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路 今...

1
2019 10 1 日 星期二 责编/版式:农琼校对:黄承明 6 澄碧湖 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收到一条 微信,是一个叫闭氏映的越南姑娘发 来的,她说:“姐姐,我现在在北京,北 京真的太美了,我好喜欢中国!”我笑 着回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地大物 博,好好地去感受她的美吧!” 认识这个越南姑娘,是在平孟 卫生院的中医馆里。那时我下乡去 平孟卫生院检查工作,正值午休,病 人不多,途经中医馆的时候,我看见 罗医生和一个姑娘在交谈着什么, 这姑娘看起来不像是病人,她坐在 罗医生办公桌旁,面前放着几本书, 她拿着笔在认真做笔记。我好奇地 走进去和他们交谈,才知道,她是住 在河对面的越南姑娘闭氏映。平孟 是一个边境小镇,和越南只有一河 之隔。闭氏映每天早上从越南出发, 穿过平孟口岸,来到中国,晚上又从 中国穿过口岸,回到她越南的家,可 谓是早出晚归,而她来中国的目的 是向罗医生学习中文和中医。我翻 看她的书本,中越文注释的,每到一 个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她都会用她 能理解的中文做着详细的注释,不 会的便用越文注释。她是河内大学 毕业的高材生,会讲英语,中文说得 更不错,可是她不满足,还要继续学 习中文,甚至想到我们的中医药大 学留学。她认真的学习态度让我心 生敬意。她说她喜欢平孟卫生院的 中医馆的装修风格,沉稳厚重,浓浓 的中国风中医味。 是啊,自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制定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 指南》之后,那坡县的各地卫生院纷 纷建立起高大上的中医馆,卫生院 领导输送基层医生到那坡县中医医 院学习中医中药知识,学成后到基 层中医馆服务广大群众。平孟卫生 院的中医馆是投入使用最快的一个 中医馆,中医馆的医生技术精湛,得 到基层群众的好评。短短两三年,各 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如雨后春笋拔 地而起,中医文化在基层得到很好 的发扬和传承,这是我下乡看到的 最惊喜的事情。看到国际友人越南 姑娘执着的学习精神,让我深感震 撼。如果我们国家不强大,我们祖国 医学不博大精深,怎会让外国人慕名 前来学习呢? 祖国医学的发展曾经一度出现 低迷的状态,我所在的医院—那坡 县中医医院的变化,是中医药发展的 一个缩影。我的院领导,也是我的学 姐告诉我,她刚来那坡县中医医院的 那几年,医院的所有科室,不开中药, 不做中医治疗。她觉得中医院要有自 己的特色,没了中医特色,就不能称 为中医院。她是科主任,她要发展中 医,她要在科室开展中医特色疗法。 她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一说,大家都 有抵触情绪,护士觉得她们只需要给 病人输液,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了,至 于给病人做艾灸、中药烫熨、穴位贴 敷等中医疗法,她们没有做过,也不 想做。于是学姐慢慢跟她们说中医疗 法的益处,慢慢地把中医中药文化灌 输到每个医护人员的脑子里。慢慢 的,大家感到了中医中药的神奇,于 是开始在各科室大力开展中医疗法, 最后才有了现在群众喜欢看中医、医 院业绩蒸蒸日上的局面。 自从国家发起“中医中药中国 行”活动后,作为中医人的我们,秉承 “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 健康和谐”的理念,下乡为群众义诊, 宣传中医文化知识,并给他们做针 灸、推拿、艾灸、拔罐等。那些留守老 人们患有着各种疾病,想去医院看病 却无法自己去,我们给他们带去中医 治疗,他们做完治疗后感觉轻松了, 总会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说,现在政策 真好,有中医真好。我们除了下乡义 诊,还带着中医中药走进校园,走进 边防军营;我们还利用晚上休息时 间,带着群众在操场练习传统医学导 引“八段锦”“易筋经”,群众那一声 “有中医真好,有在中医院的你们真 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医 药文化在蓬勃发展,前景广阔。我们 医院建了新院,届时我们将会在一个 宽敞、舒适的环境里工作。想着即将 入住新院,大家无限期待。 我不禁又想起那个越南姑娘, 等她闲时,我会带她去看我们的新 医院,让她领略中医药文化之美,她 一定会喜欢的,她回国后,一定会对 她身边的人说在我们国家的见闻, 说我们中国人的热情友好,说我们 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说我们国家 的繁荣昌盛! 见证中医的魅力 农玉莺 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 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到2019年,新中国已经 走过了 70 个春华秋实。 70年的时光荏苒,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转 瞬即逝,然而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却在这70年里,将一个一 穷二白的国家建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时代伟业。 个人梦想的最终实现,与祖国的发展与进步紧密相连,只有 国家和平繁荣兴旺发达,才有我们个人发展的康庄大道与锦绣 前程。如果以每一次天安门阅兵作为历史的节点,似乎我人生 每一个关键的脚步,都与受检阅士兵雄健有力的步伐紧密联系 在一起,一同跟着气壮山河的脚步声一步步向着心中的美好生 活奋力迈进。 1984 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欢庆新中国成立35周 年的盛大庆典,改革开放使中国大地迸发出了勃勃生机,人们终 于在1959年之后再一次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了震撼人心的阅兵 式。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坐红旗牌黑色敞篷轿车检阅着焕 然一新的军队,历经“文革”浩劫的新中国以昂扬奋进的崭新面貌 再一次震撼世人。 这次国庆过后一个月,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呱呱”坠地 来到人间。到这一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实行两年,家里的 粮食基本上已经满足了多年以来吃饱饭的梦想,所以在我的童年 记忆中已经没有上一辈人忍饥挨饿的记忆。粮食的增产丰收不仅 养活了一家人,还有剩余的粮食养鸡鸭鹅等家禽,在逢年过节的 时候,也能吃上了期盼已久的肉菜。在我 3 岁那年,我们家也盖起 80年代农村最流行的砖瓦房,近十口人的一大家子在新建的房子 里,满心欢喜地憧憬着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村上做起小买卖的人越来越多,集市上人流摩肩擦踵,人们 拿出自家种养的农作物在集市上叫卖。街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 尤其是衣服的款式越发新潮,“的确良”衬衫、“双排扣”的西服、新 奇的“喇叭裤”等服饰开始引领着穿着的潮流。在乡政府的群众活 动室里,年轻的一代开始跳起了时髦的“迪斯科”舞蹈,动感的音 乐让寂静的山村增添了新的活力。时代的潮流提升了老百姓生活 的品质,大山里的人们活出了多姿多彩的新模样。 199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迎来 50 华诞。时值世纪之交,这一 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式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纪大阅 兵”。经过 5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昔日积贫 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这一年,我怀揣着改变命运的人生梦想来到县城高中读书, 开启追逐象牙塔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在紧张而充实的高中岁月 里,虽然经济状况依然窘迫,但一日三餐总还是能吃上肉,还能有 些零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在外出打工已经成为潮流的时代 里,父母也靠着在县城附近打零工挣取了我的学费和生活费,让 我省却了无钱上学的后顾之忧。历经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拼 搏,我捧回了改变我人生命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欣喜不已的一 家人如过节一般炖上一只鸡作为庆祝。 在我为上大学的学费发愁时,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好政策又让 我如愿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在大学里,依靠各种奖学金和补助政 策,我顺利完成了四年大学本科的学习。依靠扎实的专业功底,我 毕业后成功应聘到一所市级重点高中当老师。 200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 这是中国在21世纪的第一次阅兵。国庆阅兵以恢宏磅礴的气势 再度让世界瞩目,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祥和。 这一年,我参加工作已经两年,在新建的房子里观看着国庆阅兵盛况的电视 直播节目,心中无限感慨。从小便心心念念吃上“皇粮”的我,终于在多年努力之后 实现了梦想。其中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更是伟大的祖国为我们提供成人成才的 广阔舞台。 岁月的航船很快驶进了2019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这一年我参加 工作已经12年。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完成了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的人生梦想,成功实 现在城里安家落户的长久期盼,还抓住几次时代给予的改变人生的机遇,找到自己 人生向往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不同的人生履历中找寻别样的精彩生活。 回顾30多年的人生历程,每一个追寻梦想的脚印,都深深印刻在祖国跨越发展 的宏伟蓝图上。 阅兵式上士兵们撼天动地的脚步声,就是我们新中国跨越奋进的呐喊声,就是 鼓舞时代奋勇向前的最强音,与我们个人憧憬梦想的心跳声遥相呼应。 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乘着时代的浪潮扬帆 远航,才能深深地感受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磅礴之力,才能在书写新时代的伟大 征途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小长在山里,对山路最是熟悉, 或蜿蜒,或陡峭,或险峻,如羊肠,似虫 蛇,若天梯,行进其中,既费力又伤神。 小时候,就在这样的山路上摸爬滚打, 总是渴望路变得宽些,变得平坦些,变 得安全些。 寨子离公社所在地超过7公里,其 间的交通就是一条凹凸不平、陡峭不堪 的山路,两旁古树参天,幽静而阴暗。晴 天还好,若是遇上雨天,道路泥泞不堪, 寸步难行。一个人在其间行走,一有什 么风吹草动,就吓出一身鸡皮疙瘩。 读初中的时候,我每个星期都要 在这条山路上往返。那时候,野生动物 很多,常常遭遇飞虎、麂子、野猪等动 物,总被吓得毛骨悚然,冷汗直冒。于 是,总幻想变成孙悟空,能腾云驾雾, 一个筋斗就能往返家校,或用金箍棒 把大山劈开,削成一条平坦的大道。总 之,渴望有一条像公社通往县城那样 的路,尽管那时候的公路也很弯曲,也 是机耕路,但相对小路而言,平坦、宽 阔多了。 大人们到田地里做工走的山路更 小、更窄、更险,稍微不留神,就会跌落 陡坡,牲畜因为惊吓跌落山谷毙命的 为数不少。夏天,杂草丛生,荆棘密布, 走这样的山路,手脸常常被草划出横 七竖八的伤痕。收割粮食的时候,尽管 路边杂草已被钐去,但还得肩挑背扛。 因此,我非常佩服大人们的坚强毅力。 走山路最怕骑马,路本就窄、险, 马又容易受到惊吓,一有落石或是什 么风吹草动,马会撒腿就跑。但是有时 候太劳累,不得不骑马代步。有一次, 我们几个小伙伴去割马草,又累又饿, 只能骑马回家。走到山沟的水塘边,马 想低头饮水,不料一条蛇“嗖”地在其 眼前蹿过,马吓得跳了起来,把我掀 翻,幸好我跌进水塘,没有受伤。 现在,不需要再走那熟悉的山路, 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想 回老家驾着小车“嘟嘟”不了 20 分钟就 到了。想去护理林地,骑上摩托车沿着 机耕路“嘟嘟”几下也就到了。 以前走山路,尽管路旁的风景很 美,但是因为赶时间和恐惧,从来没有 心情去欣赏。现在不同了,沿着山路而 上,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想看就看。爬 到视野开阔的山顶,瞭望四周纵横交 错如苍龙一般盘旋的山间公路,还有 层叠起伏青山绿水,心情特别舒畅。 因为山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告别了肩挑背扛的日子,告别了 挥汗如雨的生活;因为山路发生翻天 覆地的变化,村村寨寨的住房由低矮 的木楼或土坯茅房变成了小楼,家家 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生活。 山路今昔 农春和 说起新华书店,大家并不陌生。追溯其 历史可简单地概括为:新华书店是中国共 产党于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立并领 导的文化企业,成立以来始终传承红色基 因,为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挥了重 要作用,成为强大的实体书店品牌。 儿时,新华书店是我梦寐以求的“天 堂”。由于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课外 书,而且新华书店是远在50公里外的县 城,去趟新华书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记得读小学时,在我们几兄妹的“软磨 硬泡”下,爸爸终于答应带我们去县城。凌 晨 4 点钟,我们便起床了,妈妈用稻草铺在 爸爸的手扶拖拉机拖斗里,便是我们的“座 位”了。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 于到了县城,吃过早饭,便来到新华书店门 口等待。 总觉得等了很长时间,终于等来工作 人员。她一开门,我们便一窝蜂似地簇拥而 入。透明的玻璃后面,是一排排整齐的书 籍,最吸引我们的是那些小人书,《西游记》 《三国演义》《林海雪原》等,我看得眼花缭 乱,心里想,要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本书 该多好呀。书店里还有印着“中华牌”的铅 笔,铁制的文具盒上面印着美丽的图案,这 些文具都让我们垂涎三尺。爸爸看出我们 的心思,给三兄妹每人买一个文具盒。我们 非常高兴,把文具盒抱在怀里,看了又看, 摸了又摸,舍不得放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 笑容……新华书店给我的印象,是一种神 秘又渴望的期盼。 2019 年元旦前夕,我偶然发现,就在我 家附近的交叉路口处,有一家店铺正在进 行装修,仔细一看,是新华书店。我心中有 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窃喜,以后可以在 空闲之余常来看看我喜欢的书了。 终于等到新华书店换新容重新开张的 日子,我和小女儿吃过晚饭,就迫不及待地 跑向新华书店。站在门外看,正门是土黄色 的,像一本打开的书,上方依旧沿用毛主席 为新华书店题名的四个大字—“新华书 店”,白底红字,刚劲有力又飘逸,给人一种 庄严又温馨的热情,液晶显示屏上则显示 着“田东县阅读体验中心”。 小女儿拉着我的手往书店里面走,映 入眼帘是既干净又明亮的书架,书架的形 状各种各样,有正方形的、有弧形的、有树 叶形状的……上面摆的书更是造型多样, 有的像一个心形,有的像一个弧形,还有的 像一层层阶梯,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不谋而合。除了书,还有和学习有关的电子 产品。一楼的拐角处,除了楼梯,还有电梯。 楼梯用透明玻璃做成,很洁净,阶梯下面和 靠墙的扶手边都陈列着书籍,我边看边走, 有点应接不暇的快感。 到了二楼,左手边是一个简阅书吧,里 面的桌子、沙发、椅子看起来既时尚又舒 服,有好些人在那里边看书边喝饮品,享受 着美好的时光。往右手边走,则看见一个活 动舞台,棕红色的木地板,舞台背面是一个 巨大的弧形屏幕。再往里走,就是“新时代 文明传习中心”,长桌上铺着大红色的桌 布,正前方有一幅铜色的壁画,画的是一群 党员在学习,墙边竖着几面鲜艳的五星红 旗,头顶上是一个大大的党徽灯,给人一种 庄严肃穆而又有力量的视觉传达。 沿着二楼的阶梯边走边看,一格格的 小书柜里,经典著作、社会科学、政治法 律、军事科学、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应 有尽有。 到了三楼,儿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 里有VR主题乐园、亲子绘本馆以及很多 种合适儿童的书籍。头顶上的云彩灯,色 彩明亮的座椅,不用说孩子,连大人都爱 上了这浓浓的书香氛围。我和小女儿都找 到了自己喜欢的图书,便津津有味地看起 书来…… 时间一晃而过,该回家了,我们恋恋不 舍地下了楼。 女儿说:“妈妈,明晚我还要来!” 我说:“好。” 是的,新华书店此次的升级,以书为 媒,多种业态并举的复合式经营模式,将文 化、艺术和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赋予书 店新的形象,提升建筑空间的文化意蕴,适 应、引领读者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延续 新华书店的一脉书香。这样的变化是真正 意义上的蜕变。这样的书店不值得我们经 常来吗? 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新华书店也 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弘扬 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谨以此文记录新时代 祖国发展的一个小小片段,作为祖国妈妈 的生日礼物,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新华书店的变化 黄丽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 的大江南北,工厂、学校,城市、村庄, 人们都在热火朝天地举行庆祝活动。 每天穿梭在莲城大街小巷,总能听到 《我和我的祖国》在飞扬,歌声令人振 奋,也勾起我无限的遐想。 屈指一算,我在莲城已经住上整 整 15 年。15 年的峥嵘岁月,犹如中秋 的月光,清晰明朗。 15 年前,走进实验小学,校址是在 现在的德保高中西面学生宿舍楼。整 个校园只有一栋三层教学楼,18个教 学班,大约 500 名学生。 在教学楼的后边,有一排瓦房, 那是为暂时在城里还没有独立住房 的教师提供的宿舍。瓦房除了跟教学 楼平行的一排,还有在西墙的两大 间,条件要比上面一排略差,没人居 住,长久不修,朽木已经显露,下雨就 会漏雨。 初来乍到的我手头不是很宽裕, 能在学校有一间瓦房宿舍,我高兴得 不得了。经询问校长得知,西端的瓦 房可以住人,但得自己修葺,我暗自 欢呼! 利用周末,我们把瓦房的墙壁重 新刷白,涂上一层腻子粉,请人工帮忙 捡补瓦片,补缺补漏,又在屋顶钉上一 层彩条布—这是从老教师那里学到 的招数,把瓦片遮蔽,房子添了视觉美 感,而且防漏雨。为了给“新房”增添喜 庆,我们约了亲朋好友,还叫上同在学 校里居住的老师,开炉起灶,欢聚一 堂,算是告诉大伙,今后在城里生活, 承蒙关照。我和在学校里居住的老师 从此就成了一个院子里的一群人,茶 余饭后走门串户,唠唠家常,院子里经 常笑声不断。 小院子里,卢老师经常在周末约 上几个闺蜜好友来聚会。她在家门口 摆上一个大圆桌,谈笑风生,香茗悠 悠,好不热闹。在卢老师的茶桌上,我 有幸见识了红酒,有紫红,有透红,有 青色,光看颜色就很浪漫,配上那仿 佛一只白天鹅在起舞的高脚杯,高雅 得一塌糊涂。每次倒酒入杯,只占底 部的一小格,酒杯上方却还留出一大 空间,那是红酒文化的一种体征,我 在电视剧里见到过。我每次只小心翼 翼地抿一小口,生怕一大口淹没了它 的价值与品质,也生怕自己的窘相招 来笑话。我总是慢慢回味酒在嘴里的 回甘,从舌尖渗入喉咙沿着食道进入 胃部的流程,逐一感受它带给我的兴 奋。以前在乡下从没有见过红酒,只 是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属于贵族人群 的好东西,卢老师拿来招待朋友,连 我也有机会享受到这美酒的缠绵,打 心底里感激卢老师的热情。 校长家里小孩最多,乡下的侄子 侄女都来跟着念书,还有老人,家里挤 着上下铺,几个孩子常常围在一个圆 桌旁写作业,校长空闲之余也陪着孩 子们读书、讲故事,孩子们十分开心。 罗老师家门前种着一些花,她精 心打理,花开得很茂盛。绣球花开得最 热烈,一簇簇冒个不停,紫的像水晶葡 萄,粉的像胭脂,白的像雪莲;花期很 长,可以让人观赏很久。我总在是工作 之余,走到罗老师家门前,看她剪枝, 看她给花除草捉虫、施肥。迷人的花朵 总是愉悦人的身心。能把花养活还能 常开不败的,我总佩服不已。 进城之前,我在乡下一所中心校 教书。学校就在山脚下,也是一栋教学 楼,教师宿舍也是瓦房,挨在山脚。除 了单身老师住一间房,成家的都住两 间。我的宿舍在那排教师宿舍的西头, 靠近一棵大榕树。大榕树的主杆要四 五个人才能合抱在一起,枝干像虬龙, 向四周伸展,有一侧枝都快覆盖到房 顶了,所以宿舍里采光不是很好,地板 常常是潮湿的。 在旧实验小学的瓦房里住上两 年,还算平平安安。之后学校搬迁到初 级中学的旧校址德盛路178号,我们 彻底跟低矮潮湿的瓦房告别,多出来 的学生宿舍成了我们无房教师的临 时住所,不用担心漏雨了。我们一家 在学生宿舍住了两年,之后加入到 “房奴”的潮流,在县城买了房。从 此,家里的锅碗瓢盆也不再派上接雨 水的任务,稳稳地在厨房里安居乐业。 现如今,当年住在小院里的实验 小学教师,全都在县城有了独立住 房;有的已经退休,跟随儿女在南宁, 在上海……安享晚年。实验小学,在 岁月的打磨中愈发名声显赫,学生人 数已经突破 4500 人。而我,工作之余, 就在自家的楼顶侍弄花草,听花开的 声音,看云霞的故事,观莲城的高楼 大厦。昨日的雨滴,不再惊扰我的梦, 悄悄与我作别,落在楼顶,随着排水 通道,流入地下河,挥手远去。 生活,就在历历往事中,呈上惊喜 和希望,不经意间酿成了陈年美酒。 与往事干杯 卢瑞亩 题记: 农历己亥年九月初三,是 吾生母91岁寿辰,恰逢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国庆日。家国同庆,欣怀难已, 是为记。 虎啸高冈,巨海龙腾,日曜东方。 看神州新季,花开秦岭;金瓯再固,律 动长江。华夏千年,逢春古木,叶茂枝 繁浴艳阳。高潮日,庆七十华诞,妩媚 铿锵。 欣观国运汤汤,引百姓黎民梦鼎 。幸耄耋生母,馨宁健在;同堂四 世,如意吉祥。九秩又一,恭逢盛世, 我祝我妈乐且强。斟满酒,为民安国 泰,寿禄福康! 注:鼎昌,盛大,昌盛。出处:南 朝梁江淹《敕为朝贤答刘休范书》: “昔妫道鼎昌,干羽未能戢;姬徳昭 宣,长旌犹卷舒。”胡之骥注:“鼎昌, 盛也。” 沁园春·家国同庆 (新韵) 赵荣新 日出东方 烟雨南湖日东升, 唤醒贫弱众农工; 枪杆夺得翻身梦, 中华屹立世界东。 改革富民 邓公南海画一圈, 改革开放换新天; 经济腾飞有良策, 民富国昌史无前。 强国筑梦 “一带一路”运帷幄, 特色思想时代新; 军威国强惊四海, 同心筑梦谋复兴。 伟大历程 黄光标 葡萄成熟了。 梁红卫 摄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Feb-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山 路 今 昔epaper.bsyjrb.cn/yjrb/page/1/2019-10-01/A06/...策,我顺利完成了四年大学本科的学习。依靠扎实的专业功底,我 毕业后成功应聘到一所市级重点高中当老师。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在21世纪的第一次阅兵。国庆阅兵以恢宏磅礴的气势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责编/版式:农 琼 校对:黄承明

6 澄碧湖

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收到一条微信,是一个叫闭氏映的越南姑娘发来的,她说:“姐姐,我现在在北京,北京真的太美了,我好喜欢中国!”我笑着回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地大物博,好好地去感受她的美吧!”

认识这个越南姑娘,是在平孟卫生院的中医馆里。那时我下乡去平孟卫生院检查工作,正值午休,病人不多,途经中医馆的时候,我看见罗医生和一个姑娘在交谈着什么,这姑娘看起来不像是病人,她坐在罗医生办公桌旁,面前放着几本书,她拿着笔在认真做笔记。我好奇地走进去和他们交谈,才知道,她是住在河对面的越南姑娘闭氏映。平孟是一个边境小镇,和越南只有一河之隔。闭氏映每天早上从越南出发,穿过平孟口岸,来到中国,晚上又从中国穿过口岸,回到她越南的家,可谓是早出晚归,而她来中国的目的是向罗医生学习中文和中医。我翻看她的书本,中越文注释的,每到一个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她都会用她能理解的中文做着详细的注释,不会的便用越文注释。她是河内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会讲英语,中文说得更不错,可是她不满足,还要继续学习中文,甚至想到我们的中医药大学留学。她认真的学习态度让我心生敬意。她说她喜欢平孟卫生院的中医馆的装修风格,沉稳厚重,浓浓的中国风中医味。

是啊,自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指南》之后,那坡县的各地卫生院纷纷建立起高大上的中医馆,卫生院领导输送基层医生到那坡县中医医院学习中医中药知识,学成后到基层中医馆服务广大群众。平孟卫生院的中医馆是投入使用最快的一个中医馆,中医馆的医生技术精湛,得到基层群众的好评。短短两三年,各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中医文化在基层得到很好的发扬和传承,这是我下乡看到的最惊喜的事情。看到国际友人越南姑娘执着的学习精神,让我深感震撼。如果我们国家不强大,我们祖国医学不博大精深,怎会让外国人慕名前来学习呢?

祖国医学的发展曾经一度出现低迷的状态,我所在的医院——那坡县中医医院的变化,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的院领导,也是我的学姐告诉我,她刚来那坡县中医医院的那几年,医院的所有科室,不开中药,不做中医治疗。她觉得中医院要有自己的特色,没了中医特色,就不能称为中医院。她是科主任,她要发展中医,她要在科室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她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一说,大家都有抵触情绪,护士觉得她们只需要给病人输液,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了,至于给病人做艾灸、中药烫熨、穴位贴敷等中医疗法,她们没有做过,也不想做。于是学姐慢慢跟她们说中医疗法的益处,慢慢地把中医中药文化灌输到每个医护人员的脑子里。慢慢的,大家感到了中医中药的神奇,于是开始在各科室大力开展中医疗法,最后才有了现在群众喜欢看中医、医院业绩蒸蒸日上的局面。

自从国家发起“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后,作为中医人的我们,秉承

“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的理念,下乡为群众义诊,宣传中医文化知识,并给他们做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那些留守老人们患有着各种疾病,想去医院看病却无法自己去,我们给他们带去中医治疗,他们做完治疗后感觉轻松了,总会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说,现在政策真好,有中医真好。我们除了下乡义诊,还带着中医中药走进校园,走进边防军营;我们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带着群众在操场练习传统医学导引“八段锦”“易筋经”,群众那一声

“有中医真好,有在中医院的你们真好!”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文化在蓬勃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医院建了新院,届时我们将会在一个宽敞、舒适的环境里工作。想着即将入住新院,大家无限期待。

我不禁又想起那个越南姑娘,等她闲时,我会带她去看我们的新医院,让她领略中医药文化之美,她一定会喜欢的,她回国后,一定会对她身边的人说在我们国家的见闻,说我们中国人的热情友好,说我们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说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

见证中医的魅力□农玉莺

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到2019年,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华秋实。70年的时光荏苒,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然而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却在这70年里,将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时代伟业。

个人梦想的最终实现,与祖国的发展与进步紧密相连,只有国家和平繁荣兴旺发达,才有我们个人发展的康庄大道与锦绣前程。如果以每一次天安门阅兵作为历史的节点,似乎我人生每一个关键的脚步,都与受检阅士兵雄健有力的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同跟着气壮山河的脚步声一步步向着心中的美好生活奋力迈进。

1984 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欢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盛大庆典,改革开放使中国大地迸发出了勃勃生机,人们终于在 1959 年之后再一次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了震撼人心的阅兵式。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坐红旗牌黑色敞篷轿车检阅着焕然一新的军队,历经“文革”浩劫的新中国以昂扬奋进的崭新面貌再一次震撼世人。

这次国庆过后一个月,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呱呱”坠地来到人间。到这一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实行两年,家里的粮食基本上已经满足了多年以来吃饱饭的梦想,所以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已经没有上一辈人忍饥挨饿的记忆。粮食的增产丰收不仅养活了一家人,还有剩余的粮食养鸡鸭鹅等家禽,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也能吃上了期盼已久的肉菜。在我3岁那年,我们家也盖起80年代农村最流行的砖瓦房,近十口人的一大家子在新建的房子里,满心欢喜地憧憬着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村上做起小买卖的人越来越多,集市上人流摩肩擦踵,人们拿出自家种养的农作物在集市上叫卖。街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衣服的款式越发新潮,“的确良”衬衫、“双排扣”的西服、新奇的“喇叭裤”等服饰开始引领着穿着的潮流。在乡政府的群众活动室里,年轻的一代开始跳起了时髦的“迪斯科”舞蹈,动感的音乐让寂静的山村增添了新的活力。时代的潮流提升了老百姓生活的品质,大山里的人们活出了多姿多彩的新模样。

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50华诞。时值世纪之交,这一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式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世纪大阅兵”。经过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这一年,我怀揣着改变命运的人生梦想来到县城高中读书,开启追逐象牙塔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在紧张而充实的高中岁月里,虽然经济状况依然窘迫,但一日三餐总还是能吃上肉,还能有些零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在外出打工已经成为潮流的时代里,父母也靠着在县城附近打零工挣取了我的学费和生活费,让我省却了无钱上学的后顾之忧。历经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拼搏,我捧回了改变我人生命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欣喜不已的一家人如过节一般炖上一只鸡作为庆祝。

在我为上大学的学费发愁时,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好政策又让我如愿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在大学里,依靠各种奖学金和补助政策,我顺利完成了四年大学本科的学习。依靠扎实的专业功底,我毕业后成功应聘到一所市级重点高中当老师。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在21世纪的第一次阅兵。国庆阅兵以恢宏磅礴的气势

再度让世界瞩目,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祥和。这一年,我参加工作已经两年,在新建的房子里观看着国庆阅兵盛况的电视

直播节目,心中无限感慨。从小便心心念念吃上“皇粮”的我,终于在多年努力之后实现了梦想。其中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更是伟大的祖国为我们提供成人成才的广阔舞台。

岁月的航船很快驶进了2019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这一年我参加工作已经12年。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完成了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的人生梦想,成功实现在城里安家落户的长久期盼,还抓住几次时代给予的改变人生的机遇,找到自己人生向往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不同的人生履历中找寻别样的精彩生活。

回顾30多年的人生历程,每一个追寻梦想的脚印,都深深印刻在祖国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上。

阅兵式上士兵们撼天动地的脚步声,就是我们新中国跨越奋进的呐喊声,就是鼓舞时代奋勇向前的最强音,与我们个人憧憬梦想的心跳声遥相呼应。

我们只有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乘着时代的浪潮扬帆远航,才能深深地感受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磅礴之力,才能在书写新时代的伟大征途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阅兵步伐雄健

追梦脚步铿锵

□如

自小长在山里,对山路最是熟悉,或蜿蜒,或陡峭,或险峻,如羊肠,似虫蛇,若天梯,行进其中,既费力又伤神。小时候,就在这样的山路上摸爬滚打,总是渴望路变得宽些,变得平坦些,变得安全些。

寨子离公社所在地超过7公里,其间的交通就是一条凹凸不平、陡峭不堪的山路,两旁古树参天,幽静而阴暗。晴天还好,若是遇上雨天,道路泥泞不堪,寸步难行。一个人在其间行走,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吓出一身鸡皮疙瘩。

读初中的时候,我每个星期都要在这条山路上往返。那时候,野生动物很多,常常遭遇飞虎、麂子、野猪等动物,总被吓得毛骨悚然,冷汗直冒。于是,总幻想变成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就能往返家校,或用金箍棒把大山劈开,削成一条平坦的大道。总之,渴望有一条像公社通往县城那样的路,尽管那时候的公路也很弯曲,也是机耕路,但相对小路而言,平坦、宽阔多了。

大人们到田地里做工走的山路更小、更窄、更险,稍微不留神,就会跌落陡坡,牲畜因为惊吓跌落山谷毙命的为数不少。夏天,杂草丛生,荆棘密布,走这样的山路,手脸常常被草划出横七竖八的伤痕。收割粮食的时候,尽管

路边杂草已被钐去,但还得肩挑背扛。因此,我非常佩服大人们的坚强毅力。

走山路最怕骑马,路本就窄、险,马又容易受到惊吓,一有落石或是什么风吹草动,马会撒腿就跑。但是有时候太劳累,不得不骑马代步。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去割马草,又累又饿,只能骑马回家。走到山沟的水塘边,马想低头饮水,不料一条蛇“嗖”地在其眼前蹿过,马吓得跳了起来,把我掀翻,幸好我跌进水塘,没有受伤。

现在,不需要再走那熟悉的山路,取而代之的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想回老家驾着小车“嘟嘟”不了20分钟就到了。想去护理林地,骑上摩托车沿着机耕路“嘟嘟”几下也就到了。

以前走山路,尽管路旁的风景很美,但是因为赶时间和恐惧,从来没有心情去欣赏。现在不同了,沿着山路而上,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想看就看。爬到视野开阔的山顶,瞭望四周纵横交错如苍龙一般盘旋的山间公路,还有层叠起伏青山绿水,心情特别舒畅。

因为山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肩挑背扛的日子,告别了挥汗如雨的生活;因为山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寨寨的住房由低矮的木楼或土坯茅房变成了小楼,家家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生活。

山 路 今 昔□农春和

说起新华书店,大家并不陌生。追溯其历史可简单地概括为:新华书店是中国共产党于 1937 年 4 月 24 日在延安创立并领导的文化企业,成立以来始终传承红色基因,为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强大的实体书店品牌。

儿时,新华书店是我梦寐以求的“天堂”。由于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课外书,而且新华书店是远在 50 公里外的县城,去趟新华书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记得读小学时,在我们几兄妹的“软磨硬泡”下,爸爸终于答应带我们去县城。凌晨4点钟,我们便起床了,妈妈用稻草铺在爸爸的手扶拖拉机拖斗里,便是我们的“座位”了。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县城,吃过早饭,便来到新华书店门口等待。

总觉得等了很长时间,终于等来工作人员。她一开门,我们便一窝蜂似地簇拥而入。透明的玻璃后面,是一排排整齐的书籍,最吸引我们的是那些小人书,《西游记》

《三国演义》《林海雪原》等,我看得眼花缭乱,心里想,要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本书该多好呀。书店里还有印着“中华牌”的铅笔,铁制的文具盒上面印着美丽的图案,这些文具都让我们垂涎三尺。爸爸看出我们的心思,给三兄妹每人买一个文具盒。我们非常高兴,把文具盒抱在怀里,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舍不得放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新华书店给我的印象,是一种神秘又渴望的期盼。

2019年元旦前夕,我偶然发现,就在我家附近的交叉路口处,有一家店铺正在进行装修,仔细一看,是新华书店。我心中有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窃喜,以后可以在空闲之余常来看看我喜欢的书了。

终于等到新华书店换新容重新开张的日子,我和小女儿吃过晚饭,就迫不及待地跑向新华书店。站在门外看,正门是土黄色的,像一本打开的书,上方依旧沿用毛主席为新华书店题名的四个大字——“新华书店”,白底红字,刚劲有力又飘逸,给人一种庄严又温馨的热情,液晶显示屏上则显示着“田东县阅读体验中心”。

小女儿拉着我的手往书店里面走,映入眼帘是既干净又明亮的书架,书架的形状各种各样,有正方形的、有弧形的、有树

叶形状的……上面摆的书更是造型多样,有的像一个心形,有的像一个弧形,还有的像一层层阶梯,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谋而合。除了书,还有和学习有关的电子产品。一楼的拐角处,除了楼梯,还有电梯。楼梯用透明玻璃做成,很洁净,阶梯下面和靠墙的扶手边都陈列着书籍,我边看边走,有点应接不暇的快感。

到了二楼,左手边是一个简阅书吧,里面的桌子、沙发、椅子看起来既时尚又舒服,有好些人在那里边看书边喝饮品,享受着美好的时光。往右手边走,则看见一个活动舞台,棕红色的木地板,舞台背面是一个巨大的弧形屏幕。再往里走,就是“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长桌上铺着大红色的桌布,正前方有一幅铜色的壁画,画的是一群党员在学习,墙边竖着几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头顶上是一个大大的党徽灯,给人一种庄严肃穆而又有力量的视觉传达。

沿着二楼的阶梯边走边看,一格格的小书柜里,经典著作、社会科学、政治法律、军事科学、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应有尽有。

到了三楼,儿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有 VR 主题乐园、亲子绘本馆以及很多种合适儿童的书籍。头顶上的云彩灯,色彩明亮的座椅,不用说孩子,连大人都爱上了这浓浓的书香氛围。我和小女儿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图书,便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

时间一晃而过,该回家了,我们恋恋不舍地下了楼。

女儿说:“妈妈,明晚我还要来!”我说:“好。”是的,新华书店此次的升级,以书为

媒,多种业态并举的复合式经营模式,将文化、艺术和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赋予书店新的形象,提升建筑空间的文化意蕴,适应、引领读者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延续新华书店的一脉书香。这样的变化是真正意义上的蜕变。这样的书店不值得我们经常来吗?

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新华书店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谨以此文记录新时代祖国发展的一个小小片段,作为祖国妈妈的生日礼物,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新华书店的变化□黄丽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的大江南北,工厂、学校,城市、村庄,人们都在热火朝天地举行庆祝活动。每天穿梭在莲城大街小巷,总能听到

《我和我的祖国》在飞扬,歌声令人振奋,也勾起我无限的遐想。

屈指一算,我在莲城已经住上整整 15 年。15 年的峥嵘岁月,犹如中秋的月光,清晰明朗。

15年前,走进实验小学,校址是在现在的德保高中西面学生宿舍楼。整个校园只有一栋三层教学楼,18个教学班,大约500名学生。

在教学楼的后边,有一排瓦房,那是为暂时在城里还没有独立住房的教师提供的宿舍。瓦房除了跟教学楼平行的一排,还有在西墙的两大间,条件要比上面一排略差,没人居住,长久不修,朽木已经显露,下雨就会漏雨。

初来乍到的我手头不是很宽裕,能在学校有一间瓦房宿舍,我高兴得不得了。经询问校长得知,西端的瓦房可以住人,但得自己修葺,我暗自欢呼!

利用周末,我们把瓦房的墙壁重新刷白,涂上一层腻子粉,请人工帮忙捡补瓦片,补缺补漏,又在屋顶钉上一层彩条布——这是从老教师那里学到的招数,把瓦片遮蔽,房子添了视觉美

感,而且防漏雨。为了给“新房”增添喜庆,我们约了亲朋好友,还叫上同在学校里居住的老师,开炉起灶,欢聚一堂,算是告诉大伙,今后在城里生活,承蒙关照。我和在学校里居住的老师从此就成了一个院子里的一群人,茶余饭后走门串户,唠唠家常,院子里经常笑声不断。

小院子里,卢老师经常在周末约上几个闺蜜好友来聚会。她在家门口

摆上一个大圆桌,谈笑风生,香茗悠悠,好不热闹。在卢老师的茶桌上,我有幸见识了红酒,有紫红,有透红,有青色,光看颜色就很浪漫,配上那仿佛一只白天鹅在起舞的高脚杯,高雅得一塌糊涂。每次倒酒入杯,只占底部的一小格,酒杯上方却还留出一大空间,那是红酒文化的一种体征,我在电视剧里见到过。我每次只小心翼翼地抿一小口,生怕一大口淹没了它的价值与品质,也生怕自己的窘相招来笑话。我总是慢慢回味酒在嘴里的回甘,从舌尖渗入喉咙沿着食道进入

胃部的流程,逐一感受它带给我的兴奋。以前在乡下从没有见过红酒,只是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属于贵族人群的好东西,卢老师拿来招待朋友,连我也有机会享受到这美酒的缠绵,打心底里感激卢老师的热情。

校长家里小孩最多,乡下的侄子侄女都来跟着念书,还有老人,家里挤着上下铺,几个孩子常常围在一个圆桌旁写作业,校长空闲之余也陪着孩

子们读书、讲故事,孩子们十分开心。罗老师家门前种着一些花,她精

心打理,花开得很茂盛。绣球花开得最热烈,一簇簇冒个不停,紫的像水晶葡萄,粉的像胭脂,白的像雪莲;花期很长,可以让人观赏很久。我总在是工作之余,走到罗老师家门前,看她剪枝,看她给花除草捉虫、施肥。迷人的花朵总是愉悦人的身心。能把花养活还能常开不败的,我总佩服不已。

进城之前,我在乡下一所中心校教书。学校就在山脚下,也是一栋教学楼,教师宿舍也是瓦房,挨在山脚。除

了单身老师住一间房,成家的都住两间。我的宿舍在那排教师宿舍的西头,靠近一棵大榕树。大榕树的主杆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在一起,枝干像虬龙,向四周伸展,有一侧枝都快覆盖到房顶了,所以宿舍里采光不是很好,地板常常是潮湿的。

在旧实验小学的瓦房里住上两年,还算平平安安。之后学校搬迁到初级中学的旧校址德盛路 178 号,我们彻底跟低矮潮湿的瓦房告别,多出来的学生宿舍成了我们无房教师的临时住所,不用担心漏雨了。我们一家在学生宿舍住了两年,之后加入到

“房奴”的潮流,在县城买了房。从此,家里的锅碗瓢盆也不再派上接雨水的任务,稳稳地在厨房里安居乐业。

现如今,当年住在小院里的实验小学教师,全都在县城有了独立住房;有的已经退休,跟随儿女在南宁,在上海……安享晚年。实验小学,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名声显赫,学生人数已经突破4500人。而我,工作之余,就在自家的楼顶侍弄花草,听花开的声音,看云霞的故事,观莲城的高楼大厦。昨日的雨滴,不再惊扰我的梦,悄悄与我作别,落在楼顶,随着排水通道,流入地下河,挥手远去。

生活,就在历历往事中,呈上惊喜和希望,不经意间酿成了陈年美酒。

与往事干杯□卢瑞亩

题记:农历己亥年九月初三,是吾生母 91 岁寿辰,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日。家国同庆,欣怀难已,是为记。

虎啸高冈,巨海龙腾,日曜东方。看神州新季,花开秦岭;金瓯再固,律动长江。华夏千年,逢春古木,叶茂枝繁浴艳阳。高潮日,庆七十华诞,妩媚铿锵。

欣观国运汤汤,引百姓黎民梦鼎

昌①。幸耄耋生母,馨宁健在;同堂四世,如意吉祥。九秩又一,恭逢盛世,我祝我妈乐且强。斟满酒,为民安国泰,寿禄福康!

①注:鼎昌,盛大,昌盛。出处:南朝梁江淹《敕为朝贤答刘休范书》:

“昔妫道鼎昌,干羽未能戢;姬徳昭宣,长旌犹卷舒。”胡之骥注:“鼎昌,盛也。”

沁园春·家国同庆(新韵)□赵荣新

日出东方

烟雨南湖日东升,唤醒贫弱众农工;枪杆夺得翻身梦,中华屹立世界东。

改革富民

邓公南海画一圈,

改革开放换新天;经济腾飞有良策,民富国昌史无前。

强国筑梦

“一带一路”运帷幄,特色思想时代新;军威国强惊四海,同心筑梦谋复兴。

伟 大 历 程□黄光标

葡萄成熟了。 □梁红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