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70
國中自然 第三冊 部編版 學習手冊

Upload: goodmanks

Post on 26-Jul-2015

2.28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6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國中自然

第三冊

部編版 學習手冊

Page 2: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75 -

- 175 -

單元壹:波動的理論

一、 波動的特性與分類 :

(一)、 波動的定義:

1. 物質受到擾動時,即會產生波動,依據受擾動的物質種類的不同,產生

不同的波動。

2. 擾動水面產生的波動,稱為水波;振動彈簧產生的波動,稱為彈簧波;

而搖動繩子產生的波動,則稱為繩波。

3. 波源:要產生波動,必需要有一能量的來源,稱為:波源,如擾動水面

產生水波、振動繩子以製造繩波、搖動彈簧產生彈簧波⋯等。

4. 介質:傳遞波動的物質稱為介質,如傳播水波需要水、傳播繩波需要繩

子、傳遞彈簧波需要彈簧⋯等。

5. 所謂「波」在強調能量的傳遞,而非傳遞波動的介質,故可以將波動歸

納於能的一種形式。

6. 波動的定義:物質受到擾動時,會引起相鄰的物質跟著被擾動,而將擾

動傳播出去,但物質本身並不會被隨著波形前進,這種現象稱為波動。

(如圖一所示):

水波:

繩波:

水是傳遞水波的介質

手持繩端振動 ,是為波源。

繩波由右向左傳遞,也是能量傳遞的方向。

圖一:波動與能的傳遞

Page 3: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76 -

- 176 -

(二)、 波動分類: 1. 依據是否需要介質傳遞,把波動分成兩種:

(1).力學波(又稱為機械波):需靠介質才能傳播的波動。例如:水波、聲波

、繩波⋯等等均需要有介質才能傳播。

(2).非力學波(又稱為電磁波):不需介質也能傳播的波動稱為非力學波,如

光波、無線電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等等均不需要介質即可傳

播,這些都屬於電磁波。

2. 依據介質的振動與波動傳遞方向的關係,可以將力學波分成橫波及縱波兩

種:(如圖二)

(1).橫波(又稱為高低波):介質振動方向與波前進方向垂直的波,例如水波

、繩波、上下或左右振動的彈簧波、波浪舞⋯等等。

(2).縱波(又稱為疏密波):介質振動方向與波的前進方向平行的波,例如在

空氣中傳播的聲波、前後振動的彈簧波⋯等等。

3. 圖二中的彈簧,可以振動出橫波,也可以振動出縱波,在生活中常見的波

動都可以上述方法加以分類,如:水波是橫波、聲波空氣中傳播是縱波,

而繩波因為有高低起伏,故為橫波。

4. 電磁波:若以是否需要介質傳遞,可歸類為非力學波,但因電磁波前進的

方向與電場和磁場變化的方向是垂直的,因此可歸類為橫波。

5. 分類的方法不同,所得的結果亦不同相同,如聲波因需要介質傳遞,故屬

於機械波,若強調聲波在空氣中傳遞會使空氣分子形成疏密不同的分佈,

如此聲波便屬於縱波。

圖二:橫波與縱波

振動方向 前進方向

縱 波

振動方向

前進方向

橫 波

Page 4: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77 -

- 177 -

二、 波的結構

(一)、 名詞介紹:

1. 波源:以繩波為例,振動繩子的手,稱為波源。池塘中丟進一顆石頭,產

生一個圓形波向外傳遞,石頭落下的點,也就是圓形波的圓心即是這個波

的波源。

2. 介質:波動賴以傳播的物質稱為介質。水波的介質就是水,繩波的介質就

是繩子,彈簧波的介質就是彈簧,而空氣傳來的聲波介質就是空氣。

3. 平衡位置:介質還沒有受到外力作用之前的位置,當介質受到擾動時,介

質會上下或前後振動,波形通過後介質最後仍然會回到原本的平衡位置。

以能量的觀點言之;平衡位置就是能量最小的位置。

4. 週期:介質完整振動一次(稱為一個全波),產生一個全波所需的時間,

稱為波的週期,常用的代號為(T),單位為 秒 或是 秒/次。

5. 頻率:振源在每一秒內所完成振動的次數,常用代號為(f),單位為 次/

秒 或是 1/秒,或稱為赫(Hz)(1 赫為每秒振動一次),而頻率與週期互

為倒數關係。

6. 波峰與波谷:

(1).波峰:當波前進時,繩子上原本靜止的點,會隨著波的通過而上下振動

,偏離平衡位置的最高點,即波峰。

(2).波谷:偏離平衡位置的最低點,即波谷。

7. 縱波則以具有最大的密度與壓力的點(密部)當成波峰;而以具有最小的密

度與壓力的點(疏部)當成波谷。

8. 振幅:波峰或波谷到靜止平衡點的距離,即平衡位置到最高點(波峰)或最

低點(波谷)的距離。

9. 波長:當振動一個週期時,波形前進的距離,即是一個波長,常用代號為

(λ),也就是相鄰兩個波峰(或是波谷)的距離。縱波則以相鄰密部中點或

相鄰疏部中點間的距離為一個波長。

10. 兩點之間距離如果是波長的整數倍時,則這兩個點將會同時向相同的方

向振動(同相),所以相鄰兩個同相的點之間的距離也是一個波長。例如下

圖當中的 X 點和 Y雖然並非波峰也不是波谷,但是因為相距一個波長,

Page 5: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78 -

- 178 -

所以振動時即會同相運動。

11. 有關與波動相關的名詞及所代表的意義,繪製如圖一所示:

(二)、 頻率、週期與振幅: 1. 完整的一次振動(一個全波)需要經過四個振幅才能完成,並同時前進

一個波長的距離。

2. 如果產生一個完整的全波週期為 1.6 秒時,每經過四分之一個週期時(

即 0.4 秒),則介質移動了一個振幅,同時繩波向左移動

3. 經過四個振幅則完成一個循環,產生了完整的一個波形,前進了一個波

長的距離,(圖二)所示為一個全波的形成與向前傳遞的分解圖形。

圖一:波動的結構

平衡位置波峰

波傳播的方向

X Y 波長

波長振幅

圖二:波的傳遞與振動週期

波傳播的方向

X

O

1 個振幅

0.4秒產生41個波

波傳播的方向 X0.8秒產生

21個波

X1.2秒產生

43個波

3 個振幅

X只在原處上下振動

X

1.6秒產生 1個波 O

4 個振幅

X只在原處上下振動

O

O

2 個振幅

Page 6: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79 -

- 179 -

4. 圖二中的 O點為波源,上下振動一個週期可製造一個全波,而能量的傳

遞是將手在 O點振動的能量隨著繩波向左傳播,當手完成一次振動時,

波動也向左移動一個波長。

5. 若將波源的振動頻率加快,亦即週期變小,這並不會影響波速,而是使

波長縮小而已,而波向前傳播的速率仍維持定值。

(三)、 波 速: 1. 波速:波前進的速率稱為波速,其關係式如下:

波速=距離/時間=頻率×波長=波長/週期。

2. 影響波速的因素:波速只受介質的種類與狀態影響,其他如振動頻率,振

幅大小⋯等非介質本身的因素皆不會影響波速,此種關係適用於任何波動

,包括力學波和非力學波。

3. 介質的種類:例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率,比在水中的傳播速率還要慢

,這就是因介質的不同(空氣與水),而有不同的傳播速率。

4. 以聲波為例:一般說來聲音在不同狀態的介質中傳播的速率快摱為:

固體>液體>氣體。(聲波在鋼鐵中傳播速率約為 5000m/s,但在水中約

為 1500m/s,空氣中約為 340m/s)

5. 甲、乙兩人同時在空氣中講話,甲的聲波為:頻率 300Hz、響度 50 分貝

,乙則為:頻率 500Hz、響度 80 分貝,但甲乙兩人的聲波在空氣中傳播

速率是相等的,不同的是甲的聲波其波長較長,乙的波長較小。

6. 介質的狀態:例如,溫度會影響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高溫時的傳播

速率會比低溫時還快。

7. 聲速在無風乾燥的空氣中,受氣溫影響的關係式為:331+0.6×T 公尺/秒

,其中 T為當時的攝氏溫度。

8. 空氣中溼度高時、順風時聲速都會比較快。

9. 繩波、水波傳遞速度:繩子拉得越緊,傳遞速度越快;深水區的水波速率

較淺水區的水波為快。

10. 在同一介質中,同一狀態下傳送的波,波速必相同,當頻率不同時,波

長會隨著改變,以保持相同的波速。當頻率變大時,波長變短;頻率變小

時,則波長變長,且頻率與波長成反比。

11. 也就是說頻率大小並不會影響到聲音在介質中的傳遞速度。其關係式為

Page 7: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80 -

- 180 -

:V=f×λ(V:波速率、f:頻率、λ:波長)

12. 判斷介質中特定某個點下一瞬間振動方向的方法,可以由圖形中看出,

如果波動向左方傳播,只要比較其相鄰左邊的點是比這一點高或低,即可

推知下一瞬間繩上各點振動的方向。(如圖三)

(1). 圖中繩波向左傳播,可在繩子的左側繪出一相同的波形代表繩子在下

一瞬間的波形位置(即圖三中藍色虛線的部分)。

(2). 以 A點而言;藍色虛線位在 A點的上方,代表下一瞬間 A點會向上振

動至藍色虛線的位置,故 A點振動的方向是向上。

(3). 就 B點而言;藍色虛線在 B點的下方,代表 B點此時正向下振動。

(4). 由圖中所示,藍色虛線在 C點的上方,故可推知 C點正在向上振動。

(5). 橫波的特性:介質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是垂直的,而圖三中的

繩波向左運動,介質分子不會隨著波而向左前進,而只是在垂直方向

上、下振動,亦即說明波的特性:波只是能量的傳遞,介質本身並不

會隨著波而前進。

波傳播的方向

下一瞬間波的位置。

圖三:波的傳遞與介質振動

A

B

C

Page 8: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81 -

- 181 -

單元貳:聲音的產生

一、 聲音產生的條件

(一)、 人耳的聽覺: 1. 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感受,這是由於物體快速振動

而產生的。例如以鼓槌敲鼓面使鼓發出聲音時,放在鼓面上的米粒會隨著

鼓面的振動而上下跳動,即是因為鼓面產生振動而發出聲音。而敲擊音叉

發聲的同時,接近水面時也會看見水面濺起陣陣水花,即是因為音叉快速

振動所引起的。用手指頭撥動橡皮筋,感覺到橡皮筋的振動,同時會聽到

橡皮筋發出的聲音。

2. 聲音的傳遞需要介質,波以耳做過一個有名的實驗,他將鈴放入一個大的

玻璃罩中,用小槌敲鈴時,依然可以聽見玻璃罩中鈴所發出的叮噹聲,當

他用抽氣機把玻璃罩中的空氣開始抽出時,便漸漸聽不到鈴所發出來的

聲音,證明聲音必須經由空氣傳入我們的耳中,所以聲波是屬於一種力學

波。 (如圖一所示)

3. 聲波於空氣中傳入人耳後,經外聽道傳至鼓膜,能量引起鼓膜的共振,將

聲波訊號傳至內耳三小聽骨、半規管、傳到耳蝸,刺激耳蝸內的聽覺接受

器,再經聽神經傳導至大腦聽覺區解讀而產生聽覺。

(如圖二所示):

圖一:聲波與介質的關係

銅鈴

小槌

耳殼 外聽道 三小聽骨 半規管

聽神經

耳蝸

前庭 耳咽管鼓膜

圖二:聲音與人耳的聽覺

Page 9: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82 -

- 182 -

(二)、 聲音的特性: 1. 電影星際大戰中的聲光效果是假的,因為太空中是真空的,沒有空氣當介

質,所以並不會聽到爆炸聲,而太空人僅能利用無線電(非力學波)對話。

2. 人耳要能聽見聲音的必要條件有兩項,兩者缺一不可,這兩項條件是:

(1). 物體迅速振動:人耳所能聽到的聲音振動頻率範圍在 20Hz 至 20000Hz

之間,若振動頻率低於或過於此一範圍的聲音就無法被人類聽到。

(2). 介質的傳遞:例如空氣、水或者固體都可做為傳遞聲波的介質。

3. 地震會伴隨著產生低頻率的聲波,而人類聽不到這種低頻率的聲音,但某

些動物卻可以聽見,故在地震前後會感到不安而出現反常的行為。

4. 振動頻率超過 20000Hz 的聲音稱為超聲波,人耳也無法聽見,超聲波可用

於醫學或清潔的用途上。

5. 在空氣中傳播的聲波,其前進的

方向和空氣中氣體分子振動的方

向互相平行,所以在空氣中傳播

的聲波是一種縱波。例如音叉產

生的聲波在空氣中傳播即是一種

縱波。(如圖三所示):

6. 如果振動體(波源)的周圍接近

真空時,則不易將聲音傳出,所

以空氣越稀薄,聲音越不容易傳

遞。(如圖四所示):

7. 圖四中玻璃罩內的電鈴通電後在未抽氣前可以清楚聽見鈴聲,但是如果抽

去空氣之後,聲音就會逐漸變小,甚至於聽不到聲音。

密部 疏部

聲波傳播方向聲波傳播方向

介質振動方向

圖三:音叉的振動與聲波

圖四:介質與聲音的傳播

抽氣前

含空氣

抽氣

抽氣後

真空

Page 10: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83 -

- 183 -

單元參:聲音的傳播

一、 介質對聲音的影響

(一)、 傳遞聲音聲的介質: 1. 不只空氣可以傳播聲音,固體和液體也能傳播聲音。把耳朵貼近桌面時,

即可以經由桌面傳來聲音,在水中自由自在的魚群,如果在水池的另外一

頭丟入一石塊,即可看在全池的魚兒都會有反應,即可知道,水中也可以

傳遞聲音。

2. 而鯨和海豚利用「歌聲」穿過海洋幾百公里來溝通也是利用液體的水可以

傳遞聲音。靠在火車鐵軌上可以判斷火車的到來,即是利用固體的軌道可

以傳遞聲音。

3. 不同介質,傳遞聲音的快慢也不相同。

如(表一):是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

速度,因為聲音是力學波,所以必須要

靠介質才能傳遞,介質越密,傳聲越快;

介質越疏,傳聲越慢。聲音在不同種類

介質中傳聲速度是 固體>液體>氣體。

(和光在不同介質中的速度剛好相反,因為光是非力學波,介質越密反而

造成阻礙,速度因而降低)。

(二)、 影響聲速的因素: 1.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時,高溫時的傳播速率會比低溫時還快。聲速大小的公

式可表示為 V=331+0.6×T 公尺/秒,其中 T為當時的攝氏溫度。溫度每升

高 1℃,聲音的速度每秒增加了 0.6 公尺。

2. 影響傳聲速率的因素:介質的種類、狀態、密度、溫度及溼度等都會影響

聲音的速度。而空氣中溼度高時、順風時聲速都會比較快。聲音的速度只

與傳送的介質種類與介質狀態有關,與發音體振動的快慢或震動的幅度沒

有關係。

介 質 20℃時傳播速度

(公尺/秒)

空氣 343

水 1463

木材 3350

玻璃 5500

表一:介質種類與聲速

Page 11: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84 -

- 184 -

二、 回 聲

(一)、 聲音的反射: 1. 聲音是一種波動,聲波遇到障礙物時會發生反射現象,反射回來的聲音稱

為回聲。而聲音的反射和光的反射

一樣都會遵守反射定律。(如圖一)

(1). 入射線(波)、反射線(波)及法

線位於同一平面上。

(2). 入射線(波)和反射線(波)分別

在法線的兩側。

(3). 入射角等於反射角。

2. 雷聲為何總是隆隆聲,而非一聲作

響而已呢?其原因就是聲音的一再

反射造成的。而在浴室中的歌聲為何特別響亮好聽呢?就是因為回音和原

來的聲音重疊後,使音量增強所造成的效果。

3. 當聲波遇到光滑或堅硬的表面時比較易反射;如果遇到有孔隙或柔軟的物

體表面時,則容易被吸收,因而減弱回聲,所以硬紙版或是玻璃片都比毛

巾更容易反射聲波。

(二)、 聲波反射與波的變化:

1. 聲音反射回來時,因為在相同介質中傳遞,所以音調、速度並不會改變,

只有前進方向改變了而已。

2. 發出聲音的物體與反射聲音的物體,必須有足夠的距離 (一般來說大約在

17 公尺以上) 。因為我們的耳朵要分辨出原來的聲音與回聲,兩個聲音

至少要間隔 0.1 秒以上。

3. 所以我們能聽到回聲的場合通常都是在操場、山谷、洞穴或學校禮堂等較

開闊的地方。

4. 聲音的折射:當聲波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不同介質或是相同介質中傳遞

時,如果介質的狀態不均勻時,由於聲波的傳播速率改變,而使聲波前進

方向發生偏折的現象,稱為折射。例如有名的古詩楓橋夜泊當中就有句「⋯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即是因為晚間聲音容易折射向下,

所以才會傳到江面客船上。

圖一:聲波的反射示意圖

障礙面

入射線 反射線 法線

入射角

反射角

Page 12: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85 -

- 185 -

(二)、 回聲的應用: 1. 利用聲音經凹面反射會聚的性質,讓站在兩個對話位置的人可以清楚的

對談,但站在兩個對話筒中間的人卻聽不見他們的對談。(國立自然科學

博物館科學中心有此裝置)

2. 傳聲筒 :可以經由筒壁的反射後,方向比較一致,因為散開的範圍比較

小,強度比較不會減弱,所以可以傳得比較遠。(如圖二所示):

3. 聲納裝置:聲納是一種低頻率的聲波,以聲納裝置探測海底深度時,若

海深為 h,海水的傳聲速率為 V,聲波由發出至傳回的時間為 t,則其關

係為:h=2

tV ×。只要測出聲納發射和接收的時間差,代入公式即可知道

海底的深度。(如圖三所示)

4. 雷達發明之前,航行在霧中的水手會發出汽笛聲,經由回聲和原來聲音

之間的時間差,來判斷距離懸崖有多遠,以避免撞擊,減少損失。

5. 減少回音干擾的方法:有些情形之下我們必需要減少回音帶來的干擾,

例如音樂演奏廳、歌劇院,就要有能減少回聲的干擾的設計。所以常會

有加裝窗簾、布幔、或是質軟多孔的吸音板,牆壁設計成不對稱或凹凸

不平,傾斜的天花板,加裝吸音材料⋯等等方法,都可以減少回音的干

擾。

圖三:聲納-聲波反射的應用 圖二:傳聲筒-聲波反射的應用

Page 13: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86 -

- 186 -

單元肆:多變的聲音

一、 介質對聲音的影響

(一)、 音聲頻率與波長的變化: 1. 在同一介質中傳播:

(1). 波速的快慢與傳送波的介質有關,在同一介質中,同一狀態下傳送的

波,波速相同。

(2). 當頻率不同時,波長會隨著改變,即當頻率變大時,波長變短;反之,

當頻率變小時,波長變長,頻率 f與波長λ成反比。

例如:甲乙兩聲波的頻率分別為:300Hz 和 600Hz,因為波速=f×λ,

而在同一介質中波速為定質,故甲乙兩聲波的波長比與頻率成反比,即:

λ甲:λ乙=600:300,∴λ甲:λ乙=2:1。

2. 在不同介質中傳播時:

(1).同一聲波進入不同介質中時,頻率會維持不變,但波速會改變,而波速

V=f×λ,故波速 V與波長λ成正比。

(2).已知聲波在空氣中的波速小於水中的波速,當聲波傳入水中時,頻率不

會改變,但波長會增加。假設聲波在空氣中的波速為 350m/s,在水中

聲速為 1050m/s,故同一聲波在空氣中的波長λ空氣與在水中波長λ水的

比為:λ空氣:λ水=350:1050,即λ空氣:λ水=1:3。

二、 樂音三要素

(一)、 響 度(聲波的振幅): 1. 定義:聲音的強弱程度(即音量的大小),稱為響度。

2. 響度與振幅的關係:振動體的振幅越大(如用力拉弦、使勁打鼓),則物體

所發出的音量也越大,當聲波傳抵耳膜時所引起的振動就越強烈,我們所

感覺到的聲音,其響度通常也較大。

3. 聲音的大小不會影響到聲音的速率,但會決定傳播的距離,響度愈大的聲

音傳播的距離愈遠,反之則傳播距離較近。

Page 14: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87 -

- 187 -

4. 因為聲波的振幅是由波源的能量決定的,能量愈大則響度愈大,聲波在空

間中傳播時能量會逐漸損失,故能量愈大的聲音可以傳得愈遠。

5. 音叉和樂器的共鳴箱,可以增加聲音的強度(響度),而共鳴箱的體積大小

和構成的材料會決定共鳴的效果。

6. 響度的單位:常以分貝(dB)作為聲音強度的單位。分貝數越大,表示聲

音越大聲,分貝數每增加 10 分貝,響度增加 10 倍;增加了 20 分貝,則響

度增加了 100 倍。(如表一)為各種聲音的響度:

聲音來源 響度(分貝)

噴射機引擎運轉聲(約 50 公尺外) 130

人耳開始感到痛楚 120

1 公尺內汽車喇叭聲 110

氣壓鑽孔機(3 公尺外) 90

耳朵聽力開始受損 80

上下班時的街道 70

平常交談的聲音(相距一公尺) 60

辦公室內 50

耳邊蚊子的嗡嗡聲 40

清晨的街道 30

耳語(一公尺遠) 20

樹葉的沙沙聲 10

正常人耳朵聽覺的下限 0

表一:各種聲音的響度

Page 15: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88 -

- 188 -

(二)、 音 調(聲波的頻率): 1. 定義:樂曲有各種高低不同的音階,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

2. 決定音調的因素:音調的高低與物體的振動頻率有關,即聲波每秒內振動

的次數,單位為:次/秒,或 Hz。

3. 發音體的振動頻率越高,振動的物體越輕、越薄、越短、越細或拉得越緊,

則振動的頻率會越快,音調也會較高。所以改變絃線的鬆緊程度,就可以

把吉他或是其他的絃樂器同一條弦的音調調高或是調低。

4. 一般來說,女生所發出來的聲音的音調比男生高,主要是聲帶結構不同所

造成的結果。

5. 人耳所能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在 20~20000 赫(Hz)之間,聲音的頻率太高

或是太低,人耳都聽不到。(如表二)為音樂在各種音階的頻率:

6. 超聲波:人耳可以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約在20~20000赫之間,高於20000

赫的聲波稱為超聲波,又稱為超音波。

7. 超音波的特性為:頻率高、波長短,方向性佳,但是人的耳朵無法聽見。

8. 超聲波的應用:

9. 探測一些無法利用光觀測的地方,漁船與潛艇等使用的聲納所發出的聲音

便是超聲波。

(1). 利用超聲波可以檢查人體內的各種器官,也可以看到母體內的胎兒,

做產前健康檢查。

(2). 可以利用超聲波的高頻率,清洗浸在溶劑中的精密機械或工具。

(3). 蝙輻是即是利用超聲波反射的原理來感覺四周的環境和分辨方向。

普通八音階的各音頻率

音名 唱名 頻率(赫)

中央 C Do 262

D Re 294

E Mi 330

F Fa 349

G Sol 392

A La 440

B Si 494

高音 C Do 524

表二:各種音階與頻率

Page 16: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89 -

- 189 -

(三)、 音 色(聲波的波形): 1. 定義:不同的發音體具有它獨特的發音特性,所發出的聲音發其他發音體

的特質不同,這種特性稱為音色,又稱為音品。

2. 決定音色的因素:主要由聲音的波形特性而決定的。

3. 不同的發音體會有不同的音色,主要是因為很少發音體能夠發出單一頻率

的聲音,大部分的聲音都是由好幾種頻率和不同響度的聲音混合而成的,

而這些頻率與響度不同的波所合成的聲波,且這些聲波的頻率成簡單的整

數比,其波形也就各不相同。(如圖一)

(1). 基音:發音體發聲時,同時混合發出多

種聲波,其中頻率最低、波長最長的聲

音為基本泛音,又名:基音。

(2). 泛音:發音體發聲時,聲波的其他部分

頻率為基音的整數倍或是接近整數倍部

分的聲音,都稱為泛音(波長為基音的

整數分之一倍,例如21、

31倍⋯等等)。

4. 由於音色的緣故,熟悉音樂的人,通常很容易從樂曲中分辨出是何種樂器

所發出的聲音,平常交談時我們也很容易聽得出是誰在說話。

5. 從電話聲響中或是有人應門時的對答聲音,我們就能分辨出對方是誰,即

是因為每個人發出來聲音的音色不同而區別出來的。

6. 擄人勒索刑事案件發生後,警方為什麼可以利用「聲紋」比對而查出歹徒

是誰呢?也就是利用每個人的發音波形特性不同而辨別出來的呢。

7. 音叉振動時發出的是單一頻率的聲音,没有第二、第三泛音,因為具有最

單純的波形,所以常常被使用為調音的工具。

8. 聲音的三要素,包含響度、音調和音品,各項重點整理如表三所示:

響度 音調 音色

意義 聲音大小、強度 聲音高低 聲音特色

振動 振幅 頻率 波形

單位 分貝 赫(HZ) 無

特性 能量的大小,可

決定傳播的遠近

發音體細、薄、輕、緊、

短音調愈高

基音—最低頻率

泛音—頻率為基音整數倍

基音(頻率最低)

第二泛音

第三泛音

圖一:音色與波形

表三:各種音階與頻率

Page 17: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90 -

- 190 -

三、 共 鳴

(一)、 何謂「共鳴」: 1. 一個物體振動發出聲音,傳到另一個物體,使另一個物體也隨之產生振

動而發出聲音的現象。

2. 共鳴又稱為:共振,以兩個音叉的共鳴為例,先以小槌敲擊其中一個音

叉,當聲音的能量傳至另一個音叉時,另一個音叉也會隨之發出聲音,

這就是共鳴。(如圖二所示)

3. 圖二中 A音叉的音箱開須正對另一音叉 B的音箱,能量較能傳至音箱內

而引起共鳴。

(二)、 「共鳴」的成因: 1. 若發音體皆在同一介質中發聲,其聲速是相同的,倘若兩個發音體的聲

波頻率相同,則波長也會相同,當兩個波長相同的聲波相遇時會有加強

能量的效果。

2. 在空氣中的兩個發音體,若產生的頻率振動是相同的,彼此才會有共鳴

現象,許多樂器都會加裝共鳴箱來增強聲音的強度。

3. 因共鳴而發出聲音的發音體,所產生的聲波之響度必小於原發音體的響

度,亦即因共振而發出的聲音其能量必小於原聲波的能量。

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共鳴箱的開

口相對,敲擊左側的 A音叉。 接著用手按住左側的 A音叉,結果右側的 B 音叉會因為共鳴現象而發出聲音。

圖二:音叉的共鳴

BA

以橡皮槌敲擊

A音叉

A

以手握住

B

Page 18: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91 -

- 191 -

單元伍:揮別噪音

一、 樂音與噪音

(一)、 波源的振動: 1. 音樂可以改變環境的氣氛和人的心情,透過不同的樂器,可以發出千變

萬化的聲音,演奏出美妙樂曲。

2. 通常只要是樂器(波源)規則振動所發出的聲音,都會讓人聽起來覺得

悅耳,稱為樂ㄩㄧㄝ音̀。

3. 凡是令人感覺不適或是超過法規管制標準的聲音,便可稱為噪音,例如

汽、機車引擎、喇叭聲,或營建工地施工、集會遊行使用擴音器等,都

是噪音的來源。

4. 噪音會干擾日常生活,對人類的心理和生理都有不良影響。

5. 長時期處在噪音、高分貝的環境中,不但傷害聽力,嚴重者更會影響健

康,不可不慎!(如圖一)

(二)、 噪音防治: 1. 我國為防治噪音汙染,訂有噪音管制法,對各種情況訂有噪音管制標準。

2. 進行任何活動時,要謹慎細心,避免發出較大的聲音。

3. 儘量避免燃放鞭炮,以免影響社區安寧。

4. 選擇低噪音的交通工具,減少噪音污染,盡一份社會責任。

圖一:噪音對健康的影響

聽力受損 效率降低 影響交談 干擾睡眠 無 影 響

鐘擺聲音 防 盜 器

爆 竹 聲噴 射 機

0 (分貝)

10 7080100 120

擴 音 器

Page 19: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92 -

- 192 -

單元陸:光的性質

一、 光 源

(一)、 光線與光源:

1. 光線:

光在真空中或均勻介質中沿著直線傳播所以稱為「光線」,利用此特性可

用來檢查物體是否平直,桌椅、路隊是否排列整齊⋯等,更可用來解釋

影子形成,日月蝕及針孔成像..等現象。

2. 物體的光源:

眼睛要能看見物體,必須是物體有光線照射到眼睛,物體光線的來源有

兩種,分別為:

(1). 發光體:光由物體本身產生,如電燈,太陽。

(2). 反光:物體將照射到本身的光線反射出去,物體表面愈光滑,愈容易

反射光線,如月亮的光。

3. 而根據物體光線的前進方式又可區分為:

(1). 點光源:光由光源向四面八方直線輻射,如電燈,車燈。

(2). 平行光源:光線平行射出,不擴散,如陽光、雷射、焦點射出經凸透

鏡折射或凹面鏡反射的光。

(二)、 影 子:

1. 影子的成因與大小:

光前進時,若遇到不透明的障礙物而無法透過時,則在物體的背後,光

線照不到的區域,就會有陰影,所以「影子」就是光線無法達的區域。

2. 此現象可運用在民俗技藝中的皮影戲;及日晷(古時候的計時工具)⋯

等,影子大小因光源不同而不同,略述如下:

3. 點光源與影子:

(如圖一所示)

影子的形狀和大小,

會受光源、障礙物、

光屏等的距離影響。

4. 若光源為點光源,因 圖一:點光源照射下出現的影子

光屏障礙物 點光源

Page 20: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93 -

- 193 -

光線的前進是由光源中心向外輻射,故影子的面積大小與光源至障礙物

的距離有關。

5. 假設點光源到障礙物的距離為

d1,障礙物大小為 L1,光源到

光屏的距離為 d2、影子的大小

為 L2,則四者的關係為:

d1:L1=d2:L2,(如圖二)。

6. 在點光源(或燈光) 照射下,光源與障礙物距離愈近,影子愈長;障礙物

與光屏距離愈遠,則影子變得越愈長。

7. 平行光源:光源發出互相平行的光線稱為平行光源。

(1). 這些平行光線照射在高度相等的障礙物時,所形成的影子大小不會

因光與障礙物的距離不同而改變。(如圖三所示)

(2). 太陽光距離地球很遠,在有限的距離內可視太陽光為一平行光源,

因此在同一時間照射在地球上的障礙物所形成的影子長度 L 與障礙

物的高度 H 成正比,

如圖四所示:

(3). 如圖:阿中的身高 160

㎝,站在太陽下,見落

在地上的影長為 50 ㎝,

阿中正前方有一電線桿

,地面上的影長為 100

㎝,試求電線桿的高度為多少?

答:因太陽光為平行光線,故圖四中的人與電線桿與地面上的影子

所圍成的兩個三角形是相似形,對應邊長成正比,故:

H:100=160:50, 50H=16000,∴H=320 ㎝,電線桿高 3.2m。

圖二:光源的距離與影子的關係

d1 L1

d2

L2

圖三:平行光(陽光)照射下,等高物體的影子一樣長

影長 100 ㎝ 影長 50 ㎝

H㎝

160㎝

圖四:平行光照射下的影子

Page 21: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94 -

- 194 -

二、 光的特性

(一)、 光與電磁波:

1. 光有能的特性,稱為:光能,具有作功的本領,可轉換為其他形式的能。

2. 光會向空間中傳播,且其傳播的路徑為直線前進,遇障礙物便會停止。

3. 光在真空中亦可向週遭環境傳播,且速率較其他傳播介質為快。

4. 一般人所說的光,是指人類眼睛能看得見的光,其實光只是電磁波其中

一小部分的頻率範圍而已。(如圖一)

(二)、 光的直進與針孔成像:

1. 針孔成像:光源經過針孔可在另一方螢幕上成像,此一成像性質為倒立

實像,稱為針孔成像,這可以證明光的直進性質。(如圖二)

2. 蠟燭經針孔成像為倒立實像,大小未必與原蠟燭相等,要視蠟燭與針孔

的距離或針孔與光屏的距離而定。

3. 如圖二中;蠟燭與針孔距離為 L1,蠟燭高度為 D1;針孔與像距離為 L2,

蠟燭所成的像高為 D2,則以針孔為頂點的兩個三角形為相似三角形,且

對應邊成比例,故可得到下列關係:

L1:D1=L2:D2

4. 由上述關係可知:蠟燭與針孔的距離愈大時,所成的像高愈小。

頻率大 頻率小

紫外線 X 射線紅外線 微 波

紅橙黃綠藍靛紫

可見光

圖一:光與電磁波

針孔成像實驗 倒立實像

圖二:針孔成像實驗

D1 D2

L1

L2

Page 22: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95 -

- 195 -

5. 在針孔面積不大時,不受孔的形狀影響,但以圓形成像較佳;孔徑大小

能否成像,受物距、像距的影響,物距越小,像距越小,則允許成像的

孔徑越大,成像情形。

6. 如圖(三)所示;若光源到針孔的距離為 L2=50 ㎝,光源大小為:

d2=20 ㎝,針孔到螢幕的距離為 L1=10 ㎝、成像的大小為 d1=?

答:依四者的關係式:d1:L1=d2:L2,

可得 d1:10=20:50,∴d1=4 ㎝,即像高=4 ㎝。

7. 若針孔不十分接近,則 n個針孔可生成 n個像。

8. 針孔成像的實例:陽光穿過葉片之間的空隙後會在地面上形成一圈圈的

亮區的影像,此乃因為稀疏的葉片造成類似針孔的效果,而太陽光過這

些空隙即在地面上形成太陽的成像,且這些實像不只一個。

圖三:針孔成像實驗

L1 L2

d2 d1

Page 23: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96 -

- 196 -

單元柒:光的傳播

一、 光速與介質

(一)、 光速的測量:

1. 觀看煙火時,先看到煙火,才聽到爆炸聲﹔打雷時,先看到閃電,才聽到

雷聲。由上可知光的速度遠遠大於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2. 關於光速的測量,較早記載測量光速的實驗是由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帶著

兩組人在夜晚爬上距離幾公里的兩座山頭上,約定時間後,由一組人將遮

住的燈籠打開,另一山頭上的人看到燈籠的光後,紀錄光在兩座山頭間傳

遞所花的時間,以便從所得的時間推算出光的速度。

3. 假設兩座山頭的距離為 L,而光線由一山頭傳到另一山頭所需時間為 t,

其運算式為:光速=tL

4. 伽利略的實驗結果是失敗的,他最後並未得到有意義的數據,不過能確知

的是:光速極快,因為他無法測出光在距離幾公里的兩座山頭之間所需的

時間,換言之;光的速度太快了,以至於行經幾公里所需的時間太短而無

法精確的測量出來。

5. 後來經過法國科學家菲左等人的努力,才在地球有限的距離內,利用光柵

及反射面鏡等儀器,測得光速約為 30 萬公里/秒(3×108 m/s,相當於

一秒鐘繞行地球約七圈半),因為他的實驗較為複雜,在此不做介紹。

(二)、 光速與介質:

1. 太陽、月亮與地球之間大部分的空間並無物質存在而成真空狀態,太陽

光可以從太陽傳到地球,由此可見光可以不經介質,穿過真空而傳播,

而這也是電磁波的特性。

2. 光在不同的介質上傳播,速率也有所不同,光傳播速度快慢依序為:

真空 > 氣體(空氣) > 液體(水) > 固體(玻璃)。

3. 光在透明的玻璃中傳播,其速率大約是在真空的 2/3 倍,亦即光在玻璃

中傳播的速率約等於 2×108 m/s。

4. 光在不同的介質中速率雖然不同,但其頻率卻保持不變,故光由一介質

進入另一介質時,改變的是速率,而其顏色仍保持不變。

Page 24: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97 -

- 197 -

二、 反射定律

(一)、 光的反射:

1. 光遇到不同介面或不透明的障礙物,可能

出現被吸收、反射或折射的現象,一旦光

被反射出來,即稱之為光的反射現象。

2. 當平行的光線照到不同的表面時,會產生

不同的反射形情,但都會遵守反射定律,

常見形情有單向反射和漫射兩種:

(1). 單向反射:平行光照到平整的表面,

產生同一方向反射的現象,容易造成

反光的現象,如黑板反光。(如圖一)

(2). 漫射:平行光照到不平整的表面,產

生朝四面八方反射的現象,此現象讓

我們能由各種方向看見物體。

(如圖二)

(二)、 光的反射定律:

1. 入射光前進方向稱為入射線、反射光前進方向稱為反射線、與障礙物垂直

的直線稱為法線、入射光與法線的夾角稱為入射角、反射光與法線的夾角

稱為反射角。如圖(三)

2. 反射定律:光遇障礙反射時;遵守光

的反射定律(與聲音的反射原理相同),

這也是波的一種特性,略述如下:

(1). 入射線、反射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

上,且入射線、反射線分別在法線

的兩側。

(2). 入射角等於反射角。

圖三:光的反射示意圖

障礙面

入射線 反射線 法線

入射角

反射角

圖一:光滑平面單向反射

光滑表面的規則反射 又稱為:單向反射

粗糙表面的不規則反射又稱為:漫射

圖二:糙粗表面與漫射

Page 25: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98 -

- 198 -

三、 光的反射和運用

1. 光的反射原理可解釋為何夜晚不開燈的屋內看不見屋內東西?(屋內物體

無光線反射出來)為何夜晚欲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像,需用手電筒照自己

而不是照鏡子?(照自己才能有光線反射出去)。

2. 光反射的運用主要用在面鏡上,面鏡又區分為平面鏡(即一般通稱的鏡

子)、凸面鏡與凹面鏡三種,萬花筒就是利用平面鏡反射的原理製成,哈

哈鏡則是利用凸面鏡與凹面鏡製成。

(一)、 平面鏡成像:

1. 平面鏡成像原理:

鏡前的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線

經過平面鏡反射後,進入我們的眼

睛。由於我們的眼睛可根據光線判

斷遠近但無法追蹤光線來源(視線

不會轉折),所以我們會誤以為物

體的像是在鏡內(或者說鏡後),

如圖(一)所示:

2. 然而平面鏡是不透明的,而我們的眼睛卻誤以為平面鏡的成像是在平面

鏡的後方,但是光線又不可能穿透面鏡到達到鏡子的後方,我們稱這種

成像為:虛像。如圖(二)所示:

3. 表面愈光滑,且反射面為白色時,所形成的像愈清晰,多數的平面鏡在

其表面鍍上一層銀白色的金屬銀或鋁,即是這個道理。

圖二:平面鏡成像為虛像

圖一:平面鏡成像示意圖

虛 像

平面鏡

Page 26: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199 -

- 199 -

(二)、 實像與虛像:

1. 光沿著直線前進,反射或折射現象所形成的像,依據光線是否能到達該

處會聚,可將像的性質區分為兩種:

(1). 虛像:實際光線不能會聚成像,只能經由眼睛看到,並不能投射至屏

幕(或白紙、牆壁..等)的像,如在平面鏡中所成物體的像。

(2). 實像:實際光線會聚所成的像,能經由眼睛看到,亦能投射至屏幕(或

白紙、牆壁..等)的像,如針孔成像,投影機成像。

2. 平面鏡成像的特性如下:

(1). 凡是物體的光線經平面鏡反射能到達眼睛者,皆能由平面鏡內看到該

物的像。

(2). 平面鏡所生成的像為與原物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的正立虛像,且物

距=像距。

(三)、 平面鏡成像的作圖與運用:

1. 由物體畫一條垂直鏡面(或其延長線)的線,取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物距)

在另一側找出相同距離的點,

即為成像位置,由眼睛到鏡子

兩側畫出兩道線,在此範圍內

的像即為眼睛所能看到的像。

2. 成像與眼睛的連線與鏡面的交

點即為物體的光線經鏡面反射

到眼睛的反射點。(如圖三)

3. 鏡內的成像除了物體本身左右相反外,其位置亦左右相反,如寫有字母

「 」的卡片,經平面鏡反射成像為:「 」。(如圖四所示):

物鏡距 像鏡距

圖三:平面鏡成像-左右相反

寫有字母的卡片

圖四:平面鏡成像-左右相反

平面鏡

Page 27: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200 -

- 200 -

四、 抛物面鏡的成像與運用

抛物面鏡包含:將表面製成抛物面的反射面鏡稱為抛物面鏡。如:凸面鏡、

凹面鏡等,它們在生活中各有其不同的用途,分述如下:

(一)、 凸面鏡:

1. 凸面鏡能發散光線,成像的情形說明如下:

2. 光線的反射仍然遵守反射定律。(如圖一)

3. 凸面鏡所生的像為正立縮小虛像,但能增加反射鏡前物體的成像範圍。

例如:汽車的後視鏡、迴旋山路邊所架設的凸面鏡等,能增加可見範圍,

幫助駕駛員掌握後方或彎道處的狀況。(如圖二)

4. 光亮的湯匙背面也有凸面鏡的效果。

5. 凸面鏡的成像性質:由於凸面鏡表面曲率的關係,其所成的像有下列性

質:縮小、正立、虛像,且與原物體左右相反。

(二)、 凹面鏡:

1. 凹面鏡能會聚光線,當一組平行光線射入拋物面鏡時,由於曲面的特

性,所有的反射線都交會於一點,此點稱為焦點。(如圖三)

2. 若將光源置於拋物面鏡的焦點處,則經鏡面反射後的光線將平行射出,

直到遠處,例:汽車的前燈、手電筒的燈頭等。(如圖四)

圖二:凸面鏡成像圖一:凸面鏡的反射

凸面鏡

法線

主軸

焦 點

圖三:凹面鏡的反射

平行主軸入射的光線反射後通過焦點。

主軸

光 源

由焦點發出的光線反射後平行主軸而出。

圖四:凹面鏡的反射

Page 28: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201 -

- 201 -

3. 凹面鏡成像的情形說明如下:(如圖五)

(1). 光線遵循反射定律。

(2). 物體放在主軸上的焦點內產生正立放大虛像,放在主軸上的焦點外產

生倒立實像離鏡越遠像越小,在 2倍焦距上可產生相同大小實像。

(3). 光亮的湯匙內側也有凹面鏡的效果。

(三)、 面鏡成像整理:

1. 面鏡成像整理:(如表一)

2. 哈哈鏡:(如圖六)

(1).在遊樂場中的哈哈鏡一般是以凸、凹面鏡組合而成。

(2).站在哈哈鏡前,會看到鏡前的人變形失真的影像,將光亮的鐵片彎曲

也有相同的效果。

實物

位置 焦點內 焦點上

1~2 倍

焦點 2 倍焦點上 2 倍焦點外 無窮遠

平面鏡 正立與物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的虛像、物距等於像距

凸面鏡 正立縮小虛像,離鏡越遠像越小

凹面鏡 放大正立

虛像

平行光

不成像

放大倒立

實像 相等倒立實像 縮小倒立實像 一點

圖五:凹面鏡聚焦與成像

表一:面鏡成像表

圖六:哈哈鏡的成像

平行主軸入射的光線經

反射後通過焦點。

主軸 焦點

Page 29: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202 -

- 202 -

單元捌:光的折射

一、 介質與光的傳播

(一)、 光的路線與不同介質的影響: 1. 光的折射:因為光在不同物質中的傳播速率不同,如常見介質的傳播速率

(公里/秒):空氣 3000000>水 225000>玻璃 200000,造成光由一種介

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行進方向會產生偏折,這種現象稱為折射。

2. 日常生活中折射所引起的現象有:人們觀察水中的魚感覺較近或較淺、透

過裝水的玻璃杯看東西感到變大或變小、筷子在水中看似被折斷、海市蜃

樓⋯等。(如圖一)

3. 折射定律:光線進入另一介質時,會發生折射且符合以下現象:

(1).入射線與折射線分別在法線的兩側,且與法線同在平面內。

(2).速率大的一方,折射角大,折射線偏離法線。(如圖二)

4. 光若是垂直入射水面,則不會發生折射現象,光由空氣進入水中內,折射

角小於入射角;故看到水中物體的深度較實際為淺。

(二)、 光折射的應用: 1. 透鏡是運用光的折射原理製成的光學儀器,其種類如圖三所示:

圖三:透鏡的種類

凸 透 鏡

雙凸透鏡 平凸透鏡 凹凸透鏡

凹 透 鏡

雙凹透鏡 平凹透鏡 凸凹透鏡

圖一:光的折射示意圖

虛像

入射角

入射線

法線

折射角

折射線

空氣

圖二:光線折射的路徑圖

Page 30: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203 -

- 203 -

2. 透鏡:由不同厚度的透明物(玻璃)組成,利用折射現象使光線產生偏折而

能成像的裝置;分為凸透鏡和凹透鏡兩大類。

(1).凸透鏡:透鏡週邊比中間薄

的透鏡稱為凸透鏡,能使入

射光向內偏折,當平行光照

射時可使光線聚於一點(焦

點,從焦點到透鏡中心的直

線距離,叫焦距),故又稱

為會聚透鏡,可產生實像或

虛像,亦可將像放大或縮小。(如圖四)

(2).凹透鏡:週邊比中間厚的透

鏡稱為凹透鏡,能使入射光

向外偏折,當平行光照射時

會將光線發散,但延長線仍

聚於一點(虛焦點),故又稱

為發散透鏡,只可產生縮小

虛像。(如圖五)

3. 平玻璃:玻璃週邊和中間一樣

厚,能使光線位移一小段距離,但光線進行方向不變。(如圖六)

4. 無論何種透鏡,在光線進入透鏡及穿出透鏡的同時,除了發生折射之外,

同時也會發生反射現象,故會減損折射光的能量,這也是折射式光學儀器

的最大缺點。(如圖七)

平行光線經凸透鏡折後,會聚於焦點上

焦點

圖四:凸透鏡與光的折射

平行光線經凹透鏡折後,光線會發散

反方向延長仍交於一點上。

虛焦點

圖五:凹透鏡與光的折射

圖六:平玻璃的折射

反射線 位移

入射線

折射線

圖七:透鏡的折射與反射

Page 31: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204 -

- 204 -

二、 透鏡的成像

(一)、 成像原理: 1. 物體上某一點發散出的光經凸透鏡折射後聚於一點而成像,為方便了解成

像位置,取兩道特殊光線為代表。

2. 圖中通過凸透鏡的 A、B兩光線,A為平行主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後

必穿過焦點;B為穿過鏡心的光線,不產生偏折,A、B兩道光交會處即

為成像位置。(如圖一)

3. 凹透鏡成像情形類似凸透鏡,唯一不同處為平行主軸的 A光線經折射後

無法與 B光線交會,須靠眼睛將光線延長會聚於一點,因並非實際光線

會聚而成,故所成的像為虛像。(如圖二)

(二)、 成像性質: 1. 物體在凸透鏡焦點外產生倒立實像,距凸透鏡(焦點)愈近,成像離鏡愈

遠,成像愈大且愈遠。(如圖三)

(1). 物體在凸透鏡焦點內產生放大正立虛像,距凸透鏡愈近,成像離透鏡

愈近,像愈小。(如圖四)

(2). 物體位於凸透鏡焦點上時不能成像,或成像在無窮遠處。

A物體距離透鏡較B物體遠,所成的像A´較近,像亦較B´為小。

2f f

2f f

A A´

B B´

圖三:凸透鏡形成實像

圖一:凸透鏡成像作圖

F

A B

F

實像

A

B

F

虛像

圖二:凹透鏡成像作圖

Page 32: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205 -

- 205 -

(3). 物體透過凹透鏡產生縮小正立虛像,距凹透鏡愈近,像離鏡愈近且愈

大,離鏡無窮遠處,成像縮小為一點。(如圖五)

(三)、 成像作圖與整理: 1. 凸透鏡和凹透鏡成像位置和性質整理(如表一):

實物的位置 成像的位置 實虛 正倒 像與物比較 應 用

焦窮遠處 焦點上 實 X 一點 對、聚焦

二倍焦距外 焦點與二倍焦距間 實 倒 較小 照相機

二倍焦距上 二倍焦距上 實 倒 相等 找焦距

一與二倍焦距間 二倍焦距外 實 倒 較大 幻燈機

焦點上 無窮遠處 X X X

凸 透 鏡

焦點內 與實物同在一方 虛 正 較大 放大鏡 老花眼鏡

透鏡前 與實物同在一方 (焦點內)

虛 正 較小 近視眼鏡凹透 鏡 焦窮遠處 焦點上 虛 X 一點

※凸透鏡成像情形與凹面鏡相似,凹透鏡成像情形與凸面鏡相似。

2. 光與聲音性筫整理:(如表二)

光具有波動和粒子雙重特性,聲音也是一種波動,兩者皆為能量,比較如下:

是否需

介質 介質中快慢關係 空氣中速度

傳播

方式 反射

光 否 真空>氣體>液體>固體 約 3×108 m/s 直線 是

聲音 是 固體>液體>氣體 331+0.6T m/s 擴散 是

圖四:凸透鏡在焦點內成虛像比較

ff A B

A´ B´

圖五:凹透鏡在不同位置成虛像比較

f f

A B

A´ B´

表一:透鏡成像總表

表二:不同介質與波速的關係

Page 33: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206 -

- 206 -

單元玖:光學儀器

一、 光學折射儀器

(一)、 常見的光學儀器: 1. 照相機:照相機為模擬眼睛構造進而產生影像的裝置,將物體放在照相機

鏡頭的二倍焦距外,經透鏡折射後,可生成縮小的倒立實像於底片上,主

要構造與功能敘述如下:

(如圖一、二所示)

(1).光圈:相當於瞳孔,主要控制

進入相機的光量,光線強時,

光圈縮小,若環境光線弱時則

光圈調大。

(2).鏡頭組:為凸透鏡組合而成,

相當於水晶體,主要作用在產

生倒立實像;鏡片靠伸縮來調

整成像位置(物遠鏡長),眼睛

的水晶體則靠睫狀肌肉調整水

晶體的曲度來控制(近圓遠扁)。

(3).機身相當於眼球前後徑,提供

成像所需的像距。

(4).底片:相當於視網膜,主要用

於成像,不論在底片還是視網

膜上都是倒立實像,人類靠大

腦將視網膜上實像再倒立成正

立的實像。

(5).快門:相當於眼皮,控制是否讓物體成像。

2. 顯微鏡:顯微鏡的前身為望遠鏡,最早望遠鏡由伽利略經由荷蘭玻璃工

匠的發現改良而成,成像經由凸透鏡做成的物鏡及目鏡各放大一次,產

生雙重放大,達到最大放大效果,略述如下:

(1). 物鏡:將物體放在物鏡 1到 2倍焦點內,產生第一次放大的倒立實像。

圖二:眼睛結構圖

水晶體 視網膜

瞳孔

角膜

玻璃體

視神經

睫狀肌

血管

圖一:照相機結構圖

透鏡組

底片

光圈

Page 34: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207 -

- 207 -

(2). 目鏡:使物鏡產生的實像位於目鏡焦點內即可產生第二次放大的正立

虛像(須經由眼睛才能觀測),最後成像為上下左右顛倒的虛像。

(3). 觀察者所看的是由目鏡

所形成的虛像,與原物

體相較為倒立(上下顛

倒,左右目反)、放大、

虛像。(如圖三)

(4). 目鏡的焦距遠大於物

鏡的焦距,而待觀察

的物體必須置於物鏡

的 f~2f 之內,故觀

測物體十分接近物鏡

,應小心避免物鏡擠

壓到置放觀察物體的

載玻片。

(二)、 近視與遠視: 1. 近視與遠視為常見的眼睛疾病,其成因與補救方法整理如表一所示:

2. 以近視眼為例;因水晶體焦距太小,需配凹透鏡矯治,經凹透鏡折射後

將光線發散,再由水晶體準確在視網膜上會聚成像。(如圖四)

缺 陷 成 因 成 像 位 置 補救方法

近視眼 眼球太長或水晶體焦距太小 成像於網膜前 須戴凹透鏡

遠視眼 眼球太短或水晶體焦距太小 成像於網膜後 須戴凸透鏡

2f

f

f

觀測物體在物鏡的f~2f之間

f

物鏡

目鏡

第二次成像為正立放大虛像

2f

圖三:顯微鏡的成像原理

f

第一次成像為倒立放大實像

表一:近視和遠視成因與矯治法

圖四:近視眼與矯治法

近視眼的成像 矯治後的成像

凹透鏡

Page 35: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208 -

- 208 -

單元拾:光與顏色

一、 色 散

(一)、 色散與三原色: 1. 色散: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三稜鏡後,會產生類似彩虹的顏色分佈現象

稱為色散現象,這是因為各色光在不同介質中速度不同所致。(如圖一)

2. 光的三原色:經研究發現,太陽光(白光)是的由紅光(R)、綠光(G)、

藍光(B)三光混合而成故此三色稱為

光的三原色,而紅光、綠光、藍光

經三稜鏡不會產生色散現象,稱為:

單色光。(如圖二)

3. 彩虹:太陽光經空氣中的雨滴折射後

,不同頻率的色光會因折射的角度不

同而發生色散現象,故在雨後有時天

際會看見七色彩虹。(如圖三)

4. 霓:日光在小水滴中經兩次反射再穿

出水滴折射而出,則稱為:霓,因能

量減損的關係,霓的亮度較弱,不如彩虹清晰。

(二)、 顏色合成: 1. 將三原色光以不同的亮度混合,即可呈現不同顏色的光,其中將紅、綠、

藍三種顏色的光兩兩混合產生的顏色即為顏料三原色。

2. 若將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以相同的亮度,同時照射在白紙上,則交

集處仍呈現白色(如圖四)。

一般色光有色散現象

圖一:日光的色散現象

雷射光無色散現象

圖二:單色光無色散現象

折射 日光

雨滴 反射

圖三:日光色散與彩虹

Page 36: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209 -

- 209 -

二、 顏色的形成

(一)、 視覺效果: 1. 要了解顏色的形成,先要對眼睛的作用先有認識,眼睛會看到物體,是

因為物體的光線進入眼睛,眼睛會追蹤最後進入眼睛的光線的軌跡,稱

為視線,視線交會之處,大腦便判斷物體在那裡。

2. 當不同的色光,進入我們的眼睛,眼睛可利用柱狀及椎狀細胞接受光線

刺激,就可感受到各種不同的顏色。

3. 當光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會根據本身光的三原色的分布,對不同於本身

顏色的單色光加以吸收(即吸收輻射),而與本身顏色相同的單色光則加

以反射或任其穿透(即反射輻射),此時眼睛看到物體的顏色即為入色光

經物體吸收或反射(穿透)後的顏色(如圖五)。

4. 此現象可歸納為:

當入射光(以三原色光表示)遇到有顏色物體時會同色相斥(反射),異色

相吸。

綠色、紅色光被吸收紅

色光被反射,故可以看

見藍色。

綠色、紅色、藍色光

皆被吸收,故可以看

見黑色。

綠色、紅色、藍色光

皆被反射,故可以看

見白色。

圖五:三原色光的吸收與反射

藍色反射 無反射光 白色反射

圖四:光、顏料的三原色

紅 R

藍 B 綠 G 青藍

洋紅 黃

光的三原色

洋紅

青藍 黃綠

藍 紅

顏料三原色

Page 37: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光、波動與聲音

- 210 -

- 210 -

5. 對於白色物體而言,因本身為三原色混合而成,故會反射所有的光,即

任何光照在白色物體上顯現原來的顏色;黑色物體會吸收任何色光,即

任何光照在黑色物體上皆顯現黑色。

6. 白光本身為三原色混合而成,無論是透射或反射,白光照到何種顏色的

物體,最後看到的光,就是何種顏色。

7. 有關光與顏色的關係整理如表二:

光 紙 黑 紅 綠 藍 白 黃 青 紫

紅 黑 紅 黑 黑 紅 紅 黑 紅

綠 黑 黑 綠 黑 綠 綠 綠 黑

藍 黑 黑 黑 藍 藍 黑 藍 藍

白 黑 紅 綠 藍 白 黃 青 紫

黃 黑 紅 綠 黑 黃 黃 綠 紅

青(靛) 黑 黑 綠 藍 青(靛) 綠 青 藍

紫 黑 紅 黑 藍 紫 紅 藍 紫

(二)、 雷射:

1. 雷射的特性:

(1). 單色光:雷射光通過三稜鏡後,不會產生色散現象。

(2). 細而直:故雷射光可傳播至很遠的距離也不會衰減。

(3). 能量集中:有些高能量的雷射光甚至可用來切割物體, 眼睛是不能

直接正視雷射光的,否則會造成視力傷害。 即使是能量最弱的雷射

光筆,也不可以直接照射眼睛。

(三)、 用途: 1. 醫療用途:用來除斑、去除紋身、開

刀、止血、治療網膜剝離、近視等。

(1). 生活用途:CD、LD、VCD、

DVD、GD等。

(2). 工業用途:測量距離、鑽孔、

切割、焊接等。

(3). 其它用途:遊戲玩具、教學指

示筆、夜空投射等。(如圖六)

表二:光與顏色關係

圖六:雷射的運用

Page 38: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40 -

- 240 -

單元壹:基本理念

一、 冷熱的描述 :

(一)、 對冷熱的感覺:

1. 日常生活中,天氣炎熱氣溫高,天氣寒冷則溫度低,四季的冷熱變化造成氣溫高低的不同。

2. 溫度是物體冷熱程度的表示,以人體來說,我們的正常體溫為攝氏 37.5度,若以我們的體溫為參考點,溫度低於攝氏 37.5 度,我們便感覺冷,

高於攝氏 37.5 度,我們便感覺熱,可見,冷熱的感覺只是一種相對的

觀念。

(二)、 測量冷熱的工具:

1. 然而,究竟有多熱有多冷,光靠身體的感覺並無法精確說出,因此,利用身體感官來測量物體的冷熱程度可能因人而異,不但不客觀,而

且可能不夠精確。因此,便需要客觀精確的測量工具來測量溫度。

2. 這些用來測量溫度的工具統稱為溫度計。

(三)、 溫度≠熱量

1. 一般而言,物體受熱之後,溫度會上升,物體冷卻之後,溫度會下降,物體在受熱過程會吸收熱,在冷卻過程則放出熱。因此,溫度與熱似

乎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存在。

2. 但究竟熱是什麼?溫度等於熱嗎?事實上溫度與熱兩者代表著不同的物理量。

二、 熱與能 :

(一)、 對「熱」探討: 1. 首先我們來談談「熱」是什麼?十九世紀中葉時期,英國科學家焦耳以實驗證實「熱是一種能量」。

2. 熱是因為有溫度差的存在所發生的能量流動現象。 這種能量會在溫度高低不同的兩個物體間轉移,這種會因溫度高低不同而進行轉移的能

量稱為熱能。

3. 宇宙是由「物質」和「能」所組成,「熱」即不是物質就是屬於一種「能」的形式。

4. 熱能不具有質量,也不具有體積。「熱」具有和「能」一樣的性質,亦即「熱」具有作功的本領。

Page 39: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41 -

- 241 -

(二)、 熱能與熱量: 1. 熱能的轉移有其一定的方向,都是由溫度較高的地方傳播至溫度較低的地方,例如剛燒好的開水很燙,為避免燙傷,我們通常會加一些冷

開水或是冰塊,使熱燙的開水冷卻,此時熱能的轉移便是由溫度較高

的開水,轉移至溫度較低的冷水或冰身上。

2. 熱能概念類似的熱量,熱量指的是熱能的多寡,是熱能的量測單位。

(三)、 熱量與溫度: 1. 任何物體皆由微小的粒子(原子或分子)組成,粒子在物體內部都在不斷地運動,粒子運動越激烈的物體,其內部的能量越大,呈現出來的

溫度也越高。

2. 當熱能由高溫傳向低溫時,實際上是物體內部的能量產生移轉,高溫的物體放出熱能後,內部能量減少,會使粒子的運動減緩,溫度因此

下降。

3. 低溫的物體吸收熱能後,內部能量增加,會使粒子的運動加快,溫度因此上升。

4. 例如:前面所說的開水加入冷水或冰塊,開水放出熱能,因此溫度下降了,熱能傳給了冷水或冰,使冷水溫度上升或冰融化,最後兩者到

達同一個溫度,此溫度低於原先的開水溫度,但高於冷水或冰的溫度。

(四)、 熱的單位:

1. 熱量有其測量的單位, 卡(cal)。1 公克的純

水使其溫度上升 1℃,

所需的熱量就是 1卡。

2. 1000 卡的熱量通常稱 為 1大卡(或稱為 1仟

卡,Kcal)。 3. 焦耳實驗:(如圖一) 利用力學能轉換為熱能

的實驗,經由水上升的

溫度可以算出吸收的熱

能,由重錘落下的高度

可算出有若干重力位能

轉換為熱,進而推知:

熱與能的關係。

4. 1948 年,國際度量衡大 會認為,熱既然是物體間轉移的能量,因此熱量與能量的單位應該相

同,故定義: 1 卡 等於 4.186 焦耳 。

4. 例: ( )下列性質中,何者是無法測量的? 答: B 。 (A)冷熱的變化 (B)熱含量的多少 (C)熱含量的變化 (D)溫度的高低

隔熱容器

固定槳

旋轉槳

尺子

溫度計

重錘

轉動輪軸 定滑輪

圖一:焦耳實驗裝置

Page 40: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42 -

- 242 -

單元貳:熱的描述

一、 溫度和溫度計 :

(一)、 溫度 :

1. 【溫度】:用以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

2. 常用的溫度單位有【攝氏溫標℃】、【華氏溫標℉】。

3. 我國慣用的是攝氏溫標℃,有些歐美國家則慣用華氏溫標℉,兩者轉換

公式(如表一)。

攝 氏 、 華 氏 轉 換 公 式 : ℉ = 1.8×℃ + 32

水的冰點 0℃ 32℉

水的沸點 100℃ 212℉

正常體溫 37℃ 98.6℉

℉與℃ 讀數相同點 -40℃ -40℉

(二)、 溫度計 :

1. 用來測量溫度的工具稱為:【溫度計】。

2. 常見的溫度計有『水銀溫度計』、『酒精溫度計』,皆利用水銀和酒精的

【熱脹冷縮】原理測量溫度。

3. 溫度計可適用的測量範圍視所用的液柱種類而定(即溫度計中液柱的凝

固點~沸點之間)水銀的沸點較高適合測量高溫,酒精的凝固點較低適

合測量低溫。

4. 若以水柱測量溫度,可測量的範圍在 4℃~100℃之間。(因為水在 4℃

以下遇冷會膨脹)

5. 液體溫度計內的液柱半徑愈小則升降愈明顯,故溫度計中的液體裝置於

毛細管內,測量較為靈敏。

表一:℃與℉轉換公式

Page 41: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43 -

- 243 -

6. 溫度的升降是物體所含熱量變化的結果,也是熱量傳播的指標,亦即:

熱量的傳遞是由溫度較高的物體傳向溫度較低的物體。

(三)、 常用的溫度計 :

1.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溫度計如表二所示:

溫度計種類 沸 點(℃) 凝 固 點(℃)

酒精溫度計 78 -114

煤油溫度計 150 -30

水銀溫度計 3750 -370

2. 說明: (1). 酒精溫度計:以酒精染色置於毛細玻璃管中製成。

優點:無毒、可測量較低的溫度(-114℃),

缺點:無法測量較高的溫度(78℃)。

(2). 煤油溫度計:以煤油染色置於毛細玻璃管中製成。

優點:無毒、揮發性低,可測量範圍較酒精溫度計為大,一般實驗室

使用的紅色液柱溫度計,刻劃至 120℃以上,常被誤稱為酒精溫度計,

事實上為:煤油溫度計。

缺點:因為煤油的凝固點-30℃,為無法測量較低的溫度。

(3). 水銀溫度計:以汞(俗稱:水銀)置於毛細玻璃管中製成。

優點:揮發性低,可測量範圍較大,尤其可測較高的溫度(3750℃)。

缺點:有毒性,易造環境汙染,且價格較上述兩者為高。

(4). 體溫計:因為測量體溫有一要求,即欲測得身體最高的溫度,且當溫

度計離開人體時,體溫計的液柱不會因溫度下降而下降,故有特殊設

計,即在體溫計底部的毛細管有一狹窄彎曲處,當體溫計使用時此彎

曲處會因受熱而膨脹,能讓液柱順利上升,但是當體溫計離開人體時

,此彎曲處因遇冷而收縮封閉,液柱便無下降而停留在一定點上,如

此可從容觀察溫度計所測得的溫度(如圖一所示)。

表二:常用的溫度計

Page 42: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44 -

- 244 -

二、 溫度對體積的影響:

(一)、 熱脹冷縮:

1. 大多數的物質具有「遇熱膨脹遇冷收縮」的性質,溫度計即利用此原

理測量物體的溫度。

2. 少數物質在特定溫度範圍內卻違反此一原則,即「遇熱收縮遇冷膨脹

」,例如:水在 4℃以上至 100℃之間會熱脹冷縮,但在 0℃至 4℃之間

會熱縮冷脹,(如圖二之座標)。

3. 以 10 公克的純水為例,當水溫在 4℃時,體積恰為 10.0cm3,圖中顯

示:在 4℃以上至 100℃之間體積會隨溫度的增加而膨脹,表示水的密

體積 (cm3)

圖二:純水體積與溫度的關係

0

5.0

10.0

25 50 75 100

溫度 (℃) 4℃

圖一:溫度計與體溫計

防止液柱回流裝置

一般溫度計 體溫計

Page 43: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45 -

- 245 -

度會隨著溫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小。但溫度在 4℃至 0℃之間純水體積會

隨著溫度的減少而逐漸膨脹,故若用水柱來做成溫度計,此範圍(即

0℃~4℃)不適合測量溫度。

4. 純水的密度在 4℃時恰等於 1g/cm3。

(二)、 實驗觀察:

1. 以錐形瓶盛裝適量的水,使水柱略高於瓶塞,為便於觀察,將水染成

紅色,並在玻璃管側面裝置小尺子以紀錄水柱高度(如圖三)。

2. 圖三中的錐形瓶浸泡在水溫 20℃的甲燒杯中時,水柱高於瓶塞 1㎝,

當錐形瓶浸泡在水溫 60℃的乙燒杯中時,水柱高於瓶塞 5㎝,

代表水溫由 20℃上升至 60℃時,水柱由 1㎝上升至 5㎝,

亦即溫度每升高 10℃,水柱上升 1㎝。

假設丙燒杯中的水溫為 T ℃,欲求出 T值,則計算式為:

152060

−−

=1420−−T 故得出 T=50℃⋯⋯答

3. 由本觀察得知:液柱的高度差 ∆h 與溫度差 ∆T成正比,計算式如下:

公式: 1

1

hT∆∆=

2

2

hT∆∆

4. 液體溫度計內的液柱截面積愈小,則溫度計愈靈敏,故溫度計內的玻

璃管多採用毛細管,以增加對溫度變化的靈敏度。

甲杯 乙杯 丙杯

0

1

2

3

4

cm 5

0

1

2

3

4

cm 5

0

1

2

3

4

cm5尺子

1cm

尺子

尺子

4cm

水溫 20℃ 水溫 60℃ 水溫若干℃?

圖三:溫度變化與水柱高的關係

Page 44: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46 -

- 246 -

三、 其他型式的溫度計 :

(一)、 固體溫度計:

1. 利用固體的體積受溫度變化而改變的原理製成的溫度計,通常是以金屬

絲線牽動指針以達測量溫度的功能。

2. 因為除汞之外,在常溫下金屬為固態,且金屬的熔點多在攝氏千度以上

,故此種溫度計可測量的溫度範圍很大,理論上最高可測至金屬的熔點

,最低則無下限,故比較三種(固態、液態、氣態)溫度計;固體溫度

計是測量範圍最大的溫度計。

3. 固體溫度計的裝置(如圖四):

(1). 當溫度增高時,金屬絲線受熱膨脹而右側彈簧的彈力使齒輪順時鐘

旋轉,帶動指針向順時鐘方向偏轉,達到測量溫度的目的。

(2). 若溫度下降時,金屬絲線遇冷收縮而使齒輪逆時鐘旋轉,帶動指針

向逆時鐘方向偏轉,則指針所指示的溫度下降。

(3). 由於金屬的膨脹係數(體積受溫度影響的改變量)較小,故此種溫

度計的靈敏度較差。

(二)、 氣體溫度計:

1. 氣體是物質三態中膨脹係數最大者,亦即在很小的溫度變化量也能產

生較大的體積改變量,故氣體溫度計是最靈敏的溫度計。

2. 正因為氣體溫度計的膨脹係數較大,反而可測量的溫度範圍卻很小。

金屬絲線

彈簧

0

2040

6080

100

120

圖四:固體溫度計

齒輪

鏈條

Page 45: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47 -

- 247 -

3. 氣體溫度計的裝置(如圖五):

(1). 在圓底燒瓶上裝置細長玻璃管,在管中滴入一有色水柱,則瓶內

成密閉容器,瓶內空氣溫度改變時會改變體積,以維持固定的壓

力,故此種溫度計又稱為「定壓氣體溫度計」。

(2). 細玻璃管內的有色水柱會因瓶內的氣體體積改變而上下移動,觀

察管內有色水柱的高度,即可測量溫度的變化。

(3). 圖五中的燒瓶最初浸泡在 20℃的水中,此時有色水柱高出瓶塞 1

㎝,改將燒瓶浸泡於 20.5℃的水中時,有色水柱高於瓶塞 10 ㎝

,由此可以看出;溫度差只有 0.5℃,有色水柱即可上升 9㎝,

代表氣體的體積變化很大,故此種溫度極為靈敏。

(三)、 其 他:

1. 上述溫度皆為較為傳統的溫度計,他們都有一個特色,就是利用物質在

溫度變化時體積會產生:熱脹冷縮的原理以測量溫度。

2. 因科學的進步,尚有運用其他原理製成的溫度計,例如:

(1). 液晶溫度計:其原理是運用液晶在不同的溫度下,因分子結構的改

變而有不同的顏色,利用不同的顏色據以判斷測量的溫度。

(2). 紅外線溫度計:因為溫度愈高的物體所發出的紅外線(熱輻射)就

會愈強,如醫師使用的耳溫槍就是運用紅外線強度來測量溫度。

圖五:氣體溫度的裝置

水溫 20.0℃

1cm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溫度

水溫 20.5℃

10cm

20.0

20.1

20.2

20.3

20.4

20.5溫度

細玻璃管

細玻璃管

氣 體 氣 體

Page 46: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48 -

- 248 -

單元參:熱量與溫度變化

一、 水的熱量變化 :

(一)、 熱量的定義:

1. 熱量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環境中的物體溫度不同時,則

熱量會由【高溫流向低溫】處。

2. 熱量的單位是卡路里,簡稱【卡、cal】。

定義:1公克的水溫度上升 1℃時所吸收的熱量為【1卡】。

3. 取一定質量的純水,初溫 20℃,以穩定的熱源加熱,紀錄加熱時間與

水溫的變化(如表一):

加熱時間(分) 0 2 4 6 8

溫 度T(℃) 20 30 40 50 60

6. 將表一中數據繪成加熱時間與溫度的關係座標(如圖一)

7. 為分析「熱量變化對溫度差」的關係,可將表一中每隔兩分鐘紀錄的

水溫求出溫度差,得數據如表二:

加熱時間(分) 0 2 4 6 8

溫度差ΔT(℃) 0 10 20 30 40

表一:加熱時間與溫度 T

圖一:加熱時間與溫度T的關係

0

20

40

60

80

加熱 時間(分)

溫度差 ΔT(℃)

2 4 6 8

表二:加熱時間與溫度差ΔT

Page 47: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49 -

- 249 -

8. 將表二的數據繪製成「熱量變化對溫度差」的關係(如圖二所示),則

可以看出:加熱時間與上升的溫度ΔT兩者成正比關係。

(二)、 熱量的運算:

1. 若水的質量=M公克,溫度的變化=ΔT,則水的熱量變化為:

公式: 【H=M×ΔT】 。

2. 若供應的熱量固定,則水溫變化與水的質量成反比,即

M與 ∆T成反比。(如圖三)

3. 設水的質量固定,則加熱時間與溫度差成正比,其中加熱時間即代表

熱量變化H,即H與ΔT成正比。

4. H=M×∆T 只能適用於液態的水,水蒸氣和冰的熱量變化則須考慮【

比熱】,有關比熱觀念將在單元肆中詳述。

5. 其他物質並不適用上述熱量運算的公式,因為除水之外的其他物質,

每 1公克上升 1℃所需的熱量不一定是 1卡,此點將在單元肆中詳述。

圖二:加熱時間與溫度差ΔT

0

10

20

30

40

加熱時間(分)

溫度差 ΔT(℃)

2 4 6 8

圖三:質量 M與溫度差ΔT的關係圖

質量(g)

溫度差 ΔT(℃)

0

10

20

30

40

10 20 30 40

Page 48: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50 -

- 250 -

固態(冰) 液態(水) 氣態(水蒸氣)

表三:水的三態與熱量變化

熔化(吸熱)

凝固(放熱)

汽化(吸熱)

凝結(放熱)

二、 水的三態變化 :

(一)、 三態變化與熱量變化:

1. 水的【凝固】:(放熱反應)

(1). 物質由液體變為固體的現象,發生在凝固點,在常溫常壓下(即 25

℃、1atm);水的凝固點是 0℃,又稱冰點。

(2). 凝固熱:水的溫度在 0℃時,質量 1 公克的水凝固成 0℃的冰所釋放

出的熱量為 80 卡/克。

2. 【凝結】:(放熱反應)

(1).物質由氣體變為液體的現象,發生在凝結點,在常溫常壓下;純水的

凝結點是 100℃。

(2).凝結熱:質量 1 公克的水在溫度 100℃時,汽化成 100℃的水蒸氣所

釋放出的熱量為 539 卡/克。

3. 凝固與凝結皆為放熱的物理反應,其逆反應分別為熔化與汽化,則為吸

熱反應,可以下列反應式表示(如表三)。

4. 影響物質三態的因素除了溫度之外,尚有壓力等因素,例如:在 1 大氣

壓下水的沸點為 100℃,但在高山上氣壓不到 1atm 時,水的沸點就不到

100℃,所以在高山上欲煮熟食物較平地因難,這是水的沸點降低之故。

5. 純物質在熔化和汽化的過程中雖然繼續加熱,但溫度固定(如圖四)。

6. 圖四中加熱時間與溫度上升曲線與水平線的夾角,代表物質在該狀態下

的比熱大小,且夾角愈小則比熱愈大,圖中∠A大於∠B,代表冰的比熱

較水的比熱小。

Page 49: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51 -

- 251 -

(二)、 生活中的實例:

1. 乾冰、熱水的附近常有白色煙霧,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液滴的現象。

2. 下雨前感到悶熱是水蒸氣凝結成水滴時放熱的結果。

3. 台灣地區於夏季常有颱風,其能量得自水蒸氣凝結釋出大量的凝結熱,

故只要颱風位在熱帶海洋,有足夠的水蒸氣供應,就能獲得大量的熱能

助長其風勢,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也是相同的道理。

4. 大雨過後會感覺涼爽,這是因為地面的雨水在蒸發時需要大量的汽化熱

,故雨水蒸發有助於降低氣溫,使人覺得較為涼爽。

三、 昇華和凝華 :

1. 在一大氣壓下某些物質僅有固態和氣態,例如:二氧化碳、碘、樟腦等。

2. 【昇華】:固態物質受熱後達到一特定的溫度,即由固態變為氣態,此種現

象稱為昇華,這是吸熱的物理反應。

3. 【凝華】:是昇華的逆反應,氣體釋出熱量直接由氣態變為固態的現象,稱

為凝華,此為放熱的物理反應。

4. 以二氧化碳為例,固態的二氧化碳俗稱:乾冰,受熱後達到-78.5℃就直接

由固態轉變為氣態

(如表四所示):

圖四:純水加熱的溫度變化圖

加熱時間(分)

溫度 (℃)

0

10 20 30 40

0 -10

50 60 70 80 90

100

熔化過程 固態、液態共存

汽化過程 液態、氣態共存

∠A

∠B

固態(乾冰) 氣態(二氧化碳)

表四:昇華和凝華

昇華(吸熱)

凝華(放

Page 50: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52 -

- 252 -

單元肆:比熱

一、 比 熱 :

(一)、 比熱的定義:

1. 質量 1公克的水,溫度上升 1℃時所需的熱量=1卡。

2. 質量 1公克的其他物質,溫度上升 1℃時所需的熱量(不一定是 1卡)即

稱為該物質的 【比熱】 。

3. 單位:(卡/公克‧度),或(cal/g‧℃)。

(二)、 比熱的特性:

1. 比熱是純物質的特性,相同的純物質具有相同的比熱。

2. 比熱的大小與質量和體積的大小無關,只與物質的種類有關。

例如:質量 100g 的純水和質量 50g 的純水;比熱皆為 1 cal/g‧℃。

3. 比熱較小的物質溫度易升易降,比熱較大的物質溫度難升難降。

4. 水的比熱=1 cal/g‧℃,因比熱較大,溫度難升難降,故水有調節氣溫

的功能。

(三)、 加熱時間(熱量 H)與溫度差ΔT的關係:

1. 利用穩定的熱源為純物質加熱,若已知熱源供熱的速率及物質的質量,

則加熱時間與溫度差ΔT的關係圖即代表物質的比熱。

2. 例:用每分鐘供熱 500 卡的穩定熱源為 100g 的純水加熱,其加熱時間與

溫度差ΔT的關係圖如圖一所示,試求純水的比熱為若干?

圖一:加熱時間與溫度差ΔT的關係圖

0

10

20

30

40

加熱時間(分)

溫度差 ΔT(℃) 水

2 4 6 8

Page 51: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53 -

- 253 -

H=M×S×ΔT

解答:由圖一數據所示,加熱 8分鐘時,水溫上升 40℃(即ΔT=40℃),

所吸收的熱量=8×500,亦即 H=4000 卡,純水質量=100g,設純水

的比熱為 S,則:

4000=100×S×40,故 S=1,即 純水的比熱=1 cal/g‧℃ 。

二、 比熱與熱量變化 :

(一)、 比熱和溫度差的關係 :

1. 設物質的質量為M,比熱為 S,吸收 H卡的熱量後溫度上升ΔT℃,

則其關係式為:

2. 同一物質在質量固定的條件下,溫度差ΔT與熱量變化 H成正比,

(如圖二座標關係)

(1). 假訯圖二中;鋁塊和水的質量皆為 100g,試問此熱源每分鐘供應

熱量為若干?

答:加熱 1分鐘水溫上升 10 度,∵H=M×ΔT

∴H=100×10 亦即熱源供熱速率為: 1000卡/分 。

(2). 試求鋁塊的比熱為若干?

答:圖二中鋁塊加熱 1分鐘溫度上升 40℃,因為熱源相同,故獲

得的熱量=1000卡,根據 H=M×S×ΔT

1000=100×S×40 S= 0.25 cal/g-℃ 。

比熱不同的物質,加熱時間與溫度差的關係圖:

0 1 2 3 4

加熱時間(分)

溫度差ΔT(℃)

鋁塊

圖二:熱量與溫度差的關係

10

20

30

40

Page 52: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54 -

- 254 -

(二)、 質量和溫度差的關係 :

1. 質量相同的不同物體,吸收相同的熱量時,其溫度變化ΔT與物質的比

熱 S成反比。(如圖三)

2. 圖三中甲、乙、丙為三種不同的純物質(即比熱不同),已知三者質量皆

為 100g,且吸收相同的熱量 H,試求熱量 H=?

答:根據 H=M×S×ΔT

甲: H=100×0.25×80,故 H=2000 卡

乙: H=100×0.50×40,故 H=2000 卡

丙: H=100×1.00×20,故 H=2000 卡,三者所吸收熱量皆相同。

3. 同一種類的物質但質量不同時,在吸收相同的熱量時,則溫度差ΔT與

質量M成反比 (如圖四)。

說明:若圖四所示為純水的加熱曲線圖,取圖中質量 20g 時,溫度上升

40℃,可求出該熱源供熱為 H=20×1×40,∴ H=800 卡。

圖三:比熱 S與溫度差ΔT的關係圖

比熱(cal/g-℃)

溫度差 ΔT(℃)

0

20

40

60

80

0.25 0.50 0.75 1.00

圖四:質量M與溫度差ΔT的關係圖

質量(g)

溫度差 ΔT(℃)

0

20

40

60

80

10 20 30 40

Page 53: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55 -

- 255 -

三、 物質的比熱及性質 :

(一)、 比熱與傳導速率:

1. 一般而言;非金屬的比熱較金屬為大,且金屬的熱傳導速率大於非金屬

,但比熱的大小與熱傳導速率無關。

2. 常見的金屬比熱如表一所示:

3. 由表一數據可知銅鐵鋁三者比熱的大小為:鋁>鐵>銅,但熱量傳導的

速率為:銅>鋁>鐵。(詳見單元:熱的傳播)

4. 熱傳導最佳的物質為金屬銀,但表一數據顯示銀的比熱不是最大,也不

是最小的,綜合 3.、4.兩點可以看出:熱傳導速率與物質的比熱並沒有

必然的關係。

(二)、 比熱與密度:

1. 密度和比熱皆為物質的特性,不同的純物質有不同的密度;也有不同的

比熱,因此可藉由密度或比熱的大小鑑別物質的種類。

2. 通常金屬的密度較非金屬為大,但金屬的比熱卻比非金屬小,因此密度

與比熱兩者並無關係。

3. 水的密度等於 1g/cm3,而水的比熱亦為 1cal/g-℃,這與「卡」的定義有

關,可以說:水的密度及比熱都等於 1,只是巧合,兩者並無關聯。

4. 物質在同一種狀態下;其比熱視為定值,且同一種物質的三態其比熱並

不相同。

(三)、 影響比熱的因素:(課外補充,不列入基測範圍)

1. 同一種物質在固態、液態、氣態時各有不的比熱,且與壓力和溫度有關

,但在國中階段把物質的比熱視為定值,並不討論這些範圍。

2. 在絶對零度的情形下,任何物質的比熱皆會趨近於零。

金屬名稱 金 銀 銅 鐵 鋁

比 熱 0.031 0.056 0.092 0.113 0.211

表一:金屬的比熱

Page 54: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56 -

- 256 -

單元伍:熱與物質的變化

一、 熱與物理變化 :

(一)、 熱與三態變化:

1. 物質受熱可能會發生狀態的改變,即產生三態變化(屬於物理變化)。

(1). 熔化:物質因吸收熱量,其狀態由固體變為液體的過程,純物質在熔

化時溫度不變。

(2). 汽化:物質因吸收熱量,其狀態由液體變為氣體的過程,純物質在汽

化時溫度不變。

(3). 熔點:物質在熔化時的溫度。

(4). 沸點:物質在汽化時的溫度。

2. 當純物質吸收熱量,溫度會上升,達到熔點或沸點時,溫度即不再上升

,此為純物質的特性,此時會產生狀態改變(熔化或汽化)。如圖一:

(1). 圖一為某固態物質由 0℃開始加熱的溫度曲線圖,則圖中 T1及 T2溫

度不隨加熱時間而改變,亦即:

T1為物質的熔點,出現在熔化的過程。

T2為物質的沸點,出現在汽化的過程。

(2). 圖一中的 0→A點之間物質為固態,此時物質吸熱會使溫度上升,

A→B點之間物質為固、液態共存,此時物質吸熱而溫度維持不變,

B→C 點之間物質為液態,此時物質吸熱會使溫度上升,C→D 點之

間物質為液、汽態共存,此時物質吸熱而溫度維持不變,D→E 點之

A B

C D

E溫度 (℃)

加熱時間 (分)

T2

T1

0 t1 t2 t3 t4

圖一:純物質加熱時間與溫度變化

Page 55: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57 -

- 257 -

間物質為氣態,此時物質吸熱會使溫度上升。

3. 混合物無固定的熔點及沸點,亦即當混合物在熔化時,熔點及沸點有一

個範圍,只是在熔化及汽化的過程中溫度上升較為緩慢(如圖二)。

4. 由圖二中的加熱曲線可以看出,該物質的熔點為:T1至 T2,其沸點為:

T3至 T4,熔點及沸點都有一個範圍,這是純物質與混合物不同的特點。

(二)、 水的蒸發與沸騰:

1. 蒸發與沸黱皆為液體吸收熱量後變為氣體的過程,皆為液體汽化的過程

,但兩者在意義上仍有差別。

2. 表一所示為蒸發與沸黱之間的差別:

汽化

相異點 蒸 發 沸 騰

反應的溫度 由 0℃→100℃ 只在 100℃時

反應的速率 較緩慢 極快速

汽化的部位 只在液體表面 全部的液體

3. 蒸發與沸黱皆為吸熱的物理反應,水溫愈高則蒸發速率愈快。

(三)、 熔化熱與汽化熱:

1. 當純物質在熔化或汽化時,雖然溫度保持不變,但仍不斷吸收大量的熱量

,此為狀態改變所需的熱,這些熱量用以改變分子間的距離,但不改變分

子結構,故為物理變化。

2. 熔化熱:1公克的物質熔化(固體→液體)所需的熱量,稱為:熔化熱 。

3. 汽化熱:1公克的物質汽化(固體→液體)所需的熱量,稱為:汽化熱 。

A

B

C

D

E 溫度 (℃)

加熱時間 (分)

T3

T1

0 t1 t2 t3 t4

圖二:混合物加熱時間與溫度變化

T2

T4

表一:水的蒸發與沸黱

Page 56: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58 -

- 258 -

4. 熔化熱及汽化熱的單位相同: 卡/克 或 cal/g 。

5. 以水為例:

(1). 0℃、1公克的冰熔化成 0℃的液態水所需的熱量為 80cal,故稱:

水的熔化熱= 80 cal/g 。

(2). 100℃、1公克的水汽化成 100℃的水蒸氣所需的熱量為 539cal,亦即

水的汽化熱= 539 cal/g 。

6. 用每分鐘供熱 800 卡的穩定熱源加-20℃、質量 400 克的冰,得到「加熱

時間與溫度」的關係如圖三所示:

7. 依據圖三曲線得知:

(1). 冰塊在加熱至 5分鐘時開始熔化,而熱源每分鐘供熱 800 卡,獲得熱

量 4000 卡,使溫度上升了 20℃,可求得冰塊的比熱 S如下列算式:

5×800=400×S×20 故 S=0.5 cal/g-℃ 。

(2). 在 5至 45分鐘之間歷時 40分鐘,此時溫度不上升,為冰的熔化過程

,共吸熱 40×800=32000卡,可據以求出冰的熔化熱如下列算式:

32000÷400= 80 cal/g 。

溫度 (℃)

加熱時間(分)

圖三:純水-加熱時間與溫度變化

500

0

-10

10

20

30

-20 10 80 20 4030 60 70

40

Page 57: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59 -

- 259 -

(3). 由 45 至 65 分鐘之間歷時 20 分鐘,水吸收熱量 20×800=16000 卡,

溫度上升 40℃,可據以計算水的比熱 S為:

16000=400×S×40 故 S= 1 cal/g-℃ 。

二、 熱與化學變化 :

(一)、 熱對氯化亞鈷的影響:

1. 氯化亞鈷是【紫色】的晶體,晶體內含有結晶水。

2. 氯化亞鈷晶體烘乾後則呈現【藍色】粉末,其反應為吸熱的化學反應。

3. 氯化亞鈷的水溶液呈【粉紅色】,以滴管吸取氯化亞鈷溶液,在濾紙上繪

出自己喜歡的圖案後,再用酒精燈將濾紙烘乾,則見濾紙上的圖案漸由

【粉紅色】變為【藍色】。(如圖四)

4. 氯化亞鈷晶體受熱的化學反應式:

(1). 氯化亞鈷晶體 氯化亞鈷粉末+水

(紫色) (藍色)

(2).因為氯化亞鈷晶體內的水分子受熱而分解出來,改變了氯化亞鈷的分

子結構,故稱為化學反應。

5. 乾燥的氯化亞鈷試紙呈【藍色】,遇水則呈【粉紅色】,是一種常用來:

檢驗水的方法。

圖四:熱對氯化亞鈷的影響

吸取氯化亞鈷溶液 烘乾後圖案漸明顯

且呈藍色

在濾紙上繪圖

Page 58: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60 -

- 260 -

(二)、 熱對硫酸銅的影響:

1. 含結晶水的硫酸銅晶體呈【藍色】,受熱後失去水份成為無水的硫酸銅粉

末,顏色呈【白色】。

2. 硫酸銅晶體受熱的化學反應式:

(1).

硫酸銅晶體 硫酸銅粉末+水

(藍色) (白色)

註:「 」代表向右反應為吸熱的反應。

(2). 因為硫酸銅晶體內的水分子受熱而分解出來,改變了硫酸銅的分子結

構,故稱為化學反應。

(3). 白色無水硫酸銅粉末遇水則呈藍色,可用以做為驗水的方法。

3. 「顏色改變」是據以判斷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特徵之一。

(三)、 熱與生活:

1. 「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自然界中有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且可以彼此

互相轉換,包括熱能。

2. 無論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必定伴隨著能量的變化,即當物質發

生變化時,不是吸熱反應就是放熱反應。

(1). 植物行光合作用製造葡萄糖,是吸熱的化學反應(吸收太陽能)。

(2). 鐵釘的生鏽,是鐵與空氣中的氧化合,屬於放熱的化學反應。

3. 鞭炮爆炸、生米煮成熟飯、夏天食物易腐敗⋯等,皆因物質受熱而產生變

化(屬於化學變化)。

4. 輪胎爆炸(俗稱:爆胎)只是物理現象,並無類似鞭炮爆炸時的燃燒反應

,而是輪胎的橡膠破裂,輪胎內的高壓氣體向外衝出發出巨大的聲響。

5. 一般而言,等質量的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熱量的改變較發生物理變化時

為大,但無論是吸熱或放熱反應,發生反應的物質其總質量必維持一定值

,此稱為:質量守恆定律。因為熱既為能量,就不具質量也不占有空間。

Page 59: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61 -

- 261 -

單元陸:熱的傳播

一、 熱的傳播方式 :

(一)、 熱的傳播方式:

1. 熱量的傳播原理是由高溫傳向低溫處。

2. 熱的傳播方式有三種:傳導、對流、輻射。

(1). 【傳導】是固體物質主要的傳熱方式。

(2). 【對流】是流體(液體、氣體)的傳熱方式。

(3). 【輻射】不需任何介質即可傳播,在真空中亦然。

3. 熱是能的一種形式,可藉以上三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向四週環境溫度

較低的地方傳播。

4. 太陽的熱能會傳到地球,是藉由熱輻射的方式傳播,因為太陽與地球

之間隔著遙遠的太空,無任何物質可藉以傳導或對流,故只能依靠熱

輻射的方式將熱量傳向地球。

(二)、 熱的傳導:

1. 一般而言,金屬的熱傳導速率大於非金屬,而金屬之中又以銀的熱傳

導最佳,其次為銅,不同物質的熱傳導速率並不相同。

2. 熱傳導的原理是物質中的粒子以碰撞的方式將熱由高溫處傳向低溫,

導電性佳的金屬其導熱性亦佳,唯石墨此種非金屬例外,石墨可以導

電,但熱傳導很差。

3. 以同一種金屬而言,截面積愈大的金屬其熱傳導速率愈大,且金屬兩

端的高低溫差愈大者,熱傳導速率愈大。

4. 熱傳導的觀察:

(1). 目的:比較不同的金屬、金屬與非金屬之間的熱傳導速率。

(2). 取截面積及長度相同的銅棒、鐵棒和玻璃棒,觀察比較三者熱

傳導速率的快慢。

(3). 將銅棒、鐵棒和玻璃棒三者的一端纏繞在一起,並在另一端等距

離處以石蠟分別固定一根質量相同的火柴棒,再以酒精燈於纏繞

端加熱。(裝置如圖一所示):

Page 60: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62 -

- 262 -

(4). 圖一中的三根火柴棒與火焰的距離皆相等,當熱傳至火柴棒底部

的石蠟達熔點時,火柴棒會因為石蠟熔化而掉落。

(5). 依據火柴棒掉落的先後順序,觀察銅棒、鐵棒和玻璃棒三者的熱

傳導速率。

(6). 觀察結果:固定在銅棒上的火柴棒最先掉落,其次的是順序是:

鐵棒及玻璃棒。

(7). 依本實驗之觀察結果,三者熱傳導的速率依序為:

銅棒>鐵棒>玻璃棒。

5. 不同物質的熱傳導速率比較:

(三)、 熱的對流:

1. 熱對流與物質的密度大小有關,相關說明如下:

(1). 原理:空氣和水(合稱:流體)受熱會因體積膨脹而使密度變小

,因高溫的流體密度較小,會向上飄浮,而低溫的流體密度較大

,會向下沈降,如此便形成對流現象。

(2). 取一燒杯盛水,在水中加入木屑或甘蔗渣碎屑,以方便觀察對流

的方向,以酒精燈在燒杯底部加熱(如圖二所示):

金 屬 > 非 金 屬

固 體 > 液 體 > 氣 體

銅棒

玻璃棒

鐵棒

火柴棒

如圖一:熱傳導的速率

Page 61: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63 -

- 263 -

(3). 觀察結果:燒杯底部因火焰直接加熱使溫度上升,使水的體積膨

脹而密度變小,見水中碎屑受水的流動而向上流動至水面,又因

水溫下降而使水的密度增大,再向兩側下降形成循環。

(4). 當水溫到達沸點時,對流現象愈加明顯,足見水的熱傳播主要是

以對流方式將熱量由燒杯底部傳向其他水溫較低的部份。

(5). 氣體的對流方式與水相類似,煙囪即為利用氣體對流的裝置。

6. 水的熱傳導極差,此點可藉由以下裝置做觀察(如圖三):

甲:在試管上端加熱乙:在試管底部加熱

圖三:水的傳導與對流速率之比較

圖二:水的熱對流現象

對流方向

Page 62: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64 -

- 264 -

7. 圖三觀察結果:

(1). 圖三-甲裝置,火焰在大型試管上端加熱,直到試上端出現沸騰現

象時,以手握住試底部時,只感覺稍微溫熱,且許久不見底部的水

沸騰。

(2). 圖三-乙裝置,火焰在大型試管底部加熱,必須以試管夾握住試管

,欲以手握住試管上端則會感覺到高溫。

(3). 甲、乙相較,甲的上端較先出現沸騰的現象,但只有試管上端的水

有沸騰現象,下層的水則不易沸騰。足見水的對流只在火焰加熱點

以上的部位發生,以下的部位則需藉熱傳導及熱輻射傳播熱量,但

速率皆不及熱對流快速。

(4). 乙裝置在水的底部加熱,沸騰現象較甲為晚發生,一旦出現象沸騰

現象,會很快傳至試管其他部份,使整根試管內的水皆出現沸騰的

現象。

(5). 由此觀察可以證明,水的熱傳導速率很慢,而水的主要傳熱方式為

熱對流。

(四)、 熱的輻射:

1. 熱輻射是一種電磁波的型式,不需任何介質即可傳遞,真空中亦然。

且傳播速率等於光速,是三種傳熱方式中速率最快的。

2. 物質的表面性質:如光滑程度、顏色等,對熱輻射有直接的影響。

3. 表面粗糙的物質較光滑的表面更容易吸收且容易散發熱輻射。例如:

大小相同的毛玻璃和光滑的平玻璃同時置於太陽下曝曬,則毛玻璃的

溫度上升較光滑的平玻璃為快。

4. 物體表面顏色為黑色(或深色)時,吸收熱輻射或散發熱輻射的速率

皆較表面為白色的物體為快。

5. 顏色與輻射的觀察:

(1). 取完全相同的兩個燒杯,其中一個燒杯以顏料塗成白色;為甲燒杯

,另一個燒杯則以顏料塗成黑色;為乙燒杯。

(2). 同時在甲、乙兩燒杯盛入質量、溫度皆相同的熱水(初溫 80℃),

每隔 20 分鐘紀錄一次燒杯內的水溫,觀察兩燒杯的水溫隨時間的

變化,並分析燒杯顏色與熱量流失的關係。

Page 63: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65 -

- 265 -

(3). 觀察裝置如圖四所示:

(4). 燒杯內的水溫隨時間的變化,得數據(如表一所示):

(5). 根據表一數據,繪製兩燒杯水溫變化與時間的關係(如圖五):

(6). 由本觀察可以得知;外表黑色的乙燒杯於 40 分鐘時達熱平衡 30℃

,白色的甲燒杯則在 100 分鐘才達成熱平衡,且由數據可推論當時

的空氣的溫度(或稱系統溫度)為 30℃。

(7). 結論:表面為黑色的物體,散失熱輻射的速率較外表白色的快。

觀察時間

(分)

燒杯顏色

0 20 40 60 80 100 120

白 色 80 59 48 40 34 30 30

黑 色 80 40 30 30 30 30 30

表一:顏色與熱輻射

圖五:顏色與熱輻射的關係

0

20

40

60

100

歷經時間(分)

溫度(℃)

20 40 60 80

80

甲燒杯的溫度變化 乙燒杯的溫度變化

100 120

圖四:熱平衡與溫度觀察裝置

80℃ 80℃

黑色

甲燒杯 乙燒杯

白色

Page 64: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66 -

- 266 -

二、 熱平衡 :

(一)、 動態的平衡:

1. 熱量的流動方向是由高溫傳向低溫,當系統中各物體的熱量流動直到溫度皆相等時,即稱為【熱平衡】。

2. 系統達成熱平衡時,熱量的傳播並未停止,系統中各物體仍保持熱量的交流,故「熱平衡」是動態的平衡。

3. 以熱水的散熱為例,初時燒杯內盛入 100℃的熱水,因為水溫高於環境的溫度(假設氣溫為 25℃),則熱量流動的方向為燒杯傳向空氣中

,待水溫逐漸與氣溫接近時,燒杯內的熱水向外傳熱的速率便會減小

,而空氣中的熱量傳向燒杯內的速率則會逐漸加快,直到兩者傳播的

速率相等時,即代表燒杯內的水溫與氣溫相同,此時稱為:熱平衡,

而燒杯內的水溫度最後維持在 25℃,與氣溫相同。

(二)、 熱平衡的觀察:

1. 為觀察熱平衡前後溫度的變化,可取 100℃的熱水和 20℃的冷水置於

絶熱良好的容中,以冷、熱水以金屬片隔開裝置(如圖六):

2. 將熱水的溫度變化以紅色曲線表示,冷水的溫度變化以藍色曲線表示

,繪製成溫度與時間的關係圖(如圖七):

圖七:熱平衡與溫度

0

20

40

60

10

歷經時間(分)

溫度(℃)

熱水的溫度變化 冷水的溫度變化

10 20 30 40

80

金屬片 20℃ 100℃

圖六:衡與溫度觀察裝置

Page 65: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67 -

- 267 -

3. 由圖中之曲線在 20 分鐘後即不再改變,可以看出此系統在 20 分鐘達

成了熱平衡 ,此時溫度為 60℃。

三、 保溫與絶熱 :

(一)、 溫度≠熱量:

1. 生活中所慣用的「保溫」一辭,實際上是「絶熱」的意思。運用絶熱材

料可以達到使物體維持定溫,謂之保溫。

2. 「絶熱」:是運用方法阻止物體熱能的釋出或由外界進入物體,使物體

維持一個定溫,稱為絶熱。

3. 因為生活中有特定的需求,保溫有下列兩種情形:

(1). 保持物體為高溫:

例如熱水瓶、外賣披薩等,主要在阻止熱能流失。

(2). 保持物體為低溫:

例如:以保麗龍盒盛裝冰淇淋,目的在阻止熱量由空氣中傳向冰淇

淋中,以防止冰淇淋熔化。

(二)、 絶熱材料:

1. 能夠阻止熱量傳播的物質,通常針對熱的三種傳播方式而言,傳熱效

率最差的即為良好的絶熱材料。

2. 阻絶熱傳導:

(1). 因為非金屬的熱傳導較差,固非金屬是較好的絶熱材料,而非金屬

中又以氣體的熱傳導最差,可惜氣體會以對流的方式傳播熱量,故

想要用氣體做為絶熱材料,需配合阻止氣體對流的措施才能達到保

溫的目的。

(2). 例如:羽毛衣能保溫,是衣服內的羽毛阻止了羽毛之間氣體的對流

,而氣體又是熱的不良導體,故可以保持人的體溫,阻止身體的熱

量散失到空氣中。

3. 阻絶熱對流:

(1). 欲阻止熱對流,抽真空是最好的方法,其次上述 2-(2).中的羽毛也

是一例。

(2). 軟木塞、保麗龍等材料,內部有許多氣泡,但氣體之間並不相通,

故不會對流,故為良好的絶熱材料。

Page 66: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68 -

- 268 -

4. 阻絶熱輻射:

(1). 熱輻射事實上是一種電磁波,是一種不可見光,又稱:紅外線,在

真空中也能傳遞,故欲阻絶熱輻射的方法類似阻絶可見光一般。

(2). 由於熱輻射是一種光線,故將容器表面製成光滑表面或鍍上反光物

質,就可達到防止熱輻射傳播的目的。

(3). 車窗玻璃貼上有反光效果的薄膜,可防止車外的熱輻射傳向車內。

四、 熱水瓶的保溫原理 :

1. 熱水瓶的保溫原理不外乎阻止熱的三種傳播方式: 傳導、對流、輻射。

2. 熱水瓶所選用的材質皆為以熱的不良導體為主。

3. 熱水瓶可以阻止熱能的流動,故可以讓瓶內的水保持高溫,但也可以保

持低溫狀態。

4. (如圖八)為玻璃內膽的保溫熱水瓶結構圖,各部位絶熱功能如下:

(1). 【軟木塞】:防止熱傳導。

(2). 【鍍銀】:防止熱輻射。

(3). 【真空夾層】:防止熱對流及熱傳導。

(4). 【玻璃內膽】:玻璃是熱的不良傳導體。

(5). 長時間的觀察後,熱水瓶內的水最終的溫度會與環境達成熱平衡,

亦即最後水溫會與空氣溫度相同。

軟木塞

玻璃內膽

真空夾層

鍍銀

圖八:熱水瓶構造

Page 67: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69 -

- 269 -

單元柒:微觀的角度

一、 粒子的分佈與物質三態 :

(一)、 三態的定義與粒子分佈:

1. 多數物質在常壓下擁有三態變化,以粒子的觀點;三者粒子分佈並不相同,表現的特徵:如體積、形狀和溫度皆有所不同。(如圖一所示)

(1). 【固態】的粒子特性:

粒子間距小、彼此引力強、只能微輻振動較不自由,所以固態物體有

【固定的形狀】和【一定的體積】。

(2). 【液態】的粒子特性:

粒子間距較固態粒子稍大,能夠自由運動,故液體的【形狀不固定】

、但是【體積固定】。

(3). 【氣態】的粒子特性:

氣體分子間距最大且非常自由,且氣體的【形狀和體積皆不固定】。

※ 液體和氣體會因容器不同而改變形狀故稱為【流體】。

固 體

分子間距小,每一粒子 皆有固定位置不能自由 運動,即固體的 【形狀固定】。

加重壓也不變形,故 【體積固定】。

液 體

因容器形狀不同而改變形狀故: 【形狀不固定】。

加重壓也不變形, 加壓 故【體積固定】。

氣 體

分子間距極大,可 自由運動,隨容器 形狀不同而改變形 狀故【形狀不固定】。

加壓可使氣體分子 間距變小造成形狀 改變、體積縮小, 故氣體的 【體積不固定】

圖一:物質三態與粒子分佈

Page 68: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70 -

- 270 -

2. 由表一看出,物質的粒子間距離在不同的狀態下有很大的差別,粒子間的距離大小可歸納為:氣態>液態>氣態。

3. 固體的粒子有一定的位置且不能大幅度運動,而液體的粒子則無一定的位置且運動幅度較固體為大,而氣體的粒子無論粒子間距或者運動幅度

都是三者中最大的。

4. 「粒子間的距離」及「粒子運動大小」都與「熱能」有直接的關係,也可以說:物質的三態變化是受到熱能的影響而產生的結果。

二、 熱對粒子的影響 :

(一)、 熱能與粒子:

1. 物質會受熱的影響而產生狀態的變化,以微觀的角度而言,究竟構成物質的粒子在固態、液態和氣態各有何表徵或不同之處?

2. 物質皆由微小的粒子所組成,當外界的熱能傳入物質中或者物質本身的熱能流失到外界時;直接對這些粒子產生變化。

3. 熱是能的一種形式,具有作功的本領,故當熱量進出質物時,會對粒子作功,而「溫度」則是熱能對粒子作功所顯現出的表徵。

(二)、 狀態不變時:

1. 同一狀態下,物質受熱時溫度會上升,在單元參、單元肆中提及:熱量變化與物質的溫度變化成正比。

2. 由粒子的觀點,當物質吸收熱能時,會增加粒子運動的速度,而粒子運動的速度愈快則表顯出的溫度就會愈高,亦即粒子運動的動能愈

大,則表現出的溫度就愈高,。

3. 此時粒子間的距離也會因為運動加劇而稍微增加,正可說明物質吸收熱量時,體積會稍微膨脹的道理。

4. 動能與溫度兩者之間有理論公式可供運算,但因許多概念對國中學生而言都還沒學到,故在國中階段尚不會涉及。

(三)、 狀態改變時,熱對粒子的影響:

1. 由粒子觀點來看;狀態的改變直接影響的是粒子間的距離,改變粒子間的距離是需要大量能量的,換言之;要將粒子間的距離變大,就需

要對粒子「作功」。

2. 粒子與粒子之間存在著引力,此種引力來自於化學鍵結或萬有引力,因此要將兩粒子由近拉遠,是需要能量對粒子作功的。

3. 正如在地球上將重物抬起,就是要抵抗地球與重物之間的引力對物體作功,才能將物體與地球的距離拉大,這必需有能量對物體作功,且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外力對物體作功所消耗的能量不會無故消失,

Page 69: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71 -

- 271 -

而是轉變成物體的「重力位能」。

4. 若以磁鐵為例,將磁鐡的 N、S相對,則兩塊磁鐵因磁力而相吸引,今若欲將兩塊互相吸引的磁鐵距離拉大,則需要對兩塊磁鐵施力,當兩

磁鐵的距離增大的同時,外力正對兩磁鐵作功,且所作的功會轉換成

兩鐵之間的位能。(如圖二所示)

5. 純物質在熔化及汽化的過程中,雖然不斷吸收熱量,但為何溫度不會改變呢?這些熱量跑到哪裡去了?讓我們接著討論這個問題。

三、 熱與熔化、汽化 :

(一)、 熔化的過程: 1. 前面已經提到:物質吸收熱量是在增加粒子的動能,同時會使物質的溫度上升,但純物質的熔點固定,也就是說純物質在熔化過程中雖然

不斷的吸收熱量,可是溫度並未增加,代表粒子的動能並增加。

2.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物質在熔化的過程中所吸收的熱能並非無故的消失了,而是另有用處;這些熱能用來轉換成粒子間的位能。

3. 由固體轉變為液體時,物質的粒子間距離必需大幅度增加,這個過程所需大量的熱能被用來轉換成粒子間的位能,暫時儲存在粒子之間,

稱為:熔化熱。

4. 當物質的狀態由液態變成固態時,這些儲存在粒子之間的位能便會再釋放出來成為熱能,這便是凝固熱,而熔化熱=凝固熱,所不同的是:

熔化是吸熱的過程,而凝固則是放熱的過程。

5. 熔化的過程中物質的溫度不會改變,是因為物質達到熔點後,在熔化的過程中粒子的動能並增加,故呈現的溫度不會改變,增加的是粒子

的位能,而粒子所含的位能不會影響物質的溫度。

(二)、 汽化的過程: 1. 物質在汽化的過程中,熱對粒子的影響及其能量的變化與上述原理相同,只是當物質由液體變為氣體時,粒子間改變的距離較熔化時更大,

故所需的熱能遠大於熔化熱,汽化熱>熔化熱。

2. 汽化與凝結的過程相反:

S極 N極外力作功

熱能作功 熱能作功 粒子 粒子

圖二:熱能對粒子作功

外力作功

Page 70: 國中自然第三冊 學習手冊

主題:溫度和熱

- 272 -

- 272 -

(1). 汽化與能量的轉換:當物質的狀態由液態變成氣態時,需要大量的熱能以改變粒子間的距離,這些能量會以位能的形式暫時儲存

起來。(如圖三之甲、乙所示)

(2). 凝結與能量的轉換:當物質由氣體變為液體時,這些儲存在粒子之間的位能便會再釋放出來成為熱能,這便是凝結熱,且:

汽化熱=凝結熱,所不同的是:汽化是吸熱的過程,而凝結則是

放熱的過程。

3. 當物質吸收熱量時,溫度不一定會升高,應視下列兩種情形而定: (1). 狀態無改變時:

此時物質所吸收的熱能會使粒子運動變得更劇烈,亦即物質吸收

的熱能轉變成粒子的動能,所以物質的「溫度增加」。

(2). 狀態改變時(熔化、汽化): 此時物質吸收的熱能用來對粒子作功並轉換成位能,而物質吸收

的熱能並未改變粒子的運動速率,所以粒子的動能不變,即「溫

度維持不變」。

液體分子 間距較小

甲 圖

氣體分子 距離增大

液體分子

乙 圖

圖三:氣體與液體粒子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