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記憶:新竹老店的過去與現在cge.gec.nth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9/04/quality107-1-29.pdf ·...

Post on 25-Oct-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竹塹記憶:新竹老店的過去與現在

第二組 盧玨寧 徐緯庭 孫珮慈 黃容欣

前言

北門街為新竹最早開始發展的商業區,1除了新竹著名的城隍廟之外,街上

也有著歷史悠久的建築物以及經營超過百年的老店家,因此我們這組希望能透

過與這些老店家對話、聊天來嘗試描繪出以前的竹塹城的樣貌。

研究方法

我們在每次的採訪行動之前,都會先翻閱一些和新竹相關的史籍,先對目

的地和店家有初步的認識,以及綜合在網路上所查到的資料,先設立我們打算

詢問店家的問題,使整個採訪變得更順利。而在進行採訪前,我們會先打電話

詢問店家的意願,以防店家臨時拒絕我們的請求。在採訪結束之後,我們會彙

整採訪的錄音檔、問題的解答,然後再回頭翻閱參考書籍,看看店家所講述的

歷史是否和史書上所記載有相符或相異之處。

百年老店

一、新復珍商行

(一)緣起

新復珍糕餅店位於城隍廟旁,從清光緒二十四年創立至今,已經是一間一

百二十一年歷史的老店了。 在網路上查詢了一些關於新復珍的資料後,我

們對它的歷史以及與城隍廟的連結十分感興趣,便決定出發前去採訪新復

1北門街是當時相當重要的貨物集散市場,此地是「清代竹塹通往艋舺官道的一部分,也是竹塹

城內通往西、北廂村落的必經之路。街道兩側,不但有殷商鋪戶集居,每日更有城外西、北廂

聚落居民,挑運蔬菜、瓜果、土豆、魚貨、柴草、木炭等農、魚、林產品,來此設集為市,是

清代至日治時代最重要的商業中心。」由於商業貿易的關係,這裡成為新竹市的黃金地段。今

日的樣貌主要是承繼日治時期的遺跡。吳俊雄,《竹塹城之沿革考》(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1995),頁 51;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新竹市政府,《新竹市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7),頁 237;韋煙灶,《從清代到當代:新竹 300年文獻特輯》(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2018),頁 380。

珍的吳廠長,透過與吳廠長的對談,我們也大概的了解了以前新竹的面

貌。

(二)介紹

1. 創店過程

新復珍餅舖創立於 1898 年(光緒 24 年),最開始創始人是在城隍廟附近

賣粽子,但因為粽子會壞掉,保存不易,所以就將粽子的餡料包在餅內,

這就是竹塹餅的由來。

糕餅業是新竹滿出名的產業,在《新竹市鄉土史料》中,蔡翼謀先生

也有提到:「本地昔日傳統食品點心也糕餅類為主,尤其是錦珍香、金瑞

珍、新復珍餅店所製造、販賣的,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三尺。」2

新復珍剛開始有店面時,只是一棟兩層樓的矮房,那時,新復珍其實

是負責代理一些日本進口的商品,如明智、森永等。在四十年前左右時,

才蓋了這棟大樓,慢慢開始賣一些糕餅,因為以前的新竹沒有什麼麵包店

或蛋糕店,所以新復珍除了現在的漢餅之外,也有賣包子、麵包、蛋糕等

等,但後來因為越來越多麵包店陸續開店,新復珍便開始縮減,捨去一些

旁支,專做漢餅。

在民國九十幾年(受訪記不清楚時間)時,新復珍曾面臨倒閉的的危

機,因為沒有人願意接手,畢竟這種傳統產業很辛苦,後來是現在的老闆

因為從小在新竹由阿祖帶大,捨不得這家店消失,所以辭去了台北的工作

回來接手,新復珍才得以繼續開店。

2. 以前新竹的面貌

雖然吳廠長並不清楚除了餅店之外的新竹歷史,但是他也從他看過的

老照片中得到一些以前新竹的樣貌。

據吳廠長表示:有店面時是日治時代,當時路上都停著一些軍用吉普

車、腳踏車、三輪車等,日軍就戴著一個小帽子在路上走,而北門街附近

很多建築物也是日治時期留下的,像是從新復珍再走過去有一個新竹第一

信用合作社就是從那時一直留到現在的,因為日本人蓋的房子都很堅固,

地震之類的也不會龜裂。北門街上很多店都是百年老店,也很多日式的建

築,都是紅磚之類的,可以看得出北門街是一條很有歷史的街。

2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新竹市鄉土史料》,頁 150

3. 與城隍廟的連結

城隍廟從吳廠長到新竹之後一直都是這樣了,有一些小整修但沒有大

改動,但因為吳廠長是二十幾年前才從台北過來新竹的,所以對新竹的印

象並不深,不過從以前的經營經驗裡,他告訴我們,城隍廟無形之中庇蔭

了周邊的店家,因為大家拜拜會買一些供品或伴手禮等等,也為他們帶來

了生意。 而他們也會在一些節慶時做些水潤餅給城隍廟,讓他們分送給信

徒,可以說新復珍和城隍廟之間的連結滿強的。

4. 新復珍所見的歷史事件

在與吳廠長的對談中得知,他們的經營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受到戰爭

(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因為他們在戰時主要是代理日本的商品,老一

輩的也都是受日式教育,可能跟日本人關係也不錯,所以沒有受到太大的

影響。

圖片來源:https://www.owlting.com/p/hjpKT6C3NAIIbIMHIcC6Q

二、金珍源銀樓

圖片來源:自攝

(一)緣起

採訪行動當天原定是要前往杏春德記中藥行以及鄭榮錦商行,不巧中

藥行還沒開門,因此就先去鄭榮錦商行。而又在鄭老闆口中得知杏春的老

奶奶今年不久前已然仙逝,但是我們意外發現這家金珍源銀樓店面裡有百

年老店的匾額,因此直接走入進行訪問。很幸運地我們當天有機會採訪年

已九旬的李再興老先生,得到了一塊愉快而豐富的口述經驗。

(二)介紹

金珍源銀樓創辦於光緒 17 年(1891),迄今(2019)已有 128 年的歷

史,創辦人是李再興先生的祖父李天生,祖籍大陸泉州,為了謀求生存發

展的新的機會,帶著自身的技術來到竹塹城開店。「金珍源」的名稱由來已

經不可考,再興老先生也不曉得這個店名的由來。

1.關於金珍源的始末

再興老先生的記憶大約從日治時期開始。他的記憶中日治時期的治安

非常好,夜不閉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二戰爆發之後,日本政府下令銀樓

停業,全台灣的金屬用品除了菜刀之外都要管制,甚至繳納製成武器。本

業生意被斷了,空襲警報又會不時響起,因此再興先生一家就遷移到現今

寶山鄉的位置養雞、種菜、種橘子維生。後來台灣光復之後,一切回到正

軌,金珍源復業,並一直營業至今。由於新竹市的銀樓甚少,所以生意一

直都不錯。但因為再興用心經營,當年的同業都逐漸凋零,金珍源仍保持

其活力。

2.關於李再興先生的生命史

關於李再興名字的由來,正好見證銀樓發展的歷史。第一代的時候在

南門街有經營銀樓,那時候生意很好很好,累積相當多的財富,可是因為

當時從老闆到師傅與女婢,都把吸鴉片當成娛樂,吸到整個家都垮了。所

以再興先生一出生,就被寄予重望,希望能夠再次興旺金珍源銀樓,所以

才叫做李再興。據再興先生回憶,日治時期戶籍謄本上面都還有吸鴉片的

註記,誰有吸誰沒吸都逃不過政府的眼皮。

李再興先生就讀於民族國小、新竹高工機械科、後來就讀臺灣省立法

商學院(現為國立台北大學)行政系畢業。跟隨祖父及父親信仰基督教,

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再興先生說他的祖父是馬偕博士本人主持的洗禮。

原本李再興先生只是想做一個優秀出色的公務員,卻沒想到當上公務員後

才三年,父親就因病逝世,他又是家裡的獨子,只好回歸金珍源繼續經

營。但他在北大一名叫徐立德的同學卻平步青雲(徐立德前後曾任台灣省

財政廳長、財政部長、經濟部長、行政院副院長、中華航空事業發展基金

會董事長,自 1996 年迄今擔任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其長媳

為知名主播盧秀芳、弟徐立功為知名導演、監製、及製片人,為金馬國際

影展的創辦人)。這些回憶顯示,李再興年輕時曾懷抱經世的夢想,只是最

後選擇繼承家業,轉向為家族事業盡一份心力。

3.對周遭環境的印象

李再興也補充了一些新竹餅業發展的歷史記憶,他說:金珍源的對

面,現在的信用合作社,以前是一家餅店叫做錦珍香,和新復珍呈現兩強

對立的情況,甚至錦珍香還要比新復珍來的強一點,但後來投資失敗,店

就收起來了,人也跑光了。

另外,附近的鄭榮錦商行的老東家和李再興老先生同一年次,兩人私

交甚篤,常常來銀樓裡聊天,一講就三、四個小時。但由於兩人年事已

高,據再興老先生說,鄭家阿公講話經常聽不懂,兩人雞同鴨講,也不知

道在講些什麼。

至於城隍廟與金珍源的關係不深,可能因為信仰基督教,所以也不會

參與城隍廟的宗教活動,頂多就假日在附近走走而已。

4.一些問答的思考

接下來節錄一些問答的內容,很值得思考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怎麼理解

他自己與他所面臨的變化。

Q:日治時期日本人會對日本人特別好嗎?

A:即使是日治時期,老師還是不會特別對日本同學好,沒有差別待遇。

當時認識的日本同學都沒有辦法來往了,因為全回歸日本。以前只有竹

中、竹女、新竹高工三所高中。

Q:爺爺是不是會很多語言?

A:會啊!甚至還會說一點英文 a little,最喜歡說日語,再來是閩南語(因

為是閩南人),日語則是因為小學教育都是日語所以會說。

Q:對光復之後的記憶?

A:228 事件對其沒甚麼影響,被抓去的人可能是因為跟日本人有勾結;

戒嚴的時候,只要別跟共產黨扯上關係都還好。

Q:現在的新竹和以前的新竹比較?

A:以前空襲時代時沒有辦法讀書,因為一去學校(新竹高工)老師就叫我

們做開山刀、鐵軌軌道,是為了防止美國的侵襲。經歷過戰爭的人,現在

都過得很節儉,因為知道苦難,知道賺來的錢得來不易。

Q:平常有甚麼娛樂?

A:卡啦 OK 那些娛樂場所都是最近 20 年才開始有的(大約民國 80 年代),

在這之前除了看電視和看電影沒其他事可做。當時有國賓戲院、新竹戲

院、樂寧戲院。平常喜歡看日本的電視節目。工會舉辦旅行時會出去一起

出去玩。新竹公園以前可以划船,後來不行了。

Q:記得以前(新竹公園)的麗池是什麼樣子嗎?

A:(李再興之子的回答)以前可以划船,小時候划過。學生時代都可以划

船,大概民國 80 幾年代不能划船,可能是制度改變還是甚麼的我也不知

道,蠻懷念以前划船的日子。

圖片來源:自攝

三、鄭榮錦商行

圖片來源:https://insta-stalker.com/post/BlyuY68hd0F/

(一)緣起

在網路上搜尋老店時,恰巧找到了這家鄭榮錦商行,又符合我們的主

題,就列入了我們的拜訪清單中。實際走訪當日,因事前忘記先與店家聯

絡,有點擔心店家不願意受訪,還好店主很親切的招呼我們,讓我們有什

麼問題都可以直問,他都會盡量回答。

(二)介紹

1.鄭榮錦商行的創辦

創辦年代已不可考,現任店主可以說是第四代或第五代,如果以一代

三十年來算,創辦距今大概也有一百二十年至一百五十年了。馬關條約簽

訂後,在臺的清人可以選擇回到中國或是留在臺灣,店主的曾曾祖父可能

因為年紀大了,選擇回到大陸,而曾祖父則選擇留在台灣繼續發展。店主

的家族記憶也與家族墳墓的遺跡互相印證,因為他們在台灣沒有找到曾曾

祖父的墓,只有找到曾祖父的墓。

早年,曾曾祖父攜家帶眷,從福建泉州搬至新竹香山,一百多年前,

又搬至現今的北門街,開始經營陶瓷業,但無法確認創建鄭榮錦商行的是

曾曾祖父還是曾祖父。而會選擇從事陶瓷相關的行業,可能與祖先在大陸

從事的職業相關,也因陶瓷這類商品不容易壞,也有管道取得商品以販

售。一般人很難做這種行業,早期交通不方便,物流困難,打通通路不是

那麼容易,也需要有資金才能經營。

店名的由來與人名沒有關係,店號是取自「衣錦榮歸」,姓氏則是採用

店主家的姓氏「鄭」。

2.鄭榮錦商行的商道

鄭榮錦商行是中盤商,因為當時大陸的瓷器是眾所皆知的品質好,所

以瓷器大部分從大陸進口,少部分從日本進口。而陶器大部分從苗栗購

入,部分從中國取得,貨物皆經由南寮漁港輸入,再自行搬運至店鋪。還

有販售少許的木製品與鐵製品,像是鍋子。

陶、瓷不容易壞的特性,是雙面刃。陶瓷業很難像食品業或是服飾業

一樣,有固定的客群,且購買頻率高,購買陶瓷的頻率很低。而且現在的

人也不會為了買一個碗或一個盤子,特地跑去鄭榮錦商行買,除非是在大

賣場買不到的東西,像陶甕,才會跑去買。

店主表示:2000 年以後,大環境的影響,陶瓷業慢慢消逝掉了,玻璃

技術的純熟,使玻璃的價格大幅下降,取代了陶瓷,這是經營最大的危

機。極少數人才會堅持使用陶器來釀酒或是製作泡菜,事實上要做出傳統

的味道還需要陶器。

近來製造商也移至國外製造,像是泰國與越南,在台灣看不到有品牌

繼續在做陶瓷,存留下來的也是轉型成窯業,以手拉坯為主,附加價值較

高。但是鄭榮錦商行也沒有考慮要轉型,可能會讓陶瓷業隨著時間慢慢流

逝。畢竟也沒有後代子孫願意回來接下這個重擔,既辛苦又賺不到什麼

錢,再加上老店都會有一個問題,因為建築物古老,產權屬於很多人,親

戚分家也時常分不清楚,最後都會直接賣掉。目前店家的經營正面臨消逝

的命運。

3.店主對新竹的記憶

店主感受新竹最深刻的改變是建築物的變化,早期的建築頂多兩層

樓,很少建到三層樓以上。這些兩層樓建築多數都已經被汰換掉了,整條

北門街建築的特性都已經消失了,保留下來的只有周益記。

二戰時,北門街大部分的建築都沒有受到破壞,人都跑去寶山避難,

等到二戰平息後,才又回來繼續經營。也因為這段插曲,使店家與寶山地

區的人結緣,有時候寶山地區的人會來鄭榮錦買陶瓷,增加了一點生意。

早期搬至北門街的時候,很繁華,醫院、棺材行、賣布料、中藥行、

金飾業、…...等,什麼都有,生、老、病、死所經歷的一切,這裡都看得

到買得到。後來因為交通不便,車流不夠,不會有人專程跑來北門大街買

東西,就漸漸沒落了。

以前城隍廟時常舉行廟會活動,元宵節或是一些特殊節日還會有燈

飾,城隍爺也會出巡。現在城隍廟只剩下中元節會舉辦活動了。店裡的生

意跟城隍廟也沒有什麼關聯,不像食品業,會因為城隍廟而帶來商機。

二二八事件對鄭榮錦商行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可能是因為書念得不夠

多,不像隔壁的金飾業與民生電器行,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4.對周遭店家的印象

店主表示杏春德記藥行經營的還可以,本來在媽祖廟那也有一間杏春

中藥行,但是可能因為位置不好,後來就倒閉了。前一陣子,杏春德記藥

行的老闆,一位老奶奶過世了,以前不用醫師執照時,老奶奶身兼醫生與

賣藥材。現在年紀大的人慢慢離開了,沒有年輕的人願意回來接下中藥

行,杏春德記藥行可能也會遭受同樣的命運。

北門街本來有三間糕餅店,後來可能新復珍的經營方式較好,另外兩

間就被淘汰掉了。早期新復珍過節的時候都會放煙火,應該是為了要謝

神,直到家裡有人被炸傷後,就停止了。新復珍現在除了竹塹餅跟綠豆

糕,其他糕餅都是後來才開發出來的,已經少了古老的感覺。

四、杏春德記藥行

圖片網址:https://bshu1926.com/2016/08/11/gits7/comment-page-1/

(一)緣起

原本我們要採訪杏春德記中藥行的老奶奶。採訪新復珍的吳廠長說老

奶奶常常在店門口和人聊天,也常常到新復珍買餅,後來在採訪鄭榮錦商

行的時候才又聽鄭老闆說不久前老奶奶過世了。於是我們便打消了採訪老

奶奶的念頭,轉而採訪別間店,杏春德記中藥的資料便改由查詢各種已經

出版的訪談以及相關的書籍資料。

(二)介紹

1.杏春德記中藥行的由來

北門街前後,有著城隍廟和長和宮(附近還有鄭氏家廟、進士第等古

蹟),前後夾雜成為祭祀圈,因此北門街上有許多和祭祀相關用品的老店,

例如佛具店、繡莊,還有許多和民生息息相關的老店存在。從長和宮那側

行來,左手側可見「杏春中藥行」,而從城隍廟這端走來,街口右手側的是

「杏春德記中藥行」,兩家都是濟世治病的老字號,也同屬溫家這個家族,

開枝散葉而出。

溫家原籍山西太原,後遷移到福建平和,再遷移到台灣苗栗一帶,後

移至竹塹北門一帶落腳定居。溫家經營中藥材,淵源於溫陳養任清朝時代

中路飛虎營吳光亮的隨軍醫師而來。溫家後代的溫昌宗和弟弟溫昌成(開

店第一代),從清朝末起開設了「杏春」中藥行,在全盛時期,營業範圍最

北到基隆,往南可以到台中的大甲、清水,業務鼎盛。

弟弟溫昌成的兒子溫金湖(開店第二代),在 1933 年時,另外創立了

「杏春湖記」,其子溫天來(開店第三代)在 1950 年時把「湖記」改為

「德記」,主持「杏春德記」30 多年,施藥贈米,善行救濟不少人。3

2.前人採訪溫彭碧蓮的相關資料-溫彭碧蓮的年輕時回憶4

由於無法訪問溫奶奶了,僅能過去的訪問記錄,配合新竹的其他訪

談,由這兩部分建構出當時人的生活面貌,權充附錄以此做為彌補未能訪

問當事的遺憾。

訪談一:

A【來自竹北鄉村的女孩】

溫彭碧蓮原本居住於竹北的溪州,現在則叫做豐田的地方。那時竹北

靠近山住的是客家人,而靠近海邊的則是以河洛人居多。彭家就是河洛

人,而她的父親過去原本當校長,亦有種田,後來才轉行做生意。過去鄉

下人都會以家中女兒與人家交換兒子做為自己的小孩,父親當時便與人交

3壹讀 杏春德記中藥行 2015 年 11 月 21 日。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BgyMad.html 4 原文網址:https://bshu1926.com/2016/08/11/gits7/comment-page-1/

換過來的孩子,家中共有七個兄弟姊妹,而四個姊妹包含彭碧蓮都在年輕

的時候便給人家做媳婦。

不過彭碧蓮比較不一樣的是,她的婚姻是由老師介紹說媒的。聽說老

師過去便與杏春德記有所往來,一日到杏春德記與老闆聊天時,老闆詢問

是否有認識鄉下乖巧的女孩可以給他們家做媳婦,而老師馬上說他有一個

學生很乖,可以介紹。過沒多久老師就到彭碧蓮家中談親事,父親也贊

同。

因為過去鄉下辛苦,女孩子也要幫忙做農事,曬著太陽曬稻穀,汗都

像是流不完一樣,而下田割草、割稻更是一定要會的本事。溫阿嬤提到這

就會帶點自豪又感嘆的說:「我也會割稻子,現在都沒有人這樣做了,現在

人好命,但是就比較沒運動。」對於鄉下人來說,能夠嫁到住在市區的人

是件好事,城內大多住著較有錢的人,故能夠嫁到城內對父親來說或許也

是覺得女兒能夠過的好吧。

彭碧蓮小時候正當日治時期,在她國小六年級就發生第二次世界大

戰,新竹遭遇空襲,便沒有繼續讀下去。幫忙照顧家裡,協助農事成了主

要工作。溫阿嬤說那時日本機隊都到新竹的樹林頭,現在的空軍眷村(已

拆除)都是日本人居住,直到日本戰敗,才改由大陸遷移來台的軍民居

住。雖然只讀到國小,但老師仍記得她,還幫忙介紹親事,也可見老師對

溫彭碧蓮印象甚好。

A-a 其他訪談記錄可供對照的內容:

《新竹市鄉土史料》:

新竹算是全台灣空襲最早的地區。

(北區座談紀錄耆老之一)蘇子建先生:只記得在民國三十二年間,我高

中尚未畢業時,遇到好像稱作洛克希德偵察機來空襲,就在空軍機場附近

的農民,聽說有四五人被掃射而亡。這是偵查飛機場而來的,維持時間很

短。

呂來富先生:美機是自航空母艦起飛,定期來轟炸,掃射本地公會堂,當

時白天市內無人,晚上才回來看一夏,及跑回山上繼續躲飛機,家門戶互

皆沒關閉,也不會遭偷竊。5

《新竹市鄉土史料》:

空軍一村 呂長治先生:本組成員皆為空軍眷村,也就是軍種皆為空軍本村

在大陸時期為空軍第八大隊及第二十大隊,含飛行軍官空勤士官及地勤維

修人員共組而成。

九村 張欣時先生:剛來台時,就住在現在樹林頭部隊附近,空軍一村附

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新竹市鄉土史料》,頁 242

近,官兵大部分都帶有眷屬,少數搭飛機,大半數是坐船來台。6

《新竹市鄉土史料》:

舊地名樹林頭:在日治時也做樹林頭,現為士林里,地點位於王家、謝家

古厝樹林派出所、境福宮一帶。王世傑開墾竹塹,帶來的人定居樹林頭,

為新竹最早的福建同安人集居的村落。古時文人輩出,因改稱士林里。7

B【記憶猶新二二八】

在二二八前一年嫁到新竹,溫彭碧蓮女士對二二八時新竹發生的事猶

有印象,連她的先生溫天來也有被抓走過,原本長官來的時候本來要抓溫

天來的爸爸溫金湖,說是店內藏有戰車,看到溫金湖駝背佝僂模樣,才轉

而帶走溫天來,本來只是說問個話,馬上就會回來,結果隔了兩天才放

人。

雖然溫天來並沒有受什麼嚴刑逼供,但他的朋友卻被打斷單腿。溫阿

嬤說當時新竹地區也有許多人被帶走就沒有回來了,很多北門街的人被抓

走就立馬槍斃,狀況相當恐怖。也讓她對當時國民政府留下相當不好的印

象,覺得都欺負台灣人,對台灣人很壞。8

B-b 其他訪談記錄可供對照的內容:

《新竹市鄉土史料》

二二八事件、五零年白色恐怖年代,新竹是否有類似事件發生?

柯漢津先生:有是有,參加人數少,不是很嚴重,但被抓的人也很多,當

初也是打得很厲害,血流很多,一些年輕人有的遭嗆但殺傷。

范根燦先生:二二八事件時,一些議員等較有地位的人均被扣押在一起做

統一管理,團管區則是看指示令才要行動,幸好如此才免遭厄運。9

【承接祖業溫厚情】

溫彭碧蓮陸續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那時因為店裡工作忙碌,多

虧婆婆協助照顧。不過溫阿嬤現在想起,還是覺得孩子應該自己帶比較

好,畢竟長輩對於孫子都會較容易溺愛,溫阿嬤夫妻因為忙於店裡的工作

也容易疏於關心孩子的教育。

民國三十六年溫彭碧蓮與先生承接了祖業,繼續經營杏春德記中藥

行,先生主要負責看病,而溫彭碧蓮則主要協助抓藥。那時只要有人帶著

孩子來看病便會拿著仙楂果給小朋友吃。先生個性溫厚,看見窮苦的病

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新竹市鄉土史料》,頁 81 7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新竹市鄉土史料》,頁 247 8周益記〔溫柔的凝視 影像敘事展 特企專文〕北門街的溫柔-杏春德記藥行 2016 年 8 月 11

日。原文網址:https://bshu1926.com/2016/08/11/gits7/comment-page-1/ 9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新竹市鄉土史料》,頁 242

人,就記下住址,之後請「協豐米店」協助送米過去救濟,溫彭碧蓮都記

得常有上門買藥的民眾像她說起父母早年家貧受到先生救濟的恩澤。

在先生過世後,溫彭碧蓮便帶著孩子繼續經營中藥行,直到現在。每

個「算盤」、「等」(秤中藥用的桿秤)之類的工具器物,溫阿嬤都珍惜地使

用。直到現在溫阿嬤也不用計算機,每當客人詢問藥材費用時,她便會拿

出放在一旁的算盤撥弄計價。而店內的掌櫃檯,藥櫃等也都是從祖先輩陸

續傳下來的,阿嬤雖總說差不多壞了啦,但眼神中無不愛惜。

照片來源:https://bshu1926.com/2016/08/11/gits7/comment-page-1/

【老客人即老朋友】

溫阿嬤自嫁入溫家後,便都在店中幫忙工作,來訪的客人經常絡繹不

絕。而有許多的客人一來便不會再去別家購買,也逐漸與溫阿嬤成為朋

友。常可見客人與溫阿嬤閒話家常,談著最近狀況。而溫阿嬤總是熱心指

點要注意什麼、吃些什麼對身體比較好。

溫阿嬤常說是因為自家中藥好,所以客人一買就「黏住」了,但細想

起來,或許也是因為溫阿嬤及先生都是熱情而善良的人,客人買了好藥

材,遇到什麼問題還可以像這樣的好老闆、老闆娘請教,才有辦法讓口碑

傳的遠,傳的深吧!

說到中藥材,自然是好的,店裡中藥材有數百味,完全不摻西藥,蔘

茸、燕窩、桂,品質極佳,四物跟生化湯,則是祖傳的招牌名藥,皆是婦

女氣血不足或懷孕生產後補身體的補藥。這兩種祖傳配方式杏春賣得最好

的藥材,除了新竹地區的客戶,還會有歸國華僑指定購買。

溫阿嬤過去曾得過肺結核,也曾心臟開刀,但至今去杏春德記仍然可

見她精神奕奕的與客人談天、抓藥。或許一方面是熱心溫和的個性,一方

面是透過中藥調養得宜吧!而溫阿嬤也像是杏春德記的金字招牌,總是跟

客人介紹自己如何調養身體的她,或許也是天天客人紛沓的關鍵。10

(資料來源:)

10周益記〔溫柔的凝視 影像敘事展 特企專文〕北門街的溫柔-杏春德記藥行 2016 年 8 月 11

日。原文網址:https://bshu1926.com/2016/08/11/gits7/comment-page-1/

結論

四間在北門街附近的老店,新復珍、金珍源、鄭榮錦、杏春德記,它

們的故事,店長、耆老擁有的故事,建構出幾十年前、日治時期的新竹。

他們的故事,我們找到的資料,或許有些地方無法互相呼應,但還是

讓我們更了解過去的新竹。

歷史是被人重新敘述的,耆老們在講述歷史時,難免加入自己的見

解。訪談過程,我們並不是把他當作業調查,而是和他們聊聊天,反而意

外能得到很多資訊,理解到大敘述中活生生的個人生命史。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