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11月——秋收冬藏 适时反思

Post on 26-Jan-2015

445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11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DESCRIPTION

篱笆桩在线杂志月刊版第一期

TRANSCRIPT

2010年10月24日-26日,篱笆桩又迎来了一批新伙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60余名教师和教研员、教育管理者们参与了篱笆桩组织的为期三天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培训的面对面培训。在三天的培训中,陈丽教授和培训师们带领各位学员一起体验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魅力,并在篱笆桩上记录了许多学习感悟与心得。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顺德区各位学员的努力之下,篱笆桩在培训过程中汇集了大量来自一线教学实践的教学策略。目前篱笆桩Wiki上已经建立了策略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共建活动,邀请篱笆桩上的新老朋友一起参加,将各地的老师们的智慧汇聚起来。

2010.11

篱笆桩新鲜事

桩篱笆桩在线杂志

《桩》月刊,每月精选,热点话题,最新活动,让您不会错过【卷首语】秋收冬藏,适时反思

年轻的事物,让人感到欣喜的一点,就是它的日新月异。年轻的篱笆桩,期待着给老师们带来更多惊喜。广州市天河区和成都市武侯区的培训还历历在目,转眼佛山市顺德区的培训也已经结束了一个月。回到北京之后,在篱笆桩上每次看到那些熟悉的ID,就会想起它的主人在培训中或是沉思静默、或是侃侃而谈的样子。

北京的天气这段时间渐渐转凉,进入了2010年最后的一个季节,远离太阳,似乎让整个城市都安静了许多。古人有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的收获应当在冬季里面妥善保存,以度过寒冷的三个月。因为寒冷,通常出门的机会在冬天也不多,加上城市也变得安静了许多,似乎冬季就是极好的反思季节,将这一年的经历、成长仔细在脑中揉搓,为新一年的下一番努力做好准备。

篱笆桩上最近各种活动频频,例如暑期的在线活动、十月的教研手拉手活动、十一月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共建活动,丰富的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许多交流、分享、协作、

创新的机会,为了不让平时工作繁忙的老师们错过篱笆桩上精彩丰富的在线活动,从2010年十一月起,篱笆桩每月计划发行一期月刊杂志:《桩》月刊,用来汇集一个月以来各项活动的成果和各位老师在篱笆桩上留下的精彩文章。

《桩》分为在线版和月刊两部分,参加了上学期篱笆桩组织的几次视频讲座和今年暑期在线活动的老师们对《桩》在线版一定不会陌生,每当篱笆桩上有重大活动的时候,老师们都可以在《桩》在线版上获得活动的演讲文档、视频录像和活动说明文档。这些内容在活动开始或结束的时候就会发布到网络上,一方面方便老师们随时随地上网查看,另一方面也不必积累到一定数量再发布,让老师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信息。

而《桩》月刊主要定位在篱笆桩上精华的汇集。每一位篱笆桩上的朋友都可以成为月刊的作者,篱笆桩上的博客、Wiki、悬赏答疑和上传的资料都可能成为《桩》月刊收录的内容。作为作者老师们还可能荣登热点人物的榜单,被更多的老师认识和了解。目前《桩》月刊主要收录老师们在篱笆桩上发布的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相关的反思日志、教学设计、教研论文和教学策略。如果老师们在这方

面已经有所积累,不妨采用邮件或者其他您愿意的方式告诉篱笆桩管理团队。

《桩》月刊和其他的电子杂志不同,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文件,月刊中的各式链接,会将老师们带到篱笆桩上的各个地方,个人主页、博客空间、Wiki,或者还有一些您没探索到的地方。不妨试试在带有下划线的字体上进行点击,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每月精选,热点话题,《桩》月刊让您不会错过篱笆桩上的精彩活动。

目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 2博客精选 2优秀教案 3一句话教育博客 3热点问题 5

2010年10月26日,佛山市顺德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培训老师们在为小组成果展示做最后的精心准备

焦点内容 教学策略 热点人物 优秀教案焦点内容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紫凌自广州市天河区沐陂小学,工作五年。主要任教学科是小学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充满着深厚的兴趣与无限的期待。有幸与五湖四海的教育同行一起,学习教学技巧,交流教学心得...

多姿多彩的图形世界小学信息技术课,用Windows中的画图工具里面的几何图形工具组合出富有创造性的图案,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焦点内容

头脑风暴一种让学生迅速分享看法、生成观点的策略。要求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提出一些想法,要鼓励学生提出任何种类的方案设计思想,同时禁止对各种方案的任何批评...

姚春丽山西省汾阳中学信息技术老师,村里上小学,乡里上初中,县里上高中,省里上大学,现在上硕士来首都,照此推理的话,读博士应该出国到地球上去读...

我们成功了小学语文课,申奥成功,举国欢腾,如何体会那种欢欣与热烈的气氛,如何表达作为中国人民的骄傲,朗读-体会-朗读...

焦点内容

画概念图让学生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的策略,让学生思考与问题或观点相关的任何知识,然后把他们想到的知识与问题或观点之间的关系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隐形知识显性化,便于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表达...

博客精选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与原有的经验和知识碰撞产生疑问,然后提炼问题原型,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践的角度去探索和体会。

浓厚的兴趣和需求驱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强烈的推动力。我在QQ和电子邮件的教学中,通过对比发现,课前,很多同学已经注册了QQ,并能熟练使用之,而对电子邮件很多学生却颇感陌生。为什么呢?通过和一些学生的交流可略见端倪,“老师,很多同学都注册了QQ,很羡慕,自己也不能落下,因为它很方便和同学或者朋友交流,特别是QQ游戏,好玩极了。”相对于电子邮件,学生的关注就比较少了,通过了解,它在学生的交流中能派上用场的机会比较少。

有了兴趣是不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就令人满意呢?也不尽然。在我的一堂课中,利用网络来学习flash,并让学生独立“消化”,很多学生却感到毫无头绪。找什么样的资料呢?如何判断资料的好坏呢?在这些烂路虎面前,多数学生都放弃了,令我很失望。有些甚至漫游网海,看新闻,打游戏等。自己在痛心之余,静心反思,查找源头,皆因探索目标太大,那能不让学生迷失方向呢?

我尝试着给出视频教学地址,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但是有的播放时间太长,学生失去了耐心,有的看完一遍了事,有的不能抓住学习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的看完了,甚至连示范的过程都忘记了,能完成的也廖廖无几。

自己两次跌倒在同一条河里,原因何在呢?是自己把“自主”理解成了放羊式的“自由”,把空泛的学习目标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摆当。因此我适当调整自主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视频项目中的某一节,如新增功能,绘画篇,动画篇等。有些学生选择绘画篇的“规则形状—矩形工具”;有的选择绘画篇的“不规则形状—钢笔工具”,等等。在工具的使用细节上提出了一些问题,“已经画好的矩形又如何改变为其他图形呢”,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视频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可以重复和选择观看。

学生的学习就好象婴儿学走路,父母应该掌握扶放的策略。作为引路人的教师就应该象婴儿的父母一样,在学生尽了努力之后,还难以解决问题,就应该扶他一把;在学生尚有解决能力的时候,就放手让他探索、总结;当学生害怕、放弃的时候,就应该给他鼓劲,做到那里有困难那里就有引导。

佛山市顺德区老师们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时所画的自画像

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作者:邓轶(广东省河源市信息技术老师)

抓住瞬间迸发的火花——“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考作者:罗振华(成都市数学老师)

从教几年来,听了一些课,发现身边的每一节课其实都有着差不多的模式,可在一样的背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一样呢?为什么有的课就那么精彩,而有的课就那么平淡呢?其中的秘密就在于细节的处理,在于那瞬间的火花你是否能抓住,抓住了它,你的课堂将会魅力四射;抓住了它,你的课堂将充满生命的活力。

曾经,我总是将教案准备的很详细,哪个地方该用什么样的引语,哪个环节该问什么样的问题,我总是将每一句话都写的清清楚楚!总觉得这样就是熟悉了教案,让自己有安全感,上课的时候可以很流畅!但是,或许正是因为太详细了,以至于课中每一句话都想照着教案上的说,一旦偏离了这条航线,我似乎就找不到了自己的位置,于是一次次的将自己拉回到这条航线上,尽管孩子们刚刚发现了一条新航线,而且踏上的是一条捷径!

记得在《小兔请客》的教学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整十数的加减法。在我问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正在板书时,下面就有了一个很肯定的声音“50”。我听到了,而且听得很真切!“他们可真能干,都已经知道这个知识了”我心里还在这样想着!但是脑子里反映出的教案是这样设计的:“问一问,求一共是多少用什么法?你准备怎么列式?为什么这样列?”于是我把这个响亮而肯定的声音丢在了一旁,按着教案一步一步的去问我的问题,让刚刚跑出去的孩子们把迈出去的腿又收了回来,跟着我,踩着我的脚印去一步一步重走那条路,一个闪亮的火花就这样被我熄灭了!要是这个时候,我抓住那个闪亮的火花,问:“是谁说的50,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可能会说是数的,这时可以请生一起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也有可能说是算的,那就请他说说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自然过度到计算方法的教学上,再用摆小棒来验证刚才的算法。这样灵活的处理,既让学生感觉到了老师关注了他的想法,又让这个问题可以很流畅的过度,可我却让这样的一个绝好机会与我失之交臂!

当孩子们列出一个算式20+30=50时,我又问你是怎么算的呢?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2+3=5,所以20+30=50”,我还没有做出任何评价,又一个孩子说:“他错了!因为有5盘,每盘十个,所以是50”我肯定了后一个孩子的说法,回到算理上,教孩子们想2个十加三个十是5个十,所以20+30=50。又一个火苗兴奋的燃烧了一秒钟就悄悄的灭了!而我在讲完算理后,我又请孩子们观察看有没有什么很简单的方法来计算这样的问题,又回到孩子刚刚提的那个最简单的方法,把20的0蒙上看成2,把30的0蒙上看成3,加起来等于5,最后在再结果上添上一个0。绕了一个大圈我又绕回来了!如果刚刚我抓住了那个小火苗,2就表示2个十,3表示3个十,合起来就是50,既把算理融进去了,又让孩子掌握了快速计算的方法,时间上也有很多结余,课又怎会如此的迂回繁琐?又怎会如此的罗嗦拉杂?

其实,往往我们都是因为丢不开预设的这些东西,而让这些瞬间迸发的火花就这样悄然消失!预设的可能是好的,但不一定是最适合学生的,学生不是画家手中的画笔,不是看台上的观众,不是老师的配角,他们的想法是不可预测的,是在教学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的,是不断的生成的新东西,这些新的东西可能与我们预设的有一定的出入,但是只要他的大航线是正确的,就象瞬间的火花让课堂活跃,让课堂生动。

可是,我们怎么抓住这些火花,而不乱自己的阵脚呢?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注意教学设计的大环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要学生的回答在我的大范围之内,我都能处理得游刃有余。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大环节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抓住一个个瞬间,让一个个小火花的光芒可以发散出来,让整个课堂都因此而简单,流畅,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句话教学博客:

短短一句话,讲述教育中的千姿百态

刘朝升:成都市班主任花了快两节课的时间“批改”完了昨天和今天的小组日记,心情难以平静。有的日记让我很感动,这一次真的感动地我热泪盈眶;有的日记让我很激动,激动的恨不得没上在全班分享我的感受;有的日记也让我感到很沉重,沉重地长吁短叹...

李胜波:篱笆桩架构师同伴互助需要奉献精神。先有奉献,奉献的同时才有收获,如果还是传统的单向互联网思维,是得到不到什么实质的提升的。

孙洪涛:篱笆桩培训师教学策略Wiki共建火热进行中。在顺德培训中,我们和老师们一起通过篱笆桩中的Wiki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共建活动。在很短的时间内,老师们就贡献出了上百条策略。

邓新靖:成都市语文老师一道新菜盛盘上桌,挑一小筷囫囵。假如味道一般,我们往往会停筷稍事休息。这是浅尝辄止。如若上口,我们常常会又补稍大一筷咂巴。这一筷,是想印证刚才的感觉是否属实。一旦确认无疑,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再添一筷咀嚼。这一筷,不为别的,就是想单纯体验那新菜在唇齿之间氤氲穿梭。三筷下来,方成品菜。品菜如此,品读亦同。

蔡琪琳:广州市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向目标定位要效益,向优化手段要效益,向规律方法要效益,向有效练习要效益,向学法指导要效益,向师生关系要效益。

陈紫凌:成都市信息技术老师在这第2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在收到同学们的一份份礼物与祝福之余,我不禁又想起一个老话题:当老师能带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做一名令学生尊敬又爱戴的好老师?

博客精选

2010年10月26日,佛山市顺德区,陈丽教授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培训的学员一起讨论

11月18日下午,和部分学校的三年级语文老师一起参加了区三年级作文教学研讨会。研讨会由员村小学副校长陈玉娟主持,从她热情洋溢的开场白中知道,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打开习作思路,拓展想象空间”。围绕这一主题,员村小学何春叶老师、柯木塱小学罗翠兰老师同课异构,呈现了《编写动物童话》习作指导课,华农附小谭礼老师则诗情满怀地演绎了《秋天的图画》(秋景习作指导课)。

看得出,三位执教者在各自学校科组的协助下,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堂可圈可点之处也不少。譬如,老师教态从容,思路清晰,语言亲和,氛围民主,课件精美……不过,正如俗话所说,外行看热闹,内行多少能看出些门道。观课过程中,坐在我身旁的新老师小陈就忍不住疑惑地问我:“江老师,你如何看课?”我答:“主要看学生的学。”是的,不管课改之风吹何方,教学若偏离了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也许,没有一个老师会承认自己“眼中无学生”。但是,事实上,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仍亟待老师们学习、践行。基于此念,总评这三节课时,我想抛去客套的空话,只把它们当作鲜活的“麻雀”,从“以学生为中心”角度加以“解剖”。

1、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由于本人近来对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有所思考和实践,所以特别留意

了三节课的“小组说”环节,发现它们都如出一辙:学生在组内说了几分钟时间之后,老师喊停并询问:谁来说说?之后,略显挑选地从举手者中间点名。窃以为,这种简单的小组交流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表达、倾听、评价等参与欲望——弱动机必定产生低效率。不管何种课堂,都应警惕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问题解决、交流效果反馈和合作成果延续的小组合作,皆难逃虚假合作的嫌疑。对于“交流式”的“组内互说”,如何做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一需要教师明晰的要求,二是还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我的做法是,学生合作之前,常常告诉他们:说者该如何,听者当怎样,最后组内推选出代表来汇报——秩序良好,合作任务完成快的小组将获得优先权。为了削弱“明星发言现象”,不让非明星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我本学期还试用了抽取“不固定中心发言人”的方法。总之,教师指导策略愈能激发组内所有学生的参与动机,学生合作效率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

2、关于教师指导的必要性。“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课堂上,教

师“不该出手频出手”,我谓之“教师强势化现象”。相反,“该出手时不出手”,则为“教师边缘化”。此两者都不是好事。回想其中一节《编写动物童话》的课堂,我曾几次在心中为执教老师叹气:指导孩子写童话,怎能表现出对童话一无所知呢?女学生谈她喜欢《丑小鸭》,谈得有所迟疑,有所偏离,老师为什么不趁机借助评价在孩子们的心田埋下一颗自信、顽强的种子?一个学生汇报自己编写的童话时,一开头就“耳熟能详”,教师却糟糕地不应对,一言不发地让他用几分钟完全念完。直至被动情况出现:另一个男孩童真十足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喊:“他的作文是抄的!”这一喊,竟让我立刻想到了《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

人们常说,课堂是教师的一亩三分地,关起门来,辛勤还是懈怠,任由教师自己。所以,教育绝对是种良心活。“不作为”目前是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行政不作为”有被法办的风险。由此迁移,教师由于自身

专业素养限制不善指导,将来是否会被视作“不作为”?——希望这种联想不被误解为毒性思维,而是有助于老师们自省、进取的酵母。

3、关于预设和生成的处理。为什么要提老生常谈的“预设和生成”?主要原因在于,我出发去听

课之前,办公室一位老师不屑地评论:“天河区的课没什么好听,全是假课!”我笑着点化:“不论什么课,都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这个老师的话虽然尖锐,虽然有失偏颇,却多少道中了时下公开课的“过度预设”弊病。不难想象,课假,是一些老师不自信心理的投射:面对生成性强的课堂,没有可以自如驾驭的安全感。因此,宁可预设甚至预演好一切,便于按部就班地掌控。

但是,“过度预设”的课堂,怎么能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焕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呢? 叶谰教授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秋天的图画》一课,老师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看图说话”的指导上。正当我担心这种方法指导出来的“画”与“作”会千篇一律时,学生又变戏法般地拿出了各自的绘画。这顿时让我诧异了:开课后老师才让学生打开语文书第48页,一起读如下习作要求:“画一幅秋天的画,并把所画内容写下来……”不料原来早画好了呀!也难怪学生站起来现场“口头作文”时,比背书还流畅,寻不着一点犹豫、思考的模样。只是,既如此,之前的指导活动目标何在?

不禁又想起钟启泉教授的名言:“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4、关于教学策略的最优化。单位时间内,教学策略的最优化,决定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秋天的图画》一课,老师可以先用范图,像谭老师一样指导学

生“看图说话”,再让学生自己画图,按老师指导的方法尝试写出自我画作内容。不过,这种教学策略容易“孵化”出大同小异的模式作文。另一种办法,是提前让学生看习作要求,让他们先在家里自主画好想画的秋景图。其后,教师就要考虑教学策略的最优化:怎样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指导孩子有序地把画中的景物表达出来?毫无疑问,此时孩子们手中五彩缤纷的图画,应该成为最好的活动资源——组内互说互评,推选代表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如此开放、生成的课堂,精彩纷呈是可以想见的,但也相当考量教师的即兴指导功底。

至于童话,它是儿童文学体裁中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从两节动物童话习作指导课的现场来看,学生以往阅读经验较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建构,陈旧、雷同主题不少。这样,迫使我们思考:选择何种策略才能消弭这种学习的负迁移,真正帮孩子们“打开习作思路,拓展想象空间”?也许,把孩子的目光从空泛的情境中吸引回自身的生活,开课导入设计为“列举近来生活(学习)中有意义的事件”,再引入童话凭借——告诉孩子们,童话就是装着我们喜怒哀乐生活事件的有趣魔瓶。魔瓶里的内容就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你可以根据它们自由幻想、夸张、创新。如此,教学路径不同,创作蹊径不知能否自成。

相关照片:http://www.haokanbu.com/story/270570/

博客精选

作者:江梅(广州语文老师)

观天河区小学语文三年级习作课例有感

博客精选

了解篱笆桩

篱笆桩"篱笆桩"教师专业发展社区是一个利用了最先进的Web2.0 技术,为异地教师实现同伴互助提供了网络交流的平台。不同地区的教师们可以通过在篱笆桩的分享与交流获得宝贵的解决教学问题经验。 篱笆桩期待各地优秀教师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交流教学中的优秀经验,让我们成为彼此的良师益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携手同行!

《桩》月刊《桩》月刊是篱笆桩教师专业发展社区推出的在线杂志,总结社区近期动态、成果、反思的刊物,同时也介绍当前教育、互联网领域的热点内容,是对篱笆桩社区精华内容的总结。

篱笆桩人物陈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处长,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交互媒体与远程学习

实验室主任,“篱笆桩”创办者。热爱教学,钟情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坚信课堂能够成为学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天堂。 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远程教育基本理论、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 曾在英国开放大学、香港公开大学进修。曾获“第一届海尔杯全国开放和远程教育”论文竞赛一等奖、“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暨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论文评选一等奖、“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8届年会论文银奖” 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第21届年会最佳论文奖等国内外多个学术奖项。主讲的网络课程《远程教育学基础》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篱笆桩教师专业发展社区

邮件地址: peercoaching.bnu@gmail.com

热点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做到既让学生充分交流又能让课堂书声琅琅?

成都语文老师 卿华

广州语文老师 江梅:呵呵,交流和书声琅琅并不矛盾

吧?关键看你如何布置合作学习任务。

广州数学老师 孙颖:同意江老师的见解。我们并非为了

合作学习而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通过协商落实新知的建构。但合作学习并非每一个环节都适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组织。需要在小组中协商的,我们组织合作学习,需要齐读的时候就齐读,这在一节课的不同环节中都可以实施。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有效地做好中小衔接?

广州数学老师 巫东霞

成都语文老师 卿华:虽然学科不同,但是我想应该有共

同的。在语文方面,我首先放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次还要了解初中孩子的教材,做的练习,发现和小学不同的地方,适当渗透。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听听初中老师怎么上课。

成都语文老师 邓新靖:恕我厥词,中小衔接是一个伪命

题。毕竟,中小衔接的前提是中小之间存在断档。其实,中小之间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是一个自然序列,没有断档,是不需要什么刻意的所谓衔接。其自然程度正如一二年级之间,二三年级之间一样普通、正常、序列地存在。

如果中小衔接的命题正确存在,以此逻辑,我们就有“如何做好一二年级衔接”,“如何做好二三年级衔接”,“如何做好三四年级衔接”……直至无穷。

对于上课有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什么好的办法,既不影响大家上课,又不伤学生的自尊?

河南信息技术老师 赵惠东

篱笆桩培训师 李爽:我通常的做法是,第一次发现,会

并非针对性的,嘘一下,提示大家注意听讲;如果继续还在讲话,就会停下来,只剩下他们聊天的声音,并以玩笑的方式说,我都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了,所以只好停下来了。通常到这里,就不会再有这种现象。当然如果发现经常有几个同学喜欢聊天,那么我会课下跟他们友好的沟通。

成都英语老师 曾夕纹:对于这样的问题方法不一,关键是

老师要对讲话学生有所了解,最好是不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发生冲突。可采用打手势或者眼神交流或者语言声调的变化来提醒他们。

成都语文老师 邓新靖:支持李爽老师!我也用过类似的方

法,效果很好。记得有一次下面小话不断,我停讲开玩笑说:“怎么搞的,有的同学,把我这么大的体积都当摆设了,啊?”结果,在一阵笑声之后,他们就高兴地接着听讲了。

篱笆桩设计师 郑迅:出现这个现象老师和学生都有要改

进的地方。从老师的身上来讲就是备课不充分,没抓住学生的思维,或者是讲的太枯燥,或者是学生已经累了。一般来说我准备的比较充分的课,聊天的学生就少,准备的不太充分,有细节和过度没想好的课,就有点乱。

成都美术老师 何艳美:做法先用眼神提示。然后说:请看

黑板。所有学生都齐声说“就看黑板。”于是窃窃私语的学生就终止了说话!

《桩》月刊投稿方式 1.在篱笆桩个人日志中发表文章,并使用Tags标注“投稿”,根据文章长度选择是否适合在月刊发布。

2.如在其他网站发表作品,请将链接页面分享到篱笆桩中,或与篱笆桩团队联系。

3.篱笆桩团队会定期获取在篱笆桩Wiki、博客、论坛、讨论组中的优秀内容,作为《桩》月刊的作品发表。

top related