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思考engineeringdays-china.com/uploads/newspic/... · Ø...

Post on 20-Sep-2020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思考

岳清瑞

中国钢结构协会

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18.11.23 北京

2

汇 报 目 录

1 钢结构的发展与成就

2 装配式钢结构进展

3 装配式钢结构面临的问题

4 MCC STEEL HOUSE的探索

5 思考

3

1.1 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4

1.1 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Ø 2017 年钢结构突破 6400 万吨

Ø 专项施工资质企业 1 万余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约 3000 余家

Ø 钢结构产量平均年增长 15% 以上

用钢强度比例

用钢类型比例

用钢领域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钢结构协会

5

1.2 主要成就

上海中心

国家体育场 苏通大桥 广州塔

Ø 超高层钢结构

• 上海中心、广州塔、中国尊等

Ø 大跨钢结构

• 国家体育场、深圳宝安体育场、首都T3航站楼等

Ø 大跨钢结构桥梁

• 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

Ø 大型工业厂房等

6

1.2 主要成就

7

1.2 主要成就

Ø 材料类规范16本;

Ø 连接类规范8本;

Ø 构件类规范31本;

Ø 荷载可靠度类规范27本;

Ø 结构体系类规范21本;

Ø 地基基础类规范15本;

Ø 施工类规范63本;

Ø 检验类规范33本;

Ø 其他类规范13本。

8

1.2 主要成就

产品制品

设计

施工

验收

检测鉴定加固改造

再生利用 科研教育系统

企业

政府与社会组织

拆除

技术研发标准规范

Ø 建立了较完善的科研教育系统、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Ø 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体系链条,涵盖产品、标准规范、设计、施工、验收、检测鉴定、加固改

造、拆除和资源再生利用整个产业链

9

1.2 主要成就

Ø 钢结构是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实现形式和

发展方向

• 钢结构工厂加工、现场拼接本身符合建筑工业化基本要求

• 钢结构绿色、环保,符合节能减排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 钢结构轻质高强,力学性能好,延性高,耗能能力强,综合结构性能优秀

• 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

Ø 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是国际

建筑产业发展的趋势

•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技术进步

• 绿色施工、提升工程质量

• 建筑业转型升级

10

1.3 技术成果

3900 家申请钢结构专利机构的分布情况 19300 项钢结构专利拥有数量的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库

Ø 截至目前,我国钢结构专利申请机构和个人共 3900 余家,企业占多数(64%)

Ø 我国钢结构领域专利拥有数量 19300 余件,企业占52%,高校占28%,个人占15%

11

1.3 技术成果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协会

Ø 2000 年截至目前,钢结构共获得国家级工法 214 项

Ø 2000 年截至目前,国家级工法共授权 2524 项

Ø 近年来,钢结构工法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12

1.3 技术成果

资料来源:国家奖励工作办公室

13

1.3 技术成果

Ø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钢结构方向共有科技支撑及 863 重大项目2 个、课题有 18 项,总经费约

8600余万元;

Ø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4个专项和数十项课题,经费总额过亿元,超过以往总和;

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以及面上项目对钢结构及钢-混凝土

组合结构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增长显著;

u 高性能钢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u 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示范

u 高性能组合结构体系研究与示范应用 u 高性能建筑结构钢材应用关键技术与示范

14

1.4 专业人员

Ø 设计院共 1.9 万家

• 甲级 2980 家,乙级 3559 家,丙级

3471 家,专项资质 9000 家

Ø 注册结构工程师 34660 人

• 一级 27664 人

• 二级 6996 人

Ø 钢结构专业设计人员估算

• 高水平专业钢结构设计人员约5000人,十分紧缺

• 有经验从事钢结构设计的人员约 15000 人,相对紧缺

• 有潜力从事钢结构设计的人员约 30000 人

设计院及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料来源:住建部

15

1.5 钢结构发展

Ø具有研究、设计、钢材生产、加工制造、安装施工、运行维

护、性能提升、拆除利用全产业链

Ø完善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产业化全创新链

Ø市场、人才、法规、标准、管理全方位发展

Ø为装配式钢结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Ø发展装配式钢结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16

汇 报 目 录

1 钢结构的发展与成就

2 装配式钢结构进展

3 面临的问题

4 MCC STEEL HOUSE的探索

5 思考

17

2.1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定义

18

2.1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定义

钢结构本身就是装配式,为何还有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概念?

Ø装配式建筑是以上因素的系统集成

Ø单纯的结构装配不能称之为装配式建筑

Ø围护结构应装配化

Ø设备和管线应集成化

Ø运营使用要绿色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建筑+结构+围护+管线+设备+内装+运维等

特征: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

19

2.1 钢结构分类装配化情况:

标准化设计

工厂化生产

装配化施工

一体化内装

信息化管理

绿色化运营

1、大跨空间钢结构

2、工业厂房钢结构

3、高层、超高层钢结构

4、低层轻钢结构

5、模块化钢结构

6、特殊钢结构

7、住宅钢结构

20

2.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现状

p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建筑

• 实现了结构和围护的装配化

• 外型各有特点,标准化程度不够

• 管线标准化和装配化不够

• 新建筑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应用

p厂房钢结构建筑

• 实现了结构和围护装配化

• 部品部件标准化不够

• 在运维的绿色节能方面,差距较大

• 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管理应用水平偏低

21

2.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现状

p多高层、超高层钢结构建筑

• 基本实现了结构和围护装配化

• 建造能力世界领先,结构标准化水平不高

• 但节能保温和高耐久性等方面,围护性能仍需提升

• 建筑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有待提升

22

2.2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现状

p低层轻钢结构建筑

• 结构与围护结构在企业层面基本实现模数化和高效装配化

• 在使用舒适度和低能耗建筑等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 信息化不够

p模块化钢结构建筑

• 基本实现标准化,模块与功能集成化

• 建筑、结构、围护、管线等可实现一体化与标准化

• 多高层体系还需完善

• 信息化管理不够

23

2.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24

2.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传统框架体系

Ø纯框架、框架-支撑、框架-钢板剪力墙

Ø代表企业:鸿路、宝钢、赛博思、杭萧、东南网架等

Ø在高端住宅中较成功,案例:华侨城苏河湾88号院

25

2.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组合剪力墙体系

Ø钢管束(钢板外露)体系,代表企业:杭萧钢构、东南网架、江苏沪宁等

Ø工字钢束(钢板内藏)体系,代表企业:浙江绿筑

- 防火防腐性能更好,近似混凝土结构外观

Ø竖向构件与混凝土剪力墙等厚甚至更薄

目的:对标混凝土剪力墙住宅

26

2.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集成式楼盖体系Ø结构-围护-管线一体化,无梁柱外露

Ø大空间,可变户型

Ø瞄准高端住宅,差异化竞争

目的:实现大空间,可变户型

27

2.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鸿路钢构:Ø鸿路合肥小区,30万平米;至今已建约100万平米

Ø 28—30层,全钢结构

Ø钢结构加工制造量200万t以上

世界最大钢构加工厂

28

2.4 装配式钢结构发展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不同阶段,不是一蹴而就,存在问题是必然的

目前以结构体系和围护体系为主的装配化只是初级阶段

下一步,装配式建筑发展方向是系统集成,模块化建造

未来,绿色、生态、智能化钢结构建筑是目标

钢结构住宅必将成为保障钢结构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产业集中是钢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已呈现初步态势

29

汇 报 目 录

1 钢结构的发展与成就

2 装配式钢结构进展

3 面临的问题

4 MCC STEEL HOUSE的探索

5 思考

30

3 面临的问题

(1) 战略层面:

加强对钢结构战略意义的认识

Ø 是实现建筑业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要求

Ø 是国家钢铁战略物资储备的重要途径

Ø 是化解产能过剩,促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

Ø 是节能减排,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Ø 不能仅仅强调市场选择,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

31

3 面临的问题

(2) 政府层面:

重视不够

Ø 从绿色发展和生态建筑高度认识钢结构

Ø 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认识钢结构

Ø 给钢结构市场发展空间

Ø 政策扶持与培育

(3) 开发商层面:

短视,只重视一次性建造成本

Ø 从发展角度认识钢结构

Ø 从全寿命周期成本认识钢结构

Ø 从建筑品质认识钢结构

Ø 即培育自身也发展市场

32

3 面临的问题

Ø 66%的消费者反映墙体存在开裂问题

Ø 61%的消费者反映墙体存在渗水现象

Ø 73%的消费者认为钢结构住宅的隔音性能存在问题

Ø 缺乏具备示范效应的高品质钢结构住宅成功案例

Ø 加强宣讲与沟通

是否遇到渗水问题

是否遇到墙体开裂问题

是否遇到噪音困扰

33

3 面临的问题

Ø 不重视建筑师的作用,过于强调结构,甚至结构主导。

Ø 建筑设计师对钢结构建筑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不能发挥钢结构的优势

Ø 结构设计师的钢结构专业能力素养不足,更愿意设计传统混凝土结构

Ø 建筑工人大多为农民工,缺乏专业化产业技术工人,如焊工等

Ø 监理单位和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对钢结构建造的专业监督人员缺乏

我国钢结构快速发展仅十几年,钢结构设计人才多集中于冶金、机械等工业大院,

高水平的民用钢结构建筑设计人才稀缺,这是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34

3 面临的问题

Ø 高校大量的研究缺少明确的实际应用需求,或者是不能及时的转化为生产力

Ø 绝大部分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强,不足以解决工程亟需的关键技术问题

Ø 高校往往更热衷于点状难题的解决,大企业力图于做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施工

的专有体系性研究,缺少协同创新;

Ø 全国层面成果多、体系多,但可以共享的通用性成果少

Ø 十三五的任务,力图解决一部分问题。工程层面,集成比点式创新更重要

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协同不足:

35

3 面临的问题

Ø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缺少协同,信息不畅

Ø 钢铁企业与钢结构各个专业缺少协同,定型钢材、高效钢材的应用没有实质性进展

Ø 钢结构设计-制造-运输-安装产业链协同不足,导致产品经济性和结构合理性问题

Ø 钢结构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缺少协同,产品规格不统一,不成体系,缺乏关键产品

Ø 具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的大型企业,专注于自有体系,企业缺少协同,互不共用,分散

了有限的资源,实际上阻碍了整个产业的迅速壮大

(1) 钢结构全产业链间协同不足:

亟需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评估认证,实现体系优化和集中;

推动体系和部品部件标准化工作,实现装配式钢结构产业协同发展

36

3 面临的问题

设计、制作、安装脱节,专业人员不足,导致了很多不合理的怪异部件,

给制作和施工造成极大困难,也留下很大安全隐患

焊接工程量巨大、节点型式复杂、构件重复率低、非标件多、板材厚度大及现场焊接量大,焊接

效率低及质量问题突出制约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

(2) 设计和制造、安装脱节,导致很多工程经济性和质量问题

37

2 面临的问题

(3) 需完善质量监管,加快建设质量认证体系

钢材产品、钢构加工、安装施工质量仍需加强,针对钢结

构建筑部品部件的质量监管和认证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

例1:十年磨一刀,钢材厚度减肥5%,负公

差板材数量占到总钢板数量的90%以上,极端情

况负公差超过20%,超出设计安全储备

例2:某重点工程施工安装质量案例

2010年(0.94)

1988年(0.99)

钢材厚度实测值/公称厚度统计分布

某重点工程质量检查结果

38

3 面临的问题

Ø 高性能钢结构工程技术标准体系还远未建立,不足以支撑高强、耐火、耐候钢等工程需求

Ø 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应用还不够成熟,如适应装配化建造特征需求的、重力和侧力可分的结构体

系,其设计方法尚未纳入规范

Ø 新型装配式结构部品部件应用还不够成熟,例如围护、装饰、结构综合抗火能力评价方法尚未纳

入规范

Ø 经济性和舒适性较高的装配式组合结构应用还不成熟

(1) 工程建设标准升级速度落后于市场需求:

39

3 面临的问题

Ø 适用于工业建筑的排架、门式钢架等钢结构具有相对成熟的专用设计软件

Ø 吊车梁等传统工业建筑构件也有相对完善的专用设计工具

Ø 对多高层建筑等大型钢结构,仍缺乏通用设计平台和工具,表现为与国内规范结合不紧

密、验算校核细节不充分、图纸生成能力不足等

钢结构设计亟需类似混凝土结构PKPM这样的设计软件平台

(2) 缺乏高效的设计和辅助设计工具:

40

汇 报 目 录

1 钢结构的发展与成就

2 装配式钢结构进展

3 面临的问题

4 MCC STEEL HOUSE的探索

5 思考

41

4.1 基本理念

MCC STEEL HOUSE

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高层住宅

M o d u l a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模 块 化 建 造 ( 模 数 化 、 标 准 化 、 工 业 化 )

C o m p o s i t e St r u c t u r e s

组 合 结 构 ( 钢 与 混 凝 土 组 合 、 构 件 组 合 )

C h a n g e a b l e C o m pa r t m e n t

户 型 自 由 分 割 ( 单 元 内 、 单 元 间 )

42

4.1 基本理念

研发理念 结合钢结构和PC结构各自优势,借鉴SI设计理念,走大空间、自由分

隔、可变户型路线,同时暗柱、暗梁,提供比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更优的使用性能。

示范工程概况:

ü地上22层,地下2层

ü建筑高度67.0m

ü标准层层高:2.9m

ü长度33m,宽度16.1m

ü建筑面积:10950.5m2

ü8度Ⅱ类,特征周期0.40s

43

4.2 示范工程概况

建筑效果图

工程名称 唐山市丰润区浭阳锦园4#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楼

建筑面积 10850㎡

长X宽 30mx16.1m

层数及层高 22/-2,地下二层2.9m,地下一层3.3m,地上3m。

建筑类型 普通商品住宅

结构形式 钢-混凝土板柱-支撑-剪力墙

装配率 86%

建筑性能标准 节能75%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抗震设计信息

抗震设防烈度:8度

场地类别: Ⅱ 类

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

场地特征周期值: 0.4 s

风荷载信息 基本风压: 0.4KN/㎡

44

4.2 示范工程概况

建筑平面图

45

4.2 示范工程概况

结构体系

竖向承重构件

水平构件

围护体系

防护措施

p 钢-混凝土板柱-支撑-剪力墙结构

p 钢管混凝土联肢柱、电梯筒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p 装配式钢结构叠合空心楼盖、预制空调板、预制楼梯、预制阳台板

p 结构构件-保温-装饰一体化围护墙板、ALC条板内隔墙

p 钢结构防火防腐装饰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结构模型

46

4.3 主要技术创新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创新点(一):框排架-支撑-剪力墙结构体系

基于钢管混凝土联肢柱、支撑、剪力墙核心筒抗侧力构件,研发出适用于多高层住宅

的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

重力和侧力体系可分,利于实现标准化、模块化、产业化;

钢构件规格集中,提高了工厂制作效率;

标准层结构布置示意

47

4.3 主要技术创新

一体化外墙板,柱不外露,防腐防火

防腐防火内墙板

空间组合楼盖体系,钢梁不外露,受力性能好,楼盖跨度大

创新点(二):一体化集成式组合楼盖

梁柱无外露,实现钢结构大空间优势, 户型自由分割;

利用结构创新解决钢构件防火防腐问题。

预制叠合密肋楼板

48

4.3 主要技术创新

嵌挂结合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板

保温层

外 内

钢柱

砌块

外叶板

內叶板

创新点(三):结构-墙体-保温-装饰一体化

采用PC外挂板技术解决了墙板接缝问题

通过嵌挂结合的构造创新解决了钢柱外露的问题

钢梁/支撑与墙板一体化预制,提高了安装效率

49

4.3 主要技术创新

结构与围护一体化预制

梁、支撑、墙板一体化建造

创新点(四):一体化建造,实现装配化施工

结构与围护一体化建造、装配式连接

大幅减少现场焊接,提升安装效率

50

4.3 主要技术创新

三居户型

两居户型

创新点(五):室内无柱大空间、户型自由灵活分割

大柱距、组合扁梁楼盖

户内大空间、暗梁暗柱,房型可变,自由分割

充分发挥钢结构大空间优势,并克服传统钢结构住宅缺点

51

4.3 主要技术创新

五个创新技术 差异化竞争优势:

p 框架-支撑-剪力墙结构体系

p 围护与结构集成设计技术

p 结构-墙体-保温-装饰一体化

p 装配化/模块化施工技术

p 模块化厨卫与管道布置

p 可变户型:室内无柱大空间,

户型自由分隔,菜单式选择

p 舒适空间:室内无梁台柱棱,

钢构件不外露,适应居住习惯

p 高效建造:模块化建造

钢结构技术

PC技术

装配式组合结构技术

52

4.3 主要技术创新

53

4.3 主要技术创新

户内无柱大空间,户型可自由分割;

梁柱不外露,符合居住习惯,且解决了钢结构防腐防火问题。

54

汇 报 目 录

1 钢结构的发展与成就

2 装配式钢结构进展

3 面临的问题

4 MCC STEEL HOUSE的探索

5 思考

55

5.1 重大机遇

绿色发展理念、环保要求给钢结构带来历史性重大发展机遇

混凝土原材料涨价,使钢结构具有了更大的竞争力

钢结构具有物流的优势

钢结构更加适合“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

技术体系成熟、行业发展共识

钢结构产业集中化是必然趋势,且已呈初步态势,这更加有利于

钢结构的高质量发展

56

5.2 高度重视行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科技创新是由科学研究(S)、技术开发(T)、工程转化(E)、产业创新(I)几个环节相互反馈、交织互动的非线性过程

ü 科学研究(S) 对已经存在世界的探索与发现

ü 技术开发与工程化(T\E) 对新世界的发明与创新,集成与构建

ü 产业化(I) 多专业的组织、集合,经济性与公益性

装配式钢结构:STEI的总成,更侧重TEI

要重视“突破性”创新,更要重视“渐进性”、“积累性”创新

S T/E I

57

5.2 高度重视行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S T/E

T/E I

S T/E I

ü 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协同不够,大量的基础性研究缺少明确方向,企业自身的机制与人才不能解决迫切的关键性、基础性问题

ü 国内大型钢结构企业都在做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施工的专有体系的全产业链

ü 企业间缺少协同,众多体系极大的分散了有限的钢结构资源,实际上阻碍了整个产业的迅速壮大

ü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缺少协同,信息不畅ü 部品部件产品单一,未形成体系,关键产品缺乏

58

5.2 高度重视行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应用基础

规划设计

生产制造

施工安装

运营维护

基础理论

科研院所和技术型企

高校

创新型企业和产业型企业

技术研发

标准规范

从产业化(I)出发,龙头企业牵头 回溯到T、E、S 建设全产业链,面向市场 开发商、建筑商、钢铁企业

从技术体系(TE)出发,高校或院所牵头 延伸到I、S 建设全产业链,面向市场

59

5.3 打造基于云平台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全要素产业平台

60

5.3 打造基于云平台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全要素产业平台

打造全流程技术研发平台

装配式建筑相关产品智能生产制造

实现产业与金融创新融合,为区域建筑产业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1

核心创新链

扩展产 业链

衍生资 金链

三大生态链

配套服务

投融资平台

物联网平台

数字信息平台

园区人才服务平台

创新孵化平台

高端材料生产

部品部件生产

配套产品生产

工程总承包

•联合创新技术研发•技术发布推广

创新链

产业链

资本链

2 多维平台体系

信息化建造

61

5.3 打造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全要素产业平台

•创新链定位:ü 科研实力一流、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基地

ü 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基地

ü 装配式建筑体系及其产品研发与示范基地

ü 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

•产业链定位:ü 绿色环保、智能化成套产品生产线

ü 先进的全过程、全专业、全寿命的信息化建造技术

ü 市场占有率高、资质齐全的装配式建筑总承包企业

•资本链定位:ü 装配式建筑产业孵化基地和双创中心

ü 以互联网为平台,增强园区地域辐射能力,打造区域产业中心

62

5.4 加强人才体系建设

重视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多层面的装配式钢结构专业人才体系。

致 谢

以上成果由装配式建筑创新团队成员侯兆新、吴耀华、龚超、刘晓

刚等共同完成,并受到以下经费支持:

Ø 钢结构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示范2017YFC0703800

Ø 新型钢结构民用建筑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2012BAJ13B00

Ø 新型建筑体系及节能环保围护材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AA032302

Ø 模块化结构建筑研究与产业化示范2014GH030036

Ø 围护系统子标准体系与关键标准研究2016YFC0701604

Ø 钢结构构件智能化制造技术研究与示范2017YFC0703706

Ø 节能环保型钢结构体系住宅集成技术开发NCSTE-2000-JKZX-029

Ø 标准化钢结构房屋产业化及工程示范 0012013010

Ø ……

64

我们一起努力

让钢结构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钢结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