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新闻 文学副刊投稿邮箱:112077716@qq.com...

Post on 18-Sep-2019

2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文学副刊文学副刊文学副刊投稿邮箱:112077716@qq.com 032017.2.17 星期五责任编辑:邓君 美术编辑:万彬监利新闻

舌尖上的监利□ 王 毅

行吟监利

鱼类监利地名的来历,有说监收“鱼盐之利”,

有说监收“鱼稻之利”,总之与“鱼”有关。地处长江中游的监利,水资源丰富,水质上好,自然鱼类众多。除了常见的淡水鱼,洪湖岸边的渔民还特别会养殖甲鱼、乌龟、鳜鱼(俗称桂花鱼)等名贵鱼种;长江边的渔民则兴起养殖鮰鱼、江鲢甚至家养的中华鲟。境内的长江故道老江河,是国家四大家鱼种质库,被誉为“亚洲第一库”,生长着一种特别凶猛的鱼种——鱤鱼(俗称杆子鱼),以猎杀小鱼为食,牙齿锋利,个头细长,这里的渔民曾经捕捞过一条重达40斤、1.5 米长的大鱤鱼,须两个男人才抬得起。当然,鱤鱼只能捕捞,如果垂钓者遭遇上它,可能连人带竿被拽进深水区,性命难保。

会吃鱼,成为监利人与生俱来的特性。监利人好客,每逢亲朋聚会,餐桌上绝对少不了鱼。鱼的做法很多,有煎鱼、蒸鱼、卤鱼、油炸鱼、烧烤鱼、阳干鱼、腊鱼、鱼糕、鱼汤等二十种之多。一年四季,监利人的餐桌上少不了鱼,鱼刺再多也很少有人会被卡住受伤,对于远道而来不善吃鱼的客人,监利人会挑选刺不多的鱼作为食材。

监利人吃鱼,特别讲究鱼的来源。野生捕捞的鱼,味道远胜过饲养的;长江的鱼又比内河的鱼好;大湖与野沟里的鱼,则比小河的鱼好吃。监利人对鱼的味觉天生灵敏,难以糊弄,尝一口就能识别出野生还是家养,买鱼时也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不会轻易上当。

鱼的大小不同,吃法也有区分,大鱼往往一鱼两吃或三吃。鱼头做火锅,鱼身或煎或蒸,而鱼的内脏除了鱼胆之外,鱼肠鱼籽等均可食用。中等个头的鱼最受欢迎,肉质鲜美;而小鱼的吃法也很多,比如酢辣椒糊小鱼、油炸小干鱼等等。或许是靠近湖南,监利人吃鱼的口味相对较重,烹调时总会加入大量的辣酱、食醋和生姜。即便最寻常的家庭,也从来不买死鱼吃,总会挑选鲜活的鱼作为食材。而死鱼也不会浪费,往往被处理后作为养殖黑鱼(又称才鱼)、黄鳝或龙虾的上好饲料。

腊鱼是监利的特产。每到隆冬时节,家家户户开始腌制腊鱼。一般要选择中等个头的鱼(太大则肉厚油多,难以入味),最好不要去鱼鳞,盐量的控制也很有技巧,非心灵手巧者难以把握。腌好的鱼必须要在有风的大好晴天里晾晒半月有余,然后挂在通风处或切成块放入冰箱,可以一年吃上头。

湖味江汉平原难以品尝到山珍海味,却能常年

吃到水乡特有的湖味。监利有“百湖之县”的美誉,洪湖水域的一

半为监利沿湖乡镇所辖,境内还有众多的河湖港汊。除了鱼虾,监利的湖味食材名目繁多,鲜嫩清甜,令吃货们趋之若鹜。

在湖边或者小镇的任何一家小餐馆,你可以要求老板做一大桌的湖味菜来。湖水煮湖鱼,自不必说。水生植物有莲蓬米、菱角、莲藕、藕带、荸荠、刺梗(俗称鸡喇叭梗)等;飞禽

动物类则有人工饲养的野鸡、野鸭、鹅及各种蛋品;而野鸟、田鸡等属保护动物,自然要拒绝食用。此外,泥鳅、黄鳝、螃蟹、青虾、水蛇等水生动物,也是上等的食材。

特有的水质衍生出特有的湖味。譬如藕,这种非常普遍的菜肴,在水乡湖区,却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刚生长出来的湖藕,清甜脆口,白如嫩玉;成熟的湖藕则含有大量的淀粉、维生素等,营养丰富,适于煨汤,吃在嘴里软糯绵甜。再譬如荷叶荷花,本来是观赏类植物,却可以做成炸菜卷,香酥酥的,如果不提醒,你肯定不会想到荷叶荷花也可入菜。

坐在湖边品湖味,你会觉得天格外高远,风格外清新,水格外澄碧。听渔歌互答、细浪滔滔,看接天莲叶、云水茫茫,人世间一切烦扰荡然无存。于是你在品味天赐的佳肴中,也品味到人生的许多乐趣。

团子在监利,“团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

一种是带明显贬义的称呼,如果称某人是个“团子”,就是蛮不讲理、不通情理的角色;而另一种“团子”却是一种大米做的食品,是监利特有的美食小吃,口感香糯软滑,美味可口。

制作团子的主要食材是大米,辅材是瘦肉或豆腐干等。选一款略带糯性的大米,用水泡一晚上,再晾干,用机器磨成米粉,然后在铁锅里把米粉炒熟,加水和成团,做成比鸡蛋略大的球状,里面包入瘦肉或豆腐干等馅料,再揉搓成球形,蒸熟即可食用,还可浸泡在海带汤、

蔬菜蛋花汤里吃。至于油炸团子,自然又香又脆。

童年时代,只有过节或过年才能吃上团子。乡下的团子,制作方式特别精细,米粉要经过筛选这一环节,粗的米粉作为包团子的外壳,细的米粉与瘦肉、豆腐干、大蒜等一起炒熟拌成馅料。最受欢迎的自然是那香喷喷的馅料,乡下俗称“包饭”。团子寓意团团圆圆,一般过元宵节或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吃,以图个吉利。除了以上几种吃法,团子还可烧着吃。在熊熊的炉灶边烧烤,守护的人淌着口水坐在灶门翻看,以防烤糊。烧熟的团子外壳呈焦黄色,味道特别香,现在是吃不到了。

如今的监利,团子满街都是,主要用作早餐食品,也有很多餐馆将它作为主食,替代了米饭。市面上卖的团子,用一般的大米作主材,商家为图简便,米粉并未筛选,馅料也只分肉类或榨菜豆腐类,没有从前的那般丰富。尽管如此,在春节假期,仍然有不少定居外省的监利人,没忘记买上几十上百个团子捎往第二故乡。

家乡美食的味道,就是思乡的味道。舌尖上的监利,让多少游子魂牵梦萦。

(作者单位:监利县新闻中心)

长长旅途通向故乡

长长旅途中看到的村庄大山敞开结着燕窝的门楣一星温暖的灯光几十年了,仍挂在老屋的檐下

旅程越长,家乡的影子越重在母亲的目光里行走每一步都会捡到碧绿的蛙鸣每条岔路上都站着微笑的亲戚每个巷道都奔跑着牛哞狗吠只要伸手,就能摘下一串串熟悉的方言

无需担忧什么你漂泊得再远再久家园从不会想着离去时刻等待着游子的归来

向南,一路向南

一定有细细的风摇落山坡上那些松果一定有彩色的阳光溢满哗哗流转的小溪一定有窈窕的妹妹用泉水浇出一树梨花

又一年的春节怀揣年岁催动的念想一路向南,翻越崇山秀水要在烟花灿烂之前踏进家乡的门槛

家,安坐在心的深处一座荡漾桂花香味的院落走动着父亲母亲的身影一声轻唤,就能让远方的孩子踏上千万里的长路

一次朝向故乡的行旅最是坚定实在在岁月暖流里快乐奔波只为再次抵达一支古老的歌谣

酒碗里的中国

回来了,就不去想着离开故乡还欠我三十二碗米酒要在春联明媚的除夕把厅堂上的八仙桌一齐灌醉

米酒是在母亲手上长出来的弥漫了五百年的香味还是那么浓烈蘸一滴山岭起舞喝一碗江河倒流那把用了多少代的锡质酒壶藏着多少历史风云一条细长的酒线温润着后人敬畏的眼神

被女人藏起九百九十次又被女人端出一千零一次米酒点燃浓浓的亲情温馨了新年的祝福在一千零一碗米酒中我看见了祖国的面容端庄安详,雍容华贵

这是我亲亲的酒碗这是我亲亲的家园一场脉管里奔流的大醉替我讨回一夜芳菲酣梦(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检察院)

通向家乡的旅程(组诗)□ 梁德荣

“回家的车票买了吗?”“没有。”“不好买?”“不是,不想回。”这是我和一个在外打工的农民兄弟微信聊

天记录。我刨根问底,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回。他回答

得很干脆,也很无奈——回不起!接下来他给我列出“回不起”的诸多理由。

首先,路费就是一大笔开支。虽说回家过年不乘坐飞机,可是火车票就好几百,这么折腾一个来回,一个月的工资快没了。回家本来不挣钱还花钱,而留在工地做看守也比平时工作挣钱多,因为这活没人愿意干。

其次,换身行头得花钱。平时打工的这个地方,远离市区,干的是泥瓦匠的活,白天弄一身,晚上脏一炕。可不能穿这身儿就回去见爹娘!这要是碰上初恋女友,她还不得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啊——幸好当初没嫁给这个穷小子!所以,

必须得买身西装穿上,回去在他们面前显摆显摆。要是不回去,就不用操那个心、花那个钱。

再者,做个头发得烧钱。平时在工地上摸爬滚打,跟盲流子没什么两样。回家出现在村里,得换上一身笔挺的西装。头发得整啊,还得去城里美发店染一染、烫一烫!就算弄得跟王宝强那样的发型,你说不花半吊子钱至少也得一百五啊!

还有买块手表也得千把块。现在的年轻人啊,哪个回家不装模作样?还得花钱打扮自己。着笔挺西装,脚蹬锃亮皮鞋,手腕上不佩戴块手表怎显得有范儿?上来下去几千块没了。装模作样得有成本价。

若是相亲,那可真花钱。过年不回家不就是

没攒下钱嘛!回家肯定还得硬着头皮去相亲,咱要是“优质资源”哪等到今天啊!村里早就兴“成不成,酒两瓶”,现在感谢媒人可不是两瓶酒就能打发了的。媒人给咱介绍对象了,成不成得去见见啊,见也不能白见,得掏钱,还得请媒人吃顿饭,这不都得花钱嘛!

另外,聚会也怕买单。现在聚会都提前,差点聚到幼儿园。没读过高中、没上过大学,可有小学、初中同学啊,每年都有人牵头组织同学聚会。人家有钱人买了单,咱就是“白痴”;咱要买单,连说话都没底气;要是AA制,就没了同学情长。更怕的是,有的同学结婚了,自己在外没到场,见面握手一提及这事儿,礼金得掏,这叫人没

到,礼必须到。只要在家露面了,聚会还不能不去,所以选择不回家。

红包也掏不起。按说回家过年了,见到爹妈就该把打工挣到的钱交到爹妈手里,这是爹妈养儿的“回头子儿”。倘若没有挣到钱,最不怪你的是爹娘,他们不原谅谁原谅。可是,自己已经成年,都知道外出打工挣钱,过了年,七姑八姨亲娘舅的孩子们围上来,这红包你得掏,掏多了拿不出,掏少了孩子们不干,你说咋办?那就不回家,不着面。

没钱也就没脸面。买年货时,以前都是爸妈掏钱,自己做搬运工,现在跟爸妈去买年货,买单的时候,站在旁边还等妈付钱,真的会感到脸上没有光彩。虽然爹妈说,“只要人回来就好了。”可我越是觉得内疚脸发烧。

还好,习主席元旦时在电视上说,他最牵挂的是俺们困难群众。那我就有希望了,等到明年开工的时候,我就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多挣钱,力争明年回家过年。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平素多梦,梦里,我常行走在老家的四湖河边。有一次梦里,我在钓鱼,四湖河涨潮了,撷枚嫩绿槐花作信物,抛入流水,转眼,流向了远方。奔流的河水对鱼类刺激猛烈,一股劲地冲出洪湖,冲出长湖,逆水而上,一如千万学子踊跃高考,奔赴“龙门”。鱼儿,在湍急旋转的水流中自然产仔。这个时期,政府是不允许落下渔具的。渔民如果强行捕鱼,阻碍防汛,抓到就会

“坐牢”。长期居住在四湖河边的人们自有既不违法又能捕鱼的方法,大鱼抓不到,就在水边钓小鱼。

河边上,挖出一个长条水池,埋伏在绿荫小树杈插成的掩体内,撒上事先用香油炒过的糠麸,吸引刁子鱼汇聚。想必涨潮期间刁子鱼觅食艰难,于是,一遇食物,挤撞一团,疯而抢之,如此正合吾意。短竿,细竹,丝线,双钩,挂饵投入,只在鱼咬之即,迅速扯回,刁子鱼随即落入我的池中。

梦是虚幻的,也是真切的。许是奥运盛况空前,心中惦记中华健儿,梦中还出现了跳水景象。我的小伙伴单林,他站在高高的王港闸的启泵台上,双手合十上扬,双腿屈伸,纵身一跃,瞬

间插入波浪翻腾的湍流中。那时的村子里没有电,无法从电视机里看到

些跳水直播,而我咫尺间见证了小伙伴登高跳水的情景。一阵心惊肉跳,然后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一会,滚滚波浪中,一个黑脑袋露出水面,我们欣喜若狂地奔向单林。待他喘几下气,被年长的老队长抓住胳膊,两巴掌拍在他屁股上,怒目圆睁,口中愤懑道:“你爸你妈床单蹬烂了多少,你不要命了?”梦中,我们给单林取了浑号“床单”,他也碰到我们就追打。

梦醒后,我惊怔得虚汗淋漓,又记起梦中的求学:上课铃响了,我和邓发平正从四湖河里抬着一桶水,穿过一片浓密水杉的斜坡堤面,一步一步爬上堤抬进食堂。这一天,是我们俩“值厨”。我们的福田中学就在四湖堤上,考上初中非常兴奋,但学校刚从旧址迁来,还是一堆散砖,

没有看到一纸课本,我们最先做的是泥瓦小工,搬砖递瓦。炎炎夏日,同学们稚嫩的脸庞晒得油黑发亮,却兴高采烈,心中揣着“我要读书”、“我建我校”的热情。后来,学校应承教育需要,跨过四湖河,在淤泥及腰的白艳湖,耕种四十多亩水稻,还有油菜、棉花。我们勤劳,艰苦朴素,心里总是想上课,想读书。总是睡梦中都在上课,读书,赶考。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在河边出生,在河边长大,河水滋养着我。及至离开了四湖河,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把四湖河揣在自己怀里,好像河水流在身上,流在血脉里。

住到城里后,当时不远的汉江边一楼盘上挂有一条广告:“拥有一套房,送你一条江。”哪怕推窗观汉水,睁眼现巨龙,我的心却总是惦念家乡那稻荷飘香、自然质朴的四湖河,犹如我的初恋

爱人在心里扎根!后来,我走南闯北,跨过河流万万千,尽管它们有的一如妩媚、温馨的少女,却只能是我四湖河的陪衬。

当年奶奶扬着棍子唤着乳名,从河边一圈圈追赶调皮的我,无路可逃的我不得已爬到高高树上,当心摔伤孙子的奶奶立即丢下棍子,温和地喊:“乖,乖,你慢慢下来,我不打你。”常在河边浣衣的母亲,开始映在水里的是满头青丝,慢慢两鬓斑白,直至白发苍苍。村子依偎河岸,房屋就像一条藤上结出的瓜,我是瓜中的一个小小分子。四湖河是我的河,我是属于四湖河的。我的儿女同样喝着四湖河水长大。

出门漂泊经年,每当站在异乡的河边,听到那流淌的潺潺声,我的心就会受到撞击,仿佛感到四湖河像母亲一样把我声声召唤。我的眼里往往会溢出些昏花的泪水。

想念四湖河,梦里常伴四湖河,是年轮走向衰荣的表象,是落叶归根的渴盼。听着河流的声响,沿着梦的小径,我多么渴望还能一步一步踱回到村头,渡回到旧光阴,渡回到那一段芳草漫天的四湖河彼岸。

(作者现居武汉)

想起童年的腊月,屋外雪纷纷,瑞雪兆丰年。腊月挑在父亲的肩上,晃晃悠悠;腊月躲在母亲的厨房,热气腾腾。

腊月,父母更忙碌,同双抢的日子差不多。不同的是,双抢忙活的是丰收,腊月忙活的是喜悦。抽干了门前的鱼塘,杀了栏里的肥猪,宰了鸡鸭,太阳下晾晒的腊货,晾出了农家人的幸福生活。打豆腐、蒸年糕,还有熬麦芽糖、打糍粑。腊月的日子,从孩子们掰着的手指尖里,悄悄地溜走。腊月一数完,年就来到了!

过年啦!孩子们真高兴,放鞭炮、穿新衣,好吃的真不少,更喜压岁钱。腊月的日子过得好慢又好快。念着腊月的童谣:“……二十九到了手,三十初一里喝甜酒。”童年腊月就在父母的忙,在我们的盼中,走进了年的喜悦里。腊月在父母的心里好短,还没有准备好,年就到了。腊月在孩子们的心中好长,怎么过了一天又一天,年都还没有来到?孩子望过年,大人盼种田。大人们望过年后,春回大地,犁耙水响,又开始播种新的希望。童年的我们年刚过完,又憧憬着下一个年的到来。

这样的“年味”蕴藏在自己童年的忆记里。当物质越来越丰富,日子越来越红火,年节与平日的区别越来越小,我们与春节的距离似乎是越拉越小了,于是心灵深处的“年味”,那种团圆的亲情、祝福的温情、狂欢的激情在物质洪流的冲击中被稀释、被忽视,“年味”就感觉变淡了,几乎无滋无味了。

因为生活方式的变迁,许多旧时的民俗习惯也逐渐消失了,一些年俗活动仪式的功能和作用在逐渐变弱。殊不知,每位过来人,都有着记忆里那浓得化不开的年俗、年味。曾记否,小时候总是扳着指头盼过年,年到了,家家户户,欢天喜地过大年,过年的感觉真好!然而现在,无论大人、孩子普遍都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营造浓浓的年味儿善莫大焉!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每一个春节,都包含着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丰富故事,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内涵,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镜像。从远古走来的“年”既体现了古老而传统民俗的回归,又洋溢着现代的气息。过年的形式其实在不断创新,年年过大年,年年年不同。但无论怎样过年,只要我们把年过得喜庆、和谐、健康,有文化,这年味肯定不会淡,让年过得有滋味、有精神,一年更比一年浓!

是啊!无论是蒸糕、扫屋、贴对,还是挂春联、贴窗花、逛花市等,都勾起人们共同的年俗情结。这强化的是一个个家庭以及我们共同的集体文化记忆。

与此同时,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兴起,也冲击着春节的传统仪式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该怎么过?譬如,传统的年味儿,会不会被微信“抢红包”等冲淡呢?毋庸置疑,这些冲击是必然的。殊不知,数字时代,年俗和文化也在发展和变化。旧年俗在消失,新年俗在萌芽。试想,这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拜年方式,把传统年俗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给过年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使人们纵使远隔千里,也可收到“红包”,收到祝福;久不联系的朋友,在“抢红包”中重忆往昔,追叙旧情。感觉真好!反过来亦提醒我们: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恐怕既需要增进代际沟通,让情感的力量更获得认同感,也需要使节日的仪式感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成为不断凝聚家族、民族的纽带。

因此,留住年味儿的魂,不仅需要我们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更好地担负起责任,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读懂春节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对年怀份虔诚,唤醒老年俗,催生新年俗,找回昔日浓浓的年味与乡愁。

(作者为监利县红城乡黄驹村村民)

过年不回家的理由□ 李付春

童年·腊月·年味

梦里怀乡四湖河□ 王为璋

冬岸 李昊天 摄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