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艺评论 一部地方 知识的 推动文艺创作发展...

Post on 24-Jul-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一等奖(3名)

《从事有价值的写作》 蔡 毅《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寻觅与呼喊》

杨振昆《文艺工作者要有“文以载道”的创作自觉》

谢青松

二等奖(5名)

《我与抗战文学》 彭荆风

《评论首先应充满虔诚》 周明全

《言语之美 穆穆皇皇》 刘绪义

《从高原迈向高峰》 张昆华

《发掘优秀滇域文化精神》 张昌山三等奖(8名)

《打造交响乐国际话语体系》 伍皓《为关肃霜设计京剧唱腔》 汪德荣《云南民族文艺资源优势和审美特质》

柏桦《守护文艺的民族性》 赵娟《中学生为啥追捧穿越悬疑?》 王人天《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凯歌》 欧之德《用新闻视觉考量诗人社会责任》

许星《追求真善美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

李骞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编辑/郑千山 美编/赵行伟 制作/童发顺读书6

文艺新观

文艺创作与评论从来都是文学艺术工作中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正确和有效的文艺评论,能够对文艺现象、文艺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同时为文艺创作者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领文艺评论的正确方向。

专栏开办以后,“读书”版一方面从来稿中精心编选,刊登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的优秀评论作品,另一方面精心策划选题,多方约稿,主动向云南省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一流社科与民族学专家与学者、文艺评论家、作家组织高质量的稿件,从历史、哲学、文艺的层面,做好文艺理论与批评工作,同时总结和梳理云南文艺发展繁荣的经验和成果,推荐了一批文艺作品、文艺家和文艺新人。几年来,“文艺新观”栏目中既刊登了《文艺工作者要有“文以载道”的创作自觉》《从事有价值的写作》《中华国学文艺源泉》《民族元素是云南文艺创作基石》《发掘优秀滇域文化精神》等颇具理论高度的评论,也发表了《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寻觅与呼喊》《从“狼图腾”呼唤“龙图腾”》《守护文艺的民族性》《中学生为啥追捧穿越悬疑?》《让

“全民阅读”成为新常态》等尖锐地提出问题,探寻文艺发展路径的文章。为了拓展文艺批评的领域,栏目还推出了《我与抗战文学》《为关肃霜设计京剧唱腔》《红军故事是最好的中国故事》《在寻访、研究和书写中与史同行》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新批评”。此外,由于新时代“阅读”的方式已经日新月异,栏目还把对电影、电视、广播、戏曲、曲艺、书法、绘画及新媒体平台等等纳入视野,登出了《比山更高的是人格》《声声动情唱云南》《播撒阳光》等文艺评论,及时反映了文艺评论界对多种艺术形式文艺作品的关注和声音。

“文艺新观”栏目通过文艺评论的形式,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以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表述方式,充分呈现了文艺评论“风向标”的作用和风采。栏目视野较为宽阔,尤其着重于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话题,系统总结、评价和分析了近年来云南文艺成功的做法、经验,推荐云南文艺重要作品和文艺家及作者,以近年来的云南文艺现象、文艺热点、文艺作品、文艺人才为主要题材,进行分析、评论和概括,还不时推介独

具特色的云南民族特色文化,体现了文艺批评的现实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千言诺诺,不如一言之谔谔”,“文艺新观”为云南文艺发展找差距,看不足,并针对性提出有益的观点,并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路径、意见及建议,这对云南文艺未来的发展繁荣,提振信心,是有所帮助和启示的。

“文艺新观”栏目举办以来,已经成为颇受文艺界和读者关注和好评的品牌栏目。我们希望,栏目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征文能够继续举办,让更多的文艺评论家走上这个平台,畅所欲言,以生花妙笔奉献精神财富和思想结晶,从理论高度、思想厚度上,进一步引导和增强文艺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云南文艺的热情和信心,进一步促进云南文艺的繁荣和文艺评论的开展,用实实在在的“文艺新观”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氛围,鼓舞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投身于云南文化强省建设的行列,为促进云南文艺发展繁荣而努力。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天地的起源》说:“远古的时候,天地连成一片。下面没有地,上面没有天,分不出黑夜,分不出白天。”这个时候的世界是:“只有雾露一团团,只有雾露滚滚翻。雾露里有地,雾露里有天,时昏时暗多变幻,时清时浊年复年。”彝族的另一部史诗《梅葛·开天辟地》说:“远古的时候没有天,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所以有一位叫“格滋”的天神赶来创造了天和地。这一类对世界初始状态的描述,出现在诸多少数民族的创世史诗中,这些史诗提出了两个创世“方案”:世界(或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混沌的(运动性)。

这是一个古老的宇宙体系,它强调了世界开创之初物质的不稳定性,一切物质都在运动中发生和形成、完善,包括大尺度的地球、宇宙,莫不如此。白族创世史诗《人类和万物的来源》说:“隔着今天九万年,相隔今天九千代,天和地连在一起,混沌迷离分不开。”哈尼族创世史诗《十二奴局》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天地混沌不分,世间没有宽宽的大地,世间没有高高的蓝天,天神没有地方住,地神没有地方住。”也就是说,创世之前,空间为零。哈尼族的另一部史诗《奥色密色》则说:“很久很久以前,宇宙间茫茫一片,没有天和地,分不清黑夜和白天。”物质在蠕动,却难以辨别它们是什么,这“茫茫一片”的东西,就是具象物质的“祖先”。

这种“混沌概念”几乎能在云南所有少数民族的史诗中找到。壮族的《摩荷泰》说:“过去的年代,天和地相连。”《德傣掸登俄》说:“在远古时代,天地一片空,上面没有天,下面没有地。”傣族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把宇宙空蒙混沌的景象描写得非常生动:“相传古时候,天地还未形成,没有日月星辰,没有鬼怪和神。大天上下是太空,望去一片黯淡无边,分不清东西南北,四周也没有边缘。那时太空里呀,只有烟雾在滚动,只有叭月烈(气体)在沸腾,只有狂风在怒吼。烟雾和气体的下层,是白茫茫的一片水,大水终日晃荡,水面浮盖着泡沫。”纳西族史诗《黑白之战》说:“千古万古前,没有地和天,没有日月星,没有海和山。”宇宙或世界原初状态就是空寂无边。

《苗族古歌》对世界初创的解释是这样的:“远古的时候,天是这个样:混沌一团气,滚滚翻热浪。”“地是这

个样:模糊一团泥,摇摆又晃荡。”比喻更加形象生动:“天上湿漉漉,像团鸡屎般;地下软绵绵,像坨鸭粪样。”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认为宇宙曾经长长地沉睡,一点生机也没有。一旦出现,是一张网的样子:“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地也没有天,没有风和雨,日月星辰都不见。白天黑夜分不清,东南西北无法辨。”“宇宙在沉睡。”形状则是:“宇宙好像蜘蛛网”,他们认为坐在蜘蛛网中央的必是天神,这个天神的名字叫厄沙。

纳西族史诗《创世纪》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天地混沌未分”,但是

“先有了天和地的影子,日月星辰还未出现,先有了日月星辰的影子;山谷水渠还未形成,先有了山谷水渠的影子”。显然,万事万物都还处于混沌中。景颇族史诗《目瑙斋瓦》说:“远古,天还没有形成,地还没有形成,在朦胧和混沌里……”后来“有了空荡荡的一片”。布朗族史诗《创世歌》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年代,没有天地山水,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飞禽走兽,更没有人能说会唱。在那时候啊,只有一团又一团,黑沉沉的云和雾。在这黑暗的空间中,一刻不停地翻滚、奔驰。”描述的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混沌景象。

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说:“在太古的时候没有天,在太古的时候没有地。整个世界混沌不分,不会刮风也不会下雨。”普米族史诗《帕米查哩》说:“那是遥远的古代,天上没有太阳,也没有星星和月亮,天空一片漆黑茫茫。那是遥远的古代,地上没有鸟语花香,也没有五谷食粮,大地上一片漆黑茫茫。”虽然有了天和地,但什么物象也看不到,只有茫茫无边的黑暗。基诺族史诗《大鼓和葫芦》说:“洪荒岁月里,没有天和地,到处都是水,一片大汪洋。”这是一个属于水的世界。德昂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说:“很古很古的时候,大地一片浑浊。水和泥巴搅在一起,土和石头分不清楚。”独龙族史诗《创世纪》也认为远古时“天和地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人可以在天地之间往来。

彝族史诗《居次勒俄》对世界的产生过程作了详细描写:“远古的时候,上面没有天,上面没有星;下面没有地,下面不长草;中间不过云。似黑又非黑,似沉又非沉,起云不成云,四面黑黢黢,八方黑洞洞。天地未显时,洪

水未过时,一日反面变,变化极反常;一日正面变,变化似正常。”在各种变化中,彝族祖先总结出从一至十的十个数字。

综上所述,各民族的史诗在记录描述世界或宇宙生成遵循三条规律:世界或宇宙是物质的,不是神创造的;世界或宇宙最初是一个混沌的模式;世界或宇宙在运动变化中形成并定型。这种模式还影响了后来万事万物的形成,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中衍生发展。这让我们联想到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起点于 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大爆炸理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是伽莫夫。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由大约 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上世纪末,对 Ia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因为宇宙可能大部分由暗能量组成。

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由此我们知道,大爆炸后宇宙的形状就是混沌的,像民族史诗描述的那样:“只有雾露一团团,只有雾露滚滚翻。雾露里有地,雾露里有天,时昏时暗多变幻,时清时浊年复年。”这种古老哲学趣旨与现代科学发现的高度吻合,绝非偶然,证明思考宇宙起源不是从近现代开始,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把目光投向了浩瀚的星空,他们的观察与想象,超越了时代。正是这种连绵不绝的思想体系,培养了人类认知宇宙、世界的不竭智慧。

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主办的“文艺新观”文艺评论征文日前揭晓,经评委会认真评选,共有 16篇作品荣获征文一、二、三等奖。

“文艺新观”文艺评论征文及栏目开办于 2014年 10月 31日,共收到稿件 1000 多篇,《云南日报》“读书”版从中择优刊登了 77篇文章,总字数达 16万余字。栏目及文章刊登后,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文艺评论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创作中具有旗帜和灵魂的作用。“文艺新观”栏目和征文的开办,正是通过文艺评论的形式,对近年来的文艺现象、文艺作品进行有效而深入的评论与探讨,同时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以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表述方式,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推出更多的作品、人才,提高审美鉴赏、引领文化风尚,以进一步促进云南文学艺术和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此次获奖作品,有思考深度、有视野广度、有理论高度,对推动云南文艺理论评论水平、繁荣文艺创作,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启示和带动作用。 本报记者郑千山

大韩和建军夫妇两个,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了,他们退休以后住在一个山庄里,过着平静而优雅的生活。我曾到他们那里拜访过几次,他们待我以咖啡,同时一起听音乐。我们听过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还有另外一些著名作曲家的曲子,我记得有一次专门听了电影《红楼梦》专场音乐会(吴碧霞演唱)的光碟。这样的聚会又悠闲,又清雅,感觉这就是他们生活的节奏。忽然有一天,他们告诉我,说要出去旅游,不是去某地,而是从亚洲横跨欧洲,而且是自驾游。我听后心里有点不太敢相信,虽然他们都会开车,但是毕竟退休有年,不是青年人了。所以,以为所谓自驾车横跨欧亚大陆的说法,不过是一时冲动,或是一个长远的计划。

可是过了半年,再次接到他们电话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完成欧亚之旅回到昆明了。他们家院子里多了一辆高大的房车。在过去的五个月零一周的时间内,这辆车陪伴他们走过了亚洲和欧洲的22个国家,行程超过41000多公里。现在这辆车正停歇在院子角落上的一片绿荫之下,静静地等待一个同样爱好自驾游的人来把它买走。就是在这次聚会上,建军告诉我,她要写一本书,内容就是这一次自驾游中的所见所闻。不久,我就读到了《一辆房车半个世界》这本书稿。

人容易贪恋慢节奏的、安逸舒适的生活;尤其是辛劳大半生,退休之后,不再到处奔波,过一点以静为主的、闲适的日子,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退休之后,却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国内、国外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在这个过程中,开扩眼界,增长见识,无疑会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更丰富的意义。仅从动和静的角度说,这似乎是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但这个问题当然要提倡量力而行,而且旅行,也是多种多样的,随团游,自助游,自驾游、只要适合自己,皆无不可。毕竟,像建军他们这样的情况和条件,比如,有一定经济基础,无须乎上面照料老人、下面带领儿孙,两个人都会开车,等等,也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具备的。但是建军他们此行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自助游这种形式本身,文化意味才是这次旅游,和记录这次旅游的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

据我所知,他们俩都是爱读书、爱思考,对世界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这种兴趣促使他们在这次自驾游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每到一个城市,总是优先去看看博物馆、图书馆、名人故居、历史文化遗迹之类的地方,以了解当地历史,和对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人物和事迹。在这部游记里,当然少不了异国风光、民居、人物的描写和照片。但是,这本书里最精彩的笔墨,无疑还是那些关于历史、名人和文化遗迹的介绍和描述。这

种介绍和描述不是资料性的,千篇一律的,而是颇具个性的,有动感的。我们试看一下这部书中的《贝多芬的故乡——波恩》这一篇文章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来,它记述的完全是作者在波恩这座城市的私人的活动。但是我们又始终觉得,作者所在之处,正是贝多芬的故乡。我们完全没有作者在走马观花、甚至在旅游的感觉,我们感觉是两个中国人,在那片贝多芬生活过的土地上,一边欣赏他的音乐,一边悠闲地散步。过去有一种说法,说旅游就是寻找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当旅行者有了这样一种想法、并且力图这样去做之后,会在相同的旅行时间里,有不同的体验。当然,这也要在自驾游或是自助游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实现。

王建军在《走出北极圈》里写道:他们在挪威和芬兰的北极圈一带的村庄巡游时,“隔上三两天必须去一趟超市添补食物。里面没有极地的神秘,热带水果,诸如香蕉、菠萝、猕猴桃,应有尽有,在这里看到的世界,真的像是一个地球村。”这样一种方式和感觉,使他们漫长的行程,成了诗意之旅。因为是在别处生活了,所以他们就看到了外国的好,也看到了它的一些不好,也因此在建军笔下所描与的那些外国,就具备了细节的真实。建军不是一个专门从事写作的人,但是我看过了她的这本书稿之后我要说,这绝不是一个没有经过写作训练的人写得出来的。她的文字简练、朴素,呈现出一种与朋友聊天似的平易之美。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他们从哥本哈根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准备到德国去。她写道:“从地图上看,这段路有两条线路,走跨海大桥为红线,要多绕 100多公里,但都是高速,省时间;走轮渡过海是蓝线,路程要短些,但车辆渡轮会多些手续,有点麻烦。我的本意是走蓝线,可多些见识体验,可惜在丢分币决定路线时,我输了。”这个细节给我以非常难忘的印象。自驾游,两个人虽然志同道合,但一路上难免会有不同意见,有不同意见就有讨论,甚至争论,而这种基本上是无是非可言的讨论和争论,如果处理得不好,将会使漫长的旅行罩上阴影。而一句“可惜在丢分币决定路线时,我输了”,不仅意味着一种泰然的心态,而且说明他们是真正懂得享受旅行乐趣的人。

除了成熟的文字之外,我认为,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这样细节的作者,已经不是写作的新手了。同样使我难忘和欣赏的,还有此书后记里的一段话:“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我们旅行,我们游走,我们思,我们想,定要不枉此生,不枉此行,哪怕我们只是芸芸众生。”我认为这句话概括了本书的题旨,同时也是他们此次自驾旅行的意义所在。

读书随笔

哪怕我们只是芸芸众生——读《一辆房车与半个世界》 胡廷武

在《花米饭》这部作品之中,作者王定才借助文学的载体,展现出布依族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生存形态,并阐明随着国家的强大,布依族人民生活逐渐富足,社会欣欣向荣的社会发展逻辑。把时代中的人物、家庭、族群和国家的共同命运勾画出来,使得“命运共同体”具有生动、充实和丰富的内容。

众所悉知,布依族为云南多民族中的一员,而“米饭”则更是习以为常,无人会以这一普遍知识去凸显一个民族,但作者却与众不同,正是从这一被人忽视的日常生活之处开启布依族的地方性知识宝库。稻米为人类的三大主食之一,分布极

“文艺新观”文艺评论征文结果揭晓获奖名单

近日,由黄懿陆、冯丽荣撰写的专著《滇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滇学》全书 50万字,首次从云南历史、考古和人类学等多方位、多角度,对“滇学”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论证,从滇学的性质、滇文化论、史前滇学、滇学的传播、方国时代的滇学等方面提出了学科建设的论点、论据,提出了“滇学”的内涵和外延,为这门学科建设打下了理论基础、提出了研究路径和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刘庆柱为该书作序。

李悦春

新书架

《滇学》出版

民族文化探薮

物质宇宙 混沌世界——云南民族经典史诗宇宙观简析

李成生

让文艺评论推动文艺创作发展

——《云南日报》“文艺新观”栏目简介郑千山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

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思想文化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的灵魂,是道德建设的根本。基于对云南文艺发展的关注,充分凸显文艺评论在文艺

创作中的旗帜和引领作用,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于2014年

10月31日在《云南日报》“读书”版开辟了“文艺新观”文艺评论专栏,同时举办了征文活

动。栏目开办以来,1000多篇稿件像雪片般飞来,让人感觉到文艺评论的一种新气象和

较高的关注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征文活动圆满结束后,评委评出了16篇获奖文

艺评论作品,予以表彰。

新书推荐

一部地方知识的文学书写——评《花米饭》

王海东

广,其种植、收获、制作及食用知识丰富且通用,但是布依族的“花米饭”在制作、食用和祭祀的过程之中,有自身特色,足以成为地方性知识。

“花米饭”藏匿着布依族的历史、习俗、生活、交往、信仰和希望的灵魂。这是进入其文化历史传统的钥匙和必经之路。花米饭的制作工序复杂,先筛选上好的糯米淘净晒干,染色材料取自山林植物,是大自然的馈赠;择相应植物熬成红、黄、蓝、橙、黑等颜色,而后将米浸泡各色染料之中,这是一个民族古老的智慧和技艺;待色入米内,米色全变,再取出米、淘洗、蒸熟,便可食。色美、味香、软糯的花米饭,乃招待宾客和祭祀的上等物品。其中蕴含的意义更为非凡,多种颜色为传统阴阳五行文化的呈现,辛苦的耕耘、愉快的制作场景、礼尚往来的社会交往行为,都逐渐显现出来。而其来历,更表明了布依族的起源、发展的历史,睦邻和谐,族群友好相处,共同庆祝节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幸福的生活。一个独特的族群生活画卷跃然纸上。

不过,作者并没有就此停下思想的彩笔。他耗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了云南、贵州、广西及四川的布依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记忆、抗战血泪史与人物事迹,以之为“基本色素”,运用小说的文学手法,虚实结合、精心构思、细腻刻画,使布依族的

“地方性知识”更加充实、灵动、完整。又因其为布依人,且为布依学研究专家,故而熟悉家乡的一切,又满怀深情,自觉地担当建构与传播布依学的重任,所以更优于“他者”式的民族志描述,作者的这种文学性描述,既有深雕细琢,局部的细描,也有整体性的全描,还有对描述背后的意义进行思考的“深描”。

因此,在他的笔下,布依族的民俗、风情和日常生活,都带着朴素的生活气息出场。而由这些特殊的单个的民族符号,形成一个独特的整体的民族精神风貌,于是一幅鲜活的民族生活画向读者次第打开。于此而言,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布依族生活图。

通览作品,我们不难察觉作品之中,还隐藏着另一个时间性的主题,表明布依族的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前途光明,未来可期。作者并不甘于收集材料,拼接、描述布依族的生活画卷,还尝试着构建一个历史性的逻辑。布依族的发展史,虽然艰难,经历了许多苦难,尤其是抗日战争,民众浴血奋战,牺牲惨重,但是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与好转,各民族都实现了安稳、和谐、发展与繁荣的美好生活。一轴宏富的历史画卷,在他通俗易懂的妙笔下,实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规律的必然性不容忽视,故而,此书从一个侧面描绘出民族精神的历史脉络。

如是而言,此作不仅描述出一幅生动灵活的族群生活画,提供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布依族地方知识谱系,还历史性地描述出布依族的发展道路,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地方华章,期许美好的未来。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