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證素辨證」概念 - gtc.org.t · pdf file床時便於操作 ,能靈活地 ......

5
TAICHUNG HSIE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29 福建中醫藥大學‧‧張麗玉‧李燦東‧ 一、辨證的研究 “證”是中醫對某一人體在一定 的時間和空間出現某種異常狀態的一 個綜合定性判斷,進行這一判斷的推 理過程即是“辨證”。辨證亦是分析、 辨認疾病證候的本質。辨證的過程, 實際上是以臟腑、經絡、病因、病機 等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通過對四診 所獲取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綜 合、抽象、推理,從而做出證候診斷 結論的過程。辨證論治體系的形成發 展辨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早在中醫 理論形成的初期就已具備。《內經》 中雖未明確提出“證”或“辨證”, 但已將“證”的概念呈現於敍述中。 後世醫家以《內經》為基礎從而形成 了許多辨證的子系統,使中醫的辨證 方法盡可能多囊括複雜與多變的各種 疾病,且努力使辨證結果更為具體、 更能有效的指導治療。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包括八綱辨 證、病性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和經絡辨 證,這幾種辨證方法在不同的歷史時 期形成和發展,並具有各自不同的適 用範圍和特點,且能相互補充。八綱 是辨證的基本綱領,可從總體上分別 反映證候的部位和性質,八綱辨證主 要言大類、言辨證法,其所述屬綱領 證;病性辨證所述屬基礎證,是辨證 的重點;臟腑辨證主要是辨病位,其 所述屬具體證。辨證的關鍵與實質, 是辨病位、辨病性,各有其基本內容。 臟腑、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等辨證, 是辨證方法在內傷雜病、外感時病中 的具體運用 [1] 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 特點之一,也是中醫學的特色和精 華,是中醫幾千年來防病治病的實踐 準則和理論結晶,內涵深厚並展現了 中醫理論的先進性和科學性。辨證是 論治的前提,辨證準確與否,是決定 臨床療效的關鍵。但中醫辨證的普遍 規律、思維認識特點至今還未被深刻 揭示,其科學內涵尚未得以凸顯和規 範,從而嚴重影響辨證論治的傳授和 繼承,制約了中醫診療水準的提高, 限制了中醫學的發展,也影響了人們 對中醫學的接受和選擇 [2] 二、證素辨證研究 要提高中醫臨床療效,臨床辨證 水準亟待提高,於中醫辨證理論和方 法必須有所突破。通過對前人辨證經 驗的繼承與挖掘,在研究中醫辨證原 理和辨證內容的基礎上,已故著名中 醫專家朱文鋒創立一種以證候要素 中醫「證素辨證」概念

Upload: buikhanh

Post on 03-Feb-2018

25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中醫「證素辨證」概念 - gtc.org.t · PDF file床時便於操作 ,能靈活地 ... 病證結合 的臨床實踐和 ... 此種分類方法,較能全面反應致 病邪氣與

TAICHUNG HSIE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29

福建中醫藥大學‧‧張麗玉‧李燦東‧

一、辨證的研究

“證”是中醫對某一人體在一定

的時間和空間出現某種異常狀態的一

個綜合定性判斷,進行這一判斷的推

理過程即是“辨證”。辨證亦是分析、

辨認疾病證候的本質。辨證的過程,

實際上是以臟腑、經絡、病因、病機

等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通過對四診

所獲取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綜

合、抽象、推理,從而做出證候診斷

結論的過程。辨證論治體系的形成發

展辨證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早在中醫

理論形成的初期就已具備。《內經》

中雖未明確提出“證”或“辨證”,

但已將“證”的概念呈現於敍述中。

後世醫家以《內經》為基礎從而形成

了許多辨證的子系統,使中醫的辨證

方法盡可能多囊括複雜與多變的各種

疾病,且努力使辨證結果更為具體、

更能有效的指導治療。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包括八綱辨

證、病性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和經絡辨

證,這幾種辨證方法在不同的歷史時

期形成和發展,並具有各自不同的適

用範圍和特點,且能相互補充。八綱

是辨證的基本綱領,可從總體上分別

反映證候的部位和性質,八綱辨證主

要言大類、言辨證法,其所述屬綱領

證;病性辨證所述屬基礎證,是辨證

的重點;臟腑辨證主要是辨病位,其

所述屬具體證。辨證的關鍵與實質,

是辨病位、辨病性,各有其基本內容。

臟腑、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等辨證,

是辨證方法在內傷雜病、外感時病中

的具體運用 [1]。

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

特點之一,也是中醫學的特色和精

華,是中醫幾千年來防病治病的實踐

準則和理論結晶,內涵深厚並展現了

中醫理論的先進性和科學性。辨證是

論治的前提,辨證準確與否,是決定

臨床療效的關鍵。但中醫辨證的普遍

規律、思維認識特點至今還未被深刻

揭示,其科學內涵尚未得以凸顯和規

範,從而嚴重影響辨證論治的傳授和

繼承,制約了中醫診療水準的提高,

限制了中醫學的發展,也影響了人們

對中醫學的接受和選擇 [2]。

二、證素辨證研究

要提高中醫臨床療效,臨床辨證

水準亟待提高,於中醫辨證理論和方

法必須有所突破。通過對前人辨證經

驗的繼承與挖掘,在研究中醫辨證原

理和辨證內容的基礎上,已故著名中

醫專家朱文鋒創立一種以證候要素

中醫「證素辨證」概念

Page 2: 中醫「證素辨證」概念 - gtc.org.t · PDF file床時便於操作 ,能靈活地 ... 病證結合 的臨床實踐和 ... 此種分類方法,較能全面反應致 病邪氣與

台中縣中醫會刊

30

(證素)為核心的辨證新體系 證素

辨證。這一新體系揭示了辨證的普遍

規律、實質與特點,可涵蓋以往諸種

辨證方法的實質內容,更符合臨床辨

證的思維原理,學習時容易掌握,臨

床時便於操作,能靈活地辨別處理各

種臨床證候,克服了以往古今諸法混

用、概念欠確實、內容不完整甚至相

互矛盾、錯雜的弊端。

朱文鋒教授 [3]認為中醫辨證體系中所

稱的“證素”,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1. 證素是根據證候而辨識的病變本質

證素是對病變當前的位置──心、

肝、脾、肺、腎等,與性質──氣虛、

血瘀、火熱等本質所作的判斷。它不

是指證候,即不是指症狀、體征等臨

床表現。

2.�證素主要指辨證所確定的病位和病

性 [4]

證素主要可分為病位證素和病性

證素。病位主要有心、肺、脾、肝、

腎等,病性主要有氣血陰陽虛、痰飲

水濕、氣滯血瘀等,總計約 50項。由於辨證所確定的病因,就是當前病

變的本質──病性,所以在辨證學上

病性就包含了病因的內容,故可以不

另提辨病因。

3. 證素的內容是據中醫學理論而確定

辨證所辨別的證素,都必須與整

個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以及治法方藥相

對應。如中醫藏象學說有五臟六腑之

分,五官九竅等與臟腑密切相關,因

而病位證素亦有臟腑之別,官竅組織

的病變亦常歸屬於一定的臟腑。

4. 證素是構成證名的要素

證素是辨證的基本要素,一般還

不等於完整的證名診斷。臨床上常見

而規範的”證名”,都是由病位證素

與病性證素相互組合而構成的,一個

完整規範的證名,一般應當有病位證

素、病性證素。

5. 病性證素是對正邪相爭的本質概括

辨證所判斷的寒、熱、氣滯、痰、

濕等,並不是單純由邪氣所決定,而

是與機體的正氣密切相關。外傷導致

失血,辨證則稱為血虛,外傷失血是

病因,血虛則是證素。

6. 證素為具體診斷單元而非分類綱領

辨證體系所確定的 50項左右病位與病性證素,如腎、脾,血虛、陽

虛等,是辨證診斷的基本診斷單元,

不能再分,因此可稱為基礎證。而證

素辨證體系所提出的證素內容,都應

該是具體的基礎證。綱領證只對證進

行分類歸納,具體的證素則是構成證

名的基本要素。

7. 證素有一定的組合規則

50項左右的證素,都是具體的基礎證,因而證素間必然要聯繫組合,

方能構成完整的證名。肺主氣,脾為

生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因而規定了

氣虛常與肺、脾、腎有關。病性氣陷

的病位總是責之於脾,病性陽亢的病

位總是歸屬於肝。這些就是病位證素

與病性證素之間的組合規則。

8. 某些證素間可有重疊涵蓋關係 [5]

如燥必然耗傷津液,津液虧虛必

然表現為乾燥,二者之間在概念和具

體證候表現上就存在著重疊,如何區

別 ?那就要規定由氣候乾燥引起者稱為 (外 )燥,由發熱、嘔吐、汗出過

Page 3: 中醫「證素辨證」概念 - gtc.org.t · PDF file床時便於操作 ,能靈活地 ... 病證結合 的臨床實踐和 ... 此種分類方法,較能全面反應致 病邪氣與

TAICHUNG HSIE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31

多等引起者稱為津液虧虛。

朱文鋒教授提出證素是構成證名

的基本要素 [6],即將證候分解為單個

病位證素或病性證素。證素方法採用

“降維”的辦法,把複雜的證候分解

成較為簡單的證素,再採用“升階”

的辦法,進行證素組合,具有非線性

的特徵,符合證候複雜、多變、動態

的特點,解決了以證型為研究單位過

於繁雜的問題。

目前,“證素”研究主要涉及文

獻研究與臨床研究兩大部分,前者主

要是在對龐雜的中醫古籍、現代文獻

中所涉及疾病的基本病機、證型、症

狀進行回顧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取疾

病的基本證素與證素判定標準;臨床

研究則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針

對不同病變階段證素的認證與疾病的

動態演變規律,二是著眼於探求證素

與西醫學生化指標的相互關係、完善

病證結合的臨床實踐和研究模式 [7]。

三、證素及其分類的研究

“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

中某一階段病理(包括病因、病位、

病性、邪正關係、病勢等)的概括;

“素”是指帶有根本性的物質 [8-9]。朱

文鋒等 [10]認為,“證素”是通過對

“證候”(症狀、體征等病理資訊)

的辨識,而確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構

成“證名”的基本要素;完整的證應

當包括證候、證素、證名三部分內容。

黃碧群等 [11]認為,證素是對證候的辨

識而確定的病變本質,是對病變本質

所作的判斷,並不是現象。王永炎等[12]則認為,任一證候都是由若干證候

要素和證候要素靶位元組合而成,而

證候要素是對證候病因病機的表述,

證候要素靶位則是關於證候要素發生

部位的釐定。儘管諸家在證素概念的

表述上存在差異,從綜合觀之,其中

基本的觀點是一致的,即證素是對疾

病某一階段表現於外的證候的本質概

括,是辨證的核心內容,臨床辨證其

實質就是證素提取與應證組合相結合

的實踐過程。

目前,研究者多是基於證素本質

的不同角度進行探討,而在證素的分

類方法上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其中較

具代表性的學說大致有以下兩方面:

1.�外感—內傷—氣血陰陽說

張志斌等 [13]提出 29個證候要素,內容涉及外感六淫、內生五邪以及氣

血陰陽病變等基本資訊。分而述之,

外感六淫包含風、寒、暑、濕、燥、火;

內生五氣包含內風、內寒、內火、內

濕、內燥;氣相關因素包含氣虛、氣

滯、氣鬱、氣逆、氣脫、氣陷;血相

關因素包含血虛、血瘀、血脫、血燥、

出血;陰陽相關因素包含陰虛、陽虛、

陰盛、陽亢;以及其他如毒、痰、水

等。此種分類方法,較能全面反應致

病邪氣與機體正氣相互作用的狀態,

同時又蘊涵了氣、血、陰、陽,諸端

在某一特定疾病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

病理徵象與特點;有助於臨床比較準

確地把握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趨

勢。

2.�病位—病性說

朱文鋒教授 [14-16]等對古今醫家提

出的約 120項具體證素概念進行分析辨別,篩選出 50項規範的共性證素,

Page 4: 中醫「證素辨證」概念 - gtc.org.t · PDF file床時便於操作 ,能靈活地 ... 病證結合 的臨床實踐和 ... 此種分類方法,較能全面反應致 病邪氣與

台中縣中醫會刊

32

包括病位證素與病性證素兩方面內

容。其中,病位證素 19項:心、神(腦)、肺、脾、肝、腎、胃、膽、

小腸、大腸、膀胱、胞宮、胸隔(上

焦)、下焦(少腹)、表、半表半裏、

經絡、肌膚(皮膚、肌肉)、筋骨(關

節)。病性證素 31項:(外)風、寒、暑、濕、(外)燥、火(熱)、痰、

飲、水停、蟲積、食積、膿、氣滯、

氣閉、血瘀、血熱、血寒、氣虛、氣

陷、氣不固、氣脫、血虛、陰虛、亡

陰、陽虛、亡陽、精(髓)虧、津(液)

傷、陽浮、陽亢、動(內)風。共性

證素的分類方法綜合了疾病當前的空

間位置與病變性質。某一病位證素具

有特定的臨床表現及其證候屬性,同

時與病性以及其他病位證素有密切的

聯繫。完整的臨床辨證,應當是對患

者疾病狀態進行四診合參,提取病位

與病性證素,再將二者按一定原則組

合起來構成證名的過程。此過程呈現

了以證素為核心,“證候 -證素 -證名”辨證新體系的思維認識過程 [10]。

證素是中醫現代化研究過程中,

在保持中醫特色的前提下,為尋求簡

便、規範、科學的疾病辨證施治方法

的探索中應運而生的。臨床病證證素

研究是當前條件下規範中醫辨證體系

的重要步驟。從目前證素文獻和臨床

研究的報導來看,證素辨證可以使龐

雜的辨證過程簡單化,同時又能涵蓋

疾病不同時點與病變整體動態演變的

規律性內容,證素與臨床症狀及生化

指標的聯結,也提供了疾病的發病機

制之客觀依據。藉由證素研究成果,

將證素應用於臨床辨證,把握疾病不

同時點的證素特徵,“以症辨證,應

證組合”,早期施以有效的個體化治

療,可展現中醫診治疾病的預期性與

有效性的優勢,為中醫的交流與發展

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對具體病證進

行證素提取,探索疾病不同階段的證

素組合與演化規律,探討臨床生化指

標與證素之間的相關性,是目前證素

臨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礎上,

拓展證素在各個觀察層面與理論視角

的應用研究,統一對證素的認識,才

能進一步推展辨證論治的規範化。

參考文獻

[1] 朱文鋒,朱詠華.對辨證規律和方法的研究 [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 2002,22(2): 1-3

[2] 閻洪臣.掌握辨證論治精髓突出中醫治病特色 [J]. 吉林中醫藥, 2010, 30(7): 553-556

[3] 朱文鋒,張華敏.“證素”的基本特徵 [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05, 11(1):17-18

[4] 朱文鋒.中醫辨證體系及”證”的規範化研究 [J].天津中醫, 2002,19(5):1

[5] 朱文鋒,何清湖.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6] 朱文鋒.創立以證素 核心的辨證新體系[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24(6):38-39

[7] 王越,丁元慶. 中醫“證素”研究現狀述評[J]. 山東中醫雜誌,2011,30(4):275-278

[8] 楊維益,王天芳,陳家旭,等.關

Page 5: 中醫「證素辨證」概念 - gtc.org.t · PDF file床時便於操作 ,能靈活地 ... 病證結合 的臨床實踐和 ... 此種分類方法,較能全面反應致 病邪氣與

TAICHUNG HSIE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AL

33

於中醫證的概念及其定義的思考

[J].中醫雜誌,1996,37(6):370

[9]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22

[10] 朱文鋒,張華敏.“證素”的基本特徵[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05,11(1):17-18

[11] 黃碧群,朱曉華,朱文鋒.證素概念的辨析[N].中國中醫藥報,2006,9(7):5

[12] 王永炎,張啓明,張志斌.證候要素及其靶位的提取[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1):6-7

[13] 張志斌,王永炎.證候名稱及分類研究的回顧與假設的提出

[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36(2):1

[14] 朱文鋒,甘慧娟.對古今有關證素概念的梳理[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4,10(11):1

[15] 朱文鋒,晏俊峰.證素辨證新體系的內容及科學意義[J].醫學與哲學,2005,26(1):69-70

[16] 屈婭婷,何軍鋒,黃碧群,等.複雜寒熱證候的證素辨證應用

[J].中醫藥資訊,2007,2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