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篇总也读不完的美好故事szbk.chuzhou.cn/czrb/page/1/2017-02/23/a03/20170223a03_pdf.pdf ·...

Post on 30-Oct-2019

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2017年 2月 22日 星期四清 流3

电话:总编办:2182812 新闻部:3022845、2182867 专刊副刊部:2182835 晨刊部:3025737(热线)、2182122、3025770 记者部:2182809、2182806 摄影部:2182813 网络部:2182129 群工发行部:2182820法 律 顾 问 :马 小 广 告 中 心 :2175666 2175600 15755009999 办 公 室 :3025757 校 对 出 版 部 :3024678 新 闻 研 究 室 :2182833 广 告 许 可 证 :皖 滁 工 商 广 字 002 号 滁 州 彩 色 印 刷 包 装 厂 印 刷

本报地址:滁州市会峰大厦(会峰西路)555号邮 政 编 码 : 239000

醒来的土地(诗歌)

□路来森抻一抻筋骨每一缕风,都变得温情、柔软每一粒泥土,都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打一声呵欠每一根树枝,都在袅娜、震颤。舒展了眉脸河流的血脉,蜿蜒、潺湲一只鸟,啄醒了,枝头的春天一些虫,把泥土蠕动、酥软纷飞的燕儿,在空中呢喃……小草的绿,把大地装扮明媚的春花,将河山绚烂众多的蝴蝶,清风中,舞姿翩迁骑牛的牧童,笛声悠远天空的风筝,牵起女孩对远方的思念。一位农人,在田间徘徊、留恋一张犁耙,划开了土地的胸肌翻滚,涌动,向前……农人的脚,深陷泥土中他说:“我这一生,都在,与一块土地,共盘

桓。”一颗颗种子,撒进泥土中泥土,与之,亲切地温存,缠绵然后,种子,冲破黑暗的寂寞捧给春天,一张张欢颜稚嫩的笑脸上,堆积的,却是秋后沉甸甸的

梦甜。喔,这就是春天:醒来的土地。

月夜□阿 宝

歌者有歌者的困惑吧我也有我甜蜜的忧愁满溢大地的是幸福的光泽欣赏星星的孤独风的寂寞?山的沉默体验一种疼痛的历程月光如水??浸洗所有的梦境生命是一只悠悠飞向归途的鸟是一片月光的轻盈一片阳光的沉重飘逝的一切都不再重回此刻的月光正蚀食着生命我感到那是一种无情的吞噬愿意或是不愿意结局都是无法挽留的辞别那么?就让我尽享你的柔情在海潮漫延而至之前或者之后我都怀念或者憧憬你蓝天覆盖的清凉执着一缕月光便能顺藤摘你的明丽不敢失手让你成无线的风筝坠落无涯的心海难以寻觅

母亲离开我们兄弟,已经20年了。在这7300多少日日夜夜里,我时常思念母亲,时常在梦里见到母亲,每每在梦里与母亲相见,我都显得十分兴奋、十分幸福。然而,梦醒之后,却只能望着母亲遗像,呆呆发愣,只能在心中默默地念道,妈妈,儿子好想念您啊!

母亲一生总是苦难分不开。10岁的时候,外公因病去世,离她远去,外婆带着她孤女寡母,艰难生活。女大当婚,母亲嫁给一个姓陈的教师,婚后育有两女一儿。不曾想,上个世纪50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家遭受伤了空前的3年自然灾害,3个儿女先后病死饿死,母亲的前夫也病逝,丢下奄奄一息的母亲。外婆后来改嫁到一个姓王人家,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母亲回到外婆身边,母女相依为命。1961年,40岁的母亲嫁到高家,生下我和弟弟。母亲生下我没有奶水,抱着我到东家西家讨奶,好坏讲了一箩筐,好在母亲善良,赢得村里人同情,凡是村里有奶水的妇女,都被母亲讨个遍。在我懂事的时候,母亲就叮嘱我,长大了不能忘了好心的大婶大妈。这几十年,我都按照母

亲的嘱托,只要回到村里都带点东西看望健在的大婶大妈,当她们家遇到困难,我都竭尽全力帮一把。为了让我们兄弟读书,母亲节衣宿食,勤俭持家。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买,她的衣服补丁垒补丁。有一年,我考入藕塘高中,可家里穷得实在拿不出学杂费,母亲便四处借钱,并对我说,就是摔锅卖铁,自己去讨饭,也要让我读书。

母亲是个心胸宽广、心底善良、通情达理的人。1982年9月底的一天晚上,我怀揣入伍通知书,到乡政府集合,准备第二天登车。临走时,尽管千般万般不情愿让我走,母亲还是深明大义对我说,报效国家是好事,到了队伍上好好干,家里有妈妈。那一夜,母亲躺在冰凉地上哭了一夜。40岁有了儿子,如今儿子长大了,她怎么能舍得儿子到远方去啊。我铭记母亲话,到部队第二年入了党,立了功。几年后又考入军校。有一年探亲,我给了母亲600元钱。她怎么也不要,对我说,一个人在外不容易,自己留着花。弟弟对我说,母亲70岁还在地里捡麦子,买了80多元钱补贴家里。调回家乡军分区工作,回去看

望父母机会多了,每次回家,我都带些食品,母亲总是舍不得吃,拿出来给左邻右舍老人孩子分了。她经常唠叨,要不是村里人接济,儿子可能饿死了。村里有个妇女,可能是嫉妒缘故,有事没事与母亲过不去,有几次母亲被她气哭了,我回家后得知,想去找其理论。母亲劝我说,吃亏是福,得饶人要饶人,过去就过去了。后来这个妇女得了病,母亲不计前嫌,还给了200元。母亲虽然不识一个字,但是,她知情知理,经常对我说,要做对得起良心的事,不要计较官不官,不让人戳脊梁骨骂你就是我的好儿子。母亲话是朴实些,在我看来,句句是理。这些年,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工作,从没为了当官,削尖脑袋去走门子,也从没做过对不起他人的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1997年5月初的一天深夜,母亲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弟,那天清晨,我来到母亲新坟前,长跪许久,我对九泉之下的母亲说,您这一生能承受的都承受了,该付出的都付出了。而作为一种岁月,千千万万个母亲既是民族的象征,也是爱的像征。

母亲是一篇总也读不完的美好故事□高立海

曾领略过桂林山的奇、秀、险,折服过张家界不同凡响的绝美,惊叹过泰山的雄壮宏伟……但我更爱家乡的皇甫山。她温柔腼腆,如同一位害羞的少女,静静地坐落在皖东滁州市的北部处。

当北亚热带北缘湿润的季风吹过,充足的阳光,充沛的雨水使得万物竞相生长。在家乡5万多亩肥沃的土地上,孕育着无数珍宝。

皇甫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1.6%。丰富的物种使得家乡尤为美丽。天然的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国家级的保护树种:木质坚硬,集观赏和绿化一体的榉树;高大挺拔的水杉;凹叶的厚朴;有古化石之称的鹅掌楸;药用价值极高的杜仲和银杏……家乡满山都是宝,光要用价值的植物就有三百多种。在山上,几乎每走一步,你就会发现一颗草药:开着白色香花的山栀;形如蕨类植物的贯众;席地而卧的车前草,状如兰草的麦冬,藤生的葛根,专治蛇毒的七叶一枝花……正因为种类如此繁多的植物,才使得动物和鸟类的种类不断增加。野鸡,野兔,河麂,獾等早已是家乡的主人。如今野猪也闻讯赶来,拖家带口的在家乡安营扎寨。黄鹂,云雀,杜鹃,猫头鹰等100多种鸟类,在家乡的山林里自由飞翔。

家乡的四季是分明的。春天,万物复苏,各种花儿争相开放,春末,候鸟渐次

归来,整个山林开始变得躁动起来。成千上万只鸟儿,知名的、无名的齐聚山林,家乡立刻变成了鸟的天堂。音乐的盛典在这里举行,听得兴起怎舍得就此离去。更有甚者,毫无惧色地走进你的身旁,歪着脑袋仔细地把游客打

量。它们知道在这里绝不会被伤害。因为在家乡每一只鸟、每一棵树,都是被保护的对象。

夏日的傍晚,当数万只白鹭停歇在松树的顶端,远远望去,青的松,白的鸟,煞是美丽。此时,除了杜牧的“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外,再也想不到比这更绝妙、贴切的诗句了。在家乡,即便是在最炎热的三伏天,也不需任何特殊的保护。茂密的树林是天然的巨型大伞,为您遮挡烈日的骄阳;是天然的空调,为您带来阵阵凉爽。有山无水,再美的山也会有些遗憾。但在我的家乡秀美的山林里,溪水自山上欢腾而下。一路上被无数棵老树虬状的根半环状拦起,形成一个个天然的面盆,让游客擦洗去旅途的疲劳。清澈的山泉喝在嘴里,那份无法忘怀的甘甜久久地在心田回荡。

冬天的家乡是五彩斑斓的。红的是枫,黄的是果,黑的是山,绿的是竹,青的是松……大自然将尽可能多的色彩,一一在秋天展现。

冬天悄然而至,山间似乎永不干涸的溪水,不紧不慢的踏着固定的节拍向山下走去。寂静的山林在白雪的覆盖下,变得更加静谧。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家乡瞬间由江南丘林变成了北国冰雪世界。

我的家乡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达8万/立方厘米,远远超过正常值的几百倍。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的称号,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家乡,如同一颗耀眼的珍珠,在皖东灼灼生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一定会与许多名山一样,令无数人神往。

我的家乡皇甫山□张 旻

二○○五年,知名编辑人兼作家经纪约翰.柯伦(John Curran)受“谋杀天后”推理小说作家阿嘉莎.克莉丝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外孙之邀,来到克莉丝蒂生前旧居“绿径屋”作客度周末;约翰.柯伦担任“克莉丝蒂遗产管理委员会”的版权顾问多年,和克莉丝蒂后人早已成为老朋友,但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到克莉丝蒂晚年实际生活写作的地方。在屋中,他先是充满好奇地参观屋中陈设以及架上藏书,然后因缘际会走到二楼后栋平日不轻易让人进入的上锁房间,其中一个房间放的是克莉丝蒂成套各国版本的出版物,另一个房间则是放了打字稿、手稿、信件、合约之类的东西,但在一个书架底下,他发现了一个貌不惊人的纸箱,纸箱打开来,里面是一堆老旧的练习簿……

老旧练习簿翻开来,象是金库开启,宝物初次露脸的模样,老编辑立刻知道自己看到“宝”了,因为那七十多本练习簿正是克莉丝蒂写作时构思的笔记,角色人名、场所、时间、主要情节,充满吊足胃口的标题和谋杀的设计。这是让你看见作家创作“秘密”的东西,看她如何构思、成型、修改、放弃、转变。象是发现整箱玩具的小孩一样,那个周末,柯伦几乎全泡在那个房间里,津津有味看着笔记本里的各种符号与线索。

那个时候,“绿径屋”已经计划当做文化财产交给英国文物信托组织保管了。抢在行动之前,约翰.柯伦一次又一次造访克莉丝蒂旧居,重回那个房间,一遍又一遍读着那些笔记本,在其中他看到一个作家悄悄生长的“无声传记”。也在同一个时间,他翻找检查手稿与打字稿,不料竟发现某篇稿子的开场与他熟悉的书本完全不同,进一步阅读之后,他发现那是一篇从未发表过的稿子。这已经是二○○六年的事,距离阿嘉莎.克莉丝蒂过世已经三十年了,她的作品的研究者与她本人的传记作者都多如过江之鲫,这件事竟无人发现,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再翻检下去,就发现这样的作品不只一篇,而是两篇。其中一篇和收在《赫丘勒的十二道任务》(The Labours of Hercules,1947)的短篇篇名相同,都叫《恶犬克尔柏洛斯》(The Capture ofCerberus),故事却完全不一样;另一篇则叫《狗狗的玩具球事件》(The Incident of the Dog’s Ball),这是并不曾出现在任何克莉丝蒂生前的出版记录的。

经过几年的爬梳考证,约翰.柯伦终于把这些笔记内容编写成书,和两篇未出版短篇加上附注一起出版,成为二○○九年全世界克莉

丝蒂迷的一桩盛事。做为一个推理迷的我,当然也要对此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的意思。我的确是享受了一段美好时光,更在物换星移的背景下,增添了几许庆幸和不胜欷嘘之感。

首先是那篇名叫《恶犬克尔柏洛斯》的短篇,本来它是《赫丘勒的十二道任务》十二个短篇之一,作品显然大部份完成在一九三九年之前,十二篇小说陆续在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年之间先发表在《河岸》(Strand)杂志上,克莉丝蒂是先和杂志社签了约的,但很奇怪的,当年《河岸》杂志预付了十二篇小说的稿费,却没有刊出第十二篇,也就是《恶犬克尔柏洛斯》。小说的合集出版在一九四七年,它倒是有了完整的“十二道任务”。

柯伦在打字稿里读到的开场说:“赫丘勒.白罗喝了一口开胃酒,向外眺望着日内瓦湖……。”心中一片茫然,这完全不是他熟悉的

《恶犬克尔柏洛斯》的开场,继续读下去才发现那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原来小说成稿时正是欧战方启之日,小说中影射希特勒的片段是太明显也太敏感了,英国人那时候还不知道将会和德国打起生死存亡的战争,编辑不愿刊登此篇,以免惹出外交事端。克莉丝蒂只好收回稿子,在出书之时,重新补写一篇篇名相同、故事却完全不同的作品,来完成她“十二道任务”的写作构想(十二的数字也不能改,因为这用到了希腊神话的典故)。

今天重读这篇小说就颇令人感慨了,昔日检查禁忌的理由已经不再,倒让我们重新回味处于当时

“国际情势”的作家敏感,作者对希特勒的反感与警觉无疑是有“先知”意味,反倒是建议她不宜发表的编辑不知要如何面对后来的局势发展了。

《狗狗的玩具球事件》未发表则是不一样的原因,这是出自于作家的“野手选择”。在完成《狗狗的玩具球事件》短篇的时候(极可能是一九三二年或一九三三年),克莉丝蒂已经决定要“多写长篇”了,她出于改写长篇的想法,刻意保留了《狗狗的玩具球事件》不发表,把同一个构想发展成后来的《死无对证》(Dumb Witness,1937)。 现在,我们有机会对照来看,一位天才说故事人如克莉丝蒂者,在她把同一个灵感写成完全不同形式和长度的时候,她会如何来处理,这简直是给写作者上了一课“示范课”。

至于笔记内容与作品的成品之间,约翰.柯伦把它处理成另一种观察作者“创作历程”的“观念传纪”,甚至从中偷窥了作者的“内心转折”,这种乐趣对我这种推理迷来说,是不能再高了。

阿嘉莎·克莉丝蒂的秘密笔记□俞益萍

●让泉诗韵●

本版责编:张 瑜Email:qingliuwenxue@126.com

乡恋乡恋 苗苗 青摄青摄

风 筝□连忠照

你扯着一片清澈的蔚蓝在温暖的春天一条线剪不断你我心中的系连我于是在你的手中越飞越远却飞不出对你的依恋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