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54
2009 9 26 ~ 10 5 印度、尼泊爾 10 日朝聖之旅 (

Upload: hk-ddm

Post on 05-Jul-2015

1.5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能與覺真長老同訪佛國,追尋佛陀的足跡,心中充滿了感恩。它既是成就一趟「靈山會上智慧金剛行」,亦是「心靈之泉,生命之源」尋根之旅。長老隨緣應機,時時說法,鹿野苑、恆河、菩提伽耶、苦行林、靈鷲山、竹林精舍、七葉窟、那爛陀遺址、舍衛國、王舍城、祇園精舍、藍毗尼......,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大家乘願而去滿載而歸。 帶著感恩懺悔的心,在舍利塔前、石柱前、說法地、涅槃處........,跪拜求懺悔。滿心的感恩、感動及感謝。 ∫ 待續 ∫

TRANSCRIPT

Page 1: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2009 年 9 月 26 日 ~ 10 月 5 日

印度、 尼泊爾 10 日朝聖之旅 ( 六)

— 毘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2: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第十天: 10/5 16:50 到香港第六天 10/1( 四 )

毗舍離挖掘阿難陀塔、佛塔Ⅰ、Ⅱ及佛舍

利。佛陀最後一次說

法處。當日開車 10+ hrs

第七天 10/2 ( 五 )拘屍那城

(Kusbinagar) ,佛陀涅盤遺址 , 參拜大涅槃寺院、

臥佛殿 , 佛陀金身火化大荼

體塔等。祈園精舍、

傑出女性”帕昧”建的泰國佛寺。

拘屍那城

背景音樂:

耕讀園

率讀絲情〈弄〉

Page 3: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10 月 1 日,是中國的國慶,祝國運昌隆 國泰民安!也是王文波菩薩的生日,祝壽比南山,福慧圓滿,菩提上進!

Page 4: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毗舍離 梵文 : वैशाली , Vaiś lā ī ,又譯為毘舍離、吠舍離、吠舍

釐國,意為廣嚴,為釋迦牟尼時代著名的大城市,佛陀在此城預言自己即將入滅。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就是居住在這個地

方。佛教八大聖地之一。

在佛陀滅度後百年,在此城中,耶舍比丘召集了七百名上座部長老,進行了第二次經典結集(又稱七百集結、毗舍離集結),造成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開始了佛教部派佛教

時期。

毗舍離是佛教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個地方,不但佛陀經常在此說法,佛陀開始制定波羅提木叉 ( 戒 ) ,也就是比丘第一條不淫重戒,制戒的地點,就在毗舍離。乃至比丘第三、四條重戒,殺戒、妄語戒的制戒地點,都是在毗舍離。法與律雙軌的薰習,毗舍離人民耳濡目染,不啻是法化之鄉。八十歲的佛陀與比丘僧離開毗舍離前

,還受到菴摩羅女的供養。接著佛陀就動身要前往拘尸那羅。

Page 5: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阿育王石柱 是佛教文化的象徵,也是歷史考據的重要資料。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重要國王,在他手上文治武功之盛,使得印度進入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他曾發動戰爭,統一印度,但「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勝利的背後,卻是殺戮戰場,造成無數的傷亡與災難。阿育王深深地懺悔,並且皈依佛教,以「正法」治理國家。阿育王曾巡禮佛陀走過的足跡,從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法輪、涅槃,乃至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衛國的祇園精舍,他都去巡禮,同時豎立著刻有「法敕」的石柱,教化全國人民。阿育王石柱成了佛教歷史最真實的見證,而以眼前毗舍離現存的石柱最完整。石柱記

載的年代與記事,提供學者推算佛陀的紀元。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從《大佛頂首楞嚴經》中節錄出來。《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佛陀在室羅筏城祇園精舍講的。祇園精舍又名黃金精舍,很有名;而佛世另一有名的是竹林精舍。兩精舍分別是當時兩大強國,憍薩羅國和摩揭陀國,傾國力供養的僧伽藍。而毗舍離國位於這兩處精舍的中途,更像是一個淳樸的國家。佛陀經常到此遊行說法,信樂佛法的人非常地多,《維摩詰經》就是在這裡說的。佛陀也是在毗舍離宣布他即將入涅槃的消息。

Page 6: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佛塔Ⅰ 、Ⅱ 號,已遭嚴重的破壞。

Page 7: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在所有的聖地中,最令佛弟子感傷的地方。

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在拘尸那羅(K

ushinagar

)的寂靜樹林

間,至善的人間心靈導師

佛陀,在此大般涅槃了!

以八十歲高齡且重病稍癒的身體,遠從二八0

公里以外的毗

舍離往西北方向出發,腳步蹣跚卻常行而不歇,祂們一路

長途跋涉、走走停停,來到了拘尸那羅的梭羅樹林間,這一

次世尊終於在此入滅了!

在微風輕拂、樹葉沙沙、寂涼的夜色中,世尊安詳、平

靜地永遠沉睡了!

Page 8: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佛陀荼毗處安加羅塔遺址

Page 9: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10: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11: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12: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13: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14: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15: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拘屍那揭羅

又稱拘屍那城,意思是茅城,位於現今印度卡西亞( Kasia )村,相傳釋迦牟尼在此涅槃。是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  釋迦牟尼在八十歲高齡的時候,來到拘屍那揭羅。一天突然患病,研究認為有可能是吃了「栴檀樹菌茸」,結果食物中毒。他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於是傳來弟子們,最後一次回答他們心中的疑問。這一夜有位 120歲的老人名須跋陀羅,聞佛欲滅度,前往雙樹間,見佛聞法,當夜受具足戒。是釋迦摩尼住世最後弟子。然後讓弟子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之間打起一個臥床,側臥在上,佛安慰道:「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

… …除惡病。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語畢,安詳的離開了世間。雙樹慘然變白。

Page 16: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大涅槃寺 (Mahaparinibbana Temple)

目前所看到的這個大涅槃寺,是印度政府於 1956 年,紀念佛涅槃 2500週年所建。而 Carlleyle所復建的舊寺因為太小,已不足以容納日漸增多的朝聖人潮。進入寺內,映入眼廉的是一尊巨大的長 6.1公尺右脅臥佛,

躺在長 7.3公尺長的石板上。前方不遠有三尊雕刻,分別是佛足位置的 阿難尊者、中央位置的蘇拔陀 (最後得度的 ) 尊者、及另一側角落的純

陀(大般涅槃經中,最後供養佛陀的那位尊者)。

大涅槃塔 (Mahaparinibbana Stupa)

在寺旁的這個大塔,是 1876卡萊雷 (Carlleyle)挖掘中出土的主塔。當挖 到 4.3公尺深時,發現笈多王朝的銅板及物品。根據銅板梵文的描述,

這是笈多王朝一位稱為涅里巴那的比丘置放在此的。玄奘描述此塔是阿育王所建。涅槃塔據信是末羅人所建,以安奉佛陀舍利,後來阿育王及

笈多王再增建。

Page 17: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佛涅槃處 -- 大涅槃寺、臥佛殿

Page 18: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19: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20: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臥佛殿( Mahaparinirvana Temple ) 又稱為大涅槃堂或大涅槃寺,是一座白灰粉刷、四週開了小窗戶的圓筒狀建築。在階梯下脫下了鞋子,還未進入佛殿內,甜膩的鮮花、香燭氣味混合著比丘吟哦的誦經聲,已將參訪的人們帶

入濃濃的莊嚴氛圍中。

踏入大殿,就會看見一尊六尺長的佛陀像安詳平穩地躺臥在眼前,這座以黑岩雕刻而成的精緻臥佛像,全身都被虔誠的信眾們貼滿了金箔,而藏傳佛教的信眾們又為祂緊密地裹上金黃色的綢布,只露出慈謁的面容與尊貴的雙腳,因此常被以為這是金屬打

造的佛像。

這巨大的雕像與床座是以一塊完整的巨岩一體成型雕造而成,據說,十二世紀時,為了躲避回教徒的破壞,人們將它掩埋入地

底, 到十九世紀中葉,考古學家發現並將之挖掘出來時,已有多處毀損破裂,經工作人員將散佈在四周的碎片重新拼合起來才勉

強修復完成。  

Page 21: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床榻基座上雕有阿難( Ananda )、須跋陀羅( Subhaddara )、未羅酋長瓦吉拉婆尼( Vajrapani )、以及另外五位不知名的信眾。 在殿中人人雙掌合十,神情哀傷。此外,床座上也刻了當初的捐獻者與雕刻匠的姓名:「這是摩訶寺( MahaVihara )哈利巴拉 .斯伐彌( HalibalaSvami )的宗教獻禮。此佛像為秣莬羅( Mathura )的地那( Dina …)所造 」從雕像的型式和刻文記載看來,這應是西元

五世紀時的作品。

如果駐寺的比丘不是很忙的話,就會帶著你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這座佛像:

…看!如果從頭頂往腳部看, 佛陀的表情是微微地笑著 . …如果站在中間看,就會發現 佛陀的表情轉為安詳的沉思 . …若是從腳部往頭部看, 佛陀的面容又變為莊嚴肅穆 .

當然,這只是光影變化與視覺角度差異的正常情形而已,但人 們卻可以藉此想像 佛陀在世說法示教時的多種面貌,也算是一種心裡

安慰吧! … … .摘自《印度-聖境旅人書》

Page 22: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以佛號、香花縵及恭敬虔

誠感恩的心,供養佛。

隨著梵唄聲繞寺,大家專注念佛,神情肅穆莊嚴。

Page 23: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將香花縵,莊嚴佛陀。(臥佛殿)

Page 24: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 …感恩,感動 !

Page 25: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對佛陀最誠敬的供養 佛陀八十歲那年,抱病來到末羅國的拘尸那城。  那時,佛陀患了嚴重的腹瀉,到城中的沙羅林就無法再走了,遂選擇在林中的雙樹間入滅。   佛陀要求尊者阿難在雙樹間為他鋪床,頭朝北,面向西,雙足交疊,保持正知正念側臥。這時,沙羅樹雖然不在開花的季節,卻開起花來,花朵從樹上掉落下來,紛紛落在佛陀身上。除了沙羅樹花外,還有更多的曼陀羅花與栴檀香末,從空中飄下,落在佛陀身上,也飄滿了附近的地面,空中還響起了樂聲與歌聲。   對這些奇異的景象,佛陀為尊者阿難解釋道:  「阿難!這是一些棲居在沙羅樹林,篤信如來的夜叉天神

,以奇異的花來供養我,但這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Page 26: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那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來呢?」尊者阿難問。   「只有能受持正法,實踐正法,隨戒、隨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來!」佛陀說。

  於是,就有這樣的偈頌,將這個情形記錄流傳下來:  「佛在雙樹間,偃臥心不亂。   樹神心清淨,以花散佛上。   阿難白佛言:云何名供養?   受法而能行,覺華而為供。   紫金華如輪,散佛未為供;   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

※ 出處:莊春江編著《阿含經故事選》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長阿含第二遊行經》、《長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經》   二、佛陀枕右臂,左臂在上,兩腿相疊的側臥姿勢,經中以「獅子臥」稱之,後來也稱為「吉祥臥」。   三、以花供佛,這是現今我們的作法,但佛陀說,這不能算是供養佛,對佛陀真正的供養,是佛法的實踐。

Page 27: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四、怎樣才是佛法的實踐?偈頌中的最後一句,明白地指出是「陰、界、入無我」,這是佛法修學最核心的部分了。「陰、界、入」即五陰(蘊)、六界與六入處,這是佛陀對人的分析。 五蘊即是色、受、想、行、識,這是重於心理層面的剖析。六界即是地、水、火、風、空、識,是重於物理性質的剖析。六入處是眼、耳、鼻、舌、身、意,是重於生理層面的剖析。總括來說,陰、界、入即是我們身心活動的全部。佛法的修學,是以此為範圍的,而修學的內容,就是從中體證「無我」。 「無我」即是「我」的否定,這裡說的「我」,是人們執著「自有、常有、獨有」,並在此意義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無我」即是說:生命中沒有任何「自有、常有、獨有」的部分,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緣條件下的存在,當然也沒有什麼絕對自由意志。 人們「意志的自由性」中,最粗顯的就是「主宰欲」,而在主宰欲的展現中,傷害最大的莫過於憤怒、發脾氣了。脾氣一來,理智就不見了,傷害性的言詞、行動紛紛出籠,而可怕的是傷害越大越覺得痛快。最後,不僅傷害對方,也傷害自己。所以,學佛者對自己發脾氣一事,切莫以為理由充分,理所當然而等閒視之了。 五、我們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修學方法),有無限的善巧。又說,一切善法皆是佛法。佛法的修學方法,固然為了適應不同個性傾向必須廣開法門。然而,煩惱的止息,生命的解脫,卻是學佛者的共同目標,即使釋迦牟尼佛也是止息煩惱的解脫者。而止息煩惱與解脫的關鍵,就在於無我的實踐。所以,嚴格來說,不管您選擇了哪一種修學方法,修出離心也好,修慈悲行也好,乃至於日

… …常生活的觀照覺察、打坐、參禪、念佛 一定要能將修學的內容,與無我對焦,才算是真正進入了佛法的修學,也才算是對佛陀的禮敬與供養。

Page 28: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等待供養的僧侶們。護持道場。

Page 29: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30: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這是在臥佛殿處請的,純

手工繪畫的,他們在菩提

葉上畫上佛陀涅槃相。

很特別很有意義,

太令人感動。

(

他們將菩提葉貼在黑紙上作畫。)

Page 31: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32: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祇園精舍

Page 33: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舍衛國‧祇園精舍 佛陀於此居住了二十五年,宣說了眾多重要經典,故與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齊名。然而,後來舍衛國大概因為河水氾濫成災,令國勢下降,日漸失去影響力,當地的佛教發展也大不如前,法顯、玄奘來到這裡時,外道的人數比內道還要多。

  舍衛國最著名的佛教聖地是祇樹給孤獨園。當年佛陀來到舍衛國,為樂善好施、有「給孤獨長者」之稱的須達多長者說四聖諦等法,令其得須陀洹果。長者請求佛陀留在城中,並答應捐建一座精舍讓僧團居住。他與舍利弗一起去找適合建精舍的地方,看中了祇陀太子的園林,長者就請求太子賣園林給他。最初太子刁難長者說,要他付出能鋪滿整個園林的黃金才願意售出,豈料長者真的以黃金差不多密鋪全園。

太子心想,那個號稱佛陀的人必然是位大德,才能令長者揮金如土,於是叫長者不用再鋪下去,讓他買得此園供養佛陀,而園內的樹木則由太子以自己的名義供養,兩人還合力建造精舍。由於園地算是給孤獨長者捐贈,樹林則由祇陀太子奉獻,故精舍命名為「祇樹給孤獨園」,又稱「祇園精舍」。在精舍北面有兩座紀念須達多長者的塔,再遠一點的一堆倒塌了的圍牆,就是舍衛皇城的遺跡。

Page 34: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給孤獨長者塔

Page 35: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菩提月刊》 258期

舍衛城遺跡

Page 36: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祇園精舍門口左右本來有兩條高高的阿育王柱,但現今只餘下一部分;園內一片頹垣敗瓦,所有建築物都只剩下基座或低層。唯一仍然屹立的,是那株被稱為「喜智」 ( 梵文阿難陀菩提 Anandabodhi) 的菩提樹。它是從斯里蘭卡的聖菩提樹移植過來的分枝,而斯里蘭卡的聖菩提樹是佛陀成道時所依靠的菩提樹的分枝。因此,喜智菩提樹也具有神聖的意義。

  精舍內的 Raja Kuti 、 Koshambi Kuti 、 Kakeri Kuti和 Gandha Kuti遺跡都是佛陀曾經在裡面禪修或住過的房間 (kuti 就是「房間」的梵文 ) ,其中 Gandha Kuti 是佛陀的睡房,祂在這裡的時間最長。

  如前所述,佛陀在舍衛國宣說了不少重要經典。例如在沒有弟子請問的情況下,佛陀主動闡述極樂世界功德的《阿彌陀經》;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開示「觀音菩薩微妙本心

─ ─」 六字大明咒的《大乘莊嚴寶王經》;介紹上生淨土及下化人間的彌勒信仰的《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彌勒菩薩下生經》等。說法台的遺跡如今仍然可見。

Page 37: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阿難菩提樹

Page 38: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園內的阿難菩提樹,許多人在樹下誦經、打坐 。

Page 39: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Gandha Kuti(直譯為「香室」 ) ,佛陀當年的寮房

Page 40: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41: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佛說《阿彌陀經》處 佛陀使用過的水井

Page 42: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舍衛國有一位大臣的兒子,名叫無惱,身體強壯,孔武有力。他最初跟從婆羅門老師學習,某天老師外出,師母欲與其歡好,被無惱大義拒絕。師母惱羞成怒,向老師誣告無惱對她不軌。老師自知力氣不及無惱,便設計害他。他告訴無惱只要在七天內斬殺千人手指,串成指鬘,便可生梵天。無惱信以為真,到處殺人,人們聞風喪膽,稱他為「央掘摩羅」,即「指鬘」之意。

  到了第七天,央掘摩羅只得到九百九十九根指頭,他擔心不能及時集齊一千指,本來想殺掉母親,幸好下手時剛巧看見佛陀在遠處經過,他便追了上去。央掘摩羅拼命追也追不上佛陀,大喝:「沙門!你停下來!」佛陀答言:「我經常都止住,只是你沒有止住罷了。」央掘摩羅不解,佛陀解釋道:「我諸根寂靜,禪定自在,你卻聽從邪說,心無定住,晝夜行殺,造作無邊罪業。」央掘摩羅被佛陀的氣質和說話攝服,殺人的念頭自然消失,佛陀再繼續為他說法,令他悔悟前非,隨佛出家。那時佛陀的說法內容,收錄於《央掘魔羅經》。而佛陀教化央掘摩羅的地方,後人建造了央掘摩羅塔,就在祇園精舍內

,不過現今只餘下塔基。

Page 43: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只餘下塔基的央掘摩羅塔

Page 44: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在祇園精舍的東北有佛陀為患病比丘清潔處。佛陀在世之時,有比丘患病,痛苦獨處,佛陀問他為甚麼會這樣,比丘說他生性疏懶,懶得有病也不看醫生,故現在病重也沒人理會。佛陀聽後以手撫摸比丘,後者隨即病癒,佛陀更扶他出外,親自為他更衣及盥洗墊褥,並訓勉他以後要精進一點。比丘感動地領受教誨。

  精舍西北面是目犍連不能動舍利弗衣帶之處。一次佛陀說法,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因正在縫補法衣而沒到場,佛陀命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叫他來。目犍連來到後,舍利弗說:「待我補完衣服再跟你去。」「若不快走,我便以神通把你所在的大石室整座搬過去。」舍利弗解開衣帶放在地上,說:「若你能移動此衣帶,或許能移動我。」目犍連運大神通,都不能動那衣帶分毫,遂以神足返會佛處,回來時見舍利弗已在會坐。目犍連歎道:「神通之力真的不如智慧之力!」

  在這裡附近還有外道梵志殺婬女以謗佛處。當時諸外道不滿佛教影響力日益擴大,決定雇用一名婬女,每天都來都精舍裝作聽法,一段時間後將她殺掉,埋屍園內。由於大眾每天都看見該名女子到來,她忽然不來,各人都覺得很奇怪。而外道則向國王誣告佛陀私通淫女,然後殺之滅口,藏屍園內。國王派人來查看,果然發現屍體,外道藉機詆毀佛陀經常談論戒忍,自己卻又淫又殺。此時,空中忽然傳來天人的聲音,揭穿外道才是真凶。

Page 45: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精舍東面有一條大深坑。提婆達多屢次謀害佛陀不果,最後把毒藥藏在指甲中,打算在佛陀面前裝作恭敬頂禮時,抓傷佛陀,令祂中毒身亡。豈料他還未走到佛陀面前,地面已經裂開,掉進地下的深淵,直達地獄。幸好千鈞一髮之際,他向佛陀懺悔,加上他宿生所積善根,在地獄的罪報結束後,仍有機會成佛。

  提婆達多墮地獄坑的南邊,是提婆達多弟子瞿伽離墮地獄坑。一次,舍利弗、目犍連遇上大雨,於一陶匠家中借宿,他們不知室內有女人,翌日被瞿伽離發現,他便指責兩位尊者行為不淨。佛陀三度勸阻瞿伽離不要毀謗聖人,他都不聽,結果地面裂開,他從中下墮地獄。

  從瞿伽離坑再往南走,是戰遮婆羅門女謗佛而陷入地獄之處。戰遮婆羅門女因為妒忌佛教受歡迎,於是用繩把一個盂綁在肚子上,趁著佛陀向大眾說法的時候,走來大聲叫喊,說佛陀與她相好,她腹中已懷有佛陀的兒子。會眾有的信有的不信,這時帝釋天化身成白老鼠,咬斷婆羅門女綁著盂的繩子,令那盂掉在地上。婆羅門女羞愧而走,但還未離開,大地已開出一條大坑,婆羅門女從中墮入地獄。

Page 46: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47: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精舍東面還有佛陀示現神變調伏外道之處。當年六師外道要求與佛陀辯論及比試神通,由於佛陀一向不提倡神通,曾經三度拒絕比試,但後來觀察到過去諸佛都以神通降服外道才應允。十五天內,佛陀分別變化出水火異光,又示現轉輪聖王和無數化佛,展示地獄眾生受苦情形,同時向六師外道說法,辯破彼等邪說,令外道咸皆皈依。

  舍衛國波斯匿王多年前向釋迦族提親求娶公主,釋迦族看不起波斯匿王的種族,把一名婢女冒稱公主嫁給他,後來此婢女之子奪去王位,即毘盧擇迦王 ( 不確切音譯為「毘琉璃王」 ) 。毘盧擇迦王未登位前曾到迦毗羅衛國求學,受到釋迦族人奚落,方知道自己身世真相,為報此仇,他興兵討伐迦毗羅衛國。佛陀知悉後,就在祇園精舍東方的一處等候軍隊經過,勸阻毘盧擇迦王。後者聽從佛陀勸告,三次出兵,三度退兵,但第四次還是消滅了迦毗羅衛國。

  在佛陀勸王對兵處附近有一個已乾涸的水池,是毘盧擇迦王墮地獄處。毘盧擇迦王勝利後,挑了五百名釋迦族女入宮當宮女,但她們對國王出言不遜,國王下令將她們殺清光。她們向佛陀禱告,佛陀遂命弟子前往說法,她們聞法後同時命終,轉生天上。接著,佛陀對比丘們說,毘盧擇迦王因為惡業的緣故,七日後當被火燒死。毘盧擇迦王得到消息,十分恐懼,但到第七日仍安然無恙,他就與宮女坐船玩樂,誰知船隻突然起火,把毘

— 盧擇迦王帶進了地獄。 以上內容摘自 《菩提月刊》 258期

Page 48: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暮色中佛陀的寮房及禪修處。

Page 49: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祥龍獻瑞。龍戲珠

Page 50: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51: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Page 52: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 ”傑出女性 帕昧 建的泰國佛寺。

Page 53: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禪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為了尋找他的學生,這一天行化來到南天竺國。他受到國主香至王的接見。原來,香至王是一位佛弟子,崇信佛教,恭敬三寶,因此,以最高國賓禮節,供養般若多羅。還從宮中挑選出一顆最

“ ”為珍貴的無價 赤珍珠 施捨給般若多羅尊者。

可是,般若多羅來到南天竺國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這份供養,而是在“ ”尋找另一顆真正的 寶珠 -- 他的學生、他的傳人、他的第二十八代付法者

香至王有三個兒子,當時都在場。般若多羅手中舉起剛剛由國王贈送他“ ”的那顆寶珠,問這三位王子: 此珠圓明,有能及否? 這樣一顆晶瑩圓潤、

光明圓滿的無價之珠,世上還有能比得上它,或者還有什麼能超過它的嗎?

“大王子、二王子搶先回答: 此珠七寶中尊,固無逾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香至王對自己兩個兒子的回答一定很滿意。七寶是佛經中經常提

到的比喻,即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硨磲、珊瑚七種寶物。這顆赤珍珠,應是七寶中最為珍寶難得之物了。當然,世上也就再沒有比這更寶貴的了。這說明香至王的布施至誠,價值無可估量。假如不是您老人家德高道深,還有誰能接受這樣崇高的供養?話說得不錯,既有禮貌,也突出了父王的隆情盛意,說出了父王所想說的話。然而,這個回答,恰恰答非所問,文不對題。真正的問題是;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顆寶珠更寶貴的東西嗎?

Page 54: (六)09 1001 02  毗舍離、拘屍那城、祇園精舍

果然,最小的王子(達摩)這時從兩個哥哥的身後站出來回答了:

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

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 光辨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寶。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

然則師有其道,其實即現。眾生有道,心寶亦然。

珍珠雖寶,只是世寶。世寶何如法寶?珍珠放光,此是世光,世光何“ ”如智光?珠光帶來光明,此是世明,世明何如心明? 心明 何在?唯佛所

有。只有佛法,只有佛的境界,才能打開您的心明。這精彩的答卷,可以“ ” “說,十分透徹地揭開了 如來拈花,迦葉一笑 的全部奧秘。真正的寶貝在

” “ ” 道 , 道 就是心寶。 —摘自覺真法師《有容乃大‧覺真法師談人生管理》 2009:87.88

祝福您~ ~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