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hkep · 這些年,在教育路上,我要感謝一些師友。首先,感謝我的...

11
II (一) 2010 年,莊達成先生出版《如何做好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 究》一書,很榮幸獲得他的邀請替該書寫序。在那裏我提出︰一篇 碩士或博士論文要處理的問題,在該書或多或少都處理到了。 四年後,莊先生在累積了大量教學經驗和閱讀心得後,與楊 映輝先生合著本書《我們所理解的通識教育科》。整體而言,本書 從兩面鏡子去處理通識教育科︰一面是廣角的望遠鏡,另一面是 顯微鏡。廣角的望遠鏡即是從宏觀角度去看通識教育科的課程, 包括其使命、全人教育願景、宏觀核心價值、對《課程及評估指引》 的理解、學習差異、課程規劃模式、學校文化變革和重塑、教師 團隊的共識和轉變、校本的規劃、統整課程等。顯微鏡是從微觀 的角度去看通識教育科的教學,包括議題探究法、「概念」架構的 掌握、實地體驗方法、通過議題探究培養批判思考、後設認知策 略的建立、融會貫通的實踐、六大單元與教學示範、閱讀方法與 思考能力、概念與學習方法、時事議題的多角度拆解等。 作者應用大量學術文獻支持本書的論述。概覽全書的內容,使 筆者感覺到作者很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可以嘗試用 TARGET 的模式,即是課業(Task)、權責(Authority)、認可(Recognition)、 組合(Grouping)、評估(Evaluation)和時間(Time)等六個度向整理 有關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根據這六個度向,透過操控課堂教學的過 程,藉以鼓勵學生在投入學習活動時關注學習本身而不是自己在社 羣中的表現。我們不應視 TARGET 為一固定的模式,而應把它視為 能促進學習動機並能適應不同學習環境的具有彈性的架構。 1 下文 嘗試對每一個度向稍加說明,然後以書中的內容引證筆者的看法。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May-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II

序 ( 一 )

2010年,莊達成先生出版《如何做好通識教育科獨立專題探究》一書,很榮幸獲得他的邀請替該書寫序。在那裏我提出︰一篇

碩士或博士論文要處理的問題,在該書或多或少都處理到了。

四年後,莊先生在累積了大量教學經驗和閱讀心得後,與楊

映輝先生合著本書《我們所理解的通識教育科》。整體而言,本書

從兩面鏡子去處理通識教育科︰一面是廣角的望遠鏡,另一面是

顯微鏡。廣角的望遠鏡即是從宏觀角度去看通識教育科的課程,

包括其使命、全人教育願景、宏觀核心價值、對《課程及評估指引》

的理解、學習差異、課程規劃模式、學校文化變革和重塑、教師

團隊的共識和轉變、校本的規劃、統整課程等。顯微鏡是從微觀

的角度去看通識教育科的教學,包括議題探究法、「概念」架構的

掌握、實地體驗方法、通過議題探究培養批判思考、後設認知策

略的建立、融會貫通的實踐、六大單元與教學示範、閱讀方法與

思考能力、概念與學習方法、時事議題的多角度拆解等。

作者應用大量學術文獻支持本書的論述。概覽全書的內容,使

筆者感覺到作者很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可以嘗試用 TARGET的模式,即是課業(Task)、權責(Authority)、認可(Recognition)、組合(Grouping)、評估(Evaluation)和時間(Time)等六個度向整理有關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根據這六個度向,透過操控課堂教學的過

程,藉以鼓勵學生在投入學習活動時關注學習本身而不是自己在社

羣中的表現。我們不應視 TARGET為一固定的模式,而應把它視為能促進學習動機並能適應不同學習環境的具有彈性的架構。1 下文嘗試對每一個度向稍加說明,然後以書中的內容引證筆者的看法。

IX

間分配都應具備彈性以適應這些差異。⋯⋯以通達取向為目標的學習應讓學生認識到發生錯誤是學習的一部分,錯誤並不表示失敗,

通過改正錯誤的努力可以獲得成功及滿足感。因此,過於緊張的時

間安排會間接扼殺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

統整、融合模式既可以將不同課程門類予以整合,又可以將新舊知識予以貫通,既關照了知識的激增,又關照到學生的學習時間。(參閱〈4.2統整學科  切入生活經驗〉)

以「貧窮」這個主題的教學活動為例。⋯⋯可以在課餘時間,帶領學生到貧窮社區參觀,安排學生自己搜集資料,以達到「自主學習」的效用。(參閱〈4.6生活化和學生的學習歷程〉)

課堂和課後都有足夠的活動機會或做習作,讓學生運用學習得來的新概念。學生沒有運用過的新知識,很快會隨時間流走。(參閱〈8.3製作「知識」和「概念」的清單〉)

最後,希望莊先生和楊先生今後能繼續努力,在教學和學術

兩方面都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黃顯華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系主任、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注釋

1 有關對這方面較詳細的探討,請參閱:連文嘗、黃顯華:〈第八章 促進學習動機的教學設計〉,載黃顯華、朱嘉穎編著,《一個都不能少:個別差異的處理 ─ 「小學生在中文、英文、數學三科的學習動機與模式發展與研究」計劃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 年),頁 180-193。

2 Epstein, J L. (1988). Effective schools or effective students: dealing with diversity. In: R Haskins & D Mac Rae eds. Policies for America’s Public Schools: Teacher Equity Indicators . Norwood, N J: Ablex.

XVI

前言

前言 楊映輝白駒過隙,不經不覺在教育路上走了二十一年,二十一年不

是太短的時間,在教育路上過去發生了不少事。2000年教育改革、新高中學制改革、公開考試改變、通識教育科上馬、第一屆文憑

考試、大學由三年制轉為四年制、中小學面對殺校潮、適齡入學

人口銳減、全港縮班、國教事件等事情,都好像剛剛發生。

記得第一次接觸通識教育科是 1998年秋天,剛轉到一間中學任教,這間中學是有開辦高補通識教育科的。閒時與修讀通識教

育的預科學生聊天,發覺他們十分有趣,對社會時事十分關心,

而且他們好像大學生般要做個人報告作評分之用,生活比一般預

科學生忙一點。當時只能從旁觀者角度,看看通識教育科是甚麼?

心裏對通識教育科已經留下深刻印象。

過了兩年,在修讀教育碩士時,又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去認

識通識教育科。當時某科某一堂,鍾宇平教授邀請陳嘉琪博士談

談教育改革,當中陳博士從學理上及實際上分析新高中通識教育

科的特點及重要的地方,讓我從一個高點看新高中的通識教育科,

令我對新高中的通識教育科更深入了解,使我清楚知道通識教育

科的成功,可以使我們的下一代更能夠適應二十一世紀的要求。

又過兩年,我又轉到新的工作崗位,當時學校為了準備新高

中通識教育科,開辦高補通識教育科作準備、練習之用。當時學

校未決定誰人任教,我向當時的校長自薦任教通識教育科,校長

答應我的要求。結果,就是這樣開始了我的通識教育事業。至今,

我已教了十三年通識教育科,不是太長,又不是太短的時間。如

果你問我喜歡教通識教育科嗎?我可以十分肯定回答你,我喜歡

XVII

前言

教這一科,這一科給我很大的成功感。

比起很多教師來說,我早了一點點起步,累積多了一點點的

經驗。後來,得到教育局的邀請出席講座分享經驗,同時,開始

在不同的報章撰文分享教學的點滴。過去,一直有不少同工,問

我會否著書立說,分享教學,縱然在講座、報章上不時有不同的

教學分享,但從來沒有想過出版有關通識教育科學與教的書籍。

後來在工作上遇到莊達成先生,多年來的合作,漸生默契。去年

夏天,莊達成先生提出大家合著出書,分享大家對通識教育科的

看法,希望有更多不同社會人士了解通識教育科。現在拙作已成,

希望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呈現通識教育科的面貌,讓大眾有多一點

點的了解。

二十一年來的教育路,並不易走。首先,我要感謝主,全能

天父一直帶領着我,為我安排好教育路上的一切。同時,我要衷

心感謝我的家人,媽媽、太太及一對子女。這些年來,若沒有家

人的包容、支持,難以完成繁重的工作。在此,容我對她們再說

一次︰「多謝您們,我愛您們。」

這些年,在教育路上,我要感謝一些師友。首先,感謝我的

大學受業老師胡詠超教授,他的身教言行,令我明白做學問要認

真,做事要認真,對學生更要關心。在教育專業路上,我要感謝

中大教育學院一眾老師,讓我可以在進修期間得到不少裨益、啟

發,可以在過去、現在及將來為教育工作不斷努力,讓教育工作

做到最好。

另外,這些年,我經常、曾經在不同報章專欄撰寫有關通識

教育科的文章;在此感謝龍珮詩小姐、黃郁文小姐、呂少群先生、

劉衍珍女士和唐惠苓女士所給予的撰寫機會,讓我能夠從中不斷

反思日常教學,優化課堂教學。

第1章課程與評核的理念︑願景

新高中學制,通識教育科成為其中一科必修科。談到其理念和願景時,有人認為這一科有助培養學生:「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學養,掌握時事,

了解世界,正反、多角度思考;又有人認為這一科追求「通通識」,學習範疇

漫無止境,只是考核學生的時事常識,鼓勵學生社會政治參與,不清楚這一科

到底考核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究竟這些說法是否準確?

關鍵字

課程理念、跨科統整、全人教育、教改、價值教育、價值觀、思維能力、

課程評估、議題探究、考核技能、校本評核、學習差異

課程與評核的理念︑願景

4

1

1.1 通識教育科使命

擴心胸 養通才

現時香港的中學教育過分地重視知識的灌輸與技能學習,而往

往忽略指導學生應如何把握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目的、陶冶健全的

人生觀、社會觀與世界觀。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設置,應該可以填

補這一片心靈的空地,有利於開拓學生個人的心胸,以便將來形成

奮發的工作態度、公民參與熱情,同時具備適當的工作能力、公民

意識;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並學習處理相

互衝突的價值觀;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他們成

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 1

綜合來說,通識教育科不僅僅代表一些知識、一種態度,也代表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至少應包括下面三個方向:一、它能

引導學生對人生的重大問題做清晰、合乎邏輯而深刻的思考;二、

學生能以優雅的語言、文字,清晰而合乎邏輯地通暢表達;三、學

生能很平穩地評價與判斷。這些都是對

學生的思考、表達與批判能力的培養。

依照通識教育的理論,它是要透過一系

列含有人文意義結構化的課程來陶冶出

如此的性情。作為任教通識教育科的教

師,應如何實現通識教育科的這些隱蔽

理念和目標?的確不易,也值得深思。

通識教育科的設置,既牽涉整個中

學教育的全盤定位,也涉及應否承續以

通識教育科的理念,是要培

養學生的思維與批判能力,

對人生的重大問題作出清晰

而合乎邏輯的判斷。

課程與評核的理念︑願景

5

1

往分科式的教育方向。跨科的統整,便是當中的一個挑戰。其實,

在今天多元化、國際化的社會裏,我們應該致力培養下一代,使他

們在現代社會裏,具有人的主體意識,具有宏觀的知識視野,能整合知識、批判社會、合力主導未來的文明,這些都是通識

教育科的終極目標。也許,在未來社會,只懂得某一門非常專業的

知識,則可能沒有辦法生存下去。所以,無論通識教育科是屬於知

識的、價值的、或是行為能力的,學生若想在複雜的環境中生活,

其所具備的應是能全面應付環境轉變的「通才」人格,成為「情智文

化兼通的人才」。 2 如何能塑造出如此的「人才」?這是任教通識教

育科的教師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

傳授學生現代社會的生活技能和專業知識,只是中學教育的一

部分,但不是全部。中國傳統對「士」的理想是「內聖外王」。在多

元民主的現代,一個理想的知識分子,應該具有容納不同觀點的氣

度、能客觀批判思考的修養、作理性價值判斷的智慧、表達自己想

法的能力,最好還具備日後經世治事的本領,這是「對外」的。在自

己的內涵方面,要有欣賞生活的雅致,能在煩囂的日常生活中,尋

得心靈片刻的清明,又能調適自我,對快速變化競爭激烈的社會,

維持和諧平衡。這是典型現代化的「內聖外王」。當然,這只是理想,

我們不能期望每一個甚或大多數中學生都能夠達此境界,但取法乎

上才可能得其中,完整的中學教育應以此為目的。通識教育科,正

是可以達到這目的之重要一環。能否達到呢?這是通識教育科教師

所期待的,但也可能是未知之數。

注釋

1 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課程發展議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2007 年),頁 4。

2 鄭漢文,〈大學培養通才所需的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哲學 — 培養情智文化兼通的專才的五級進程〉,載胡顯章主編,《走出「半人時代」 — 兩岸三地學者談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頁 323。

124

議題探究的策略與實踐

5

5.1 議題探究法

通識 「教與學」

談到教師,也許今天要找一位說自己是「通才」的通識教育科教

師,確實很難。也可能沒有人敢誇口說自己「通識」,但豐富的經驗,

無論是教學經驗或是任何學術領域的經驗,應該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識教育科提倡以議題探究的方法進行教與學,期望透過這種模式,學生能夠從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中學習,以多角度思考和分析議題,同時在探究的過程中,透過「概念澄清」的過程來認識相關的知識內容。然而,甚麼才是議題探究的方法? 1 議

題探究牽涉:議題的具體「概念」、議題的具體「實際證據」、議題

背後所 含的「價值取向」、議題背後的不同「文化比較」角度、議

題探究者背後所經歷和參與的「體驗和經驗」及對該議題的「批判角

度」。通過這些議題探究法,從中可以剖析教師和學生在新高中通識

教育科應有的定位和角色,最終達致「教師在探究過程中所擔當的角

色,會由促導者變成學習社羣中的平等參與者。這樣,學生便能以

獨立思維建立個人的信念,而不是訴諸教師的權威性觀點。」 2 這

個目標。從宏觀層面來看,通識教育科不應只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

事,同時也是行政人員、教學課程設計者,乃至教育行政工作者的

事。當然,要達到通識教育科的背後理念,整個校園文化的風氣帶

動也是非常重要的。

125

議題探究的策略與實踐

5

當今的世界教育生態突顯了幾個重要特徵。「知識教育」不斷地

傾向世俗化和功利化,甚至走向商業化。沒有實際應用價值──不能

用來開發物質、增進享受的,乏人追求。

現在我們愈來愈遠離「為知識而知識」的追求心態,不再深究知識的系統性和廣泛性,不再熱心於將求知和提升自己的心境與胸懷連在一起。博學的理想消失,專精化和技術化的趨向成了今日為學致知的大方向。 3 專門化引致知識的偏狹主義

與教條主義,而專業化則只強調知識的工具價值。一個思想狹窄的

專家,在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上可能非常成功,但卻不能算是有教

養的文化人。

如果通識教育科忠於其目標,其課程基本上要教授學生的並不

單是具體知識,還包括:洞察力和智能──理解知識與世界性質的洞察力,及有能力迎接現代生活挑戰的智能,令學生成為

「全人」。

通識教育科要教授學生的並不單是具體知識,還包括對身處世界的洞察力。

圖為 2005 年香港舉辦世貿部長級會議期間示威的韓國農民。

148

議題探究的策略與實踐

5

思考問題5.1

● 有人認為通識教育科不應只是校內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事,同時也

是行政人員、教學課程設計者的事。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

● 學校要達到通識教育科的背後理念,整個校園文化應該作出哪些

改變?

5.2

● 通識教育科教師教授議題時須要掌握和注意「概念」的「內涵」。

你認為這些「內涵」是甚麼?

5.3

● 你認為在通識教育科六大單元,哪些單元所涉及的「事實」和「歷

史」層面最多?

● 利用實際證據來探究某些議題,是必須的。你認為這種說法的背

後理據是甚麼?

5.4

● 多元文化比較教育的目標在於發展一個更民主、更公平的社會,

透過正確、完整的規範知識、學生的學術成就和批判思考能力的

增進,來解決社會問題。你認為學校的通識教育科能否做到這些

目標?

306

跋語

跋語 �莊達成合著這一本書,出於偶然、也出於刻意安排。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推行已經進入第五年。這一科,從推行、

籌備到正式落實,都出現不同的意見。這些意見有正面和反面的,

這應屬於正常的現象。畢竟這一科所涉及的持份者眾多:教師、

學生、家長……。眼見此景,心想自己預科時,修讀了高級補充

程度通識教育科;接着,任教高級補充程度通識教育科多年;又

親身任教第一屆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至今,當中也累積了一些對這

一科的看法、理念和願景。就這樣,源於偶然機會、刻意安排,

楊映輝先生和我就合著這本《我們所理解的通識教育科》。

本書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解讀課程」,嘗試用不同的

角度解讀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範疇、理念、願景和使命等;以

及這一科帶給校內持份者的一些轉變。第二部分「教學實踐」,嘗

試闡述這一科所涉及的「價值觀」、「道德議題」、「跨學科」和

「超學科」的課程設計、課程統整等教學和課程組織問題,並詳細

列述、剖析這一科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特色和內容,諸如:「議題探

究」、「六大單元」、「閱讀方法」、「思考能力」、「概念」、「學

習方法」、「時事議題」和「多角度」等。全書嘗試以「宏觀」和「微

觀」的層面詮釋我們所理解的通識教育科;正如文學評論家劉勰在

《文心雕龍‧知音》篇所言:「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

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我們相信,只要細心閱讀這些內容,

各取所需,定能初步或進一步了解「通識」、「教育」和「科」三者

之間的關係;以及「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範疇和所彰顯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