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5年 月 课改不是表面热闹 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 1 5年 4月 1 0日...

Post on 24-Jul-2020

4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深圳市福田区福民小学康黎:

“我愿意”

在工作室里,我们有个口号叫“我愿意”,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工作室中我真切体验到了什么叫治学严谨,什么叫坚持不懈。张玉彬老师的严谨、真诚、投入让我对工作室充满了信任与感谢。于我来说,不是为了在工作室得到名利,只想在这里实实在在地通过学习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自己对教育更深刻的理解,而工作室给予了我需要的氛围和平台。

如果想拥有更宽广的视野,真正的成长起来,除了自己的反思,更重要的,是能够和同伴互助,有专家的引领。3年来,我参加了工作室组织的学术讲座、公开课教学、送教下乡、课堂调研等活动。这些活动使我对教育教学热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教育教学的视野更开阔。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主。

3年收获的不仅是个人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的提升,还收获了友谊,收获了自信与宽容。感谢张玉彬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对我的培养,感谢各位队友的支持与鼓励!

成员手记

张玉彬 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教研员,深圳市福田区首席教师。西南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美国布朗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新课程远程培训化学核心团队专家,全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优秀个人,陕西师大、广西师大等多所高校教师培训特聘专家,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广东省化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广东省考试院特聘专家,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深圳市首届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首批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专家库专家,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优秀教师,深圳市福田区首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在多种报刊上发表8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编著或参与编著了十余部学术著作。

主持人简介

工作室主持人张玉彬在深圳大学为一线教师讲课。

课题名称:《深圳市中心城区(福田区)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与学方式现状与对策研究》工作室简介:深圳市张玉彬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是一个中小学教师跨学科研培一体的教育科研团队。工作室秉承“追求卓越、提升自我、区域辐射”的工作理念,以“研究、成长、辐射,做有历史责任感的教育领跑者”为建设目标,以“主动、严谨、创新”为工作要求,围绕课堂教学的关键“教与学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探索,工作室提供了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成功范式,探索出了教育科研团队成员专业快速发展的有效路径,实现了教育科研成果立足深圳、辐射全国的教育科研愿景。

主要成员:白杨、梁秋月、刘江云、皮琴静、康黎、王芳、游泓、廖海新、徐小勇、韩方廷、殷晓微、王慧杰、林志春、李铭勇、郭恒武、胡慧萍、陈思文、黄莺、邬晴

张玉彬工作室

2015

年4

月1 0

星期五

责任编辑金璐

美术编辑刘秋香

教科院

B02

深圳市首批教研专家工作室建设纪实2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南方教育时报

举办

张玉彬:课改不是表面热闹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报记者 邹晨璐

在深圳首届教育科研专家团队中,有一枚“蓝色徽章”总会引人关注,蓝色铺底,徽章中心两手相握成一

“心”,象征着团结合作,用心做事,建设一个真正的教育研究学习共同体。这枚“蓝色徽章”属于张玉彬教

育科研专家工作室,3年来,张玉彬工作室跟课堂“教”与“学”方式铆上了。

张玉彬老师始终有种感觉,课堂教学改革“热闹之于表,却未及里”,如何破?他领导自己的“团队”,从

2012年起开始进行深入的调研。

教育民生 教改先声

南方

问卷把脉问出课改新问题

现在深圳中心城区大部分学校

的硬件设施已经很棒,有的学校硬件条件

超过了张玉彬在美国学习时考察的美国私立学校。他认为,此时教育的发展应从硬件发展转变为内涵发展,重点是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让老师从“灌输式”教学

转型为“建构式”教学。2011年12月14日,张

玉彬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召开首次学术会议,成为了首届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中起步最早的工作室。

研究之初,工作室成员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2012寒假期间,张玉彬和成员十易其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与学方式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其中,教师调查问卷共计23题,涉及教师教育理念、课前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学生问卷共27题,涉及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复习等方面内容。

随后工作室成员,深入福田区上步中学、福田小学等15所中小学校,通过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发出880份教师问卷,2633份学生问卷,随后工作室成员们历时三个月完成了教师、学生调研报告共30份,近60万字。通过这项工作,工作室对深圳市中心城区课堂“教与学”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

课改质变不是光把学生围坐在一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三年,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张玉彬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否定,在教学方式上应该由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转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

合作学习作为张玉彬工作室研究课改的问题之一,是当今课堂教学的热点问题。

“现在好像不搞合作学习就不是新课堂,一些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合作学习必须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改革,并不是形式上的让学生围成圈,任何问题都让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张玉彬一语道破课堂改革存在的问题,他说有些课改是表面上看着热闹,其实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张玉彬说,合作学习的组合应该是根据需求进行组合,是多样化的,而不是简单叠加。他同样不赞成一个小组的成员太多,4~6人最佳,人太多肯定会有学生游离在讨论之外。在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有些老师游离于学生讨论之外。张玉彬给出的建议是,老师应该走进小组,倾听学生是怎么讨论的,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要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必须由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由重“关注学科知识”转向重

“关注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转变,由个体独立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由机械记忆学习向探究创新学习转变,这才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要义。

“合作学习让数学练习课不再是‘炒剩饭’。”工作室成员、福民小学副校长康黎把在工作室里研究的“合作学习”成果带入了自己的数学练习课教学上。康黎说,她现在的练习课采用合作学习,课前各小组根据练习的内容寻找不同类型的习题,每个学生需在课前找好习题并明白解法,在课堂上先组内交流,然后再进行组间交流,课后学生还会把自己找到的题目贴在教室里,继续交流。学生从单纯地接受老师讲解习题,变为了主动寻找题目并探索答案和解法,再加上老师的点拨拓展,练习课也变得生动有趣。

这种适合中高年段学生的方法自从实施以来,康黎学生的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明显,即使是平时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在小组的帮助下,也开始积极主动寻找题目和寻求解法。

课堂评价方式的改革也有助于合作学习的应用。工作室成员、上步中学教科室主任韩方廷深有体会。“起初课改,大多数老师是采用口头表扬和课堂上加分,最后进行评比。研究后,我才对评价有了重新的认识。”在韩方廷的倡导下,上步中学已经使用量化评比软件对学生分组学习进行客观的系列评价,“使用了量化评比软件后,每节课的每个小组的各方面表现都一一在评中得到展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览无余。”韩方廷说,这样一来任课老师可以结合口头表扬和客观评价,更好地帮助学生进步,课堂评价方式的改革也让课改焕发活力。

良师益友严格要求才能出成绩

“私下里,张老师是益友,但只要谈到工作,他立马成严师。”工作室成员廖海新说,张玉彬对科研特别认真。

张玉彬会经常荐书,他要求成员每年至少要分别读两本教育著作、人生、哲学方面的书,并且要求每人每年要完成不少于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工作室每年均开展2次以上读书交流活动。工作室成员在三年周期里撰写读书感悟超过100万字,做了多场读书报告。同时工作室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外出学习、

送教下乡、边远山区支教等活动,不仅让工作室成员得到成长,也让工作室的研究成果从深圳辐射全国。

张玉彬说,开设工作室的目的除了科研,也应该把每个成员培养成顶尖的教科研高手,成为深圳教育科研的领头羊。3年来,工作室科研成果以课堂教学实录、论文、专著等形式向外输出,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论文60多篇,开展学术讲座70余场,举办公开课51节。同时,工作室成员中产生2名学校中层领导,2名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名区首席教师,3名深圳市骨干教师,2名广东省骨干教师,1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工作室孵化、培养功能在深圳市教育科研工作室名列前茅。

出版著作成为一线教师案头必备

工作室科研成果《中小学课堂教学百问百答》2013年8月出版,成为了第一部以深圳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名义出版的课堂教学专著。随后核心成果《中小学课堂

“学”与“教”》2014年2月出版,填补了广东省课堂教与学方式研究专著的空白。

两本著作出版后,因学术性、科学性、实践性,受到各地一线教师好评。避免了教育科研成果长期以来存在的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的现状,同时也由于“实战性”强,已经成了很多一线老师的案头必备书目。3年之中不断积累让成员们成了所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中坚力量,成为了市、区优秀教师等。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