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98
第 1第 2009-02-17 第2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3第 第第 第第第 第2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Upload: idra

Post on 20-Jan-2016

8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8 download

DESCRIPTION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了解:数据传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掌握:数据传输的类型及相应的编码方法 掌握:多路复用技术的分类和适用场合 了解:数据通信中的同步技术 了解: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 掌握:差错控制技术的类型和方法.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1. 信息和编码 信息的载体是文字、语音、图形和图像等。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产生和交换的信息都是由二进制代码表示的字母、数字或控制符号的组合。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11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age 2: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22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2.了解:数据传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3.掌握:数据传输的类型及相应的编码方法4.掌握:多路复用技术的分类和适用场合5.了解:数据通信中的同步技术6.了解: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7.掌握:差错控制技术的类型和方法

Page 3: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33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1. 信息和编码

信息的载体是文字、语音、图形和图像等。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产生和交换的信息都是由二进制代码表示的字母、数字或控制符号的组合。

用二进制代码来表示信息中的每一个字符就是二进制编码。

Page 4: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44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二进制编码标准目前,最常用的二进制编码标准为美国标准信

息交换码( ASCII ),它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CCITT )采纳,并已经发展为国际通用的标准交换代码。

Page 5: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55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3. 数据和信号 网络中传输的二进制代码被统称为“数据”。

“ 信号( signal )”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磁波表示形式。从时间域来看,图 2-1( a )所示的“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信号;而图 2-1( b )所示的“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变化的信号。

Page 6: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66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1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

Page 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77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4. 信道及信道的分类( 1 )信道( 2 )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

① 物理信道:是由信道中的实际传输介质与相关设备组成。

② 逻辑信道:是指在同时建立的多条逻辑上的“连接”。

Page 8: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88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3 )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

根据传输介质是否有形。( 4 )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

按照信道中传输的数据信号的类型来分。( 5 )专用信道和公共交换信道

按照信道的使用方式来分。“专用信道”又称“专线”,它是一种连接用户之间设备的固定线路。

“ 公共交换信道”是一种通过公共网络,为大量用户提供服务的信道。

Page 9: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99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5. 数据单元

在数据传输时,通常将较大的数据块(如报文)分割成较小的数据单元(如分组),并在每一段数据上附加一些信息。这些数据单元及其附加的信息在一起被称为“数据单元”。

Page 10: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1010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2 通讯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1. 传输速率 S (比特率)

传输速率“ S” 是指是指在信道的有效带宽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位( bit )数。 S 的单位为: b/s 、千比特每秒 kb/s( 1×103b/s )等单位来表示。

Page 11: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1111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2 通讯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2. 波形调制速率 B (波特率)

1Baud/s 就表示每秒钟传送一个码元或一个波形。波特率是数字信号经过调制后,模拟信号的传输速率。3. 比特率和波特率之间的关系

参见表 2-1

Page 12: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1212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波特率(调制速率)和比特率(数据传输速率)是两个最容易混淆的概念,表 2-1 给出了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两者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与联系,如图 2-2 所示。

Page 13: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1313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2 比特率和波特率的区别

Page 14: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1414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4. 带宽对于模拟信道,带宽是指物理信道的频带宽度,

其本来的意思是指信道允许传送信号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 , 单位为:赫兹( Hz )、千赫( kHz )、兆赫( MHz )等。

对于数字信道,人们说的“带宽”是指在信道上能够传送的数字信号的速率,即数据传输速率 S 。因此,此时带宽的单位就是比特每秒( bit/s ),表示为: b/s、 Kb/s、Mb/s 等。

Page 15: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1515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5. 信道容量信道容量是一个极限参数,一般是指物理信道

上能够传输数据的最大能力。在实际应用中,高传输速率的通信设备常常被通信介质的信道容量所限制,而得不到充分利用。

Page 16: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1616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6. 带宽、数据传输速率和信道容量的关联

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这两个术语原来都是用来度量信道实际传输能力的指标。现在,一个物理信道常常既可以作为模拟信道,又可以作为数字信道,所以人们既可以使用“带宽”,也可以使用“速率”来描述网络中信道的传输能力。

Page 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1717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7. 误码率 Pe

( 1 )误码率 Pe 的定义误码率是指二进制码元在数据传输中被传错的

概率,也称“出错率”。 Pe 的定义式如下:

式中: N 为传输的二进制码元总数, Ne 表示在接收码元中被传错的码元数。

Page 18: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1818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7. 误码率 Pe

( 2 )误码率的性质、获取与实用意义

① 性质:可靠性的指标。② 获取:在大量重复测试。③ 采用差错控制技术的意义:在使用普

通通信信道传输数据时,物理信道本身的平均误码率不满足可靠性指标的要求,因此,必须采用差错控制技术。

Page 19: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1919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8. 时延

时延是信道或网络性能的另一个参数,其数值是指一个报文或分组从一个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其单位是秒 s 、毫秒( 10-3秒) ms 、微秒( 10-6 秒) μs 等。

时延是由:传播时延、发送时延和排队延时等三部分组成的。

Page 20: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2020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2.1 数据通信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问题

网络中任意两台计算机的通信过程需要解决哪些技术问题呢?① 二进制编码;② 传输的信号类型;③ 数据传输与通信方式;④ 同步技术;⑤ 多路复用技术;⑥ 广域网数据交换技术;⑦ 差错控制技术。

Page 21: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2121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3 数据传输类型及相应技术

数据通信专指信源(发送信息的一方)和信宿(接收数据的一方)中信号的形式均为数字信号的通信方式。因此,可以将“数据通信”定义为:在不同的计算机和数字设备之间传送二进制代码“ 0” 、“ 1”对应的比特位信号的过程。

在数据通信过程中,传输的数据信号的类型不同,使用的技术就不同。为此,数据传输系统有“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两种传输方式。

Page 22: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2222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3.1 基带传输与数字信号的编码

1. 基带、基带信号和基带传输

数字信号也被称为“数字基带信号”,简称为“基带信号”。在线路上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方法称为 “基带传输”方法。

在基带传输中,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其一,基带信号的编码问题;其二,收发双方之间的同步问题。

Page 23: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2323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 数字信号的编码在基带传输中,用不同极性的电压、电平值代

表数字信号 “ 0” 和“ 1” 的过程,称为基带信号的“编码”;其反过程称为“解码”。

在发送端,编码器将计算机等信源设备产生的信源信号,变换为用于直接传输的基带信号;

在接收端,解码器将接收到的基带信号,恢复为与发送端相同的、计算机可以接收的信号。下面介绍 3 种基本的编码方法:

Page 24: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2424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3.非归零( Non-Return to Zero, NRZ )编码

①编码规则: NRZ 编码方法的示例如图 2-3( a )所示。用负电压代表数字“ 0” ,正电压代表数字“ 1” 。

②特点: NRZ 编码的优点是简单、容易实现;缺点是接收方和发送方无法保持同步。③位同步:为了保证收、发双方的按位同步,

必须在发送 NRZ 编码的同时,用另一个信道同时发送同步时钟信号,参见图 2-3( a )。④应用:计算机串口与调制解调器之间使用的

就是基带传输中的非归零码技术。

Page 25: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2525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4. 曼彻斯特( Manchester )编码

①编码规则:前半周期为该位值“反码”电平值,后半周期为该位值的“原码”电平值。中间的电平跳变作为双方的同步信号。如图 2-3( b )所示。

②曼彻斯特编码的同步信号:曼彻斯特编码中的中间电平跳跃,既代表了数字信号的取值,也作为自带的“时钟”信号。③特点:优点是收发信号的双方可以根据自带

的“时钟”信号来保持同步;缺点是效率较低。④应用:典型的 10BASET、 10BASE2 、和

10BASE 5低速以太网使用的是曼彻斯特编码技术。

Page 26: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2626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5. 差分曼彻斯特( De-manchester )编码

①编码规则:遇“ 0”跳变,遇“ 1保持”,“中间跳变”。其示例的波形如图 2-3( c )。

②特点: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的优点是自含同步时钟信号、抗干扰性能较好;缺点是实现的技术复杂。

③同步信号:中间的电平跳变作为“同步时钟”信号。

Page 2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2727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3 二进制数据的基带信号的编码波形

111 000100数 据

(a)NRZ

同步时钟

(b)曼彻斯特编码

(c)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Page 28: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2828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3.1 基带传输与数字信号的编码

基带传输的特点如下:

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

缺点是:由于基带信号频带宽,传输时必须占用整个信道,因此通信信道利用率低;占用频带宽,信号易衰减;只能使用有线介质传输,限制了使用的场合。在局域网中经常使用基带传输技术。

Page 29: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2929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3.2 频带传输与模拟信号的调制1. 调制、解调与频带传输利用模拟信道实现数字信号传输的方法称为“频

带传输”。在发送端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为

“调制”( modulation ),相应的设备称为“调制器”( modulator );在接收端把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 demodulation ),相应的设备称为“解调器”( demodulator );而同时具有调制与解调功能的设备被称为“调制解调器”( modem )。

Modem 就是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之间的变换设备。

Page 30: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3030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 数字数据(信号)的调制 在调制过程中,运载数字数据的“载波信号”可以表示为: 其中,振幅 A 、角频率 ω 、相位 ψ 是载波信号的 3 个可变电参量;每次变化一个电参数,固定另外两个电参量。

Page 31: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3131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3. 幅度调制 ASK

①ASK 调制规则:幅度调制又称为“振幅键控”( amplitude-shift keying, ASK ),两种载波幅度值的调幅波形如图 2-4( a )表示。

②ASK 的特点:幅度调制的技术比较简单,信号容易实现,但抗干扰的能力较差。

Page 32: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3232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4. 频率调制 FSK

①FSK 调制规则:频率调制又称为“移频键控”( frequency-shift keying, FSK )。其调制波形如图 2-4( b )所示。

②FSK 的特点:频率调制的电路简单,抗干扰能力强,但频带的利用率低,适用于传输速率较低的数字信号。

Page 33: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3333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5. 两相相位调制 PSK

PSK( phase-shift keying ),相位调制又称为“移相键控”。

① 用初始相位 “ Φ0 =0” 表示数字“ 1”, Φ0 = 表示数字“ 0”绝对调相编码波形如图 2-4( c )所示。

②PSK 相对调相:其编码规则为用当前波形的初始相位,相对于“前一个波形”的初始相位的偏移值来表示数字信号“ 0” 、“ 1” 。两相相对调相的编码波形如图 2-4( d )所示。

Page 34: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3434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4 模拟数据信号的二相调制(编码)波形图

Page 35: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3535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6. 多相调相多相调制的也有“相对调相”和“绝对调相”

两种。多相调制的状态数 n 与每次传输的二进制比特位的数目 m 的关系如下:

n= 2m

m :波形每变化一次传递的二进制数字的比特位数;n :波形的所有不同状态数目。

例如:在图 2-5 所示的四相调相中,每次传递两个( m= 2 )比特位;共有 4 种( n= 22= 4 )状态。四相调相、八相调相、 16 相调相中,各种相位的数据表示,参见表 2-2 、表 2-3 和表 2-4 。

Page 36: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3636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5 四相相位调制(绝对)波形图

二进制数据

四相相位调制(绝对)

Page 3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3737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表 2-2 、表 2-3 和表 2-4 。

表 2-2 4 相调相的相位变化值

表 2-3 8 相调相的相位变化值

表 2-4 16 相调相的相位变化值总之,相位调制技术占用频带较窄,抗干扰性

能好。

Page 38: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3838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3.3 脉冲编码调制方法

1. 脉冲编码调制概述脉冲编码调制( pulse code modulation, PC

M )是模拟数据信号数字化采用的主要方法。

由于数字信号传输失真小、误码率低、数据传输速率高,因此,语音、图像等信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必然,但这是些信号必须数字化才能被计算机接收和处理。

Page 39: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3939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3.3 脉冲编码调制方法( 1) PCM 的主要优点抗干扰能力强、失真小、传输特性稳定等特点。

( 2) PCM典型的应用 - 语音数字化

在现代电话交换网中,在发送端,先使用 PCM 技术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再进行基带传输或信号交换;在接收端,再将数字信号还原为语音信号传递给终端的语音用户。在图 2-6 所示语音数字化过程中,在发送端通过“ PCM 编码器”将语音数据变换为数字化的语音信号,通过通信信道传送到接收方;接收方再通过“ PCM 解码器”还原成模拟语音信号。

Page 40: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4040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6 PCM脉冲编码调制应用示意图

Page 41: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4141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3.3 脉冲编码调制方法2. PCM 的工作原理脉冲编码调制包括三部分:采样、量化和编码,参

见图 2-7 。( 1 ) 采样PCM 技术,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都采集模拟信号

的一个瞬时电平值做为样本。满足从采样样本中,重构原始信号的采样定理表达公式如下 :  

Fs(=1/Ts)≥2•Fmax或 Fs≥2•Bs

  

Page 42: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4242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7 PCM 的工作原理

Page 43: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4343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3.3 脉冲编码调制方法( 2 )量化

量化是指将取样样本的幅度,按量化级决定采样样本的取值过程。( 3 )编码

编码就是是用一定位数的二进制代码表示量化后的采样样本的量级。当有 L 个量化级时,则二进制的位数为 m=log2L 。如: PCM 用于数字化语音系统时,将声音分为128 个量化级;就采用 7 位二进制编码表示,再使用 1 个比特位进行差错控制;这样,采样速率 8000样本/秒,因此,一路话音的数据传输速率为 8×8000 b/s= 64kb/s 。

Page 44: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4444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4 数据传输方式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有“并行传输”和“串行传

输”两种方式。2.4.1 并行传输

“ 并行传输”是指二进制的数据流以成组的方式,在多个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的方式。

如图 2-7 所示,计算机的并行端口常用于连接打印机,一个字符分为 8 位,每次并行传输 8 比特信号。并行传输的速率高,但传输线路和设备都需要增加若干倍;因此,一般适用于短距离、传输速度要求高的场合。

Page 45: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4545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7 并行数据传输方式

发送端

接收端

8信道

7信道

6信道

5信道

4信道

3信道

2信道

1信道

Page 46: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4646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4.2 串行传输串行传输是指通信信号的数据流以串行方式,一位一位地在信道上传输,因此,从发送端到接收端只需一条传输线路。在串行传输方式下,虽然,传输速率只有并行传输的几分之一,如,图 2-8 中所示的 1/8 。因此,可以节省大量的传输介质与设备;为此,串行传输方式,大量用于远程传输的场合。

Page 4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4747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8 串行数据传输

Page 48: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4848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4.2 串行传输串行传输又有 3 种不同的方式:即单工通信、半双工

通信和全双工通信。1. 单工通信( single-duplex communication双线制)

在单工通信中,信号在信道中只能从发送端A 传送到接收端 B 。因此,理论上应采用“单线制”,而实际采用“双线制”;在实际中,需要用两个通信信道,一个用来传送数据,一个传送控制信号,简称为“二线制”,如图 2-9 所示。

Page 49: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4949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9 “ 单工”通信方式

A B

Êý¾ÝÐŵÀ

¼à¿ØÐŵÀ

Page 50: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5050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4.2 串行传输2.半双工通信 ( half-duplex communication ,双线制 +开关)

在半双工通信中,允许数据信号有条件双向传输,但不能同时双向传输。理论上应采用“单线制 -开关”,而实际采用“双线制 +开关”。

Page 51: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5151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10 “半双工”通信方式

·¢

ÊÕ ·¢

ÊÕ

¼à¿ØÐźÅ

Êý¾ÝÐŵÀ

A BK1 K2

Page 52: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5252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4.2 串行传输3. 全双工通信(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 ,四线制)全双工通信中,允许双方同时在两个方向进行

数据传输,它相当于将两个方向相反的单工通信方式组合起来。因此,理论上应采用“双线制”,而实际采用“四线制”,如图 2-11 所示。全双工通信效率高,控制简单,但造价高,适用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需要设置传通信方式的设备有网卡、声卡。

Page 53: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5353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11 “全双工”通信方式

·¢

ÊÕ ·¢

ÊÕ

Êý¾ÝÐŵÀ

Êý¾ÝÐŵÀ

¼à¿ØÐźÅ

¼à¿ØÐźÅ

A B

Page 54: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5454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5 数据传输中的同步技术同步技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①何时开始发送数据?② 发送过程中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是否一致?③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多少?④ 发送时间间隔的大小是多少?

为了避免收端与发端的失步,收端与发端的动作必须采取严格的同步措施。

Page 55: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5555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5.1 位同步实现时钟信号位同步的技术有两种方法:1. 外同步 - 采用单独的数据线传输时钟信号 在传输的双方,采用单独同步线的方法就被称

为“外同步”。 2. 内同步 - 采用信号编码的方法传输时钟信号当数据传输距离较远时,为了降低投资,除数

据传输线外,不再专门铺设专用的时钟传输线路;而采用在传输数据信号时,同时传递位同步信号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内同步”法。这种方法常用在基带局域网的数据传输中。

Page 56: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5656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5.2 字符同步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我们将在同步过程中,

采用的协调接收端与发送端收发动作的技术措施称为“字符同步”技术。

在“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技术中,分别采用了“起始位 /停止位”和 “起始同步字符 /终止同步字符”两种字符同步方式。

Page 5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5757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5.3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1. 异步传输方式( 1 )什么是异步传输方式?

如图 2-15 所示,异步传输的特点是以一个个的字符为单位进行数据传输的。( 2 )异步传输的工作特点( 3 )异步传输的应用特点( 4 )异步传输的应用场合异步传输方式适用于低速通信设备和低速(如

10~1500 字符 / 每秒)通信的场合。

Page 58: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5858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15 异步传输方式

Page 59: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5959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5.3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Page 60: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6060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 同步传输方式( 1 ) 什么是同步传输方式?在同步传输过程中,大的数据块是一起发送的,在数据块的前后使用一些特殊的字符作为成帧信息。

Page 61: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6161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16 同步传输方式

Page 62: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6262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5.3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2 ) 同步传输的工作特点( 3 ) 同步传输的应用特点( 4 ) 同步传输的应用场合主要用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智能终端与主机之间的通信,以及网络通信等高速数据通信的场合。

Page 63: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6363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6 多路复用技术2.6.1 多路复用技术概述1. 什么是多路复用技术?

多路复用技术是指在同一传输介质上“同时”传送多路信号的技术。就是指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同时建立多条逻辑上的通信信道的技术。2. 多路复用技术的实质和研究目的( 1 )研究多路复用技术的原因与目的( 2 )多路复用技术的实质与工作原理

多路复用技术的实质就是共享物理信道。组成结构参见图 2-16 。

Page 64: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6464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16 多路复用技术的工作原理图

多路复用器

多路复用器

高速通信线路......

.

.

.

.

.

.

Page 65: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6565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6 多路复用技术3. 多路复用技术的分类

1 )频分多路复用: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DM 。

2 )时分多路复用(静态):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 ;又称为“同步时分多路复用”。

Page 66: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6666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6 多路复用技术3 )波分多路复用: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 。4 )异步时分多路复用(动态):

asynchronous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ATDM ;又称为“统计时分多路多路复用”。

5 )码分多址: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

6 )空分复用: 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 SDM 。

Page 6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6767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6.2 频分多路复用1. 工作原理

FDM 技术将物理信道按频率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的子信道,每个子信道用来传送一路信号,如图 2-17 所示。

Page 68: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6868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17 FDM原理图

A子信道(逻辑信道)

B子信道(逻辑信道)

C子信道(逻辑信道)

Fa

Fb

Fc

0

f

t

保护频带 信道可用带宽

Page 69: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6969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6.2 频分多路复用2. FDM 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

应用 FDM 技术时,其“物理信道”是指实际复用的真实信道;而“逻辑信道”是指划分出来的每个子信道。

①单个信道的带宽:Fi=Fm+Fg

② 多路复用系统的总带宽:F= N×Fi = N×( Fm+Fg )

Page 70: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7070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6.2 频分多路复用3. FDM 应用条件

FDM 的应用条件是单个信号源所需的带宽大大小于物理信道总带宽。4. FDM 的应用特点

所有用户在同一个时刻,占用了不同的频带带宽资源。 FDM 适用于传输占用带宽较窄的“模拟信号”,而不适合传输占用带宽很宽的“基带信号”。

Page 71: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7171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6.3 时分多路复用1. 工作原理

示例:图 2-18 中,表示了 A、 B、 C三个信号源。先将各路信号各自的传输速率都调整到28.8kb/s 。这样,在第一秒的第一个 1/3 秒的 t1 内,传输了 A 信号源的数据量 9.6kb ;在第二个 1/3 秒的 t2 内,传输了 B 信号源的数据量 9.6kb ;在最后一个 1/3 秒的 t3 内传输了 C 信号源的数据量9.6kb 。接下来,传递 A、 B、 C三个信号源在第2 秒的数据……。这就是 TDM 技术的应用。

Page 72: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7272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6.3 时分多路复用2. FDM 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

应用 FDM 技术时,其“物理信道”是指实际复用的真实信道;而“逻辑信道”是指从宏观上看的每个子信道。多路输入信号在不同的时隙内轮流、交替地使用物理信道进行传输,如图 2-18 所示。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里,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即物理信道的整个带宽。

Page 73: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7373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18 时分多路复用

A子信道 的时隙

A

0

f

t

时分复用帧

AB AC B C B C B CA

信道可用带宽

t 1 t 2 t 3

Page 74: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7474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6.3 时分多路复用3. TDM 应用条件

TDM 的应用条件是单个信号源所需的传输速率大大小于物理信道允许的传输速率。

4. TDM 应用特点TDM 是分时使用物理信道。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更加适用于传输占用信道带宽较宽的数字基带信号,所以 TDM 技术常用于基带网络中。

Page 75: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7575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6.4 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WDM )

对于使用光纤通道( Fiber Optic channel )的网络来说,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是其适用的多路复用技术。

实际上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WDM 所用的技术原理、特点与前面介绍的 FDM 技术大致相同。 WDM 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 2-19 所示。在WDM 技术中,是利用光学系统中的衍射光栅,

来实现多路不同频率光波信号的合成与分解。

Page 76: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7676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19 波分多路复用

共享光纤

光纤1中光束波长W 1

光纤2中光束波长W 2

光纤3中光束波长W 1

光纤4中光束波长W 2

Page 7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7777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7 广域网中的数据交换技术在计算机的远程网络或广域网中,节点间的数

据转接过程,统称为数据交换( switch ),常用的交换技术有 3 种。2.7.1 线路交换

线路交换( circuit switching )又称“电路交换”图 2-20 给出了两台计算机之间通过通信子网,进行 “线路交换”的工作原理。

Page 78: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7878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1. 线路交换技术的工作过程线路交换的工作过程分为:线路建立阶段、数

据传输阶段和线路拆除阶段等 3 个阶段。

( 1 ) 线路建立( 2 ) 数据传输( 3 ) 线路拆除

Page 79: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7979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20 线路交换的工作原理

Page 80: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8080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 线路交换技术的应用特点( 1 )优点

①传输延迟小。②线路一旦接通,不会发生冲突。③可靠性和实时响应能力都很好。

( 2 )缺点① 建立线路所需的时间较长。②双方便独占线路,信道利用率低。③ 无法发现并纠正传输过程中的错误。④很难适应具有不同类型、规格、速率和编码

格式的之间的通信。

Page 81: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8181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3. 线路交换技术的应用场合

线路交换适用于高负荷的持续通信和实时性要求强的场合;不适合传输突发性、间断型数字信号的计算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通信。

Page 82: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8282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7.2 存储转发交换1.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与线路交换方式的主要区别

①拟发送的数据与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等一起组成一个数据单元(报文或报文分组)进入通信子网。

②作为通信子网交换节点的专用计算机(通信控制处理机)或路由器等,负责完成数据单元的接收、存储、差错校验、路径选择和转发工作。

Page 83: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8383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的应用特点

① 多个报文(或报文分组)可以共享通信信道,线路的利用率高。

② 网络节点具有路经选择功能,可以平滑通信量,提高信通效率。③网络节点具有差错检查和纠错功能。④可以进行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变换。

Page 84: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8484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3. 存储转发交换方式的分类利用存储转发交换原理传送数据时,被传送的

数据单元可以分为“报文”和“分组”两类,对应的交换方式可以分为报文交换( message switching )和分组交换( packet switching )两类。无论哪种存储转发式交换,其工作原理:都是接收后,先存储;再寻径;最后,沿选择的路径,转发数据单元(报文或分组)。( 1 )报文交换( 2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又称为包交换,其

工作原理如图 2-21 所示。

Page 85: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8585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21 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

Page 86: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8686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8 差错控制技术1. 什么是差错?我们把通过通信信道接收到的数据与原来发送的数据不一致的现象称为“传输差错”。2. 差错的分类与差错出现的可能原因( 1 )热噪声差错“热噪声差错”是指由传输介质的内部因素引起的差错。( 2 )冲击噪声差错“冲击噪声差错”是指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差错。

Page 8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8787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3. 无差错传输通常采用的两种控制技术

在差错控制技术中,通常包括“差错的检查”和“差错的纠正”两个主要内容。( 1 )检错法

①检错法与检错码。②常用的检错码有:奇偶校验码、方块码和循

环冗余码校验( CRC )码等。③检错法的特点:通过“检错码”检错,通过

“重传机制”达到纠正差错的检错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网络。

Page 88: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8888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3. 无差错传输通常采用的两种控制技术

( 2 )纠错法(又称为正向纠错法)

①纠错法与纠错码。②纠错法的特点:含有大量的“附加位”(又

称“非信息”位);因此,传输效率较低。③适用场合:没有反向信道,线路传输时间长,

要求重发不经济的场合 .

Page 89: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8989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8.1 奇偶校验1. 奇校验和偶检验奇偶校验的英文简称为 VRC ,也被称作“垂直

冗余校验”。奇偶校验分为“奇校验”和“偶校验”两种。2. 奇偶校验的工作原理

接收方对收到的数据做与发送端一致的“奇检验”或“偶校验”;有错就要求对方重发。3. 奇偶校验的特点与适用场合奇偶校验法常用在低速通信的场合。

Page 90: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9090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表 2-6 奇偶校验位的设置

Page 91: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9191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8.2 方块校验1. 方块校验

方块校验的英文简称为 LRC ,也被称作“水平垂直冗余校验”,其工作原理的实质仍然是奇偶检验。由于 LRC对方块的行与列都进行奇偶校验,因此,大大地提高了检错率。2. LRC校验的工作原理

LRC校验的工作原理与 VRC 类似。 LRC 方法有较强的检错能力,基本上能发现所有一位、两位或三位的错误,被广泛地用在计算机通信和某些计算机外设的数据传输中。

Page 92: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9292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Page 93: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9393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8.3 循环冗余校验循环冗余校验CRC 是一种较复杂的校验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多项

式除法检验差错的方法。1. CRC 的工作过程( 1)CRC 码的工作原理( 2 )发送方的处理( 3 )发送形成的比特序列( 4 )接收方的处理2. CRC 的工作示例例题:试通过计算求出 CRC校验码,并写出实际传输的比特序列。

Page 94: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9494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CRC 的工作示例图 2-22 CRC校验码的计算 图 2-23 CRC校验码的接收验证发送且经通信信道传输的数据比特序列为由以

下两个部分组成: ① 要发送的二进制信息比特数据②CRC校验码比特序列

注意:求出的值余数 R(x)不足 k 位时,应在余数之前补 0到 k 位,生成 k位 CRC 码。

CRC 码检错能力强,容易实现,是目前最广泛的检错码编码方法之一。

Page 95: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9595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8.4 差错控制机制通常采用两种差错控制机制来实现纠错的目的;

其中最常用的是自动反馈重发( Automatic Request for Repeater, ARQ )机制。

ARQ 有两种方式。1. 停止等待 ARQ协议停止等待 ARQ 方式的工作过程如图 2-24 所示。

2. 连续的 ARQ协议方式实现连续 ARQ协议的方式有 2 种:拉回式方式

与选择重发方式。

Page 96: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9696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24 停止等待方式

Page 9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9797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图 2-25 拉回 ARQ ;图 2-26 选择重发 ARQ方式

Page 98: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第第 9898页页2009-02-17 第 2 章 数据通信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 3 版) 主编:尚晓航

2. 连续的 ARQ协议方式( 1 )拉回方式( Go-back-N ARQ )

拉回方式的工作示例如图 2-25 所示。

( 2 )选择重发方式重发方式的工作如图 2-26 所示。选择重发方式

的效率将高于拉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