;

13 第 13 天 各小组为单位自行到各生境采集,晚上制作标本

小组活动,教师巡查

14 第 14 天 全体集体到林区采集,晚上制作标本 指导教师全程讲解、示范,每组一个

工作单元;

15 第 15、16

各小组为单位自行到各生境采集,晚

上制作标本 小组活动,教师巡查

16 第 17、18

天 全体集体到农田采集,晚上制作标本

指导教师全程讲解、示范,每组一个

工作单元;

17 第 18-20

全体在实验室整理标本,上标签,鉴

指导老师全程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

位集体配合

18 第 21 天 普昆各小组交流,总结,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和各组组长组织

五、实习报告

(一)实习成果

提交的实习成果资料应包含小组制作的标本、小组病虫害标本鉴定结果资料、病虫害调查的

数据。

(二)实习技术报告

实习技术报告应包含报告封面、目录、正文等部分。报告正文章节可不固定,但应包含调查

地点及病虫害情况,病虫害调查数据;制作各类标本的数量、名称、时间、地点。综合评述;实

习心得体会等内容。

六、实习考核

(一)考核方式

136

结合实习报告和思想总结,以及上交采集的病虫害种类、数量,综合评定与打分,给出平均

成绩。

(二)成绩评定

参加考核学生总评成绩=小组实习报告成绩×50%+考勤成绩×10%+各小组给各成员的成

绩×40%

七、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参考书

1.许志刚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四版).

2.许文耀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宗兆锋,康振生主编.植物病理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第二版).

4.谢联辉主编.普通植物病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邢来君主编.普通真菌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袁锋·昆虫分类学·农业出版社,1996.5

7. 史丽·普通昆虫学实习指导·内蒙古农业大学自编教材,2010.9.

8. 中国经济昆虫志(1‒54 册)·科学出版社

9. 周尧·中国蝶类分类与鉴定·河南科技出版社,1998.7

10.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动物志(昆虫纲 系列·科学出版社

11. 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所·中国蛾类图鉴(1‒4 册·科学出版社,1983

12. 徐公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二)相关网络资源

1.中国植物保护网::http://www.ipmchina.net/ipm/ipm_e.html

2.德国植物病理学因特网导航手册:http://ifgb.uni-hannover.de/extern/ppigb

3.植物病害防治指南: http://plant-disease.orst.edu/

4 . 康 乃 尔 大 学 植 物 病 理 学 蔬 菜 病 害 网 :

http://vegetablemdonline.ppath.cornell.edu/Home.htm

5. http://osu.orst.edu/dept/hort/dpd/index.htm 介绍正确诊断植物病害的方法,附图片和

照片.

137

《植物保护专业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一、实习课程基本属性

实习课程编码: 0212760

实习课程中文名称: 植物保护专业生产实习

实习课程英文名称: Production Practice for

Plant Protection

实习课程类型: 生产实习 实习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实习

总学时/周: 240 学时/14 周 总学分: 6 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6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相关课程: 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

主撰人: 胡俊 主审人: 周洪友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植物保护专业生产实习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昆虫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等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

学完主要专业课后到生产实际中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独

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为顺利走

向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和开展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实习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生产中各类农作物发生的病虫草害及其危害性。

——熟悉生产实际中常见病、虫、草害的为害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技能。

三、实习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

138

表 1 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序号 实习项目 实习内容 学时 分配

每组 人数

备注

1 实习动员 讲解实习业务、纪律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分组。 2 6 必开

2 实习用具准备

标本夹、标本纸、捕虫网、毒瓶、展翅板、记录本等。

2 6 必开

3 马铃薯病虫草害

调查、研究、防治试验、采集制作标本、参与生产。

32 6 必开

4 玉米、麦类病虫草害

调查、研究、防治试验、采集制作标本、参与生产。

48 6 必开

5 油料、甜菜作物病虫草害

调查、研究、防治试验、采集制作标本、参与生产。

48 6 必开

6 蔬菜病虫草害

调查、研究、防治试验、采集制作标本、参与生产。

64 6 必开

7 果树病虫草害

调查、研究、防治试验、采集制作标本、参与生产。

30 6 必开

8 草原害虫 调查、研究、防治试验、采集制作标本、参与生产。

30 6 必开

合计 256

四、实习组织与安排

由带实习的教师和实习小组组长组成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实习工作安排、落实、考核及联络。

实习从 5 月下旬开始为期 14 周,分组将学生分别安排在相关科研院所、农场、公司等单位进行至

少为期 40 天的顶岗实习,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各类农作物病虫害的调查、研究、防治试验、

采集制作标本等工作。

为保证生产实习顺利进行,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

(1)严格按实习计划进行。

(2)应在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技术人员指导下,认真进行实习。

(3)做好实习实验记录,为撰写报告积累原始资料。

(4)撰写专题研究报告,实习结束时交给专题指导教师。

(5)实习结束时,每个小组提交实习总结 1 份。

五、实习报告

实习结束后,按实习小组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应包括实习时间、地点、实习内容、取得

的成绩、收获、感受、存在的问题、建议等。

六、实习考核

(一)考核方式:考查

139

(二)成绩评定:成绩考核内容包括实习报告、专题报告、标本数量及质量、实习纪律等进

行情况,由实习指导教师、专题指导教师、实习小组组长等组成生产实习考核小组,按优秀、良

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5 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七、实习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实习计划的要求,积极参加各项实习活动,全面完成生产实习任务。

2.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及实习的有关规定。有

事必须履行有关请假手续。

3.在外实习生所在单位,必须与实习生签订书面协议,严格按本单位职工纪律条例予以要求

和管理。若需派出,单位应保证学生的人生安全,长期外出(1 周以上),应向学院通报。在单

位实习期间,学生人生安全事项由实习接受单位全权负责。

4.田间实习过程中,要爱护作物及田间其他设施,尊敬田间作业人员,不得私自摘取作物及

果实。

140

《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属性

课程编码: 0212980 课程中文名称: 毕业论文

课程英文名称: Bachelor thesis

课程类别: 专业教育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实践

总学时/学分: 256 学时/8 学分 实践学时/学分: 256 学时/8 学分

开课单位: 农学院 开设学期: 6-8

适用专业及类型: 植物保护复合应用型

先修课程: 农业微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实验技术、

教学实习、生产实习

主撰人: 周洪友 主审人: 赵明敏 制定时间: 2017 年 6 月 20 日

二、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毕业论文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是植保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

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总结,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初步

独立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也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农业

生产实际,研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通过毕业论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了解植物保护在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 熟悉植保科技文献检索、基本方法和植物保护研究的过程以及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

—— 掌握开展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调查取样、数据分析及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

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工作中从事植

保科研、技术推广及相关的工作。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内容

141

1.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指导教师结合科研课题或校外实训基地植保站、研究所等针对植保

专业技术、科研等实际生产项目、学生科技创新等提出毕业论文题目,学生自由选择或由指导教

师指定毕业论文题目。导师指导学生根据课题要求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制定毕业论文工作

计划,并结合课程论文撰写完成开题报告。

2.田间试验与室内实验: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开题报告中制定的研究方案开展田间试验

与室内实验工作,认真观察、准确测定、详细记载各项试(实)验数据,确保获取翔实、可靠的

试(实)验数据。

3.中期检查:在毕业论文中期阶段,导师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根据论文进度安排

明确指出学生论文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就学生的工作态度、论文进度与质量等方面提出要求和解

决办法。

4.论文撰写与修改:导师指导学生对试(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学生严格按照

内蒙古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初稿。导师修改论文时,重点抓好论文格式、

图表制作、数据分析与文字修改等主要环节。

5.毕业论文答辩:修改后的论文经指导教师定稿,评阅教师通过,可申请答辩。教研室组织

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公开答辩。导师指导学生制作 PPT,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简明扼要地汇报毕

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答辩委员根据每位学生汇报及回答问题情况进

行现场打分。

(二)基本要求

1.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8 学分)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经答辩合格后才具备

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

2.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所规定的内容和工作量,严禁抄袭或剽窃他人研究

成果。毕业论文检测重复率原则上不超过 30%。

3. 毕业论文选题应在植物保护专业范围以内, 其形式是研究论文。要求研究目的明确,

方案设计合理,数据翔实,分析恰当,结论正确;论文层次分明,内容完整,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4.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课程组织与实施

表 2 实习项目、内容及要求

序号 时间进程 主要工作内容 组织实施方式

1 5 月下旬-6 月下旬 论文选题 导师辅导

2 6 月下旬-12 月下旬 田间试验与室内实验 导师辅导

3 次年 4 月上旬 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 导师辅导

4 次年 5 月上旬-6 月上旬 毕业论文撰写与修改 导师辅导

5 次年 6 月上、中旬 毕业论文答辩 集中分组进行

五、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142

本门课程以完成的毕业论文评阅打分和论文答辩的方式评定学生最终成绩。

(二)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导师评阅打分占30%,评阅人打分占10%,论文答辩成绩占60%。各项成绩均按照

百分制计分,按照权重计算最终成绩。

总评成绩=导师评阅成绩×30%+评阅人评阅成绩×10%+答辩成绩×60%

六、推荐教材、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一)参考书

1.吴波勃.科技论文写作教程.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武丽志.本科论文写作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施新.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二)相关网络资源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可根据研究课题进行指定相关网络资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