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4 我的台灣詩旅行

Post on 15-Apr-2017

595 Views

Category:

Presentations & Public Speaking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我的台灣詩旅行

.路寒袖.

台灣速寫

☉路寒袖 太平洋的微笑 淺淺一彎 就凝固了 玉山 站在笑意的最深處

風從山巔一路拂弄而下

吹奏出多聲部的複音交響

每一條溪

各自盤坐在翠綠之間

聆聽,翻唱

而所有的雲都在比賽

誰是

最早入睡的

乖寶寶

大甲

■鎮瀾宮,保守估計全台登記有案以媽祖為主神的廟宇多達800多座,是全世界媽祖廟最多,信仰人口最密集的國家,高達1000餘萬。

■大甲鎮瀾宮建於1732年(雍正10年),藺草帽蓆工藝則起源於1727年(雍正5年)。

布袋戲:序詩

布袋戲,布袋戲

徛佇台仔頂

走來閣走去

一步二三里

恁兜是卜按怎去

城隍廟,媽祖間

親像恁厝邊

相刣擱相扑

嘛袂流血水

毋免食飯擱枵袂死

1.渡台篇

布袋戲台平坦坦 管伊東南西北派 闖來走去共一台 若準無儂甲伊弄 益有啥儂爻狡怪 後壁布景是峘山 面前觀眾若大海 佰上峘山探將來 渡過大海卜走揣 走揣生湠的所在

2.金光篇 布袋戲台兩爿開 東南西北各一派 角色攏總真厲害 神秘功夫無儂知 金光瑞氣千萬條 掌風一展若風颱 搧著尾溜擔著害 九層金光散了了 嘿若去扑著胸坎 變做血水真悲哀

3.勸世篇 頭戴一片蓬萊天 腳踏四季繁花地 冤家相扑戇子弟 定定予儂看衰尾 東南西北愛號齊 逐家作伙來起家 風對海頂吹過來 先民意志著愛知 凡事用愛來排解 養飼子孫傳萬代

■鐵砧山.劍井

五分車

小小的五分車上

成綑成綑的甘蔗

堆得高比天

即使舉起全線通行的旗號

仍然不時絆倒出遊的雲彩

我童年唯一的零食

坐著五分車到處旅行

糖和油菜花混合的香味

飄過原野,迷惑了麻雀

緩緩傳進學校的每一扇窗

放學後,我常到鐵道旁等待

遠方五分車駕著風前來

偷偷抽一根,像拉開貧窮的門閂

苦澀的皮是父親的汗漬

甜膩的汁是我未長大的夢

■鐵砧山上俯瞰大安溪

車過大甲溪

車過大甲溪

我險些溺斃的童年

剛好爬上六○年代的溪床

吐掉那口污濁的驚嚇

在燒燙的石頭上

烘烤祖母手縫的水藍色短褲

幸好它沒有被流走

內心忽然安定下來

童伴繼續跳進溪中

游泳,濺起貧窮的喜悅

車過大甲溪

刷洗無數童年的溪水

沖積著牽念的魂魄

它在視線的極端

流進天邊與海口

像是一件藍色的短褲

始終晾在大地之上

要我去懷想祖母的針黹

原來生命會選擇一條溪

開始,並結束

年輕守寡的祖母

終於找到生存的浮木

──一根細細的銀針

即使日子堅硬

黑夜厚厚一疊

穿著祖母淚腺的針

總在她的指頭

汲取潤滑的鮮血

五十年來

縫製了公務員的父親

又給我合身的一切

串連了勢利的親戚

讓他們春夏秋冬服服貼貼

祖母說,從微小的針孔睨過去

除了嫌隙

這世界依然別有天地

五十年來

那銀色的針耗盡

祖母秀麗的髮絲

如今,正沉存我的心底

每當仇恨戳穿寬容

它便繫著祖母的期許

殷勤為我繡補

破了洞的人世敬意

煤球

當整條街的炊煙

為晚霞而暴動時

祖母才蹣跚的

跨過風的門檻

到飢餓的最深處

煽火點燃煤球

終於我們有一鍋稀飯

拌著醬油

黏接黑夜與清晨

數年來

我們貧寒的胃

圍靠微溫的煤球取暖

幽暗的光芒照現

模糊難卜的未來

祖母枯瘦的雙手

如拒絕投降的火鉗

夾起赭色的煤球

在我們蒼白的日子底層

烙下見證的血印

梳妝枱

在那兒擱著,一點點光

鏡中祖母年輕的容顏

爬滿水銀的癬疥

裂開的成了歲月

家景在裡面滄桑著

四隻腳,還站著

老鼠用牙齒寫上牠們的族譜

浮雕,花期已過

結了籽,蟑螂的卵

這座祖母的梳妝枱

快七十年了

不會被丟棄

祖母都八十六歲了

一手柱著枴杖

一手扶著吾家斑駁的屋牆

每天走到梳妝枱前

收拾一塊塊朽壞的碎片

蹣跚的蹲回我們王家的角落

擠壓她殘餘的時日

黏組青春的華麗

一座她初嫁的梳妝枱

鮮亮的遠景,塵埃不染

她費力地擦拭著

她的過去,我們的記憶

記憶是祖母的梳妝枱

擱在那兒,一點不滅的光

梳妝檯 詹宏達/曲 潘麗麗/唱 囥佇壁角無人知 七十年的梳妝檯 彼是阿媽老嫁妝 放捨青春漸漸歹 照出阿媽的時代

圓鏡濛霧若大海

地動變天逐項來

繼續活落上實在

梳妝檯啊梳妝檯

少年阿媽行出來

頭毛烏金人人愛

啊,每一個人

一生攏會媠一擺

彰化

■八卦山大佛始建於1956年,1961年竣工,含蓮花座約高24公尺,內分六層,曾為亞洲第一大坐佛。

■賴和(1894~1943),有「台灣新文學之父」、「彰化媽祖」之美譽;此照最常為文學界所用,乃吳慶堂(筆名繪聲、孤丁等,1911~1995)所攝。

■我生不幸為俘囚/勇士當為義鬥爭

■ 1917年(24歲)賴和於彰化開設賴和醫院,一襲本島杉與八字鬍即是他的標準形象,此照攝於醫院診療室,其所坐之診療椅現珍藏於賴和紀念館。

■賴和遊日本所攝,1939年。

■賴和〈低氣壓的山頂〉(1931.10.20作):「天色是陰沉而灰白,/郊野又盡被霾霧充塞。」「眼前一切都現著死的顏色,/我自己也覺得呼吸要停。」

■賴和〈前進〉(1928年5月發表於《台灣大眾時報》創刊號)文學地標原立在中正路與金馬路路口槽化島,建於2003年10月,2011年移至八卦山現址。

■彰化文學步道共收12位已逝彰化作家,分別為:洪棄生、陳肇興、賴和、陳虛谷、周定山、葉榮鐘、洪炎秋、王白淵、謝春木、楊守愚、翁鬧、洪醒夫等 。

■彰化文學步道建於2001年

賴和,1894年5月28日生於彰化廳線東堡彰化街巿仔尾,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筆名有懶雲、逸民、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浪、孔乙己等。 1923年12月16日因「治警事件」首度入獄,遭囚禁23日。 1925年8月於《台灣民報》發表第一篇散文〈無題〉、同年12月及次年1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的犧牲〉與第一篇小說〈鬥鬧熱〉,而後積極投入台灣新文學的創作。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當天,再度被拘入獄49日,在獄中以草紙撰寫〈獄中日記〉,1942年1月15日出獄,1943年1月31日逝於自宅。 後世皆尊其為「台灣新文學之父」,亦有「台灣魯迅」之名。 ※本曲即從〈獄中日記〉內容發展而成。

在八卦山遇見賴和

當家裡的米缸再也掏不到明天時 父親牽我的手就成了 一列想快卻跑得很慢的普通車 從童年開出,沿著海岸線南下 甲南清水沙鹿龍井大肚追分 每一站,火車都停下來核對 這些最早在我生命設站的文字 我的食指總在車窗背誦它們 並讓它們迅速倒退來製造回憶 我們的火車到了彰化就停了

父親急需的薪水袋羞愧的

在機務段,等他

(一個台灣鐵路局的小小火車司機)

像一張超薄型的魔氈

擠下我家待哺的四口後

勉強的在溫飽與飢餓之間低飛

而大佛在八卦山上,等著父親

跟我炫耀他唯一知曉的風景

童年青少年,一直到了青年

我才遇見父親從來不認識的

和仔先,他住在市仔尾

他的山頂沒有大佛

舉目所見,盡是殖民的低氣壓

和仔先走後十八年

大佛才登臨八卦山

趺坐在那裡等著,我跟父親

或許,我奔跑於彰化 渴望一粒肉圓餵飽的童年 不意間,踩到了和仔先 急急趕去看診的腳印 他來不及摩摸我的頭 就大步的,踏進了歷史 很多年後的今天 和仔先的背影依然奮力的前進 在八卦山、彰化公園、媽祖廟、警察署…… 在文學崎嶇躓踣的步道 以及,對抗不公不義的人生沙場 而我始終緊緊的追隨

東海花園

■約農路,為紀念首任校長曾約農,於1972年命名。

■路思義教堂,乃美國路思義家族捐款所建,由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等人設計、完成,於1963年竣工。

■文理大道

■2000年值東海大學創校44週年校慶,時光膠囊存放著44年來東大的整體發展資料、全校教職員生跨世紀的宣言與各系所提供之紀念物件,經真空包裝,封存其中,預計每隔50年開啟一次。

■楊逵(1905~1985)1934年以〈送報伕〉 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1949年起草〈和平宣言〉(600餘字)刊於上海《大公報)被判12年,關進綠島;1962年開闢東海花園,本照片攝於1980年。

■楊逵翻譯魯迅名著《阿正Q傳》,1947.1出版。

和平宣言

第一,請社會各方面一致協力消滅所謂獨立以及託管的一切企圖,避免類似「二二八」事件重演;

第二,請政府從速準備還政於民,確切保障人民的言論、集會、結社出版、思想、信仰的自由;

第三,請政府釋放一切政治犯,停止政治性的捕人,保証各黨派依政黨政治的常軌公開活動,共謀和平建設,不要逼他們走上梁山;

第四,增加生產,合理分配,打破經濟上不平等的畸型現象;

第五,遵照國父遺教,由下而上實施地方自治。

■長子楊資崩入伍,1963.6.11

■楊逵兒女依序分別為:楊秀俄、楊資崩、楊建、楊素絹、楊碧

■台中公園1903年落成啟用,湖心亭為1908年為「台灣縱貫鐵道全通式」而建。

■1975~80年

■1975~80年,鄧伯藤下

■1979年,東海花園書桌前

■1982年,美國,郭力昕攝

■能源在我身,能源在我心,冰山底下過活七十年,卻未曾凍僵

■在寫,天天在寫(詩)。不過,現在用的不是筆紙,是用鐵鍬寫在大地上

孤挺花

大概就是那麼一回事吧

你就漸漸地疏離了花季

我也樂於在火中

處理你的信息

那一次

你不該在回首之前

忘了架高觀望

而把我畫成一株

張大嘴巴,唱出血來的

孤挺花

如今窗櫺再度

牢牢地囿住我

每當夢魘的

午后,我便噙著淚

將天空拉了下來

■路寒袖客居東海花園期間,於留言簿上留言,1977.4.30。

■鄧志鴻、鄧志浩兄弟拜訪楊逵,深受感動,當場創作了〈野菊花〉,詞為鄧志鴻所寫,1977.3.29。

■〈野菊花〉的曲,鄧志浩作。

■鄧氏兄弟1977.6.4二度造訪東海花園,親送〈野菊花〉一曲的DEMO帶,以表達對楊逵無上的敬意。

秋天的野菊花 詞/鄧志鴻 曲/鄧志浩

野菊花 呦 野菊花 秋風裡開了一朵野菊花

野菊花 呦 野菊花 從來都沒有人會留心它

秋風是我 菊花是它 秋風瀟瀟只為了鍛錬它

野菊花 呦 野菊花 秋風裡開了一朵野菊花

野菊花 呦 野菊花 從來都沒有人和它說話

秋雨是我 菊花是它 秋雨綿綿只為了滋潤它

野菊花 呦 野菊花 秋風裡開了一朵野菊花

野菊花 呦 野菊花 但願它日日更新又長大

秋陽是我 菊花是它 秋陽爍爍只為了溫暖它

賣花阿婆 詞/李坤城 曲/蕭福德

住佇山頂的賣花阿婆 日子過賈真勤可

沃花搔草 無煩無惱 開墾花園來風騷

住佇山頂的賣花阿婆 每日穡頭真苦勞

曝日流汗 毋驚風雨 唱歌吟詩來跮踱

*賣花阿婆 毋驚艱苦 永遠清心快樂

賣花阿婆 無煩無惱 子孫有成就予伊靠*

住佇山頂的賣花阿婆 日子過賈真勤可

曝日流汗 毋驚風雨 唱歌吟詩來跮踱

寫在大地上的詩 ──楊逵之歌 路寒袖/詞 詹宏達/曲 一疊哭泣的報紙 夾帶異國的細雪 在亮不起來的清晨 永遠送進了歷史 那朵玫瑰花啊,玫瑰花 在時間的縫隙中 依舊兀自的盛放 春光裡像血那般的紅

鋤頭挖開冰封的地層

源源不斷的活水湧出

灌溉所有枯瘠的心田

所有枯瘠的心田

那朵玫瑰花啊,玫瑰花

已然滿山又遍野

自在生長,自由開放

自在生長,自由開放

耳空內的蟲聲 ──獻給二二八事件的 受難者及其家屬

路寒袖/詞 詹宏達/曲.唱 有一款痛 親像暗暝的蟲聲 就是汝毋甲聽 猶原佇耳空內唱悲歌 有一款驚 明知日頭赤焰焰 風若是一下吹 四邊飛來走去全鬼影

啊,痛駕毋知通好痛

啊,驚駕無想欲擱驚

有一款名

安份清白台灣囝

毋過啊,是按怎

恁的身世族譜用血寫

啊,恁的名

恁的名已經叫出聲

叫出聲的島嶼啊

白色的歷史濛霧散

和平宣言 ──致楊建(1936~)

☉吳晟 「一篇六百多字的和平宣言 換來漫長十二年的免錢飯 可能是世上最昂貴的稿酬」 你複誦你父自我調侃的語氣 年輕聽眾爆笑出聲 而我留意到你飄向遠方 難掩陰悒的眼神

1949,混亂的時局中 你父挺身而出呼籲和平 跨海來接收的政權 卻以機槍聲回應群眾 以逮捕回應你父,並刻意污蔑 囚禁在被社會遺忘的角落 留給你們兄弟姊妹,四散流離 暗暗吞嚥屈辱的眼淚 生命圖景嚴重扭曲變調

時局悄悄翻轉

歷史給予你父平反

還給你父聲名

你只能做為解說員

榮耀你父的文學

宣揚你父的傳奇事蹟

沒有誰問你,如何還給你

至少免於驚悸的童年

至少免於歧視的青少年

至少免於困阨的中壯年

也沒有誰問你的子女

怎樣承擔家族

暗沉沉盤據的歲月陰影

當權輿論要求你們

所有受害者及其家屬

學習包容,收斂怒目

學習寬恕,最好失憶

向下令加暴的集團繼承者

靠攏、求得和平

在不同選擇的爭議衝突中

家族成員因而裂離

各自形成一座座孤島

對望而相互怨懟

這一場集體大暴行

超過一甲子

加暴者匿跡無蹤

始終未出現,認錯認罪

甚至安享加暴的犒賞,傳給子孫

沒有誰向你解釋清楚

發生過什麼

你的眼光從無怨恨呀

只有悲鬱,只有

陣陣煙咳,一聲比一聲

蒼涼、一聲比一聲衰老

加暴者始終未出現

你確實不知該寬恕誰

即使握拳,也不是為了揮向誰

■新化葉陶楊坊.葉陶糕

記憶台中

高中的記憶早已淪為 喧囂夜市的殖民地 昔日巷弄內閑散的步履 如今充斥著血拼的勇氣 市中央的老書局熄燈後 先賢紛紛離了席 而書冊驚嚇散飛 不知該棲身於重劃區的第幾期

從海上吹來的風是否忘記

曾經吟誦過二○年代的詩句

何以總是茫然的

在我耳邊竊竊私語?

■公園1903年,湖心亭1908年

台中公園湖心亭

坐在這裡看得最清楚了 每天來來去去的船隻 不論奮力猛划或隨興漂泊 總在我的眼前打轉 任誰也逃不出這日月之湖

■1915年,土紳林烈堂、林熊徵、林獻堂、辜顯榮、蔡蓮舫寺伸議,創校紀念碑「吾台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

台中一中

騷動的高中情思 輕易的被春風蠱惑 不經意的,就跳過了圍牆 而一落腳,竟已是熙攘的商圈 我總在雜遝交錯的身影中 偷渡校園,以彌補 那些曠課的記憶

■建於1916年

柳原教會

上帝即使住在陋巷 仍不改其樂的傳播福音 灰色的土角厝聽著聽著 就有了信仰 最後堅定的成為 通體鮮紅的清水磚

■建於1929年

市長官邸 宮原醫師果真有眼光 建的宅第格局方正 卻有一圈又一圈 解不開的心事 他走了,來了幾個市長 再之後,是一群 跳街舞的詩句

■建於1935年,1998年中廣台灣台遷出,產權交予台中市政府

放送局

這是座善於聆聽的城 令迷戀的我不斷地對她傾訴 心事一說,就六十年了 惹得海浪執念的每天翻越大度山 在街巷之間鹹言淡語的 要封麥多年的我 再為他放送

走在未來的台中文學館

這裡,風朗讀散文 詩如雨下在綠茵的小說 每一行都是崇山峻嶺 也盡是登高的階梯

淡水

■由西班牙人建於1629年名為「聖多明哥城」,1642年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始稱「紅毛城」,1661年鄭成功驅荷,1681年明鄭始重修,越兩年台灣歸清版圖。

■1867年英國向清朝租借紅毛城,並建英國領事館,紅磚拱廊,綠瓶欄杆乃其特色。

■真理大學。1965年改制為淡水工商專校,1994年再改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1999年改為真理大學。

■1882年開學之「理學堂大書院」,英文名為「牛津學堂」,乃台灣第一所西學學堂。馬偕親自選地設計監工,淡水名泥水匠洪泉所建,中西合璧,糯米、烏糖、石灰與砂代替水泥。

■由馬偕長子偕叡廉創立於1914年之淡江中學,知名校友:李登輝、蔡阿信、鍾肇政、辜濂松、胡德夫、洪榮宏、周杰倫等。

■淡水黃昏帶詩意,夜霧罩四邊,教堂鐘聲心空虛,響對海面去,埔頂燈光真稀微,閃閃像天星。(淡水暮色,葉俊麟/詞,洪一峰/曲,1950年)

■八角塔完建於1925年6月,羅虔益(K.W.Dowie)牧師設計,融合了中國的寶塔和西方拜占庭式建築,乃該校之精神堡壘。

■淡江中學乃台灣最古老的學校之一,亦是橄欖球運動的發源地,該運動由留日英文教師陳清忠(1921年至校任教)引進。

拉不住夕陽

☉路寒袖 筆吊在岸邊的樹梢沉思 等感情熟透了 以最安靜的姿勢降落 詩被筆直的寫在水上 這些遇水即溶的詩啊 全都交給大海去朗讀了 海用獨特的嗓音唸著 詩是生命的大悲咒 句句無量光明與大願 對岸的觀音聽得入迷 索性,躺了下來 成為大家觀看的山

我年輕的詩喜歡在老街

追捕十九世紀的貿易風

那一船船包藏著

亞熱帶島嶼雨意的茶香

其實從未散去,它們

閒坐在心情的巷弄裡

低迴於岸邊的榕樹下

寒流一來

淡水常常最低溫

低溫中的我

看黃昏的淡水,好鹹啊

我蒼蒼的白髮

拉不住急速下墜的夕陽

金門

■酉堂

■得月樓

■金門民俗村

■金門民俗村

■模範街

■金城陳氏宗祠

■邱良功母節孝坊

■總兵署

■總兵署

■翟山坑道

58度的砲彈

☉路寒袖 高粱擺出盛大的陣容 彷彿整隊完畢的軍團 昂首的,在乾爽的田野 鼓漲著臉頰,銜風禁聲 操演秋日的分列式 它們恣意的吸足陽光 把自己烘熟後 卸下小島多餘的懸念 昇華,凝神,降世 無色而濃烈的 點滴在心頭

每一粒高粱都是 酒精58度的炮彈 喜歡出沒在午夜的碉堡 尤其是黯然的冬夜 東北季風吹趴了殘餘的勇氣 就著昏黃而脆弱的意志 炸爆一堆男人的胸膛 這神奇的液體 透明清澈卻摻雜了許多 盡情掉下的淚水 與南腔北調的過時鄉愁 難怪每一口都 嗆辣無比

■陳澄波(1895~1947)《玉山遠眺〉,1935年。

堅持 ─觀陳澄波畫作〈玉山遠眺〉

風中幾絲乾燥的想望 不知道是太過興奮 還是,不小心被曬紅了 以致害羞的奔向山的懷抱 但菅芒大剌剌的佔據 大部分的陽光 拉長著一串串成熟的耳朵 專注的聆聽著風 把冬日的天空吹得 那麼的飽

而整座山谷開心的 裝滿了沉默的色彩 有些聲音特別的安靜 即使從窗口望去 遠方的皚皚白雪依然閃著光 無論雲以何姿勢遮蔽 始終在最高的峰頂 見證一種堅持

玉山

■第一天(8.5km)

塔塔加(上東埔)─2.8km─登山口( 2610m )─1.7km─孟祿亭(2838m)─1.0km─前峰登山口─2.3km─西峰下觀景台(3000m)─1.7km─大峭壁(3173m)─1.8km─排雲山莊(3402m)

■第二天(2.4km+2.4km+8.5km=13.3km)

排雲山莊─0.7km─主峰南峰岔路口─1.1km─主峰北峰岔路口─0.6km─玉山主峰

※玉山主峰─1.5km─玉山東峰

※主峰北峰岔路口─2.4km─玉山北峰

■從鹿林山看玉山登山口

■孟祿亭,2838M

■2004年11月10日,送信到玉山北峰後回程的路上。

■台灣郵政史上首次送信上玉山的「郵差」葉序申,為阿里山郵局局長,這也是他生平中第一次送信。

■大峭壁,3173M

■排雲山莊,3402M

玉山七最 1.台灣最高的山:玉山主峰海拔3,952公尺 2.台灣最高的建築物:玉山北峰氣象觀測站海拔3,858公尺 3.台灣最高的山莊:排雲山莊海拔3,402公尺 4.台灣最高的鳥類:岩鷚 5.台灣最高的木本植物:玉山柳 6.台灣最高的草本植物:玉山筷子芥草 7.台灣最高的送信戶:玉山北峰氣象觀測站海拔3,858公尺 門牌: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玉山北峰1號 首送:2004年11月9日15:00時 郵差:葉序申(阿里山郵局局長,儲匯部,生平第一次送 信)

意志凝結成冰

星辰與月亮一整晚的囁嚅 仿似戀人恆常的絮語 在夢尚未醒來之時 全都沉醉進山谷之中 隨著楠梓仙溪的溪水 滲透層層的沁寒 一路,喚醒島嶼的黎明 而夢依然覆蓋山谷 舖著白綿綿的被褥 等待晨曦的嗅聞、拍彈

是否有水鹿潮濕的足跡?

昨夜從容的逡巡稜線

穿越箭竹與夢境

朝著玉山,佇立

良久良久

而在那更高的峰頂

意志凝結成冰

天地僅容風聲發言

玉山圓柏已蹲好姿勢

謙卑的準備迎接

今年的第一場瑞雪

高雄 旗後砲台

■旗后砲台

發射落日 ─高雄旗津旗後砲台 戰事早已遠去 我仍在巍峨的山嵎 以磐石的姿態 圈住一方孤寂 時時努力的儲存 每一波海浪的寓含 黑夜與白日更迭交替 腳印雜遝,風行即逝 獨我苦苦守護 逡巡於懷思之中的船隻 船隻過往,只剩 一抹迅即平復的水痕

落日是我 發射的唯一砲彈 讓它每天懸掛海面 為歷史的蒼茫打光 注:清廷為防日軍侵台,於1875年(同治14年)在旗後山興建砲台,與對岸「雄鎮北門」砲台形成犄角之勢,共同扼守打狗港。1895年(光緒21年)馬關條約割台,旗後砲台遭日艦砲擊,門楣塌毀,題字現有「威震天南」、「砥柱天南」兩種說法。

曾經在路口遇見你

──悼高雄氣爆事件

☉路寒袖

在安全一點都無法令人安心的路口 二個已然化為聖賢的背影 我們或許曾經見過面 地下長久被多多多管線綁了架 地上瀰漫著多多多官商的謊言 心中燃燒的多多多驚恐與憤怒

那個路口的綠燈被丙烯蒸得紅透

你們的肉身瞬間爆成煙塵

撒在城市最深最長的傷痕裡

化做港都最不願意的新生地

多麼希望這一幕幕是

街頭魔術師的超級表演

當他再次把黑布掀開

你們燦爛的笑容早等在後面

一揚手,一個墊步

就已到了台前

和大家謝幕,道晚安

無奈

你我都像凱子

他們只想旋逃

終究

這是一條離凱旋最遠的路

烏來

■烏來吊橋

■桶後溪

■南勢溪與桶後溪匯流處

■攬勝橋

■烏來發電廠

■往信賢路上

■信賢吊橋

■信賢瀑布

■福山國小

■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

■內洞瀑布第一層

■內洞瀑布第二層

■內洞瀑布第三層

來去烏來

踏溪而來 這是祖靈的應許之地 南勢溪與桶後溪紋在臉上 檜木夥同樟樹圈養著煙嵐 是水鹿、羌、山豬的遊樂場 陽光自葉間篩落,撒進溪裡 閃閃晃晃,游走了一群 石斑、溪哥跟苦花 勇士般的山巒威武挺立 護衛子民農作、狩獵與繁衍 佩帶鋸子、鐵斧的軍國主義 搭乘著台車長軀直入,一車車的 運走森林的血、腦沙與魂魄

如今,復駛的電動台車一車車

改載吃著山豬肉香腸的觀光客

小米酒醉倒在櫻花樹下

瀑布從織機的歌聲中甦醒

穿一襲長長的白紗,隨風起舞

如今,凌空拉牽通往夢境的鋼索

從山的這頭到那一頭

那飛鼠無法飛越的峽谷

自溪谷汩汩湧出的是 先祖殷切的叮嚀 最適合浸泡疲憊的想望了 泰雅驚呼連連的Kilux-ulay! 這熱騰騰的溫泉啊 碳酸氫鈉的美人湯啊 如今,我們叫它 烏來

葡萄 那是對人間讚嘆的結晶 暗含紫玉的沉靜 由於譽之不絕 只好句句成串 掛在風中,叫好,朗誦

利爪般的龍袍

其實是溫柔的擁抱

用鐵的意志對抗衰老

無論我心皎白或紫艷

叮嚀總是細緻點點

紅龍果

枇杷

習習的春風 總在我肥厚的心房 彈奏出酸酸甜甜的曲調 這人生的滋味啊

水蜜桃 為了奔赴夏日熱情的邀約 我的臉頰泛起 淡淡的粉紅霞光 我的臉皮薄薄 卻一肚子的甜言蜜語

椪柑

你必須溫柔如撫琴的 卸下我黃金的甲冑 我的祝福,大吉 而且瓣瓣以絲相連 依偎成圓滿的人生

甜柿 彷彿是秋陽親自上色 我嘟嘟的臉頰 有著溫暖的豐腴 又彷彿是特別釀造 我的心甜到滴出了愛

荔枝 外表粗礪全為 呵護玉脂的圓滿 輕咬一口多汁的心思 甜味就濺濕了夏天

蘋果

我忍峻枝頭的風霜

將它緊緊的揣進懷裡

煨成濃情蜜意,在心中

當你殷切叩問

我將清脆的答謝

鳳梨

不論我有多少分身

無不個個頭角崢嶸

耿直的中心思想一以貫之

經常慷慨上菜赴湯

藏身方寸之後,反而

招來絡繹不絕的仰慕者

香蕉

我的膚色滿月,心地白玉

又有迷人的芳香

與軟硬適中的身段

最懂情人的心事

以致,屢屢化身為船

引渡諸多迷航的愛戀

芋頭 修行理當於大千 無論土裡或水間 我端坐,沉思 終而悟得 存在不拘形體 生命本就有甜有鹹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