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l proof

17
讀書好 讀好書 好好讀書 中國:淡定式突圍 沈山 詹宏志——我不是一個怪物, 我只是真的喜歡書 姜妍、江楠 一步一步改變世界 鄒崇銘專訪 唐英年專訪 全世界最快的秘密 莊曉陽 58 免費贈閱 Books4You Magazine 讀書好 月刊 JUL 2012 贊助:

Upload: kris-cheng

Post on 24-Jul-2015

29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Final Proof

讀書好讀好書 好好讀書

中國:淡定式突圍沈山

詹宏志——我不是一個怪物,我只是真的喜歡書

姜妍、江楠

一步一步改變世界鄒崇銘專訪

癖唐英年專訪

全世界最快的秘密莊曉陽

58免費贈閱

Books4You Magazine

讀書好 月刊JUL 2012

贊助:

Page 2: Final Proof

贊助:

《讀書好》由上書局及MGuru出版。本刊保留一切文字及圖像之版權,未經本出版社同意,不得將內容全部或部分複製或轉載。

©2012 UP Publications Limited©2012 MGuru Limited

EDITORIAL 《讀書好》編輯委員會

Editor-in-Chief 鄺頴萱

Executive Editor 李澤文

Contributor 莊曉陽

Editors 鄭樂捷

張綺貞

蕭家怡

ARTCreative Consultant 劉小康

Graphic Design 讀書好設計部

一般查詢

[email protected]

九龍觀塘巧明街112號友聯大廈七樓

Tel: (852) 2512 1002Fax: (852) 2512 1909

讀書好網上版www.books4you.com.hk www.讀書好.hk

CONTENTS派發地點 編者的話書店及Cafe全線索閱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天地圖書天利行書局香港圖書中心尚書房大眾書局香港區西環University Bookstore(香港大學)Nobletime精神書局中環創bookcafeRELAY經緯藝穗會香港上海印書館Coffee Book齡記書店金鐘Pumpernickel黑麥灣仔城邦書店森記圖書陳湘記灣仔生活文化館TheBookshopPumpernickel黑麥銅鑼灣樂文書店 阿麥廚房銅鑼灣書店開益書店學術專業圖書中心皇冠書屋人民書店Pumpernickel黑麥Roundtable Café書得起香港書城網上書店天后Pumpernickel黑麥北角精神書局鰂魚涌Cafe’21Pumpernickel黑麥柴灣神州舊書文玩有限公司九龍區紅磡辰暉文具尖沙咀讀書好棧Nobletime(港鐵尖東站)Swindon Book Co. Ltd香港藝術館大業藝苑MetrobooksDymocks油麻地Kubrick九龍塘Point to Life Books Company旺角開益書店樂文書店田園書店教協田園書店榆林書局基道書樓序言書室國風堂自遊人書店TC2 Cafe’博學軒Metrobooks齡記書店美孚紫羅蘭書局九龍城嘉文書局土瓜灣1a spaceVideotage(錄映太奇)新蒲崗Metrobooks荔枝角世紀書樓Pumpernickel黑麥新界區荃灣啟明書局Downtown Hot Dog Company元朗光明書局屯門樂活書緣沙田University Bookstore(中文大學)

商場香港區灣仔海港中心銅鑼灣世貿中心柴灣新翠商場九龍區觀塘apm黃大仙

領匯旺角新世紀廣場新界區葵芳 新都會廣場將軍澳東港城 將軍澳中心荃灣荃灣廣場 荃錦中心新領域廣場沙田新城市廣場 新城市中央廣場大埔 大埔超級城 新達廣場元朗新元朗中心元朗廣場屯門 錦薈坊卓爾廣場上水 上水廣場

學校大專院校香港大學學生會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學生會 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香港樹仁大學學生會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 明愛徐誠斌學院(香港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分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九龍塘分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利臣山分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分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黃克競分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觀塘分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屯門分校)香港專業進修學校中學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聖母院書院協恩中學 喇沙書院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聖芳濟書院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迦密中學 港九潮州公會中學拔萃男書院 英華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德愛中學聖言中學 觀塘官立中學褔建中學香港真光中學玫瑰崗學校(中學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聖保羅書院聖保羅男女中學聖若瑟英文書院金文泰中學英皇書院聖嘉勒女書院聖士提反書院中華基金中學皇仁書院聖保祿學校(中學部)鳳溪廖萬石堂中學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元朗公立中學元朗商會中學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趙聿修紀念中學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天水圍官立中學深培中學屯門官立中學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順德聯誼總會梁銶琚中學嗇色園主辦可藝中學浸信會呂明才中學聖公會林裘謀中學東華三院黃鳳翎中學沙田官立中學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荃灣官立中學保良局李城璧中學迦密主恩中學寶覺中學景嶺書院佛教善德英文中學風采中學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將軍澳香島中學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保良局顏寶鈴書院中聖書院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香港華仁書院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中學

南島中學耀中國際學校(中學部)真光女書院聖類斯中學嶺南衡怡紀念中學堅樂中學藍田聖保祿中學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棉紡會中學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香港培道中學中華基督教會公理高中書院中華基督教基協中學裘錦秋中學靈糧堂劉梅軒中學中華傳道會李賢堯紀念中學元朗信義中學循道衞理聯合教會李惠利中學香港紅十字會甘迺廸中心嘉諾撒聖家書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迦密唐賓南紀念中學潔心林炳炎中學聖公會聖三一堂中學迦密聖道中學培僑中學麗澤中學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九龍真光中學張祝珊英文中學保祿六世書院民生書院保良局唐乃勸中學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李求恩紀念中學石籬天主教中學樂善堂余近卿中學中華基督教會青年會中學保良局甲子年中學青衣皇仁舊生會中學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羅定邦中學邱子文高中學校香港仔工業學校賽馬會體藝中學培僑書院浸信會永隆中學荃灣聖芳濟中學鄧鏡波學校基督教崇真中學小學香港培正小學基督教宣道會徐澤林紀念小學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中華基督教會拔臣小學浸信會呂明才小學保良局陳守仁小學荃灣官立小學聖公會奉基千禧小學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大埔循道衛理小學Victoria Shanghai Academy樂善堂楊仲明學校聖嘉勒小學暨幼稚園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

其他亞洲電視ATV鳳凰衛視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又一村會所)上環小童群益會中環G.O.D.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領袖發展中心銅鑼灣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G.O.D.旺角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思亞升學中心太子香港健康協會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黃大仙安徒生會牛頭角香港遊樂場協會彩霞青少年中心土瓜灣電影文化中心 (香港)將軍澳藝進同學會賽馬會將軍澳青年坊葵涌香港遊樂場協會賽馬會上葵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沙田 香港小童群益會馬鞍山東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青衣香港遊樂場協會賽馬會青衣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觀塘Zixag

04 世界在看甚麼書?

06 書寫大國 中國:淡定式突圍

詹宏志──我不是一個怪物,我只是真的喜歡書

12 聲聲入耳 一步一步改變世界鄒崇銘專訪

16 讀好專題

旅行哲學

24 打開書櫃

癖 唐英年專訪

32 細讀專欄 細讀中東:莊曉陽 全世界最快的秘密

34 新地開心閱讀

ISSUE #58 / JUL 2012

月刊 認識中國

自從實行新高中課程,推行通識教育,及將國民教育準備納

入學校課程後,大家對國民教育這課題也關心起來。我認為

根本無須花費這麼大氣力,倒不如恢復中國歷史為中學必修

學科,這才是出路。

我們要認識中國,無須爭論,但卻要弄清楚,要認識甚麼?

我們認為首先要搞清楚「中國」是甚麼?借用內地歷史學者

葛兆光的看法,他提出中國既是一個疆界國土的地理概念,

亦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概念,亦是一個政治上政府的

概念。而三者當中,最重要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認同,而不

是政治意義上的政府。要認識文化意義上的國家,必須從中

國歷史,而不是從時事開始。因為歷史才可以為人民提供記

憶、凝聚共識、確立認同。

中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是因為文化上的傳承,王朝政府

不斷更替,執政民族也時有變更,有來自北方草原的遊牧民

族,成立過盛唐、蒙元及大清帝國,版圖之大,遠超於漢族

政權。只要拿本中國歷代地圖集來看,便見到中國國土疆界

不斷改變。只有文化中國,是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書

同文、車同軌」之後,核心的中國文化概念已經形成,包括

使用漢字,讀同一批經典,有相同的宗族家庭觀念。中國人

的認同,不是政權、種族,而是文化。

葛兆光提出區別「文化意義上的國家」和「政治意義上的政

府」,我認為這是十分重要,因為在文化意義上認同中國、

愛中國,絕不等於認同某一政治體制和政府。作出了這樣區

分後,大家定會明白歷史教育比甚麼通識及國民教育重要。

一個民族如果遺忘了歷史,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點及定位。

而也只有認識歷史文化意義上的中國,大家才有真正立足

點,去評議今日政治意義上的政府。亦只有如此,才能離開

國民教育是否政治灌輸的質疑。

鄺頴萱

Page 3: Final Proof

china

taiwan

u.s.a.hong kong

世 界 在 看 甚 麼 書 ?世 界 在 看 甚 麼 書 ?

united kingdom

canada

Gok Cooks Chinese作者:Gok Wan書名看起來是華人教煮中菜,作者雖是「華人」,卻非專業廚

師。Gok Wan是英國相當有趣的電視節目主持,父親十六歲從香港移民英國,與當地女子結婚,在李斯特城經營中菜館。身為混

血兒已夠獨特,Gok Wan少年時體重近三百磅,更是同性戀者,令他飽受欺凌。他後來發奮減肥,變成高 型男,從事服裝形象

顧問,成名於電視節目How to Look Good Naked,少年經歷令他幫助別人對自己的身型重拾自信,更成為暢銷書。此書則從他

的獨特角度看中菜,除了教人用父親的方

法下廚,更多的是看他家裏的中國文化傳

承,對他的成長和飲食生活的影響。

CANADA

《香港本土論述2011:本土的性與別/想像新界》編者:馬家輝、梁文道、王慧麟

《香港本土論述》系列至今已是第四冊,由馬家輝、梁文道、王

慧麟主編,每年舉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

的議題交流,其後匯集成書。去年此系列論壇主題為「本土的性

與別」及「想像新界」,為雙封面,探討性別引伸的各種問題,

以及新界究竟是甚麼。另一部分

「本土X政治主體」旨在回應陳雲的「香港城邦論」,香港的主體和

特區混亂時局的起源,是探討香港

該往何處時,必須理清的事項。書

中亦加入「本土X危機社會」研討會及其後的專題文章,香港過去七

年政治發展的危機,與全球危機社

會的互動,也是重要討論。

《走進生命的學問》

作者:周保松

一生中,能有多少良師、益友?到他日為「人之患」,又能有多

少好學生?周保松生於中國大陸,移居到香港,於中文大學哲學

系完成本科課程,於英國留學後,回到中大任教,現任政治與行

政學系助理教授。他把多年來遇到的良師、益友、好學生等等的

交流合成文集,達數十萬字,整理部分成

書。他的移民史、與老師陳特、摯友陳日

東和梁文道等的對談、政治哲學的學問、

中文大學和新亞書院的精神、寫給畢業生

的感悟等等,都是他筆下的題材。《走進

生命的學問》部分內容來自周保松數年前

的舊作《相遇》,亦加入新文章,即使主

銷中國大陸,依然受到香港讀者的喜愛。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

作者:管仁健

這本書來自奪得「第六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首獎的《你不知

道的台灣》,將當中《戒嚴時代的校園奇案》單元結集成書。這

可不是一般的blog,作者管仁健是得過不少獎項的出版社主編,在網上透過數十年前的舊日記、舊剪報談歷史故事,每篇文章時

常超過一萬字,長篇怪論引來大批台灣網

民觀看,點閱數超過五百萬。台灣戒嚴時

代,甚麼荒謬的事都有,聯考作弊案、建

中學生殺人案、迷你裙和熱褲「搶佔西門

町」,這些怪事在今天的台灣人眼中,看

來依然引人入勝。作者說喜歡把自己關在

「時間膠囊」說舊事,因為那個年代長大

的人再壞的事都捱過,值得回味。

TAIWAN

CHINA

HONG KONG

《綠皮火車》

作者:周雲蓬

韓寒曾經辦過一本《獨唱團》文藝雜誌,出過一冊以後無法再出

版,原因不明。那唯一一冊的第一篇文章,正正就是中國失明歌

手周雲蓬的《綠皮火車》。綠皮火車,是中國舊式火車的代名

詞。周雲蓬小時開始患青光眼,他的媽媽

於是帶他坐火車四處去看病,一次次火車

旅途,令他見到中國的方方面面,雖是盲

人,但他心裏的感受比一般人更深,也使

他的歌比一般人更刺中中國社會的弊病。

此書是他2011年至2012年初的歌遊記合集,把他天南地北行過的路、唱過的歌、

遇過的人一一記下來,既是一本歌謠詩

集,也是中國的寫照。

U.S.A.

UNITED KINGDOM

In One Person作者:John Irving男主角Billy Abbott愛上了女主角Miss Frost,這看來是很簡單的愛情小說。不過著名作家John Irving的新書必然與性別有關,Billy是雙性戀者,而Miss Frost是比他大一點的變性女士。Billy去圖書館找討論「愛上不該愛的人」的書,管

理員Miss Frost開始時介紹他看Wuthering He ig h t s和 Ja n e Ey r e,還給他看H e n r y Fielding的Tom Jones。後來Miss Frost更給他看James Baldwin的Giovanni’s Room,引導Billy應忠於自己的情慾,愛上男性女性,甚至是變性的自己,都不應該是問

題。作者覺得人們都曾有些自覺是「錯」

的性幻想,只是人們刻意去忘記,其實應

要正面面對。

《許倬雲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

作者:許倬雲

歷史學者許倬雲說:「一個朝代的盛衰,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公

權力的核心是不是開放的。」他認為可以將國家看做一個大的系

統,系統內部各部分協調一致,能引入新生的動力,吸納人才回

應人民的訴求,國家則強大興盛。一旦政權僵化或各部分失衡,

既得利益團體自我封閉,則無法回應社會

的呼聲,貪污腐敗,逐漸沒落。民主制度

之所以被稱為「最不壞的制度」,就在於

它能夠根據現實情況適時作出調整,以面

對當前的挑戰。這本書不厚,八十二歲的

許倬雲用簡明的主軸,總括了中國歷代皇

朝的歷史大脈絡。同時,他也分析了世界

上的其他大國,比較異同。

I Suck at Girls作者:Justin Halpern作者Justin不懂女性確是事實,此書談他感情生活的笑點,不過主角其實是七十多歲的老爸。好像作者終於想向女友求婚,約了老

爸去薄餅店午餐,打算商討一下,怎料老爸一開口就發表一輪奇

怪偉論,到Justin說出口,老爸卻沒甚麼反應:「很好。我想我要這個沙律吧,我每次都吃,很好吃,對

吧?」Justin期望他給多點回應,又一輪沒意義的對答後,老爸說:「你都和她四年

了,又不是發現了他媽的平行宇宙!」老

爸就是這麼淡定地說些令人爆笑的金句,

使得Justin時常哭笑不得。前作Sh*t My Dad Says令他爆紅,Twitter上的老爸語錄更有超過三百萬支持者。

Bring up the Bodies作者:Hilary Mantel談亨利八世的情史,早有大量著作,更有Natalie Portman和Scarlett Johansson主演的The Other Boleyn Girl,五百年前的歷史如何再變成精彩小說?作者用的並非亨利八世、Catherine of Aragon、Anne Boleyn等角度,而是從亨利八世身旁的野心家──Thomas Cromwell(護國公克倫威爾之先祖)的目光出發,

怎樣從平民出身,爬到教會要職,為使亨

利八世迎娶Anne Boleyn促成與羅馬教會的決裂,其後為保自己,還把她以通姦與叛

國罪名處斬。書名來自倫敦塔(Tower of London)處斬Anne Boleyn的法令,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上一部作品Wolf Hall奪得2009年英國Man Booker Prize。

The Art of Intelligence: Lessons from a Life in the CIA’s Clandestine Service作者:Henry A. Crumpton間諜小說多如牛毛,真正的間諜出書就少得很。此書作者曾經在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任職二十四年,掌管美國的間諜事務。從1981年起,在他逐漸掌權之際,發生了舉世矚目的911事件。書中解釋了為何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不是由

軍方掌控,而是中情局──因為中情局早

已留意到阿富汗與阿爾蓋達的威脅,令

總統喬治布殊更信任作者與他的部門。除

了美國境外的行動,中情局與聯邦調查局

(FBI)職務變得重疊,書中也有探討。不過,即使此書作者講述中情局的事務有一

定權威,作者未有如書名所指,多談「情

報的智慧」,不少是他個人的經驗而已。

看甚麼?

04看甚麼?

05

Page 4: Final Proof

中國:淡定式突圍

治大國如烹小鮮,其難易,關鍵還在

能否「以道蒞天下」,無道則無治。

所謂「道」,即方法,即規律,治國

無論大小,只要真正掌握了其內在的

方法與規律,國事治理就如小鮮烹

飪,從容而淡定。

《中國要淡定》所要傳達的,即是這

樣一種技術治國的理念,同時也試圖

向公眾傳達一種應對複雜多變時局、

對抗危機所應秉持的一種情緒。

世界很折騰,中國要淡定

《中國要淡定》由張國慶、馬曉霖、

徐立凡、戴占軍、牛力等五位國際國

內問題專家或資深媒體人對話整理而

成。

從書名到內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數

年前曾火爆一時的《中國不高興》。

同樣是群體創作,同樣是縱論國事與

時局,然而筆者以為,相對《中國不

高興》所透露出的盲目的民族主義情

緒及種種空洞而聳人聽聞的言論,

《中國要淡定》要理性而有價值得

多,其內容也更務實而富於建設性。

從「不高興」到「要淡定」,也從側

面反映出中國數年來潛行演變的格局

與軌跡。

《中國不高興》出版於2 0 0 9年三月。

當時全球經濟正深陷金融危機的水深

火熱之中,中國經濟看上去一枝獨

秀,這讓國人有了更多自信與樂觀的

理由,以民族主義為底色的或制度或

文化的優越感在部分人群中迅速蔓

延,然而,短短三年後,情況發生了

逆轉,中國面臨的國際政治與經濟形

勢變得日益複雜,中國在自身改革進

程中一直被G D P高速增長所遮蔽的種種問題和矛盾浮現,毫無疑問,今日

之中國已經從「誰敢惹我不高興」的

盲目樂觀轉移到「還能否保持淡定情

緒」的憂慮與糾結中。

中國社會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變

革與轉型的攻堅期,二次改革的呼聲

日益高漲,左右觀念之爭亦暗流湧

動。面對這樣一個局面,「我們能否

淡定」確實是一個問題。

有趣的是,幾乎與《中國要淡定》出

版的同時,以「郎旋風」著稱的郎咸

平教授出版了新著《中國經濟到了最

危險的邊緣》,發出了看上去異常不

淡定的盛世危言。

顯然,《中國要淡定》的五位作者,

對中國當前面臨的政經局勢,無論從

宏觀還是到局部,與郎咸平都有着迥

然不同的判斷。儘管筆者可能並不完

全認同這種稍顯樂觀的判斷,但筆者

亦堅持認為,淡定、從容,或許仍舊

是當前改革攻堅階段不可或缺的精神

氣質,正所謂「世界很折騰,中國要

淡定」。

「在一個折騰的世界,中國乃至每個

中國人,如何更淡定地生活,成了一

個需要直面的命題,事關幸福,也關

乎未來。」該書前言這樣寫道。

我們如何淡定

所謂淡定,一定是基於某種樂觀的判

斷,一定是有某種樂觀的因素支撐這

種淡定的情緒,否則,淡定從何而

來?

於是,如何發現並應用現實環境中的

樂觀或有利因素,便成了一種生存的

智慧。真正的智者,越是面對複雜困

難的局面,越能從中發現可資借用的

有利因素。這一點,無論於個體還是

國家,都是一條簡明而有效的真理——

書評人沈山

聰明而淡定的個體,往往能獲得生活

的幸福與事業的成功;智慧而淡定的

國家,則往往能通向進步與繁榮。

「就中國目前面臨的形勢而言,無論

從國際環境還是國內政策選擇上看,

尚存不小技術調整的空間,這個空間

的存在就是我們淡定的理由,淡定的

資本。抓住並很好地利用這一空間,

中國現階段的闖關就大有希望。」該

書作者之一徐立凡向筆者講述。因為

工作關係,筆者與徐立凡在生活中多

有接觸,感覺如果非要給他貼一個標

籤,那麼「實用自由主義」是再恰

當不過的,即在其觀念體系中,既有

理想主義的成分,又不拘泥於理想主

義;既重視大國博弈中國家利益的訴

求,又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有所警惕。

筆者其實不是特別認同該書所透出的

過於濃厚的技術分析的意味,以為這

種單一的技術分析,其實迴避了諸如

政改之類當前中國社會變革最為迫切

的議題,但換個角度看,在現實條件

還不允許的情況下,就一些可行且同

樣迫切的議題,探討其技術解決的路

徑,仍不失為推動中國進步的有效方

式,而且即便是一些涉及制度層面的

問題,諸如權力監督、財富分配等問

題,同樣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調整而

得以改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

言,這既是一種務實又是一種負責的

態度。

中國是一個大國,面臨複雜的國內國

際環境,並且擁有複雜的歷史傳統和

社會現實,國情決定中國並非「推

倒」即可「重來」,勇氣與智慧並

存,寬容與擔當共舉,才能真正推動

中國健康而有序地進步,而這須臾難

離淡定二字。■

《中國要淡定》

作者:張國慶、馬曉霖、徐立

凡、戴占軍、牛力

出版:鳳凰出版社

書寫大國

07書寫大國

06「書寫大國」文章轉載自北京《新京報》每週末出版之「書評周刊」,同時《讀書好》的內容亦會

轉載於《新京報》,以文會友,作兩地讀書文化交流之橋樑。

Page 5: Final Proof

詹宏志──我不是一個怪物,我只是真的喜歡書 《新京報》記者姜妍、江楠

新:《新京報》記者

詹:詹宏志

談推理──我只是得到了推理小說的表達機會

新: 在你這次的四本新書中有兩本是談推理小說的,你的朋友唐諾也

很喜歡推理小說,你們會經常聊

推理小說麼?

詹:經常會聊,我們常就推理小說互通

有無。就品位來講,相似之處不

少,相異之處也很多。比如,唐

諾對勞倫斯‧布洛克(L aw rence B l o c k)所花的力氣應該是最大的。可以說,對布洛克的喜好以

及認為對於他的推薦應該超越單

純的推理小說範疇的觀點,我和

唐諾是完全契合的。

新: 你們不同的地方是甚麼?詹:我可能對推理小說的口味要更複

詹宏志,1956年3月12日出生於台灣南投縣草屯鎮。台灣作家、編輯、出版人及電影人,PChome Online網絡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詹宏志是台灣文化界的全才式人物,與台灣作家圈和電影圈均有很深交集,也是台灣優秀

作家與台灣新電影的重要推手。其作品《私房謀殺》、《偵探研究》、《綠光

往事》和《人生一瞬》日前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可以貼在詹宏志身上的標籤有很多――作家、編輯、出版人、電影人、

PChome Online網絡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在這個以身份識人的年代,我們也許會被這些名目弄得頭暈目眩,而離真實的詹宏志漸行漸遠。但

在記者面前坐定的詹宏志,一派謙和,毫無「絕代才子」的距離感,在談起對

書與出版的熱愛時,他不過就是那個躲在會議室裏偷偷讀推理小說的愛書人。

雜一點,我常常會對推理小說的

變體感興趣,像我常常認為馬

克‧貝姆(M a rc B eh m)的《守護者注視下》達到了推理小說的

最高成就。這一觀點唐諾是不太

贊成的,他認為這有一點不符合

遊戲規則,因為這個小說究竟是

不是推理小說還有很大疑問。

新: 你為甚麼如此鍾愛推理小說?詹:其實我沒有特別鍾情推理小說,

只是因緣際會。當時我離開了遠

流,於是我就想借着失業把我喜

歡的某些主題發展成一些編輯計

劃,去找出版社合作。我當時列

了好多出版計劃,其中一個即是

推理小說,我給它起名為「謀殺

專門店」,這個計劃一做就是十

年,我的名字就跟推理小說畫上

等號了。不是說我喜歡推理超過

科幻,而是我得到了推理小說表

達的機會。

談父親──我一輩子和他說的話不超過一百句

新:另兩本書《綠光往事》和《人生

一瞬》都是關於家族生活的往

事,為甚麼會寫下這些關於回憶

的文字?

詹:我年輕的時候工作很努力,每天

都往前看,那時我也想也許我該

停下來,可是因為工作節奏很

快,每次停不了幾分鐘就又有新

的事情來了。一直到我父親過

世,那個晚上我載着他的遺體從

台中回到台北,在那段車程裏,

我有了幾個鐘頭與逝去的父親相

處的時光。

新:那是一段怎樣的時光?

詹:我父親是一個煤礦工程師,他很

少在家,身上又有老一輩人的拘

謹,我一輩子和父親說過的話才

不超過一百句。小時候他想讓我

去讀地質,可後來我沒去,我父

親是很失望的,但他不想強迫

我,只是一個禮拜都沒有說話。

我在整理父親遺物的時候,發現

了很多證書,是用來申請礦業開

採權的,其中許多都是用我的名

字申請的,他從來未和我說過這

些。我問我媽媽這是怎麼回事,

媽媽才和我解釋,爸爸一直以為

你會念地質的。所以在那一晚的

車上,父親就躺在後面,很多心

情、很多過去的事情一下子都回

來了,我就有一個很強的動機,

想重新去追尋自己的過往,自己

的來歷。

新:於是你就動筆了?

詹:當時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記在本子

上,一些段落、一些篇章,當時

我的很多朋友包括朱天文都看

過,和我說你要趕快寫下來,這

是很有意思的東西。但我一放又

是十幾年,一直到我做互聯網

《明日報》關門的時候,我事業

上有了一個大挫折,甚麼都不能

做,我就空下來了。我有寫作動

機是1 9 8 7年,但真正動筆是2 0 0 1年。

談閱讀──理解比看得快重要

新:有個統計說,按你的閱讀量來

看,平均下來你每個小時會閱讀

十萬字,你怎麼消化你閱讀的東

西呢?

詹:我不會完全都消化,我有速讀的

能力,如果一本書不是用非常複

雜的表達方式,而是採取比較

述性的文字,我一個小時看十萬

字是沒有問題的,同時我還有能

力做筆記。在這裏我也想讓所有

的讀者知道,別害怕、別着急,

我不是一個怪物,我只是真的喜

歡書。每本書只看兩三頁我也真

的很高興,如果這本書還不壞,

我也許有機會再讀它,只要有這

種可能我就蠻開心的。有些書我

和它的關係是讀很多遍,有些書

是有機會讀完,有些書是有機會

讀一些,有些書是有機會摸到

它。但看得快並沒有用,有的書

是需要反覆推敲,有些書我可以

一看就懂,但有些書我不是看一

遍就會理解的。

新:甚麼書是你反覆閱讀的?

詹:太多了,我最擅長的就是重讀,納

博科夫(Vladimir Nab okov)曾說過好的讀者一定是一個重讀者。

他還說一張畫你可以第一眼就看到

它的全部,如果你多站一分鐘,你

就開始有能力欣賞它的細節,但書

跟畫不同,書的第一眼是要從頭到

尾看完一遍才完成的,從第一頁讀

到最後一頁你才第一次弄清楚它

的全貌,當你讀第二次的時候你

才會像看一幅畫一樣享受它光與

色彩的運用,你閱讀的樂趣才剛

剛顯現。所以第一遍只是給閱讀

做了準備而已。好的、費力氣的

作品都是值得你花一兩次與它搏

鬥的。我覺得讀者看了《偵探研

究》就可以想像,我光是福爾摩

斯就看過多少遍。

談出版──出版給我的感受很舒服

新:你從事過很多職業,出版是你最

喜歡的職業嗎?

詹:我原來是在新聞界工作,我覺得

報紙太快了。後來我去做雜誌,

又覺得雜誌太干預我的生活節奏

了,如果是週刊我就按週做人,

如果是月刊我就按月做人,整個

人都被工作的節奏框起來了。我

不喜歡這麼有壓迫性,會影響我

思考節奏的工作,我希望有一個

工作可以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

時候慢,我覺得在出版中我找到

了這個東西。我可以像下棋一樣

一點一點把所有的工作做起來,

每天都做很多事,但事情的結果

是分階段出現的。

新:在出版裏你找到了你需要的節

奏?

詹:我很喜歡出版的工作方式,它讓

我體現一種節奏而不是節奏來壓

迫我,我可以完全掌控我與書的

關係。我所有的工作中,沒有一

個像出版帶給我的感受那樣是那

麼舒服的,後來我去做網絡,那

個速度和節奏很糟糕,但沒有辦

法,我自己就是老闆,也沒法辭

職。■

書寫大國

09書寫大國

08

Page 6: Final Proof

一般人眼中的公平貿易,大多是去大公司買印有認證的產品,感覺好像較有良心。但公平貿易是否僅此而已

呢?鄒崇銘曾於樂施會工作,編寫過一系列有關全球化的書籍,最近跟幾位作者推出新書,分析公平貿易的可

能性。消費只是第一步,消費者可以透過公平貿易得知更多全球弱勢社群的資訊,從而多做一點事,慢慢達成

社會變革。在鄒崇銘筆下,公平貿易更是香港的世代之爭的一個反映,主類與另類的角力裏,他認為應該站在

中間取得平衡,一步一步改變世界。

一步一步改變世界鄒崇銘專訪 文/圖:鄭樂捷

讀: 《讀書好》鄒: 鄒崇銘

公平貿易作為社會運動

讀:公平貿易是甚麼?

鄒: 有狹義和廣義的定義。狹義來說,是通過售賣一些稱為「公平貿易」

的產品,來推動全球性的社會運

動。三十多年前,正正是現今全球

化大趨勢起飛的階段,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前的全球化就只有半

個地球,1978年後則絕大部分的人口都納入這個體系當中。另外是貿

易自由化,戴卓爾夫人和列根推動

新自由主義,將歐美國家政府體系

私營化,所謂「減低」對市場的干

預,也使得 1 9 9 5年世界貿易組織(W TO)成立。沒有W TO之前,所有的貿易協議如關稅、配額要逐

年商討,不是「自由貿易」;九十

年代以後,國際貿易的門檻、規定

都被WTO主導,但這「自由貿易」其實是不公平的,發達國家佔優得

多,低度發展國家只會越來越窮,

不能脫貧。

因此,同樣在發達國家,這三十

年來出現了一種公民社會,檢視

全球化的發展,貧窮的問題。提

出的出路不再是以前那種基本的

扶貧、社區工作等,而是從世界

社會結構來看問題,公平貿易

就是其中一種另類的嘗試。六、

七十年代時,人們叫這做「另

類貿易」,而八十年代後出現

了認證方式,就統一成了「公平

貿易」,內容開始統一,比如書

中提及的十項原則,符合才能叫

「公平貿易」。現時主流的消費

者也開始接觸和明白這件事,市

場佔有率高了,變了大生意,於

是也有人質疑是過分主流化了。

讀:這書的框架分三步,是「斷症」、

「選擇」、「變革」,公平貿易跟

這些社會思想關係是甚麼?是一種

社會運動嗎?

鄒: 首先公民社會不一定是搞社會運動的,如宣明會不會搞社會運動,樂

施會就會,全球公民社會組織都是

分成兩半的。為甚麼公平貿易跟社

會運動掛鉤呢?這源於剛才所說,

非政府組織(N G O)發覺不能自閉一角搞扶貧,世界是串連在一起

的,互動影響的,必須做一些政策

層次的行動,那就是社會運動了。

這些國際NGO舊時有點像英國的工黨和費邊社(Fabian Society),走溫和的改良主義,但這二十年來世

界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尖銳,

慢慢走回了傳統社會運動的路線,

示威多了不少。

讀:但一般人會理解的公平貿易,跟示

威看來關係不大。公平貿易總見於

主流市場,人們買公平貿易產品,

就像買贖罪卷一樣,為對農民的剝

削賠罪。有能力買公平貿易產品的

中產做了「良心消費」,但不會期

望他們去搞社會運動吧?

鄒: 比如英國樂施會的Cafédirect,是最成功的公平咖啡,英國市場佔有率

十多個百分比,連香港的百佳都能

買到。不過,他們不會以為這樣就

解決了全球貿易制度的問題,尤其

是WTO成立後,會做更多倡導和抗爭,1999年有西雅圖反全球化大示威。賣咖啡是小眾的活動,因此要

兩者一起做。

讀:香港每年都有社運人士播電影,比

如講西班牙的合作社運動,效用

都不太強。反之到馬莎百貨買公

平貿易產品,一目了然,消費者

清楚自己做了好事。社會運動真

的有用嗎?

鄒: 我們說「社會經濟」( S o c i a l Economy),好像合作社、社會企業、社區支持農業、小販,這些非

正規經濟的意義就是探索經濟活動

的可能性,理工大學有舉辦專門研

究社會經濟的論壇,但確實效用不

彰。反而像龐一鳴的「撐小店」這

種,有明確的反抗對象,抗衡地產

霸權的,才會有聲勢。

讀:所以宣傳策略很重要。以往宣傳公

平貿易的方式,是講一些農民悲慘

的故事,給Starbucks壓搾,一天賺不足一美金這樣,為甚麼不用這種

手法,而是寫那麼多理論解釋世界

政經結構的問題?

鄒: 比如一杯三十元的咖啡,咖啡農民可能得不到三毫這樣的故事吧,我

不認為這個百分比有任何意義。我

們想帶來改變,不在於農民賺到多

少的份額,而是農民能否達到可持

續的生活,令這些人可以體面地生

活,有穩定收入脫貧,子女能讀

書。這種故事會令人問:「你的

咖啡比雀巢公平多少?真的很公平

嗎?」我們應該滿足於農民收入由

三毫變成四毫嗎?公平咖啡能賣到

多少人手上,才是最重要的。有些

農民未能加入公平貿易體系,他們

怎麼辦呢?能加入公平貿易的,其

實能力也不會太差,因為要有一定

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獲得相關認

證,而最偏遠最窮的農民是難以加

入的。賣咖啡,目的不是純粹的買

賣,而是期望消費者能做更多的

事情,一步一步走,如一人一信寄

給議員,最極端的就是去示威,推

翻這個制度。倫敦奧運已經全部用

上公平貿易產品,這不是自然發生

的,是消費者告訴倫敦政府,才會

去做。消費者其實可以做很多事,

消費只是第一步,還有很多步可以

走。

鄒崇銘致力推廣公平貿易,但笑言任教的理工大學還沒有公平咖啡。

聲聲入耳

10聲聲入耳

11

Page 7: Final Proof

《用消費改變世界 ——公平貿易@新社會經濟運動》譯者:鄒崇銘、韓江雪、楊夢瑩

出版:印象文字、香港公平貿易動力

讀:可是很多人消費完以後就「自我感

覺良好」,其實根本不會想了解,

永遠不會親眼看到農民的苦況。

鄒: 現實上不會有理想的答案,那三十元怎樣分給各人,沒有最好方法,

只能在現有基礎上試下去。我不認

為「公平貿易」是最好的名字,

「另類貿易」更好,因為世上沒有

一實行就最公平的,而是要逐步去

試去改善,把行動升級,讓人接觸

更多。

公平貿易在香港

讀:公平貿易在香港進展如何呢?

鄒: 這個很有趣。我去年暑假辦了一系列論壇,我有一種強烈感覺,你怎

樣說非洲農民被剝削、生活怎麼悲

慘都沒有用,其實連我自己都沒有

去過。這些永遠是間接的認知,你

如何證明你的咖啡好過別人,不是

騙人呢?這二、三年來,我參與的

「公平點」,每年增長達三成,其

他售賣公平貿易產品的也是,香港

社會已經接受了公平貿易。原因並

不是非洲的人情況有多壞,糧食怎

樣被炒賣,而是香港的貧富差距,

消費者可能想到街邊拾荒的、推紙

皮的,就明白甚麼是貧窮,從而多

思考了市場制度的問題,支持市場

的改革,會尋求其他出路。

讀:但主要的增長,不也是來自越來越

多的大商家售賣公平貿易產品嗎?

消費者怎樣可以從消費中,理解到

書中眾多關於世界政經結構的理

論?

鄒: 據調查,我相信香港有10%人左右有買過公平貿易產品,聽過的更

有50%。假如有三、四十萬人買過吧,大部分人繼續只懂去百佳、馬

莎買,但我會期望有幾萬人會多思

考一點,有幾千人會參與社會行

動,有幾百人會看《用消費改變世

界》,他們慢慢就會改變世界。人

會比較,看見人家做得少,自己就

會想做多點。

讀:舊有的社會運動模式是相當緊密的

群體,很有組織地搞活動;最近新

世代的,則很多時是鬆散而沒有組

織的,在網上互傳訊息,一個個自

行出來。公平貿易好像站在中間,

售賣者有組織地透過銷售,向消費

者傳達訊息,然後消費者自行選擇

行動,為甚麼會這樣?

鄒: 香港很少「新社會運動」,婦女運動就像你說的,婦女們不用完

全組織在一起,所謂p e r s o n a l i s political,各自細微的行動就可以。又如環保運動,都是近年才有自己

行動的傾向,鬆鬆散散。但「新社

會運動」是否真的有效持續呢?舊

的一套很難做,新的一套很難持

續,我們要找中間點。一步登天是

不可能的,我們總不可能天天說革

命,要想其他方法啟動變革。

讀:那處身香港的小市民,可以怎樣想

像到整個世界的產業鏈和我們的關

係?

鄒: 也不是很難,買咖啡很強調來自甚麼國家。全球化的影響就是原料來

自全球各個地方,香港的利豐就最

厲害了,一條產業鏈從全球貨品的

差價賺錢。這也避免了消費者想像

製造產品的人與我們的關係,不像

蘋果 i P h o n e那樣一想就知是富士康造的。可是消費者其實有這種需

求,期望可以知道產品的來源,或

是某某地方的特殊品種。這就有一

種角力,國際集團不想你知道,但

消費者很想知道,對自己也有益。

比如衣服吧,Made in Ho ng Kong比Made in China好得多吧!蘋果也開始說Made in California的iPhone

了,美國消費者有需求。

世代之爭

讀:書中又有一大部分,是嘗試延續數

年前開始的世代之爭論述。你和另

一作者韓江雪當年就寫過《香港的

鬱悶》,反映你那一代對香港不同

世代的看法。而按呂大樂《四代香

港人》的說法,你是香港的第三

代,是最悲慘的一代。第二代嬰兒

潮的遊戲規則已不能繼續下去,

第四代又剛剛開始走進社會成為話

題,夾在中間的第三代好像甚麼都

不是。是你們這個世代,才會嘗試

走另類的道路嗎?

鄒: 我們搞公平貿易的一群都大約是四十多歲,投資這些社企的大多

是這年紀,可能是因為有些人能

四十歲賺夠退休吧,享受到最後

一段的經濟起飛。有群八十後搞

公平貿易,資金缺乏又辦不成,

我們這個世代到這個年紀,確有

點資源的優勢。新世代可以去搞

示威。

讀:如果推廣公平貿易真的跟世代有關

的話,那麼有些上一代應會這樣

問:「你們爬不上去,才搞這些另

類的東西吧!」你怎麼可以說服上

一代的人,你們做的事有意義?

鄒: 說服不了,除非明天他們的價值觀完全崩潰。我現在上課時,常談最

喜歡的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B o u r d i e u會說,想法確是很難改變的,甚至有點像出身論,你出生

於甚麼家庭就是甚麼人,很悲觀,

是宿命論,卻是事實。世代出生定

義了我們,所以唯有等下一代,讓

有所不同的他們改變社會。這也跟

「一步一步」有關,世界不會一步

就改變,五年、十年後世代轉變,

社會就會轉變。

讀:可是書中批評已經「上位」的第二

代,不是純粹為了批評,而是讓他

們認識自己一代的不足,接受新的

社會轉變吧?如果是宿命論,寫來

有甚麼意義呢?

鄒: 我不認為他們會接受。我的編輯說你寫這麼多梁振英,小心清算,這

正是那一代的問題,只懂清算,不

會去試新事物,要不維持地產霸

權,要不打倒樓市,扶植另一班地

產霸權,何來出路?

讀:因此公平貿易是對牛彈琴,適用於

上一代的只是「道德貿易」或「良

心貿易」,買完就算了,不會有更

多行動。就像「企業社會責任」一

樣,最終變成了掛羊頭賣狗肉吧。

鄒: 沒錯,濫用得太離譜了。

下一代的使命

讀:那談下一代吧,就算他們盡量買公

平貿易產品了,然後應該怎樣?

鄒: 公平貿易要普及,不在於機構逐杯逐杯賣。大學校園應該是最先有售

的,要跟大學商討怎樣招標、怎樣

賣,就要結合社會運動,組織人們

去推動政策轉變,正是八十後在做

的事。八十後針對空間和土地的霸

權,當小店、小販復甦了,本地的

生產者就受惠,如我們就有和菜園

村合作,重推本土農業。當然我們

總不能生產所有商品,那人們就會

轉去嘗試其他公平貿易產品,慢慢

持續下去。單純賣咖啡不會有這樣

的效果,必須有整體政策上的意

識,然後自然會運作。我相信領匯

若是民主參與、植根社區的,一定

會賣公平咖啡的。

讀:現在跟領匯推銷不行嗎?

鄒: 不行,跟在百佳賣一樣,控股權不在我們手上,只會走主流化舊路。

相對而言,港鐵是比領匯有良心

的,因政府是大股東。

讀:即是說搞公平貿易,會慢慢發展至

回購公共事業?

鄒: 我就想跟梁振英這樣說。搞地產算了,可否開放點透明點?但即使他

接受,也只會變成粉飾太平吧。

讀:你做過主流報章的編輯,其後去了

樂施會,現在到大學教書。你們那

一代終於從一系列的磨練中成熟

了,有更強的分析能力,看穿問

題,嘗試改變,但對於社會民情的

轉變,有時還不如八十後出來製造

嘈音的快。你怎樣看?

鄒: 我有位老同學,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他走上一輩的舊路,就只會繼

續跟在後尾。另一例子是藝術家莫

昭如,他走另類的道路都有四十年

了,從來沒有被主流接受。我這一

代人開始被主流接受,做主流中的

另類,比不被主流接受的另類總好

點吧。

讀:你覺得大眾何時會完全接受你們的

另類路線?

鄒: 要看何時有普選。好像參選過區議會的「土地正義聯盟」,他們有能

力去組織一個另類的政綱,指引一

條可行的出路,只要搶夠票數打入

主流,變成政策,就能改變社會。

太激進無法執政,總要靠近一點主

流。但普選是相當遙遠了,有評論

說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可能

我們的使命是引起社會的關注,不

一定要即時走進建制。

讀:你們這一代很相信一步一步來。

鄒: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以後,所有事都在建制內發生,學生連上街都跟新

華社先溝通好,很溫和,當然1989年以後就不同了。激進是否沒有價

值呢?不是的,只是社會有分工,

有人喜歡激進,有人喜歡一步一步

改變世界,不是矛盾的,要取得平

衡點。八十後會否變成另一種主

流,有待觀察。■

聲聲入耳

12聲聲入耳

13

Page 8: Final Proof

香港人,愛旅行。

問道為甚麼去旅行,十個有十一個會答你「出去抖抖氣」,

彷彿留在香港等於沒放假。於是我們不難看到假期時爆滿的旅行團、車水馬龍的旅行熱點。

我們熱愛旅行,但是所有旅遊書、旅遊節目最後都是豪玩喪食的背景。

我們喜歡在社交網絡上分享旅行點滴,但總是在當地美食前擺出勝利手勢。

究竟,旅行的意義何在?

全球化時代下,旅行觀光已靜靜地起革

命。農曆新年我在伊朗卡尚城巿郊深

山,一條遺世獨立的阿塞拜疆人村莊

中,我正用手機WhatsApp將山中雪景傳送給香港朋友,他與我同步欣賞這條

被稱為伊朗最美山村風景。這是十年前

也不可想像的。

今天旅行的意義已出現翻天覆地的變

化。在三十年前我開始了長途旅行,拿

着一本萬里出版社的中國西南線旅遊指

南,在少得可憐的資訊下,走上了雲

南、四川的路。當時的長途旅行是有一

種浪漫主義元素,特別刻苦,體驗中國

老百姓生活,住招待所五元一晚床位,

吃個體戶飯店,全程只有木耳肉片及西

紅柿蛋花湯能嚥下。當時旅行時光過得

特別慢,旅途的回憶也特別漫長,三十

年難忘。

在那年代特別羨慕台灣作家三毛,她筆

下撒哈拉的故事,與荷西的愛情,加上

那一身吉卜賽造型,充滿異國情調。

還有齊豫的歌聲,一首橄欖樹,開首

便是「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

在遠方,為甚麼流浪,流浪遠方,流

浪……」旅行的情懷老土而浪漫,正因

為旅行資訊貧乏,所以才有探險的心

態,旅途上充滿不可知,景點開不開

門,巴士路線是否改了,酒店牀位收費

是否漲了價,一切只是靠在火車上、飯

店內遇到的旅客口耳相傳。

眼睛旅行

2012年我每天都在旅行。早上打開《蘋果日報》副刊旅遊版介紹印尼日惹世

界文化遺產,到報攤買本《新假期》

及《U Magazine》, 專題是五一假期短線遊提案及台中民宿大比併。晚上

電視台打開有D iscover y Channel又有Lonely Planet主持Ian Wright在旅途上擠眉弄眼裝鬼臉,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今次遠征秘魯馬丘比丘。走在金鐘地鐵站,一系列燈箱廣告是「好

客山東」、「自然湖北」。由於旅遊媒

體及資訊發達,我們足不出戶,也可行

遍天下。對從未踏足的地方,已變得很

熟落。有時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已去過。

旅行文化與文化旅行

旅行哲學

文/圖:劉細良

劉細良,香港文化人,時事評論員及傳媒主持,前政

策顧問。閒時喜歡四處遊逛及打書釘。出版文化評

論作品有:《大朝聖——全球旅遊狂熱》、《日本痴

漢》、《帶着偏見去旅行》、《紐倫港之夢》、《過

客》及《過客2——中國遊記》。時事評論作品有:《卡拉O K政治論》、《曾蔭權的百日維新》。曾主持商業電台節目《打書釘》及《光明頂》。

讀好專題

15

Page 9: Final Proof

《過客2──中國遊記》作者:劉細良

出版:上書局

《過客》(簡體版)

作者:劉細良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過客》

作者:劉細良

出版:上書局

《帶着偏見去旅行》

作者:劉細良

出版:上書局

《大漠——遊牧民族的世界史》

作者:杉山正明

出版:廣場出版

《大朝聖——全球旅遊狂熱》

作者:劉細良

出版:CUP

近期在旅途上在閱讀的文化史作品:

正由於一切已變得熟悉,旅途變了一個按

圖索驥的驗證過程,資訊愈多愈發達,在

親身體驗後往往留下失望,因為旅遊媒體

塑造了大家不切實際的期望。

「唓,LP指南介紹間食肆好一般啫!」「又話係Best Keep Secret,乜咁多人排隊!」在旅途上不斷聽到手執旅遊指南書

的人在申訴貨不對辦。資訊愈發達,期望

愈高,旅遊的滿足感卻愈低。

我拍故我在

第二個改變旅行體驗是來自新媒體,在

Facebook、Twitter及微博普及後,在食肆也好,在維園六四燭光悼念晚會也好,年

青人總要第一時間用智能手機拍低,上載

同朋友分享。食物由侍應端上去,總會有

人大叫「咪食住,等我拍低先!」其他

人只得放下筷子等。即時分享旅途感受是

新一代旅人的習慣,以往買張明信片,在

巴黎花神咖啡館坐下,一邊想、一邊寫的

情懷早已消失。因為數碼照相方便,大小

旅客到了景點,第一件事是拍照,好像沒

有拍照上載,就沒有到過一樣。在吳哥窟

巴戎山上太陽徐徐落下,彩霞滿天,但遊

人只忙着爬高爬低拍照,我疑惑為何不靜

靜坐下來欣賞如斯美景呢?難道不上載照

片,旅途上一切體驗都變得不真實嗎?

社交媒體的普及,同時令旅途成了短暫回

憶。八十年代去內地作長途旅行,事先做

一輪搜集資料工夫,回來後拿菲林去旺角

沖曬,再約旅伴出來睇相,再一次回憶旅

途上的趣事傻事。旅途的回憶特別漫長。

在Facebook年代雞毛蒜皮感受也要同別人share,更何況旅行體驗,一切旅途的感受在由景點回到酒店起計,到睡前已將

相片及網誌更新那一刻,已經終結。我從

伊朗回到香港後,朋友對這陌生國度很感

興趣,反而我卻提不起勁去介紹,只因對

伊朗的回憶,在飛機抵港降落一刻同步消

失。我說:「去我個Blog 睇咪知道囉!」

旅行的姿態

既然旅途充滿失望,而滿足感又很快消

失,為何城市中產仍熱衷去旅行呢?答案

是因為旅行已是一種lifestyle,旅行目的地、酒店、交通,甚至衣服用具,這一連

串消費選擇,正反映了個人的文化、品味

定位。無印良品推出專為frequent traveler 而設的Muji Go,所謂「山系」戶外服裝大受年輕人歡迎,正是覷準這個龐大旅行

相關的消費品巿場。香港中產春天去京都

賞櫻,不會去武漢,國際學校學生暑假去

吳哥窟做文物保育義工,不會跟本地旅行

社辦的加拿大英語遊學團。旅行也變成中

產階級身分位置之戰。

既然消費主義主導旅行,我們通過旅行去

界定自己的階級位置,旅遊體驗是否已變

得不重要呢?我始終相信,旅遊是一個自

我發現的過程,將自己轉移至一個陌生文

化環境,進行跨文化比較。要重新享受旅

遊的樂趣,大家可以回到基本。

回到基本

在選擇旅行目的地時,必須問一問為甚

麼?而這一問,背後必定涉及你個人的

文化知識修養。在奉維基百科為聖經的

世代,大家以為一切知識均可以外判予

搜尋器,Google一下目的地,便彈出大量旅遊資訊,景點圖片及網誌,又全面又

update,方便快捷。但外判知識最大問題是不能融會貫通,形成個人視野及興趣。

一個人的文化興趣可能源於一本武俠小

說,我去伊朗阿茲德追尋拜火教,是當年

看金庸「倚天屠龍記」,對波斯拜火教明

教聖女小昭產生興趣所致。正如我對中亞

的興趣,是源於喜多郎的音樂,由中國境

After Tamerlane: �e Rise and Fall of Global Empires, 1400-2000作者:John Darwin出版:Bloomsbury Press

Empire: How Britain Made the Modern World作者:Niall Ferguson出版:Penguin

內絲綢之路開始,二十年來穿梭中國西

北,甘肅、新疆、北印度、拉賈斯坦、伊

朗,尋找昔日駱駝商旅足跡,最後在伊朗

竟然找到保存完好的商旅驛站,雖已改成

了酒店,但那種滿足感,不是上載照片去

社交網站可比擬。亦因此我又計劃動身往

中亞其他蒙古汗國時代的商旅重鎮,如烏

茲別克的撒馬爾罕及布哈拉,這是影響唐

文化深遠的突厥文化中心。

這是很個人化的興趣,是通過閱讀及旅

行,將知識結合起來,這才是旅遊真正的

樂趣。書本才是我們旅途上的最好伴侶,

但大家切勿將旅遊指南當作旅伴。在中亞

絲路商旅重鎮伊斯法罕,當你身旁是日本

蒙古史專家作品《大漠》,了解帖木兒帝

國歷史,這城在你心目中不止於伊斯蘭建

築的景點,而是接通了數百年前帖木兒帝

國歷史的大門。當你知道伊朗突厥文化對

中原外族政權唐朝的影響,西安博物館中

唐三彩中那些胡人商旅及動物就有了特別

的意義。

歷史、文化、小說、散文、詩歌,任何人

文科學的書本,都有助培養我們的知識修

養,令我們真正享受到旅行的樂趣。反之

網絡上搜尋大量的旅遊資訊,不會令大家

具備人文知識的修養。「豪買喪食」是典

型港式旅行的目標,偶一為之亦無不可,

但世界之大,又豈止「豪買喪食」四字所

能涵蓋呢。

文化才是最佳的旅遊指南。■

專門評論旅遊文化的作品: 以文化角度寫的遊記 :

讀好專題

17讀好專題

16讀好專題

16

Page 10: Final Proof

王劍凡博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英文系,主修翻

譯,並取得博士學位,研究哲學翻譯;現為中大哲

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以及翻譯系兼任講師,並在不

同大專院校教授翻譯、哲學、通識科目,包括「新

聞翻譯」、「公關翻譯」、「字幕翻譯」、「幸福

論」、「旅行與翻譯」、「旅行哲學」、「流行文

化與現代社會」、「創意思維與圖像思維」等;研

究興趣包括翻譯、旅行、哲學;現擔任香港電台第

二台文教節目《生活也是哲學》主持;2 0 0 9年榮獲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王劍凡博士熱

愛旅行,背着背包走遍一百多個國家,常常帶着手

執橄欖葉的多啦A夢到戰亂國家,期願和平。

近在咫尺的旅行 文:張綺貞 圖:由受訪者提供

讀: 《讀書好》王: 王劍凡

環境泡泡

讀:你的旅行哲學是甚麼?

王:談不上甚麼哲學,只是對旅行有

點看法而已。我始終覺得生命只

能來一次,無論我們的知識面有

多闊,網絡有多廣,始終都會

被自己的生活環境所困。旅行可

以讓人暫時放低俗務,往外走

走,透透氣。現代人尤其覺得

旅行是一種補償,甚至是逃離。

不過,對我來說,旅行的意義不

單如此。我很喜歡感受別國的文

化,這可能跟我教學工作有關,

除了「旅行哲學」,另一科我很

喜歡教的科目是「幸福論」,我

很想知道不同地方的人怎樣看待

幸福問題,了解多一點,就可以

給自己反思的機會:我們是否給

日常生活、文化和周圍環境同

化,以為平時自己走的路是唯一

的現實?還是這個世界有很多可

能?例如在南美你會發現,當地

人的生活往往很簡單,只要有音

樂、舞步、海灘,就可以過得很

快樂。不過,這是否代表去了南

美,就一定得到快樂呢?當然不

是。今天媒體常常談論幸福指

數,說某個國家的幸福指數排行

第幾,其實意義真的不大,理由

很簡單,即使移民往幸福指數第

一位的國家,對幸福一點保障也

沒有。

讀:香港人去外旅行比較喜歡跟旅行 團,你怎樣看這樣的旅行形式?

王:一般人去旅行的目的是去看新鮮

事物,跟團去旅行無疑可以省卻

很多麻煩,又不用費心。社會學

家E r i c C o h e n提出「環境泡泡」(e nv i ro n m e nt a l b u b b l e)這個概念,指出遊客被一些跟自身生

活環境相近的事物所包圍。跟團

的話整個行程都很保護你,一切

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基本上觀光

客沒有甚麼機會直接接觸當地的

人和事。這樣做的目其實要令遊

客舒適安心,既給你看到陌生的

事,讓你從遠處去凝視別人的生

活,但又怕你感覺太陌生,比如

擔心你不適應當地食物,所以很

多旅行團在行程的第二、三日就

安排去中國餐館吃中國菜,非常

細心體貼。如果旅行的目的是出

外走走,遠離日常生活的俗務,

輕鬆一下,跟團的好處不言而

喻。不過,這又帶出另一個問

題。旅行團的行程往往相當緊

密,例如甚麼歐洲十天團,短短

的十天,遊走多個國家,遊客會

發現,在旅途中,一點也不輕

鬆。

旅行經驗從來就不能複製

讀:你怎樣看現代的旅遊?

王:談現代旅遊之前,應先看看古人

的旅行觀是怎樣的。古時的旅

行從來不是甚麼正面的東西,跟

「娛樂」、「享受」扯不上任何

關係。古人離家遠行,往往是因

為被迫流放,或出於宗教理由,

或出於經濟原因,不得不離鄉別

井,尋找機會。現代旅行的理念

徹底改變了。首先,旅遊變得愈

來愈商品化,變成一種消費娛

樂。現代人日常生活步伐急速,

工作繁重,一有假期,就會想去

旅行。英語「hol iday」一詞源自「h o l y d a y」,假日的目的是榮耀上帝。世俗化後,現代人對假

期的認知已失卻這種宗教的「神

聖」色彩,工作愈繁重,假期就

愈重要,假期去旅行變成繁忙工

作的一種補償;加上消費主義的

影響,若有假期,又負擔得起,

旅行必然是假期的最佳娛樂。我

們甚至會覺得,總之離開最重

要,去哪裏反而是其次。旅行社

的廣告不斷鼓勵我們出門外遊,

旅行與幸福差不多畫上等號。對

香港人來說,日本很潮,台灣很

近,泰國很便宜,韓國可以買到

護膚品,我們的選擇好像只有這

幾個地方。但這個世界其實很

大,我們應該還有很多選擇。

第二,我們現在迫不得已面對過

度詮釋的旅行世界。有論者認

為,旅行已死,意思是我們已經

不能再像古人一樣,有機會發現

新的天地。G o o g l e M a p的鏡頭已對準世界每個角落,地球已經

沒有甚麼地方是未有人涉足的。

今天,難道還有人會相信世界某

個角落會隱藏着人間樂土或桃花

源嗎?說到底,旅行只不過是陌

生與熟悉的角力,太過陌生,會

害怕,卻步不前;太過熟悉,又

會覺得沒有出發的必要。為求安

心,旅客出發前會做很多資料搜

集,但無可避免會產生成見,想

像與現實一對照,就會有一定的

落差:「為甚麼跟我想像的差距

這麼大?旅遊資訊上寫的完全是

兩回事!旅遊指南全都是騙人

的!」問題是,旅遊經驗從來就

不可能複製,遇到不同的人就會

產生不同的感受。很多時候,期

望往往是最美好的,就好像小學

生去旅行,出發前一晚是最開心

的。既然不如想像,為何還勞師

動眾?今天,連想像也不用了,

只須安坐在電腦熒幕前,便可以

進行「虛擬旅遊」,遊故宮、遊

大英博物館、甚至乘坐西伯利亞

鐵路旅行。所以很多人覺得,今

天旅行已死。但從另一角度去

看,正正是因為這麼多旅行資

訊,更激發我們去親身體驗。舉

例說,伊朗是我最喜歡的地方之

一,我在伊朗待了一段很長的日

子。美國政府和西方主流媒體

(尤其英美媒體)將之稱為邪惡

軸心,但事實完全是兩回事,伊

朗人是我碰過最善良的民族之

一。如果說伊朗是邪惡軸心,那

我就在這個邪惡軸心享受了一場

心靈盛宴。

第三,現代旅遊變成一種所謂尋

找自我的手段。不過,這卻不是

甚麼靈性或宗教上的追求。現代

社會競爭激烈,都市人往往會有

身分危機與焦慮。我們最怕別人

視我們為無名小卒,最怕周遭的

人對我們視而不見。所以,大家

總喜歡把旅途上拍攝的照片放

上 F a c e b o o k,將自拍影片放上Yo u t u b e。F a c e b o o k和Yo u t u b e有個好處,每個人都可以當自己

是明星,每去到一地,就把自己

當成那個地方的主角,所以你會

看到大家去到比薩斜塔一定會做

那個把塔推斜的動作,然後拍下

照片,上載到 F a c e b o o k,愈多人看,就會感到愈滿足,自己終

於成為主角,不再是無名小卒,

就可以肯定自己實實在在的存在

着。「我」的存在透過機械複製

的情境,假借媒體的力量將自我

不斷擴大,以補償現實生活上的

挫折,達到自我實現。

讀:那怎樣才不會入寶山空手而回?

王:這視乎你最想從旅行中獲得甚麼。

旅行當然可以是一種享受,但也可

以是一種探索,一種體驗,一種學

習,透過對周遭人和事的認識,重

新認識自己。西方哲人說:「世界

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看到其中

一頁。」中國古人則說:「讀萬卷

書,不如行萬里路。」中西文化迥

然不同,但都認為旅行能提高人的

文化素養和增長見聞。問題是,怎

樣「行」,才有意義呢?我認為,

若想「行萬里路」「行」得有意

義,即使不「讀萬卷書」,也至少

要「讀一些書」。若旅行時只顧

吃喝玩樂而不讀書,就如空手入寶

山,一無所獲。現在香港人就喜歡

讀好專題

19讀好專題

16讀好專題

18

Page 11: Final Proof

談「通識教育」,我覺得「旅行」

加上「閱讀」,就是最好的通識教

育。通識不一定要有課程。舉例

說,如果你去柬埔寨吳哥窟旅行,

你讀讀元朝周達觀的《真臘風土

記》,再讀讀柬埔寨的近代史,對

照古今,你會明白吳哥王朝在過去

有多輝煌,更會明白「和平對人類

的意義」。旅行和閱讀,都有助擴

闊目光與視野,你的世界會變得更

加大。

讀:你是在大學教書的,現在大學生

都流行畢業旅行,你怎樣看?

王:首先,我不覺得香港的大學生都

流行畢業旅行。西方國家的大學

生往往會在畢業後正式投入工作

前,用一年時間去一次長途旅

行(通常是一年),這一年叫

做 「G a p Ye a r」(間隔年)。近年,去畢業旅行的香港大學生

無疑多了,但跟西方國家相比還

有一段距離。有趣的是,修讀我

「旅行哲學」的學生關心的往往

不是學術問題,而是想我幫他們

計劃行程。問題總離不開:「你

覺得哪個國家最值得去?」「你

認為我應該去哪個國家畢業旅

行?」「你覺得找工作重要還是

畢業旅行重要?」不過,他們最

關心的問題始終是「如果我去了

畢業旅行,僱主會否覺得我只顧

玩樂,不願投身工作?」聽到這

樣的問題,我真的很無奈。不

過,既然他們問這麼工具性的問

題,我惟有給予很工具性的答

案:「其實看你怎樣應對,你可

以說在這一年我看到很多事物,

成長了不少,對自己的認識更

深,更清楚知道自己想走怎樣的

路。」不過學生近年似乎顧忌多

了,這可能跟香港的大氣候環境

有關。他們很怕輸蝕,怕自己比

同輩少了那一年的工作經驗。舉

例說,如果有一年機會做交換

生,他們就寧願在香港打工。打

工有錢,做交換生賺錢不成還要

拿一筆錢出來做生活費,他們是

這樣計算的。但他們沒有想過,

人生有些事其實可一不可再,有

些事一定要年輕時做。將來你可

能很有錢,但你未必有足夠的體

力精神去旅行。難道真的要老了

之後坐在輪椅上去旅行嗎?不

過,這到底是個人的選擇。

讀:全球化下所有地方都近在咫尺,

旅行變得容易,但同時又產生了

甚麼問題?

王:這個問題相當有趣。換一個說

法,可以從「距離之死」說起,

即是所謂「距離之死」對旅行會

產生甚麼影響。隨着運輸科技的

發展,人類能夠以「時間」殺

死「空間」,世界變得愈來愈

小,人類對「距離」的敬畏感也

隨之消失。今天旅遊已走入大眾

消費的年代,去台灣,去泰國,

去日本,就等於七十年代去大嶼

山和長洲度假屋一樣容易。問題

是,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的

「異質文化」與「差異」急速消

失。去旅行,最想看的就是「差

異」。但進入全球化的紀元,地

方性的差異愈來愈少,那旅行還

有吸引力嗎?正如剛才提過的西

伯利亞鐵路虛擬旅遊。我們現在

可以安坐在電腦前,邊吃速食麵

飲可樂,邊乘搭由莫斯科到海參

威的高鐵,沿途邊欣賞窗外風

景,甚至可選擇收聽托爾斯泰母

語版(即俄語)的《戰爭與和

平》。按一下滑鼠就可停車、開

車、轉車,喜歡哪一段路,就

從哪一段開始,錯過了的「風

景」,更可再來一次,不用硬要

從起點坐到終點,累了就可以離

線去睡覺,隨時再來。你認為這

樣的旅遊,是可怕還是有趣?總

之,進入全球化紀元,所謂旅行

的意義,早就已經重寫。

在路上

讀:我聽說你每去一個地方都會買

《小王子》(Le Petit Prince)?好像是哪一個地方的封面小王子

是包頭的?

王:埃及阿拉伯文版的《小王子》是

包頭的,樣子就像阿拉伯國家的

小孩子,很可愛。自 1 9 4 3年出版至今,《小王子》已有超過

二百六十種語言的版本。我讀初

中時第一次看這本書,似懂非

懂,也說不出甚麼具體原因,總

之就是喜歡。後來,到世界各地

旅行,總會嘗試到當地的書店或

地攤看看有沒有這本書的譯本,

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習慣。其

實,單單看不同語言版本的封

面,已經相當有趣。埃及的《小

王子》是包頭的,而班巴拉語 (B ambara) 的《小王子》卻是個黑人小朋友。我時常想,世界

上雖然有不同的人種、文化、語

言,但既然大家都喜歡這本書,

即表示人類世界其實是有很多共

同的價值。再者,《小王子》的

故事跟旅行也有密切關係。故事

中的小王子離開自己的小星球,

然後展開一段段的星際旅行,當

中的經歷其實是自我成長之旅。

這其實也是現代人旅行的意義。

讀:關於旅行的書,你會推薦哪本?

王:有兩本書很值得讀。第一本是

J a c k K e r o u a c的O n t h e R o a d (《在路上》);第二本是Ala in d e B o t to n 的T h e Ar t o f Trav e l (《旅行的藝術》)。當年以Jack K e r o u a c為首的「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主張上路,是為了把自身投入世界的洪

流,以自己的身體與靈魂直接感

受時代的氣息。他們放棄物質享

受,不為金錢所誘,不受中產主

流價值所支配,藉着旅行去追求

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今天,

重讀這本經典,尤其意義深遠。

近幾年,愈來愈多所謂「背包

族」,拿着一本Lone ly P l ane t,走遍世界各地名山大川,不過,

他們身上的背包而不再是「垮掉

的一代」那種破帆布包,而是

Columbia、North Face這樣的名牌背囊,他們也不是「拒絕消費

而活」的一代,而是裝備精良的

消費一族。現代旅遊很容易跟幸

福畫上等號,只要出發,我們就

會得到快樂。Alain de Botton 的 The Art of Travel 則教我們認真思考:旅行是甚麼?這本書本身就

像一場充滿趣味的旅程。作者教

我們如何好奇,思考、觀察,藉

着旅行,我們可以重新對生命充

滿熱情。認真閱讀這兩本書,你

會對旅行有另一番感悟。

讀:你認為哪一種旅行形式最好?

王:很難說哪一種旅行形式最好。最

重要的是,問問自己,去旅行的

目的是甚麼?思想自由永遠是最

重要的,即是說,只要經過深思

反省,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旅

行哲學。舉例說,今天有很多所

謂的「背包族」,永遠覺得自己

才是真正的旅人,因而會歧視跟

團的觀光客,認為自己帶着Lonely P l a n e t一定比拿着「吃喝玩樂式的旅遊指南」優越。不過,有沒

有想過,Lone ly P l ane t其實已建立了一個所謂「全球自助旅遊的

社群」,他們會在同一間旅館出

現,同一景點現身。拒絕跟團的

這些旅人,其實已報名參加了一

個無形的旅行團,那就是L o n e l y Planet。所以,不要理會別人,選擇自己喜歡的旅行形式最重要。

讀:有沒有甚麼有趣的旅行經歷可以

跟我們分享?

王:有,要說的,十日十夜也說不完。

就說一個吧。幾年前,我去格魯

吉亞旅行,完全是閒逛亂闖,手

上連地圖都沒有。走着走着,突

然到了一個圓形廣場,廣場上的

銅像有點眼熟,細看之下,才發

現噴水池圍繞着的銅像都是《小

王子》的角色。這個廣場連旅行

聖經 L o n e l y P l a n e t都沒提過,後來我上網也找不到任何資料,

完全是一種「偶遇」。我覺得,

所謂的「旅行」,最精彩的就是

這種「偶遇」。旅途中,我每天

清晨起來,都會跟自己期許:今

天不知會遇到甚麼美好的人和事

呢?不知會跟怎樣的風景邂逅?

跟「美好」的事物相遇,對我來

說,就是旅行的意義。■

On the Road作者:Jack Kerouac出版:Penguin Classics

The Art of Travel 作者:Alain de Botton 出版:Penguin Classics

讀好專題

21讀好專題

16讀好專題

20

Page 12: Final Proof

文、圖:鄺頴萱

七一蒞至,新特首登場,鼓樂喧天,歌功頌德之聲此起彼落,又一個新時代開始。

一場選舉,改變了兩個人的軌跡,梁振英為重組政府出盡九牛二虎之力,身水身汗,擔心香港蹉跎歲月,積非

成是,要帶領香港重拾高速發展之路。唐英年則離開了權力名利場,做一個不袖手的旁觀者,在熱廚房之外,

從容不迫,娓娓道來他從酒書所領悟的人生道理。

明朝才子張岱《陶庵夢憶》中有名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

也。」人總有自己的嗜好,令自己沉醉的東西,做人亦會有瑕疵,如此方是有血有肉之人。人無喜好,連自己

愛的東西也欠奉,他對人會容易付出感情嗎?一個全無缺點的人,近於虛偽而不似真人了。唐英年嗜紅酒,追

尋紅酒知識,釀酒哲學,是其「癖」,而選舉時眾人皆見其瑕疵,實在是有血有肉之人。

「有血有肉」或令他做不成特首,但肯定是個交得過的朋友。

癖 唐英年專訪

鄺:鄺 萱

唐:唐英年

鄺: 你喜歡看甚麼書?唐: 我小時候同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都是看漫畫,如美

國的S u p e r H e r o,所以我覺得剛上映的超級英雄電影《復仇者聯盟》好看(笑)。本地的就看《老夫

子》,也看中國大陸小型《西遊記》連環圖,亦看外

國二次大戰的連環圖。到今日我仍然喜歡翻閱一本一

本實體書,不習慣在電腦或Kindle看電子書,我喜歡拿起書本在手的感覺,出國唸書後,看書多為了消

閒,例如偵探小說。大學時開始飲紅酒,閱讀的興趣

也跟着轉變。

鄺:由個人嗜好開始找紅酒書來看?

唐: 是,還記得當時最出名的酒評人是英國品酒大師M i c h a e l B r o a d b e n t,七十年代大家都會看他的作品,如Wine Ta st ing,Michael Bro adbent’s Pocket Guide to Wine Ta st ing,那時Rober t Parker還未出身。B r o a d b e n t初期作品是以實用指南為主,後來他的風格及內容轉變了,以地區、 s u b - r e g i o n、酒莊,甚至一塊田的演變為主。他現在應該有八十多歲

了。

鄺: 酒書有甚麼吸引,大都是實用指南?唐: 起初是看指南書,按圖索驥,但隨着對紅酒興趣愈來

愈大,便開始看更深入的釀酒家族歷史,看幾代人的

演變,慢慢由實用指南走入了歷史、文化、地質、地

理,同時令自己更懂得,因為背後的故事,學會欣賞

眼前的一杯紅酒,欣賞的層次就不同了。

鄺:起初看實用指南,是為了替自己揀酒,慢慢深入了解

後,酒書有甚麼吸引的內容?

唐: 酒書最重要令我了解整個釀酒過程。自取消紅酒稅後,香港成為紅酒中心,飲紅酒的人也多了很多,亦

有人去投資買酒花。但很多人不懂得欣賞釀酒的過

程。到法國酒莊,當莊主知道我理解他們家族釀酒

的歷史,即時會很高興,「他們愈開心,我就愈開

心」,何解?因為他們知道我是有心人,大都會從

The Wines of Burgundy 作者:Clive Coates M. W. 出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evised edition

Liquid Memory: Why Wine Matters作者:Jonathan Nossiter出版: F a r r a r, S t r a u s a n d Giroux; First edition

打開書櫃

23打開書櫃

22

Page 13: Final Proof

酒窖中拿出典藏的舊酒出來,其他人便不會有此招

呼,這樣先會買到好酒。

鄺: 是否知道有着數先死刨酒書,蓄意去討好酒莊?發揮港人功利、實際的本色?

唐: 我的性格是有好奇心,飲完一杯酒,當自己喜歡這種味道後,會問究竟這味道是如何製造出來,好奇心會

令我愈挖愈深,而非單為了買到好酒。

鄺: 究竟當中樂趣何在?唐: 因 為 在 紅 酒 釀 製 之 中 , 即 使 同 一 幅 田 叫

R i c h e b o u r g,幅田分別由十幾人分別擁有,但每人所釀出的味道也不一樣。就像C ab e r n e t S au v i g n o n (赤霞珠提子),全世界都有生產,但味道分別卻很

大,主要是各地地質不同,種出來的葡萄質素就有分

別。就是產自同一幅田,座向不同,味道亦有分,看

提子樹是受早上陽光,還是下午陽光。同一幅田,提

子樹位於平地,還是山丘,味道也不同。平地的較不

值錢,平地土壤夠厚,葡萄容易生長,山坡地石多

土少,生長環境較惡劣,葡萄要掙扎求存,質素更

高。背後的哲學是葡萄要s t r ugg le,太舒服的環境反而不佳,要捱過先至有character。

鄺: 釀酒過程又有甚麼微言大義呢?唐: 收成後要看如何搾汁,樹枝可以要,也可以不要,想

單寧強,便多用樹枝,要視乎葡萄那年收成。如果

那年陽光愈充沛,適當時候又有雨水,遇上葡萄種

植時月份溫差大,種出的葡萄愈好,就可以加入多

些枝。每個過程都要用心去種植。內地種植反而是

「耕田佬」小農心態,幅田有多大就盡量多種,所以

做不到靚酒。要種出好葡萄,不能只追求量。靚的產

品需要去蕪存菁,挑選最優葡萄,必需要是那些留有

葉子的,當中午陽光猛烈時給葡萄遮陰,但早晚又可

接觸到陽光。如何剪枝,是考驗判斷力。釀紅酒是一

門大學問,每一個步驟都要用心機去做。

鄺: 從理解釀酒學問過程中,得到甚麼啟發?究竟做山坡上的葡萄好,還是做平地好?怎樣面對自己的起與

落?

唐: 所有我喜歡的嗜好,都反映出一定要有決心,用心做到最好,但就不一定是最成功。釀酒是一種工藝

精神,要投入,有熱誠,更要有決心才可以做到最

好。如生產汽車,豐田造車好叻,產品實用可靠,但

卻不sexy。那法拉利呢?法拉利的車,有熱情,同豐田一樣,但兩者的產品差異好大,兩種都是好車,分

別在於公司的哲學,豐田生產大眾化汽車,法拉利是

藝術品。其實無論是釀酒、製錶、造車都一樣,背後

取決於一套哲學,做人亦一樣,要有目標,然後有無

比決心。

鄺: 但外間看你是一個優閒、一點也不像身水身汗做事的

人,其實你是否有心擺出一副從容不迫的姿態?

唐: 部分是性格問題,另外與自己的姿態有關。我是一個不容易發脾氣的人,因為動怒容易生亂。朋友批評

我,說與我打Po ke r一定輸,因為對手看不穿我的心理狀態。這可能跟我自小出國唸書有關,十五歲已去

密歇根讀中學,當地只有一個舅父,當時我是校內唯

一的中國人,習慣了獨立。自小要學識保護自己,從

不輕易表露自己。我做事亦不希望別人見到自己走來

走去、青筋暴現、身水身汗。我反而希望別人見到自

己舉重若輕。

鄺: 在民粹政治下,市民喜歡從政者為他們做到身水身汗,政客要用各種方式讓人家知道正在努力為市民辦

事,只有在精英政治下,先會有人欣賞你的姿態,舉

重若輕,是否已不合時宜?

唐: 時代改變了,我沒有改變。世界大勢改變了,法國最近也選了一個「王國興」式社會黨奧朗德出來做總

打開書櫃

24打開書櫃

25

Page 14: Final Proof

統,我不願意將自己改變去迎合這時代。因為我做不

到「王國興」,一來自己不會太入戲。平時我不拘小

節,但處理問題,最重要是找到核心所在,最關鍵的

按掣,你只要睇實這幾個掣,其他事就不需要太計

較,應放手讓同事去做。

鄺: 時代改變,而你不願迎合這改變,仇富反商瀰漫,是否很感慨?

唐: 全球都有這趨勢,我分析是自全球化之後,不獨是香港,歐洲,而是全球性,國與國之間的貧富差距更加

大。在全世界約二百個國家中,做得叻,如美國有天

然資源,也有人材資源。但非洲國家,即使有天然

資源,一樣畀人剝削,沒有天然資源,就只有要去

IMF乞。你認為同過去殖民主義有甚麼分別?沒有分別,只不過昔日用武力殖民,今日就用銀紙、用債

務脅迫。德國表面上好像為歐盟希臘 起歐債,但在

枱底會要求公路、水壩判給德國公司做,借一百億給

你,賺回你二百億。

鄺: 香港是否也一樣正在轉變發展的軌跡?唐: 世界的而且確在改變,香港是否因此而要轉上另一條

軌道?我認為不是。因為香港人精明,懂計數。大家

以往一直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生存,所以會自

力更生。近十年八年,香港人心態上有改變,對現狀

不滿。是因為香港其實已經是已發展經濟體,很多事

已經有規範,不會有人餓死,但亦限制了機會。像北

歐的芬蘭,一個大學畢業生會爬到哪裏,大家都知

道。但很多人心態上仍然是處於發展中經濟,見到廣

東深圳發展很快,埋怨自己為何仍未儲夠錢買樓,尤

其見到內地很多搵錢機會,心理上不好受。

鄺: 香港今後會否變成民粹社會,或者走上新加坡家長式政治之路?

唐: 我相信一段時間會向民粹方向走,因為未來群眾式政治會繼續發展,但到極端一定會返轉頭。香港其實是

一個高水平的社會,亦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地方。政府

只要做好三個角色:首先是維持公平遊戲規則,做好

監管角色,其次是照顧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最後就是

為大家開拓新機會。香港不宜搞太多意識形態,我相

信只要國家富強,自然愈多人愛國。

鄺:這些年來在政治上有甚麼人的事蹟啟發過你?

唐: 我很欣賞美國克林頓時期的財長B ob Rubin,他已退休但仍活躍於智庫工作。我記得畢菲特曾說,商界

加入政府的人,若干年後離開,好少人的reputat ion 會 e n h a n c e了。多數人加入政府後,會被政治所塗污。魯賓是少數憑自己在商界經驗能力、人脈網

絡,在政府內做到事的人。他退休時克林頓稱他是自

A l ex a n d e r Ha m i l to n以來最偉大的財長,他一上任宣誓完就立即要處理墨西哥金融危機,他得到格林斯

潘支持,撥款二百億撐墨西哥政府。他主張穩健的財

政政策,重視金融紀律,強調信心重要性,也擅長國

際合作以解決日趨複雜的經濟問題。我認識他,他說

話很慢,一邊說,一邊思考。之後Henr y Paulson保爾森一樣由華爾街投行出身,由高盛Senior Par tner加入華府做財長,但他比魯賓「政治」得多,但就死

得更快。

另一個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他是一個革命者,有

魄力去開拓一個時代。新加坡在充滿敵意的鄰居立

國,成功建國團結國民。我欣賞李光耀,但香港同新

加坡是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人民性格也有很大分

別。我記得有次宴請李光耀及新加坡官員,香港官員

每一個都有發言,但對方除李光耀外,其他官員都不

說話,尊卑分得清楚。

鄺: 最後,閱讀對你而言有甚麼用處?唐: 我凡遇到棘手難題,或心情欠佳,都會放下手上工

作,拿本酒書看,或上網找些紅酒文章,既令自己開

心,也令自己放鬆。停下來,先放下,再處理,可能

會找到新出路。

鄺: 甚麼書一定不會拿上手?唐: Sel f help那一類吧!我從不相信只要看完一本《令自

己快樂的十個方法》後,你便會找到快樂。

鄺: 這些書可能是給OL看?唐: O L難道不懂令自己快樂嗎?購物不就是她們自我治

癒的方法。■

Adventures on the Wine Route: A Wine Buyer’s Tour of France作者:Kermit Lynch出版:North Point Press

Côte D’Or: A Celebration of the Great Wines of Burgundy作者:Clive Coates M. W. 出版: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打開書櫃

26打開書櫃

27

Page 15: Final Proof

《解碼AV:禁忌與日本流行文化》

日期︰7月21日 ( 星期六 )時間︰5:00pm – 6:30pm地點︰會議室S222-223主持︰劉細良

講者︰王向華

《反對一切霸權》

日期︰7月22日 ( 星期日 )時間︰11:00am – 12:30pm地點︰會議室S222-223主持︰蔡東豪

講者︰龐一鳴

古有李白邀月對飲,今天,你也可以有

可愛動物伴你讀書。

不銹鋼書籤連開信刀,採用優美弧形設

計,一物二用,配上精美動物吊飾,美

感十足。全人手製作,送禮自用皆宜,

伴你細讀本本好書。

書展期間限量發售。

打開書本,看見一張由自己親自製作的

藏書票,必定令閱讀的趣味大增。

今年書展,我們將準備多款不同的橡皮

圖 章 , 讓 你 能 發 揮 創 意 , 自 由 配 搭 花

紋,製成屬於你的專屬藏書票。

書展期間限量發售。

講者及主持介紹

2012香港書展講座預告一如以往,上書局都會在書展期間為廣大讀者安排一連串精彩的活動與講座,今年,我們將於會議展覽中心舉

行四場講座,內容圍繞文化、政治、媒體和身份認同等。各著名講者將就着其專業的範疇,將精闢見解傾囊而

出,為讀者帶上一頓思想的盛宴。

《香港卡拉OK政治》

日期︰7月22日 ( 星期日 )時間︰2:00pm – 3:30pm地點︰會議室S222-223講者︰劉細良

《報紙末日?》

日期︰7月22日 ( 星期日 )時間︰5:00pm – 6:30pm地點︰會議室S222-223主持︰蔡東豪

講者︰尹思哲、宋漢生

劉細良

集香港文化人、時事評論員、傳媒主持和

旅遊家於一身,曾任職政策顧問。著作包

括文化評論作品︰《日本痴漢》、《過

客》、《帶着偏見去旅行》等,時事評論

作品︰《卡拉OK政治論》、《曾蔭權的百日維新》。

宋漢生

專欄作家,網上書櫃Anobii創辦人,熱愛閱讀、關心網絡文化。小時候認為老闆是「有

返工、冇放工」的傻人,故樂意當一名打工

仔,最後卻創業成功,意外地成為由打工仔

變為創業家的成功例子。

蔡東豪

現任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中學就讀於香港華

仁書院,大學畢業於加拿大西安大學商學

院,特許財務分析員,曾任職投資銀行及傳

媒。曾以筆名原復生在《信報》撰寫財經評

論專欄,文章結集為三冊《原氏物語》,並

著有《毅行出哲學》、《金錢之王》、《金

融是文化》、《金融芝麻街》等。

尹思哲

著名網絡博客及專欄作家,關心新興媒體、

網絡文化,積極推動網絡自由及網絡創業。

曾任報刊科技記者、《蘋果日報》財經版

《案內人隨筆》專欄作者。著有《Web 2.0大引爆》、《創業起義》。

龐一鳴

繼「一年唔幫襯大地產商」後,龐一鳴今年

又來了個「歐洲背包x流浪x賣藝 2012」,延續其大學畢業後,未曾做過全職工作的

紀錄。生命的熱情投入在教育工作,藉着語

文、戲劇和通識,令人快樂、令人關心社

會,令人坐言起行。認為餬口重要,但理想

更重要。過去十年,每三年會去一次半年以

上的旅行,風景是其次,不致因香港的落後

而被迫瘋才是重點。志願是有生之年,終結

地產霸權。

王向華

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職於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曾從事一

家日式超商在香港的人類學研究,著有 Japanese Bosses, Chinese Workers: Power and Control in a Hong Kong Megastore(London: Curzon Press & Hawaii, USA: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一書。他亦曾出版多篇有關台灣的日本成人影片、日本的跨國公

司與其經營模式、日本流行文化的全球化與

國際關係等書籍、文章及期刊論文。

板印藏書票

立體書籤立體書籤

原價:$149書展價:$89

原價:$68書展價:$38

Page 16: Final Proof

《我不信中國模式》

作者︰蔡東豪

「中國模式」── 即政治封閉、經濟發

展、關懷民生,民眾

認為這正是最適合

內地環境的發展模

式。然而,在這種缺

乏競爭和問責的社

會環境中,貪污和浪費都是見怪不怪的正

常事,「打造」出來的經濟毫不合理,這

本《我不信中國模式》就是旨在解開「中

國模式」之謎。

《硬膠政治》

作者︰添馬男

香港政壇從來不乏

光怪陸離之事︰豬

狼混戰、外訪特首、

假嘴臉、真缺失,數

之不盡的「膠人膠

事」,令毒舌串嘴

添馬男決心踩入添

馬新政府總部,憑一本 iPad、一枝筆和一張摺櫈,寫成一部《硬膠政治》,嬉笑怒

罵,自成一格,為閱讀本地政治不可多得

之作。

《流芳百世臭豆腐》

作者︰梁家權

也許作者自己都沒

有想過,這系列的飲

食小書會一寫十年,

本年度出版的第十

本小書《流芳百世臭

豆腐》,梁家權繼續

以其對人情和飲食

獨特的觸角,寫出一系列平民飲食散文。

讀此書,除了要看精闢的食評外,也要細

味文字當中濃濃的人情味。

《金融獸性》

作者︰蔡東豪

本書分析投資者、市

場、企業管治等與經

濟民生息息相關的議

題,說到底,帶我們

走出困局的不再是見

步行步的政府,而

是凱恩斯口中的「獸

性」(Animal Spirits),這股獸性包含着三個「信」:自信、信任、對開放市場的

信念,代表着刺激經濟的最基本力量。認

識市場的人與事,方能重拾信心,在金融

秩序混亂的時代站穩。

《球迷心竅》

作者︰姚崢嶸

本書作者親身示範了

運動與文字的有機結

合︰寫足球,除了分

析各球隊實力,亦會

扣上經濟因素、科學

數據,更寫球證軼

事、體育政策,寫籃

球,寫奧運,寫馬拉松,作者往往能找到

獨特的着眼點,寫成的自成一格的文字。

不要被書名的球迷兩字誤導,這本書,球

迷看了會心竅,平凡人看了也會笑。

《生活百課》

作者︰陶囍

繼《修理教育》後陶

囍又一新作。新書章

節分成不同課題︰人

情課、旅遊課、庶務

課⋯⋯統統取材自生

活,讀來絕不沉悶,

只會拍案讚好、或會

心微笑,只因書中所寫,都是你我曾遇過、

正面對或將碰上的事。不少人對陶囍的身

世感興趣,但其實重點並不在此君是男是

女,只須記着其拿手絕活︰把你和我的心

中所想寫到,也寫好。

《雲上的金融》

作者:丘亦生

英國《金融時報》

早有長青財經專欄

Lex,以成為當地政經新聞的參考座標

為理念,本書作者

亦有意效法,遂於

2011年 8月起在《蘋果日報》創作《金融雲端》專欄,務求在

浩如煙海的資訊中心搜羅蛛絲馬跡,再將

事實結合觀點,清楚呈現讀者眼前。要深

入了解香港政經環境,《雲上的金融》是

必讀之選。

《好不主席》

作者︰盧先亞

上市公司主席化身

爬格子動物,寫盡社

會上不公不義、可悲

可笑之事︰嘆豪宅

變劏房、鬧選舉成小

圈子遊戲、悲港孩不

再有夢、憶那些年時

光、悟毅行者哲理。本書作者以地道香港

人的角度出發,遠至國家政策、政局時事、

社會潮流,近至職場心得、人生哲理、舊

事回憶,一一寫盡。

《 殭 屍 之 城──香

港與澳門的社會模

式比較》

作者︰黃兆輝

香港於金融風暴後一

蹶不振,反觀澳門早

於 2006年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世界第

一賭城。相差何以

這樣大?問題根源是兩地現代化程度的不

同,本書以此為切入點,參考歷史,研究

期間兩地曾推行的各種社會模式,找出僵

化意識如何令香港人意識盡失,而澳門又

如何走出困局,重拾意識並進行經濟轉型。

上書局新書 即將出版

聖雅各福群會復康服務為推動弱能

人士的陶藝發展,成立陶藝工作

室,透過訓練、展覽、出版及工作

坊等培育與展示成員的藝術才華。

書展期間,我們將會展出由該會學

員製作的一系列陶藝作品,各位如

感興趣,可親臨1B-E32攤位欣賞。

Page 17: Final Proof

奧運最高收視、最吸引的項目是

一百米競跑,十秒內決定天堂

與地獄,但最戲劇性、最扣人心弦、

最峰迴路轉的,往往是馬拉松比賽。

埃塞俄比亞已故名宿比基拉(A b e b e Bik i la)在羅馬奧運赤腳衝線的奪標一刻,是奧運永遠傳頌的佳話;2 0 0 4年的雅典奧運,精神失常的示威者突然

在3 6公里處衝出,把領先的巴西跑手Vander le i de L ima推至路旁,結果讓其他跑手有機可乘,de Lima最終奪得銅牌。

肯雅跑手屢破紀錄

如無意外,倫敦奧運的中、長距離競賽

及馬拉松的獎牌,將會由東非跑手競

爭,而肯雅跑手又比埃塞俄比亞跑手看

高一線。若統計由1991年至2009年,世界田徑錦標及奧運會的中、長距離競賽

及馬拉松獎牌榜,沒有國家的戰績較肯

雅更彪炳,總共有93面獎牌,其中32面是金牌。

英國和美國呢?分別是食蛋及三面金牌

(其中有兩面的得主是美籍肯雅裔人)。

馬拉松項目方面,肯雅跑手的進步尤其

神速。1975年,有34名美國人可以在2小時20分(2:20)內完成馬拉松,但沒有一名肯雅人做得到;三十年後的2005年,肯雅的sub-2:20的人激增至490人,

但人口較肯雅多五倍的美國,sub-2:20跑手數目跌至22人。

首個由肯雅人締造的馬拉松世界紀錄,

是名宿Paul Tergat於2004年9月創造的2小時4分55秒;到2011年,在短短的七年間,頭二十個最佳的馬拉松時間全部

來自肯雅人的腳下。去年,肯雅再次從

埃塞俄比亞奪回馬拉松的世界紀錄,肯

雅跑手Patrick Makau以2小時3分38秒,以21秒之差打破了基比沙拉斯(Hai le Gebrselassie)的舊記錄。

發掘肯雅跑手成功秘訣

無論是寒冷的北極圈內、還是熱帶小

島,只要比賽有一定的獎金,都會吸引

肯雅跑手遠道前來參與。因為採訪的關

係,過去四、五年間,我不斷參加世界

各地的馬拉松比賽,有機會近距離觀察

這些精英跑手,與他們一起坐大會安排

的旅遊巴去起點。

不要以為他們是機器,跑馬拉松易過吃

生菜,不會累、不會傷。往伊斯坦堡馬

拉松賽後祝捷會的路途上,一眾男女精

英跑手如登陸奧馬哈灘後的雷霆傷兵,

要二人三足、七人八足才可以緩緩前

行,他們上落梯級的極端痛苦表情,慘

過滿清十大酷刑。

多得馬拉松的熱潮,關於跑步的非科

學著作近年愈來愈多,C h r i s t o p h e r McDougal l的Born to Run : A Hidden Tribe , Superathletes , and the Greatest Race the World Has Never Seen(中譯:天生就會跑)長期位列《紐約時報》暢

銷書榜;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

的其實是……》不在話下。

McDougall去到墨西哥的Tarahumara部落,了解他們長跑不受傷之謎;英國的

《衛報》編輯兼Runner s World的特約記者Adharanand Finn則與太太及三名年幼的子女往長跑的麥加――肯雅的Iten住六個月,每天與當地跑手一起生活、

一起訓練,親身了解肯雅跑手成功的方

法,並寫成Running with the Kenyans : Discover ing the secret s o f the faste st people on earth一書。

佔全球人口只有0.5%的肯雅人為甚麼可以壟斷長跑獎項,是很多運動科學家及

跑手的疑問。Running with the Kenyans沒有長篇大論的研究引述、也沒有冗長

艱澀的名稱與專有名詞解釋,閱讀過程

如親身跟作者到肯雅找答案,聆聽他跟

肯雅跑手的對話,看到肯雅跑手在大裂

谷草原的馬拉松賽蓄勢待發,直升機在

上空不斷盤旋,「發、發、發」的聲響

驅趕隨時撲出來的獅子。

西方科學化研究可笑

根據Finn的形容,一般肯雅人的時間概念鬆散,沒有多少人會準時認真,遲些

少也不會有大問題,但一到跑步訓練集

合時間,即使是黎明破曉時分,他們

比德國火車班次還準。例如一夥兒約

6:10am集合,若你6:11am才到達,你不會見到仍有人在集合地點,因為他們已

準時出發了。

但對時間的執着,不等於肯雅跑手的訓

練極科學。西方的訓練要計每周里數、

計圈數、分析時間和速度,肯雅跑手完

全不做這些、也懶得計算和記錄,因為

沒多久便忘記了,不準確的記錄還不如

不記錄。

例如跑山路,肯雅跑手不會一邊跑、一

邊計算上落的次數,縱使簡單統計看似

很容易,但當你專注跑、身體愈來愈疲

倦,統計也愈來愈困難,很快你已忘記

自己跑了多少個圈,除非你不斷在腦內

重複:「已跑N圈、N圈、N圈……」肯雅跑手只會計時間,每跑山一小時左右

便會結束。

另一項顯著的分別是休息。所有人都明

白休息和睡眠的重要,但西方的運動員

和教練最先犧牲的,往往也是休息和睡

眠。

相反,肯雅跑手極認真對待休息。肯雅

跑手不須引述大學專家的研究,說明休

息有多重要,跑累了休息是理所當然,

他們在休息時間是甚麼也不會做,不像

西方跑手一樣,休息等於購物、與朋友

社交聚會。某程度也因為肯雅跑手對訓

練的認真和專注,他們每天只做三件

事:跑、食及休息,沒有其他活動。

全世界最快的秘密

每發現到肯雅跑手的秘訣和習性,Finn就會記錄下來,例如肯雅跑手以Uga l i(粟米製成的麵粉,主要成分是碳水化

合物)為主糧、肯雅跑手的專注、訓練

營的集體生活、從小開始跑、貧窮等,

整理一本長跑秘笈是他此行的目的。

但到旅程接近尾聲,Finn才發現原來一直問錯了問題,連肯雅跑手也告訴他西

方人很可笑,不明白他們老是想得這麼

複雜,甚至連Uga l i的烹調方法也要研究,看看海拔高度、當地的水及砂煲罌

罉會否令簡單的Ugali變成快跑的靈丹妙藥。

至於最後答案是甚麼,留待有興趣的讀

者在書中尋找了。■

Running with the Kenyans: Discovering the secrets of the fastest people on earth作者:Adharanand Finn出版:Faber and Faber

細讀‧中東

32莊曉陽香港記者協會總幹事。曾參與十九個外國馬拉松、五國毅行者,著有

《四十二公里的風光》。文章見《信報》、《明報》及《運動版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