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记忆中的石匠szb.jsjnews.cn/wnrb/20200612/html/f43fdb4e4427f1a0fd4c0e...2020/06/12  ·...

1
891 主持人:黄 玮 E-mail[email protected] 追溯历史渊源 体验风俗民情 呈现自然景观 介绍人文古迹 最近睡得不大好。 时常在夜半时分莫名惊醒,辗转反 侧之余,想起了五百年前那位和我一样 备受失眠困扰,又不能刷手机度过漫漫 长夜,只好画了一张又一张夜游图的沈 周同学。 沈周是书画界明代四大家之一。他 是吴门画派的领袖,是明四家另外两位 文征明和唐伯虎的师傅。《明史沈周传》 说 他“文摹 左 氏,诗拟 白居 易、苏 轼 、陆 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 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王稚登在《丹青 志》里说 :“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 、 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其画自唐、宋 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 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 老沈家世居吴门(也就是今天的苏 州),家境极其殷实—— 有多殷实呢?坊 间流传,明朝巨富沈万三就是这个大家 族的。但沈家并不热衷功名利禄,只于书 画一脉,从沈周曾祖开始就是专业级别。 陈 颀《同斋沈君墓 志铭》记载:其 族 之 盛 不特赀产之富,盖亦有书诗礼乐以为之 业。三吴士大夫世族咸称相城沈氏为之 最焉。 到了沈周时,他谨遵祖训,一生未应 科举,布衣终身,在当时那个相对稳定的 社会基础和殷实的家境下,沈周安心读书 写字画画,终成一代名家。 现在说起沈周的画,都会提到一句 他受元四家(王士贞以赵孟頫吴镇黄公 望王蒙为四家,后董其昌更赵孟頫为倪 瓒)影响极大。其实以明初画坛而言, “师 古人”是整体风气,当时的画家都在寻找 古 人的“本原”,笔 墨 章法 大 体 都还 局 限 在宋元的范围内。再加上沈周曾祖跟王 蒙、杜琼的关系甚好,他早期的画风是王 蒙那样瑾细繁密的,这阶段的沈周又被 形象地称为“细沈”。晚年时,他用笔不复 年轻时的精工细致,笔墨愈加简练随性, “粗枝大叶,草草而成”,人称“粗沈”。 四十一岁的时候,沈周仿拟王蒙笔 法,给老师陈宽画了一幅祝寿图《庐山 高》。陈宽的父亲叫陈继,沈周的父亲沈恒 吉、伯父沈贞吉都是陈继的学生,沈周的 曾祖沈良和陈宽的祖父陈汝言与王蒙的 关系都非常好。到沈周这一代,王陈沈三 家的世交关系已达三四代,沈周用这种拟 王蒙笔法的画法,向陈宽祝寿,非常得体。 但这不是一张简单的祝寿图,它是 细沈到粗沈的转折点。这以后,沈周的画 作开始走向大巧若拙,行走于山山水水 花花草草里的人物,常常一个圆圈就是 脑袋,四根线就是身体,只以形态感人。 晚年作《落花诗意图》时,沈周正值爱妻、 长子、好友接连离世—— 这是一生顺遂 的他人生最大的悲痛之一。画面上的老 人面目一片空白,佝偻着身子,依仗独 立,一派失意,尽融于空山雨后的氤氲 中。从前作画时喜欢在留白处写上大段 文字的老年沈周,这一次,却只题了“山 空无人,水流花落”八个字。言辞有尽,余 韵无穷,满纸悲凉,尽收眼底。 文征明曾分析沈周画风的演变:“自 其 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 师 古 人 ,有 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 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 成 ,虽天真烂发,而规度 点染,不 若 向 时 精工矣。”有意思的是,文征明和师傅刚 好相反。他是越老越精细, 80岁的时候还 能作蝇头小楷。不过少时结巴后来屡考 不中的文征明,本身就是一个大器晚成 的人。有和师父截然相反的艺术轨迹,也 是意料之中。 老沈家又有钱又懂行,藏品是真不 少。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原来也是他 家的藏品,据沈周自己说, “因请题于人, 遂为其子乾没。其子后不能有,出以售人, 余贫又不能为,直以复之,徒系于思耳!即 其思之不忘,乃以意貌之。物远失真,临纸 惘然。”一代名画,得而猝失,失而复见,见 又不可再得,即便通达如沈周,也无法坦 然,他“思之不忘”,便凭记忆将这幅长卷 背临下来——一般人想想也就算了,大画 家就不一样,直接再画一幅出来。几百年 来,这幅画辗转递藏,上世纪初期,流转到 曾担任过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家。徐家被 抄家后,被故宫博物院以200元人民币收 进,后来落实政策,画作发还给徐家。1996 年的某次拍卖会上,此画以880万元的高 价又被故宫博物院购回收藏至今。 当然大画家也不是画什么都行。他一 生都在学倪瓒,画了很多仿倪瓒山水,但 是总也学不像。王世贞说: “于诸体无不擅 长,独倪云林(倪瓒)笔力太过”。他自己也 说: “倪迂标致令人想,步托邯郸转谬途。 笔踪要是存苍润,墨法还须入有无。”说到 底,两个人的境遇和性格,都差异太多。倪 瓒少壮安逸,年老落魄,自言“昔日挥金豪 侠,今日苦行头陀”,加上生逢元末乱世, 这样的际遇下,他的性格更为清冷高洁。 倪瓒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空疏,每每赏 之,总会被这象外之美震撼。而沈周一生 顺遂,即使晚年家道中落,一生性格终归 是天真烂漫,豁达通透的。这一切不同,在 两位画家付诸笔端后,自是迥异。毕竟,画 由心生,沈周再爱倪瓒,笔法再高超,临形 容易,临意难。 沈周性格温厚谦和。但凡求画,总是 答应。有一次,郡里的太守征集画工来给 他家墙壁彩绘。嫉妒他的村里人就报了沈 周的名字,他被抓去给太守家装修。有人 劝沈周找个相熟的达官贵人把这事儿免 了,沈周说:“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 乎!”—— 去了是义务,但是要我找人说情, 岂不是更耻辱?于是,一代名家就默默替人 画墙。不久以后,太守入宫觐见,组织部门 有官员问太守: “沈周先生还安康吗?”太守 一片茫然,不知道该回答什么,随口应道: “没事。”去内阁拜见,大学士李东阳问他: “沈周先生有信吗?”太守更加惊愕,又随 口回应道: “有信,但还没送到。”—— 这位 太守真是个领导跟前撒谎绝不脸红的“人 才”。虽然领导跟前应付过去了,但是太守 的心,估计也慌了。他去拜见相熟的侍郎 吴宽,问他沈周是谁,吴宽详细地说明沈 周的样貌。太守询问周边的侍从,这才知 道原来就是家里画墙的工人。回到苏州 后,太守赶紧连去沈周家两次请罪,还“索 饭”,逼着老沈家管了饭才走。 这段故事是记载于《明史》中的,但民 间传说中,还有另一个无法考证的太守故 事—— 据传,沈周曾为一太守画过一幅 《五马行春图》,因5马是太守的代称,所以 画上特意画了5匹马。谁知这位太守并不 知道这个典故,看完之后特别生气:“我堂 堂太守竟然连一个随从都不配拥有吗?” 沈周听后宛然一笑,又另画上了六个随 从,还跟太守开玩笑说:“可惜这画布太 短,只够画三对。” 当然,像两位太守这般有眼无珠的人 不多。沈周的画作当时有多受欢迎呢?其 友刘邦彦曾有诗描述: “送纸敲门索画频, 僧楼无处避红尘,东归要了南游债,须化 金仙百亿身。”王鏊在《石田墓志铭》也说: “近自京师,远至闽楚川广,无不购求其 迹,以为珍玩,风流文翰,照映一时,其亦 盛矣。”作品受欢迎了,赝品也就多了。祝 枝山在《记石田先生书》中说:“其后赝幅 益多,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有不十日到 处有之,几十余本者。”对于这些,沈周一 笑了之,并不大计较—— 毕竟是大富之家 的公子,不是卖画为生的穷文人。 但是老好人偶尔也有调皮的时候。沈 周有个朋友叫赵明玉,因为没胡子而烦 恼。沈周和朋友们打趣之余,决定帮其募 集胡须。大书法家大笔一挥,给当时的美 髯公周宗道写了一封信,请他捐献自己的 十根胡须,这就是著名的《化须疏》。文章 最后,沈周还畅想了一番赵明玉得到胡子 后“对镜生欢,顿觉风标之异,临河照影, 便看相貌之全”的美好未来,还调侃说这 么珍贵的胡子可不能沾染到热汤,也不能 学别人“捻须觅句”,免得一不小心把辛苦 种上的假胡子弄掉了。 还有一次,有人来求画,给了一幅长 绢,沈周花一年时间才画完。写信给祝枝 山吐苦水,说咱俩写画半天, “缠头之赠恐 是虚语,所见者星银之犒耳(酬劳也不过 是零星小钱)”。发完牢骚,还加了“呵呵” 两字。 因母亲原因,沈周一生未远游,他的 足迹,来来回回不过苏杭之间,笔下山水, 也不过苏州城里城外的花花草草。但是, 对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中国文人 来说,困于方寸的山水之间能挡住他们那 浪漫的心吗?可别忘了南朝的宗炳。他爱 山爱水,晚年时因为卧病在床不能远行, 便把去过的山山水水,都付诸笔端,贴于 墙上,也就是画史上著名卧游—— “凡所 游履,皆图之于室。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 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沈周学他, 也要“卧游”,不过他比前辈更进一步,宗 炳把画挂在墙上欣赏,而沈周是绘制成 册,躺床上翻翻,就能云游山水。 当然沈周的一生,也不都是这样怡然 自得。 比方最初让我记得他的夜游图系列。 晚年时,他身体不大好,常常失眠。因此他 画了很多的夜游图卷。在《十四夜月图》卷 后有诗:壶中有酒且自乐,舒庵况是吾故 人?酒政有律无哗宾,递歌李白问月句。青 春白发同不及,且卷酒波连月吸。舒庵与 我六十八,更问中秋赊四十。 诗画相融,人境合一,明代文人画正 是由于沈周这样神仙级的人物的存在而 进入全盛期。 沈周的画作,留世甚多。除前文提及 的几篇外,我最爱看的,是《东庄图册》,这 是他给老朋友吴宽的园子画的一套图,原 有24 幅,现存21幅。画中不过是他和好朋 友吃喝玩乐的琐碎点滴。中国画的山水, 多气势恢弘之作,又或是一片清冷孤傲, 但我偏爱这一套天真清淡之作。五百年前 江南的风景,五百年前文人的气象,在山 山水水花花草草,在喝茶赏花饮酒作诗, 在时光流转后,历久弥新。 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 师 铤 版式设计 李国贞 校 对 别瑞英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www.wnnews.cn 在我的印象中,始终对“匠人”很崇 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手艺的人。一 般 有 :木 匠 、 泥 水 匠 (泥 瓦 匠)、铁 匠 、 银匠、石匠等,都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 相关的。还有最近几年说得大一点“大国 工匠”,他们都是喜欢通过不断雕琢自己 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 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对细节有很 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 着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 于世。他们都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有生 力量。 在我们关中地区,石匠留在心中记忆 的烙印很深,北边沿白水河两岸,南边有 靠尧山、药王山一带,都有石匠的影子。 石匠按照工作大致可分为:建筑家用、工 艺石匠。建筑家用的石匠,生活中是最普 遍可以看到的,建房子、修路建桥离不开 石匠,柱子底下的奠基石、门口的门墩 石、农村碾麦子的碌碡、喂牲口的石槽、 磨面的磨盘等都出自他们之手,这些多是 以北边砂石为原料,这类石匠的技能只讲 究刷石、铣石、錾石和垒石功夫。他们所 錾的石面要平整有花,总之要达到整、 平、齐的效果。这是很辛苦的职业,他们 大都是野外作业,风餐露宿。每一块石头 出来都要经过千锤万凿,敲敲打打,磨磨 砺砺。石匠的工具很简单,就是锤、凿、 尺、斗 (墨斗)。小的时候我们割草或是 放暑假,经常去北边的白水河畔看他们干 活,叮叮咚咚,一锤一下,身上的衣服因 出汗跟画了画似的,脖子上一般都搭一条 毛巾,主要用来擦汗。那时候最深的感觉 他们很辛苦,但他们在当时是乡村最具有 探索天性的艺人,他们利用手中简陋的錾 子和铁锤,使那些潜伏在久远年代岩层中 代表着乡村最坚毅品质的石头,走进了人 类的生活。并用石头的特异秉性奠定了一 座村庄的内质。石头在石匠的眼里不再是 冰冷生硬的,而是充满了温情和灵异,像 温润的泥土一样可亲可感。石头记录着一 个个走过的历史,一个地域的风俗人情, 乃至战争、爱情、生育、仇恨、荣辱、悲 欢……而石匠就是这一切生活故事的书写 者。石匠在面对石头时内心升腾起的那种 情感的激荡,不同于对一条河流时的缱绻 柔腻,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水是变幻 的形态,易逝,终朝一日会干涸而变得虚 无,石头是岿固的形态,恒久,即使岁月 更迭,终会在某片残褪的石头上找到昔日 生存留下的痕迹,石头是传世的,就像石 匠是传世的一样,石匠创造并保存了乡村 的文化。 工艺石匠,就有了一些艺术和美工成 分,这一类石匠一般都有精致的手工,聪 颖机敏的头脑,他们多制作石刻的碑文、 石雕的牌坊、石兽、华表等。制作工艺比 较考究,技术要求也比较高,无论大件和 小件的雕刻都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其 工序大致可以分为选料、设计 (描图)、 凿坯、雕刻、打磨等五道。这类石匠一般 选用的石材多是大理石、汉白玉和富平一 带的青石和墨石为主要材料。在富平,我 们知道最多的就是用来刻碑文、石狮子 等,这类石刻的工艺技法很有讲究,保证 石刻出来的东西,都必须雕得生动、形象 传神。石碑上刻出的字和花纹要清朗秀 逸,龙凤浮雕要栩栩如生。大字要圆润饱 满,小字须遒劲俊秀。他们把一块块青石 磨玉,可以映照阳光,然后把凿子和铁锤 握紧,一点一点地敲着石飞灰扬的岁月; 不论是多么坚硬的石板,都会变成玲珑的 石刻碑文。 在敲打中,日子从石缝中流去,青石 板上的石纹,跃上额头,在太阳光下,熠 熠生辉,就似无数的石头叠成的石梯,顺 着石梯上去,黑色青丝变成了耀眼的沧 桑,在岁月里飞舞,像每一个古村寨前的 那条无声流淌的河水,翻卷着一串一串的 白色浪波…… 在历史长河中,无论从蓝田人到新时 期时代,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在渭北的 很多古村寨民间建筑上,还留有他们辛勤 劳动留下的“瑰宝”,据说石匠、木匠和 泥瓦匠本是一家,都是师祖鲁班的徒弟。 石匠因为开山劈石修桥铺路功德无量,鲁 班便亲授给他一方墨斗子 (传说石匠用的 墨斗子很神奇,只要墨线一弹,打石就不 会裂到线外去),并封石匠为大徒弟,泥 瓦匠为二徒弟,木匠为三徒弟。原先鲁班 赏给石匠锤的锤把长度是一尺二寸,石匠 主动让给木匠八寸作斧把,就是我们今天 看到的石匠锤把要短于木匠斧把的原因。 现在从事这些行当的人越来越少,一 是这个工作很辛苦,危险性也大、整天在 山乡僻壤,很孤独地只能与石头对话;二 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快。大部分石料石 材加工都被机械所替代,农村的实用工具 也早已被先进农业生产工具所淘汰,石匠 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一部分改变 成石材设计和机械操作能手。现在想起石 匠,也会让人肃然起敬,他们一生与石为 伍、与石为伴,精雕细刻、留下许多丰富 的历史记忆,现在只要看到石桥、石建 筑、石壁石碑、石狮子等,都会感受到过 去的石匠真如一座山,把美留在历史的长 河中,让人始终无限崇敬,他们像一块青 石,留下了一生的艰辛,任岁月风雨洗刷 经久不息。 传统手工石匠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 了,但他们的身影依然留在我记忆深 处…… 记忆中的 刘平安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师 记忆中的石匠szb.jsjnews.cn/wnrb/20200612/html/f43fdb4e4427f1a0fd4c0e...2020/06/12  · 生都在学倪瓒,画了很多仿倪瓒山水,但 是总也学不像。王世贞说:“于诸体无不擅

话说渭南

891 主持人:黄 玮

E-mail:[email protected]

追溯历史渊源 体验风俗民情 呈现自然景观 介绍人文古迹

最近睡得不大好。

时常在夜半时分莫名惊醒,辗转反

侧之余,想起了五百年前那位和我一样

备受失眠困扰,又不能刷手机度过漫漫

长夜,只好画了一张又一张夜游图的沈

周同学。

沈周是书画界明代四大家之一。他

是吴门画派的领袖,是明四家另外两位

文征明和唐伯虎的师傅。《明史沈周传》

说他“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

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

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王稚登在《丹青

志》里说:“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

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其画自唐、宋

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

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

老沈家世居吴门(也就是今天的苏

州),家境极其殷实———有多殷实呢?坊

间流传,明朝巨富沈万三就是这个大家

族的。但沈家并不热衷功名利禄,只于书

画一脉,从沈周曾祖开始就是专业级别。

陈颀《同斋沈君墓志铭》记载:其族之盛

不特赀产之富,盖亦有书诗礼乐以为之

业。三吴士大夫世族咸称相城沈氏为之

最焉。

到了沈周时,他谨遵祖训,一生未应

科举,布衣终身,在当时那个相对稳定的

社会基础和殷实的家境下,沈周安心读书

写字画画,终成一代名家。

现在说起沈周的画,都会提到一句

他受元四家(王士贞以赵孟頫吴镇黄公

望王蒙为四家,后董其昌更赵孟頫为倪

瓒)影响极大。其实以明初画坛而言,“师

古人”是整体风气,当时的画家都在寻找

古人的“本原”,笔墨章法大体都还局限

在宋元的范围内。再加上沈周曾祖跟王

蒙、杜琼的关系甚好,他早期的画风是王

蒙那样瑾细繁密的,这阶段的沈周又被

形象地称为“细沈”。晚年时,他用笔不复

年轻时的精工细致,笔墨愈加简练随性,

“粗枝大叶,草草而成”,人称“粗沈”。

四十一岁的时候,沈周仿拟王蒙笔

法,给老师陈宽画了一幅祝寿图《庐山

高》。陈宽的父亲叫陈继,沈周的父亲沈恒

吉、伯父沈贞吉都是陈继的学生,沈周的

曾祖沈良和陈宽的祖父陈汝言与王蒙的

关系都非常好。到沈周这一代,王陈沈三

家的世交关系已达三四代,沈周用这种拟

王蒙笔法的画法,向陈宽祝寿,非常得体。

但这不是一张简单的祝寿图,它是

细沈到粗沈的转折点。这以后,沈周的画

作开始走向大巧若拙,行走于山山水水

花花草草里的人物,常常一个圆圈就是

脑袋,四根线就是身体,只以形态感人。

晚年作《落花诗意图》时,沈周正值爱妻、

长子、好友接连离世———这是一生顺遂

的他人生最大的悲痛之一。画面上的老

人面目一片空白,佝偻着身子,依仗独

立,一派失意,尽融于空山雨后的氤氲

中。从前作画时喜欢在留白处写上大段

文字的老年沈周,这一次,却只题了“山

空无人,水流花落”八个字。言辞有尽,余

韵无穷,满纸悲凉,尽收眼底。

文征明曾分析沈周画风的演变:“自

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

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

至四十外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

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若向时

精工矣。”有意思的是,文征明和师傅刚

好相反。他是越老越精细,80岁的时候还

能作蝇头小楷。不过少时结巴后来屡考

不中的文征明,本身就是一个大器晚成

的人。有和师父截然相反的艺术轨迹,也

是意料之中。

老沈家又有钱又懂行,藏品是真不

少。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原来也是他

家的藏品,据沈周自己说,“因请题于人,

遂为其子乾没。其子后不能有,出以售人,

余贫又不能为,直以复之,徒系于思耳!即

其思之不忘,乃以意貌之。物远失真,临纸

惘然。”一代名画,得而猝失,失而复见,见

又不可再得,即便通达如沈周,也无法坦

然,他“思之不忘”,便凭记忆将这幅长卷

背临下来——一般人想想也就算了,大画

家就不一样,直接再画一幅出来。几百年

来,这幅画辗转递藏,上世纪初期,流转到

曾担任过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家。徐家被

抄家后,被故宫博物院以200元人民币收

进,后来落实政策,画作发还给徐家。1996

年的某次拍卖会上,此画以880万元的高

价又被故宫博物院购回收藏至今。

当然大画家也不是画什么都行。他一

生都在学倪瓒,画了很多仿倪瓒山水,但

是总也学不像。王世贞说:“于诸体无不擅

长,独倪云林(倪瓒)笔力太过”。他自己也

说:“倪迂标致令人想,步托邯郸转谬途。

笔踪要是存苍润,墨法还须入有无。”说到

底,两个人的境遇和性格,都差异太多。倪

瓒少壮安逸,年老落魄,自言“昔日挥金豪

侠,今日苦行头陀”,加上生逢元末乱世,

这样的际遇下,他的性格更为清冷高洁。

倪瓒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空疏,每每赏

之,总会被这象外之美震撼。而沈周一生

顺遂,即使晚年家道中落,一生性格终归

是天真烂漫,豁达通透的。这一切不同,在

两位画家付诸笔端后,自是迥异。毕竟,画

由心生,沈周再爱倪瓒,笔法再高超,临形

容易,临意难。

沈周性格温厚谦和。但凡求画,总是

答应。有一次,郡里的太守征集画工来给

他家墙壁彩绘。嫉妒他的村里人就报了沈

周的名字,他被抓去给太守家装修。有人

劝沈周找个相熟的达官贵人把这事儿免

了,沈周说:“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

乎!”———去了是义务,但是要我找人说情,

岂不是更耻辱?于是,一代名家就默默替人

画墙。不久以后,太守入宫觐见,组织部门

有官员问太守:“沈周先生还安康吗?”太守

一片茫然,不知道该回答什么,随口应道:

“没事。”去内阁拜见,大学士李东阳问他:

“沈周先生有信吗?”太守更加惊愕,又随

口回应道:“有信,但还没送到。”———这位

太守真是个领导跟前撒谎绝不脸红的“人

才”。虽然领导跟前应付过去了,但是太守

的心,估计也慌了。他去拜见相熟的侍郎

吴宽,问他沈周是谁,吴宽详细地说明沈

周的样貌。太守询问周边的侍从,这才知

道原来就是家里画墙的工人。回到苏州

后,太守赶紧连去沈周家两次请罪,还“索

饭”,逼着老沈家管了饭才走。

这段故事是记载于《明史》中的,但民

间传说中,还有另一个无法考证的太守故

事———据传,沈周曾为一太守画过一幅

《五马行春图》,因5马是太守的代称,所以

画上特意画了5匹马。谁知这位太守并不

知道这个典故,看完之后特别生气:“我堂

堂太守竟然连一个随从都不配拥有吗?”

沈周听后宛然一笑,又另画上了六个随

从,还跟太守开玩笑说:“可惜这画布太

短,只够画三对。”

当然,像两位太守这般有眼无珠的人

不多。沈周的画作当时有多受欢迎呢?其

友刘邦彦曾有诗描述:“送纸敲门索画频,

僧楼无处避红尘,东归要了南游债,须化

金仙百亿身。”王鏊在《石田墓志铭》也说:

“近自京师,远至闽楚川广,无不购求其

迹,以为珍玩,风流文翰,照映一时,其亦

盛矣。”作品受欢迎了,赝品也就多了。祝

枝山在《记石田先生书》中说:“其后赝幅

益多,片缣朝出,午已见副本,有不十日到

处有之,几十余本者。”对于这些,沈周一

笑了之,并不大计较———毕竟是大富之家

的公子,不是卖画为生的穷文人。

但是老好人偶尔也有调皮的时候。沈

周有个朋友叫赵明玉,因为没胡子而烦

恼。沈周和朋友们打趣之余,决定帮其募

集胡须。大书法家大笔一挥,给当时的美

髯公周宗道写了一封信,请他捐献自己的

十根胡须,这就是著名的《化须疏》。文章

最后,沈周还畅想了一番赵明玉得到胡子

后“对镜生欢,顿觉风标之异,临河照影,

便看相貌之全”的美好未来,还调侃说这

么珍贵的胡子可不能沾染到热汤,也不能

学别人“捻须觅句”,免得一不小心把辛苦

种上的假胡子弄掉了。

还有一次,有人来求画,给了一幅长

绢,沈周花一年时间才画完。写信给祝枝

山吐苦水,说咱俩写画半天,“缠头之赠恐

是虚语,所见者星银之犒耳(酬劳也不过

是零星小钱)”。发完牢骚,还加了“呵呵”

两字。

因母亲原因,沈周一生未远游,他的

足迹,来来回回不过苏杭之间,笔下山水,

也不过苏州城里城外的花花草草。但是,

对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中国文人

来说,困于方寸的山水之间能挡住他们那

浪漫的心吗?可别忘了南朝的宗炳。他爱

山爱水,晚年时因为卧病在床不能远行,

便把去过的山山水水,都付诸笔端,贴于

墙上,也就是画史上著名卧游———“凡所

游履,皆图之于室。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

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沈周学他,

也要“卧游”,不过他比前辈更进一步,宗

炳把画挂在墙上欣赏,而沈周是绘制成

册,躺床上翻翻,就能云游山水。

当然沈周的一生,也不都是这样怡然

自得。

比方最初让我记得他的夜游图系列。

晚年时,他身体不大好,常常失眠。因此他

画了很多的夜游图卷。在《十四夜月图》卷

后有诗:壶中有酒且自乐,舒庵况是吾故

人?酒政有律无哗宾,递歌李白问月句。青

春白发同不及,且卷酒波连月吸。舒庵与

我六十八,更问中秋赊四十。

诗画相融,人境合一,明代文人画正

是由于沈周这样神仙级的人物的存在而

进入全盛期。

沈周的画作,留世甚多。除前文提及

的几篇外,我最爱看的,是《东庄图册》,这

是他给老朋友吴宽的园子画的一套图,原

有24 幅,现存21幅。画中不过是他和好朋

友吃喝玩乐的琐碎点滴。中国画的山水,

多气势恢弘之作,又或是一片清冷孤傲,

但我偏爱这一套天真清淡之作。五百年前

江南的风景,五百年前文人的气象,在山

山水水花花草草,在喝茶赏花饮酒作诗,

在时光流转后,历久弥新。

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 师 铤 版式设计 李国贞 校 对 别瑞英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弘 扬 地 域 文 化 展 示 人 文 景 观

www.wnnews.cn

在我的印象中,始终对“匠人”很崇

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手艺的人。一

般有:木匠、泥水匠 (泥瓦匠)、铁匠、

银匠、石匠等,都是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

相关的。还有最近几年说得大一点“大国

工匠”,他们都是喜欢通过不断雕琢自己

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

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对细节有很

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

着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

于世。他们都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有生

力量。

在我们关中地区,石匠留在心中记忆

的烙印很深,北边沿白水河两岸,南边有

靠尧山、药王山一带,都有石匠的影子。

石匠按照工作大致可分为:建筑家用、工

艺石匠。建筑家用的石匠,生活中是最普

遍可以看到的,建房子、修路建桥离不开

石匠,柱子底下的奠基石、门口的门墩

石、农村碾麦子的碌碡、喂牲口的石槽、

磨面的磨盘等都出自他们之手,这些多是

以北边砂石为原料,这类石匠的技能只讲

究刷石、铣石、錾石和垒石功夫。他们所

錾的石面要平整有花,总之要达到整、

平、齐的效果。这是很辛苦的职业,他们

大都是野外作业,风餐露宿。每一块石头

出来都要经过千锤万凿,敲敲打打,磨磨

砺砺。石匠的工具很简单,就是锤、凿、

尺、斗 (墨斗)。小的时候我们割草或是

放暑假,经常去北边的白水河畔看他们干

活,叮叮咚咚,一锤一下,身上的衣服因

出汗跟画了画似的,脖子上一般都搭一条

毛巾,主要用来擦汗。那时候最深的感觉

他们很辛苦,但他们在当时是乡村最具有

探索天性的艺人,他们利用手中简陋的錾

子和铁锤,使那些潜伏在久远年代岩层中

代表着乡村最坚毅品质的石头,走进了人

类的生活。并用石头的特异秉性奠定了一

座村庄的内质。石头在石匠的眼里不再是

冰冷生硬的,而是充满了温情和灵异,像

温润的泥土一样可亲可感。石头记录着一

个个走过的历史,一个地域的风俗人情,

乃至战争、爱情、生育、仇恨、荣辱、悲

欢……而石匠就是这一切生活故事的书写

者。石匠在面对石头时内心升腾起的那种

情感的激荡,不同于对一条河流时的缱绻

柔腻,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水是变幻

的形态,易逝,终朝一日会干涸而变得虚

无,石头是岿固的形态,恒久,即使岁月

更迭,终会在某片残褪的石头上找到昔日

生存留下的痕迹,石头是传世的,就像石

匠是传世的一样,石匠创造并保存了乡村

的文化。

工艺石匠,就有了一些艺术和美工成

分,这一类石匠一般都有精致的手工,聪

颖机敏的头脑,他们多制作石刻的碑文、

石雕的牌坊、石兽、华表等。制作工艺比

较考究,技术要求也比较高,无论大件和

小件的雕刻都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其

工序大致可以分为选料、设计 (描图)、

凿坯、雕刻、打磨等五道。这类石匠一般

选用的石材多是大理石、汉白玉和富平一

带的青石和墨石为主要材料。在富平,我

们知道最多的就是用来刻碑文、石狮子

等,这类石刻的工艺技法很有讲究,保证

石刻出来的东西,都必须雕得生动、形象

传神。石碑上刻出的字和花纹要清朗秀

逸,龙凤浮雕要栩栩如生。大字要圆润饱

满,小字须遒劲俊秀。他们把一块块青石

磨玉,可以映照阳光,然后把凿子和铁锤

握紧,一点一点地敲着石飞灰扬的岁月;

不论是多么坚硬的石板,都会变成玲珑的

石刻碑文。

在敲打中,日子从石缝中流去,青石

板上的石纹,跃上额头,在太阳光下,熠

熠生辉,就似无数的石头叠成的石梯,顺

着石梯上去,黑色青丝变成了耀眼的沧

桑,在岁月里飞舞,像每一个古村寨前的

那条无声流淌的河水,翻卷着一串一串的

白色浪波……

在历史长河中,无论从蓝田人到新时

期时代,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在渭北的

很多古村寨民间建筑上,还留有他们辛勤

劳动留下的“瑰宝”,据说石匠、木匠和

泥瓦匠本是一家,都是师祖鲁班的徒弟。

石匠因为开山劈石修桥铺路功德无量,鲁

班便亲授给他一方墨斗子 (传说石匠用的

墨斗子很神奇,只要墨线一弹,打石就不

会裂到线外去),并封石匠为大徒弟,泥

瓦匠为二徒弟,木匠为三徒弟。原先鲁班

赏给石匠锤的锤把长度是一尺二寸,石匠

主动让给木匠八寸作斧把,就是我们今天

看到的石匠锤把要短于木匠斧把的原因。

现在从事这些行当的人越来越少,一

是这个工作很辛苦,危险性也大、整天在

山乡僻壤,很孤独地只能与石头对话;二

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很快。大部分石料石

材加工都被机械所替代,农村的实用工具

也早已被先进农业生产工具所淘汰,石匠

也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一部分改变

成石材设计和机械操作能手。现在想起石

匠,也会让人肃然起敬,他们一生与石为

伍、与石为伴,精雕细刻、留下许多丰富

的历史记忆,现在只要看到石桥、石建

筑、石壁石碑、石狮子等,都会感受到过

去的石匠真如一座山,把美留在历史的长

河中,让人始终无限崇敬,他们像一块青

石,留下了一生的艰辛,任岁月风雨洗刷

经久不息。

传统手工石匠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

了,但他们的身影依然留在我记忆深

处……

记忆中的刘平安

石匠

《落花诗意图》

《落花诗意图》局部

师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