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38

Upload: corina

Post on 14-Jan-2016

15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8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改革. 解体.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 斯大林. 列宁. 1917 年 11 月 7 日. 1991 年 12 月 25 日. 课标要求. ( 1 )了解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的主要内容 ;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 ( 2 ) 列举 “ 斯大林模式 ” 的主要表现, 理解 “ 斯大林模式 ” 形成的历史条件和作用. 9 4 年前,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Page 2: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改革 解体

1917 年11 月 7 日

1991 年12 月 25 日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Page 3: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课标要求( 1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 2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和作用

Page 4: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94 年前,“一声炮响”,开创了一个新世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Page 5: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Page 6: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1 、原因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918——1921 初)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918——1921 初)

Page 7: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电影海报《列宁在 1918 》

列宁:苏维埃俄国被敌人包围了,反革命的暴动象火焰一样从这一端烧到那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Page 8: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材料二: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1)“ 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引发什么后果?(2) 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答案:  (1) 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后果: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 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Page 9: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1 、原因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918——1921 初)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918——1921 初)

① 直接: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国内武装叛乱,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国土和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 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Page 10: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A .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B .生产力水平落后C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 .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Page 11: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1 、原因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918——1921 初)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918——1921 初)

2 、内容

农业:工业:流通:分配:

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分析其有何特点?

① 共产主义

② 战 时

Page 12: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材料:……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是什么?

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情境创设与运用

Page 13: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1 、原因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918——1921 初)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918——1921 初)

2 、内容 3 、评价⑴积极: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Page 14: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材料一 1919 年俄国 1 普特( 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 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 卢布

黑市价格 200 卢布

保证军粮供应,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了解战时共产主 政策弊端和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Page 15: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材料二:……最严重的事件是 ,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 l921 年初 , 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 ,在基地举事 , 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 , 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材料三: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与政府矛盾尖锐。

Page 16: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1 、背景

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918——1921 初)一、“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1918——1921 初)

2 、内容 3 、评价

⑵消极 :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⑴积极: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Page 17: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取消贸易

Page 18: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精讲: (1) 适应了战时需要,是“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 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配给制等。(3) 实践证明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Page 19: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二、新经济政策( 1921 年 3 月——)二、新经济政策( 1921 年 3 月——)1 、背景:

2 、内容:

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Page 20: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取消实物分配制

农业农业

工业工业

流通流通

分配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比较两个政策,你认为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2 、内容:

Page 21: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史料分析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新经济政策的

实质是什么?

实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Page 22: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二、新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

1 、背景:

2 、内容:

① 经济上② 政治上

3、评价

⑵作用:

⑴实质:

Page 23: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三、“斯大林模式”三、“斯大林模式”1 、含义

1922年苏联成立。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

材料:此时的苏联仍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 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 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2、背景

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Page 24: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三、“斯大林模式”三、“斯大林模式”

3、内容

2、背景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斯大林

1 、含义

Page 25: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⑴工业: ⑵农业:⑶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 、内容:

Page 26: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农业集体化

Page 27: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⑴迅速实现工业化⑴迅速实现工业化

工业化宣传画

1932 年,一五计划提前九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苏联建成1500多个大企业。

1937 年,苏联的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神奇的计划经济

4、评价(积极):

Page 28: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⑵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⑵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1913 1928 1940

钢煤炭

(百万吨)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Page 29: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 1926年到战前的 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1.9 %,轻工业只有 14.1%,农业则为 1.5 % ……而皮鞋产量仅 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4、评价(弊端):

Page 30: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19131913 年与年与 19371937 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比较比较

19131913 年年

19371937 年年

Page 31: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

牺牲农民利益牺牲农民利益 ,, 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止不前。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止不前。

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4、评价(弊端):

Page 32: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

立向社会主义的的直接过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形 成

知识小结

Page 33: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 马克思说:在一切农民国度里,无产阶级若得不到农民的合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

• 无论物质还是精神的海拔,原点最终都是一个,那就是人的解放。

• “ 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柯林伍德

Page 34: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思考探索

新经济政策成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Page 35: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四、巩固练习

⒉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制订新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是:A 、俄国的国情    B 、允许私人经济成分存在C 、巩固工农联盟  D 、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无偿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 B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 、农民的实际负担大大减轻  D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⒊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A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C 、工业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D 、促进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Page 36: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4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而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    )A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 .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 .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D

Page 37: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5 .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思考: (1)布哈林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2) 苏联是如何改造个体农业的?答案:  (1)正确。改造个体农业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主张在个体农业发展基础上逐步进行,体现了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2) 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Page 38: 第 20 课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6 .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 (    )①适应了被帝国主义列强包围的险恶的国际环境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④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水平,成为以后苏联经济发展的桎梏A .①②④   B .①②③C .②③④ D .①③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