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国寺梵乐 庄严空灵 祥和欢乐 -...

Post on 18-Oct-2020

5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文化工程

独 家 冠 名

格林公馆热线:22611111

2016

年7

月29

星期五

责编:岳楠

版式:陈然

校对:李姝霖

A8 9/

大相国寺梵乐: 庄严空灵 祥和欢乐全媒体记者 安娟娟

梵乐又称佛乐或梵呗,是佛教弘扬教法和赞颂佛菩萨等美好事物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音乐。建寺 1500多年的大相国寺,有乐僧代代相传的

《手抄秘籍乐谱》6 册共 182 首曲目传承至今。2008 年 6 月,大相国寺梵乐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大相国寺梵乐团的演奏,在国内外和专家学者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欢迎,较全面地展示了北宋时期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佛乐演奏的风范,突出体现了中国佛教以“世界和平 生命和谐”为主旨的文化价值。

本版图片均为开封大相国寺提供

联合主办联合主办::汴梁晚报汴梁晚报 开封市群众艺术馆开封市群众艺术馆 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大相国寺梵乐团副团长刘震(法号释源得)告诉记者,自北宋以来,梵乐在大相国寺乐僧里代代相传,其中有演唱的赞子(也称梵呗)、大型套曲(即皇家祭祀典礼所用乐曲)和佛教大型佛事所用乐曲,以及一些佛事专用乐曲,如《普庵咒》《白马驮经》等,还有的是描述北宋大都会繁华的城市生活和欢乐祥和的民间音乐。以大相国寺佛乐为主的梵乐是汉传佛教音乐的典型代表,千百年来的演绎过程中,大相国寺梵乐具有强烈的中原音乐文化元素,所以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很喜欢。“总的来说,梵乐具有庄严、灵空、祥和、欢乐的特点,并通过音乐让世人热爱生命、与人为善。”刘震说。

梵乐起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当时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指佛教徒以短偈形式对诸佛菩萨德行的赞颂。所谓“梵呗”,是以乐曲咏经,以歌来诵经。公元八世纪初期,善无畏、金刚智等僧人,把印度灌顶的仪式传到中国。到了中国,“呗”的意义更加偏于歌咏,《高僧传》记载当时把声呗的诵经称作“转读”,把声呗的说法称作“唱导”,而独以声呗的赞颂名为“梵呗”。而在中国,梵呗起源于公元三世纪初的陈留王曹植,《法苑珠林》载:“至魏时陈思王曹植,世间艺术,无不毕善……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他所作的“鱼山梵呗”,为我国佛教梵呗的梵乐奠定了基础。

自曹植改造佛乐后,中国僧人纷纷采用中国民间乐曲来改造佛曲,如吴国支谦,根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造“泥洹梵呗”,流行于江南一带,对梵呗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东晋建业建初寺的支瀹,制作了“六言梵呗”,被后世的“清规”和《禅门日诵》采用和著录。除了改编之外,中国僧人还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音乐,历史上称“中国梵乐”,亦称梵呗。自此,随着佛教各种仪规的创立和形成,为佛教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齐梁时,萧子良曾于永明七年(公元 489 年)召集京师善声沙门,研讨创作佛教音乐。梁武帝更是创作不少佛教乐舞作品。相传贞观

年间,长安庄严寺的艺僧段本善,竟使有“宫中第一手”之称的琵琶大师拜服而称弟;释文溆善于用乐曲演唱变文,

“其声宛畅,感动里人”。此时佛曲大盛,俗讲风行,庙会成为艺术表演的场所,寺院则成为保存与传习佛教音乐的中心。而流行于宫廷的天竺乐、西凉乐、龟兹乐等西域音乐,也与佛教音乐关系密切,此时佛教音乐乃处于巅峰状态。宋元以后,佛教音乐由于市民阶层的出现而日趋通俗化,并影响中国的说唱音乐及器乐演奏的发展。明清之际,更深入民间,促进民间音乐的繁荣。近代佛教音乐基本上仍保存明清的传统,日趋世俗化,佛事音乐成为主流,促使佛教音乐同民间乐曲进一步融合。千百年来,大相国寺梵乐形成了自身随缘随机且提升道德、净化忍心,以祥和社会为目标的自由风格。

最 早 记 录 大 相 国 寺 梵 乐 的 是 宋 朝 梅 尧 臣 的《宛 陵集》。“刘原甫观相国寺净土士院吴道子画,杨惠之塑像,又乐僧鼓琴,闽僧写真,予解其诧。”《东京梦华录》卷六详细记载了正月十六名流骚客夜游大相国寺、赏梵乐的情景。

大相国寺梵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大相国寺一直非常重视佛教音乐,注重培养专职乐僧,有重视技巧训练和认真演奏乐曲的优良传统。作为皇家寺院的开封大相国寺,北宋时期梵乐达到了鼎盛,每逢大型庆典,均邀请八方百人著名乐僧协同演奏。合奏规模宏大,演奏气势恢宏,当时堪称天下无双。

作为千年古寺,大相国寺的梵乐表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是我国古代佛教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由于种种原因渐渐消匿。近年来,大相国寺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使久已失传的梵乐表演得以重现。2002年,大相国寺方丈释心广大和尚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专门培养了专职乐僧 22 名,并进行了精心组织,截至目前已编排《白马驮经》《相国霜钟》《宝鼎赞》《菩提树》等 40 余个乐曲节目。2008 年,“佛教音乐·大相国寺梵乐”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著名乐僧释隆江被命名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相国寺梵乐,不仅蕴含着大相国寺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也是大相国寺传统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值一提的是,大相国寺梵乐在历史上曾为国家社稷庄重的礼仪之乐之代表,被诸多文献史籍誉为‘华夏正音’,千百年来,可以说声誉卓著、光耀史册,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是中原传统音乐最优秀的典范。”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大相国寺方丈释心广大和尚如是说。释心广大和尚说,大相国寺梵乐,其实就是一个传统、一个文化、一个精神,是大相国寺乃至佛教一个值得骄傲的文明,其中当然也禀赋着一分光荣的责任和使命,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记者了解到,大相国寺梵乐在方丈释心广大和尚的严格教诲下,遵循中央音乐学院专家的指导原则,不断完善乐器配制。特别是梵乐中特有的乐器“筹”“锡管”(北宋时称为银管)等。在表演所使用的各种乐器中,最为独特的当数“筹”,这种乐器颇为少见,是梵乐表演中主要的演奏乐器之一,其韵律兼具箫之哀婉、笛之悠扬,却又别具一格,闻之颇有超尘脱俗之感;锡管的声音既高昂又委婉细腻穿透人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梵乐)代表性传承人释隆江善奏筹和锡管,他传承教授的弟子已有几十人。

除了对梵乐的挖掘和整理外,大相国寺梵乐团还做了一系列工作。通常一台演奏下来需要三十七八种乐器,乐器有管乐、弹拨乐、打击乐、法器四大类,比如法器中的法螺,代表释迦牟尼的声音,法器类乐器还有木鱼、铛子、磬、鞉牢等。“鞉牢是繁塔砖雕上特有的一件乐器,类似三层的拨浪鼓,这件乐器从制作到演奏我付出了很多心血。”刘震说,为了将鞉牢制作出来,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确定鞉牢的形状、制作材料、演奏技艺等,“2013年终于制作成功并参加演出”。刘震表示,梵乐团中的乐器都严格按照相关资料和史料进行制作,如箜篌是严格按照北宋制式进行制作的,材料用的是兰考的泡桐。此外,古琴、琵琶等材料也是用兰考的泡桐,使梵乐的乐器具有浓郁的开封特色。

随着 2002 年 6 月 16 日大相国寺梵乐团的重新组建,梵

乐演奏、学术研讨等系列事件也将梵乐的美名不断传播。2004 年 9 月 20 日,应有关方面的邀请,大相国寺梵乐

团赴贵州省进行演出。这是大相国寺梵乐团自成立以来首次走出河南省,对外进行表演。

2004 年 12 月 4 日,为配合澳门回归 5 周年庆典活动,大相国寺梵乐团一行 53 人赴澳门进行为期 3 天的演出访问。祈福演出活动使澳门各界人士加深了对开封文化、宗教的了解,为今后开封、澳门两地在旅游、文化、宗教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5 年 9 月,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袁静芳等数位专家学者来大相国寺对梵乐团进行考察,对梵乐给予较高评价。

2006 年 11 月,大相国寺梵乐团僧众赴韩参加中韩第四届佛教音乐文化研讨会。此研讨会为亚洲范围内最高规格的佛教音乐文化研讨盛会,来自中国和韩国的音乐界人士和佛教界人士齐聚首尔。

2007 年 3 月,大相国寺梵乐申报成功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 年 6 月,大相国寺梵乐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大相国寺梵乐团在国内一线城市音乐厅及大

剧院举行了多场成功的演出,并在韩国及我国的台湾、澳门进行了学术交流。2013 年 9 月 5 日,大相国寺梵乐团在我 国 香 港 的 伊 莉 莎 白 体 育 馆 举 行 了 成 功 的 专 场 演 出 。2014 年 12 月 1 日,大相国寺梵乐团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为近 300 名国家佛乐、古乐专家们进行了专题演奏。2015年 5 月,千年梵呗唱诵到香港。2016 年 2 月 10 日,大相国寺梵乐团在方丈释心广大和尚的带领下,启程前往欧洲进行 6市巡演。

悠远梵音,恢弘禅静。大相国寺的梵乐结合了中国佛教音乐和北宋皇家音乐的传统,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整个中原传统佛教音乐的典范和中州梵乐体系的中心。

图①②③④均为大相国寺梵乐团演出现场。

①①

② ③ ④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